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品第三
所以有此品来者,斯经文虽七轴,宗归平等大慧。但入此大慧有种种门,或从法说门入,或从譬说门入,或从亦法亦譬门入,若因此三门悟入大慧,则三种是门;若因此三门不得悟入则三种非门。故《涅槃经》云「或有服甘露,寿命得长存,或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但上根之人闻法说已解,无待譬喻,故涅槃经云「乃为利根人说大乘九部经略于譬喻」,即其事也。中根之徒未能忘言领法,故闻法说不解,而能虚心待譬,故为说譬喻。又随风俗演教不同,震旦言多约法,天竺语多引譬类。昔张骞寻河源至大月氏国,见天竺使来而问之曰:彼土风俗其事云何?使答曰:彼国鬪则乘象,言多引譬类。佛出天竺,随彼风俗,故立譬喻也。
问:
譬与喻何异耶?
答:
经论之中或称为譬或称为喻,故知譬喻是眼目异名。亦得有异义者,譬者类也,喻者晓也。假借近事以况远理,晓诸未悟谓之譬喻。《注经》云「譬以标事言心,喻以言心及事」也。但经论之内有四句不同:一、假近喻远,如此经云「大富长者即是如来」。二、假远喻近,如《涅槃经》云「譬如涅槃非有非无,罪亦如是非有非无」。三、以近喻近,如《中论》云「国无𨱎石,譬之如金」。四者、以远喻远,如《大品》明云何如实际?谓如法性。以法性喻实际也。
问:
第二周譬喻说既名「譬喻品」,初周就法说应名「法说品」,初周既別题「方便品」,今复受何名耶?
答:
通而为论互现皆得,但上就別以题名,今据通以标目。所言別者,法说语通,方便名別,故从別为称。今言譬喻,其语则通,故从通为目,斯则法喻双举、通別互题也。
答:
若前品是法、今譬上法者,则先法后譬,谓后喻也。若就此品而言,未有法说,前明于譬,是前喻也。又今火宅喻是遍喻也。八种喻中可含三也。但法譬二名其义不定,人多谓譬但为事、法定是理,此实不然。《大经》云「譬如涅槃」,则涅槃为譬;「喻如金刚」,则金刚为譬,故知法譬之名义无定也。以不定故,可得法以为譬、譬以为法,以譬为法则法非定法,以法为譬则譬非定譬,当知非法非譬强名法譬。故因此法譬为令众生了悟正道非法非譬,故上文言「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寄言题品令悟无言,故云「譬喻品」也。立品名应从「尔时舍利弗白佛言,我今无复疑悔」文安之。而卷初身子领解如来述成及与授记,此之三章未是譬喻。而忽在此立品名者,有人言:上根人领解,望下立「信解品」,应別立品名,但文少不足別题,故寄〈譬喻品〉初说也。今明身子要由解前法说方能请后譬喻,故后譬由前领法,所以立譬喻品在领解之初也。
「尔时舍利弗」下,此是法说中第二大段,上根人领解。所以得领解者,以教是缘教,故言教称缘;缘是教缘,故言缘称教。教称缘故应病授药,缘称教故如法服行,是故上根即便领悟也。
问:
答:
为是义故众教不同,若须一类,何名多部?又《法华》之前大小分流,《法华》之后三一已会。此经既是大小交际,反三之始、归一之初,以义难明,故须述解。又小乘之人而信大法,虽言已解容有僻谬;今欲自陈请佛印定,故须述解也。又自陈领解即是重敷一乘,使守迷之徒因此得晓。又若上根人不序领悟,则中下之流便谓无人得解,教便虚设则望崖而退,为欲诲引迷情故须述解也。又佛上自说则是大人化小人,今身子陈悟则是小人化小人。又上父化于子,今是子化子,以义兼二化,故取信不难。又是大人禀大教而悟大,小人禀小教而悟小,此皆称其理分不足述解。今忽小人悟大,盖是教所希闻,故须述解;若不述解,容言小人终不悟大,无得佛理则还同昔经,则今教空设也。又自述领解,击彼迷徒,令守隅之人专情自策,伊既已解我何犹迷?为是因缘故须自述也。又上品末佛示弘经之方,劝上根人秉解传化;今既述解,则从佛前命也。
就文为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又两:初、经家序其喜敬;次、發言自述领解。前有二句:一者、内心欢喜;二者、外形致敬。内心欢喜者,欢喜从信解而發,故示于喜貌以表信解。身子欢喜凡有二义:一、有所除故喜;二、有所得故喜。有所除故喜有二义:一者、昔旧疑悔除;二、今新疑悔除。此二忧除,是故欢喜。有所得故喜亦有二义:一者、闻上法说,得未曾有解故喜;二者、闻上总记,豫欣得记是故欢喜。此二是喜中之极,故称踊跃。《注经》云「疑虑外除、喜心内發,不觉舞蹈,是故踊跃也。」
问:
答:
有人言:罗汉实无喜,为欲引物是故示喜。有人言:本就六心判声闻缘觉,罗汉由是外凡岂无忧喜?此据理释也。若就教释此即无也,《成论》云「忧喜要从想分別生」,罗汉断正使尽无复执惑,岂有忧喜耶?而经言有者,此义说庆悦之心为喜,例如义说无漏观智为任放乐也。今明小乘内说罗汉无忧喜,就大乘论之则有喜也。例如凡夫五欲不能动迦叶,菩萨音乐则不能自安也。
「即起合掌」第二、外形致敬。将欲自陈领解,仰瞻如来请为印定,是故避席表其敬诚也。又上即是意业欢喜,今谓身业致敬也。「瞻仰尊颜」者,以仰瞻尊颜思候可言之时也。
「而白佛言」下,第二、發言自叙领解,候得其机乃敢發言也。又上是身心喜敬,今则口述领解也。就文为三:初、标喜;二、释喜;三、结喜。标中二句:一、标得喜之由;二、正明得喜。「闻此法音」者,即〈方便品〉「同归一音」,谓得解之由也。「心怀踊跃」,第二、正明喜也。既闻所未闻,故称得未曾有也。「所者何」下,第二、释喜。以喜义未彰故宜释所以。就文为二:初、序昔迷故致忧;二、明今解故喜。初文复开为二:一、序昔悔;二、明昔疑。以失大故悔、取小故疑,疑悔既生则内心不悦,故须明此二也。然取小既疑,失大亦尔,失大既悔亦悔取小,此义互通也。「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者,总叙昔日闻法也。「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者,別明所闻事也。又向序闻法、此叙见人,一会之中备有人法,故具陈也。然见诸菩萨受记作佛可通大小,大乘中论《波若》已上、竟《法华》之前,皆明授菩萨记;然三藏中亦有此说,《释论》云「中本末阿含经,记弥勒作佛,明土净人华神德无量」,身子见此便起悔心也。「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者,哀伤己等不预胜流也。「失于如来无量知见」者,既失偶于同朋,又丧果于无量,何苦如之?所以伤叹也。
「世尊我常独处」下,第二、明旧疑,即谓佛赐偏也。失于大果,由佛授小,故妄咎于佛。「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者,前明在会见闻之时,此叙独处思惟之日也。「每作是念」下,正出所疑也。「同入法性」者,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中论.观法品》云「得实相者有三种,谓三乘人」,《大经》云「观中道者有三种」,皆是其事,故言同入法性也。
身子何处闻法性而悟耶?
答:
身子入法性有三时:一者、初遇頞鞞即闻空法,故云息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本源者即法性也。以闻此言得法眼净,所以入也。二者、身子得初果已,后闻佛与长爪论义,责不忍之见堕麁细两负,明诸法空。身子闻于此言便成罗汉,又是同入法性也。三者、从得罗汉已后历闻《大品》及方等众经,皆明三乘同入法性,故始末言之凡有三时同闻法性。
「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者,同入法性,明所证是同,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明所得为异。实由见法性有浅深,而谓佛授有大小,不自省过而疑佛赐偏也。「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下,第二、明昔疑悔既除,今得解欢喜也。就文为两:初、标章门;次、释章门。向不审思妄咎于佛,今三复寻究失在于我,故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下,释章门也。凡有二句:初、明不待说大故失于大,次、明自取于小是故证小。此二并是自失,非佛过也。「若我等待说所因」者,待谓当待之待,所因者谓学地六度等诸行,六度等诸行并是成极果之因,故谓诸行为所因也。若我当待斯说者,如来必用大乘以济我苦海而勉累缚,故云若待说所因则成三菩提,必以大乘而得度脱也。
问:
何以知然耶?
答:
上文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待后佛起定说法也。又经云「待处待时待人」必是后时事也。「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下,此第二、明自取于小。明由我不解故自取小,则咎在己、过非佛。
问:
方便随宜此有何异?
答:
方便者显法非真实,随宜者随前人机宜,人法不同是以两出也。又方便与随宜二事各別,方便者阶渐为义,如七方便之流,谓教有大小而匠者说法自有阶渐,说小应先、明大宜后,为化宜尔即名随宜。「我若解者便应弃先之小待后之大」,由我不知便谓小为理极故信受取证,失大之过所以在己也。
问:
五人是初闻佛法,身子何得称初闻耶?
答:
此言初闻者,不云身子在众人之初。但身子本学外道,初从頞鞞始闻佛道即证初果,鬓发堕落便成沙门。
《成论》云「取衣时有烦恼,取衣已无烦恼」,身子大利根人,何故不即成罗汉而证初果耶?
答:
《婆沙》云「波罗蜜声闻必前证初果后成罗汉,法如是故」。有人言:身子博学多闻,于世俗智慧胜、于入道智慧劣,故不及取衣时有烦恼、取衣已无烦恼人也。
「我从昔来」下,第三、结欢喜也。将结喜故重牒昔忧也。「我从昔来终日竟夜」并牒上二处文也。牒前在会、腾后独思,明无时不尔,故云我从昔来也。于日则终、于夜又竟,每自克责,岂有悦时也。「而今从佛闻所未闻」者,此正明今喜也。
问:
答:
身子喜,从忧除故喜生,昔既疑悔所以生忧,今疑悔除故欢喜也。又据益物言者,前序迷忧,示我同物;今悟故喜,引物同我。又此二事并为引物,身子于声闻中最为第一,取小失大既生疑悔,诸余罗汉道劣身子宁得保小不欣大耶?
问:
疑悔通今昔不?
答:
疑通今昔、悔但据昔,昔失大故悔,今明不失大则无悔也。疑通今昔,者昔以教理相疑,理既唯一教不应三。今疑者,今昔两教相疑也。昔教说三,今何由辨一?如三请中说也。「身意泰然快得安稳」者,忧悔塞心所以不泰,疑摇其虑故不安稳也。此文具含二喜:一、旧疑悔除故喜,二、今疑悔除故喜也。「真是佛子」者,明佛子有二门:一者、小乘有五佛子,谓四果及缘觉;二者、大小合明五佛子,谓四果及法身菩萨。今云真是佛子者,对小乘五种佛子并非真子,今悟解一乘、堪绍继佛种,始为真佛子。《胜鬘经》別有〈真子章〉,如彼释也。「从佛口生」者,上对小乘之偽,总明今大乘为真子。此下別约三慧以释真子也。从佛教生闻慧解,故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者,从理法生思慧解也。「得佛法分」者,生修慧解也。故《毘昙》云「闻慧一向从教生,修慧一向理生,思慧或时从理或时从教」。依今文,思修二慧并从理生也。《智度论》云「外书明婆罗门从梵天口生,于四姓众生中最胜」,今随俗叹从佛口生。佛是真梵天,从佛口生为最胜也。「从法化生」者,亦是借譬叹也。如诸天等从父母膝上忽然化生,于四生内为最胜,今从极法而化生乃是胜也。「得佛法分」者,此亦简叹也。入佛法有二人:一、贪名利谓取财分,二、悟解佛法名取法分。今对昔者取小乘分,不名取于佛法,若取大乘名取佛法。如下文云「不失如来知见宝藏之分」即其事也。
第二、偈颂,颂上标、释、结即为三也。颂标喜为二:初一行半,正颂欢喜;次一行,称叹于佛。就初有三:初一句,颂得喜所由;次半行,正颂欢喜也。「疑网皆已除」下,释欢喜意也。喜有二事:一、疑除故喜;二、有所得故喜也。「不失于大乘」者,解昔所得即是大乘,昔说大因为小果名于一说三,今悟小果即是大因故不失于大乘也。又前一句明疑网除,此半行明悔息,疑悔已除故欢喜也。「佛音甚希有」下,第、二称叹于佛。以解由佛得故叹佛也。上半叹佛能除三界内众生忧恼。「我以得漏尽」者,自序身子无复三界烦惑所恼,但有失大之忧、取小之恼,今闻佛教亦得除也。又上半叹昔教有能除之功,下半行辨今教有遣惑之用也。「我处于山谷」下,第二、颂上释欢喜义也。从此章去序身子三时忧除故喜:一者、序得道后疑悔除故喜。二者、序是初得道时执见除故喜。三、颂从今闻《法华》教疑除故喜。此三收摄始终,一教意尽矣。前二即是昔旧疑悔,从初得道竟《法华》之前也。次、新疑,从闻《法华》始生也。
问:
旧经师一向望长行以释偈,都失偈意也。今明偈颂者意乃大同,但偈望长行多是转势说法也。欲颂前者:初一,颂上疑悔文也;次一,颂上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文也;第三,颂上「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以去文也。就初文为三:第一,颂上失大故悔,第二,颂悔后生疑,为失大乘为不失大?第三,明疑悔除。初又二:第一、明独处思惟生悔,第二、明在会见闻故生悔。与上长行翻者,亦是转势说法,欲明闻不止乎一会、思不止乎一时,是以互其前后以表之也。「我处于山谷」下半行,颂悔处也。「若坐若经行」下半行,颂悔时也。「呜呼深自责」,正出悔辞,即是悔体。呜呼深自责者,总标自伤自叹之辞,自作自误故云自欺也。「我等亦佛子」下,別出自伤之事也。「同入无漏法」者,颂长行同入法性之言也。无漏者,法性无为无漏也。又长行明法性举其境,今明无漏举其智,非智则不境、非境则不智,以互共相成,故前后两说也。「不能于未来」下,上明其现同,今伤其当果异,此半行明失化他果也。「金色三十二」下,此二行明失自德果也。又上是口密德,今是身意两密德。两偈为异者,初偈举佛小乘生法二身,次偈举佛大乘生法二身。何以知然?《智度论》云「小乘中生身不说八十种好,法身中不说十八不共法」。今以小大为类,明身子俱失也。又初举三十二相为外、十力为内,略叹佛内外二德;次偈举八十种好为外、十八不共法为内,广叹内外德也。以广略为类,故二偈不同也。「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者,或言同一佛法中,或言同一法性中,故言同共一法中也。所以举同者,明悔之甚也。若所行有异、所得殊者,则不悔也。良以所入是同、所得为异,是故悔耳。此颂长行中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也。
长行明见诸菩萨受记作佛是故生悔,此明事中生悔也。次明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此明于理生疑。今偈颂明同入法性而失佛果德,此据理中生悔,何故尔耶?
