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心梵天所问经卷第一(一名庄严佛法诸义又名佛说等御诸法经)

明网菩萨光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隣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四千菩萨七万二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逮得总持辩才无三昧已定慧无所畏晓了诸法自然之行得不起法忍——其名曰溥首童真宝事童真宝印手童真宝首童真空藏童真發意转法轮童真明网童真除诸阴盖童真一切施童真胜藏童真莲华行童真师子童真月光童真尊意童真自严童真

贤护之等十六正士贤护宝事恩施帝天水天上意持意增意善建不虚见不置远不损意善导日藏持地如是之类七万二千

四大天王天帝释帝释翼从忉利诸天焰天兜术天不憍乐天他化自在天诸梵天等梵身天及余诸天并龙鬼神揵沓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人与非人悉来集会

彼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法于是明网菩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稽首佛足寻时感动三千大千世界普雨杂华散众会上白世尊曰惟问正觉愚痴所趣若哀听者乃敢自陈

佛告明网「恣所欲问诸眩惑者如来至真当为解说悦可尔心

明网菩萨得听所启即白佛言「唯然世尊如来仪像光曜难当超于日明亿百千倍姿颜威严而不可逮极上穷下无能谛瞻遵建所修莫能计量又我自念『其有得见至真容体思察所行皆佛大圣威神所接有所兴發辄到永安』」

世尊告曰「明网菩萨诚如所云见如来身必获志愿不失所侥若有所问亦复如是

则谓明网「众祐有光名曰寂然言事假使众生值斯光明见如来者观察形色眼根明彻未曾晦冥又如来光名辩才无畏设值斯光堪问如来咨难所趣又如来光名积善德设值斯光能启问佛转轮圣王诸所德行又如来光名清净了设值斯光能启问佛获致帝释所因生事又如来光名逮威然锭设值斯光能启问佛生梵天事又如来光名脱欲尘门设值斯光能启问佛声闻之乘

「又如来光名曰专一遵澹泊行设值斯光能启问佛缘觉之乘又如来光名一切慧持赞容设值斯光能启问佛大乘之慧正觉佛慧又如来光名曰乐持异步设值斯光如来游步经行普获安隐寿终之后得生天上又如来光名严一切清净璎珞如来入城若放光明设值斯光一切获安应时彼城众宝璎珞自然庄严又如来光名坏除假使如来演斯光者感动无量不可称限诸佛世界

「举要言之复次明网如来光明名曰积安若地狱类值斯光者众恼苦患自然休止又如来光名曰超慈若禽兽类值斯光者未曾兴恶转相危害又如来光名曰济所造饿鬼俦伦值斯光者不复饥渴又如来光名曰离垢假使盲者值斯光明逮得眼目又如来光名曰耳闻值斯光者聋者得听

「又如来光名曰有志设值斯光乱者得正又如来光名曰乐设值斯光自然改恶修立十善又如来光名曰脱门值斯光明令邪见者逮获正见又如来光名曰趣天值斯光者令悭贪类好喜惠施又如来光名无热恼设值斯光其犯恶者奉持禁戒又如来光名曰持心诸嗔恨者逮得忍辱又如来光名曰慇懃其懈怠者逮得精进又如来光名曰正定其放逸者获致禅定又如来光名曰显曜诸恶智者逮得黠慧

「又如来光名曰清澄其狐疑者逮得笃信又如来光名曰总持其少智者令得博闻又如来光名遵句迹其无惭愧逮得知羞耻又如来光名曰灭除其贪婬者洒释情态又如来光名曰安乐使嗔恚者无有怒害又如来光名曰照令痴行者除去愚冥又如来光名曰普存令等分行悉舍等分又如来光名曰普现色身假使众生值斯光明见诸如来无央数色不可计数百千形像

佛告明网「今吾为汝粗举其要耳假使一劫若复过劫咨嗟讲说如来光明论阐经法不能究尽如来光明光明名号

明网菩萨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之身不可限量巍巍之德不可思议随宜方便敷演经法昔所未闻今乃被蒙其有菩萨闻说斯光名号欢喜而信乐者皆当逮得如如来身巍巍具足又闻世尊演出如来佛所有光名曰劝化诸所游在他方异国菩萨大士转相诱进相诱进已尽令来会于斯忍界其有菩萨欲所咨启便诣如来讲问经疑

尔时世尊见明网菩萨所可咨请即如其像放身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不可称限诸佛世界又其光明招请无数亿千菩萨寻会忍界

于时东方去是七万二千诸佛世界国名清净佛号月明如来其佛之土而有梵天名曰持心菩萨大士而不退转圣慧神足力自娱乐时彼光明适劝进已则自往诣月明如来至真等正觉所稽首礼足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至忍界奉见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稽首供侍咨受所问忍界圣尊欲得见我

其佛告曰「便往梵天宜知是时与无数亿诸菩萨众寻至忍界

又谓「梵天虽至忍界即当奉行十志性行何谓为十当受言无言善闻恶闻善与不善而行悲哀而等治疗下贱中上若轻易恭敬则一心向不见他阙不求瑕秽等以一味于若干乘而恐畏恶恶趣之声于诸菩萨兴众祐想于五浊世佛之国土想如见如来等正觉是为十事

佛言「梵天怀此志性可游彼土」于是持心白其正觉「我于佛前不敢發音为师子吼不于缘行现奇特相唯欲净修志性之行等立定意乃游彼土

时月明佛诸余菩萨而叹颂曰「吾得善利唯然世尊为获嘉庆不生彼界众生患难劳集乃然

月明世尊告诸菩萨「诸族姓子勿作斯言所以者何于吾之土设百千劫净修梵行不如忍界从至食不行害心斯为殊胜

于时彼土万二千菩萨俱誓愿曰「吾当具足清净志性各共侍卫梵天大士造觐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

