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51 [cf. Nos. 1550, 1552]

阿毘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毘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不须解释所以者何古昔论师已释阿毘昙心利益弟子故不须释答曰不然应须解释所以者何古昔论师虽释阿毘昙心太广太略彼未学者迷惑烦劳无由能取我今离于广略光显修多罗自性是故须释问曰何故释阿毘昙心利益弟子耶答曰彼中已说不颠倒法相释不颠倒法相令彼觉悟真实是故离诸过恶生诸功德得勇猛第一义利问曰若如是者随意解释答曰我当解释但诸师造论以吉为初一切吉中三宝最胜是故本师为显三宝少分功德故于论初先说此偈

阿毘昙心论经卷第

界品第一

前顶礼最胜  离热饶益言
彼言说相应  罗汉见实等

前者先也顶礼者净信曲躬礼也最胜者世尊为应供者之所供养又于一切法中胜故名最胜复次世尊于一切法于一切种而得自在故名最胜离热者离烧义也谓烦恼热能烧身心世尊离彼故名离热此是自己智断成就彼师如是说者彰于如来自利满足次说饶益言者世尊言说能饶益一切众生饶益者谓安隐也安隐饶益一义异名此彰世尊利他满足此略说天人师自利利他功德满足彼二种世尊等作究竟是故应供中胜彼言说相应者谓道理义显示相应如是功德相应天人师语礼敬此者名礼法宝罗汉见实等者应受天阿修罗等供养故名阿罗汉此说无学实者谓四圣谛以学见者彼名见实唯说学此学无学等谓第一义僧礼敬此者名礼僧宝问曰何故礼敬答曰

佛开觉慧眼  若知诸法众
亦为他显现  我今说少分

佛者知一切法知一切种故名为佛开觉慧眼者谓无碍智眼义也若者若佛所说所显所宣所释法也知者解也法者持也持于自性为他作缘故名为法法有积聚故名法众法众群聚一义异名亦为他显现者自觉知己利世间故为他显示或有觉知不为他说如《升摄波林经》说我今说少分者于彼佛说法中我今但说少分法相岂能尽说如是义问曰何法是佛所说而欲说耶答曰所谓有漏无漏有烦恼无烦恼受有诤无诤色无色等我今当说

一切有漏行  离我乐常净
此受于我等  不见有漏故

一切有漏行离我乐常净者诸有漏行离我离乐离常离净彼中世间不能观察无明覆障暗智于此四门颠倒而见故名颠倒问曰何因故知诸有漏行离于我耶答曰我事无故属因缘故行名为他非我自性计我者说我不属他除此更无是故我性不可得无我因故诸行离我问曰何因故知诸行离乐答曰作逼迫故诸有漏行是苦自性亦是苦缘是故逼迫逼迫名苦是故离乐问曰何因故知诸行离常答曰以生灭故现见诸行生而即灭无见常者是故离常问曰何因故知诸有漏行离于净耶答曰污染事故诸有漏事烦恼境界不净污染是故离净问曰如是诸行离于我等世间何故取我等耶答曰此受于我等不见有漏故诸有漏行不如实见世间不能观察作我等解犹如怨家匿藏恶欲诈出美言游行家内实非亲友作亲友解我我所覆故不见无我是故现见行等作业以迷惑故无我事中而见于我对治覆苦事故于行住等想谓为乐故于苦受阴中而作乐解相似相续覆无常事彼现见色相似相续记忆宿事诵持经论故于无常行中而作常解皮色覆于不净事故彼于发毛爪齿处等少时见净于不净中而作净解虽见𡱁尿虽复不净犹生迷惑此虽不净余者应净犹如野干看紧叔迦华问曰何故论初先说颠倒答曰为知不颠倒法相故我先已说欲令弟子解真实故以不颠倒心安隐易解是故论初先说颠倒问曰为当但有此离我等诸有漏法更有余耶答曰更有

若处生烦恼  是圣说有漏
以彼漏名故  慧者说烦恼

若处生烦恼是圣说有漏者若依若聚若缘若众生数非众生数生身见等烦恼是法说有漏问曰何故答曰以彼漏名故慧者说烦恼观察烦恼为作漏名故以彼法生于烦恼依漏起故名为有漏如有怖道有毒食等应如是说若事属漏为漏所摄彼名有漏此说无漏缘生烦恼非无漏法属于烦恼为烦恼摄无漏法但缘生烦恼问曰漏义云何答曰从有顶下至无间狱于其中间六入疮漏是故名漏犹如疮漏又留住生死故名为漏问曰此更有名耶答曰更有

