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

赞三昧相品第九

尔时世尊告不空见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不空见无劝汝者乃能如是为诸众生请问三昧欲以解脱利众生故欲令众生具不思议净善根故欲令众生获得三界最胜利故为令众生超出三界一切行故为令众生于诸有为得善义故为令众生深解随顺得饶益故为令众生于甚深法决定义故欲令众生尊说法故欲令众生敬重施故欲令众生舍诸有故欲令众生趣无上戒故欲令众生具足忍故欲令众生勤精进故欲令众生得禅定故欲令众生深重智慧如金刚心善修定故欲令众生心离尘故欲令众生善摄心故欲令众生其心不动犹帝幢故欲令众生重法义故欲令众生不惜身命厌诸行故以是等缘请问如来

尔时世尊告不空见「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演说

时不空见即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告不空见「诸佛所说菩萨所行念佛三昧此三昧者诸菩萨等常应亲近精勤修习既得修习此三昧已即便增长见法安乐增长无贪及以嗔增长惭愧六神通等增长得见一切诸佛增长无数清净佛土得知宿命生死因缘住胎清旷母族豪胜得微妙善大人相好具足出家及舍大舍得知众生其行相续具足多闻世出世法又得种种诸善法处当得善学世无比法复得善巧说一切法及得了知前际后际字章句相智慧备足得善转心神通变化善知过患得广大力得知他方诸菩萨等及以众生精麁白黑长短大小处及非处未成佛道趣向具足得不动念神通具足常得大姓高族具足端正威势功德具足得梵音等及以诸辩无不具足悉如上说同如来生无生之生常生中国不处边地欲求遍往他方世界至诸佛所咨受正法欲乐住此或游十方觐诸如来恭敬供养彼此菩萨功德具足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不空见菩萨  有妙三昧王
我住智力故  深知此三昧
菩萨应当修  得见十方佛
到六通彼岸  疾得菩提道
见诸净妙土  摄知生死缘
住胎既无比  母族又殊胜
善修诸法行  相好皆具足
出家弃诸爱  人天所滞
为利世间故  求于菩提道
生在豪姓家  永到甘露境
具得六神通  圆足说真智
多闻持正法  获得大自在
多闻广于海  如闻皆修行
具众决定义  及知众生本
学习世出世  善法之所趣
获得聪利智  捐去无知业
弃舍有为事  行于无为法
亦得天眼智  天耳闻诸法
忆念宿世行  知他心意识
欲乐现种种  诸妙神通事
常善转变心  开演于明脱
开發十力慧  广利于世间
知处及非处  诸法之所归
说烦恼过患  常应修此定
得趣向具足  得意无与等
得念及威力  得安行亦然
姓族最殊胜  端严甚清显
弃于有为行  无毁诸功德
得大威势力  人中最殊胜
犹如天帝释  天中独尊严
欲得无比音  雄猛诸威音
成就义大仙  当求此三昧
如龙欢喜行  普施电光耀
复降甘润雨  沾洽于大地
是龙所游境  实为不思议
若安住最上  神通王三昧
能作诸供养  奉献无边佛
犹如龙王雨  泽及于一切
欲成就善教  亲近最上说
摄取无为乐  当修此三昧
种种深解脱  常宣诸妙偈
欲令一切众  咸使得安乐
常修是三昧  不离佛菩提
及与声闻众  得见他方刹
若欲得咨问  此土之世尊
及诸他方佛  应习此三昧
若欲见他方  不思议世
亲近彼诸佛  蒙光设供养
返诸刹土  得无数功德
应当修诸佛  所说深三昧
往往从生处  恒得与佛俱

菩萨念佛三昧经正观品第十

尔时不空见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欲成就诸佛所说菩萨念佛三昧者应当亲近修习何法

尔时世尊告不空见「若诸菩萨欲得修习诸佛所说念佛三昧欲得亲近诸佛如来复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安住决定之心又应永舍不决定心舍我见心知无我心当观此身如水聚沫观于色阴当如芭蕉次观受阴如水上泡复观想阴如热时焰又观行阴如空中云观于识阴犹如幻化

