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概说品

第一章

一 三聚

[P.180]九八一

云何为善法耶即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其相应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善法

九八二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三不善根——贪痴——及于彼同一处之诸烦恼——其相应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不善法

九八三

云何为无记法耶即善不善法异熟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或亦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之所应作法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无记法

九八四

云何为乐受相应法耶即于欲缠色缠非所摄除乐受而有相应于乐地之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乐受相应法

九八五

云何为苦受相应法耶即于欲缠除苦受而有相应于苦地之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苦受相应法

九八六

云何为不苦不乐受相应法耶即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除不苦不乐受而有相应于不苦不乐地之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不苦不乐受相应法

九八七

云何为异熟法耶即善不善法异熟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异熟法

[P.181]九八八

云何为异熟法法之法耶即善不善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异熟法法之法

九八九

云何为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之法耶即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所有之所应作法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之法

九九〇

云何为已取顺取法耶即善不善法有漏异熟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色业之已作性——是为已取顺取法

九九一

云何为不已取顺取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受蕴乃至识蕴及所有之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之所应作法与色业之非已作性——是等为不已取顺取法

九九二

云何为不已取顺取法耶即非所摄之道及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不已取不顺取法

九九三

云何为已杂染顺杂染法即三不善根——贪痴及于彼同一处之诸烦恼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已杂染顺杂染法

九九四

云何为不已杂染顺杂染法耶即善无记有漏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不已杂染顺杂染法

九九五

云何为不已杂染不顺杂染法耶即非所摄之道及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不已杂染不顺杂染法

[P.182]九九六

云何为有寻有伺法耶即于欲缠色缠非所摄除寻伺而有相应于有寻有伺地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有寻有伺法

九九七

云何为无寻唯伺法耶即于色界非所摄除伺而有相应于无寻唯伺地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无寻唯伺法

九九八

云何为无寻无伺法耶即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而相应于无寻无伺地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无寻无伺法

九九九

云何为喜俱行法耶即于欲缠色缠非所摄除喜而有相应于喜地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喜俱行法

一〇〇〇

云何为乐俱行法耶即于欲缠色缠非所摄除喜而有相应于喜地之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乐俱行法

一〇〇一

云何为舍俱行法耶即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除舍而有相应于舍地之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舍俱行法

一〇〇二

云何为见所断法耶即三结——有身见戒禁取

一〇〇三

此中云何为有身见耶即此处为无闻之异生——不见圣者不知圣法于圣法而不调顺不见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于善士之法而不调顺者——以色为我而等随观或以我有色而〔等随观〕或于我以色或于色以我而〔等随观〕以受为我而等随观或我有受或于我以受或于受以我而〔等随观〕以想为我而等随观或以我有想或于我以想或于想以我而〔等随观〕以行为我而等随观或以[P.183]行为有行或于我以行或于行以我而〔等随观〕以识为我而等随观或我有识或于我以识或于识以我而〔等随观〕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有身见

一〇〇四

此中云何为疑耶即于佛学疑惑于前边后边前边后边疑惑或于相依性缘起法疑惑——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犹豫二分二路踌躇非一向执怀疑迟疑不没入心之硬心留心意——此言为「疑

一〇〇五

此中云何为戒禁取耶即依〔佛教〕以外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戒禁而为清净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戒禁取

一〇〇六

即是等三结及于彼同一处之诸烦恼——相应于彼之受蕴乃至识蕴于彼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见所断法

一〇〇七

云何为修所断法耶即余之贪痴及于彼同一处之诸烦恼相应于彼之受蕴乃至识蕴于彼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修所断法

一〇〇八

云何为非见非修所断法耶即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P.184]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见非修所断法

一〇〇九

云何为见所断因法耶即三结——有身见戒禁取〔此中云何为有身见耶乃至是言为有身见此中云何为疑耶乃至是言为疑此中云何为戒禁取耶乃至是言为戒禁取

一〇一〇(1)

即是等三结及于彼同一处之诸烦恼相应于彼之受蕴乃至识蕴于彼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见所断因法

〔一〇一〇(2)

三结——即有身见戒禁取是等诸法即见所断于彼同一处有贪是等诸法即见所断因也——于彼同一处有诸烦恼——相应于彼之受蕴乃至识蕴于彼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见所断因法

一〇一一

云何为修所断因法耶即余之贪痴——于彼同一处之诸烦恼相应于彼之受蕴乃至识蕴于彼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修所断因法

一〇一二

云何为非见非修所断因法耶即除〔上述〕彼之诸法余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一切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见非修所断因法

一〇一三

云何为流转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流转法

一〇一四

云何为还灭法耶即四道之非所摄——是等为还灭法

一〇一五

云何为非流转非还灭法耶即善不善法异熟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之所应作法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流转非还灭法

一〇一六

云何为有学法耶即四道之非所摄与下之三沙门果——是等为有学法

[P.185]一〇一七

云何为无学法耶即最上之阿罗汉果——是为无学法

一〇一八

云何为非有学非无学法耶即除〔上述〕彼之诸法其余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有学非无学法

一〇一九

云何为小法耶即欲缠之善不善无记法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小法

一〇二〇

云何为大法耶即色缠无色缠之善不善无记法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大法

一〇二一

云何为无量法耶即非所摄之道及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无量法

一〇二二

云何为小所缘法即依小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小所缘法

一〇二三

云何为大所缘法耶即依大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大所缘法

一〇二四

云何为无量所缘法耶即依无量法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无量所缘法

一〇二五

云何为劣法耶即三不善根——贪痴——于彼同一处之烦恼相应于彼之受蕴乃至识蕴于彼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劣法

一〇二六

云何为中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中法

一〇二七

云何为胜法耶即非所摄之道及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胜法

[P.186]一〇二八

云何为邪定法耶即五无间业及邪见决定——是等为邪定法

一〇二九

云何为正定法即四道之非所摄——是等为正定法

一〇三〇

云何为不定法耶即除〔上述之〕诸法其余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不定法

一〇三一

云何为道所缘法耶即依圣道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道所缘法

一〇三二

云何为道因法耶即圣道所有者除道支而有于彼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道因法

一〇三三

即以圣道所有者之道为因之正见——除正见而有于彼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道因法圣道所有者之无贪无嗔无痴——是等为道因——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道因法

一〇三四

云何为道增上法耶即以圣道为增上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道增上——圣道所有者依观增上而修道除观而有于彼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道增上法

一〇三五

云何为已生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转生已现转生已现起已生起已等生起已起已等起摄于已生起及已生起部份之色识——是等为已生法

一〇三六

云何为不已生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未已生未已存在未已等生未已转生未已现转生未已现起未已生起未已等生起未已起未己等起[P.187]于未已生起及未已生起部份之色识——是等为不已生法

一〇三七

云何为当生法耶即诸善不善法之异熟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所有之色业已作性当起者——是等为当生法

一〇三八

云何为过去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过去已灭已变易已没已去生已离去摄于过去以及过去部份之色识——是等为过去法

一〇三九

云何为未来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未已生未已存在未已等生未已转生未已现转生未已现起未已生起未已等生起未已起未已等起未来摄于未来部分之色识——是等为未来法

一〇四〇

云何为现在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转生已现转生已现起已生起已等生起已起已等起现在摄于现在部份之色识——是等为现在法

