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总目卷上     昆

  • 第一卷
    • 一心(出华严经第十三卷平字函)
    • 一心约教有异(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卷迹字函)
    • 一善心(出涅槃经第十九卷归字函)
    • 一人(出仁王护国经上卷翔字函)
    • 一身(出华严经第十三卷平字函)
    • 一虚(出普贤行愿品䟽未入藏)
    • 一月喻三身(出宝王论未入藏)
    • 一月三舟喻(出华严经䟽第十七卷军字函)
    • 一法(出华严经第十三卷平字函)
    • 一理(出法华玄义第一卷下多字函)
    • 一乘(出法华经第一卷草字函)
    • 一雨(出法华经第三卷草字函)
    • 一门(出法华经第二卷草字函)
    • 一味(出法华经第三卷草字函并法华玄义士字函)
    • 一大事因缘(出法华经一卷草字)
    • 一觉(出起信论情字函)
    • 一道(出华严经第十三卷平字函)
    • 第一义(出大集经第十六卷让字函)
    • 一实谛(出涅槃经第十三卷归字函)
    • 一实相印(出法华玄义章八卷上多字演)
    • 一实境界(出占察善恶当邦经下卷景字重)
    • 一地(出法华经第三卷草字函)
    • 一法印(出宗镜录第一卷第字函)
    • 一法界(出起信论情字函)
    • 一真法界(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一卷沙字函)
    • 一藏(出华严经䟽第十六卷军字函)
    • 一会(出法华要义下卷未入藏)
    • 一极(出普贤行愿品䟽未入藏)
    • 一致(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卷沙字函)
    • 一源(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一卷沙字函)
    • 一体(出法界观迹字函)
    • 一偈(出翻译名义第四卷十二分教篇)
    • 一句(出华严经第六十二卷首字函)
    • 一言(出圆觉经畧䟽未入藏)
    • 一语(出华严经䟽第四卷用字函)
    • 一名(出涅槃经第三十三卷王字函)
    • 一字(出大方广师子吼经良字函)
    • 一义(出华严经第六十二卷首字函)
    • 一音(出维摩经上卷方字函)
    • 一音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一宗(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一相(出起信论情字函)
    • 一合相(出金刚经羽字函)
    • 一性(出涅槃经第十卷賔字函)
    • 一性(出华严经第五十二卷𥠖字函)
    • 一因(出涅槃经第三十二卷王字函)
    • 一如(出首楞严三昧经中卷靡字函)
    • 一行(出涅槃经第十一卷归字函)
    • 佛二种十身(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觉(出翻译名义第一卷十种通号篇)
    • 二觉(出起信论上卷情字函)
    • 二种佛境(出华严经䟽第五卷用字函)
    • 二种身土(出佛地经论第一卷离字函)
    • 身土二不相离(出宗镜录第二十一卷茂字函)
    • 二种神力(出大智度论第九卷傅字函)
    • 二宿因力(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足(出金刚经纂要䟽未入藏)
    • 悉达太子二相(出佛本行集经第九卷父字函)
    • 二种舍利(出翻译名义第五卷名句文法篇)
    • 二法(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法(出楞伽经第三卷惟字函)
    • 二种法性(出地持经第二卷安字函)
    • 契经二义(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一百二十六卷坚字函)
    • 二般若(出大智度论第一百卷叔字函)
    • 二般若(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般若二种相(出地藏十轮经第十卷陶字函)
    • 二种般若庄严(出大般若经并大智度论第八卷傅字函)
    • 金刚二义(出金刚经助显录未入藏)
    • 法华二妙(出法华玄义第二卷上密字函)
  • 第二卷
    • 迹本二门(出法华玄义释签第七卷下士字函并法华文句第一卷寔字函)
    • 二种一乘(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二种庄严(出涅槃经第二十七卷王字函)
    • 二种庄严(出金刚经纂要䟽未入藏)
    • 二如来藏(出大乘止观法门第一卷途字函)
    • 二经体(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二涅槃(出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三涅槃下会字函)
    • 二涅槃(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奉字函)
    • 二法相违(出瑜伽师地论第九十二卷气字函)
    • 二智(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一卷沙字函)
    • 二智(出摄大乘论第三卷下隐字函)
    • 二智(出大集经第二十三卷国字函)
    • 二智(出观音玄义下卷三智下遵字函)
    • 二智(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九卷沙字函)
    • 二真如(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六卷沙字函)
    • 二真如(出起信论䟽未入藏)
    • 二真如(出起信论䟽未入藏)
    • 二种如如(出佛性论第二卷匪字函)
    • 二心(出莲宗宝鉴未入藏)
    • 二心(出成唯识论第三卷义字函)
    • 二种心相(出占察善恶经下卷景字函)
    • 二种性(出楞伽经第二卷鞠字函)
    • 二种性(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奉字函)
    • 二种性(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二种性(出地持经第二卷安字函)
    • 二相(出起信论上卷情字函)
    • 二相(出起信论上卷情字函)
    • 二相(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奉字函)
    • 二相(出宗镜录第七十八卷铭字函)
    • 二相別(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二根(出楞严经义海第十四卷颇字函)
    • 二种根本(出楞严经第一卷羔字函)
    • 二种识(出显识论沛字函)
    • 识二分(出摄大乘论释第四卷连字函)
    • 阿頼耶二义(出宗镜录第六卷策字函)
    • 二德(出观音玄义上卷三德下遵字函)
    • 二行(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行(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二观行(亦名唯识观出宗镜录第三十五卷宝字函)
    • 二道(出婆沙论并净土十疑论刑字函)
    • 二道(出止观辅行记第三卷魏字函)
    • 二道(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二道(出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下卷弗字函)
    • 二谛(出翻译名义第四卷明四谛法篇)
    • 二门(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门(出大智度论第十五卷训字函)
    • 起信二门(出起信论上卷情字函)
    • 二种神力(出楞伽经第二卷惟字函)
    • 二力(出华严经䟽第八卷用字函)
    • 二种师子奋迅三昧(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二种超越三昧(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精进二种相(出地藏十轮经第九卷陶字函)
    • 二忍(出大智度论第六卷傅字函)
    • 二忍(出地持经第五卷安字函)
    • 忍有二种相(出地藏十轮经第九卷啕字函)
    • 二方便(出无著造金刚般若经论中卷受字函)
    • 方便二种相(出地藏十轮经第十卷陶字函)
    • 二无我(出楞伽经第一卷惟字函)
    • 二种我见(出起信论下卷情字函)
    • 二空(出法藏般若心经畧䟽百字函)
    • 二空(出土观第三卷上霸字函)
    • 空有各具二义(出华严经䟽第四卷用字函)
    • 二执(出金光明经文句记第四卷盟字函)
    • 二法执(出宗镜录第六十五卷刾字函)
    • 二我执(出宗镜录第七十四卷铭字函)
    • 空有二执(出宗镜录第十六卷功字函)
    • 二种常(出大智度论第四十三卷母字函)
    • 二无常(出大智度论第四十三卷母字函)
    • 二无常(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二假(出宗镜录第六十七卷刾字函)
    • 二因(出涅槃经第二十八卷王字函)
    • 二因(出宗镜录第七十一卷铭字函)
    • 二因(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中卷未入藏并法华文句第七卷上宁字函)
    • 二因(出大智度论第九十六卷叔字函)
    • 二因(出大涅槃经第二十八卷王字函)
    • 二因(出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一卷儿字函)
    • 二果(出宗镜录第七十一卷铭字函)
    • 二果(出阿毘昙论第一卷皷字函)
    • 二种无漏因果(出大涅槃经第十二卷归字函)
    • 二加(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种显示(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种广利(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种说法(出宝性论第四卷性字函)
    • 二种通相(出楞伽经第三卷惟字函)
  • 第三卷
    • 论有二种(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一百一十卷意字函)
    • 二种语(出涅槃经第十四卷归字函)
    • 二种爱语(出大智度论第六十六卷诸字函)
    • 二句(出翻译名义第五卷名句文法篇)
    • 二义(出圆觉经䟽未入藏)
    • 二决定义(出楞严经第二卷羔字函)
    • 二请(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荅(出华严经䟽第九卷用字函)
    • 二食(出法华文句第八卷上宁字函)
    • 二种观(出禅要呵欲经聚字函)
    • 二种观法(出占察善恶经下卷景字函)
    • 二见(出涅槃经第二十五卷王字函)
    • 二见(出涅槃经第十七卷归字函)
    • 无明二义(出起信论䟽未入藏)
    • 二种熏(出涅槃名义第六卷心意识法篇)
    • 二种生死(出成唯识论第八卷义字函)
    • 二女(出涅槃经第十二卷归字函)
    • 二种破著(出去智度论第四十五卷毋字函)
    • 二解脱(出宝性论第五卷性字函)
    • 二解脱(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解脱(出成实论第十七卷舍字函)
    • 二断(出地持经第二卷安字函)
    • 二种护持事(出地藏十轮经第六卷陶字函)
    • 二教(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华严为诸教本有二(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印师二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昙谶二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远师二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刘虬二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种无心约教(出宗镜录第四十五卷勒字函)
    • 二宗释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上卷未入藏并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二种立题(出法华文句第一卷上寔字函)
    • 二摄(出净名经䟽未入藏)
    • 二种入(出金刚三昧经上卷难字函)
    • 二诠(出宗镜录第六卷策字函)
    • 二羯磨(出四分律下卷忏六聚法篇外字函)
    • 二羯磨(出毘尼母论第二卷唱字函)
    • 二种却魔法(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下卷途字函)
    • 二等(出宗镜录第十四卷功字函)
    • 二殊胜(出楞严经第六卷羔字函)
    • 二种清净(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六卷沙字函)
    • 二种自在(出华严经䟽第六卷用字函)
    • 二种毕竟(出大涅槃经第二十七卷王字函)
    • 二种际(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一卷沙字函)
    • 二转依(出楞严经义海第二十一卷牧字函)
    • 二种无量(出大智度论第二十卷训字函)
    • 二种无碍(出华严经䟽第六卷用字函)
    • 二花(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二种菩萨(出大智度论第九十二卷叔字函)
    • 菩萨二心(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入字函)
    • 二种胜(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二木(出法华经文句第七卷上宁字函)
    • 二种独觉(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二藏(出庄严经论第四卷慈字函)
    • 二乘(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二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上卷未入藏)
    • 二果二义(出析玄记未入藏)
    • 初果二义(出析玄记未入藏)
    • 利钝二拫(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二种医(出大智度论第二十四卷入字函)
    • 二宗(出翻译名义第一卷宗释论主篇)
    • 二种比丘(出出曜经第五卷广字函)
    • 理事二和(出翻译名义第一卷释氏众名篇)
    • 二天随人(出华严经第六十卷𥠖字函)
    • 二难化(出大智度论第九十一卷叔字函)
    • 二种众生(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奉字函)
    • 闻经二种非器(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二种(出法华安乐行义土字函)
    • 二种受具戒法(出大宝积经第一百四卷文字函)
    • 二种徤见(出涅槃经第十九卷归字函并水忏下卷)
    • 二种人呪术不能加(出摩登伽经上卷庆字函)
    • 二种破戒人(出大智度论第九十一卷叔字函)
    • 二人出佛身血(出大智度论第六十三卷诸字函)
    • 二种退(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二亲(出法苑珠林第五十卷驱字函四重恩篇)
  • 第四卷
    • 二护(出涅槃经第三十三卷鸣字函)
    • 二种有(出阿毘昙毘婆沙论第六卷都字函)
    • 二种病(出涅槃经第十二卷归字函)
    • 二种病(出大智度论第八卷傅字函)
    • 二种死(出大涅槃经第十二卷归字函)
    • 二种布施(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奉字函)
    • 二种法施(出般若经第四百六十九卷昆字函)
    • 二种身行施(出大智度论第十二卷训字函)
    • 二种施(出法界次第下卷刑字函)
    • 二戒(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二戒(出毘婆沙论第十三卷动字函)
    • 二戒(出华严经䟽第名卷用字函)
    • 二戒(出涅槃经第十一卷师字函)
    • 二戒(出涅槃经第三十五卷鸣字函)
    • 出家二戒(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在家二戒(出毘婆沙论第一百二十三卷坚字函)
    • 邪正二戒(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二持(出华严经䟽第五卷用字函)
    • 二种精进(出法界次第下卷刑字函)
    • 二种精进心(出法华忏仪辅字函)
    • 二种忍辱(出大智度论第十四卷训字函)
    • 二种分別真偽禅相(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下卷途字函)
    • 二种寂静(出释氏要览躁静篇未入藏)
    • 二种愿(出大智度论第三十卷入字函)
    • 二种修行(出涅槃经第二十五卷王字函)
    • 二因缘發起正见(出大智度论第三十四卷奉字函)
    • 二种心(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意业有二种心(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第七卷馨字函)
