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十

阿阇世王受记品第十

尔时会中摩伽陀国主阿阇世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来今在菩提树下我之国土说陀罗尼及曼荼罗既有如是无量功德何以摩伽陀国风雨不节旱涝不调饥馑相仍怨敌侵扰疾疫灾难无量百千唯愿世尊断我疑网

尔时世尊赞阿阇世作如是言大王善哉善哉快问斯义于未来世能多利益一切众生大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大王如王所言于我国中常有饥馑怨敌等者此守护国界主陀罗尼以十六俱胝那由他陀罗尼而为眷属此大金刚城曼荼罗三千五百曼荼罗以为眷属然彼一切皆以信心而为根本以深般若而为先导大菩提心及大悲心以为庄严大王一切善法皆悉从此陀罗尼生一切罪恶不信因果以为根本大王汝今不信因果耽五欲乐如大猛风吹其信心及菩提心大悲总持悉皆远逝大王今者虽有眼耳如聋盲人不闻雷霆不见日月何以故汝王名字尚不自闻况于余声何谓王名夫言王者即啰惹义啰字声者所谓苦恼声啼哭愁叹无主无归无救护声王当慰喻作如是言汝莫苦恼我为汝主当救护汝拭泪慈愍而抚育之言惹字声者是最胜义是富贵义是自在义是殊胜义是勇猛义是端正义是智慧义是能摧灭一切众生憍慢自高篾他义大王汝于今者不信因果亲近恶友提婆达多杀所生父囚系饥饿渴乏不死而刖其足复令调达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复放护财狂醉恶象暴践如来大王汝今复有极大重罪所谓挑坏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断灭诸佛真正之法关闭人天涅槃之门开示三涂生死恶趣所以者何汝是国王出游园苑严备象驾一万二万巾驭车马二三十万以为翊从复以百姓所有膏血用涂象马时阿阇世王闻此语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惟忖不省曾以百姓膏血用涂象马世尊何以作如是说佛言大王王之象马一一皆以欝金龙脑栴檀沈麝和为香埿用涂象马如是等香皆出百姓征科百姓如压油麻贫匮困苦千户资财不能充给一象之费是故当知百姓膏血甚为易得如是香等求之甚难大王若疑当自巡按一切囹圄万姓受苦过大地狱大王逼夺百姓所有资财赏赐豪贵遂令富者日益奢侈贫乏之者转益贫穷令诸贫人孤惸困苦投足无地皆求出家如是之人无有和上及阿阇梨被袈裟不受禁戒无法自居令诸有情心生轻贱不欲见闻固是大王挑其法眼断灭佛法闭人天路开恶趣门是故我言大王不闻自己名字以是因缘如何更得此陀罗尼神力加护大王我今当说古昔因缘王当谛思解了其义大王乃往古世有佛出现名迦叶波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开示梵行彼时有王名讫哩于彼如来深生净信王于中夜得二种梦一者梦见有十猕猴其九猕猴摄乱城中一切人民妻妾男女侵夺饮食破坏什物仍以不净而秽污之唯一猕猴心怀知足安坐树上不扰居人时九猕猴同心恼乱此知足者作诸留难驱逐出于猕猴众会第二梦者见一白象犹如大山当帝王门首尾有口皆食水草虽恒饮啖身常羸瘦时王悟已生大恐怖召占相者以原其梦占者白王九猕猴者即是九王其知足者即是大王是则九王同心篡夺大王宝位象二口者即是九王食自国邑兼食王国王闻此语