答:
理事俱得生于疑悔,但偈长行互现文耳。「我独经行时」下,此颂长行中在会见闻故悔,接前偈来者,上明失于德果,今明失名闻果。前辨三密故是德果,今云名闻满十方谓名闻果。又前辨失上弘之德,故云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今辨失下利之能,故云广饶益众生,是故异也。
问:
既言我独经行时,云何复言见佛在大众?
有人言:此举上之独行就下之在会,总明两处失诸胜德耳。有人言:身子不在佛会,但遥见佛在会,故自伤耳。
「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者,从「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标自伤章门也。「我等亦佛子」下,释自伤章门也。今半行结自伤也。「我常于日夜」下,自上已来皆颂昔悔,此二行偈,第二、颂于悔后生疑,两偈为二:初偈、独处生疑;次偈、在会生疑。上悔有独处之与在会二时,今疑亦然。又独处生疑,疑丧果德;在会生疑,疑失因行。疑事虽多,不出斯二也。
答:
摇法师注云:「已见同归之理,但以理疑教、以教疑理,互推所以生疑。顺理而推教不应三,就教而言理不应一,故回惶理教之间。」众师并同此说,今谓不然。若身子利根悬知理教同异者,亦应悬鉴理教权实,知理为实、识教是权,权实何故难知?同异而言易识?又问,既已知理一教三者,未说《法华》执根已动,略说之言更动何执耶?又若已知理一教三者,下何故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若尔,唯有旧惊更无新怖。摇公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者,初闻三请前说,定知理一,以教惑理此疑即断,更后惊疑佛昔何故违理说三?由有以理惑教之疑,从正说文去第二,疑即断难。」曰是亦不然。三请之文始是执动疑生,实未断也。又新疑之文总明三一相违、今昔𫓴楯,亦不偏主以理惑教也。今所释者,盖是知法性空理同耳,非知一乘理同也。《大品》及此文自分明,以体法性同故三乘果异,是故以理惑教、以教惑理,自教而观应是永失,自理而观应由不失,故怅怏迟回意由未决,故云为失为不失。第二偈,见佛赞扬菩萨,由有窥窬之望,未知为永住声闻?亦成菩萨?故言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此事也。
「今闻佛音声」下,自上已来都是序二疑二悔故忧,此一行偈闻今教疑悔得除故信解。上半领开方便门,下半领显真实义,以领此二义故疑悔便息也。「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者,三乘无漏就教而言各住三果,考而论之并归成佛也。说三至三可是思议,今说三乘无漏乃令同归道场故不可思议也。
「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者,第二、颂初得道时执心除故喜。
问:
答:
得道以后见闻胜事,疑失佛果所以生忧,今知不失是故欢喜,所以先颂也。初得道未有失果之忧则无今日之喜,故不前颂。但后之疑悔由初保执,故举执情释上疑悔所由也。就文为三:初、序执见;二、明悟解;三、述解所由。初半行,身子自叙。「我本著邪见」者,身子本仕外道删阇夜为弟子也。「为诸梵志师」者,删阇夜去世,以二百五十人门徒付嘱身子,为诸梵志师也。「世尊知我心」此下半行,序佛授其小法也。《智度论》云「頞鞞初将入王舍城乞食时,佛语之云:『汝今日若见非常之人,勿广说法。』」即是世尊知其心也。「拔邪说涅槃」者,頞鞞说偈云「诸法因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义如是说」,此偈明三谛,诸法因缘生谓苦谛,是法缘谓集谛,及尽谓灭谛,虽有三谛正为明灭谛涅槃,故云「拔邪说涅槃」也。「我悉除邪见」下,此一行陈昔悟小乘也。上半明身子断邪见得初果时,下半明身子闻长爪论义得罗汉时,故邪中有二时,正中亦二时也。「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者,上来序执迷,今陈得悟也。「若得作佛时」下,前半行领识迷,即领开方便门。今领显真实义,既知昔灭之未极,即知当极之有在,故言「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也。「佛于大众中」者,第三、一行称叹佛,即序得悟之由也。
「初闻佛所说」下,第三、颂新疑除故喜。前二并是昔旧疑悔除故喜。就文有三:初、一偈,述新疑;第二、明疑除;第三、身子自悔过。初「闻佛所说」者,谓初闻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所说也。「心中大惊疑」者,于开宗之始执动生疑也。「将非魔作佛」者,心既生疑,尔时意中密谓佛是魔。所以然者,魔之为性有而言无无而言有、一而言三三而言一,故似魔之妄谈也。「恼乱我心耶」者,上半是教乱,下半是明形乱也。
问:
新疑与旧疑何异?
答:
旧疑但就正生疑,新疑邪正合生疑。旧疑就正生疑者,昔理教俱是佛法,而用理教互相疑,故是正中生疑也。今邪正合生疑者,身子谓昔教是佛说、今教魔说,故名邪正合生疑。断昔疑故,即识大乘为实、小乘为权,断今疑故即知一乘是正说非是邪说。故前章简一乘是实而非权故异于小乘,此章简一乘是正说而非邪说,以除此二疑即一切疑断、一乘义圆也。
「佛以种种缘」者,第二、明疑除。就文为二:初四偈,正辨疑除;次一偈,结于邪正。四偈为三:初一行,领长行自开宗说;次两行,领长行引证门说;后一行,领上顺同门说。初半偈正领佛说教,下半辨于疑除也。「其心安如海」者,夫虚危假诳必心神睒烁,而今安定惔静即知非魔,安者如山之安、如海之旷,心神既同山海,则知非魔,故疑断也。身子闻初自开宗说便以领悟,次两偈引证,如文也。
问:
答:
所以远言此四事者,寻迹由来自古至今始终皆是一佛,故知非魔惑乱也。又身子非但悟解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亦知从初生说法皆是方便。所以然者,道理唯一而方便说三,亦道理无生而方便说生,出家得道义亦类然也。
问:
未说寿量,云何以领真应耶?
答:
据迹而言,身子利根闻一知二,既解教之权实即领身之真应,若就本择者,身子既是大权助佛扬化,前以广领教之权实,令时众舍三悟一,今略开身之真应,亦令时众不执迹迷本也。
「世尊说实道」下,第二、结于邪正。所以结正者,为令时众识一乘是佛说非魔说也。上半明佛有实、魔无实,即判有无也。下半结于是非也。「我堕疑网故」者,第三、此半偈身子引过归已自悔责也。
「闻佛柔软音」,此第三、颂长行结欢喜也。就文为三:初三句,叹佛;次三句,明欢喜;后一偈,明自庆。三句叹佛者,初两句叹能宣之声,后一句明所说之法。三句明欢喜者:初一句正明欢喜,次两句举得离以释欢喜。后一偈明自庆者,初两句明作佛谓生物之福,后两句明说法生物之慧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下,第三大段,明如来述成,述成其领解不谬也。又将欲为其授记,恐时众疑云:若行大因可得大果,身子既修小行遂得作佛,将非因小而果大?欲断此疑,故述其往行,明修因既积便得大果,无所疑也。又身子本是小学今遂悟大者,此亦可疑。所以然者,诸大乘经皆令怖畏二乘之人遂得授记作佛者,堕于二乘地何所畏耶?是故释云:身子久修佛慧故得悟解耳。若实证小乘则难悟大道。故《释论》云「罗汉生净土根钝,于佛道迂回稽留,不如直往菩萨,故诸大乘经令怖畏二乘也。就文为二:初、明于大众中宣说者,昔教权诱事等私言,今开密藏义如公灼,是以告众。又授记有四种,今将欲现前授记使自他俱知,故告大众也。又身子昔行大乘因,现在悟大、未来成佛,亦令大众现在修因未来作佛,故告众也。
「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者,第二、述其往因也。就文明身子始终凡有三时:一、过去学大乘时;二、中途取小时;三、今还为说大乘时。明过去学大乘时者,明于二万亿佛所修学大也。「汝亦长夜随我受学」者,上明教被缘,今明缘受教。世间有一夕之眠称为短夜,则有一日之觉称为短日,亦有无明昏寝称为长夜,朗然大悟称为长日。「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者,前明于二万亿佛所而教化之,今释身子得就释迦佛法受学之义也。「舍利弗」下,上明身子本学大时,今第二、辨中途弃大取小时。初句明弃大。「而便自谓」下,辨取小。《智度论》云「身子由施眼故不能度布施河」,故弃大取小也。「我今还欲」下,此第三、明今为说大时,初忆念本愿,谓菩提心所行道故谓菩萨行,欲令声闻续菩提心还修菩萨行,故说《法华》也。《法华》称教菩萨法者,令声闻人發大心修大行也。
问:
说《法华》通为五乘,何故言偏教声闻耶?
答:
三周说法正为声闻、傍及四乘。故《智度论》云「《法华经》是秘密教,明阿罗汉授记作佛。所以然者,声闻人不知一有三无、三权一实,今正对之,故偏为也」。
问:
答:
略明六义:一者、证其所述信解是实,解若不实则不得记,由解实故得记也。故下文云「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三菩提记」。二者、受记之言即是重明会三归一,以声闻作佛得知佛乘是实,佛乘既实则声闻为权。三者、用此引物,明有信心故便得受记者,欲得受记宜生信心。四者、欲令身子欣果行因。五者、下文天龙八部乃至中下根人皆借得记之言以为成信旨归,故与受记。六者、發物往生净土之志,既于净土成佛并愿随从往生也。
问:
身子引何人生净土耶?
答:
身子是七众依止、八部大师,师既于净土作佛,眷属悉愿往生。但身子引物凡有三时,初、从外道引入佛法,二、从小乘引入大乘,三、从秽土引令趣净土也。
授声闻记与菩萨何异?
答:
《法华论》云「授声闻记者,令声闻得决定心,非谓声闻成就法性故。以如来法身与声闻法身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菩萨具足功德是故得记。」就文为二:初、明授上根人记,二、明大众欢喜供养称叹。初又二:前长行,次偈颂。长行为二:前辨行因,后辨得果。行因者谓三世行因也。前长行初明二万亿佛,所谓过去修因也。次云「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下,明现在修因也。今文明未来修因也。就文为二:初、明修因时节;二、正辨修因。《涅槃经》云「有旃陀罗一發心于此贤劫成佛」,而身子云无量劫成佛者,就教则久近适时,约悟无生亦久近随意,以悟无生不见久近相异,亦不见成不成异。故《经》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事」,则知了久近不二亦未曾久近。如《大品》云「生死道长,众生性多,菩萨应如是正忆念,生死边如虚空,众生性边亦如虚空,是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故久近非久近也。「供养若干」下,第二、正明修因。初明供养佛以植福,奉持正法以修慧,具足菩萨总结行成。
「当得作佛」下,第二、明得果。凡有八果:一、化主果;二、国土果;三、教门果;四、时节果;五、眷属果;六、寿命果;七、绍继果;八、住持果也。「号曰华光」者,或可从时事以立名,如《智论》释〈往生品〉明三百比丘脱衣上佛举手为相,得成佛时名为大相。又千天子见佛土庄严而發净心,得记之时名庄严王佛。又释〈舌相品〉云「十万亿人见十方菩萨来以华供养,而發心得记,故劫名华积,佛号觉华」,如此皆因时事以立佛名。身子闻《法华经》,最初领悟故,得佛时名为华光。华即法华,光谓信解,境智合目故号华光也。
问:
答:
身子最初得悟,故受华光之名,例同阿若憍陈如最初悟无而生智慧,余人后悟別受异名也。
诸经授记,何故但授应身记,不授法身记?
