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三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別理随缘二十问
光明玄当体章问答偈
绛帏问答三十章
开帏试问四十二章
教门杂问答七章
四种四谛问答
別理随缘二十二问(并序)
有当宗学者。问余曰。仁于指要钞中。立別教真如有随缘义耶。余曰然。客曰。且如法藏师。著疏释起信论。专立真如具不变随缘二义。乃云。不变即随缘。随缘即不变。仍于彼五教中。属乎终教。亦兼顿教。而对破唯识宗谈真如之理。唯论不变不说随缘。审究唯识。正是今家別教。彼终顿二教所明不变随缘。乃是今家圆教之理。仁那云別理随缘耶。余语曰。藏师约何义。判唯识所谈真如不随缘耶。客曰。起信疏云。唯识宗只以业相为诸法生起之本。彼之真如无觉无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但说八识生灭。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故诠法分齐唯齐业识。余曰。灼然。若云真如性有觉知。则可熏变。乃说随缘。既唯顽𫘤。乃不受熏。既不受熏。安能随缘。变造诸法。因诘之曰。別教真如无觉知耶。若无觉知。何故得名佛性。故辅行云。今家教门所明中道唯有二义。一离断常。属前二教。二者佛性。属。后二教。別教中道既名佛性。佛非觉义耶。若中理顽𫘤。本无觉知。焉是大觉果人之性。况性以不改为义。若因无觉义。至果方有。此则改转。那名性耶。又妙乐云。凡別教中立佛果者。有其三意。一者以理性为佛界。二者以果头为佛界。三者以初地去分名佛界。別教既立佛界。岂有顽𫘤之佛耶。藏疏既约真如无觉知故凝然。凝然故不随缘。別理既有觉知。验非凝然。既非凝然。那不随缘耶。客遭此诘。兀然失措。余乃语曰。子既不知所以。安得妄有破立。余既悯其无知。乃立数十问。征其谬破立者。令少知別理有随缘义。客曰。愿闻。
一问。藏疏既云。唯识宗齐于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故彼真如不说随缘。荆溪既立別教真如在迷能生九界。则以真如为生法本。乃永异业相为生法本。安云別理不随缘耶。
二问。藏疏又云。唯识宗未明业相等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觉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荆溪既释別教根尘一念为迷解本云。理性如来为善恶本。岂非业相等与真如同以一心为生法之源耶。既尔。安云別理不随缘耶。
三问。藏疏既云。唯识宗但说八识生灭。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荆溪既立別理名为佛性。岂是转八识成四智耶。別理既是佛性。即随净缘。成于果佛。那云不随缘耶。
四问。藏疏五教既皆不立理具三千。但就不变随缘。立终顿圆三教。请子委陈三教之理随缘之相。若无异相。安立三教。若有异相。便请细说。
五问。藏疏圆教既未谈理性本具诸法。与今家圆教得泯齐否。彼圆望今圆。尚自天殊。安将终教之理与今圆等。
六问。藏疏不谈理具诸法。为知而不谈。为不知耶。若知而不谈者。则有隐覆深义之过。若元不知者。则不善谈圆。安得与今圆同。彼圆尚不同今圆。况终教耶。
七问。藏疏既未谈理具诸法。是则一理随缘变作诸法。则非无作。若不成无作。何得同今圆耶。
八问。藏疏圆教谈事事无碍主伴重重。似今色香中道诸法趣色等义。与而论之。似今圆教。彼终教不变随缘得作此说否。若说事事无碍。乃是彼圆。非终教也。若未得然者。尚望彼圆不及。安齐今圆耶。
九问。彼终教不变随缘。与金錍所明不变随缘。同耶异耶。若异。则非今圆。若同。金錍明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约此二义。立无情有佛性也。终教虽立随缘不变。而云。在有情得名佛性。在无情但名法性。不名佛性。既分二派。徒云不变。正是变也。既违金錍。那名圆理。须知权教有名无义。以有佛性之言约解约理说故。约解约理尚未云遍。非权是何。
十问。金錍云。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遍耶。余曰。众生无始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遍。涅槃经中带权说实。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如別初心闻正亦局。藏性理性一切俱然。所以博地闻无情无。依迷示迷。云能造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上皆金錍不移一字)。二因不遍。尚云带权。正局有情。的属別。终教既尔。那执是圆。
十一问。藏疏明判赖耶为生法之本故名分教。则显真如为生法本乃名终教。子今既信別理无住能造诸法。若不随缘。安能造法耶。
