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名第十三
- 沙弥(译曰沙弥者息慈亦云净养亦云拟净命) 大智论第一卷
- 须陀沙弥(亦云须陀耶 译曰须者好陀耶者起) 增一阿含经第十三卷
- 周那沙弥(译曰碎也) 长阿含经第十三卷
- 摩伽沙弥(译曰道也) 十诵律第三诵第二卷
- 阿婆迦(译曰不谄曲也) 僧祇律第二十三卷
- 波罗迦(译曰彼岸)
- 摩佉(译者曰星名也) 四分律第二分第十三卷
- 罽那(应云𦋺剌那 译曰耳也)
- 泥瞿陀沙弥(应云尼瞿卢陀 译曰无节亦云纵横) 善见律毘婆沙第一卷
- 修摩那沙弥(译曰好意) 第二卷
- 须波迦沙弥(译曰可爱)
- 谆那沙弥(应云唯陀 译曰问也) 生经第二卷
- 跋提奢弥(译曰贤也) 兴起行经上卷
沙弥尼名第十四
- 沙弥尼(译曰沙弥者息慈亦云净养亦云拟净命尼者女也) 大智论十卷
- 式叉摩那(译曰学也) 第十三卷
- 脂梨弥尼(译曰脂梨者衣) 十诵律八法第二卷
- 支梨(译曰小也) 僧祇律第六卷
声闻德行名第十五
- 须陀洹(亦云须呵洹亦云须陀般那 禅经曰流入涅槃译曰入流) 大智论第一卷
- 斯陀含(应云斯已理陀伽𥧌亦云息忌陀迦 禅经曰往来译曰往来)
- 阿那含(亦云阿那伽𥧌亦云诃那迦速 禅经曰不来译曰不还)
- 阿罗汉(亦云阿兰那 禅经曰无译曰不生亦云杀贼亦云应供)
- 摩诃那伽(论曰摩诃者大那者不加者罪又那伽者龙亦云象也) 第三卷
- 头陀(应云偷多求那 译曰偷多者弃亦云动也求那者功德也)
- 羯摩(译曰事亦云作)
- 维那(应云毘诃罗波罗 译曰毘诃逻者寺波罗者护也) 第十一卷
- 阿阇梨(亦云阿遮梨 译曰应可作亦云应) 第十三卷
- 布萨(译曰增长功德论云善宿)
- 波罗提木叉(译曰波罗提者彼彼木叉者解脱) 大涅槃经第三卷
- 三摩跋提(应云三摩钵低 译曰善定) 第十卷
- 阿那波那(亦云阿那波那亦云般那 译曰阿那者米亦云八波那者去亦云出) 第十九卷
- 分卫(应云宾荼波陀 译曰乞食) 增一阿含第一卷
- 摩那埵(译曰齐量) 十诵律序第二卷
- 婆利婆娑(译曰別住)
- 阿浮诃羯摩磨(善见律云阿浮诃那者唤入译曰唤来) 第三卷
- 僧跋(应云僧钵𭁞哆 译曰等至) 七法第六卷
- 吚宁(亦云禋倿亦云豆佉 律曰咿宁者苦谛鞞婆沙曰禋倿者苦也) 同卷
- 弥寗(亦云弥倿亦云三牟提耶 律曰弥寗者习谛鞞婆沙曰弥楼者习也)
- 多咜陀辟(亦云陀破亦云尼楼陀 律曰多陀譬者尽谛鞞婆沙曰陀破者尽)
- 阿罗辟支(亦云陀罗破亦云末伽 律曰陀罗辟支者道谛鞞婆沙曰陀罗破者道也)
- 阇婆那(律曰分別心译曰疲智) 善见律毘婆沙第一卷
- 毘婆舍那(应云毘钵舍那 律曰观苦空无我译曰观见)
- 波萨提(应云波罗萨提 律曰寂静无疲极也译曰猗乐)
- 和上(律曰知罪知无罪也) 第十七卷
- 半多俱置迦(译曰半者俱置迦者种) 阿毘昙毘婆沙第五十七卷
- 三婆罗佉故(译曰律仪式也) 杂阿毘昙心第十二卷
- 达摩(经曰法谓世间第一法) 禅经下卷
- 摩那斯伽罗(经曰谓经心义言思谁)
- 三般具足戒(译曰足具) 遗教三昧经上卷
- 三摩提(译曰一心) 成实论第一卷
杂观行名第十六
- 三昧(译曰一心) 大智论第一卷
- 四禅(应云那 论曰思惟修译曰思惟也)
- 三摩提(论曰正心行处译曰一心) 第二十九卷
- 梵行(译曰梵者净也) 华严经第十卷
- 奢摩(亦云舍摩他亦云奢摩他 译曰寂静) 大涅槃经第二十八卷
- 毘婆舍那(应云毘钵舍那 译曰见也)
- 忧毕叉(译曰舍也)
- 拘罗罗咤(译曰拘罗者种姓剌咤者国也) 杂阿含第二十卷
- 繁耆迦(应云明嗜迦 译曰曲也) 第三十卷
- 迦师那阿揽摩那(律曰三十八禅定译曰迦那者明阿榄摩那者境界亦云尘) 善见律毘婆沙第十四卷
- 安阇三昧(应云安左阇三昧钵低 译曰不动定也) 第十二卷
- 三术阇(经曰三禅) 修行本起第一卷