「菩萨若欲入此三昧应当深生怖畏之想又宜具足惭愧之心舍不怖畏而作怖畏舍无惭愧修惭愧心具舍摩他毘婆舍那以方便智舍我无我应习智脱及三空门又当深知三受生起亦应舍离三不善根即当起于三昧之聚观诸众生犹如我身观四念处身受心法观四食患作无食想所谓抟食识等修不净想及以慈悲安住于喜令舍具足

「起诸禅定而不味著亦不毁呰一切诸法此身不实犹如幻焰不乐长寿应当舍离善防护心习学多闻不慢于法勤护不谤即得闻才及以法才既闻法已守护是义尊重佛法恭敬僧宝近善知识远离恶友不著世俗言论之味恒能不离阿兰若行心常平等怜愍众生其心不退不怀嫉妬称量诸法心不染累分別一切无数诸法常求甚深方等经典信心坚固不生疑虑常能精勤读诵此经——即是诸佛无上道也

「诸佛功德之所生处应当如是真实其心摧伏憍慢至意听受增长正法离杀嬾惰贡高是非之心舍存真我邪谤之说除秽乱语灭诸诤论心乐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蜜皆悉具足能舍头心不退没如四大姓不可改易身意精勤不顾躯命于四供养心无贪著安住十二头陀之行不求己利及以名誉舍心爱滞得四神足离四颠倒及烦恼刺渡于四流于四威仪修四念处令得五根修行五力舍于五结不求五欲福报之庆舍五秽心修五解脱善知五阴弃六欲处及六身受除六爱身修于六念知六识分勤求六通修七觉意深知七界所谓害界恚界出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以灭界除断七使及七识住舍八嬾惰去八妄语知世八法得八大人觉知八解脱修八正道舍于众生九居之处除九慢法放弃九恼亲近修学喜等九法又复勤习九次第定舍十不善行于十善方便精勤求佛十力

「又不空见我今略说一切诸佛所说三昧应当勤修念报佛恩学三昧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菩萨以大智力能为众生说此三昧其余声闻不能观察宣说书写受持读诵若能观察书写受持读诵之者此人福业亦不唐捐要当得值佛出于世若诸菩萨教化受持疾得不退菩提之道不空见诸佛所说念佛三昧名为要法诸大声闻所不能行若人闻说此三昧者将来之世必当值佛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有修诸佛  所说深三昧
观法心相续  舍不相续念
善观于阴身  离我无我想
此身不牢固  犹如水聚沫
虚诳犹如化  亦如婴儿语
观色如浮云  见受若水泡
想如热时焰  观行阴无实
犹如彼芭蕉  观五识如幻
修惭愧恐畏  舍摩毘婆那
应远无惭  除我无我见
如与解脱  及以三空门
又应知三受  舍三不善根
常学三善根  求最胜三昧
勤行戒  速得甚深定
离诸邪见等  正习此三昧
舍世众诤论  常修出世法
观察身念处  受心亦复然
于法无疑惑  不久得此定
常行禅解脱  不惜身寿命
多闻不贡高  不诽谤诸法
闻法应受持  持已谛观察
常供养诸佛  法僧亦如是
若于善知识  恒念报其恩
远诸恶知友  不闻邪师论
应求赞善者  常共俱游处
不远阿兰若  应求胜菩提
等心于群生  不毁呰诸法
不染一切法  应知真实法
舍诸非法行  不久得此定
除一切诸恶  及见真我者
杀害  毁呰嬾惰等
不作诸恶口  邪论诤讼等
次第说佛法  当求此三昧
及忍辱  精进智等
勤精修习  成就此诸度
不久当得斯  功德法行
若舍内身分  及外财眷属
不久得菩提  最静心三昧
若人心如地  水风空等
皆悉当速疾  获此妙三昧
若有诸人等  身心甚端直
不贪著衣食  床褥及医药
是人当疾得  如此之三昧
成就四正勤  具足四如意
舍于四颠倒  及四烦恼刺
永度于四流  弃舍诸
修行五根力  除断于五结
不求五欲报  舍诸烦恼心
应修五解脱  及五身三昧
谛知五阴法  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  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  舍彼六爱身
成就于六通  深修六念处
亦复勤专行  六识之法分
修七菩提分  复行于七财
念舍憍慢处  除断七种使
当修如此行  以求胜三昧
舍彼七识住  除此八妄语
常修八正道  得三昧不难
得八大人觉  行八解脱门
知世间八法  即为最胜智
如此常修行  得三昧不难
自离于九恼  亦不恼他人
修喜等九法  次当得三昧
聪慧舍十恶  修行十善业
又能遵十力  得三昧不难
常受持善法  舍诸不善法
昼夜常摄心  得三昧不难
住此三昧已  不思议力说
常见佛金色  亦得闻演法
若欲见十方  灭度现在佛
及以未来世  饶益众生者
是人当修此  最上妙三昧