惊怖毛竖而心未决思欲见佛以断所疑即勅左右严备种种供养之具一心往诣迦叶佛所到已作礼持诸供具上献如来曲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于昨夜得不善梦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使断疑网时王具陈所梦白佛佛言大王王之所梦不在于王勿生忧惧王善谛听当为王说此是未来五浊恶世有佛出现号释迦牟尼灭度之后遗法之相大王十猕猴者即是彼佛十种弟子王白佛言世尊何名彼佛十种弟子迦叶佛言一贫畏不活而作沙门二奴有怖畏而作沙门三怖畏债负而作沙门四求佛法过失而作沙门五为胜他而作沙门六为名称而作沙门七为生天而作沙门八为利养而作沙门九为欲求未来王位而作沙门十真实心而作沙门时彼大王白彼佛言世尊此十沙门其相云何彼佛答言大王贫畏不活作沙门者多有众生不信因果贪求财宝互相侵夺遂感天地雨泽不时五谷不登不充官税饥贫所逼鬻卖男女无所投寄披挂遗弃树上袈裟自剃须发作沙门像无阿阇梨亦无和上无戒无法相似沙门长时受行一切恶法入僧伽蓝自称我是律师禅师法师大德坐居众首谓余僧言汝等皆是我之弟子于清信士族姓长者婆罗门家出入游从多造过失是名第一贫畏不活而作沙门大王云何名为奴有怖畏而作沙门谓下贱奴婢作是思惟云何一生受他驱策逃窜出家是为第二大王云何名为怖畏债负而作沙门谓有众生公私债负息利既多酬还不遂既被逼迫逃逝出家是为第三大王云何名为求佛法过失而作沙门谓诸外道心生嫉妬遂共集议谁有聪明利根辩慧入佛法中学彼所有世出世法窥其是非还归我众对于国王大臣长者树论议幢出其过失摧坏破灭彼佛正法是名第四大王云何名为求胜他故而作沙门谓或有众生闻有某甲披衣落发多有伎能通达三藏心生热恼便即出家学经律论所修善法皆欲胜彼是名第五大王云何名为为名称故而作沙门谓或有人窃自思惟我若在家无有名称我应剃落披衣出家勤学多闻受持禁戒于大众中坐禅入定使物知名是为第六大王云何名为求生天故而作沙门谓或有人闻诸天中长寿快乐我无方便而得上生遂即剃发染衣出家修持善法皆愿生天是为第七大王云何名为为利养故而作沙门谓或有人先有财宝更求胜处得好精舍房院华饰可以栖迟受用自他所有财产是名第八大王云何名为欲求未来帝王位故而作沙门谓有众生见于国王自在尊崇富贵安乐便生爱乐遂求出家所修善根惟愿当生得居王位是名第九大王云何名为真实心故而作沙门谓有众生虽生刹利大臣族姓婆罗门家或生长者居士商主富贵之家盛年美貌观诸财色富贵荣显犹若浮云泡幻电光生灭不住遂起厌离發菩提心亲友珍财一切皆舍出家慕道秉持律仪学法修禅精勤匪懈凡有所作皆为众生唯求无上菩提之果是名第十真实心故而作沙门大王当知如王所梦见一猕猴少欲知足独处树上不扰人者即是释迦如来遗法之中真实沙门其九猕猴扰乱众人同心驱摈一猕猴者即是释迦如来遗法之中前九沙门无沙门法故总名为相似沙门同行恶行共驱于一真实沙门出于众外大王此恶沙门破戒行恶污秽一切族姓之家向于国王大臣官长论说毁谤真实沙门横言是非云是恶人破戒行恶不合与我持戒比丘同共止住布萨说戒亦不合同居一寺舍同一国邑一切恶事皆推与彼真实沙门蒙蔽国王大臣官长遂令驱逐真实沙门尽出国界其破戒者自在游行而与国王大臣官长共为亲厚大王彼释迦牟尼如来所有教法一切天魔外道恶人五通神仙皆不坏乃至少分而此名相诸恶沙门皆悉毁灭令无有余如须弥山假使尽于三千界中草木为薪长时焚烧一毫无损若劫火起火从内生须更烧灭无余灰烬尔时迦叶波佛为讫哩枳王重说偈言

