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心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寂品第八

尔时持心梵天谓普行菩萨曰「族姓子仁者以何行为行」答曰「其所行者一切有为悉无所有而随众生所著行者

又问「一切众生所有为著行者何谓为众生行」答曰「从诸如来之所行也

又问「计诸如来为何所行而以为行」答曰「一切永空而以为行

又问「一切愚痴凡夫诸所行者又诸如来之所行者亦如是乎设如斯者何谓如来之境界耶」答曰「仁欲使空有別异乎」报曰「不也

答曰「云何世尊不云诸法空乎」报曰「如是

答曰「以是之故一切诸法无有差別又此所行而无有相梵天当知如来不处诸法为若干也

于是持心梵天问普首曰「所谓行者所行为何」答曰「行四梵行乃名为行」又问梵天「其四梵行而为行者不为游所在造行常修四梵具足诸行乃为游空假使梵天行在闲居若处旷野而常具足于四梵行此乃名曰行游于设令复处讲堂棚阁紫金床座敷具重而不遵修于四梵行此则不曰游于空也用不晓了行之所致

又问「以何等行为慧见行」答曰「假使行者空不见身也

又问「其不见我为睹慧乎」答曰「如是梵天其不见我则睹慧矣犹如梵天有聪明王若圣达帝其臣吏者则有智慧而为帝王之所敬重如是如是其不见我乃睹净慧

又问「谁不见我」答曰「无吾我法斯等之畴则为具足所有身也如是一类名曰见我

又问「如今所说吾观其不见我者则为见佛所以者何吾我自然佛亦自然溥首如来所见何等」答曰「离吾我见所以者何其不见我则为见法其见法者即为见佛

又问溥首「无我因缘若成就者则致平等」答曰「梵天假使成就诸有形事宁可谓之致平等乎

又问「云何溥首为何所获得致平等而成就耶」答曰「无所蠲除亦不造证其奉此者获致平等

又问其慧眼何所睹乎」答曰「梵天其慧眼者不有所见其慧眼者不见有为及与无为所以者何想念有为其无想念则为慧眼光曜达者则已超度所有眼迹以是之故为无所见

又问溥首「因缘吾我成就平等比丘由是不获果耶」答曰「梵天宁可使令无平等者得果证乎不为等疗正使遵修不得果证离于想念乃睹获矣设处憍慢非平等疗若有憍慢若不憍慢不得约时

又问「溥首以何等法而为约时而云约时」答曰「其法不生亦不今生亦无当生是则诸法之约时也吾说约时则谓此矣

又问溥首「如是生者为何约时」答曰「如是约时其不生者是谓为生超度一切诸行所见斯则名曰为平等也

又问「其平等者为何谓」答曰「平等吾我及与灭度而不为二是则名曰为平等也其平等者无所猗据是谓平等所演平均是谓平等无利与不利谊与不谊是谓平等蠲除一切所可思念是谓平等

时世尊赞溥首曰「善哉善哉快说斯言如所云

说是语时七千比丘漏尽意解二万二千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一万比丘离于爱欲二百天人發无上正真道意五百菩萨得不起法忍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为作佛事

溥首寻时答梵天曰「佛无兴出何所为法若不作法有所处乎

又问溥首「世尊不为化无量人至灭度耶仁者不为不可称计众生之类造利谊乎」答曰「梵天无有人类反欲令有乎」报曰「不也

答曰「梵天卿反欲令人物之品成就人乎」报曰「不也

答曰「梵天卿复欲令如来无碍若无所有令兴發乎」报曰「不也」答曰「何所人类如来所济令得灭度

报曰「溥首其法不生向者所说如兹计之无有生死亦无灭度亦无所获」答曰「如是梵天如来至真不得生死亦不灭度又复梵天世尊所化解脱声闻计于彼等亦无生死亦无灭度则为灭度所谓梵天为灭度者方俗言耳假托名号所谓生死亦习俗言而无终始周旋者也亦无灭度

报曰「溥首谁当肯信此言者乎」答曰「其于诸法无所著者也

又问溥首「其有所猗为何著乎」答曰「梵天其有所猗为著虚妄假使梵天彼诚谛者则无其慢于此亦不有所乐也何况当复猗著空乎是故见诚谛者则无所著已无所著则无生死已无生死不离生死已不离生死斯乃名曰为灭度矣

又问溥首「其灭度者为何志求于灭度乎」答曰「梵天其灭度者名转相因为诸识行其慧之行诸行澹泊不有所由则无所处其无所处斯乃名曰为灭度矣处行者则曰永灭斯为道约时也无有生者是乃名曰为四谛

于是普行菩萨问溥首曰「今所说者悉诚谛言也」答曰「族姓子一切所言皆为诚谛

又问溥首「其所言者虚妄响像亦诚谛乎」答曰「实为诚谛所以者何其所言者皆无处所而无所立已得自在名曰诚谛斯一切言悉为诚谛其诸天人如来至真亦说言教计斯诸言亦无若干亦无有异所以者何一切所说皆如来辞一切如来亦无所行亦无进退其有言辞若复演教皆亦如是言教为教以是之故一切所言平等文字以等文字则能一等于文字矣已能等一切文字者则得自在便能平等一切言辞普行平等

又问溥首「如来至真岂不分別贤圣言辞无贤圣辞」答曰「仁者欲令诸贤圣众为文字教复又欲令无有文字贤圣教乎」报曰「如是

溥首答曰「其贤圣文字无贤圣文字有想念乎」报曰「不也

答曰「是故文字无有想念假使弃舍一切想念斯曰贤圣无有言辞其贤圣者不以文字有所说也无有人想亦无法如伎乐及与大鼓节奏之鼓因缘有声亦无想念贤圣亦然现有所说而有言辞亦无所著