一〇四一

云何为过去所缘法耶即依诸过去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过去所缘法

一〇四二

云何为未来所缘法耶即依诸未来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未来所缘法

一〇四三

云何为现在所缘法耶即依诸现在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生——是等为现在所缘法

[P.188]一〇四四

云何为内法耶即诸所有法为彼彼有情为内各自自身各人已取之色识——是等为内法

一〇四五

云何为外法耶即诸所有法为彼彼之他有情他人各自自身各人之乃至识——是等为外法

一〇四六

云何为内外法耶即彼之两者〔一〇四四一〇四五〕——是等为内外法

一〇四七

云何为内所缘法耶即依内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内所缘法

一〇四八

云何为外所缘法耶即依外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为外所缘法

一〇四九

云何为内外所缘法耶即依内外法而乃至法——是等为内外所缘法

一〇五〇

云何为有见有对法耶即色处——是等为有见有对法

一〇五一

云何为无见有对法耶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是等为无见有对法

一〇五二

云何为无见无对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所有色之无见无对法处所摄者与无为界——是等为无见无对法

二 因聚

一〇五三

云何为因法耶即三善因三不善因三无记因九欲缠因六色缠因六无色缠因六非所摄因

一〇五四

此中云何为三善因耶即无贪无嗔无痴

一〇五五

此中云何为无贪耶即所有之无贪无贪著无已贪著性无徧贪无恋著无已恋著性无贪欲无贪善根——此言为无贪

[P.189]一〇五六

此中云何为无嗔耶即所有之无嗔无污辱无已污辱性慈性已慈性哀愍哀愍性已哀愍性哀怜悲愍无嗔恚无恼无嗔善根——此言为无嗔

一〇五七

此中云何为无痴耶即于苦之慧于苦集之慧于苦灭之慧趣苦灭道之慧于前边之慧于后边之慧于前边后边之慧于相依性缘起法之慧——如是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徧察正知导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宫殿慧明慧现慧光慧宝无痴择法之正见——此言为无痴此等为三善因

一〇五八

此中云何为三不善因耶即贪

一〇五九

此中云何为贪耶即所有之贪等贪随贪喜贪心之等贪欲求迷闷耽著贪著淤泥诱惑产出缝著纲著渴爱龌龊者伴侣大望有导者下生亲交爱著愿望连结希望豫期豫期性色希望声希望香希望味希望触希望利得希望财希望儿希望活命希望思望欲望热望渴望渴望性贪望贪婪贪婪性动摇欲好性非法贪背理贪志愿愿望欲愿羡望切愿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随烦恼随眠蔓草悋悭苦根苦缘苦生魔羂索魔钩魔境喜中贪欲纲欲革纽欲贪贪之不善根——此言为贪

[P.190]一〇六〇

此中云何为嗔耶即已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现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当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已为损害于我之可爱者可意者之嫌恨生乃至为损害之嫌恨生已为利益于我之不可爱者不可意者乃至为利益于〔〕之嫌恨生或于非处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愤發愤恚逆意极怒等极怒嗔恚极嗔恚等极嗔恚心之害恶意极嗔害忿忿怒忿怒性嗔恚之污秽已污秽性害恶恚害恚害性暴恶心之非悦性——此言为嗔

一〇六一

此中云何为痴耶即于苦无智于苦集无智于苦灭无智于趣苦灭之道无智或于前边无智于后边无智于前边后边无智于相依性缘起法无智——如是所有之无智无见非现观非随觉非等觉不通达不领解不洞察不等观不妙观察不现前业不净明童痴不正知极痴等痴无明无明暴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棚痴之不善根——此言为痴是等为三不善因

一〇六二

此中云何为三无记因耶即于诸善法异熟之所应作无记法之无贪无嗔无痴——是为三无记因

一〇六三

此中云何为九欲缠因耶即三善因三不善因三无记因——是为九欲缠因

一〇六四

此中云何为六色缠因耶即三善因三无记因——是为六色缠因

[P.191]一〇六五

此中云何为六无色缠因耶即三善因三无记因——是为六无色缠因

一〇六六

此中云何为六非所摄因耶即三善因三无记因——是为六非所摄因

一〇六七

此中云何为三善因耶即无贪无嗔无痴

一〇六八

此中云何为无贪乃至〔所有之无贪乃至此言为无贪

一〇六九

此中云何为无嗔耶即不污秽性不已污秽不嗔不嗔恚无嗔善根——此言为无嗔

一〇七〇

此中云何为无痴耶即于苦智乃至如是所有之慧智慧思择择法解了近察各察聪叡善巧审悉审察近解叡智怜利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摄——此言为无痴是等为三善因

一〇七一

此中云何为三无记因耶即由诸善法异熟之无贪无嗔无痴——是为三无记因——是为六非所摄因是等为因法

一〇七二

云何为非因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诸法其余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因法

一〇七三

云何为有因法耶即依彼〔上述〕之诸法所有之法有因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有因法

一〇七四

云何为无因法耶即依彼〔上述〕之诸法所有之法无因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色与无为界——是等为无因法

[P.192]一〇七五

云何为因相应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相应于彼〔上述〕诸法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因相应法

一〇七六

云何为因不相应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不相应于彼诸法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因不相应法

一〇七七

云何为「以因法为有因」耶即依贪之痴而以因为有因依痴之贪而以因为有因依嗔之痴而以因为有因依痴之嗔而以因为有因——无贪无嗔无痴——是等相互以因为有因——是等为「以因法为有因

一〇七八

云何为「以有因法为非因」耶即依彼〔上述〕之诸法所有之法为有因——除其诸法〔自身〕——受蕴乃至识蕴乃至是等为「以有因法为非因

一〇七九

云何为「以因法为因相应」耶即依贪之痴而以因为因相应依痴之贪而以因为因相应依嗔之痴而以因为因相应依痴之嗔以因为因相应——无贪无嗔无痴——此等相互以因为因相应——是等为「以因法为因相应

一〇八〇

云何为「以因相应法为非因」耶即依彼〔上述〕之诸法所有法为相应——〔除彼之诸法〕——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乃至为非因

一〇八一

云何为「以非因法为有因」即依彼〔上述〕之诸法诸所有法以非因为有因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非因法为有因

一〇八二

云何为「以非因法为无因」即依彼〔上述〕之诸法诸所有法为非因无因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以非因法为无因

三 小中双

[P.193]一〇八三

云何为有缘法耶即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有缘法

一〇八四

云何为无缘法耶即无为界——是等为无缘法

一〇八五

云何为有为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有缘是为有为法

一〇八六

云何为无为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为无缘是为无为法

一〇八七

云何为有见法耶即色处——是等为有见法

一〇八八

云何为无见法耶即眼处乃至触处受蕴乃至识蕴及所有色之无见无对法处所摄与无为界——是等为无见法

一〇八九

云何为有对法耶即眼处乃至触处——是等为有对法

一〇九〇

云何为无对法耶即受蕴乃至识蕴及所有色之无见无对法处所摄与无为界——是为无对法

一〇九一

云何为有色法耶即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是等为有色法

一〇九二

云何为无色法耶即受蕴乃至识蕴及无为界——是等为无色法

一〇九三

云何为世间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世间法

一〇九四

云何为出世间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出世间法

[P.194]一〇九五

云何为所识非所识法耶即诸所有法为眼所识者非耳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耳所识者非眼所识诸所有之法为眼所识者非鼻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鼻所识者非眼所识诸所有之法为眼所识者非舌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舌所识者非眼所识诸所有之法为眼所识者非身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身所识者非眼所识

