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谈论品第七(丹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在此大会而无所说

佛即告文殊师利「汝于此会所说法中可少说之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宁可识不

佛言「不可识也

「世尊是法可说可演可论不

佛言不可说不可演不可论

「世尊若是法不可说不可演不可论者则不可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汝不为众生演说法乎

文殊师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

梵天言「无也

文殊师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

梵天言「然

文殊师利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当为众生说法

梵天言「颇有说法亦无二耶

文殊师利言「若决定得说者听者可有说法亦无有二

「文殊师利如来不说法耶

文殊师利言「佛虽说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来性无二故虽有所说而无二也

梵天言「若一切法无二其谁为二

文殊师利言「凡起贪著我故分別二耳不二者法性终不为二虽种种分別为二然其实际无有二相

梵天言「云何识无二法

文殊师利言「若无二可识则非无二所以者何无二相者不可识也梵天二即是识业不可识法佛所说也是法不尔如所说何以故是法无文字故

「文殊师利佛所说法终何所至

文殊师利言佛所说法至无所至

梵天言「佛所说法不至涅槃耶

文殊师利言「涅槃中可得至耶

梵天言「涅槃无来处无至处

文殊师利言「如是佛所说法至无所至

梵天言「是法谁听

答言「如所说

梵天言「云何如所说

答言「如不识不闻

梵天言「谁能听如来如是法

答言「不漏六尘者

梵天言「谁能知是法

答言「无识无分別无诤讼者

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诤讼

答言「是好是恶此名诤讼是理是非理此名诤讼是垢是净此名诤讼是善是不善此名诤讼持戒是毁戒此名诤讼是应作是不应作此名诤讼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诤讼梵天若于法中有高下心贪著取受皆是诤讼佛所说法无有诤讼梵天乐戏论者无不诤讼乐诤讼者无沙门法乐沙门法者无有妄想贪著

梵天言「云何比丘随佛语随佛教

答言「若比丘称赞毁辱其心不动是名随佛教若比丘不随文字语言是名随佛语又比丘灭一切诸相是名随佛教不违于义是名随佛语若比丘守护于法是名随佛教不违佛语是名随佛语

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护法

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坏法性是名能守护法

梵天言「云何比丘亲近于佛

答言「若比丘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若近若远是名亲近于佛

梵天言「云何比丘给侍于佛

答言「若比丘身意无所作是名给侍于佛

梵天言「谁能供养佛

答言若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者

梵天言「谁能见佛

答言「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是名能见佛

梵天言「谁能见法

答言「不逆诸因缘法者

梵天言「谁能顺见诸因缘法

答言「不起平等不见平等所生相者

梵天言「谁得真智

答言「不生不灭诸漏者

梵天言「谁能随学如来

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舍诸法者

梵天言「谁名正行

答言「不堕三界者

梵天言「谁为善人

答言「不受后身者

梵天言「谁为乐人」答言「无我无我所者

梵天言「谁为得

答言「不坏缚者

梵天言「谁为得度

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梵天言「漏尽比丘尽何事耶

答言「若有所尽不名漏尽知诸漏空相随如是知名为漏尽

梵天言「谁为实语

答言「离诸言论道者

梵天言「谁为入道

答言「凡夫有入圣道行者知一切有为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为入道

梵天言「谁能见圣谛

答言「无有见圣谛者所以者何随所有见皆为虚妄无所见者乃名见谛

梵天言「不见何法名为见谛

答言「不见一切诸见名为见谛

梵天言「是谛当于何求

答言「当于四颠倒中求

梵天言「何故作如是说

答言「求四颠倒不得净不得常不得乐不得我若不得净是即不净若不得常是即无常若不得乐是即为苦若不得我是即无我梵天一切法空无我是为圣谛若能如是求谛是人不见苦不断集不证灭不修道

梵天言「云何名修道

答言「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为道是道不令人离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离不至乃名圣道

尔时有摩诃罗梵天子名曰等行问文殊师利「何谓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答言优婆塞不起二见——不起我见不起彼见不起我见不起佛见不起我见不起法见不起我见不起僧见——是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又优婆塞不以色见佛不以受识见佛是名归依佛优婆塞于法无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归依法若优婆塞不离有为法见无为法不离无为法见有为法是名归依僧又优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尔时等行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是诸菩萨發菩提心者趣何所

「趣于虚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虚空故

等行言「云何菩萨名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答言「若菩萨知一切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众生非众生是名菩萨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为何谓耶

