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
- 悬论
- 一 「大乘」与一切佛法
- 甲 内证离言应机巧说法
- 乙 当机闻说随根得益法
- 二 「伽耶山顶」与佛教史
- 甲 释尊转法轮及经略史
- 乙 佛寂后教法结集流传略史
- 三 「经」与佛教图像经籍
- 甲 佛灭后以经像为住持佛宝法宝
- 乙 佛教之图像
- 丙 佛教之经籍
- 一 「大乘」与一切佛法
- 释经
- 甲一 叙起分
- 乙一 证信序
- 丙一 闻时主处
- 丙二 法会部众
- 乙二 缘起序
- 丙一 三昧分
- 丙二 能观清净分
- 丙三 所观法分
- 丁一 审观三法
- 丁二 身不可得
- 丁三 心不可得
- 丁四 菩提不可得
- 丁五 无得而得
- 乙一 证信序
- 甲二 答问分
- 乙一 文殊问
- 丙一 起分
- 丙二 说分
- 乙二 文殊答
- 丙一 答净月威光
- 丁一 依何处修何行
- 丁二 發菩提心因果
- 戊一 法说
- 戊二 喻说
- 丙二 答决定光明
- 丁一 问速疾道行
- 丁二 答四种二道
- 丙三 答勇修智信
- 丁一 问菩萨义智
- 丁二 答所问义智
- 丁三 说六种十法
- 丁四 说实不实行
- 丙一 答净月威光
- 乙一 文殊问
- 甲三 流通分
- 乙一 如来印成
- 乙二 会众奉行
- 甲一 叙起分
【悬 论】
一 「大乘」与一切佛法
大乘伽耶山顶经,是以大乘、伽耶山顶、经,三个名词构成的。先讲大乘,乘即是车乘,乘字作名词讲。车乘有由此至彼运载之功能,佛法有度众生由苦海此岸到涅槃彼岸等义,故将佛法喻之于乘。乘有大小等之分。今欲明大乘,须泛论一切佛法。
甲 内证离言应机巧说法
何谓佛法?概括解之,有证法与教法。证法,乃佛内证离言智境,所谓惟佛与佛乃能知之,即如来大圆满觉心所证,超过一切言说思议之无上法界。声闻、缘觉虽能分证,不能究竟圆满;此是佛内证的佛法,惟佛自受用,诸圣菩萨分能受用。至于六道凡夫,则须依佛之慈力方便开示譬喻解说方能知之。佛以本愿力故方便为诸众生而说一法,故佛法必应众生机感因缘而说,若不契机即失于说法功用,但又要不违内证之理。若但契机而不契理,未为巧说;若但契理而不契机,亦未为巧说,均不能圆满说法功德,要契机而又契理,方为应机巧说也。此证法与教法,总摄一切佛法,一味一相,无有胜劣差別。
乙 当机闻说随根得益法
若就闻法众生而说,则有无量差別,佛虽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得益,所谓三草二木各得滋润,因此古德有四教、五教、三乘、五乘等判教的差別。今可分三类来说:一、五乘共法:佛法中常说「因缘生法」,此为最基本之佛法。此法在明因果业报种种不同,要有情注重三世轮回业果相续,知善升恶堕不可幸得幸免,生起决定信心;皈依三宝,止恶行善,受五戒,行十善,乃至修四禅,八定,發胜进向上心,舍劣趣胜,以至引生出世圣果。此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所共行之道,故称五乘共法;此中尤以保持人天身为向上增进之基本。二、三乘共法:由此五乘共法而上超为人天乘所不共之三乘法,即出世法,了生死的法。此观十二缘起法而有轮回,知三界无安,有情皆苦、皆不究竟,人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天有行苦、坏苦、五衰现苦,不但人中是苦、是无常,即生天上由定力所成之果报,乃至非非想天能经八万大劫长时安住,亦业尽报终还归堕落,仍不免有微细行苦及最后坏苦。由此發究竟出离生死之心,以出离三界、六道世间生死而入涅槃。此由观知苦由集起,欲求灭苦必先断集,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得真解脱也。三、唯大乘法:此又超乎五乘、三乘共法之上,依佛所证平等性智,观一切平等平等无二无別,诸众生皆我无量劫来父母亲眷,今皆在轮回苦恼之中,欲求普为度脱,非广集福德智慧资粮成就无上菩提不可。因發大菩提心,以大无畏精神广度大众,故称大乘。所谓大乘小乘者,即可以今之车相比,如人力车、脚踏车、电车、汽车、火车等,车有大小不同,其功用亦广狭有差,然同有运载之用,故统名之曰车。人力车、脚踏车、可比人乘,仅载一人,唯堪自利;马车可比天乘,载人较多,行亦较速,有更胜进之功用;电车、公共汽车可比声闻乘,自备汽车可比辟支佛乘,行驶既速,又不但在此一区之内行动,可出三界以外自由运载;然汽车等虽能致远行速,而功用犹不甚大,至铁路火车乃可比于大乘,以能普利一切人故,未闻有人专为自己修铁路造火车者。菩萨为利一切众生广学无量法门,随一切众生之需要,各取其用,各得其益,本经之所谓大乘者亦以此也。大乘法有境行果,皆大乘之通义,就其別义可分三种:一、特胜大乘:专显大乘第一义谛究竟胜义,将前三乘、五乘之渐次法超而破之,以显大乘之殊胜。二、普为大乘:显大乘普度一切众生之大用,前声闻不能度独觉,独觉不能度声闻,各有所偏不能圆满,而普为大乘非为一类人、一时机而说,自住大乘而亦令人、天、声、缘乘共得其益,普为摄受一切应度众生。三、适应大乘:一法即一切法,一刹那即无量劫,以佛证无碍法界,适应众生机宜而用,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妙,即毒药运用得当亦成妙品,贵能随机而用,遇缘即宗,无定相亦无不定相。摄一有情或摄一类机,如是摄一时代机,或摄一方所机,皆为适应大乘,随以一法而为最胜,即可以余法为非胜。如专崇密咒者,即以密咒为最胜而低抑一切;专弘禅宗者,即以禅宗为最胜而呵弃一切;专修净土者,即以净土为最胜而放舍一切:皆为适应一时、一类机宜之方便。本经为特胜大乘而兼有普为大乘之义,故以此三种义观察一切大乘法。
二 「伽耶山顶」与佛教史
甲 释尊转法轮及说此经略史
大乘是通名,属于大乘之经甚多;伽耶山顶是此经別名。伽耶是梵音,义即是身,梵文本义原为积聚之义,盖身为四大五蕴积聚而成之体。又,有象义,那伽可译龙,亦可名象,是龙象之通称,而伽耶则但译为象。以此山如象头之形,山顶有塔或精舍,佛住于中说此经故,即以之立为经名,故隋译亦名象头精舍经也。至于说经历史,即二千数百年前,有释迦世尊降生印度,从生王宫、厌弃五欲、出家、苦行、降魔、成佛而说此经。考其一代应化事迹,成佛未久之间,由菩提场而鹿苑而伽耶山,先度三迦叶得一千弟子为常随众,三迦叶者:一、优楼频那——此云木瓜癃,胸有肉包如木瓜形故——迦叶,有弟子五百人。二、伽耶——此即以住在伽耶山故名——迦叶,有弟子二百五十人。三、那提——此云江,住江边故——迦叶,亦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三人为亲弟兄,皆苦行娑罗门,住近于伽耶山。此山有一火龙窟,龙常为人害,诸外道无敢近龙窟者。一日,佛为降伏火龙入窟而宿,优楼频那迦叶见而虑之,恐佛为龙所害,翌日往视,龙已为佛降伏,逐敬信皈投佛前,与诸徒众皆闻法证果,须发自落,袈裟著身。将外道所用之物,弃之江中随流而下,伽耶、那提迦叶住江之下流,见而异之,恐其兄为人所害,率弟子往探,因亦见佛出家。此三迦叶次第率其弟子均从佛成阿罗汉,常随于佛。佛此时说法,乃在伽耶山顶精舍,后有频婆娑罗王之竹林精舍,及给孤独长者之祇树给孤独园与灵鹫山等,皆佛常说法之处。
乙 佛寂后教法结集流传略史
佛在世说法,闻者虽有大小显密之差別,而皆以佛为法本,信受奉行,一相一味,无有争执。佛灭度后,则以结集佛之言教为依归,既经数次之结集,而各部所遵奉之经律亦渐有不同矣。佛法在印度之转变,大概可分三大时期:初五百年纯行三乘共法的小乘佛教,第二五百年有龙树菩萨等出,發挥大乘性相而萌芽密法,可谓小大显密并弘之时期,第三五百年则偏重于密法矣。今流行各地,亦以此三大时期为准:初五百年三乘共教,流传于锡兰、缅、暹;第二五百年,由摩腾至不空,大小显密经论译来中国而转传朝鲜、日本;第三五百年密法之传于西藏为盛,转传于中国北部之蒙古、青海等。今则西洋各国,更采取上述各地之佛法而学习之,殆将传遍全世界矣。