诸所有之法为耳所识者非鼻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鼻所识者非耳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耳所识者非舌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舌所识者非耳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耳所识者非身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身所识者非耳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耳所识者非眼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眼所识者非耳所识

诸所有之法为鼻所识者非舌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舌所识者非鼻所识诸所有之法为鼻所识者非身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身所识者非鼻所识诸所有之法为鼻所识者非眼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眼所识者非鼻所识诸所有之法为鼻所识者非耳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耳所识者非鼻所识

诸所有之法为舌所识者非身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身所识者非舌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舌所识者非眼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眼所识者非舌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舌所识者非耳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耳所识者非舌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舌所识者非鼻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鼻所识者非舌所识

[P.195]诸所有之法为身所识者非眼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眼所识者非身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身所识者非耳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耳所识者非身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身所识者非鼻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鼻所识者非身所识诸所有之法为身所识者非舌所识或又诸所有之法为舌所识者非身所识——是等为所识非所识法

四 漏聚

一〇九六

云何为漏法耶即四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一〇九七

此中云何为欲漏耶即于所有诸欲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著——此言为欲漏

一〇九八

此中云何为有漏耶即于所有诸有之有欲有贪有喜有爱有亲有渴有恼有著——此言为有漏

一〇九九

此中云何为见漏耶即世间是常住或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著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见漏——一切之邪见亦为见漏

一一〇〇

此中云何为无明漏耶即于苦无智于苦集无智于苦灭无智于趣苦灭之道无智于前边无智于后边无智于前边后边无智于相依性缘起法无智如是所有之无智无见非现观非随觉非等觉不通达不领解不洞察[P.196]等观不妙观察不现前业不净明童痴不正知极痴等痴无明无明暴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栅不善根——此言为无明漏是等为漏法

一一〇一

云何为无漏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无漏法

一一〇二

云何为非漏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诸法余善无记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漏法

一一〇三

云何为有漏法耶即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有漏法

一一〇四

云何为无漏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无漏法

一一〇五

云何为漏相应法耶即依彼诸法而相应于诸所有法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漏相应法

一一〇六

云何为漏不相应法耶即不相应于彼〔上述〕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漏不相应法

一一〇七

云何为「以漏法为有漏」耶即彼之诸漏为「以漏法为有漏

一一〇八

云何为「以有漏法为非漏」耶即依彼之诸法为诸所有法之有漏——除彼之诸法——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有漏法为非漏

一一〇九

云何为「以漏法为漏相应」耶即由欲漏之无明漏以漏为漏相应因无明[P.197]漏之欲漏以漏为漏相应因有漏之无明漏以漏为漏相应因无明漏之有漏以漏为漏相应因见漏之无明漏以漏为漏相应因无明漏之见漏以漏为漏相应——是等为「以漏法为漏相应

一一一〇

云何为「以漏相应法为非漏」耶即依彼诸法而相应于诸所有之法——除彼之诸法——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漏相应法为非漏

一一一一

云何为「以漏不相应法为有漏」耶即彼诸法与诸所有法之不相应为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漏不相应法为有漏

一一一二

云何为「以漏不相应法为无漏」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以漏不相应法为无漏

五 结聚

一一一三

云何为结法耶即十结——欲贪结恚结慢结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有贪结嫉结悭结无明结

一一一四

此中云何为欲贪结耶即于所有诸欲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著——此言为欲贪结

一一一五

此中云何为恚结耶即已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现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当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已为损害于我之可爱者可意者乃至现为损害乃至当为损害之嫌恨生已为利益于我之不可爱者不可意者乃至现为利益乃至当为利益之嫌恨生若于非处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愤發愤恚逆意极怒等极怒嗔恚极嗔恚等极嗔恚心之害恶意极嗔恚忿忿怒忿怒性嗔恚污秽已污秽性害恶恚害恚害性暴恶心之非悦性——此言为恚结

一一一六

此中云何为慢结耶即我为胜之慢我为等之慢我为劣之慢——如是[P.198]所有之慢自慢自慢性慢心高慢自取心之尊大性——此言为慢结

一一一七

此中云何为见结耶即世间是常住或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见结除戒禁取结一切之邪见者为见结

一一一八

此中云何为疑结耶即于佛疑惑于法疑惑于僧疑惑于学疑惑于前边疑惑于后边疑惑于前边后边疑惑于相依性缘起法疑惑——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犹豫二分二路踌躇非一向执怀疑迟疑不没入心之硬心留心意——此言为疑结

一一一九

此中云何为戒禁取结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戒禁而为清净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戒禁取结

一一二〇

此中云何为有贪结耶即于所有诸有之有欲有贪有喜有爱有亲有闷有渴有恼有著——此言为有贪结

一一二一

此中云何为嫉结耶即所有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于供[P.199]养之嫉嫉妒嫉性妒羡妒性——此言为嫉结

一一二二

此中云何为悭结耶即五悭——住处悭家悭利养悭色悭法悭——如是所有之悭悭悋悭悋性贪悋悋啬心之悋惜性——此言为悭结

一一二三

此中云何为无明结耶即于苦无智乃至于趣苦灭之道无智于前边无智于后边无智于前边后边无智于相依性缘起法无智——如是所有之无智无见非现观非随觉非等觉不通达不领解不洞察不等观不妙观察不现前业不净明童痴不正知极痴等痴无明无明暴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栅不善根——此言为无明结是等为结法

一一二四

云何为非结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诸法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结法

一一二五

云何为顺结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顺结法

一一二六

云何为不顺结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不顺结法

一一二七

云何为结相应法耶即彼〔上述〕之诸法与诸所有法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结相应法

一一二八

云何为结不相应法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不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结不相应法

[P.200]一一二九

云何为「以结法为顺结」耶彼之诸结为「以结法为顺结

一一三〇

云何为「以顺结法为非结」耶即彼之诸法与所有之法为结——除彼之诸法——余为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顺结法为非结

一一三一

云何为「以结法为结相应」耶即因欲贪结之无明结以结相应因无明结之欲贪结以结为结相应因嗔结之无明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无明结之嗔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慢结之无明结以结为相应因无明结之慢结以结为结相应因见结之无明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无明结之见结以结为结相应因疑结之无明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无明结之疑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戒禁取结之无明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无明结之戒禁取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有贪结之无明结而以结为结相应因无明结之有贪结以结为结相应因嫉结之无明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无明结之嫉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悭结之无明结以结为结相应因无明结之悭结以结为结相应——是等为「以结法为结相应

[P.201]一一三二

云何为「以结相应法为非结」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相应——除彼之诸法——为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结相应法为非结

一一三三

云何为「以结不相应法为顺结」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不相应之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结不相应为顺结

