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九
不净因缘是念燸前方便者不净是念处方便因缘是燸法方便故知开成四法合还是二此不净因缘非五停中二也。
三度门者以不净慈悲数息对治贪嗔思觉令得入理故名度门。
则足因缘者地持乃尔若约禅经则无界分別观而加念佛为五停心以因缘观中二世因缘已破我见故今云十八界者即界分別观也然此经意非五停外凡位。
总深別浅者凡有四种一境观俱別二境別观总三境总观別四境观俱总前一则浅未自在故后三则深渐纯熟故解释如余文。
空解成者只燸法观成已有无漏气分名为空解燸法之名经自释云譬如钻火先有燸气也。
经一寿二儒三识者大集经云歌罗逻时即有三事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燸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
经一切众生应先有燸者此据名同为难。
汝之所据等者汝据众生火大为燸我以无漏似解为燸故云非我所说。
欲界为难者欲是散心故。
六行观者于初禅觉观支中猒离觉观以初禅为苦麤障二法动乱定心故苦从二法生喜乐故麤二法翳上定故障二禅异此名胜玅出若进三禅例初可见十六谛如前见。
既未断惑者此燸法观正在似位不应用苦法忍等见道十六心释之。
大科二通別者即前段料简文也义既兼涉两向分之。
经自性燸非他故燸者燸体是慧慧性是燸非是同时更有煖体因之说燸问下经说燸者即是圣道火相此则因他云何说言非因他燸释言燸法用慧为体智慧之体因他圣火名之为燸非因他燸方名为燸名非因他。
但不为受身者以修无漏因故自然得此色报非求生此天故云不为受身以修无漏业故必出生死故云灭报然那含犹生色界岂燸位能灭报耶但望未来至罗汉时必俱灭故故云即是灭报又只此燸法观于色报达无常等无取著心便名灭报故下经云爱故受生猒故观行。
但是色定得报者意谓依色定得燸法故受报由定不由燸法以观十六谛不为有因故。
若论方法者谓修行次第也。
只是实法者此初品定未能伏惑但名实法既在于初前更无定可相续故故云未赖于假言未赖者不同后定须与初品作相续假故。
牵于初禅者以欲界第九品定引起初禅一品而与欲定共伏欲界第九品惑也。
取非想定足之者非想定但能断不用处惑当地是有漏不能發无漏故不取非想当地九品也但合为一以足前数。
引蓝弗者证凡夫有得此定者故以非想足前成七十三人也。
事障未来者身及床铺等得未来定则破之言未来者此定已离欲界未来初禅故名未来亦名未到性障者修惑是也。
第二解下此师明未来定非止欲界只已离初禅未至二禅亦名未来三禅已上皆尔故未来定节节有之然此皆据诸部宗计不同或云未来止在欲界而四禅皆有中间禅或云未来通诸禅有故使人师引用不同。
一顶法等者然今经虽明小乘行位而同归佛性践言而修则解圆行渐其伏断之位顶忍等义一如小乘不能委释如他宗五位析玄记详矣学者请寻。
唯是行阴者以燸位中初学观方后观增长即名为顶以观行胜前故是行阴。
未免阴之所葢者定共无作即为色阴心王识阴受数受阴想数想阴其余心法名为行阴。
观四谛者即观四方也。
得世第一下以经本不同或云五根或云五阴俱有其理故存二释。
最深胜者世间七方便人皆是有漏故名世间此第七人于世间中最殊胜故名为第一。
亦云阴者义如向释顶法记说。
缘于一谛者即见道所证真空也故云得于平等真室亦名观四方者由观四谛证真空故虽缘一谛亦名四方。
见谛有八十八者以见谛能断故名见惑凡有十使约三界四谛论之故有八十八俱舍颂云苦下具一切集灭除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今还以七字颂释之俾名义易见。
思惟有十者入思惟道能断此惑故名思惑亦名修惑修道断故约三界共有十使欲界有四谓贪嗔痴慢上二界各三以无嗔故各三成六并四为十问修所断中何故无疑答见道已断于理无疑。
四十里水者见惑烂漫遍于三界随处起著故喻四十里以四谛对四十里以见依四谛起故思惑正使不障谛理既不横起则轻微易断如一渧水。
池喻经者未检。
能摄一切者以此三结生惑增上故能遍摄诸惑身见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于过未一切处生犹豫故所以此三能摄一切。
常所起者下通约一切众生以明三结不独在外道也。
恒存有我者一切众生揽阴成身常立宰故云恒存有我。
次难识下岂但难识于他亦乃自心所起不易可识经能为一切烦恼因者即身见能生六十二等如向记。
三对治怨者怨以侵害为义此三结能侵害三品也。
我见乖正慧者正慧则了人法本空我见则妄立宰主故乖正慧止观辅行又云是三三昧近对治法疑是无相三昧近对治法身见是空三昧近对治法戒取是无愿三昧近对治法。
引物故略者广则八十八使中则二十身见略则三结今对略机故言三结设乐广中岂得不说。
信首五根者即信进等此约道品位位横论故有五根若竖对位此即七觉。
以三毒为内者利中之钝为内非修道中三毒也。
次二种下释逆流名者分经应从复有须者去疏科从便耳问须陀洹是梵语何得用无漏修习等释之答须陀总名含诸別义译者以总名存梵別义从华诸有此例其意咸尔。
以初得故者最初证无漏故最初逆生死故后虽亦证亦逆更从新义以立別名故云后得者名斯陀含。
经一者旧二者客者位位例说如须陀洹是旧名斯陀是客名是以二果虽亦逆流更从新得一来以立別称。