    • 二种忏悔(出补助仪并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二种白法(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卷沙字函)
    • 二种劝请(出大智度论第七卷傅字函)
    • 二种资粮(出宝积经第五十二卷官字函)
    • 二种供养(出普贤行愿品即贞元华严经第四十卷遐字函)
    • 二善(出大智度论第四十八卷母字函)
    • 二种福田(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三卷入字函)
    • 二种福田(出大方便佛报恩经第五卷墨字函)
    • 二利(出金刚般若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下卷弗字函)
    • 二种阐提(出楞伽经第一卷鞠字函)
    • 二种见(出大智度论第七卷传字函)
    • 鬼二生(出俱舍释论第六卷禽字函)
    • 二罪(出圆觉经畧䟽未入藏)
    • 二吉罗(出翻译名义第七卷篇聚名报篇)
    • 二恶(出大智度论第四十八卷母字函)
    • 二种恶事(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三卷入字函)
    • 二烦恼(出瑜伽师地论第五十五卷怀字函)
    • 二烦恼(出大智度论第七卷传字函)
    • 二烦恼(出华严经䟽第八卷用字函)
    • 二惑(出法华释签第六卷上多字函)
    • 二惑(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一卷沙字函)
    • 见思二惑(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客尘二义(出楞严经第一卷羔字函)
    • 二障(出圆觉畧䟽未入藏)
    • 二障(出楞严经义海第十四卷颇字函并宗镜录第四十一卷勒字函)
    • 二障(出天亲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受字函)
    • 二业(出阿毘达磨俱舍论第七卷观字函)
    • 轻重二业(出涅槃经第三十一卷鸣字函)
    • 二碍(出宗镜录第二卷策字函并演义钞第二十卷漠字函)
    • 众芦二义(出宗镜录第四十七卷勒字函)
    • 二悭(出地持经第三卷安字函)
    • 二爱(出大智度论第七十二卷姑字函)
    • 二种邪见(出中论第四卷箴字函)
    • 二种妄见(出楞严经第二卷羔字函)
    • 二种无知(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二种颠倒(出楞严经第七卷羔字函)
    • 二贫(出大智度论第九十八卷叔字函)
    • 二缘(出楞伽经第二卷惟字函)
    • 二种有漏因果(出大涅槃经第十二卷归字函)
    • 二杀(出梵网经下卷安字函)
    • 二杀(出梵网经下卷安字函)
    • 二报(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二种杀生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偷盗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婬-壬+(工/山)](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妄语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两舌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恶骂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邪见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无义语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贪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二种嗔报(出法苑珠林第七十卷振字函)
    • 世界二义(出楞严经第四卷羔字函)
    • 二世间(出翻译名义第三卷世界篇)
    • 二种世间清净(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颠字函)
    • 二土(出宗镜录第八十九卷五土下磻字函)
    • 二土(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卷沙字函)
    • 二种流(出涅槃经第三十六卷鸣字函)
    • 二身(出成唯识论第八卷义字函)
    • 二种色(出宗镜录第七十五卷铭字函)
    • 二种色(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一卷入字函)
    • 二种色(出宗镜录第五十八卷碑字函)
    • 二食(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二种存济(出阿毘达磨论第二卷笙字函)
    • 二求(出成实论第六卷丙字函)
    • 二种数(出华严经䟽第五卷用字函)
    • 二种灭(出显扬圣教论第八卷分字函)
    • 二边(出摄大乘论释第一卷连字函)
    • 二边(出中论第四卷箴字函)
    • 二时(出大智度论第一卷博字函)
  • 第五卷
    • 三佛身(出宗镜录第八十九卷磻字函)
    • 三身(出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会字函)
    • 三身遍相(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八卷沙字函)
    • 三身华梵(亦名三如来出翻译名义十种通号篇并通別三身篇)
    • 三身寿量(出法华经文句第九卷下寔字函)
    • 佛化身三(出观佛三昧海经第四卷量字函)
    • 三觉(出翻译名义第一卷十种通号篇)
    • 三种常(出佛地经论第七卷节字函)
    • 三种神变(出大宝积经第八十六卷始字函)
    • 三佛土(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佛行离地三意(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并佛说处处经敬字函)
    • 如来乞食三意(出法集经第一卷难字函)
    • 佛三事入城(出金刚经䟽乞食十利下会字函)
    • 佛三不能(出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合字函)
    • 三种奇特事(出过去现在因果经第四卷尺字函)
    • 佛三语(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六卷沙字函)
    • 三处不转法轮
    • 三轮(出金光明经文句第二卷明字函)
    • 佛三密(出大智度论第十卷傅字函)
    • 住持三宝(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卷沙字函并华严三宝章上卷迹字函)
    • 同体三宝(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卷沙字函并华严三宝章上卷迹字函)
    • 別相三宝(出释氏要览中卷三宝篇未入藏)
    • 別相三宝(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卷沙字函并华严三宝章上卷迹字函)
    • 大乘三宝(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卷沙字函并华严三宝章上卷迹字函)
    • 小乘三宝(出华严三宝章上卷迹字函)
    • 华严三圣(出翻译名义第一卷通別三身篇菩萨別名篇)
    • 三种大师(出本事经第七卷孝字函)
    • 三藏(出翻译名义第四卷总名三藏篇)
    • 大乘三藏(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五卷沙字函)
    • 小乘三藏(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上卷未入藏)
    • 三如来藏(出圆觉经畧䟽上卷未入藏)
    • 三藏诠三学(出四教义第五卷弊字函)
    • 三经通別(出法华玄义第一卷下密字函)
    • 法华三周(出法华玄义第七卷下勿字函)
    • 莲华三喻(出法华玄义第一卷上密字函)
    • 三分科经(出法华文句第一卷上寔字函)
    • 亲光三分科经(出佛地经论第一卷节字函)
    • 三善(出法华文句第三卷上寔字函)
    • 三轨弘经(出法华经第四卷草字函并法华文句第八卷上更字函)
    • 三涅槃(出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会字函)
    • 三般若(出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会字函)
    • 三大乘(出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会字函)
    • 三菩提(出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会字函)
    • 三菩提(出出生菩提心经羊字函)
    • 三转法轮(出法华文句第七卷下宁字函)
    • 三法印(出法华玄义第八卷上勿字函)
    • 三陀罗尼(出大智度论第二十八卷入字函)
    • 三无碍(出大宝积经第十四卷师字函)
    • 三德(出华严经䟽第八卷用字函)
    • 三德(出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会字函)
    • 翻三染成三德(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卷沙字函)
    • 三解脱门(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三无为(出俱舍论第一卷禽字函)
    • 律有三名(出大藏一览未入藏并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三论(百论出造字函中论出箴字函十二门论出造字函)
    • 三学(出翻译名义第四卷示三学法篇)
    • 三归依(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三三昧(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三三昧(出成实论第十四卷舍字函)
    • 三止(出止观第五卷覇字函)
    • 为三事故修奢摩他(出涅槃经第三十一卷鸣字函)
    • 觉观三种發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卷烦字函)
  • 第六卷
    • 贪欲三种發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卷烦字函)
    • 嗔恚三种發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卷烦字函)
    • 愚痴三种發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卷烦字函)
    • 三种病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卷烦字函)
    • 修定三障(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卷烦字函)
    • 三慧(出成实论第二十卷舍字函)
    • 三智(出观音玄义下卷遵字函)
    • 三智(出楞伽经第三卷惟字函)
    • 三觉(出圆觉经畧䟽上卷未入藏并起信论情字函)
    • 三性(出楞严经第三卷羔字函)
    • 三佛性(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三因佛性(出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会字函)
    • 三自性(出显扬圣教论第四卷分字函)
    • 三无性(出成唯识论第九卷义字函)
    • 三心(出宗镜录第八十九卷磻字函)
    • 转三心得三身(出宗镜录第八十九卷磻字函)
    • 三种缘慈(出佛地经论第五卷即字函)
    • 三种意生身(出楞伽经第三卷惟字函)
    • 如意通有三种(出大智度论第五卷传字函)
    • 三通力(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三明(出杂阿含经第三十一卷虚字函)
    • 三识(出楞伽经第一卷惟字函)
    • 三识(出翻译名义第六卷心意识法篇)
    • 三识缘境广狭(出宗镜录第三十六卷实字函并瑜伽师地论第五十一卷怀字函)
    • 三种熏习(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三种相(出成实论第十卷义字函)
    • 三细相(出起信论情字函)
    • 三大(出起信论䟽未入藏)
    • 三种身(出大乘五蕴论投字函)
    • 三不可尽(出宝积经第十四卷师字函)
    • 天台三观(出金光明经玄义下卷会字函)
    • 三种三观(出宗镜录第三十五卷宝字函)
    • 法界三观(出华严法界观迹字函)
    • 圆觉三观(出圆觉经畧䟽下卷未入藏)
    • 南山三观(出止观辅行第四卷魏字函)
    • 三种观法(出止观义例下卷途字函)
    • 毘婆舍那三行(出深密觧脱经第三卷効字函)
    • 为三事故修毘婆舍那(出涅槃经第三十一卷王字函)
    • 三谛(出法华玄义第二卷下密字函)
    • 三谛(出仁王护国般若经䟽第三卷韩字函)
    • 三假(出摩诃止观第五卷下覇字函并辅行第五卷魏字函)
    • 三空(出金刚经刊定记第一卷未入藏)
    • 三忏(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三悔法(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三方便(出净明经䟽未入藏)
    • 胜三修(出涅槃经第二卷賔字函)
    • 劣三修(出涅槃经第二卷賔字函)
    • 三渐次(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三科(出毘婆沙论第七卷都字函并阿毘达磨品类足论第二卷对字函)
    • 三种至教(出显扬圣教论第十一卷切字函)
    • 三宗(出宗镜录第五卷策字函)
    • 南中三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岌法师三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三等流(出宗镜录第七十一卷铭字函)
    • 三忍(出华严经䟽第八卷用字函)
    • 三受(出杂阿含经第八卷谷字函)
    • 三种无常(出顺中论下卷情字函)
    • 三支比量(出阿毘达磨杂集论第十六卷箴字函)
  • 第七卷
    • 三种圆满安乐(出瑜伽师地论第四十一卷孔字函)
    • 三义懽喜(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第六卷约字函)
    • 三因(出佛性论第二卷匪字函)
    • 三断(出宗镜录第七十六卷铭字函)
    • 三断(出阿毘达磨品类足论第三卷对字函)
    • 龙华一会(出法住记漆字函)
    • 菩萨三修学(出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笃字函)
    • 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出涅槃经第三十二卷鸣字函)
    • 三贤(出仁王护国般若经䟽第五卷韩字函)
    • 三种發心(出起信论情字函)
    • 三不退(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第六卷约字函)
    • 三处入法界(出华严经䟽第七卷用字函)
    • 文殊三名(出翻译名义第一卷菩萨別名篇)
    • 三人观十二因缘(出涅槃经第二十七卷王字函)
    • 阿罗汉三义(出翻译名义第一卷三乘通号篇)
    • 三迦叶(出法华文句第一卷下寔字函)
    • 阿难三名(出翻译名义第卷十大弟子篇)
    • 声闻三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结集三人(出付法藏因缘经第一卷集字函)
    • 初果三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三余(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卷沙字函)
    • 三佛子(出华严经䟽第七卷用字函)
    • 三车(出法华经第二卷譬喻品草字函)
    • 三乘(出法华经第二卷譬喻品草字函)
    • 三乘观门(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三田喻三种人(出涅槃经第三十三卷鸣字函)
    • 三草(出法华文句第七卷宁字函)
    • 三兽渡河(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并法华玄义第八卷下勿字函)
    • 比丘三义(出大智度论第三卷傅字函)
    • 三种僧(出涅槃经第三卷賔字函)
    • 律师三法(出善见毘婆沙徉第六卷礼字函)
    • 三圆满(出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五卷同字函)
    • 沙弥三名(出翻译名义第一卷七众弟子篇)
    • 三种天(出涅槃经第二十二卷王字函)
    • 三界(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三事人胜诸天(出大毘婆沙论第一百七十二卷爵字函)
    • 阎浮提人三事胜余三洲(出长阿含经第二十卷德字函)
    • 三种人难报(出大毘婆沙论第六十六卷志字函)
    • 太子三妃(出瑞应经并翻译名义第三卷皇后篇未入藏)
    • 三善知识(出摩诃止观第四卷下覇字函)
    • 三想(出大智度论第七十二卷姑字函)
    • 三思(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七十卷九字函)
