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资粮论卷第三

复有余师意  诸觉资粮者
实舍及寂智  四处之所摄

又一论师作是念一切菩提资粮皆实处舍处寂处智处所摄实者不虚诳相实即是戒是故实为尸罗波罗蜜舍即布施是故舍处为陀那波罗蜜寂者即心不浊若心不爱不爱事所不能动是故寂处为羼提波罗蜜及禅那波罗蜜智处还为般若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遍入诸处以无精进则于诸处无所成就是故毘梨耶波罗蜜成就诸事是故一切资粮皆入四

如经说以慈资粮得无碍心以舍资粮得断憎爱于中慈悲有何差別

大悲彻骨髓  为诸众生依
如父于一子  慈则遍一切

若入生死崄道堕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在恶邪见网覆愚痴稠林行邪径非道犹如盲暗非出离中见为出离为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贼执持魔意稠林去佛意远者菩萨大悲穿于自身皮肉及筋彻至骨髓为诸众生而作依处令此众生得度如是生死旷野险难恶路置于一切智城无畏之宫譬如长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爱彻皮肉入于骨髓但念何时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于苦众生中起慈者遍于一切众生中起又复慈故于诸众生得无碍心悲故于生死中无有疲厌又慈于善人中生悲于不善人中生又菩萨慈增长故不著己乐则生大慈悲增长故舍诸支节及命则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  及闻佛神变
爱喜而受净  此名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于中何者是佛功德谓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护身口意业故五种应知中断疑故四种答难中无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故十二分缘生中因缘觉故教九教故四种住持具足故得四无量故满足六波罗蜜故说菩萨十地故出世五众成满故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无边境界故自心自在转故无厌足法故得如金刚三摩地故不虚说法故无能坏法故世间导师故无能见顶故无与等故无能胜故不可思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百福相故无量善根故无边功德故无量功德故无数功德故不可分別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诸功德

化诸众生故起神通变现随所应度众生随众生身随其形量长短宽狭随其色类种种差殊随其音声清净分別诸佛世尊以种种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別神变而教化之闻此事已爱喜受净名为大喜于中心勇名爱爱心遍身名喜喜心觉乐名受于受乐时念正觉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浊名净彼心净时喜意充满名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虽亦有喜以不共故得大喜名

菩萨应舍众生为不应舍

菩萨于众生  不应得舍弃
当随力所堪  一切时摄受

菩萨摩诃萨常念利乐诸众生等若为贪嗔痴所恼登于悭悋破戒恚恨懈怠乱心恶智之道入于异路此等众生所不应舍于一切时说施戒修随力所能应当摄受不应舍弃

菩萨从初时  应随堪能力
方便化众生  令入于大乘

此登大乘菩萨于众生中随所堪能从初应作如前方便波罗蜜中所说方便应当精勤以诸方便教化众生置此大乘

何故菩萨但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也

化恒沙众生  令得罗汉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为上

若教化恒河沙等众生得阿罗汉果此大乘福胜过彼声闻等乘教化福以种子无尽故此所有种子能为余众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声闻独觉故此福胜彼此福胜者大乘于声闻独觉乘为上故又菩提心有无量无数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宝种不断故是故欲求大福应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余乘

诸摩诃萨岂唯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耶

教以声闻乘  及独觉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众生舍利他事阙于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声闻独觉乘而化度之

若有众生不可以三乘化者于彼应舍为不舍也

声闻独觉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应置于福处

若有众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梵乘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舍弃

若有众生喜乐世乐于三福事无力能行于彼人所当何所作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脱化
便以现世利  如力应当摄

若有众生专求欲乐不观他世趣向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当愍彼智如小儿如其所应现世摄受随己力能以施等摄之愍而不舍

若菩萨于此似小儿相诸众生所无有方便可得摄化当于彼人应何所作

菩萨于众生  无缘能教化
当起大慈悲  不应便弃舍

若菩萨于喜乐罪恶可愍众生中无有方便能行摄化菩萨于彼当起子想兴大慈悲无有道理而得舍弃

已说于众生中应须摄受未知摄受方便云何

施摄及说法  复听闻说法
亦行利他事  此为摄方便

诸菩萨为摄受众生故或以布施为摄方便或受他所施或为他说法或听他说法或行利他或以爱语或以同事或说诸明处或教以工巧或示现作业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险难如是等名为摄受众生方便当以此诸方便摄受众生不应弃舍

以如是等摄受方便摄众生已成就何利

所作益众生  不倦不放逸
起愿为菩提  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萨作愿利益世间者發如是意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立此誓已于诸众生所作事中不应疲倦不应放逸又当作若利世间即是自利是故菩萨于利乐众生因缘不应弃舍