又问溥首「如来言曰『设聚会者当兴二事若讲论若如贤圣而嘿寂然』于彼溥首何谓论法何谓圣寂

答曰「设不于佛反经法不乱圣众斯乃名曰为讲法矣若思法者其志佛者离于色欲所谓法者无为无形所谓圣众贤圣寂然也

「复次族姓子其四意止遵修精勤分別解者斯为论法心无所念于一切法斯则名曰贤圣寂然

「族姓子其有精勤分別解说于四意断斯谓论法所论于法于平等者不为平等亦不造则名圣寂若有遵修讲四神足斯为论法设复无身无言无心则名圣寂遵修解说五根五力则为论法又若无声不信于法则无贤圣择取诸法专精一意而自建立等成本解脱于诸法而悉信之一切所说而悉决了行于智慧是则名曰贤圣解脱遵贤圣脱于七觉意谓论法等察于色欲不举不下得此行者则名圣寂遵修精勤解八圣是则名曰为论法矣已见种姓之所生处譬如浮筏不著于法不著非法则名圣寂

「族姓子知其有解了三十七品法之所归斯则名曰为讲论法假使于此以法证身则不离身睹于法者则不离法其有见者而无本见若不见二则不睹二如其所见现在智慧之所见者则不有见其不见者乃名圣寂

「又族姓子其分別说不我同像不他同像不法同像斯则论法设不得法离于一切文字之教音声言说除憍慢兴發澹泊其心寂然究竟于行斯则名曰贤圣寂然

「又族姓子若他众生及余异人各各睹见斯诸人根为分別说假使定意若心乱者斯诸贤圣为寂然也有所建立而无愦乱

于是普行菩萨问溥首曰「如今仁者有所论说吾观谊归一切声闻及与缘觉无有法说无贤圣寂所以者何不能晓了众生根本不究平等又复溥首谁当说彼有平等意谁为顺法住贤圣寂耶当谓如来为平等也诸佛世尊乃能晓了众生根本而常专定

于时世尊告溥首曰「实如普行族姓子之所说也诸佛世尊乃能了耳

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世尊曰「我亲面从世尊启受告诸比丘若聚会坐当兴二事一讲论经典二遵贤圣寂设声闻众不奉行者何因如来为诸声闻说斯法言当分別说讲论经典若不尔者贤圣寂然

世尊告曰「于须菩提意云何诸声闻众以无所能有讲论贤圣寂然而为行乎」答曰「不也天中之天

「故须菩提当造斯观一切声闻及与缘觉无有法说贤圣寂然

于是溥首谓贤者须菩提「耆旧岂知如来所见众生根本于此所造八万四千行分別说者宁讽诵乎耆年于彼以何智慧而观解」答曰「不及

报曰「卿便定意有三昧名观众生心住此定者便能观察见众生心己心他心而不罣」答曰「不及

溥首又曰「唯须菩提如来有言八万四千行因其所行而分別说了于医药三昧正受而不动摇普知一切众生之心是故须菩提当造斯观此非声闻缘觉地之所能及

「唯须菩提有婬行人缘以空事而得解脱如来悉知若不因空或复有人而怀怒行睹见瑕疵因其嗔恚而得解脱不以慈心如来悉知或复有人而怀痴行因以讲说而得解脱不以说法如来悉知或复有人怀等分行不缘空行亦不以观而得解脱不以慈心亦不嗔恨而得度世不以劝赞不以说法而得解脱

「又复如来因随说法应其行根缘厥形类而得解脱如来悉知是故须菩提当造斯观如来禅定讲说尊法名贤圣寂

于时须菩提谓溥首曰「缘觉以是不任讲法无贤圣寂唯有菩萨具足斯法乃能讲说及贤圣寂」答曰「如来明其所知靡不通达

世尊告须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音整其乱心菩萨以此三昧正受定行普具众德等备诸行

于是溥首菩萨问普行菩萨曰「族姓子说八万四千行八万四千诸品藏者是则名曰讲说经法晓一切想至灭寂定此乃名曰贤圣寂然族姓子佛以一劫复过一劫分別决此所说法义斯乃名曰贤圣寂然

彼时世尊告普行曰「族姓子乃去往昔过无数劫不可计会无有限量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名曰普光如来至真兴出于世劫曰名闻世界名爱见普光如来爱见世界丰熟安隐米谷平贱无患快乐天人繁炽其佛世界以一切宝合成为地以众香树而熏香软细好譬如妙衣等以众宝莲华庄严

「爱见世界有四百亿四域天下一一四域三百三十六万里一一城郭纵广四十万里皆以珍宝自然庄严一一大城有二十郡而为部党及诸县邑一一大城所有国主典领无量百千居民又彼人民目所睹但见好憙可意所敬一切众民悉得念佛三昧之定以故彼佛世界名爱见设诸菩萨诣异佛国则不以乐于他世界若普光如来说三乘教为诸声闻讲说经法广复加意而解释则兴二行宣畅说法圣澹泊行

「东方世界有二菩萨止在医王如来佛土一名欲尽二名持意诣普光如来所稽首于地右绕三匝手而住彼佛世界名清净普说三昧以一事故界名清净假使菩萨逮得斯定则舍一切众想尘劳便得佛法光明以故世界名曰清净过去诸法皆悉清净当来诸法亦悉清净现在诸法亦皆清净此名二清净