丙 本经传入中国翻译史
此经传入中国,历史甚久,共有四种译本:第一次,乃东晋时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第二次,即北魏时菩提流支三藏法师所译,名伽耶山顶经,无大乘二字;第三次,即隋时毗尼多流支三藏法师所译,名象头精舍经;第四次翻译者,即本经是,乃唐中宗时——即武则天时译成,译师是南天竺之菩提留志三藏,于华严经、宝积经等皆在场參译,其文义较前数译简单明显,故今取此本讲之
三 「经」与佛教图像经籍
甲 佛灭后以经像为住持佛宝法宝
经,梵语修多罗,又云素怛缆,在十二分教中译曰契经,常住不变,契理契机,不偏不倚,乃佛依内证真理随众生根机而说之法,如是之法,即所谓经常大法。修多罗有线之义,能贯串摄持,使如来一代教法不散不失,流万古、传各国。佛灭度后,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佛在世时,佛为一切法本,由佛教导开示,或因事制戒,弟子无不遵之、信之、行之;佛灭度后,即依结集流通之典籍为法宝,修塔供佛舍利或修庙塑佛形像为佛宝,有经像流传于世即是有佛法住持于世。但经中有画佛像者,有说佛之相好庄严者,像中亦有表法者,因此而令众生起信,则是像亦含有法之义,经亦摄有像之用也。
乙 佛教之图像
一、佛像及佛本生与化迹图:今之锡兰等处,尚有原始图像可见。其所设之像,皆释迦佛当时形状,无他变像。或佛本行菩萨道事迹,或降魔涅槃等之佛;或彩画,或泥塑,或金石雕刻,皆表现佛宝之住于世。二、三乘圣众与八部天神:后因教法流传之深远,信仰之普遍,所行区域之广大,因信众根器之差別,遂依经而增塑佛教各种形像,由佛像而至于三乘圣众菩萨、罗汉之像,以及天龙八部护法神众之像;其雕刻绘塑之巧妙精良,又开世界美术之先导。三、曼怛啰与诸奇变图像:更进而至于密教發达之时,由佛菩萨等为中心而成为曼怛啰,此云坛城,即坛场国土。此种集为团体的图像,其中有无量诸佛菩萨、金刚圣众、天龙八部等像。如极乐世界图,以阿弥陀佛为主,观音、势至及无量往生众围绕左右,池花园林悉皆具足,以一图而摄一净佛国土;或毗卢遮那、或观音、或文殊等密坛,皆以一佛或一菩萨或一金刚为中心,所有部众眷属统摄其中,广繁众多而成为一大团体,乃至现淫怒痴种种恢奇谲变图像,皆继之而出。
丙 佛教之经籍
一、二藏、三藏、四藏、五藏、六藏与十二分教:佛教典籍众多,总编成一大藏。就藏中分类又有种种区別,由佛说结集出者,原只有经律二藏,但佛在世时即有由弟子解释或著述之论,结集时同结为论藏,即有经、律、论三藏。佛法住世既久,即有继续發展之著作,或传记、或规约典章、或辞典法数,则非三藏所能都摄,因之又另成杂藏,即为四藏。迨密教發达后,有密部经咒仪轨之结集,又加秘密藏即有五藏。或分大乘三藏与小乘三藏,即成六藏。今此经字,显摄在经藏而非其他各藏所摄,又在经藏中此乃大乘经而非小乘经,故经题标名大乘伽耶山顶经。若就十二分教中分之,此又属于契经长行,此种分法更为繁细,兹不赘述。二、南北传与原说所用文语。近人研究佛典之范围更为宽广了,因交通便利,人类知识發达,非拘守一地一种文字可以塞其责矣。论者多以巴利文为原始记载佛法之通俗文,流传于南印度而渐及锡兰、暹、缅。梵文则为印度典雅之古文,流传于中印度、北印度渐及于中国。此乃近代西洋人研究巴梵文所分別,实则不尽然,盖中国佛法亦有由南方传来者,如此经即南天竺之菩提留志所传译。又考不空三藏等曾住锡兰;南洋马来群岛,古时亦盛行过密乘;且盛行小乘一切有部之迦湿弥罗国亦在北印度。故若谓南传纯巴利文小乘,北传梵文皆大乘者,殊不然也。要之、佛法于印度,大小显密皆曾普遍流行过,不过盛衰时期有早迟不同耳。至于佛说法所用文语,亦是随机而用,对典雅人即用典雅文语而说,对普通人即用通俗文语而说,故亦应梵、巴文同时并用。三、现行佛典之主要文字:大概原始佛教主要文字,即梵文与巴利文,后由梵、巴文而成汉文,即新疆等地古时亦有文字翻译经典流行;又由汉文而成日本文、朝鲜文等;由梵文汉文而译成西藏文,藏文而成蒙、满文等。此乃佛典流传于世之主要文字,致成种种经教典籍之差別。中国佛经,乃会合南北传梵文、巴利文而成之一大藏。此大藏中可分经、律、论、杂四藏,经藏中即有此大乘伽耶山顶经。此经即在伽耶山顶精舍说,因以为名。
【释 经】
甲一 叙起分
乙一 证信序
丙一 闻时主处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顶精舍。
丙二 法会部众
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长发梵志。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心得自在,到于彼岸。复与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
此为同闻证信。前面虽有四重证信,但皆就结集者一人所历之境而言,假使有人对彼闻法者根本怀疑,则彼所说之证据俱为无效,必须更有同闻之人为证。譬如今之会议录,有地点,有时间,有主席,有记录,有会众,凡到会之大众均须签名,完备此必不可少之条件,方可令人生信。此中部众分二:一、比丘众,为佛内眷属众,常随佛学,与佛同住同威仪故,且皆已证阿罗汉果,故云大比丘也。二、菩萨众,为佛大眷属众,以大智大悲助佛弘化故。比丘,含义甚广,诸经论中解释,有三种义或五种义。其本义为乞士,舍离世间亲族资产,乞食以资生命;然此为乞士之外相,其内涵深义,在常随佛学乞法以资慧命。换言之,即出家求法之士。佛教譬一学校,出家众犹遵校规之住校学生,在家众犹走读旁听学生。众即僧伽,有和合之组织,各成部众,非同一故。此中一千比丘,即三迦叶及其弟子。其先皆是长发梵志,梵志即婆罗门教中出家修苦行以求生梵天为志者。现已从佛闻法得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为无学果,如学满毕业之学生;初、二、三果名为有学,如已获入学之学生。阿罗汉亦有三种义或五种义,乃至法华论中说十九种义,而根本义为应。如云多他阿伽陀、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即如来应正遍知。应有应供之义,平常误解应供之义,以为施主设供,我们即去应酬接受彼之供养,其实为有德者应当受供之义。盖佛与阿罗汉所修功德圆满,堪为世间福田,应当受人天供养也。诸漏已尽以下,言阿罗汉功德之相。所应断之烦恼已断,所应得之功德已得,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有心思行为离一切颠倒,得大自在,而已达到究竟彼岸。按此经有天亲菩萨所造释论,名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元魏菩提留支译。于此无学,列有八种功德:一者、所作毕竟,即此经诸漏已尽;二者、毕竟于应作者已作,即经所作已办;三者、远离三昧障,即经舍诸重担;四者、舍离所受五阴业报,即经逮得己利;五者、证涅槃,即经尽诸有结;六者、过三界,即经正知解脱;七者、依不颠倒受教修行,即经心得自在;八者、如实修行四如意足,即经到于彼岸。论又云:『阿罗汉者,能受信者所施物故,故名应供』。复与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此为大眷属众。其他译本,并列有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勇修行智菩萨等名,及天龙八部等,此译略也。然无量二字,即可以略文而概括其广。菩萨二字,常人亦多误解,以凡泥塑木雕者为菩萨,甚至于玩具类之泥像等亦呼为泥菩萨;或以为必如观音、地藏等方可称为菩萨。不知菩萨是梵语之菩提萨埵,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此觉有情有二义:一、是自求大觉悟之有情,二、是以大慈大悲觉悟他有情,所谓普度众生者是。菩萨亦有程度高低不一,初發菩萨心即得称菩萨,此中乃有大威德神通智慧之大菩萨,故云摩诃萨——梵语摩诃萨埵,此云大有情。
