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资粮论卷第一

今于诸佛所  合掌而顶敬
我当如教说  佛菩提资粮

佛者于一切所应知中得觉此为佛义如所应知而知故又于无智睡眠中觉故觉者觉悟为义以离无智睡故又诸释梵等不觉此觉唯是名声普遍三界者所能觉故一切诸佛乃觉此觉以一切种遍智唯佛所知非诸声闻独觉菩萨以不共法具足故诸者无阙故谓过去未来现在等顶者上分故合掌者摄手故敬者向礼故我说者自分別故如教者彼彼经中种种已说今亦如彼教说故佛者离无智故菩提者一切智智故资粮者能满菩提法故譬如世间瓶盈釜盈等盈是满义如是以满菩提法为菩提资粮又以持为义譬如世间共行日摄于热月摄于冷摄是持义如是以持菩提法为菩提资粮言资粮者即是持义又以长养为义譬如世间有能满千或百或十或唯自满或难自满菩提资粮亦复如是以长养菩提为义又以因为义如舍城车等因中说言舍资粮城资粮车资粮如是于生菩提因缘法中说名菩提资粮又以众分具足为义譬如祭祀分中杓火等具足名为祭祀非不具足亦如身分头手足等具足得名为身非不具足施分亦如是施者施物受者回向此等具足名施资粮非不具足戒等资粮亦如是是故众分具足义是资粮义如是我说菩提资粮是能满者持者长养者菩提因者菩提分具足者皆其义也

何能说无阙  菩提诸资粮
唯独有诸佛  別得无边觉

何能者何力也若声闻若菩萨少分觉知无力能故若欲说诸菩提资粮无阙无余唯是诸佛別得无边觉者言无边觉谓非少分觉故以佛世尊于无边应知义中觉知无碍是故佛名无边觉者又于欲乐及自疲苦断常有无等边见中觉而不著以所觉无边是故佛名无边觉者何故资粮唯佛能说余人不能答

佛体无边德  觉资粮为根
是故觉资粮  亦无有边际

佛体者即佛身也以彼佛体具足无边功德故说佛体无边德功德者谓可称赞义若可称赞则名功德又是数数作义譬如数数诵习经书彼则说名作功德者又是牢固义譬如作绳或合二为功或合三为功又是增长义譬如息利或增二为功或增三为功又是依止义譬如诸物各以依止为功如是佛体为戒定等无边差別功德依止故说佛体有无边功德觉资粮为根者彼菩提资粮与佛体无边功德为根本故根者建立义菩提者智也根即资粮以彼资粮能建立一切智智是故资粮为佛体根本良由佛体有无边功德须以无边功德成彼佛体是故资粮亦无边际

当说彼少分  敬礼佛菩萨
是诸菩萨等  次佛应供养

彼诸资粮无边而智有边是以说彼资粮不能无阙故言当说彼少分敬礼佛菩萨应礼佛以一切众生中最胜故何义此中亦礼菩萨是诸菩萨等次佛应供养故诸菩萨等从初發心乃至觉场皆应供养菩萨有七种一初發心二正修行三得无生忍四灌顶五一生所系六最后生七诣觉场此等菩萨于诸佛后次应供养以身口意及外物等而供养之初發心者未得地正修行者乃至七地得无生忍者住第八地灌顶者住第十地一生所系者方入兜率陀最后生者兜率陀处诣觉场者欲受用一切智智于七种菩萨中初發心菩萨一切众生皆应礼敬何况余者何以故深心宽大故如来教量故初發心菩萨發菩提心时于十方分无减诸佛土无减诸众生无减以慈遍满發菩提心若未度众生我当度之未解脱者我当解脱未稣息者我当苏息未寂灭者我当寂灭应声闻者我当令入声闻乘中应独觉者我当令入独觉乘中应大乘者我当令入大乘之中欲令众生悉得寂灭非为寂灭少分众生以是深心宽大故一切众生皆应礼敬何者为如来教量如世尊说迦叶譬如新月便应作礼非为满月如是迦叶若信我者应当礼敬诸菩萨等非为如来何以故从于菩萨出如来故又声闻乘中亦说

