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眼目卷之三
曹洞宗
洞山和尚。讳良价。生会稽俞氏。礼五洩山默禅师披剃。得法云岩昙晟禅师。初住筠州洞山。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异端之穿凿。晚得曹山耽章禅师。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繇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人天眼目卷之三
曹洞宗
洞山和尚。讳良价。生会稽俞氏。礼五洩山默禅师披剃。得法云岩昙晟禅师。初住筠州洞山。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异端之穿凿。晚得曹山耽章禅师。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繇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五位君臣
僧问曹山五位君臣旨诀。山云。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埋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时有僧出问。如何是君。云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如何是臣。云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如何是臣向君。云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如何是君视臣。云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如何是君臣道合。云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也。因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汾阳昭云。玉兔既明。初夜后金鸡须唱五更前。道吾真云。诸子投来见大仙。宏智觉云。云散长空后。虚堂夜月明。翠岩宗云。菱花未照前 华严觉云。更深垂却夜明帘。
如何是偏中正。
汾云。毫末成大树。滴水作江湖。吾云。万水千山明似镜。智云。白发老婆羞看镜。岩云。团栾无少剩。觉云。天晓贼人投古井。
如何是正中来。
汾云。旱地莲华朵朵开。僧云。开后如何。汾云。金蘂银丝承玉露。高僧不坐凤凰台。吾云。皎洁乾坤震地雷。智云。霜眉雪鬓火中出。堂堂终不落今时。岩云。遍界绝尘埃。觉云。百卉承春在处开。
汾云。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借四时催。吾云。施设纵横无所畏。智云。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岩云。啮镞功前戏。岩云。雨雪交加无处避。
如何是兼中到。
汾云。玉女抛梭机轧轧。石人打鼓韵冬冬。吾云。黑白未分前已过。智云。夜明帘外排班早。空王殿上绝知音。岩云。十道不通耗。严云。两头截断无依倚。心法双忘始得玄。
寂音曰。道愈陵迟。至于列位之名件。亦讹乱不次。如正中偏偏中正又正中来偏中至。然后以兼中到总成五位。今乃易偏中至为兼中至。不晓其何义耶。而老师大衲。亦恬然不知怪。为可笑也(文字禅题云居弘觉语)。
五位序(丹霞淳)
夫黑白未分。难为彼此。玄黄之后。方位自他。于是借黑权正。假白示偏。正不坐正。夜半虚明。偏不坐偏。天晓阴晦。全体即用。枯木华开。全用即真。芳丛不艶。摧残兼带及尽玄微。玉凤金鸾分疎不下。是故威音那畔。休话如何。曲为今时由人施设。略陈管见以示方隅。冀诸同心。幸毋抚掌。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来。
偏中至。
兼中到。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来。
兼中至。
兼中到。
正中来。
偏中正。
正中偏。
兼中至。
兼中到。
慈明总颂
浮山远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来。
兼中至。
兼中到。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来。
兼中至。
兼中到。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来。
兼中至。
兼中到。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来。
兼中至。
兼中到。
安曰。正中偏乃垂慈接物。即主中宾。第一句夺人也。偏中正有照有用。即宾中主。第二句夺境也。正中来乃奇特受用。即主中主。第三句人境俱夺也。兼中至乃非有非无。即宾中宾。第四句人境俱不夺也。兼中到出格自在。离四句绝百非。妙尽本无之妙也。
向 奉 功 共功 功功
僧问师。如何是向。师曰。吃饭时作么生。又云。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
(大慧云。向时作么生向谓趣向此事。答吃饭时作么生。谓此事不可吃饭时无功勋而有间断也)。
(大慧云。奉乃承奉之奉。如人奉事长上。先致敬而后承奉。向乃功勋之所立。才向即有承事之意故。答背时作么生。谓此事无间断。奉时既尔。而背时亦然。言背即奉之义。盖奉背皆功勋也)。
如何是功。师曰。放下锄头时作么生。又曰。撤手端然坐。白云深处闲。
(大慧云。功即用也。答放下锄头时作么生。把锄头言用。放下锄头是无用。师之意谓用与无用皆功勋也)。