亦名有烦恼  取荫及有诤
烦取诤生故  知彼自性说

亦名有烦恼取荫及有诤者是有漏法亦名有烦恼亦名取荫亦名有诤问曰何故彼诸名说答曰烦取诤生故知彼自性说诸烦恼诤等漏之异名从烦恼生彼亦生烦恼故名有烦恼如是从取生彼亦生取故名有取从诤生彼亦生诤故名有诤问曰是荫世尊所说为取荫即是荫为离取荫別有荫耶答曰若取荫者彼即是荫或有荫而非取荫问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行离烦恼  此是无漏荫
及前有取荫  是荫圣所说

若行离烦恼此是无漏荫者此荫更有余说有二种荫无漏有漏若行离身见等烦恼是名无漏是荫非取荫及前有取荫是荫圣所说者若此无漏荫及前所说取荫合说为荫谓色等五荫问曰荫义云何答曰聚义是荫义问曰若如是者荫但假名无有实事非但一物得有聚名和合故名聚答曰非但有相亦有实事有此事者便有彼相故荫有相如佛所说碍相是色荫等是故有事界等所摄智识使等境界如四圣谛故荫有事非但假名问曰入等有何差別答曰

十种谓色入  亦名无教色
是分別色荫  世尊之所说

色有二种一者微尘积聚色二者非微尘积聚色微尘积聚色者谓十色入眼乃至触非微尘积聚色者名无教色法入所摄彼业品当说此等一切是色荫相入色荫数佛说为色荫以此触彼以彼触此是故名色以此恼彼以彼恼此义也如佛所说如手等触触故名色问曰若如是者除无教色彼非是色何以故非手等可触以无对故汝意若谓以所依者是可触故彼亦是可触故无过者受等亦应是色汝意若谓彼所依四大是可触故彼亦是可触者我当说言现见所须作功业事作画作泥若如是者受等心数亦应是色故汝有过彼等亦依眼等诸根彼亦应是可触答曰非但生心心数因非心心数依眼等根如光依珠彼生时眼等作因如是眼等是触彼非触也复次造色依大如光依珠是故大是触故彼亦是触问曰虽如是说汝相犹自不成何以故除过去未来微尘色故答曰相不可坏过去色触已灭未来色亦如是相生如是微尘亦是可触以微细故不可得知是故一切诸色皆是可触

所名为识荫  是说为意入
于十八界中  亦说为七界

识荫者谓六识身是十二入中说为意入于十八界中分別为七心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意界等识者能知于缘故名为识识者能取缘义也

余则有三荫  无教三无为
是说为法入  彼亦是法界

如前所说受等诸法总为一法入十八界中为一法界彼入义者门义是入义如窓牖如佛所说婆罗门眼为门乃至见色入字义者是输义也能增长心心数法以是义故名之为入界义者性义是界义如朱砂界雄黄界等界字义者能持自相与他作缘是故名界是界事有十七或复十二何以故除六识界更无意界是故十七即六识身展转相续名为意界如父子名子展转相续次第名父如是除意界外无別六识界是故十二依及依者缘差別故故有十八彼界入事等摄一切法故彼荫一向但是有为问曰荫中何故不摄无为答曰无荫相故二种荫相共相別相共相者聚义是荫义及无常等別相者色碍等是二种相无为中无是故不摄无为余更有何义谓非颠倒事及断方便无为非颠倒事及断颠倒方便颠倒事故说取荫为断颠倒方便故说无漏荫是故荫中不摄无为如是说荫入境界最广故建立于界欲说种种义故如是说

界中一可见  十界说有对
八界是无记  余则善不善

界中一可见者十八界中当知一界可见所谓色界何以故是眼识境界故是故可见复次可示此示彼是故可见余十七种定不可见十界说有对者十八界中五内界谓眼五外界谓色是等十界说有对三种有对所谓障碍有对境界有对缘有对障碍有对者如手左右手相对境界有对者谓根与境界相对缘有对者意识于一切法此中唯取障碍有对更相障碍故名有对彼一切十种界更互相对若不尔者彼不增长如上座鸠摩罗多说若心欲起时为他所障碍当知是有对相违是无对余八界定无对八界是无记者十八界中当知八界是无记所谓眼彼无爱不爱果可记是故无记余则善不善者余十界说无记不善谓色声界意作是善不善何以故从善不善心起故余者是无记眼识等七心界是善不善无记心相应法界是善不善无记心数法界是自性相应善不善无记彼自性善者谓惭不贪等三善根相应善者与彼受等心数相应自性不善者谓无惭无愧贪等三不善根相应不善者与彼受等心数相应与二相违是无记不相应法界杂品当说无为中一善二无记数缘是善虚空非数灭是无记于中善摄爱果安隐故名为善善摄者谓道谛苦集谛少分爱果者谓苦集谛少分安隐者谓灭谛相违名不善彼苦集谛少分除此名无记无善不善可记故名无记无果可记亦名无记