一一三四

云何为「以结不相应法为不顺结」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以结不相应法为不顺结

六 系聚

一一三五

云何为系法耶即四系——贪身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

一一三六

此中云何为贪身系耶所有之贪等贪随贪喜贪心之等贪欲求迷闷耽著贪著淤泥诱惑产生缝著纲著渴爱龌龊者伴侣大望有导者下生亲交爱著愿望连络希望豫期豫期性色希望声希望香希望味希望触希望利得希望财希望儿希望活命希望思望欲望热望渴望渴望性贪望贪婪贪婪性动摇欲好性非法贪背理贪志愿愿望欲愿羡望切愿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随烦恼随眠蔓草悋悭苦根苦缘苦生魔羂索魔钩魔境喜中贪欲革纽欲贪不善根——此言为贪身系

[P.202]一一三七

此中何为嗔身系耶即已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现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当为损害于我之嫌怛生已为损害于我之可爱者可意者乃至为损害乃至为损害之嫌恨生已为利益于我之不可爱不可意者乃至为利益之嫌恨生若于非处而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愤發愤恚逆意极怒等极怒嗔恚极嗔恚等极嗔恚心之害恶意极嗔恚忿忿怒忿怒性嗔恚污秽已污秽性害恶恚害恚害性违逆暴恶心之非悦性——此言为嗔身系

一一三八

此中云何为戒禁取身系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戒禁而为清净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戒禁取身系

一一三九

此中云何为此实执取身系耶即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或世间是无常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或世间是有边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或世间是无边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或命即身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或命与身异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若如来死后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若如来死后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若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若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余为痴妄——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此实执取身系除戒禁取身系一切之邪见者为此实执取身系此等为系法

[P.203]一一四〇

云何为非系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诸法余为善不善无记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系法

一一四一

云何为顺系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顺系法

一一四二

云何为不顺系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不顺系法

一一四三

云何为系相应法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系相应法

一一四四

云何为系不相应法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不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系不相应法

一一四五

云何为「以系法为顺系」耶即彼之诸系为「以系法为顺系

一一四六

云何为「以顺系法为非系」耶即依彼之诸法而为所有法之被系——除彼之诸法——其余为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顺系法为非系

一一四七

云何为「以系法为系相应」耶即因戒禁取身系之嗔身系以系为系相应因嗔身系之戒禁取身系以系为系相应此因实执取身系之嗔身系以系为系相应因嗔身系之此实执取身系以系为系相应——是等为「以系法为系相应

[P.204]一一四八

云何为「以系相应法为非系」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之相应——除彼之诸法——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系相应法为非系

一一四九

云何为「以系不相应法为顺系」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不相应之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系不相应法为顺系

一一五〇

云何为「以系不相应法为不顺系」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以系不相应法为不顺系

七 暴流聚

一一五一(1)

云何为暴流法乃至

八 轭聚

一一五一(2)

云何为轭法乃至

九 盖聚

一一五二

云何为盖法耶即六盖——欲欲盖嗔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无明盖

一一五三

云何为欲欲盖耶即于诸欲所有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著——此言为欲欲盖

一一五四

云何为嗔盖耶即已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现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当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已为损害于我之可爱者可意者乃至为损害乃至为损害之嫌恨生已为利益于我之不可爱者不可意者乃至为利益之嫌恨生若于非处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愤發愤恚逆意极怒等极怒嗔恚极嗔恚等极嗔恚心之害恶意极嗔恚忿忿怒忿怒性嗔恚污秽已污秽性害恶恚害恚害性违逆暴恶心之非悦性——此言为嗔盖

一一五五

此中云何为惛沈睡眠盖耶即惛沈睡眠

一一五六

此中云何为惛沈耶所有心之重性不堪忍性下劣等劣昧劣[P.205]劣性惛沈心之惛沈性——是谓为惛沈

一一五七

此中云何为睡眠耶所有身之重性不堪忍性妨碍内防睡眠假眠眠梦梦性——此言为睡眠以上是为惛沈与睡眠此言为惛沈睡眠盖

一一五八

云何为掉举恶作盖耶即掉举恶作

一一五九

此中云何为掉举耶即心之掉举不寂心之不静心之骚乱性——此言为掉举

一一六〇

此中云何为恶作耶即许非许之想性非许许之想性罪无罪之想性无罪罪之想性如是所有之恶作悔性心之后悔留心意——是谓为恶作以上是为掉举与恶作此言为掉举恶作盖

一一六一

此中云何为疑盖耶即于佛疑惑于法疑惑于僧疑惑于学疑惑于前边疑惑于后边惑于前边疑惑于相依性缘起法疑惑——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犹豫二分二路踌躇非一向执怀疑迟疑不没入心之硬心留心意——此言为疑盖

一一六二

此中云何为无明盖耶即于苦无智乃至于前边无智于后边无智于前边后边无智于后边无智于前边后边无智于相依性缘起法无智——如是所有无智无见非现观非随觉非等觉不通达不领解不洞察不等观不妙观察不现前业不净明童痴不正知极痴等痴无明无明暴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栅不善根——此言为无明盖是等为盖法

[P.206]一一六三

云何为非盖法耶即除彼之诸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盖法

一一六四

云何为顺盖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顺盖法

一一六五

云何为不顺盖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不顺盖法

一一六六

云何为盖相应法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盖相应法

一一六七

云何为盖不相应法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不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盖不相应法

一一六八

云何为「以盖法为顺盖」耶即彼之诸盖为「以盖法为顺盖

一一六九

云何为「以顺盖法为非盖」耶即依彼之诸法而为诸所有法之被盖——除彼之诸法——其余为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顺盖法为非盖

一一七〇

云何为「以盖法为盖相应」耶即因欲欲盖之无明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无明盖之欲欲盖以盖为盖相应因嗔盖之无明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无明盖之嗔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惛沈睡眠盖之无明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无明盖之惛沈睡眠盖以盖为盖[P.207]相应因掉举盖之无明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无明盖之掉举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恶作盖之无明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无明盖之恶作盖以盖为盖相应因疑盖之无明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无明盖之疑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欲欲盖之掉举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掉举盖之欲欲盖以盖为盖相应因嗔盖之掉举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掉举盖之嗔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惛沈睡眠盖之掉举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掉举盖之惛沈睡眠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恶作盖之掉举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掉举盖之恶作盖而盖为盖相应因疑盖之掉举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掉举盖之疑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无明盖之掉举盖以盖为盖相应因掉举盖之无明盖而以盖为盖相应——是等为「以盖法为盖相应

一一七一

云何为「以盖相应法为非盖」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之相应——除彼之诸法——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盖相应法为非盖

一一七二

云何为「以盖不相应法为顺盖」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不相应之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盖不相应法为顺盖

一一七三

云何为「以盖不相应法为不顺盖」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以盖不相应法为不顺盖

一〇 取著聚

[P.208]一一七四

云何为取著法耶即见取著

一一七五

云何为见取著耶即世间是常住或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见取著——一切之邪见亦为见取著——是等为取著法

一一七六

云何为非取著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诸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取著法

一一七七

云何为已取著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已取著法

一一七八

云何为不已取著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不已取著法

一一七九

云何为取著相应法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取著相应法

一一八〇

云何为取著不相应法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不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取著不相应法

一一八一

云何为「以取著法为已取著」耶即彼之取著是「以取著法为已取著

[P.209]一一八二

云何为「以已取著法为非取著」耶即依彼之诸法而为诸所有法之取著——除彼之诸法——其余为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已取著法为非取著

一一八三

云何为「以取著不相应法为已取著」耶即彼之诸法与诸所有法不相应之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取著不相应法为已取著