以上明同闻证信中之比丘众与菩萨众。此二众,在今世佛教徒犹仿佛存之,依比丘律仪结成僧团乞食而住者,今锡兰、缅、暹等处行之,此可称为比丘众。西藏僧俗称喇嘛,其黄帽派亦先受持比丘戒律,但于学密法后,及红衣、白衣派多有不依比丘律制,依大乘法广修利世济人行者,此即近于菩萨众。在中国汉地常称出家人为和尚,实为尊敬出家人之称。从古即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在数旬间顿时接受,从不专遵行沙弥、比丘戒生活;而百丈立清规,自云:『不离大小乘戒,不即大小乘戒』,而自成为一种特殊之出家众规范,今自其特殊处,即可称为和尚众。至于日本通称寺院僧侣为蒲塞,彼蒲塞一名,本为坊主,今可即作优婆塞、夷之义解。彼虽寺僧亦为一寺区信众之教化主,但非出家比丘,而略同在家菩萨,故皆娶妻置产而从事于社会文化公益事业,此可称为蒲塞众。今中国在家佛徒如居士林等,最应充分学习日本佛教徒,尤应学其净土真宗,以积极之精神护教弘法,發扬文化,建设社会各种事业。至于中国出家僧众,若单是和尚众,今已觉太空疏散弱,不足以应今世需要之佛教而生存;故出家者应先经过如锡兰等比丘生活及西藏之喇嘛生活以为基础,乃可成端拱无为之和尚众生活。予尝谓出家者,须经过最少二年多则十二年之学僧生活,完全在沙弥、比丘戒律僧团中修学佛法;次学喇嘛僧广修诸自利利他功德,能为社会国家作息灾、增益、除魔、度亡、祷雨、祈晴等法事——中国应赴经忏僧,改良之即摄属喇嘛僧,乃至医药工巧等事皆可随力为之;如此数十年后,方可成一和尚众长老僧,清高无事,而为人供养之福田。否则空腹高心,于佛法无以自利亦无可利于人,徒为社会诟病而遗害于佛教。此当论「所应闻弟子成就分」。
乙二 缘起序
丙一 三昧分
尔时、世尊得成正觉,其日未久,寂然宴坐,久于三昧,观察法界。
「尔时」、即在伽耶山顶诸阿罗汉无量菩萨聚集一堂之时。世尊,指释迦世尊,即前之婆伽婆,为人间天上最所尊崇,故称世尊。正觉,梵语中之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遍正觉,成正觉即是成佛。中国古时,以为最尊最贵而不可思议者莫过于道,故又译为成道。向未得者今已得,向未成者今已成,故云得成正觉。无上遍正觉与通称之觉不同,若迷途之人忽得一知之见,即以为觉,如觉今是而昨非,此种觉仍不免颠倒错误,随时变更,不能称为正觉;要到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及辟支佛果等,方可以称正觉。但其觉犹未逼,不能普觉一切有情,不能觉过去未来长劫之事,不能知无量世界之事,故虽可称正觉,未能称遍正觉;至于诸大菩萨普度众生,则可称遍正觉矣,但其觉虽遍,其功德犹未臻圆极,如月光虽亦能遍全界,而不及日光之炽盛透明,不能谓之无上,要到成佛方名无上遍正觉。盖罗汉所得之智,不过妙观察智之一部分,而菩萨亦于妙观察、平等性智未圆满,合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名四智,惟佛一人圆满具足证得。修行是要断二障得四智,障断尽智圆成,果满三身,恩及群品,如是谓之成佛。依此而言,成佛实大不易!世尊说此经时,成正觉尚不久,自在菩提场金刚座上得成正觉已,三七日或云五七日、七七日受诸法乐,即到鹿野苑度五比丘,渐游化至伽耶山度三迦叶。此经即在度三迦叶以后所说,故有大比丘众一千人俱,大约在成佛后一年或数月之内,故云其日未久。寂然宴坐,此外形之定相,谓六根寂默威仪宁静也。入于三昧,此内心之定境。三昧具云三摩地,正译为定,义是等持——等者入定时心不浮不沉,不昏不散,住于平等,持者能保持心平等住故,此是定之通义。而定相应之德慧有深浅大小不同,佛有海印三昧,首楞严三昧等,由此引生名词甚多。因定由止息诸妄想得成,故又名奢摩他,又名三摩缽底——此云等至,三摩呬哆——此云等引,禅那——此云静虑。禅定通于凡夫、外道、二乘、菩萨及佛,此中是佛之定。但依佛之心而说,本常住于定,无有出入,此就现于人中之化身言,故亦同人类有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此时正入于静默之三昧。观察法界,此明定中智慧所起观察之境,超乎言说思量之上,不同普通散乱或错误的观察。尽宇宙凡一切可言说思量,若有形、若无形、若有为、若无为,皆名曰法。法界有三种义:一、界即性义,一切法性毕竟空,此法空性即法界;二、界即因义,法性本空不生不灭,而此万有诸法差別皆因缘生,宇宙无量诸法缘起之因,因即种子,一切种子即法界;三、法界即一切法总和相,以一法而总一切法统一切法,又非另有一法为统为总,即每一法皆总统一法,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界即界限之义,诸法皆不能越出每一法界限之外。
丙二 能观清净分
作是念言:『我已证菩提,已得圣智慧,已办所应作,已舍诸重担,已出生死旷野,已舍于无明获于智明,已拔毒箭,已尽渴爱,已证法界,已击法鼓,已吹法螺,已建法幢,已舍离生死眼说于法眼,已闭恶道开众善道,已舍非田示诸福田。
此能观清净者,即反省能观察之自己已究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作是念言,我已证菩提。然在三昧何以有念?盖念即正念,佛常在三昧,亦常相应正愿、正念、正知等故。已得圣智慧者,即已得超出世间凡外等之出世间无漏智慧。已办所应作等,即自利功德圆满:已断尽贪嗔痴慢无明烦恼,出于生死旷野,得证法界真如。重担,即心中对于五蕴我我所之取求,不能放下,如重担在身;毒箭,即是凡外邪见或二乘之偏见;渴爱,即猛利之欲贪心:此所谓所应断者皆已断,所应得者皆已得也。已击法鼓等,即利他功德圆满:击法鼓,即转法轮;吹法螺,即降魔梵;建法幢,即摧邪外,生死眼,即妄想分別,能引人到生死之路故;法眼,即涅槃第一义谛,所谓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也;恶道,谓三恶道;善道,谓人天道及出世道之三十七品道,戒定慧道,六波罗密道;非田,谓非福田;诸邪外犯诸过失,不能福利群生者;若自利功德圆满,能使众生起信心以生诸功德者,故名福田。又按天亲释论,以证得菩提得圣智慧为总,将已办所应作以下分成十七种智慧,以示佛之所证得:一者、本愿满足故,如此经已办所应得。二者、舍离所取重担,如经已舍诸重担。三者、善断一切诸烦恼障,如经已出生死旷野。四者、善断一切智障,如经已舍无明。五者、证如实妙法,如经获于智明。六者、离一切邪箭,如经已拔毒箭。七者、离诸愿,如经已断渴爱。八者、成就出世间慧,如经已证法界。九者、转妙法轮,如经已击法鼓。十者、出无我妙声善能降伏一切诸魔,如经已吹法螺。十一者、善能降伏一切外道,如经已建法幢。十二者、善断一切诸结因缘,如经已舍离生死眼。十三者、说世间出世间妙法,如经说于法眼。十四者、善能远离颠倒取相,如经已闭恶道。十五者、转八圣道,如经开众善道。十六者、善能远离外道福田,如经已舍非田。十七者、示现三宝福田,如经示诸福田。如此依论对观,则其文义更明显矣。
丙三 所观法分
丁一 审观三法
『我今审观如是之法,谁能现证、已证、当证?为身证耶?为心证乎?
