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卷第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旁出法嗣九世共七十六人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

    • 第一世法融禅师
    • 第二世智岩禅师
    • 第三世慧方禅师
    • 第四世法持禅师
    • 第五世智威禅师
    • 第六世慧忠禅师(已上六人见录)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七十人

      • 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

      •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一人见录)
      • 荆州大素禅师
      • 幽栖月空禅师
      • 白马道演禅师
      • 新安定庄禅师
      • 彭城智瑳禅师
      • 广州道树禅师
      • 湖州智爽禅师
      • 新州杜默禅师
      • 上元智诚禅师
      • 定真禅师(智诚禅师出)
      • 如度禅师(定真禅师出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岩禅师下旁出八人

      • 东都镜潭禅师
      • 襄州志长禅师
      • 湖州义真禅师
      • 益州端伏禅师
      • 龙光龟仁禅师
      • 襄阳辩才禅师
      • 汉南法俊禅师
      • 西州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法持禅师下旁出二人

      • 牛头山玄素禅师
      • 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威禅师下四世旁出一十二人

      • 宣州安国寺玄挺大师(智威禅师出三人)
      •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玄素禅师出)
      •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道钦禅师出)
      •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鸟窠旁出已上六人见录)
      • 灵岩宝观禅师(智威禅师出)
      • 金华山昙益禅师(玄素禅师旁出二人)
      • 吴门圆镜禅师
      • 木渚山悟禅师(径山钦禅师旁出三人)
      • 青阳广敷禅师
      • 杭州巾子山崇慧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已上旧本世次不明今各依本章添注法嗣共成四世也

      •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除天台云居智及润州栖霞源二人外余皆忠禅师出)

      •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
      •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惟则禅师出已上二人见录)
      • 牛头山道性禅师
      • 江宁智灯禅师
      • 解县怀信禅师
      • 鹤林全禅师
      • 北山怀古禅师
      • 明州观宗禅师
      • 牛头山大智禅师
      • 白马善道禅师
      • 牛头山智真禅师
      • 牛头山谭颙禅师
      • 牛头山云韬禅师
      • 牛头山凝禅师
      • 牛头山法梁禅师
      • 江宁行应禅师
      • 牛头山惠良禅师
      • 兴善道融禅师
      • 蒋山照明禅师
      • 牛头山法灯禅师
      • 牛头山定空禅师
      • 牛头山慧涉禅师
      • 幽栖道遇禅师
      • 牛头山凝空禅师
      • 蒋山道初禅师
      • 幽栖藏禅师
      • 牛头山灵晖禅师
      • 幽栖道颖禅师
      • 牛头山巨英禅师
      • 释山法常禅师
      • 龙门凝寂禅师
      • 庄严远禅师
      • 襄州道坚禅师
      • 尼明悟
      • 居士殷净己
      • 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慧涉出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

      • 北宗神秀禅师
      • 嵩岳慧安国师
      •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 杨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 隋州禅慥禅师
      • 金州法持禅师
      • 资州智侁禅师
      • 舒州法照禅师
      • 越州义方禅师
      • 枝江道俊禅师
      • 常州玄赜禅师
      • 越州僧达禅师
      •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

        • 五台山巨方禅师
        •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 兖州降魔藏禅师
        • 寿州道树禅师
        • 准南都梁山全植禅师(已上五人见录)
        • 荆州辞朗禅师
        • 嵩山普寂禅师
        • 大佛山香育禅师
        • 西京义福禅师
        • 忽雷澄禅师
        • 东京日禅师
        • 太原遍净禅师
        • 南岳元观禅师
        • 汝南杜禅师
        • 嵩山敬禅师
        • 京兆小福禅师
        • 晋州霍山观禅师
        • 润州茅山崇珪禅师
        • 安陆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岳慧安国师等法嗣一十八人

        •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慧安国师出六人)
        • 嵩岳破灶堕和尚
        • 嵩岳元珪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 常山坦然禅师
        • 邺都圆寂禅师
        • 西京道亮禅师
        • 杨州大总管李孝逸(道亮禅师旁出五人)
        • 工部尚书张锡
        • 国子祭酒崔融
        • 秘书监贺知章
        • 睦州刺史康诜
        • 正寿禅师(隋州神慥禅师出)
        • 洪州崇寂禅师(蒙山道明禅师出三人)
        • 江西瓌禅师 抚州神贞禅师
        • 资州处寂禅师(资州智诜禅师出)
        • 义兴神斐禅师(玄赜禅师出二人)
        • 湖州畅禅师(已上一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三人