十二问。他宗皆不云无住。子今曲解所依法性可覆为无住。纵子作此曲解。只如终教真随妄转造立诸法。是可覆义否。若不可覆。所造诸法得云一多相入事事无碍否。若尔。何异彼圆。若不尔者。非覆是何。岂真如理性不自在耶。当知终教但理以无住故。不可守佛界之性。为妄扼缚。压作九界。正当可覆义。禀此教者。虽信真如变造诸法。未知事事当处圆融。以此教未诠理性顿具诸法故。若禀今圆者。既知性德本具诸法。虽随无明变造。乃作而无作。以本具故。事既即理故。法法圆常遍收诸法。无非法界。终教所诠既其不尔。那得齐今圆教耶。
十三问。终教说真如是本觉。別教说真如是佛性。性非本耶。佛非觉耶。名义既齐。安得不同。
十四问。唯识宗说。真如无觉知故不能迷。终教谈真如有觉知故能迷。能迷故能悟。故立随缘。別理既有觉知。那不能尔耶。若能者。那不随缘。
十五问。子云。別理无住能造诸法。只是理能造事。乃偏一之义者。岂非但有随缘义无不变义。子元不知不变则终教分教同诠。随缘则独在终教。故明不变未必随缘。若说随缘。必有不变。以是真如性随缘故。若随缘时改变。则不名性也。
十六问。子云。別教云不即。终教说即。为不同者。盖子迷名全不究理。以彼不谈性具九界。乃是但理随缘作九。若断无明。九界须坏。若九界即是真如理者(大意与止观皆以是义释即如云初心是后心是等)。何须除九。岂非九界定能障理耶。若谓不然。终教还说九界皆是法界一一遍收否。若说。与彼圆何別。若不说者。安称即耶。况彼圆既未谈性具三千。虽说一一遍收。尚未有遍收所以。若比今圆。不成即义。况终教耶。
十七问。子云。性具九界不得云差別者。盖未知理中自有立一切法义也。故妙乐云。理则性德缘了等。又若谓性具诸法不名差別者。何故妙经疏云。若知地具桃李。即识实中有权。解无差別即是差別。若知桃李竖相。即识权中有实。解差別即无差別。既以地具桃李为权。此权名为差別。岂非性具九界得称差別耶。
十八问。止观別教一念心为迷解本。引楞伽理性如来藏为善不善因。子意谓。此句若证终教。则是随缘义。若证別教。则非随缘义者。且今引文略。彼经具云。七识不流转。不作苦乐因(无明体空)。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若生若灭。受苦乐。与因俱(真如成事)。既能为因。又即生灭。此文如何作不随缘解耶。若谓不引生灭等文则非随缘者。且唯识宗中。可云真如为善恶因否。又次文以大论池水喻。此如何通。故云。如大池水。象入则浊。珠入则清。当知池水为清浊本。珠象以无清浊之缘。今问。池水还随此二缘为清浊否。若随者。如何作不随缘解耶。
十九问。辅行释別教發心云。烦恼之中有如来藏。凡夫生盲常与藏俱。而不知见。故流转生死。却为藏害。且別教菩萨既见众生如是故發心。岂可云真如不随缘耶。
二十问。子云。指要为破安国师立问故。特立別理随缘者。盖子不解安国问意。致兹谬说。如彼问云。別教真如不随缘。起信真如能随缘。未审起信为別为圆。若別。文且相违。若圆。乖彼藏疏。且初云随缘不随缘者。盖为泛学者妄谓別教不谈随缘起信乃说随缘故。顺常情而为问端。既共知起信谈于真如随缘。故定之曰。未审此随缘义是別是圆。盖泛学之者不知真如随缘通于两教故。兹双定。后正难云。若谓起信是別。且违论文。以论文一心摄世出世法及相大。明具无量性功德。是本具千如故。又十住八相是圆教分真。任运垂应是圆位故。若定判属別。则违论此文也。若定判属圆。则乖藏疏。以疏不约心具百界为摄世出世法。及无量性功德不约性善性恶释之。又十住八相不说分真而辨。乃云是伏见思住愿力神通而作故。若判属圆。则违疏中此等文故。子今若执安国定判终教是今圆者。何故正难云。若圆乖彼藏疏。藏疏正用终教释乎起信。若终教是圆者。作圆说之。恰顺藏疏。那云若圆乖彼藏疏耶。
光明玄当体章问答偈
慈云忏主问 四明法师答
遵式稽首延庆法主。窃闻。迩曰纵辩宣扬金光明甚深法门。自惟。匏系无缘拥座。且此经玄义示第五当体得名。此意幽邃。曾弥夕思之不解。谨成偈句。奉以咨承。愿说授外。一为开决。颙俟报音之来矣。
知礼和南灵山忏主。自傚颦禁足接武讲科。虽为道未深。且格言有在。兹蒙雄问。起自大悲。俾我推寻。令他悟解。因缘事冗。久失报投。今漫奉酬。幸希细览。
遵式再以伽陀禀问延庆法兄。能一披览。尚俟报音。
知礼谨率愚抱。再答灵山忏主来问。幸希采瞩。
绛帏问答三十章
四明法师问 净觉法师答
天禧改元春二月四日。延庆座主出山家教义凡三十条。褰绛帏问诸子。其词惟要。其旨甚微。俾无或者兴布教之功。令不敏者奋强学之志。门人(仁岳)率尔而对。斐然成章。非求鲁国一字之褒。盖请武津四择之诫。既有传写。故兹叙云。
一问。三藏初果苦忍真明。何故复云灭非真谛。四皆称谛。为谛真耶。为谛俗耶。
答。原夫三藏理唯一真观有四谛理因观显。故云苦忍真明。理显观忘。故云灭非真谛。何者。盖由灭无之真离幻之俗。虽则知苦断集修因证果。皆生灭之事行。非空寂之理体。究论法性。何所迷悟。故大师云。三藏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然而由于苦忍方明于真如。析色尽处乃见于空。虽能析所析俱非是空。而见空者。由于析色故也。是知苦忍真明灭非真谛义无相违。又上明必下显。谛俗则谛真。岂前后异耶。