经一者解脱二者涅槃解脱是智德涅槃是断德。
上名通下者名虽通下解惑宛殊以初果求索二智菩提与菩萨上求义同故名菩萨以觉知义同故名为佛此约义同非谭理等然亦密表以接小乘。
经正觉见道等者正观谛理断烦恼故。
正觉因果者能觉知苦果集因灭果道因。
正觉共道及以共道者所观圣行望阴是共望谛不共于四谛下行义各別故名不共。
前三谛下一一诸行皆通五阴故名为共。
生死乍减无出钝中者谓或减至六五等悉在钝根中收。
不应名向者若言初得道即名须陀洹者何故前十五心犹名为向十六心方名初果耶。
既是初果等者此约初得为难若以初得名陀洹者如伏惑外道舍邪归正便得三果既亦初得应名陀洹。
经尔时具足八智者佛意但云得法在初名须陀洹不论于人犹未答三果之向所以迦叶次更问起。
亦具八智十六行者此还据超越那含以难也。
佛答又二等者经中偏约次第那含辨释陀洹为初果义超越那含一向不论彼非常行之次第故。
一毗昙师者释甚无理一时并观正当于共却云不共然此师意以并观一谛不通于余为共观十六谛则別涉四谛故云不共终是不便。
前三方便即停心及总別念处犹是外凡未得似解故共也。
若初果下正消经文舍共十六行得不共等是约次第行人舍外凡入内凡位名舍共得不共此是有漏心中次第舍也。
若超下消经阿那含人则不如是葢约超越人也。
但作后四者以于外道法中无燸法等故故须修习既已伏八地惑故入见道即证三果。
无漏下释舍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也。
故言舍向得果者舍十五心得十六心。
那含下释经阿那含人则不如是也以此句是双结前有漏无漏之二故今随两文下牒句释之。
皆从中过者无漏心速疾虽从中过而不取果又如神通人飞行虽速里数非无解。
此不便者以经云那含则不如是若如向解还是舍向得果则与须陀洹同岂是超越人耶。
彼亦下此即数义既不符经故使人师进退重释初约次第以初果对三果释。
初果定尔者以初果之前更无果故所以定当舍向得果。
那含不尔者以那含岂但舍向得果亦乃舍果得果以三果前有二果故。
若超下次以超越人对次第人释。
超越亦尔者以入十六心便得三果故还是舍向得果。
既其下牒经结示以那含有超次二人不同故经云则不如是然此释甚迂不如论家向云解此不便其言不诬。
各有比现者欲界四谛下各有法智故云现也上二界四谛下各有类智故云比也。
非十智中之八者八谓世智他心苦集灭道法比也并尽无生故为十。
方便之时具游十六者即内凡时也。
若依此例者四向既属三果二向应属初果也。
见思道异者初果是最初见谛二向是重虑缘真故初果不摄二向四惑即三毒及慢二向则断五品四惑二果断六三向断八俱是欲界四惑也。
乃应下应问云见惑有十思惟何以但四。
以思惟下释出以见谛时五见及疑皆先断故虽有余气摄入慢中故思但四如毕陵有慢习以过去为外道故岂非五见及疑在慢中耶。
即上行人者即上流般也不经生即现般。
九人者七名如经并转世身证故成九。
信解者即是信人人入修道转名信解人也钝根凭信进發真解故名信解。
见得者是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是利根人自以智熏见法得理故名见得故开善弹云此简利钝非是二人谓此非二种那含也。
身证者还是信解见得二人入思惟道用无漏智断上下分结發四禅四无色定即是用共念处修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障先已断尽又断非想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定得此定故名身证那含何者入灭定似涅槃法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证想受灭故名身证又云但有身在心如水鱼蛰虫是故夺之但名身证又俱舍云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名身证转那含修罗汉向更不出观断八九十十二品修惑亦未即证罗汉。
经无色界般涅槃者即上流般中有于二人一杂修者即乐慧即生五净居二无杂修者即乐定即生无色言杂修者谓修多念有漏无漏等。
于现身上者于欲界身即得那含罗汉二果也。
遍四禅受生者此即遍没人余文遍十八天处委如第十五记今经据其大分但指四禅。
利根亦不正关生数者未必生数多者便为钝根只一生中亦有利钝例如身子利盘特钝亘由生数耶今以生数论之则生少者利钝俱利生多者利钝俱钝故结云今约四禅故作此说。
即是四句者以两种二句合为四句也一有进无定二有定无进三但真四俱无。
经无自在定者谓勤修观解名精进从心难现名不自在懈怠有定翻前可知。
经唯作有业无受生业者即多修慧解故云唯有作业能于中阴般涅槃上界定微故云无受生业所以不至色界此亦慧多定少人也。
疏云即散业者谓慧解为散业。
私谓下谓已舍欲界虽未至色而此中阴已属色收即下经云离欲界已至色界边乃得涅槃。
既不受正生者未至色界受生也。
一云下初标一非学下释出。
缘世谛心者世谛非前三果故非学非四果故非无学。
缘真谛心者三果正在学地故。
即被导心者谓所导心也非学非初果非无学非罗汉正是那含能导前世谛心至三果也。
缘真心者即更缘理而修成四果向故名为学。
修旧心即当位证真自名无学。
