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十二

△四敕选三初告敕文殊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別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归元证性虽无差別随方应机脱有难易故须假大智选择也

△二奉命选择二初缉缀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二正文二初总叙四一标本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觉湛性海本自澄圆标圆体也圆澄之觉妙乎万物标圆用也此人人本来圆通者也

△二叙妄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虗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从元妙中忽起妄明曰元明妄有所照曰生所所谓觉非所明因明立所也所明既立则照性隐矣亡非无也入亡而性真既隐空觉遂分根器二界遂因迷顽妄想安立故妄想凝结则成无情国土妄识知觉则成有情众生则彼澄妙者遂莫得而圆莫得而通矣

△三融通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發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牒上以明迷澄圆而成根器融根器则归澄圆也大觉海中本绝空有由迷风飘皷妄發空沤而诸有生焉迷风既息则空沤亦灭所依诸有遂不可得而空觉圆融复归元妙矣诸三有指微尘国中三有也

△四料拣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二十五圣同一圆通所谓无二所谓多门在夫圣性逆顺皆通不容料拣其如初心迟速异宜故须选择也

△二別选五一拣六尘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徧涉  云何获圆通

憍陈那大迦叶等各因六尘悟圆而此皆拣去者彼所谓圣性无不通此所谓初心不同伦则凡所不取皆以不宜初心意取耳根独宜也今拣六尘以色能起想结尘使精性不彻声唯局名句味不该不徧味意味也伊犹惟也香味触如文法尘非相独意能缘内潜意根故称内尘

△二拣六根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鼻阙中交故云支离舌不因味而能觉了乃为无端身与所触各成涯异是不冥会也

△三拣六识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徧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別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三和根境识也眼识因三者和合穷之本自无体故曰非相普贤菩萨用心闻故能知他方沙界外事此由修法界行大因所生非初心能入也孙陀散乱佛欲摄住其心令观鼻端此特权机而葢真心无住有住则妄也富那说法由舌识發开悟先成则不宜初心波离持戒使无所犯但捡束一身而是不该不徧也目连神通缘念如意然本乎宿熏非关意识而且有念有缘非圆通也法分別即意识也

△四拣七大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虗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持地平填尚涉有为非实圣性月光水观未离想念难契如如葢如如之理非觉观之法故也乌刍瑟摩闻说欲火而生厌离是厌有也琉璃光观风性动则与寂对有对非觉也晦昧为空故空昏钝弥勒修唯识观而所观之识念念生灭存心观之已妄况获圆通耶势至修念佛行而念性即生灭法依生灭因求常住果是殊感也

△五选耳根七一叙己见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圣人设教随方不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或以虗空或以寂无说示如香积佛国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体必借音闻欲取正定必由闻入者各随机缘故也葢彼诸佛土无非利智故机缘默契出乎言象而堪忍众生迷本循声昏惑障重必须闻熏闻修以消尘除障然后可入然以闻为入者特得其门而必期于遗闻反闻然后为至也夫至于遗闻反闻则佛光明菩提树乃至寂无说示处皆可入矣曹溪少室固以是为佛事也

△二叹观音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初联总叹观世言音脱苦与乐也于沙劫入尘国叹三十二应也得自在施无畏叹四不思议十四无畏也妙音观音叹随德之名也梵音潮音叹随名之实也以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潮音末联总结众德能救世间苦能与出世乐也

△三明真选三一圆真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观音所说即从耳门圆照得真圆通等事今颂其圆照真体也

△二通真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初斥眼鼻舌身意不得真通隔垣下独取耳通之真也

△三常真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动静有无皆属声尘耳根圆离不随生灭是则常性之真也无声号无闻指阿难闻钟事也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赞显常性也五根皆待意思有无不常惟耳在梦能闻杵音是不为不思而无也其为觉观乃出乎思惟胜余根矣

△四明契机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声论者依声论明本闻自性以觉迷本循声妄取沦替者如阿难者徒事强记误落邪思岂非循声之咎耶使能旋倒反闻则无妄沦矣娑婆学者多徒事强记落邪沦妄不知反本故托阿难以警之

△五宣告阿难七一令谛听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金刚如幻三昧即观音如来所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三世诸佛皆从此出故名佛母

