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30-A 序

夫戒为通修之元基者由其能净无量之染业能立无量之梵行故若无戒德则染心何以皎洁梵行何以克成故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然持戒之心要唯二辙一止持二作持止持则自唐迄今代有人弘作持则数百余载寂无提举余自乙亥春纳戒润州恒侍先老人辅化诸方每以作持扣请老人云汝既志存毗尼愿维绝纽藏内有昙无德部删补随机羯磨廼南山律祖之所撰集事法兼备诚为典型但以久湮卒难力振俟汝异日为众阐扬于戏谆谆师训尤在耳也至乙酉夏老人掩室委付栖山念顾命之难违感慈恩之当报焚膏继穷律部之奥微率众躬行阐羯磨之洪范是制必遵于非即革但羯磨藏本有纲目列而法不全复有文句古而义不显因怜初学临卷罔措故余依律广其事法释其隐微题云毗尼作持续释使诸展卷成坏了然所冀同志诸仁知止作明是非临事称量应为当为共沐戒海而尽浣凡心俱践道阶而绍继圣种又岂例图衒虗谈空盈卷轴哉

时康熙乙巳岁前安居日毗尼后学滇南读体识于金陵宝华山之观西轩

毗尼作持续释 凡例

  • 律制羯磨一切僧事依之成就若靡羯磨作办不成故律云有秉羯磨有说行者斯则名为正法住世又曰不诵白羯磨者终身不得离依止是知比丘要务莫先于此宜勉攻持
  • 羯磨诸法始缘随事渐制后因结集类分揵度虽敛用讨文浩若不精彻非过难逭上古诸大律师匡维正法严净毗尼者咸皆从广采略恒诵不遗今藏中昙无德部有三集其二未融诸部法仪欠备唯南山宣祖撰集删补随机羯磨四卷于对首心念会取他宗僧法羯磨具如本部施法应事随机准义加仪便用有异于二故今特绍行持
  • 详稽原卷前列纲目百八十四法合复略六十有五既云补集缺意为何及至文中赘曰纵舒撰次非学不知徒废时功未办前事故阙而不载必临机秉御大钞详委嗟夫大钞世没觅访绝闻是故研穷广部校讐作持应准目续法者上标一续字应依律释义者上标一释字应显过出非者上标一非字应附证及便行者上标一附字若无续释非附四科悉是藏卷原文凡秉白之法皆书顶格余下一字俾明古本以別新续傥读怀疑请阅北藏存字函昭然可据
  • 別集戒相题曰毗尼止持会集若彼应秉白羯磨者咸示于作持中详明为分止作故不相兼今此卷内原题如旧外权更云毗尼作持续释以便简讨
  • 宗绍作持本欲重光息焰必也前行后效(体)躬操二十余年稿成不速刊行者为令依学练知见闻坚信已信乐钦行故尔寿梓流布将来借此以报佛恩用酬师德若受具已一往不知由失所传学而不行其过何辞设未受具者窥阅律部理当诫诃如谓律法先知而后受具此则以毒饮人宁不慎欤

毗尼作持续释目次

卷第一 序 凡例 释原序 篇目 释本题 释人题 ○集法缘成篇第一 一僧法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  单白羯磨(三十九法) 白二羯磨(五十七法)  白四羯磨(三十八法) 二对首羯磨(略有三十六)  但对首法(三十一) 众法对首法(五) 三心念羯磨(略有十四)  但心念法(三) 对首心念法(七)  众法心念法(四) 前明僧法(羯磨十缘)  一称量前事 二法起托处  三集僧方法 四僧集约界  五应法和合卷第二  六简集是非 七说欲清净(一明与欲法  二明受欲法 三明说欲法) 八正陈本意  九问事端绪 十答所成法 中明众多人法 后明一人法 僧法羯磨具七非  一者非法非毗尼羯磨  二者非法別众羯磨  三者非法和合众羯磨  四者如法別众羯磨  五者法相似別众羯磨  六者法相似和合羯磨  七者呵不止羯磨 义立七非  一人非 二法非 三事非  四人法非 五人事非 六法事非  七人法事非 对首羯磨(具七非并如上) 众法对首(具七非并如上) 心念羯磨(具七非并如上)卷第三 ○诸界结解篇第二 僧界结解法第一  结初大界法(解大界法 结同法利界法 结同法別利界法 结法別利同界  法)  结戒场法(解戒场法 结有戒场大界法)  结三小界法(结受戒小界法并解 解受戒小界法 结说戒小界法并解 结  自恣小界法并解 结说戒堂法并解 解说戒堂法) 结解衣界法第二  结摄衣界法 解摄衣界法 结解食界法第三  结摄食界法 解净地法  结库藏法 差人守库藏法卷第四 ○诸戒受法篇第三 受三皈法 受五戒法 受八戒法 出家授受戒法 乞度人法 与度人法 度沙弥法 与剃发法 授十戒法 受戒体法卷第五 ○诸戒受法篇第三之二 比丘受戒法 授比丘戒缘  一能受之人(一是人道故 二诸根具足 三身器清净 四出家相具 五得  少分法)  二所对(一结界成就 二有能秉法 三僧数满足 四界内尽集和合 五有白四  教法 六资缘具足 七佛法时中)  三發心乞戒 四心境相应  五事成究竟(初明请师法 二安受者所在 三差人间缘 四出众问法 五  白召入众法 六明乞戒法 七戒师和尚问法 八正问法) 二正授戒体法 次说随相法 授四依法卷第六 ○诸戒受法篇第三之三 请依止师法 与外道住法 次教受戒 尼众授戒法 授沙弥尼戒法 授式叉摩那尼法 乞学戒法 与学戒法 次说戒相法 授比丘尼戒 乞畜众法 与畜众法 正授戒前具八缘  一明请和尚 二□□□□  三差教师法 四教师出众问法  五唤入众法 六明乞戒法  七戒师白和尚法 八对众问答 正授本法羯磨文 本法尼往大僧中受戒法 请羯磨师法 乞授戒法 戒师和尚问答 正问遮难法 正授戒体法 次受戒相 次说四依法卷第七 ○衣药受净篇第四 受衣法 受安陀会法 受僧伽黎法 受缦衣法 舍衣法 尼受余二衣法 心念受舍衣法 受尼师坛法 受钵多罗法 受药法 受时药法 药无七过 授有三种 自受三法 正食五观 受非时药法 受七日药法 受尽形寿药法 衣说净法 请施主法 正说净法 心念说净法 金粟净法卷第八 ○诸说戒法篇第五 僧说戒法 说戒和法(初明卷首十二颂 次明 戒序并总结三明七佛偈) 僧同化识罪忏白法 僧同犯疑罪發露白法 尼差人请教授法 教诫尼法 差教授尼师法 告清净法 疑罪發露法 说戒座上忆罪露法 略说戒法 非时和合法 诤灭说戒法 增说戒法 与狂痴法并解 解狂痴法 对首说戒法 心念说戒法卷第九 ○诸众安居篇第六 安居法 对首安居法 后安居法 心念安居法 忘结便成法 及界与园成安居法 受日法 事讫羯磨受日法 羯磨受日法 对首受日法 命梵二难出界法 受日出界逢难法 ○诸众自恣法篇第七 僧自恣法 差受自恣人法 白僧自恣法 正自恣法 略自恣法 四人以下对首法 一人心念法 尼差人自恣法 修道增自恣法 诤事增自恣法 第二增自恣法 受功德衣法 差人守功德衣法 付功德衣法 舍功德衣法卷第十 ○诸衣分法篇第八 一二部僧得施法 二二部现前得施法 三时现前得施法 四非时现前得施法 五时僧得施法 六非时僧得施法  初明五众死物之所属 二分法十种  三同活共财法 四负债法  五明嘱授 六分物时  七断轻重物 八量德赏物  九分轻物法 十得受衣法卷第十一 ○忏六聚法篇第九之一 忏海法  忏波罗夷法 忏僧伽婆尸沙法  忏偷兰遮法 续初忏波罗夷法  犯波罗夷覆藏者与灭摈法 续二忏僧伽婆尸沙法  白僧行覆藏行法 八事失夜  半月说戒时白法 白停行法  白行行法 行法满已白僧停法  与摩那埵法 日日僧中白法  白摩那埵行满停法 与出罪法  与坏覆藏者本日治法  与坏覆藏者摩那埵法  与坏覆藏及坏摩那埵本日治法  与不坏覆藏坏六夜本日治法  与坏覆藏及坏六夜出罪法  犯僧残不覆藏者摩那埵法  与摩那埵本日治法 出罪法  比丘尼法卷第十二 ○忏六聚法篇第九之二 续三忏偷兰遮法  对僧乞忏法 请忏悔主  和白法 正忏悔法  对四比丘忏法 对一比丘忏法 忏波逸提法 前忏舍堕 僧中忏法  初明舍财 中明舍心  舍罪法 乞忏悔法  请忏悔主法 和白法  正舍罪法 还衣法  初即座转付法 后明即座直付法 对四人已下对首法 对一人舍堕法 舍衣法 明忏罪法  先忏从生罪 忏悔二根本小罪法 忏根本罪法 忏后堕法 忏波罗提提舍尼法 忏突吉罗法 正明忏仪 舍罪法 悮作忏法 余语法 触恼法 差说麤罪法 护钵法  初明与钵法 次明行钵法  正明护钵法 制不往学家法并解  解学家羯磨法卷第十三 ○忏六聚法篇第九之三 尼与僧作不礼法并解  解不礼法 谏破僧法 谏助破僧法 谏恶性法 谏恶邪法 谏摈恶邪沙弥二法 谏随举比丘尼法 谏习近法 谏劝习近住法 谏嗔舍三宝法 谏發诤法 谏习近居士子法 与覆钵法  差使告覆钵法 解覆钵法 呵责法并解  解诃责法 摈出法并解  谏摈谤法 解摈法 依止法并解  解依止法卷第十四 ○忏六聚法篇第九之四 遮不至白衣家法并解  差人忏白衣法 解遮不至白衣家法 不见举法并解  解不见举法 不忏法并解  解不忏悔罪举法 不舍法并解  解不舍法 忆念法 不痴法 罪处所法 ○杂法住持篇第十 六念法  第一念日月数 第二念知食处  第三念知受戒时夏数 第四念知衣钵受净  第五念念食同別 第六念身强羸 白同利食前后入聚法 白非时入聚法 作余食法 呵责弟子法 弟子辞和尚白谢法卷第十五 ○杂法住持篇第十之二 谏作犯法 谏止犯法 老病比丘畜杖络囊乞羯磨文 僧与老病比丘畜杖络囊羯磨法 十诵律受三十九夜羯磨文 十诵律受残夜法 僧祇二十七事讫羯磨文 差人行筹法 离衣法 减六年卧具法 作小房法 作大房法 持故房与道俗经营二法 差比丘料理房法 差分卧具法 尼白入僧寺法