答:
授应身记即是授法身记,修因既满便证法身,方能以本垂迹,托净秽国土成佛化人,但法身犹如虚空无所不在,引物不便故不授法身记。应身有国土、徒众、化主、教门,引物义便故记之也。
「国名离垢」下,第二、明国土果也。然土未曾净秽,由众生心净秽故土有净秽耳。身子昔日无凡夫秽心,今悟一乘后离二乘之垢,既离凡圣二垢故得佛之时土名离垢。然心亦不曾垢净,约迷故称垢,约悟故称净。「其土平正」下,上标土名、今出土体。文又二:前、总明土体;次、別明地处庄严。总明土体中又二:前明土体,次辨人物。离高下故称平,非尖邪故名正,无秽恶名清净,有众宝为严饰也。「安稳」下,明人物也。离刀兵劫故为安稳,离饥饿劫故为丰乐,离疾病劫故为炽盛。「瑠璃为地」者,別明地庄严也。「有八交道」者別明道庄严也。此文从广至狭凡有三句也:初、总明土;次、別明地;后、別明道。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下,第三、明教门果也。「以本愿故说三乘」者,此为释疑。〈方便品〉云「诸佛出五浊恶世故说三乘」,身子今出于净土,何故亦说三乘?所以释云: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是则释迦出秽土故说三乘,身子以本愿故说三乘,各有其所以也。
答:
身子于三乘中得悟一乘,还学释迦,故施此化也。
问:
于净土说三,化三乘众生不?
答:
可具二义:一者、被三缘故说三教。众生往昔曾居秽土,备萦众苦故厌之愿灭,厌之愿灭而性不可回,虽生净国,称其本性为说三乘。如厌释迦之秽国、生弥勒之净土,秽心虽改、三性不移,故弥勒出于净土亦说三乘。二者、身子之土虽无三缘,但为菩萨传化余方,故说三乘之教也。虽有二义,以后义为正,故下但列菩萨无三乘众也。
「其劫名大宝庄严」下,第四、明时节果。释迦名贤劫,贤者善也。此劫内有千佛善人出世,从化主立名故称贤劫。今从所化菩萨受称故名大宝,不以珠碧为珍,但用贤哲为宝。
「彼诸菩萨」下,第五、明眷属果。初标菩萨数。「若欲行时」下,叹菩萨德。「如是菩萨充满其国」者,总结菩萨众也。
「舍利弗!华光佛寿」下,第六、寿命果。除为王子未作佛时者,如释迦佛若道俗合论则年八十,若论佛寿但有五十,今亦然也。
问:
何故秽土佛寿短、人寿长,净土佛寿长、人寿短耶?
答:
佛寿长短无有定相,但秽土感佛业弱故佛寿短,感生死业强故人寿长;净土感佛业强故佛寿长,感生死业弱故人寿短。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下,第七、明绍继果。此劝悦往生者心也。华光虽没而坚满续兴,则佛佛相次,岂可不愿往生耶?「号曰华足安行」者,宝华承足安祥而行也。「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者,虽有异佛兴世而净土不改,亦是悦往生者之心也。
「是华光佛灭度之后」下,第八、明住持果。大论佛法凡有四时:一、佛在世时;二、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三、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四、转复微末谓末法时。今但举初二摄末属像也。
问:
答:
就偈颂为二:初、正颂授记;第二、释授记意。就初为三:第一、总标授记;二、释;三、结。总标如文。「供养无数佛」下,释授记也。初一行,颂上行因;次八行,颂得果。得果中,初半行颂时节果,一行半颂世界果,二行颂眷属果,一行颂化主果,一行颂寿命果,二行颂住持果。「华光佛所为」下,半行,第三、总结也。「其两足圣尊」下,第二、释授记之意。所以授记者,令其自庆欣果行因也。不颂上教门及绍继二果,偈与长行广略互现。「尔时四部众」下,第二、明大众欢喜悟解。
问:
答:
问:
既是上根,闻〈方便品〉何不即解,见今授记方得悟耶?
答:
闻〈方便品〉已髣髴玄宗,睹今授记验理必尔。授身子记意在于斯。
问:
凡夫初闻尚能领解,中下罗汉云何未悟?
答:
二乘自谓究竟,其病则重,故由未得解;凡夫无有斯疾,故初闻即悟。三毒轻重则圣胜于凡,若信一乘难易则凡胜于圣。又此中凡圣多是权行影向,共弘道利人,自陈领悟用引物也。
就文为二:初、总明大众欢喜供养;次、別明诸天供养称叹。初文四句:第一、明四众八部列欢喜之人。「见舍利弗」下,第二、明欢喜之缘。「心大欢喜」下,第三、正明欢喜。凡有二义:一者、闻未曾有法心得悟解现生欢喜;二者、见身子得记想已亦得预生欢喜。「各各脱身」下,第四、供养。信解之生本由佛说,仰感法慧故献财上佛。比丘脱衣上佛者,《大品》三百比丘脱衣上佛。《论》云「十二年前未制戒故不犯衣戒,今《法华》时成道四十余年以制衣戒,既闻一乘悟解得正法戒,衣是息世讥嫌戒,故舍衣无罪。」外国比丘但被袈裟内无別衣,今以衣施佛,则是舍三衣中一二也。露身但闻法踊跃,不以此事为羞耳。「释提桓因」下,第二、別明诸天供养称叹。前明财供养,次辨法供养。「衣住虚空中」者,表心离有也。「而自回转」者,亦不停空,表心离空也。既不染空有,便解入一乘。又昔协异解于理为背,今信理同则转背成向,内心既转外物亦回。又身既舞踊,外物回转。
「而作是言」下,第二、明法供养。前长行,次偈。偈为二:初三行半,明闻法欢喜;次三行,预欣得记故欢喜。初领〈方便品〉,次领身子得记,盖是一周之始终,故领此二也。又初是闻法欢喜则籍法为缘,后是见人得记故喜谓假人为缘,悟道之由唯有人法二缘。二文各四:初文四者:第一偈,明昔小为麁;第二偈,叹今大为妙;第三偈,叹今教为希有;第四半偈,正明领解欢喜也。「五众之生灭」者,古经为立阴,释道安云:「应云五阴,非是立也」。罗什后翻皆云「五众」,以五法和聚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杂心》云「积聚是阴义」,即是罗什意也。「生灭」者,通目四谛也。苦为所生,集为能生,斯则五阴生也。灭则是五阴灭,道为能灭,故生目苦集,灭据灭道,言约义周巧说之谓也。
何故不言界、入生灭?
答:
界、入含无为,不得并云生灭也。
何故《大品》、《思益》、《涅槃》、《法华》皆举昔教叹耶?答:
众经并是举小对大叹,故知诸大乘经显道无二,不得作五时四宗之释也。
问:
云何举小叹大耶?
答:
昔明五众既是生灭,今明五众则不生不灭。不生故非苦集,不灭故非灭道,故名一实谛即无生灭观也。二乘既是四谛,名生灭观。
问:
何以知此经明五众不生不灭?
答:
前文既明昔教说五众是生灭,即知今教明五众不生不灭。故〈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中论》云「为声闻人说十二因缘是生灭,为菩萨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故大小二乘,有生灭、无生灭二观义也。
问:
答:
菩萨了无量四圣谛亦本来不生不灭,故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既言妄想因缘而生,有集为能生、苦为所生,此即是无生灭生灭,虽生灭不生灭也,故与二乘不同。又言五众生灭者,小乘人言五众无常苦空无我,今略举无常故云生灭。又云有观为生、空观为灭,故云生灭。又二乘未得有余有烦恼生,得有余则烦恼灭,未入无余则身智生,入无余则身智灭。今明烦恼之与身智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故《智度论》第十九复次云「昔说五众是生灭无常,今欲就异门说五众不生不灭、非常非无常」。
问:
何故闻一乘及受记,而言五众生灭耶?
答:
此领开方便门、显真实义,昔明五众生灭者,此是方便说耳;今明五众不生不灭者,乃是真实说耳。以昔见五众是生灭故守小迷大,今知本不生灭则改二执。
问:
诸大乘经亦明五众是生灭,故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何得言五众生灭是小乘耶?
答:
《智度论》明四悉檀通十二部经、八万法藏,言五众生灭者,为对治悉檀耳。若第一义悉檀,即说五众不生不灭。若悟第一义悉檀则生实观,实观即是妙慧,妙慧即是妙法,妙法即是一乘,是故说五众不生不灭也。
「大智舍利弗」下,第二、明预欣得记欢喜。亦开为四:初半偈,牒舍利弗已得记。第二一偈,自陈己当得记。第三半偈,述得解相。「佛道叵思议」领显真实义,「方便随宜说」解开方便门。次一偈,明發愿修行。此四段为两双:初二段已得当得一双,后二段明解行一双也。
「尔时舍利弗」下,第二大段,正明譬说。亦开为四:从此竟品正明譬说,第二、〈信解品〉中根人领悟,第三、〈药草喻品〉如来述成,第四、〈授记品〉明为其授记。所以有四段者,中根之人闻上法说未解,更转势说法故举譬喻晓之。既闻前法说复禀后譬喻即得信解,故有第二〈信解品〉。以所解是实,故如来举药草喻述成。领解于前、述成于后,心得决了行与佛相应,则当果可期,故为授记。
初文又二:第一、身子请说;第二、佛受请为说。就初又三:第一、自陈己解;第二、腾众未解;第三、请佛为说。所以须自陈己解者,凡有二义:一者、若不自陈己解,则为物之意不彰,容谓假他而实自未悟,则上授记不成、陈解亦谬,故须自述己解。二者、欲为他请法,须得彼意;若未有解,请容落漠也。
问:
答:
既无先悟之能,又非对扬之主,虽复未解,待他质疑也。自陈己解有二句:「我今无复疑悔」者,领〈方便品〉也。「亲于佛前得授记」者,领上得记文也。举始括终故标此二也。又「我今无复疑悔」此明惑灭,「亲于佛前得记」明解生,斯二为要,所以述也。又「无复疑悔」正序得解,「亲于佛前得记」证解是实,故得记耳。
问:
答:
授记有二种:一、不现前得记,由未有解;二、亲于佛前得记,必有解也。
「是诸千二百」下,第二、腾众未悟。就文为三:初、牒昔;二、腾今;三、今昔互相疑。牒昔有二:初、牒无学人二执,二、明学无学人二执。初标无学人二执者,一、「离老病死」,谓离果患也;「究竟涅槃」者,执无余也。学无学人二执者,离诸见谓因患尽也;谓得涅槃者,执有余也。所以二文不同者,无学人必离果患,若离因患可通学无学人。前列人別故所离亦別,后列人通故所离亦通。
问:
实断九十八使,何故但离诸见耶?
