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八十那由他,皆一生补处,阿氏多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四天王、释天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余增上福德诸天、增上威势阿修罗王、龙王、夜叉、乾闼婆、紧陀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前后围绕,瞻仰如来。
时此众中有菩萨名月光童子——已于过去供养诸佛,殖众善根,自识宿命,信乐大乘、安住大乘、大悲相应——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于佛欲有所问,惟愿听许,除我疑结。」
佛言:「童子!随汝所乐,于彼彼问当为汝说,令得欢喜。我一切智、一切知见,于一切法有力、无畏而得自在,与无障碍解脱知见相应。童子!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证、无不选择,觉知无量无边世界。童子!诸佛、世尊于彼彼问悉能随答,皆令心喜。」
尔时,佛告月光童子:「菩萨摩诃萨若与一法相应,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诸法悉皆克获。云何一法?若菩萨摩诃萨于众生所起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是为一法相应,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获如是功德之利。」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童子!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为世间眼,证得三昧,名为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从彼三昧成就十法。何者为十?一、身戒,二、口戒,三、意戒,四、业清净,五、渡诸因缘,六、悟解诸阴,七、得界平等,八、除诸入相,九、断灭诸爱,十、证于无生。
「复有十法:一、入诸法性,二、显示诸因,三、不坏于果,四、现见诸法,五、修集于道,六、与佛俱生,七、智慧明利,八、入诸众生乐欲之智,九、得于法智,十、入无碍辩智。
「复有十法:一、善知文字智,二、已渡诸事,三、得音声智,四、于界平等,五、得界平等心生踊悦,六、得于喜分,七、得不曲心,八、威仪调伏,九、得质直心,十、色无嗔变。
「复有十法:一、面常怡悦,二、言词和雅,三、恒先慰问,四、常不懈怠,五、恭敬尊长,六、供养尊长,七、生处知足,八、修善无厌,九、邪命清净,十、安住阿兰若。
「复有十法:一、地地安住智,二、正念不忘,三、得阴方便智,四、界方便智,五、入方便智,六、证诸神通,七、灭诸烦恼,八、断除习气,九、心常勇猛,十、住不净观。
「复有十法:一、知犯方便,二、灭诸有流,三、断诸结使,四、已渡诸有,五、善识宿命,六、于业果无疑,七、于法思惟,八、求于多闻,九、得于利智,十、得调伏地。
「复有十法:一、不恃持戒,二、不妄想分別,三、无有轻躁,四、住不退相,五、出生善法,六、厌离恶法,七、不行烦恼,八、不舍于学,九、分別诸禅,十、得一切众生乐欲之智。
「复有十法:一、善分別生处,二、得于尽智,三、善知语言智,四、弃舍俗缘,五、厌离三界,六、不起下心,七、不著诸法,八、摄受正法,九、守护正法,十、知律方便。
「复有十法:一、灭诸诤,二、不相违,三、不鬪讼,四、忍平等,五、得忍地,六、自摄于忍,七、善择诸法,八、心乐具戒,九、决定方便善于问答,十、善分別句义智。
「复有十法:一、于法出生方便智,二、善知义非义出生智,三、前际智,四、后际智,五、现在智,六、三世平等智,七、善解三轮智,八、心安住,九、身安住,十、善护威仪。
「复有十法:一、不坏威仪,二、分別威仪,三、威仪端雅,四、善解说谊,五、得世智,六、好施不悭,七、恒舒施手,八、常施不绝,九、无物不施,十、有惭。
「复有十法:一、有愧,二、弃舍恶心,三、不舍头陀,四、于信无爽,五、常行喜行,六、舍所坐处施诸尊长,七、舍于憍慢,八、善摄于心,九、善知心相应,十、善知心起。
「复有十法:一、善知义智,二、善知法智,三、远离无知,四、善入微细心,五、识心自性,六、善知法去来方便,七、善知一切语言智,八、善得词无碍差別,九、得义决定方便智,十、弃舍非义。
「复有十法:一、亲近善人,二、与之同事,三、听受其教,四、远离恶人,五、修禅起通,六、不著禅味,七、游戏神通,八、得于世智,九、远离施设假名,十、不厌有为。