尔时不空见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若欲成就一切诸佛所说念佛三昧云何当令其心相续

佛告不空见「是诸菩萨若能至心忆念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一切无量如来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悉知众生往来生死住胎具足母族亦然及善相好四毘舍罗慈悲喜舍惭愧恐畏威仪等行悉亦具足及舍摩他毘婆舍那解脱知诸解脱门念处正勤神足道等法皆悉具足昔四流及生具足亦知众生源始具足生诸六通起大神足智慧及以解脱解脱知见无不具足无碍解脱及无碍利一切善法亦皆具足色心清净境智清净金色等身清净具足而此菩萨应如是念『诸佛如来至心不动』亦当安住无所著心

「复应如是心相续观为何等法是如来耶为以即色是如来耶为当异色是如来乎若以即色是如来者色处众生具足色阴而是众生应是如来若以异色是如来者除十二缘岂有如来又以即受是如来耶为当异受是如来乎若以即受是如来者一切众生具足受阴而是众生应是如来若以异受是如来者除十二缘何有如来识等亦复如是为即眼根是如来耶为异眼根是如来乎若即眼根是如来者一切众生应是如来若异眼根是如来者除十二缘何名如来耳等诸根亦复如是为即四大是如来耶为异四大是如来乎若即四大是如来者内外四大亦是如来若离四大是如来者除十二缘何有如来风皆亦如是

「菩萨如是相续观已明见色阴既非如来异彼色阴亦非如来又见受阴即非如来若异受阴亦非如来即想识非如来者异想识亦非如来又见眼根非即如来见异眼根亦非如来身非即如来异耳鼻等亦非如来见色声等非是如来异色声等亦非如来见香触非是如来异香触亦非如来见意及法非是如来若异意法亦非如来见即四大非是如来见异四大亦非如来风亦复如是菩萨如是心相续观于一切法得方便智

「又不空见汝以何法能得无上菩提道耶为以身得为以心得若以身得此身不净无所觉知如草瓦砾菩提非色无有形质其相空寂不可见法此身既如草木无知云何当得菩提道耶若以心得无上道者心无形相犹如幻化菩提无心亦无色貌如幻如化云何可得若诸菩萨得如此解非身能得无上菩提亦非心得无上菩提不离身心得无上道

尔时佛告不空见言「应当如是观于如来作是观者名为正观不空见菩萨如是相续观法心不动摇菩萨应当如是深解则不退于三昧法也又常离于不相续心必当疾得无上菩提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心心相续念  去今现在
一切普眼尊  不久当见佛
住佛大威力  慈哀利世间
忆念人中华  调御功德尊
当念昔生死  住胎母族姓
容相悉具足  不久当见佛
念佛八十好  及宿世因缘
恒集最胜业  正念善法意
念佛六神变  及大自在通
智解脱  皆悉得成就
云何最上师  得此寂静地
念慈世间尊  悲舍最上
惭愧无畏  世间威德师
念佛舍摩他  毘婆舍那等
又念智解脱  及以三空门
具念修正勤  神足亦复然
力具足  及以菩提分
念佛离生  获此寂静处
念难思善法  色受皆清净
行及以识  清净亦如是
念佛真金色  安住无著心
观何法名佛  摄心恒相续
念色非如来  四阴亦如是
离阴非如来  想识应当知
念眼非如来  耳等法亦然
离眼非如来  五情法皆尔
念十二因缘  调心得见佛
念四大非佛  异此四亦非
应了十二缘  见佛不为难
若使诸佛阴  而是如来者
众生悉有阴  亦应即如来
若欲得根  当念十二缘
阴非世间师  异阴亦如是
往昔诸因缘  相续恒分別
是以能摄取  不思议智力
此身常无知  如草木瓦砾
菩提无形色  寂灭恒不生
身不触菩提  菩提不触身
心不触菩提  菩提不触心
而能有触相  实为不思议
此是佛世尊  最胜寂静处
善能灭一切  外道诸邪见

