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菩提心经讲记

  • 悬论
    • 一 释题
      • 甲 经题
        • 1 分释
          • (一) 佛
          • (二) 说
          • (三) 出生
          • (四) 菩提
          • (五) 心
          • (六) 经
        • 2 合释
      • 乙 译题
    • 二 出旨
      • 甲 明体
      • 乙 明宗
      • 丙 明用
  • 释经
    • 甲一 证發分
      • 乙一 证信序
  • 宗纲

【悬 论】

一 释题

甲 经题

1 分释

(一)佛

「佛」者中国人几无不知之如妇孺之拜佛念佛供养佛等然叩其含意能明白答出者虽学者亦未必能也故有详细解释之必要梵音「佛」或「佛陀」具足应云「佛陀耶」古亦云「休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佛驮」皆口音之轻重致有此別而「佛陀」「浮图」二音用者居多今英译梵文则作「布达」音此为五不翻中之尊重不翻或顺古不翻亦即翻译四料简中译音不译义也其含意为「觉者」之义但寻常译为觉颇乖原义因菩提古虽译「道」而新译则名「觉」若菩提与佛皆可译觉其分別何在故佛陀耶应译「觉者」菩提译觉亦犹「瑜祇」译「相应者」「瑜伽」则惟译相应盖「者」字为代名辞即指有此「觉德」之人格而言凡夫以有漏五蕴——色识——为和合假者以有漏诸法和合所成故佛陀则为清净无漏五蕴之和合者以能变所变皆清净故亦有以五分——戒解脱解脱知见——法蕴为言者此则通大小乘依前义为「觉之者」是有财释释以有四智之觉德故四智摄一切功德尽故如因地一切不离识故亦如世间有学问者称学者有贤圣之德者称圣者贤者故就有觉德者称觉者依后义为「觉者」解脱解脱知见皆觉摄故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戒定皆以慧为主体故而台宗从因至果依证未证理而判六即实则惟究竟名佛盖非泛泛可称觉者如声闻缘觉觉虽觉矣然偏觉生空而犹昧法空是则偏而不遍菩萨进觉生法空矣然智证未圆等觉后心尚感歉然是则觉犹有上而非无上凡外邪解者亦尝自命为觉矣然险径自扰蒸沙徒劳均是邪觉而非正觉人间亦有先觉觉后觉之称要皆为进化途上未究竟之觉未达无上正遍之觉也其能不愧称「觉者」者惟证穷法性之「无上遍正觉者」耳然佛为通名彼东方阿閦西方弥陀等皆称佛凡具足十种——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德号者一律称佛例如十方诸佛法华经等皆明其意然经中往往但称佛者以此娑婆世界现为释迦牟尼摄化土燃灯过去弥勒未来出现此世界而说此经者惟大牟尼故此经题佛字乃确指释迦牟尼而言念诵时称本师者因此土教法皆出其口圣者结集流传至今追流溯源我等得闻法以發菩提心重新估定人生者不啻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而得佛法之气分故称「本师」以表极亲近爱戴渴仰之诚意也

(二)说

先圣后圣其道同其轨一诸佛土庄严同所证法性同机同则说亦同故深密等明佛土十八庄严相法华说三乘诸佛同赞叹摄论载五业诸佛皆平等是以一佛所说法不异诸佛所说法诸佛所说法不异一佛所说法以是义故楞伽等有不说一字之语此语之解释多义如法性不可说等其中一义即为此佛所说法罔一字非诸佛所说者非离诸佛已说之法外另有一字可说也表法尔如是之理若佛出世与不出世皆无变异故诸佛所说法亦皆同也以此佛所说法确实可信以诸佛为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证明说称机说究竟说决定说如证而说故有教无类故如诸法性决定说故有所说法必有所为佛果为何而起说耶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佛为先觉既知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特以衣珠自穷若不为说则永劫不知法相不证法相无由出离且诸如来因地發大悲愿一时成佛自为一般所应摄化之机而兴言说即由诸佛之悲愿而摄化诸佛心内之众生复由众生渴哀恋慕之诚而感动众生心中之诸佛互为本质影像故互为增上缘而二识成决定故由佛之大悲愿力为近因以众生之渴诚哀仰为疏缘而击發佛果庵摩罗识中已圆满清净之无漏名句文种子(亲因)起现行于如来识上有此无漏名句文声之影像受化众生由极诚恳之善法欲为近因以佛之大悲愿力为疏缘而托如来识上之无漏名句文声为本质于自识上而有似无漏名句文声之影像显现以本质虽无漏而自识未净故影像熏习故(亲因)虽为有漏而推功归本皆为佛说凡经佛印可者无论其为菩萨说化人说二乘说人非人等说一律称经故佛未双林示寂之前经通五人说双林而后纵有卓见阔论祇得以论名如瑜伽论中论等未可以名经也