再将所成就之菩提反省观察,如是之法即前所得之菩提功德法。谁能者,谓何法能证,何法曾证、何法今证、将来还有何法来证,是用身证、还用心证。如是应于能证、所证,身、心、菩提三法,遍审谛观。
丁二 身不可得
『若身证者,身是顽钝,无觉无思,犹如草木墙壁瓦石,从于四大、父母所生,无常败坏散灭之法,必假涂洗衣食等缘而得存立。
若谓身能证菩提者,犹世执即身成佛。然身是物质,如草木瓦石顽钝无知觉,无思想造作之力,且由四大和合,托于父母精血不净而起,危弱不坚,污秽不净,必假饮食、汤药、衣食、房屋、资生众具,乃暂得存立,何能得彼清净无染常住真如之无上菩提?按释论列八种法示身不能证菩提,惟与本经次第稍异。一者、无作者,如经身是顽钝。二者、虚妄取相成就,如经犹如草木墙壁瓦石。三者、远离诸想,如经无觉无思。四者、以诸因缘和合故生,如经从于四大。五者、体不净,如经父母所生。六者、念不住,如经无常。七者、如危朽物不可常保,如经必假涂洗衣食等缘而得成立。八者、体是不实,如经败坏散灭之法故。
丁三 心不可得
『若心证者,心如幻化,无相无形,无所依处,无所容受。
若谓心能证菩提者,犹世执即心是佛,但心无形相无处所,虚幻无实,觅心了不可得,又何从能证菩提?如神光二祖请达摩安心,达摩云:『将心来与汝安』!神光当下觅心了不可得,而所有烦恼妄想心即消灭,豁然大悟。又如楞严经,佛因阿难七处征心,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在何处,皆不可得。以上就身心二法明无能证者。
丁四 菩提不可得
『又菩提者,随于世间而立名字,无音响,无形色,无成实,无相状,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过于三界,无有处所,不可见闻,不可忆念,离攀缘处,非戏论境,无所入,无文字,不可动摇,不可安立,绝于一切语言之道。
既无能证,亦无所证,以菩提的名字亦是随世间假立,依名求之,亦是虚妄分別,无有实体可得。况又无音响,无形色,无相状等,犹不及物质听之有声音,视之有形色等,故似有生成实质及一定相状,占有处所,有处所故可言去来。今此菩提者,过于三界,非见闻思忆境界,不可以善不善诸法分別。攀缘,即妄念分別;戏论,即假名分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不可安立,绝于一切言语之道。予此次到重庆时,说有四句偈,首两句是:『身空莫即方成佛,佛本无成始即身』。成佛,即此中证菩提,若了身心空无可即,方成佛慧,佛菩提性本无成实,始即身空,适契此经无能所证之义。
丁五 无得而得
『而言现证、已证、当证,但惟名字虚妄分別,无生无起,无有体性,不可取,不可说,不可爱著,是中实无已成正觉、现成正觉、及当成者。若能如是无证无成,乃得名为成正觉耳。何以故?菩提者,离于一切变动相故』。
前言能证之身心不可得,所证之菩提不可得,然则如何而言证菩提耶?所言证者,亦是依世俗而说之假名,虚妄分別,无有实体。如是通达无能证之身心,无所证之菩提,无生无起,无相无性,不取不说,不爱不著,心缘寂寂,境智如如,一切无得,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菩提清净寂静,离一切变动相故。予偈之后二句云:『显密闲名今谢矣,不须明镜更添尘』。
甲二 答问分
乙一 文殊问
丙一 起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知佛所念,而作是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诸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应云何住』?佛言:『文殊师利!如菩提相,应如是住』。
文殊菩萨以他心智,知佛心中起了如是观察菩提之念而發此问,若不知即不發问,不發问即无说此经之因缘,故曰起分。文殊师利,或译曼殊室利,都是梵语,此云妙德,玄奘法师翻妙吉祥。文殊,表大乘之根本无分別智,诸菩萨皆依之發心修行,故经中称文殊为七佛之师,或诸佛之师。盖大乘根本无分別智,即摩诃般若,般若为诸佛之母,不依般若不能成无漏福智,虽修诸善功德,不能证得清净法身。然佛心念境界甚深,所谓惟佛与佛乃能知之,何以文殊菩萨亦能知耶?盖大乘圣位可现菩萨身,亦可现佛身,故经中亦说文殊菩萨是过去劫龙种上尊王佛,久已成佛,今特现菩萨身以助释迦宣化。此中文殊能知佛念,可作两种义解:一、文殊已成佛故,二、佛为利益众生故加持文殊令知起问以便说法。又佛有时现身相或起心念,能令各类有情见知,如说有一次佛在山中起念,令一猕猴知之而生敬信。而作是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指前佛心中所观菩提相。此时佛在入定,文殊忽于众中發此问,他人皆莫明其妙,惟文殊与佛心心相印,了了明知耳。善男子善女人,乃具有善根之男子女人。善根者,即信、进、念、定、慧五根,或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或指过去或由现生已修有此善之根基而言。菩提心既无体性,何以能發起?又何以能令不退失不坏灭而相续安住?欲除时疑,因發此问。佛言:如菩提相应如是住;先总答一句。如菩提相无生无起,不可取著,不可安立,今發菩提心亦应如是住;若別有心趣菩提境,即住妄想,非住菩提。此时问答亦惟文殊与佛能知,大众仍不知所说何事,虽有问答等于无说,故须下文重为问答,方入说分。
丙二 说分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何者是菩提相』?佛言:『文殊师利!菩提相者,独超三界,虽随世俗而有名字,远离一切音声言说。诸菩萨众發趣菩提,从初發心则无所趣,是故文殊师利!诸善男子善女人应以远离發趣之心而住菩提。文殊师利!若诸菩萨能發趣于无所趣者,是则趣向菩提之道。文殊师利!趣于无自性,是趣向菩提;趣于无处所,是趣向菩提;趣于法界性,是趣向菩提;趣于一切法中无所执著,是趣向菩提;趣于实际无差別,是趣向菩提;趣于如镜中像、如光中影、如水中月、如热时焰,是趣向菩提』。
佛在上面总答一句,文殊已可了知,今为大众故再發问。佛言文殊师利,先呼其名而后告者,示亲切也。菩提相者,独超三界,以三界皆是名言假立也。显义名言,此对高等有情而用,至禽兽类亦是有言说声音表显其意义;然至虫蚁之类声音亦无,无色界天身器俱无,然各有心识表显其境,此心识为显境名言故。凡三界所表现者,皆虚妄分別识之相,此菩提相则非虚妄分別识相,故云独超三界。然既无相,何以又有此菩提名言?为随顺世俗有情之习惯,假立此名义而摄受化导,但诠旨之所在,则远离于一切言说,如指指月,月不在指。诸菩萨發菩提心者,此心当体空性即是菩提,故从初發心即远离發起心、趣求心,以无所趣而住菩提。昔有一学人问一禅师云:如何是佛?禅师很郑重的说:我为你说了你信不信呢?学人说:师乃大善知识,今既为说,何敢不信。禅师说:你就是佛。此学人当下了然承当。又问禅师如何保任?禅师说:一翳在目,空华乱坠。彼云保任,即此中所说住菩提,能远离發起趣求等妄分別心,即住菩提。前文总说,下文佛又再呼文殊之名而历举七义以告之。一、能趣于无所趣者是趣向菩提,盖第一义中,一切众生与诸佛本来平等性空,无二无別,体即是佛,若执凡圣差別,谓佛胜我劣,我趣佛果者,即是妄想昧却本性,即非是趣菩提。二、趣于无自性,即达因缘生法自性皆空。三、趣无处所者,明遍一切无別在处。四、趣于法界者,证真如法性得无分別智,即菩提心。五、趣于一切法中无所执著者,法即是物,凡可言说想念皆名为法,所谓言之有物。执一物即有一实在自体,如一棹子、一茶杯或一草一花乃至一地球一太阳,皆各有实体有自性,故有自他分立,可取著、可趣向,此落于虚妄想相之遍计所执。然诸法乃因缘所现幻相,由识心分別而设立假名,不可执为实有。若固执各自有实体,此法即不通于彼法,彼法亦不通于此法,互相障碍,如今之科学、哲学,必先有一基本安立之空间、时间格架,然后依之而發挥其原子、电子等说;又如造屋,必依地画图而后建立之:一有依据处所,即有立足之地,落于数量,有碍有对,故于法无所执著乃趣菩提矣。六、趣于观一切法如镜中像,如光中影,如水中月,如热时焰者,虽观境相了了分明,而知是幻现,不执为实物,或就四大、五阴观察以破人我执,或知一切法毕竟空不存丝毫能所取心除法我执,如金刚经观有为如梦幻泡影露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是趣向无上菩提。此一段,为佛答文殊根本要义,下皆文殊应问而答之差別说。
乙二 文殊答
丙一 答净月威光
丁一 依何处修何行
尔时、众中有天子名净月威光,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诸菩萨摩诃萨修习何行?依何处修』?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大悲行,依于一切众生处修』。净月天子又问言:『菩萨大悲依何心起』?文殊师利菩萨言:『菩萨大悲依无谄诳心起』。又问言:『无谄诳心依何而起』?答言:『无谄诳心依于一切众生平等心起』。又问:『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依何而起』?答言:『依于入非一非异法性心起』。又问:『入非一非异法性心依何而起』?答言:『依深信心起』。又问:『深信心依何而起』?答言:『依菩提心起』。又问:『菩提心依何而起』?答言:『依六波罗密起』。又问:『六波罗密依何而起』?答言:『依方便慧起』。又问:『方便慧依何而起』?答言:『依不放逸起』。又问:『不放逸依何而起』?答言:『依三种净行起』。又问:『三种净行依何而起』?答言:『依十善业道起』。又问:『十善业道依何而起』?答言:『依持净戒起』。又问:『持净戒依何而起』。答言:『依如理思惟起』。又问:『如理思惟依何而起』?答言:『依观察心起』。又问:『观察心依何而起』。答言:『从忆持不忘起』。