佛言「善男子若菩萨于邪定众生發大悲心于正定众生不见殊异故言菩萨所以者何菩萨不为正定众生不为不定众生故發心但为度邪定众生故而起大悲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言菩萨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下丹为名字义品第十三)尔时菩提菩萨白佛言「世尊等亦乐说所以为菩萨

「便说

菩提菩萨言「譬如男子女人受一日戒无毁无缺若菩萨如是从初發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常修净是名菩萨

坚意菩萨言「若菩萨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萨

度众生菩萨言「譬如桥船渡人不倦无有分別若心如是是名菩萨

断恶道菩萨言「若菩萨于诸佛国投足之处即时一切恶道皆灭是名菩萨

观世音菩萨言「若菩萨众生见者即时毕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称其名得免众苦是名菩萨

得大势菩萨言「若菩萨所投足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是名菩萨

无疲倦菩萨言「若恒河沙等劫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岁以是岁数若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于恒河沙等佛所行诸梵行修集功德然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不休息无有疲倦是名菩萨

导师菩萨言「若菩萨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是名菩萨

须弥山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法无所分別如须弥山一于众色是名菩萨

那罗延菩萨言「若菩萨不为一切烦恼所坏是名菩萨

心力菩萨言「若菩萨以心思惟一切诸法无有错谬是名菩萨

师子游步自在菩萨言「若菩萨于诸论中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一切外道怖畏是名菩萨

不可思议菩萨言「若菩萨知心相不可思议无所思惟分別是名菩萨

善寂天子言「若菩萨能于一切天宫中生而无所染亦不得是无染之法是名菩萨

实语菩萨言「若菩萨有所發言常以真实乃至梦中亦无妄语是名菩萨

喜见菩萨言「若菩萨能见一切色皆是佛色是名菩萨

常惨菩萨言「若菩萨见堕生死众生其心不乐世间诸乐欲自度己身亦度众生是名菩萨

心无碍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烦恼众魔而不嗔碍是名菩萨

常喜根菩萨言「若菩萨常以善根自满其愿亦满他愿所作皆办是名菩萨

散疑女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是名菩萨

师子童女菩萨言「若菩萨无男法无女法而现种种色身为成就众生故是名菩萨

宝女菩萨言「若菩萨于诸宝中不生爱乐但乐三宝是名菩萨

毘舍佉达多优婆夷言「若菩萨有所得者则无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一切法是名菩萨

跋陀婆罗居士言「若菩萨众生闻其名者毕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

宝月童子言「若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况身受是名菩萨

忉利天子曼陀罗花香菩萨言「若菩萨持戒熏心常流诸善法香不流余香是名菩萨

作喜菩萨言「若菩萨喜乐三法谓供养佛说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

思益梵天言「若菩萨所见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萨

弥勒菩萨言「若菩萨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是名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菩萨虽说诸法而不起法不起非法相是名菩萨

网明菩萨言「若菩萨光明能灭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

普花菩萨言「若菩萨见诸如来满十方世界如林花敷是名菩萨」如是诸菩萨各各随所乐说已

尔时佛告等行菩「若菩萨能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亦复能舍一切福事与诸众生是名菩萨

论寂品第八

尔时思益梵天问等行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为行

答言「我随一切有为法众生行为行

又问「随一切有为法众生以何为行

答言「诸佛所行是随一切有为法众生行

又问「诸佛以何为行

答言「诸佛以第一义空为行

又问「凡夫所行诸佛亦以是行有何差別

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別耶

答言「不也

等行言「如来不说一切法空耶

答言「然

「是故梵天一切法无有差別是诸行相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不说诸法有差別也

尔时思益梵天问文殊师利言「所言行行为何谓

答言「于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处行若人离四梵行不名行处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处行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虽于空闲旷野中行是名行处行若不成就四梵行虽于楼殿堂阁金银床榻妙好被褥于此中行不名行处行亦复不能善知行处相

又问「菩萨以何行知见清净

答言「于诸行中能净我见

又问「若得我实性即得实知见耶

答言「然若见我实性即是实知见譬如国王典金藏人因已出用知余在者如是因知我实性故得实知见

又问「云何得我实性

答言「若得无我法所以者何我毕竟无根本无决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实性

又问「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以见我故即是见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文殊师利谁能见佛

答言「不坏我见者所以者何我见即是法见以法见能见佛

又问「颇有无所行名为正行

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为法是名正行

又问「云何行名为正行

答言「若不为见故行不为断不为证不为修故行是名正行

又问「慧眼为见何法

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皆虚妄分別无虚妄分別是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过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见无为法