说菩萨常应利乐众生不应行舍于诸法中为舍不舍

入甚深法界  灭离于分別
悉无有功用  诸处自然舍

法界者即是缘生是故先说如来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谓缘生又如先说阿难陀缘生甚深证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萨灭一切有无等二边摄取方便智已即断诸动念戏论分別离诸取相诸心意识行处皆不复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萨行涅槃处皆亦不行则于诸法无复功用于诸法中得寂静复寂静无分別心是名第一义舍此即菩萨无分別也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  四处皆不著
反上亦无碍  此等名为舍

于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所系著与此相反无利无名毁苦等中亦不退碍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別此名第二说世间舍

若菩萨于诸法中作第一义舍者为菩提故如然头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

菩萨为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头衣  应作是勤行

虽于诸法应如是舍而菩萨决定修行如然头衣乃至未得不退转菩提菩萨为菩提故应当勤行于中菩萨有五种不退菩提因缘应知何者为五如《华聚》等经中说若闻具足大愿诸菩萨及佛世尊名号若愿生彼佛世尊国土故是为二种因缘受持及说般若波罗蜜等深经故是为第三因缘修习现前住等三摩提及随喜得者故是为第四因缘此四因缘说未得忍菩萨不退转若此菩萨住菩萨不动地已得无生忍说为究竟决定不退

若此四种因缘中随以一因缘菩萨得不退转者先说如然头衣应当勤行彼云何成

然彼诸菩萨  为求菩提时
精进不应息  以荷重担故

虽复四因缘中随一因缘菩萨皆得不退而精进不应休息由先作是言我当令诸众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担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

何故于其中间精进不得休息

未生大悲忍  虽得不退转
菩萨犹有死  以起放逸故

于四因缘中随何因缘得不退转菩萨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无生忍中间受业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萨应当勤行如然头衣为得无生忍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

菩萨复有何死

声闻独觉地  若入便为死
以断于菩萨  诸所解知根

如前所说四种因缘随何因缘得不退转此菩萨未有大悲未得忍未过声闻独觉地或以恶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间故或劫坏时间嗔嫌菩萨毁谤正法故失菩提心起声闻独觉地心已或于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作证彼断菩萨根所谓大悲是以诸菩萨及佛世尊名为说解知死

此应思量菩萨为畏住泥犁为畏堕声闻独觉地

假使堕泥犁  菩萨不生怖
声闻独觉地  便为大恐怖

菩萨设住泥犁与无数百千苦俱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何故如此

非堕泥犁中  毕竟障菩提
声闻独觉地  则为毕竟障

设入泥犁于正觉道不能作毕竟障碍住泥犁时乃至恶业尽边于菩提道暂为障碍菩萨若堕声闻独觉地则毕竟不生故声闻独觉地于正觉道乃为障碍由是义故菩萨入于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其怖如何

如说爱寿人  怖畏于斩首
声闻独觉地  应作如是怖

经中佛世尊作如是说如爱寿人怖畏斩首菩萨欲求无上菩提怖畏声闻独觉地亦应如此是故菩萨虽入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已说未得无生忍诸菩萨障碍法此菩萨云何得无生忍

不生亦不灭  非不生不灭
非俱不俱说  空不空亦尔

此中菩萨观缘生时作是念有缘生法但施设如无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体不成自体不成故生则非有如生自体非有彼灭为二二俱无体如生灭彼不生不灭为二亦二俱无体彼生灭二种中生不生灭不灭亦不有互相违故空亦如是如有者无自体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尔

若作是念以缘生故诸法无自体者何故复作是念亦无有缘生法

随何所有法  于中观不动
彼是无生忍  断诸分別故

如是菩萨如实观缘生时得离诸法自体见离自体见故即断取法自体断法自体时作是念非无内外法而无法自体虽有缘生法但如苇束幻梦若法从缘生彼自体不生作是观已若沙门若波罗门所不能动而不取证彼以乐观无生法断诸分別故说名无生忍此菩萨即住菩萨不动地偈言

既获此忍已  即时得授记
汝必当作佛  便得不退转

得此无生忍故即于得时非前非后诸佛现前授记作佛汝于来世于尔所时某世界某劫中当为某如来正遍知此名菩萨不退转

从住初地乃至七地诸菩萨皆决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说为不退转唯说住不动地菩萨为不退转