答:
无学之人可具断九十八使,而今举离诸见者,学无学人皆断之也。我见为众见之本故偏说之。故《大品》云「譬如我见摄六十二见」,有无见即是断常,谓边见也。等者等取余三见也。又等取三见及余钝使也。
「而今于世尊前」下,第二、腾今也。「皆堕疑惑」者,第三、正生疑也。小大互决、今昔相征,故成疑也。昔明已离两患无复可离,得二涅槃无复更得;今云由应更离方复更得,今昔相违故堕疑悔也。
「善哉世尊」下,第三、正请。所以请者,身子是遂佛转法轮将军,有未解者常为请说。又既已得悟即成菩萨,菩萨以济物为怀,须为物请。又既同是声闻,昔俱禀偏化而自已得解、余人未解,愍其同朋故须为请。又〈方便品〉末佛劝弘经,今为众请即是受旨。又上授记明身子行因未来得佛,今为众请即是行因也。所言「愿说因缘」者,因缘谓三一之所以也。有何所以故说三?有何所以故说一?辨此因缘释疑除悔,故名为「善哉」。就佛受请说中复开为三:第一、缘起。第二、从「若国邑」至下偈云「以是因缘十方谛求」,名为正说。第三、从「告舍利弗汝诸人等」,劝其弘经。此三亦得是子章序正流通也。
初缘起中复开为二:第一、腾前法;第二、许后譬。腾前法者,良以后譬还喻前法故也。前说虽多,略腾二种要句而示悟之。二要句者,所谓教一及缘一也。教一者,前明众教虽多所表无二,次缘一者,以教无异表则缘无异人,故云皆教菩萨也。以教无异表缘无异人,则果无异,詶因无异感,略陈二门则备收一切。若尔久应以领,云何复疑?「然舍利弗」下,第二、许说后譬。然者虽然也。虽前已说而由未解,当用后譬以晓悟之。又言然者然许,虽前已说然许,其今由未悟解,更用譬喻以明上二义以晓悟之。「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者,明其未能忘言以悟旨,而能虚心以待譬。以望上根为愚人,望下根为智者。又望上根为愚人,比退席为智者。又腾前为指斥,许说名敦喻。指斥者,我前已说他人已悟,汝何事致迷?用此击之令生愤砺。敦喻者,令其重欣慕道發其领解。
「舍利弗!若国邑」下,第二、正说。复开为二:一者长行;二者偈颂。长行为二:第一、受请正说;第二、最后以是因缘结詶身子之请。就正说又二:一、开譬;二、合譬。就开譬中,光宅法云法师为十譬,于文义多违。今依古旧开为六譬:一、总譬,二、见火譬,三、救子不得譬,四、三车救子得譬,五、等赐大车譬,六、不虚譬。所以有此六譬者,总譬虽有六义而以化主为正,叹如来德无不圜、累无不尽。德无不圜故解救患之方,累无不尽故能济物之累,此为化物之本故先明之。父既德圆累尽,见子有累无德起大悲心,故有第二见火譬。虽大悲内充复须方便外救,故初成道时即欲拔其有累、济其无德;但父虽能授、子未堪受,故有一乘化不得譬。虽大志未成,小机已动,故于一说三;应时即悟,故有三乘化子得譬。虽复说三终为归一,是以还说实化之,故有等赐大车譬。许三与一似若妄谈,但赐过所求,又本意与一,故非虚也,故有第六不虚譬。就此六譬合成五双:初一为总,后五为別,谓总別一双。圣人说法,前多总说、后则別说,故前总后別。就別中又开为二:初、见火譬明内起悲心,即是悬知机,后之四譬应缘说教,谓机教一双。就后教中复开为二:初之一譬顿化不得,后之三譬明渐化得子,谓顿渐一双。就后渐中又开为二:初之一譬为说三乘教,后之两譬明一乘教,谓三一一双。就一乘中又开为二,初之一譬正明说教,后不虚譬名为会教,谓教及会教一双。
问:
答:
有人言:皆从〈方便品〉文生。今明不必尔也。此经有三周不同者,为根性各异,宜转势说法,故有三说不同也。若一一皆如上说者,则文成烦重、言非巧妙。又后不异前,闻前既惑、禀后亦迷,则圣说无益也。今明唯中间四譬大格从〈方便品〉四段文生。初总譬及后不虚譬,皆是今品义说,所言四譬从前生者,见火譬从前「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文生也。彼文明佛居法身地,见众生有苦无乐起大悲心;今文明「长者在门外,见火起烧宅即大惊怖」,二文义同,故今文从上生也。次、长者救子不得譬,从上佛初成道一乘化众生不得文生。第三、长者三车引子得譬,从上三乘化众生得文生。第四、等赐大车譬,从〈方便品〉为说一乘文生。释迦一期出五浊世,始法身地见机、终竟灵山之会说一乘法,唯有四章不得多少,是故今明始从见火终竟等赐大车,亦唯四譬不得增减,是故四譬从四法生。
问:
若尔,但有四譬,何故有初总譬及后不虚譬也?
答:
虽有初总譬,还不离上四义,但欲总明能化之德、所化过患,故有总譬。又示解义之方前总后別,又将明化物先叹佛有化物之德,故说总譬耳。所以有第六不虚譬者,此譬亦无別体,还是料简上前三后一之义耳。为此因缘故开六譬也。
就总譬中更开六譬:一、化主譬;二、化处譬;三、教门譬;四、所化人譬;五、化意譬;六、根性譬。十方三世诸佛出世施化皆有此六,释迦出五浊世亦明此六也。就此六中,化主、教门是能化事,余之四种是所化事。
第一何故前明化主耶?
答:
虽有六义,然化主为正,故合譬中正合化主。所以前明化主者,以将欲化物,故前叹如来有化物之德,又令物欣此德如法受化也。
就明化主凡有五句:一、明处大,二、辨位德重,三、序年高,四、叹巨富,五、美多有眷属,凡为大人必具此五。此五皆是叹长者之德也。「若国邑聚落」者,明处大也。「若」者,《杂心》云「若其事」也。又若者,如也。如其事而说之。「国邑聚落」者,正譬化处也。但化处有四:一国、二邑、三聚、四落,所王之处有封疆墟域谓国也,邑者古人呼县为邑,内村伍为聚,外墟畔为落。今将《释论》解〈發趣品〉明一佛王化凡有四处:初、谓一佛世界;二、明一世界海;三、明世界种;四、一世界所度之分。一佛世界者,百亿日月等名一大千,如是十方各一恒沙大千名一佛世界也。一世界海者,如是一佛世界数如十方恒沙名一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沙名一世界种也。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名一世界所度之分。总此四种合是一佛王化之域。国是其大处,喻一世界分域也;邑为其次,拟世界种也;落是墟畔之远,拟世界海也;聚是村伍之近,拟一世界也。明长者在四处者,穷长者之美也。一家之大亦称长者,于家之外未必皆大,若于四处为大可谓美之极;明佛亦然,义可知也。
问:
凡有名闻要从近至远,今何故从远至近耶?
答:
有二义:一者、欲验长者之德使名实不虚,明此长者非但远国揄扬乃至近邑称叹,故从远至近验长者实德;如来亦尔,寄此四处定佛名德。二者、欲显佛虽王化四处,今欲明一处之化,故从远以至近,以此一方根缘感佛故也。
「有大长者」下,第二、次明位德重,世之长者凡有三种:一、有德长者;二、年高长者;三、巨富长者。有德长者,略明三义:一者有智,二者有德,三者清洁无瑕。以具此三义故居物之宗称为长者。如来亦尔,一则照理周穷谓之波若,如长者有智;二、众德斯备所谓法身,如长者有德;三、万累永尽所谓解脱,如长者无瑕,三德既圆居在物表,称为世尊也。
「其年衰迈」者,第三句、辨年高,即是耆年长者。前明其位德重,此譬于年高,以德重年高为物所敬。佛亦如是,一、备众德,二、寿命无穷,以具此二义为物所尊也。此据法身为譬,以法身寿不可尽。二者、借老人以譬应身,老人生途以穷余命无几,譬如来此身最后无复余生。故《释论》云「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以得解脱,当复度众生」。三者、取废化来久作譬,昔为菩萨时教化诸子,诸子违教经于劫数,菩萨废化已久故名为老,故〈信解品〉云「自念老朽无有子息」。四者、借最后应付子财为譬故称老年。五者、老人在世既久,多所闻见讽诵今古,以譬如来具一切智者。六者、其年衰迈,衰迈之人不久住世,譬如来非是安住三界之人。七者、行行来久,譬老人之年积也。
「财富无量」者,第四、叹巨富,即是大富长者,世之财宝能离苦得乐,法宝亦能离生死苦得大涅槃乐,福慧具足为财富,出用不穷名无量。又众德圆满为财富,异于因住称无量。多有田宅,智断具足能生物善为田,慈悲覆阴称之为宅。又养命曰田,安身为宅。法宝亦然,能养物慧命若田,安物法身如宅,能安养者无穷故云多也。
「及诸僮仆」下,第五、明长者眷属。旧云喻所化众生也。学功微浅为僮,德行未高如仆。今谓下明五百人是通论所化,三十子是別论所化,则所化事尽,今不复喻之,但取譬神通以为僮仆,如后老弊使人也。世富长者凡有三种:一、内多珍宝,二、外多田宅,三、多诸僮仆,备此三种乃称大富。佛亦如是,一、内备自德如多珍宝;二、外能生物之善及慈悲覆阴,譬多田宅;三、有神通运用,譬僮仆屈曲顺从。
「其家广大」者,第二、明化处。上国邑聚落举处以叹人,故长者为四处所崇仰;今举人以明处,辨长者于一宅内有训导之能。又上明四处,通辨佛在净秽诸土化物;今明其家广大,別序三界过患秽土之化也。三界弥旷名为「广大」,六道所栖称之为「家」。
「唯有一门」者,第三、序教门也。九十六种所说之教并不能出离生死,故名异门;唯依佛教方能出苦,称「一门」也。此对外道为异,故铭佛教为一;此通喻大小乘教,总称一佛教也。「多诸人众」者,第四,明所化人也。三界含识品类滋繁,故云「多诸人众」。「一百」譬天,「二百」譬人,「乃至五百」通取三途,修罗或开或合故称「乃至」。
问:
《成论》及《智度论》明有六道,萨婆多部唯明五道,云何会之耶?
答:
有论师云:取其生报则修罗属鬼神故明五道,取其受报即与天相似故分六道也。
问:
明五百便足,何故复明一百二百耶?
答:
人天堪受化,故所以別说也。
「止住其中」者,五道众生乐居不舍故云止住。亦则是四十居止:八大地狱与饿鬼、畜生为十,四天下、六欲天复为十,欲界合二十;色界有十六处,无色四处,合四十也。
「堂阁朽故」下,第五、明化意。就文为二:初、序宅相;二、明火起。序宅相为二:初、总明三界无常;次、別明三界无常。旧云:一重屋曰堂,二重以上称阁;欲界在下喻堂,色无色界居上喻阁。今明公集之舍为堂,舍而重累称阁,三界果报是众生共有,而同聚其中譬之如堂,三界果报高下升沈如舍重累喻之如阁。无常衰谢义言朽故。「墙壁颓落」者,第二、別明三界无常也。前明色法无常,外都援为墙,内別障为壁,外四大成三界形域如墙,成内身四大如壁,色法衰谢义同颓落也。「柱根腐败」者,舍之所以立为柱之所驻,果法所以存以命根之所持,既以阴身为舍,宜用命根为柱,命根势稍穷报身将坏,其由柱根腐败堂舍将倒。「梁栋倾危」者,身之维持寄在心识,屋之纲纪要由梁栋,柱根摧朽故梁栋倾危,命根欲穷则心识将落。
问:
何故但明三法无常耶?
答:
有为之法凡有三聚:一色、二心、三非色非心。「墙壁颓落」谓色法无常,「梁栋倾危」谓心法无常,「柱根腐败」谓非色非心法无常。色法既麁无常相显,故在初说之;心法微细无常相微,故在后说;非色非心命根能连持色心,故在中间说也。
「周匝俱时歘然火起」下,第二、明火起烧宅。所言火者,谓众苦也。
常有三界则常有众苦,亦应常有火宅常有火燃,何故前明火宅后辨火灾耶?
答:
此譬可具通別二义:一者、通序。三界并皆转变具受众灾,若尔既常有火宅亦常有火灾,此二实是一时,但说成前后耳。前明舍宅序其无常,后辨火灾明具众苦,苦与无常是物所患故偏说之。二者、別譬。此会三根众生昔日禀化,苦有暂息之义,佛既去世还起烦恼,以烦恼故受诸苦果,故前明火宅后辨火起。又已受阴身之苦譬如舍宅,新更起惑招苦名为火起,后之一义通二人也。
问:
何以知此譬具通別二义耶?
答:
列五百人复明三十子,五百人通譬五道众生,三十子別明昔曾禀化也。所以具明通別二种众生者,以具化二人故也。一者、別化中下根人,令识三一权实;二者、通为一切众生、令知三界过患也。又此经令一切众生离凡夫地复离二乘地,以说三界过患、故令物不贪三界,谓离凡夫地;后明诸子出门求车不得及等赐大车,令知二乘是空卷、一乘是真实,令离二乘地。以是因缘故具化二人也。
「周匝俱时」者,众苦譬火,无处不有义同「周匝」。三界俱苦,说为「一时」。出于横造,故云「欻然」也。「焚烧舍宅」者,烦恼为火烧心善根,众苦为火焚身乐受也。
答:
前明五百通辨五道众生,明有人天乘根性未必具三乘根性;今別明三十子,虽是五道所摄但別有三乘根性,故別说之。昔曾禀教生善,善从佛生,詺善为子。以善目人,人受子名也。旧云:「十」譬声闻,「二」十譬缘觉,「三十」譬菩萨,声闻德少故数少,菩萨德多故数多。又云:十子易得如声闻根性易得,乃至三十子难得譬菩萨根性难得。今并不同此二义,以「十」譬菩萨,「二十」譬缘觉,「三十」譬声闻。求大乘者少如一十,求缘觉稍多如二十,求声闻者转多如三十。此释出《华严经.贤首品》。又即如此经三根人,上根得解者少如身子一人,中根稍多如四大声闻,下根转多乃至五百也。
问:
何故无有一乘根性耶?
答:
三乘中大乘即是一乘根性。又此中正明三乘机發,一乘机發在后,故今不说也。
问:
子有定数,何故言或至三十耶?
答:
凡有三义:一者、或开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合为一小乘,以开合不定所以言或。例如上「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修罗或开或合故有「乃至」之言。二者、就昔三乘根性不定,如《大品》六十菩萨退为罗汉,迦叶本是缘觉根性,值佛故成声闻,声闻之人若不值佛即成缘觉,以不定故所以言或。三者、昔虽有三乘根性终并成菩萨,故复云「或」也。
「长者见是大火」下,第二、明见火譬。此譬所以来者,上叹佛德无不圆、累无不尽,今见子累无不圆、德无不尽,故起大悲心也。
问:
见何等子起大悲耶?