毗尼作持续释目次(终)

No. 730-B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原序

释此原序分三

  • 初明如来出世说法制戒之由
  • 二明世尊灭度教法流传分律之端
  • 三明宣祖撰集羯磨删补随机之意

○今初

原夫大雄御㝢岂惟拯拔一人

释 原夫二字乃推原發语之辞大雄者赞佛顿超三界圆满二严居天中天为圣中圣故以大雄称之御者人王临极为曰御极㝢者天地四方为之㝢也今借其义谓如来应质娑婆统御三千大千世界本为普度诸有咸脱轮回导引群迷共登觉果岂惟拯拔一人出现于世拯谓拯救沉溺拔谓拔除邪见此彰化利之广也

大教膺期总归为显一理

释 大教者五时说法三百余会为曰一大时教膺者当也期者从旦至旦复其时也然虽五时设教皆是善巧以就三根当其时宜而为说法至于一期佛事将终演妙法华则无二三总收权小并归大乘为显一实相理令诸众生悟入佛知见故方称如来出世之本致尔此明说法之妙也

但由群生著欲欲本所谓我心故能随其所怀开示止心之法

释 此申明开权之义也如来不即说一佛乘而等济之必先以权教摄化者但由群生迷真已久痴无正智贪欲深著难语大法谛审贪欲之本所谓第六意识妄执我故我执有二一俱生我谓凡夫于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名曰俱生我执二分別我谓于计我法中分別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名曰分別我执因执二我引生烦恼作种种业系缚生死不能解脱唯佛智知之观诸众生种性乐欲故能随其所怀而开示止心之法也

然则心为生欲之本灭欲必止心元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于定發發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须尊重于戒

释 此明断证非戒无托也止者止息情虑澄静昏烦元即本也谓第六识心既为生欲之本若灭贪欲必止息此心澄静情烦以空慧观照了知五蕴无我俱生分別不执则十使顿除永断欲本证无我理名曰生空观(亦名人空)所以止心由乎明慧然此真明空慧乃自性德用非正定之力莫能现起定力弘大非净戒之功莫能發生是故特须尊重于戒也

故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释 此引华严经为证明特尊于戒也无上菩提四字乃华梵双举梵语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翻云无上三藐翻云正三翻云等菩提翻云觉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故然此极果理智非亚位所获唯佛与佛乃能证知今以引证此者谓非独人天乐报权乘取果功唯在戒即诸佛如来圆满万行所证无上菩提亦以戒为本因凡诸真修行者应当一心奉持净戒而云一心者斯有大小之別大乘一心持戒者是自性戒真如不变本无染净真如随缘修证不无所谓已知法性无染污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之旨也声闻乘一心持戒者是別解脱戒凭师秉受识相护体少有染污即千圣制若心不专一精穷律学则名相茫然持犯焉晓贪欲之念易兴我执之妄难除纵有禅定智慧非净戒所發真无漏故必落魔邪是以引经为证复恐大小混糅不明持戒之心故下文示其严持身戒之宗也

持戒之心要唯二辙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后进前修妙宗斯法故律云若不诵戒羯磨尽形不离依止

