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第二

一乘品第三之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精进波罗蜜何等十二一者精进能速觉知诸佛法海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二者精进能速往诣诸佛所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三者精进能遍十方供养恭敬一切佛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四者精进所作之业能称一切诸佛意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五者精进能勤化度一切众生不生厌足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六者精进能置众生诸佛法中趣解脱门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七者精进速能令诸一切众生离诸愚痴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八者精进速能悉与一切众生诸佛智慧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九者精进速能清净诸佛国土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十者精进行能建立尽未来际一切劫数为诸众生行菩萨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十一者精进行能于一念中遍诸佛国种诸善根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十二者精进行能遍诣一切诸佛国土成无上道转大法轮故菩萨应發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即以偈颂赞叹精进波罗蜜重说偈言

「若欲为众生  修行菩萨行
速成无上道  精进最第一
如来无量劫  所行诸苦行
一切皆能忍  不生怯弱故
是故诸佛子  欲速成佛道
常当勤修行  精进波罗蜜
菩萨行精进  能速到胜处
过诸百千国  供养观诸佛
菩萨求大乐  为拔众生苦
修行菩萨道  坚固不转退
能为诸众生  无量百千劫
受苦无懈怠  皆由精进故
愿我常精进  清净佛国土
次愿能觉知  一切诸佛法
能遍诸佛国  转大妙法轮
愿诸众生类  一切皆觉知
悉入大乘中  离余乘魔界
满足诸大愿  速到无畏地
菩萨精进故  能于一念时
觉大菩提法  开示涅槃门
化作无量身  遍满十方国
为利益众生  示如是胜事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观行禅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何等十二一者禅定能灭一切诸烦恼染菩萨应修禅波罗蜜常无分別心故二者禅定心住寂静念不散乱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不取诸境界故三者禅定心无所著能满诸行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能过三界故四者禅定能出世间不著诸有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过世间故五者禅定能观胜法心无疲惓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不以为足故六者禅定柔软自在不随禅生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自在转诸禅故七者禅定得无相心不见诸物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离诸相故八者禅定心净能照无量境界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过有量诸三昧等呵责过故九者禅定能灭观心不见能观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寂静心故十者禅定证柔软心灭诸觉观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调伏心故十一者禅定心能寂灭一观诸根不动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十二者禅定心能于诸法中有大方便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能不舍大菩提心故何以故以诸菩萨住禅波罗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禅波罗蜜故不起邪见心住禅波罗蜜故不起憎爱心是故诸菩萨能降一切学诸禅定声闻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禅三昧者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修行禅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即以偈颂赞叹禅波罗蜜而说偈言

「欲修无漏智  出离欲淤泥
灭除诸业障  禅定最第一
禅定难思议  是诸佛境界
二乘诸凡夫  三昧不能知
大地诸山海  劫火能烧除
若心住禅定  安隐无损害
如来智慧日  无漏摩尼珠
不从余处生  禅定海中出
是故诸佛子  求佛大智宝
当除散乱心  念禅波罗蜜
诸菩萨禅定  寂灭诸烦恼
是故智者说  胜修余禅
心常寂灭  不乐诸境界
能摄诸乱心  住胜涅槃处
菩萨修禅定  三界无所
是故不依止  彼非依止处
菩萨禅能过  世间出世间
是故三昧胜  胜世间二乘
菩萨禅柔软  随意无罣碍
是故能回转  生于欲界中
菩萨所修禅  胜余一切观
诸禅非究竟  故佛说胜者
菩萨禅无量  从于胜境生
离诸众生相  及离诸垢法
是故诸菩萨  所修禅定胜
降修余禅者  及诸少分禅
菩萨一向观  清净诸境界
如是所修禅  从慧方便生
正智为根本  不起邪见心
是故菩萨禅  无有可讥嫌
菩萨入禅定  不住有无中
以观实境故  能离有无相
如是胜智禅  不同余境界
罗汉辟支佛  智慧悉迷闷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观修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何等十二一者般若远离诸垢能發光明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离诸黑暗法故二者般若悉能觉了诸暗障碍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照除烦恼稠林故三者般若能放一切智慧光明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离一切诸无智故四者般若如犁耕地除诸草秽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拔诸无明根本故五者般若如利铁钩随意琢斫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钩断诸爱网故六者般若如金刚杵不为一切诸物所坏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破碎烦恼山故七者般若如大日轮离诸云翳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乾竭一切烦恼诸淤泥故八者般若如大火聚烧诸秽草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焚烧业烦恼树故九者般若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暗心不迷诸法故十者般若能住寂灭究竟实际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所有故十一者般若能灭有相心无分別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相故十二者般若能成无愿心无求乐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过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修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利益