答:
具见通別二子起大悲心:一者、通见五道众生无乐有苦;二者、別见三十子昔曾禀化应得离苦,而背化起惑更受煮烧,故起悲也。
前〈方便品〉法说有三:一、能见;二、所见;三、起悲。今转势说法亦开为三:第一、明长者见火即大惊怖;二、自序己之已出;第三、伤子之未离。初有三句,一、能见;二、所见;三、惊怖也。「是长者见是」者,将欲救难故前明见,即譬如来居法身地,以佛眼见众生无乐有苦也。「是大火」下,第二、明所见。普烧三界故称「大火」也。「四面起」者,即是生老病死。《涅槃经》取譬四山,今譬之四面,生为东面,老为南面,病为西面,死为北面。「即大惊怖」者,第三、明惊怖。別据三十子而言者,昔经受化不应致火,故惊;迷著苦境恐慧命将尽成一阐提,所以怖也。通就六道众生释者,一往怛愕曰惊,定知是可畏之事称怖,譬慈心一往与乐称惊,次起悲心拔苦为怖也。
「而作是念」下,第二、自序长者己之已出。所以自序之己出者,意在子之未免也。「所烧之门」者,明所出处也。此詺三界限域为门,故后文云「今此三车皆在门外」,即其证也。
问:
此与前唯有一门何异?
答:
前取佛教通人出于三界悟入理故名为门,如后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今将所烧之言简异前门,故知詺三界以之为门。如世人总举一宅名之为门,或称一家或言一户。今亦然也,以八苦为能烧,三界为所烧,故云「所烧之门」也。
「安稳得出」者,昔日行道营出之时无有倾坠,故云「安稳得出」。是以《经》云「吾独反其本原,自免而特出」。又《智度论》云「三乘出法各异,如三人在狱,自有穿穴踰墙壁,怖畏而出非安稳出,谓二乘出也。菩萨破三界狱、杀诸狱,率与众生共出,名安稳出也。
「而诸子等」下,第三、伤子之未免。「乐著」者,贪著五欲乐也。「嬉戏」者,贪著五欲无所克获也。「不觉不知」者,前乐著即是贪爱,不觉不知所谓无明故,痴爱是生死本也。不觉舍之垂崩,谓不觉无常也。不觉火起,谓不觉众苦也。一往初不悟称不觉,始终不悟称不知,背失宿善为不惊,将殒慧命为不怖。又初不畏无常苦为不惊,始终不畏称不怖也。「火来逼身苦痛切己」者,上为未受苦众生作譬,今为受苦众生设譬。老病死苦烧身为逼身,贪嗔痴烧心为切己。又遭外苦为逼身,受内苦为切己。外苦者谓寒热打骂,内苦者谓四大不调百一病恼也。「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者,总序二种众生无有厌生死苦、求欲出三界也。
「是长者作是思惟」下,第三、救子不得譬。譬上一乘化众生不得也。初总譬叹佛有乐无苦,次见火譬序众生有苦无乐,今第三欲拔众生之苦同佛无苦、与众生之乐同佛有乐,但圣人虽能授,物不能受,故有此譬来也。又为释疑故来,一乘既是真实,佛初出世何不即说。是故释云:佛初成道即欲为说,但圣虽能授、物不堪受,故咎在众生、过非佛也。据身而言,上见火譬在法身地见众生有苦无乐,今以本垂迹欲拔苦与乐也。据悲心悲事明者,上见火譬明大悲内充,今明旋还赴救即悲事也。凡夫二乘虽有悲心而无悲事故名少悲,今有悲心兼有悲事故名大悲也。以小悲故名假相悲,以大悲故名真实悲。上〈方便品〉有三:初、明佛慧甚深、众生根钝,故不说法;二、梵王劝请;三、明假使欲说则有损无益,故违请息化。今转势说法开为二章:第一、作大乘劝门化众生不得譬,第二、作大乘诫门化众生不得譬。劝门者,谓叹法身功德也;诫门者,谓说生死过患也。又劝门即是大慈与乐也;诫门谓大悲拔苦也。所以唯明二门者,佛则有乐无苦,众生则无乐有苦,此既总摄圣凡故但明斯二也。就劝门内有二思惟开为两別:第一思惟、明佛能授大乘;第二思惟、明物不能受。此与〈方便品〉二思惟异者,〈方便品〉初思惟不可以妙慧授与钝根,第二思惟假使强授有损无益。以转势不同故法譬为异,经师不应谓后譬必同前法也。「是长者作是思惟」者,总标思惟也。「我身手有力」者,出所思惟事也。极智之体名为法身,即智之用称之为手,能济惑反本名为有力。
问:
答:
「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者,长者思惟身手有力,故能用衣裓及以机案从舍出子,如其无力则不能尔也。譬如来内有法身、智手外能,现通说法从三界舍引出众生,此即譬三轮也。作是思惟身手有力谓他心轮也;当以衣裓谓神通轮也;若以机案谓说法轮也。故下合喻云「当以神力及智慧力」,即其事也。
问:
何故前用神通、后明说法?
答:三世诸佛化物之宜,要前现通然后说法,是故此经序品之内明三轮前后,初入无量义定即他心轮,如身手有力;雨华动地放光现土即神通轮,谓衣裓也;从三昧起乃至一经竟即说法轮,谓机案也。明乘权、乘实是所乘之法,譬如机也。辨身权、身实是能乘之人,喻之案也。又二段经文各有衣裓机案,初章经现通为衣裓,一乘因如机,一乘果如案;后章经亦有衣裓机案,〈多宝〉、〈涌出〉二品是现通,谓衣裓;说长寿之因如机,说长寿之果如案也。又以二事配经两段者,初明乘权乘实譬如机案,即说法轮;后辨身权身实短长适化,谓神通轮,譬如衣裓,衣裓者衣衿也。救子之苦出父衿裓,故前以衣衿为喻也。机案者,父足所履为机,父身之所凭为案也。
「复更思惟下」,第二,前思惟明圣能授,此思惟辨物不能受。又开三別:一、思惟理妙;二、思惟钝根;三、思惟不可以妙理授与钝根。初思惟理妙者,外譬长者思惟门,有三事:一、明唯有一门;二者、明门复穷狭;三、思惟门之极少。内合唯有一门者,唯一至理也。至理无二故称为一,极妙虚通目之为门,不容凡夫爱见故称为狭,不受二乘断常目之为小。又不容凡夫二乘断常故称为狭,亦不受有所得大乘菩萨目为小也。此约人以释狭小义也。又至理不容言语则言语道断称之为狭,不容心行则心行处灭目之为小。又横绝百非故称为狭,竖超四句目之为小也。「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下,第二、思惟子。有三义:一者、幼稚;二、未有所识;三、恋著戏处。对上门亦有三义也:善根微弱为幼稚;未能识法身功德、生死过患名未有所识;缠绵五欲名恋著戏处。合此三句为二:初句、明有善;后二句、明有恶。善有二义:初發心为幼,观解微弱称稚也。恶有二义者,未有所识名之为痴,恋著戏处名之为爱,谓具痴爱也。「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者,第三、思惟明不得化也。门具三义,子亦具三义,若裹之以衣裓、擎之以机案,非唯不得子出,翻更令子堕落为火所烧,内合亦尔。至理微妙众生钝根,若以妙理授于钝根则不能悟解,非但不出生死,反生诽谤也。
佛知钝根定谤大法,何故称或当堕落耶?
答:
据初成道时大机未熟,是故起谤。至灵山之会改于小执则能信受,以根性不定故称或也。
问:
答:
有人言:初总以大小教为一门,后但以大乘教为一门。有人言:今文辨一门亦具大小教,唯有一门与上义同,而复狭小別明大乘门也。如直是一门已难得出,况复狭小耶?直是佛法已难信解,况复大乘岂易了耶?今谓此二释并成难解,衣裓机案既已譬教,云何复以一门喻教?复何得以衣裓机案之教从佛教门而出子耶?今明如前释之,此中用理为门,以衣裓机案为教也。门既狭小,不可以衣裓机案从门出子;理既微妙,不可现通说法令物悟理也。
问:
长者身手有力,何故不提子出耶?
答:
身手譬内智照机,衣裓机案譬现通说法外用,但得以外用化物,不得用内智化物也。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下,第二、明诫门说大乘化物不得也。就譬而言,以衣裓机案出子不得,今直说怖畏之事令子速出;前说法身功德既不信受,今说生死过患令出三界也。
答:
劝门为本,诫门为末,诸佛出世本为开佛知见,但众生不解故后方辨生死过患也。又佛慧难解、生死过患易知,故前说所难,后陈所易。
此句总标欲说怖畏之事也。「此舍已烧宜时疾出」者,正明怖畏之事也。以有阴身,则以为老病死火烧身、三毒火烧心也,故言此舍以为大火所烧也。「无令为火之所烧害」者,上虽明二火已烧,但烧而未害;今恐为二火所害,故诫之。若恣此二火则烧灭善根,害法身、断慧命也。「如所思惟具告诸子」者,前句辨内心思惟,此明假设为说怖畏也。「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者,此明无机不受诫门说也。怜其无乐愍其有苦,诱之以法譬之以事。怜愍据内心,善言诱喻约外言说法也。「而诸子等乐著嬉戏」者,明诸子乐著生死五欲乐也。「不肯信受」者,不信生死是无常苦也。《瑞应经》云「设当为说万物无常天下皆苦,正言似反,谁肯信者,劳苦我尔,不如早取泥洹也。」「不惊不畏」者,初不畏生死为不惊,终不怖故为不畏也。「亦复不知何者是火」者,不识老病死为烧身火,三毒为烧心火也。「何者是舍云何为失」者,不知三界为通舍、五阴为別舍,不知由妄想之失故起身心二火,即妄想是二火之根。「但东西走戏」者,旧云:南北为纵,东西是横,明诸子横理用心也。今谓夫立宅则东西无门,但开门向南,以东西无门则背理走戏故无出义,若背北向南则背惑向理便有出义,故不云南北走戏也。又若南北走者,父在门外子便有从父之理、父便有化子之义,非谓无机也。游心爱见故称为走,无所克获名为戏也。「视父而已」者,初虽不信,但会有向理之分,故云视父;未能行修,故称而已。
「尔时长者」下,第四、三车救子得譬。所以有此譬来者,既一乘化之不从,无容舍而不救,故于一佛乘分別说三,则从实起权,亦是隐实显权。又上即是衣裓机案,以有物出子不得;今虚指门外,以无物出子得也。然如来所得法无虚无实,以无虚无实故能说虚实并实,不得云无实无虚,故虚实并虚也。有物者,道理唯有一乘也;无物者,道理无二乘也。又衣裓机案以父物救子不得,谓一乘是如来所行。《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涅槃」。今明三车是子物,救子得。三车是众生所乘,故名子物。《释论》及《摄大乘论》云「佛乘是自乘,二乘是他乘」,即此经云「佛自住大乘」,故知二乘是子所住也。若就身而言者,见火譬谓法身也,救子不得譬谓舍那报身也,三车引子譬即释迦化身也。此譬上三乘化众生得也。上文有三:一、念欲起三乘之化;二、说三乘教;三、明得益。今转势说法,开文有四:一、知子宿好譬;二、为说三车譬;三、诸子信受出宅譬;四、见子免难欢喜譬。
初文又有三:一、明不出为损;二、欲设出方;三、知子宿好。「此舍已为大火所烧」者,三界之舍正为身心二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者,上直明烧,今明为火所害,即不出为损也。
问:
有人言:如来若不以三乘化之令出宅者,众生善根不生、无绍佛种,如子被烧,如来化工于是亦绝,若父被火害。有人言:众生病故菩萨亦病,众生烧故如来亦烧。今谓此经始末正叹父已免烧、子未离火,与《净名经》来意为异,故此二释未可全依。今文意在明子,而言父者,此据因时为论耳。我昔亦在宅中,若不时出则为火害,以时出故免火宅也;子亦应尔,时出则免,不时出则不免。时者,如来本在三界,但以机發,应出之日应时即出故得免火;众生机發之时而不出还,复受苦也。「我今当设方便」下,第二、欲设出方。即是知病识药,无三说三,故名方便也。「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下,第三、正知子宿好。「先心」者,过去各有行愿也。「所好」者,现在欲乐也。「种种珍玩琦异之物情必乐著」者,三乘于惑者为珍玩,望一乘为琦异。又三乘是出世之法,异于世法故名琦异也。「而告之言」下,第二、正为说三车譬。文有四句:一、称叹三车;二、示车处;三、劝令速出;四、保与不虚。此并譬趣鹿苑说三乘教也。「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者,三乘圣果并是出世间法,世间所无故称希有难得也。「汝若不取后必忧悔」者,圣虽为说,恐物不能信行,故發后悔之言也。机發值佛而不修道取圣果者,后必忧悔也。
「如此种种」下,第二、示车处。「种种」者,《注经》云「种种在三乘之前,即人天乘也」。有人言:就一一车中复有三明六通十智八解,故言种种。「羊车鹿车牛车」者,菩萨化世,声闻从师,并居人间之类,故如牛羊;缘觉进不化世、退不从师,喻之如鹿,以表山林之流。又释羊之为兽其性迟钝,譬于声闻;鹿性捷疾譬于缘觉;牛力强壮引重之远,譬于菩萨。又解羊形小譬小乘,鹿形处中譬中乘,牛形大譬菩萨乘也。
为约三智明三车优劣,为约三断耶?
