[P.9]第一 心生起品

第一 善心

欲缠八大心

第一心

云何是善法耶喜俱行智相应而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若以香法为行缘若依彼等令欲缠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有寻心一境性有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有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有无贪无嗔无痴无贪欲无嗔恚有正见有身轻安心轻安有身轻性心轻性有身软性心软性有身适应性心适应性有身正性心正性有身直性心直性有念正知有止勤励不散乱其时或亦有他缘已生之无色法——此等为善法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适应之意识界触所生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P.10]乐已受心触所生之悦乐受——是为「其时有受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适应之意识界触所生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适应之意识界触所生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思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以及适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心

云何其时有寻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以及心之专注正思惟——是为「其时有寻

云何其时有伺其时有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以及心之适应集注——是为「其时有伺

云何其时有喜其时有所有之胜喜欢喜极欢喜喜悦极喜悦幸福大欢喜以及心之悦豫——是为「其时有喜

一〇

云何其时有乐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受——是为「其时有乐

一一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坚住不散不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P.11]一二

云何其时有信根其时有所有之信确信善解现前信信根信力——是为「其时有信根

一三

云何其时有进根其时有所有之心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策励——是为「其时有进根

一四

云何其时有念根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是为「其时有念根

一五

云何其时有定根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定根

一六

云何其时有慧根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慧根

一七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适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一八

云何其时有喜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受——是为「其时有喜根

[P.12]一九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之彼无色诸法之寿坚住保持保有持续护持活命命根——是为「其时有命根

二〇

云何其时有正见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正见

二一

云何其时有正思惟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正思惟——是为「其时有正思惟

二二

云何其时有正勤其时有所有之心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策励——是为「其时有正勤

二三

云何其时有正念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是为「其时有正念

二四

云何其时有正定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正定

二五

云何其时有信力其时有所有之信确信善解现前信信根信力——是为「其时有信力

二六

云何其时有精进力其时有所有之心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P.13]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根精进力正策励——是为「其时有精进力

二七

云何其时有念力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是为「其时有念力

二八

云何其时有定力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住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定力

二九

云何其时有慧力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慧力

三〇

云何其时有惭力其时有所有之惭惭应惭之事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惭力

三一

云何其时有愧力其时有所有之愧愧应愧之事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愧力

三二

云何其时有无贪其时有所有之无贪无贪著无已贪著性无徧贪无恋著无已恋著性无贪欲无贪善根——是为「其时有无贪

三三

云何其时有无嗔其时有所有之无嗔无污秽无已污秽性无嗔恚无恼害无嗔善根——是为「其时有无嗔

三四

云何其时有无痴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P.14]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无痴

三五

云何其时有无贪欲其时有所有之无贪无贪著无已贪著性无徧贪无恋著无已恋著性无贪欲无贪善根——是为「其时有无贪

三六

云何其时有无嗔恚其时有所有之无嗔无污秽无已污秽性无嗔恚无恼害无嗔善根——是为「其时有无嗔恚

三七

云何其时有正见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正见

三八

云何其时有惭其时有所有之惭惭应惭之事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惭

三九

云何其时有愧其时有所有之愧愧应愧之事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愧

四〇

云何其时有身轻安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轻安休息静沈静止已静止性——是为「其时有身轻安

[P.15]四一

云何其时有心轻安其时有所有之识蕴之轻安休息静沈静止已静止性——是为「其时有心轻安

四二

云何其时有身轻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轻性轻转变性不钝重性不强直性——是为「其时有身轻性

四三

云何其时有心轻性其时有所有之识蕴之轻性轻转变性不钝重性不强直性——是为「其时有心轻性

四四

云何其时有身软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软性柔软性不硬性不坚实性——是为「其时有身软性

四五

云何其时有心软性其时有所有之识蕴之软性柔软性不硬性不坚实性——是为「其时有心软性

四六

云何其时有身适应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适应性适应适应状态——是为「其时有身适应性

四七

云何其时有心适应性其时有所有之识蕴之适应性适应适应状态——是为「其时有心适应性

四八

云何其时有身正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正性正状态——是为「其时有身正性

四九

云何其时有心正性其时有所有识蕴之正性正状态——是为「其时有心正性

五〇

云何其时有身直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直性真直性[P.16]邪歪性不歪性不奸诈性——是为「其时有身直性

五一

云何其时有心直性其时有所有识蕴之直性真直性不邪歪性不歪性不奸诈性——是为「其时有心直性

五二

云何其时有念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是为「其时有念

五三

云何其时有正知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正知

五四

云何其时有止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止

五五

云何其时有观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观

五六

云何其时有勤励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心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策励——是为「其时有勤励

[P.17]五七

云何其时有不散乱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不散乱

或其时又有他缘已生之无色法是等为善法

句分別竟

第一诵终

五八

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五支静虑五支道七力三因有一触一受一想一思一心一受蕴一想蕴一行蕴一识蕴一意处一意根一意识界一法处一法界或其时又有他缘已生之无色法是等为善法

五九

云何其时有四蕴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六〇

云何其时有受蕴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受——是为其时有受蕴

六一

云何其时有想蕴其时有所有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蕴

[P.18]六二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有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命根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无贪无嗔无痴无贪欲无嗔恚正见身轻安心轻安身轻性心轻性身软性心软性身适应性心适应性身正性心正性身直性心直性正知勤励不散乱又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或又有他缘已生之无色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

六三

云何其时有识蕴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以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识蕴〔參照第六项〕

是等为「其时有四蕴」

六四

云何其时有二处即意处法处

六五

云何其时有意处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以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意处

六六

云何其时有法处即受蕴想蕴行蕴——是为其时有法处

是等「其时有二处」

六七

云何其时有二界即意识界法界

六八

云何其时有意识界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以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意识界〔參照第六六三六五项〕

[P.19]六九

云何其时有法界即受蕴想蕴行蕴——是为其时有法界

是等「其时有二界」

七〇

云何其时有三食即触食意思食识食

七一

云何其时有触食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食〔參照第二项〕

七二

云何其时有意思食其时有所有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意思食〔參照第五项〕

七三

云何其时有识食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识食〔參照第六三项等〕

是等为「其时有三食」

七四

云何其时有八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

七五

云何其时有信根其时有所有之信确信善解现前信信根信力——是为其时有信根〔自本项至八二项止參照第一二乃至一九项〕

七六

云何其时有进根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策励——是为其时有进根

七七

云何其时有念根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是为其时有念根

七八

云何其时有定根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P.20]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定根

七九

云何其时有慧根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慧根

八〇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八一

云何其时有喜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受——是为其时有喜根

八二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之彼无色诸法之寿坚住保持保有持续护持活命命根——是为其时有命根

是等为「其时有八根」

八三

云何其时有五支静虑即寻心一境性

八四

云何其时有寻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正思性——是为其时有寻〔自本项至八八项止參照第七乃至一一项〕