尔时世尊即以偈颂赞叹般若波罗蜜而说偈言

「究竟断有种  安隐入涅槃
诸波罗蜜中  智慧最第一
譬如世间灯  能破一切暗
亦如高幢火  世间最胜观
一切诸如来  出离诸有流
降伏四魔众  智慧为猛将
诸佛子若欲  自利利众生
常当勤修  般若波罗蜜
譬如犁耕地  能除诸荒秽
智灭疑爱草  如犁耕净地
帝释金刚杵  灭恶阿修罗
智碎烦恼山  能坏亦如是
一切诸如来  说于智慧力
犹如夏中日  亦如世间灯
能竭烦恼海  照除无明暗
以体出世间  无漏火明故
智慧能割截  无明痴暗树
犹如快利刀  剪除诸细草
智如摩尼珠  平等照世间
如空无分別  不住有涅槃
智慧心自在  决定于一切
能断诸疑悔  及断所有问
说世间恶报  及显涅槃果
普示诸众生  如暗示明灯
诸佛明月  现见诸法相
诸菩萨同彼  无垢智修行
如人夜执灯  去处皆明了
生死黑暗中  慧明能度彼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境界修方便行得大利益是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何等十二一者方便不离涅槃清净境界而现世间垢浊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二者方便不离一处寂静境界而现世间愦闹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三者方便不离禅定甚深境界而现世间王宫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四者方便不离清净无功用境界而现世间功用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五者方便不离无生真实境界而现世间生此退彼退此生彼诸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六者方便能过一切四魔境界而现世间降魔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七者方便不离一切圣人境界而现世间凡夫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八者方便不离能出世间境界而住世间诸有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九者方便不离一切智慧境界而现世间无智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十者方便不离菩萨实际境界而现声闻缘觉境界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十一者方便力能善知一切诸法无相而能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化众生故菩萨应修方便波罗蜜十二者方便力能入诸一切平等境界而能示现诸魔境界故菩萨应住方便波罗蜜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住方便波罗蜜得大利益

尔时世尊即以偈颂赞叹方便波罗蜜而说偈言

「一切诸菩萨  行诸波罗蜜
若无方便者  不能到彼岸
自利亦利他  住世间涅槃
如是无净染  皆由方便故
一切诸如来  所行诸境界
二乘不思议  斯由方便力
是故诸佛子  欲行如来事
常当勤修行  方便波罗蜜
菩萨常清净  方便利众生
实无诸欲垢  示现行染行
涅槃池中浴  方便现诸有
是名诸菩萨  不住于二边
身口意常住  第一义寂静
为利益众生  方便同世间
如蜂入华林  不专采一华
菩萨方便行  一切诸境界
现种种相  殊妙庄严身
遍诸宫女中  行于放逸行
或现在地狱  救诸苦众生
虽现如是相  常不舍禅定
不舍诸三昧  而现散乱
示现行损害  是名方便力
菩萨已能离  一切有为行
于诸有无中  亦无分別心
虽现行诸染  不生妄欲火
方便中示现  分別有为相
菩萨于诸有  不生亦无退
示现生退事  方便智力故
弃舍魔业处  住佛境界中
智慧不怯弱  示现诸魔事
菩萨大悲力  奋迅方便智
住圣无上处  而现凡夫事
以入诸法相  知诸法体空
常处于涅槃  而不舍世间
诸法自体空  寂静及无相
为利益众生  相好庄严身
无痴现无智  无嗔现无慈
而能益众生  是名为方便
菩萨摩诃萨  住彼如是处
是名示圣人  种种诸方便