(三)出生

「出」「生」二字寻常连读并无分別二字含义之界说如说生出生起等实则二字有严格之界说兹引中论释八不中之不「生」与不「出」之意曰「本无今有为生」如瓶自因缘和合而有生是为生义「本无内出为出」如蛇从穴出现世间学者谓此地球初凝结之时其生命种子或谓自另一世界而来者是为来义或谓即此地球之内含有此生命种子时至自内而出者是为出义

此中所示出生者为菩提心而出生各有二义出二义者显出义指不生不灭之法性而言为「菩提心之本体」亦即一切法一切众生平等之体因二障所覆不复现露一朝障尽如云中月云尽月现故显现名出长出义依种种胜善功德而增固有之无漏清净菩提种子此则由增上缘而助长因缘义也然此二义有其差別显出之菩提心体是「无为无漏」清净法是大总相体是为无为漏无漏之平等性或曰实相或曰法性或曰实际或曰真如等皆其异名长出之菩提心种是「有为无漏」清净法是佛果功德之总包亦即一切功德之所自出以智现故然「勤勇因」基于「证得因」勤勇因虽为直接长出菩提之必要条件证得因亦为间接长出菩提之必要条件摄论有言『佛得无別无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证得恒时不成因断如是因不应理』是则无为无漏亦为长出菩提心种之缘也或问曰此经则有出有生中论则无出无生同是圣典何有无不相侔耶答曰不相违也有出有生者因缘而出因缘而生无出无生者因缘和合空无自性以无自性故生即无生出即无出且法性无生出性相皆同中论不生出意在于此乃就第一义谛言也是则中论与此经不但不相违而且相成

「生」二义者从种子而生现行有为法皆有生住异灭之四相本无今有为生本有今无为灭故生义限于有为出则通乎无为此中明生亦即依菩提心明也然则从何而明耶则从一切有为无漏清净现行法明生一切众生为无明烦恼之牵使生死轮回流转不断皆为有漏当其初發菩提心而未登地则无漏清净有为种子未逢最胜之增上缘故未起现行然既發菩提心则其行事皆以菩提心为准则而有随顺无漏之有漏善法种子生起现行若登初欢喜地则有本有无漏种子生起无漏现行无论其为有漏无漏皆自种子而生现行名生此则三种菩提中但就阿耨菩提言也从现行而熏生种子即依所起顺无漏之有为有漏善法现行及初地以上所起之有为无漏清净法现行复熏生有为有漏善法种子及有为无漏法种子是为现行熏生义

(四)菩提

「菩提」为梵音此为翻音不翻义如现译之意大利美利坚等约义菩提新翻为「觉」古或翻「道」此有四义

菩提自性此有二义1.菩提即自性即以「智」为自体持业释也此智即佛果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以凡夫论则以別境中「慧心所」为体但是佛果以「智为主」以八识成四智凡所施皆为智之作用一切功德皆以智为主体神通庄严皆智之所变故修行者惟以一切智智为所趣也智既为王则余为相应在凡则以识为王有漏染净不离于识升沉苦乐皆识之所变圣教有劝依智不依识者勉其舍凡入圣也然识智又可互通凡圣未可定执一是如佛果位之清净庵摩罗识加行位中之四如实智皆互通之例也特凡位中之別境慧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杂而不纯不能转一切法而为一切法之所转故發菩提心云者欲以类似乎智之慧心所挟有力之「善法欲」而起以击起本有之无漏菩提种子耳非初發心者即真有菩提现行也而佛果之智虽亦不离別境慧然其王所皆为大光明藏(智)且王既成智则一切相应皆为智之附属者故其作用能转一切法而不为一切法所转得自在故惟是无漏善净虽有漏善且莫能望其项背况余恶无记法所可拟哉2.菩提之自性即以一切法之自性为自性——真如——依主释故此诸法之自性为无为漏无漏不增不灭若佛出世与不出世穷三世而不变历万象而湛然生佛一体木石皆具是为大总相法门体