八五

云何其时有伺其时有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心之适应专注——是为其时有伺

[P.21]八六

云何其时有喜其时有所有之喜胜喜欢喜极欢喜喜悦极喜悦幸福大欢喜心之极悦——是为其时有喜

八七

云何其时有乐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受——是为其时有乐

八八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是等为「其时有五支静虑」

八九

云何其时有五支道即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九〇

云何其时有正见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正见〔自本项至九四项止參照第二〇乃至第二四项〕

九一

云何其时有正思惟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正思惟——是为其时有正思惟

九二

云何其时有正勤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勤——是为其时有正勤

九三

云何其时有正念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P.22]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是为其时有正念

九四

云何其时有正定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正定

是等为「其时有五支道」

九五

云何其时有七力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

九六

云何其时有信力其时有所有之信确信善解现前信信根信力——是为其时有信力〔自本项至一〇二项止參阅第二五乃至三一项〕

九七

云何其时有进力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勤——是为其时有进力

九八

云何其时有念力其时有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是为其时有正念

九九

云何其时有定力其时有所有之心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定力

一〇〇

云何其时有慧力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P.23]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慧力

一〇一

云何其时有惭力其时有所有之惭惭应惭之事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惭力

一〇二

云何其时有愧力其时有所有之愧愧应愧之事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愧力

是等为「其时有七力」

一〇三

云何其时有三因即无贪无嗔无痴

一〇四

云何其时有无贪其时有所有之无贪无贪著无已贪著性无偏贪无恋著无已恋著性无贪欲无贪〔等〕善根——是为其时有无贪〔自本项至一〇六项止參阅第三二乃至三四项〕

一〇五

云何其时有无嗔其时有所有之无嗔无污秽无已污秽性无嗔恚无恼害无嗔〔等〕善根——是为其时有无嗔

一〇六

云何其时有无痴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乃至〔三四〕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其时有无痴

是等为「其时有三因」

一〇七

云何其时有一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一触」〔自本项至一一一项止參阅第二乃至六项〕

一〇八

云何其时有一受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受——是为「其时有一受

[P.24]一〇九

云何其时有一想其时有所有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一想

一一〇

云何其时有一思其时有所有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一思

一一一

云何其时有一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一心

一一二

云何其时有一受蕴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受——是为「其时有一受蕴」〔自本项至一一五项止參阅第六〇乃至六三项〕

一一三

云何其时有一想蕴其时有所有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一想蕴

一一四

云何其时有一行蕴其时有所有之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命根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无贪无嗔无痴无贪欲无嗔恚正见身轻安心轻安身轻性心轻性身软性心软性身适应性心适应性身正性心正性身直性心直性正知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或又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一行蕴

一一五

云何其时有一识蕴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一识蕴

[P.25]一一六

云何其时有一意处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一意处」〔參阅第六五项〕

一一七

云何其时有一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一意根」〔參阅第六五项〕

一一八

云何其时有一意识界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一意识界」〔參阅第六五项〕

一一九

云何其时有一法处即受蕴想蕴行蕴——是为「其时有一法处」〔本项及次项參阅第六六项〕

一二〇

云何其时有一法界即受蕴想蕴行蕴——是为「其时有一法界

其时或又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

分段〔终〕

一二一

其时更有诸法识蕴诸处诸界诸食诸根静虑诸力诸因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意处意根意识界法处法界其时或又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

一二二

云何其时有诸法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其时有诸法

[P.26]一二三

云何其时有诸蕴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其时有诸蕴

一二四

云何其时有诸处即意处法处——是等为「其时有诸处」〔自本项至第一四五项止參阅第六四六七七〇七四八三八九九五一〇三项〕

一二五

云何其时有诸界即意识界法界——是等为「其时有诸界

一二六

云何其时有诸食即触食意思食识食——是等为「其时有诸食

一二七

云何其时有诸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是等为「其时有诸根

一二八

云何其时有静虑即寻心一境性——是等为「其时有静虑

一二九

云何其时有道即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是等为「其时有道

一三〇

云何其时有诸力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是为「其时有诸力

一三一

云何其时有诸因即无贪无嗔无痴——是为「其时有诸因

一三二~一四五 〔同于一〇七~一二〇〕乃至有触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意处意根识界法处法界于其时所有之或又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

空段

第二心

[P.27]一四六

云何为善法耶喜俱行智相应而依共行以色为所缘若以乃至法为所缘若依彼彼令欲缠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乃至〔一四七〕有不散乱乃至〔一四七〕是等为善法

第三心

一四七

云何为善法耶喜俱行智不相应而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以香法为所缘若又依彼彼令欲缠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有寻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喜根命根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惭力愧力无贪无嗔无贪欲无嗔恚身轻安心轻安身轻性心轻性身软性心软性身适应性心适应性身正性心正性身直性心直性及念勤励不散乱其时所有之或又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七根五支静虑四支道六力二因一触乃至〔五八〕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

第四心

[P.28]一四八

云何其时有行蕴有触乃至〔六二〕行蕴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四九

云何为善法耶欲缠之善乃至〔一四七〕不散乱乃至〔一四七〕是等为善法

第五心

一五〇

云何为善法耶欲缠之善乃至〔一五六〕其时有乃至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五一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一五二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相应意识界触所生之心非悦非不悦心触所生非苦非乐之已受心触所生非苦非乐之受——是为「其时有受」乃至

一五三

云何其时有舍其时有所有之心非悦非不悦心触所生不苦非乐之已受心触所生非苦乐之受——是为「其时有舍」乃至

一五四

云何其时有舍根其时有所有之心乃至〔一五三〕受——是为「其时有舍根」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四支静虑五支道七力三因一触乃至〔五八〕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五九~六一〕

[P.29]一五五

云何其时有行蕴有触乃至〔六二〕行蕴是等为善法

第六心

一五六

云何为善法耶舍俱行智相应而依共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法为所缘若依彼等令欲缠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第七心

一五七

云何为善法耶舍俱行智不相应而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以香法为所缘若又依彼等令欲缠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有寻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意根舍根命根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惭力愧力无贪无嗔无贪欲无嗔恚身轻安心轻安身轻性心轻性身软性心软性身适应性心适应性身正性心正性身直性心直性正知勤励不散乱[P.30]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七根四支静虑四支道六力二因一触乃至〔五八〕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五九~六一〕

一五八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命根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惭力愧力无贪无嗔无贪欲无嗔恚身轻安心轻安身轻性心轻性身软性心软性身适应性心适应性身正性心正性身直性心直性及念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或又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于其时是行蕴更于其时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

第八心

一五九

云何为善法耶舍俱行智不相应而依共行以色为所缘乃至〔一四七〕以法为所缘若又依彼彼令欲缠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乃至〔一四七〕不散乱乃至〔一四七〕是等为善法

第二诵

色缠善

一 八徧

地徧

四种法

[P.31]一六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由离生喜乐地徧具足第一静虑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一四七〕不散乱其时更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触法——是等为善法

一六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为内净而有心一趣性无寻无伺而由定生喜乐地徧具足第二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一五七〕有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三支静虑四支道七力三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

一六二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有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命根有正见正勤乃至〔一五八〕有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善法