于彼知法者  若老若年少
应供养恭敬  如梵志事火

以是故诸菩萨等次于佛后皆应供养如偈说

绍持佛种者  胜余少分行
是故诸菩萨  次佛后供养
慈与虚空等  普遍诸众生
是故最胜子  次佛后供养
于诸众生类  大悲犹如子
是故此佛子  次佛后供养
悲心利众生  无二似虚空
是故无畏者  次佛后供养
一切时如父  增长诸众生
是故诸菩萨  次佛后供养
犹如地水火  众生常受用
是故施乐者  次佛后供养
唯为利众生  舍离自乐因
是故彼一切  次佛后供养
佛及佛之余  皆从初心出
是故诸菩萨  次佛后供养

尊者已正说资粮教缘起今应说资粮体

既为菩萨母  亦为诸佛母
般若波罗蜜  是觉初资粮

以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故为菩提初资粮何以故以最胜故如诸身根中眼根最胜诸身分中头为最胜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最胜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最胜故为初资粮又前行故如诸法中信为前行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前行亦如是以彼陀那若不回向菩提则非陀那波罗蜜如是尸罗等不回向菩提亦非尸罗等波罗蜜回向菩提即是般若由般若前行故能回向以是前行故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又是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故以般若波罗蜜为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是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三轮净者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行布施时不念自身以离取自身故不念受者差別以断一切处分別故不念施果以诸法不来不出相故如是菩萨得三轮净施如净施净戒等亦如是以此般若波罗蜜是彼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又大果故般若波罗蜜大果胜诸波罗蜜如经说

菩提心福德  及以摄受法
于空若信解  价胜十六分

《鞞罗摩经》中大果因缘此中应说以是大果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

何故般若波罗蜜得为菩萨母

以能生故方便所摄般若生诸菩萨令求无上菩提不求声闻独觉以是生佛体因故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置于五波罗蜜中故如言冥钵啰腻波低也冥为性钵啰腻波低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摩多翻为母于字声论中摩多字从冥钵啰腻波低语中出冥是摩多体性啰腻波低是诵摩多义钵啰腻波低正翻为置故以置为母义)

譬如母生子时或置床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萨时置于施等五波罗蜜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量故如言茫摩泥也茫为性摩泥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于字声论中摩多字又从茫摩泥语中出茫亦是体性摩泥是诵其义摩泥正翻为量故以量为母义)譬如母生子已随时筹量如是我子以此食故身增以此故损减菩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自量其身我应如是布施我应如是持戒等以是自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斟量故譬如量物有钵逻萨他有阿宅迦有突𠰷有佉梨底等(如此间合升斗斛之类)斟量诸菩萨亦如是此初發心此修行此得忍等以斟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修多罗中诵故所谓于诸经中作母名诵彼等经中有名称遍诸佛国菩萨名毘摩罗吉利帝说伽他言(旧云维摩诘者不正)

般若波罗蜜  菩萨仁者母
善方便为父  慈悲以为女

复有余经亦如是诵以修多罗量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

何故般若波罗蜜亦为诸佛母

以出生及显示无障碍智故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由般若波罗蜜阿含故烦恼已尽当尽今尽以是出生故般若波罗蜜为诸佛母显示无障碍智者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显示无障碍智皆般若波罗蜜中显以是显示无障碍智故诸佛亦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此中有输卢迦

由大悲相应  般若波罗蜜
于无为险岸  佛子能超过
得到无等觉  利摄诸众生
智度为母故  大人能如是
由得智度故  乃得成佛体
故为诸佛母  胜仙之所说

何故此名般若波罗蜜以不与声闻独觉共故名般若波罗蜜于上更无所应知故名般若波罗蜜此智到一切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余无能胜故名般若波罗蜜三世平等故名般若波罗蜜虚空无边平等故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胜因缘如《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故名般若波罗蜜

已略说菩提初资粮第二资粮今应说

施戒忍进定  及此五之余
皆由智度故  波罗蜜所摄

此中陀那波罗蜜为第二菩提资粮以般若前行故菩萨为菩提而行布施是故施为第二资粮于中生他身意乐因名布施非为作苦彼有二种谓财施法施财施亦有二种谓共识不共识共识亦有二种谓内及外若施自身支节若全身施是为内施若施男女妻妾及二足四足等是为外施不共识亦有二种谓可食不可食此有多种若施身内受用饮食等物是为可食若施身外受用香鬘所摄金银珍宝衣服土田财物园池游戏处等是为不可食然可受用法施亦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若因法施于流转中(旧云生死者非正翻名今改为流转也已后诸云流转者皆是此义)出生可爱身根境界是为世间若因法施果报越度流转是为出世间彼财施法施各有二种谓有著无著若为自身若为资生若为胜果悕望相续以财法施是为有著若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若为无障碍智是为无著其余更有无畏施等亦随顺入财施中彼二种施果及余气(谓津液也)具如大乘经说此中当略说偈