又问「颇有因缘正行比丘不得道果

答言「有正行中无道无果无行无得无有得果差別梵天无所得故乃名为得若有所得当知是为增上慢人正行者无增上慢无增上慢则无行无得

「得何法故名为得道

文殊师利言「若法不自生他生亦不众缘生从本已来常无有生得是法故说名得道

又问「若法不生为何所得

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为得是故佛说『若见诸有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

又问何等名为正位

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又行平等故名为正位以平等出诸苦恼故为正位入了义中故名为正位除一切忆念故名为正位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快说此言诚如所说

说是法时七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三万二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十千人离欲得定二百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饶益众生

文殊师利言「佛出于世不为益法故出不为损法故出

梵天言「佛岂不灭度无量众生者亦不利益无量众生耶

文殊师利言「汝欲于无众生中得众生耶

答言「不也

「梵天汝欲得众生决定相耶

答言「不也

「梵天汝欲得诸佛有出生相于世间耶

答言「不也

「梵天何等是众生为佛所灭度者

梵天言「如仁所说义无生死无涅槃

文殊师利言「如是诸佛世尊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佛诸弟子得解脱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说耳实无生死往来灭尽得涅槃

又问「谁能信是法耶

答言「于诸法中无贪著者

又问「若贪著者于何贪著

答言贪著虚妄梵天若贪著是实者终无增上慢以贪著虚妄故行者知之而不贪著若不贪著则无有流若无有流则无往来生死若无往来生死是则灭度

又问「何故说言灭度

答言「灭度者名为众缘不和合若无明不和合诸行因缘则不起诸行若不起诸行是名为灭不起相是毕竟灭得是道故则无生处如是名为四圣谛

(尔时下丹为如来二事品第五)尔时等行菩萨谓文殊师利「如汝所说皆为真实

答言「一切言说皆为真实

又问「虚妄言说亦真实耶

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诸言说皆为虚妄无处无方若法皆虚妄无处无方是故一切言说皆是真实善男子提婆达语如来语无异无別所以者何一切言说皆是如来言说不出如故一切言说有所说事皆以无所说故得有所说故一切言说皆文字同故文字无念故文字空故

等行言「如来不说凡夫语言贤圣语言耶

文殊师利言「然以文字说凡夫语言亦以文字说贤圣语言如是善男子诸文字有分別是凡夫言说是贤圣言说耶

等行答言「不也

文殊师利言「如诸文字无分別一切贤圣亦无分別是故贤圣无有言说所以者何贤圣不以文字相不以众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说也如钟鼓众缘和合而有音声是诸钟鼓亦无分別如是诸贤圣善知众因缘故于诸言说无贪无碍

等行言「如佛所说『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何谓说法何谓圣默然

答言「若说法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然善男子因四念处有所说名为说法于一切法无所忆念名圣默然因四正勤有所说名为说法以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圣默然因四如意足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起身名圣默然因五根五力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随他语有所信为不取不舍故分別诸法一心安住无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断一切戏论名圣默然因七菩提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常行舍心无所分別无增无减名圣默然因八圣道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知说法相如栰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圣默然善男子于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开解演说名为说法若身证是法亦不离身见法亦不离法见身于是观中不见二相不见不二相如是现前知见而亦不见名圣默然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有所说名为说法若至不可说相能离一切言说音声得不动处入离相心名圣默然善男子若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而教诲之名为说法常入于定心不散乱名圣默然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有说法亦无圣默然所以者不能了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复不能常在于定文殊师利若有真实问『何等是世间说法者何等是世间圣默然者』则当为说诸佛是也所以者何诸佛善能分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常在定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说唯诸如来有此二法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亲从佛闻『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世尊若声闻不能行者云何如来勅诸比丘行此二事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声闻不从他闻能说法能圣默然不

须菩提言「不也

「须菩提是故当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有说法无圣默然

尔时文殊师利谓须菩提「长老须菩提如来了知众生八万四千行汝于此中有智慧能随其所应为说法不

答言「不也

「今须菩提能入观一切众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无所妨碍不

答言「不也

须菩提如来于众生八万四千行随其所应为说法药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动摇而通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须菩提是故当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及此事须菩提或有众生多婬欲者以观净得解脱不以不净——唯佛能知或有众生多嗔恚者以观过得解脱不以慈心——唯佛能知或有众生多愚痴者以不共语得解脱不以说法——唯佛能知或有众生等分行者不以观净不以不净不以观过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语不以说法得解脱者随其根性以诸法平等而为说法使得解脱——唯佛能知是故如来于诸说法人中为最第一禅定人中亦最第一