二问。因缘停心与支佛正观何別。
答。因缘停心者。则为初心行人多愚痴之心起断常之见。是以令观三世因缘。对而治之。故荆溪云。三世相续故不断。三世迭谢故不常等。此但略知因缘生相。未知因缘灭相。支佛正观者。非秖观三世而已。乃至能观百千万世。复知生而知灭。兼谛俗而谛真。二观稍殊。不可相滥也。
三问。诸文皆云。支佛观因缘断惑。观相如何。
答。诸文异说。今试粗陈。若如阿含所明。中乘观因缘相。有逆有顺。从无明至老死名顺。从老死至无明是逆。生灭皆然。此乃大概而说。若如四念处。委辨推寻观破之相。或以爱支为首。或以取支为首。亦有逆顺。且如爱支为首者。即推贪爱因何而生。即知此贪因爱而起。乃至行因无明。无明因过去一切烦恼。又顺推。此爱能生于取。取生于有。有生未来二十五有生死等。若观破者。观爱即现在污秽五阴性念处。乃至观无明即过去污秽五阴性念处。又若观于有即善不善五阴性念处。乃至观未来生死即果报生死无记性念处。是名逆顺观察破四颠倒。颠倒灭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上皆略义采四念处文义)取支为首者。即见惑之人也。逆顺推破例如爱支。又如止观。明禅境中。寄修辨發。以有支为首。又释签明四教观因缘。皆从爱起。如此诸说不同者。良由根性有殊故。修入不等。今准辅行判因缘观。凡有二种。一者推果知因。二者推因知果。若念处及止观即推因知果也。释签即推果知因也。然此二种之义应用念处为正。以正能顺因缘之义故。因缘既以无明为首。今观爱取即无明也。故大师广示修相。良在兹焉。
四问。阿含既但说三藏。何故八万诸天便發大道。
答。良以渐顿法门体元不二。小大根性理本无差。盖遇熏不同。故得脱有异。今诸天悟大。岂孤然哉。审应昔世曾以小乘谛境修乎大乘观智。今闻本境即發宿种也。譬如先置毒药服于酪中。今再服酪。即能杀人也。然由如来知机知时。随熟随脱。故但用生灭四谛而赴大小两缘。此即显露不定教也。问在鹿苑时。秖云诸天得法眼净。至般若会。方乃指云。获无生忍。是则声闻等众。不知诸天便發大道。据此莫成秘密教义耶。答。比见学人。多作此说。诘其所以。言无所从。且秘密教者。乃是备谈渐顿等教。各对大小诸机。互不相闻。方名秘密。非谓小益不知大益为秘密也。若鹿苑中秘密之相。如大论说。诸菩萨所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等是也。今八万诸天但为说小。与诸声闻同见同闻。何秘密之有哉。况大师亲指为显露不定。岂不信乎。
五问。通教受接之后。合作后二教位次修证。大品经文何故只以第十地为果耶。
答。此由大品十地。兼含衍门三教之义耳。如初地菩萨名为伏忍。二三两地名柔顺忍。四地已去名无生忍。乃至游戏神通净佛国土等皆通三教也。故辅行中。释十地为如佛云。若被接者至此。既破一品无明。亦能八相。故云如佛。岂非十地名义通三教耶。若尔。何故辅行明被接云。谓用前教有始无终。已用七八不至九十。即用后教有终无始。但用向地不须住行。中续接之故得名接。此岂非被接之后依后教位次耶。答若据经文。则无別位。而大师得经深旨。自以十地通于三教。故荆溪具约两教位次。引而伸之。欲令被接之义区以別矣。引广决略。乃作者之意焉。
六问。通教菩萨约何义留习润生。
答。留谓固留。非观力未充不能进断。何则以此教菩萨已于性地及八人地中伏结顺理。为诸众生遍行六度。一切事中福慧皆令究竟。如三藏菩萨。于中忍中。三祇行行至已办地。自合真理必显正习皆除。如三十四心。有何不可。但以度生心广净土时长故。扶之以誓愿慈悲。留之而润生化物。所以须留习者。为无妙应之真体故。用作受身之本矣。故妙玄云。通教亦得有应。但是作意神通灰身灭智无常住本。约何起应。斯为诚证矣。
七问。俱舍以尘沙为习气。如何留之润生。
答。大师明通教习气。凡有二种。谓烦恼障法障之习气。法障即界内尘沙也。若留习润生者。此正为烦恼之习气耳。以由烦恼是染污无知。无明为体。能招生死故。尘沙是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不招生死故。应云。菩萨为润生故。须留烦恼之习。为化物故。须破尘沙之习。则知二习其体稍殊。
八问。方等既有四教。为是文文皆须四解。为复各有文诠耶。
答。或皆须四解。或各有文诠。逗会多途。不可一揆。如大师释请观音经。始从病相。乃至系念数息闻呪得益。并约十种行人说之。即皆须四解也。如释十六观经。正为顿机。不通渐入。即各有文诠也。或一经具明四教。各有文诠。如净名之类也。所以须四解者。为部教俱带(请观音经)各有文诠者。为部带教不带(十六观经)故知方等教相难明。不可一概也。
九问。般若既只衍门三教。何故仁王经说四无常偈。
答。斯乃以藏助于衍也。且彼经云。普明王依过去七佛之法。请百法师。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千亿偈竟。第一法师为王说偈。即无常等四。岂非正宣般若傍演无常。所以然者。普明既为斑足所捉。将赴其死。恐王恋著身命国土。是故偈意皆劝舍身及国土等。至闻偈毕。诸王皆证三门空定。还是衍门得益之相耳。故今家明通等三教。俱用藏教而为助道。即此意也。