△二令反闻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佛佛谓佛之佛性也闻闻谓我之闻性也阿难护持诸佛秘藏而空畜多闻不能反悟故责其空持佛佛不自闻闻意使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务在反闻自性也

△三令脱尘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闻耳根也声耳境也根因境有皆则妄尘故应旋而脱之而无能脱者斯返真源一源返真六皆脱妄矣

△四获净觉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消觉圆净

见闻幻翳通指妄根也三界空华通指妄境也以皆妄故闻复即翳除尘消则觉净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脱也

△五示解脱相三一法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虗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净极光达寂照含虗根解脱也却观世间犹如梦事境解脱也然则摩登正为梦境了不可得谁能留汝使不解脱哉

△二喻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幻师妄性也一机妄识也性由识动故息机归寂则诸幻无性而各解脱也

△三合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一精明识精也六根因之与尘和合而幻作诸妄故一处休复六皆不成而想尘识垢应念消亡得妙圆通矣细惑未尽曰余尘分证未满曰诸学惑净明极即如来矣

△六结益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能旋倒妄反闻自性必资此性成无上道此圆通法门实效也性成如所谓性一切心也

△七策进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涅槃门者出生死证真常之要道也三世果人莫不由此故未来学人当依是法

△六印定所选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成就不生不灭涅槃妙心唯耳根为最余则佛之威神加被令即己事而舍尘劳非始终长修浅深同说之法也欲其长修同说无如观音法门矣如那律失明而旋见毕陵触刺而遗身乌刍厌欲而登觉持地待佛而消尘皆即己事而

△七结赞劝学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结赞闻熏三昧真如来藏无漏法门劝使未来依此修证可超余三昧真实心要如是而

△三时众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發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發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圆通妙门言下顿开诸佛正果由斯可冀故观佛菩提及大涅槃身心了然特少进趣耳故譬远游未归明了道路也普会天人皆获本心乃至得法眼净者亦悟本闻而消尘旋明故也性比丘尼成阿罗汉者妙性圆通而诸漏永尽也无等等者谓物无与等而能与物为等此得妙圆通上同下合之德也无量众生皆發是心者因闻是道而希慕愿乐也

△三摄持轨则二初阿难请问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發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心迹圆明者前解根结超越器界迹圆明也此悟圆通尘消觉净心圆明也于是悲昔之迷欣今之悟将以是法应世度生而恐末劫多难邪魔妄作易退觉心难入正定故请摄心远魔安立道场清净轨则也

△二佛慈开示二初赞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二正示二初内摄轨则二初总示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三藏之中毗奈耶律藏也则大小乘戒通称也小乘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戒则无犯而心戒则无思犯也夫能摄心则定由是生慧由是發三者圆明则诸漏永尽故名三无漏学摄持轨则莫尚乎此

△二別示四重四重即十戒之初四波罗夷为根本重罪文四一婬六一持则出缠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众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故缠生死若欲爱乾枯则残质不续矣言其心不婬其心不偷皆使无思犯也

△二犯则坠堕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魔亦多智修禅为不断婬故不成圣道带婬修禅必落此类

△三预令戒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末世众生无正法眼多被魔惑预须戒备勿遭诱摄也但贪欲爱不顾陷坠名爱见坑

△四令宣明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诸经杀戒居首为设化以慈悲为本此经婬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葢欲气麤浊染汙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而为第一清净明诲也观阿难起教示遭邪染而厥初發心先厌欲浊至于三渐次中一一首惩然后身心妙圆获大安隐十信初心由欲爱乾枯而慧性圆明遂阶等妙诸世间人由心不流逸而澄莹生明渐乎六天是故真修内摄必先离欲也

△五重彰过失二一喻明

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本质不美求冀谩劳

△二结显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所谓以金为器器器皆金以土为器器器皆土则因行不可不慎也

△六劝令必断

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机者婬心所自發断性不无触机则發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令信正言也波旬魔名