        • 紫金玄宗禅师
        • 明州大梅山车禅师
        • 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山普寂禅师等法嗣四十六人

        • 终南山惟政禅师(普寂禅师出二十四人一人见录)
        • 广福慧空禅师
        • 常越禅师
        • 襄州夹石山思禅师
        • 明瓒禅师
        • 敬爱寺真禅师
        • 兖州守贤禅师
        • 定州石藏禅师
        • 南岳澄心禅师
        • 南岳日照禅师
        • 洛京同德寺干禅师
        • 苏州真亮禅师
        • 瓦棺寺禅师
        • 弋阳法融禅师
        • 广陵演禅师
        • 陕州慧空禅师
        • 洛京真亮禅师
        • 泽州亘月禅师
        • 亳州昙真禅师
        • 都梁山崇演禅师
        • 京兆章敬寺澄禅师
        • 嵩阳寺一行禅师
        • 京兆山北寺融禅师
        • 曹州定陶丁居士
        • 大雄猛禅师(西京义福禅师出八人)
        • 西京大震动禅师
        • 神斐禅师
        • 西京大悲光禅师
        • 西京大隐禅师
        • 定境禅师
        • 道播禅师
        • 玄证禅师
        • 西京寂满禅师(降魔藏禅师出三人)
        • 西京定庄禅师
        • 南岳慧隐禅师
        • 神照禅师(南岳元观禅师出)
        • 京兆蓝田深寂禅师(小福禅师出三人)
        • 太白山日没云禅师
        • 东白山法超禅师
        • 岘山幽禅师(霍山观禅师出)
        • 益州无相禅师(资州处寂禅师出四人)
        • 益州长松山马禅师
        • 超禅师 梓州晓了禅师
        • 西京智游禅师(义兴斐禅师出二人)
        • 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四世七人

        •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二人

        • 衡州定心禅师
        • 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益州无相禅师等法嗣五人

        •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无相禅师出四人一人见录)
        • 荆州明月山融禅师
        • 汉州云顶山王头陀
        • 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
        • 武诫禅师(塼界慎徽禅师出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一人

        • 嵩山照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

      • 第一世法融禅师
      • 第二世智岩禅师
      • 第三世慧方禅师
      • 第四世法持禅师
      • 第五世智威禅师
      • 第六世慧忠禅师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八十人

        • 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一人见录)

        •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
        • 荆州大素禅师
        • 幽栖月空禅师
        • 白马道演禅师
        • 新安定庄禅师
        • 彭城智瑳禅师
        • 广州道树禅师
        • 湖州智爽禅师
        • 新州杜默禅师
        • 上元智诚禅师
          • 智诚复出一人

          • 定真禅师
          • 定真复出一人

          • 如度禅师(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岩禅师下旁出

        • 东都镜潭禅师
        • 襄州志长禅师
        • 湖州义真禅师
        • 益州端伏禅师
        • 龙光龟仁禅师
        • 襄阳辩才禅师
        • 汉南法俊禅师
        • 西川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法持禅师下旁出

        • 牛头山玄素禅师
        • 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六人见录)

        • 宣州安国寺玄挺大师
        • 润州鹤林寺玄素禅师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
        •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
          • 玄素复出二人

          • 一金华昙益禅师
          • 二吴门圆镜禅师
          • 道钦复出三人

          • 一木渚山悟禅师
          • 二青阳广敷禅师
          • 三杭州中子山崇慧禅师
          • 道林复出一人

          • 灵岩宝观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二人见录)