「所以名清净者谓真清净真清净者亦无所生亦无清净其清净者本源清净故名本清净其本清净则一切何所法者而本清净空则本净便皆远离一切诸法悉为虚妄想本净又一切法则以蠲除诸所思想邪念之事悉为消灭其无愿者则为本净一切诸法为不应行为无所愿堪任究竟以离自然能为本净斯则名曰本净明显本净光耀

「如生死净泥洹本净亦复如是如泥洹净一切诸法本净亦然斯则名曰为本净也心之显明犹族姓子虚空无处无所志愿姓能一疗治尘劳心之本净无有处所无所志求则能蠲去尘劳之欲

斯族姓子心本清净心为显明犹如虚空云雾烟尘不害虚空亦无所坏亦无所虚空本净无能污者亦无尘劳是究竟说永无所污故曰虚空假使思惟顺如应者凡夫愚戆言發尘劳心之本净无能污处以无能污是故名曰本末清净设不染污故曰本净是故解脱为解脱也

「斯族姓子清净世界而普等入彼时世尊为诸菩萨而分別说闻斯三昧心则趣法光明之耀

「于时尽意菩萨白普光如来『我身曾闻天中之天又斯普入当何方便而修行乎』普光佛告尽意菩萨『诸贤至此为族姓子当行二何谓为二分別说法贤圣寂然澹泊之行

「又族姓子彼之菩萨因从世尊闻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即时而退寻便至于別异游观于化棚阁因而遵行

「时有梵天名曰善光与七万二千诸天梵俱往诣菩萨稽首足下适见此已即问菩萨『时族姓子辄有所说普光如来而聚会耶诸比丘坐亦说经言当行二事分別说法贤圣寂然而无所念族姓子何谓说法贤圣寂然

彼时菩萨谓善光梵天『梵天且听粗答所问如来目观分別说耳度于无极族姓子于彼菩萨众以此二句而为众会广说其』时七万二千梵天咸發无上正真道意得不起法忍善光菩萨得普明三昧

「是族姓子诸菩萨不可制止阂辩才兴發难问谁讲说法贤圣寂然而开演说于七万六千岁宣布二句而發遣之不得一句之边况复二句

「于时如来住在虚空而發斯言『止族姓子勿得言说兴于诤讼闻其譬喻诸所言说如呼声响所因得脱便而顺从因响便入其辩才者有所分別无尽之行不可究竟吾發意顷于一劫中若复过劫若是问谊叹彼贤不可究竟不得边崖卿贤者等不能穷尽辩才之慧又而复次寂静』」

佛言「寂然澹泊无有文字谊宜之事又不以利养如供养利是为谊宜又所救济心念识之从如来闻有所解说则时默然故族姓子菩萨一念之顷能叹讼说百千劫数所演辩才行此然后当造斯念而有菩萨名曰巍巍救护尽意在于人间而说此语普行梵天及二菩萨所入之地省察往昔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尔时尽意菩萨者今溥首是持意菩萨今普行是善光梵天今持心梵天是也

力行品第九

于是普行菩萨白佛大圣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诸如来世尊道德高妙乃能如是获大利义因从精进而常勤力其懈怠者虽百千佛奈之何耶唯然世尊其为道者当专精勤

溥首童真问普行曰「仁族姓子岂能別知何所遵修名于菩萨为精勤乎」答曰「假使菩萨遵修行者而有时节无所思念不舍精勤

又问「何谓精勤而有时节亦无所念」答曰「假使行者不想诸法则而时节为无所念

又问「何谓如时而无所念」答曰「设于诸法悉能奉行睹见平等则为时节亦无所念

又问「岂可能令见等行乎」答曰「不也设见平等者则便堕于六十二见不为平等

持心梵天问溥首曰「其平等者不见诸法乃名平等

溥首答曰「何故梵天而不见乎」报曰「除于二事故不有见无所见者乃为等见

又问「岂在梵宫为等见乎」报曰「何等为见」答曰「其所见者如色无本不造差別如有所见痒行识而无有本等不差別设使溥首睹于五阴而无本者则为示现于世间矣为平等见也

又问「在于梵宫行何所行」答曰「尽于诸相则为是行是为溥首世俗所行

又问「设使诸相灭世心相者云何尽于心相行乎」答曰「溥首世间之相不为尽

又问「何谓分別为诸相行为世间行」答曰「其都尽者则无所尽其有尽者而不可尽

又问「梵天如来至真岂不有云其尽法者谓有为事」答曰「其尽法者未曾复尽如来说曰『其尽法者谓有为事』」

又问「梵天何谓名曰为有为事」答曰「其尽法者名曰有为

又问「梵天有为之事为何所」答曰「住于无为自然之处则为有为

又问「有为无为斯诸法者有何差別」答曰「有为无为诸法之者以方俗事言有差別方俗说斯是为有为此为无为其有为法及无为法则无殊別法无有异

又问「梵天所言法者为何谓」答曰「所云法者无有差別是谓为法

又问「何谓为言」答曰「有所嘱累有所讲说是谓言说所以者何一切言说平等相像如来分別为平等也有所说者不为差別是故名曰为言说也又复溥首一切所言为无所言斯则名曰无所逮得为佛所言平等觉者不有所获无所言行