十五定有漏  余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定有漏者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此十五界一向有漏余二者余有三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等彼有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生漏共漏相应满足迹处故名有漏与此相违是名无漏略说未知欲知根等诸无漏根俱生法及彼得出世间解脱得及无为是无漏余是有漏三三有者即此三界于三有中可得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识舌识界等一向欲界摄彼非色界离抟食爱故十一在二有者五内界色声触界及缘彼三识界此等十一在欲色界非无色界无色故彼为欲界使所系是欲界系为色界使所系是色界系为无色界使所系是无色界系

有觉有观五  三种三余无
有缘当知七  亦法界少分

有觉有观五者五识界一向有觉有观与觉观相应义故三种三者意界法界意识界彼有三种欲界初禅有觉有观中间禅无觉有观第二禅上乃至有顶无觉无观法界有觉有观者欲界及梵世除觉观心数法界无觉有观者中间禅除观心数法界无觉无观者第二禅上乃至有顶心数法界中间禅观一切无教等不相应法界欲界梵世观此三中不摄若欲说者应言无观有觉余无者余十界无觉无观彼与觉观不相应故有缘当知七亦法界少分者七心界及心数法界是有缘有此缘故名为有缘彼有境界可取故说有缘复有余缘名如手缘杖此等世俗言说当知余定无缘

九不受余二  有为无为一
一向是有为  当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决定不受受名若色在根数及不离根若割截残坏心心数法于中受在中住故异则不受彼七心界声界法界此等九界名为不受彼非心心数法止住处故余二者余九界二种五内界若在现在名受或此现在识虽空亦名有受以彼种类众生数摄故说为受如是过去未来及非众生数名为不受色香味触与根不相离在现在者名受如根中心心数法止住彼中亦尔余名不受略说若法生而未灭众生数有对可牵可推彼名为受彼生而未灭者除过去未来众生数者除现在非众生数有对者除生未灭心心数法可牵可推者除声界有为无为一者因缘和合作故名为此能生义也作者有因义也有因义者有为义也有为故名作一法界合有为无为此中三种常故无为虚空数灭非数灭受等三荫及无作色名有为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余十七界有因故一向是有为问曰如是分別法相竟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答曰

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是故一切法  自性之所摄

诸法离他性者谓眼离耳如是一切事若性离性相摄者是说不相应是故非他性摄彼有何过若一生灭余一切亦生灭此非道理是故他性不摄各自住己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是故一切法自性之所摄者是故自性摄一切法此师所说自相摄义也此亦二种生及分齐生者阴摄十色入乃至法入中色眼界摄眼界分齐者此一念摄一念不摄余念若余摄名者如台观摄基陛梁椽等是世俗言说彼眼界一界一入一阴所摄当知一切法亦如是

行品第二

已说诸法相生差別今当说问曰若一切法自性摄者亦应自力能生耶答曰

初无一能生  以离伴侣故
一切彼此力  诸法乃得生

初无一能生以离伴侣故者有为诸行自性羸劣是故无法自力能生问曰云何得生答曰一切彼此力诸法乃得生有为诸法彼此力生如二羸人彼此力起此一切行略说四种所谓色心数法心不相应行彼生亦有四种作取作依作增上作伴彼作取者依果报果及丈夫果少分作依者界六入造色四大作增上者一刹那生事一切诸法作伴者心数法彼此为伴及诸有为相如是等有为我当先说共心俱生作伴

若有心生处  必与心共生
诸心法等  及不相应行

心者义一异名是心善等分別界分別种分別依分別无漏等分別无量种差別是心若依若缘若刹那生决定共心心数法及心不相应行生问曰心心数法云何答曰

想欲及触慧  念思与解脱
作意于境界  三摩提受等

想者于缘能取相貌谓取男女麁细木杌长短等相欲者爱乐见己乐等触者依缘心和合如日光珠异和合生火慧者能知于缘如此是色非味非是等念者系念于缘思者善不善俱相违心转解脱者于缘中心转不障碍故作意者取缘勇健有人言心专注义也三摩提者取缘时心不乱也受者于乐不乐俱相违缘中受也