尔时不空见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得知我见云何复当得离斯见

尔时世尊告不空见「菩萨若欲舍我见者莫著住处当依无依欲以法明利益一切欲吹法螺击大法鼓欲造法船建立法桥度诸众生生死有流欲观身相及不相续此身不净秽恶充满唾九孔恒流无常败坏眴息不住危脆难信不可爱乐犹婴儿语虚妄无知是身不实如水聚沫纵复假以衣服饮食香熏庄严种种宝饰于百千岁恣随其意会当磨灭长夜无益如此身性是生死法又为虫兽之所食复于长夜或在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所受无量苦未曾暂息又于永劫处生死中为他僮仆策使万端此身长勤受众苦恼而初不能知苦断证灭修道行诸功德此身虽小受污甚多应以是身施诸众生——若有惜命施其以寿若须力者当惠其力须肉与肉须血与血——当施须者不求勿与或于彼人无所利益愿以舍身善心因缘除我见得解无我住是舍身思惟观时不复著于我见之惑以不坚身修于坚身

「又不空见譬如村邑多有童子相随出村游戏水边见水聚沫是诸童子竞取弄戏而此聚沫不自觉知为他所弄亦无痛如是不空见若有菩萨观自己身当知此心犹彼聚沫无有分別若此菩萨作是观者不久当得此深三昧亦当疾得无上菩提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欲求最胜定  得不思菩提
永舍于我见  常应观此身
无常不净  臭污等
九孔流诸秽  甚为可厌患
虚诳无真实  此是磨灭法
眩惑犹幻化  亦如水聚沫
我此身危脆  疮疣之窟宅
周遍皆臭毒  无一可乐处
养之初无益  卒为虫狼食
一切诸乐具  供饍于此身
会归当朽灭  终不得一实
长勤无边劫  苦痛恒万端
地狱畜生报  根本受苦处
长夜增饥渴  不可不思议
众苦所逼迫  为此乖菩提
我此身不实  应施诸众生
解法心无惜  所须便给之
作此思惟已  即唱如是言
『我今舍此身  血肉随意取
若有惜命者  我当惠其寿
亡躯济众生  为疾得三昧
段段求水沫  未曾得坚实
我身亦如是  求真不可得
若得此正观  疾成菩提道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于世尊微笑之时面门即放种种色光——青绿颇梨——上至梵天从彼还下绕佛三匝复至顶上斯光俄顷忽然不现长老阿难即从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最胜调御尊  微笑非无缘
无上世间师  愿为我宣说
为以何因缘  而现此微笑
金色百福严  善解于真谛
哀矜利益者  世间所归趣
为以何因缘  而现此微笑
无等人中尊  最上无过者
如来诸功德  清妙无瑕秽
复以何因缘  而现此微笑
住圣大悲尊  一切所归者
已离诸烦恼  以净调御音
唯愿为我说  微笑之因缘
今日谁应得  若此深广义
谁住坚固地  谁国遇吉祥
世间所归尊  何故现微笑
一切所归趣  调御为我说
愿闻清净人  微笑之因缘
若蒙圣开演  疑惑则永除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向说此相续观时三万人得法眼净八万百千亿那由他天亦悉离垢法眼清净复有三万亿那由他比丘比丘尼证阿那复有三万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得无生忍三万众生發菩提心即皆修习菩萨之行于人尊劫悉当成佛此是初發无上道心复有九万亿那由他诸众生等悉皆不退菩提之道当得作佛号曰放光及离垢尊释迦牟尼日光相佛月光明佛天中尊佛九十二亿那由他众發声闻心当成罗汉

尔时世尊作是语时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佛以天眼见于十方九十亿百千那由他诸佛刹土其中众生皆见如来放眉间光——名曰明焰——遍照十方众生见已心惊毛时彼刹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众生等遇斯光者其中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有多众生發菩提心皆不退转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当得作佛皆同一号——号不退转

