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摩诃衍论卷第十

已说赞叹三昧功德门次说两轮具阙益损门

本曰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盘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六门云何为六一者示问观止轮失门二者显示修行观轮门三者缘众生界立愿门四者两轮俱转不离门五者显示两轮所治门六者总结两轮俱转门是名为六就第一门中即有四过失云何为四一者沈沦过失其心昧略不能觉了如入嚤键诃尸暗室中故如本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故二者不勤过失其心懈怠不能精进如阿那毘提人故如本或起懈怠故三者背善过失其心专一不能分別应作不应作如婆多诃弥尸人故如本不乐众善故四者离悲过失其心安寂不能發起大慈悲心如坏根人所自欲中更不增故如本远离大悲故是故修观者即是劝俱转

已说示阙观止轮失门次说显示修行观轮门就此门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苦相观门二者无常观门三者不净观门是名为三就初苦相观门中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坏苦二者行苦言坏苦者一切有为之清净法能坏一切不清净法亦一切诸不清净法能坏一切清净法故复次二种世间互相破坏故云何为二一者具足一切世间二者妄想有为世间如是二种世间之法相破坏故是故说言坏苦而已若修此观当得何利所谓成就一自作一甚深法故如本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故言行苦者一切心行于念念中常恒迁转速生速灭不能从此处至于彼处故如本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故已说苦相观门次说无常观门就此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已过无常过去诸法前有后无譬如彼梦熟眠时有已乃觉悟时无有故如本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故二者今有无常现在诸法古无今有譬如电光即时便灭不能久停故如本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故三者当有无常未来诸法无有自性而忽然至譬如浮云不知有所而忽然起遍十方故如本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而起故已说无常观门次说不净观门言不净观者缘种种身作不净解远离贪故如本应观世间一切有身皆悉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故

已说显示修行观轮门次说缘众生界立愿门就此门中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缘众生界思惟门二者建立誓愿遍布门是名为二言缘众生界思惟门者所谓缘三界中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作如是念「从无始来根本无明所覆藏故弃背自本觉清净佛归原无日出无明藏更复时远我若不發悲心不摄取者又之又之唯过劫数取正觉期实无其」發起无边大悲心故如本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故言建立誓愿遍布门者所谓作如是思惟已讫则立大誓愿起十方世界之微尘数光明般若达十方世界之微尘数种种心相对治十方世界之微尘数一切诸烦恼业障海圆满十方世界之微尘数行因海证得十方世界之微尘数果德皆悉令无余故如本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盘第一义乐故已说缘众生界立愿门次说两轮俱转不离门所谓起如是愿已讫即直修习行因之海故若起愿海不勤修行不能庄严圆满果故若为修行当如何耶谓具两轮令无偏故具两轮相何契经中分明显示谓文殊师利發起十万一千种甚深广大圆满陀罗尼开问问大觉尊益大众海契经彼契经中如何说耶所谓彼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止观俱行不相离门我及一切无量无边大众之海皆悉入于不知不觉无明之海不能通达不能出离如宜世尊为欲我等诸迷子女分明显示」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別解说于是世尊即说伽陀言

「『譬如阙翼鸟  及一轮之车
一足人同分  阙眼险之马
无有高远翔  随所应运载
其道路游行  不堕恶趣坑
若具足一轮  阙一轮行者
亦复如是知  以其实无有
法性虚空中  乘如量智翔
入于法藏海  运载义理宝
真如平道中  周遍通游行
一切魔外道  邪见深坑中
不倒堕坑故  是故诸行者
两轮具足转  终不可舍离
若有修行者  不具此两轮
终不能通达  无上大觉地』」

今此经文为明何义谓为显示修习三昧达寂静境修习智慧照散动境在寂静中常不舍动在散乱中常不舍寂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空无境修习智慧照在有境在空不著有在有不染无有无双照无有偏边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平等理修习智慧照差別事理事双达无有偏边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复次为欲显示止当待观方得建立非自性止观当待止方得建立非自性观亦无有止亦无观故复次为欲显示止则是观观则是止止观一体无差別故如其次第应审思择如本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于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故已说两轮俱转不离门次说显示两轮所治门若有行者修习止轮当为对治何过失耶谓为对治凡夫众生著有过失二乘众生乐空过失俱绝离故如本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故若有行者修习观轮当为对治何过失耶谓为对治二乘众生远离大悲不救众苦下劣过失凡夫众生常恒懈怠不能精进不修善品乐恶过失俱出离故如本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故已说显示两轮所治门次说总结两轮俱转门所谓总结如上所说轮阙行者大过失故如本以此义故是止观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故