十问。通教三乘共行。如何说菩萨远边。
答。三乘同观幻有。皆取但空。从大分说。故云共行。菩萨非止偏空。兼知中实。从利根说。故得远边。是知若云共教。则菩萨须在当分。唯得近边。乃有局定之妨也。若云通教。则菩萨或被后接。即得远边。乃有从容之美也。一家所立名义之巧。其若是乎。
十一问。別教独菩萨法。如何说二乘近边。
答。且如通教。不名共教者。盖有菩萨远边之义也。今亦例然。所立別教不名不共教者。盖有二乘近边之义也。但以方等般若中別教二乘共闻。为近边义耳。盖大论约菩萨与二乘不共闻。立不共般若。今別教既有共闻。则非不共闻。故约此义说于近边矣。
十二问。別教不谈即理。何故能造之心是佛性耶。
答。此教真如在迷能生九界。虽不即理。真如岂离于心。如妙乐云。別教法界不出于心。今谓即不即理。譬如一源之水(佛界真如)分为九派(随九界缘)九派虽异一源(事不即理)派水岂殊源水(心是佛性)是则能造之心终日不即终日是性也。若尔。何异圆教不即不离义耶。答。圆教性具九界起于修九。全修是性。故云不离。但由迷修。各自谓实。故云不即。別教真中无九。须断九归真故不谈即理。九中有真。而依真生九。故能造是佛性。今人见事理不即之说。作霄坏顿异而解者。能造是性。此如何通。真如随缘不可与言无也。
十三问。別教理性既有三因。何故別修缘了。
答。理性有三因者。皆但中之德也。別修缘了者。皆二边之行也。边既非中。修则成別。何哉。先以声闻空心断于见爱。次以菩萨假智断于尘沙。斯乃从空边而入有边。用別惑而除通惑。如此二边缘了具足。始为中道遮照方便。须登初地正显但中。即三因横在佛界。故妙乐云。別教虽有三德之语。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別义。若三皆在修。前后而得道理。成纵。故知性中缘了不是修中缘了。岂同圆教正因缘了全是三千空假中修德缘了即性德缘了。不可烈火而滥圆伊。
十四问。別人初心为甚不修中观。
答。盖边表之中。如云外月。用虽全于遮照。但是清净真如体不具于见思。安能起对法界。况复本来迷久。顿悟为难。既著有心强。则缘中力弱。故令始行先观偏真者也。
十五问。今家以即离分于圆別。既判华严具此二教。彼经何文谈即谈离耶。
答。荆溪谓。华严经意兼含义难分判。祖尚斯说。今何敢评。然而委寻大师引用彼经证于圆別。亦可意解。且如止观引。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等。证于圆教。玄义亦引此文。证于別教。故知谈即。不谈即难得显文。但以得意不得意。而分两教。何者。圆人谓心具而造。则诸法无生即在其中矣。別人谓心不具而造。则诸法自住离在其中矣。若乃诸位行相或一多相即。或次第別陈。荆溪已在诸文备载。此不繁述。
十六问。既将华严心造一切。以立千如妙境。是则彼经已明开显。何故云开权局此。
答。正由法华能开华严故。得将心造之文立千如之境。如荆溪明法华佛慧。须發四味兼带之大小。岂不以乳味兼权之教全同醍醐一实之诠。又如大师判华严为枝条。法华为根本。须会枝別以入本圆。今引用者。从会入后说也。
十七问。既云法华是醍醐。何故大经云从摩诃般若出涅槃耶。
答。所判二经俱是醍醐。盖有两番。次第熟脱。若云法华是醍醐者。即初番熟脱。八千声闻无量损生菩萨等是也。若云般若出涅槃者。谓钝根之人于法华不入更用般若洮汰方至。涅槃即后番熟脱。五千起去人天被移等是也。虽有两番。初番为正。故荆溪云。法华已开。功非彼得。大阵既破。余党不难也。
十八问。经云我闻。何故须用四教解释。
答。若释法华前经。盖明部教兼带等別机缘大小之殊。若释法华。意在开偏咸令会实。又复应以藏通等四入顿渐等四。拣前四味我闻不同显出法华。我闻亦异。则所闻法体超过八教。故妙乐云。若消诸经。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释法华。无顿等八。举止失措。问。法华既尔。涅槃云何。答。妙乐释我闻云。大经显圆。今乃义开耳。故知二经不无少异。
十九问。释方便品题云。妙达于方。即是真秘既开显已。那得云秘。
答。观乎真秘之言。不同隐秘之义。若为实施权。权名隐实。则方便之名正当隐秘。若开权显实。实外无权。则方便之名即是真秘。盖指权方之秘即是实相之真。故云真秘。又十界百界即空即中。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云真秘也。
二十问。常观三德。能所俱四。试陈行相。
答。此妙乐观心四一之文也。文以三德对理教行三。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观行如来等。而云能所俱四者。盖显境观不二也。何则且所观之四者。谓迷中三道即本有三德。众生妄我即理性如来。能观之四者。谓见思王数修空假中。如是三观亦全三德。还用妄我为观行如来。是则两重四一。皆即障是德。举妄全真。能观所观只一四一。故知境自照境。心不知心。佛之知见于兹悟入。
二十一问。释一大车体及具度等。既皆从果德。如何用此为十乘观法耶。