尔时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若声闻辟支佛不能如是说法不能如是圣默然者诸菩萨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说法能圣默然不

答言「唯佛当知

于是佛告须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语言心不散乱若菩萨成就此三昧皆得是功德

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为众生八万四千行故说八万四千法藏名为说法常在一切灭受行定中名圣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减一劫能说是义是名说法相是圣默然相犹不能尽

于是佛告等行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普光劫曰名闻国名憙见彼国严净丰乐安隐天人炽盛其地皆以众宝庄严柔软细滑生宝莲花一切香树充满其中常出妙香善男子憙见国土有四百亿四天下一一天下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其中诸城纵广一由旬皆以众宝校饰一一城一万五千聚落村邑而围绕之一一聚落村邑无量百千人众充满其中彼时人民所见色像心皆喜悦无可憎恶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以国土名曰憙见若他方世界诸来菩萨皆得快乐余国不尔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为弟子说亦多乐说如是法『汝等比丘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

「善男子尔时上方医王佛土有二菩萨一名无尽意二名益意来诣普光佛所头面礼右绕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时普光佛为二菩萨广说净明三昧『所以名曰净明三昧者若菩萨入是三昧即得解脱一切诸相及烦恼著亦于一切佛法得净光明是故名为净明三昧又前际一切法净后际一切法净现在一切法净是三世毕竟净无能令不净性常净故是以说一切诸法性常清净何谓诸法性净谓一切法空相离有所得故一切法无相相离忆想分別故一切法无作相不取不舍无求无愿毕竟离自性故是名性常清净以是常净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说心性常清净善男子譬如虚空若受垢污无有是处性亦如是若有垢污无有是处又如虚空虽为烟尘云雾覆不明不净而不能染污虚空之性设染污者不可复净以虚空实不染污还见清净凡夫心亦如是虽邪忆念起诸烦恼然其心相不可垢污设垢污者不可复净以心相实不垢污性常明净是故心得解脱善男子是名入净明三昧门』彼二菩萨闻是三昧于诸法中得不可思议法光明

「尔时无尽意菩萨白普光佛言『世尊我等已闻入净明三昧当以何行行此法门』佛告无尽意『善男子汝等当行二行若说法若圣默然』时二菩萨从佛受教头面礼佛足绕三匝而出趣一园林自以神力化作宝楼于中修行

「时有梵天名曰妙光与七万二千梵俱来至其所头面礼足问二菩萨『善男子普光如来说言「汝等比丘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善男子何谓说法何谓圣默然』二菩萨言『汝今善听我当少说唯有如来乃通达耳』于是二菩萨以二句义为诸梵众广分別说时七万二千梵皆得无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

「是二菩萨于七万六千岁以无碍辩力答其所问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问答而不穷尽于是普光佛在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于文字言说而起诤讼凡诸言说皆空如响如所问亦如是汝等二人皆得无碍辩才及无尽陀罗尼若于一劫若百劫说此二句辩不可尽善男子佛法是寂灭相第一之义此中无有文字不可得说诸所言说皆无义利是故汝等当随此义勿随文字』是二菩萨闻佛教已默然而止

佛告等行「以是当知菩萨若以辩才说法于百千万劫若过百千万劫不可穷尽」又告等行「于意云何彼二菩萨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无尽意者今文殊师利是益意菩萨者今汝身是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

仂行品第九(丹无此品幅末尔时文殊师利下为得圣道品第十六(夹注幅末当今本纸左十九行))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菩提为大饶益如所说行精进众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说行者虽值百千万佛无能为也当知从勤精进得出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汝知菩萨云何行名勤精进

答言「若菩萨能得圣道名勤精进

又问「云何行能得圣道

「若于诸法无所分別如是行者能得圣道

又问「云何名得圣道已

答曰「若行者于平等中见诸法平等是名得圣道已

又问「平等可得见耶

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见则非平等

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若行者于平等中不见诸法是名得圣道已

文殊师利言何故不见

思益言「离二相故不见不见即是正见

又问「谁能正见世间

答言「不坏世间相者

又问「云何为不坏世间相

答言「色如无別无异受想行识如无別无异若行者见五阴平等如相是名正见世间

又问「何等是世间相

答言「灭尽是世间相

又问「灭尽相复可尽耶

答言「灭尽相者不可尽也

又问「何故说言『世间是灭尽相』

答言「世间毕竟尽相是相不可尽所以者何已尽者不复尽也

又问「佛不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耶

答言「世间是尽相终不可尽是故佛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

又问「何故数名有为法

答言「以尽相故名有为法

又问「有为法者为住何所

答言「无为性中住

又问「有为法无为法有何差別

答言「有为法无为法文字言说有差別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说言是有为是无为若求有为无为实相则无差別以实相无差別故