已说两轮具阙益损门次说劝劣向胜不退门

本曰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七门云何为七一者显示趣向假人门二者归依所学教法门三者厌恶处所退信门四者如来方便殊胜门五者承力得胜妙处门六者得善处定不退门七者引经证自所说门是名为七言显示趣向假人门者所谓显示得十信位前四种心更不胜进下品众生故如本复次众生故言归依所学教法门者彼十信位下品众生归依甚深无极大乘初学习故所谓一切诸佛所师三世不动四相不迁自然常住地前地上大道路故如本初学是法故言厌恶处所退信门者彼十信位下品众生虽亲听受甚深法门而其心根极下劣故怖二大事不能胜进为欲退故云何为二一者国土二者胜缘言国土者即此娑婆世界处所麁恶众生浊乱發起净心为勤修行甚极切难故所以者何于彼心中违逆境界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常恒现前进心面中不舍离故言胜缘者于此世界依正浊乱一切诸佛出世极尠无量菩萨赴感时节极远诸佛菩萨出现于世随顺情心之镜净不净故以此义故彼修行者不值胜缘极怖畏故發退意耳如本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故言如来方便殊胜门者谓诸佛如来有不可思议之甚深极妙大方便故能善摄护彼人信心转胜进故云何名为胜妙方便所谓专念如来方便云何专念谓专注意忆念他方净土种种依正其念相续令不绝故如本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故言承力得胜妙处门者以诸如来不可思议方便力故随自所愿即得往生妙乐土故如本随愿得生他方净土故言得善处定不退门者生彼土已眼见如来具相好像耳闻圣者说深妙永离恶名从定不动心海澄净身体明白依妙正清故如本常见于佛永离恶道故言引经证自所说门者所谓该摄说相属当经本之辞赞自所说解释文故所引经文说相明故不须重释如本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故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

本曰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八门云何为八一者举前所说总结门二者举益劝人令修门三者显离疑信功德门四者比类为对示胜门五者举受持功赞扬门六者举诽谤过令怖门七者殊胜广说离谤门八者总结修行劝人门是名为八言举前所说总结门者谓以一总字总结八种摩诃衍故何故余法略不结焉所谓举本摄其末故如本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故言举益劝人令修门者所谓集成行因之海而为庄严法身之果受持此论思惟义理常恒相续不断绝故如本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故言显离疑信功德门者谓有众生闻此摩诃衍之甚深极妙广大法门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轻贱亦不诽谤發决定心發坚固心發尊重心發爱信心当知是人实真佛子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常恒相续转转增长尽于未来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切无量菩萨之所护念故如本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故言比类为对示胜门者谓若有人能善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众生皆悉无余令行十善或有众生于一食顷于此甚深法观察思量若挍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极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一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极广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尘数量故如本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故言举受持功赞扬门者谓若有人受持此论观察义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间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言说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若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以十方世界微尘数舌各各皆悉于十方世界微尘数之量不可说劫赞扬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尽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虚空界无边际故何况凡夫二乘之人能称叹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间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何况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读诵思惟观察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说中不可说故如本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故言举诽谤过令怖门者谓有众生于此论教生不信心破谤不行如是众生所得罪报于诸不可说不可说劫中受苦中之重大苦故如本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故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者即是总结上说决择劝请行者自此已下作其因缘示重过失此法中不信诽谤失自善根损他功德断绝一切三宝之种无续期故如本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故言殊胜广说离谤门者谓十方三世诸如来一切皆悉以摩诃衍为其根本成正觉故十方三世无量菩萨一切皆悉以摩诃衍为其根本具因海故如是重深摩诃衍法若有众生生不信心诤论诽谤如是众生亦名断伐一切诸佛亦名断伐一切菩萨亦名断绝自如来藏本觉佛故如本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盘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故是故众生应勤修学者即是总结修行劝人门应审思择