饮食及被服  随须皆布施
亦施花鬘灯  末香与音乐
或施诸美味  药物及猗枕
养病之所须  并医人给侍
男女与妻妾  奴婢及仓库
庄饰诸婇女  随须皆布施
所有诸宝物  种种庄严具
象马车乘等  妙物尽施之
园林修道处  池井集会堂
土田并杂物  客舍等皆施
若二足四足  若复一洲渚
村落与国都  及王境悉施
施所玩好物  利乐悕须者
为诸众生依  怖者施无畏
施其所难舍  手足眼耳鼻
亦施心与头  举身悉能舍
修行布施时  常于受者所
应生福田想  亦如善眷属
布施诸果报  具足善聚集
回向为自他  成佛及净土
菩萨所行施  正回向佛体
此菩萨陀那  得名波罗蜜
若彼若此岸  亦无能说者
施果到于彼  说为施彼岸

今说施主差別

不贪于爱果  悲故三轮净
正觉说彼施  是为求菩提
我已作此事  正作当亦作
若作如是舍  佣赁非布施
贪增施果故  随须即能舍
说为息利人  智念非施主
不贪增益果  唯以悲心施
此名真施主  余皆是商贩
如大云遍雨  诸处等心施
此名大施主  余皆是少分
施及施果报  哀愍与须者
施主于众人  犹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  受者及施者
而常乐布施  此名为施主
若不分別佛  菩提与菩萨
而为菩提施  彼当速成佛

已解释陀那波罗蜜今应说尸罗波罗蜜

波罗蜜义如前解释尸罗义今当说以尸罗故说为尸罗言尸罗者谓习近也此是体相又本性义如世间有乐戒苦戒等又清凉义为不悔因离心热忧恼故又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又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又寂灭义得涅槃乐因故又端严义以能庄饰故又净洁义能洗恶戒垢故又头首义能为入众无怯弱因故又赞叹义能生名称故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转生于中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是三种身戒远离妄语破坏语麁恶语杂戏语等是四种口戒远离贪邪见等是三种意戒如是等身口意善行所转生十种戒与贪嗔痴所生十种恶行为对治彼十种恶行下中上常习近故堕于地狱畜生阎摩世等如前数十种善行戒若不与觉分相应下中上常习近故随福上上差別当得天人差別若与觉分相应十种善行戒上上常习近多作故当得声闻地及菩萨地中转胜差別又此菩萨戒聚有六十五种无尽如《无尽意经》中说当知又略说有二种戒谓平等种莳戒不平等种莳戒平等种莳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积聚故于生生中种莳若界若富乐若声闻独觉若相报若净土若成熟众生若正遍觉等彼皆说名平等种莳戒与此相违名不平等种莳戒复有二种戒谓有作戒无作戒若于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与此相违名无作戒复有九种戒谓凡夫戒外道五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无色界天子戒诸学无学声闻戒独觉戒菩萨戒凡夫戒者入生处故尽外道五通戒者神通退故尽人戒者十善业道尽故尽欲界天子戒者福尽故尽色界天子戒者禅那尽故尽无色界天子戒者三摩钵帝尽故尽诸学无学声闻戒者究竟涅槃故尽独觉戒者阙大悲故尽菩萨戒者则无有尽以此戒能显明诸戒故种子相续无尽故菩萨相续无尽故如来戒无尽故以此因缘菩萨戒者说名无尽诸菩萨戒回向菩提故说名戒波罗蜜此中有输卢

犹如父爱功力子  亦如自身爱寿命
出离有爱戒亦尔  大心健者之所爱
此戒牟尼习近已  解脱于欲离有爱
似乌凡人所弃舍  智者常当爱此戒
此戒利益于自他  令身端严离忧乏
此世他世胜庄严  是戒智者当所爱
此戒不由于他力  非不可得非乞求
皆因自力而得之  是故上人爱此戒
财物国境并土地  自身肌肉及以头
皆能舍之不舍戒  为欲净彼胜菩提
假使从天坠于地  设令自地升于天
为满离垢无染地  应当决定不移动
若已满足戒方便  此时即得第二地
既得离垢清净地  是时成就心所欲
若复天人修罗世  及畜生中可化者
善知教化方便已  随念往彼利益之
或以布施摄众生  或以爱语入其意
或复与其安隐利  或与同事助其力
或在人中为其主  或居天众而自在
彼彼方便引导之  悉当安置于白法
具足实戒神通故  便能乾竭于大海
世间尽时火增盛  于刹那顷悉能灭
观于世间种种恼  恼而生病由离亲
智者有戒通方便  为世亲依示胜道