菩提所现此有二义1.现有为无漏法十八界皆在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之中犹如影像而分別显现镜智虽无能取所取一异分別之相而有一切所知影像显现即尽未来际救度众生之事业如净佛国土等莫非此智之功用推而广之菩提既为四智之综合则平等性智之为地上菩萨现卢舍那(即毗卢遮那)身成所作智之现三类化身妙观察智之应机说法无一而非菩提之所现此犹拘乎有为无漏之后得智而言者也或曰随类所现无乃通乎恶何以称为纯善无漏者也答曰此天台之所以有「性具善恶」之说也诸佛大悲愿力神通智慧不可思议外现明王等相无一非同体大悲之表现也相似有漏而体是上净无漏如慈父为令子出火宅而诱之以良辰美境可娱乐之所或威之以鞭杖斧钺可畏惧之具及火宅既出而子得安稳快乐且诸佛于因地中法门无量誓愿学者皆为达到此目的耳故金刚明王毋宁谓为大悲之实际也2.现无为无漏法——四智菩提虽有谓后得智四智皆有根本智则为成所作智所无然根本智实为菩提之正体根本智缘真如挟带真如而起亦有亲疏所缘缘义特以挟带故或谓有见无相有相无见见相皆有皆无之异而后得智或加行智上疏所缘缘之真如既为菩提之实体其根本智上亲所缘缘之真如非菩提所现而何此览所缘缘论可见也且『变相观空惟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为成所作智所显现之影像真如则余三后得智或加行智亦有变相观空而不诠真之影像真如显现明矣此皆菩提所现之无为无漏法也

菩提相应四智各有二十一法相应连智王则成二十二法即五遍行——触作意四別境——欲胜解十一善法——信无贪无嗔无痴不放逸行舍不害加所转之净识则成二十二法也此二十二法法尔皆善故得与菩提智境相应

菩提等起菩提心者万德之总枢自初發信心起至未入见道位止依菩提心所起之有漏善法皆为随顺无漏法者加行位中有漏善法随菩提心而增长殊胜以之激起入见道之菩提现行见道位后直至成佛无漏日增有漏日减以资粮加行位中之有漏善法而感十王寄位或变易身或意生身之增上果无漏日增增之极而佛果圆有漏日减减之极以至永无是则无论随顺无漏之有漏善法与夫纯无漏清净法皆必待菩提为之前导而后可有成功也故菩提圆则有漏永无而无漏功德皆圆佛果一切不可思议方便用莫非菩提所起是为菩提等起

菩提自性菩提所现菩提所应菩提等起皆摄于菩提之中然此经所说菩提通于三乘则其自性所现相应等亦可以三乘义分別推知然攷此经旨趣所在则独在發大乘佛果菩提心余二附带而言之耳

(五)心

「心」非肉体中之肉团心亦非八识心王之心亦非第八识心之心亦非心心所法之心又非真如心之心的指此「心」之体性则为「志」字或「意」字之义發菩提心者即發菩提志或發菩提意即立志愿之义然「志愿」之自体为五別境中之「欲心所」依愿望而立决定坚固之志此欲心所即为發菩提心之心字的正当解释也然別境欲心所通于三性此菩提志愿欲在初發起时即为有为有漏善法之随顺无漏法者以为求得佛果菩提故而發生此欲则大乘佛果无尽功德法皆此欲心之所起也故寻常所谓四弘誓愿正即此「心」字之自性地此谓「心即自性」乃持业释至其共同之体性亦即真如则为「心之自性」依主释也至其「所现」则为上求下化之境「等起」则为随顺无漏功德法「相应」则为善心心所其义皆可类推不复一一

再进一步讨论「菩提心」之体则具欲胜解慧之五法且如十信位之前初發意菩萨固以「欲」望心为其体性逮至十住十行位中则其住住行行莫不以胜解为前导故此过程中则以「胜解」为其菩提心之自体而十回向念念回向佛果回向众生回向法界则宜以「念」为自体及至四加行煖顶位中证明得定明增定而忍世第一位之四如实智皆由前二定而發则四加行宜以「定」为自体一登初地见道而后菩提智觉之观行既已生起直至佛果则应以「慧」为自体然初地以上皆分证菩提佛果究竟证菩提克论其自体虽为智觉而相随则以一切功德为体也故以经历之位次论则菩提心之体通乎五別境及一切功德至寻常所谓之菩提心克论其自体确以欲望为心体也

(六)经

「经」字梵语修多罗亦以別乎论律据中国经字之意通四海而皆遵亘三世而不变佛说之教法亦为三世诸佛之共说又为十方众生之所必遵无別字义可以形容其胜乃以经字代之故称经也

2 合释

分释既毕加以合释乃能贯显其义菩提心者非泛常心亦非经历位次中胜解慧之心克体言之乃最初發心之欲望心即志愿心也菩提者非二乘菩提随顺言之通大乘地上分证之菩提克体言之惟佛果位上之究竟菩提也故今宜解为「菩提之心」即求证菩提之欲望心或志愿心依主释也若到佛果菩提即为一切功德之综合故于究竟菩提位中宜以「菩提即心」或「心即菩提」为义持业释也