持心梵天即与万二千菩萨如勇猛士屈伸右臂斯须之顷于其佛土忽然不现则立忍界奉见能仁稽首于地退住一面

于是世尊告明网曰「汝乃睹见持心梵天乎

对曰「已见

大圣即言「斯持心者晓了方便咨启幽滞分別尊法辩才善妙名冠开士众会之最慈哀至诚道利劝化游居所在多所悦可

于时持心万二千菩萨稽首礼毕绕佛三匝各以神力则化作座自处其上持心梵天叉手白佛以颂赞曰

「其妙音声  所在通达  威德流阐
于十方  在所国土  见诸最胜
一切咨嗟  大圣之行  我处异土
清净无垢  其界无有  恶趣之名
寻而舍离  如斯佛土  修济大哀
故来到此  佛之圣慧  无有损耗
一切如来  皆悉平等  来今往古
降伏志性  将护如是  诸佛国土
恢设异行  一切清净  严修至戒
常遵梵行  其怀害者  报之以慈
心意如是  而有殊特  以能清净
三品之业  而顺将护  身口心意
三趣之患  勤苦诸恼  现在为法
皆以灭尽  若诸菩萨  其生于斯
此等未曾  怀贮危惧  所造之业
至于恶趣  上下道足  皆已断除
其有菩萨  心设患厌  将御拥护
于斯正法  此等后世  所处之地
不失其志  不离智慧  其欲断截
众结之缚  假使净除  尘垢之欲
则当将护  佛土之法  则便超越
至诸通慧  设异佛土  无数亿劫
执持正法  若讲说者  不如忍界
说经至食  是为殊胜  则第一尊
吾亦睹见  妙乐世界  及复省察
安乐佛土  彼无苦恼  众患音声
设若修善  不足为性  假使蠲除
众尘堂  愚凶害人  常忍所加
当以经法  劝化他人  令至上道
此乃甚难  当稽首彼  无上之尊
行于愍哀  脱勤苦法  斯未曾有
如来所行  心怀毒者  开化以法
设入众会  则为导师  是菩萨者
十方闻名  于法无  犹如巨海
故为彼说  斯佛之道  帝释梵天
及护世者  诸天龙神  须伦真陀
无数悉来  等集于斯  欲求经义
从志解说  比丘丘尼  清信士女
普皆来臻  于此众会  愿佛为普
讲说经法  若有闻者  所趣吉祥
假使志愿  信好导师  声闻之
及与缘觉  能仁悉了  随志化治
惟为斯党  决一切疑  今吾劝进
咨启法王  为众生故  志求佛道
其立佛言  而不断绝  以修慈心
为无量宝  假使十方  闻佛名德
勇猛逮得  无量之慧  当为斯等
说无比行  随其众生  所知志迹
非诸声闻  弟子之地  一切缘觉
所不能及  余等信乐  最胜所度
世尊之慧  不可思议  鄙自归命
于世导师  今愿咨问  大圣此义
假使有厌  心恶劳患  唯为解说
佛之要道

四法品第二

于是持心梵天说此偈赞佛已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何谓菩萨志性坚强意不懈厌何谓菩萨所言柔和辞无恼热何谓菩萨所造德本超诸众生何谓菩萨威仪安详而不卒暴何谓菩萨于清净白法多所长益何谓菩萨所至土地游步究缚何谓菩萨在于众生行权方便何谓菩萨于彼等伦分別教化何谓菩萨能护道心何谓菩萨专在众生心不愦乱何谓菩萨务求善本存在法何谓菩萨晓了所念而不舍信何谓菩萨于诸尘劳部分开化何谓菩萨所入众会能行权便何谓菩萨恢阐法施流演剖判何谓菩萨知报应力失德本者何谓菩萨晓于众生不起之慧六度无极何谓菩萨畅达方便存于禅定何谓菩萨于诸佛法而不退转何谓菩萨未常违疑诸佛言教

佛告持心梵天「善哉善哉乃能咨问如来如斯之议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甚哉世尊愿乐欲闻」持心梵天受教而听

佛告梵天「菩萨有四事法志性坚强而不懈厌何谓为四愍哀众生不厌精进终始如梦平等佛慧是为四

「复有四事所言柔和辞无恼热何谓为四菩萨专一以一人故分別诸法菩萨专一不乐一切诸趣所生菩萨专一赞扬大乘菩萨专一讲说清净不失净业是为四

「又有四事所造德本超诸众生何等四禁戒博闻布施舍家是为四

「又有四事威仪安详而不卒暴何等四无利无誉无名无苦是为四

「又有四事于清净法多所长益功德之本何等四具足行信劝于他人假使布施不望其报将养护法为诸菩萨广说慧地是为四

「又有四事所至土地游步究缚何等四兴起德本弃诸瑕秽晓了劝助慇懃精进是为四

「又有四事在于众生行权方便何等为四顺从众生化德本悔过罪衅解说佛事是为四

「又有四事于彼等伦分別教化何等四愍伤人物习己安隐忍辱安详不憍慢是为四

「又有四事能护道心何等四意常念佛一切德本至于道心习近善友咨嗟大乘是为四

「又有四事专在众生心不愦乱何等为四不为声闻心若缘觉心求法无厌如所闻法为他人说是为四

「又有四事务求善本存在法议何等四除去一切尘劳之病犹如医王顺于德本而不违失诸议道想灭群黎苦志泥洹议是为四

「又有四事晓了所念而不舍信何等四兴不起忍超不灭忍忍缘起报忍无所住亦无异心汲汲之事是为四

「又有四事于诸尘劳部分开化何谓四所念顺议将护禁戒晓诸法力乐处燕居是为四

「又有四事所入众会能行权便何等四志乐法议不求他短而行恭敬无有憍慢求索善德不为己施所造德本劝施他人是为四

「又有四事恢阐法施流演剖判何等四将护正法化己及彼使入智慧修正士业示现尘劳嗔恨之结是为四

「又有四事知报应力失德本者何等四终不睹见他人瑕阙奉行慈心摄诸嗔怒显扬报应于诸法事常念道心是为四

「又有四事晓于众生不起之慧六度无极何等四则以布施如为𤳖党并化他人晓了四恩化于众生好喜深法顺于经典是为四

「又有四事畅达方便存于禅定何等四分別心事罪福所趣勤力德本不舍众生修行权慧是为四

「又有四事于诸佛法而不退转何等四将护无量生死之患供养奉侍无数诸佛而常遵修无限慈心晓了无际诸佛之慧是为四

「又有四事曾违疑诸佛言教何等四释本慧言行相应捐弃重贪若建立者处于本性是为四

世尊發遣说四事时江河沙诸天子等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五千人得不起法忍此诸菩萨各从无数佛国来会者供养世尊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周遍华至于膝