失念心者一退果名失念二出观同散心亦名失念。
此解不可见文云等者此解指后解也不可见经云阿那含人有四种心便将四心纯约那含释也此破后解前解下取初师解义也。
又言二是二非者即约四句二句是涅槃二句非涅槃也。
还应下释出其义。
罗汉两心者即空有两心俱极果故是涅槃那含反此。
若后解下此明四心俱在那含世谛即被导心失念心真谛即缘真心修旧心世谛两心可灭故是涅槃真谛两心不可灭故非涅槃。
即生灭之人者灭谓般涅槃犹云生般之人也。
常修行者生色界已长时修行方般涅槃但有勤修无速进道俱舍名有行般也。
不待自勤者谓不候精勤修道也大论云生色界已不经又修无功用行而般涅槃勤修速进二道俱无故云无行然疏以行灭为钝不行为利者且约一义亦可互为利钝。
生尼咤等者尼咤即色究竟天不用处即无所有处也虽生无色不名无色般但名上流以涉色界来故。
答云(至)不名上流者若准俱舍正是上流中全超半超人也即生尼咤是乐慧全超生不用处是乐定全超未至即半超也。
第三成前第一者外能论议由内具智慧乐寂静故能修三昧。
第四还成前有五差等者修熏禅有五品差別故生五净居不同。
于第四下此第四番既成前五差故须对前辨释其义方显文中二解初引数师次引论师应以数义为正。
言两无漏挟熏等者应有五种差別俱舍云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言五品者一下二中三上四上胜五上极然此五品所资业体是一由能资因行相不同故此五品心资时皆有加行根本且初下品心资者谓此行者先入第四禅定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后又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后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少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为杂修加行圆满又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至此名为根本成满谓前后是无漏中间是有漏间杂修故名为杂修由此资于广果天故业从广果没便生无烦此乃下品夹熏也其中品等委如析玄记。
经云无小天即色究竟善可见即善现天小广即无烦天余名并同。
上已兼释第五人竟者即于上流中明乐定人入无色已当兼释无色般也委论体状如第十五记。
天须菩提等者此名待时解脱人也由资缘备足乃得道果然则或奢或俭去就在人故浑俱罗衣直五钱天须菩提房严七宝虽丰约有异而俱证圣果既是机宜则从所好虽然与其奢也宁俭。
论师亦有下引论家自有二师释义不同亦有同数人义说上二界无初人或人故云亦有同前云无即同前数解也。
或云下此亦论师明上界有初入人也故引普曜为证。
而有此文下此数家对普曜和会谓信法行人在欲界时已在四善根位故云初在方便出观之后生于色界值佛闻法小得道果故知元始發心还在欲界八万诸天得法眼净葢此人也。
罗汉中乘者中乘支佛也。
经悉是佛性者始自阐提三障即三德终乎如来究竟三德虽善恶等七人之殊而不离于佛性水也。
涅槃无因那得名果者此据如来于静师子吼品广明涅槃是果无因故今举为难若无因者云何名果为此难者欲使如来辨因显果令人修证。
经亦名沙门是因下句是果先明七果等者为显涅槃异前六也而经中皆对果辨远近之因皆以亲的为近因疎助为远因不约时为远近也经余残果中第三身延年益寿是其果体下名远因复言即是延年益寿谓所施衣食能延他之年益他之寿故指衣食以为远因不论寿体经平等果即净土果故以十善为近因复以三灾为疎因三灾起时众生能改恶修善故为增劫之种。
答其后问具于三义者此之三义在下问答文但以此中已含三意迦叶不晓故更问之于是如来显示三义也。
经即八正道等者沙门等名该乎偏小要其所归无越一实故八正即无作道品是住前圆因。
经永断一切贪嗔痴等此分破无明及究竟破是因果也。
经是名下双结是名沙门结前八正沙门果结前永断。
经断一切乏者一切众生在生死中馑乏无漏财食今修八正得无漏财能断此乏故云断乏则道是能断乏是所断。
经断一切道者偏教能断之道今亦断之是知断乏是断生死断道是断涅槃则正显中道无作八正是沙门义故疏云断余乏乃至即双非意也。
经永断三世生因缘者明其因亡亦断三界五阴身者彰其果丧。
其向属何所摄者支佛虽一坐断惑而有果向之异婆沙云缘觉先离八地惑一坐证觉更于九地次第而修更起无间解脱二随下八地中虽不断惑观行次第法尔故也地地各有一十八心九地便成一百六十二心先道十六合一百七十八心故知先离八地惑时名支佛向也故今问之于七人中为属何摄答中二初反举前文二亦是下例成今义。
本取住为第六者正取那含果为第六人也。
亦是本果等者前那含既取本果为第六例今支佛亦取本果为第七人故支佛之向在第六摄问第六是三果支佛一坐断惑岂有三果耶答且据一坐断中欲惑尽时以说若通而言之支佛向亦属三四等此答未遣难者虽云波罗蜜飜到彼岸然六度之名还是因称故未遣难。
別有意也者此既三乘共位即是別圆接通及別圆地住俱是分证三德名到彼岸故经云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又云得六波罗蜜果故是知菩萨分果佛究竟果若地住已前及通菩萨虽行六度不名具足成就非是果也。