出生菩提心者即依本有求证菩提的希望心之种子而發起求证菩提心的希望心之现行故宜作「出生之菩提心」或「菩提心之出生」依主释也

出生菩提心经者所出生之菩提为所诠义依所诠义而名能诠之经「即出生菩提心之经」依主释出生菩提心义即为此经即义名经亦可持业释也

记者按大辞典谓缘事菩提心缘理菩提心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菩提心缘事即四宏誓愿之善法欲缘理即缘真如之胜解心行愿即合上缘事缘理之念心胜义为根本后得之智慧心三摩地即定也深密『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住』是亦其体即欲显扬所谓『發心者谓诸菩萨發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盛因缘于无上菩提發大誓愿受發心法谓我必定当证无上菩提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此受發心复有二种世俗發心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發誓愿言长者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我如是名从今日始發无上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六度之行一切皆为证得无上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证法性發心谓如已过第一劫阿僧祇耶证得菩萨初极喜地乃至由如是故于大菩提愿不退转是名证法性發心』初世俗即愿欲理应通在家证法性發心即根本智菩提即心

乙 译题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大隋在唐朝以前六朝之末阇那崛多此云德志五印度之北印度度犍陀罗国人通达经律论故称三藏之德号华梵音异故须译也凡经论必载明译题者为表彰前贤之德劳而起后学难遭希有尊重之想为避免邪说挠正之弊而坚后学之信仰如现世学者往往因经论译人不明而發生疑误德志刹帝利种姓昆仲五人身居最小周明帝武成年初留长安止草堂寺旋明帝为造天王寺译十一面观音及金刚问经等后任蜀龙渊寺主持译观音揭佛语经武帝毁佛不屈愍其贞而赦之即适北狄弘化后大兴善寺昙延等复奏文帝同任校证音义之职开皇二十年物故春秋七十有八译经凡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此经即译于大兴善寺者也

二 出旨

上已释题继应出旨出旨者即以简明之方式表出此经之大旨也天台以五重玄义华严用十重悬谈现在不必固守五时八教或三时五教而配释之至于此经之藏乘三藏中属经藏五乘中属大乘显而易见不必多释兹扼其体宗用之要旨言之

甲 明体

先明经体体有通別通体者为一切有为有漏有为无漏法共同之体即一切诸法皆以真如实性而为其体最极真实常如其性故一切诸法皆摄于如故故此经能诠所诠皆以真如为体又不惟此经如是乃至余经及一切人物等亦皆以真如为体然此经之特殊体性若以假从实则用声为体离声以外无別名句字故以体从用则名句文为体名诠自性句诠差別而文为名句之所依故假实相借则名句文声为体名句文为假依声实故随阙一种则此所说必不能成也声名文句虽为诸经之所共然因所诠有殊致能诠亦异故可谓別中之通体然则此经之特殊体性又在于所诠义也此经所诠义即是菩提故以菩提为此经之特殊体性所出生者为菩提心所缘者为菩提境所修者为菩提行所证者为菩提果从始至终莫不以菩提为其体此则克言其自体也

乙 明宗

宗亦有通別通宗者贯通佛所说一切法之宗也如法华经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此则为一切经根本宗要亦通始终因果以随佛平等意乐现种种相说种种法皆为令众生入于佛慧虽随机浅深而有大小偏圆之不同在佛本意要惟以自证法开示于人而无差別故此经亦得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宗也別宗者则以「菩提心」为宗也求得菩提之心即是决定求菩提之志愿经中菩提虽通三乘而正宗所在惟大乘佛果菩提也若于欲胜解证六种菩提重重增进自因至果则摄全经宗要故惟以菩提心为此经之別宗也

丙 明用

用亦有通別通用者通于一切法故能所诠皆有功用当时之说此经闻者「断疑生信及解」即为经之功用前所明宗亦为此经之功用特宗广用狭故须另详总之从说此经至结集翻译流传迄今凡依此经而起信解行证者皆功用也故一切经大抵有流通分或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之结句者即此通用之证明也凡欲闻法者未闻或疑惑不了既闻则心开意解故在讲说或听诵之间以断疑生信及解为一切经之通用理至当也如在座厅者即可为明证而此经之別用亦极明显即以「出生菩提心」为此经之別用也如大迦叶梦华光等相即为善根發现相迦叶因不知而问佛佛为决疑则谓定成调御使迦叶生起發趣菩提之决心亦因迦叶自具之本有无漏种渐增而出此则就当机闻此法而有之功要亦即此经特殊之功用所在如今在座听说或读诵或讲演者能因此经而出生菩提心则即斯经之別用也

