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二

请如来品第四

时阿耨达自与其众诸眷属俱稽首世尊跪膝叉手而白佛言「愿请天尊回屈神光往诣无热之大池中尽其三月吾等志乐供养圣尊并诸神通果办菩萨及上弟子蒙愍纳许愿受其请所以然者吾等供事至真正觉岂能应于如来仪耶冀蒙逮闻寂静上化唯以此法应供养也思愿重闻如是像法令常欢悦此乃应奉于三宝耳

尔时世尊不受其请重启「二月」如来不然「垂听一月世尊不可「愿纳半月」世尊默然而已受之于是龙王自与其众诸将从俱见尊受请忻喜悦怿善心遂生绕佛三匝震云电而降微雨普遍天下忽然之顷还升宫中

时阿耨达到坐正殿辄召诸五百长子其名善牙善施善意善明能灭感动大威甘威甘权甘德普称威勇忍力行祥如是比等五百长子宿树无上正真道已王告之曰「又诸子等吾今以请如来无著平等正觉及众菩萨诸弟子俱尽其半月世尊正觉垂大慈哀有弘愍而寻受请汝等当共同一其心广相勉励加敬世尊至真如来勤念无常当各寂静谦恪恭肃住待如来仪应弃捐淫心欲意及龙戏乐除贪离欲细滑所以者何世尊无欲而且详安仁雅审谛顺调寂静显备诸德侍从围卫仪容无量皆承诸佛真正要戒以是之故汝等半月无得入宫当除婬愚痴之念又复如来宣讲法故必有他方神通菩萨持世宿净天子当普来会汝等勤念广施姝妙光显严饰慎勿中懈令诸会众观变踊跃此乃真应供养如来

时阿耨达都约勅讫辄为如来于雪山下无热池中为世尊故化其无瑕净琉璃座而使纵广七百由旬乃殊异妙周匝列置八万四千杂宝琦树挍以众珍诸宝鲜饰蔚有光华精耀百色中出美香诸树间化八万四千七宝之堂众珍光彩极好无双施置十万交露绮帐乃垂异妙赤真珠贯在诸堂上有师子座八万四千皆大高广而布无价妙好杂㲲床座宝分施诸交露挍以众宝所在堂上有龙婇女各二千人其色姝妙姿美无量颜像蔍华口出熏香擎持杂花末香涂香调作诸妓以咏佛德兴悦众会于上虚空化大宝盖周千由旬遍覆会上琦珍䌽镂其宝盖中众色无数悬好缯幡于幡䌽间垂诸宝铃景风和降音踰诸乐施馔百味备办都讫为此变已与其眷属恭捡叉手向佛跪膝而遥启尊以其请意叹咏颂曰

「慧藏知富积辩德  慧达无著明导众
慧弘普至不有碍  慧上最力降神光
慧解心行唯大仁  当观十方众生类
最上神尊受吾请  念启慈愍唯时屈
知足无贪而易养  祥福审谛圣道师
善行质信知众意  时节以至可屈尊
其德普称行等王  造无请友兴普念
至仁清净踰若空  所设办讫枉神尊
威御十方猛持世  佛事十八而等有
度众最首悲踊行  愿与其众时蒙至
色妙端正相䌽身  琦好种种花绣文
志乐欢悦惠法施  大仁上导愿察时
梵声清净若雷震  鸾凤哀鸣师子步
妙音具足悦诸  众心忻望愿时顾
佛土三千无等伦  弗有能知如来心
圣尊明睹众生行  所修常应时降此
知时普应怀权化  了达众生有圣誓
详审之行目明好  神威捡足愿回光
众生甚多普渴仰  十力持势威无慢
大仁德峻勇而果  圣性尔枉升游此
惭祥备足德最上  宁救济育遍无极
师友无双协怀众  化龙亿百兴有悲
于世威猛普慈救  达知众行应如意
开布散示唯天尊  轻举神足愿时至

尔时世尊知阿耨达请时已到告诸比丘「著衣持器差应留守无热龙王遥跪启时应受半月宜便即就

于时八万四千菩萨皆大神通德具果办弟子二千亦上神足侍绕世尊周匝而导至真如来从鹫山顶忽升虚空神力而进如其色像身放无数百千之光遍照三千大千境界普悉晃明

诸欲色天皆见世尊扬光无数飞过虚空自相谓言「神尊致彼无热王所将兴法化演奥无极及使如来为众围绕即彼半月中多诸天数百千众得见世尊又闻法说缘复观睹无热所设庄严感变而令世尊故游到彼」时诸天子各各發念供养如来或愿散花或雨名香或施天乐以歌佛德或复悬幢幡盖缯䌽率随如来