佛性亦有亦无者未来必得亦有未有现用故亦无。
即是两破者若云阐提得菩提名染著不得名虗妄能破此二故也。
以別破通者以通別二教隣接故且以別破通具论亦是以圆破通也別约证道义与圆同故且约別。
故七人等者通教非但因位不修无量三学佛亦未修悉须改观所以破之令其改观虽云果上无人为接初机且作实说故通教佛亦在不修之数。
以通涅槃为河者明此七人但过分段河未度变易河也。
经作五逆犯四重者由未见佛性则成逆中道理犯中道戒也其第七人未出变易通名沈没。
第二出人者即是改观人也。
经近善知识等即是近圆知识發圆三慧修圆三品度变易河分到三德如经。
经是名染著者若云阐提不修自得菩提作此说者名染著人若言阐提永不成佛名虗妄人染著谓执理迷事故谓阐提自得虗妄谓执权谤实故谓不得若言阐提不断善性若改修恶则得菩提乃能离斯二过。
经异想异说者由想不当正理故令口异说。
经谤佛法僧者谤身中一体三宝也。
后之三句等者即是就众生有佛性无佛性三句疏文解释连接上科故至此中指云后之三句耳。
总结大宗者佛性是一经之宗主故今总以结之。
佛性之理者若是数法则属三世由非数故是常住也。
经一切善不善等者因通善恶果唯无记谓九界因果即佛界性故云尽名佛性。
或因中说果等者只由因果理同生佛不二故作此说。
四结随自意语者以三号结示也。
初明佛性同处空等者初明同则显心性体遍以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故虗空周遍以喻斯理。
次明异虗空者以此佛性只是有情本具真性周遍故须简异木石及妄惑小乘此则似异虗空有所不遍然妄惑小乘及以瓦石悉由心变当体是心故次虽说异未常不同初虽说同未常不异。
三破外道等者既以虗空喻性须知能喻之空不同外人所执金錍论判此经初同虗空文为实次异虗空为权今疏主意同异咸实各有深致如显性录和会。
此乃法王正典者同异悉佛说故。
眼所见虗空者外道不达虗空之性乃于所见空一显色妄有推度如下十番亦犹此方丘光庭等推度海潮悉随情见。
是无故不得有三世者虗空是无则无对待对待既绝故无三世。
无即是常者以体性虗无绝迁改故。
佛性是有者虗空虽常以百千方便终不能见故是无佛性亦常以修道方便则得见之故是有。
佛性不全有者但约可证故云是有非是有法故不全有。
经如虗空华者全空是华华处即空故非三世。
不复细开者此段经有标释结以可见故不更细开经得菩提已于一切法无罣碍者楞严云發真还源十方虗空一时消殒金錍曰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此皆佛性究竟开發也又此三文显常虽同义或小別初非三世约竖明常也次非内外约横明常也三无罣阂约非横非竖明常也又迦叶以众生佛性为问而佛于三文悉约果地为答者意明因果不二生佛无差故问因而答果也此之深旨不可不了此文既然余皆倣此。
虗空非三世而名为有者应云而不名为有文逸不字或恐文误但改有为空其义自便非逸字也以向经云虗空无故非三世今云名为有者讹也。
而名为常者向经云佛性常故非三世摄佛性是有非世故常。
同无下结难虗空涅槃同无三世何不虗空同涅槃是有故云何不同有。
只为将护等者此荆溪助显章安之意也故知佛性异虗空义非但对于圆机亦为灭后別机故作此说言将护者谓好权者闻实必谤谤则起恶故佛为将调摄护此机缘故所以且作异义释之若谓不然如云瓦石永非岂二乘烦恼亦永非耶以世人共许烦恼即菩提小乘即大乘故。
忽有机缘者圆顿机也。
不可不说者既对圆机应云烦恼即涅槃乃至瓦石即佛性。
但依下答者即下经云无非虗空对于虗空也既虗空无对正明佛性一如。
不唯正报者大小两乘所谈色阴则收内外之色内谓六根即正报也外谓六尘即依报也世人既许五阴即佛性若云瓦石无性者即是不信阴有佛性也世人不晓旨妄执瓦石非性之谈以拒一切唯心之义广如金錍论中说。
以虗空无待者即解经无非虗空对于虗空谓一切世间无有一处不是虗空而与虗空作对待者故云无非等可喻佛性遍一切处若依若正无非佛性此乃以虗空之绝待喻佛性之绝待也故不二门云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徧谁云内外色心己他然空及佛性各有待绝二义下问答当明今以佛性待义对虗空绝义故有不同故云虗空无待涅槃有待等若依金錍论即判前文瓦石非佛性者是权教缘了之性此明虗空周遍者是用实教正因结难与疏主释义不同不须用彼释此然则章安荆溪两释并通故无优劣如显性录明之。
虗空亦对非空者对森罗万像说有太虗即是相待义何谓虗空是绝待耶故云何故非待。
解云下据斯释义足见章安深晓经旨乃知涅槃虗空法合本齐但对机宜且作异说应知涅槃虗空各具待绝即绝而待故成玅有即待而绝故是妙无既待体即绝则佛性岂除于瓦瓦绝体具待则性遍还指于有情故知疏文微而显宛而成章非疏主圣师谁能述之。
涅槃本绝而名为待者涅槃等三全烦恼等是故云本绝而欲令断惑证理故折挫凡夫云烦恼非涅槃欲令不起小志及以拨无故折挫二乘等云阐提支佛非如来欲敦逼众生令反观自心故云瓦石非佛性此皆对治之意故云而名为待也。
虗空本待者太虗对于万象故曰本待今据万象之虗亦不离空故云而名为绝是知法喻各具待绝二义佛对机宜法且约待喻但约绝故使涅槃虗空常住则同有无乃异。
玅有等者由待绝相即故得玅名。