上以体宗用略明此经大旨简言之以菩提为体菩提心为宗出生菩提心为用也

【释 经】

甲一 证發分

乙一 证信序

证信序者说我闻等令世人证信故又名通序诸经同有故又名经后序双林最后说故又名阿难序阿难请说故然此序真谛开为七事龙猛开为六义或名六种成就亲光摄为五义即名五种证信兹依亲光佛地论释之如是我闻者亲闻证信谓如是一部出生菩提心经是我结集流传者之所亲闻闻者由耳根發耳识有同时意识生具足应八缘而成闻然闻属五蕴假和合者故以「我」表其亲闻之意盖此经非展转自他而闻亦非自造而无禀承确为我所亲闻也一时者说时证信现时讲演录则注明年月日时经中但称一时者因佛说经典单就人间而论当时世界即无共遵之历法如印度以中国初一为十六以十五为三十各国纪年之不同亦然况佛说遍于天上龙宫者哉以无固定之时故但称一时然又非一刹那或一年一月一日等即以说此经之始终总称一时也时乃假法依色心生灭相续上而显现或依因缘和合有说法听闻等事即于其相续上而立时之假相也薄伽婆者说主证信涅槃经佛地论合具七义智度论具四义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中国无此多含之字意代之也然此名乃结集者尊重之称如学者称孔子为圣人等十号中之世尊即薄伽婆之译意以诸意义中皆有尊贵义故如开会纪录有某人主席等叙经亦然必有其说经之主此名通于诸佛不限释迦以皆具众德故然于此土现在佛教中则指释迦为教主无二佛并现故结集流传者意谓非吾所造亦非常人所说乃具众德之释迦佛陀耶所亲口说出者故足以增人之信也在王舍城之竹园举说处以证信为前置介词八啭声中为「所于声」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竭陀国之都城为该国首善之区频婆娑罗王宫之所在迦兰陀竹园即他经所称之竹林精舍位在王舍城之毗近频婆娑罗王请佛转法轮于此迦兰陀是鸟名梵土含义未攷特知其为佛说法极有名之处耳与大比丘众至来集者举闻众证信前者为比丘众亦称常随众不离佛住故后者为菩萨众亦称行化众随处随形而行教化去止自由故为接续词接前后词故亦即六离合释中相违释也「比丘」具破恶怖魔乞士等义以能破烦恼障故伏死魔故财法兼资故举因以彰果也余经称阿罗诃阿罗汉阿卢汉者啭声別故如次即应供无生杀贼三义以具生空智断应受人天供故分段已尽不受后有故断生死因去涅槃碍故举果以彰因也定性二乘永滞化城虽为此经所被然焦芽之类王道不由大乘所鄙兹所列者尽是不定类皆为狮子儿故冠之以大形容大比丘之多或为简初發心比丘也百千其大比丘众之数也共义无量阿僧祇不可说者皆印度计数之名词僧祇译无数叠层状之无数状不可说无量状无数不可说言其数之多也菩萨菩提萨埵之略译称觉有情当体得名持业释也觉即有情故亦有情识故从德立称有财释也有觉德之有情故有觉余有情之德故为简初發意取已入僧祇或已入地菩萨也所谓下应有列名如华严等十方来集译者略也

【宗 纲】

佛教文化社近将出生菩提心经讲录再版流通中国佛学会乃公请重讲就此经题解释之后即题出旨以显此经即以菩提——三乘真性菩提及大乘的圆明具德菩提——为体菩提心——从初發四宏誓愿历胜解以至福智满足——为宗出生菩提心为用——从闻信解显出并生起菩提心——外并依全经文义举纲领如下

  • 甲一 序分
    • 乙一 证信序
    • 乙二 發起序
  • 甲二 正宗分
    • 乙一 向大利答發菩提心
      • 丙一 正劝發菩提心
      • 丙二 问答發心福聚
    • 乙二 问答菩提解脱差別
      • 丙一 菩提有三
      • 丙二 解脱无別
    • 乙三 问答修大乘菩提行
      • 丙一 先四摄
      • 丙二 次三行
      • 丙三 广六度
    • 乙四 证成發心赞经胜德
      • 丙一 证验發心
      • 丙二 赞显经德
  • 甲三 流通分
    • 乙一 问障显魔
    • 乙二 破魔说咒
    • 乙三 广显咒功
    • 乙四 结众法喜(见海刊第二十七卷第十二期)

校注

此下由宝忍法师代讲故讲记止于此 原题「出生菩提心经宗纲」乃三十五年十月所出今合编于此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四编 大乘通学(卷4)
关闭
第四编 大乘通学(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