尔时世尊欲令此义光宣明显重说偈言

「我向宣说此  心相续观时
即有六十千  九十九亿众
以闻法利故  而發菩提心
复有三万人  皆得圣慧眼
已闻相续念  寂定之菩提
此等悉得免  恶道之苦难
八万亿诸天  既闻如来音
获得净法眼  永离恶趣苦
三万亿四众  得不起法忍
度脱诸恶道  无复苦恼患
当得成佛道  如春之敷荣
三万亿诸人  学于菩提道
是人亦当得  诸佛大威力
既成无上道  怜愍于世间
六万千天子  学习于菩提
乐中之乐行  犹如弥勒
无碍世间依  以笑广利益
阿难汝当知  皆有因缘故
是以我今日  示發此微笑

菩萨念佛三昧经微密王品第十一

尔时不空见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当知安住惭愧恐畏等法舍无惭愧得此三昧

尔时世尊告不空见「此诸菩萨所以惭愧身作诸恶而怀羞怖意行恶复生耻辱嫉妬嬾惰亦复如是若起不善恭敬诸佛畏惧诸天及以世人恶不善法可羞耻故菩萨如是则住惭畏舍无惭畏诸不善法勤修众善护清净行默然闲寂三业具足不久亦当得此三昧生生恒得值遇诸佛当疾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不空见奇哉希有我念过去经阿僧祇亿百千万那由他劫初第三劫名为善生次复有劫名曰宝炬次复有劫名莲花池时浊劫起余一千年次复有劫名曰乐住时有国王生此劫中名胜微密有大威德势力自在王所住城名拘修摩清净香聚其城纵广七十由延有十二重七宝庄校严丽光明如善建城城北有地名为离垢此处有苑苑名安隐纵广正等面十由延周匝皆有诸多罗树其苑法式犹善建园不空见尔时有佛号曰明相如来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出现于世

佛告不空见「时明相佛与其眷属住安隐园所从比丘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所作已办所应学者皆悉已学明相如来正遍知于其晨朝著衣持钵翼从比丘入城乞食时微密王闻佛当来即乘大象——象名乐手——前后导从无数百千皆共出城奉迎世尊

「又不空见是微密王遥见佛来光色相好微妙殊特皆大欢喜即便下象趣如来所头面礼足右绕三匝即于道路请佛及僧时明相佛默然许之王既知佛已受其请即于其夜扫洒烧香严办种种珍妙供具复于城内遍竖幢幡悬诸华鬘璎珞宝盖牛头香汁以洒尘坌散种种花严饰于地以箧盛花置于座前作众妙伎以用供养

「又不空见王办供已于晨朝时与诸营从诣安隐园顶礼如来白言『世尊食时已至』时明相佛闻王请已即如其相现大神通与诸比丘俱升虚空放净光明九万百千照于东方三方亦然一一光中有八十亿那由他等诸妙莲华一一华上有化如来相好具足如明相佛是诸如来眷属无量左侍帝释右侍梵王犹如真实释梵无异

「又不空见明相如来现此种种神变相时一念之顷欲色诸天即作无量众妙伎乐以天栴檀多摩罗跋沈水华鬘如是诸香以用供养明相如来时彼世尊为王说法『大王当知诸行无常有为皆苦不实故空一切诸法悉无有我所以者何此身不净九孔流秽犹粪中虫破坏危脆念念不住四大诸阴假以为身热恒来侵迫虚诳幻炎犹水聚沫不得自在磨灭之法强名为人无一可恃是故大王当深观察生死诸行甚可厌患当勤方便求速远离』时微密王闻是语已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是世尊诚如圣教有为诸行无常一切诸法皆悉无我现见此身不净臭秽众苦之聚甚可厌患』时王见佛神通相貌及闻如来所说之法即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不空见时彼如来知王已發菩提之心与诸大众俱受王请乘虚而往城便下是王从佛步入宫门献座已讫次第而坐王与群臣宫内眷属及国人民侍立左右擎诸供饍前受嚫愿各各授食皆令充足饭食已讫漱口澡手复以种种华香伎乐名衣上宝而以供养时微密王即于是日舍四天下及八十四亿那由他妃后婇女以国王位付其长子与八十亿那由他人俱共往诣明相如来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将欲请法白言『世尊云何菩萨得诸佛所说念佛三昧若人能得此三昧者当疾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见法』时明相佛告微密比丘『菩萨有二法得此三昧亦当疾成无上菩提何谓二法菩萨应当信于如来所说经典此大方等诸佛行处菩萨具足此二法者得此三昧当疾成佛复有二法何谓为二舍摩他毘婆舍那复具二法舍我无我安住惭愧恐畏等法菩萨若能具是二法得此三昧疾成正觉』」