「复次诸善男子如来正遍知更有方便汝等应知何以故诸善男子诸佛如来有十二种胜妙功德犹如醍醐于诸味中最为胜上清净第一能净一切诸佛国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十二一者示现劫浊二者示现时浊三者示现众生浊四者示现烦恼浊五者示现命浊六者示现三乘差別浊七者示现不净佛国土浊八者示现难化众生浊九者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者示现外道乱浊十一者示现魔浊十二者示现魔业浊善男子一切诸佛所有国土皆是出世功德庄严具足清净无有诸浊此过者皆是诸佛方便力现为利众生汝等应知

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正遍知说此十二最上功德清净佛如来当于何等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一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胜清净劫离诸劫浊具足功德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最胜妙时诸佛法行不失时节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最胜法器受佛正法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净妙智海清净一切诸烦恼垢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柔软之心其中常有调伏众生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最胜妙乘能以一乘究竟取于无上涅槃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七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胜器世间无有余相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如来正无诸一切外道邪法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九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直心无有谄曲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者彼佛国土众生毕竟能成无垢功德成就一切清净白法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一者彼佛国土所有众生毕竟能成诸圣人法其中常有胜福田众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二者彼佛国土所有众生毕竟能成胜妙道场过去诸佛于中成道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是名十二种最胜功德能净佛土如是净土如来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我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等差別之说何以故诸佛如来离于种种取相过故文殊师利如来若为一种众生说于大乘一种众生说缘觉乘一种众生说声闻乘如是说者是如来成不清净心是如来成不平等心是如来成鬪诤过心是如来成无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如来成诸相过心是如来成于诸法中生悭悋心文殊师利我为众生说于何等何等之法彼一切法随顺菩提随顺大乘取一切智竟究竟能到一处谓能到于一切智处文殊师利是故我土无乘差別

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来为诸众生说三乘法而言此是声闻学乘而言此是缘觉学乘而言此是菩萨学乘

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別非乘差別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別非乘差別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別非乘差別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乘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性无差別故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令诸众生悉入如来诸佛法门令诸众生渐入如来大乘法门如学诸次第修习

「文殊师利譬如射师于射智中究竟到射第一彼岸能以种种无量方便教诸弟子如己知见一切究竟文殊师利如来射师亦复如是于诸法中皆悉究竟到于彼岸即以如来一切智智分別而说示诸众生三乘差別如世射师教诸弟子

「文殊师利譬如少火所有灾炎渐渐增长能遍世界乃至成于劫烧大火文殊师利如来智火亦复如是即彼一智光明之性次第增长成就如来一切知见大智光明能烧一切诸染烦恼

「文殊师利譬如诸大须弥山王无分別心众生到者皆同一色所谓金色文殊师利如来世尊无上大智须弥山王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无有分別若有众生入佛法者彼诸众生皆成一色所谓一切种智妙色

「文殊师利譬如因陀罗净妙清色摩尼宝珠置在一切器世间中彼摩尼宝所有境界彼境界中一切诸色种种诸相摩尼珠力皆同一色所谓青色文殊师利如来世尊无上青色摩尼宝珠亦复如是智慧光明照众生者皆同一色所谓一切种智之色

「文殊师利譬如大海无量百千河㵎水入入已一切皆同一味所谓盐味以常住故文殊师利大海水者名为如来一切智慧种种河㵎水皆入者名为声闻缘觉菩萨入已一切同盐味者名为一乘常住者名无分別一切种智文殊师利依此义故汝应当知无乘差別

「文殊师利是故佛说地差別者示诸众生三乘作业渐次令入说法相差別者示现众生如来种智渐次令入说少功德知多功德者示诸众生三人差別示现如来奋迅方便无碍辩才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依世谛说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一乘者依第一义说第一义者唯是一乘更无第二故