世尊身光炤耀炜炜明踰日月宿净色净及诸天光佛之圣威神耀无量根定寂静行游详安四天威变种种奉敬追侍随从如来

于时圣尊到雪山下住止右面便告贤者大目连言「汝到无热王所处宫当宣告之『如来已至时可应入』」

于是贤者大目犍连承佛神旨忽迁无热大池之中现于虚空去地七丈化身像者若金翅鸟王住阿耨达龙王宫上便告王言「如来至也

彼诸龙众及婇女等无不愕然惊恐怖悸衣毛为竖四之藏窜展转相谓「此池自初无金翅鸟斯从何来

时阿耨达告诸宫人太子眷属而慰之曰「且各安心勿恐勿怖此为贤者大目连耳承如来使兴神足变

贤者目连到彼告讫还诣世尊

时阿耨达便与其众——诸子臣民夫人婇女——举宫大小俱而围绕各奉名花及美末香并众涂香幢盖缯幡倡伎种种调作相应进迎正觉

于时世尊为诸菩萨及众弟子天龙尊神所共围绕俱而前至无热所设广博座场如来到已寻就高显师子之座菩萨相次然后弟子诸众坐讫

尔时龙王观视世尊及诸菩萨弟子众会坐悉而定兴心无量内怀怡悦辄与其众手执斟酌所设馔具踰世甘肥延有天味肴饍百种以用供佛菩萨弟子并诸众会使皆充足世尊菩萨及诸弟子饭毕辄各荡应器察众都讫时阿耨达即启如来「愿闻法说

于是世尊日昃时后便从定起端坐说法诸来会众满千由旬地至上中无空缺天龙鬼神及人非人周匝卫绕至真正觉一切会者各怀踊跃

无欲行品第五

尔时龙王悦颜进前跪重白佛「唯愿世尊为斯众会如应说法令诸一切免离生死精除相著五阴诸苦秽垢昧昧劳尘之行使其永无三毒意结及龙众得弃邪冥伏其心意弘致至善使有悦豫深行菩萨后若如来现有存亡当使吾等所在国邑护持正法」于是世尊赞龙王曰「善哉善哉阿耨达谛听其义勤思念之以宣布示吾当广说令此会众多免罪痛根拔杂想意识志疑使解普智升游三界

时龙王言「善哉世尊愿乐广说当顶受行

是时圣尊告龙王曰「有一法行菩萨应者为天世人甚所敬重何谓为一志修深法以行无欲何曰深法法行无欲乎如是龙王菩萨依顺因缘之无离二见际知有无者斯见诸法依著因缘不见有法不由缘生彼作此念『其依因缘斯无依缘彼不依魔其依缘者彼不言吾亦不言我又其依缘中无我依缘无主亦无执守』其依顺缘了解起生速易得致四依之念何谓为四依于至义而不文饰依于慧行不为识念依顺义经不依攀缘依念于法而不为人

「彼何谓义何等为慧云何顺义何谓念法义谓空义不受妄见无相之义不著念识无愿之义不著三界无数之义不著于数又复义者于法非法而无其二音声无得念想无念法处无住用无人故命寿言声偽无所有又复为义其法义者为无欲义

「何谓菩萨为法其无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更心法之义不生色义不灭色义不为痛识之义亦不生灭识行之义亦不欲无色之义亦不生灭欲色义亦不我义亦无我见人之义不有人义亦不著人见入之义亦不著入有佛身义亦不法字著入之义不数计会有著入义亦复不有施智著义晓入一切诸法之义是谓菩萨为法义也其从是义而不有退是谓为义

「彼何谓慧苦无生慧习无念慧尽都尽慧道无志慧于阴幻法诸性法性而无毁慧在于诸情空取为慧解入诸法明了众生根满具慧志念无忘于诸止意不意无念于诸断意等善不善于其神足身心建慧又于诸根了轻重慧于诸觉意觉诸法慧而于诸力已降调慧道为无数于灭寂慧观別法慧始不生慧来不至慧中无住慧于身像慧言以响慧心法幻慧是谓菩萨明达智慧