告不空见「是微密比丘白明相佛『云何菩萨安住惭愧恐畏之法得此三昧』明相如来告比丘言『菩萨应当舍三恶业无惭愧等诸不善法住于惭愧恐畏之法而是菩萨惭畏具足舍诸不善修行善法应护清净身意业

「又不空见是时比丘于彼佛所闻说过患即舍无恐畏诸恶精勤摄心住诸善法不失善法欲令满足复更摄心安住正观——观一切法不增不减亦不见法去

「微密比丘作是观时不见诸法有种种相观十二缘如梦如炎观于诸法如影幻化观于诸法无增无减观于诸法无名无性观一切法无生微密菩萨如是修行不久当得此三昧也获三昧已辩才不断过六万亿那由他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不空见「汝莫生疑尔时舍国出家学道微密王者岂异人乎莲花上佛如来是也微密菩萨安住惭愧修习成就一切善法不久便得如此三昧

「又不空见我今语汝诸佛所说念佛三昧若有众生不种善根终不得闻如此三昧

告不空见「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曾于过去无量佛所亲近供养殖众善本方得闻此三昧宝王何况书写读诵受持分別解说观其义趣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种善根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是诸人等修菩萨乘方得少闻如此三昧次第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除身证

时不空见白言「世尊是诸众生不学大乘为能得此三昧宝不

佛言「如是亦当能得不空见譬如有药其质坚不可斫以石磨取用之涂鼓若有怨敌临阵战时彼军亦以毒涂其箭闻鼓音声毒不能行如是不空见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少得遇闻三昧光声是人皆当得于无上菩提之道唯除身证

「又不空见譬如众生若依须弥金色之边其身即与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势力故如是不空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少闻三昧威光之力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除身证所以者何而此三昧功德最胜不思议故

「又不空见譬如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不能读诵书写但得暂闻此三昧宝一切皆当得无上道所以者何三昧力故

「又不空见若人正说『诸佛法门得三昧母说此三昧』是名正说若人正说『如是三昧无量无边功德之聚摄取长养』是名正说

「又不空见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于一念顷以众妙宝奉献恒沙诸佛世尊以此功德当得成佛若人读诵解说书此三昧功德胜彼布施之福不可称计