分別法言品第三

于是明网菩萨谓持心梵天曰「仁者乃问顺妙尊议晓了菩萨方便之趣佛分別说何谓菩萨有所问事而应顺议

持心答曰「等于吾我而问事者为顺议问等问他人行之所操为应顺也等问法像为应顺也明网不计吾等不计他等不计法等是为应顺也其问起生其问灭尽若问处所为应顺也设有问者法无所起及与灭尽处所之行为应顺也若问他人尘劳之欲若有问鬪诤颠倒为应顺也

「其问生死问度生死问于无为为应顺也其不问尘劳亦不颠倒亦不生死亦不度生死亦无泥洹为应顺也所以者何察诸法者亦不寂然不除欲垢颠倒生死无为为应顺也其问所获为应顺也

「设复有问有所造证若有约时有所除断若有所行为应顺也若有不问所得受证众想之念不以约时而无所著无断除想亦无行见为应顺也为一切故而發是问心无所著志不存问为应顺也其有而问斯众德善为如应顺斯不善德为不如应

「斯为俗事斯为度世斯为罪事斯无罪业斯为诸漏斯为所有斯无所有其有作是二事问者计此一切为不应顺也其不二事不见二问为应顺也其有若干视诸佛者为如应顺计法若干为如应顺圣众若干为如应顺众生若干国土若干为如应顺道乘若干不想若干为如应顺法无所属无有若干而问一议为如应顺一切法如应一切法无应

又问梵天「何谓一切诸法如为应顺一切诸法为不应顺

答曰「能分別者一切诸法诸法如应假使心法其心精进彼不应顺计一切法诸法相寂空无所有为应顺也其不欣乐寂然法者为应顺也此专精业所当造者斯在憍慢斯有所作如斯行者亦复如应

又问「何谓诸法有所观察

答曰「己性寂然离欲之际为观诸法

又问梵天「少有是类了不应者不离于欲而顺道议

答曰「明网多族姓子族姓女不离欲际而顺如应道议之法令已入者甫当入者则于其人不入智法亦无所得亦无有人亦无当入所以者何大哀世尊不有云乎其闻于佛所说法者若行精进便当如说而奉行之终不复归于土地处所有所获致其不归趣无复生死不至泥洹所以者何世尊所了无有生死亦无泥洹

又问梵天「佛者不度生死业而说法乎

答曰「世尊宁复自说吾度生死乎

答曰「不也故族姓子佛世尊者不舍生死不求泥洹设有生死泥洹之想则不度二彼无生死何所度者不得泥洹所以者何不等生死至泥洹乎

梵天答曰「亦不生死亦无泥洹也

于是世尊赞持心梵天曰「善哉善哉梵天欲有所说当作斯说乃为是说」说是应顺语时二千比丘漏尽意解梵天不复得于生死亦无泥洹

如来说言「示有生死无周旋者亦无灭度亦无所忧亦不见人有灭度者设使梵天入此议者则于其人无生死法无泥洹法

于是众会五百比丘即从坐起私窃而去而说此言「吾等见中净修梵行心自念言『当得灭度而无有人得灭度者空复志求学斯道乎安成慧耶』」

于是明网菩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假使欲令法起生者则于其人佛不兴出彼不超度生死之难也天中天求见泥洹故

「唯天中天所谓泥洹蠲除一切众想之念亦不汲汲于诸通慧为殊异也若所释是等比丘即为自欺也

天中天于正法律而行出家堕外邪见而以志睹泥洹之处譬如麻油酪酥醍醐然即灭尽诸法世尊永悉灭度其永灭度吾则谓之为甚慢矣

「唯天中天其修行者则无所修逮平等者终不造立所起之法及与灭尽亦无有求欲得法者亦无平等

于是明网菩萨谓持心梵天「梵天说此五百比丘闻所说法即从坐起私窃亡去知斯等类意之所趣何不入法其有信乐若以度脱于诸见网

持心答曰「族姓子汝往游至江河沙等诸佛国土劫数求索不能得离如是像法亦无有脱譬如痴子畏于虚空而驰迸走在所至趣不能离空此比丘等亦复如是正使达行不可称限空相自然无想之相亦复自然无愿之相亦复自然犹如复有第二士夫求于虚空八方上下欲得于空心自念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所欲游至口自说空而不知空言与其身行于空中而不睹空如是族姓子斯诸比丘求于灭度行于泥洹而求灭度不解所入所以者何所谓言曰得灭度者但假号耳犹如虚空若有行空经游虚空所言亦空其泥洹者假托言耳

于是五百比丘闻说是语漏尽意解逮得神通各叹颂曰「唯然世尊一切诸法皆悉灭度假使有人求灭度者则于其人佛不兴世我等大圣非为凡夫亦无所学亦无不学不生死不泥洹无灭度法所以者何又诸通慧我等已离所有道慧兴诸佛法

于是尊者舍利弗谓诸比丘曰「仁等已得造立入于斯慧自获利耶

答曰「吾等已入造于尘劳而无所作

又问「何故说此

诸比丘曰「唯舍利弗设断尘劳便入欲尘不欲灭度由是之故吾等说言已得入矣造于尘劳而无所作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族姓子当咨嗟之诸仁所立众祐之地