    • 三恶觉(出涅槃经第二十三卷王字函并宗镜录第八十一卷磻字函)
    • 三报(出慈悲水忏中卷辅字函)
    • 三业(出析玄记未入藏)
    • 三福田(出优婆塞戒经第二卷定字函)
    • 三福业(出增一阿含经第十二卷端字函)
    • 三供养(出普贤行愿䟽未入藏)
    • 三应供养(出增一阿含经第十二卷端字函)
    • 三种示导(出大般若经第四百六十九卷昆字函)
    • 三善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三种礼佛(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三發心(出翻译名义第五卷法宝众名篇)
    • 三發心(出释氏要覧戒法篇)
    • 三种發心(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第六卷约字函)
    • 三种發菩提心(出起信论第三卷情字函)
    • 三行(亦名三裡业出大智度论第八十八卷伯字函并正法念处经第五十五卷竞字函)
    • 三种清净(出大智度论第七十三卷姑字函)
    • 清净三业(出璎珞经第五卷诗字函)
    • 三业供养(出法华文句第二卷下寔字函)
    • 三种净业(出观无量寿佛经贞字函)
    • 三施(出大智度论第十四卷训字函)
    • 三施(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卷沙字函)
    • 三轮体空(出能断金刚经论上卷亏字函并金刚经论上卷受字函)
    •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出本事经第七卷孝字函)
    • 三聚戒(出菩萨戒义䟽上卷何字函并法苑珠林第八十九卷世字函)
    • 三事戒(出大宝积经第一百十七卷字字函)
    • 灭有三义(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五卷沙字函)
    • 三种忍行(出诸经要集中卷英字函)
    • 三种精进(出菩萨善戒经第五卷辞字函)
    • 三种胜勇猛(出大乘庄严经论第一卷次字函)
    • 三种定业轮(出地藏十轮经第二卷陶字函)
    • 三胜学(出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八卷比字函)
    • 三事无尽(出众德三昧经第三卷化字函)
  • 第八卷
    • 三种证相不同(出法华忏仪辅字函)
    • 三善根(出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第三卷甲字函)
    • 三乐(出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卷文字函)
    • 三因三果(出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六卷儿字函)
    • 龙有三患(出诸经要集第十二卷侠字函)
    • 三种鬼神魔(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卷烦字函)
    • 饿鬼三障(出瑜伽师地论第四卷犹字函)
    • 三恶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三途对三毒(出慈悲水忏上卷辅字函)
    • 三种恶(出成实论第十二卷舍字函)
    • 三无明(出佛说决定义经簿字函)
    • 三随烦恼(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卷沙字函)
    • 三颠倒(出宗镜录第四十二卷勒字函)
    • 三毒(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三缚(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三病用三药(出涅槃经第三十九卷鸣字函)
    • 三病难治(出涅槃经第十一卷归字函)
    • 三惑(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三障(出涅槃经第十一卷归字函)
    • 三障(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三种重障(出大乘瑜伽大教王经第五卷容字函)
    • 三杂染(出显扬圣教论第一卷分字函)
    • 三时无悔(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欲界三欲(出翻译名义第三卷世界篇)
    • 三苦(出析玄记未入藏)
    • 三漏(出法华文句记第一卷下晋字函)
    • 三疑(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二卷烦字函)
    • 三退屈(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十九卷驰字函)
    • 三道(出金光明经玄义二卷会字函)
    • 汤泉三缘(出稽古畧第三卷未入藏)
    • 三苦对三界(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三千世界(出长阿含经第十八卷听字函)
    • 三世(亦名三际出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第三卷甲字函)
    • 三世业(出大智度论第二十四卷入字函)
    • 三种世间(出大智度论第四十七卷毋字函)
    • 三种世间(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器世间说法有三义(出华严经䟽第八卷用字函)
    • 三才配三世间(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一卷沙字函)
    • 三相续(出楞严经第四卷羔字函)
    • 三阿僧祇刼(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三时(出南岳祖师發愿文起字函)
    • 三际时(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并演义钞第二十八卷驰字函)
    • 三有(出菩萨善戒经第一卷辞字函并大智度论第三卷傅字函)
    • 三种有(出大智度论第十二卷训字函)
    • 三境(出宗镜录第六十八卷刾字函)
    • 三类境(出翻译名义第六卷心意识法篇)
    • 三量(出宗镜录第五十五卷碑字函)
    • 由旬三量(出翻译名义第三卷数量篇)
    • 三种相(出大智度论第八十九卷伯字函)
    • 三种相(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六卷沙字函)
    • 三种色(出五蕴论投字函)
    • 三种色(出阿毘昙论第一卷弁字函)
    • 三聚(出显宗论第十五卷服字函)
    • 三生(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卷沙字函)
    • 三分別(出阿毘达磨杂集论第二卷磨字函)
    • 三无差別(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妙行三因缘(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一百二十一卷坚字函)
    • 三軰事佛(出分別经敬字函)
    • 三种光明(出瑜伽师地论第十一卷子字函)
    • 食三德(出涅槃经第一卷賔字函)
    • 食三𢁈(出法苑珠林第四十二卷驱字函)
    • 三净肉(出十诵律第三十七卷终字函)
    • 三不净肉(出十诵律第三十七卷终字函)
    • 三长物(出摩诃僧祇律第十卷职字函)
    • 三衣名义(出翻译名义第七卷沙门服相篇)
    • 大三灾(出法苑珠林第一卷高字函)
    • 小三灾(出法苑珠林第一卷高字函)
  • 第九卷
    • 四身(出成唯识论第十卷义字函)
    • 化应身四句(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卷沙字函)
    • 佛四德(出涅槃经第三十卷王字函)
    • 身土四依(出华严经䟽第十卷用字函)
    • 佛四种希有(出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第三卷未入藏)
    • 四无所畏(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五卷入字函)
    • 四等(出楞伽经第三卷惟字函)
    • 世医四法喻如来(出杂阿含经第五卷谷字函)
    • 四方行七步(出佛本行集经第八卷父字函)
    • 四门游观(出佛本行集经第十四卷至第十五卷事字函)
    • 出家四愿(出普曜经第四卷大字函)
    • 四满成佛(出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景字函)
    • 天上四塔(出佛成道记并佛本行集经第十三卷第十九卷事字函)
    • 四处立塔(出法苑珠林第三十七卷辇字函)
    • 四法(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二卷兴字函)
    • 法四依(出法界次第下卷刑字函)
    • 四法界(出华严法界观门迹字函)
    • 四藏(出大智度论第十一卷训字函)
    • 经含四义(出翻译名义第四卷总明三藏篇)
    • 讲经四益(出金光明经第一卷化字函)
    • 论藏华梵四名(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四一(出法华文句第四卷上寔字函)
    • 四陀罗尼(出瑜伽师地论第四十五卷孔字函)
    • 四种秘密(出阿毘昙杂集论第十二卷箴字函)
    • 乘戒缓急四句(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六卷沙字函)
    • 四种璎珞庄严(出大方等大集经第一卷位字函)
    • 四种三昧(出摩诃止观第二卷上覇字函)
    • 四智(出成唯识论第十卷义字函)
    • 四无碍智(出法界次第下卷刑字函)
    • 智境四相(出圆觉经畧䟽下卷未入藏)
    • 四镜(出起信论情字函)
    • 四安乐行(出法华文句第八卷下宁字函)
    • 四安乐行(出华严经䟽第八卷用字函)
    • 藏教生灭四谛(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通教无生四谛(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別教无量四谛(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圆教无作四谛(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四胜义谛(出成唯识论第九卷义字函)
    • 四世俗谛(出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四卷兄字函)
    • 四念处(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四正勤(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四正断(出杂阿含经第三十一卷虚字函)
    • 四如意足(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四种方便(出起信论情字函)
  • 第十卷
    • 四悉檀(出法华文句第一卷上寔字函并法华玄义第一卷下密字函)
    • 四摄利益(出大方等大集经第九卷位字函)
    • 涅槃四种大乐(出大涅槃经第二十一卷𣗳字函)
    • 四种涅槃(出成唯识论第十卷义字函)
    • 华严四分(出法宝标目第四卷岱字函)
    • 四种教授(出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比字函)
    • 四种授记(出菩提资粮论第三卷仁字函)
    • 四种真实义(出菩萨善戒经第二卷辞字函)
    • 四种对治(出阿毘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一卷飞字函)
    • 同教说听四句(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別教说听四句(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起信四觉(出起信论情字函)
    • 四德处(出成实论第二卷丙字函)
    • 四法施(出宝积经第十三卷师字函)
    • 四无记(出宗镜录第四十九卷勒字函)
    • 頼耶四分(出翻译名义第六卷心意识法篇)
    • 四种意识(出宗镜录第三十六卷实字函)
    • 识境四相(出金刚经论上卷亏字函)
    • 四缘(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二卷奉字函)
    • 四相约位(出圆觉经畧䟽下卷未入藏)
    • 四种颂(出华严经䟽第六卷用字函)
    • 四圣言(出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第十卷甲字函)
    • 四种寻思(出阿毘达磨集论第六卷退字函)
    • 真空观四句(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十九卷舟字函)
    • 共不共四变(出宗镜录第四十九卷勒字函)
    • 四荣(出涅槃经第二卷賔字函并宗镜录第三十九卷实字函)
    • 四枯(出涅槃经第二卷賔字函并宗镜录第三十九卷实字函)
    • 四种性行(出佛本行集经第一卷父字函)
    • 四不可说(出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第二卷会字函)
    • 翻译四例(出翻译名义第六卷唐梵字体篇)
    • 阿难四问(出涅槃经后分上卷白字函)
    • 化仪四教(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化法四教(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龙𣗳四教(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六卷沙字函)
    • 苑公四教(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晓公四教(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四不生(出中论第一卷箴字函)
    • 四种问荅(出十生毘婆沙论第十卷境字函)
    • 四病(出圆觉经畧䟽下卷未入藏)
    • 大四相(出大乘起信论䟽未入藏)
    • 小四相(出大乘起信论䟽未入藏)
    • 光宅四乘(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生公四轮(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六卷沙字函)
    • 文义四用(出法华文句记第二卷下寔字函)
  • 第十一卷
    • 四众(出法华文句第二卷下寔字函)
    • 四衍众(出翻译名义第一卷三乘通号篇并十种通号篇)
    • 人四依(出法华玄义第五卷上密字函)
    • 菩萨四事入于法门(出宝积经第十三卷师字函)
    • 菩萨四净(出菩萨善减经第九卷辞字函)
    • 四种自在(出大乘庄严经论第五卷次字函)
    • 四无所畏(出大智度论第五卷传字函)
    • 四事胜(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菩萨行有四难(出华严经䟽第六卷用字函)
    • 大乘四果(出大乘庄严经论第十二卷弗字函)
    • 四种声闻(出法华文句第四卷上寔字函)
    • 声闻四果(出金刚经䟽会字函)
    • 四向(出成实论第一卷丙字函并法华玄义第四卷上密字函)
    • 罗汉四智(出涅槃经第三十六卷鸣字函)
    • 四种变易(出成唯识论第八卷义字函)
    • 四加行(出析玄记未入藏并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出宗镜录第五十五卷碑字函)
    • 四种沙门(出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比字函)
    • 四种僧(出地藏十轮经第五卷陶字函)
    • 四种天(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二卷入字函并涅槃经第二十一卷王字函)
    • 四禅变化(出大智度论第六卷传字函)
    • 四天华梵(出法华文句第二卷寔字函)
    • 帝释四苑(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一百三十三卷持字函)
    • 四轮王(出长阿含经第六卷习字函并阿毘达磨俱舍论第十二卷观字函)
    • 轮王四德(出楼炭经第一卷福字函)
    • 四主(出法苑珠林第二卷高字函)
    • 西域四姓(出翻译名义第一卷释等姓字篇并摩登伽经上卷庆字函)
    • 四王生八子(出释迦谱第六卷书字函)
    • 四軰(出翻译名义第一卷七众弟子篇)
    • 人四生(出法苑珠林第七十二卷缨字函)
    • 四种人(出成实论第二卷丙字函)
    • 四法不得菩提(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四人果报(出法苑珠林第六十九卷振字函)
    • 四种业报(出法苑珠林第六十九卷振字函)
    • 四报定不定(出法苑珠林第六十九卷振字函)
    • 四有(出宗镜录第七十四卷铭字函)
    • 四胎相(出阿毘达磨俱舍论第九卷楼字函)
    • 五根有四事增上(出五事毘婆沙论上卷席字函)
    • 四增盛(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一百一十三卷移字函)
    • 四力(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四恩(出本生心地观经第二卷兴字函)
    • 四恩(出释氏要览中卷恩孝篇未入藏)
    • 四难(出法华文句第五卷上寔字函)
    • 四事不可久保(出出曜经第二卷广字函)
    • 四不可得(出诸经要集第十三卷侠字函)
    • 四山(出別译杂阿含经第四卷衲字函)
    • 四种死(出阿毘昙毘婆沙论第十五卷邑字函)