已住不动诸菩萨  得于法尔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转  是故独得不退名

此谓所有信等出世间善根诸声闻独觉乃至住第七地菩萨不能障碍令其退转故名不退转非余十种菩萨为三菩提于诸法中不退转也已说不退转因缘此中又得殊胜授大乘中说四种授记谓未發菩提心授记共發菩提心授记隐覆授记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于中未發菩提心授记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诸佛世尊以无碍佛眼观已而为授记共發菩提心授记者成熟善根种菩提种先已修习其根猛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脱诸众生故即發心时入不退转无堕落法离八不闲(谓八难也)此人或闻自授记于六波罗蜜不發精进如其不闻更發精进为令不闻欲使他人闻其授记断疑心故佛以威神隐覆授记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得无生忍住菩萨不动地彼即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彼得无生忍菩萨已决定故诸佛世尊现前授记又別有密意授记以为第五如《法华经》说

我等皆随喜  大仙密意语
如授记圣者  无畏舍利弗
我等亦当得  成佛世无上
复以密意语  说无上正觉

以何义故说此別语授记有论师说为令未入决定声闻乘者發菩提心故又已發菩提心初业菩萨等畏流转苦欲于声闻涅槃取灭度者为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异佛土菩萨于此聚集授记时到以相似名为彼授记故诸师如是分別別语授记于中实义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菩萨乃至得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应起放逸

诸佛现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谓现在诸佛现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菩萨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间不应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萨犹堕恶趣未离不闲故是故为得此三摩提不应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诸怖畏皆得解脱此三摩提有三种谓色攀缘法攀缘无攀缘于中若攀缘如来形色相好庄严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缘三摩提若复攀缘十名号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色类佛之功德而念佛者是法攀缘三摩提若复不攀缘色不攀缘法亦不作意念佛亦无所得远离诸相空三摩提名无攀缘三摩提于中初發心菩萨得色攀缘三摩提已入行者法攀缘得无生忍者无攀缘此等名得决定自在故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为菩萨父  大悲忍为母

此所说三种现在佛现前住三摩提摄诸菩萨功德及诸佛功德故说名诸菩萨父大悲者于生死流转中不生疲倦故又于声闻独觉地险岸护令不堕故说名为母忍者得忍菩萨于诸流转苦及诸恶众生中不厌流转不舍众生及菩提以不生厌是故此忍又为诸菩萨母更有別偈说

智度以为母  方便为父者
以生及持故  说菩萨父母

以般若波罗蜜生诸菩萨法故佛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诸菩萨法从般若波罗蜜生已为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声闻独觉地险岸以是持菩提故说巧方便为菩萨父

菩萨以几许福能得菩提

少少积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须弥量福  聚胜乃能得

菩提者谓一切智智彼智与无应知等应知与虚空等虚空无边故应知亦无边以有边福不能得无边智是故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须弥量福聚集乃能得

菩提资粮论卷第三


校注

是【大】如是【宋】【元】【明】【宫】 陀【大】檀【宋】【元】【明】【宫】 浊【大】浊处【宋】 处【大】处摄【宋】【元】【明】【宫】 魔【大】痴【宋】【元】【明】【宫】 思【大】思议【宋】【元】【明】【宫】 功德【大】功德闻诸佛神变者于中诸佛世尊为教【宋】【元】【明】【宫】 心勇【大】若心勇悦【宋】【元】【明】【宫】 共【大】共彼【宋】【元】【明】【宫】 登【大】行【宋】【元】【明】【宫】 答【大】〔-〕【宋】【元】【宫】 念【大】是念【宋】【元】【明】【宫】 说【大】脱【元】 性【大】住【宋】【元】【明】【宫】 得【大】心得【宋】【元】【明】【宫】 复【大】大【宋】【元】【明】【宫】 心无分別心【大】无复分別【宋】【元】【明】【宫】 所【大】有【宋】【元】【明】【宫】 毁【大】呰毁【宋】【元】【明】【宫】 说【大】谓【宋】【元】【明】【宫】 故【大】故是为第一因缘【宋】【元】【明】【宫】 二【大】第二【宋】【元】【明】【宫】 转【大】转是为第五因缘【宋】【元】【明】【宫】 彼【大】于彼【宋】【元】【明】【宫】 中间【大】于其中间【宋】【元】【明】【宫】 说【大】诸【宋】【元】【明】【宫】 生【大】〔-〕【宋】【元】【明】【宫】 断【大】断取【宋】【元】【明】【宫】 记【大】记故【宋】【元】【明】【宫】 名【大】是【明】 无【大】〔-〕【宋】【元】【明】【宫】 百【大】〔-〕【明】
[A1] 堕【CB】【丽-CB】随【大】(cf. K16n0585_p0825b06; TW32n1660_p0529a0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菩提资粮论(卷3)
关闭
菩提资粮论(卷3)
关闭
菩提资粮论(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