释 此乃推功于戒也要谓宗要辙是车轮所辗之迹若依第六识心起三毒烦恼则成染根本是生死因若依之修三无漏学则成净根本是出世因今就此心持戒而论宗要唯二犹车两轮合辙方能任载至远偏则难免折轴之忧持戒止作并行庶几尘劳逈脱昧则反招违破之苦今人受戒欲净而多染者良由未明二持之宗故示云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者止谓禁止身口不造诸恶则四分戒本最为详备名标五篇类分六聚随业心轻重定犯相开遮乃比丘净身树德之首务也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者作谓作办事法不越毗尼准事大略一百八十有四约法量度僧数众多一人总收羯磨以结大科更无有余是比丘施造成济之秘术也然斯止作已往贤圣奉持而早获无漏未来僧伽依修而必绍圣种舍此通途则入道无由故云后进前修妙宗斯法向下结证显宗有据故律云若不诵戒谓不攻习其止持若不羯磨谓不精练其作持二持罔谙佛诃哑羊故制尽生形寿不得离于依止唯听人为己师而不听己师于人也

○二明世尊灭度教法流传分律之端

自慧月西隐法水东流时兼像正人通淳薄初则二部五部之殊中则十八五百之別末则众锋互举各竞先驱人或从缘法无倾坠

释 初二句法喻双举慧者如来以实智自证真理以权慧说法利生今在应迹利生边论故但云慧也月取清凉解脱之义以喻如来于三界火宅中施清净微妙法涤除众生热恼令得解脱诸苦也月轮虽有东升西没之状未曾离于太虗则隐而不隐佛应身虽有降生涅槃之相未曾离于真际则灭而不灭故云慧月西隐也如来在世教谈权实言诠半满乃至结集三藏法海汪洋浥润五天恩波浩溢衍泽震旦故云法水东流也时兼像正人通淳薄者此二句嗟时世不古以起分律之端佛生周昭王甲寅年二月八日入灭于周穆王壬申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入灭日为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教法流入东土至唐高宗丁卯年则正法千年已过像法又经六百余年矣既时不同于佛世故人亦非真淳体权达道之者由通浇薄致兴异执自正法百十六年间阿育王治国时分裂毗尼以水投乳初则二部乃结集窟内窟外之分从此二部出生十八部其五部即十八所摄五百者大约言部类名数之多也详释如止持会集所明文中虽序三时其义所重在末因两土传持多沿譌故锋者刀剑之芒也军前锋曰先驱若以此方律学论之则僧祇肇弘于曹魏四分滥觞于大唐中历晋宋齐梁隋代以来十诵五分俱有司持而诸部继宗者不无矜己抑他致令说锋互举各欲争竞先驱以显化导之胜在人或可从缘易摄于法自无倾坠废兴也

然则道由信發弘之在人人几颠危法宁澄正

释 弘者大也此有二义一能弘二所弘能弘之人有二一自持二转化所弘有四谓教理行果上就理法而论则理法湛然故无倾坠废兴此依教行而言则信智无偏方可弘道若能弘之人知见尚且颠危所弘之法宁得无紊而保其澄正耶

所以羯磨圣教绵历古今世渐增繁徒盈卷轴考其实录多约前闻核其宗绪略无本据师心制法者不少披而行诵者极多轻侮圣言动𦁊形网

释 此申明人法不能澄正之义也世有二论一以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二以师资相传为一世羯磨自佛金口亲宣僧伽依奉行持乃至历于大唐古今不绝咸遵藏文世有撰集渐增繁杂既无益裨于成济之功但徒劳盈其卷轴而向下出陈增繁无益之过考其实录多约前闻者谓若考究其录实出何部则正制无凭多约闻前人口语即以为是也核其宗绪略无本据者谓核定其宗所尚何律则头绪错乱大略因源流失传无本可据也如是考核师心妄制偽法者不少披览不择是非诵行者极多纵虽遇事仿行凡诸施为莫不轻侮圣言自将身形投入非法羂网矣(𦁊音卦丝结羂也)增一中佛言比丘非制而制是制便断如是渐令戒法毁坏而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葢斯之谓也

皆务异同之见竞执是非之迷不思反隅更增昏结致使正法与时潜地矣

释 此复申明动𦁊形网之因以叹其法道也务者专力于事以非制为是制谓曰异见以是制为非制谓曰同见同异即是非也不思反隅者此引儒书举一隅以三隅反谓物之有四隅举一以知三反者还以相证也佛制羯磨过有七非举一非以六非反今不但思反而且更增昏烦结惑迷障愈深致使如来正法与竞执同异之时潜藏于地矣

故佛言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令正法疾灭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慈诰若此妄指实难

释 此引第三分瞻波揵度以证不得增减羯磨当随顺如来所说文句违者犯越法毗尼罪当如是学者乃教诫之语慈者佛为一切众生大慈悲父诰者以上發下曰诰妄指实难者谓非制言制决无允肯之理也

○三明宣祖撰集羯磨删补随机之意

已在诸关辅撰行事钞其罗种类杂相毕陈但为机务相詶卒寻难了故略举羯磨一色別标诠题若科择出纳兴废是非者彼钞明之但约法被事援引证据者在卷行用

释 准別传云撰集此羯磨在唐太宗诏住崇义寺时撰行事钞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故言昔也诸关辅者关谓长安有四关唐都于内故称关内亦名关中四关者东有凾谷关南有峣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辅者汉武帝立右扶风即凤翔府扶风县左冯翊即西安府同州京兆居中而为三辅今以汉唐兼称其处故云诸关辅撰行事钞者撰谓造也钞谓誊写也行事者乃律学所行等事其间罗列各分种类敛归施为杂相通塞已毕陈但为机务决疑相扣詶答准律撰文其秉白圣教故未录载若夫作办卒寻难了故略举羯磨一色別标能诠之题若今科内凡拣择出入兴废是非者临文并示彼钞明之此但约一百八十四法以被时非时事皆引有证据者在卷行用则非同无据者可知矣

然律藏残阙义有遗补故统关诸部撮略正文彼俱无则理通决例并至篇具显便异古藏迹

释 律藏残阙义有遗补者律藏二字单言本宗四分律藏然此四分律藏久于五印传持缘尊者佛陀耶舍先在本国诵四分律后入东土不賷梵本而来姚主请译流通耶舍口诵梵音佛念笔授成文残阙者残谓零落也阙谓减少也此有二论一结集法藏律无多部后因异见遂尔渐分既取舍非同则残阙不无二译传此土翻梵成华笔授润文拟或遗漏阙诸部撮略正文者统谓总也关者要会也诸部者今藏中有摩诃僧祇部律四十卷萨婆多部律名十诵六十五卷弥沙塞部律名五分三十卷并善见萨婆多论等故云诸部其根本一切有部于后方来故尔不序南山宣祖慧见超群弘振颓纲阅本藏文味诸揵度逢事当作义合秉法而羯磨不载难于应用故总会诸部若制有者撮取正文以补其遗必彼俱无则理应通决准例余法便其时机并至篇具显由便于今故与古藏卷文迹有异也