此中先问后答,如文可知。文殊以无碍乐说辩才答净月威光天子问,以十四种次第说上上胜胜之法。此中天子亦是已發菩提心者,因闻佛告文殊發趣菩提之义,心犹有疑,故發此问。谓菩提既然如是,则初發菩提心者究竟依于何处?修何种行呢?文殊答以修大悲行,依于一切众生而修。即观察无我,以一切众生为我,众生之苦即我之苦,起大悲心,修利他行,此即菩萨依众生修大乘行之方便。至于佛则不假方便,任运利生,所谓「无功用道」,不须有所依也。大悲依无谄诳心而起,无谄诳心即是直心,真实无偽不欺诳众生,所谓「直心是道场」等。无谄诳心依平等心而起,心若平等则对一切众生无自他亲疏厚薄之分,乃能直心无谄。平等心依于入非一非异法性心而起,能通达诸法因缘生,平等性空,一异不可得,因此对众生起平等心。非一非异法性心依深信心而起,此深信心即信佛说诸法因缘生,法性平等。非依佛无上菩提,不能起深信心,故深信心又依菩提心而起,有發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即能起深信心。而菩提心又依修习六波罗密起。六者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此六种波罗密行而起菩提心。又六波罗密行依方便慧而起,方便慧即是能知对治法之智,如悭贪即以布施对治,恶行即以持戒对治,嗔恚即以忍辱对治,懈怠即以精进对治,散乱即以禅定对治,愚痴即以智慧对治。方便慧依不放逸而起,不放逸者不放任其身心令生过恶,起向上精进心以求对治,故修六波罗密。不放逸依三种净行而起,三种净行者,即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也。三净行依十善业道而起,十善者,即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不贪、不嗔、不痴,此为人天正道,故称十善业道,又为世出世间正行道之根本。十善业道依持净戒而起,净戒即佛各种戒律,其目的亦不外清净三业,圆满十善。持净戒依如理思惟而起,以合于真理之思惟,如何能使身心行为清净得到解脱,于是有持戒之行为生起。如理思惟依观察心而起,能明澈观察诸法前因后果毫不糊乱,方能如理思惟。观察心依忆持不忘而起,忆即忆念,持即保持,忆持不忘即是闻所成慧,如理观察思惟即思所成慧,从持净戒至修大悲行,皆修所成慧。统观以上即修习闻思修三慧,三慧中尤以听闻忆持正法为根本。然此十四种法展转相因,展转生起。按释论系以忆持不忘为第一,倒为次第,乃至修大悲行为第十四。论十四法者:一者、受持不忘,二者、善取正教观有为法,三者、无彼处过,四者、不随顺诸过,五者、善修十善业道,六者、身口意业三法清净,七者、戒清净,八者、随顺利益一切众生,九者、满足一切助菩提法,十者、不疲倦,十一者、业果清净,十二者、修行清净,十三者、作利益一切众生清净,十四者、心清净。如此十四法以完成大悲心为主,由修习诸行而圆满大悲,乃成真正發菩提心。
丁二 發菩提心因果
戊一 法说
尔时、净月威光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诸菩萨發菩提心凡有几种于因于果而得成就』?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诸菩萨發菩提心凡有四种于因于果而得成就。何等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解行住發心,三者、不退转發心,四者、一生补处發心。应知初發心为解行住因,解行住發心为不退转因,不退转發心为一生补处因,一生补处为一切智因。
净月威光天子闻文殊开示修于大悲行已,接著又问發菩提心的因果成就。大士乃菩萨之尊称。此發菩提心因果,概括言之约有几种?發菩提心四字,稍闻佛法的人都会说,而能确切解释者恐还不多。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果所成就。初發心即对此境而發起,故云發菩提心。然心是总名,有八识心王及心心所法皆属于心,究竟对菩提果境所發起者属于何心?试观初發心即是立志愿,欲求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是心所法,乃第六意识上相应五別境中之欲心所。与彼相应起者,有六识心王及五遍行十一善等心所法,由此展转相依相托之根本依、种子依等之众缘,以及等流而起之善行功德,乃至能了达缘生性空等,皆总摄为菩提心矣。此就十信位發心而言,到十住位此心展转增盛,由愿欲而起决定不可引转心,又成以胜解为主的菩提心。到十向位念念回向菩提,念念回向众生,念念回向真如,二六时中念兹在兹,念力增胜,又成以念为主的菩提心。再进而至四加行位,此心又恒与定相应,即成以定为主的菩提心。又由加行无分別慧观所取境空,达能观心空,心境俱空而發根本无分別慧之时,则菩提心即是菩提,此时方名真菩提心,亦是以慧为主的菩提心。此心无發而發,菩提亦无得而得矣。文殊答有四种發心,于因于果而得成就:一者初發心,即是最初对无上菩提立起志愿,能确定明了菩提之境以發心趣求,即十信位趣初住位之心。此趣求菩提之志愿即四宏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无上,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佛果。二者、解行住發心,即前欲、胜解、念、定之發心,由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四加行。上二皆因位發心。三者、不退转發心,梵音所谓阿鞞跋致,此入初地得证不退,故名不退转發心也。四者、一生补处發心,补处者补处佛位,此是最后身發心,發心即成佛。如释迦世尊于金刚座上而發愿曰:『若不证菩提,终不起此座』,正所谓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此二皆为果位發心。应知此四种發心,依修行次第而言,亦是展转相因而起,谓如初發心为解行住因,乃至一生补处發心为一切智因。一切智又名一切智智,即正遍知,为如来德号之一,梵语三藐三菩提是也。
戊二 喻说
『复次、天子!应知初發心如田中下种,解行住發心如芽渐增长,不退转發心如枝叶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补处發心如果实成熟。
文殊菩萨为普利一切众生故,将前四种發心用十一种譬喻详为解释。因众生之根机行业有种种之不同,非一种譬喻能遍晓一切人,故用种种譬喻来说。第一、以种田为喻,谓四种發心因果次第,如下种、發芽、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如文易知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造车人先集于材,第二發心如得材已各別治净,第三發心如彼匠人造车成就,第四發心如以其车引重致远。
第二、以造车为喻。治净者,去其枝节,各別分配某材为轮,某材为轴,引重致远,喻成佛度生。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犹如初月,第二發心如五日夜至七夜月,第三發心如十日夜月,第四發心如十四夜月。应知如来所有智慧,譬如明月至十五夜,一切光明悉皆圆满。
第三、以明月为喻,月光喻智慧,智慧即觉,觉即菩提,初發菩提心如初月,其光未露,渐至成佛,如十五夜光色圆满。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超声闻地,第二發心超支佛地,第三發心超不定地,第四發心住决定地。
第四、以三乘行果为喻,初發心虽未断生死烦恼,而其心已超过声闻地,所谓迦陵在壳,其声已超群鸟,盖声闻终不成佛也。辟支佛即是独觉。不定地尚有退转,此中第三即是不退转發心,故云超不定也。住决定地,即是成佛。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譬如有人初学字母,第二發心如彼学人渐解分析,第三發心如学已久善知算数,第四發心如学成熟了达诸论。
第五、以求学次第为喻,此字母即指印度梵文字母,大概除中国汉文外,其余世界各种文字,皆从字母拚音学起。渐解分析,即明了文法集字成句,集句成章。第三如文已成章,算已知数。第四则已了达究竟毕业,可以运用矣。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菩萨住因,第二發心菩萨住智,第三發心菩萨住断,第四發心菩萨住果。
第六、以菩萨住位为喻。初二为因,三四为果。若细分之,第一为纯因;乃因中之因,第二为因中之果;又初二能伏二障,第三方能澈底断除二障一分,故能不退,乃果中之因;第四一生补处以邻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是果中之果矣。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因所摄,第二發心智所摄,第三發心断所摄,第四發心果所摄。
第七、以所摄为喻,因果次第与上义同。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从因而起,第二發心从智而起,第三發心从断而起,第四發心从果而起。
