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纂卷第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离一切根量分第五十八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

佛说诸法无我以诸法中无有我性故说无我非是无有诸法自性故下文云云

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乃至)马牛性

譬如牛无马性马无牛性非无自性

一切诸法非无自相(乃至)以妄想故

声缘外道弃有堕空不离妄想故于诸法自性未能了知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谓若知此乃证空义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

如来清净法身与诸阴界无异不异之性相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

若离阴即是断见

若二者应有异(乃至)一切法亦如是

非离阴而別有法身故如牛角之相似然以方便而成实相兹所以有差別

如是智及尔炎

谓之尔炎则因物而起矣

悉离一切量

见闻觉识是名为量

正观察我通

我通即无我是也

是名为正观  不毁大导师

颂曰

佛陀实际绝行踪  非事非因蔑异同
根量两头俱截断  逈然忘照若虗空

不生不灭离言说分第五十九

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

梵语修多罗此间契经谓经中摄受不生不灭之说

不生不灭亦非无义

不生不灭若无实义即断见也

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

谓之意生虽生而未甞生乃是不生者

我于此娑诃世界

娑诃译言能忍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

谓彼义说不知自通亦如言说

大慧彼恶烧智

恶能灭慧如烧物然

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于圣智言处以別圣智不在言说

一切虗偽息是名如实

谓之如实以明其非有是相

与此相违计著言说应当远离

颂曰

如来境界岂容声  苦口纷纷为众情
离说离言方合道  不生不灭只空名
真心出入波中月  法相纵横鉴里形
实际义中无一字  涅槃生死坦然平

袪外道不生不灭分第六十

外物因缘亦如是

言外物则以別无明爱业者内也

外道示说四大不坏(乃至)世尊所说亦复如是

外道分別诸大佛亦分別诸大

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別故

大慧谓佛不可多得故言无有是处若言多佛岂外道亦是佛而佛与外道更无差別耶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乃至)得不生不变相

此性自性谓自立不变之性相

我不如是堕有无品(乃至)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

佛说无性但如幻梦而既不著有亦不堕空故下文(云云)

云何无性(乃至)摄不摄故

色本无自性但人摄受与不摄受现与不现乃有或有或无之见

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乃至)妄想不生

谓之无性非同断见但觉自心现量而妄想不生则自无性矣

非诸圣贤不如实者

圣贤不除妄想亦不如实然不起生灭想与凡夫异

不尔如性自性(乃至)不见寂静

不尔者异前之辞也如来于一切性自性如之而于妄想未甞有异之之念

不见寂静者(乃至)非相见相者受生因故不胜

见无相者各为胜相若非相而见有相则不断有生之因故为不胜

无相者妄想不生(乃至)离先妄想心心数法

如真实义见则虽见而无所见心心数法悉皆离之盖如来涅槃如实印所印无起灭之性相故也

一切法不生  无性无所有

亦非无性

无因而相现

谓本无因惟心所现

炽然无因论  恐怖诸外道故

或说无因以恐怖外道故

其身随转变

谓转所依

无外性无性

亦无无性

慧无所分別

离钩鏁而求法愚夫所分別尔

是则不成就

谓非圣智

离数无异法

谓离鏁更无別法

唯说一乘法  是则为大乘

颂曰

不生不灭义如如  外道如何辨等殊
只为立名兼立相  遂令归有或归无
一灵妙觉波还水  万种尘缘雪在炉
如实界中亡取舍  更无真妄可名模

袪外道七无常见分第六十一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乃至)无常毁一切性转

即色言色之相色转变言色之性故別立此句一切色相转变无穷而其中间转变之性不住散坏莫见其迹若乳变为酪是谓色转变无常也

有说性无常(乃至)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以本不生而复生一切法是以不生而入生也以不生而入生故云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乃至)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外道谓四大相坏而四大自性不生不可得故言性无性无常

彼不生无常者(乃至)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外道分析一切法皆不生故自立不生之相乃有不生无常之句若不觉此则是于不生中而反有生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乃至)谓无常自性不坏

立无常性者谓无常自不坏灭而能坏灭诸法故下文云云

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乃至)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