一切心生时  是生圣所说
同于一缘转  亦复常相应

一切心生时是生圣所说者是想等十法共一切心俱生故名大地是大心地故名大地同于一缘转者此十法共一切心俱一缘中转不別缘也有五种同所谓相貌同一相貌一缘一时一依一事同者共相应义亦复常相应者此常与心相应彼此俱生相应取缘故名相应已说一切心中相应法非一切心中相应法今当说

诸根有惭愧  信猗不放逸
不害精进舍  或热及觉观

诸根者不贪不嗔二善根也不痴善根体即是慧大地共故此中不说不贪者于有无有不著不嗔者于众生数不恚惭者尊重己身于恶羞耻愧者尊重世间法信者不颠倒因果信猗者善心离恶身中怡泰不放逸者调柔方便于可作不可作舍作方便一向心此是修善义不害者于众生数不恼心精进者舍离过恶修习功德守护增长策励心舍者心平等一切善心俱顺道理此十法一切善心中可得故名善大地或热者我见等烦恼使品当说心麁名觉是捷利义心细名观是微少义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有可得或不可得后若聚乃至心数生我今当说此心心数法善等分別有五种聚所谓不善不共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欲界成就五种色无色界成就四种除不善

不善心聚中  心数二十一
三见中灭一  欲二见少三

不善心聚中心数二十一者不善心者若心与无惭无愧相应此心聚中有二十一心数谓十大地及觉二烦恼及彼中一无明贪乃至疑等彼此不相应无明与彼相应与一切烦恼相应故七种起烦恼谓无惭无愧不信放逸解怠问曰一切不善心中悉有二十一耶答曰不尔三见中灭一欲二见少三不善心聚中邪见见取戒取心相应有二十法此中除慧欲二见少三者欲界身边二见相应有十八法除慧前已说除无惭无愧见是慧性故见相应聚中无慧非一聚中有二慧事身边二见是无记无惭无愧一向不善是故少三

善心二十二  不共有二十
无记有十二  悔眠俱被增

善心二十二者十大地十善大地及觉不共有二十者不善心聚二十一中除一烦恼不共者唯一无明非余使无记有十二者不隐没无记聚中有十二心数谓十大地及觉彼中无信等功德无贪等过恶何以故无记故不隐没者非是秽污悔眠俱被增者追变名悔是悔三种不善无记于中善不善行作名善不善彼四种差別或有善建立不善如作施等已悔或有不善建立善如作恶已悔或有不善建立不善如作恶已悔少或有善建立善如作施等善已悔少若余威仪等悔彼是无记是故与悔相应聚中增悔余心数如前说于中悔人非贪等使转非无痴人生悔是故不善悔相应聚中但一无明是烦恼非余是故有二十一种善悔相应聚中但增于悔如是二十三种不隐没无记者十三种此于三聚中转谓不共不隐没无记眠者寐也此于一切五聚中转何以故眠者有不善秽污无记心是故彼中增一眠余心数如前说如是三聚二种悔眠俱转彼中增二此是欲界心法次第问曰色无色界云何答曰

初禅离不善  当知如欲界
中间禅除觉  于上观亦然

初禅离不善当知如欲界者初禅离不善聚离无惭无愧故余有四聚如欲界说中间禅除觉者中间禅除觉余如初禅说于上观亦然者二禅以上乃至有顶除觉观余如初禅说已说心心数法由伴力生色法今当说

微尘在四根  十种应当知
身根九外八  谓在有香地

微尘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者谓眼根微尘有十种当知十种不相离义也谓地眼根身根此等十种常不相离耳鼻舌亦如是身根九者除眼根等余悉同前外八者非根法中八种微尘谓四大色等四尘问曰何界微尘如是说耶答曰谓在有香地此是欲界中义彼有香故色界微尘离于香味是故彼中除于香味余如前说问曰前说若心起时彼心数法及不相应行生已说心心数法不相应行云何答曰