又问「何等是诸法实相义

答言「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別是诸法实相义

又问「何等为义

答言「以文字说令人得解故名为义所以者何实相义者不如文字所说诸佛虽以文字有所言说而于实相无所增减文殊师利一切言说皆非言说是故佛语名不可说诸佛不可以言相说故

又问「云何得说佛相

答言「诸佛如来不可以色身说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说相不可以诸功德法说相

又问「诸佛可离色身三十二相诸功德法而说相耶

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诸功德法如诸佛不即是如不离如如是可说佛相不失如故

又问「诸佛世尊得何等故号名为佛

答言「诸佛世尊通达诸法性相如故说名如来正遍知者

志大乘品第十(丹大乘行品第十七)

于是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發行大乘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菩萨不坏色  發行菩提心
知色即菩提  是名行菩提
如色菩提然  等入于如相
不坏诸法性  是名行菩提
不坏诸法性  则为菩提义
是菩提义中  亦无有菩提
正行第一义  是名行菩提
愚于阴界入  而欲求菩提
阴界入即是  离是无菩提
若有诸菩萨  于上中下法
不取亦不舍  是名行菩提
若法及非法  不分別为二
亦不得不二  是名行菩提
若二则有为  非二则无为
离是二边者  是名行菩提
是人过凡夫  亦不入法位
未得果而圣  是世间福田
行于世间法  处中如莲华
遵修最上道  是名行菩提
世间所行处  悉于是中行
世间所贪著  于中得解脱
菩萨无所畏  不没生死渊
无忧无疲惓  而行菩提道
斯人能善知  法性真实相
是故不分別  是法是非法
行于佛道时  无法可舍离
亦无法可  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无相  犹若如虚空
终不作是念  是相是可相
善知世所行  遍知方便力
能充满一切  众生之所愿
常住于平等  护持佛正法
一切无所念  是则如来法
若有佛无佛  是法常住世
能通达此相  是名护持法
诸法之实相  了达知其义
安住于此中  而为人演说
行于甚深法  魔所不能测
是人于诸法  无所贪著故
愿求诸佛慧  亦不著愿求
是慧于十方  求之不可得
诸佛慧无碍  不著法非法
若能不著此  究竟得佛道
其诸乐善人  布施转高尊
舍一切所有  而心不倾动
诸法不可舍  亦复不可取
一切世间法  根本不可得
能知一切法  非施非舍相
是名大施主  于法无所见
是等诸菩萨  不计我我所
是故行施时  不生贪惜心
诸所有布施  皆回向佛道
布施及菩提  不住是二相
无作无起  常住于此中
亦不作是念  我住是持戒
智者知戒相  不生亦不作
是故戒清净  犹若如虚空
观身如镜像  言说如响声
心则如幻化  不以戒自高
其心常柔软  安处寂灭性
除一切恶  通达于善法
持戒及毁戒  不得此二相
如是见法性  则持无漏戒
已度忍辱岸  能忍一切恶
于诸众生类  其心常平等
诸法念念灭  其性常不住
于中无骂辱  亦无有恭敬
若节节解身  其心终不动
知心不在内  亦复不在外
身怨及刀杖  皆从四大起
于地水火风  未曾有伤损
通达于此事  常行忍辱法
菩萨行如是  众生不能动
勇猛勤精进  坚住于大乘
是人于身心  而无所依止
虽知生死本  其际不可得
为诸众生故  庄严大誓愿
法无决定  何许有灭相
本际不可得  为颠倒故说
法性不可议  常住于世间
若能知如是  不生亦不灭
菩萨念众生  不解是法相
为之勤精进  令得离颠倒
诸佛常不得  众生决定相
而彼弘本愿  当观精进力
思惟一切法  知皆如幻化
不得坚牢相  观之如虚空
从虚妄分別  贪著生苦恼
为斯开法门  令得入涅槃
为彼行精进  而不坏于法
离法非法故  常行真精进
是等行远离  了达无诤定
独处无愦闹  常畏于生死
乐住于闲居  犹如犀一角
游戏诸禅定  明达诸神通
心常住平等  处空闲聚落
威仪无变异  恒乐于禅定
信解常定法  及寂灭无漏
其心得解脱  故说常定者
自住平等法  以此导众生
不违平等行  故说常定者
志念常坚固  不忘菩提心
亦能化众生  故说常定者
常念于诸佛  真实法性身
远离色身相  故说常定者
常修念于法  如诸法实相
亦无有忆念  故说常定者
常修念于僧  僧即是无为
离数及非数  常入如是
悉见十方  一切众生类
而于眼色中  终不生二相
诸佛所说法  一切能听受
而于耳声中  亦不生二相
能于一心中  知诸众生心
自心及彼心  此二不分別
忆念过去世  如恒河沙劫
是先及是后  亦复不分別
能至无量土  现诸神通力
而于身心中  无有疲倦想
分別知诸法  乐说辩无尽
于无央数劫  开示法性相
智慧度彼岸  善解阴界入
常为众生说  无取无戏论
善知因缘法  远离二边相
知是烦恼因  亦知是净因
信解因缘法  则无诸邪见
法皆属因缘  无有定根本
我见与佛见  空见生死见
涅槃之见等  皆无是诸见
无量智慧光  知诸法实相
无暗无障碍  是行菩提道
是乘名大乘  不可思议乘
悉容受众生  犹不尽其量
一切诸乘中  是乘为第一
是大乘者  能出生余乘
余乘有限量  不能受一切
唯此无上乘  能悉受众生
若行此无量  虚空之大乘
于一切众生  无有悭悋心
虚空无有量  亦无有形色
大乘亦如是  无量无障碍
若一切众生  乘于此大乘
当观是乘相  宽博多所容
无量无数劫  说大乘功德
及乘此乘者  不可得穷尽
若人闻是经  乃至持一偈
永脱于诸难  得到安隐处
敬念此经者  舍是身已后
终不堕恶道  常生天人中
于后恶世时  若得闻是经
我皆与授记  究竟成佛道
住此经者  佛法在是人
是人在佛法  亦能转法轮
若人持是经  能转无量劫
生死诸往来  得近于佛道
若能持是  精进大智慧
是名极勇猛  能破魔军众
我于燃灯佛  住忍得受记
若有乐是经  我授记亦然
若人于佛后  能解说是经
佛虽不在世  为能作佛事