第八、以所从起为喻,义亦同上。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因差別分,第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發心断差別分,第四發心果差別分。
第九、以差別为喻,显發心差別之相。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采集众药,第二發心如分別药性,第三發心如随病合药,第四發心如服药除愈。
第十、以采药治病为喻,五明中有医药明,行菩萨道者应能采药合方。药服病除,如最后發心,达到断烦恼证菩提之目的矣。
『复次、天子!第一發心生法王家,第二發心学法王法,第三發心学得了解,第四發心学得自在』。
第十一、以学法王为喻,法王即指佛。又法王有泛正二义:泛论则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成,一切即摄一切法,无论果法因法世法出世法佛法众生法,一一皆平等性空,随以一法为主,可对众法而称王,法法皆可为王,所谓于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于一芥子纳无量须弥,皆显法王之义。又一切诸法真实性空,如此普遍常住空真如性,即为法王,王即是空,所谓空王。又一切法皆心所变,应以心为诸法之王,王以能自在转变为义故。然此上犹未能正显法王之义,而最正确之真法王,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转有漏成无漏,转杂染流转成清净常住,转无明妄想识成圆明遍照智,故得菩提者曰佛,唯佛是真正法王。此中生法王家,即初發菩提心时皈投于佛也。第二第三即对佛法已得胜解明了,第四学得自在,自在即王义,谓得成佛也,如法华经佛谓『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是也。
丙二 答决定光明
丁一 问速疾道行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决定光明,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何者是菩萨摩诃萨速疾道?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者,答净月威光已毕之时;会中者,即伽耶山法会之中;有天子名决定光明,为区別天王故称天子。此中天子大概以欲界天者为多,因欲界天与人较近,又不常在定,能多闻法;上二界的天人则多定境,故少赴法会。天子有凡夫,亦有证初二果者,证三果即上生色界五不还天。又如华严等说,初二地菩萨现生人间作转轮圣王,三地于忉利天应化为王,四地夜摩天,五地兜率天,六地化乐天,七地他化自在天,八地大梵或二禅天,九地三禅天,十地四禅或色究竟天,各各应化为王,故天王天子中亦多菩萨应化。速疾道,即速疾成佛之捷径;發菩提心者虽可决定成佛,但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之长时间,五十五位或四十五位之阶梯,及舍头目脑髓种种难行之事,故有退转之过患,因此请为说速疾成佛之方便以鼓励其萎弱畏退之心。由此大乘各宗,都以不涉阶梯之顿超方便称胜,如禅宗见性即成佛,密宗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乃至净土宗横超三界等,皆为修菩萨行者此一要求而设之方便,使初学之人制心一处,由所习一法门中忆念专持,集修一切菩萨功德,日进有功,孜孜不倦。然此经所明,乃修菩萨行平正通行之道,亦即法华经所谓大白牛车其疾如风也。真实成佛,须断尽二障,圆成四智,恩普群生,满足自利利他断、智、恩德、方成佛果,不是偷心取巧所能幸致。即净土念佛法,虽云简便速疾可以横超,当知此不过是超此世界而迁移一较便于修行的环境而已,并非往生即已成佛,仍须历位修习增进,以求圆满断智功德,方成佛果。平常所谓横超、竖超,其义并不正确。凡夫虽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因带有漏业故,不能算出三界,不过彼世界环境好,有胜缘增上,使其易进不退耳。仍非断尽三界惑业,不能了脱生死。各宗设方便令其心有所专注,如此恒久专一,即于其中勇猛集修众行,故云易速成佛。若徒贪方便便宜而不能恒久,学此法稍久不见功效又改学彼法,学彼法稍久不见功效又改学他法,见异思迁,逐偷惰之情以流荡,则反塞方便之门,终无成佛之望矣!
丁二 答四种二道
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菩萨摩诃萨速疾道有二种,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菩提。云何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方便道者摄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简择;方便道者不舍众生,般若道者能舍诸法;方便道者知法和合,般若道者知不和合;方便道者能为因缘,般若道者能至寂灭;方便道者能知诸法差別之相,般若道者能知法界无差別理;方便道者能具庄严诸佛国土,般若道者能知诸佛国土平等;方便道者能知众生根行不同,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无所有;方便道者令诸菩萨诣于道场,般若道者能令菩萨逮无所觉。
此第一种二道,以方便与般若二种为速疾成佛之道。维摩经云:『方便以为父,般若以为母』,方便是福德资粮,般若是智慧资粮,福慧圆满——两足尊者,即是成佛。菩萨无父母,以方便般若为父母(世父母所生者,是四大假和之众生,非是菩萨);佛亦无父母,以方便般若为父母。达一切法因缘所生,自性本空,如幻如化,而修诸方便行,所谓『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度阳燄众生,降镜像魔军』,一切法皆唯心所变空无自性,以此常行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法而至成佛。方便与般若不可或离或缺,故维摩经谓『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即此义也。方便道者摄诸善法,一切法可分善不善无记,此中善法通世出世间善法,大概六度中前五度可以摄之;般若道者了知简择诸法,般若即慧,能决择诸法之善恶邪正。方便能摄诸众生不舍一有情,般若能了达诸法空性,不执一法。方便能知诸法因缘所生相应和合,般若能知诸法性空虚偽不实,无可和合。方便能如实知可化众生,为施设诸教法生起因缘,般若能集种种助道为众生至寂灭因缘。论云:『已上说功德清净道,次说因清净道』。方便能分別解释诸法知其差別之相,般若能知诸法平等法界无差別相。方便能广修福德庄严佛土,般若能知诸佛国土平等,如维摩经谓『诸佛净土,亦复皆空』。方便能知众生根性不同,有随信行者,有随法行者,分別观察随机施教,般若能了知众生毕竟空无,不见有一众生可度。方便能令诸菩萨诣于道场,由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以及等觉入妙觉佛果地,般若空慧能令菩萨逮无所觉,所谓『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也。此方便与般若,乃大乘菩萨之总行,不可须臾相离,菩萨依不离方便之般若,速得成佛,所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为速疾道。
『天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速疾道,云何为二?一者、资粮道,二者、决择道。资粮道者谓施等五波罗密,决择道者谓般若波罗密。有著道、无著道,有漏道、无漏道,皆如是说。
此第二种二道,以资粮与决择明二种速疾成佛之道。菩萨资粮本通修六度,但以前五度正为福德资粮,到四加行位时常在定中引發般若慧即为决择道,义亦同于前方便般若相依不可相离。有著无著等亦如是说者,即有著道者谓施等五波罗密,无著道者即般若波罗密。有漏道者谓施等五波罗密,无漏道者谓般若波罗密。故前五离般若不成无著无漏,亦即不成为波罗密。
『复有二种速疾道,云何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谓有相位,无量道者是无相位。
此第三种二道,以有量与无量明二种速疾成佛之道。有量道者,遍取诸识境界,著相而修六度,因著相故则所得功德即有限量。无量道者,初地以上菩萨已得无分別智,超过诸识境界;但初地菩萨尚假功用,八地以上则可任运修无相行,无功用道故云无量。
『复有二种速疾道,所谓智道以及断道。智道者谓从初地至第七地,断道者从于八地至第十地』。
此第四种二道,以智道与断道明速疾成佛之道。初地至七地明智道者,以初地乃如实知法界故。然烦恼等尚现缠绕,初地以上,此智地地展转增盛,至八地乃如实断除诸烦恼不现行。以上明發菩提心修速疾成佛道之次第。
丙三 答勇修智信
丁一 问菩萨义智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勇修智信,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所知义?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所修智』?