[P.32]一六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故舍住而有念正知于身受乐——此乃圣者所宣说之舍念乐住——地徧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正见正念正勤乃至〔一五七〕有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二支静虑四支道七力三因一触乃至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

一六四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一四八〕有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

一六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由于断乐断苦故先没喜忧故有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而地徧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舍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P.33]〔一五七〕有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三支静虑四支道七力三因一触乃至〔五八〕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五九——六一〕

一六六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善法

五种法

一六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地徧具足第一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六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有寻有伺而由定生喜乐地徧具足第二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P.34]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四支静虑四支道七力三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五九~六一〕

一六九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命根亦有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七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地徧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或有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一五七〕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三支静虑四支道七力三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五九~六一〕

一七一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喜(乐)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P.35]定根慧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七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故乃至地徧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二支静虑四支道七力一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五九~六一〕

一七三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善法

[P.36]一七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地徧具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舍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一五七〕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八根二支静虑四支道七力二因一触乃至〔五八〕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五九~六一〕

一七五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命根正见正勤乃至有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善法

四行

一七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七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速通行地徧具足初[P.37]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七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迟通行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七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速通行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八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地徧乃至苦速通行地徧乃至乐迟通行地徧乃至乐速通行地徧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四所缘

一八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且小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八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无量所缘地徧具[P.38]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八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无量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八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无量无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八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小所缘地徧乃至无量所缘地徧乃至无量小所缘地徧乃至无量无量所缘地徧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

十六组合

一八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

[P.39]一八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八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量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八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速通行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量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量无量[P.40]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迟通行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迟通行无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迟通行无量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速通行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一九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速通行无量所[P.41]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〇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速通行无量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〇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乐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〇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苦迟通行小所缘地徧乃至苦迟通行无量所缘地徧乃至苦迟通行无量小所缘地徧乃至苦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地徧乃至苦速通行小所缘地徧乃至苦速通行无量所缘地徧乃至苦速通行无量小所缘地徧乃至苦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地徧乃至乐迟通行小所缘地徧乃至乐迟通行无量所缘地徧乃至乐迟通行无量小所缘地徧乃至乐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地徧乃至乐速通行[P.42]小所缘地徧乃至乐速通行无量所缘地徧乃至乐速通行无量小所缘地徧乃至乐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地徧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水徧白徧

二〇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水徧乃至火徧乃至风徧乃至青徧乃至黄徧乃至赤徧乃至白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以上为八徧十六组合

二 胜处

一 色少

四种法五种法

二〇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〇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P.43]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四行

二〇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〇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〇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

二〇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一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乃至苦速通行乃至乐迟通行乃至乐速通行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P.44]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所缘

二一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一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无量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一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故乃至小所缘乃至无量小所缘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八组合

二一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P.45]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一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量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一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速通行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一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量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一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迟通行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一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P.46]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迟通行无量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二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速通行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二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速通行无量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

二二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之故乃至苦迟通行小所缘乃至苦迟通行无量小所缘乃至苦速通行小所缘乃至苦速通行无量小所缘乃至乐迟通行小所缘乃至乐迟通行无量小所缘乃至乐速通行小所缘乃至乐速通行无量小所缘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P.47]二 色少好色恶色

二二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恶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二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恶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此亦为八组合

三 色无量

四种法五种法

二二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二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四行

二二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P.48]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二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二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三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三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乃至苦速通行乃至乐迟通行乃至乐速通行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所缘

[P.49]二三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三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无量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三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故乃至无量所缘乃至无量无量所缘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八组合

二三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三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P.50]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三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三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

二三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迟通行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四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

[P.51]二四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之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速通行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

二四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而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乐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无量所缘乃至苦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乃至苦速通行无量所缘乃至苦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乃至乐迟通行无量所缘乃至乐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乃至乐速通行无量所缘乃至乐速通行无量无量所缘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更为八组合

四 色无量好色恶色

四种法五种法

[P.52]二四四

云何为善法耶其时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若〕好〔若〕恶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四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若好若恶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此亦为八组合

五 色青

二四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诸色〔若〕青青显青现青光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六 色黄色赤色白

二四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诸色〔若〕黄黄显黄现黄光乃至赤显赤现赤光乃至白显白现白光于彼〔之诸色〕我胜而知见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之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是等亦为〔八〕胜处十六组合

三 三解脱

[P.53]二四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有色〔想〕者观诸色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初解脱〕

二四九

云何为善法耶其时修色生之道内无色想外观诸色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第二解脱〕

二五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净也」与〔唯观〕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第三解脱〕

四 四梵住静虑

四种法

二五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五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二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五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故乃至慈俱行第三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五种法

二五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P.54]二五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无寻唯伺定所生喜乐慈俱行具足第二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五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五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五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五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六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六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P.55]二六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断乐之故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四梵住静虑十六组合

五 不净静虑

二六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膨胀想俱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六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青瘀想俱行乃至脓烂想俱行乃至斩斫离散想俱行乃至啄啖想俱行乃至离散想俱行乃至杀戮离散想俱行乃至赤涂想俱行乃至虫啖想俱行乃至骸骨想俱行具足初静虑而住之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不净静虑十六组合

无色缠善

四无色静虑

一 虚空无边处

二六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故断〔虚空无边之〕虚空无边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 识无边处

二六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故断〔识无边[P.56]之〕识无边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 无所有处

二六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故断〔无所有之〕无所有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四 非想非非想处

二六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之无所有处故断非想非非想处俱行及乐故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四无色静虑十六组合

三缠善

一 欲廛善

二六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喜俱行智相应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乃至欲增上而劣乃至乃至乃至勤增上而劣乃至乃至乃至心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观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令胜欲界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七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依喜俱行智相应而共行乃至为喜俱行智相应[P.57]乃至依喜俱行智相应而共行乃至为舍俱行智相应乃至依舍俱行智相应共行为劣乃至为中乃至为胜乃至为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欲增上而为劣乃至为中乃至为胜乃至勤增上而为劣乃至为中乃至为胜乃至心增上而为劣乃至为中乃至令胜欲界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 色缠善

二七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地徧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乃至欲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勤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心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观增上而劣乃至乃至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七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地徧而为劣[P.58]乃至乃至乃至欲增上乃至为勤增上乃至为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乃至欲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勤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心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观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胜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 无色缠善

二七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故断〔虚空无边之〕虚空无边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为劣乃至乃至乃至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乃至欲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勤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心上增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观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具足胜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七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故断〔识无边之〕识无边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为劣乃至乃至乃至[P.59]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乃至欲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心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观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胜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七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故断〔无所有之〕无所有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为劣乃至乃至乃至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乃至欲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勤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心增上而劣乃至〔为中乃至乃至〕观增上而劣乃至乃至胜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七六

云何为善法耶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无所有处故断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为劣乃至乃至乃至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乃至欲增上而劣乃至乃至乃至勤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心增上而为劣乃至乃至乃至观增上而劣乃至乃至胜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P.60]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出世间心

初道

静虑

净行

二七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道以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而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未知当知根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无贪无嗔无痴无贪欲无嗔恚正见身轻安心轻安身轻性心轻性身软性心软性身适应性心适应性身正性心正性身直性心直性正智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