此即不倒者经文且约绝待之喻对相待之法以明义异故不可以相即为例又复应知经云涅槃等三只是同体异名而已故前经云涅槃即如来如来即佛性若欲分別不无差別是明涅槃是果证寂灭之法故非烦恼喧动之法如来即能证圆极之人故非二乘偏小之人佛性即因中所具之理故非瓦石顽碍之事此乃相待义也若绝待明之涅槃即解脱如来即般若佛性即法身又涅槃摄三涅槃如来摄三身佛性摄三因是则展转总別悉皆具三此三即一一三三一因果咸然生佛无殊依正何別虗空绝待可得喻之寻此经文宜知此意。
涅槃有对者即对有为烦恼说涅槃寂灭也。
即是无者下只由虗空是无四大是有有无虽异而并无待对故以无待之义互难令同初难令四大同空次难令空同四大初云四大无对等者若佛宣说世间无有一处无空不得对无说空为有者且世间色处悉有四大亦无一处而无四大无无可对亦应不得说大为有故云亦应是无。
四大无对等者若谓世间无有无四大处可以形对而犹得名四大为有世间虽复无处无空可以形对何为不得说空为有故云亦应是有。
此文不易者以四大并空义旨幽隐诫学者宜在研详故云不易。
无形四大对于四大者谓絓是色法俱是四大无有一物不是四大而为待对也。
虽无外许等者许处也谓无外处非四大物来与是四大物作对以四大徧故也。
名自相对者对火热有水冷对风轻有地重待对宛然岂同虗空但一而已。
涅槃有十五句(至)所以无者此正以涅槃待义对虗空绝义以示不同问胡不约涅槃绝义令与喻齐又胡不约虗空待义令与法合答举待对绝以示不齐者葢时机所宜因兹得益故佛作此明问虗空待绝其义易明涅槃二义若为分判答待义约修约事故离烦恼绝义约性约理无所不遍以修冥性以性达修文虽两分理终一贯。
经涅槃是有总明异空次別显之为智所照名为可见为心契会说为可证具足平等法门之身及不思议变化之身故云是色可为行者寻求趣入名为足迹可以言论称曰章句体备万德称之为有德状殊分说之为相为心攀历故名为缘众生同趣名归依处离世纷动说为寂静体无暗障名曰光明永绝危怖称曰安隐究竟所到故云彼岸。
是故得名非三世摄者总以结之总別及结共十五句。
第三破外道计空者世性眼所见空不堪为佛性喻故广破之。
空是明色者此显数义全同外计虗空。
虽无不可说常者解有二义一者空实是常以外道不达空性妄计为光明故则成无常二者太虗空性于世间为常以实理说亦是无常何者由妄心变造故由妄心分別故故楞严云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又一人發真还源十方虗空一时消陨故云终是无常也虽通两说前义为正。
言亦可下恐人作常住义释更重示之尚书云虽悔可追葢言不可追也与今意同。
真谛有重数者光宅者谓小乘所证大乘所证既殊即是重数则同虗空满处即无空处乃有。
箫管下举事显空是次第法亦如去除墙壁空相渐现岂非虗空次第而得箫者风俗通云舜作箫其形參差以象凤翼五经通经云编竹为之长尺有五十尔雅云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门向者向牕也诗云塞向墐尸。
有中无空者有物质阂则不得空故知空在空处。
空在有处者如凿石为窟于中得空和土为缾围空在内岂非空在有处于无物处无由取空故云无处无空。
如湿烂等者此约虗空是灭怀义当烂故无未烂故有故于此物以显空义若本无物灭坏何施物若尚坚未有坏相故单有单无俱无空也故经云二处无故。
经画虗空至海水者画作虗空如漫漫海水之相此显虗空既其可画则知可作。
一异业合等者空静物动两聚一处名异业合鸟喻物业树喻空业。
二业共合等者空物俱动两聚一处名共业合。
空亦合物等物前空缩物退空进故知亦业亦动故以两羊喻之。
物只是体等者如人身是体而有去来之用有体则有用故云此二事体用已合也。
空即是体等者如室中空空即是体而有容受床榻人物等用。
用此体用已合者即空体用及物体用有空必能容受有物必能移动故云已合。
后更两两共合者两两即四指以喻空物各有体用如身入室中则是两两共合也思之甚易见。
或心神等觉者百论第一云外曰实有神如僧佉经中说觉相是神内曰神觉为一耶为异耶外曰神觉一也内曰觉若神相神无常若觉是神相者觉无常故神应无常譬如热是火相热无常故火亦无常然今所计与彼意同是故引之。
唯破后合者既云先无后有则是破两两相合不破前空体用及物体用自合也。
有则俱时者既有于空必能容受既有于物必能动移岂可言先有空时无容受用等耶故前合不可作无常破之问若然应前合是常住耶答体实无常且以彼体用同时作先无后有破义不显故且置之。
而浅下据世间浅识之人说空物体用既有前后还属无常故先无今有之言亦破前合。
经如世间法即是举譬也。
不得言一可解者如前难应有多空也。
举五大住倒破可寻者五大即四大并空而经中不明火大正言严世土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也经中皆举本显末明其所依是无常故能依无常于中四对一草木依地二地依于水三水依于风四风依于空为显第四举余类之一一对中皆初明其末依于本后就本中辨明无常类显于末是中宣说虗空无常令风无常从他意说非佛自义论佛自义虗空无法不为物依。
经若无常下以空无常破常破遍此乃反难非显正义若论正义空是常遍则非无常非无常故非物所依。
习解除惑用者即广明中道中第三段也。
若无此观者二乘及偏菩萨无中道观不能破大烦恼所以于世有诤。
先明如来二明菩萨者此举极果真因俱无有诤。
世间智人者即圆解成就之人。
故与物和者称机适会故名为和。