大明三藏法数总目卷上

大明三藏法数总目卷下     昆二

  • 第十二卷
    • 四僊避死(出出曜经第二卷广字函)
    • 四种死生(出別译杂阿含经第四卷祸字函)
    • 菩萨四心(出金刚经论弗字函)
    • 四无量心(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四种信心(出起信论情字函)
    • 四缘發菩提心(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菩萨四法(出瑜伽师地论第四十七卷孔字函)
    •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出大宝积正法经忠字函)
    • 四摄法(出法界次第下卷刑字函)
    • 四法集善根(出大宝积正法经忠字函)
    • 四善法(出涅槃经第十八卷归字函)
    • 菩萨四法门(出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暎字函)
    • 在家人四种具足法(出杂阿含经第四卷谷字函)
    • 四弘誓(出止观大意起字函)
    • 四弘誓愿(出法界次第下卷刑字函)
    • 菩萨四弘誓(出陀罗尼杂集第三卷卿字函)
    • 四梵福(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一卷表字函)
    • 四法生福(出大宝积正法经忠字函)
    • 入道四行(出正宗记并稽古畧未入藏)
    • 四种观行(出慈悲水忏中卷辅字函)
    • 四事行(出阿难陀目佉尼诃离陀经莫字函)
    • 四事供养(出增壹阿含经第十三卷端字函)
    • 施有四事(出诸经要集第十卷路字函)
    • 四施(出菩萨善戒经第一卷辞字函)
    • 四种施处(出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卷比字函)
    • 四种施俱得净报(出大涅槃经第二十二卷𣗳字函)
    • 四戒(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四种持戒(出杂阿毘昙心论第八卷皷字函)
    • 四忍(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五十卷[舟-(白-日)]字函)
    • 四种定学(出成唯识论第九卷义字函)
    • 四空处定(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四种资粮(出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比字函)
    • 四种意趣(出阿毘达磨杂集论第十二卷箴字函)
    • 四种作意(出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一卷儿字函)
    • 四种念佛(出普贤行愿记未入藏)
    • 四种白法(出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上卷弗字函)
    • 四种法为善友(出大宝积正法经忠字函)
    • 四法离魔道(出大宝积正法经忠字函)
    • 四事先苦后乐(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一卷表字函)
    • 四魔(出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比字函)
    • 外道四论(出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七卷同字函)
    • 外道四见(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四韦陁(出摩登伽经上卷庆字函)
    • 有无四句(出华严经䟽第十六卷军字函)
    • 常等四句(出华严经䟽第十六卷军字函)
    • 二异四句(出成唯识论第一卷义字函)
    • 鸟四生(出起世因本经第五卷恶字函)
    • 龙四生(出起世因本经第五卷恶字函)
    • 阿修罗四生(出楞严经第九卷羔字函)
  • 第十三卷
    • 四种法离菩萨行(出大宝积正法经忠字函)
    • 四人有障(出究竟一乘宝性论第三卷性字函)
    • 说法四谤(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五十卷[舟-(白-日)]字函)
    • 四识住(出宝积经第三十七卷帝字函)
    • 有漏四种过失(出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六卷怀字函)
    • 四无明(出宗镜录第七十四卷铭字函)
    • 四种贪(出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六卷比字函)
    • 四欲(出法苑珠林第二卷高字函)
    • 四缚(出鞞婆沙论第二卷肆字函)
    • 四流(出成实论第十二卷舍字函)
    • 四取(出佛性论第三卷匪字函)
    • 四障(出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似字函)
    • 四刦(出佛祖统纪未入藏)
    • 四土(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第一卷约字函)
    • 四土(出华严经䟽第八卷用字函)
    • 世界四持(出华严经䟽第八卷用字函)
    • 四轮持世界(出佛祖统纪未入藏)
    • 四风轮(出华严经第五十卷育字函)
    • 四大部洲(出长阿含经第十八卷听字函)
    • 日照四洲(出法苑珠林第四卷高字函)
    • 世间四义(出析玄记未入藏)
    • 依正四句(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卷沙字函)
    • 舍卫四德(出翻译名义第三卷诸国篇)
    • 净秽四句(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海底四宝(出华严经第五十一卷𥠖字函)
    • 四河(出长阿含经第十八卷听字函)
    • 一境四心(出摄大乘论释第四卷投字函)
    • 通局四句(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四光喻智(出法华文句第五卷晋字函)
    • 四事不可思议(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一卷表字函)
    • 四种心(出翻译名义第六卷心意识法篇)
    • 四威仪(出菩萨善戒经第五卷辞字函)
    • 息有四种相(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上卷途字函)
    • 四梦
    • 四梦(出善见毘婆沙律第十二卷別字函)
    • 四食(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十三卷驰字函)
    • 四利湏食(出释氏要览上卷中食篇未入藏)
    • 乞食四分(出宝云经第六卷身字函)
    • 四邪命食(出大智度论第三卷傅字函)
    • 四食时(出法苑珠林第四十二卷驱字函)
    • 行四依(出四分律藏第四十八卷甚字函)
    • 四机(出法华文句第十卷下晋字函)
    • 四种我(出圆觉经畧䟽上卷未入藏)
    • 四大(出圆觉经难字函)
    • 四微(出金光明经文句记第四卷上盟字函)
    • 四求(出法集经第一卷难字函)
    • 四求不得(出大乘庄严经论第二卷次字函)
    • 四不寄附(出优婆塞戒经第六卷定字函)
    • 四不见(出圆觉经钞未入藏)
    • 四不成(出因明入正理论沛字函)
    • 四种无(出涅槃经第三十九卷王字函)
  • 第十四卷
    • 四知(出佛说骂意经敬字函)
    • 一名四实(出涅槃经第十卷賔字函)
    • 四念珠(出金刚顶瑜伽念珠经澄字函)
    • 怀胎死四(出出曜经第十卷广字函)
    • 四葬(出法苑珠林第九十七卷禄字函)
    • 虹蜺四缘(出法集经第二卷难字函)
    • 四兵(出长阿含经第六卷习字函)
    • 四华(出翻译名义第三卷百华篇)
    • 四华(出法华文句第二卷下晋字函)
    • 五种法身(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卷沙字函)
    • 五教佛身(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卷迹字函)
    • 五部教主(出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经澄字函并宗镜录第二十四卷茂字函)
    • 佛观五事降生(出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一卷尺字函)
    • 佛五姓(出释氏要览上卷姓氏篇未入藏)
    • 佛有五事(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七卷表字函)
    • 五不赴请(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第二十一卷优字函)
    • 如来五种说法(出思益梵天所问经第二卷伤字函)
    • 五种甚深(出法华经论上卷亏字函)
    • 五所依土(出圆觉经畧䟽钞未入藏)
    • 五法(出楞伽经第一卷惟字函)
    • 百法五位(出显扬圣教论第一卷分字函)
    • 五类说法(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经五义(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五人说经(出大智度论第二卷傅字函)
    • 五种不翻(出翻译名义第一卷序文)
    • 华严五周因果(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华严五为(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五种般若(出金刚经纂要䟽刊定记第二卷未入藏)
    • 法华五重玄义(出法华玄义第一卷上密字函)
    • 修大涅槃得五事(出大涅槃经第二十二卷𣗳字函)
    • 天台五时(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五味(出大涅槃经第八卷賔字函)
    • 五部律(出翻译名义第四卷律分五部篇)
  • 第十五卷
    • 五摄论(出法宝标目第六卷岱字函)
    • 五藏(出六波罗蜜多经第一卷馨字函)
    • 五种藏(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十三卷漠字函)
    • 五觉(出起信论情字函)
    • 五行(出涅槃经第十一卷归字函)
    • 五种菩提(出大智度论第五十三卷仪字函)
    • 五种性(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五性成佛(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寄位五相(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卷沙字函)
    • 五品(出法华文句第十卷寔字函)
    • 五停心(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五忍(出仁王护国经上卷翔字函)
    • 观身五种不净(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五蕴(亦名五阴出大乘广五蕴论投字函)
    • 五蕴实相(出大般若经第四百六十八卷昆字函)
    • 五蕴喻(出方广大庄严经第十二卷大字函)
    • 转五蕴成五分法身(出请观音经䟽法字函)
    • 转五蕴成三德(出摄大乘论隐字函)
    • 色蕴有五种相(出显扬圣教论第五卷分字函)
    • 五受(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五根(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五力(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五识(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五识(出起信论䟽未入藏)
    • 五通(出大智度论第五卷傅字函)
    • 五种通(出宗镜录第十五卷功字函)
    • 五神通(出菩萨处胎经第三卷悲字函)
    • 五后得智(出摄大乘论释连字函)
    • 五轮三昧(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三卷烦字函)
    • 五因(出涅槃经第二十一卷王字函)
    • 五种果(出显扬圣教论第十八卷切字函)
    • 现在五果(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十三卷[舟-(白-日)]字函)
    • 解脱有五义(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十四卷誉字函)
    • 贤首五教(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慧观五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波颇五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刘虬五教(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不分教五意(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第十六卷
    • 大乘五位(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十九卷驰字函)
    • 菩萨有五种生(出菩萨地持经第八卷安字函)
    • 菩萨有五种相(出大乘庄严经论第十三卷弗字函)
    • 菩萨有五种自在(出大宝积经第六十八卷人字函)
    • 五怖畏(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七十五卷满字函)
    • 小乘五位(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初度五人(出翻译名义第一卷度五比丘篇)
    • 五种声闻(出法华文句记第四卷上晋字函)
    • 五性(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五十三卷青字函)
    • 五种阿那含(出涅槃经第三十六卷鸣字函)
    • 五果回心(出大涅槃经第十一卷归字函)
    • 五分法身(出法华玄义释签多字函)
    • 五论师(出翻译名义第一卷宗释论主篇)
    • 五种法师(出法华文句第八卷寔字函)
    • 五种阿阇𥠖(出四分律藏第三十四卷籍字函)
    • 五种大师功德(出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卷兄字函)
    • 五种僧(出显宗论第二十卷殿字函)
    • 僧五净德(出诸德福田经彼字函)
    • 苾𫇴草五德(出翻译名义第一卷七众弟子篇)
    • 比丘入众五法(出四分僧羯磨下卷卑字函)
    • 五众(出翻译名义第一卷七众弟子篇)
    • 乞食遮五处(出显扬圣教论第七卷分字函)
    • 沙门受食五观(出大藏一览集未入藏)
    • 五种邪命(出大智度论第十九卷训字函)
    • 五法不得授人戒(出四分律藏第二十四卷籍字函)
    • 五不退(出起信论䟽未入藏)
    • 五法退菩提(出涅槃经第二十八卷王字函)
    • 五乘(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上卷迹字函)
    • 五乘(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上卷迹字函)
    • 五乘(出盂兰盆经䟽百字函)
    • 五事生天上(出辩意长者子所问经当字函)
    • 始生天有五种相(出正法念处经第三十九卷阴字函)
    • 五净居天(出楞严经第九卷羔字函)
    • 初禅天定五支功德(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三禅天定五支功德(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欲天五[婬-壬+(工/山)](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五种梵音(出长阿含经第五卷习字函)
    • 天大五衰相(出法苑珠林第五卷高字函)
    • 天小五衰相(出法苑珠林第五卷高字函)
    • 国王五种可爱乐法(出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之字函)
    • 生净土五不退(出净土十疑论刑字函)
    • 五事生人中(出辩意长者子所问经当字函)
    • 人有五苦(出法苑珠林第六十六卷振字函)
    • 众生五事恃怙(出出曜经第一卷广字函)
  • 第十七卷
    • 五人非噐(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五种不男(出法华文句记第七卷晋字函)
    • 女有五障(出法华经第四卷草字函)
    • 结胎五位(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五行(出圆觉经畧䟽未入藏)
    • 修行五门(出起信论䟽未入藏)
    • 布施离五种法(出优婆塞戒经第五卷定字函)
    • 施食获五种报(出施食获五福报经善字函)
    • 施果感五不死(出付法藏因缘经第三卷集字函)
    • 五戒(出增壹阿含经第十二卷端字函)
    • 五戒配五常五行(出仁王经䟽第二卷韩字函)
    • 忍辱五种功德力(出法集经第三卷难字函)
    • 修忍五相(出菩萨善戒经第五卷辞字函)
    • 说法五福德(出贤者五福德经当字函)
    • 菩萨听法五种想(出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四卷孔字函)
    • 听法五处不作异意(出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四卷孔字函)
    • 五心(出宗镜录第四卷策字函)
    • 治五种染(出华严经䟽第二十六卷最字函)
    • 修净土五念门(出观无量寿经䟽遵字函)
    • 五种忏悔(出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法门辅字函)
    • 忏悔五法(出圆觉经畧䟽钞未入藏)
    • 五悔(出天台四教0仪会字函)
    • 礼拜五功德(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四卷表字函)
    • 内五法(出难提释经庆字函)
    • 五种善根發相(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下卷途字函)
    • 慈有五利(出檀持罗麻油述经行字函)
    • 孝顺五善根(出辩意长者子所问经当字函)
    • 瞻病五德(出四分律藏第四十一卷甚字函)
    • 五道(出正法念处经第四十八卷是字函)
    • 方色喻五道(出圆觉经畧䟽钞未入藏)
    • 五无间狱(出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斯字函)
    • 龙五不能隐形(出因缘僧护经报字函)
    • 破戒五过(出四分律藏第五十九卷无字函)
    • 犯戒五衰(出释氏要览戒法篇未入藏)
    • 五逆(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五篇配五刑(出翻译名义第七卷篇聚名报篇)
    • 五见(出涅槃经第二十五卷王字函)
    • 五结(出阿毘达磨集论第四卷退字函)