        • 夭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旁出天台云居)
        •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
        • 牛头山道性禅师
        • 江宁智灯禅师
        • 解县怀信禅师
        • 鹤林全禅师
        • 北山怀古禅师
        • 明州观宗禅师
        • 牛头山大智禅师
        • 白马善道禅师
        • 牛头山智真禅师
        • 牛头山谭颙禅师
        • 牛头山云韬禅师
        • 牛头山凝禅师
        • 牛头山法梁禅师
        • 江宁行应禅师
        • 牛头山惠良禅师
        • 兴善道融禅师
        • 蒋山照明禅师
        • 牛头山法灯禅师
        • 牛头山定空禅师
        • 牛头山慧涉禅师
        • 幽栖道遇禅师
        • 牛头山凝空禅师
        • 蒋山道初禅师
        • 幽栖藏禅师
        • 牛头山灵晖禅师
        • 幽栖道颖禅师
        • 牛头山巨英禅师
        • 释山法常禅师
        • 龙门凝寂禅师
        • 庄严远禅师
        • 襄州道坚禅师
        • 尼明悟
        • 居士殷净已
          • 前慧涉复出一人

          • 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三人见录)

      • 北宗神秀禅师
      • 嵩岳慧安国师
      •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
      • 扬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 随州禅慥禅师
      • 金州法持禅师
      • 资州智侁禅师
      • 舒州法照禅师
      • 越州义方禅师
      • 枝江道俊禅师
      • 常州玄赜禅师
      • 越州僧达禅师
      •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五人见录)

        • 五台山巨方禅师
        •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 兖州降魔藏禅师
        • 寿州道树禅师
        •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
        • 荆州辞朗禅师
        • 嵩山普寂禅师
        • 大佛山香育禅师
        • 西京义福禅师
        • 忽雷澄禅师
        • 东京日禅师
        • 大原遍净禅师
        • 南岳元观禅师
        • 汝南杜禅师
        • 嵩山敬禅师
        • 京兆小福禅师
        • 晋州霍山观禅师
        • 润州茅山崇珪禅师
        • 安陆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见录)

        •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
        • 嵩岳破灶堕和尚
        • 嵩岳元珪禅师
        • 常山坦然禅师
        • 邺都圆寂禅师
        • 西京道亮禅师
        • 道亮复出五人

        • 一扬州大总管李孝逸
        • 二工部尚书张锡
        • 三国子祭酒崔融
        • 四秘书监贺知章
        • 五睦州刺史康诜
        • 前随州神慥禅师复出一人

        • 正寿禅师
        • 前蒙山道明禅师复出三人

        • 一洪州崇寂禅师
        • 二江西瓌禅师
        • 三抚州神贞禅师
        • 前资州智侁禅师复出一人

        • 资州处寂禅师
        • 前玄𦣱禅师复出二人

        • 一义兴神斐禅师
        • 二湖州畅禅师(已上一十五人机缘语句不录无)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

      • 紫金玄宗禅师
      • 明州大梅山常禅师
      • 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四十六人(一人见录)

      • 终南山惟政禅师
      • 广福慧空禅师
      • 常越禅师
      • 襄州夹石山思禅师
      • 明瓒禅师
      • 敬爱寺真禅师
      • 兖州守贤禅师
      • 定州石藏禅师
      • 南岳澄心禅师
      • 南岳日照禅师
      • 洛京同德寺干禅师
      • 苏州真亮禅师
      • 瓦棺寺𤀹禅师
      • 弋阳法融禅师
      • 广陵演禅师
      • 陕州慧空禅师
      • 洛京真亮禅师
      • 泽州亘月禅师
      • 亳州昙真禅师
      • 都梁山崇演禅师
      • 京兆章敬寺澄禅师
      • 嵩阳寺一行禅师
      • 京兆山北寺融禅师
      • 晋州定陶丁居士
        • 前西京义福禅师复出八人

        • 大雄猛禅师
        • 西京大震动禅师
        • 神斐禅师
        • 西京大悲光禅师
        • 西京大隐禅师
        • 定境禅师
        • 道播禅师
        • 玄证禅师
        • 前降魔藏禅师复出三人

        • 西京寂满禅师
        • 西京定庄禅师
        • 南岳慧隐禅师
        • 前南岳元观禅师复出一人

        • 神照禅师
        • 前小福禅师复出三人

        • 京兆蓝田深寂禅师
        • 太白山日没云禅师
        • 东白山法超禅师
        • 前霍山观禅师复出一人

        • 岘山幽禅师
        • 前资州处寂禅师复出四人

        • 益州无相禅师
        • 益州长松山马禅师
        • 超禅师
        • 梓州晓了禅师
        • 前义兴斐禅师复出二人

        • 西京智游禅师
        • 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四世七人

        •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

        • 衡州定心禅师
      • 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益州无相禅师法嗣五人(一人见录)