二七八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自本项至二九五项之间与二至一九项之间相同〕

[P.61]二七九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乐已受心触所生之悦乐受——是为「其时有受

二八〇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二八一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之意识界触所生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等「其时有思

二八二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以及适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心

二八三

云何其时有寻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正思惟——是为「其时有寻

二八四

云何其时有伺其时有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心之适应集注——是为「其时有伺

二八五

云何其时有喜其时有所有之喜胜喜欢喜极欢喜喜悦极喜悦幸福大欢喜心之悦豫——是为「其时有喜

二八六

云何其时有乐其时有所有的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乐已受心触所生之悦乐受——是为「其时有乐

二八七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心之住等住坚住不散不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P.62]二八八

云何其时有信根其时有所有之信确信善解现前信信根信力——是为「其时有信根

二八九

云何其时有进根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策励——是为「其时有进根

二九〇

云何其时有念根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是为「其时有念根

二九一

云何其时有定根其时有所有心之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定根

二九二

云何其时有慧根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慧根

二九三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以及适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P.63]二九四

云何其时有喜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乐已受心触所生之悦乐受——是为「其时有喜根

二九五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之彼无色诸法之寿坚住保持保有持续护持活命命根——为「其时有命根

二九六

云何其时有未知当知根其时有所有法之未知未见未得不明知未已证作证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光慧宝无痴释法正见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未知当知根

二九七

云何其时有正见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见

二九八

云何其时有正思惟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正思惟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思惟

二九九

云何其时有正语其时有所有由四种之语恶行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不超界破路正语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语

[P.64]三〇〇

云何其时有正业其时有所有之由三种身恶行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不超界破路正业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业

三〇一

云何其时有正命其时有所有之由邪命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不超界破路正命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命

三〇二

云何其时有正精进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精进精进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精进」〔自本项至三三七项之间与二二至五七项之间相同〕

三〇三

云何其时有正念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念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念

三〇四

云何其时有正定其时有所有心之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定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定

三〇五

云何其时有信力其时有所有之信确信善解现前信信根信力——是为「其时有信力

三〇六

云何其时有精进力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勤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策励精进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精进力

[P.65]三〇七

云何其时有念力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念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念力

三〇八

云何其时有定力其时有所有心之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定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定力

三〇九

云何其时有慧力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择思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慧力

三一〇

云何其时有惭力其时有所有之惭应惭之事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惭力

三一一

云何其时有愧力其时有所有之愧应愧之事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愧力

三一二

云何其时有无贪其时有所有之无贪无贪著无已贪著性无徧贪无恋著无已恋著性无贪欲无贪善根——是为「其时有无贪

三一三

云何其时有无嗔其时有所有之无嗔无污秽无已污秽性无嗔恚无恼害无嗔善根——是为「其时有无嗔

[P.66]三一四

云何其时有无痴其时有所有的慧智慧乃至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无痴

三一五

云何其时有无贪欲其时有所有之无贪无贪著无已贪著性无徧贪无恋著无已恋著性无贪欲无贪善根——是为「其时有无贪欲

三一六

云何其时有无嗔恚其时有所有之无嗔无污秽无已污秽性无嗔恚无恼害无嗔之善根——是为「其时有无嗔恚

三一七

云何其时有正见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见

三一八

云何其时有惭其时有所有之惭惭应惭之事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惭

三一九

云何其时有愧其时有所有之愧愧应愧之事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愧

三二〇

云何其时有身轻安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轻安休息静沈静止已静止性轻安菩提分——是为「其时有身轻安

三二一

云何其时有心轻安其时有所识蕴之轻安休息静沈静止已静止性轻安菩提分——是为「其时有心轻安

三二二

云何其时有身轻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轻性轻转变性不钝重性不强直性——是为「其时有身轻性

[P.67]三二三

云何其时有心轻性其时有所有识蕴之轻性轻转变性不钝重性不强直性——是为「其时有心轻性

三二四

云何其时有身软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软性柔软性不硬性不坚实性——是为「其时有身软性

三二五

云何其时有心软性其时有所有识蕴之软性柔软性不硬性不坚实性——是为「其时有心软性

三二六

云何其时有身适应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适应性适应适应状态——是为「其时有身适应性

三二七

云何其时有心适应性其时有所有识蕴之适应性适应适应状态——是为「其时有心适应性

三二八

云何其时有身正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正性正状态——是为「其时有身正性

三二九

云何其时有心正性其时有所有识蕴之正性正状态——是为「其时有心正性

三三〇

云何其时有身直性其时有所有之受蕴想蕴行蕴之直性真直性不邪歪性不歪性不奸诈性——是为「其时有身直性

三三一

云何其时有心直性其时有所有识蕴之直性真直性不邪歪性不奸诈性——是为「其时有心直性

三三二

云何其时有念其时有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性忆持性不浮游性不忘性念根念力正念念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念」

[P.68]三三三

云何其时有正智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正智

三三四

云何其时有止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定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止

三三五

云何其时有观其时有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观

三三六

云何其时有勤励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乃至精进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勤励

三三七

云何其时有不散乱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定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九根五支静虑八支道七力二因一触一受一想一思一心一受蕴一想蕴一行蕴一识蕴一意处一意根一意识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乃至

三三八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信根进根[P.69]念根定根慧根命根未知当知根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无贪无嗔无痴无贪欲无嗔恚正见身轻安心轻安身轻性心轻性身软性心软性身适应性心适应性身正性心正性身正性心直性及念正智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善法〔參阅六二项〕

三三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以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而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以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而离欲乃至苦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世间之静虑乃至乐迟通行乃至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出世间之静虑乃至乐速通行乃至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得初地寻伺寂静故[P.70]乃至苦迟通行乃至苦速通行乃至乐迟通行乃至乐速通行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以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而离欲乃至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得初地而离寻伺故乃至空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空根本行

三四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以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而[P.71]离欲乃至苦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八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离欲乃至乐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四九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离欲乃至乐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五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乃至苦速通行乃至乐迟通行乃至乐速通行空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无愿

三五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离〕欲乃至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五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寻伺寂静故[P.72]无愿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无愿根本行

三五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五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五五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离欲乃至乐迟乐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五六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离欲乃至乐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五七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无愿乃至苦速通行无愿乃至乐迟通行无愿乃至乐速通行无愿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P.73]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二十大种法

三五八

云何为善法即修出世间之道乃至修出世间之念住乃至修出世间之正勤乃至修出世间之神足乃至修出世间之根乃至修出世间之力乃至修出世间之菩提分乃至修出世间之谛乃至修出世间之止乃至修出世间之法乃至修出世间之蕴乃至修出世间之处乃至修出世间之界乃至修出世间之食乃至修出世间之触乃至修出世间之受乃至修出世间之想乃至修出世间之思乃至修出世间之心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而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增上

三五九

云何善法法耶即修世间之静虑乃至得〔初地〕苦迟通行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观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P.74]三六〇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得〔初地〕而寻伺静虑故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乃至观增上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三六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道乃至修出世间之心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而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乃至观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第二道