诸比丘曰「唯舍利弗仁者世尊亦复是卿不净众祐何况我等至清净乎

又问「此言何谓

诸比丘曰「佛知诸法界本悉清净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唯然世尊何谓世之众祐

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迷惑不耻世法

又问世尊「云何净毕众祐之事乎」答曰「若于诸法无所受故

又问「谁为世间之福田乎」答曰「若有不失佛道故

又问「何谓众生之善友」答曰「不舍一切群黎故

又问「谁于如来有反复乎」答曰「其不违疑佛教命者

又问「何谓奉事如来乎」答曰「其晓了解不起际故

又问「何谓亲近如来行乎」答曰「宁失身命不毁禁戒故

又问「何谓恭敬于如来者乎」答曰「设使行者将养诸根故

又问「何谓世间大财富乎」答曰「七宝满具故

又问「何谓于世知厌足者乎」答曰「其已逮得度世智慧故

又问「何谓晓了乎」答曰「其于三界悉无所愿故

又问「何谓谏喻于世乎」答曰「其有休息一切结缚故

又问「何谓处世而安隐乎」答曰「其不贪者无受财故

又问「何谓不贪乎」答曰「无有阴盖故

又问「何谓离于阴盖乎」答曰「舍于六入亦无所释故

又问「何谓己过乎」答曰「晓了道慧故

又问「何谓菩萨为布施主乎」答曰「劝化一切众生之类入诸通慧心故

又问「何谓禁戒乎」答曰「不舍道心故

又问「何谓为忍乎」答曰「见心灭尽故

又问「何谓精进乎」答曰「若求于心不得处所故

又问「何谓一心乎」答曰「心休息故

又问「何谓智慧乎」答曰「于一切法无音声故

又问「何谓菩萨行慈者乎」答曰「不随一切诸想行故

又问「何谓菩萨行哀者乎」答曰「无诸法念故

又问「何谓菩萨行喜者乎」答曰「不计吾我故

又问「何谓菩萨行护者乎」答曰「不计彼我想故

又问「何谓菩萨博立笃信乎」答曰「不舍诸法清白故

又问「何谓菩萨博闻住空者乎」答曰「不猗一切音声故

又问「何谓为惭」答曰「晓了内法蠲除故也

又问「何谓为愧」答曰「不习外事故也

又问世尊「何谓菩萨普无不入

于是世尊以颂答曰

「其身清净  不犯众恶  口言清净
常说至诚  秉意清净  常行慈心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遵修慈行
猗染尘  专于哀行  无有恚害
加以仁护  无有愚痴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若游聚落  闲居亦然
县邑燕处  众会无差  未曾违失
威仪礼节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皆悉遍信  诸佛正法  又常乐憙
无我之典  悦喜圣众  无所有议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脱于色欲
不知所行  度于嗔怒  亦无所度
晓了众行  之所归趣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亦不造著  于欲之界
亦不住立  于形之界  不著无形
皆亦如是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信乐诸法  一切悉空  然而众生
驰骋思想  由是之故  不尽诸漏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方便晓了
缘一觉乘  示以音声  而教化之
于佛大乘  靡不达了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一切皆知  所当至处
未曾违失  导师之教  常行等心
于诸憎爱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未曾想念  过去之法  当来现在
亦复如是  一切游居  无所猗著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何谓菩萨度于世法不处世法现入于世度脱众生于世间法示现世间平等世法因缘游世虽处于世不坏世法不失道法

于是世尊寻时叹颂答持心曰

「吾说世五阴  于世无所著
以不贪著世  不舍世间法
菩萨能了彼  解知世自然
诸阴为无本  不著世间法
有利若无利  嗟叹若谤毁
有名若无名  耻世苦乐法
彼用大智慧  虽游于世法
不见世所贪  道意不可动
得利不以悦  弃捐亦不戚
坚住如太山  无能动摇者
嗟叹若毁呰  其志常平等
名无名苦乐  坚住于等心
晓知世自然  因从颠倒兴
不生于世间  明达独游步
若入于世俗  综了所至处
是故随习俗  度脱众生苦
勇猛虽游世  在俗如莲华
不破坏世俗  分別了法性
假使行在世  不分別世法
故游于彼间  究缚世俗相
世相如虚空  亦无处空相
已能解了此  则不著世俗
随方俗所知  顺而化众生
贯达世自然  不毁败于俗
设无有五阴  斯谓世自然
其不晓了者  常倚于世俗
若能舍诸阴  不起无所有
虽现于世间  于俗无所著
其不了世法  炽然于诤讼
斯虚妄无诚  常立处二
吾未曾预世  亦无所诤讼
佛以是之故  部分自然法
法者无所诤  诸佛之所说
通了世平等  不虚无至诚
两舌若诚谛  逮得于教命
假使为毒害  与外道无异
诸法诚审者  无实无有虚
是故世尊说  度世无二法
吾所达世慧  斯为方俗法
则无虚无实  见世之罪恶
为世之光明  逮成大名闻
佛所开了世  清净无瑕秽
假有观俗者  身以睹自然
则见等正觉  现在十方者
知诸法因缘  诸法无自然
若剖析因缘  则能综理法
其能解达法  则能晓了空
设能解识空  则能別导师
设分別讲世  而求于音声
虽行世间事  不与世间俱
若堕于诸见  一切不及此
假名游于世  而不著俗事
佛灭度之后  其乐于忍者
于彼佛现在  导师之法身
若持如此法  则为供养佛
处世为世尊  导师之所知
弊魔波旬  不能得其便
若在于人间  广说斯经者
是党大智慧  主布施一切
戒禁为具足  晓佛导师者
斯度忍力勇  游步于精进
聪达乐禅定  分別于世间
说佛空无法  其闻斯等类
大士不复久  处道场降魔

解诸法品第四

佛复告持心梵天「如来已度世间境界示世俗教习乐于俗欲度于世乐灭方俗是谓世间之五阴也其自念言『世我所灭尽于世』求于五阴游于道者则名曰二所慕之径

「复次梵天所以名曰五阴者何其五阴者方俗言耳求诸见故舍受方俗其所见者自然之想斯则名曰为灭尽也灭尽向道不受诸见则为灭俗欲向正道是故梵天佛说斯言世有三刺之门及三重担习俗于世灭于世灭尽于世间而求度脱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假使如来说四谛事谛何所归