        •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
        • 荆州明月山融禅师
        • 汉州云顶山王头陀
        • 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
          • 前塼界慎徽禅师复出一人

          • 武诫禅师(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

          • 嵩山照禅师(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

第一世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华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別僧云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师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云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来见什么师无对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彊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圭峰判为泯绝无寄宗引破相教而印之有僧问南泉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华来供养南泉云只为步步蹋佛阶梯洞山云如掌观珠意不暂舍僧云见后为什么不来南泉云直饶不来犹较王老师一线道洞山云通身去也又一尊宿答前两问皆云贼不打贫儿家僧问一老宿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云如条贯叶僧云见后如何云秋夜纷纷又僧问吴越永明潜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潜云牛头僧云见后如何潜云牛头诸方举唱甚多不可备录)祖付法讫遂返双峰山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三年邑宰萧元善请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谓罢归山博陵王问师曰境缘色發时不言缘色起云何得知缘乃欲息其起师答曰境色初發时色境二性空本无知缘者心量与知同照本發非發尔时起自息抱暗生觉缘心时缘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本无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岂用佛教令问曰闭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境从何处發师曰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问曰境發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生灭际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凝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检本形何须求域外前境不变谢后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逐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氷处处皆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从何处生问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问曰智者引妙言与心相会当言与心路別合则万倍乖师曰方便说妙言破病大乘道非关本性谭还从空化造无念为真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无乖误谷响既有声镜像能回顾问曰行者体境有因觉知境亡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心师曰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知境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迟问曰住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知细无明徐徐蹑其后师曰复闻別有人虚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转还虚妄心为正受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不了说无明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欲静水还平更欲前途说恐畏后心惊无念大兽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道定纷纶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剑斫问曰赖觉知万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事师曰赖觉知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心外问曰随随无简择明心不现前复虑心暗昧在心用功行智障复难除师曰有此不可有寻此不可寻无简即真择得暗出明心虑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何论智障难至佛方为病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偽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镜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帖无处安用行何能决问曰別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后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辞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师曰別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劳己永劫住幽识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问曰久有大基业心路差互间得觉微细障即达于真际自非善巧师无能决此理仰惟我大师当为开要门引导用心者不令失正道师曰法性本基业梦境成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哀怨愍群生托疑广设问抱理内常明生死幽径彻毁誉心不惊野老显分答法相媿来仪蒙發群生药还如色性为显庆元年邑宰萧元善请出山住建初师辞不获免遂命入室上首智岩付嘱法印令以次传授将下山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时鸟兽哀号踰月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自凋落明年丁巳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寿六十四腊四十一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会送者万余人其牛头山旧居金源虎咆泉锡杖泉金龟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第二世智岩禅师者曲阿人也姓华氏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發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师贞观十七年归建业入牛头山谒融禅师發明大事禅师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后以正法付方禅师住白马捿玄两寺又迁住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寿七十有八腊三十有九

第三世慧方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濮氏投开善寺出家及进具洞明经论后入牛头山谒岩禅师咨询秘要岩观其根器堪任正法遂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于是不出林薮仅踰十年四方学者云集师一旦谓众曰吾欲他行随机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法持禅师遂归茅山数载将欲灭度见有五百许人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各持幡华云请法师讲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別师谓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为吾报诸门人及门人奔至师已入灭时唐天册元年八月一日山林变白谿㵎绝流七日道俗悲慕声动山谷寿六十有七腊四十

第四世法持禅师者润州江宁人也姓张氏幼岁出家年三十游黄梅忍大师坐下闻法心开后复遇方禅师为之印可乃继迹山门作牛头宗祖及黄梅谢世谓弟子玄赜曰后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后以法眼付智威禅师于唐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金陵延祚寺无常院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鸟兽迎出日空中有神幡从西而来绕山数匝所居故院竹林变白七日而止寿六十有八腊四十一

第五世智威禅师者江宁人也姓陈氏住迎青山始丱岁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及父母寻访乃知已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矣年二十受具后闻法持禅师出世乃往礼谒传受正法焉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其中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曰