贫畏不活而剃落  言得敬养脱贫穷
散乱高举务多财  内虚不实如芦苇
烦恼眷属所迷醉  斯人远离大菩提
如负真金翻弃捐  拾薪荷担生欢喜
名利萦缠增嬾惰  惰增灭尽净信心
信心既灭净戒无  无戒断灭人天果
阑若闲林自安处  本求名利及亲知
远离戒定智慧心  但依豪贵亲识住
自求三恶及八难  贫穷下贱边地生
譬如生盲至宝洲  取石弃于如意宝
放逸驰荡增胜负  远离戒行正念心
堕阿鼻狱极怖中  经俱胝劫难解脱
内心恒为求名称  身口现说为菩提
如鸟飞空遇猛风  飘落生死大苦海
薄福耽染天人女  破戒远离善业因
佛教皆为欲火烧  如须弥山遇劫火
无菩提味唯求利  恒为人说求菩提
心不住于解脱中  如猕猴得坚椰子
如来为求正法宝  投身悬崖大火坑
既闻法已随顺修  怨亲平等皆慈
云何闻佛诸功德  不生一念好乐心
唯爱非法远菩提  如生盲人示他道

迦叶如来说此偈已复告讫哩枳王言大王汝梦所见帝王门前二口白象恒食水草身羸瘦者亦非王事即是释迦如来遗法之中五浊恶世不信因果百官令长上受帝王光宠荣禄下于百姓非理追求虽复贪求而多匮乏赋税无度万民贫穷贸易子孙家业荡尽投寺剃落寺复荒芜多恶比丘發心无地遂投外道路伽耶等断常诸见异学出家邪见因缘师徒皆堕自入地狱复与多人开地狱门相引奔驰趣三恶道闭人天路解脱无由大王当知故此二梦并是释迦如来遗法之相非干王事讫哩枳王闻此说已永断疑网欢喜踊跃复以种种上妙供具恭敬供养迦叶如来顶礼佛足右绕而退

尔时释迦如来说此语已摩揭陀国主阿阇世王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诸恶众生入于地狱云何得知谁人曾见复云何知当堕饿鬼及与畜生当生人天并谁人见尔时世尊告阿阇世言大王应当一心谛听我为王说令王现前而得知见大王当知若人命终当堕地狱有十五相当生饿鬼有八种相当生畜生有五种相当生人天各有十相大王何等名为当生地狱十五种相一者于自夫妻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者举其两手扪摹虚空三者善知识教不相随顺四者悲号啼泣呜咽流泪五者大小便利不觉不知六者闭目不开七者常覆头面八者侧卧饮啖九者身口臭秽十者脚膝战掉十一鼻梁欹侧十二左眼𥆧动十三两目变赤十四仆面而卧十五踡身左脇著地而卧大王当知若有临终具十五相如是众生决定当生阿鼻地狱大王当知若复有人临命终时有八种相当知必堕焰摩罗界饿鬼趣中云何为八一者好舐其唇二者身热如火三者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四者张口不合五者两目乾枯如雕孔雀六者无有小便大便遗漏七者右膝先冷八者右手常拳何以故心怀悭悋乃至于水不与人故大王若具八相命终决定生饿鬼中大王当知若复有人临命终时有五相现是人决定堕畜生趣云何为五一者爱染妻子贪视不舍二者踡手足指三者遍体流汗四者出麁澁声五者口中咀沫大王若具此五命终决定堕畜生趣大王当知若复有人临命终时有十相现是人决定生人趣中云何为十一者临终生于善念谓生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發起心无忧心二者身无痛苦三者少能似语一心忆念所生父母四者于妻子男女作怜愍心如常瞻视无爱无恚耳欲闻于兄弟姊妹亲识姓名五者于善于恶心不错乱六者其心正直无有谄诳七者知于父母亲友眷属善护念我八者见所营理心生赞叹九者遗嘱家事藏举财宝示之令出十者起净信心请佛法僧对面归敬言南谟佛陀南谟达摩南谟僧伽我今归依若无佛世归五通仙大王若临命终具此十相决定得于人趣中生大王当知若复有人临命终时有十种相定得生天云何为十一者起怜愍心二者發起善心三者起欢喜心四者正念现前五者无诸臭秽六者鼻无欹侧七者心无恚怒八者于家财宝妻子眷属心无爱恋九者眼色清净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宫当来迎我若临命终具此十相决定生天大王如是临终善恶之相汝应当知时阿阇世王闻佛说已窃自思念如来此说为是实事为是虚邪世尊具足辩才权说此理尔时如来知阿阇世王心之所念即以神力令阿阇世见其恶相忽有地狱苦器充满有诸狱卒执持苦具无量众生颠坠地狱如驶雨点尔时狱卒嗔目振威指阿阇世而作是言此是恶逆杀父之人速当擒来付于阿鼻大地狱中而苦治之时阿阇世闻是语已极大惶怖身毛皆竖遍体汗流遽从座起走欲逃窜闷绝擗地都不觉知譬如猛风伐无根树久而不苏乃以种种方宜救之渐得苏息连声唱言世尊世尊愿赐寿命愿赐寿命愿赐寿命如我今日无依无怙从今决定归佛法僧于是如来还摄神力诸相不现问阿阇世言大王向见入地狱者诸苦事耶时阿阇世含悲答言我今已见世尊所说举其少分我向所见苦事甚多如来世尊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世尊我于此身造诸恶业今对世尊诸大菩萨众僧大会發露忏悔止息诸恶断相续心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誓持五戒为优婆塞如佛所说一字陀罗尼一切功能以菩提心而为先导从今向去一日三时精勤修习以此善根悉皆回向一切众生佛赞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谛听我今为王说过去佛微妙伽即说偈言