- 伊罗钵三昧(应云伊罗钵多罗 译曰霍叶香也) 四百三昧经
- 镇头迦三昧(译者曰树名也)
- 婆罗那香象三昧(译曰婆罗耶者象也)
- 婆罗堕楉(译曰彼通) 佛说安般经
罪障名第十七
- 突吉罗(译曰恶作) 大智论第一卷
- 偷兰遮(译曰私偷刺者大底罪也) 大涅槃经第七卷
- 波罗夷(译曰不如)
- 波夜提(译曰烧煮) 第十一卷
- 僧伽婆尸沙(译曰泉残亦云僧余) 十诵律序第一卷
- 波罗提舍尼(译曰向彼栴也)
- 尼萨耆波夜提(译曰舍堕)
- 忧多罗杀(译曰忧多罗者胜也) 初诵第二卷
- 头多杀(译曰不好)
- 毘陀罗杀(译曰破也)
- 提舍迦罗尼罪(译曰提舍者發露迦罗尼者应作) 七法第二卷
- 阿跋提罪(应云何钵谛 译曰犯也)
- 折多利耶陀那(应云质多波利耶跋私陀那 译曰质多者意波利耶跋私陀者使垢) 善见律毘婆沙第一卷
- 头婆私多(律曰微细罪也)
- 婆傍伽(律曰心羸弱心眼也) 第十卷
- 首卢数(译曰好嗔) 阿毘昙毘波沙第一卷
- 拘律陀聚(译曰嗔也) 八揵度第十八卷
- 波罗提伽(论曰重嗔) 成实论第九卷
- 违欣婆(论曰中嗔)
- 拘卢陀(论曰下嗔)
- 忧婆耶呵(论曰报顶)
- 婆罗陀舍(论曰专执)
- 伊舍(论曰疾姤)
- 三监披(应云伊履沙 论曰忿诤)
- 头和遮(论曰𪸩捩)
- 阿羼(应云阿羼摩 论曰不忍)
- 阿娑诘略(论曰不悦)
- 阿𭫂罗沽(论曰不调)
- 登单那陀(论曰难可)
- 罗披那(应云罗波那 论曰悦人意)
- 单致利(论曰睡眠因缘译曰懒也)
迦𫄨那衣法第十八
迦𫄨那衣 旧译曰功德。声论者曰。迦𫄨那是外国音。衣是此间语。具存外国音。应言迦𫄨那指婆罗。迦𫄨那翻为功德。指婆逻翻为衣。谓功德衣。
桑祗陀国 旧译曰。应云桑祗哆。翻为聚会说。声论者云。桑祗陀是外国音。国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言僧枳多毘屣耶。僧枳多翻为期。毘屣耶为国。谓斯国。
迦提月 旧译曰时月。持律者云功德月。亦云望衣月。谓应言时月。即是三月安居竟功德满足时。以功德满足故。所以得望衣。
衣法 阿梨陀罗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阿梨陀罗是外国音也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云尼罗跋罗。尼罗翻为青。跋那翻为色。谓青色。
黔蛇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黔蛇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云柯罗跋那。柯罗翻为黑。跋那色。谓黑色(泥尼外国翻为葛陀摩䟦那翻为泥色)。
穹伽色 旧译曰。应云穹求。翻为黄色。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穹伽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在外国音。应云比多跋那。比多翻为黄。跋那翻为色。谓黄色。
卢耶那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卢耶那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卢喜多跋那。卢喜哆翻为赤。跋那翻为色。谓赤色。
嵯梨多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嵯梨多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云阿婆多跋那。阿婆多翻为白。跋那翻为色。谓白色。