△二杀九一持则出缠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所以相续

△二犯则坠堕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带杀修禅必堕神类

△三预令诫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预须戒备勿遭诱说

△四令晓权宜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佛化初行随事渐制权许五净耳不见不闻不疑自死鸟残名五神力所化本无命根名净此乃小乘权宜若真慈真脱皆在所断故梵网初演涅槃终谈莫不切禁也此列五净而他经或三或七涅槃或九者特开合耳婆罗门净行通称也

△五示恶根本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根本不善终莫成善似三摩地者似则非真为根本妄故

△六令宣明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七重彰过失二一喻明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修禅避罪反乃行杀塞耳避人反乃高声是欲隐弥露也

△二结显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不误践不故仁慈之至犹及草木况食众生

△八广明缘对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东方不无裘毳西土不无丝帛各以多分言也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若御云由乎食地肥啗香稻故其体坚重足不离地

△九劝令必断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身血肉髓脑也身分裘毳乳酪也身服食心贪求故曰二涂必须并断也清净明诲于诸恶缘禁切若此而今人多取牛乳助斋大嚼恣啖不避荤秽是诚何心哉静揣其来乃腥臊交所發脓血杂乱余液是欲恶之精脂肉之腴出于粪秽形躯为不净之至也啖其精则真味欲恶食其腴又何异脂肉清净真脱者固如是耶五辛菜属尚不可食较斯过恶倍簁无算速宜除之勿贪爽口腴肠而公违净诲也或曰昔者大觉受牧女之献听阿难之求又何谓耶曰此小乘权宜为枯馁疾患者设耳乃草座应机之事浊世现行之法七宝树下金刚体中有是事哉不以大乘了义为正而泥权宜不了之说则不唯取乳助斋当执五净假名而于净筵法席加笾列爼为大罗刹矣

△三盗八一持则出缠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不与而取皆为偷盗分越所酬犹征其剩况乃盗取得无反征此所以生死相续

△二犯则坠堕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邪道奸欺故偷必堕落

△三预令诫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须防诱摄也

△四责其贪窃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方法也僧祇律云乞食谓之分卫谓分施众僧卫护道力肇法师云乞食略有四意一为福利群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今经令其舍贪不自熟食即除去滞著也成菩提道即卫护道力福利群生也知身为傥寄知世为旅泊无事畜藏无所顾恋皆所谓循方也不能循方而贪饕造业是败法毁则故号贼人虽服佛之服而不净活命是假我衣服裨附佛法以贪贩利养而

△五教令忏舍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發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𦶟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身为业本漏缘无始已来为之贪求为之积债今能舍之作无上业故能酬宿债脱诸漏也葢一切难舍无过己身难舍能舍则自余贪爱决能弃舍故曰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苟能舍身而心不决舍则徒增业苦无益于道故下云必使身心二俱捐舍也佛为宿诟比丘可食马麦故证果后于毗兰邑食之示宿债必酬也

△六令宣明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七重彰过失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道器不完道果终漏

△八劝令必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衣钵不畜视毁如赞此于利害二途身心俱舍也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则不私其身不顾其生又舍之至也行能至此则其心不偷可知矣阿含称所畜物可以资身进道萨婆多论许百物各可畜一皆不了义也

△四妄六一犯则堕失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于四果十地未得谓得名大妄语贪其供养求己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已齐圣名见魔皆大妄也

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一颠迦即一阐提也贝多罗树以刀断则不复活喻大妄人永绝善根三苦三涂也

△二举真显妄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洩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真圣应迹终自韬晦不以密因轻告未学

△三令宜明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四重彰过失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挟妄修禅质终不美

△五深责虗诳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虗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牒未得谓得求己尊胜之事而深责也净名曰直心是道场无虗假故四仪行住坐卧也左传噬脐谓终莫能及也今之自称得上人法而妄窃法王者多矣宜以经言为诫

△六劝令真实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上以纡曲故终莫成就此能弦直故印其成就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上文总明四重戒也初标三学而终止四戒者定慧已备前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十二

音切

(初税切)

(音但)

(许爪切)

(古犬切)

(古颜切)

(许到切)

(音𢍉)

(伊入切)

(音支)

(之累切)

(力智切)

(思列切)

(音株)

(音逝)

(胡田切)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己【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己【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己【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己【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楞严经要解(卷12)
关闭
楞严经要解(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