若造五逆极重罪  發露忏悔罪轻微
永断相续灭罪根  如壮夫拔连根树

佛说偈已复告王言大王当知譬如团铁投水沈没若为钵器置水则浮大王有智慧人如彼钵器不沈苦海汝造恶业合入阿鼻大地狱中一劫受苦由汝有智發露忏悔暂入便出如壮男女以手拍毬暂时著地即便腾起从此命终生兜率天见慈氏尊便得授记时阿阇世闻佛说已心得净信以种种供具供养佛已还复本座当于如来说此法时无数俱胝那由他众生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十三俱胝那由他菩萨得随顺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如来嘱累品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世尊说此陀罗尼门即是诸佛决定最胜妙陀罗尼以无边量名句字门宣说趣入无边义理其义深远随顺觉悟因缘性故难入懈怠嬾惰无由入故难解断常见者不能了故难见依止六处不能见故难悟乐下乘者不能觉故超权是诸菩萨甚深境故无相是一切法真实印故法界平等无能所故无异体同虚空离二相故无阿赖耶超过一切所依处故知众生行善解一切因缘法故得深般若光明照见诸法性故出生诸度成就一切巧方便故善分別法具足四种无碍智故身心普遍能得广大诸神通故平等觉法安住一乘教法中故无无异行入如虚空平等性故亦无平等于一切处无有对故是无等等一切无等唯与诸佛如来等故远离二相出生诸法寂灭体故谛观文字为欲安立一切法故非言能说即是真实胜义谛故不碍宣说普能随顺世俗谛故能出生三宝能广大三乘能开三脱门能超出三界能善觉三智能生如来金刚三昧是一切法之所住处是一切佛智慧之门普能养育一切众生世尊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于此世尊无量三密一字陀罗尼门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闻此法所有义理应当信受应当书写应当读诵应当修习应当为人开示宣说世尊若能如是乃至一偈一句一字如是之人得福无量是则名为知佛恩者是念佛恩是报佛恩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善男如汝所说如是之人所得福德不可称量善男子佛眼所见一切佛刹假使有人以一切宝充满其中持用奉施一切如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若复有人能听此经一字一句或生信乐或能受持或复书写或当读诵或正修习或广为人演畅宣说行住坐卧常勤精进为令妙法久住世间为令三宝不断绝故此人福德胜前布施诸佛福德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眼所见诸佛刹  满中珍宝施如来
我说此福尚轻微  以不闻此深经故
若得闻此妙经典  甚深胜义悉皆圆
是故读诵受持经  斯福最胜过于彼
诸佛唯于法中住  不因布施得菩提
若有受持佛法门  即是能知佛恩者
是故供养佛福勘  不及供养此深经
最胜福聚悉皆圆  从此能生于善逝
若世无此胜经宝  佛种法施悉皆无
亦无听法及修行  众生苦海常沦溺
无恩众生谤此典  彼破苦海法舟航
断灭三宝罪根深  堕阿鼻狱无由出
照明六度如灯炬  吉祥宝聚等须弥
首楞严定等无边  及一切法皆从出
若有愚痴翳心眼  此为慧日破迷心
忧恼赫日所燋燃  此为满月清凉照
登最上乘不放逸  此菩萨住勤修行
能得最静大菩提  非下劣乘之所得
所有人天胜妙乐  声闻缘觉得菩提
此经一切悉能生  如摩尼宝随心愿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出大音声普告一切菩萨摩诃萨等诸大众言诸佛子我于无量无数劫中精勤不懈一心专求修习于此诸佛世尊成就菩提不可思议秘密一字陀罗尼经此大众中谁能發起大勇猛心为大丈夫能于如来般涅槃后受持读诵广宣流布令此妙法久住于世尔时众中七十俱胝菩萨摩诃萨皆从座起恭敬合掌异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能于如来灭后受持于此佛无数劫勤求修习成就菩提秘密一字陀罗尼经广宣流布令五浊世一切众生闻此法门心得净信恭敬尊重种诸善根唯愿如来神力加被尔时世尊一切种智告诸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發斯大愿我今当以威神之力护持此经而说偈言