    • 五上分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五下分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五住地惑(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十一卷誉字函)
    • 五利使(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五钝使(出天台四教仪集注未入藏)
  • 第十八卷
    • 五欲(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五欲(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十七卷驰字函)
    • 五盖(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五悭(出成实论第十二卷舍字函)
    • 五苦(出析玄记未入藏)
    • 五心裁(出成实论第十二卷合字函)
    • 五妄想(出楞严经第十卷羔字函)
    • 五散乱(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土有五种(出华严经第七卷用字)
    • 土体五重(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十七卷漠字函)
    • 大刼五喻(出大藏一览未入藏)
    • 末世五法令正法不灭(出十诵律第四十八卷冝字函)
    • 末法五乱(出法苑珠林第九十八卷禄字函)
    • 五五百年(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十一卷漠字函)
    • 依次五百年(出毘尼母律论第三卷唱字函)
    • 五浊(出法苑珠林第九十八卷禄字函)
    • 日行五风(出起世因本经第十卷恶字函)
    • 世间五种难得宝(出四分律藏第四十卷籍字函)
    • 五种眷属(出法华玄义第六卷密字函)
    • 五精舍(出翻译名义第七卷寺塔坛幢篇)
    • 五种结界相(出善见毘婆沙律第十七卷別字函)
    • 扫地五种胜利(亦名扫地五德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十四卷甘字函)
    • 五体(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十二卷誉字函)
    • 出世五食(出华严经䟽第十九卷军字函)
    • 五种净食(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三十六卷去字函)
    • 五种净肉(出楞严会解未入藏)
    • 五种不应施(出法苑珠林第八十一卷世字函)
    • 五果(出翻译名义第三卷五果篇)
    • 五辛(出梵网经下卷安字函)
    • 五明(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五十八卷青字函)
    • 五眼(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奉字函)
    • 五梦法(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五十一卷青字函)
    • 五奇特梦(出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一卷尺字函)
    • 五种乐(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十三卷漠字函)
    • 五位无心(出成唯识论第七卷义字函)
    • 洗浴五利(出十诵律第三十七卷终字函)
    • 五不应荅(出法苑珠林第二十四卷陪字函)
    • 五力不可到(出诸经要集第十九卷侠字函)
    • 五力难判(出宗镜录第四十八卷勒字函)
    • 五种比量(出显扬圣教论第十一卷切字函)
    • 五种色法(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十六卷[舟-(白-日)]字函)
    • 五尘(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隣虚五尘(出决定藏论下卷性字函)
  • 第十九卷
    • 婆伽梵六义(出佛地经论第一卷节字函)
    • 如来胜德六义(出阿毘达磨杂集论第一卷磨字函)
    • 如来功德六种相(出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四卷弟字函)
    • 六即佛(出观无量寿佛经䟽妙宗钞第一卷约字函)
    • 六念法(出別译杂阿含经第九卷祸字函)
    • 六慧法(出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笃字函)
    • 六坚法(出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笃字函)
    • 六忍法(出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笃字函)
    • 六受法(出大集法门经下卷薄字函)
    • 六观法(出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笃字函)
    • 六行观(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二卷烦字函)
    • 法华六瑞(出妙法莲华经文句第二卷寔字函)
    • 妄尽还源观六门(出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迹字函)
    • 六事明经意(出五苦章句经当字函)
    • 六离合释(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十五卷驰字函)
    • 六种本迹(出宗镜录第七十卷刻字函)
    • 六成就(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六事成就(出庄严经论第十二卷弗字函)
    • 六度(亦名六波罗蜜出六度集经第一卷万字函)
    • 六妙门(出法界次第上卷刑字函)
    • 六神通(出法界次第中卷刑字函)
    • 六聚戒名义(出翻译名义第七卷篇聚名报篇)
    • 六种性(出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笃字函)
    • 六相(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下卷迹字函)
    • 六因(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二卷奉字函)
    • 六种因(出大乘入楞伽经第二卷养字函)
    • 六种调伏(出菩萨善戒经第三卷辞字函)
    • 种子识六义(出成唯识论第二卷义字函)
  • 第二十卷
    • 六轮对位(出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笃字函)
    • 六种住(出菩萨地持经第二卷安字函)
    • 六种决定(出大乘庄严经论第十二卷弗字函)
    • 六种摄(出菩萨地持经第八卷安字函)
    • 六种阿罗汉(出法华玄义第四卷密字函)
    • 六法师(出大智度论第五十六卷仪字函)
    • 六和敬(出法界次第下卷刑字函)
    • 六群比丘(出十住毘婆沙论第四卷规字函)
    • 三宝有六义(出诸经要集第一卷路字函)
    • 六欲天(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六界聚(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一卷德字函)
    • 六难(出涅槃经第二十三卷王字函)
    • 父六亲(出善见毘婆沙律第十四卷別字函)
    • 母六亲(出善见毘婆沙律第十四卷別字函)
    • 人死六验(出诸经要集第十九卷侠字函)
    • 广六度行(亦名六德之行出成具光明定意经彼字函)
    • 六种戒(出瑜伽师地论第四十二卷孔字函)
    • 六斋日(出四天王经孝字函)
    • 六种巧方便(出菩萨地持经第六卷安字函)
    • 思修六意(出摄大乘论隐字函)
    • 六种意乐(出摄大乘论隐字函)
    • 起塔有六意(出华严经䟽第十九卷军字函)
    • 六法令他懽喜(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三十五卷去字函)
    • 外道六师(出陀罗尼集经忘字函)
    • 六苦行外道(出大涅槃经第十六卷归字函)
    • 六道(出法华文句第四卷下寔字函)
    • 六蔽心(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奉字函)
    • 六染心(出起信论情字函)
    • 六著心(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十卷驰字函)
    • 六相应想(亦名六想出大集法门经下卷薄字函)
    • 六种散乱(出阿毘达磨杂集论第一卷磨字函)
    • 六麤相(出起信论上卷情字函)
    • 六种俱生惑(出大乘百法明门论沛字函)
    • 六欲(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九卷烦字函)
    • 六烦恼(出瑜伽师地论第五十五卷怀字函)
  • 第二十一卷
    • 六触生爱(出阿毘达磨發智论第三卷傍字函)
    • 六垢法(出显宗论第二十七卷盘字函)
    • 六漏(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第三卷磨字函)
    • 依正无碍六句(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六种震动(出华严经䟽第六卷用字函)
    • 六种动相(出大智度论第八卷傅字函)
    • 六根(出楞严经第四卷羔字函)
    • 六根功德(出楞严经第四卷羔字函)
    • 六根互用(出楞严经第四卷羔字函)
    • 龟藏六(出法句譬谕经第二卷亦字函)
    • 六识(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六种味(出阿毘达磨俱舍论第一卷楼字函)
    • 六入(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六尘(出涅槃经第二十三卷三字函)
    • 六种力(出增壹阿含经第三十一卷正字函)
    • 六种梦(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五十卷[舟-(白-日)]字函)
    • 六种身风(出显宗论第二十九卷盘字函)
    • 舍由六缘(亦名舍心由六出俱舍论第十五卷观字函)
    • 六种论(出瑜伽师地论第十五卷子字函)
    • 僧用六物(出摩诃僧祇律摄字函)
    • 七佛(出翻译名义第一卷诸佛別名篇)
    • 婆伽婆七义(出涅槃经第十八卷归字函)
    • 如来七胜事(出优婆塞戒经第三卷定字函)
    • 七种无上(出菩萨地持经第三卷安字函)
    • 如来有七种语(出涅槃经第三十五卷鸣字函)
    • 周行七步(出涅槃经第四卷賔字函)
    • 华严七处说(出华严随䟽演义钞第十卷沙字函)
    • 华严经题七字义(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观心释华严经题七字(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七种立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上卷未入藏)
    • 法华七喻(出法华文句)
      • 火宅喻(出第五卷下寔字函)
      • 穷子喻(出第六卷下寔字函)
      • 药草喻(出第七卷上寔字函)
      • 化城喻(出第七卷下寔字函)
      • 衣珠喻(出第八卷上寔字函)
      • 髻珠喻(出第九卷上寔字函)
      • 医子喻(出第九卷下寔字函)
  • 第二十二卷
    • 七处征心(出楞严经第一卷羔字函)
    • 大乘七种大义(出大乘庄严经论第十二卷弗字函)
    • 大乘七善(出法华文句第三卷寔字函)
    • 七种性自性(出入楞伽经第一卷鞠字函)
    • 七空(出入楞伽经第一卷鞠字函)
    • 七种第一义境界(出入楞伽经第一卷鞠字函)
    • 七真如(出瑜伽师地论第七十七卷弟字函)
    • 七常住果(出楞严经第四卷羔字函)
    • 七辩(出华严经䟽第十二卷军字函)
    • 七种定名(出翻译名义第四卷止观三义篇)
    • 七方便(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中卷)
    • 七觉分(出法界次第初门中卷刑字函)
    • 七知(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第十四卷归字函)
    • 七净花(出翻译名义第五卷增数譬喻篇)
    • 七财(出十诵律第四十九卷宜字函)
    • 藏教七阶(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中卷)
    • 菩萨七相怜愍(出瑜伽师地论第四十七卷孔字函)
    • 菩萨有七种大(出菩萨地持经第六卷安字函)
    • 善友七事(出华严经䟽第十七卷军字函)
    • 小乘七种圣(又名七士夫亦名七丈夫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上卷)
    • 七流(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华严宗七祖(出佛祖统纪第三十卷未入藏)
    • 七识住(出阿毘昙论第四卷惊字函)
    • 七众(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下卷翔字函)
    • 七种人(出涅槃经第三十二卷鸣字函)
    • 世间七丈夫(出华严经䟽第十九卷军字函)
    • 七法不可避(出法苑珠林第六十九卷振字函)
    • 七种不净(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上卷)
  • 第二十三卷
    • 七种礼佛(出法苑珠林第二十卷冠字函)
    • 七种忏悔心(出慈悲水忏上卷辅字函)
    • 七周行慈(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上卷)
    • 外道七种无常(出入楞伽经第四卷鞠字函)
    • 七见(出华严孔目未入藏)
    • 七有(出长阿含十报法经上卷因字函)
    • 七遮罪(亦名七逆罪出梵网经下卷安字函)
    • 七聚(出翻译名义第七卷篇聚名报篇)
    • 七支(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七垢(出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四卷弟字函)
    • 七种慢(出楞严经第九卷羔字函)
    • 悭法七报(出成实论第十二卷舍字函)
    • 七随眠(亦名七使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五十卷守字函)
    • 轮王七宝(出修行本起经上卷尺字函)
    • 七宝(出翻译名义第三卷七宝篇)
    • 七宝(出翻译名义第三卷七宝篇)
    • 七金山(出翻译名义第三卷众山篇)
    • 七海(出法集名数经则字函)
    • 七大(出楞严经第三卷羔字函)
    • 地动七因(出华严经䟽第六卷用字函)
    • 七难(出观音玄义上卷遵字函)
    • 七灾难(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下卷翔字函)
    • 七种受胎(出善见毘婆沙律第六卷礼字函)
    • 七种生死(出翻译名义第六卷除入界法篇)
    • 七日轮出(出法苑珠林第一卷高字函)
    • 法没时七秽行(出出曜经第七卷广字函)
  • 第二十四卷
    • 如来八相(出释迦谱第一卷书字函)
    • 八大自在我(出涅槃经第二十三卷王字函)
    • 八音(出法界次第初门下卷刑字函)
    • 八支语(出显扬圣教论第十二卷切字函)
    • 八分分如来舍利(出涅槃经后分下卷白字函)
    • 八大灵塔(出八大灵塔名号经临字函)
    • 八藏(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四卷沙字函)
    • 八藏(出处胎经第五卷悲字函)
    • 八部般若(出般若经)
      • 大品般若(天字函至柰字函)
      • 小品般若(鳞字函)
      • 放光般若(菜字函至芥字函)
      • 光赞般若(河字函)
      • 道行般若(淡字函)
      • 金刚般若(羽字函下)
      • 胜天王般若(羽字函上)
      • 文殊般若(翔字函)
    • 八还辨见(出万行首楞严经第二卷羔字函)
    • 涅槃八味(出方等般泥洹经第二卷白字函)
    •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出涅槃经第三十二卷鸣字函)
    • 八背舍(亦名八解脱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十卷烦字函)
    • 八胜处(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十卷烦字函)
    • 八正道(出法界次第初门中卷刑字函)
    • 八智(出四教仪集注)
    • 八念(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一卷入字函)
    • 大人八念(出中阿含经第十八卷圣字函)
    • 八觉(出华严经䟽第十三卷军字函)
    • 八忍(出四教仪集注)
    • 八大人觉(出佛遗教经论䟽节要迹字函)
    • 八识(出宗镜录第四十七卷勒字函)
    • 八识缘境广狭(出宗镜录第三十六卷实字函)
    • 八义证有本识(出瑜伽师地论第五十一卷怀字函)
    • 八犍度(出八犍度论第二卷彩字函)
    • 立颂八意(出华严经䟽第五卷用字函)
  • 第二十五卷
    • 八成立因(出阿毘达磨杂集论第十六卷箴字函)
    • 八法(出首楞严经义海第十四卷颇字函)
    • 八种喻(出涅槃经第二十九卷王字函)
    • 八种异熟因果(出华严经第二十六卷章字函)
    • 菩萨八种因果(出地持经第一卷安字函)
    • 八种变化(出法界次第初门下卷刑字函)
    • 八种言(出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一卷同字函)
    • 阿难八不思议(出涅槃经第四十卷鸣字函)
    • 阿难具八法(出涅槃经第四十卷鸣字函)
    • 尼八敬戒(出翻译名义引会正记第一卷七众弟子篇)
    • 尼八弃戒(出楞严义海第二十一卷牧字函)
    • 八定(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五卷烦字函)
    • 凡小八倒(出涅槃经第二卷宾字函)
    • 八位胎脏(出法苑珠林第六十九卷振字函)
    • 闻经八种功德(出大庄严经第十二卷四字函)
    • 八关斋戒(出大毘婆沙论第七卷心字函)
    • 春秋八王日(出法苑珠林引提谓经第八十八卷世字函)
    • 八种人起塔(出翻译名义第七卷寺塔坛幢篇)
    • 八福田(出梵网经下卷安字函)
    • 八福田(出教乘法数未入藏)
    • 八福生处(出瑜伽师地论第十五卷子字函)
    • 八部鬼众(出翻译名义第二卷八部篇)
    • 八热地狱(出显宗论第十二卷殿字函)
    • 八寒地狱(出翻译名义第二卷地狱篇)
    • 八憍配八鸟(出法华文句第六卷上寔字函)
    • 八难(出维摩诘所说经上卷方字函)
    • 八苦(出涅槃经第十二卷归字函)
    • 八不正见(出大集经第二十六卷国字函)
    • 八妄想(出宗镜录第七十六卷铭字函)
    • 八部(出翻译名义第二卷八部篇)
    • 地动八缘(出增壹阿含经第三十七卷正字函)
    • 珠宝八功德(出正法念处经第二卷非字函)
  • 第二十六卷
    • 八功德水(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贞字函)