三六二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依轻减欲贪嗔得第二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第三道

三六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无余欲贪嗔[P.75]第三地而离欲乃至苦迟通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第四道

三六四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无余色贪无色贪掉举无明得第四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云何其时有已知根其时有所有之法已知已见己得已明知已证所证之慧智慧思择择法乃至择法正见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诸善法

第二 不善心

十二不善法

三六五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喜俱行成见相应而以色为所缘以声为所缘以香〔味法为所缘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喜根命根邪见邪思惟邪策励[P.76]邪定进力定力无惭力无愧力贪欲邪见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

三六六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以下參阅第二项以下〕

三六七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乐已受心触所生之悦乐受——是为「其时有受

三六八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三六九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思

三七〇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心

三七一

云何其时有寻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邪思惟——是为「其时有寻

[P.77]三七二

云何其时有伺其时有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心之适应集注——是为「其时有伺

三七三

云何其时有喜其时有所有之喜胜喜欢喜极欢喜喜悦极喜悦幸福大欢喜心之悦豫——是为「其时有喜

三七四

云何其时有乐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乐已受心触所生之悦乐受——是为「其时有乐

三七五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心之住等住坚住不散不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三七六

云何其时有进根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邪策励——是为「其时有进根

三七七

云何其时有定根其时有所有心之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邪定——是为「其时有定根

三七八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相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三七九

云何其时有喜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乐已受心触所生之悦乐受——是为「其时有喜根

三八〇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之彼无色诸法之寿坚住保有持续[P.78]护持活命命根——是为「其时有命根

三八一

云何其时有邪见其时有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是为「其时有邪见

三八二

云何其时有邪思惟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邪思惟——是为「其时有邪思惟

三八三

云何其时有邪策励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邪策励——是为「其时有邪策励

三八四

云何其时有邪定其时有所有心之住等住安住不散不散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邪定——是为「其时有邪定

三八五

云何其时有进力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乃至邪策励——是为「其时有进力

三八六

云何时有定力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邪定——是为「其时有定力

三八七

云何其时有无惭力其时有所有之无惭应惭之事无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无惭力

三八八

云何其时有无愧力其时有所有之无愧应愧之事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是为「其时有无愧力

[P.79]三八九

云何其时有贪其时有所有之贪贪著已贪著性徧贪恋著已恋著性贪欲不善根——是为「其时有贪

三九〇

云何其时有痴其时有所有之无智无见非现观非随觉非等觉不通达不领解不洞察不等观不妙观察不现前业不净明童痴不正知极痴等痴无明无明暴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栅不善根——是为「其时有痴

三九一

云何其时有贪欲其时有所有之贪乃至有贪欲不善根——是为「其时有贪欲

三九二

云何其时有邪见其时有所有之见成见乃至有颠倒执——是为「其时有邪见

三九三

云何其时有无惭其时乃至无惭乃至〔无惭〕——是为「其时有无惭

三九四

云何其时有无愧其时乃至无愧乃至无愧——是为「其时有无愧

三九五

云何其时有止其时有心之住乃至有邪定——是为「其时有止

三九六

云何其时有勤励其时有心之發勤乃至有邪策励——是为「其时有勤励

三九七

云何其时有不散乱其时有心之住乃至有邪定——是为「其时有不散乱

[P.80]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五根五支静虑四支道四力二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其时为不善法

三九八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所有之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命根邪见邪思惟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力无愧力贪欲邪见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除受蕴想蕴识蕴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三九九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依喜俱行成见相应共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法为所缘若又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四〇〇

云何为不善法耶成见不相应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法为所缘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喜根〕命根邪思惟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力无愧力贪欲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P.81]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乃至有三支道乃至有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

四〇一

云何其有行蕴其时有触乃至〔三九八〕是等为善法(除邪见)

四〇二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依喜俱行成见不相应共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法为所缘依彼等令不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四〇三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舍俱行成见相应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法为所缘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舍根命根邪见邪思惟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力无愧力贪欲邪见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其时为不善法

四〇四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四〇五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心非悦非不悦心所[P.82]触生之不苦不乐已受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受——是为「其时有受

四〇六

云何其时有舍其时有所有之心非悦非不悦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已受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受——是为「其时有舍

四〇七

云何其时有舍根其时有心乃至有受——是为「其时有舍根」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乃至有四支静虑四支道乃至有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

四〇八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乃至〔除喜〕〔三九八〕除识蕴乃至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四〇九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依舍俱行成见相应有行以色为所缘乃至〔四〇三〕以法为所缘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乃至〔四〇三〕有不散乱乃至〔四〇三〕是等为不善法

四一〇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舍俱行成见不相应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法为所缘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P.83]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舍根命根邪思惟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力无愧力贪欲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五根四支静虑三支道四力二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

四一一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乃至〔除喜及邪见〕除识蕴乃至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四一二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舍俱行成见不相应而依共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法为所缘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四一三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忧俱行成见相应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法为所缘若又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忧根命根邪思惟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无愧嗔恚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更[P.84]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

四一四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四一五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心非悦心苦心触所生之非悦已受心触所生之诸非悦受——是为「其时有受

四一六

云何其时有苦其时有所有之心非悦心苦心触所生之非悦已受心触所生之诸非悦受——是为「其时有苦

四一七

云何其时有忧根其时有所有之心非悦心苦心触所生之非悦已受心触所生之诸非悦受——是为「其时有忧根

四一八

云何其时有嗔其时有所有之嗔污秽已污秽性害恶恚害恚害性忿然性粗暴心之非悦性——是为「其时有嗔

四一九

云何其时有嗔恚其时有嗔乃至有心之非悦——是为「其时有嗔恚」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二食五根四支静虑三支道四力二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

四二〇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所有之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P.85]命根邪思性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力无愧力嗔恚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一〇

四二一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依忧俱行恚相应共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法为所缘乃至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一一

四二二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舍俱行疑相应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法为所缘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意根舍根命根邪思惟邪策励进力无惭力无愧力无惭无愧及勤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

四二三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乃至——是为「其时有触乃至

四二四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四二五

云何其时有疑其时有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犹豫二分二路踌躇非一向执怀疑迟疑不没入硬心心之当惑——是为「其时有疑」[P.86]乃至其时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四根四支静虑二支道三力一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

四二六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命根邪思惟邪策励进力无惭力无愧力无惭无愧及勤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一二

四二七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俱舍行掉举相应以色为所缘乃至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舍根命根邪思惟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力无愧力掉举无惭无愧及止勤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为不善法

四二八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P.87]四二九

云何其时有掉举其时有所有心之掉举不寂心之不静心之骚乱性——是为「其时有掉举」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五根四支静虑三支道四力一因一触乃至有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

四三〇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命根邪思惟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力无愧力掉举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不善法

第三 无记心

一 异熟

〔一〕善业

一 欲缠异熟

一 善异熟五识

四三一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由舍俱行而色为所缘令欲缠之善业已作已积集之异熟眼识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意根舍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四三二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四三三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眼识界触所生之心非悦非不悦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之已受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诸受——是为「其时有受