一一八四

云何为「以取著不相应法为不已取著」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以取著不相应法为不已取著

一一 大中双

一一八五

云何为所有缘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有所缘法

一一八六

云何为非所缘法耶即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所缘法

一一八七

云何为心法耶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界意识界——是等为心法

一一八八

云何为非心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法

一一八九

云何为心所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是等为心所法

一一九〇

云何为非心所法耶即心与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所法

一一九一

云何为心相应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是等为心相应法

[P.210]一一九二

云何为心不相应法耶即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心不相应法心者虽与心相应但不可言与心不相应

一一九三

云何为心相杂染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是等为心相杂法

一一九四

云何为心不相杂染法耶即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心不相杂法心者虽与心相杂但不可言与心不相杂

一一九五

云何为心等起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身表语表其他更亦有心所生心所因心等起之色或为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空界水界色轻性色软性色增广色相续抟食——是等为心等起法

一一九六

云何为非心等起法耶即心与余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等起法

一一九七

云何为心俱生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身表语表——是等为心俱生法

一一九八

云何为非心俱生法耶即心与余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俱生法

一一九九

云何为心随转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身表语表——是等为心随转法

一二〇〇

云何为非心随转法耶即心与余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随转法

一二〇一

云何为心相杂等起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是等为心相杂等起法

[P.211]一二〇二

云何为非心相杂等起法耶即心与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相杂等起法

一二〇三

云何为心相杂等起俱在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是等为心相杂等起俱在法

一二〇四

云何为非心相杂等起俱在法耶即心与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相杂等起俱在法

一二〇五

云何为心相杂等起随转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是等为心相杂等起随转法

一二〇六

云何为非相杂等起随转法耶即心与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相杂等起随转法

一二〇七

云何为内法耶即眼处乃至意处——是等为内法

一二〇八

云何为外法耶即色处乃至法处——是等为外法

一二〇九

云何为所造法耶即眼处乃至抟食——是等为所造法

一二一〇

云何为非所造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四大种无为界——是等为非所造法

一二一一

云何为已取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法异熟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受蕴乃至识蕴及所有色之业已作性——是等为已取法

[P.212]一二一二

云何为不已取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受蕴乃至识蕴及诸所有所应作法之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非由所有色之业所作与不系之道道果无为界——是等为不已取法

一二 取聚

一二一三

云何为取法耶即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一二一四

此中云何为欲取耶即于所有诸欲之欲欲欲贪欲善欲爱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著——此言为欲取

一二一五

此中云何为见取耶即无施与无献供祀无烧供无善作与恶作之业果异熟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无自觉世中之此世及他世无能作证说示正行之沙门婆罗门——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著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见取除戒禁取及我语取一切之邪见亦为见取

一二一六

云何为戒禁取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禁而为清净如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戒禁取

一二一七

此中云何为我语取耶即此处为无闻之异生——即不见圣者不知圣法于圣法而不调顺不见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于善士之法而不调顺者——即以色为我而等随观或我有色而〔等随观〕或于我以色或于色以我〔或〕以受乃至[P.213]乃至乃至以识为我而等随观或我有识或于我以识或于识以我为〔等随观〕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我语取——是等为取法

一二一八

云何为非取法耶即除彼之诸法其余为善不善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取法

一二一九

云何为顺取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无记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顺取法

一二二〇

云何为不顺取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不顺取法

一二二一

云何为取相应法耶即所有之法与彼之诸法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取相应法

一二二二

云何为取不相应法耶即所有之法与彼之诸法不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取不相应法

一二二三

云何为「以取法为顺取」耶即彼之诸取为「以取法为顺取

一二二四

云何为「以顺取法为非取」耶即依彼〔上述〕之诸法而为诸所有法之顺取——除彼之诸法——其余为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顺取法为非取

[P.214]一二二五

云何为「以取法为取相应」耶即因见取之欲取以取为取相应因欲取之见取以取为取相应因戒禁取之欲取以取为相应因欲取之戒禁取以取为取相应因我语取之欲取以取为相应因欲取之我语取以取为取相应——是等为「以取法为取相应

一二二六

云何为「以取相应法为非取」耶即所有之法与彼之诸法相应——除彼之诸法——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取相应法为非取

一二二七

云何为「以取不相应法为顺取」耶即所有之法与彼之诸法不相应之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取不相应法为顺取

一二二八

云何为「以取不相应法为不顺取」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以取不相应为不顺取

一三 烦恼聚

一二二九

云何为烦恼法耶即十烦恼事——贪惛沈掉举无惭无愧

一二三〇

此中云何为贪耶所有之贪等贪随贪喜贪心之等贪欲求迷闷耽著贪著淤泥诱惑产出缝著纲著渴爱龌龊者伴侣大望有导师下生亲交爱著愿望连络希望豫期豫期性色希望声希望香希望味希望触希望利得希望财希望儿希望活命希望思望欲望热望渴望渴望性贪望贪婪贪婪性动摇欲好性非法贪背理贪志愿愿望欲愿羡望切愿欲爱[P.215]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随烦恼随眠蔓草悋悭苦根苦缘苦生魔羂索魔钩魔境喜中贪欲纲欲革纽欲贪不善根——此言为贪

一二三一

此中云何为嗔耶即已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现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当为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已为损害于我之可爱者可意者乃至为损害乃至为损害之嫌恨生已为利益于我之不可爱者不可意者乃至为利益之嫌恨生若于非处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愤發愤恚逆意极怒等极怒嗔恚极嗔恚等极嗔恚心之害恶意极嗔恚忿忿怒忿怒性嗔恚污秽已污秽性害恶恚害恚害性违逆暴恶心之非悦性——此言为嗔

一二三二

此中云何为痴耶即于苦无智乃至于前边无智于后边无智于前边后边无智于相依性缘起法无智——如是所有之无智无见非现观非等觉不通达不领解不洞察不等观不妙观察不现前业不净明童痴不正知极痴等痴无明无明暴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栅不善根——是谓为痴

一二三三

此中云何为慢耶即我胜之慢我等之慢我劣之慢——如是所有之慢自慢自慢性慢心高慢自取心之尊大性——此言为慢

一二三四

此中云何为见耶即世间是常住或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P.216]命即身命与身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见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执取现贪取见恶道邪路邪性外道处颠倒执——此言为见一切之邪见亦为见

一二三五

此中云何为疑耶即于佛疑惑于法疑惑于僧疑惑于学疑惑于前边疑惑于后边疑惑于前边后边疑惑于相依性缘起法疑惑——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犹豫二分二路踌躇非一向执怀疑迟疑不没入心之硬心留心意——此言为疑

一二三六

此中云何为惛沈耶所有心之重性不堪忍性下劣等劣昧劣劣性惛沈心之惛沈性——此言为惛沈

一二三七

此中云何为掉举耶即心之掉举不寂心之不静心之骚乱性——此言为掉举

一二三八

此中云何为无惭耶即不惭应惭之事不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此言为无惭

一二三九

此中云何为无愧耶即不愧应愧之事不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此言为无愧

[P.217]一二四〇

云何为非烦恼法耶即除彼之诸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烦恼法

一二四一

云何为顺杂染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顺杂染法

一二四二

云何为不顺杂染法耶即非所摄之道与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不顺杂染法

一二四三(1)

云何为已杂染法耶即三不善之贪痴及括其烦恼与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与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已杂染法