夫羯磨虽多要分为八始从心念终乎白四各有成济之功故律通标一号敢就其时用显要者类聚编之文列十篇义通七众岂今传诸学司将以自明恒务也

释 此段乃分科谦结之文也谓圣制羯磨虽多其义大要分八一但心念羯磨二对首心念羯磨三众法心念羯磨但对首羯磨五众法对首羯磨六单白羯磨七白二羯磨八白四羯磨而以后三为本前五为开若以四五为本三二是开各有成济之功者谓僧众一人有异秉白办事无殊但拣坏缘俱成利济也敢就其时用显要者敢谓勇敢乃进取之义就者从也准舍利弗问经中佛言摩诃僧祇部其味纯正其余部中如添甘露诸天饮之但饮甘露而弃于水人间饮之水露俱进或时消疾或时结病其读诵者亦复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舍愚痴之人不能分別今宣祖独敢采补遗轨准例阙范而南山律宗赫赫传芳诸佛正法湛湛住世非如来所使孰能勇敢以符圣意哉编者次简也篇者简成章也岂今传诸学司将以自明恒务者此二句乃谦结之文也岂者非然之辞司者主也今者即彼时诸司律学宗匠也谓斯羯磨岂因当今律司而輙撰集本欲将以自明无昧终身愿为恒务也此则德硕而不矜学博而不负谦恭善导愍物情切皆由弘法之愿深广也

略释原序已竟

篇目

  • 集法缘成篇第一
  • 诸界结解篇第二
  • 诸戒受法篇第三
  • 衣药受净篇第四
  • 诸说戒法篇第五
  • 诸众安居篇第六
  • 诸自恣法篇第七
  • 诸衣分法篇第八
  • 诸罪忏法篇第九
  • 杂法住持篇第十

篇目终

No. 730

昙无德部四部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一

今释此羯磨大科分三

  • 初释本题
  • 次释人题
  • 三随文续释

今初

昙无德部四分律

释 题中首标部名次出律者为別他宗特显本部故详释如止持会集所明兹不再繁

删补随机羯磨

释 删者谓删去缘起之繁撮取正制之法补者谓补足本部之遗准例余轨之式若详明删补义如原序随机者谓就其时用也梵语羯磨此翻办事亦云作法若能如制秉白施造遂法皆有成济之功故律总标羯磨乃作持之都名也然羯磨制宣广长舌相博应圣凡舍之则涅槃无径依之则菩提有基后进前修妙宗斯法宣祖撰集藏卷有四今新续释文成十五卷兹当第一略释题竟

次释人题

唐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撰集

释 唐者以別代世也李渊于隋炀帝十二年中封唐国公为太原留守使后举义兵入关中遥尊炀帝为太皇立代王为恭帝渊进爵唐王后受隋禅而有天下称高祖国号唐也京兆者数名也十万为一亿十亿为一兆十兆为一京天子所居必以众大而言者葢辇毂之下声名文物之所大聚也故云京兆犹京都京师之称即今陕西西安府是旧曰长安周秦汉晋以至隋唐并都于此崇义寺乃京兆之首刹今以京寺兼名者举京令远人知京是总名举寺令近人知寺是別故沙门者是释子之通称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道宣二字是律祖之尊讳祖乃隋吏部尚书钱申之子生于隋高祖开皇十六年九岁徧览群书十二岁善习文墨十五厌俗依智首律师受业十七落发二十依智𫖳律师受具三衣唯布常坐一食唐高祖武德四年再依智𫖳律师习律性乐禅那期修正定武德七年晦迹隐于终南山纻麻兰若始制行事钞贞观十九年奉太宗诏住持崇义寺玄奘法师翻经弘福笔授润文推为上首唐高宗永徽元年复居终南山乾封二年春天人报祖归弥勒内院(乾封即高宗所改之号当永徽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众见天上幡华交列异香天乐天人同声请祖觐弥勒上闻之诏天下寺院图形奉祀后唐懿宗谥号澄照律师塔名净光由其始终隐居终南故世多以南山律师称焉自唐迄今律学咸绍其宗撰者述也造也集者聚也成也略释人题竟

三随文续释准原篇目大科分十

●集法缘成篇第一

释 一切所作事业因缘成就方可克办今但云缘成不言因者缘谓人法事事内摄因故由先起心办事后方秉白作法即以办事之心为因故立集法缘成冠之于首篇者编也出情铺事明而徧也文列十篇兹当第一

事法兼通大小齐降故前举纲领未振毛目

释 初二句事谓僧事准律有二一者时事佛制比丘一年二十四次布萨每逢夏际九旬安居不得越前过后纵听开缘亦有定期故名时事二者非时事除时事外一切成善治罚等事随缘即办不局时节故名非时事法谓一切羯磨葢法不孤起事不自办法因事制事依法成举事则兼法举法则兼事也大谓二部大僧小谓下三小众及近事男女齐者等也降者归也今斯羯磨正为大僧办事撰集其居家出俗禀受归戒及小三众安居自恣等统归于中以彰戒为七众修行之本因也故云事法兼通大小齐降次二句谓一百八十四种僧法羯磨成济之功无殊秉白之用有別故前详列俾其举纲得目挈领全裳也纲乃举纲之总绳目乃网孔之细数网虽大小不等一网一纲已定孔虽多小不同亦必各有其数此羯磨纲目亦复如是今文首标集法缘成篇之一名乃全部羯磨之总纲也一百八十四种羯磨及十如七非是全部微细之孔目也若随法分类者举单白羯磨为纲所摄三十九法是其细目举白二羯磨为纲所摄五十七法是其细目举白四羯磨为纲所摄三十八法是其细目又若举但对首羯磨为纲所摄三十一法是其细目举众法对首羯磨为纲所摄五法是其细目但心念羯磨为纲所摄三法是其细目举对首心念羯磨为纲所摄七法是其细目举众法心念羯磨为纲所摄四法是其细目也若随事分类者如第二篇之名乃诸界结解之总纲十二白二羯磨结法十一白二羯磨解法是此一纲所摄之细目也至于后八篇其说亦然故云前举纲领未振毛目毛谓微细

又缘通成坏教相须张并如后义无紊乱

释 成则如律如法坏则非律非法须者用也张者开也谓作白羯磨虽借缘成方办前事又复应知所集缘中通乎于坏若弗预研难明非过故准制教成坏之相开列篇首庶几临境不昧以便察是拣非并如后文准例遵行义无紊乱

○一僧法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 原本分科合三开八此云一者乃合三中之第一科也)

佛言有三羯磨摄一切羯磨谓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释 此总标僧法文引增一揵度谓僧常所行时非时事大略有一百三十四法以此三种羯磨摄尽无余故云一切所言白者有白不是羯磨有白即是羯磨准十诵律佛言白众是事故名白(此是乞白如乞罪乞解等但名乞非羯磨是一人之私事也)有僧事初向僧说故名白(此是布萨自恣等先白僧知集于某处乃众之公事也)白羯磨者受具足戒布萨说戒自恣等是名白羯磨(此谓单白即是羯磨也)白二羯磨者若白已一唱说是二羯磨白四羯磨者若白已三唱说是三羯磨并白为四是名白四羯磨也

△单白羯磨(略有三十九法 此乃开八中之第一科也)