「文殊师利我佛国土所有外道——僧佉毘世师遮梨迦尼乾子等皆是诸佛如来方便皆是如来神力住持世间能见何以故以诸如来善除一切诸恶对故文殊师利诸佛如来名为善逝有怨对者无有是处文殊师利譬如世间转轮圣王成就少分善根功德断绝善根非究竟法具足一切贪痴等诸结烦恼不离三有不离一切诸使烦恼不离一切垢染烦恼彼转轮王毕竟无有一切怨对毕竟无有一切敌对何以故文殊师利以转轮王无怨刺故文殊师利何况如来成就一切功德智慧得不断绝大慈悲心行于无漏虚空法界满足七觉诸善功德毕竟成就不忘失法能转无上大妙法轮毕竟成就无上菩提而有棘刺诸魔怨刺外道敌对无有是处文殊师利我佛国土所有僧佉毘世师遮梨迦尼乾子等皆是如来住持力故方便示现文殊师利此诸外道善男子等虽行种种诸异学相皆同佛法一桥梁度更无余济故

「文殊师利一切禽兽无有能于师子王前立出声者文殊师利如来师子大丈夫王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一切外道尼乾子等无一敢于如来境中与佛世尊诤法是非作师子吼者无有是处除诸如来方便力者

「文殊师利譬如日轮出能放大光明罗网一切诸虫萤火光明皆悉休息一切摩尼诸火光明亦不能现文殊师利如来出世放大智慧日轮光明一切外道尼乾子虫萤火智慧诸光明等皆悉闭塞不能显现

「文殊师利譬如铁王名阿塞件陀彼所在处一切凡铁皆不敢住何以故以独相故不共凡铁同在一处文殊师利如来铁王亦复如是随何国土出世之处一切凡铁诸外道等皆不得生何以故以佛如来独相出世故

「文殊师利譬如何等何等处所有如意宝摩尼王出彼处不生偽琉璃珠文殊师利如来如意大智宝王随何国土出现于世彼处一切诸外道等皆不得生

「文殊师利譬如何等宝性中出阎浮檀金彼处不出诸铜铁等文殊师利如来宝性亦复如是随何国土出现于世彼处不生诸外道等文殊师利依此义故汝应当知随何国土如来出彼处不生诸外道等何以故文殊师利我佛国土有诸外道尼乾子等皆是如来住持力故为欲示现不可思议方便境界何以故诸一切诸外道等皆是住于不可思议解脱门故皆是大智究竟般若波罗蜜门故一切皆得大方便力奋迅自在故一切皆得不舍佛法僧等念故一切皆到第一彼岸以大神力教化众生故一切皆得如来加力教化众生故

说此一乘门时八千天子依声闻行闻一乘已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百比丘得住一乘平等大智灯明三昧千二百万菩萨得无生忍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诸天在于虚空界中悉皆雨天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雨天栴檀诸末香等一切盈满如来足下无量百千诸天子等住虚空中作诸百千种种伎乐俱出妙声供养如来雨天衣雨击诸天鼓而作是言「我于世间未曾闻此希有上妙最胜法门」复白佛言「世尊愿此法门究竟住于阎浮提中作大饶益一切众生」八千比丘尼各各脱身所著上衣奉献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诸佛胜方便
我出有法时  方便示时浊
一切时有法  毕竟常清净
随众生受法  故现众生浊
诸佛胜智人  出于妙劫中
国土常清净  是故说无浊
我于无量劫  具足修苦行
清净诸业障  得胜智功德
能于无量劫  寿命常无尽
除佛方便力  是故无命浊
众生起常想  故我示无常
以无数劫命  示行短寿相
如来胜功德  无量劫所修
薄福怯众生  闻生惊怖心
为此众生故  分別差別说
究竟皆成佛  更无有余乘
我为化众生  分別说余道
渐化令入一  故无三差別
譬如善射师  快能知刀箭
为教诸弟子  一艺种种说
如来亦如是  为成就众生
而于一法中  种种差別说
我于诸众生  无有差別心
以器不同故  所说有分別
若无平等心  人说我悭嫉
自取最上乘  与众生下法
上因陀罗宝  随处青光色
普照物皆同  而宝无分別
佛无上智宝  光明照世间
同一菩提色  离诸分別心
譬如微少火  增长成大明
诸罗汉少智  增长成佛慧
一切诸众生  往诣须弥处
依须弥光力  一切同一色
如是诸众生  住佛须弥法
如来法力故  同一佛色身
譬如蜜蜂𭉨  集诸种种
置在一器中  和合成一味
佛说三亦尔  为熟众生根
说诸种种法  成佛菩提味
譬如转轮王  出无怨敌对
我法王出时  亦无外道刺
譬如日轮出  余光皆闭塞
佛日轮出已  外道自除灭
随生铁王处  不生余凡铁
随佛所生处  不生诸外道
随生妙金处  不生余铜铁
随佛成道处  自然无外道
譬如摩尼宝  不共秽杂住
是故出生处  无偽琉璃珠
如来摩尼珠  出处亦如是
不杂诸外道  同时一国土
外道大神通  皆自在菩萨
汝当知方便  示现如是相
一切诸菩萨  闻诸外道等
具足方便力  皆發欢喜心
各各生尊重  奉献恭敬意
散华供养佛  种种妙香
于彼说法时  大地六种动
虚空出声言  希有未曾闻
无量诸天子  空中合掌赞
同声言善哉  善哉修伽陀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诣严炽王品第四