曼提咤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曼提(都私反)哆那跋那。曼提哆那翻为好。跋那翻为好。跋那翻为色。谓好色。虽云好色。不知是何方好色。胡僧云。应言曼实瑟陀跋兰那。为不赤不黄色。案此好色即应是黄中好色。谓非轻色非重色。案五大色。谓青黄赤白黑。此中有六种色。不应谓为五大色。若案色为论。红赤紫重黄轻。好色唯有赤黄二种。是大色。余四种非大也。
抲休比丘 旧译曰。应云婆休难提。翻为多喜。
瓶沙王 旧译曰。应云频毘式娑罗。亦云频婆罗。频毘者言无。式娑罗者言实。声论者云。瓶沙是外国音。王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言频毘娑逻何逻阇。频毘频为无。娑逻飜为实。何罗阇翻为王。谓无实王。
梵志 旧译曰。梵者净。案梵志是此间语。非外国音。梵是训净。如犹寂训静。非异国音。声论者云。外国呼梵为婆罗摩。呼志为婆他刺。
深摩根衣 持律者云。是上价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数钦摩牟罗。薮钦摩翻为细衣。牟罗翻为根。为细衣。
优婆难陀比丘 旧译曰大喜。声论者云。优婆翻为大。难陀翻为喜。摩诃亦云大。优波亦大。此恐当是国语不同。
比喜陀比丘 旧译曰覆。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比喜(他[卄/腹]反)他。翻为密。覆是义翻。密是正翻。
泥洹僧 旧译曰方衣。持律者云。解脱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尼婆那。翻为君衣。
阿罗毘国 旧译曰少语。声论者云。阿罗毘是外国音。国是此间语。具正胡音。应言阿罗毘屣耶。阿毘罗分飜为不声。毘屣耶翻国为。少语非无语。是语少。不声则应无声。多以手语示相。非令无言。得翻为少语。以手示相。亦得翻为不声。
僧祇支 旧译曰偏袒。持律者曰助身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僧割侈。僧割翻为肩。侈翻为覆肩衣。总说无非助身衣。分別应以覆肩衣为正。
沙尼衣 持律者云土衣。声论者云。应言沙(师我反)尼。翻为树皮衣。此非土衣。应云树皮衣。
䩭由罗钦婆罗衣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枳由罗甘婆罗。枳由罗翻为细。甘婆罗翻为毛衣。谓细毛衣。
趐弥楼钦婆罗衣 持律者云绛色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靃逻甘婆罗。靃逻翻为白衣半。甘婆罗翻为毛衣。谓白羊毛衣。
表里𩊐俱执 持律者云。是茸古具。声论者云。衣里𩊐俱执五字。悉是此间语。具外国音。呼为喜兰哆卢摩婆摩伽罗呵那。婆喜翻为表。兰哆翻为里。胡卢摩翻为𩊐。婆摩翻为俱。伽罗呵翻为执。
婆罗弥利衣 持律者云。有前襜衣。
蔍毛钦跋具裩衣 持律者云许衣。
舍勒衣 旧译曰内衣。持律者云前后襜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安多罗舍多柯。此衣四方缝作最在里著。即世僧尼所著舍勒。
阿拘草衣 持律者云。是䔋衣。胡僧其形似此土芑。外国之人用此草时。先内水中竟槌令细。然后用之。
跋拘草衣 持律者云䔋衣。胡僧云。应云阿仿伽。是劫宝国所出。似此云麻。亦用作衣。
拘赊草衣 旧译曰细弟。持律者云䔋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钓奢底履那。钓奢翻为芳。底履那翻为草。谓弟草衣。
文若草衣 旧译曰。应云文阇。谓虎须。持律者云䔋衣。声论者云。正外国语。应言文阇。翻为出。即是虎须草。胡僧云。以此土龙须草。其色少多黄。亦可作席。亦可作衣。