如何是共功。师曰。不得色。又曰。素粉难沈迹。长安不久居(大慧云。共功。谓法与境敌。答不得色。乃法与境不得成一色。正用时是显无用底。无用即用也。若作一色是十成死语。洞山宗旨语忌十成。故曰不得色。乃活语也)。
如何是功功。师曰。不共。又曰。混然无讳处。此外更何求(大慧云。功功。谓法与境皆空。谓无功用大解脱。答不共乃无法可共。不共之义。全归功勋边。如法界事事无碍是也。尔面前无我。我面前无尔。所以夹山道。此间无老僧。目前无阇黎是也。如此之说。皆趣向承奉。于日用四威仪内。成就世出世间。无不周旋。谓之功勋五位也)。
僧问翠岩。如何是转功就位。岩云。撒手无依全体现。扁舟渔父宿芦花。
如何是转位就功。岩云。半夜岭头风月静。一声高树老猿啼。
如何是功位俱隐。岩云。泥牛饮尽澄潭月。石马加鞭不转头。
夫正者。黑白未分。朕兆未生。不落诸圣位也。偏者。朕兆兴来。故有森罗万象隐显妙门也。
五位功勋图
偏中正(朝生外绍) 臣位 奉 露
●兼中到(内生不出) 君臣合 功功 不当头
如何是朝生王子 霜云。白衣为足辅。直指禁庭中。
如何是末生王子 霜云。修途方觉贵。渐进不知尊。
如何是内生王子 霜云。重帏休胜负。金殿卧清风。
(大慧云。以二分黑一分白圈子。为正中偏。却来白处说黑底。亦不得犯著黑字。犯著即触讳矣。洞山颂。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谓三更是黑。初夜是黑。月明前是黑。是能回互不触讳也 又云。以二分白一分黑圈子。为偏中正。却来黑处说白底。不得犯著白字。洞山颂。失晓老婆逢古镜。不言明与白。而言失晓与古镜。是能回互明与白字。而不触讳。盖失晓是暗中之明。古镜亦暗中之明。老婆头白。谓言回互白字也 又云。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谓凡有言句。皆无中唱出。便有挟妙了也。无不从正位中来。或明或暗。或至或到。皆妙挟通宗。凡一位皆具此五事。如掌之五指。无欠无剩 又云。兼中至谓兼白兼黑。兼偏兼正而至。何谓至。如人归家未到而至。別业乃在途为人边事。亦能回互。妙在体前 又云。兼中到谓兼前四位。皆挟妙而归正位。谓之折合终归炭里坐。亦是说黑处而回互黑字。故言炭也大慧举曹山了即曰。说理说事。教有明文。教外单传直指之道。果如是否。若果如是。讨甚好曹山耶)。
诳生(内绍嫡生 又云。正位根本智储君太子也)
朝生(庶生 宰相之子 已落偏位 涉大功勋 亦云外绍臣种)
诞生
朝生
末生
化生
内生
永嘉钦功勋五位
寂音曰。此如唐郭中令李西平。皆称王。然非有种也。以勋劳而至焉。高祖之秦王明皇之肃宗。则以生帝王之家皆有种。非以勋劳而至者也。谓之内绍者。无功之功也。先圣贵之谓之外绍者。借功业而然。故又名曰借句。曹山章禅师偈略曰。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云居弘觉禅师曰。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別。
曹山云。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稠布衲问。披毛戴角是甚么堕。曰是䫫堕。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什么堕。曰是尊贵堕。乃曰。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䫫堕。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维摩曰。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见闻知觉。只是不被他污染将为堕。且不是同也。
明安曰。此三种须明转位始得。一作水牯牛是䫫堕。是沙门转身语。是异䫫中事。若不晓此意即有所滞。直是要尔一念无私即有出身之路。大珠和尚因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是汝之师。汝师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为解说。大珠曰。迷循六根号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谤于佛者。是不著佛求。毁于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著僧求。终不得灭度。是智用现前。若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二曰。不断声色是随堕。以不明声色故随处堕。须向声色有出身之路。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答声不是声。色不是色。故云不断。指掌当指何掌也 三曰。不受食是尊贵堕。须是知那边了。却来这边行履。不虚此位。即堕尊贵矣。
寂音曰。瑜伽师地论曰。死有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云何寿尽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缺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时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予以是观之。乃知时而食。即不枉死名正命食。黄檗曰。今时才出众来者。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惟多与儿乳酪。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此样。尽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去生灭边收。真如之中。无此事故。以此知。曹山贵正命食立三堕。