尔时南方国大萨遮尼乾子与八十八千万尼乾子俱游行诸国教化众生次第到于欝阇延城复有无量百千诸众或歌或舞吹唇唱啸作百千万种种伎乐前后侍从大萨遮尼乾子诣欝阇延城尔时国主严炽大王闻大萨遮尼乾子众从南大国与无量众诣欝阇闻如是已即生尊重大萨遮尼乾子心生尊重心已为欲迎大萨遮尼乾子以大王力王神通力王奋迅力与诸大臣及诸王子受学师长合家眷属国大长者诸小城邑聚落土主步四部大众前后导从恭敬围绕椎钟鸣鼓作百千种无量伎乐打百千种诸妙声鼓吹百千种诸妙声建百千万种种杂色缯盖幢幡散百千万种种妙华优波罗华钵头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阿输迦华拘罗华鞞罗迦华阿提目多伽华遍布道路金瓶银瓶盛百千种诸杂妙花以百千种诸宝香炉烧无价香置前而行诣萨遮尼乾子处

时大萨遮尼乾子遥见严炽王与大众来萨遮尼乾子见已下道在一树下敷座而坐时严炽王遥见萨遮在树下坐即下象舆步诣萨遮尼乾子所坐摩尼宝百千巧妙无价庄严如意宝床

时大萨遮尼乾子问讯于王作如是言「善来大王王今善种无上最胜希有功德福多不少何以故以王能降天尊贵重自在之心屈意卑下来诣沙门问讯起居大王于汝所治国内无诸盗贼亡命群党乱人民不无有诸官残暴侵食诸人民不无诸异奸偽憍诈欺诳世间诸人民不无诸反叛娆乱国土诸人民不无诸偷劫相窃盗不所在边国诸官禁司无欺大王不行王命不大王汝所治化国内所有沙门修净行人安乐住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疾病汤药资生所须一切之物不乏不少不汝国人民皆得善心尊重供养诸沙门众净行人不大王汝今所治国内无诸屠罗网河岳焚烧山泽放鹰走狗钩刺鱼鼈弹射禽兽作诸坑陷毒箭机拨行杀害不大王汝今一国之主制命自在教令善恶无敢违者汝登王位所设教令无不善不国内人民所行善恶汝悉知不能行善者汝劝进不行不善者汝劝舍不大王汝身不起恶念加害一切二足四足多足无足诸众生不何以故大王当知一切众生有识之类宝重身命无不畏死至于业对百年寿终莫问老少无一引分言应去者何以故爱命重故何况加害而不生恼命终之后更相怨嫉与怨相报无有穷已是故大王汝当远离杀生之罪舍离刀杖无起害心大王汝今应当远离偷盗之罪舍自资生当生知足于他资生无起欲心大王汝今应当远离邪婬之罪自妻知足他妻无求无起邪心大王汝今应当远离妄语之罪常作实语出言成法无發虚言大王汝今应当远离两舌之罪无破坏语于已破者当念和合无起坏心大王汝今应当远离恶口之罪常作爱语柔软妙语无起麁语大王汝今应当远离绮语之罪常决定忆念语无不正语大王汝今应当远离贪欲之罪于他受用无希望心于他所护无生夺心生欢喜心大王汝今应当远离嗔恚之罪常生慈心清净心业无起恨心