[P.88]四三四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之适应眼识界触所生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四三五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之适应眼识界触所生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思

四三六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适应之眼识界——是为「其时有心

四三七

云何其时有舍其时有所有心之非悦非不悦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之已受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舍

四三八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所谓所有之心一境性是心之住乃至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四三九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适应之眼识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四四〇

云何其时有舍根其时有所有心之乃至诸受——是为「其时有舍根

四四一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之彼无色诸法之寿坚住保持保有持续护持活命命根——是为「其时有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三根一触[P.89]乃至有一眼识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

四四二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二~五

四四三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由舍俱行而声为所缘令欲缠之善业已作已积集之异熟耳识生起时乃至舍俱行而香为所缘乃至鼻识生起时乃至舍俱行而味为所缘乃至舌识生起时乃至舍俱行而触为所缘乃至身识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及意根乐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四四四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四四五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身识界触所生之身悦身乐身触所生悦乐之已受身触所生悦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受

四四六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之适应身识界触所生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四四七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之适应身识界触所生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思

[P.90]四四八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处意根识蕴及适应之身识界——是为「其时有心

四四九

云何其时有乐其时有所有之身悦身乐身触所生悦乐之已受身触所生悦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乐

四五〇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四五一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乃至有(身)识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四五二

云何其时有乐根其时有所有之身悦乃至有乐受是为「其时有乐根

四五三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之彼无色诸法之寿坚住保持保有持续护持活命命根——是为「其时有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三根一触乃至有一身识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

四五四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二 善异熟意界

[P.91]四五五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舍俱行而色为所缘乃至触为所缘依彼彼令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意界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及意根舍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四五六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四五七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界触所生心之非悦非不悦心触所生不苦不乐之已受心触所生不苦不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受

四五八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界触所生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四五九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界触所生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思

四六〇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之意处意根识蕴及适应之意界——是为「其时有心

四六一

云何其时有寻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是为「其时有寻」〔參阅第七项〕

四六二

云何其时有伺其时有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心之适应集注——是为「其时有伺

[P.92]四六三

云何其时有舍其时有所有之心非悦非不悦心触所生不苦不乐之已受心触所生不苦不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舍

四六四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一一〕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四六五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乃至〔一七〕适应之意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四六六

云何其时有舍根其时有所有之心非悦乃至不苦不乐诸受——是为「其时有舍根

四六七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之彼无色之诸法乃至〔一九〕命根——是为「其时有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三根一触乃至〔五八〕有一意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

四六八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三 善异熟意识界

四六九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喜俱行而色为所缘乃至〔一四七〕法为所缘依彼彼令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意识界生起时其时有触[P.93]心一境性及意根喜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四七〇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的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四七一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受

四七二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四七三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思

四七四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净意意之意处意根识蕴及适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心

四七五

云何其时有寻其时有所有之寻求思惟凝想凝思心之专注——是为「其时有寻

四七六

云何其时有伺其时有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心之适应集注——是为「其时有伺

四七七

云何其时有喜其时有所有之喜胜喜欢喜极欢喜喜悦极喜悦幸福大欢喜心之极悦——是为「其时有喜

[P.94]四七八

云何其时有乐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乐

四七九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一一〕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四八〇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乃至〔一七〕识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四八一

云何其时有喜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悦心乐心触所生悦乐之已受心触所生悦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喜根

四八二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无色诸法之寿坚住保持乃至命根——是为「其时有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三根一触乃至〔五八〕有一意识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四八三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及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四 善异熟舍俱行意识界

四八四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舍俱行而色为所缘乃至法为所缘依彼彼令[P.95]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意识界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及意根舍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四八五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四八六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乃至不苦不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受

四八七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乃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四八八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之适应意识界乃至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思

四八九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坚实心乃至识界——是为「其时有心

四九〇

云何其时有寻其时有所有之寻求乃至心之专注——是为「其时有寻

四九一

云何其时有伺其时有所有之伺察乃至集注——是为「其时有伺

四九二

云何其时有舍其时有所有之心非悦乃至不苦不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舍

四九三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P.96]四九四

云何其时有意根其时有所有之心故意乃至识界——是为「其时有意根

四九五

云何其时有舍根其时有心非悦乃至不苦不乐之诸受——是为「其时有舍根

四九六

云何其时有命根其时有所有之彼无色诸法之寿坚住保持乃至命根——是为「其时有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三根一触乃至有一意识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四九七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及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 八大异熟

四九八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由喜俱行慧相应而乃至喜俱行慧相应而共行乃至由喜俱行慧不相应而乃至喜俱行慧不相应而共行乃至由舍俱行慧相应而乃至舍俱行慧相应而共行乃至由舍俱行慧不相应而乃至舍俱行慧不相应而共行色为所缘乃至[P.97]以法为所缘——依彼彼令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意识界生起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即无贪欲无记根乃至无嗔无记根——是等为无记法

二 色缠异熟

四九九

云何为无记法即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其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〇〇

云何为无记法耶〔參阅第一六〇项〕即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地徧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其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断乐乃至地徧具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三 无色缠异熟

五〇一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色想而灭有对想不思惟种[P.98]种想故断〔虚空无边之〕虚空无边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由其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超越一切色想而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故断〔虚空无边之〕虚空无边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〇二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之虚空无边处断〔识无边之〕识无边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其无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超越一切之虚空无边处故断〔识无边之〕识无边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〇三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由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故断〔无所有之〕无所有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其无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故断〔无所有之〕无所有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P.99]五〇四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无色生之道由超越一切无所有处故断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其无色缠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超越一切无所有处故断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及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四 出世间异熟

初道

静虑

净行

五〇五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其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〇六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其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相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〇七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P.100]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慧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其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〇八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而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空〔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相〔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愿〔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〇九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速通行乃至乐迟通行乃至乐速通行之初静虑而住乃至乐速通行〔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相〔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愿〔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P.101]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净空

五一〇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一一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离欲乃至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无相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一二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无愿[P.102]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一三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寻伺寂静故乃至空(以上善)乃至空〔以上异熟〕乃至空〔以上善〕乃至无相〔以上异熟〕乃至空〔以上善〕乃至无愿〔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空行

五一四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一五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P.103]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相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一六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一七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寻伺寂静故苦迟通行空〔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空〔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空〔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相〔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空〔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愿〔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一八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速通行乃至乐迟通行乃至乐速通行[P.104]空具足初静虑而住乃至乐速通行空〔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空〔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空〔以上善〕乐速通行无相〔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空〔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愿〔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净无愿

五一九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

五二〇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以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无相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P.105]五二一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二二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寻伺寂静故乃至无愿〔以上善〕乃至无愿〔以上异熟〕乃至无愿〔以上善〕乃至无相〔以上异熟〕乃至无愿〔以上善〕乃至空〔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无愿行

五二三

云何为无记法耶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P.106]五二四

云何为无记法耶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相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二五

云何为无记法耶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二六

云何为无记法耶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愿〔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无愿〔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相〔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无愿〔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二七