如来真实语  常住真实法
诸佛神力故  拥护于此经
被大悲甲胄  常住大悲中
怜愍众生故  拥护于此经
得福聚圆满  从此生智聚
为满福智故  拥护于此经
能灭一切魔  摧破诸外道
断除邪见故  拥护于此经
帝释护世王  修罗寻香等
为我如被故  当护持是经
地及虚空中  十方诸天众
诸佛加被故  当受持是经
欲得梵住圆  次第庄严体
及守护众会  当拥护此经
色可变为空  空可变为色
无能变于佛  拥护令动摇

尔时护世四天王俱从座起合掌同声而白佛言世尊我对如来發深重愿于未来世拥护是经及诸国王大臣长者一切人民受持经者而说偈言

随说此经处  及听法众会
我与诸眷属  皆当守护之
若有勤受持  及發菩提意
当于四方面  拥护常不离

尔时释提桓因为欲拥护如是经典及持经者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我闻佛说此  最胜微妙经
决定成菩提  知佛恩难报
为报佛恩故  如诸佛护持
当守护是经  及护持经者

尔时大梵天王为护此经及持经者合掌白佛而说偈言

四禅四无量  诸乘及解脱
皆从此经出  由具义甚深
随有说此经  我舍梵天乐
往彼而听受  供养并护持

尔时兜率陀天子为护此经及持经者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往兜率天  次生得解脱
当受持于此  诸佛所护经
随有说此经  我当舍天乐
住阎浮拥护  为报诸佛恩

尔时魔王子商主天子为护此经及持经者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欲竭魔业海  不随魔所行
当受持此经  具足甚深义
我念佛恩故  發勤精进心
守护于是经  令广宣流布

尔时魔王波旬为护此经及持经者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若持此经者  烦恼灭不生
我不于其人  作障碍留难
有此胜经处  我当亲护持
令魔不入心  为念佛恩故

尔时苏夜摩天王为拥护经及持经者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所有菩提  于此经中说
若受持经者  已供诸如来
我持佛此经  为俱胝天说
令殷重听受  發大菩提心

尔时慈氏菩萨为欲拥护于此深经及持经者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若舍诸眷属  勤修菩提道
为守护此经  不自惜身命
我承佛神力  亲从兜率来
令如是深经  常广宣流布