释 上总标名此下分列纲目也若原卷法目全者如旧列之若有纲目而无法者今随赘下云此法续入某篇俾知类敛有归不致目法错乱

三十中二十七受忏悔(谓三十舍堕中除杂野蚕绵作具自手捉钱宝种种卖买三戒余二十七皆有受忏主单白法) 行钵法 余语法 触恼法(已上三法续入第九篇中) 与剃发法 与出家法 差教授法 唤入众法 对众问难法 说戒和法 僧發露法 非时和合法 诤灭说戒法(上非时静灭二法续入第五篇中) 自恣和合法 难事略自恣法 修道增自恣法 诤事增自恣法 第二诤增自恣法 受功德衣和法 舍功德衣法(已上三增二衣法续入第七篇中) 第一增说戒法 第二增说戒法(此二增法续入第五篇中) 简集智人法 断事遣不诵戒不诵毗尼者出二法 遣舍正义者出一法 草覆地法(简集乃至草覆等五法已于灭诤中明) 差往王城结集法 迦叶论法毗尼法 问优波离法毗尼法 优波离答法 问阿难法毗尼法 阿难答法 七百中论法白 差比丘论法白 正论法毗尼法 问一切去上座白 上座答白 行舍罗应有白(此一法明于第六篇中)

释 差往王城结集乃至阿难答法此六单白羯磨按五百结集云如来涅槃七日大迦叶知之领五百比丘奔诣皆欲见佛未烧舍利于途次间闻䟦难陀释子在众中语诸比丘言长老且止莫大忧恼啼哭我等今者得其解脱彼在时数数教我等是应是不应当作是不当作是我等今者便得自任欲作便作欲不作便不作大迦叶闻之不悦乃至林礼佛足时世尊足还内棺中不现大迦叶哀叹说偈绕棺七帀火不烧自然大迦叶烧舍利以先途中所闻因缘告其大众我等今可共论法毗尼勿令外道以致余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若烟其世尊在时皆共学戒而今灭后无学戒者诸长老今可科差比丘多闻智慧是阿罗汉者结集法藏故有此六法

七百中论乃至上座答白此五单白羯磨按第四分云世尊涅槃后百岁毗舍离城䟦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佛所听谓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指抄食食(一)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两村中间得食(二)在寺内得別众羯磨(三)在界内別众羯磨听可(四)此作是已言是本来所作(此作是已者即指以前非制而制事也言是本来所作者犹云从末如此也以后是相似法)(五)足食已舍威仪以酥油蜜生酥石蜜酪和一处得食(六)得用共宿盐著食中食(七)得饮阇楼罗酒(八谓黑酒也)得畜不割截坐具(九)得受取金银(十)有耶舍伽那子比丘闻知不与䟦阇子比丘同行即往诸国觅如法多闻广解毗尼智慧上座问之以证是制非制得一切去上座是阎浮提中第一上座即居第一座三浮上座居第二上座离婆多上座居第三上座沙留上座居第四上座此四上座阿难皆为和尚一切去上座知僧事即作白差次平论有七百阿罗汉比丘在毗舍离城集论法毗尼离婆多上座问一切去上座答如是一一检校乃至十事皆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各下一筹复往僧中亦如是检校令众人知故有此五法然前六法是大迦叶准例圣制单白羯磨其后五法是遵效最初结集也佛世未制此事今无故不续入广载律藏请阅自知

△白二羯磨(五十七法 此乃开八中之第二科也)

作小房法 作大房法 差分卧具法(已上三法续入第十篇中) 差说麤罪法(续入第九篇中) 二十七还衣法 离衣法 减六年卧具法(离衣卧具二法是从僧乞求羯磨开听者续入第十篇中)护钵法(续入第九篇中) 差教授尼师法(续入第五篇中)制不往学家法并解(此二续入第九篇中) 畜众法(即与度人法也) 尼差求教授法 尼差自恣人往大僧中法 与外道住法(此一法续入第三篇中) 结受戒小界法并解 结说戒堂法并解(此法续入第二篇中) 结大界法并解 结戒场法 结不失衣界法并解 结说戒小界法并解 结二同界法 结一同界法(一谓法同)结食同法上三并有解(此三结解续入第二篇中) 与痴狂法并解(续入第五篇中) 受日法 差受自恣人法 结自恣小界法并解 分四方僧物法 赏看病人法 分亡人轻物法 结库藏法 差人守藏法(此结守二法续入第二篇中) 结净地法并解 差人守功德衣法 付功德衣法(此差付二法续入第七篇中) 差人忏白衣法(续入第九篇中) 差人行筹法(续入第十篇中) 遣信受戒差使尼法(续入第三篇中) 尼与僧作不礼法并解(此二法续入第九篇中) 差比丘料理房法 持故房与道俗经营二法(上三法续入第十篇中) 与覆钵法 差使告覆钵家法 解覆钵法(上三法续入第九篇中)杖络囊法

律文具出如上应有差分粥分小食分佉阇尼(此五不正食有五种谓枝叶华果细末食)差请敷卧具分浴衣分衣可取与差比丘沙弥使

释 此差分粥等法出第四分房舍犍度之末后于第十篇中续例

△白四羯磨(三十八法 此乃开八中之第三科也)

谏破僧法 谏助破僧法 谏摈谤法(摈谤是二法也)谏恶性法(已上五法是僧残后四用) 谏恶邪法 谏摈恶邪沙弥二法(已上三法是破见单堕中用) 谏随举比丘尼法(此是尼八弃中一也) 谏习近法 谏劝习近住法 谏嗔舍三宝法 谏發诤法(已上四法是尼僧残后八所用) 谏习近居士子法(此是比丘尼单堕法用) 式叉学戒法 受具戒法(此一法僧尼二部受具通摄也) 学悔法(犯重不覆者开用) 诃责法并解(喜开诤骂起诤不灭者用) 摈出法并解(此污他家戒中用) 依止法并解(痴无所知多犯众罪者用) 遮不至白衣家法并解(此法若以下贱言骂淳善居士者用) 不见举法并解(犯言不犯应三举令言罪性用) 不忏法并解(犯罪令忏答言不忏者用) 不舍法并解(若起恶见不舍者用) 与覆藏法 本日治法 摩那埵法 出罪法(已上四法僧残所用) 忆念法 不痴法 罪处所法(此即觅 内缺灭罪相也 摈法)

释 目列三十八种白四羯磨法除式叉学戒及受具戒法此二属成善羯磨原卷已备余三十六法尽是治罚羯磨皆续入第九篇中义通净染染净净净染染也

○二对首羯磨(略有三十〔六〕 此乃合三中之第二科也)

佛言三语受戒名善作羯磨说戒法中亦尔

释 前集僧法非众莫秉此列对首随事故开对首者谓各共面对同秉法也初二句引受戒犍度律云佛初出世先度陈如等五人为首乃至百一十人皆是善来比丘得证阿罗汉果佛令各各教化诸方勿二人行众奉佛敕游行说法时有闻法得信欲受具戒者诸比丘将诣佛所未至中途失本信意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汝等就彼即与出家受具谓剃发受三归也后制十僧白四受具诸比丘有疑白佛云何三归即是受具佛言归依三宝即是出家三归竟即是受具今故云三语受戒名善作羯磨也次句引说戒犍度律云若一比丘至布萨日应先净处及备众具若僧数不满若二若三各各相向三语说戒亦名清净布萨故云说戒法中亦尔

十诵律云对首心念分衣名作羯磨后来比丘不与分

释 此复引十诵广明对首也彼律云有一住处诸人为夏安居僧故布施诸衣应分物虽为夏安居僧施应分若一比丘独安居应受二比丘三比丘四比丘亦尔后来比丘不与分(此是现前僧时物也)