一二四三(2)

云何为不已杂染法即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不已杂染法

一二四四

云何为烦恼相应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与彼之诸法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烦恼相应法

一二四五

云何为烦恼不相应法耶即诸所有之法与彼之诸法不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烦恼不相应法

一二四六

云何为「以烦恼法为顺杂染」耶即彼之烦恼是「以烦恼为顺杂染

一二四七

云何为「以顺杂染法为非烦恼」耶即诸所有之法依彼之诸法而为顺杂染——除彼之诸法——其余为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以顺杂染法为非烦恼

一二四八

云何为「以烦恼法为已杂染」耶即彼之诸烦恼是「以烦恼为已杂染

一二四九

云何为「以已杂染法为非烦恼」耶即诸所有之法依彼之诸法而为已杂染——除彼之诸法——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乃「以已杂染法为非烦恼

[P.218]一二五〇

云何为「以烦恼法为烦恼相应」耶即贪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贪以烦恼为烦恼相应嗔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嗔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慢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慢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见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见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疑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疑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惛沈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惛沈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掉举以烦恼而为烦恼相应无惭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贪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贪以烦恼为烦恼相应嗔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嗔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慢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慢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见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见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疑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疑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惛沈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惛沈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贪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贪以烦恼为烦恼相应嗔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嗔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慢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P.219]无惭因慢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见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见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疑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疑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惛沈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惛沈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贪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贪以烦恼为烦恼相应嗔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嗔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痴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痴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慢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慢以烦恼为烦恼相应见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见以烦恼为烦恼相应疑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疑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惛沈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惛沈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掉举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掉举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惭因无愧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无愧因无惭以烦恼为烦恼相应——是等为「以烦恼法为烦恼相应

一二五一

云何为「以烦恼相应法为非烦恼」耶即所有之法与彼诸法相应除彼之诸法——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烦恼相应法为非烦恼

一二五二

云何为「以烦恼不相应法为顺杂染」耶即所有之法与彼诸法不相应之有漏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以烦恼不相应法为顺杂染

[P.220]一二五三

云何为「以烦恼不相应法为不顺杂染」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与无为界——是等为「以烦恼不相应法为不顺杂染

一四 残余二法

一二五四

云何为见所断法耶即三结——有身见戒禁取

一二五五

此中云何为有身见耶即此处无闻之异生——不见圣者不知圣法于圣法而不调顺不见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于善士之法而不调顺者——以色为我而等随观或我有色则或于我以色或于色以我〔等随观〕以受乃至乃至乃至以识为我而等随观或我有识则或于我以识或于识以我而〔等随观〕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有身见

一二五六

此中云何为疑耶即于佛疑惑乃至心之硬心留心意——是言为疑

一二五七

此中云何为戒禁取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戒禁而为清净——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戒禁取

是等三结及其同一处之烦恼——与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与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见所断法

一二五八

云何为见所断法耶即除彼之诸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见所断法

一二五九

云何为修所断法耶即其余之贪痴及其同一处之烦恼与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与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修所断法

[P.221]一二六〇

云何为非修所断法耶即除彼之诸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修所断法

一二六一

云何为见所断因法耶即三结——有身见戒禁取

一二六二

此中云何为有身见耶即此处无闻之异生——不见圣者不知圣法于圣法而不调顺不见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于善士之法而不调顺者——以色我而等随观或我有色则或于我以色或于色以我而〔等随观〕以受乃至乃至乃至以识为我而等随观或我有识或于我以识或于以识我而〔等随观〕——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有身见

一二六三

此中云何为疑耶即于佛疑惑乃至心之硬心留心意——是言为疑

一二六四

云何为戒禁取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戒禁而为清净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戒禁取

是等三结及其同处之烦恼与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与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见所断因法

三结即有身见戒禁取是等为见所断因法与其同一处之贪是等为所断因法与其同一处之烦恼与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与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见所断因法

一二六五

云何为非见所断因耶即除彼之诸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P.222]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见所断因法

一二六六

云何为修所断因法耶即其余之贪痴——是等为修所断因法及其同一处之烦恼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与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修所断因法

一二六七

云何为非修所断因法耶即除彼之诸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修所断因法

一二六八

云何为有寻法耶即有寻地——于欲缠色缠非所摄——除寻为与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有寻法

一二六九

云何为无寻法耶即无寻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为受蕴乃至识蕴及寻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无寻法

一二七〇

云何为有伺法耶即有伺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除伺而其相应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有伺法

一二七一

云何为无伺法耶即无伺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受蕴乃至识蕴及伺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无伺法

[P.223]一二七二

云何为有喜法耶即有喜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除喜而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有喜法

一二七三

云何为无喜法耶即无喜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受蕴乃至识蕴及喜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无喜法

一二七四

云何为喜俱行法耶即喜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除喜而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是等为喜俱行法

一二七五

云何为非喜俱行法耶即非喜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受蕴乃至识蕴及喜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喜俱行法

一二七六

云何为乐俱行法耶即乐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除乐为与其相应之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乐俱行法

一二七七

云何为非乐俱行法耶即非乐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于受蕴乃至识蕴及乐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乐俱行法

一二七八

云何为舍俱行法耶即舍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除舍而其相应之想蕴行蕴识蕴——是等为舍俱行法

一二七九

云何为非舍俱行法耶即非舍地——于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于受蕴乃至识蕴及舍与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舍俱行法

[P.224]一二八〇

云何为欲缠法耶即下以无间地狱为界限而上以他化自在天为终所有于其中间〔此处〕之缠所摄之蕴识——是等为欲缠法

一二八一

云何为非欲缠法耶即色缠无色缠非所摄——是等为非欲缠法

一二八二

云何为色缠法耶即下以梵世为界限而上以色究竟天为终所有于其中间〔此处〕之缠所摄者所至者所生者或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是等为色缠法

一二八三

云何为非色缠法耶即欲缠无色缠非所摄——是等为非色缠法

一二八四

云何为无色缠法耶即下以虚空无边处天为界限而上以非想非非想处天为终所有于其中间〔此处〕之缠所摄者所至者所生者或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是等为无色缠法

一二八五

云何为非无色缠法耶即欲缠色缠非所摄——是等为非无色缠法

一二八六

云何为所摄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所摄法

一二八七

云何为非所摄法耶即道道果无为界——是等为非所摄法

一二八八

云何为出法耶即非所摄之四道——是等为出法

一二八九

云何为不出法耶除彼之诸法〔即出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不出法

[P.225]一二九〇

云何为定法耶即五无间业及所有邪见之定与非所摄之四道——是等为定法

一二九一

云何为不定法耶除彼之诸法〔即定法〕其余为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不定法

一二九二

云何为有上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之色蕴乃至识蕴——是等为有上法

一二九三

云何为无上法耶即非所摄之道道果及无为界——是等为无上法

一二九四

云何为有诤法耶即三不善根之贪痴及其同一处之烦恼——而其相应之受蕴乃至识蕴与其等起之身业语业意业——是等为有诤法

一二九五

云何为无诤法耶即善不善无记法之欲缠色缠无色缠非所摄之受蕴乃至识蕴及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无诤法