先明菩提心次第,次明發了菩提心之菩萨又当如何修菩萨行,此第三段答菩萨境智,乃经十信十住等位而至入于初地证智之境。虽有此三种问答浅深不同,而各从其主题,仍皆贯摄从初發心以至成佛一切行果。所知义者,义即义相,诸法实相之第一义;所修智者,下明菩萨十种智等。
丁二 答所问义智
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义非和合,智是和合』。勇修智信菩萨言:『大士!以何因故义非和合,智是和合』?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义是无为,无为则非义,非义中无有法若和合若不和合;义是无变异,无成实,不可取,不可舍,皆如是说。善男子!智名为道,道与心和合非不和合。复次、善男子!智惟是和合非不和合』。勇修智信菩萨言:『大士!何因缘故智唯是和合非不和合』?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智善能观察蕴、处、界,善观察缘起法,善观察处非处,以是故惟和合非不和合。
义非因缘和合,智是和合相应。义是第一义谛,不生不灭,无为无相,故无和合相应可得;无前后变迁,无彼此差异,无定实物,非作成事,不可取舍,故非和合。智名为道,智是智慧,智慧即是心所,以慧相应心清净故,能证法界。能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缘起法。能观察处非处者,即知是处非处乃佛十力之一,故智惟和合非不和合。
丁三 说六种十法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摄智,七者、波罗密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众生智,十者、于一切法无所著智。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智。
第一、说菩萨十种智。义非和合,智是和合有种种差別相,有相应之心心所法,有所缘境界,有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故有种种智相。由智成菩萨行,大菩萨有十种智,而十者又互相摄。一者因智,二者果智,此二智对待而说,大概从菩萨初發心所起之胜解加行——十信、十住、十回向,都可说是因智;初地以上登圣果位,即可是果智。然此乃一往之分別,若细分別,究竟真实果智,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觉以前皆为因智,从初闻法了解胜义以至等觉皆为成就无上菩提之因。又有重重果智,所谓伏断一分烦恼即得一分菩提,而唯一的因智乃十信位最初發心,尚未真正發起菩提心之十信为因智,初住以上即为果智。又十住为因十行为果,至等觉为因佛为果,因果相对有此种种差別。且果智从因智生,因智从果智起,如凡夫生信由闻大乘法为因,法是由佛清净果智流出。华严经中明凡夫初心皆因佛智而發起,所有菩萨皆住于佛智位中,所谓果澈因源也。而佛果智慧又从菩萨所修因行得来,展转增盛而成佛果之大圆觉,所谓因该果海也。因果重重交相为用,此菩萨所具修之智也。按论云:一、因智者,以善知无始世来解脱种子故。二、果智者,以如实知无始来种种业报故,则以知因知果为菩萨因果二智也。三、义智者,即以无差別义而成种种因果差別相,则重重因果差別皆现起于第一义智,如鸟依虚空成重重飞行,若离虚空则不能飞。四、方便智者,以大慈悲愿,修方便行,成就无量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种诸善根。五、般若智者,能观察善不善法,乃至观察善不善俱不可得,所谓照见五蕴等皆自性空,无智亦无得,无佛无众生,无烦恼无菩提,然般若不离方便,方便不离般若,此二者又相依不可相离也。六、摄智者,此总摄之智,如前因与果相摄,方便与般若相摄,不即不离,以摄取法施资生之益。七、波罗密智者,波罗密此云到彼岸,或修六种,或修十种,以成就种种善根而自利。八、大悲智者,依善根而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行,修四摄法,普度利他。九、教化众生智者,以善能观察众生根器及时节因缘而施教也。十、于一切法无所著智者,即远离二边修行中道,不著断常有无,方便修习诸行以自利利他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發起,何等为十?一者、身發起,为一切众生净治身业故;二者、口發起,为一切众生净治口业故;三者、心發起、为一切众生净治意业故;四者、内發起,于一切众生无所取著故;五者、外發起,于一切众生行平等行故;六者、智發起,修习一切佛智故;七者、国土發起,示现一切佛刹功德庄严故;八者、教化众生發起,知诸烦恼病药故;九者、真实發起,能成就决定聚故;十者、无为智满足發起,于一切三界心无所著故。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發起。
第二、说菩萨十种發起,即菩萨由本身清净功德而發起利益众生之行。一、身發起者为令一切众生身业清净,先净治自身,令成清净功德相好庄严。二、口發起者,为令一切众生口业清净故。正确的说,应是语业;平常谓口,对眼、耳而说,口确为言之器,而言不只口能發,如喉,舌,肺,腹皆有关系。净治者,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三、心發起者,即令众生意业清净,除贪嗔痴及所知障诸烦恼。四、内發起者,以无我智不执内身之我,亦不见有我外之众生,离虚妄分別,不执诸法,无所取著。五、外發起者,遍观一切众生平等平等,远离憎爱圣凡自他之想。六、智發起者,修习一切清净佛智,乃成就佛果上之无上菩提智。七、国土發起者,以闻慧智不颠倒求法,修净佛国土之行,示现一切佛国土清净庄严。八、教化众生發起者,为度尽众生断种种烦恼,故修无量法门,能观众生之根机应病与药。九、真实發起者,凡夫依外道法门成邪定聚,依佛法發心不退成正定聚,更有不定性众生遇大乘人發大乘心,遇小乘人發小乘心;此真实發起,指菩萨决定聚,不但不退入凡夫道,亦不退取二乘小果,决定大菩提心以通达般若慧。十、无为智满足發起者,了证无为真实法性,圆满证得清净涅槃,不著一切三界虚妄诸法。菩萨为利他故,依身口意乃至无为而成十种發起。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密行,二者、摄物行,三者、般若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慧资粮行,七者、求智资粮行,八者、清净信心行,九者、入诸谛行,十者、不分別爱憎境行。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行。
第三、说菩萨十种行,行即行为,亦即所作事业。一、波罗密行者,乃菩萨正行,即修习六度以令菩提法满足,否者即非菩萨正行。二、摄物行者,即行四摄以摄化众生。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中布施与六度中之布施相异,六度中之布施度,为度自心悭贪而行舍施,此中布施专为摄受贪求之众生而行惠施。同一布施,因所为不同,故一是自利,一为利他。贪为众生通病,故自利利他,均以布施为先。三、般若行者,即以平等空慧如实观生灭诸法性空,自悟悟他,从因至果,转染成净,转凡成圣。四、方便行者,论云:『以如实知一切法故』,即知诸法因缘和合染净因果之相,随缘而行菩萨事,所谓以方便为究竟也。五、大悲行者,观诸有情生悲愍普度心,不求自证涅槃。六、求慧资粮行者,慧即般若,乃菩萨之因智,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所修者皆是也。七、求智资粮行者,智是果上之智慧,即菩提、萨婆若,乃十地以上所修为佛果智之资粮。八、清净信心行者,初發心住十信心满足,亦可名清净,但真实信心清净,要到初地方名信心成就;而初住得胜解之信心,已于一切法中无有疑惑故。九、入诸谛行者,菩萨观真谛、俗谛或四圣谛以修诸行。十、不分別爱憎境行者,达诸法平等,不见有恩怨好恶,离憎爱境,依平等慧而起妙行。如是十种,名菩萨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观,何等为十?一者、身无尽观,二者、事无尽观,三者、法无尽观,四者、爱无尽观,五者、见无尽观,六者、资粮无尽观,七者、取无尽观,八者、无所执著无尽观,九者、相应无尽观,十者、道场识自性无尽观。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尽观。
第四、说菩萨十种无尽观,如华严宗说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以无碍故即无有尽。平常说佛法无边,以为有神通等法术,不能以常情思议其边际者为无边,然此乃是迷执。若不以佛智慧眼来观察诸法,则法法皆有边际,有障碍,有限量,有穷尽,不能称无尽观;而一以佛眼观之,则法法无边无尽。一、身无尽观者,此身无尽,人人本具,非佛独有,惟非佛智不能观见也。此身指四大五蕴总相之身,通于诸佛众生,此一集聚之身,虽数尺数十年,而前前推之无始,后后追之无终,众缘性空,等周法界,所谓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从前有一位学东密者,谓密宗明六大缘起,吾人与毗卢遮那佛皆当体即以六大为体,故吾即身是佛。予当时即破其执云:如此则你亦与一堆牛屎同以六大为体,所以你亦即是牛屎。然观法法平等无尽,亦何差別?二、事无尽观者,如实观察实不实义,以通达事事无碍。三、法无尽观者,法义广通于世出世间,有为无为,故当相无尽。四、爱无尽,五、见无尽者,此皆烦恼,爱即贪烦恼,见即倒邪见,应如实观察善不善法及倒非倒见皆性空无际,即贪爱为大慈悲,即邪见成大智慧。六、资粮无尽观者,以如实观察种种法门,修集善根回向大菩提,资粮为菩萨因行,因行能回向菩提,即是因该果海。七、取无尽观者,取即取著,有取有得,亦属烦恼,即烦恼而观自性空。八、无所执著者,即离取著等执故。九、相应者,以如实观是义非义相应不相应,若广义的相应,等于六因中之相应因是。十、道场识自性无尽观者,道场即成佛之场,所谓菩提场,此乃金刚道后异熟空时,由大圆满觉相应无垢清净识所现。依佛智观察一切法,法法皆无尽,乃至三世诸佛十方刹土,重重无尽。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调伏行,何等为十?一者、调伏悭嫉行,舍施如雨故;二者、调伏破戒行,三业清净故;三者、调伏嗔恚行,修习慈心故;四者、调伏懈怠行,求法无倦故;五者、调伏不善行,得禅、解脱、神通故;六者、调伏无明行,生决定善巧慧资粮故;七者、调伏诸烦恼行,圆满一切智资粮故;八者、调伏颠倒行,出生真实不颠倒资粮道故;九者、调伏不自在行,于时非时自在故;十者、调伏著我行,观察诸法无我故。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调伏行。