义分二別但对首法二众法对首法文通诸部并如下列

释 谓准上所引二律三法之义名立对首法非一槩应分为二若不別晓机法俱非

△但对首法(〔三十一〕 此乃开八中之第四科也)

受三衣法并舍 受钵法并舍 受尼师坛法并舍 受百一衣物法并舍(后二法读入第四篇中) 舍请法(于止持单堕中已明) 舍戒法(于止持初重中已明) 受请依止法衣说净法 钵说净法 药说净法 受三药法(谓非时七日尽形三药也) 受七日法 安居法 与欲法忏波逸提法 忏提舍尼法 忏偷兰遮法(此一法续入第九篇中) 忏重突吉罗法 旨露六聚法(旨者意同也露者發露也谓八品小罪六聚意同發露所犯先须问明即后文忏从生根本小罪法是也) 露地重罪法(此乃二不定也重罪初三露地次二) 舍僧残行法 白行人法(即六夜行日日白法) 白僧残诸行法(已上三法续入第九篇中) 白入聚法 尼白入僧寺法(续入第十篇中) 尼请教授法(续入第五篇中) 作余食法

△众法对首法(有五 此是开八中之第五科也)

舍堕法 说戒法 自恣法 受僧得施法(续入第五篇中)受亡五众物法

释 一往师家无论所犯轻重但教彼此相向作礼求發喜悦名曰对首忏悔不思事分成善治罚机开二人三人皆由罔攻制典失传作持之故

○三心念羯磨(略有十四 此乃合三中之第三科也)

义分三別一但心念法二对首心念法三众法心念法并通诸部至文自准僧法羯磨独四分一律

释 心念者谓發心念境口自传情非谓不言而办前事此法正制一人二三听者缘开不恒前对首法中已明文通诸部至此复云并通诸部如是重重引证者为显采补残阙唯对首心念五十法末二句明僧法本律无遗故弗采补也

△但心念法(有三 此是开八中之第六科也)

忏轻突吉罗法 六念法 说戒座中發露诸罪法

△对首心念法(有七 此乃开八中之第七科也)

安居法 说净法 受药法 受七日药法 受持三衣法 舍三衣法 受持钵法(此中受二药钵三法续入第四篇中)

△众法心念法(有四 此即开八中之第八科也)

说戒法 自恣法 受僧得施法(续入第八篇中) 受亡五众衣物法

已前略明缘集已后辩缘成坏

释 上句结前所列合三开八羯磨之纲目释事法兼通等略明缘集也下句起后广引教相称量作法之定制释缘通成坏等以振毛目也标文分前中后者为对前一二三之科故前纲目中列所兼能此辩缘内能所双彰须善味之

○前明僧法

律中佛言有四种僧一者四人僧除受戒自恣出罪余一切羯磨应作二者五人僧除中国受戒出罪三者十人僧除出罪四者二十人僧一切羯磨应作况复过二十若少一人非法非毗尼不成

释 上列僧法一百三十四种未知何等僧作何等法今故详明能作之僧及所作之法也此引第三分中瞻波揵度缘六群比丘或一人或二人或三人举一人二人三人或僧举僧佛诃责故有此制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无生二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四人以下不成僧数自制白四受具之后中国定满十僧边国开听减半若安居竟坐草自恣座中应差二五德人众但五人前后单差六人同集一时双牒凡为僧残行满出罪事重法严众须二十是故四人僧除此三法不得作余一百三十一羯磨应作若五人僧除中国受具并出罪余一百三十二羯磨应作若十人僧除出罪余一百三十三羯磨应作若二十人僧一百三十四种羯磨应作而况过二十乃至百千人僧此则多多益善也须知四种僧应办之事如数不足少一人者即犯非法非毗尼作法不成向下文分十科总明僧法也

△一称量前事

释 称者量度也作持称量大约有二一者应于一事中称量人法事三种非二者应随一一羯磨称量人法事三种缘若善称量则功归自他法弘永久不善称量则过责临众事无克成是故首明称量一贯作持乃律宗之秘要也

毗尼母论云事谓人法也

释 凡所作办人法事三现前今科目但云前事而隐于人法者葢事因人起人能秉法办事故引母论以發其隐论文云事是人亦谓法也

律云称量比丘及白衣称量羯磨及犯事也

释 此明一事中称量人法事三种非也凡有事起临作法时先当称量事之轻重是属公是属私应云何作法之三种是成善是治罚应云何行人之可否是同众是异众应云何集若论事起由非其一斯文独引增一揵度中遮不至白衣家一事者为此事人具僧俗二流三非称量明显故所取例于余也佛言比丘有十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一恶说骂白衣家二方便令白衣家损减三作无利益四作无住处五鬬乱白衣六于白衣前谤佛七谤法八谤僧九于白衣前作下贱语骂十如法许白衣而不实如是十法少多有者与作羯磨故云称量比丘若白衣有五法不应与比丘羯磨一不恭敬父二不恭敬母三不恭敬沙门四不恭敬婆罗门五所应持者不坚持若白衣有五法应与比丘作羯磨(反上五法是)故云称量白衣若作此羯磨者集僧已为作举作举已为作忆念作忆念已与罪先若不三举羯磨不成故云称量羯磨凡所犯事有见闻疑三根自言破戒破见破威仪若无三根不自言犯不成所犯故云称量犯事此谓一事中称量三非余事准例

然所为之缘不出三种谓人法事也如受戒忏悔差使治摈等为人故作如说戒自恣等为法故作如结界摄衣净地库藏等为事故作

释 此明随一一羯磨称量三种缘也谓所制羯磨既有一百八十四法作办之事便有一百八十四种事缘虽多不出人法事三之外其中有羯磨發起因缘属本羯磨者有羯磨發起因缘属他羯磨者如受戒羯磨集僧秉四沙弥即成比丘忏悔羯磨生惭發露立誓责心仍净差使羯磨具德堪能僧命应办其事治摈羯磨量情调伏折摄改往修新因缘本是为人發起故云为人如说戒羯磨半月长净单白即诵木叉自恣羯磨安居期竟一秉随次恣举因缘本是为法發起故云为法此为人法者皆属本羯磨也唯结界發起因缘属他羯磨若无他对何须结界如结大界戒场本为众僧一切羯磨事起依托而结如结摄衣本为令人离过事故结如结净地本为煑畜饮食事故结如结库藏本为贮积物事故结所以界因有事方结岂结界即名曰事故言因缘属他羯磨也又文虽分差使为人莫过以其大槩而论非一切差使亦尔于中不无为法事者但略举三缘故末皆以等字摄之余诸羯磨后文随释自显