「又何谓为顺导义经从是因缘而起然者灭于愚痴灭于老死无我而然于无我人及与命寿深解诸物若如来我皆非真法而然于三脱之门也等于三世求三无著所谓诸法见都无生视了知者而得等灭离俗情态菩萨来智慧度无极于诸意念而无疑惑应入是行斯谓顺义无所去至亦无从来泥洹无为不有去至是谓顺义

「何谓如法诸如来兴与不兴法身常住是谓如来如如本无而无增减不二无二真际法性谓之如法不毁行报无行报法斯谓如法大乘者由六度无极缘一觉乘从因缘脱声闻之乘依音声脱是谓如法施致大福戒得生天博闻多智定念致脱斯谓如法从行不修兴有生死行之纯至而立无为如法之谓愚以欲力智则慧力斯谓如法其一切法悉依法性

「如此龙王其依因缘而起生斯则应得四依之念其依因缘彼则不依断著有无是谓其见因缘起者斯见诸法其见法者斯见如来所以者何因缘乎龙王等起无起法于非法等而无著又如来者亦为无著因缘之起亦无有起法不可得觉其法者斯则如来于因缘起慧眼见之慧眼见者斯则诸法见诸法者斯则如来是谓其见因缘起者斯则见法其见法者斯见如来

「又如来者以法见法如是龙王若以此法行应脱者斯谓菩萨而无欲行

又呼龙王无欲菩萨不作欲习悦乐贤圣舍非贤圣勤慕兴护于贤圣种广合诸慧为法作护修于博闻志树无忘不舍戒身智身无倾定身不动于其慧身善坚住脱慧见身强固难转脱慧见故

「又复龙王无欲菩萨得无数佛正法度义亦具无数诸佛要慧又果无尽诸佛之辩得通无量诸佛神足因致无数诸佛权解普入无量众生之行游过无数诸佛国土因见无数百千如来缘得听闻无数诸法得无数义达无数慧晓无数行度无数众

「若是龙王无欲菩萨常应清净消尽众秽德不可量三界自由不有所著何则然者以其无欲自从心生

「有三事从心出生何谓为三从其欲生又从爱生亦由起生复有三生观于起生又观起生又观所行观心无处又复三生灭寂专一晓解于观如法随行又复三生德备仁调以为寂静从行勤生又复三事从于行直而无有谄仁慈调忍复有三事无沈吟疑顺善不麁志足易养又复三事从其空生又复无由无愿又复三事心之所生诸法无常从其心生诸法皆苦亦由心生诸法无我亦从心生复有三事而从心生诸法无常诸法无我灭尽无为皆从心生

「如其龙王菩萨等灭亦由心生其不舍普智心等一切以大慈故不舍众生悲心故不厌生死用大喜故等离喜怒以大护故所有慧施不望报故众戒学行德义备故免己过不论彼短能忍众生诸不善行令彼人心固金刚合集众善诸德之本身命无惜得致一切诸定正受心无劳惓不以正受而有所生晓智以权顺随众生以其谛慧度诸志脱欲达声闻缘觉乘者显念佛法求诸佛法心能忍苦广宣法故众利敬养蔑而弃之志具诸相德行无厌充满智慧博勤多闻习善友故值善知识用谦敬故得应谦降自大故以降自大志行备故具满意行用无谄故以离谄者言行应故以其无欺修诚信故以住信言离众欺故灭除妄语生诚信故降心于信如是龙王其有菩萨而生是心斯谓无欲

「又复龙王无欲菩萨魔不能得其限便也所以者何以彼菩萨应无限故而亦不行有限之法彼何谓为是限法乎痴斯皆有限菩萨于是不有所著以此谓之为无限也声闻缘觉其乘有限菩萨住于普智心者魔终不能得其限便有念无念念想有限菩萨以离众念之应如此菩萨魔不能得其限便也