立无常性者将以坏灭一切法性令皆无性如以杖瓦石等破坏诸物令各归坏灭所谓无常事也彼盖不知作者在乎心也所作者事物之有相也作与所作不同而外道谓非有差別皆欲归于无常故曰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

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乃至)作所作无有別异而悉见有异

性无性因自心现非因不相似事而生若不深探其因心所现而云因不相似事是著一切色相而见一切性皆无常矣若是则向之外道所谓作所作无有別异而今于一切色相悉见有异

若性无常者(乃至)一切性不究竟

真空无作无因立无常性以破坏一切色相是有作也因一切不相似色相而坏灭之是有因也以其溺于性相故曰不究竟

一切性作因相堕者(乃至)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堕作因相则无常自性与物俱转亦无常矣自无常故一切性相皆应是常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乃至)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

大种造色非异非不异其自性亦不坏彼外道不灭诸大以三界依四大及微尘等是故随彼所知说生住灭

离四大造色(乃至)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外道虗妄分別谓离四大诸尘等法更有无常是故说言诸大不生以自性相常不坏故

离始造无常者

谓作已而舍也

非四大复有异(乃至)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外道以四大造色不坏分析乃至微尘但灭形状长短异见不灭四大造色故堕世论

色即无常者(乃至)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

外道谓色无常即是形处无常非大种性若大种性亦无常者则无世事无世事者则堕世论故下文云云

世俗言说非性者(乃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外道言如火烧诸大而自相尚在彼盖谓必待自相皆坏然后四大造色之相断已上皆外道见

大慧我法起(乃至)谓外性不决定故

如来于外性如幻未甞决定有无之想

唯说三有微心(乃至)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

四大及造色二种事本来空寂皆以有摄及所摄性乃知尔如来如实而知二种妄想以不取有无二种相故

觉自心现量妄想者(乃至)离心性无性妄想

觉自心现量者唯见自心妄想名为作行生而实不生以离心性及无性妄想故

如是我所说  唯是彼心量

颂曰

外道虽聦智弗长  溺于性相说无常
谁知心外无余法  不摄纤尘是道场

超诸地相分第六十二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乃至)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自初地至十地皆由灭正受而入佛地故云灭正受次第相续或有声闻缘觉于此起涅槃想而于如来地不满足此大慧所以云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声闻外道愚痴不妄舍者谓于三昧乐有所持也

佛告大慧六地起菩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

此声闻乃第六地声闻

第七地菩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

灭诸念而正受者六地也随念不离正受七地为然以能离一切法自性相故

非声闻缘觉

此是七地菩萨非是七地声闻

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乃至)非念正受

声闻缘觉缘有为行而入正受及先堕摄所摄境界是七地声闻未能随念正受故曰非念正受所以別七地菩萨

得一切法无差別相非分得种种相性

未得一切法无差別故曰非分以见诸法种种异相故

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正念

分別善不善性相而入正受是七地声闻也于随念正受则无善巧方便故曰无善念正受亦以別七地菩萨

大慧八地菩萨(乃至)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此声闻乃八地声闻也八地菩萨声闻于意识妄想非有断灭之想故曰相灭相灭者如圆觉云于一切处不起妄想于妄想境不加了知是也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乃至)外性种种相

七地菩萨观三界心意意识其本离我我所唯是自心妄想乃堕外性种种诸相此谓自七地堕外道邪径者

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乃至)虗偽习气所薰

二种自心谓外道于我我所及有无二边而生摄所摄计著不知由无始来过恶薰习

大慧八地菩萨声闻缘觉涅槃

此文亦以別八地菩萨与八地声闻虽皆曰涅槃而实不同

菩萨者三昧觉所持(乃至)不般涅槃

八地菩萨于三昧正受觉而有所持故虽有三昧乐而不作涅槃想

若不持者(乃至)佛种则应断

三昧觉所持故不忘大悲本愿而为众生若一切灭尽而证涅槃即堕断空何众生之能顾愍

诸佛世尊(乃至)无量功德

诸佛所以示现如来功德者为欲菩萨顾愍众生故

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此八地声闻也菩萨非不涅槃无心于涅槃故不般涅槃声闻牵于三昧门乐则是有心于涅槃故曰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