「复有十法:一、得利不忻,二、逢衰不戚,三、称而不悦,四、讥而不忧,五、誉之不增,六、毁之不减,七、不苦,八、不乐,九、不亲在家,十、不在僧众。
「复有十法:一、舍不恭敬,二、行于恭敬,三、礼仪具足,四、舍无礼仪,五、不污俗家,六、守护佛法,七、宴默少言,八、言行不麁,九、与彼言谈善能方便,十、降伏诸怨。
「复有十法:一、善知时节,二、于诸凡夫不可知想,三、于诸贫贱不起轻心,四、有乞即施,五、于诸贫者任乞不障,六、于诸破戒不起嫌心,七、念欲救彼,八、善知所作,九、摄受正法,十、舍于财食。
「复有十法:一、不营积聚,二、赞叹持戒,三、诃责犯戒,四、敬奉持戒无有谄心,五、一切所有悉皆能施,六、诚心劝请,七、如说而行,八、承事智人,九、于诸法决定深乐修行,十、得譬喻智。
「复有十法:一、于前际方便,二、修善为首,三、有诸方便,四、断除诸相,五、弃舍诸想,六、善知事相,七、能演诸经,八、于诸违顺善得方便,九、于谛决定,十、证于解脱。
「复有十法:一、所言真直,二、显自性智,三、言说无疑,四、系想于空,五、修于无相,六、知无愿性,七、得四无畏,八、于戒坚固,九、入正具足,十、得于智慧。
「复有十法:一、系想一缘,二、少结亲知,三、不起浊心,四、弃舍诸见,五、得陀罗尼,六、得智,七、得明,八、安住,九、住持,十、正勤。
「童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从彼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成就如是诸功德利。
「童子!如是三昧名为因、名为相应、名为教、名为门、名为作、名为道行、名为无疑、名为师导、名为行顺忍、名为忍地、名为除去不忍、名为智地、名为远离无知、名为建立于智、名为方便地、名为菩萨游行、名为亲近胜丈夫、名为远离恶丈夫、名为如来所说佛地、名为智者随喜、名为愚者所弃、名为声闻难知、名为非外道地、名为如来所摄、名为十力所知、名为诸天供养、名为梵王礼拜、名为帝释随后行、名为龙神曲躬、名为夜叉随喜、名为紧陀罗所赞、名为摩睺罗伽叹美、名为菩萨所修、名为智者所求、名为得无上道物、名为非财食施、名为除诸众生烦恼病药、名为智藏、名为无尽辩才、名为出生诸教、名为除诸痛苦、名为知三界、名为渡筏、名为渡四流船、名为出生名誉、名为赞显如来、名为如来利益、名为光赞十力、名为出生菩萨道德、名为慈灭恚怒、名为悲除恼害、名为欢喜寂静于心、名为舍所悲人、名为稣息大乘人、名为能师子吼、名为佛道、名为一切法印、名为引导一切智、名为菩萨游戏园苑、名为散坏魔军、名为善逝衢术、名为成诸吉义、名为防捍仇敌、名为以法降怨、名为真实无畏、名为如实不妄求力、名为十八不共法根本、名为庄严法身、名为诸行威势、名为庄严佛慧、名为弃诸爱著、名为悦佛长子、名为满足佛智、名为非辟支佛地、名为清净心、名为清净身、名为成就解脱、名为无诸杂欲、名为无诸杂恚、名为非愚痴地、名为阿含智、名为能起诸术、名为除诸无明、名为满足解脱、名为踊悦禅人、名为须见者眼、名为游戏神通、名为能现神足、名为闻持陀罗尼、名为念持不忘、名为诸佛所加、名为导师方便、名为微细难知无相应者、名为舍于文字、名为深知义智、名为知见智、名为分別智、名为不可言说智、名为能调非智、名为质直者智、名为少欲者智、名为摄持精进、名为能持不忘、名为能销诸苦、名为诸法无生、名为一言演说能知所有生灭诸趣,是名一切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
说是法门时,会中有八十那由他人天得无生法忍、九十二那由他人天得随音声忍、七十六那由他人天得于顺忍、六万人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一千比丘尽诸有漏心得解脱、二百五十比丘尼尽诸有漏心得解脱、五百优婆塞得阿那含果、八百优婆夷得斯陀含果。
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踊、遍踊、等遍踊,起、遍起、等遍起,吼、遍吼、等遍吼,震、遍震、等遍震,觉、遍觉、等遍觉——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中踊边没、边踊中没。
以法力故,忽然而起未曾有光,悉能晖照幽冥边远,乃至阿鼻地狱无不大明。是时世界铁围之间,黑暗众生更相瞻睹,咸各惊言:「何忽在此有斯人辈?」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童子!以是义故,若有菩萨摩诃萨欲于如来真实功德开示、辩说义味名号无有穷尽,一切所说为佛所记,汝今应当读诵、受持、为他广说如是三昧。