佛告梵天「是为苦谛习谛斯非圣谛是为尽谛向道之斯非圣谛所以者何假使诸苦为圣谛者一切牛马骡驴犬豕畜生伴党悉获圣谛若以诸习为圣谛者一切五趣所生群黎当获圣谛若以苦尽为圣谛者一切众生见断灭事便当悉除获致圣谛至由道谛一切有为悉当获致贤圣之道势力圣谛以是之故梵天观察苦习尽道以为圣谛其有晓了苦无所起斯谓圣谛其人行习者不为圣谛其灭尽法不起不灭斯谓圣谛假使平等一切诸法而无有二等于径路斯贤圣谛

佛告梵天「所以曰谛无有虚者何谓为虚自计有身而念有人备有寿而言有命著于男女猗于三有离于所有恃于所起依于所灭受于生死怙于泥洹是谓为虚此诸所受于诸所受无所依倚亦无所求斯谓为谛

「欲除苦者则名曰虚灭于习者斯亦为虚吾当尽证是亦为虚修行径路亦复为虚所以者何佛所教化八道品者若四意止斯亦谓虚

又问「何谓佛之所教所当思者

答曰「无意无念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斯乃名曰佛之所教所当思者为四意止则无所住不处诸想已不住于一切想者则住真际已住真际则无所住意无所处意有所住为不实名曰为虚以是之故当作斯观无实无虚乃为圣谛审者为谛所谓谛者无所生无所谛如来虽兴为无所起来不住于法性及与泥洹也亦无生死常审谛定所以者何其圣谛者无有生死亦无泥洹

佛言「梵天若有顺时证斯四谛名曰正谛

佛告梵天「将来之世当有比丘不能慎身不护禁戒不能制心不精智慧而当讲说發生苦谛谓趣习谛驰骋于斯坏于三有诸所生处又说当求行于径路是谓二谛驰骋其行是等愚𫘤吾则名之异学伴党非佛弟子非我声闻志趣邪径破坏正谛而自放逸吾处道场佛树下时不归诚谛亦无虚妄佛于诸法亦无所趣以是之故求如来法勿观二事勿言有二为二问也

白曰「不敢也天中天」答曰「是为颠倒迷惑之道不能蠲除一切所趣

于是持心白世尊曰「如来之法而无颠倒亦无所得所以者何如来逮成佛时所号名曰平等觉者为何谓耶」答曰「于梵天意所察云何佛所说法为有为无为实为虚」答曰「为虚天中天无所有也安住至圣

又问梵天「其虚无法为有所住为无所住」答曰「天尊其虚无者亦无所住亦无不住

「云何梵天而于诸法亦不有住亦不无住」大圣报曰「云何得道」答曰「彼无得道

告曰「梵天如来坐于树下处在道场晓了欲尘所处颠倒本常清净空无自然所晓了者如无所了亦不不了所以者何以是之故吾所了法逮正觉者无见无闻无念无知无受无著亦无所趣皆以超越一切诸性无言无辞无字无句亦无言教如是梵天诸法如空而尔欲得逮诸法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又复世尊诸佛大圣甚不可及至未曾有具诚谛法诸佛世尊至有大哀分別晓了寂然之法而以文字为他人说其有信乐如来说法立诸德本具足所当斯等众生则于诸佛无有罪咎所以者何一切世间悉共信之志无所著天中天世人信法法是我所倚俗著法法无实无虚无法非法而世俗人依倚泥洹于斯察之无有终始亦无泥洹俗倚善德无有善德亦无不善俗倚安乐无苦无乐俗倚佛兴佛亦不生亦不灭度

「又复说法当得审谛显扬圣众以无为事而为审谛其经典者于世可信譬如假喻从水生火从火出水悉因缘合

佛言「如是觉了尘欲则成佛道所由因缘所以者何如来所因觉了尘劳成正觉者无逮正觉既有所说而不见色亦无所念亦不造二亦无所证不得灭度亦无寂然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族姓女设有晓了信斯法者则能蠲除一切诸见而得解脱当为稽首归命作礼奉若如来于过去佛已为造行则为善友所见摄护志乐微妙殖众德本已为逮得安谛之藏揽持法府则灭众罪建立道业则致贵姓总持如来言教之宗则为大施放舍尘垢则护戒力爱欲力则致忍力无疆恚勇为精进力而无懈厌为禅定力弃除罪业为智慧力舍离邪见一切诸魔莫能回动仇敌怨仇无能得胜终不诳惑于世间人所言至诚讲说晓了诸法本净则为真实说究竟法则为如来之所摄护则乐仁和游居安处则为财富于贤圣业则知止足于贤圣行善见长养殷勤供事则当见信度于彼岸为志脱者而勗励之乐得脱者即令勉济无所依者而使凭附乐无为者从得泥曰乐于道者为具敷弘慕超越者而为示现又诸方术则为医王一切病者为设良药致于智慧则为力援逮获𠢕势以为欢乐得出自在不依因人亦不从受无有恐惧衣毛不竖

「如师子步致得妙乘为如神龙安和其心犹如调象游在众中若如神仙则致勇猛降伏怨敌游于大会志强无惧意果自恣而无所畏所说正谛悉无有难蠲尘劳法如月盛满智慧光明如炬远照如日之升无所不耀灭除众冥若如锭燎离于诸著无有增减持行如地众生仰活

「犹若良田百谷滋洗一切垢譬若如水灭除诸想犹若如火于一切法而无所著犹若如风不可动摇如须弥山志性坚强犹若金刚铁围之山诸外异学莫能当者声闻缘觉无能及者以法等味譬若如海则为度师蠲除一切尘劳之渴慕求经法未曾厌足则于智慧而无充溢则为圣皇而转法轮

「颜貌姝特如天帝释心得自在有如梵天演法雷震犹如天阴为雨甘露如澍洪泽则得长益根力觉意则得超度生死之患便得进入于佛圣慧则得逮近致佛正道当获博闻无有伦匹以过于量悉无有量智慧辩才而无等侣逮得总持志性坚强意达聪明睹群生性