第二章

经二法

一二九六

云何为明分法即明相应法——是等为明分法

一二九七

云何为无明分法耶即无明相应法——是等为无明分法

一二九八

云何为电光喻法即于下之三圣道慧——是等为电光喻法

[P.226]一二九九

云何为金刚喻法耶即于上之阿罗汉道慧——是等为金刚喻法

一三〇〇

云何为愚法耶即无惭及无愧——是等为愚法一切之不善亦为愚法

一三〇一

云何为贤法耶即惭及愧——是等为贤法一切之善亦为贤法

一三〇二

云何为黑法即无惭及无愧——是等为黑法一切不善亦为黑法

一三〇三

云何为白法耶即惭及愧——是等为白法一切之善亦为白法

一三〇四

云何为苦行法即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等为苦行法一切之不善亦为苦行法

一三〇五

云何为非苦行法耶即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是等为非苦行法一切之善亦为非苦行法

一三〇六

云何为增语法耶即彼等法诸所有之名目约束之言语施设言语名称立名立论言——是等为增语法一切法即增语路

一三〇七

云何为词法耶即彼等法诸所有之名目约束之言语施设言语名称立名立论言——是等为词法一切法即词路

一三〇八

云何为施设法耶即彼等法诸所有之名目约束之言语施设言语名称立名立论言——是等为施设法一切法即施设路

一三〇九

云何为名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无为界——是言为名

[P.227]一三一〇

此处云何为色耶即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是言为色

一三一一

此处云何为无明耶所有之无智无见乃至无明栅痴之不善根——是言为无明

一三一二

此处云何为有爱耶所有于诸欲之欲欲乃至欲著——是言为有爱

一三一三

此处云何为有见即我及世间存在如是所有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有见

一三一四

此处云何为无有见耶即我及世间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无有见

一三一五

此处云何为常见耶即我及世间为常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常见

一三一六

此处云何为断见耶即我及世间为断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断见

一三一七

此处云何为有边见耶即我及世间为有边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有边见

一三一八

此处云何为无边见耶即我及世间为无边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无边见

一三一九

此处云何为随前边见耶即关联于前边而生起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随前边见

一三二〇

此处云何为随后边见耶即关联于后边而生起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随后边见

一三二一

此处云何为无惭耶即无惭应惭之事无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是言为无惭

[P.228]一三二二

此处何为无愧耶即无愧应愧之事无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是言为无愧

一三二三

此处云何为惭耶即惭应惭之事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是言为惭

一三二四

此处云何为愧耶即愧应愧之事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是言为愧

一三二五

此处云何为恶言耶即同法者告言之时不顺从不顺从性恶言逆取喜反对不恭敬不敬心不作敬不随顺——是言为恶言

一三二六

此处云何为恶友耶即依附倚赖亲近等亲近亲敬等亲敬亲交于彼诸所有之不信破戒寡闻而有悭恶慧之人——是言为恶友

一三二七

此处云何为善言耶即同法者告言之时从顺从顺性善言不逆取不喜反对恭敬敬心具敬而随顺——是言为善言

一三二八

此处云何为善友耶即依附倚赖倚亲近等亲近亲敬等亲敬亲交于彼诸所有之有信持戒多闻而有舍有慧之人——是言为善友

一三二九

此处云何为入罪善巧耶即五罪蕴之罪及七罪蕴之罪诸所有其罪为入罪善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入罪善巧

一三三〇

此处云何为出罪善巧耶即自诸所有彼罪而出之善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出罪善巧

[P.229]一三三一

此处云何为入定善巧耶即有寻有伺之定无寻唯伺之定无寻无伺之定诸所有此定为入定善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入定善巧

一三三二

此处云何为出定善巧耶即自诸所有彼定而出之善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出定善巧

一三三三

此处云何为界善巧耶即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诸所有是等之界为界善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界善巧

一三三四

此处云何为作意善巧耶即诸所有彼界为作意善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作意善巧

一三三五

此处云何为处善巧耶即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诸所有是等处之处作意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处作意

一三三六

此处云何为缘起善巧耶即因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因识而名色因名色而有六处因六处而有触因触而有受因受而有爱因爱而有取因取而有有因有而有生因生而有老死恼——如是此为纯苦蕴之集此处诸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缘起善巧

[P.230]一三三七

此处云何为处善巧耶即所有之法自彼等法之因缘而生起故彼等有处其处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处善巧

一三三八

此处云何为非处善巧耶即所有之法由彼彼法之非因非缘而生起故彼彼有非处其处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非处善巧

一三三九

此处云何为质直耶即质直性不歪性不曲性正直性——是言为质直

一三四〇

此处云何为柔和耶所有之软性柔和性不硬性不坚性心之谦让性——是言为柔和

一三四一

此处云何为堪忍耶所有之堪忍忍耐性受容性不逆性非暴恶性心之喜悦性——是言为堪忍

一三四二

此处云何为可乐耶所有身之不过语之不过身语之不过——是言为可乐

一三四三

此处云何为和顺耶所有之舍离以麤恶麤暴之语而苦他怒他与忿怒其而不益于定语如斯则有温顺而顺耳可乐彻心可爱爱于多人乐于多人之语其处有优雅之语亲密之语柔和之语——是言为和顺

一三四四

此处云何为供养耶即二种供之养——食供养与法供养此处或有供养者即依食供养或依法供养是为供养

[P.231]一三四五

此处云何为不护根门耶此处有人由于眼见色已取相随好不防眼根而住故贪恶不善法之流入为防彼故不行不守护眼根于眼根而不防护由耳而闻声已乃至由鼻而嗅香已乃至由舌而味味已乃至由身而触所触已乃至由意而识法已取相随好不防意根而住故贪恶不善法之流入为防彼故不行不守护意根于意根而不防护是等不护不守护不拥护不防护六根者——是言为不护根门

一三四六

此处云何为食不知量耶此处有〔人〕为游戏为傲逸为装饰为严饰而不思择不如理摄食其处于食有不知足之性不知量之性不思择者——是言为食不知量

一三四七

此处云何为能护根门耶此处有〔人〕由于眼见色已不取相随好不防眼根而住故贪恶不善法之流入为防彼故行守护眼根于眼根而防护由耳而闻声已乃至由鼻而嗅香已乃至由舌而味味已乃至由身而触所触已乃至由意而识法已不取相随好不防意根而住故贪恶不善法之流入为防彼故行守护意根于意根而防护是等护守护拥护防护六根者——是言为能护根门

一三四八

此处云何于食知量耶此处有〔人〕非为游戏傲逸装饰严饰乃至[P.232]唯为此身之住为活为害之息为修梵行而思择如理摄食如斯我旧受亡而新爱不生我亦可生存无罪住于安稳其处于食有知足性知量性思择者——是言为于食知量

一三四九

此处云何为失念耶所有之不念不随念不专念不忆念不忆持浮游性忘性——是言为失念

一三五〇

此处云何为不正知耶所有之无智无见乃至无明栅痴之不善根——是言为不正知

一三五一

此处云何为正念耶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忆持不浮游性不忘性——是言为正念

一三五二

此处云何为正知耶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正知

一三五三

此处云何为思择力耶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思择力

一三五四

此处云何为修习力耶所有诸善法之练习修习多所作——是言为修习力

一三五五

此处云何为止耶所有心之住乃至正见——是言为止

一三五六

此处云何为观耶所有之慧慧智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观

一三五七

此处云何为止相耶所有心之住乃至正见——是言为止相

一三五八

此处云何为勤励相耶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进——是言为勤励相

[P.233]一三五九

此处云何为勤励耶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进——是言为勤励

一三六〇

此处云何为不散乱耶所有心之住乃至正见——是言为不散乱

一三六一

此处云何为破戒耶所有身之过失〔或错误〕语之过失身语之过失——是言为破戒一切之恶戒亦为破戒

一三六二

此处云何为破见耶即无惠施亲爱祠祀无妙行恶行之业果异熟无此世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间无自通达此世彼世作证教他正至正行之沙门婆罗门如斯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是言为破见一切之邪见亦言为破见