「大王汝今应当远离邪见之罪见自业果随顺圣人而生正见无起异见何以故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受语二者自妻为他侵夺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他人所谤二者常为他人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破坏眷属二者得弊恶眷属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不闻善名二者常起鬪诤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不敬重语二者言无定实不为他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不知足二者常生贪心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无安隐心二者常念损害无有慈心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生邪见家二者心常谄曲

「大王当知如是无量无边苦聚皆由十不善业集因缘故是故大王汝莫放逸轻作恶业当观诸法有为无常一切世间无可保者人命无常住少时间勿生常想大王当观劫初已来天尊王位土地人民皆就无常无一在者当知此身甚为危脆如焰如影如电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如琢石火如梦所见如山谷中瀑水卒起遍满沟㵎须臾过尽还就枯竭大王当知身命非实无常亦尔俄尔零落就未来世不可免脱是故大王恃现在当畏未来大王当知善恶果报共相追逐如声發响如影随形无能免者亦如连锁不可断绝莫轻作业自招重苦

尔时大萨遮尼乾子重说偈言

「大王汝今当  莫作放逸行
若不舍诸恶  死必入地狱
以作恶行者  定入泥犁故
摄心不放逸  生天帝释处
一切诸众生  无不爱寿命
王若求长生  不应行杀害
大王知世人  辛苦集财宝
常忧不活命  不应起侵夺
以不侵夺故  生处常富足
若故侵损他  常生贫穷家
节己莫婬他  自妻生足心
是故妻爱己  不为他人侵
莫说虚妄言  常念依实语
实语生帝释  妄语生饿鬼
常念离两舌  和合破坏人
眷属常雍穆  退此生梵天
出言莫麁  说令他乐闻
善语生天上  常闻美妙音
念离诸绮语  善思美妙言
报生天帝释  诸天钦受教
若欲自利益  莫令侵恼他
生贪来世报  钱财资五家
若不修慈悲  能行嗔害心
虽行诸善行  死入于泥犁
大王汝今当  应舍嗔恚
常慈念众生  莫行诸怒害
王当舍邪见  坚固正见心
常持清净法  天中受乐身
比丘修梵行  汝当常供养
是故舍恶道  受乐于天上

尔时大萨遮尼乾子问讯王已为严炽王说不放逸十善业道相应法已默然而住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第二