一切有为行  生住及异坏
是亦有四相  彼此更相为

一切有为行生住及异坏者一切有为行有四种相未生生故名生生已自事立故名住住已衰变故名异异已势灭故名坏如是说若有为法得如是相者名心不相应行我今当说有为相此事可知故名相彼生无常生者有为事生住者安立老者衰变无常者坏也非一时作生者以生为业余者生竟作业是故有为生住异坏非是一相问曰若一切有为法有四相者此亦是有为此更有余相耶答曰是亦有四相是亦有四种相共彼生谓生生住住异异坏坏问曰若如是者便为无穷答曰彼此更相为此相彼此相为生生生生生生生如是住住住彼此相住异异异彼此相坏坏坏彼此相坏故非无穷此后四为一法生生生生事非余法如是住住住住事非余法余亦如是前四种相各为八法生生八法谓前三相后四起相及彼所相法当知余亦如是已说诸行共生随伴故生无伴不生今当说

所作共相似  普遍相应
从此六种因  转生有为法

此六种因转生有为法所作因者若法于余法生中不作障碍以此力故彼法得生如眼生时一切法除自性如是耳等除自性非自性与自性作因共因者诸行与伴共生如心心数法心不相应行有为相如是四大微尘随心戒等相似因者若义能生相似法如习善生善习不善生不善如习工巧能知工巧如种麦生麦如是等一切遍因者若诸烦恼必相续生如执著我见者以见力故于我执著断常谤于阴相疑或取清净及最胜慢等过生余亦如是一切遍应当知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彼此力俱一时一缘中转问曰若心心数法一时彼共生因与相应因何差別答曰不相离义是相应因同一果义是共生因如执杖杖业如渡河牵手不断等报因者谓世间生中受生相续事果名生如善爱果不善不爱果已说诸因法若法从因生今当说

报生心心法  及余杂烦恼
悉从五因生  共生应当知

若报生心心数法及秽污心心数法等从五因生报生心心数法五因者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相应因报因所作因者彼法生时相似不相似事不作障碍共生因者彼此伴生彼生等心不相应行伴力生相似因者前生无记法或作是解是报因生非威仪等何以故彼胜故非胜与劣作因相应因者彼此力一时一缘中转报因者彼或善不善业此则彼果秽污心心数法无报因何以故隐没非无记果报性故遍因第五由彼力故此得生余四因如前说

是彼不相应  及余相应法
除最初无漏  彼从四因生

是彼不相应者若报生色及报生心不相应行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报因秽污色及秽污心不相应行亦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遍因及余相应法除最初无漏从四因生者余心心数法除最初无漏亦从四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相应因余者谓不隐没无记除报

若余不相应  相似当知三
及诸余相应  最初无漏法

若余不相应相似当知三者前所说心不相应及余彼余名余彼谓善不隐没无记除报若彼相似因成就除初无漏从三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似因及诸余相应最初无漏法者彼初生无漏相应亦从三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相应因彼无相似前生无漏故无相似因

彼中不相应  是从二因生
若从一因生  必定无此事

彼中不相应是从二因生者彼初生无漏聚中色及心不相应行从二因生谓所作因共生因已说一切有为法若从一因生必定无此事者一切法必定从所作因共生因生余因不定是故无法从一因生已说因差別世尊以如是因为化众生故说缘我今当说

次第亦缘缘  增上及与因
法从四缘生  世尊之所说

如是四缘生一切有为法彼次第缘者心一一生次第相续作容受方便缘缘者心心数法境界攀挽方便缘彼故能生增上缘者法生时不作障碍如王自在即是前说所作因因缘者除所作因其余五因彼是因缘问曰因之与缘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別我说因者如种子法缘者彼持方便如地粪等已分別缘若法随缘生今当说

心及诸心法  是从四缘生
二正受从三  余法说于二

心及诸心法是从四缘生者心心数法从四缘生前容受此法是次第缘境界是缘缘除自性余一切法是增上缘共生因自分因相应因是因缘或时有遍因报因二正受从三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从三缘生彼二入定心是次第缘彼前生正受念及正受心界地善自分名相似因共生生住异坏名共生因如此二因是彼因缘增上缘如前说余法说于二者余心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谓因缘增上缘问曰此法何故名行答曰

多法生一法  是亦能生多
缘行所作故  名行应当知

多法生一法是亦能生多者一法以多法力故生是亦能生多法如是一切彼此力缘行所作故名行应当知者此亦是缘亦是行故名缘行缘行所作故名缘行所作此亦能作缘行是故名行如是说者此行为他所作亦能作他是故名行