一三六三

此处云何为具戒耶即身之无过失〔或无错误〕语之无过失身语之无过失——是言为具戒一切之戒律仪亦为具戒

一三六四

此处云何为具见耶即有惠施亲爱祠祀有妙行恶行之业果异熟有此世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间有自通达此世彼世作证教他正至正行之沙门婆罗门如斯有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具见

一三六五

此处云何为净戒耶即身无过失〔或无错误〕语无过失身语无过失——是言为净戒

一三六六

此处云何为净见耶即业所作之慧谛随顺之慧道具足之慧果具足之慧

[P.234]所谓见清净者即所有之慧智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

所谓如见精进者即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进

所谓厌者即生畏老畏病畏死畏所谓顺厌处者即生

所谓厌者之如理精勤者即此处有比丘为未生恶不善法之不生故起欲發勤持策精进心

为已生恶不善法之断故起欲發勤持策精进心

为未生善法之生故起欲發勤持策精进心

为已生善法之住不忘倍增广大故起欲發勤持策精进心

一三六七

所谓于善法不喜足者即诸善法于修习之不喜足多欲

所谓于精勤不被遮止者即诸善法于修习之恭敬所作性常所作性坚住所作性不耽溺性不弃志欲性不弃精进性练习修习多所作

所谓明者即三明——宿住随念智明有情生死智明漏尽智明

所谓解脱者即二解脱——心与胜解等之涅槃

所谓尽智者即道具足智

所谓无生智者即果具足智


校注

原本是 sabbayutto为 sampayutto 之误排 意业(manokammo)原本脱落自暹罗本补之 原本是 saṅkhatā为 asaṅkhatā 之误 原本是 kusalā vyākatā应由暹罗本之 kusalavyākatā 原本 tattha 以下之文脱落由暹罗本补之即 katamā sakkāyadiṭṭhipeayaṁ vuccati sakkāyadiṭṭhi tattha katamā vicikicchāpeayaṁ vuccati vicikicchā tattha katamā sīlabbataparāmāsopeayaṁ vuccati sīlabbataparāmāso然原本 tattha 其次之 sakkāyadiṭṭhi vicikicchā sīlabbataparāmāso 可删除 此项原本无自暹罗本补之即 tīṇi saññojanāni sakkāyadiṭṭhi vicikicchā sīlabbataparāmāso, ime dhammā dassanenapahātabbā, tadekaṭṭho lobho doso moho, ime dhammā dassanenapahātabbahetu, tadekaṭṭhā ca kilesa, taṁ sampayutto vedanakkhandhopeviññāṇakkhandho, taṁ samuṭṭhānaṁ kāyakammaṁ vacīkammaṁ manokammaṁ, ime dhammā dassanenapahatābbahetikā 原本是 sampattanigatā为 sammatta niyatā 之误 原本 maggahetukā 即 maggahetu 原本 nippattā 及 abhinippattā由暹罗本 nibbattā 及 abhinibbattā 订正次项亦倣之 原本是 niruddhaṅgatā而暹罗本为 nirudhā vigatā 原本脱落由暹罗本补之 原本是 niyatā而暹罗本为 niyakā订正次项亦同 原本是 mettaṁ而暹罗本及『分別论 vibhanga』(p. 86)为 metti『觉音注书 Atthasālinī』为 mettī 母依据『注书』即「于轮回人之生处」而『生器经』则为「人由渴爱而生彼之心迷」 产生即谓人于轮回结缚于苦而生 河即譬喻贪之急流引诱人 渴爱 visattikā 即贪之异名由 saj, satta(执著)而来或由 visa(毒)而来可參照『注书英译』The Expositor II P. 468 note英译解为有毒之渴爱 漫㳽漫于色等之喻 龌龊者贪者欲得彼此令人劳苦之喻 伴侣『经集(sutta nipāta)』參照七四〇节 有导者有即引导向轮回的存在者之意 林彼彼之所缘由欲(vanati)执(bhajati)贪(allīyati)而名 下生林中之下生喻之于贪 思望 jappā 为贪之异名而字意即「私语嘟哝」等依据注书谓自嘟哝而言「此即自身之物彼即自身之物此等乃兴起于自身之物」 贪望 loluppaṁ 即贪之异名依据注书(三六五页)由 lumpati(掠夺)而来为「任性」「放纵」之意再者其原语由 √eup 而来而谓与 √lubh(贪)有其关系參照英译二八〇页注 由于欲望亢奋动摇恰如犬欲得其物之时振摇其尾之喻 原本是 sādukamyatā而注书及暹罗本为 sādhukamyatā 非处即无理由之义当然忿怒而无理由之怒『注书』谓例如下雨發怒不下雨也發怒太阳出来發怒太阳不出来也發怒 原本缺此一句暹罗本有之同于一〇 五五项之答 上述之三善因法三不善因法等之一或以上为有因之意 非持上述之诸法为有因之意 痴即相互以因为有因 原本缺由暹罗本补之 家悭原本是 kusalamacchariyaṁ为 kulamacchariyam 之误 原本脱落即当插入 sabbañ ca rūpaṁ asaṅkhata dhātu 味处 sarāyatanam 原本脱落 原本脱落由暹罗本补之 原本 ye dhamme 脱落由暹罗本补之 原本色缠以下为 arūpavacare(无色缠)暹罗本无更正其次同原本是 pariyāpanne应为 apariyāpanne 原本脱落由暹罗本补之 A. N. III. 334(汉译南传第二十二六一页)參照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二六四三二)之顺明分(vijjā-bhāgiyā) A. N. I. 124(汉译南传第十九一八〇【南传】~一八一页)參照集异门足论第四(大正二六三七九) M. N. I. 389 參照(汉译南传第十一三九页) 后悔恶行且自苛责之意A. N. I. 49 參照(汉译南传第十九六六页) 自一三〇九项至一三六七项止D. N. III. 212-214(汉译南传第八二二九~二三一)集异门足论第一(大正二六三六九~三七〇)A. N. I. 83-84, 94-95.(汉译南传第十九一一六~一四〇)一三〇九项~一三二四项则參照长阿含经第八众集经(大正一四九) D. N. I. 13 參照(汉译南传第六一一) 原本是 dovacassatāyaṁ而暹罗本及觉音注书 Atthasālinī 为 dovacassāyāṁ一三二七项之原本是 sovacassatāyaṁ(善言)暹罗本为 sovacassayāṁ sādoriyaṁ sādoratā 原本无由暹罗本补之 原本是 anussati为 asati 之误 原本是 apilāpanatā asammussanatā为 pilāpanatā sammussanatā 之误
[A1] 网【CB】纲【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集论(卷4)
关闭
法集论(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