「童子!何者如来实德名号?若菩萨摩诃萨住阿兰若树下空闲,静默独坐当如是学,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积集如来胜妙功德,修诸善根而不坏失,以大忍力得诸相花及随形好而自庄严,可爱色中最为增上。睹者无厌,敬信爱乐,于诸智慧无能夺者,不可坏力化诸众生,为菩萨之父、为贤圣之王、为向涅槃导师,无边智慧、无量辩才。梵音清雅,言声辩畅,相好希奇,有目瞻仰,随所观处欲舍不能。得无比身,不为欲染、不为色染,过无色界,远离诸苦、弃舍诸法。解脱诸界非入相应,断除诸结尽诸渴爱,渡于四流满足智慧,安处涅槃住于实际。
「童子!此显如来真实功德,是名菩萨摩诃萨住彼三昧能获如来真实功德,开说名义无有穷尽,一切所说诸佛所记。」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童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于是三昧应当至心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分別显示,广化众生修是三昧。」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佛言:「童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谓:一、能寂灭于心,二、无所起,三、无和合智,四、弃舍重担,五、得如来智,六、成佛威力,七、治其欲著,八、灭除嗔恚,九、断离愚痴,十、住心相应,十一、舍不住心,十二、乐欲善法,十三、欲夺有为,十四、安住正信,十五、夜常觉悟,十六、不舍禅定,十七、增已生善,十八、于生不乐,十九、不造诸业,二十、不计内入,二十一、不计外入,二十二、不赞自身,二十三、不毁他人,二十四、不在俗家,二十五、戒行淳熟,二十六、无能轻欺,二十七、有大福德,二十八、自知,二十九、不轻躁,三十、安住威仪,三十一、舍麁恶言,三十二、无怒恚心,三十三、救护于彼,三十四、护善知识,三十五、护持密语,三十六、于诸众生不起害心,三十七、不恼持戒,三十八、恒柔软语,三十九、不依三界,四十、于一切智而得顺忍。」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月灯三昧经卷第一
校注
经名 Samādhirāja. 一【大】,一一名大方等大集月灯经【元】【明】 三藏【大】下同,三藏法师【宋】【元】【明】【宫】下同 提【大】下同,提黎【元】【明】下同 阿氏多【大】,阿逸多【宋】【元】【明】【宫】 月光 Candraprabha. 殖【大】,植【宋】【元】【明】【宫】 除【大】,除断【宋】【元】【明】【宫】 结【大】,〔-〕【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 唯【大】下同,惟【宋】【元】【明】【宫】下同 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 Sarvadharmasvabhāvasamatāvipañcita. 渡【大】下同,度【宋】【元】【明】【宫】下同 修集【大】,修习【宋】【元】【明】 词【大】下同,辞【明】下同,梵名=Samādhirājasūtra ed. by Nalinaksha Dutt (Gilgit Manuscripts, Vol. Ⅱ, pt. Ⅰ~Ⅲ, 1941, 1953, 1954,) 谊【大】,义【宋】【元】【明】【宫】 无疑【大】,无碍【宋】【元】【明】【宫】 渡【大】*,度【宋】【元】* 筏【大】,栰【宋】【元】【明】【宫】 衢术【大】,衢街【宫】 销【大】,消【宋】【元】【明】【宫】 踊【大】下同,涌【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宫】 忽然【大】,欻然【宋】【元】【明】【宫】 以上梵第一品 Nidāra. 以下第二品 Śārendrarājapūrvayoga. Sālendrarāja. 伎【大】,技【宋】【元】【明】【宫】 达【大】,哒【宋】【元】【明】【宫】 知【大】,智【宋】【元】【明】【宫】 以下梵第三品 Bhūtaguṇavarṇaprakāśana. 所记【大】,所说【宋】【元】【明】 尊师【大】,导师【宋】【元】【明】【宫】 果【大】,裹【元】【明】【宫】 集【大】,习【宋】【元】【明】【宫】 言词【大】,言辞【明】【宫】 力【大】,方【元】 式【大】*,戒【宋】*【元】*【明】*【宫】* Kumbhāṇḍa. 荼【大】,茶【宋】【元】【明】【宫】 以下梵第四品 Bhuddhānusmṛti 悟【大】,悟【宋】【元】【明】【宫】 熟【大】,淑【宋】【元】【明】 智器【大】,智慧【宋】【元】【明】【宫】 行【大】,住【宋】【元】【明】【宫】【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月灯三昧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