阿毘昙心论经卷第一

非次第是转生自地于自地者一切诸烦恼于自地烦恼次第缘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此事当分別者梵天上命终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秽污心命终此中一向秽污心相续如是一切地

已说诸使自相如此烦恼世尊教化故多种说今当分別世尊说七使欲爱有爱疑及无明此云何

欲界五种欲  此说欲爱使
色无色如上  有爱当分別

欲界五种欲此说欲爱使者见苦习灭道思惟断色无色如上有爱当分別者色界爱五种无色界亦尔

恚即是恚使  五种如前说
憍慢及无明  十五在三界

恚即是恚使五种如前说者嗔恚亦如是五种憍慢及无明十五在三界者欲界五种色界五种无色界五种无明亦尔

见使三十六  说普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异名

见使三十六说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见五见苦断二见习断二见灭断三见道断色无色界亦尔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见苦习灭道断色无色界亦尔此七有异名者此烦恼说扼以何等故

扼缚及受流  漏一切无穷
诸扼及受流  烦恼是说漏

系一切众生故说扼受生具故说受流下一切众生故说流漏一切无穷故说漏已说种种相相应根今当说


校注

阿毘昙心论经【大】〔-〕【宫】法胜阿毘昙心论经【宋】【元】【明】 经【大】〔-〕【宋】【元】【明】 今【大】別译今【宋】【元】 光【大】先【明】 阿【大】法胜阿【元】【明】【宫】 经【大】*〔-〕【宋】【元】【明】【宫】* 一【大】一(別译)【明】【宫】 法胜论【大】〔-〕【元】【明】【宫】 大德优波扇多释【大】*〔-〕【宫】* 天竺三藏【大】沙门【宫】 提【大】提黎【明】【宫】 六卷成部【大】*〔-〕【宋】【元】【明】【宫】* 唯【大】*惟【宋】【元】【明】【宫】* 法众【大】〔-〕【宋】【元】【明】【宫】 已【大】也【宋】【元】【明】【宫】 荫【大】阴【宋】【元】【明】【宫】 为【大】属【宋】【元】【明】【宫】 阴【大】荫【宋】【元】【宫】 记【大】计【元】【明】 于【大】〔-〕【明】 干【大】豻【宫】 紧【大】坚【明】 荫【大】下同阴【明】下同 非微尘积聚乃至入字义者四百七十三字元本大异卷末出之 cf.p. 839, 明注曰北本所诠十色入微尘积聚者等唯前五识所对触色为意入所识取境为缘六识分辩十八界中为一法界佛所说总为眼根一门所摄乃至见色入字义者止南藏十色入次第转生于自地烦恼次第缘可得生一切上地亦生当分別者梵天命终生欲界五种欲以说欲爱恚使憍慢及无明见使总摄十二见中见苦灭道断色无色界亦尔系一切众生故说流漏一切无穷乃至种种相应眼至今当说等文中所释南北二藏是译师所得梵本简別差讹论义不同卿此论中其文各有广略理辞易辩故此博知后高贤阅者幸乎造造耳 识【大】识界【明】【宫】 三【大】天【宋】【元】【明】【宫】 满【大】漏【宋】【元】【明】【宫】 何【大】何义【宋】【元】【明】【宫】 荫【大】阴【宋】【元】【明】【宫】 阴【大】*荫【宋】【元】* 界【大】识【宋】【元】【明】【宫】 聚【大】众【明】 杌【大】机【宫】 见【大】是【明】 异【大】粪【宫】 或【大】*惑【宋】*【元】*【明】*【宫】* 后【大】复【明】 灭【大】*减【宋】【元】【明】【宫】* 解【大】懈【宋】【元】【明】【宫】 被【大】*彼【宋】【元】【明】【宫】* 痴【大】碍【宋】【元】【明】【宫】 以【大】已【明】 有【大】于【宋】【元】【明】【宫】 非【大】北【明】 生生生【大】彼此相【明】 异【大】衰【宋】【元】【宫】 根【大】报【宋】【元】【明】【宫】 因【大】用【元】 彼从【大】从彼【明】 从【大】从彼【宋】【元】【明】【宫】 除【大】余【宋】【元】【明】【宫】 因【大】〔-〕【宫】 阿【大】*法胜阿【宋】【元】【明】【宫】* 非次第乃至当说四百十一字元本文也 cf. P. 834
[A1] 诈【CB】许【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阿毘昙心论经(卷1)
关闭
阿毘昙心论经(卷1)
关闭
阿毘昙心论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