「如是龙王有二魔事而是菩萨当深觉之亦当远离何谓二事于其师友无恪敬心而自处大贡高蔑人是谓为二又二魔事舍菩萨六度无极藏返喜乐亲行声闻及缘觉法复有二事何等为二无其智慧而欲行权与诸堕著望见众生乐相狎习复有二事寡闻少智自以慧达虽有通博于中自大又复二事于德甚少妄生尊贵若修德行而乐小乘复有二事正法不护不度众生复有二事志不乐习于诸菩萨及众通达明智者俱专行诽谤清高菩萨主为法师数兴蔽碍又障师训而多谀谄又二魔事舍诸德本心存不德复有二事虽在闲居怀想三毒志常愦闹若游国邑有贪利心复有二事为非其人说深要法应当为说而反不说复有二事不觉魔事远离普智意数错乱如是龙王其诸魔事色像若斯无欲菩萨而永无此

「又复龙王若有菩萨修于清净行应无欲当致菩萨十六大力以此诸力降调己志以化众生何谓菩萨十六力耶得志力意力行力惭力强力持力慧力德力辩力色力身力财力心力神力弘法之力伏诸魔力无欲菩萨得是菩萨十六大力

「何谓菩萨为志力耶如是龙王菩萨志力能览诸佛一切所说总而持之是谓志力斯菩萨意应诸佛行于诸众生而无断碍是谓意力能达一切音声所说解了诸义是谓行力离诸罪行与众德法是则惭力一切诸难不为非行斯则强力亿千魔兵不敢而当是则智力通达持法宣示等学而无遗忘斯则持力无著不忘于百千劫其所可说无碍不断随解诸法是则辩力若诸释梵及四天王往诣菩萨黯然无色是端正力以其宝首所可念愿应意即至是则财力过诸外道在中独尊是则身力众生之心能一其心知众生心顺行化之是则心力众生应以神足度者为现神变使众睹见是神足力若所说法使众闻之而无中断彼受顺行等除苦尽是弘法力若其禅定正受之时得承佛旨贤圣行法是降魔力斯谓菩萨十六大力

「其有行者志慕愿此十六之力而欲得者当修无欲譬如龙王一切河流归于大海道法诸行三十七品悉归无欲又若龙王诸药草木依因于地诸善行法皆由无欲譬如龙王转轮圣王众生所乐若此其有无欲菩萨乃为诸天龙世间人之所爱乐也

尔时世尊为阿耨达并诸太子而说颂曰

「欲为慧菩萨  志愿佛道者
彼当离秽法  常勤行无欲
慧解因缘法  不猗于见际
睹法以因缘  无缘不有法
缘生彼无生  是不与自然
善缘斯亦空  知空彼无欲
著缘而无相  脱愿寂复寂
澹泊像大愚  其处魔不
见法无著缘  于其无吾我
彼不有我  知是则无欲
无主不守护  不获亦弗舍
本脱无取舍  离欲常了法
观义不为饰  慧行常脱识
晓了顺义经  依法不为人
空义是佛法  及脱无相
不猗造见念  是义其无欲
于法不有二  音声无可得
处法难可动  不人义无欲
法义无欲  眼耳不色听
鼻口离香味  身心无更法
不色生威仪  又不离痛
亦无识住我  达是应法义
不住三界义  亦无吾我义
世尊无色身  无字法说义
计数非法义  至要不以施
非戒  慧无我世尊
诸法解无义  智谓是法要