答:
有人言:具约智断优劣,声闻但断正使,缘觉断小习,菩萨结习俱倾。今谓中乘断习经论无文,但取智有优劣譬三车不同耳。
「今在门外」者,门者宅也。立此三车同止生死外,所以然者,三果虽异惑尽义同,故同在门外。又三乘人所得法谓数灭无为及尽、无生二智。《注经》云「六法为圣果体,谓无漏五阴及数灭无为,并在生死外也。然罗汉报身实在界内,以人从法,亦得名罗汉为出界外;以法从人,人在界内,亦得云罗汉在三界内也。若身法各分则内外两属,初果所得无漏,则非三界所系法,例此可知也。」「可以游戏」者,明用车意也。疑者云:若是因乘可有运出三界用,今已出三界,何用乘为是?故释云:可以游戏,游戏者适悦也。生死往来驰骋五道践涉艰辛,圣果望之故言游戏也。「汝等于此」下,第三、劝速出。令三乘人懃精进,速断烦恼得出三界。实是出去而言出来者,以内望外为去,以外观内为来也。「随汝所欲」下,第四、明保与不虚。
「尔时诸子」下,第三、诸子受化譬。即譬上「便有阿罗汉法僧差別名」,三乘人得益也。「适其愿故」者,既知机而说,教必称机,故云适其愿也。「心各勇锐」者,前明教称机,今明机信教,既起信心即欲修行,义言勇锐也。勇者募进也。锐者利也。「互相推排」者,前既有信心,今明慇懃精进也。「竞共驰走」者,上既明精进,此正明观四谛理也。观苦断集如竞共驰走,证灭修道譬诤出火宅。有人言:心各勇锐此明外凡夫位,即七方便中前三方便闻思慧位也。互相推排谓内凡夫位,即四善根即修慧位也。竞共驰走三果学人位也。诤出火宅无学位也。故凡有内外圣有学无学也。
「是时长者」下,第四、父见子免难欢喜譬也。「安稳得出」者,见诸子修行之时无有退转,得出三界分段生死。「皆于四衢道中」者,《增一阿含》云「四谛譬四衢,断四谛下惑尽通达四谛,如路之四达为衢」。「露地」者,既断四谛下正使尽亦无盖缠,故称露地也。「而坐」者,因中修行如驰走,得果究竟为安坐。又驰骋生死称行,今得圣果为坐也。「无复障碍」者,三障斯亡无复累之能碍,故云无障碍也。又于四衢露地而坐,欲显三界外无三车可登故也。又向在三界舍,今已出舍名为露地,下偈中空地亦尔。「其心泰然欢喜踊跃」者,上明见子免难,今辨父心欢喜,以初见在火宅故忧,今见出火宅故喜。如众生病故菩萨病,众生病𡀍菩萨病𡀍也。
问:
〈方便品〉云「今我喜无畏」,与此文明喜何异耶?
答:
〈方便品〉明说小不称佛意故忧,见大机發称佛意故喜;此文明见在火宅故忧,见出火宅得小果故喜也。
永仁甲午蕤宾下旬,印板讫功,孝行作福,沙弥道尊希受爪上人命、𠝶得髻中明珠,岂谁不尊重恭敬哉!而《义疏》刻錭,盖檀越合力,四恩法界平等施回矣。
都干缘沙门 素庆谨志
校注
法华…吉藏撰【大】,〔-〕【圣乙】 卷【大】,卷之【甲】 七【大】,八【圣乙】 慧【大】下同,惠【圣乙】下同 大【大】,佛【圣乙】 夭【大】,犮【甲】 乃【大】,〔-〕【圣乙】 经【大】,〔-〕【圣乙】 也【大】,也然【圣乙】 言多【大】,之言【圣乙】 语【大】,之语【圣乙】 曰【大】,云【圣乙】 引【大】,〔-〕【圣乙】 目【大】,目之【圣乙】 (但经…非无)五十三字【大】,〔-〕【圣乙】 金【大】,金石譬之如金【圣乙】 (初周…名耶)十四字【大】,〔-〕【圣乙】 通【大】,通通【圣乙】 称【大】*,秤【圣乙】* 问【大】,〔-〕【圣乙】 (有八…云譬)九十二字【大】,〔-〕【圣乙】 定【大】*,空【圣乙】* 以譬【大】,譬以【圣乙】 非法非譬故【大】,〔-〕【圣乙】 也【大】,〔-〕【圣乙】 卷【大】,在卷【圣乙】 喻【大】,喻品【圣乙】 品【大】,〔-〕【圣乙】 解【大】,悟【圣乙】 別【大】,则【圣乙】 文【大】,文既【圣乙】 今【大】,又今【圣乙】 在【大】,〔-〕【圣乙】 以上圣本缺 (所以…领悟也)五十字【大】,〔-〕【圣乙】 应病授药缘称教故【大】,〔-〕【圣】 阵【大】,陈【圣】【甲】 须【大】,复【圣乙】 始【大】,初【圣】 (又小…小人今)百三字【大】,又【圣乙】 印【大】*,引【圣】* 情【大】,请【圣】 则【大】,即【圣】 人【大】,〔-〕【圣】 人【大】,〔-〕【圣】【圣乙】 父【大】,文【圣】 (小人…述解)十八字【大】,〔-〕【圣乙】 空【大】,虚【圣】 (又自…自述也)三十五字【大】,〔-〕【圣乙】 两【大】,二【圣】 貌【大】,息【圣乙】 豫【大】,预【圣乙】 极【大】,惣【圣乙】 注经【大】,住【圣乙】 欢喜【大】,难【圣乙】 喜【大】,喜心【圣】 (有人…放乐也)八十八字【大】,〔-〕【圣乙】 论【大】,说【圣乙】 能【大】,〔-〕【圣乙】 瞻【大】,闻【圣乙】 是【大】,〔-〕【圣乙】 瞻【大】*,𭧱【圣乙】* 仰【大】,〔-〕【圣乙】 候【大】,侯【圣】 得【大】,欢【圣乙】 也【大】,〔-〕【圣乙】 也【大】*,〔-〕【圣】* 宜【大】,通【圣乙】 喜【大】,欢喜【圣乙】 则【大】*,即【圣】* 者【大】,音【圣】 (別明…向序)九字【大】,上明所【圣乙】 受【大】,授【圣乙】 大小【大】,〔-〕【圣乙】 论【大】,明【圣乙】 明【大】,〔-〕【圣乙】 而【大】,〔-〕【圣乙】 己【大】,我【甲】 旧【大】,昔【圣乙】 由【大】,犹【圣乙】 佛【大】,佛也【圣乙】 树下【大】,〔-〕【圣乙】 疑【大】,疑事【圣乙】 法性者【大】,〔-〕【圣乙】 法性【大】,〔-〕【圣】 观【大】,〔-〕【圣乙】 种【大】,〔-〕【圣】 (问身子…同闻法性)百四十六字【大】,〔-〕【圣乙】 初【大】,〔-〕【圣】 是我等【大】,然是我【圣】【圣乙】 也【大】,〔-〕【圣】【圣乙】 三【大】,覆【圣乙】 我等【大】,方【圣】 谓【大】,〔-〕【圣乙】 等【大】*,〔-〕【圣乙】* 勉【大】,勉斯【圣乙】 上【大】,前【圣乙】 一心【大】,正【圣乙】 佛【大】,佛也【圣】【圣乙】 阶【大】,以阶【圣乙】 有【大】,〔-〕【圣乙】 所以在己也【大】,〔-〕【圣乙】 道【大】,法【圣】【圣乙】 鬓【大】,须【圣乙】 ((问成…人也))九十四字=((世尊))二字 沙【大】,娑【圣】 喜【大】,今喜【圣乙】 夜【大】,夜者【圣】【圣乙】 明无时不尔【大】,〔-〕【圣乙】 也【大】,〔-〕【圣】,耶【圣乙】 喜生【大】,生【圣】,生【圣乙】 既疑悔【大】,疑既悔故【圣】 (又据…大耶)六十四字【大】,〔-〕【圣乙】 言【大】,而言【圣】 大【大】,〔-〕【圣乙】 (疑通…中说也)四十四字【大】,〔-〕【圣乙】 教理【大】,理教【圣】 泰【大】,太【圣乙】 (忧悔…安稳也)十七字【大】,〔-〕【圣乙】 含【大】,登【圣乙】 悔【大】,〔-〕【圣】 四【大】,〔-〕【圣乙】 果【大】,果四【圣乙】 佛【大】,〔-〕【圣乙】 章【大】,〔-〕【圣乙】 教【大】,口生者从佛教【圣乙】 故云从佛口生【大】,〔-〕【圣乙】 化【大】,花【圣乙】 生【大】,〔-〕【圣乙】 (故毘…其事也)百九十八字【大】,〔-〕【圣乙】 生【大】,生教生【圣】 理【大】,从理【圣】 时【大】,〔-〕【圣】 思【大】,闻思【圣】 就初有三【大】,〔-〕【圣】【圣乙】 意【大】,〔-〕【圣】【圣乙】 解昔所得即是大乘【大】,〔-〕【圣乙】 乘【大】,〔-〕【圣乙】 (又前…欢喜也)二十二字【大】,〔-〕【圣乙】 已【大】,既【圣】 甚【大】,其【圣乙】 以解…叹佛也【大】,〔-〕【圣乙】 以【大】,已【圣】 自【大】,下半自【圣乙】 恼【大】,悔【圣乙】 叹【大】,叹佛【圣乙】 序【大】*,颂【校异-圣】* 是初【大】,〔-〕【圣】,初【圣乙】 颂【大】,〔-〕【圣】 从【大】,〔-〕【圣乙】 耶【大】,文耶【圣】【圣乙】 〔答旧…乃大同〕二十六字-【圣乙】 答【大】,〔-〕【圣乙】 (旧…乃大同)二十五字【大】,〔-〕【圣乙】 偈【大】,〔-〕【圣乙】 一【大】,一段【圣乙】 文【大】,〔-〕【圣乙】 乘为【大】,〔-〕【圣】【圣乙】 又【大】,文【甲】 生【大】,〔-〕【圣乙】 (欲明…表之也)二十四字【大】,〔-〕【圣乙】 下【大】,〔-〕【圣】【圣乙】 标自伤自叹【大】,序叹息【圣】 自叹【大】,叹息【圣乙】 误【大】,悟【圣乙】 欺【大】,斯【圣乙】 出【大】,释【圣乙】 (以互…两说也)十一字【大】,〔-〕【圣乙】 其当果【大】,当【圣乙】 (又上…两密德)十三字【大】,〔-〕【圣乙】 以【大】,以故【圣乙】 小大【大】,大小【圣乙】 叹【大】,〔-〕【圣乙】 叹【大】,叹佛【圣乙】 法【大】,法性【圣】,〔-〕【圣乙】 (所以…故悔耳)三十七字【大】,〔-〕【圣乙】 (问长行…现文耳)八十七字【大】,〔-〕【圣乙】 接【大】,𧚪【圣乙】 于【大】,自【圣乙】 (前辨…名闻果)十九字【大】,〔-〕【圣乙】 弘【大】,强【甲】 云【大】,〔-〕【圣乙】 云【大】,〔-〕【圣】 ((答有…胜德耳))二十四字=((生))一字【圣乙】 答【大】,生【圣乙】 (有人…胜德耳)二十三字【大】,〔-〕【圣乙】 第二【大】,〔-〕【圣】【圣乙】 偈【大】,偈谓【圣】 有【大】,者【圣乙】 (问身…此事也)四百十二字【大】,〔-〕【圣乙】 名同【大】,同名【圣】 疑【大】,〔-〕【圣】 悬【大】*,玄【圣】* 所【大】,〔-〕【圣】 一【大】,二【甲】 后【大】,复【圣】 今【大】,令【圣】 由【大】,犹【圣】 由【大】,犹【圣】 已【大】,以【圣】 序【大】,序昔【圣乙】 众【大】,众生【圣乙】 令【大】,合【圣乙】 初【大】,初明【圣乙】 先【大】,前【圣乙】 悔【大】,悔之【圣】 本仕【大】,事【圣乙】 仕【大】,事【圣】 二百五十人【大】,〔-〕【圣乙】 子【大】,子故身子【圣】 师【大】,归【圣】 知【大】,智【圣】 此【大】,〔-〕【圣乙】 半行【大】,行半【圣乙】 也智【大】,〔-〕【圣】 初【大】,〔-〕【圣】 舍【大】,〔-〕【圣乙】 时佛【大】,〔-〕【圣乙】 其【大】,〔-〕【圣乙】 谓【大】,诸【圣】 爪【大】,众【圣乙】 在【大】,处【圣】 悟【大】,解【圣】【圣乙】 也【大】,〔-〕【圣乙】 喜【大】,〔-〕【圣】 开【大】*,闻【圣乙】* 生疑【大】,疑生【圣乙】 故【大】,故佛【圣乙】 半【大】,句【圣乙】 教【大】,形【圣乙】 半是【大】,句【圣乙】 形【大】,教【圣乙】 但【大】,〔-〕【圣乙】 疑【大】,〔-〕【圣乙】 理【大】,明理【圣乙】 教【大】,三乘教【圣乙】 教【大】,一乘教是【圣】【圣乙】 即【大】,则【圣乙】 二【大】,〔-〕【圣乙】 佛以【大】,以佛【圣】 以【大】,〔-〕【圣乙】 正辨…正四偈【大】,〔-〕【圣乙】 初一行【大】,一偈【圣乙】 行【大】,偈【圣乙】 顺【大】,慎【圣乙】 半【大】,上半【圣乙】 