分別部分其所得法

善修心意意识相(乃至)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

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皆善修也

善四无碍(乃至)次第相续入道品法

佛之分部七地菩萨所得如此

不令菩萨(乃至)立地次第

佛所以立地次第而分部七地者为此

大慧彼实无有(乃至)除自心现量

诸地次第皆是自心所现其实无有若生若灭如来于此但指惟心而一切生灭顿了

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乃至)及说三界种种行

世尊及诸佛以对治众生病故有诸地次第及三界种种行之说愚夫不觉而有执著殊不知佛说而未甞说也

颂曰

十地皆因邪径设  那堪地上有声闻
初根断灭方归正  七地惟心妄始分
八地常持三昧觉  每于群品布慈云
自心若了无余事  阶渐纷纶只谩云

灭诸地而证圆觉分第六十三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

谓声闻在第八地者

灭三昧门乐(乃至)妄想涅槃想

谓有人法无我之相及摄受法之见盖以妄想心为涅槃故

非寂灭智慧觉(乃至)本愿哀愍大悲成就

第八菩萨见寂灭三昧乐门便能忆持本愿依大慈悲成就众生

知分別十无尽句(乃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

八地菩萨已离诸法妄想于是复修一切佛法非因于此则余无所生然所以生非妄想生随智慧生

得如来自觉地(乃至)为正为邪非正非邪

八地菩萨于如来自觉之地如人梦临大水欲渡其身未渡中间忽然便悟悟已思惟此为是实为复是虗

余无始见闻觉识(乃至)心意意识梦现

向之所见非虗非实唯是无始见闻觉识习气所薰不离有无二相至此则心意意识一切顿觉悉如幻梦随缘而现无去之之想已则灭无留之之情故曰梦现谓之梦现则现已还灭非有断灭之想也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乃至)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

第八地已无妄想生之见所可见者乃初地转进至七地所修行者皆第八地所见之妄想也唯见一切如幻而善离摄所摄心至此疑堕于空而乃勤修佛法未得令得故曰方便

大慧此是菩萨涅槃(乃至)得无生法忍

见如幻而又复作佛事此乃涅槃方便非坏灭诸法名为涅槃故曰不坏盖由善离心意意识是以得证无生法忍

大慧于第一义(乃至)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次第说为喻菩萨之入外道邪径者妄想寂灭皆是对治法若第一义谛一切根量灭则妄想寂灭皆无所有矣

心量地第七

第七地未离心量

无所有第八

至第八方无所有

第三为第六  无所有何次

颂曰

才登八地绝疑情  心量因缘更不萌
自得涅槃方便巧  已离意识顿无生
自心觉了谁求寂  佛法何妨度众盲
若到如来无所证  梦中度水觉何曾

离常无常分第六十四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乃至)常者有作主过

谓常者是于虗寂中强立真常之性故云作主

常者一切外道(乃至)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如来之常非无因而常亦非作主而常常与作常皆不免有过故

若如来无常者(乃至)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五阴相相本来无性若必欲阴坏而诸相断灭然佛如来实非断灭

大慧一切所作(乃至)一切皆无常过

若谓无常如缾衣之无定相则一切法皆堕无常

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

若一切所作皆无常则一切智众皆具有所修福慧悉空无义以无常有所作故

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乃至)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前言如来非无常此言如来非常若如虗空之常空无所有则自觉圣智众皆具有一切皆无义矣

大慧譬如虗空(乃至)是故如来非常

此言虽非如虗空常然亦如虗空之性无所变动离常无常等过一有所说即有情量名相几何而不堕于常无常耶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乃至)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执无生而有常如兔马等角悉无所有则一切方便皆无义若是又堕断见此如来所以非常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乃至)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