于义永非义  无欲则佛法
无生晓苦慧  不起无有灭
不生亦无终  如是应尊习
音解若幻  知其如法性
晓内如空聚  了是为无欲
知法至趣向  明达众生情
逝念以止意  无欲得是慧
意断无有二  神足心轻
以力而无慢  诸根知止足
觉定解以智  明了八直道
慧观于灭行  解法所至归
本法不有生  当来而未至
现在无住法  不欲知如是
身像无坚固  语空譬如响
心幻若如风  无欲解如是
知说顺义经  了达于因缘
本痴生死灭  无欲是慧义
无我命寿  解了法非法
以脱于三门  所说空无著
无生见灭  习慧喻俗行
不从心意生  无欲觉是行
法性常如住  佛兴及灭度
无二觉不觉  无欲知是法
其积如本际  彼积悉诸法
空积及人际  无欲达是智
法性常以住  觉起而灭度
不识知其二  无欲法如是
不殃善不善  知法无罪报
佛法不从  从行度无极
以离因缘  音脱声闻行
惠施致大富  彼见戒生天
博闻得智慧  守意化众生
至圣都守意  无欲法如是
力常转诸欲  智慧志存法
等念是诸法  法性常无得
智因缘起  而致四德行
知义及与法  顺义知无欲
观缘彼见法  以法见世尊
等于起灭法  无欲了尊法
因缘迹无得  音声法无字
斯法得本无  是圣谓如来
以慧见因缘  无见不见法
明慧了因缘  是谓见世尊
求无欲行  悦性诸贤圣
法性毁不舍  而护圣贤种
常护佛正法  无欲闻不忘
戒根不舍离  于定达难动
知身慧不动  常住于脱身
及脱慧所见  无欲常安住
人诸佛法  无量众圣道
得佛神足具  辩达一切行
知众情意行  忽然游诸土
得见诸如来  受彼所说法
闻守解达义  宣示无量人
知彼亿数行  志得向无数
数当自在  降心入功德
伏意使无欲  终不迁是世
诸阴心以脱  了知起灭处
观灭无所有  所习以而无
声性心所行  不谄常端直
无佞调仁善  无欲德如斯
以脱空  解苦知生死
无我法常寂  无欲从心行
知心等慈  以悲济众生
喜不厌生死  行护无有边
所施无望报  省己立诸行
忍耐善不善  念脱彼众生
勤精强修德  不计有身命
以次知诸定  亦不随于定
慧定大精进  于数不堕
以谛化声闻  智不志灭度
无欲值佛世  彼有此诸法
魔不知其行  安住法了是
无欲不有限  晓是贪茹根
离欲彼无想  魔不知其处
其想吾我应  彼自起魔事
是悉度诸行  众魔而不审
无欲志不忘  所行常清净
无欲不意志  惭行而不毁
以闻无欲者  悦慧敬如来
其住如法住  彼应如世尊
诸佛十力者  菩萨欲奉事
闻斯无欲行  勤意当受持
其闻此无欲  悦信广奉行
彼常致无欲  得佛是不久
无欲圣所由  而致最清净
无欲得成佛  以化无有边
去来现在佛  诸得众相好
悉从斯无欲  及行是法故