云何为无记法耶得〔初地〕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愿乃至乐迟通行无愿乃至乐速通行无愿之初静虑而住时乃至[P.107]乐速通行无愿〔以上善〕乐速通行无愿〔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无愿〔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相〔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无愿〔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空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二十大种法

五二八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道乃至修出世间之念住乃至修出世间之正勤乃至修出世间之神足乃至修出世间之根乃至修出世间之力乃至修出世间之菩提分乃至修出世间之谛乃至修出世间之止乃至修出世间之法乃至修出世间之蕴乃至修出世间之处乃至修出世间之界乃至修出世间之食乃至修出世间之触乃至修出世间之受乃至修出世间之想乃至修出世间之思乃至修出世间之心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心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P.108]苦迟通行乃至无相乃至无愿之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欲增上净行

五二九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世间定以出离还灭而乃至离诸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〇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乃至达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相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一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出世间乃至达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具[P.109]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二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乃至达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相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三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乃至达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欲增上乃至乐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相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欲增上净空

[P.110]五三四

云何为无记法耶达〔初地〕离欲乃至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五

云何为无记法耶〔初地〕离欲乃至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之善静虑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无相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六

云何为无记法耶〔初地〕离欲乃至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七

云何为无记法耶寻伺寂静故乃至欲增上〔以上善〕乃至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欲增上〔以上善〕[P.111]无相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欲增上〔以上善〕乃至无愿欲增上〔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八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乃至达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三九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达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相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〇

云何为无记法耶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具足[P.112]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一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达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相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二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达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欲增上乃至乐迟通行欲增上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之初静虑而住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相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

[P.113]五四三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达离欲乃至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四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达离欲乃至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之善静虑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无相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五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达离欲乃至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六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乃至达寻伺寂静故乃至无愿欲增上〔以上善〕乃至无愿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无愿[P.114]欲增上〔以上善〕乃至无相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无愿欲增上〔以上善〕乃至欲增上〔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七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达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八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达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相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四九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达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P.115]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五〇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达寻伺寂静故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无相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苦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善〕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以上异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五一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乃至达离欲乃至苦速通行无愿欲增上乃至乐迟通行无愿欲增上乃至乐速通行无愿欲增上之初静虑而住时乃至乐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无相欲增上〔以上异熟〕乃至乐速通行无愿欲增上〔以上善〕乃至乐速通行欲增上〔以上异[P.116]熟〕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五二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道乃至修出世间之念住乃至修出世间之正勤乃至修出世间之神足乃至修出世间之根乃至修出世间之力乃至修出世间之菩提分乃至修出世间之谛乃至修出世间之止乃至修出世间之法乃至修出世间之蕴乃至修出世间之处乃至修出世间之界乃至修出世间之食乃至修出世间之触乃至修出世间之受乃至修出世间之想乃至修出世间之思乃至修出世间之心出离还灭而舍离成见达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欲增上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乃至无相乃至无愿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之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第二道~第四道

五五三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以出离还灭而减轻欲达第二地离欲乃至观增上乃至其时有触乃至舍离无余[P.117]嗔而达第三地乃至舍离无余色贪无色贪掉举无明而达第四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地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即由出世间善静虑之已作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五五四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乃至

五五五

云何其时有已知根即彼已知者有所有诸法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智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是为「其时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二〕不善业

不善异熟无记

五五六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舍俱行而以色为所缘令不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眼识生起时舍俱行而以声为所缘乃至令耳识生起时舍俱行以香为所[P.118]乃至令鼻识生起时舍俱行而以味为所缘乃至令舌识生起时苦俱行而以触为所缘乃至令身识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意根苦根命根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五五七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乃至有——是为「其时有触

五五八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之适应身识界触所生之身不悦身苦身触所生不悦苦之已受身触所生之不悦苦受——是为「其时有受

五五九

云何其时有苦其时有所有之身不悦身苦身触所生不悦苦之已受身触所生之不悦苦受——是为「其时有苦

五六〇

云何其时有苦根其时有所有之身〔不悦〕乃至有苦受——是为「其时有苦根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三根一触乃至有一身识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

五六一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以及命根其时更有[P.119]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乃至

五六二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舍俱行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触为所缘若依彼彼令不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意界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意根舍根命根其时更有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三根一触乃至有一意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

五六三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六四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舍俱行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法为所缘若依彼彼令不善业之已作已积集之异熟意识界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意根舍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

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三界三食三根一触乃至有一意识界[P.120]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

五六五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二 所应作

一 欲缠所应作

五六六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舍俱行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触为所缘若更令依彼彼意界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意根舍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三根一触乃至有一意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五六七

云何其时为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P.121]五六八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善俱行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法为所缘若更依彼彼令意识界生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喜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五六九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乃至

五七〇

云何其时有心一境性其时有所有心之住等住坚住不散不乱意不散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是为「其时有心一境性

五七一

云何其时有进根其时有所有心之發勤精勤勇猛专心策励努力气力坚忍勇猛不弛缓性志欲不弃性不弃勤爱勤爱努力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策励——是为「其时有进根

五七二

云何其时有定根其时有所有心之住乃至有定力——是为「其时有定根」乃至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五根一触乃至有一意识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五七三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P.122]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七四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舍俱行而以色为所缘乃至以法为所缘若又依彼彼令意识界生起时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舍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乃至其时更有四蕴二处二界三食五根一触乃至有一意识界一法处一法界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无记法

五七五

云何其时有行蕴其时有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命根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除受蕴想蕴识蕴——是为「其时有行蕴」乃至是为无记法

五七六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由喜俱行智相应而乃至喜俱行智相应而共行乃至喜俱行智相应乃至由喜俱行智相应而共行乃至舍俱行智相应乃至由舍俱行智相应而共行乃至由舍俱行智相应乃至由舍俱行智相应而共行以色为所缘[P.123]乃至以法为所缘若依彼彼令意识界生起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乃至无贪是无记根乃至无嗔是无记根乃至无痴是无记根乃至是等为无记根

二 色缠所应作

五七七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色缠之静虑以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现法乐住而离欲乃至地徧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七八

云何为无记耶即修色缠之静虑以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现法乐住而寻伺寂静故乃至地徧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五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三 无色缠所应作

五七九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无色缠之静虑以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现法乐住而超越一切色想故令灭有对想故不作意种种想断〔虚空无边之〕虚空无边处俱行及乐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P.124]五八〇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无色缠之静虑以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现法乐住而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故断〔识无边之〕识无边处想俱行及乐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是等为无记法

五八一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无色缠之静虑以所应作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现法乐住而超越一切色无边处故断〔无所有之〕无所有处想俱行及乐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五八二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修无色缠乃至超越一切无所有处故断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及乐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无记法乃至无贪是无记根乃至无嗔是无记根乃至无痴为是记根乃至是等为无记法