尔时具寿大迦叶波为护此经及持经者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我昔从世尊  曾闻百千经
未曾得闻此  如是深妙法
我今亲对佛  受持于此经
为诸菩萨故  令广宣流布

尔时世尊称赞释提桓因四大天王大梵天王兜率天子商主天子及魔波旬菩萨声闻诸护经者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汝等真是勇猛丈夫为令妙法得久住故能作如是大狮子吼诸善男子当听我说若诸众生修行大乘未得法忍以佛神力受持此经精勤修习次后佛所即得授记如是或二或三不过七佛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声闻乘种姓众生得闻此经于慈氏佛龙华第一声闻会中当为最上第一声闻若缘觉乘种性众生得闻此经受持修习我涅槃后更不闻法必当得成独觉菩提佛说此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时无量无数种种众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数菩萨住不退地无数世界六种震动日月光明所不能照幽暗之处而皆大明雨众天花缤纷乱坠十方国土诸来菩萨在此会者为供养佛及此经故于菩提树道场四面各四由旬以种种宝众妙杂花庄严其地异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得大利益不空而还得闻于此决定最胜微妙经典唯愿世尊释迦牟尼长延寿命愿令此经久住不灭于阎浮提一切国土作大利益世尊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一切人民受持此经除诸病苦寿命长远普能利乐一切众生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如是决定最胜经典言词微妙文字句义庄严圆满能令一切菩萨大众生欢喜心摧伏一切诸魔外道善能任持一切法门能令一切众生欢喜是能出生一切乘道随顺趣入一切如来功德大海若有能于如是经典精勤宣示一切不空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此经具有一千名字所谓名为毘卢遮那广大三密甚深一字经亦名三界最尊胜经亦名如来说大悲门亦名闻如来法不空得记亦名如来微妙法藏亦名如来妙究竟果亦名如来微妙法眼亦名普照诸法宝炬亦名能断一切邪见亦名显示诸法平等有如是等一千名字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名中虽皆甚深唯愿如来为我决定说一名字令我奉持佛言善男子此经决定应名守护国界主陀罗尼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以一千名依此生故尔时世尊说此经已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无量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


校注

怨【大】*冤【甲】* 唯【大】*惟【甲】* 常【大】当【甲】 三千五百曼荼罗【大】〔-〕【明】 陵【大】凌【甲】 篾【大】懱【明】 巾驭车马【大】马巾驭车【明】 马【大】〔-〕【甲】 已【大】*以【甲】* 赏赐【大】锡【甲】 被【大】披【甲】 固【大】因【明】 我今【大】〔-〕【甲】 枳【大】抧【甲】 一【大】有一【甲】 惊【大】警【甲】 王【大】汝【甲】 谓【大】*为【明】【甲】* 树【大】竖【明】 诸【大】生诸【明】 行恶【大】恶行【明】【甲】 能【大】破【甲】 坏【大】破坏【明】 惰【大】*堕【甲】* 阑【大】兰【甲】 飞【大】虚【明】 济【大】净【明】 民【大】人【明】【甲】 于【大】与【明】 战【大】颤【明】 染【大】恋【明】【甲】 者【大】〔-〕【明】【甲】 净【大】清净【明】 虚邪【大】〔-〕【甲】 擗【大】躃【明】 愿赐寿命【大】〔-〕【明】【甲】 陀【大】他【甲】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大】〔-〕【明】 开【大】碍【明】 无【大】是【明】【甲】 勘【大】尠【明】【甲】 及【大】见【甲】 最【大】寂【明】【甲】 等【大】及【明】 断除邪见【大】能断诸见【明】【甲】 是【大】此【明】【甲】 于【大】作【甲】 白【大】向【明】【甲】 往【大】住【明】 护【大】赞【明】【甲】 姓【大】性【明】【甲】 主【大】〔-〕【甲】 除【大】无【明】【甲】
[A1] 子【CB】【丽-CB】于【大】(cf. K37n1384_p0477a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10)
关闭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10)
关闭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10)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