违于佛旨者如前二十一双诤论。
况世间人者尚与佛诤况复世人宁不与诤。
次列十法者经明十法并须约圆释之信三障即三德方名无诤下九例尔又此十法与前师子吼中修十相义同文或小异即今内善思惟前名寂静是中智慧前为第十此为第七今云怜愍众生前名惠施法身破坏者以迷惑故法身不显名之为坏法身不显由无观智即坏报身境智不显岂有应用即坏应身故云三身尽坏。
即是观不观者观即初句不观即第二句。
经说是二义者有无二义也。
离诸结漏者既是中观所治漏义通于界外。
因于外缘者五尘境也。
说者或小不同者偈云欲欲知汝过皆由思觉生若能断思觉知汝即无有涉云如来昔住王舍城中阿难乞食有女携儿就井汲水女见阿难容仪端正心生爱著注目不舍不觉以索系儿死因生悔心故说斯偈乞食还以白佛佛令阿难受持是偈云是过去佛宣说彼女甞闻非女智力而能演说故云或小不同疏云欲欲二字是问起之辞不在偈文之内。
无明与我见合者无明与三界见惑合为一。
简异欲漏者明上二界一一禅地各自缘于尘境能生漏心故经云于欲界中因缘又一心支为内四支为外。
经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別内外者正辨无明之相也泽州云我及我所泛解有四一神主为我诸阴为所二假人为我假法为所三内法名我外法为所四佛性名我真中所有德义差別说为我所故上经云知我我所是人出世不知前三本无不识第四本有名曰无明内外解亦多种一众生名内外法名外二阴界等事相为外苦无常等法相为内三有法为外空理为内四真法为内情想为外五真性为内真用为外不识此等名曰无明。
先释互为因果者不善思惟生于无明则不善是因无明是果无明生不善思惟则无明为因不善为果释增长者以此二法同能生长一切烦恼故。
譬结者如子生牙子是近因四大远因烦恼亦尔不善思惟以为近因无明生烦恼为远因又由无明故不善思惟即以无明为近因先起思惟亦尔。
先唱有两者经是内无明即独头经因于无明至内外因即相应名外无明经若说至无我是释内无明直尔障理名独头无明既云不识无常等岂非障理经从若说至我所是释外无明谓与诸使相应而起名相应无明既为一切烦恼因缘岂非相应。
疏云从生是外漏等者但解外无明义也谓从内无明生诸烦恼复受外名而无明但是一也又下疏云内心不了名内无明不別外事即外无明。
结两果者即二无明感生死果故云两果。
能焦因缘者以中道观火燋因缘之炷虽涅槃无始而令有始故初住证乎三德虽生死无终而令有终故初住破彼无明故云成有始终。
飜彼生死归涅槃终者终字误应云归涅槃理未治本亦作理字且涅槃无终而有始不应云终。
亦招阴果者诸漏是惑因能招生死阴果。
欲自相生者欲字误应云各自相生。
还复取相下两义释经初约取好恶相生贪嗔者名爱因缘。
次或复下明爱在心未是取相但取相之惑由内爱而生故经云爱因缘故而能生长等。
无漏无果报者修无漏者无生死果报也下文自释是因中说果者心是因身是果由修初经定心为因故感梵天身果今因中说果乃名初禅为心身也故经我从心身至梵天边只是从修初禅得生梵天耳但引心身之名以证因中说果当以此意细寻疏文坦然明白或有经本注云因心运身故言心身者人师谬注非是正翻。
下句复云等者即经云一切圣人修道果报等也既云修道正约因中但此之因必克佛果所以因中说果故经结云名为无漏果报。
经从恶烦恼者即恶性非善故。
经𫟃婆经典释文作尼林反。
识初起时等者以识剏起但悬青等总相故。
想得假名者次取境像即是想心。
未能分別者即是识阴率尔而见未能分別即属无记。
色阴麤浅者以色阴显现易解故然此但观三阴亦是随机之说。
三阴猛盛者想心如向释次领纳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贪等烦恼即是行心。
行阴过重者然三虽并猛盛而行阴过重以由受想流入行阴成业招报也所以开为欲业者谓由贪欲五尘而起于业故此二种并属行阴。
只是果报者以五阴是现报故。
五果之末者此十二因缘现在五果受最居后故云末也。
从于此处者从受支处复起爱取有三因也。
言因缘者下此是疏主超取下修道中三触文来释成此中复起三因之义也。
次第因缘者即从受复生三因也。
即是烦恼前心等者俱舍颂曰明无明非二彼疏释云无漏相应触名为明触染汙相应触名无明触与有漏善无记相应触名非明非无明触故云非二也今正明无明是爱取前心八圣道是无漏前心有漏善无记谓人天善心也。
经所谓内外漏者无明三倒名为内漏余名为外。
经非有受等者四句求受不可得但有假名故也。
经断是和合者三假四句推之令契佛性中理名断和合。
触有三种者触是触数生一切法今随所生开分为三。
若行心作恶等者于四心中行心后起若作恶者则显前三心是无明触作善等例尔。
又一解如前者即指前疏约烦恼前心等。
文云下意指经文义通两解。
行心中別有想倒者由受想流入行心致令行心起于想倒。
乃有不用处非一切者以第三天无想心故又十一切处但至空识二处有一切想不用处则无故云但前二是一切非字下多谓字。
经十一切入即十一切处也如法界次第。
与数大同者数人虽不明慧心亦指缘世谛名想受耳。
佛或时总说等者即总举想受二心以摄余心。
或时別说者一一別说诸心也。
想受二灭等者正指今文是总说以包于別也。
此两意正詶前问者谓因人说法则举人知法因法说人则举法知人以类说想受灭即知一切烦恼皆灭故云正詶前问。
即是烦恼门者以外尘内根通入烦恼故。
正是内心者欲即贪嗔痴心正是行阴故云正是内心。