校注

天竺【大】〔-〕【宋】【元】【宫】 第三【大】〔-〕【圣】 二【大】二卷二【圣】 诸【大】诣【宋】【元】【明】【宫】 故【大】〔-〕【圣】 诣【大】诸【圣】 毘梨耶【大】毘离取【圣】 能【大】欲【圣】 观【大】觐【宋】【元】【明】【宫】 大乐【大】大乘【圣】 转退【大】退转【宫】 软【大】*濡【圣】* 者【大】*定【圣】* 心【大】〔-〕【圣】 住【大】生【圣】 放【大】于【圣】 犁【大】*梨【圣】* 琢【大】斲【元】【明】【宫】䃍【圣】 疑【大】痴【宋】【元】【明】【宫】 细【大】网【宋】【宫】【圣】 眼【大】明【圣】 执【大】报【圣】 住【大】修【宋】【元】【明】【宫】 现【大】*见【圣】* 中【大】心【宋】【元】【明】【宫】 此【大】世【圣】 国【大】土【宋】【元】【明】【宫】 教【大】觉【圣】 心【大】念【宋】【元】【明】【宫】 能【大】清【宋】【元】【明】【宫】 我【大】成【宋】【元】【明】【宫】 何等之【大】〔-〕【圣】 竟【大】定【宫】【圣】 切【大】乘【圣】 诸【大】说【圣】 伎【大】技【元】【明】 清【大】青【宋】【元】【明】【宫】 㵎【大】*润【圣】* 盐【大】醎【元】【明】* 地【大】地地【圣】 知【大】〔-〕【宋】【元】【明】【宫】【圣】 辩【大】辨【圣】 恶【大】怨【宋】【元】【明】【宫】 少【大】〔-〕【圣】 无【大】不【圣】 七觉【大】七宝【圣】 济【大】齐【圣】 世【大】〔-〕【宫】 诸【大】处【宋】【元】【明】【宫】 分【大】芬【宫】 衣雨【大】妙衣【元】【明】 受【大】爱【圣】 刀【大】力【宫】 宝【大】实【宫】 明照【大】照明【圣】 色身【大】身色【宋】【元】【明】【宫】 物【大】华【宋】【元】【明】【宫】 薰【大】勋【圣】 伽【大】他【圣】 陀【大】陀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卷第二【宋】【宫】陀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卷第二【元】【明】陀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第二【圣】卷第二终【宋】【元】【明】【宫】【圣】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大】大字前有(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卷第三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译)【宋】【宫】大字前有(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卷第三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第二译)【元】【明】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三【圣】〔-〕【宋】【元】【明】【宫】【圣】卷第三首【宋】【元】【明】【宫】【圣】但明本第二之二字缺 方【大】天【宋】【元】【明】【宫】大【圣】 尼乾【大】〔-〕【宫】【圣】 大【大】天【宋】【元】【明】【宫】 延【大】延城【宋】【元】【明】【宫】 心【大】心尊重【宋】【宫】 椎钟【大】搥钟【宋】【元】【宫】搥钟【明】椎钟【圣】 䗍【大】螺【宫】 优【大】忧【圣】 分【大】芬【宋】【元】【明】【宫】 拘【大】钩【宫】【圣】 鞞【大】卑【宫】【圣】 置【大】直【宋】【元】【明】【宫】 讯【大】*许【圣】* 降天【大】降伏豪【宋】【元】【明】【宫】降伏【圣】 乱【大】娆【宋】【元】【明】【宫】 业【大】乘【宋】【元】【明】【宫】【圣】 憍【大】矫【宋】【元】【明】【宫】 不【大】〔-〕【宋】【元】【明】【宫】【圣】 得【大】修【宋】【元】【明】【宫】尊【圣】 猎【大】猪【宫】 令【大】命【宋】【元】【明】【宫】 寿【大】*受【圣】* 引【大】少【宋】【元】【明】【宫】 与怨【大】兴恶【宋】【元】【明】【宫】 语【大】正语【元】【明】 希【大】悕【圣】 于他所【大】他所守【宋】【元】【明】【宫】【圣】 绮【大】语绮【圣】 乐【大】药【圣】 放【大】于【圣】 在者【大】者在【宫】 危【大】免【圣】 响【大】*向【圣】* 实【大】树【圣】 瀑【大】暴【宋】【元】【明】【宫】【圣】 免【大】*勉【圣】* 恃【大】持【圣】 犁故【大】*犁中【宋】【元】【明】【宫】𥠖故【圣】* 足心【大】知足【宋】【元】【明】【宫】 犷【CB】【宋】【元】【明】鑛【大】 受【大】爱【圣】 令【大】贫【宋】【元】【明】【宫】【圣】 痴【大】碍【宫】【圣】 念【大】悲【宋】【元】【明】【宫】【圣】 王论【大】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王论【圣】不分卷【宋】【元】【明】【宫】【圣】
[A1] 行【CB】【丽-CB】【碛-CB】业【大】(cf. K10n0163_p1014a08; Q10_p0507b08)
[A2] 虽【CB】【丽-CB】【碛-CB】离【大】(cf. K10n0163_p1015a03; Q10_p0508a06)
[A3] 奸【CB】【丽-CB】奸【大】(cf. K10n0163_p1019a18)
[A4] 谄【CB】【丽-CB】謟【大】(cf. K10n0163_p1020a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2)
关闭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