    • 八风(亦名八法出佛地经论第五卷节字函)
    • 八种粥(出十诵律第二十六卷慎字函)
    • 八不净物(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十九卷誉字函)
    • 八依(出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卷孔字函)
    • 佛具九恼(出大智度论第九卷傅字函)
    • 大乘九部(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奉字函)
    • 华严九会说(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十卷沙字函)
    • 九种大禅(出地持经第五卷安字函)
    • 九次第定(出法界次第初门中卷刑字函)
    • 九识(出宗镜录第四卷策字函)
    • 九缘生识(出成唯识论第二卷至第五卷义字函)
    • 如来藏九喻(出究竟一乘宝性论第一卷性字函)
    • 金刚九喻(出能断金刚经论释下卷亏字函)
    • 小乘九部(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奉字函)
    • 菩萨修行九种差別(出大庄严经论第六卷慈字函)
    • 九病(出长阿含经第六卷习字函)
    • 九种横死(出药师经惟字函)
    • 九住心(出大庄严经论第七卷慈字函)
  • 第二十七卷
    • 九斋日(出四天王经孝字函)
    • 外道计九物生世间(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九卷沙字函)
    • 九种转变(出入楞伽经第三卷鞠字函)
    • 鬼分九类(出阿毘达磨顺正理论第三十一卷洛字函)
    • 九心成轮(出宗镜录第四卷䇿字函)
    • 九结(出阿毘达磨集论第七卷退字函)
    • 三界九地(出释氏要览中卷界趣篇)
    • 九想(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九卷烦字函)
    • 九种食(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一卷空字函)
    • 九净肉(出涅槃经第四卷宾字函)
    • 如来十身(出华严教门指掌未入藏)
    • 十号(出佛说十号经尽字函)
    • 如来十力(出大智度论第二十四卷入字函)
    • 佛十无碍(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卷沙字函)
    • 佛十种化不失时(出华严经第四十六卷育字函)
    • 说徧十处(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卷沙字函)
    • 如来十恩(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十三卷驰字函)
    • 佛十宿缘(出兴起行经上下二卷当字函)
    • 十种见佛(出华严经䟽第三十五卷精字函)
    • 融三世间十身(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第二十八卷
    • 十种佛(出华严经第五十三卷𥠖字函)
    • 华严十类经(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十种教体(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教起十因(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教起十缘(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教被十机(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十宗[(冰-水+〡)*ㄆ](出华严经䟽第三卷用字函)
    • 玄门无碍十因(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十玄门(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一卷沙字函)
    • 缘起十义(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十妙(出法华经玄义)
      • 境妙(出第二卷上)
      • 智妙(出第三卷下)
      • 行妙(出第三卷下)
      • 位妙(出第四卷下)
      • 法妙(出第五卷下已上并密字函)
      • 感应妙(出第六卷上)
      • 神通妙(出第六卷上)
      • 说法妙(出第六卷上)
      • 眷属妙(出第六卷下)
      • 利益妙(出第六卷下已上并勿字函)
    • 十不二门(出法华玄义释签第七卷下多字函)
    • 十乘(出摩诃止观)
      • 观不思议境(出第五卷上)
      • 發真正菩提心(出第五卷上)
      • 善巧安心(出第五卷中已上并覇字函)
      • 破法徧(出第六卷上)
      • 识通塞(出第七卷下)
      • 道品调适(出第七卷下)
      • 对治助开(出第七卷下)
      • 知位次(出第八卷上)
      • 安忍(出第八卷上)
      • 离法爱(出第八卷上已上并赵字函)
    • 十境(出摩诃止观)
      • 阴境(出第五卷上覇字函)
      • 烦恼境(出第八卷上)
      • 病患境(出第八卷上)
      • 业相境(出第八卷下)
      • 魔事境(出第八卷下)
      • 禅定境(出第九卷上)
      • 诸见境(出第十卷已上并赵字函)
      • 慢境(出第五卷上)
      • 二乘境(出第五卷上)
      • 菩萨境(出第五卷上已上并覇字函)
    • 十如是(出法华玄义第二卷上密字函)
  • 第二十九卷
    • 十普门(出观音玄义下卷遵字函)
    • 十双贴释观音普门(出观音玄义上卷遵字函)
    • 顺流十心(出摩诃止观第四卷上覇字函)
    • 逆流十心(出摩诃止观第四卷上覇字函)
    • 理事无碍十门(出华严经䟽第二卷用字函)
    • 十门释经(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十波罗蜜(出华严经第三十七卷爱字函)
    • 十种智(出华严经第十六卷平字函)
    • 十种智明(出华严经第五十四卷𥠖字函)
    • 十种通(出华严经䟽第三十一卷精字函)
    • 十徧处定(出法界次第初门下卷刑字函)
    • 十种修三昧法(出大集贤护经第五卷罪字函)
    • 十种行观一切法(出华严经第十六卷平字函)
    • 十种忍(出华严经指掌未入藏)
    • 十种不思议法(出菩萨藏正法经第七卷如字函)
    • 十无尽句(出华严经䟽第二十三卷最字函)
    • 十种因(出瑜伽师地论第五卷犹字函)
    • 十想(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三卷入字函)
  • 第三十卷
    • 十门叙蜜呪功德深广(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下卷封字函)
    • 十无尽藏(出华严经第二十一卷章字函)
    • 大乘十喻(出法界次第初门下卷刑字函)
    • 性虚空十义(出宗镜录第六卷策字函)
    • 永喻真心有十义(出宗镜录第七卷策字函)
    • 海印三昧有十义(出宗镜录第十八卷功字函)
    • 十法界(出佛祖统纪第五十一卷)
    • 菩萨修十法见涅槃(出涅槃经第三十一卷鸣字函)
    • 修十种善法如师子王(出宝雨经第五卷此字函)
    • 菩萨修十种得地三昧(出宝雨经第三卷此字函)
    • 菩萨修十种念处(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十三卷温字函)
    • 十受生藏(出华严经第七十四卷臣字函)
    • 十金刚心(出华严经第五十五卷𥠖字函)
    • 十种自在(出华严经第三十八卷爱字函)
    • 日喻菩萨十种善法(出宝雨经第五卷此字函)
    • 月喻菩萨十种善法(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七卷温字函)
    • 海导师喻菩萨十种善法(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八卷温字函)
    • 水喻菩萨十种善法(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五卷温字函)
  • 第三十一卷
    • 莲花喻菩萨十种善法(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八卷温字函)
    • 火喻菩萨十种善法(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五卷温字函)
    • 十信(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十住(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妙高十义喻十住菩萨行(出华严经䟽第十二卷军字函)
    • 十行(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十回向(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十地(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十地断障证真(出华严经䟽第二十三卷至二十九卷最字函)
    • 十地寄乘(出华严经䟽第二十四二十五卷最字函)
    • 十地寄报(出华严经第三十四卷爱字函)
    • 十山王(出华严经䟽第四十四卷宣字函)
    • 大海十相(出华严经䟽第四十四卷宣字函)
    • 通教十地(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十大弟子(出翻译名义第一卷十大弟子篇)
    • 法师十德(出华严经䟽第四十三卷宣字函)
    • 十科(出续高僧传佐时阿三函)
      • 翻译(出第一卷至第三卷)
      • 解义(出第四卷至第七卷)
      • 习禅(出第八卷至第十三卷)
      • 明律(出第十四卷至十六卷)
      • 感通(出第十八卷至第二十二卷)
      • 遗身(出第二十三卷)
      • 读诵(出第二十四卷至第二十五卷)
      • 护法(出第十七卷)
      • 兴福(出第二十六卷至第二十八卷)
      • 杂科(出第二十九卷至第三十卷)
    • 十种补特伽罗(出地藏十轮经第五卷陶字函)
  • 第三十二卷
    • 长者十德(出翻译名义第二卷长者篇)
    • 菩萨十施(出华严经第二十一卷章字函)
    • 布施十种利益(出月灯三昧经第七卷女字函)
    • 菩萨十戒(出华严经第二十一卷章字函)
    • 菩萨十戒(出梵网经下卷安字函)
    • 大论十种戒(出大智度论第二十二卷入字函)
    • 沙弥十戒(出沙弥十戒法妇字函)
    • 持戒十种利益(出月灯三昧经第七卷女字函)
    • 十善(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每月十斋日(出法苑珠林第八十八卷世字函)
    • 十忍(出仁王护国般若经䟽第三卷韩字函)
    • 慈忍十种利益(出月灯三昧经第七卷女字函)
    • 精进十种利益(出月灯三昧经第七卷女字函)
    • 禅定十种利益(出月灯三昧经第七卷女字函)
    • 坐禅人十种行(出解脱道论第四卷阶字函)
    • 般若十种利益(出月灯三昧经第七卷女字函)
    • 闻经十益(出华严经䟽第一卷用字函)
    • 多闻十种利益(出月灯三昧经第七卷女字函)
    • 十法行(出辩中边论下卷静字函)
    • 十种行愿(出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十卷遐字函)
    • 十度各三行(出成唯识论第九卷义字函)
    • 十种有依行轮(出地藏十轮经第六卷陶字函)
    • 十种發心(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十四卷驰字函)
    • 十念(出诸经要集第三卷路字函)
  • 第三十三卷
    • 念佛十种心(出大宝积经第九十二卷制字函)
    • 十种方便(出晋译华严经第四十一卷道字函)
    • 十行僊(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十魔(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十九卷驰字函)
    • 十种鬼(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_
    • 十缠(出翻译名义第六卷烦恼惑业篇)
    • 十使(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十恶(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十习因(出楞严经第八卷羔字函)
    • 十种见(出瑜伽师地论第八卷犹字函)
    • 十恶果报(出华严经第三十五卷爱字函)
    • 十不增长业(出瑜伽师地论第九卷犹字函)
    • 十种说三世(出华严经第五十三卷𥠖字函)
    • 粥有十利(出摩诃僧祇律第二十九卷从字函)
    • 饮酒十过(出四分律藏第六十卷无字函)
    • 食肉十过(出法苑珠林第九十三卷禄字函)
    • 十大数(出华严经第四十五卷育字函)
    • 佛十一持(出华严经第五十三卷𥠖字函)
    • 月有十一事喻如来(出大涅槃经第三十卷王字函)
    • 师子吼为十一事(出涅槃经第二十七卷王字函)
    • 十一智(出大般若经第三卷天字函)
    • 十一善(出成唯识论第六卷义字函)
    • 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九卷沙字函)
    • 十一色(出大乘广五蕴论投字函)
    • 十一声(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八卷沙字函)
    •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出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惟字函)
  • 第三十四卷
    • 十二分经(亦名十二部经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奉字函)
    • 十二因缘(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十二入(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十二头陀行(出十二头陀经羊字函)
    • 十二恶律仪(出杂阿毘昙心论第三卷皷字函)
    • 十二妄想(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二卷惟字函)
    • 十二随眠(出众事分阿毘昙论第三卷陞字函)
    • 十二类生(出楞严经第七卷羔字函)
    • 十三事法(出教乘法数未入藏)
    • 日冷十三缘(出长阿含经第二十二卷祸字函)
    • 十四无畏(出楞严经第六卷羔字函)
    • 念诵忌十五地(出一字佛顶轮王经第二卷克字函)
    • 十五种无明(出鞞婆沙论第二卷肆字函)
    • 十六观门(出观无量寿佛经贞字函)
    • 十六特胜(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十六大力(出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第二卷綉字函)
  • 第三十五卷
    • 十六知见(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五卷奉字函)
    • 十六大阿罗汉(出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第四卷漆字函)
    • 十六游增地狱(出诸经要集第十八卷侠字函)
    • 大乘修多罗有十七名(出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论上卷亏字函)
    • 十八不共法(出法界次第初门下卷刑字函)
    • 十八空(出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奉字函)
    • 十八界(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十八学人(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 十八支(出法界次第初门上卷刑字函)
    •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出华严经第九卷拱字函)
    • 二十诸天(出诸天传未入藏)
    • 二十空(出大般若经第四十七卷宇字函)
    •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出提婆菩萨释楞严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逸字函)
    • 二十种烦恼随眠(出瑜伽师地论第五十九卷怀字函)
    • 二十种烦恼现行(出瑜伽师地论第五十九卷怀字函)
    • 二十种随烦恼(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二十三卷驰字函)
    • 二十难(出四十二章经璧字函)
  • 第三十六卷
    • 二十五圆通(出楞严经第六卷羔字函)
    • 二十五护戒神(出法苑珠林第八十八卷世字函)
    • 二十五有(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出法华玄义第四卷密字函)
    • 二十五种外道𡨋谛(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九卷沙字函)
    • 二十八天(出天台四教仪会字函)
    • 二十八宿(出法苑珠林第四卷高字函)
    • 三十一色(出翻译名义第三卷显色篇)
    • 如来三十二相(出法界次第初门下卷刑字函)
    • 三十二应(出楞严经第六卷羔字函)
    • 三十四心断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 三十六物(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十卷驰字函)
  • 第三十七卷
    • 三十七道品(出法界次第初门中卷刑字函)
    • 四十二字门(出华严经第七十六卷臣字函)
    • 四十八愿(出大弥陀经上卷贞字函)
    • 善财五十三叅(出华严经第六十二卷至八十卷首臣二函)
    • 六十二见(出涅槃经第二十五卷王字函)
    • 佛六十四种梵音(出不思议秘密大乘经第七卷英字函)
  • 第三十八卷
    • 小乘七十五法(出圆觉经䟽畧钞)
    • 八十随形好(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第三十三卷誉字函)
    • 八十一品思惑(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 八十八使(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 九十八使(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 大乘百法(出大乘百法明门论沛字函)
    • 百八三昧(出大智度论第四十七卷毋字函)
    • 一百八法明门(出佛本行集经第六卷父字函)
    • 百八烦恼(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 千二百五十人(出过去现在因果经第四卷尺字函)
    • 八万四千尘劳(出华严孔目)
    • 八万四千法门(出贤劫经第二卷恃字函)