又问「何谓平等觉佛所念行」答曰「不行于色不行诸相不行于法

又问「难获之相而说法为念行乎」答曰「不也其有相者法则无本无有真实而不差別此为如来之所念行其所行者为无所行亦无有本亦无所说亦无所失

又问「梵天云何如来成平等觉」答曰「溥首如来晓了一切诸法悉为本净自然无本逮平等觉以故因号平等正觉

志大乘品第十

于是普行菩萨白世尊曰「何谓大圣名于菩萨志于大乘何以观

世尊以颂答普行曰

「若志求佛道  未曾慕于色
如色道亦然  斯为意慕道
色与道无异  行者亦如兹
所愿无所坏  则道第一慧
无坏义道义  道者无利义
其修第一义  乃为志求道
于阴求佛道  众种及诸入
晓是为等觉  与道无差別
如使不受法  无上下中间
亦无所弃捐  乃为志求道
若法若非法  不想此二事
以不获两缘  乃为志求道
有为则二事  无为则无二
弃捐分別事  乃为修道行
而超度凡夫  住立于寂然
不得贤圣果  世众祐无著
观于世间法  处俗如莲华
遵修尊妙行  乃为志求道
于世所在游  于彼而造行
俗人所缚著  明哲则解脱
不畏于生死  菩萨志性
无怯而坚固  修行于佛道
设使晓了者  分別于法
于法与非法  一切无所想
释离诸法  专修于佛道
未曾有堕落  彼道无有
诸法无有相  譬之如虚空
无相不无相  明者不念斯
于行勇方便  善权度无极
则令他众生  具足所志乐
常总持正法  住立于平等
是则为正法  在典无众念
诸佛虽兴出  则为无所起
常住于正法  斯能奉经典
一切法现在  如法及非法
所说亦如斯  则住于无本
遵修微妙道  而不了魔事
于诸法亦然  则不受道教
志愿于佛道  而以建行慢
则无有慧教  所说无所获
诸佛慧无量  于法不著法
于彼无所猗  斯道度彼岸
布施志于道  心乐于施舍
降伏一切有  不著于佛道
法不可得胜  亦不可奉受
诸法亦如是  不得心形像
致究竟解脱  晓了一切法
彼修愍哀句  则为无诸见
彼等计吾我  则无有二事
不处于贡高  不慕诸所有
一切行布施  劝助于佛道
布施及道德  不处计有二
禁戒无所行  常立于正道
亦无有想念  言吾立禁戒
无为无所生  圣达了禁戒
以故戒清净  解结如虚空
身如镜中像  言如呼声响
了心若如幻  不以戒念慢
斯则遵师教  彼乐于寂然
灭除一切恶  澹泊度无极
所谓禁戒者  则无有二事
悉分別法性  此戒则无漏
忍辱度无极  堪任一切
众生亦复然  平等立众想
猗于虚空  诸法无所住
彼无有骂詈  则亦无所有
设节节解身  心不怀怒恨
其心无所住  亦不处内外
自观立四  如能忍怨讐
终不为恶行  忍辱犹若地
现在还致此  乃名曰忍辱
斯一切众生  不能令嗔恚
劝助乐大乘  势强无所畏
其心意所行  未曾有所著
因从原际  生死不可知
则以一人故  誓被大力铠
其法未曾生  岂能有坏乎
颠倒之处力  不了于本际
诸种立天  法性无思
晓了如是者  不起无所尽
众生不了斯  诸法与非法
常精勤此义  颠倒于放逸
诸佛不得  究竟无所有
无行常被铠  观精进差特
选择一切法  如幻若野马
彼获无坚  犹如观虚空
思想于虚偽  猗著无所益
以故说平等  得至于灭度
以此精进义  遵修无所坏
行所行离行  精进最为上
道行为寂然  遵修于空义
勿信于虚偽  厥意畏生死
勇猛乐闲居  明无常如
慧者娱乐禅  神通度无极
如聚闲居然  所住志平等
威仪无想念  在在意常定
本净等于法  寂然无诸漏
信乐于解脱  于度常等定
斯均等怀  恒立于平
不诤乱平等  是故曰平均
不为心见惑  道心一切普
开化于众生  是故曰平等
常念于诸佛  如来则法身
于色无所著  是故曰平等
意念行经典  若法与非法
其心靡所念  是故曰平等
心念于圣众  谓众则无为
离于数无数  明达于禅定
普见诸佛土  十方诸众生
于眼无有色  不想行有二
或闻一切佛  所可说经法
不以耳音声  退转为二想
一切众生心  一心悉知之
无人亦无意  则无有众想
识念亿万姟  犹江河沙劫
亦无有前后  所知为若兹
游达亿千国  现神足无限
于时明哲者  身口心不乱
能分別经典  辩才而独步
讲说亿千劫  法性无所失
智慧度无极  方便了五阴
遵修无所戏  为人说经法
晓了因缘便  弃捐所分別
其以尘劳故  则了诸清净
因缘得解脱  则无有诸见
如是晓众事  诸法无形像
自睹见佛身  观空悉能忍
觌终始灭度  一切无所有
了智慧本净  于世罔所念
以离窈冥众  乃为修道行
斯乘为大乘  佛慧无思议
抚照于众生  劝此无上乘
计一切诸道  斯乘为最尊
如是于彼乘  佥了一切学
假使一切人  靡能限此乘
吾等大乘者  听省济群生
其建志大乘  犹譬如虚空
未曾有贪  于众生无
虚空无边限  无色不可见
大乘亦如  无限无有漏
假使一切人  志学于此乘
受使亦如斯  是乘为殊特
设于百千劫  所遵行乘者
叹德不能尽  大乘之功祚
则弃捐无碍  叡达得自在
假使此尊经  有人执斯颂
终不堕恶  然后得自由
在天上人间  敬斯经亦然
吾当授其决  悉使得佛道
若闻此经者  最后不恐惧
斯等有正法  则立于雅典
便为转法轮  住此经如是
一切思惟之  退转于生死
则近等正觉  持是经如
其执持斯经  则巨勇猛力
降伏众魔兵  大进无极慧
犹如锭光佛  授决得法忍
其敬此经者  吾亦当授决
诸佛无由生  救世护吼导
若讲斯经者  则为造佛事