「循观诸法其志果畅常行慈愍哀世间人已得超度世俗之事行无所著犹如莲华不为俗法之所染污诸明智者悉爱敬之诸博闻者多信从之为众智士常所恭顺诸天世人悉奉事之诸禅思众稽首为礼贤圣众咸来宗侍声闻缘觉所共钦嘉则好远离土地之行则无谄饰不贪利养威神巍巍履贤圣迹端正殊雅色貌难及威曜光光不可称究则以相好而自庄严则能执持佛之言教则能顺护诸法训典亦能奖济贤圣之众便常逮见诸佛正觉因当速成诸佛之眼而为诸佛所见授决则当获致具足三忍寻当得座于佛树下便能降伏魔及官属得诸通慧而转法轮则能兴發造诸佛事趣于深法不恐不畏不难不懅

「唯天中天吾于一劫若复过劫咨嗟显扬斯正士等不能究竟得其边际所行至德诸佛之道深妙若兹难受难解不可睹见难晓难了若有受持而讽诵读便复奉行若能广演普分布者于彼法说则能立众第一笃

佛告梵天「仁所咨嗟诸正士者至真之德安能究尽不能及知如佛所究如来则以无碍之慧申畅其德尔乃达了究尽之耳如来所说句议旨趣斯诸正士悉当了达而普顺从不为逆乱所为至诚不为迷惑悉建正议志不驰骋于严饰事晓如应辞犹若如来所演言教譬若大圣讲诚谛法又若如来所说法者复超于此严饰章句不能究尽觉了所有无循无逆无制无通尔乃达识而不放逸在于严饰不循言辞之所知也设无言辞则是如来说法之辞如来所可讲说经者方便宣法如来加以兴无极哀而为众生敷陈经典

佛告梵天「假使菩萨能分別了如来五力所因疗治是为菩萨则能建立造诸佛事

又问世尊「何谓如来五力所疗

大圣答曰「谓法言辞入如应说善权方便光显于法不失句义分別道迹入于大

佛言「梵天是为如来五力所疗一切声闻缘觉之等所不能及

又问世尊「以何言辞如来演教

世尊告曰「过去当来现在之教欲尘之语颠倒之言世俗度世有漏无漏所著无著有罪无罪所有无有我人寿命逮造证辞周旋生死灭度之辞是为梵天诸所言说斯众辞者观辞如幻无所成故观辞如梦见无实故观辞如响报应缘对声故观辞如影现缘合有故观辞如镜像照现故观辞如形印之有故观辞如𤈷颠倒见故观辞如空所有尽故观辞无言不可得故

佛语梵天「假使菩萨能晓了此诸法言辞是菩萨者乃能讲说诸法言辞又于诸法无所依倚以无所倚则能逮得无碍辩才以能逮得无碍辩才则能为诸罣阂之众显曜平等亦与同处讲说经法而不质阂于一切辞不坏法性游诸言辞及所破坏悉无所倚

「设使梵天如来所说显无言辞则为讲法梵天欲知何所菩萨而于如来行诚谛事善权方便于斯梵天如来于尘而现结恨又于结恨而现尘劳菩萨悉当晓了彼趣

「何谓梵天如来于尘而现结恨尘劳自然等无差特故又于结恨而现尘劳依于结恨而行惠施泥洹清净谓诸愚戆不能晓了众恼之患故又彼菩萨晓了所有布施之事后世大宝故无所趣无所趣者则曰无为禁戒泥洹悉无所有亦无所行故忍辱无为虚无所有故精进无为遵修意故禅思无为无所悦故智慧无为逮得相故于欲离欲之本际者法性无欲故嗔恚本际计于法性无结恨故愚痴本际计于法性无愚痴故生死无为之本际者则无所生其无为者不倚生死至诚虚妄所见言辞虚妄至诚则致慢恣

「复次梵天如来次第而因真谛随其因缘而计有常知有吾我则为蠲除非议之事其邪见者而无笃信兴造反业令知反复去于无信悉除所愿邪见身者如来悉知便为斯等分別说之见所应者如来则为说诚谛教假使众生弃捐贡高自大事者如来则以已诚谛教而讲说之是为梵天如来至真至真言教菩萨于彼则当晓了斯方便行

「设使归此一切所说权方便者如来兴者便得解脱非邪事而笃信者则见诸色之所报应而起众生便因如来得解脱也若演法身便为如来真谛之辞解脱邪法而行笃信因法而度敬文字者众生之类不为说此解邪见法未曾信斯亦无所得亦无差別言有泥洹则为邪信处于颠倒尘劳无为无有灭度斯则为信而得解脱无所生法不坏诸法言有人者则为邪信入于寂然而欲度者便无有人其邪信者即自解脱真谛之事

「是故梵天于斯菩萨不能晓了真谛言辞权方便者于一切音无所恐畏为无量人众生之类开导利义于彼梵天如来至真以何方便为众生说法其布施者得大富有持戒生天忍辱端正精进获明若禅思者致悦不乱学智慧者灭除尘劳爱欲之著若博闻者疾逮智慧行于十善乃得处天及在人间行慈悲喜护致升梵天观察寂然澹泊获果致逮学地得不学地缘觉之地清净众祐佛之道地所示现慧无有边际等于泥洹灭一切苦

佛言「梵天吾则应时善权方便为诸众生布告显示如是像法如来未曾心怀众想计吾我人寿命也如来所行亦无所得亦不悭贪亦无所施亦不持戒亦不毁禁亦不忍辱亦不嗔恚亦不精进亦不懈怠亦不禅定亦不乱意亦不智慧亦不愚痴亦无有道亦不灭度亦无所安亦无众患

佛言「梵天教化众生使令精勤专修奉行所因精勤专修奉行当入斯法如本志愿或有获致道迹往来不还无著至于缘觉若复得入逮成无上正真之道至无为度是为梵天如来至真善权方便而为众生敷陈经典