或具或单时离时合并先须量据使成应法之缘示也

释 羯磨虽分人法事三行用复有具单离合之別宣祖婆心训后而令精持毗尼者并先量度为据使成应法之缘故尔垂示也或具或单者指法而言时离时合者指人法而言谓一切羯磨各各用处有必具必单或具或单由其施法随事有已定未定不同凡一事中用一二三四法名之为具唯用一法名之为单言定具者如受比丘具戒一事中单白有三白四秉一如尼在本部受具一事法同比丘无殊如五人以上僧自恣一事中单白有二白二亦二如三十舍堕中除五长及三坏舍第二十二畜钵减五缀更求新钵此一事中单白有一白二有二余二十一每一事中单白有一白二亦一如上所具羯磨必在一番集僧秉宣决无单作之制是说已定属具之法也又受具初集僧秉四法全具次后略去差教不须更差坛坛唯具三法又本部尼往大僧中受大戒但具后二以男女两异律无屏问故缺差唤二法是为必具中之差別也如犯十三僧残覆则有三白四无覆有二白四或覆与无覆二罪同时發露此皆随各犯缘必然一一单秉无二可具是为已定单之法也言未定者如半月说戒和僧单白人多则白二差人单白行筹或尼请教诫或曾已受差四三二法同时随秉若但四人一白说戒由人增减法亦未定故名或具或单也复有通单具者如结解说戒等三小界以其问答非具理无双答论其一坐结解法复非单也若总判具单者单白羯磨三十九法如二十七受忏法行筹法差教授法唤入众法对众问法说戒和法自恣和法受功德衣法此八属具余三十一法属单也白二羯磨五十七法如二十七还衣法护钵法差受自恣人法赏看病人法分轻物法差守付功德衣二法差人行筹法此八属具余四十九法属单也白四羯磨三十八法唯受具戒一法属具余皆属单也又但对首羯磨三十一法皆属单也众法对首五法如忏舍堕法及自恣法人满四五则同僧法人减二三唯用对首是故此二亦名或具或单余三属单也又但心念对首心念众法心念此三种羯磨共十四法皆属单也以上百八十四种羯磨或具或单其间差別准制如此而言时离时合者欲谙其离先量其合若昧于合离从何有譬俗家父子兄弟同居名合出外名离如清净比丘一界共住名合有事远众名离离合是羯磨之名能离合者却是比丘谓有羯磨能使人离复有羯磨能使人合离合因缘各有其时时有久近故云时离时合也然离非一有令永离有暂时离有定期离有不定期离及但名离离非离等多种离法如灭摈羯磨能使永离如遣不诵戒毗尼二法令暂时离事毕非离余法同僧不来別众如受日出界及二篇覆藏等法离有定期期满非离如摈出等法由不伏首求解不得满众如旧此则离无定期又如解界等法但名属离无界可摄故又如学悔羯磨具戒已失非大僧数法应名离既听布萨自恣学比丘戒此复非离乃离而非离也所言合者如摩那埵羯磨虽非別住尚未出罪是合而非合如与出罪解摈等法皆名属合仍同净众法食故是为百八十四种羯磨中时离时合之差別也

△二法起托处

释 起者兴立也托者寄托也谓凡作法必有托处已详明称量示作法有据若托处乖制则法亦难兴故第二复明法起托处

僧祇律云非羯磨地不得受欲行僧事律中若作羯磨必先结界

释 文引僧祇谓一切僧伽蓝大小不一处无定限若未结界前名非羯磨地不得在中受欲行僧事非法所托之处此明遮制也复引本律谓一切僧伽蓝若作羯磨行僧事者必先和合白二圣教纵广方隅有限僧居作法托中有缘受欲无事亲临不得別众此明定制也

然托处有二种若自然界中唯结界羯磨一法自余僧法并作法界中

释 托处有二者谓作法界自然界也葢事因人起法假人弘人有行住不定之缘故作法托处亦不定矣如作法界本为住比丘秉法依托而结倘遘缘出界不能随倏尔事起岂置之不行名持戒比丘所以世尊应机立法复有四种自然界之设若人乘舟而往则有掷水约界之法若从陆路而行则有六百步中之限遇聚落则有可分別不可分別之定制逢兰若则有有难缘无难缘之边畔由不须竖标唱相作法而结各有已定限齐尽名为自然界亦名为不作法界此为行比丘作法依托之处也若托此自然界中作法者唯除结界羯磨一法不得作自余一切僧法羯磨并同作法界中秉白无有异也

若对首心念二法则通二界

释 此明托通法拣也恐后人疑谓二界中不能別众作法故即随云若但对首及心念法托处则通二界別众作如法同众秉非法若僧法于二界中同众秉如法別众作非法故赘而论之

△三集僧方法

释 集者聚也僧谓四种满数上引律证已知托处有二僧法和集若无准约则聚会何凭故第三复明集僧方法

律云佛言当敷座打楗槌尽共集一处

释 此引第二分说戒楗度敷座者西域僧集寺无椅凡欲会聚年少比丘先净其处就地敷具以待众座楗槌者无正飜译至呼召时自从声论也

五分律云随有木瓦铜铁鸣者令净人沙弥打之若无沙弥者比丘亦得不得过三通

释 复引五分者以释楗槌从声之义兼明能打之人鸣者凡物有声皆曰鸣如击钟挝鼓敲板扣随打何物有声者即是集僧楗槌也净人乃僧伽蓝民恒为僧使缘从王施依栖净众故号净人沙弥有形法二同此谓法同非形同者虽听比丘打是命初夏非令腊长以三通为定不得过者此明佛制如斯不得越故越则以违毗尼罪治之

付法藏传中令有长打之法

释 此传四卷后魏时出彼中因他请陞座故令长打犹今陞堂讲法受戒等方丈传炉座前伐鼓之仪今所引者俾知讲法莫用三通集僧不可长打也

三千威仪中具明杵下之数

释 上云三通未言下数故复明之此威仪三卷后汉安世高译杵者砧杵也彼中以五十四下为一通所云具明者除集僧三通若无常时随打(即送亡僧也)若县官至大火大水贼盗此四亦随时打不定下数若会沙弥打三下会优婆塞打二下呼私儿打一下言私儿者拣非王施僧伽蓝民是众私畜为执劳之行童也

萨婆多论云夫集僧楗槌必有常准不得互易

释 复引斯论者恐紊杵数以明僧约必不可更也常准者谓一定之恒规若通数互易则集此彼至信约既失有误羯磨所以增一阿含经云阿难陞讲堂击槌槌者是如来之信鼓也

△四僧集约界

释 约者期约也上明作法托界界总标二集僧有方方定楗槌今详分界別集亦不同故第四复明僧集约界

夫界有二若作法界则准三种谓大界戒场小界若论小界无外可集若戒场大界并须尽唱制限集之

释 夫界有二此句总标下別释之准律则作法界有三一谓大界就中复分六种一单大界二摄衣大界三内有戒场大界四法食二同大界五法同食別大界六食同法別大界第二戒场者此因大界边际宽广众集疲极听结即今受戒公所是也第三小界者若论小界界非恒存僧不住中本为众不同意暂开作法更无外来可集若是戒场及大界者结时所唱方有各有齐畔并须尽此制限内僧集之唯食同法別大界若在此作僧法者此处僧应集若在彼作僧法者彼处僧应集以法別不名別众若受僧施众应均分不得別众