佛说此颂时分別音声行之所趣十千天子则發无上正真道意二千菩萨得不起法忍千比丘漏尽意解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诸法眼生

行道品第十一

尔时溥首白世尊曰「今日吾省大圣所说分別厥义其有志愿求佛道者则为希慕于邪见矣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因获邪见逮佛道耳欲有所得故發志愿则为方便至于邪见所以者何天中之天见其道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道无所住以是之故不当志愿如男子而取叚铁烧著火中不欲愿火不当手触所以者何烧人手故火不自烧取者烧耳其有志愿求佛道者则为求火而自烧耳唯然世尊道无志求以度二事而无所趣喻如男子志愿虚空吾欲游步行于空中其人不能行于虚空

溥首又曰「无能成立于虚空者达道意如虚空者道无所住则度于二假使菩萨无有二想建立道意设有菩萨兴为二想志求佛者若念佛道念于终始设念道者则念邪见假使念道念灭度者则非菩萨不为行道

于是持心梵天问溥首曰「菩萨何行应道行乎」答曰「梵天若有菩萨行一切法而于诸悉无所行是为菩萨钦崇道行超诸行梵天为菩萨者遵尚道行

又问溥首「何谓菩萨超诸行界奉修道行」答曰「离一切著及诸想行亦复释置眼耳鼻口身意是行者则超行

又问「设使超度为何谓也」答曰「平等于乘则为超度等一切法乃为道耳

持心又问「道云何住行者方便」答曰「如彼道矣

又问「其道云何」答曰「梵天又其道者无去来今是故菩萨净于三场住于佛道设如过去若如当来复如现在意罔所趣则无行念如是住者则无所住普住一切此住者则得达至于诸通慧

又问「何名为诸通慧」答曰「悉达一切不以为智是故名曰为诸通慧

又问「何谓为慧」答曰「所以谓慧无差別故无异念故又如众生所有亦如悉无差特

又问「何谓众生」答曰「其名本净众生澹泊以是之故其名本净众生如是等无差別假使有念道有差別众生不同则不顺道设道如此众生亦然以是之故无有差別则不得归为差別也又吾我等道亦平等道以平等吾我亦等犹斯之故故无殊別所以者何众生无我亦无有身以故无差如身无异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持心又问「如来所说至诚无虚所以分別斯诸法矣」答曰「如来未曾分別说法所以者何如来不得于诸法也况当分別

又问「如来岂不现法教乎是则有为是则无为斯为世事斯度世行」答曰「所趣云何孰为于此分別身行为言教乎」报曰不也

溥首又问「所谓身者则便起身而灭尽乎」答曰「不也

报曰「如是梵天所可言曰法言教者斯则为兴虚空言教其无言教亦复如是有诸法者所可言教法无所起亦无所灭无所言教为法言教设使无法亦无言教斯则无言所以者何如诸法教其无言教亦复如是是故名曰无所言教如来所住则无所住无所住者故曰无本

叹品第十二

于是四天王天帝释梵忍积天来在众则以天华供养散佛致敬以讫而说斯言「若族姓子族姓女假使得闻溥首童真所说经法欢喜信者则便降魔及外异学所以者何则离一切诸见之想设令闻说此深妙不恐不怖亦不怀懅则为诸佛之所建立法流布处则为如来游其土地闻此法者则当察彼为转法轮若于郡国丘聚县邑域大邦游步经行睹此经典所流布终不为魔之所得便亦不迷惑亦无所猗于往古世悉造行已若人耳闻斯经名者以比丘句不求灭度不用魔事当受斯经

「唯然世尊斯经典者若逮法吾等悉信不敢违失如来溥首梵天之教设若睹见彼法师者吾等当观如见世尊当从其人听受法典随侍法师此族姓子常为诸天之所拥护假使有人得是经典书读诵持央数千诸天子俱共行听受会中所说

咏德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赞大众会及释梵曰「善哉善哉尔所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持用布施若一得闻此经法者斯之功德出彼福上

佛言「置是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正使江河沙等满中七宝持用兴福不如再闻是经法者其功德本出于彼上族姓子族姓女设能得闻此经典者若为利养若为荣色若为财业若为眷属为法之主生于天上若在人间求望丰饶若为邪术异学之法若求音声博闻多识又志自在为坚固慧慕得善友若求神通三达之智欲获一切善法功德若以觉意安立众生令无苦患若求无为族姓子族姓女当闻是经受持讽诵广为人说吾未曾见有受是经至心奉行而无获者

「今佛慇懃嘱累尔等若有从人得闻是经从师和上而听受者佛不睹见一切世间及俗供养有能奉敬报其恩者所以者何度世之法不以俗养而可毕了其度世法俗间之供不可相比则于世间而无所著世俗之法不可净毕非劳冀法非以世俗希侥供法而可毕了一切报应而有反复斯经典者无有异事反复之报如所云法度于驰骋而无所行斯则为行其有成就则为恭敬于法师矣则为净毕一切报恩