尔时世尊说是无欲法品之时诸在会者四万二千天鬼神人与非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万二千人得不起忍又八千人逮柔顺忍三万二千天得离尘垢悉生法眼又八千人而离欲行八千比丘漏尽无余

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普遍十方熀然大明于雪山下无热池中周匝现有所未见闻光耀妙花皆至于膝其池水中普生乃异鲜饰莲花大如车轮出美香花色无数百千诸种皆是佛之威神所致亦为是法兴其供养以悦无热龙王意故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二


校注

唯【大】*惟【宋】【元】【明】【宫】* 世【大】天【宋】【元】【明】【宫】 震云电【大】云震电【宋】【宫】云震雷【元】【明】 普遍【大】遍普【宋】【宫】 辄【大】寻辄【宋】【元】【明】【宫】 相【大】根【宋】【元】【明】【宫】 蜜【大】密【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有【大】于【宋】【元】【明】【宫】 待【大】持【宋】【元】【明】【宫】 仪【大】宜【宋】【元】【明】【宫】 捐【大】损【元】 琦【大】奇【宋】【元】【明】【宫】 珠【大】珠宝【宋】【元】【明】【宫】 婇【大】采【宋】【元】【宫】 蔍【大】蔗【宋】【宫】荂【元】【明】 䌽【大】绮【宫】 知【大】智【宋】【元】【明】【宫】 观【大】睹【宋】【宫】 道【大】导【宋】【元】【明】【宫】 踰【大】喻【宋】【元】【明】【宫】 䌽【大】彩【宋】【元】【明】【宫】 神威【大】威神【宋】【元】【明】【宫】 力【大】方【宋】【元】【明】 法【大】洪【宫】 及【大】乃【宋】【元】【明】【宫】 法说【大】*说法【宋】【元】【明】【宫】* 炤耀【大】神照【宋】【元】【明】【宫】 月【大】月星【宋】【元】【明】【宫】 净【大】〔-〕【宋】【元】【明】【宫】 详【大】祥【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之【大】走【宋】【元】【明】【宫】 座【大】道【元】【明】 洗【大】洒【宫】 荡【大】荡【宋】【元】【明】【宫】 卫【大】园【宋】【元】【明】【宫】 无【大】弘道广显定意经无【宋】【元】【宫】 精除【大】永除【元】【明】 相【大】想【元】【明】【宫】 其【大】〔-〕【宫】 及【大】及诸【宋】【元】【明】【宫】 王【大】言【宫】 拔【大】枝【宋】【元】【明】【宫】 法【大】〔-〕【宋】【元】【明】【宫】 我【大】所【宋】【宫】我所【元】【明】 命寿【大】寿命【宋】【元】【明】【宫】 偽【大】为【元】【明】 义【大】义者【宋】【元】【明】【宫】 色【大】色之【宋】【元】【明】【宫】 人【大】*入【元】【明】【宫】* 人【大】入【明】【宫】 会【大】贪【宋】【宫】 苦【大】光【宋】【元】【明】【宫】 志【大】去【宋】【元】【明】【宫】 取【大】聚【宋】【元】【明】【宫】 志【大】至【宋】【元】【明】【宫】 止【大】正【宫】 视【大】观【宋】【元】【明】【宫】 诸【大】谓【明】 者【大】故【宫】 法于【大】于法【宋】【元】【明】 又呼【大】乎又【宋】【元】【明】 合【大】令【宫】 得善坚【大】行菩萨【宫】 善【大】菩【宋】【元】 随【大】修【宫】 寂静【大】静寂【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宫】 由【大】曰【宋】【元】【明】 等【大】平等【宋】【元】【明】【宫】 悲【大】慈【宫】 慧【大】惠【宋】【元】【明】【宫】 免【大】尅【宋】【元】【明】【宫】 令【大】度【宋】【元】【明】【宫】 诸【大】之【宋】 心【大】〔-〕【宋】【元】【明】【宫】 忍【大】忍众【宋】【元】【明】【宫】 故【大】〔-〕【宫】 行【大】行行【宫】 婬【大】媱【宋】望【宫】 念想【大】想念【宫】 离【大】念【宫】 处【大】广【宫】 返【大】反【宋】【元】【明】【宫】 亲【大】杂【宋】【元】【明】【宫】 望【大】妄【宋】【元】【明】【宫】 又复【大】人复有【宫】 妄【大】望【宋】【元】【明】【宫】 得【大】〔-〕【宫】 与【大】兴【宋】【元】【明】【宫】 河流【大】流河【宋】【元】【明】【宫】 猗【大】*倚【宋】【元】【明】【宫】* 与【大】兴【宫】 善【大】著【元】【明】【宫】 澹泊【大】憺怕【宫】 审【大】*当【宫】* 获【大】护【宫】 人【大】入【元】【明】 我【大】*义【宋】【元】【明】【宫】* 威仪【大】灭义【元】【明】 永【大】乖【宫】 苦【大】若【明】 无【大】不【宋】【元】【明】【宫】 如【大】知【宋】【元】【明】【宫】 五【大】吾【宫】 音【大】阴【元】【明】 逝【大】断【宋】【元】【明】【宫】 止【大】正【宫】 腾【大】胜【宫】 道【大】过【宫】 而【大】如【宫】 他【大】地【宫】 觉【大】声【宋】【元】【明】【宫】 智【大】知【宋】【元】【明】【宫】 求【大】永【宋】【元】【明】 悦性【大】悦情【宋】【元】【明】情悦【宫】 圣贤【大】贤圣【宋】【元】【明】【宫】 人【大】入【宋】【元】【明】【宫】 数【大】欲【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宫】 知【大】智【宋】【元】【明】【宫】 此【大】斯【宋】【元】【明】【宫】 茹根【大】垢限【宋】【元】【明】【宫】 法品【大】品法【明】 子【大】人【宋】【元】【明】【宫】 反【大】返【宋】【元】【明】【宫】 熀【大】晃【宋】【元】【明】【宫】 于【大】于【宋】【元】【明】【宫】 出【大】生出【宋】【元】【明】【宫】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二【大】〔-〕【明】三昧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二【元】 三昧【大】定意【宋】【元】【宫】
[A1] 土【CB】【丽-CB】士【大】(cf. K13n0407_p0407c05)
[A2] 地【CB】他【大】
[A3] 曰【CB】日【大】
[A4] 数【CB】【丽-CB】【碛-CB】薮【大】(cf. K13n0407_p0412b11; Q13_p0214a1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2)
关闭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2)
关闭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