第五、说菩萨十种调伏行,调练三业,伏灭诸非,乃戒律之功能。但此中调伏含有对治意,以十波罗密清净行对治诸烦恼,如以布施对治悭贪;烦恼过失如病,调伏如药,对治结果即是度脱,所谓布施度悭贪。调练功德伏灭过失,是此中之义也。一、调伏悭嫉行者,舍一切所有而为布施,普施如雨,则贪悭心灭。嫉是嗔之流类,但此中嫉由贪而起,见他人之利益自己不得而生嫉心,离悭即能自行布施,离嫉即能随喜人之利益。二、调伏破戒行者,遵守佛戒,谨慎三业,则身口恶行及种种不合世间道德之行为皆无从现起。三、调伏嗔恚行者,忍辱以慈为本,非消极退萎怯弱而屈忍也。彼怯弱之忍乃畏退不得已而忍之,其嗔心更甚,必阴怀报复心;而佛法之忍乃明了因果,观众生颠倒而生怜愍心,不使彼造恶因,先息自己嗔心以转人之嗔心,如释迦世尊往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心,并發愿于成道后令首先得度。四、调伏懈怠行者,以精进求法无倦,即能对治懈怠。五、调伏不善行者,不善行多从散乱心生,即散心之善,其善亦不究竟,必须得禅定發神通,方得顺解脱无漏善。禅定有四禅八定,通有六种神通,凡出世善法皆依定生,或从通生,而通又由定生,故欲除不善须先修禅定。六、调伏无明行者,无明即是愚痴,但无明有粗细不同,尤以六识相应之无明能感有漏生死果,修般若观,明无我理,可以断异熟愚及执我愚,则观空不执空,观有不执有,证真如而无明除矣。七、调伏诸烦恼行者,广行无量方便,调伏无量烦恼,圆满一切方便智资粮。八、调伏颠倒行者,有情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菩萨以愿波罗密修集助道诸善法,令颠倒不生,上求无上菩提,下度一切有情。九、调伏不自在行者,自在不自在即是自由不自由,此关于有力量无力量。若自无力量,则一切事皆为他所牵制,为他恶缘所胜,无力自由,菩萨通达诸法性空,得大自在,福力智力悉皆圆满。十、调伏无我行者,观诸法毕竟空,断除法我执,则智波罗密圆满。以上十种波罗密,即施、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以对治贪等诸烦恼,是名菩萨十种调伏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寂静地,何等为十?一者、身寂静地,远离三种身不善业故;二者、口寂静地,净治四种口业故;三者、心寂静地,永舍三种意恶行故;四者、内寂静地,不执著自身故;五者、外寂静地,不执著一切诸法故;六者、智资粮寂静地,不执著所行道故;七者、不自高寂静地,观察圣智自性故;八者、究竟边际神通寂静地,出生般若波罗密故;九者、灭戏论寂静地,不欺诳一切众生故;十者、不顾恋身心寂静地,大悲教化众生故。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寂静地。
第六、说菩萨十种寂静地,与上第二段名义大同,惟前者为利益众生示现發起,此就自身所成清净功德立名。一、身寂静者,离杀、盗、淫而得清净安宁。二、口寂静者,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而生清净功德。三、心寂静者,离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而成意善清净故。四、内寂静者,不执自身,离邪我见故。五、外寂静者,不执诸法,离我我所见故。六、智资粮寂静者,不执功德过失、有物无物及我能修道故。七、不自高寂静者,不起贡高我慢,如实观察圣地、佛菩萨地,不见有圣凡生佛高下,圣智自性平等故。八、究竟边际神通寂静地者,以波罗密慧行,得未来边际寂静,到菩萨究竟地。九、灭戏论寂静者,能如实知世谛及第一义谛,不颠倒说法,不欺诳一切众生也。十、不顾恋身心寂静者,为教化众生故,以大慈悲心示现三界受生,不惜身心疲倦,但知有众生而无我,对于世间无恋无求,惟为利益众生而现身也。
丁四 说实不实行
『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如实行者能得菩提,不如实行则不能得。如实行者,如其所说则如是行;不如实行者,但有言说,不能信受,不能修习。
先总讲能实行与不能实行,能如实行则得菩提,不如实行则不得菩提。次分说二种如实行,略说有六类,广说则有无量无边如实行法。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道如实行,二者、断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自调伏如实行,二者、教化众生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有功用智如实行,二者、无功用智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善建立诸地如实行,二者、善观察诸地无差別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善远离诸地过失如实行,二者、善圆满诸地功德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善说声闻、辟支佛地如实行,二者、善说诸佛菩提不退转法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如实行法,若能如是如实行者,当知是人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文殊师利菩萨复告勇修智信菩萨,谓有二种如实行:一、道如实行者,谓方便道如实修行;二、断如实行者,谓究竟断惑证真。复有二种如实行:一、自调伏如实行者,谓受持净戒,调伏自身,如实修行以取圣果。二、教化众生如实行者,谓行四摄法,化导众生令入正轨。复有二种如实行:一者、有功用智如实行者,谓七地以前有作心而行菩萨道;二、无功用智如实行者,谓八地以上无作心而行菩萨道。复有二种如实行:一、善建立诸地如实行者,以方便慧故善知分別诸地及世出世间染净因果如实修行;二、善观诸地无差別如实行者,以入一相智故,观察诸地无有差別,不取于相如实修行。复有二种如实行:一、善远离诸地过失如实行,二、圆满诸地功德如实行。菩萨离二边,不休息,精勤修行,则断一地过失即证一地功德,地地断过失,地地证功德;此断证同时,断时即证,证时即断。复有二种如实行:一、善说声闻、辟支佛地如实行者,菩萨能善知一切法,虽修大乘道而不舍声、缘二乘法,且能如实修行以度二乘根性;二、善说诸佛菩提不退转法如实行者,以证真如法永不退转,如实修行大乘法故。是名菩萨六类二种如实修行法,如是等类更有无量无边如实修行法,能如实修行者,不久即能证佛菩提。此不久,非有一定时间,八地以上已入第三阿僧祇劫故云不久;又一生补处已阶佛位故云不久。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者,文殊师利对勇修智信及二天子等,作最后总劝之词也。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如来印成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
尔时、即文殊答勇修智信已毕之时,佛即赞善印可。善哉者,以不颠倒所说法,随顺如来所说故,契机契理堪称善说。快说此语者,谓如此之语,说得甚为畅快、痛快也。此总印成文殊答问。
乙二 会众奉行
佛说此经已,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勇修智信菩萨摩诃萨,净月威光天子,决定光明天子,及余众会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经前为文殊问佛说,次为天子等问文殊说,虽全经文殊所说者比佛说者多,但佛是法会主,经佛印证后即等于佛说,故此结文推功归主,皆称佛说。文殊师利为菩萨中上座,应列其名;即勇修智信之所问,亦显系初地以上之境界;而诸天子亦是已發菩提心者,或请法或说法,皆为此法会中之主要人,故同列其名。其余千比丘及诸天等,即略其名。阿修罗,此云无天德,虽生天上享受天福,以嗔多喜斗而无天人之德,然亦为佛八部护法之一,佛每说法必与其会。闻法后得法喜故,信受奉行。若闻后生厌,即不能信受,自更不能奉行,则虽闻无益。佛法重在实行,故千言万语,最后结归奉行。
佛经能使众生信受奉行者,有三种义:一、说主清净,佛已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于诸法得自在,故决定可信。二、所说法清净,以佛如实证知清净法体,所说一切法如诸法真实性相,究竟清净。三、闻所说法者行果清净,如文殊师利及天子等闻法者,皆已生大欢喜,依之而行,证得圣果。此等皆可为后世模范,作后学导师,换言之、即佛法僧三宝清净,故堪信受奉行。佛法既是如此,大众今闻此法亦皆应信受奉行,方是佛法流通于世。
【经文资讯】《太虚大师全书》第 X04 册 No. TX04n0004 第四编 大乘通学(第1卷-第5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太虚大师全书》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此中有四种证信:一、「如是我闻」,为亲闻证信。要结集流传此经,必须是从佛亲闻说法之弟子,然后方见确有渊源。如是者,即如此之义,谓如此之一部经也;我者,乃结集之人,对大众自称以区別之假名,非有我执之我,盖佛法深明无我,诸阿罗汉皆已除我执故;闻者,由耳根發耳识而缘声尘。谓如此一经是我从佛亲闻,非道听途说,或辗转传闻者可比。二、一时为说时证信。此一时,正是佛在伽耶山顶,诸大弟子聚集一处机教相叩之时;不确定其年月日时者,以佛法遍传于人间天上,而人世各国亦历法不同,纵记年月日仍难为标准,故但云一时,以明说此经确有年月日时耳。三、婆伽婆为说主证信。婆伽婆是梵音,或译为婆伽梵,或译为婆伽筏帝,乃佛尊称之一,因含义甚广故不翻译。智度论说,含有德、有名声、巧分別、能破四义;佛地论说含名称、端严、炽盛、尊贵、自在、吉祥六义。常诵佛十号中之世尊,即此译义也。婆伽婆或世尊等名,本通称十方诸佛,盖佛佛道同,诸佛皆圆满自利利他功德,同具十号;然此世界为释迦世尊化土,祇有此独一无二之释迦佛,故但称佛或世尊即知是释迦牟尼佛也。四、伽耶城山顶精舍为说处证信。此经在何处说?即在伽耶山顶精舍中说。城依山建,以山名城,佛即住于山城顶上之精舍中也。本经之世亲释论,科为九分,此当其「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