彼又菩萨当为众生善权方便设大哀常以正法而奖济之何谓如来之所说者法无有眼亦无有脱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无有脱者所以者何眼者则空而无有吾亦无我所则悉本净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彼则为空便无有吾亦无我所则悉本净

佛言「梵天是为一切悉归脱门有所归趣为之眩惑色声香味细滑法其六事者亦复如是一切诸法皆悉为空想无愿无起无灭亦无有住亦不不住所可谓者意不住生本净自然澹泊寂寞

佛言「梵天如来一切悉以文字演为脱门或以等御痴𫘤之句普顺文字当观之为真谛教如来一切所可分別悉至解脱敢可说者悉诚谛句如来说经无有尘劳所演法者皆无解脱归灭度也是为如来所说典籍斯谓菩萨所当学者

佛告梵天「如来至真以何方便遍修大哀而为众生讲说法乎如来则以三十二事有所發遣而加大哀济于众生为三十二无有吾我于一切法令众生类解信无身如来于彼而兴大哀(一)于一切法众生无受而反有人如来于彼兴發大哀(二)一切诸法则无有命而众生反计有命如来于彼兴显大哀(三)一切诸法而无有寿而众生反计有寿如来于彼兴显大哀(四)一切诸法为无所有而众生反计有处所如来于彼兴显大哀(五)一切诸法都无所依而众生反有所倚著(六)一切诸法悉为虚无而众生反志有所乐(七)一切诸法悉无吾我而众生反计有吾我(八)一切诸法悉无有主而众生反专志贪受(九)一切诸法悉无可受而众生反依倚形貌(十)一切诸法悉无所生而众生反著于所生(十一)一切诸法悉无有没而众生反贪于生死(十二)一切诸法悉无欲尘而众生反没溺尘垢(十三)一切诸法悉无贪欲而众生反为所染污(十四)一切诸法悉无恚怒而众生反怀愶结恨(十五)一切诸法悉无愚痴而众生反为之迷惑(十六)一切诸法悉无所从来而众生反乐倚所趣(十七)一切诸法悉无所趣而众生反依于终始(十八)一切诸法悉无造行而众生反务建所修(十九)一切诸法悉无放逸而众生反驰骋纵恣(二十)一切诸法悉为空静而众生反处于所见(二十一)一切诸法悉为无想而众生反想行为上(二十二)一切诸法悉无有愿而众生反志于所侥(二十三)已为远离若干种事有所受世俗所怙嗔怒结恨所获患厌不与怨敌而集会也及诸不忍处于仁和(二十四)遵修颠倒为世所习游于邪径则能弃除所生之处(二十五)彼则无有审道所趣则为烦愦得于财利世俗所依则而志慕一切资业当以抑制诸无厌欲即使具足贤圣之货信戒惭愧闻施智慧建立于此具足七财(二十六)吾谓众生为恩爱仆以无坚要为坚要想财业家居妻子之娱便无有安所以谓之为恩爱仆众生之类无有坚要为坚固想当为讲说计有常者为现无常(二十七)吾谓众生求财利业则为仇怨而反谓之为是亲友吾为建立显亲友行而为蠲除勤苦之患究竟灭度(二十八)吾谓众生以反邪业各各处于若干言教当为讲说清净微妙无业之命分別说法(二十九)吾谓众生为诸尘垢而现污染家居事多有患害扰攘之务而为说法当令出去等度三界(三十)处于所作一切诸法因贪起住众缘所处诸立之相众生于彼而修懈废当为说法至圣解脱劝令精进为度坚要而说经法悉使获安又加于是而复反舍无阂之慧(三十一)最尊灭度志于下贱声闻缘觉当为显示微妙之行如来因此则于众生兴阐大哀(三十二)

佛告梵天「是为三十二事如来开导顺化众生敷弘大哀斯为如来谓行大哀

佛告梵天「若有菩萨奉行于斯三十二事合集大哀如是菩萨为大士者名大福田为大威神乐于巍巍至不退转为众生故而造立行

佛说此大哀法门品时三万二千人發无上正真道意三万二千菩萨得不起法忍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第一