佛说是偈时五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

行道品第十一(丹發菩提心品第十八)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有人發菩提愿是为邪愿所以者何诸有所得悉皆是邪若计得菩提而發愿者是人诸所作行皆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无色界菩提无有住处不应發愿世尊譬如有人愿得虚空宁得虚空不

佛言「不也

「世尊菩萨亦复如是發同虚空相菩提之愿即是發虚空愿菩提出过三世非是受相不可愿也若菩萨起二相發菩提心作是念『生死与菩提异邪见与菩提异涅槃与菩提异』是则不行菩提道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菩萨云何行名菩提行」答言「若菩萨行一切法而于法无所行是名行菩提行所以者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又问「云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答言「离眼意诸缘相是名出过一切所行

又问「出过有何义

答言「不出过平等所以者何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

又问「云何是發菩提愿

答言「当如菩提

又问「云何为菩提

答言「菩提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菩萨应以三世清净心發菩提愿梵天如过去未来现在法从本以来常不生不生故不可说如是發愿无所發愿是發一切愿所以者何以是行道能得萨婆若

又问「何故说言萨婆若

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萨婆若

又问「何等是真智慧

答言「无变异相如众生无变异相真智慧亦无变异相

又问「云何是众生相

答言「假名字毕竟离是众生相如是相则无变异众生与菩提异是为变异如菩提相众生亦尔是故无变异菩提不可以余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众生性平等无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无有变异所以者何如虚空无变异相一切诸法亦无变异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如来是实语者能说如是法

文殊师利言「如来于法无所说何以故如来尚不得诸法何况说

思益言「如来岂不说诸法——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是无为耶

文殊师利言「于汝意云何是虚空可说可分別不

思益言「不也

文殊师利言「今说虚空名字以所说故有生有灭耶

思益言「不也

文殊师利言「如来说法亦复如是不以说故诸法有生有灭如此说法是不可说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诲是无所教诲所以者何如说法性不说法性亦如是是故说一切法住于如中是如亦无所住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校注