莫系念念  成生死河
轮回六趣海  无见出长波

慧忠偈答曰

念想由来幻  性自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  长波当自止

师又示偈曰

余本性虚无  缘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还归空处坐

慧忠偈答曰

虚无是实体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须息  即泛般若船

师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于唐开元十七年二月十八日终于延祚寺将示灭谓弟子云将尸林中施诸鸟兽寿七十有七

第六世慧忠禅师者润州上元人也姓王氏年二十三受业于庄严寺其后闻威禅师出世乃往谒之威才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于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委悴人欲伐之因谓之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师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见师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別创法堂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谓鹊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学徒云集坐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多众师尝有安心偈示众曰

人法双净  善恶两忘  真心真实
菩提道场

唐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五年春茶毘获舍利不可胜计寿八十七

前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者吴郡人也姓顾氏初谒牛头融大师大师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唐天授三年二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灭寿六十二

前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甞一日有长安讲华严经僧来问五祖云真性缘起其义云何祖默然时师侍立次乃谓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大悟又或问南宗自何而立师曰心宗非南北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马氏唐如意年中受业于江宁长寿寺晚參智威禅师遂悟真宗后居京口鹤林寺甞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辨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讶之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別之有或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师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又有僧扣门师问是什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曰佛来为什么不著师曰无汝止泊处天宝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灭寿八十五建塔于黄鹤山谥大津禅师大和宝航之塔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者彭州人也姓陈氏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勅赐号天柱寺僧问如何是天柱境师曰主薄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时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良久又曰阇黎会么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相似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问如何是解卜底人师曰汝才出门时便不中也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也师曰灊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晖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拥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曰为什么佛法不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成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道可成问如何是道师曰白云覆青嶂蜂鸟步庭华问从上诸圣有何言说师曰汝今见吾有何言说问宗门中请师举唱师曰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师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师曰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蘂间师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归寂起塔于寺北真身见在

前润州鹤林寺玄素禅师法嗣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者苏州昆山人也姓朱氏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玄素禅师遇之因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求为弟子素躬与落发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则止师遂南行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访于樵子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有僧问如何是道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發缄于圆相中作一画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马祖令门人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回去时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师曰传语却须问取曹谿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师在内庭见帝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谓忠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忠欣然奉诏乃赐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逝寿七十有九谥曰大觉禅师

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唐代宗诏径山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出守兹郡因入山礼谒乃问师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十有四腊六十三(有云师名圆修者恐是谥号)

前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法嗣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本郡人也姓吴氏本名元卿形相端严幼而聪敏唐德宗时为六宫使王族咸美之春时见昭阳宫华卉敷荣玩而久之倏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师省念稚齿崇善极生厌患帝一日游宫问曰卿何不乐对曰臣幼不食荤膻志愿从释曰朕视卿若昆仲但富贵欲出于人表者不违卿唯出家不可既浃旬帝睹其容顇诏王宾相之奏曰此人当绍隆三宝帝谓师曰如卿愿任选日远近奏来师荷德致谢寻得乡信言母患乞归宁省帝厚其所赐勅有司津遣师至家未几会韬光法师勉之谒鸟窠为檀越与结庵创寺寺成启曰弟子七岁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为出家故休官愿和尚授与僧相曰今时为僧鲜有精苦者行多浮滥师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俦也师曰然理虽如此于事何益傥垂摄受则誓遵师教如是三请皆不诺时韬光坚白鸟窠曰宫使未尝娶亦不畜侍女禅师若不拯接谁其度之鸟窠即与披剃具戒师常卯斋昼夜精进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毛侍者(鸟窠章叙讫)暨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前慧忠禅师两世旁出法嗣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京兆人也姓长孙氏初谒牛头忠禅师大悟玄旨后隐于天台瀑布之西岩唐元和中法席渐盛始自目其岩为佛窟焉一日示众云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然未甞无物斯则圣人如影百年如梦孰为生死哉至人以是独照能为万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有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师云中的也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当自勉吾何言哉后二日夜安坐示灭寿八十腊五十有八

前天台山佛窟岩惟则和尚法嗣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无所见因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人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第三十二祖忍大师第一世旁出法嗣(第一世)