「若入郡国县邑有所服习分卫之具多所福度此等之类奉如来教遵修如命则得超度踰于众冥则竖幢幡斯等勇猛而能战鬪多所降伏则为师子离诸恐怖则为龙象自抑制心则为神仙所言至诚

超越一切诸邪异学以为良医疗一切为不畏难说深妙法斯等布施舍一切尘则奉净戒寂然澹泊度于无极以离吾我及所有身为大精进至于无为

「于无数劫患厌终始乐于禅定具足一心为大智慧而能分別一切章句晓了示现诸慧之谊则为大德无数百千福不可计相自庄严慧不可极便为覆盖日月之光为大势力

「于十种力总持力要斯等俦伦则为大云阐法雷音注大法雨则能灭除一切尘劳

「先获第一无为灭度则护生死慰除恐惧则为锭明照耀众冥畏忌魔网则为救济令得自则为一切众生之度处佛树逮得法眼而以得睹诸法无本

「晓了空法建立大哀住无极慈则得亲近一切众生背卑劣乘向于大乘烧诸颠倒坏未平等越度名字而举德号则立道场降伏众魔于诸魔界而得自在则转法轮召诸贤佛设一劫复过一劫咨嗟叹此正士之事不能究竟得其边际功祚巍巍嘉庆如是唯有如来辩才具足能歌叹此奉持法者

等行品第十四

尔时于彼众会之中有一天子名现不退转白世尊曰「何谓奉法遵经典者

世尊告曰「天子欲知奉法遵经典者能崇顺诸法是则名曰奉遵于法若能崇顺一切法者此则名曰奉修于法所以者何其不崇顺于诸法者则不造法亦无不造有所作者为无所作斯则名曰奉修于法若不遵修诸善德本亦无不善斯则名曰奉修于法不有漏亦无不漏亦无有罪亦无不罪亦非世俗亦非度世非有形亦不无形亦非生死亦非灭度亦无所行亦无不行斯则名曰奉修于法若能奉行一切诸法斯则名曰奉修于法无有法想而奉行法斯则名曰奉修于法其自说言吾遵行法不为奉行其奉法者而悉蠲除一切诸法则为奉法其于所行而无所行奉行于法斯则名曰奉修于法

于时现不退转天子白世尊曰「假使大圣而于此中不行至诚斯等之类不为遵奉不应顺法所以者何奉至诚者无有终没不住生路何所奉行住平等路乃为行耳唯然大圣行平等者则无邪法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平等而无殊特

于是持心梵天问现不退转天子「尔为奉行于此行乎」答「梵天吾当奉行假使世尊说三行者便当奉行于二事矣有所行者若所行已则无所行又复梵天已奉行离诸二行犹若诸法奉行诸法亦复如是遵法亦如所修亦如斯则名曰奉修法矣

又问天子「未曾得见此佛土乎」答曰「吾未曾见于斯佛土

又问「岂为不想斯佛土乎无应不应于所见者而无所见」答曰「梵天今者吾身亦不有想亦无不想无应不应吾以曾见亦未曾见

又问天子「天子所见为云何乎」答曰吾未曾见诸贤圣士一切凡夫愚戆之类度诸恶趣亦复不度如是梵天其平等者则得度矣名曰正见睹未曾见亦无有名亦无所趣眼不別识耳鼻口身意意不別识亦复如是其有所见如无本者其如眼者吾我亦然其无本者则无所见斯平等见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校注