答。众生本心具佛果德。虽迷转三道。必体包十乘。故辅行云。理性车体具度资成。白牛观照在一念心。是知理乘全驾于佛乘。因德岂惭于果德。所谓不动而运。不行而至。善恶不离于车体。故言更无余乘。果理要在于行门。方名等赐诸子。妙乐云。人天善恶与法界同。故父果车是子理车。但开其情假名等赐。即其义也。
二十二问。大通应佛只在同居。何故名结缘本土。
答。若唯谈权教。可云应佛只在同居。今既已说圆乘。即是法身。而依本土。如法华中龙女所赞。指释迦作遮那之身。劫火所烧。以娑婆为寂光之土。大通身土岂不然乎。
二十三问。声闻之法的就何义开为经王。
答。的就偏真之理。开为实相之理。所谓三千三谛统摄自在故称王。释签云。三乘已证权理。以理开理易明。今据此也。
二十四问。博地在事。那云理即。
答。只缘在事故云理即。盖指三障之事即三德之理。故妙乐云。理无所存。遍在于事。亦可云。理即简于后五事即之义。名字乃至究竟。岂非解行因果等事耶。如妙玄云。圣人得事。凡夫得理。记释曰。圣人得于因果化他感应之事。众生但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故知理即简非事即。乃贬斥之义耳。
二十五问。性德之行何故须闻性恶。
答。不闻性恶则无性德之行。何哉。众生本来未曾离恶。若迷性具。须借別修。故先空次假。缘理断九。苟或了恶是性。从性立行。不亦性行。须闻性恶耶。且如圆人依第六王数为發观之始。既知王数即是性恶。用此發观。岂非性行。是则性恶全是智照无减之义。孱然行起真流无作之义明矣。经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斯之谓欤。
二十六问。圆教四谛约何义故得称无作。
答。但约苦集理具。则知道灭空虚。以理不可除故。功无所作。从本迷故。全菩提涅槃为烦恼生死。于今悟故。全烦恼生死为菩提涅槃。四不相倾。一一绝待。皆由四谛元是一理故也。大经玄义云。非苦非苦因。非苦尽非苦对。而是一实等。岂一实理而有作为取。
二十七问。毕竟空观纤尘不立。何故空中具一切法。
答。三谛俱空。方名毕竟。一切诸法悉在其中。且如真谛空有。具二乘界法。俗谛空有具菩萨界法。中道双遮空二边具佛界法。中道双照空佛界具九界法。不前不后。非一非三。三谛顿亡。即纤尘息矣。百界圆足即诸法宛然。是知三千俱空。未始不具。三千俱假。未始不空。此唯一家所谈。他莫能及。
二十八问。同体如何说九界权相。
答。若据同体言之。则百界一念不可分別。今说九界权相者。盖佛界九界不分而分。则非权非实。而权而实也。何者。虽九权皆实。而相相宛然。净之与秽參而不杂。且如地狱一界。虽具十界。岂以地狱性相便同畜生等性相耶。故知九权是三千少分。不妨非局而局。无差而差。一实是三千全分。故能非遍而遍。差而不差。但以一实不出九权。少分不离全分故。云同体也。若理若果莫不咸然。如荆溪云。物理本来性具权实。又云。至果契本权实。岂同他宗谓理无九界果唯一真。同体权相何由可说。
二十九问。一切依正或云众生业感。或云诸佛变现。是二何者为定耶。
答。二义相须不可偏判。若其依正千差苦乐万品者。乃众生业感也。如云苦乐由生非佛所作。然此业感复是诸佛妙应。随众生心而为变现。盖折伏摄受令成熟得脱。如云苦乐由佛不关众生。虽诸文中随缘別陈。究论二义不可暂缺。良由众生心地三千与佛心地三千不殊故。得染净互通感应无忒。众生迷故。于佛依正而计差別。诸佛悟故。于众生依正而得自在。是知果中胜用不异三道流转。又如圣人变化所造。不出众生三世变造。故云亦令众生变心所见。
三十问。人有生死。物有凋变。何故经云世间相常住。
答。若知常住之体具足三千。则生死凋变皆常住标帜之相也。从本自尔。非今始然。既知生是性生乃至变是性变。性元不动。相岂非常。但局情未忘。则生死相反。傥唯心所见则凋变皆如。自非性具之谈。安会相常之旨。虽藏疏谓之不变肇论谓之不迁。若以今望他则皆有言无义。荆溪云。永异诸说。梁肃曰。抗折百家。岂虚言哉。良有以也。
开帏试问四十二章
诸子勤勤习学。而于一家教观津要。若何领会。由是敬率诸部文义四十二条。开帏试问。幸征文说义。一一答上。庶几开發后昆也。天圣甲子岁五月既望。延庆座主云。
一问。待麁明妙。独褒法华。合对四时三教皆名为麁。文中何故同于诸经。先待鹿苑而为麁耶。
二问。绝待释妙。绝麁开麁。亡能亡所。究论此意。是何法门方能绝待。
三问。金刚藏说。佛甚微智辞异意同。空有不二不异不尽。意明三谛皆是经体。荆溪何故特云空假即中方为经体。
四问。因果宗成方能取体。合先明宗方辨于体。约何义故前体后宗。
五问。断权疑近疑。生实信远信。为妙经用者。且断疑生信。自是行者智能。那云是经力用耶。
六问。名等四章重重已约四教五时判后论开。何故第五更明教相。
七问。生灭四谛既皆属事。若唯谛事。何能入真。
八问。无生因缘十二法皆不生灭。即一一常住。那云此教初不知常。
九问。別教四谛依何义故得名无量。
十问。苦集灭道是迷悟因果。正是修得之法。圆教何故名为无作。
十一问。三藏教说实有为俗。析灭归真。如何析之令实有灭。请陈行相。
十二问。界内两教俱有三乘。藏教何故三因大异。通教何故三因大同。