能生心欲者以三毒心依前境而起故。
因中说果者三毒依尘而得成就故尘即是因。
经十种想者谓五尘及生住灭男女想依前倒想生十种想。
数论二解者初是数解次是论解然此二家明王数同异如前二十一番诤论中疏记。
受即痛数者受十数之初而云痛数者古翻名受为痛。
作生不作受者泽州云初發善恶能生后果名作生业未润受果名不作受业疏中第二解语义未详余皆可见。
经黑黑果报者上黑字自为一句是业因下黑果报自为一句是业果白白等例尔黑谓十恶白谓十善杂谓善恶间作不黑不白是无漏总此四种乃成二法前三世间后一出世。
无漏是习果者小乘谓入无余无报果故是故但有现在习果。
经郁单越等四洲名如前记翻释。
重苦轻苦者苦应作黑字误也重黑即上品十恶故入地狱。
皆具四门者即体因果修之四也。
但云烦恼等者等取业有苦也虽亦有四而与前四义殊。
私谓下荆溪示此文亦具前四门义下分经为此四段者荆溪所分也。
且依现文等者且依现文是明果报则例前四门但有其三以经云爱果名取智者当观爱因缘头等据此现文即是果报若约智者当观之语故属修道故知约文约所故属果报约义约能故属修道。
烦恼得苦者即经云烦恼因缘生苦又云业因缘生苦也。
不应云(至)招报者小乘但云业招报故今云烦恼得苦苦即报也。
然此四句下并是悬释经文。
后两句亦尔者有为头亦具四句苦为头亦具四句例前二句说之。
准理下今师定义若直依十二因缘次第相生者始从无明生行终至生生老死但十一句今经家不取此义而以惑业有苦四法展转相生成十二句以表因缘轮转有十二句若以四法尽理而论定须十六如下疏。
有前生后者如云烦恼生业即是无明生行也。
后逆生前者如行生无明等。
跨节相生者如因无明生爱取即跨越中间行等六支下四四句明相生义不出此于此预示寻文易晓文云内外爱等者此探示下明果报经文也。
皆通者虽二义竝通必以受苦为正故上云爱义稍弱也。
体中为四者因缘之体不出因果故此四文初明相生则因果并举次之三文并就果说。
经观业(至)是二果报者当知此因缘文正明果报然报必由因故十二中二道属因以正明果故故明体后三皆在于果以此例前五阴文中虽明于果而正说因故至此中经乃结云智者观业观烦恼已也凡寻经文须识傍正方见义趣鈎鏁相连厥或昧之文旨才绝。
体即是有者地狱众生体是色心即识名色等故云是有。
经一百三十六所者大狱有八一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热七大热八阿鼻是八大狱一一各有十六眷属通本合有一百三十六如前现病品委记。
三界皆苦者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大乘即爱无明为苦因者正取烦恼能招报也。
即爱字下多有字。
小乘下小乘虽云业惑为苦因而正取业能招报故云无明是傍。
是故下引经证成大义即圣行品文也。
亦因亦果者无明缘行则无明是因行是果行缘无明则行是因无明是果。
能生中道佛性等者阐提性善虽本具足此经方说故曰还生。
依教下偏小不行故曰希有。
即叹三宝者教即是法行行即僧。
云何梵行之缘者教能诠行依教修行故教是行缘此示迦叶正问于教非是问行言行体者即四无量心是梵行体此明行之当体非所契之理体也。
经善男子一切法是者由迦叶泛尔通问佛亦通途而答语通意別別指今经但由语通故引起迦叶历別广问。
皆能生行者权法生权行实法生实行今佛正约开权显实法生一行一切行即如来行故云满教含一切法。
经能生行等者只应此经能生梵行何故佛答云一切法耶。
只此涅槃是一切法者今经开昔九界三教之权显今佛界圆融之实权即实故善恶等法悉是梵行。
今断最轻等者即指界外根本微细无明名为最轻简异界内枝末麤重也。
一时同断者虽观三惑本无不妨麤垢先落。
开善下明三十七品外凡通修故云通外凡文中云通内外者文剩内字未治本云三十七品通外凡所行故下观师破云云何外凡而能观之知此内字非也开善意云外则通修诸品内凡已去则更別修故云三四二五并是内凡等。
八正下明见修二道皆是真圣。
观师下弹彼二家立义意明道品唯是出世圣人所行如是释者还是一途非通方说岂可凡夫不修道品若不修者如何革凡故引天台明义道品多种方无局执。
具在止观等者即彼文阴境第六道品中明也故彼文云道品有四一当分二相摄三约位四相生一明当分者未必具品方能得道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当分是道故云当依念处得道又云是道场又云是摩诃衍念处既尔余品亦然是为当分道品而非调停也二明相摄者如念处一法皆摄诸品引释论文云念处既摄余品余品亦摄念处是为相摄道品亦非调停三约位者如念处当其位正勤是𤏙位如意足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是见谛位七觉是修道位此是约位亦非调停也四相生者如修念处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觉七觉生八正道是为善方调适戒定慧等皆名为正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是为相生亦是调适。
开善据通修道品者即止观第四相生意也且据彼外凡通修三十七故此判之若彼明内凡已上还似约位。