已说劝修利益门次说回向遍布门

本曰

诸佛甚深广大义  我今随分总持说
回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众生界

论曰就此一颂中即有三种门云何名为三种门耶一者摄前所说总结门二者展舒功德令广门三者施于众生普利门是名为三就初门中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通总摄前所说门二者显示能说字相门如其次第应审观察诸佛甚深广大义者即是通总摄前所说门所谓通摄三十三种本数法故此义云何言诸佛者则是不二摩诃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于彼佛其德胜故大本花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其圆圆海得诸佛胜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若尔何故分流花严契经中作如是说卢舍那佛三种世间为其身心三种世间摄法无余彼佛身心亦复无有所不摄焉卢舍那佛虽摄三世间而摄不摄故是故无过言甚深者即是两重八种摩诃衍之本法以何义故名为甚深如是两重摩诃衍法能入门望极甚深故以此义故立甚深称应审思择言广大义者即是两重能入门法以何义故名广大义如是两重能入门法皆悉各各能广自法能大自法能为自法作名义故以此义故建立广大义名字焉已说通总摄前所说门次说显示能说字相门言我今随分总持说者即是显示能说字相门谓以总字通持一切种种说故立义分中摩诃衍者总即是此焉欤何故一字通持诸说为欲显示摩诃衍论如意论故已说摄前所说总结门次说展舒功德令广门言回此功德如法性者即是展舒功德令广门谓自所作之功德回向三处故云何为三一者真如二者一心法三者本觉佛性是名为三以何义故回向三处谓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回向真如或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广大故回向一心或为欲自所作功德令明了故回向本觉应如是知应如是观如是回向有何利益谓众多故此义云何譬如用一微尘置大地中所置微尘与彼大地等无差別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水置大海中所置水注与彼大海等无差別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便与大虚空等无差別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已说展舒功德令广门次说施于众生普利门言普利一切众生界者则是施于众生普利门谓举广大圆满功德周遍利益众生界故

欢喜大士至心劝  无量佛子众海中
我已超毛头三角  过于生死之四根
第一无数粗满讫  第二僧祇始入无
如宜汝等诸佛子  以于左右之两手
捧于本释之明镜  临七识散虑之面
见六尘境界之垢  洗法执人我之咎
汝等佛子若如是  法身应化之三身
如舒伊字圆现前  常乐我净之四德
如入达池具出生  我从四王自在处
下入大海龙宫殿  随分窥诸契经海
总有一百洛叉数  如是诸经真实法
无量无边差別义  摩诃衍论立义中
该摄安立具足说  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自手捧斯论卷  名捧百洛叉经者
若自口经诵本分  名诵百洛叉经者
此人所得之功德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称说不能尽
何况观察其义理  思惟文下之所诠
有善男子善女人  生不信心谤斯论
此人所得之罪业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说过不能尽
是人往罪灭无所  一切诸佛不能救
是故行者归本原  当依斯论应修行
实不可生不信心  诽谤甚深大乘教
当愿此劝远流布  遍于重重不说刹

释摩诃衍论卷第十


校注

坏【大】怀【高】 恍惚【大】*怳忽【高】* 所【大】世【高】 涅盘【大】下同涅槃【高】下同 二【大】〔-〕【高】 问【大】阙【高】 即【大】下同则【高】下同 劝【大】观【高】 之【大】〔-〕【高】 于【大】于【高】 尔【大】然【高】 观【大】观门【高】 界【大】*作【高】* 齐【大】际【高】 所【大】世【高】 于【大】〔-〕【高】 正【大】止【高】 情【大】净【高】 佛【大】〔-〕【高】 之【大】〔-〕【高】 净土【大】佛土【高】 者【大】〔-〕【高】 音【大】梵音【高】 秘【大】秋【高】 是【大】此【高】 顷【大】*项【高】* 比【大】此【高】 若【大】〔-〕【高】 若四日【大】〔-〕【高】 议【大】议中【高】 若【大】〔-〕【高】 此【大】比【高】 得【大】德【高】 故【大】〔-〕【高】 此【大】〔-〕【高】 虑【大】卢【高】 卷第十【大】卷第十酬四恩之广德兴三宝之妙道此吾愿也云云加之窃窥窬钻仰之窓徒疲书写校合之劳迹既疎于文义暗诵之学业因兹且奉守高祖之遗诚且为扶末学之稽古谨开印板敬报祖德矣于时建长八年二月日高野山金刚佛子快贤【高】
[A1] 持【CB】【丽-CB】特【大】(cf. K37n1397_p1077a0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释摩诃衍论(卷10)
关闭
释摩诃衍论(卷10)
关闭
释摩诃衍论(卷10)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