十三问。三藏教中自有小乘中乘大乘。法华何故都以三藏为小乘学者。
十四问。金錍引大经一十。复次遮邪计空非佛性喻。离一十空外。为指何空是佛性喻耶。
十五问。义例点不思议境。凡有四意。首于无情境立佛乘义。此为是色具耶。心具耶。若云色具。止观正云。介尔有心。三千具足。若是心具者。何谓无情。立佛乘耶。
十六问。智者自于普贤道场。见宿世事。证法华三昧。何故却云南岳授天台圆顿之理。
十七问。观于缘生。缘生即空。空假不二名为三观。荆溪云。作此说者。尚未成通。离此观外通教三观。其相如何。
十八问。圆理所具惑业之法与性恶。同耶异耶。若同。性中惑染体相如何。若异。果理究显有修恶耶。
十九问。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约心辨相。归趣如何。
二十问。妙玄以五重玄义。別对四悉。有何深致。
二十一问。百界千如。百如千界。互辨名数。妙旨如何。
二十二问。圆教二谛约教行证明随情智。其相如何。
二十三问。四念处云。一念心中具十界苦惑。名无作苦集。佛界辨相修性如何。
二十四问。三教我闻并约耳根。圆教教即是闻。辨相和会旨趣如何。
二十五问。大经八教具八別耶。若具何谓知常。不具如何论別。
二十六问。大经四教知常。故得相即。既异方等。必同法华。若同。法华开废等耶。若异。四教云何相即。
二十七问。化仪化法两种四教。判释佛法罄无不尽。云何妙乐谓之法华超八教外。
二十八问。昔经今经谈圆不別。荆溪何故却云。始自华严终至般若。但次第三谛摄。
二十九问。依法华约修约证明三慧。分齐如何。
三十问。学佛乘者。广寻教观。进修己行。毕竟的指。何文开發信解。请陈相状。
三十一问。法华本门授记数倍众经。云何但于事成远报。证入如何。
三十二问。大乘真伊喻不思议。如何却云一点在上。
三十三问。大经五事对五佛性。据文伸义。深旨如何。
三十四问。智者心要唯有一偈云。实心系实境等与止观。同耶异耶。若同。非別有心要。若异。名坏驴车。
三十五问。若遇他求安心要道。指何法门示令易解。
三十六问。如学妙乘者。初修闻慧。要行如何。
三十七问。生佛皆具三千。同异如何。宜究其旨。
三十八问。金錍云。木石无心之语出自小宗。随缘不变之言生乎大教。此约何义分大小耶。若云半满者。通无随缘不变之言。別有木石无心之称。若云真中者。別妨同前。若云偏圆者。通別定非小宗。其妨弥甚。
三十九问。名诠三法。教判四章。何故妙宗云。五重玄义本是经中所诠观法。
四十问。寂光既具金宝泥沙之异。那得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耶。
四十一问。圆人初心顿以果地三德而为观体所以如何。
四十二问。止观云。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荆溪对释此二句云。照此昏体。一观而三名。即昏而朗。寂此散体。三止而一名。即散而寂。且一观昏耶。三止散耶。三观朗耶。一止寂耶。不然。何以对释云即昏而朗即散而寂耶。
教门杂问答七章
四明法师问 门人(自仁)答
大中祥符七年。讲授次。未知学者浅深之解。因出数问。请各答上。
一问。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然则由性恶而修性行。说听久矣。的论旨趣未审。若何。
答。荆溪立此二句意。显圆宗无作之行耳。盖由圆人创心修观者。皆以见思王数。而为發观之端故。若前三教人。以教不谈性具九界。则见思王数不即性恶。既非性恶。定为能障。故须別修观智破此惑心。方显本有常住之体。遂致惑智待对境观不忘行成有作矣。今圆实教中既诠性具九界。则见思王数即是性恶。惑既即性。只以此惑而为能观。惑既为能观。其孰为所观。能所一如。境观不二。辅行所谓非但所观无明法性体性不二。抑亦能观观智即无明是。以是义故。方知初心修观造境即中无不真实。功由性恶。融通无作之行于兹成矣。
二问。法华既显一实。何故玄文释题而明二妙。
答。法华为开权显实之教。廼一代之所归。五时之极唱。若不以二妙甄之。则一乘显实妙义难彰矣。且初相待论判麁妙者。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己为待。盖待前四时七教之麁。方显法华一乘之妙。良以昔日诸经机缘未熟。部味教观兼但对带。不若法华淳圆绝妙。是故为麁。故经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已今当说此法华经最为第一。以故此经淳一无杂。独得妙名。良由以也。次绝待论开麁显妙者。绝前诸麁。无可形待也。盖以法华之妙有绝麁之功故。使昔日四时七教之麁。一经法华开显。以一妙乘贯而绝之。麁即是妙。妙外无麁。权即是实。实外无权。譬如神仙九转丹砂点铁成金。一成真金。不复为铁。故经曰。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指汝所行是菩萨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一开之后。无所间然。无小无大。咸归佛界。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更无余乘。直显一实。是名绝待论妙也。然此二妙若非相待以判。则不显法华超过诸说。若非绝待以开。则不知法华妙一切法。解释一题陈兹二妙。兹所谓抗折百家超过诸说者。其为吾祖乎。