所【大】*〔-〕【宋】【元】【明】【宫】【圣】* 姚秦译【大】〔-〕【圣】 谈论品第七【大】菩萨无二品第十二【宋】【元】【明】【宫】〔-〕【圣】 丹菩十二【大】〔-〕【宋】【元】【明】【宫】【圣】 会【大】〔-〕【宋】【元】【明】【宫】【圣】 不可说【大】是语不可说【圣】 示【大】示也【宋】【元】【明】【宫】 二【大】二相【宋】【元】【明】 决【大】〔-〕【宫】 起【大】夫【宋】【元】【明】【宫】 法性【大】〔-〕【宋】【元】【明】【宫】 佛所【大】如来【宋】【元】【明】【宫】【圣】 槃【大】槃中【宋】 中【大】〔-〕【宋】【元】【明】【宫】【圣】 持【大】〔-〕【宋】【元】【明】【宫】【圣】 取【大】所【宋】【元】【明】【宫】 不【大】若不【宋】【元】【明】【宫】 若【大】〔-〕【宋】【元】【明】【宫】 无【大】不【明】 脱【大】解脱者【元】【明】 圣道【大】道圣【宋】【元】【明】【宫】【圣】 为【大】无【宋】【元】【明】【宫】【圣】 优【大】*若优【宋】【元】【明】【宫】* 趣何所【大】何所趣【宋】【元】【明】【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圣】 答【大】文殊师利答【圣】 名字义品第十三首【宋】【元】【明】【宫】 菩萨者【大】者菩萨【圣】 但【大】恒【宫】 言【大】名【宋】【元】【明】【宫】 (尔时十三)【大】〔-〕【宋】【元】【明】【宫】【圣】 等【大】〔-〕【宋】【元】【明】【宫】【圣】 言【大】言若乐说者【元】【明】 行【大】戒【圣】 渡【大】度【宋】【元】【明】【宫】【圣】 毕【大】必【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圣】 一【大】〔-〕【圣】 为【大】为一【元】【明】 于【大】切【宋】【元】【明】 欲自度己身【大】欲以自度【宫】 善【大】喜【元】【明】 女【大】悔【圣】 居士【大】贤士【元】【明】【宫】 说【大】说于【宋】【元】【明】【宫】 相【大】*想【元】【明】* 萨【大】萨言【宋】【元】【明】【宫】 论寂品第八【大】〔-〕【圣】 第八【大】第十四【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随【大】*堕【圣】* 也【大】〔-〕【宫】 行【大】行处【宋】【元】【明】【宫】 耶【大】也【宋】【元】【明】【宫】 处【大】〔-〕【宫】【圣】 耶【大】〔-〕【宫】【圣】 耶【大】〔-〕【宋】【元】【明】【宫】【圣】 问【大】文殊师利【圣】 文殊师利言【大】答言【宋】【元】【明】【宫】 他【大】彼【圣】 何等名为【大】云何名【宋】【元】【明】【宫】 为【大】*〔-〕【宋】【元】【明】【宫】【圣】* 者【大】〔-〕【圣】 仁【大】仁者【宋】【元】【明】人【宫】 灭尽得【大】灭度【宋】【元】【明】【宫】灭尽【圣】 贪著【大】贪著者贪著【宋】【元】【明】【宫】 人【大】〔-〕【宋】【元】【明】【宫】【圣】 诸行【大】〔-〕【宋】 尔时第五【大】〔-〕【宋】【元】【明】【宫】【圣】 如来二事品第十五首【宋】【元】【明】【宫】 言【大】〔-〕【宋】【元】【明】【宫】【圣】 故【大】以【宋】【元】【明】【宫】 等【大】平等【宋】【元】【明】【宫】 言说【大】*语言【宋】【元】【明】【宫】【圣】* 答【大】〔-〕【宋】【元】【明】【宫】【圣】 如钟【大】诸钟【宋】【元】【明】【宫】【圣】 慧【大】〔-〕【宫】 说【大】诸【圣】 何【大】何是人【宋】【元】【明】 佛【大】〔-〕【宋】【元】【明】【宫】【圣】 言长老须菩提【大】〔-〕【宋】【元】【明】【宫】长老须菩提【圣】 妨【大】〔-〕【宫】【圣】 须【大】文殊师利言须【宋】【元】【明】【宫】【圣】 此【大】是【宋】【元】【明】【宫】 行【大】〔-〕【宋】【元】【明】【宫】【圣】 能【大】演【元】【明】【宫】 是【大】谓是【圣】 者【大】〔-〕【宫】 一【大】二【宋】【元】【明】【宫】【圣】 彼时人民【大】〔-〕【圣】 喜【大】欣【宋】【元】【明】【宫】 