此述如来实有常住之法而非世之所谓常无常者

大慧若如来出世(乃至)诸佛如来无间住

声闻缘觉与如来所得智皆无间断故曰住

不住虗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乃至)如来不从不实虗妄想生

谓如来无间之智毕定常住非住虗空非堕阴识但离妄缘即如如矣

大慧以二法故(乃至)无二生相故

语常无常则有二法唯不二法乃能寂静诸法以不二法者无生无二无性相故

众具无义者  生常无常过  若无分別觉
永离常无常  从其所立宗  则有众杂义
等观自心量  言说不可得

颂曰

楞伽顶上绝纤尘  常与无常属作因
兔角无生归断见  虗空笼统亦非真
若能自觉方为道  才有言辞便不亲
须到如来无间智  超然常住迈群伦

灭识即藏分第六十五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乃至)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

无明本无住地以有识藏乃生

如海浪身(乃至)毕竟清净

言如来藏离作无常及有我论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

若堕于识即有生灭

意意识等念念有七

言因意识而有七识

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

起苦乐受故云不觉

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因贪生故乃生贪著

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乃至)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谓如来藏识藏止是其名不同因彼识藏而有攀缘故生诸识然非声闻外道所知境界以彼不觉二无我及于蕴界处而取自相共相故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乃至)相续转进

谓修行者若见如来藏及五法三自性于人法悉皆无我乃能灭诸地次第而住不动地

得十三昧道门乐(乃至)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

以观察佛法自愿则能顾愍众生不滞空寂故于三昧门乐及实际皆不受

及身智意生

所立之智如意之生

离三昧行

著三昧行即有三昧相故当离之

当净如来及识藏名(乃至)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

有如来藏及识藏二种名则有是性相而生灭起矣故当净之净之则无所有也

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乃至)不舍方便

虽曰如来藏无名亦无生灭而诸圣亦未甞与木石同性故悉有生灭以是故修行者虽自觉圣智法乐现前而不舍于勇猛精进故曰不舍方便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乃至)非诸如来

如来无我之藏如如绝想本来清净一切声缘而以想见盖由客尘所覆而见不净

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自觉境界常现在前则不复有心想之见盖以无客尘覆故

大慧我于此义(乃至)令胜鬘夫人

藏中胜鬘经是也

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

知声闻计著寂灭则如来藏不可离知心想有生灭见则如来藏不可即以是唯佛菩萨智慧境界

莫但闻声作知足想

未能自觉故曰闻觉

甚深如来藏  而与七识俱  二种摄受生

二种谓藏与识

智者则远离  如镜像现心

心之所现如镜现像

心为工伎儿  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
妄想观伎众

颂曰

如来宝藏只虗名  善恶皆由彼造成
诸识尽时方合道  灵机不染始无生
有心作想应难净  真谛攀缘亦未精
争似现前无覆盖  还如摩勒掌中擎

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分別相分第六十六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乃至)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

谓修行者若观察此法入于如来自觉境界则得现法乐三昧常现在前未甞暗昧所谓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乃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

无实如幻奔驰如野马随现如水月彼皆自现其自现之性本来离我离相皆从自心妄想而生

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

谓以象马等名而显其相

大慧正智者(乃至)犹如过客

非有断灭之相故

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

离有无二见及建立诽谤之所知

名相不生

非必不立名相名相自不生矣

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

分別如幻等法而证自得圣智所行法相

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別说法

随意生解曰意解

法身离意所作

法身无为悉离意识之所作至此乃名如如

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乃至)为各有自相宗

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而皆不离于五法之内故曰入于五法

佛告大慧三种自性(乃至)是妄想自性

本无名相皆妄想生

若依彼妄想生(乃至)各別分別持

心本无所持以分別诸相而有所持故曰分別持以是故有缘起

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

识有身财故曰身相

若如是相名为缾等

谓有缾相即有缾名

缾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若依缾相而生缾名心及心法皆然

始终无觉

凡有觉皆觉想

施设显示于彼

示彼众生

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

无复有声闻外道之相故曰不得相

正智及如如  是则为成相

颂曰

三般自性示真诠  悉入楞伽五法玄
须了相名皆是妄  逈离妄想即忘缘
如如正智何须觉  人法忘情始得圆
高步便超三界外  从兹亲摘火中莲

优昙恒沙譬喻分第六十七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乃至)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