北宗神秀禅师者(耶舍三藏志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开封尉氏人也姓李氏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遇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之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悟解无及汝者忍既示灭秀遂住江陵当阳山唐武后闻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钦礼命于旧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士庶皆望尘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之礼师有偈示众曰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
舍父逃走

神龙二年于东都天宫寺入灭谥大通禅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征士卢鸿一各为碑诔门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

嵩岳慧安国师(耶舍三藏志云九女出人伦八女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众中尊)荆州枝江人也姓卫氏隋文帝开皇十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师云木无名遂遁于山谷大业中大發丁夫开通济渠饥殍相枕师乞食以救之获济者甚众炀帝征师不赴潜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行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尝召师不奉诏遍历名迹至嵩少云是吾终焉之地也自尔禅者辐凑有坦然怀让二人来參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言下知归更不他适让机缘不逗辞往曹谿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神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对曰不记后曰何不记耶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寻以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一副师辞嵩岳是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已将尸向林中待野火焚之俄尔万回公来见师猖狂握手言论傍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巳酉灭时称老安国师)门人遵旨舁置林间果野火自然阇维得舍利八十粒内五粒色红紫留于宫中至先天二年门人建浮图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甞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行者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坐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別有意旨否祖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祖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別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师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參礼六祖

前北宗神秀禅师法嗣(忍大师第二世法嗣)

五台山巨玄禅师安陆人也姓曹氏幼禀业于明福院朗禅师初讲经论后參禅会及造北宗秀师问曰白云散处如何师曰不昧秀又问到此间后如何师曰正见一枝生五叶秀默许之入室侍对庶几无爽寻至上党寒岭居焉数岁之间众盈千数后于五台山阐化涉二十余载入灭年八十一以唐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奉全身入塔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姓吴氏初习唯识论滞于名相为知识所诘乃發愤罢讲游行登武当山见秀禅师疑心顿释思养圣胎乃辞去居于蒲津安峰山不下十年木食㵎饮属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缁素归依憧憧不绝使君问曰某今日后如何师曰日从蒙泛出照树全无影使君初不能谕拱揖而退少选开晓释然自得师来往中条山二十余年得其道者不可胜纪灭后门人于州城北建塔焉

兖州降魔藏禅师赵郡人也姓王氏父为豪掾师七岁出家时属野多妖鬼魅惑于人师孤形制伏曾无少畏故得降魔名焉即依广福院明赞禅师出家服勤受法后遇北宗盛化便誓抠衣秀师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师曰有佛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秀悬记之曰汝与少皡之墟有缘师寻入泰山数稔学者云集一日告门人曰吾今老朽物极有归言讫而逝寿九十一

寿州道树禅师唐州人也姓闻氏幼探经籍年将五十因遇高僧诱谕遂誓出家礼本部明月山慧文为师师耻乎年长求法淹迟励志游方无所不至后归东洛遇秀禅师言下知微晚成法器乃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谭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唐宝历元年示疾而终寿九十二明年正月建塔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光州人也姓芮氏初结庵居止太守卫文卿命本州长寿寺开法聚徒文卿问曰将来佛法隆替若何师曰真实之物无古无今亦无轨躅有为之法四相迁流法当陻厄君侯可见师年九十三而终唐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塔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自嵩山罢问放旷郊𮠔时谓之腾腾和尚唐天册万岁中天后诏入殿前仰视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翌日进短歌一十九首天后览而嘉之厚加赐赉师皆不受又令写歌辞传布天下其辞并敷演真理以警时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于世

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嵩岳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祠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安国师号为破灶堕)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忽然设拜师前师曰是什么人云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彊言神再礼而没少选侍僧等问师云某等诸人久在和尚左右未蒙师苦口直为某等灶神得什么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別也无道理为伊侍僧等立而无言师曰会么主事云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后有义丰禅师举白安国师国师叹曰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遘伊语脉丰禅师乃低头叉手而问云未审什么人遘他语脉国师曰不知者又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又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师曰捻枪带甲云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僧云某甲浅机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良久又曰会么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其僧从言下大悟有僧从牛头处来师乃曰自何人法会僧近前叉手绕师一匝而出师曰牛头会下不可有此人僧乃回师上边叉手而立师云果然果然僧却问云应物不由他时如何师曰争得不由他僧云恁么即顺正归原去也师曰归原何顺僧云若非和尚几错招愆师曰犹是未见四祖时道理也见后通将来僧却绕师一匝而出师曰顺正之道今古如然僧作礼又僧侍立久师乃曰祖祖佛佛只说如人本性本心別无道理会取会取僧礼谢师乃以拂子打之曰一处如是千处亦然僧乃叉手近前应喏一声师曰更不信更不信僧问如何是大阐提人师曰尊重礼拜又问如何是大精进人师曰毁辱嗔恚其后莫知所终