离道品则不得果者止观云真法名无漏道品是有漏有漏能作无漏方便方便失所真理难会下经明梵行唯在无漏且从別说准理并通当知分会真理故得分果究竟会理故得极果经明小果大果皆由道品于大果中义含分极经见佛性即菩提果及佛性果即涅槃果果。
经能坏颠倒者能坏八倒也。
能坏恶见者前二教坏三界见后二教坏同体见。
而能生解者生相似无漏解也。
發心相续者梵行之法令于众生从初發心上求下化念念相续至于极果方名梵行世唯一心故不取之。
但轻后三心者以识心最先起故虽有取相而轻于受等三心。
但一往得境者明五识但是率尔总相缘境未成三假至第二刹那和合流入想心方名因成前念续于后念名相续假待余无心知此有心名相待假此明三假唯住三心此亦从重而说。
故知识心已有取相者前问对三心之重云识非倒今答据轻识亦有倒是知识心亦有三假。
举果明因者以识心为因以想心为果想既有执而想从识生故知识亦有执。
若论其体各有所据者以体別故成三十七研其种性则唯有九。
根力为六者身根进力足正勤为六。
所余各一者于七觉中余有三觉即后三性七即喜觉八即猗觉九即舍觉。
此第下今经九义与婆沙论九数虽同名义永异今经之九一一皆含三十九品。
实是解脱即少分者谓四沙门果毕竟即圆別分果极果。
经如来先于此经中说者指德王品。
经众生初知者由佛说故知则佛为根本。
以触无定等者正示释触有多句义也。
皆得说也者谓近善知识闻正法等悉是触对义故悉是菩提之因俱名明触也。
因中有为诸慧悉舍者入分真时则舍住前相似等慧以未破无明悉曰有为亦舍权四沙门果等二边之慧也。
九法为三意等者寻经配释可见然经云因是四法能生长道欲念定智举法太多长一欲字当以念心共欲相随并伴通举故有此欲与禅支中忆念相似彼正明念通忆而举此亦同然。
经心得解脱心即定也。
因中通内凡者应以净戒及修习四禅通内凡位出家白四正是外凡。
通学无学者亦应云通大小果以第九毕竟是菩提故。
二识支重出者即经云增无明识上已云欲名为识故成重出古今经本无別字下皆无识字者葢昧者削之故北远疏解此句云无明迷惑增长业行故名为增名无明心为无明识以此验之则远解北本经中亦有识字。
二谓触为识者指无明触为识也若欲委消经文者如泽州疏云识心缘境义说为欲六入触对六尘境界义说为触受能领纳故名为识无明迷惑增长业行故名为增名无明心为无明识名之与色是报体性故说为主爱能生导诸烦恼结故名为导爱中增疆方名为取故说为胜有业不虗名之为实生老病死因缘中极名曰毕竟。
第五料简者根本因增此三法麤而复相似故须料简。
唯除罗汉者谓但除第四果二三两果并属修道。
后观成(至)亦名为想者观成称慧而犹名想者从因立名方便即因也。
初习名九想者释论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通言想者能转心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想故名为想大品十想修通三位前三想为断见惑说中四想为断思惑说后三想为修无学道者说今则不尔如向疏云若论其位则通浅深以其初习亦名十想故知此十初心通修又大品十想通小所修今唯在大。
大品十想在法界次第中学者欲知同异捡对之。
经复观闻法者诸天及劫初皆闻他说非眼见故。
经明十时差別者前五在胎中若依俱舍在胎有七位初七日名杂秽状如凝酥此云膜时是也二七名疱状如疮疱此云疱时是三七名凝结状如就血此云疱时是也四七名凝厚渐坚硬故此云肉团时是也五七名形位具诸根四枝差別故六七名发毛爪齿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故今总此三位名枝时取四枝圆备也若依俱舍则前五七虽有身根及意根由未有眼等余四故六处未圆于十支中在名色摄。
经炜烨于匪为猎反方言盛貌也三苍光华也。
三聚为色与无记者谓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无记即第三聚。
可分段故者可应作有字误也故揣食亦名段食然四食名相如第十七记初已引成实毗昙略辨其相今依他宗四食章更为明之四者数也食者资益也段食即形段质碍之色也凡入口时有变坏相资身益神亦能进善长恶名为段食触食者触谓触对祇将心所起对前境可乐之法能生喜乐二受资身及识适悦安泰滋恶發善故云触食疏明触食且据资身此依成论也故彼论云冷暖等触名触食也思食者即思量可乐之境思恶思善情及无情境不现前但由思惟而生喜乐资身及神故名思食四识食者识谓识心缘虑了別为义即取前三食相资命根一报住世连持功能色心相续便是资益长养之义故名识食然此四食段食唯在欲界余三通三界此四并能资益故名食也。
经𥎝𫓴麤乱反。
经虎兕徐里反尔雅兕似牛郭璞云一角青色重千斤。
经是名沙门等者先叹真人以能息恶故名沙门梵行无染名婆罗门离生死喧动是寂静除烦恼染汙名净洁永离众苦说为解脱。
是名智者下叹自行德知过求出故名智者识是达非称曰正见到岸可知。
名大医下叹利他德可解。
是名善解下谓解上如来随自等三种语也。
诸佛七种语者知上因语至如意语如前三语中说就今知七种中又二先自知二断德所生疑网者断他疑网也。
经發心毕竟等者初住發心是因玅觉毕竟是果因果理同故二不別妙觉从圣入圣则易初住从凡入圣则难故今迦叶礼佛真因又發心之语或通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