大明三藏法数提纲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一      昆三

一心(出华严经)

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徧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別法惟是一心作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心约教有异(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緫该万有然教虽有五而不出一心是名一心约教有异(第八识即藏识也异熟果者如以前世善恶之业为因而成今世善恶之果以其异生而熟故名异熟也)

一善心(出涅槃经)

心即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心也若起一念恶即消灭众善若起一念善即破除众恶故经云修一善心破百种恶是也

一人(出仁王护国经)

一人者佛也佛本于人中得道故亦称人世间出世间最尊最胜故名一人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是也(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也十圣即十地菩萨也果报即实报土也净土即常寂光净土也)

一身(出华严经)

身即法身也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名一身经云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是也

一虚(出普贤行愿品䟽)

谓如来真身无形无相犹若虚空虽同一虚万像森然虽含万像一相不立䟽云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是也

一月喻三身(出宝王论)

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發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而起有感则通无感不应犹如月影有水则现无水不显然此三身本是一体从用立名故有多种论云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应身如月之影是也

一月三舟喻(出华严经䟽)

谓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见月随南向北者见月随北停舟者见月不移盖譬如来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皆由众生缘有生熟故见如来有去住相法身之体本无去住也一月喻佛三舟喻世间众生见佛不同是名一月三舟喻也

一法(出华严经)

法即轨则之义谓诸佛菩萨莫不轨则真如之法修之而成正觉故经云惟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一理(出法华经玄义)

一理者诸法之本体也理性容摄其大无外诸法虽殊理元是一理虽是一而能统贯诸法诸法虽殊莫不本乎一理事理融通法法无碍是则世间出世间法皆不外乎此也

一乘(出法华经)

一乘者佛乘也乘即运载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故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也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由众生机器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故经云于一乘道分別说三后至法华会三乘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又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瓈砗磲码碯赤真珠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雨(出法华经)

一雨者喻佛所说一乘之法也盖佛说法华惟谈圆教一实相理纯一无杂即是如来一音宣澍一乘法雨咸令众生开佛知见经云一雨所润是也

一门(出法华经)

门者即能通之义一谓一理即是所通门谓正教即是能通盖譬佛所说一乘之教则能通于实相之理经云惟有一门是也

一味(出法华经并法华玄义)

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之教也如来说法必称机宜以其机有大小故历四时三教渐次调停令其入大然后高会灵山纯谈一妙开前四时三教之法即是圆妙一乘一乘之外更无別法故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是以无垢藏王菩萨于涅槃会上白佛言佛说十二部经譬如从牛出乳盖喻初时说华严经也次云从乳出酪喻华严经后第二时说阿含经也次云从酪出生酥喻阿含经后第三时说净名宝积等经也次云从生酥出熟酥喻净名等经后第四时说般若经也次云从熟酥出醍醐喻般若经后第五时说法华涅槃经也如此展转相从说者据如来施化次第而言耳若据法华开前诸教诸乘即是圆妙一乘则显乳酪二酥皆成一醍醐味经云一相一味是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三教者藏教通教別教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也)

一大事因缘(出法华经)

一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故名为大如来出世度生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具此实相而能成机感佛故名为因如来证此实相而能起应度生故名为缘一切如来出现于世皆为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实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见舍此则非如来出世本怀经云如来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也

一觉(出起信论)

一觉者十界众生本性之觉也谓六道众生业惑所覆不能觉了名为不觉三乘之人断惑证理未能究竟名随分觉惟佛一人诸惑净尽彻见本性名究竟觉迷悟虽殊觉体本一论云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佛亦名众生者佛为无上众生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一道(出华严经)

一道者一实之道即佛所说最上乘之法也若依此道而修则能顿断诸惑顿出生死非如二乘等次第超出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也(二乘者缘觉乘声闻乘也)

第一义(出大集经)

第一义者即无上甚深之妙理也其体湛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是也(无声字者谓离语言文字之相也)

一实谛(出涅槃经)

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若圣若凡性本不二故名一实谛也

一实相印(出法华玄义)

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別离诸虚妄之相也印者信也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经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是也(梵语波旬华言恶释迦如来出世时魔王名也)

一实境界(出占察善恶业报经)

一实境界者即一实相之理也不变不异无灭无生自性清净离虚妄相犹如虚空平等普徧诸佛众生无二无別也

一地(出法华经)

一地者一实相地也地有能生之义一切草木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以譬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习因种子皆依五阴之身增长成熟至于法华会上闻佛说一乘法皆成菩萨法性五阴则是一实相地故经云一地所生是也(习因者所作之因习续不断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法印(出宗镜录)

一法印者谓一念心含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不悉备然此诸法于一心中炳然显现如即印泥文无前后故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是也

一法界(出起信论)

一法界即一真如之理体性虚融平等不二也

一真法界(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一藏(出华严经䟽)

藏即含藏之义谓法界之理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无德不备无法不摄一一咏罗重重无尽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无不含藏故名一藏(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一会(出法华要义)

一会者谓如来于灵山会上与诸大众说法华经之时也隋天台智者大师于光州大苏山修法华三昧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品中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之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彻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是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极(出普贤行愿品䟽)

一极者谓华严经广谈法界之旨妙极无二也盖如来出世首为诸大菩萨说佛菩萨真实境界不说二乘方便之法是故声闻缘觉虽在听次有如聋聩寂无所闻故䟽云一极唱高二乘绝听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致(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一致者谓佛乘宗极之趣惟一也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有三乘之说终归显实但名佛乘一致之理钞云混万化即真会精麤一致是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源(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一源者甚深法界之体也此体不变不迁非真非妄因随缘故有真有妄若随法性净缘则能出生诸佛之法若随无明染缘则能出生众生之法染净之缘虽別法界之体无殊譬如流水流虽清浊有异所出之源是一也

一体(出法界观)

一体者常住真心之体也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颂云情与非情共一体是也

一偈(出翻译名义)

一偈者西域记云旧曰偈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华言颂诸经虽五字七字为句不同皆以四句为一偈也

一句(出华严经)

一句者谓经中所说普眼法门一句功德不可思议也经云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是也(普眼者眼外无法名为普眼)

一言(出圆觉经畧䟽)

一言者谓圭峰密禅师读圆觉经未终其卷于一言下豁然开悟乃知自心即是佛心定当作佛故䟽序云一言之下心地开通是也

一语(出华严经䟽)

一语者如来之语也经云如来于二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盖言于一语中演说妙法无量无边譬如泉之初發细若一线流之不已为江为海无有穷尽也

一名(出涅槃经)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別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

一字(出大方广师子吼经)

一字者一理之名字也理本无名无字超心意识离性离相无作无示非诸众生所能思说惟佛如来究尽明了经云法惟一字所谓无字是也

一义(出华严经)

义即义理即一法中或一句中之一义也

一音(出维摩经)

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滛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滛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也声闻者闻佛声教悟真空理故名声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缘觉者因观十二因缘觉真空理故名缘觉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一音教(出华严经䟽)

一音教者谓如来一代之教虽有顿渐诸说不同而皆不出一音也故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是也(梵语罗什华言童寿)

一宗(出华严经䟽)

宗者要也谓诸大乘经所说虽异莫不同乎一理如华严之谈法界般若之谈佛母法华之谈实相等皆以一理为其宗要钞云一宗容具多经是也

一相(出起信论)

谓一真法界之相从本以来离虚妄相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一切诸法之相故名一相

一合相(出金刚经)

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是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一性(出涅槃经)

一性者即正因佛性也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別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

一性(出华严经)

性以不变为义上极诸佛下至蠕飞蠢动虽品类万差莫不本乎一性迷之则成生死悟之而为涅槃迷悟虽殊其性本一是为一性也(蠕而宣切虫行貌蠢尺尹切蠢动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因(出涅槃经)

一因者谓圣凡平等之理体也盖此理体诸佛众生皆性本具初无增减然诸佛悟之而成妙果众生迷之而流转诸趣若全此一因而修圆顿之行则能超出三乘所修之因而证一乘之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如(出首楞严三昧经)

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谓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魔佛皆言如者魔为修恶之极佛为修善之极善恶虽分其性本一故云一如无二如也)

一行(出涅槃经)

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一行三昧(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一解脱(出涅槃经)

解脱者无拘无碍自在之谓也一切众生同有佛性本来解脱良由心生执著妄自迷倒受诸缠缚若能一念反妄归真了缚无缚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別经云同一解脱是也

一空(出寂调音所问经)

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別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一生(出法华经)

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处经云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超前诸位得称为觉无明者无所明了即障理之惑也变易者即实报土生死也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一生(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谓善财童子一生之内圆成佛果故慈氏菩萨赞善财言余诸菩萨于无量刼乃能满足菩萨行愿此长者子于一生内能净佛土能化众生是名一生(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也)

一来(出四教仪)

一来者谓二果斯陀含于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虽尽后三品犹在故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是名一来(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九品者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又分三品也)

一师(出四分戒品)

师者受道之师也凡诸比丘同一师学当湏和合欢喜无诤犹如水乳于佛法中庶得增益是名一师(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子(出涅槃经)

谓菩萨修慈悲行视诸众生犹如一子若见众生修习善业胜进圣道心则欢喜若见众生造作恶业流转生死心则愁恼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则欢喜见子遇患心则苦恼经云视诸众生同于一子是也

一修一切修(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一修一切修者谓上根大智之人全性起修了修即性修性不二事理互融烧香散花无非中道习禅诵经尽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则一切行无不修焉

一断一切断(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根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一证一切证(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一证一切证者谓上根之人以圆妙之智照了性境圆融无始无终非浅非深不有不空无法不无处不通是故一处证入则一切处皆证入矣

一成一切成(出华严经䟽)

一成一切成者谓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也依即所依之土正即能依之身以其迷时则众生国土皆迷悟时则众生国土皆悟盖约一人惟心即具而说故楞严经云一人發真归源此十方空皆悉消殒是也

一位一切位(出华严经䟽)

一位一切位者谓上根之人证一地位则具足一切地位之功德也盖所证之位全是法性法性徧周恒沙功德无不含摄是故证一地位则一切地位功德皆悉具足也

一行一切行(出华严经䟽)

一行一切行者谓上根之人依于一乘圆融之教建立圆顿之行圆顿行立契合一乘故能于一行中具足一切诸行也

一障一切障(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一障一切障者谓造恶众生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切善根皆悉消灭一切业障同时增长所以一障则一切障也

一念(出华严经)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刼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刼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梵语刹那华言一念刦梵语具云刦波华言分別时节)

一刹那(出仁王护国经)

梵语刹那华言一念经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俱舍论云时之极少者名刹那是也(念有大小一念者大念也一刹那者小念也)

一根(出楞严经)

一根即耳根也盖由此方之人耳根最利闻法易入故文殊选拣圆通之门取耳根为第一也然以耳根为圆通门者特假其通入而已必期脱去声尘反闻自性然后为复本归源之至一根既然诸根亦寂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一机(出楞严经)

机谓机关即發起之处也一机以喻耳之一根一根返源诸根解脱经云虽见诸根动要在一机抽是也

一色(出仁王经䟽)

色者眼根所对之色也色即法界具足三谛以一切法体性融通互摄无碍若一切色即一色此是真谛忘泯一切法也若一色即一切色此是俗谛建立一切法也若非一非一切亦一亦一切此是中谛双遮双照即中道也尽理言之非但色之一尘具足三谛声香味触法五尘莫不皆然举色则一切法皆在于色色外无法举香则一切法皆在于香香外无法䟽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是也(法界者法法皆以三谛而为界分即是理也双遮双照者遮谓遮情照谓照性即双遮真俗双照真俗也)