危【大】,色【圣乙】 海之【大】,之海【圣乙】 旷【大】,广【圣】 则【大】*,即【圣】* 今【大】,〔-〕【圣乙】 门【大】,〔-〕【圣乙】 耶【大】,也【圣乙】 远【大】,迷【圣乙】 是【大】,〔-〕【圣乙】 (又身…迷本也)百四十一字【大】,〔-〕【圣乙】 便【大】,〔-〕【圣】【甲】 择【大】,释【圣】 第【大】,此第【圣】 (所以…魔说也)十九字【大】,〔-〕【圣乙】 结【大】,结耶【圣】 网【大】,细【圣乙】 三【大】,三身子自悔过【圣乙】 软【大】,滥【圣】 音【大】,音者【圣乙】 法【大】,能【圣】 举【大】,举后【圣】 大段【大】*,〔-〕【圣】* 成【大】*,诚【圣乙】* 疑【大】,疑心【圣乙】 (又身…二乘也)百八字【大】,〔-〕【圣乙】 二乘【大】,二乘今二乘【圣】 乘【大】*,〔-〕【圣】* 宣【大】,〔-〕【圣乙】 (又授…告众也)五十五字【大】,〔-〕【圣乙】 众【大】,〔-〕【圣】 始终【大】,终始【圣】 乘【大】,〔-〕【圣乙】 二【大】,一【圣乙】 还【大】,〔-〕【圣】 乘【大】*,〔-〕【圣】【圣乙】* 受【大】,随受【圣乙】 缘【大】,缘今明缘【圣乙】 眠【大】,眼【圣乙】 则有【大】,有即【圣】 觉【大】,学【圣】,觉之【圣乙】 亿【大】,〔-〕【圣】【圣乙】 释身子得就【大】,〔-〕【圣】,明身子得就【圣乙】 就【大】,〔-〕【圣乙】 第二【大】,〔-〕【圣】 弃【大】,忘【圣乙】 河【大】,事【圣乙】 闻【大】,〔-〕【圣】 (法华…大行也)十九字【大】,〔-〕【圣乙】 法【大】,法花【圣乙】 授记【大】,受说【圣乙】 未【大】,〔-〕【圣】 授【大】*,受【圣乙】* 为声闻【大】,声【圣】 所【大】,自【圣乙】 信【大】,领悟信【圣乙】 解若【大】,若其【圣乙】 (由解…往生也)百四十七字【大】,也二者發物往生净土之志【圣乙】 得【大】,即【圣】 心【大】,〔-〕【圣乙】 受【大】,授【圣】 愿【大】,愿随【圣乙】 令【大】,〔-〕【圣乙】 土【大】,〔-〕【圣乙】 〔问授…故得记〕七十一字【圣乙】 明【大】,略【圣乙】 行【大】,〔-〕【圣乙】 (行因…久近也)二百十五字【大】,初明修因时节【圣乙】 修【大】,修行【圣】 下【大】,〔-〕【圣】 一念【大】,〔-〕【圣】 了【大】,了悟【圣】 故【大】,故知【圣】 植【大】,殖【圣乙】 成【大】,减【圣乙】 得【大】,〔-〕【圣乙】 果【大】,〔-〕【圣】 绍【大】,结【圣】 如智【大】,智如度【圣】 净【大】,净土【圣】 (又释…佛名)四十四字【大】,〔-〕【圣乙】 供养【大】,养供【圣】 领【大】,〔-〕【圣乙】 信【大】,住信【圣】 耶【大】,也【圣】 (问诸…记之也)九十一字【大】,〔-〕【圣乙】 离垢【大】,垢离【圣】 (果也…净秽耳)二十字【大】,也【圣乙】 后【大】,复【圣】【圣乙】 (然心…故称净)十七字【大】,〔-〕【圣乙】 垢约悟【大】,〔-〕【圣】 正【大】,政【圣乙】 文又二【大】,〔-〕【圣】 土【大】,〔-〕【圣乙】 又二【大】,〔-〕【圣】 尖【大】,小大【圣乙】 宝【大】,实【圣乙】 饿【大】,馑【圣】 故【大】,〔-〕【圣乙】 也【大】,〔-〕【圣乙】 后【大】,从后【圣】 果【大】,〔-〕【圣乙】 为【大】,〔-〕【圣乙】 诸【大】,〔-〕【圣乙】 恶【大】,〔-〕【圣乙】 身子【大】,而【圣】 (问身…三乘众也)百七十一字【大】,身子以本愿故说三乘各有其所以也【圣乙】 乘【大】,世【圣】 厌之【大】,厌之厌之【圣】 厌之【大】,〔-〕【圣】 释【大】,〔-〕【圣】 劫【大】,劫者【圣乙】 也【大】,者【圣乙】 碧【大】,玉【圣乙】 但【大】,〔-〕【圣乙】 下【大】,〔-〕【圣乙】 者【大】,下【圣】,〔-〕【圣乙】 定【大】,空【圣乙】 感【大】,〔-〕【圣】【圣乙】 业【大】,叶【圣乙】 劝【大】,〔-〕【圣乙】 者【大】,者之【圣】【圣乙】 没【大】,谢【圣乙】 续【大】,〔-〕【圣】 则【大】,〔-〕【圣乙】 承【大】,永【圣乙】 也【大】,之也【圣乙】 论【大】,论云【圣】 仪【大】,议【圣乙】 初【大】,二三【圣乙】 何故【大】,云何【圣】 故【大】,〔-〕【圣乙】 小大【大】,大小【圣】 劫【大】,劫也【圣乙】 得果中【大】,〔-〕【圣】,中【圣乙】 绍【大】,结【圣】 中【大】,中所列【校异-原】 何【大】,何品【圣乙】 也【大】,也何以知然【校异-原】,也何以知然【圣】 故【大】,〔-〕【圣乙】 (根问…胜于圣)百十二字【大】,也【圣】 由【大】*,犹【圣】* 有【大】,〔-〕【圣】 弘【大】,引【圣乙】 (信解…财上佛)十七字【大】,〔-〕【圣乙】 品【大】,品明【圣】【圣乙】 前【大】,〔-〕【圣】【圣乙】 余【大】,〔-〕【圣乙】 法【大】,净【圣乙】 罪【大】,罪又【圣乙】 被【大】,披【圣乙】 (舍三…一二也)七字【大】,〔-〕【圣乙】 羞耳【大】,著身【圣乙】,著耳【圣】 前【大】,文又二前【圣乙】 衣【大】,〔-〕【圣乙】 解【大】,悟【圣】【圣乙】 内【大】,〔-〕【圣】 (又身…回转)九字【大】,〔-〕【圣乙】 欢【大】,〔-〕【圣乙】 (又初…法二缘)三十五字【大】,〔-〕【圣乙】 缘【大】,缘也【圣】 古经为立阴【大】,〔-〕【圣乙】 云【大】,师云【圣】,言【圣乙】 非是立也【大】,〔-〕【圣乙】 后【大】,晚【圣】【圣乙】 (又一…云众也)十二字【大】,〔-〕【圣乙】 各众多【大】,各有多众【圣】 苦【大】*,若【圣乙】* 则【大】,即【圣乙】 周【大】,用【圣乙】 也问何【大】,何问【圣】 (问何…生灭也)二十二字【大】,〔-〕【圣乙】 (问何故…不生不灭也)六百十三字【大】,〔-〕【圣乙】 不【大】,〔-〕【圣】 无生灭【大】,〔-〕【圣】 也【大】,耶【圣】 不生【大】,〔-〕【圣】 故【大】,故云【圣】 生【大】,生故【圣】 灭【大】,灭故【圣】 云【大】,〔-〕【圣】 通【大】,道【圣】 欢【大】,〔-〕【圣乙】 述得【大】,得述【圣】 领【大】,下领【圣】【圣乙】 解【大】,领【圣乙】 二【大】,三【圣乙】 三【大】,二【圣乙】 (所以…为授记)八十八字【大】,〔-〕【圣乙】 四【大】,此四【圣】 相应则【大】,应即【圣】 身子【大】,〔-〕【圣】 佛【大】,〔-〕【圣】 又【大】,有【圣】 解【大】,悟【圣乙】 凡有二义一者【大】,〔-〕【圣乙】 自【大】,〔-〕【圣】 陈【大】,领【圣乙】 (二者…落漠也)二十字【大】,〔-〕【圣乙】 得【大】,得得【圣】 请假【大】,问似【圣乙】 他【大】,他请假他【圣】 先【大】,光【圣乙】 虽复未解【大】,故【圣乙】 己【大】,以己【圣】 授【大】*,受【圣】【圣乙】* 得记【大】,得记此明惑灭亲于佛前得记比【圣】 记【大】,受记此【圣乙】 (也又…得记耳)二十四字【大】,〔-〕【圣乙】 又【大】,又我【圣】 云【大】,为【圣乙】 前【大】,前前【圣】 二【大】,〔-〕【圣乙】 有【大】,〔-〕【圣乙】 百【大】,百百【圣】 二【大】,次【校异-圣】 三【大】,三者【圣】 (二执…无学人)十五字【大】,〔-〕【圣乙】 明【大】,牒【圣】 学【大】,觉【圣】 学无学【大】,次明学无【圣】,次明学无学【圣乙】 者【大】,〔-〕【圣】【圣乙】 列【大】*,以【圣乙】* 者【大】,表【圣】 本【大】,首【圣乙】 有无见即是【大】,有即具【圣】 也【大】,〔-〕【圣】 见及【大】,及见【圣】 世【大】,〔-〕【圣乙】 惑【大】,悔【圣】 也【大】,〔-〕【圣乙】 悔【大】,惑【圣乙】 请【大】,请佛为说【圣乙】 遂【大】,远【圣乙】 军【大】,〔-〕【圣】【圣乙】 悟【大】,解【圣乙】 (又既…因也所)六十八字【大】,也所以【圣乙】 未解【大】,未解余人未解【圣】 佛【大】,成佛【圣】 有何所以【大】,何以【圣】,何所以【圣乙】 除悔【大】,悔除【圣】 名为【大】,言【圣乙】 为【大】,〔-〕【圣】 至【大】,〔-〕【圣】 等【大】,等第三【圣】 法【大】,〔-〕【圣乙】 (许后…法故也)十七字【大】,评说【圣乙】 腾【大】,将说后譬腾【圣】 而示悟之【大】,〔-〕【圣乙】 以【大】,所以【圣】 则【大】,〔-〕【圣乙】 教【大】,为化【圣乙】 (以教…云何复疑)三十七字【大】,〔-〕【圣乙】 许【大】,评【圣乙】 已【大】,法【圣乙】 由【大】,犹【圣乙】 (又言…晓悟之)三十一字【大】,〔-〕【圣乙】 然许【大】,〔-〕【圣】 解【大】,也【圣】 以【大】,〔-〕【圣】 以望【大】,比【圣】 (又腾…其领解)四十八字【大】,〔-〕【圣乙】 道【大】,〔-〕【圣】 解【大】,解也【圣】 行【大】,行二者偈颂长行【圣】 詶【大】,酬【圣乙】 (光宅…多违)十四字【大】,〔-〕【圣乙】 法【大】*,〔-〕【圣】* 火譬【大】,譬火【圣】 不圜【大】,圆【圣】,不圆【圣乙】 圜【大】,圆【圣】【圣乙】 故【大】,〔-〕【圣乙】 有累无德【大】,累圆德尽【圣乙】 (虽大…教一双)二百八十三字【大】,〔-〕【圣乙】 成【大】,开【圣】 之故有等赐大车【大】,〔-〕【圣】 別就【大】,〔-〕【圣】 悬知【大】,照【圣】 六【大】,云【圣乙】 言【大】,〔-〕【圣乙】 必【大】,安【圣乙】 (此经…无益也)六十一字【大】,〔-〕【圣乙】 中间【大】,有中闻【圣乙】 间【大】,问【甲】 大格【大】,〔-〕【圣乙】 品【大】,〔-〕【圣乙】 文【大】,〔-〕【圣】 譬【大】,〔-〕【圣】【圣乙】 者【大】,者第一【圣乙】 (彼文…上生也)四十七字【大】,〔-〕【圣乙】 次【大】,次第二【圣乙】 始【大】,始从【圣】【圣乙】 (是故…六譬也)百四十一字【大】,〔-〕【圣乙】 诸【大】,〔-〕【圣乙】 六【大】,六也就此六【圣】 (问第…受化也)六十一字【大】,〔-〕【圣乙】 然【大】,然次【圣】 辨位【大】,明【圣】,辨【圣乙】 叹巨【大】,难臣【圣】 美【大】,美义【圣乙】 叹【大】,〔-〕【圣乙】 聚【大】*,败【圣乙】* (杂心…又若者)十字【大】,〔-〕【圣乙】 域【大】,〔-〕【圣】,城【圣乙】 古【大】,右【圣乙】 县【大】,悬【甲】 为【大】,如【圣乙】 解【大】,〔-〕【圣乙】 佛【大】*,〔-〕【圣乙】* 世【大】,一世【圣】 一【大】,明【圣乙】 如十方【大】,十方如【圣】 十方【大】,〔-〕【圣乙】 也【大】,之【圣乙】 种【大】,处【圣乙】 域【大】*,城【圣】【圣乙】* 界【大】,界所度【圣乙】 (一家…佛故也)百四十一字【大】,佛亦然义可知也【圣乙】 