若言难遇如优昙钵华即生退怯故说易见如恒河沙所以诱之欲其进也

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乃至)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

说诸佛出世如优昙钵华者依可化众生故故云观诸受化者

如来者世间悉见(乃至)如优昙钵华

谓世间虽悉见如来而不得自觉圣智境界故说言如优昙钵华

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

谓自觉圣智所得世间无等过诸譬喻故云过世间望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沙无有过咎

譬佛如沙非为多故所譬具在下文非一义也

犹如恒河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其待鱼鼈输收等物等无有异故曰又断贪恚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乃至)如是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地以火生而愚夫作地烧想地实不烧一切有身俱坏凡夫作法身坏想而如来法身实不坏

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身法即有坏之身相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乃至)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众生极苦遂感如来發大悲本愿故曰逼迫犹压沙也压沙而油不可得欲令如来舍离法界中深心愿乐亦不可得

大慧譬如恒沙(乃至)是故说言如恒河沙

沙譬则一切诸法水譬则涅槃流法虽千变皆随涅槃未有一法而不涅槃者故曰非无水也虽所说一切法皆随涅槃流而未甞随诸去流转故曰随流而性常

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

以涅槃非坏故不随诸去流转

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乃至)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

无始因灭然后觉知自心所现觉心自现则能了知外境不为妄想所转故名解脱解脱者非是坏灭虽说无边非都无所有曰无边者亦为众生妄想而立异名耳

观察内外离于妄想(乃至)一切诸法悉皆寂静

谓以解脱知见观察内外诸法则离于妄想无別有众生盖以即此妄想名为众生故如是观者智及尔炎悉皆寂静以解脱者识破众生妄想心故故下文(云云)

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一切妄想不患不灭惟患其不能识了若能识了则妄想无自而生所谓解脱者此也

随流而性常  是则佛正觉

颂曰

譬彼优昙亦未亲  恒沙设喻义兼陈
不流不去如常寂  无减无增类法身
逈绝因缘何所异  任他恼乱不曾嗔
为君更说无穷量  还似光明照刹尘

刹那坏相差別分第六十八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

刹那念也一念之顷心意俱生展转变坏故曰刹那坏相盖愚夫计著识相而然

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

识习气有善不善分別此刹那见也

大慧修三昧乐(乃至)为贤圣善无漏

法乐现前而住则无复妄想矣此谓非刹那者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

如来藏识藏其实一也以其未堕名相则曰如来藏以其堕于名相则号为识藏故曰名识藏

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乃至)形相差別摄受

不坏身犹真识也随顺意识而生已还灭若不觉自心所现则次第灭时別识生起取于种种形相差別

意识五识(乃至)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谓念念不住故名刹那

大慧刹那者(乃至)识习气刹那

刹那坏者识习气也如来藏与意俱生乃有刹那坏相

无漏习气非刹那(乃至)以断见坏无为法

凡愚计著一切诸法刹那变坏而不能知一切诸法有是刹那非刹那故乃计无为同诸法坏是堕断见故曰以断见坏无为法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七识刹那变坏不与生死俱转故云不流转不受苦乐唯如来藏生死流转故受苦乐为涅槃因

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乃至)妄想薰心

凡愚不能了知如来之藏起刹那见故为妄想所薰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乃至)而圣未曾不圣

无间有刹那谓刹那非刹那者若得无间有刹那则虽圣之名亦不免于名相故亦坏圣亦坏而湛然者不期于存而独存是乃所以圣故曰未曾不圣

如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灭

以刹那本无所成亦无所坏若得无间有刹那则无复刹那不刹那见故如金刚等何成坏之足云

云何愚夫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佛说刹那所以息烦乱而凡愚无知作刹那想

颂曰

堪叹谁知坏刹那  若还计著又成魔
刹那一切皆云坏  借问真空坏得么

三种波罗蜜差別分第六十九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別(乃至)为种种受生处

欲邀福于来世故行波罗蜜

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贪于色等境界而欲成就神通生于梵天非善于六度者也

出世间波罗蜜者(乃至)乐自己涅槃乐

不觉自心所现作涅槃想而摄受之故以行六波罗为乐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乃至)不生妄想