所问【大】〔-〕【圣】 卷第【大】〔-〕【圣】 西晋译【大】〔-〕【圣】 寂【大】家【圣】 所【大】悉【圣】 痴【大】戆【宋】【元】【明】【宫】【圣】 云【大】日【圣】 普【大】溥【宋】【元】【明】【宫】 问【大】复【宋】【元】【明】【宫】【圣】 空【大】*室【宋】【元】【明】【圣】*至【宫】* 空【大】*室【宋】【元】【明】【宫】【圣】* 设令【大】假使【圣】 棚【大】*枰【圣】* 叠【大】㲲【宋】【元】【明】【宫】 于【大】千【明】 畴【大】俦【宋】【元】【明】【宫】 谊【大】*义【宋】*【元】*【明】*【宫】 溥【大】下同普【圣】下同 其【大】〔-〕【宋】【元】【明】【宫】【圣】 所【大】〔-〕【宋】【元】【明】【宫】 已【大】*以【圣】* 今【大】令【圣】 斯【大】*此【圣】* 耶【大】乎【宋】【元】【明】【宫】【圣】 曰【大】〔-〕【宋】【宫】 猗【大】下同倚【宋】【元】【明】【宫】【圣】下同 无【大】〔-〕【宋】【元】【明】 与【大】〔-〕【宫】【圣】 时【大】是【圣】 如【大】若【圣】 兴【大】所【宋】【宫】 反【大】*及【圣】* 名号【大】号名【圣】 者【大】〔-〕【宋】【元】【明】【宫】 见【大】〔-〕【宋】【宫】 于【大】〔-〕【圣】 相【大】根【宫】 所处【大】*处所【圣】* 处【大】处所【圣】 曰【大】为【圣】 也【大】矣【宋】【元】【明】【宫】【圣】 所【大】妄【宋】【元】【明】【宫】 响【大】*向【圣】* 皆【大】言【宋】【元】【明】【宫】 无【大】于【元】【明】 皆亦【大】亦皆【圣】 以【大】*已【宋】【元】【明】【宫】【圣】* 已【大】以【宋】【元】【明】【宫】 切【大】于【圣】 乎【大】〔-〕【宋】【宫】 复又【大】又复【元】【明】【圣】又欲复【宫】 贤圣【大】贤圣【明】 想【大】相【宋】 如【大】若【圣】 之鼓【大】鼓之【元】【明】【圣】 贤圣【大】圣贤【宋】【元】【明】【宫】混用 法【大】论法【宫】 诤【大】争【宫】 于【大】〔-〕【圣】 反【大】及【宫】 众【大】〔-〕【圣】 斯【大】是【圣】 取【大】耶【圣】 则名【大】斯则名曰【宋】【元】【明】【宫】此则名曰【圣】 则名【大】斯则名曰【宋】【元】【明】【宫】斯则名【圣】 圣【大】〔-〕【圣】 择【大】释【圣】 解【大】净【宋】【元】【明】【宫】【圣】 脱【大】说【元】【明】 谓【大】曰【圣】 道【大】*路【圣】* 浮筏【大】桴筏【元】【明】【圣】浮栈【宫】 则名【大】斯则名曰【宋】【元】【明】【宫】【圣】 设【大】论【元】【明】 离【大】则离【宋】【元】【明】【宫】 除【大】舍【圣】 论【大】〔-〕【圣】 诸【大】唯【圣】 问【大】闻【宋】【元】【明】【宫】【圣】 之【大】〔-〕【宋】【元】【明】【宫】 根本【大】本根【宋】【元】【明】【宫】 脱【大】说【圣】 阂【大】碍【圣】 众生【大】黎庶【圣】 之【大】〔-〕【宫】【圣】 有婬行人【大】或有婬人【宫】 睹【大】观【圣】 讲【大】赞【宫】 观【大】观行【圣】 任【大】住【圣】 音【大】意【宋】【元】【明】 菩萨【大】〔-〕【宋】【元】【明】【宫】 此【大】斯【宋】【元】【明】【宫】【圣】 爱见【大】〔-〕【圣】 软【大】濡【圣】 纵广【大】广纵【宋】【宫】【圣】 四十万里【大】四十里【宫】 城【大】城城【圣】 敢【大】放【宫】 目【大】自【宋】【元】【明】 土【大】〔-〕【宋】【元】【明】【宫】【圣】 谊【大】*义【宋】【元】【明】【宫】*议【圣】* 行【大】乘【元】【明】 持【大】特【元】【明异】 手【大】十【圣】 以【大】何【宋】【元】【明】 源【大】无【圣】 法【大】清净法【宋】【元】【明】 想【大】相【圣】 姓【大】性【圣】 斯【大】*此【圣】* 烟尘【大】烟灰【宫】烟火【圣】 照【大】污【宋】【元】【明】炊【宫】炤【圣】 亦【大】而【宋】【元】【明】【宫】【圣】 脱【大】说【元】【明】 之【大】〔-〕【宋】【元】【明】【宫】 行【大】事行【圣】 右【大】又【圣】 彼时【大】时彼【宋】【元】【明】【宫】 观【大】睹【宋】【元】【明】【宫】【圣】 于【CB】【宋】【明】【宫】乎【大】 义【大】*议【圣】* 道意【大】之道【宋】【元】【明】 阂【大】下同碍【宋】【元】【明】【宫】下同【圣】 兴發【大】發兴【宋】【元】【明】【宫】 谁【大】虽【宋】【元】【明】【宫】 而【大】即【圣】 崖【大】*涯【宋】【元】【明】【宫】* 从【大】之【圣】 便【大】亦【宋】【元】【明】【宫】【圣】 若【大】答【宋】【元】【明】【宫】【圣】 辩【大】辩才【宋】【元】【明】【宫】 穷【大】究【圣】 谊【大】议【宋】【圣】义【元】【明】【宫】 又【大】有【宋】【元】【明】【宫】【圣】 讼【大】诵【宋】【元】【明】【宫】颂【圣】 力行品【大】*持心梵天所问经力行品【宋】【元】【宫】*仂行品【圣】 世【大】〔-〕【宋】【元】【明】【宫】【圣】 佛奈之何耶【大】佛之何【宋】【元】【明】佛无奈之何【宫】佛奈何之耶【圣】 专精勤【大】懃专精【圣】 如【大】而【宋】【宫】 平【大】〔-〕【圣】 无【大】天有【宫】 也【大】〔-〕【宋】【元】【明】【宫】 痒【大】想【宋】【元】【明】【宫】【圣】 相【大】*想【圣】* 也【大】世【宋】【元】【明】【宫】 立【大】立乎【元】【明】【圣】 耶【大】乎【宋】【元】【明】【宫】【圣】 嘱【大】*属【圣】* 所【大】有【圣】 有【大】为【宋】【元】【明】【宫】 说【大】脱【宫】 为【大】如【宋】【元】【明】【宫】 悉为【大】为悉【圣】 