三问。行妙中所论慧圣行。与上智妙。如何拣异。
答。慧行智妙其实不同。良由智妙是通论其解故。释签所谓解即是智是也。若慧行者。慧是妙观。照于妙理。不假助缘。而名慧行。是则智妙是依理生解。慧行是照理之行。行解既分。可知是异。然则智为行本。则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则智借行成。行解相资缺一不可矣。
四问。一切大乘经论皆谈一切众生本性清净。台宗明性具十界。六既是秽。如何合诸经论耶。
答。十法界六秽四净。台宗既云性具。即是性恶法门。安得不清净乎。明此应具二义。一约情智说。二约迷悟分。情智者。如云以情分別诸法皆邪。离情分別诸法皆正。今之圆人应用佛眼种智了达一念染情体具十界互融自在则一切诸法悉皆清净。荆溪所谓故知刹那染体悉净者是也。二约迷悟分者。当知迷则十界净秽俱染。悟则十界净秽俱净。台宗所明十界性恶法门悉皆清净。正约悟解边说也。故荆溪曰。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非迷故三千俱迷也。三千无改无明即明。岂非悟故三千俱悟乎。然此二义犹是对修门说。若直约平等法界而言之。则非修非性。非迷非悟。非净非秽。一切众生不劳造作。本性灵明。具足十界。不受诸垢。故经曰。五道清净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岂非一切众生法界本净乎。
五问。一切依正或云众生业力。或云诸佛变现。究论何者为定耶(绛帏亦有此问。答文大同小异。故此重录)。
答。不可专执。要须二义相承可也。当知诸佛变现依正种种不同。意在折伏众生令彼断恶修善超凡入圣故也。故曰。苦乐由佛。不关众生。若众生业力者。盖众生自造其业。而感依正差別之报。故曰。瓦砾七珍由生所感。非佛所作矣。若定执众生业力所感非佛变现。则显诸佛无度生之功。若定执诸佛变现非众生业力。则堕外道无因果之论以是义故。诸佛变现由众生业力。众生业力全诸佛变现。二义相须依正成立。
六问。台宗说。一空一切空。又云。空中具一切法。其相云何耶。
答。夫言空者。必空假中一心三观之道也。此道始则佛大圣人金口中乃龙树大士造论。后则北齐台衡祖承。然则虽曰佛祖宣扬。其实一切众生身心本体。所言空观者。一切法俱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空为妙观遣荡之法也。所言假观者。一切法俱假。无中无空。而不假。此假为妙观立法之法也。所言中观者。一切法俱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中为妙观绝待之法也。此三三一一三。无寄谛观。名別体同。妙体天然。不劳造作。终日遣荡。而法法圆成。终日立法。而法法离相。终日绝待。而二边宛然。今之圆人解了三观体性相即。则达空中二观。不有纤尘。而诸法备矣。
七问。止观破法遍中。先约四句破见思假。次约药病破尘沙惑。后约真缘破无明惑。次第如此。如何谓之一心三观破法遍耶。
答。言不顿舒。文似次第。文虽次第。意实圆融。文似次第者。为对破三惑故。先空次假后中。意实圆融者。良由行人修之。乃举一即三。非前非后。故云。说时非行时。即兹意也。
四种四谛问答
四明法师问 门人(自仁)答
四种四谛出自大经。祖诰备陈寻常说示。犹恐闻者领略不亲。暗于文义。今因讲次。即此命题。仰各形言而伸释之。延庆座主问。
答。原夫四谛而不减三又不增五者。盖药病相对。因果义足故。而台宗以是对四教者。莫不摄偏圆含二理。一期化道始终备矣。藏通则诠界内真谛。別圆则诠界外中道。又理虽二种。而教分四殊。藏通为界内巧拙。別圆为界外巧拙。又前二诠真。真理不殊。別圆诠中。中分但不但。藏通所有诸法皆由业惑搆造。別圆所有诸法皆佛性变造。通称为谛者。谛是审实为义。又是谛了为义。此并总示。后更別陈。
藏教生灭四谛者。苦集灭道皆生灭法也。欲明其旨先示四相。所谓重檐逼迫系缚等。是苦相。见爱烦恼能招来果。是集相。戒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相。二十五有子果俱断。是灭相。如止观云。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次究其旨者。生灭之意也。此教所化三乘是界内钝根。观智既拙。而不能解了六凡法界当体即空。乃次第析尽方见于空。是故六凡于生灭境中。随事而辨。则诸法念念迁移。如灯焰焰。似水涓涓。故谓之生灭四谛也。若论真谛。法性自天而然。则非生非灭矣。问。既云。因灭会真。灭非真谛。何云道灭是真苦集是俗。答。婆沙所谓俗谓苦集。第一义谓道灭。荆溪释此。谓合四为二也。又苦集迷真。道灭顺真。此乃对分迷悟也。又有苦集时则无道灭。有道灭时则无苦集。此药病对治之义耳。又有真谛时则无四谛。有四谛时则无真谛。辅行所谓更互相倾也。若论三乘进修。又初门不同。声闻则以苦谛为初门。缘觉则以集谛为初门。菩萨则以道谛为初门。况大经云。凡夫有苦而无谛。二乘有苦而有谛。当知一乘之人既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故云有苦有谛。凡夫则不然矣。此上诸义并不出乎生灭境观。核其所以。祇缘藏教之人迷真重故。从界内事以立兹名。