觉自心现妄想则知摄与所摄及自心与妄想皆是二法以觉此故不生妄想

于诸趣摄受非分

悉无诸趣摄受故曰非分

自心色相不计著

声闻缘觉虽能灭外色相而计著自心之色相若前之自己涅槃乐是也至此则不然矣

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

为安乐众生而起最上方便此善于布施也

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

即诸境界不起妄想则无去取离著之见此善于持戒也

即彼妄不生(乃至)是羼提波罗蜜

即于不起妄想忍知能摄所摄自性此善于忍辱也

初中后夜精勤方便(乃至)是毗棃耶波罗蜜

随顺如实修行于修行方便亦不起方便之想此善于精进也

妄想悉灭(乃至)是禅波罗蜜

声闻有涅槃想故有摄受非此始名禅定

自心妄想非性

觉自心妄想皆非有性故曰非性

智慧观蜜(乃至)先身转胜而不可坏

转先身而即胜如金刚之不可坏

物生则有灭  不为愚者说

愚者不晓刹那义而作想

以从彼生故  不如实因生

谓非因实降而生

于不实色等  视之苦真实

一切色相无非实际

颂曰

世俗波罗乐色声  声缘摄受涅槃城
自心觉了方为上  六度从兹绝想情

如来说法离诸过差別分第七十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

谓受记

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

授声闻言无上正觉凡以诱进也

化佛授声闻记(乃至)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

只解脱烦恼一味尔

非智障断

声缘烦恼障断与如来同智障不断与如来异

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

智障要见法无我性乃得清净是智障断也

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

谓先所习人无我见至此而断然后意识舍离是烦恼障断也

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烦恼障断止于七识灭尔至于法障解脱然后识藏习灭故曰究竟清净已下说诸佛如来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

本住法即常住真心前云如树木心是也一切圆融前后皆非有性

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

以本愿无尽故不忘演说然所以演说实出于无虑无察

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

所以化人出自正智实无妄念故凡所演说无虑无察

四住地无明住地(乃至)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以无明习气断故方断二烦恼乃至二障断

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

如陶家轮造出百千器类皆因众生所作之相此化佛说法也

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既曰化佛故云非自通处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

愚夫以七识身灭而谓一切断灭故起断见不觉识藏本无所有执以为真常之法故起常见

自妄想故(乃至)四住地无明住地

自妄想之慧灭乃能解脱无明

习气断故一切过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乘非为乘  彼则非涅槃

智者乘无乘及涅槃

欲色有及见

欲界色界三有及见

或作涅槃见  而为说常住

此皆因众生而说一切法

颂曰

大慈金口何曾失  诱进声缘故佛同
已了妄缘冥虑察  不忘本愿演宗风
藏心轮转非无漏  化佛因他岂自通
若识如来真境界  逈离根量等虗空

戒饮食分第七十一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言

智慧富贵家  斯由不食肉

颂曰

如来不食度群伦  况嗜腥膻染秽人
秘典一时都禁断  修行从此得通津

总颂曰

如来只为闵痴盲  岂惮相将入草行
纸笔迹中传了义  𮌎喉响里演无生
也知明月元非指  要覔真金不免烹
若问楞伽端的意  举头拟议八千程

楞伽经纂卷第四(大尾)