不断声色堕随堕尊贵堕(新添)
寂音曰。维摩经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为不受故。应取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此不断声色堕所繇立也 又曰。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此随堕之所繇立也 又曰。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尊贵堕之所繇立也。予甞观曹山。其自比六祖无所愧。以其荡圣凡之情有大方便。南泉曰。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乃不如曹山止立一堕字耳。
二见色闻声随处自在
三礼绝百僚尊贵自在
总颂
三种渗漏
师谓曹山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最的要。今以授汝。汝善护持。无令断绝。遇真法器。方可传授。直须秘密。不可彰露。恐属流布。丧灭吾宗。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向上人之真偽。有三种渗漏。直须具眼。
明安云。谓见滞在所知。若不转位即在一色。所言渗漏者。只是可中未尽善。须辨来踪始得相续玄机妙用。
明安云。谓情境不圆滞在取舍。前后偏枯鉴觉不全。是识浪流转。途中边岸事(一作途中未分边岸事)直须句句中离二边不滞情境。
明安云。体妙失宗者。滞在语路句失宗旨。机昧终始者。谓当机暗昧。只在语中宗旨不圆。句句中须是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始得妙旨密圆也。
泐潭照三渗漏颂
洞山三路接人
僧到夹山。山问。近离甚处。僧云洞山。夹山云。洞山有何言句。僧云。和尚道。我有三路接人。夹山云。有何三路。僧云。鸟道玄路展手。山云。实有此三路那。僧云。是山云。鬼持千里钞林下道人悲。后浮山圆鉴云。不因黄叶落。争知是一秋(或曰。尊宿举论而曰。轨持千里钞。林下道人孤。或曰。轨持千里钵。林下道人孤)。
曹山三种纲要颂
明安三句
安一日示众。吾有三句。平常无生句。妙玄无私句。体明无尽句。时有僧问。如何是平常无生句。安云。白云覆青山。青山不露顶。如何是妙玄无私句。安云。宝殿无人空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如何是体明无尽句。安云。手指空时天地转。回途石马出纱笼。
琊因僧请益次乃曰。山僧亦有三句报答大阳。僧问。如何是平常无生句。瑘云。言前无的旨。句下绝追寻。印云三脚虾蟆背巨鳌。
如何是妙玄无私句。琊云。金凤不栖无影树。玉兔何曾下碧霄。印云。白云覆青山。
如何是体妙无尽句。琊云。三冬枯木秀。九夏雪花飞。印云。须弥顶上浪滔天。
曹山四禁语(或谓投子语)
死蛇惊出草
解针枯骨吟
銕锯舞三台
古今无间(宏智录洎诸家语。不见有古今无间之题。独芙蓉有此颂)
金针去复来
五天银烛辉
深岩藏白额
古德分三种功勋(新增)
正位一色
大功一色
今时一色
宏智四借颂
借功明位
借位明功
借借不借借
全超不借借
曹洞门庭
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看他来处。忽有偏中认正者。忽有正中认偏者。忽有兼带。忽同忽异。示以偏正五位。四宾主功勋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内外绍等事。偏正五位者。正中偏者。体起用也。偏中正者。用归体也。兼中至。体用并至也。兼中到。体用俱泯也。四宾主。不同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物我双忘。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功勋五位者。明參学功位至于非功位也。君臣五位者。明有为无为也。王子五位者。明内绍本自圆成。外绍有终有始也。大约曹洞家风。不过体用偏正宾主。以明向上一路。要见曹洞么。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无机。
新丰一派荷玉分流。始因过水逢渠。妙见无情说法。当今不触。展手通玄。列五位正偏。分三种渗漏。夜明帘外。臣退位以朝君。古镜台前。子转身而就父。雪覆万年松径。夜半正明。云遮一带峰峦。天晓不露。道枢绵密。智域囦深。默照空劫已前。湛湛一壶风月。坐彻威音那畔。澄澄满目烟光。不萌枝上花开。无影树头凤舞。机丝不挂。个中双锁金针。文彩纵横里许暗穿玉线。双明唱起。交锋处知有天然。兼带忽来枯木上。须能作主不存正位。那守大功。及尽今时。宁容尊贵。截断情尘见网。掣开金锁玄关。妙协全开。历历䫫中混迹。平怀常实。明明炭里藏身。卷舒不落功勋。来去了为变易。欲使异苗蕃茂。贵在深固灵根。若非柴石野人。争见新丰曲子(柴石野人浮山圆鉴之別号也)。
古德纲宗颂
宝镜三昧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盌盛雪。明月藏鹭。䫫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通宗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人天眼目卷之三终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 No. 2006 人天眼目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1-1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