嵩岳元珪禅师伊阙人也姓李氏幼岁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闲居寺习毘尼无解后谒安国师印以真宗顿悟玄旨遂卜庐于岳之庞坞一日有异人者峨冠袴褶而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別耶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师即为张坐秉𬬻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应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谨受教师曰汝能不婬乎曰亦娶也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曰能师曰汝能不盗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曰能师曰汝能不杀乎曰实司其柄焉曰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曰能师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能有妄乎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师曰汝不遭酒败乎曰能师曰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婬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汝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谓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更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効我所能师曰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欲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师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耶愿随意垂诲师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旧本作背字)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间必有諠动愿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师门送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纷纶间错幢幡环珮凌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栋宇摇荡宿鸟声諠师谓众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以开元四年丙辰岁嘱门人曰吾始居寺东岭吾灭汝必寘吾骸于彼言讫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门人建塔焉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忍大师(第三世)

终南山惟政禅师平原人也姓周氏受业于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得法于嵩山普寂禅师既决了真诠即入太一山中学者盈室唐大和中文宗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即焚香祷之俄变为菩萨形梵相具足即贮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太一山有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彊识帝即令召至问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已闻说法了时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因留师于内道场累辞入山复诏令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师忽入终南山隐居人问其故师曰吾避仇矣后终于山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益州无相禅师法嗣忍大师(第四世)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初得法于无相大师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至勤请不已自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无念为宗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思一瞻礼历元年九月遣使到山延请时节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十月一日至空慧寺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致礼讫公问曰顷闻师尝驻锡于此而后何往耶曰无住性好疎野多泊山间自贺兰五台周游胜境闻先师居贵封大慈寺说最上乘遂远来抠衣忝预函丈后栖迟白崖已逾多载今幸相公见召敢不从命公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焉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曰对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体念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于时庭树鵶鸣公问师闻否曰闻鵶去已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鵶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者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师曰夫造章疏皆用识心思量分別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礼曰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苦提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沈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与大众作礼称赞踊跃而后居保唐寺而终

景德传灯录卷第四


校注

四【大】四宋少门道原纂【明】 明目与今少异故次出之 此明目录也 许【大】来【明】 心【大】〔-〕【明】 较【大】校【明】 举唱甚多【大】多举唱【明】 自【大】息【明】 帖【大】*怗【明】* 后【大】复【明】 后以【大】以后【明】 委【大】萎【明】 衲【大】纳【明】 真【大】直【明】 历【大】*历【明】* 辨【大】办【明】 津【大】律【明】 (前润嗣)十二字【大】〔-〕【明】 戒【大】诫【明】 云【大】曰【明】 以和尚不【大】不蒙和尚【明】 和尚【大】禅师【明】 全【大】生【明】 第一世【大】〔-〕【明】 八【大】三【明】 枝【大】支【明】 后【大】帝【明】 忍大师第二世法嗣【大】第二世【明】 玄【大】方【明】 豪【大】毫【明】 建【大】迁【明】 是【大】本是【明】 不【大】〔-〕【明】 自【大】〔-〕【明】 原【大】源【明】 更【大】且【明】 皆【大】背【明】 忍大师【大】*〔-〕【明】* 历【大】历【明】 金【大】今【明】 去【大】去无住禅师【明】
[A1] 陕【CB】陜【大】
[A2] 陕【CB】陜【大】
[A3] 谥【CB】谥【大】
[A4] 谥【CB】谥【大】
[A5] 谥【CB】谥【大】
[A6] 谥【CB】谥【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景德传灯录(卷4)
关闭
景德传灯录(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