已解释尸罗波罗蜜今应说羼提波罗蜜

此中羼提者若身若心受诸苦乐其志堪忍不高不下心无染浊此名略说羼提若自在说则施设为三谓身住持心住持法住持于中身住持忍者谓身所遭苦若外有心无心不爱之触所生身苦堪忍不计此名身住持忍外所生者谓以食因缘故起怖嗔痴及蚊虻蛇虎师子熊等二足四足多足诸有心物无量因缘逼恼于身或复来乞手足耳鼻头目支节而割截之于此恶事心无闷乱亦无动异此名身住持忍又暴风盛日寒热雨雹击触因缘诸无心物来逼恼时遍身苦切而能安受此亦名忍又内身所起界动因缘故风黄痰癊及起所生四百四病极为身苦于逼恼时能忍不计亦名身住持忍于中心住持忍者若有骂詈嗔嫌呵责毁谤挫辱欺诳等不爱语道来逼恼时其心不动亦无浊乱此名心住持忍又八种世法所触谓得利失利好名恶名讥誉苦乐中心无高下不动如山是名心住持忍又断顺眠嗔故无杀害心无结恨心无鬪诤心无诉讼心自护护他于众生中慈心相应与悲共行起欢喜意恒作舍心此等亦名心住持忍于中法住持忍者于内于外如实观察故外者谓骂詈杀害等骂詈者声字和合同时不散以刹那故字空故声如响故不可说次第相应义此中无有骂詈但诸余凡夫虚妄分別而生嗔怒若字与声自性义中知不可得心则随顺不相违背平等忍受此名法住持忍又于杀害者所当作是念身非害者身若无心则如草木壁影等故心亦非害者以心非色无所触碍故于第一义中无杀害者作是观时不见杀害堪能忍之此名法住持忍内者谓观内法时作如是念色如聚沫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空故离我我所故受如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刹那生灭故空故离我我所故于中色非我色非我所如是受想行识识非我识非我所此等诸法从缘而生若从缘生则自性无生若自性无生则无能害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诸法自性皆不可得此名法住持忍若于身心法中作自性观时即是顺无生忍此名略说羼提波罗蜜如修多罗中具说此中有圣者颂

怨亲及中人  悲念常平等
嗔因尚无有  何得嗔众生
善修习常慈  众生同己体
平等无有二  云何怒众生
心常舍离嗔  多生于爱喜
健者既无碍  云何与世违
于诸众生所  常求作利祐
云何无嗔恚  得加众生恶
世间八法触  其心不动摇
譬如口吹山  应知彼得忍
深心离诸垢  碍事不能污
如泥泥虚空  应知彼得忍
于身无所爱  于命不亦贪
诸怨悉不能  动其相续志
于非可爱声  安心犹如响
诸言亦如化  忍心便在手
不于五众中  取我及命相
身亦非我所  应知彼得忍
若不见于我  及我所自性
便得无生忍  佛子最安隐

菩提资粮论卷第一


校注

大隋南印度【大】*隋天竺【宋】【元】【明】【宫】* 磨【大】*摩【宋】【元】【明】【宫】* 觉【大】〔-〕【宋】【元】【明】【宫】 是【大】见【宋】【元】【明】 能无【大】无能【宋】【元】【明】 住【大】往【明】 啰【大】*逻【宋】*【元】*【明】* 挐【大】拏【宋】【元】【明】【宫】 亦【大】示【宫】 险【大】际【宋】【元】【明】【宫】 猗【大】倚【宋】【元】【明】 等【大】知【宋】 诸【大】谓【宋】【元】【明】【宫】 迦【大】迦偈【宋】【元】【明】【宫】 善【大】若【宫】 痰癊【大】淡饮【宫】 无【大】起【宋】【元】【明】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菩提资粮论(卷1)
关闭
菩提资粮论(卷1)
关闭
菩提资粮论(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