校注

(一名法经)十七字【大】〔-〕【宫】 诸义【大】诸义经【宋】【元】经【明】 佛说【大】〔-〕【明】 月氏三藏【大】*三藏法师【宋】【元】【明】【宫】* 明网【大】下同明纲【宫】下同 加【大】迦【宋】【元】【明】【宫】 阂【大】下同碍【宋】【元】【明】【宫】下同 明网【大】下同明罔【宋】【元】下同 力【大】力士【宋】【元】【明】 惒【大】和【宋】【元】【明】【宫】 说法【大】说经【宫】 惟【大】*唯【宋】【元】【明】【宫】* 愚痴【大】愚疑【宫】 曜【大】观【宋】【元】【明】【宫】 遵建【大】尊逮【宋】【元】尊建【明】【宫】明注曰遵建南藏作遵逮 辄【大】转【宫】 澹泊【大】憺怕【宫】 名【大】*名曰【宋】【元】【明】【宫】* 锭【大】定【元】【明】 得【大】〔-〕【宋】【元】【明】【宫】 安乐【大】好乐【宫】 曜【大】耀【宫】 讲【大】请【元】【明】 普【大】光明普【宋】【元】【明】【宫】 一(记数)作夹注【宋】【元】【明】【宫】* 治【大】授【宋】【元】【明】【宫】 而恐【大】而不恐【宋】【元】【明】【宫】 恶【大】〔-〕【宋】【元】【明】【宫】 至【大】至早【宋】【元】【明】【宫】 善【大】嗟【宫】 道【大】导【宋】【元】【明】【宫】 多【大】外【宫】 于【大】*于【明】* 修【大】佛【宫】 断【大】永【宋】【元】【明】【宫】 室【大】宇【宫】 凶【大】凶【宋】【元】【明】【宫】 碍【大】厌【宋】【元】【明】【宫】 众【大】乘【宋】【元】【明】【宫】 四法品【大】*持心梵天所问经四法品【宋】【元】【宫】* 净【大】〔-〕【宋】【元】【明】【宫】 议【大】下同义【宋】【元】【明】【宫】下同 常【大】甞【宋】【元】【明】【宫】 疑【大】*废【宋】【元】【明】【宫】* 净【大】白【宋】【元】【明】【宫】 化【大】他【宋】【元】【明】【宫】 不【大】下【宋】【元】【明】【宫】 曾【大】甞【宋】【元】【明】【宫】 释【大】择【宫】 江【大】恒【宋】【元】【明】【宫】 吾【大】吾我【宋】【元】【明】【宫】 如为【大】为如【宋】【元】【明】【宫】 令【大】今【明】【宫】 智【大】诸【宋】【元】【明】【宫】 〔殊异而〕二十三字-【三】【宫】 (殊异也)十五字【大】〔-〕【宋】【元】【明】【宫】 (天中天而)八字【大】〔-〕【宋】【元】【明】【宫】 达【大】远【宋】【元】【明】【宫】 无想之相【大】无想之想【宋】【宫】无相之相【元】【明】 禁戒【大】梵戒【宫】 博【大】〔-〕【宋】【元】【明】【宫】 猗【大】倚【元】【明】 猗【大】下同倚【宋】【元】【明】【宫】下同 县【大】聚【宋】【元】【明】【宫】 亦【大】无【宋】【宫】 太【大】大【元】【明】 缚【大】练【宋】【元】【明】 处【大】虚【宋】【元】【明】【宫】 舍【大】除【宋】【元】【明】【宫】 相【大】想【宋】【元】【明】【宫】 是【大】道【明】【宫】 毒【大】益【宋】【元】【明】【宫】 弊【大】憋【宋】 闻【大】间【宋】【宫】 度【大】〔-〕【宋】【元】【明】【宫】 于世灭【大】〔-〕【宋】【元】【明】【宫】 习【大】下同集【元】【明】下同 谛【大】谛斯非圣谛【元】【明】 伴【大】*𤳖【宋】【元】【明】【宫】* 断【大】斯【宋】【元】【明】【宫】 备【大】惫【宋】【元】【明】倏【宫】 为不【大】不为【宋】【元】【明】【宫】 来【大】来亦【宋】【元】【明】【宫】 问【大】门【宋】【元】【明】【宫】 问【大】曰【宋】【元】【明】【宫】 倚【大】猗【宋】【宫】次下混用 护【大】获【宋】【元】【明】【宫】 爱【大】受【宋】【元】【明】【宫】 无能得胜【大】无得胜者【宋】【元】【明】【宫】 至【大】致【明】 勉【大】免【明】 泥曰【大】泥洹【宋】【元】【明】【宫】 𠢕【大】敖【宋】【宫】 锭【大】庭【元】【明】 殖【大】植【宋】【元】【明】【宫】 曾【大】甞【明】【宫】 天阴【大】天霠【宫】 澍【大】霔【宋】【元】【明】【宫】 无【大】正【宫】 贤圣【大】*圣贤【宋】【元】【明】【宫】* 奖【大】将【宋】【元】【明】【宫】 普分布者【大】普令分布【宋】【元】【明】【宫】 信【大】信也【宋】【元】【明】【宫】 志【大】忘【宫】 识【大】义【宋】【元】【明】【宫】 辞【大】辞(一)【宋】【元】【明】【宫】 便【大】便(二)【宋】【元】【明】【宫】 法【大】法(三)【宋】【元】【明】【宫】 迹【大】迹(四)【宋】【元】【明】【宫】 哀【大】哀(五)【宋】【元】【明】【宫】 𤈷【大】焰【宋】【元】【明】【宫】 阂【大】下同碍【宋】【元】【明】【宫】下同 质【大】踬【宋】【元】【明】【宫】 无所趣【大】〔-〕【宋】【元】【明】【宫】 戒【CB】【碛-CB】【宋】【元】【明】【宫】诚【大】诫【丽-CB】 令【大】今【元】【明】 非【大】生【宫】 解【大】脱【宋】【元】【明】【宫】 脱【大】说【宋】【元】【明】【宫】 疾【大】戒【宫】 彼又【大】又彼【宋】【元】【明】【宫】 口身【大】身口【宋】【元】【明】【宫】 切【大】功【宋】 想【大】相【明】 𫘤【大】骇【宋】【元】【宫】 当【大】常【宋】【元】【明】【宫】 说【大】论【宋】【元】【明】【宫】 遍【大】遵【宋】【元】【明】【宫】 为【大】谓【宋】【元】【明】【宫】 十【大】*〔-〕【宋】【元】【明】【宫】* 恚【大】嗔【宋】【元】【明】【宫】 愶【大】协【宋】挟【元】【明】【宫】 所【大】〔-〕【宋】【元】【明】【宫】 于【大】于【明】 二十【大】*〔-〕【宋】【元】【明】【宫】* 为无想【大】无有想【宋】【宫】无有相【元】【明】 想【大】相【元】【明】 者【大】著【宋】【元】【明】【宫】 建【大】造【宋】【元】【明】告【宫】 为诸尘垢而现【大】诸尘垢秽而见【宋】【元】【明】【宫】 家居【大】居家【宋】【元】【明】【宫】 为度【大】度为【宋】【元】【明】【宫】 三十一【大】〔-〕【宋】【元】【明】【宫】 志于【大】至于【宋】【元】【明】 于【大】于【明】
[A1] 旦【CB】且【大】(cf. K10n0142_p0380c21)
[A2] 侍【CB】【丽-CB】持【大】(cf. K10n0142_p0380c23)
[A3] 析【CB】【丽-CB】折【大】(cf. K10n0142_p0386b13)
[A4] 如【CB】【丽-CB】知【大】(cf. K10n0142_p0390a17)
[A5] 设【CB】【丽-CB】说【大】(cf. K10n0142_p0390c06; T10n0291_p0594a01)
[A6] (三十二)【CB】[-]【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1)
关闭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1)
关闭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