尔时世尊即说此偈

「我念往昔生  调御明相佛
一切诸世间  咸共所归趣
慈悲哀众生  为说众妙法
是佛大知见  明了三世法
如此普明尊  世间最为上
如来不思议  无量深智力
开显诸法门  为利群生故
發起大悲心  拔济无量苦
明相善逝尊  八亿声闻众
皆是阿罗汉  诸漏悉已尽
是诸应真等  随从法王
时有安隐  在城东北隅
大仙经行处  恒与圣众俱
时有转轮王  微密勇健士
怜愍一切故  导从出彼城
是王遥睹佛  其心甚寂
相好殊世表  威仪亦无比
王即步奉迎  往到世依所
既至如来前  头顶接足礼
合掌恭敬已  往住于一面
请佛受明供  世尊默然许
王知佛垂许  还勅诸官属
洒扫宫城内  严办诸肴
王复到佛所  白言『食时至
世尊若矜愍  愿时屈威神
与诸圣众俱  至当奉微供
时佛闻王请  即现大神变
普放千亿光  遍满十方刹
一一光明中  化作亿莲华
大悲愍众生  为众现斯瑞
又告不空见  「彼诸莲华中
有大威德王  相好特端严
各以最胜意  广说诸佛法
『诸行皆无常  苦空亦如是
无我恒不实  此为磨灭法
有何聪慧人  而生乐著心
诸行犹幻炎  破坏流动法
大悲明相佛  演说如是法
诸天见世尊  奋大神通时
作众上妙  广设香花供
『善哉佛威力  不可得称说
王睹神化已  兼设妙供养
捐去四天下  及以五欲乐
出家守一心  以修菩提道
是王学道时  问彼明相佛
『安住何等法  得佛力三昧
时佛说二法  如是应当修
得此深妙定  施不思议乐
闻佛说法已  踊跃充遍身
即發菩提心  当得此三昧
微密比丘者  莲华上佛是
若人信如来  不诽谤此经
是人住佛境  疾得此三昧
若人畏生死  心不著于我
常修舍摩他  及毘婆舍那
是人如此相  疾得此三昧
安住惭恐畏  常修于
智勤苦行  速得此寂定
观法无增减  一切如虚空
是聪慧菩萨  疾得此三昧
不见诸法起  亦不见其尽
恒观法无常  亦如梦幻等
常能勤习行  不久得此定
不见法异相  唯睹无生
又如影响炎  当得此三昧
观诸法平等  无有差別相
内既无身想  观外亦复然
不见其名字  亦无有生
若能如是观  疾得此三昧
时微密比丘  如是谛观已
初中及后夜  其心常相续
既闻如来说  不久得此定
即于一念顷  而证此三昧
得不断菩提  即睹十方佛
具诸有为行  其心渐清净
比丘在生死  满十六千劫
曾供无量亿  诸佛之世尊
然后获寂定  得于无上道
佛告不空见  「莫心疑不信
汝是聪哲人  勿怀于异见
尔时比丘者  莲华上佛是
我今语于汝  诸天及世人
若欲观一切  无量诸法者
是人应当修  如此妙三昧
若有人乐欲  生无量功德
施众难思乐  当持此三昧
若人乐欲见  十方三世佛
复乐转法轮  当持此三昧
若有人乐欲  具足诸相好
深知生死缘  亦备众善本
是以当勤持  如此胜三昧
若有人乐欲  远离诸恶趣
为利众生故  当持此三昧
如是善人等  昔已曾供养
非一二与十  无量亿诸佛
求最上菩提  得持此三昧
若人乐欲求  正念闻三昧
已曾多供养  过去无量佛
是人久勤修  过去所行道
若人于彼处  闻说胜三昧
即發欢喜心  踊跃意无量
昔已曾供养  多亿天中天
若人于此经  常修相续心
读诵及解说  受持与书写
是人已曾见  无量大明力
譬如战场所  他阵放毒箭
以闻药鼓声  毒消得欢乐
若人闻如是  胜定妙三昧
为他说此法  得明三昧力
当来必成佛  唯除身证者
如须弥功德  依者同其色
行者有深慧  闻定亦复然
若有人得闻  最胜三昧声
斯人功德聚  犹如大海量
决定明三昧  当得于菩提
譬如江河水  悉入于大海
异本众流相  皆同一醎味
若人闻如是  微妙之三昧
即同菩提性  无异无分別
若有诸菩萨  于多亿劫中
勤修行布施  为利一切众
诸佛世依所  广植无量业
是诸菩萨等  涉历无数劫
虽行布施业  得福未为多
慈心说三昧  功德胜于彼
如母能生育  此三昧亦然
显现难思议  诸佛之功德
是人聪慧故  常修此三昧
不久当疾得  无上自然佛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