二通教无生四谛者。四谛名相与三藏同。若论教旨则异。故曰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灭相。辅行所谓观所生心与前不別。能观观智即空为异。即空异者。藏是生灭观智。通是无生观智也。中论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亦是通教谈于四性无生幻故。故言无生。如大品曰。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等。非其义欤。又净名谓。法本不生。此因不生也。今亦无灭。此果不生也。因果既不生。故言无生矣。而如此者。良由此教所诠三乘根性观智巧故。则能体了六凡幻法当处即空。既即真空更无一法可以当情。故谓之真空一寂涅槃也。又复应知。通教虽受即空之名。若以圆望之。有言无实。何者。以通教教旨非是全体起用全理成事故。夫言即者是也。全体是用。全用是体。体用不二。乃圆教所谈也。別教虽诠中实之理。理在事外。尚非即义。况通教乎。是知通教但有即名而无即义明矣。当知此教由迷真轻故。从界内理立无生名。
三別教无量四谛者。此教所诠別菩萨法。历劫行行修习河沙佛法。故称无量。然所修虽曰无量。若指其要。不出药病四种。故曰。苦有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尘沙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既有苦集之病。则有道灭之药。药病种种对治不同者。良由此教如来藏理而为尘沙烦恼所覆故。修尘沙法门而对治之。故辅行曰。照知一心。起无量心。心无量故。迷解无量。迷则十界苦集。悟则十界道灭。即此意也。然此教论理则是界外中道佛性。此性为一切法而作依持。但其体不论性具。唯论性起故。使诸法当体不即。荆溪所谓派出不云理。是故知是別是也。问。圆教诠具法中道。随缘起三千之用。何故不受无量之名。答。彼圆从实相理乃称无作。此教既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安得与圆同哉。当知別教所以与圆异者。良由界外钝根迷理之甚。贬之为无量四谛矣。
四圆教无作四谛者。此四立名无作。直指其要。不出以性夺修。是故诸行无作。今广此意乃有其三。一药病相即。如妙玄云。以迷理故。菩提烦恼名集谛。涅槃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当知即之一字众妙之门。烦恼生死乃众生之病。今以一实理观体而导之。病即药。药即病。药病一如。更无所作。故云无作。一实外无余。止观曰。阴入界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而如此者。良由圆教所诠不出一实。一实之外更无余法。龙树所谓除诸法实相。余皆落魔事。实相无相。遍一切法。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所有诸相相相真实。是故四谛俱称无作。故四教义云。约一实以明四实谛。此四毕竟不可得。即是一实谛。是名无作四实谛也。非其义欤。三性恶融通圆实教中。所有苦集即是性恶。道灭即是性善。今论性德之行。若全性起修。则一一行业皆悉无作。若全修在性。则介尔有念莫不圆成。是知性虽本有不改。而不妨全性具三千起为修德三千。修虽修治造作。而不妨全修德三千即是性具三千。如是则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修性一如体用相即。故玄签云。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是也。大哉圆乘于修于性既无增减。无作之义于兹更明。他宗不明性具。万法尽属有为。以是较之。诚不可与同日而语矣。圆论三义并显无作。只缘此教迷中轻故。从界外理以立斯称。
以上四圣谛义谨按山家教观。略述梗概如斯。(自仁)言词孟浪。学问疎慵。伏惟和尚不弃荒芜。肯赐慈览。至幸 门人(自仁)谨答。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三
校注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6 册 No. 1937 四明尊者教行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