何以观【大】以何观【宋】【元】【明】【宫】【圣】 慕【大】坏【宋】【元】【明】【宫】【圣】 利【大】我【元】【明】 此【大】成【宫】 而【大】如【圣】 于【大】世【宫】 强【大】彊【圣】 性【大】*界【圣】* 释【大】择【元】【明】【圣】 想【大】相【宋】【元】【明】【宫】【圣】 志【大】*念【圣】* 能【大】乃【圣】 微【大】深【圣】 而【大】不【宫】 于【大】无【圣】 于【大】施【明】 为无【大】无有【宋】【元】【明】【宫】【圣】 解结【大】鲜洁【宋】【元】【明】【宫】【圣】 任【大】忍【宋】【元】【明】【宫】 患【大】恶【宫】 猗【大】依【圣】 所有【大】恭敬【宋】【元】【明】【宫】 众【大】种【宋】【元】【明】【宫】【圣】 能忍【大】刀刃【宫】 还【大】逮【宋】【元】【明】【宫】【圣】 不能【大】而不【宋】【元】【明】不而【宫】 始【大】如【宫】 原【大】源【宋】【元】【明】【宫】无【圣】 力【大】乘【圣】 眼【大】服【宫】【圣】 议【大】识【宋】【元】【明】 放【大】游【圣】 入【大】人【宋】【元】【明】【宫】【圣】 恶【大】要【宋】【元】【明】【宫】【圣】 圹【大】旷【圣】 在在【大】存在【宫】【圣】 来【大】示【圣】 等【大】正【宋】【元】【明】【宫】 平均【大】平等【宫】 所【大】不【宋】【元】【明】 可说【大】说诸【宋】【元】【明】【宫】 了【大】晓【圣】 得【大】信【宫】 觌【大】睹【圣】 罔【大】网【宋】【元】【明】【宫】 窈【大】杳【元】【明】 为修【大】修遵【圣】 众生【大】𥟦庶【圣】 济群生【大】清群萠【圣】 犹譬【大】譬犹【圣】 婬【大】欲【圣】 著【大】悋【宋】【元】【明】【宫】【圣】 兹【大】是【圣】 叡【大】戏【宫】 斯颂【大】颂此【圣】 趣【大】道【圣】 此【大】斯【圣】 是【大】此【宋】【元】【明】【宫】 锭【大】定【宋】【元】【明】【宫】 之所趣【大】亦所起【圣】 得【大】〔-〕【宋】【元】【明】【宫】【圣】 法【大】法法【圣】 见【大】计【宋】【元】【明】【宫】 色【大】*形【宋】【元】【明】【宫】* 如【大】有【宋】【元】【明】【宫】 叚【大】鍜【圣】 不【大】又【宋】【元】【明】【宫】 虚【大】尽【圣】 达【大】建【宋】【元】【明】逮【圣】 则【大】设有菩萨则【圣】 想【大】*相【圣】* 求【大】祈【圣】 念【大】志【圣】 也【大】〔-〕【宋】【元】【明】【宫】 【大】范【宋】【元】【明】【宫】【圣】 性【大】法【宋】【宫】界【元】【明】【圣】 谓【大】为【明】 是【大】此【圣】 界【大】性【宋】【宫】 趣【大】起【宋】【元】【明】【宫】【圣】 此【大】如【圣】 犹【大】由【宋】【元】【明】【宫】 故无【大】无有【宋】【元】【明】【宫】 不也【大】否耶【圣】 身而【大】如【圣】 会【大】会中【宋】【元】【明】【宫】 法【大】*典【圣】* 说【大】〔-〕【宋】【元】【明】【宫】 法【大】说法【宋】【元】【明】法说【宫】 不恐不怖【大】不怖不恐【圣】 域【大】城【圣】 者【大】处【圣】 明【大】眼【明】【圣】 随侍【大】侍随【宋】【元】【明】【宫】【圣】 央【大】鞅【圣】 咏德品【大】*持心梵天所问经咏德品【宋】【元】【宫】*训德品【圣】 尔【大】汝【元】【明】 尔【大】汝【圣】 和上【大】和尚【明】 俗【大】供【宋】【元】【明】【宫】俗供【圣】 劳冀【大】荣华【宋】【元】【明】【宫】荣异【圣】 此【大】斯【宋】【元】【明】【宫】 踰【大】喻【宋】【元】【明】【宫】 抑制【大】制御【圣】 超【大】则【宋】【元】【明】【宫】 痛【大】病【宋】【元】【明】【宫】【圣】 舍【大】倍【宋】【宫】 谊【大】义【宋】【元】【明】【宫】议【圣】 俦【大】畴【圣】 注【大】澍【宋】【元】【明】【宫】【圣】 网【大】罔【圣】 令【大】今【明】 归【大】在【元】【明】 处【大】处于【圣】 烧【大】晓【圣】 坏未【大】怀来【明】【圣】 越【大】超【元】【明】【圣】 召【大】诏【宋】【元】【明】【宫】【圣】 者【大】圣【元】【明】【圣】 卷第三终【宋】【元】【明】【宫】 卷第四首【宋】【元】【明】【宫】 此【大】斯【宋】【元】【明】【宫】 本【大】者【宋】【元】【明】【宫】 不【大】无【宋】【元】【明】【宫】 非【大】不【宋】【元】【明】【宫】 行【大】奉【宋】【元】【明】【宫】 行【大】〔-〕【宋】【宫】 曰梵天【大】梵大曰【宋】【元】【明】【宫】 三【大】二【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斯【大】是【宋】【元】【明】【宫】 又【大】梵天【宋】【宫】 得见此【大】见斯【宋】【元】【明】【宫】 无不【大】不无【宋】【元】【明】【宫】 吾【大】前【宋】【元】【明】【宫】 得【大】德【圣】 眼【大】则眼【宋】【元】【明】【宫】 次页不分卷【宋】【元】【明】【宫】光明皇后愿文【圣】+(天平胜宝七岁九月三日从七位上守大直讲上毛野君立麻吕正大德元兴寺沙门胜叡大德沙门了行大德沙门尊应业了沙门法隆)五十四字奥书【圣】 梵天所问【大】〔-〕【圣】
[A1] 则【CB】【丽-CB】信【大】(cf. K10n0142_p0411a08)
[A2] 州【CB】【丽-CB】洲【大】(cf. K10n0142_p0412b2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3)
关闭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