校注

即使在色所缘声所缘等之列举顺序及虽同色所缘中亦非有过未及青黄等之顺序而依任何所缘者为意义(觉音注书 Atthasālinī 一〇六页) 下自阿鼻地狱上至他化自在天同于欲界(kāmadhātu) 參阅第二项以下依次仿之 他之九法即欲胜解作意中庸性(中舍)正语正业正命(注书一三二页) 原本是 paticca samuppannā应订正为 paṭiccasamuppannā暹罗本亦同 自第二至第一九项与自第二七八项至第二九五项之间相同 等想知觉之行相(sañjānakāro) 已等想性已知觉之状态(sañjānitabhāvo) 寻參阅『分別论』(vibhaṅga p. 257)伺亦同 专注在『翻译名义大集』为现前解(abhinirūpaṇā) 悦豫在觉音注书(一四三页)attano manatā 解释为〔自己之心性〕而实际上相当于于梵语 ātta(a + √dā + tā)mamatā〔被夺之心〕即喜悦之意英国佛教学者戴维兹夫人(Mrs. Rhys Davids, 1858-1942)谓觉音不知语源其例可见『佛教的语源学』 等住(saṇṭhiti)坚住(avaṭṭhiti)前者即心系结于所缘而住后者乃入而住之谓(注书一四三页) 信于前有信而再出现的理由是信三宝之内容无异其次列举信根等之合成语仅是阿毘达磨的手法而已以下类似之说相亦同样 慧武器慧者破烦恼之武器慧宫殿慧者耸峙如宫殿故言pannāpāsādo 为 paññāpāsādo 之误排 在原本是 hoti而暹罗本乃其他同文者无系误入 无污秽原本是 adussanā而暹罗本为 adūsanā后出者亦同 惭原本是 hiri而暹罗本为 hirī后出者亦同 不钝重性原本是 adandhaṇatā 为 adandhanatā 之误排 身直性原本是 kāyujjukatā而暹罗本为 kāyujukatā后出者亦同 本项心悦之前及次项想之前自第三项第四项类推应补充「适应意识界触所生之」第一〇八项及第一一〇亦同參阅戴维兹夫人英译二七页注 原本 koti 是 hoti 之误排 共行(sasaṅkhāro)依据觉音之注书(一五六页)saha-saṅkhāro 之意为精励方法方便取缘等依此令心生起參阅同前英译三四页注 原本是 ñāṇindriyaṁ 为 manindryaṁ 之误暹罗本为正确无误 修色生之道或可译为「于色生修道」依据注释谓依道生色有而更修其道之意觉音注书(AtthasālinII P. 162) 安住之时此语句为四静虑之第一静虑有关四静虑即參阅『分別论』Vibhanga p. 245(汉译南传四八论如)『解脱道论』Visuddhimagga p. 139(汉译南传六七第四品四种禅)『翻译名义大集』六七项『法蕴足论』第六(大正二六四八二) 一趣性原本是 ekodibhavaṁ 为 ekodibhāvaṁ 之误排 念根原本脱落自暹罗本补之 五种法分静虑为五为修行方法之意在南方前之四静虑说合并使用參阅『清净道论』第四品(南传六七第四品五种禅) 初静虑合并于四种静虑而次举五种静虑 乃至第五静虑原本脱落自暹罗本补之 十六组合于静虑依四行及四所缘之组合而分別为十六组合此组合叙述于四五两种之各静虑 小原本脱落自暹罗本补之 于白徧等之七徧各有十六组合于此项只列举初静虑而亦说明于其他之各静虑 无色想(arūpasññī)直译为「有无色想者」 D. N. II. P. 110(汉译南传七六一~六二页)A. N. I. P. 40(汉译南传一九五一页)參阅『分別论』Vibhanga. p. 387(『同前』)翻译名义大集七一项 三解脱本文无方便上插入谓八解脱之前三者D. N. I. P. p. 70112(南传七一八及六一页) 膨胀想『解脱道论』visuddhimagga p. 178(汉译南传六二第六品不净业处之解释)參阅觉音注书 AtthasāīnII P. 197 參阅 A. N. I. P41(汉译南传一九五二) 超越故(samatikkamā)原本为夺格而用暹罗本与其次二项成为连续体 samatikkamma上列注解之长部经增支部经名义集其文亦然而后出例文亦同 识无边处(viññāṇañcāyatana)为 viññāṇāñcāyatana 之略音參阅注书二〇五 观增上原本 vimaṁsādhipateyyaṁ 是 vīmaṁsādhipateyyaṁ 之误排以下相同 原本脱落自暹罗本补之 原本为 sammāsamādhisambojjhaṅgo自暹罗本 sammāsamādhi samādhisambojjhango 订正之 原本为 sammāsatisambojjhaṅgo暹罗本 sammāsadhi satisambojjhaṅgo 订正之 思原本是 vedanā 为 cetanā 之误排 轻减原本是 patanūbhāvāya(patanubhāvāya 之误排)在暹罗本为 tanubhāvāya 原本脱落 原本是 kusalā 为 akusalā 之误排 原本否定词 na 脱落 分別论八五页(汉译南传四九第三品一经分別參照)集异门足论卷第三(大正二六三七六页)法蕴足论卷九(大正二六四九四页) 恚害性(byāpajjitattaṁ)原本无自暹罗本补之 忿然性(caṇḍittaṁ)在觉音注书(二五八页)有 caṇḍikkaṁ又本书一〇六〇项之类句及暹罗本相当文亦同依据注书谓其意义是暴烈人之性參阅戴维兹夫人英译一一一页注 粗暴(asuropo)依据注书(二五八页)谓忿怒性的人之(na suroPitam vacanaṁ hoti 不善辞令即)粗暴的言词之意同书谓 assuṁ ropanato(落泪)之解有不当之处斯铁德(william stede, 1882-1958)之『巴英辞典』解为 asura-ropa參阅之 原本是 apariyogohanā 为 apariyogāhanā 之误排 原本脱落自暹罗本补之 原本是 ākāsānañcāyatanasahagataṁ订正为 ākāsānañcāyatanasaññāsahagataṁ 原本其次有pe可除其次五〇二项五〇三项亦同 原本有 vipākā为 vipākaṁ 之误 原本是 neva saññāyatanasahagataṁ订正为 neva saññāyatanasaññāsahagataṁ其次亦同 原本是 vivicceva kāmehi暹罗本为 vitakkavicārānaṁ vūpasamā 原本是 appaṇihitan ti nimittan ti vipāko自暹罗本订正为 animittan ti, vipāko 为空原本无自暹罗本补之 原本是 appaṇihitan自暹罗本订正为为 animittan 原本是 appanimittaṁ为 animittaṁ 之误排暹罗本正确无误 原本是 suññataṁ自暹罗本订正为 animittam 原本是 lokuttaro phasso可作为 phasso暹罗本正确无误 原本之 vivicceva kāmehi 乃至 phasso hotipe暹罗本无參阅戴维兹夫人英译一四九页注 原本是 avyākatā自暹罗本订正为 kusalā 暹罗本无 暹罗本无 原本之 manoviññāṇadhātu 自暹罗本订正为 kāyaviññāṇadhātu
[A1] ~【CB】【南传】
[A2] ~【CB】【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集论(卷2)
关闭
法集论(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