婆娑草衣 旧译曰。应言婆跋阇。谓麁弟。持律者云䔋衣。持律者从阿拘草衣至婆娑草衣五种草。皆呼为草衣。谓此不然。所以名为䔋衣者。以䔋草作衣故名䔋衣。不容是草皆名䔋衣。
发钦婆罗 持律者云鹿毛衣。案发是此间语。钦婆罗是外国音。声论者云。甘外国音不正。外国呼发为枳舍。呼衣为甘婆罗。应言枳舍甘婆罗。谓为发衣。织发为衣。不应谓为鹿毛也。
角鵄翅衣 持律者云鸟毛衣。案角鵄是鸲鹆。以鸲鹆翅为衣。故云角鵄翅衣。
波加罗衣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跋柯逻指婆逻。翻为树皮衣。
优罗提那 旧译曰。优罗者胸。提那者与。谓胸与。
塔 旧译曰。云外国谓为塔。此谓为方坟。持律者云坟。声论者云。塔是此间语。外国音肆偷波为塔。
头陀 持律者云抖薮。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偷多。翻为除尘。斗薮是譬翻。除尘是正翻。
钵法 颇梨 旧译曰。应言颇致杆。谓白珠水精火珠。声论云。正外国音。应言肆颇底柯。翻为水精。案白珠水精火珠不容多物。共一名。甞闻颇梨珠一物。有多色。
钵他 持律云小钵。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波刺肆他。翻为一谥。
跋难陀比丘 旧译曰贤。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发陀罗难陀。跋陀罗翻为贤。难陀翻为欢喜。谓贤喜欢。
尼师檀法 尼师檀 旧译曰坐具。声论者。正外国音。应言尼师檀耶。翻为坐衣。
维耶离国 旧译曰。亦云毘耶离。亦云毘舍离。谓博广。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鞞舍利。翻为广。
迦留陀夷比丘 旧译曰。亦云迦楼陀夷。迦留者持。陀夷者起。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柯卢陀夷。柯卢翻为早。亦云黑。陀夷翻为生。亦云起。谓早生。亦谓黑起。以日初出时生故名早生。有优陀夷比丘色白。柯卢陀夷色黑。故以起黑受称。
修伽陀 旧译曰。修言好。伽陀云去。亦云说。亦云善誓。持律者云善说。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修伽多。修翻为善。伽多翻去。谓善去。出要律仪卷第八。
结界法 罗阅城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云何罗阇那伽逻。阿罗阇那翻为王。伽逻翻为城。谓王城。
拘卢舍 持律者云。五百弓。弓长中人肘。
耆阇崛山 旧译曰。应言耆阇言鹫。崛多言头。为鹫头也。
解界法 迦兰陀国 旧译曰好。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迦兰陀柯。是鸟名。此无对翻。出要律仪卷第九。
三灭法 跋耆色 旧译曰聚。声论者云。跋耆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云跋耆尼伽摩。跋耆翻为裙。尼伽摩翻为色。谓裙也。
孙陀罗难陀比丘 旧译曰。孙陀罗者可爱。亦云好。难陀者欢喜。声论者云。孙陀罗翻为好。难陀翻为喜。谓好喜。
陀骠力士子 旧译曰茅草。声论者云。陀骠是外国音。力士子是此间语。具正天竺音。应云陀臈毘夜备逻婆分弗多罗。陀臈毘夜翻为物。备逻翻为力。婆分翻为士。弗多罗翻为子。谓物力士子。此士子是多财物家之子。故名物力士子。
弥多罗浮摩比丘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来跢逻部摩。来跢逻翻为慈。部摩翻为地。谓慈地。