极【大】,极矣【圣】 揄【大】,扬【圣】 位【大】*,〔-〕【圣】【圣乙】* (世之…长者)二十七字【大】,〔-〕【圣乙】 物【大】*,初【圣乙】* 则【大】,明【圣乙】 譬【大】,辨【圣乙】 (老人…老年五者)百十一字【大】,三者【圣乙】 废【大】*,度【圣】* 来【大】,来人【圣】 故信解品云自念【大】,〔-〕【圣】 讽诵【大】,洞识【圣乙】 (一切…年积也)四十二字【大】,此一切智【圣乙】 者【大】,〔-〕【圣】 行【大】,〔-〕【圣】 宝【大】,实【圣乙】 亦【大】,亦然【圣】 (又众…无量)十五字【大】,〔-〕【圣乙】 宅【大】,宅者【圣乙】 阴【大】*,荫【圣乙】* (能安…多也)十字【大】,〔-〕【圣乙】 仆【大】,𬿃【圣乙】 德【大】,位【圣乙】 僮仆【大】,仆使【圣】【圣乙】 大【大】,大大【圣乙】 生物之善及【大】,〔-〕【圣乙】 三有【大】,有三【圣乙】 崇【大】,常【圣乙】 导【大】,道【圣乙】 名【大】,〔-〕【圣乙】 铭【大】,名【圣】,诏【圣乙】 滋【大】,兹【圣乙】 途【大】,涂【圣乙】 开【大】,门【圣】 论【大】,论云【圣乙】 唯明【大】,明谁【圣】 耶【大】,也【圣】 受【大】,依【圣乙】 亦则【大】,亦【圣乙】 下【大】,下取【圣】 色【大】,〔-〕【甲】 共【大】,苦【甲】 沈【大】,降【圣乙】 颓【大】,〔-〕【圣乙】 援【大】,圆授【圣乙】 形【大】,刑【圣乙】 果法【大】,报身【圣乙】 以【大】,〔-〕【圣】 (既以…命根为柱)十二字【大】,〔-〕【圣乙】 稍【大】,〔-〕【圣乙】 由【大】,犹【圣】【圣乙】 败【大】,则【圣乙】 将【大】,倾【圣乙】 落【大】,没【圣乙】 有【大】,在【圣】 微【大】,既【圣乙】 微【大】,细【圣】 命【大】,命相【圣】 持【大】,待【甲】 (问常…周匝)三百六十二字【大】,周匝俱时者【圣乙】 复【大】,亦【校异-圣】 不【大】,〔-〕【圣】 及【大】,乃【校异-圣】 俱苦【大】,悉若【圣乙】 一【大】,俱【圣乙】 身【大】,身时【圣乙】 性【大】,悟【圣乙】 (问五百…子名也)八十七字【大】,〔-〕【圣乙】 摄【大】,称摄【圣】 詺【大】,诏【圣】 多【大】,多为三十【圣】 (又云…同此二)三十三字【大】,今不同此【圣乙】 萨【大】,萨以【圣乙】 者【大】,〔-〕【圣乙】 (又此…不说也)二十字【大】,〔-〕【圣乙】 开【大】,小开【圣乙】 (二者…云或也)七十四字【大】,〔-〕【圣乙】 也【大】,〔-〕【圣】 (此譬…起悲也)九十四字【大】,〔-〕【圣】 子累【大】,累子【圣】 之【大】,〔-〕【圣乙】 离【大】,苦【圣】 有【大】,又【圣乙】 是【大】,〔-〕【圣】【圣乙】 将欲…明见即【大】,〔-〕【圣乙】 称【大】,辞【圣乙】 譬【大】,〔-〕【圣乙】 今【大】,〔-〕【圣】,为譬今【圣乙】 心【大】,〔-〕【圣】 己【大】,〔-〕【圣】【圣乙】 序【大】,序己【圣】【圣乙】 免【大】*,勉【圣乙】* 詺【大】,诏【圣乙】 域【大】,城【圣乙】 悟【大】,示悟【圣】 理【大】,于理【圣】【圣乙】 詺【大】,诏【圣】【圣乙】 昔日…特出又【大】,〔-〕【圣乙】 穴【大】,〔-〕【圣乙】 壁【大】,〔-〕【圣】 率【大】,卒【圣】 贪著五欲【大】,〔-〕【圣乙】 (不觉…为不怖)五十一字【大】,〔-〕【圣乙】 众【大】,众终【圣】 初【大】,始【圣】 称【大】,为【圣乙】 也【大】,〔-〕【圣乙】 烧身【大】,〔-〕【圣乙】 骂【大】,骂等【圣乙】 恼【大】,恼等【圣乙】 厌【大】,厌患【圣乙】 一【大】,〔-〕【圣乙】 (初总…真实悲)二百九字【大】,〔-〕【圣乙】 人【大】,〔-〕【圣】 授【大】,救【圣】 譬【大】,譬譬【圣】 悲【大】,〔-〕【圣】 大乘劝门【大】,劝门大乘【圣】 大乘诫门【大】,诫门大乘【圣】 诫【大】*,诚【圣乙】* 化【大】,劝【圣乙】 (所以…斯二也)三十二字【大】,身【圣乙】 则【大】*,即【圣】* (此与…前法也)五十九字【大】,〔-〕【圣乙】 使【大】,设【圣】 我【大】,〔-〕【圣】【圣乙】 反【大】,及【圣乙】 身【大】,称身【圣】,秤身【圣乙】 〔欲明…能尔也〕五十五字-【圣乙】 (欲明…一乘也)十二字【大】,〔-〕【圣乙】 (当以…能尔也)四十三字【大】,〔-〕【圣乙】 智【大】,知【圣乙】 手【大】,〔-〕【圣】 (从三界…众生此)九字【大】,〔-〕【圣乙】 竟【大】,〔-〕【圣乙】 (辨身…案也)十四字【大】,〔-〕【圣】 权【大】,惟【圣乙】 (又二…如衣裓)百六字【大】,如【圣乙】,((衣裓机案。初章经现通为衣裓。一乘因如机。一乘果如案。后章经亦有衣裓机案。多宝涌出二品是现通谓衣裓。说长寿之因如机。说长寿之果如案也。又以二事配经两段者。初明乘权乘实譬如机案。即说法轮。后辨身权身实短长适化。谓神通轮。譬如衣裓))【圣】 裓【大】,诚【圣乙】 足【大】,足之【圣】【圣乙】 第二【大】,〔-〕【圣】【圣乙】 理妙【大】,妙理【圣】 一【大】,一者【圣乙】 极【大】,极之【圣乙】 为【大】*,〔-〕【圣乙】* 门【大】,门狭小者至理【圣】【圣乙】 容【大】,受【圣】 见【大】,见反人天机【圣】 常【大】,常机【圣】 目【大】,目之【圣】 竖【CB】【圣乙】,坚【大】 之为【大】,足【圣】 惟【大】,惟饨根明【圣乙】 为【大】,名为【圣乙】 合【大】,又合【圣】,〔合此…痴爱也〕五十九字-【圣】 善【大】,有善【圣】 所【大】,〔-〕【圣乙】 得化也【大】,可妙理授与钝根【圣乙】 亦【大】,〔-〕【圣乙】 则不能悟解【大】,〔-〕【圣乙】 出【大】,〔-〕【圣】 生【大】,更令彼为【圣】 (问佛…化物也)三百字【大】,〔-〕【圣乙】 有【大】,〔-〕【圣】 小【大】*,小乘【圣】* 出子【大】,了出【圣】 (就譬…子速出)二十四字【大】,〔-〕【圣乙】 不【大】,不可【圣乙】 今【大】,尔【圣乙】 令【大】,今【圣乙】 (问诫…之事也)七十六字【大】,〔-〕【圣乙】 也【大】,耶【圣】 也【大】*,〔-〕【圣乙】* (无令…慧命也)四十八字【大】,〔-〕【圣乙】 怜【大】*,怜【圣乙】* 法譬【大】,理喻【圣乙】 (瑞应…不畏也)五十六字【大】,〔-〕【圣乙】 万【大】,方【圣】【圣乙】【甲】 怖【大】,〔-〕【圣】 为【大】,〔-〕【圣】 妄【大】,忘【圣乙】 (即妄…之根)八字【大】,〔-〕【圣乙】 是【大】,足【圣乙】 子【大】,子等【圣乙】 宅【大】,宅法【圣】【圣乙】 以【大】,北【圣】 (若背…戏也)二十二字【大】,〔-〕【圣乙】 所【大】,〔-〕【圣】 名【大】,名之【圣乙】 会【大】,含【圣】【圣乙】 行修【大】,修行【圣】【圣乙】 而【大】,为而【圣乙】 已【大】,已也【圣】【圣乙】 亦是隐实显权【大】,〔-〕【圣乙】 (然如…并虚也)三十五字【大】,〔-〕【圣乙】 行【大】,行理【圣】 云【大】,〔-〕【圣乙】 槃【大】,槃经【圣】【圣乙】 (即此…所住也)十八字【大】,〔-〕【圣乙】 就【大】,〔-〕【圣】 不【大】,〔-〕【圣乙】 报【大】,释【圣乙】 明【大】,明有【圣乙】 有【大】,为【圣】【圣乙】 免【大】*,勉【圣】【圣乙】* 有【大】,〔-〕【圣乙】 已【大】,以【圣乙】 正【大】,已【圣乙】 焚【大】,烧【圣】 害【大】,舍【圣乙】 子【大】,诸子【圣乙】 已【大】,〔-〕【甲】 耶【大】,也【圣】 〔答有…被火害〕四十四字-【圣乙】 答【大】,〔-〕【圣乙】 (有人…被火害)四十三字【大】,〔-〕【圣乙】 故【大】,〔-〕【圣乙】 末正叹【大】,终正释【圣乙】 子【大】,怀子【圣乙】 全【大】,令【圣乙】 据【大】,授【圣乙】 免【大】*,勉【圣】* 宅【大】,害【圣】【圣乙】 亦【大】,〔-〕【圣乙】 则【大】,便【圣乙】 时【大】,〔-〕【圣乙】 (时者…受苦)三十七字【大】,〔-〕【圣乙】 琦【大】*,奇【圣乙】* 情必乐著【大】,〔-〕【圣】【圣乙】 (又三…异也)十七字【大】,〔-〕【圣乙】 法【大】,间【圣】 示【大】*,尔【圣】* 劝【大】,欢【圣乙】 苑【大】,宛【圣乙】 (圣虽…之言也)十七字【大】,〔-〕【圣乙】 言【大】,云【圣】 如【大】,譬【圣乙】 如【大】,〔-〕【圣】 流【大】,况【圣】 兽【大】,狩【圣】【圣乙】 捷【大】,动【圣乙】 羊形【大】,形羊【圣乙】 乘【大】,〔-〕【圣乙】 (问为…不同耳)六十四字【大】,〔-〕【圣乙】 俱【大】,都【圣】 止生死【大】,出死之【圣乙】 死【大】,死之【圣】 (义同…二智注)二十六字【大】,无別故同在门外数【圣乙】 同【大】,〔-〕【圣】 注【大】,数【圣】 (然罗…可知也)六十八字【大】,〔-〕【圣乙】 名【大】,诏【圣】 以【大】,人以【圣】 者【大】,〔-〕【圣】 践【大】,跋【圣乙】 望【大】,亡【圣乙】 速【大】,其速【圣乙】 三【大】,二【甲】 言【大】,云【圣乙】 虚【大】,虚也【圣】【圣乙】 受化【大】,信受出宅【圣乙】 汉【大】,法【甲】 今【大】,此【圣乙】 勇锐也【大】,〔-〕【圣】 募【大】,慕【圣乙】 共【大】,〔-〕【圣】 走【大】,走之义【圣】 诤【大】*,争【圣乙】* 便【大】,便谓【圣】,谓【圣乙】 位【大】*,〔-〕【圣】* 即【大】,〔-〕【圣乙】 下【大】,〔-〕【圣乙】 免【大】,勉【圣乙】 死【大】,死也【圣】【圣乙】 四谛譬【大】,〔-〕【圣乙】 衢【大】,衢譬【圣乙】 (通达…为衢露)十二字【大】,路【圣乙】 亦无【大】,无有【圣乙】 露【大】,路【圣乙】 (又驰…为坐也)十四字【大】,〔-〕【圣乙】 亡【大】,三【圣乙】 (又于…地亦尔)四十一字【大】,〔-〕【圣乙】 可登【大】,發【圣】 为【大】,〔-〕【圣】 空【大】,宫【圣】 (上明…欢喜以)十三字【大】,〔-〕【圣乙】 见【大】,见子【圣乙】 火【大】,〔-〕【圣】【圣乙】 𡀍【大】*,愈【圣】* 病【大】,亦【圣乙】 不分卷【圣乙】 第【大】,之【甲】【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4 册 No. 1721 法华义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3-2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佛教电脑资讯库功德会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