No. 325-B 楞伽后序

世疑达磨西来不立文字以楞伽秘典为非达磨所传乃魏流支文妄呜呼是未甞知祖意面壁九年杜绝言句门人得髓不容以声此西来之旨也柰何后学智劣世远师讹无所折正学者必待扬眉拭眦而尽得之则达磨之教得其传者几希矣是故我祖不免取上乘一心之典并以传授且曰吾有楞伽四卷是佛之心印使法亡而典存上根利器者可由此而证道传讹习异者亦可由此而折正虽历百千世而宗风不坠者其有赖于斯乎马祖甞曰达磨自天竺来传上乘一心之法引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以无门为法门其言著在方𠕋以达磨授经之言为非则马祖亦诬人矣夫马祖师让让师六祖其言必有师承使楞伽果出于流支之偽滥胡不折正于马祖独于数百岁而下折正于人乎流支之说果何经据而云以传灯为出于景德之后今为此说者果出于景德之前乎若以二祖非人勿传之说为非是未甞知先圣有醍醐上味飜为毒药之语也今楞伽无传则其文具存试取而读之有一言违先圣之旨乎但恐其句读之难非麤心者所能分別也去圣时遥邪说增炽斯典备存尚不知取而读之以为之折正况欲尽毁弃以为非达磨所传复如何哉以为吾宗不立文字一切断灭之则三祖之信心铭四祖之禅宗论六祖之坛经皆数千言尽可焚置而灵山所付特可委之迦叶又何用阿难区区为之结集殊不知面壁得髓之说乃达磨之拈花也楞伽四卷乃达磨之一大藏教也圣人立法自有权实安可执一而论夫以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语楞伽之一二则可矣究楞伽之意故有尽竹帛所不能载者此达磨所谓可惜后人以为名相去在正今日之弊也吾将纂述斯典为之诠释使文顺而义明冀学者易于观覧以大阐扬达磨之宗使有见闻者槩可成佛遽得此说诚可骇叹因以为之辨云

太姥野人杨(彦国)

No. 325-C 杨居士楞伽经纂后序

昔马祖谓楞伽以佛语心为宗以无门为法门居士杨公谓以心为宗则心外无宗以无门为法门则有门非法此楞伽之指要也其所發明事相专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故又名圣智事分別自性经又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又名言说妄想相心经居士谓心本无名以现得名故云言说妄想相心此佛语心之大意也云佛语心者以其始终所论不离妄想以至论倒不倒妄想起圣凡种性虽圣种性亦由不颠倒妄想而起名为妄想其实自心现量大哉心量虽十方虗空山河大地不出其中修行者乃欲灭除妄想而求真谛殊不知心之有想犹海之有浪欲舍浪而观海亦犹舍烦恼而求菩提舍惑乱而求戒定其可得乎由此观之唯能知妄想之可以凡可以圣然后可与论楞伽大旨呜呼身心世界居妄想中不自知觉乃欲灭想求真去道愈远此佛所以特假海浪以谕大慧至于大慧问不实妄想云何而生则曰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论妄想生灭则曰圣贤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以至反覆诘难则告之曰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独一静处自觉观察离见妄想其告之深切著明如此故居士叹言迷此则生死河悟此则涅槃乐其有得于斯欤后之学者假此微言求自觉悟当如此经所指独依于义不依于文要在默契幽深回光返照则楞伽印心之说当自得于言说思惟之表若或执此经文以求心要是犹刻舟求剑其蹉过远矣昔慧满甞云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虗妄今乃重加心相又增议论深违佛旨斯可谓善观楞伽者也此经虽以五法等事相为主论然皆随而排遣未甞泥于一法自非深明义趣已舍筌蹄其能不滞于言说文字间乎居士福州长溪人家于潋浦余建炎间作邑长溪时居士已去世三十余年矣闻有是经纂特趋潋浦谒其弟(惇礼)察院得其所藏之本察院公其言居士自少为学有隽声一举不第便有遯世之意去參诸方深造禅理既而结茅太姥之下徧阅内典独于楞伽自有所得若夙缘所契研穷咀味凡数十年乃作此论临终戒其子以亲书副本藏诸柩仍建小塔于大姥左峰之巅以净本置其中岁久塔顶夜有光村人疑有物遂穷之唯有文字四秩由是散失民间察院公宦游既归乃复求访得之观其分章作偈顾虽诸禅老宿皆瞪眎而不敢眦睨非大手笔其谁能之名经纂者以明其非注释云耳

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左太中大夫充敷文阁待制知福州军州事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使充福建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归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调)


校注

[A1] 佛【CB】佛【卍续】
[A2] 但【CB】伹【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己【CB】已【卍续】
[A16] 己【CB】已【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楞伽经纂(卷4)
关闭
楞伽经纂(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