弥多罗比丘尼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来跢逻。翻为慈。
四傧法 摩伽沙弥 旧译曰道。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摩勒伽。翻为道。亦云路。
俱舍弥国 旧译曰。应云物睒毘。亦云物睒弥。谓不甚静。亦云藏有。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高杉毘。飜为吉祥草。是仙人名。以人名国。谓吉祥草国。
车匿比丘 旧译曰。应云閳([山/虫]懒反)陀。亦云阇那。谓应作。亦云覆藏。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云羼陀。翻为欲令覆。
旃陀罗 旧译曰。又云旃荼罗。谓嗔亦云恶。持律者云下贱恶人。声论者云。外国音。应云旃陀罗。翻为恶人。旃陀罗谓是屠杀恶人。加此屠肉五兵等类。
央伽国 旧译曰。又云鸯伽。谓体。声论者云。外国音。应言鸯伽毘屣耶。鸯伽翻为分。毘屣耶翻为国。谓分国。亦云身国。
槃提国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阿槃底。翻为护。
阿梨咤比丘 旧译曰。亦云阿梨咤。亦云阿利瑟咤。亦云阿栗咤。谓无患树。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阿栗瑟跢。翻为无患树。此比丘因树得名。谓无患比丘。
梵檀法 梵檀 持律者云默傧。声论者云。外国呼为婆罗摩私摩。翻为梵坛。
波罗国 旧译曰胜。
阐弩比丘 旧译曰覆。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阐那。翻为蜜。
那陀迦旃延经 旧译曰。应云那剌陀迦旃延。那剌陀言信。迦旃延言性。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云那陀葛多耶那。那陀翻为长声。葛多耶那翻为性。出要律仪卷第十。
四羯摩法 槃荼比丘 旧译曰。又云般特陀迦。谓路。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槃陀。翻为论。
卢伽比丘 旧译曰。卢伽谓央色病。声论者云。卢伽翻为患。亦云病。
施越比丘 声论者云。施越是此间语。正外国音。呼施为檀那。呼越为波底。梁言施越。
马宿比丘 声论者云。是此间语。正外国音。应言阿输实。梁言马宿。
满宿比丘 声论者云。满宿是此间语。正外国音。应言爷律那实。梁言满宿。
优楼伽居士 声论者云。优楼伽是外国音。居士是此间语。具正胡音。应言郁伽罗沤婆塞分。郁伽罗翻为威德。沤婆塞分翻为居士。谓威德居士。
质多罗居士 旧译曰种种。声论者闭。居士如前说。
摩摩帝帝陀罗(本云知法人) 旧译曰寺主。持律者云知法寺主。声论者。正外国音。应言摩末底哿弥陀他。摩末底翻为寺主。哿弥陀他翻为治。谓治寺主比丘。
悔僧残法 僧伽婆尸沙 旧译曰众残。亦云众余。持律者云僧残亦僧救。声论者云。僧伽翻为众。婆尸沙翻为余。案此翻译曰僧残。是合胡梁语。云僧救亦是合胡梁语。若客云众残。正是此音。若云众余。亦是此音。残之与余。义无有异。
摩那埵 旧译曰齐量。持律者云折伏下意。亦云治僧残罪。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摩捺埵。翻为慢。埵翻为除。慢。案折伏下意除慢法。治僧残罪。是说对名。亦非正翻译。
翻梵语卷第三
延应二年四月十六日(申时)于醍醐寺地藏院书写了
同 八月二日令交合了 道成
宽保初元醉年秋八月二十二日。令宫野常新遂书写余于东窓校考了僧正贤贺(五十八)。
校注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