音【大】言【宋】【元】【明】【宫】【圣】 足【大】佛足【宋】【元】【明】【宫】【圣】 涅槃【大】涅槃性【宋】【元】【明】【宫】【圣】 性【大】相【圣】 翳【大】曀【宋】【元】【明】【宫】 故【大】〔-〕【宫】 相【大】性【宋】【元】【明】【宫】 不垢【大】不污【圣】不+(可)【宋】【元】【明】 佛【大】*如来【宋】【元】【明】【宫】【圣】* 入【大】人【宋】〔-〕【宫】 门【大】〔-〕【宋】【元】【明】【宫】【圣】 光【大】〔-〕【宫】【圣】 二【大】〔-〕【宫】 力【大】才【元】【明】 亦【大】亦复【元】【明】【圣】 是【大】是也【宋】【元】【明】【宫】 仂行品第九【大】〔-〕【宋】【元】【明】【宫】【圣】 (丹无十六)【大】〔-〕【宋】【元】【明】【宫】【圣】 菩提【大】菩萨【宋】【元】【明】【宫】 如【大】如所【宋】【元】【明】【宫】 得圣道品第十六首【宋】【元】【明】【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圣】* 名【大】名为【宋】【元】【明】【宫】 平【大】〔-〕【圣】 见【大】见圣【圣】 何【大】何以【宫】 尽【大】复尽【圣】 灭【大】〔-〕【圣】 故【大】等【宋】【元】【明】 相【大】法【圣】 不【大】非【宋】【元】【明】【宫】 如【大】如相【宫】 如来【大】为佛【宋】【元】【明】【宫】 志大乘品第十【大】〔-〕【圣】 第十【大】第十七【宋】【元】【明】【宫】 丹大十七【大】〔-〕【宋】【元】【明】【宫】【圣】 發行【大】行于【圣】 如【大】若【宋】【元】【明】【宫】【圣】 受【大】度【宫】 是则【大】则是【宋】【元】【明】【宫】 此【大】是【宋】【元】【明】【宫】 戒【大】灭【圣】 是念【大】念言【宋】【元】【明】【宫】 处【大】住【宋】【元】【明】【宫】【圣】 除【大】灭【宋】【元】【明】【宫】【圣】 生【大】性【元】【明】 本愿【大】誓愿【圣】 不【大】而【宫】 处【大】等【圣】 常念于诸佛【大】常修念于佛【宫】 者【大】定【宋】【元】【明】【宫】【圣】 佛【大】国【宋】【元】【明】【宫】【圣】 众生【大】群生【宋】【元】【明】【宫】【圣】 界入【大】入界【宋】【元】【明】【宫】 受【大】诸【宋】【元】【明】【宫】【圣】 是【大】*此【宋】【元】【明】【宫】*【圣】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宫】 授【大】受【宋】【元】【明】【圣】 住【大】持【元】【明】 经【大】义【圣】 授【大】受【明】 十千【大】五千【宫】 分卷【圣】盖卷初欠损无净次行+(思益经卷第二)卷末【圣】 行道品第十一【大】發菩提心品第十八【宋】【元】【明】【宫】分卷【圣】盖卷初欠损无 丹發十八【大】〔-〕【宋】【元】【明】【宫】 虚【大】〔-〕【宋】【元】【明】【宫】 行【大】〔-〕【宋】【元】【明】【宫】【圣】 以【大】已【宋】【元】【明】【宫】【圣】 名【大】名为【宋】【元】【明】【宫】【圣】 若【CB】【丽-CB】【宋】【元】【明】【宫】【圣】名【大】 平等【大】〔-〕【宋】【元】【明】【宫】【圣】 相【大】〔-〕【圣】 法【大】〔-〕【圣】 不说【大】不分別【宋】【元】【明】 说【大】〔-〕【宫】 是【大】〔-〕【宋】【元】【明】【宫】【圣】 不分卷不分品【宋】【元】【明】【宫】【圣】
[A1] 会【CB】【丽-CB】曾【大】(cf. K10n0143_p0449c15; T15n0587_p0083a03)
[A2] 如【CB】【丽-CB】知【大】(cf. K10n0143_p0452b06; X20n0364_p0827c02)
[A3] 常【CB】【丽-CB】当【大】(cf. K10n0143_p0452c17; X20n0364_p0828c0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
关闭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