校注

不分卷〔菩萨念佛三昧经〕+赞【宋】【元】 世【CB】【丽-CB】【宫】出【大】 提【大】萨【宋】【宫】 欲【大】欲【宋】【元】【明】【宫】 天【大】大【元】 耀【大】曜【宫】 沾【大】沾【宋】【元】【明】 常【CB】【丽-CB】【宋】【明】【宫】当【大】 常【大】当【元】【明】 此【大】北【明】 尊【大】界【宋】【元】【明】【宫】 返【大】反【宋】【元】【明】【宫】 抟【大】揣【宋】【元】【明】【宫】 舍【大】厌【宋】【元】【明】【宫】 姓【大】性【宋】【元】【明】【宫】 渡【大】度【宋】【元】【明】 爱【大】受【宋】【元】【明】【宫】 勤【大】懃【宋】【元】【明】【宫】 如【大】幻【宋】【元】【明】【宫】 阴【大】徐【明】 愧【大】耻【宋】【元】【明】【宫】 如【大】知【宋】【元】【明】【宫】 闻【大】朋【宋】【元】【明】【宫】 法行【大】行法【宋】【元】【明】【宫】 当【大】常【宋】【元】【明】【宫】 勤精【大】精勤【明】 最【大】寂【宋】【元】【明】【宫】 永【大】求【宋】【元】【明】【宫】 受【大】爱【宋】【元】【明】【宫】 度【大】受【宋】【元】【明】【宫】 爱【大】受【宋】【元】【明】 亦【大】六【宫】 昧次行【大】(昧次行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五)【宋】【元】(昧次行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第五)【明】卷第四终【宋】【元】【明】【宫】 尔【大】(宋天竺沙门功德直共玄畅译正观品之余尔)【宋】(刘宋天竺沙门功德直共玄畅译正观品之余尔)【元】(刘宋天竺沙门功德直共玄畅译正观品第十之余尔)【明】正观品之余尔【宫】卷第五首【宋】【元】【明】【宫】 及善【大】善及【宋】【明】【宫】 行【大】见【明】 昔【大】诸【宋】【明】【宫】 戒定【大】*诫定【知】* 非【大】作【宋】 木【大】〔-〕【宋】【元】【明】【宫】【知】 念【大】金【宫】 触相【大】相触【宋】【明】【知】 萨【大】菩【明】 度【大】渡【知】 涕【大】洟【宋】【明】【宫】 不【大】何【宫】【知】 磨【大】摩【知】 啖【CB】【丽-CB】瞰【大】㗖【明】(CBETA 按本文原字作「瞰」其校注标示原字作「啖」 暂【大】惭【宋】 策【大】筞【宋】【宫】 习【大】集【明】 惑【大】或【知】 痒【大】痒【宋】【元】【明】【宫】 彼【大】如【明】 涕【大】洟【宋】【明】 不【大】得【宋】【元】【明】【宫】 成【大】得【明】 于【大】尔【知】 颇梨【大】玻瓈【明】 顷【大】须【知】 坐【大】座【宋】【元】【明】 清【大】净【元】【明】 国【大】应【明】 含【大】舍【明】 十【大】十九【宋】【明】【宫】【知】 刹【大】国【宋】【元】【明】【宫】 万【大】〔-〕【宋】【元】【明】【宫】【知】 尊【大】等【宋】【元】【明】【宫】【知】 明【大】目【宫】【知】 苑名【大】名为【知】 佛【大】〔-〕【宫】【知】 时【大】〔-〕【宫】 导【大】道【知】 座【大】坐【知】 伎【大】*妓【知】* 城【大】诚【明】 献【大】严【宋】【明】【宫】【知】 惭【大】惭愧【宋】【元】【明】【宫】 灭【大】成【宫】 殖【大】植【宋】【元】【明】【宫】【知】 此【大】是【宋】【明】【宫】 不【大】少【知】 䩕【大】硬【宋】【元】【明】【宫】鞕【知】 刺【大】削【明】 明【大】眼【宋】【元】【明】【宫】【知】 逝【大】游【宋】【元】【明】【宫】【知】 园【大】国【宋】【宫】 睹【大】观【明】 怕【大】泊【宋】【明】 往【大】却【宋】【元】【明】【宫】【知】 饍【大】膳【宋】【元】【明】【宫】 矜【大】怜【知】 磨【大】摩【知】 有何【大】何有【宋】【明】【宫】【知】 伎【大】妓【知】 著【大】善【知】 止【大】正【宋】【元】【明】【宫】 智【大】益【知】 睹【大】见【宋】【元】【明】【宫】 心【大】生【宋】【元】【明】【宫】 应当【CB】【丽-CB】【知】当应【大】 此【大】是【宋】【元】【明】 是【大】若【知】 (菩萨译)二十九字【大】〔-〕【宋】【元】【明】【知】不分卷
[A1] 习【CB】【丽-CB】【碛-CB】修【大】(cf. K07n0060_p0764c13; Q07_p0043a17)
[A2] 竖【CB】【丽-CB】坚【大】(cf. K07n0060_p0769a14)
[A3] 厌【CB】【丽-CB】压【大】(cf. K07n0060_p0770b09)
[A4] 是【CB】【丽-CB】【碛-CB】足【大】(cf. K07n0060_p0770c15; Q07_p0047b1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4)
关闭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