若自然界则分四別谓聚落兰若道行水界初言聚落则有二种若聚落界分不可分別者准僧祇七树之量通计六间六十三步若无异众得成羯磨

释 若依律制自然界则分四別谓聚落等此标下释聚落者谓人所聚居犹村落也此有二种若聚落界限博大不可分別准僧祇七树之量为分齐彼律云佛在舍卫时有婆罗门名生闻请问世尊云何种庵婆罗树使根茎坚固枝叶茂盛华果成就扶疎生长不相妨碍佛言以五肘弓七弓种一树如是种者能令根茎坚固乃至不相妨碍彼闻欢喜作礼而去有优波离知时启白佛言已闻种树分齐今复请问若城邑聚落界分不可知若作羯磨应齐几许名为善作羯磨不犯別众佛言齐七树之量得作羯磨虽有异众相见而无別众之罪故今文云七树之量通计六间六十三步今若准数约之以五肘弓七弓一树共计四十二弓一肘一尺八寸五肘为一弓每弓九尺共该三十七丈八尺此乃西域之弓量也若较此方唐时丈田积步之量而言以六尺为一步六十三步正合西域七树之量四十二弓于此量中无有异众得成羯磨若此量外虽有异众相见而无別众之罪此明不可分別聚落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之制也

若可分別聚落者准十诵律尽聚落集之

释 可分別者谓聚落非广分齐可知十诵律云时诸比丘于无僧坊聚落中初作僧坊未结界尔时界应几许佛言随聚落界是僧坊界诸比丘不应別布萨及僧羯磨若作者犯如根本百一羯磨中佛言不作法界若诸比丘在村者齐墻棚内并外势分应尽集一处为长净事及作随意单白白二白四悉皆应作若不集者作法不成得別众罪此明可分別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之制也

二言兰若亦有二种若无难者诸部多云一俱卢舍按杂宝藏云五里是也相传以此为定

释 初二句总标下文別释兰若亦名阿练若此飜云空寂又飜闲寂以空闲则无诤乃绝喧幽静之所也一者无难兰若谓处无恶兽盗贼出入平安诸部多云一俱庐舍者如十诵云时诸比丘于无聚落空处作僧坊未结界尔时界应几许佛言方一拘卢舍是中诸比丘不应別众布萨及僧羯磨翻译集云梵语拘卢舍此云五百弓又云大牛吼或云一鼓声俱舍论云二里今按杂宝藏经云五里一往译家相传以此为定故所准用此明无难兰若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也

若难事兰若如善见论云七槃陀之量相去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得作羯磨

释 难事兰若者谓处多兽贼道路恐怖不得例无难兰若之界此界如善见论所明梵语槃陀此云二十八肘七槃陀之量共计一百九十六肘每肘一尺八寸共该三十五丈二尺八寸每步六尺以三十五丈二尺八寸不满五十九步故云五十八步四尺八寸也于此量中得作布萨羯磨此明有难兰若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也

三明道行界准萨婆多十诵律纵广六百步

释 道行界者准十诵律有二因缘开听一为布萨日二为自恣日诸比丘同道行不及至僧中故令方便在道结界布萨自恣东西曰广南北曰纵方圆六百步每步六尺共计三百六十丈于此量中得作布萨自恣按五百问结道行界时须断两头行人除去取水地及田处所彼乃俗人往来处若穷路无人行不可为相以不知也若断路有人车行虽断三四村亦可为相此明道行自然界中得作僧法也

四明水界如五分律船上众中有力人以水若砂四面掷所及处

释 五分律云诸比丘同船行遇布萨日欲说戒故听船内说戒令就浅水泊船已定众中命一有力比丘出立船头以水四面洒掷随水所至之处为界余者在内随观四方若掷砂亦尔此明水行自然界中得作法僧法也

此之六相皆谓身面所向方隅齐限之内集僧无人方可应法也

释 此文结上谓上所明六种自然界相不同唱相立标作法界之边畔也皆以彼时身面所向方隅为界相故尽此内集僧布萨自恣若一人不集则布萨及自恣不成无人方可应法也

△五应法和合

释 上云僧集约界唯戒场大界尽集若集而不和仍同別众故第五复明应法和合也

律云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来现前得呵人不呵是名和合反上三成別众者尔

释 此引第三分呵责揵度谓界内楗槌一鸣同居闻声即至乃名如法应僧前事初句谓身心俱集者次句谓身有事缘开心集者第三句身心现前纵得呵人而意悦忍可默然不呵是名和合反上三种则成別众者尔

毗尼作持续释卷第一

音义

凡例

凡者大槩也例者比例也左传序云發凡而起例

廉上声收也聚也

寻也

迯也

浩浩大水貌况文言之深广也

附赘也

秉御

谓颁宣佛制如宣人王之旨也

谓原委原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

穷究也

校仇

两本相对覆校如仇也

小视也

求也索也

满也无欠也

随去声就也因也

博应圣凡

搏者普也羯磨是法王严制普被僧徒纵是无漏圣僧残质未谢或菩萨示迹僧伦莫不钦遵无敢违者

蝉去声传与也

连上声步挽车

音谷毂者车轮之正中而幅之所凑也

生曰名死曰讳

音胤怀姙也

𫖳

音均

音示行之迹也讄行立号以易其名也自周公始古者卿大夫殁则君命有司累其功德为文以表之谓曰讄行之谥故唐懿宗钦祖之德谥号澄照律师塔名净光也讄同诔音磊

世尊于拘尸城娑罗林间入般涅槃林木皆白故称林也

初度陈如等百一十人

谓陈如等五人耶输伽并友五十人波罗柰国同婚姻者五十人出家此乃世间最初之一百一十僧宝俱证阿罗汉果者

尚也

序 五住烦恼

一一切见住地惑即三界分別见惑谓诸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別起诸邪见住著三界

二欲爱住地惑即欲界思惑谓诸众生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著生死

三色爱住地惑即色界思惑由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禅定不能出离

四有爱住地惑即无色界思惑由诸众生不了此惑住于禅定不能出离

五无明住地惑即根本无明惑谓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住方便土方便土者谓修方便道断见思惑所居之土也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实报土者称实感报也故明无明住地若总而言之则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为三住根本无明为一住故云五住

二死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

二变易生死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住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

三身

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也

一理法聚即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理法聚名法身佛

二智法聚即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是智法聚名报身佛

三功德法聚即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种种说法度诸众生是功德聚名应身也

汪洋

浩瀚深广也

浥润

上音邑湿润也

盈满也

滥觞

上音烂下音商谓泉始流不过杯水泛滥而渐至横流也

音石大也


校注

目录新作 岂一作意 月一作日 其一作具 彼下一有此字 阙应作关 纲疑网 例一作列 一无也字下同 發露一作忏悔 不上一有人字 法下一有白字 有下一有法字 戒一作界 并一作应次同 六一作三 三十一一作二十八 须准一作颁唯 据一作校 一无示也二字 罄与磬通 准一作唯下同 一无者尔二字
[A1] [-]【CB】一【卍续】
[A2] [-]【CB】一【卍续】
[A3] [-]【CB】一【卍续】
[A4] [-]【CB】一【卍续】
[A5] [-]【CB】一【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但【CB】伹【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但【CB】伹【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但【CB】伹【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陕【CB】陜【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但【CB】伹【卍续】
[A27] 但【CB】伹【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敛【CB】歛【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但【CB】伹【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但【CB】伹【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但【CB】伹【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作持续释(卷1)
关闭
毗尼作持续释(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