一指(出楞严经)

一指手之一指经云若我灭后其有比丘發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𦶟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也(梵语三摩提华言等持离昏沈掉举曰等令心住一境性曰持诸漏即三界生死也)

一发(出摩诃僧祇律)

一发者谓日晷过午一发许也盖言修行之人持斋之法日正当午乃受饮食若日过午一发许则不当食也

一毫(出普贤行愿品䟽)

䟽云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𥁞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此言华严大经功德浩博不可测量不可称说而虚空界有𥁞一毫之善无穷也

一毛(出楞严经)

经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此是正报中现依报也由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也

一气(出圆觉经畧钞)

一气者道之所宗阴阳天地之根本也以喻自性清净之心未起染净已前诸佛众生平等不二一切诸法莫不皆由此心而生故以一气喻一心也

一瞬(出摩诃僧祇律)

瞬者目动也律云二十瞬名一弹指谓修行人持斋之法日正当午乃受饮食若日过午一瞬则不当食

一默(出维摩经)

默者无言也默必对说诸佛菩萨或说或默皆能显于妙理故经中三十二菩萨各谈不二法门竟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善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此即默而说即说而默也(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维摩诘华言净名)

一时(出各经之首)

一时者佛与弟子说听和合之时也是故诸经之首皆言一时法华文句云闻持和合非异时是也(闻持者弟子从佛闻法而受持也)

一时一切时(出华严经䟽)

一时一切时者谓一时之间即为无量刦也盖如来智境圆融延促无碍故能促多刦为一时延一时为多刦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刦是也

一食(出维摩诘所说经)

一食者世间分叚之食也若能于此一食了达三谛即成法食然后运平等心上供诸佛中奉贤圣下及六道等施无別经云以一食施一切是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餐(出法华经)

一餐者一餐之食也盖言声闻之人于般若会上蒙佛加被为诸菩萨说大乘法声闻自谓小乘而于大法不生喜乐譬若见食而不能餐经云而无希取一餐之意是也

一切(出翻译名义)

一是普及之言切是尽际之语又云究竟非二名一其性广博名切故名一切

一处(出遗教经)

一处者谓心专注一境而无他适也修行之人若能摄心敛念不涉余缘则所修行业决可成办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也

一刹(出翻译名义)

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谓一佛所化之境以大千世界而为一刹也(大千世界者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也)

一路(出首楞严经)

路犹道也即能通之义谓诸佛如来离于生死入大涅槃无不皆以首楞严大定而为正路舍此则无由而入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首楞严华言徤相又云一切事竟坚固梵语薄伽梵佛之总号其义有六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为含多义故不翻也)

一尘(出华严经)

一尘者一微尘也经云譬如有大经卷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一微尘既然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谓佛也)智慧明达有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即以方便破此微尘出此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以譬一切众生身中具有如来无碍智慧但由众生妄想颠倒而不自觉惟有诸佛乃能知之即以方便令诸众生修于圣道破除虚妄烦恼显出如来真实智慧故云一尘之内有大千经卷是也

一沤(出楞严经)

沤者水泡也海本澄湛因风飘鼓發起水泡以譬大觉之性真净明妙因心妄动生起虚空世界虚空世界在大觉性中如大海中之一沤耳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發是也

一盖(出维摩诘所说经)

经云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五百盖者表五阴也合成一盖者表一心也以显五阴之法全是一心也(梵语毘耶离华言广博严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针(出梵网经)

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谓持戒之人虽是微细之物不得故意盗取也

一花(出梵网经)

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我者释迦佛自谓也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诸惑究尽谓之净众德悉圆谓之满也方坐者方正也谓安住正法也莲华者华藏世界也以其形似莲华故以名之台者华藏世界之中央也华严经云风轮持香海香海出莲花莲花持世界是也)周帀千花上复现千释迦(莲花有千叶故云千花一花叶上现一释迦佛故云复现千释迦此千释迦乃从卢舍那佛出现也)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于一花叶复现百亿国土每一国土又现一释迦佛则有千百亿国土千百亿释迦佛此千百亿释迦乃从千叶上千释迦现出也通而言之卢舍那佛现出千释迦千释迦佛现出千百亿释迦今此四天下乃是千百亿国土中之一土释迦牟尼佛乃是千百亿释迦中之一佛也)

一灯(出华严经)

谓灯能破暗以喻菩提之心能破烦恼之暗也故经云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刦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故名一灯(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法身(出华严经䟽)

【一理法身】理即性德也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徧诸佛众生皆同一相是名理法身

【二智法身】智即修德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清净本觉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智所现故是名智法身

二法身(出无著论)

【一智相法身】谓具足智慧方能演说诸法是则说法为智慧之相由此智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智相法身

【二福相法身】谓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故金刚经云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由此福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福相法身(七宝者金银琉璃玻𭹳砗磲码碯赤真珠也)

二法身(出起信论䟽)

【一言说法身】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证得法身】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证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证得法身

二佛身(出涅槃经)

【一法性身】法性即法身也谓此法性之身徧满十方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能度十方法身菩萨是名法性身

【二生死身】谓佛以方便力现生现灭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一切恶法尽断一切善法悉皆成就次第说法度诸众生是名生死身

二佛身(出涅槃经)

【一生身】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二法身】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二佛身(出涅槃经)

【一常身】如来常住解脱之身众德悉万行俱圆先百千万亿刦而不见其生后百千万亿刦而不见其灭是名常身也

【二无常身】如来方便为欲度脱一切众生示现生死之身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入于涅槃是名无常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身(出华严经䟽)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二种色身(出佛地经论)

【一实色身】实即实有谓诸如来因中于无数刦所修相好等业至于果成感得无量相好庄严其身周遍法界是名实色身

【二化色身】化即变化谓诸如来由大悲愿力为大菩萨众现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身形其量不定是名化色身

大小二化身(出华严经随䟽演义钞)

【一大化身】谓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是名大化身

【二小化身】谓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是名小化身(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狮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佛二种十身(出华严经䟽)

【一融三世间为十身】融即融会之义隔別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二佛自具十身】佛自具十身者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觉(出翻译名义)

【一自觉】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能自开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谓自既觉已运无缘慈广说诸法开悟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二觉(出起信论)

【一本觉】谓众生心体灵明虚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处不徧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名本觉

【二始觉】谓众生本觉心源由无明熏动觉成不觉多刦在迷今始觉悟是名始觉始觉究竟即成佛也

二种佛境(出华严经䟽)

【一证境】谓真如法性之理是诸佛所证之境界离念绝想皆悉真如是名证境

【二化境】谓十方国土皆是如来所化境界是名化境

二种身土(出佛地经论)

身即能依之色身土即所依之国土既有能依之身必有所依之土故名二种身土

【一自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者谓自己修因之所感称性受用种种法乐自在无碍故身名自受用身亦名圆满报身土名自受用土亦名实报庄严土盖诸佛如来历无数刦修习无量善根所感周遍法界身土为自受用诸大菩萨但可得闻而不能见也

【二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者谓他机之所感见也盖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或胜或劣或大或小转变不定令他受用也

身土二不相离(出宗镜录)

二不相离者谓身土二法皆不离法性也

【一法性属佛为法性身】谓佛了悟真如法性复以法性为身故名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二法性属法为法性土】谓真如法性之理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乃是法身所证之体即为所依之土故名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二种神力(出大智度论)

【一令远处见闻】令远处见闻者谓佛在一处说法以神通力令他方异土众生皆获见闻也

【二令各各见佛】令各各见佛者谓佛在一处说法能令一一众生各自见佛在前说法譬如日出影现众水也

二宿因力(出华严经䟽)

宿因力者谓遮那世尊宿世愿因为化众生發愿修行而成佛果为酬宿愿故今出世悲智双运行愿齐周乃以无障觧脱之智顿阐华严一乘圆教法门普令法界众生深悟如来智慧然佛宿因虽多略开二种焉

【一大愿力】谓佛于因中發大誓愿度诸众生今已成佛乘大愿力示现十方世界说法度生现相品云毘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是也(梵语毘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亦云光明遍照)

【二昔行力】谓佛昔于无量刦依愿起行行成得果方能演说诸法广化众生故主山神偈云往修胜行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是也

二足(出金刚经纂要䟽)

【一福足】谓佛于因中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之福今于果上成就应身相好圆满万德庄严是为福足

【二慧足】谓佛于因中由修般若妙慧成就法身圆极真常满菩提果众智庄严是为慧足(梵语菩提华言道)

悉达太子二相(出佛本行集经)

梵语悉达华言顿吉即佛幼时之名也二相者谓佛初生时净饭王令相师占之相师云太子相好具有轮王及成佛之相也

【一轮王相】轮王相者谓转轮圣王亦具三十二相也相师言太子具足是相若其在家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也(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妙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四天下即四洲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欝单越也)

【二成佛相】成佛相者佛具三十二相相师言太子具足是相若舍王位出家求道必得成佛名遍十方化导一切也

二种舍利(出翻译名义)

【一生身舍利】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如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𩬊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㝡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则得无量福报也(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二法身舍利】大论云经卷是法身舍利谓如来所说中道实相之理不迁不变无灭无生亘古今而恒存弥天地而普覆人能至心如法受持即是得见如来法身其所获福无量无边故法华经云若经卷所住之处皆应起塔供养不须复安舍利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是也

二法(出华严经䟽)

【一胜义法】胜义法即涅槃也谓涅槃之法其义㝡胜故名胜义法(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法相法】法相法即四谛法也谓四谛之法各有相状是名法相法(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法(出楞伽经)

【一自得法】谓佛自行证得之法与十方佛无增无减是名自得法

【二本住法】谓法界之法本来常住有佛无佛性相常然是名本住法

二种法性(出地持经)

法即轨则之义性即不改之义谓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轨则而修故名法性

【一实法性】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二事法性】谓世间种种诸法皆依于理施设建立所谓地水火风五阴等法随俗所知所见虽属于事实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契经二义(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如来所说契经有此结集刊定之二义也

【一结集义】谓如来契经摄持众义冠有情心令无忘失犹结华鬘冠众生首久无遗散也

【二刊定义】谓如来契经裁断众义了別是非去恶留善犹匠绳墨治彼众材斵邪归正去曲留直也

二般若(出大智度论)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別圆三教之法故有共不共般若之名也

【一共般若】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证也

【二不共般若】不共般若者即別圆二教也谓此別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缘觉之所共也

二般若(出华严经䟽)

【一实相般若】实相般若者谓本觉之理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

【二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者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

般若二种相(出地藏十轮经)

【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三乘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世间般若(有见有相般若即世间之智如劬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而能息诤智满祖师云正取世间之智为般若也)

【二出世间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而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出世间般若(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种般若庄严(出般若经并大智度论)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智慧能严饰法身故名般若庄严

【一已庄严】谓人能修习智慧如著羙妙璎珞庄严其身是名已庄严

【二未庄严】谓人未能修习智慧如无璎珞严饰其身是名未庄严

金刚二义(出金刚经助显录)

金刚者金中㝡刚故云金刚而小品般若以金刚立题者具有坚利二义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一坚义】坚义者谓金刚之坚万物不能碎坏以喻般若之体真常清净不变不迁烦恼不能乱邪魔不能动此即实相般若也

【二利义】利义者谓金刚之利能碎坏万物以喻般若之用能断惑著照五蕴空度诸苦厄此即观照般若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法华二妙(出法华玄义)

妙名不可思议非诸菩萨心思口议故也此之二妙正论法华开权显实之意妙名一唱待绝俱时故相待论判则显法华出前四时三教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也(开权显实者开者發也拓也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法是权佛乘是实佛说法华正为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又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三教者藏教通教別教也)

【一相待妙】彼此互形曰相以彼望此曰待彼此互形者形即形比之义谓以前四时三教所说之法为麤形后法华所说之法为妙以彼望此曰待者待即待对谓对前之麤显后之妙也

【二绝待妙】绝前诸麤无复形待谓法华开三乘之权即是佛乘之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实即是权权即是实故云绝待妙也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一


校注

[A1] 乘【CB】弃【北藏】
[A2] 三【CB】二【北藏】
[A3] 明【CB】▆【北藏】
[A4] 明【CB】▆【北藏】
[A5] 入【CB】[-]【北藏】
[A6] 印【CB】都【北藏】
[A7] 扬【CB】掦【北藏】
[A8] 扬【CB】掦【北藏】
[A9] 扬【CB】掦【北藏】
[A10] 扬【CB】掦【北藏】
[A11] 扬【CB】掦【北藏】
[A12] 扬【CB】掦【北藏】
[A13] 已【CB】巳【北藏】
[A14] 已【CB】巳【北藏】
[A15] 已【CB】巳【北藏】
[A16] 已【CB】巳【北藏】
[A17] 已【CB】巳【北藏】
[A18] 已【CB】巳【北藏】
[A19] 已【CB】巳【北藏】
[A20] 己【CB】巳【北藏】
[A21] 已【CB】巳【北藏】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明三藏法数(卷1)
关闭
大明三藏法数(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