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十二

●忏六聚法篇第九之二

○续三忏偷兰遮法

罪缘两种初明独头偷兰有三差別如破法轮僧盗四钱盗僧食等名上品

释 偷兰遮罪名虽一犯缘两种初明独头偷兰者拣非从生乃別自犯亦名自性偷兰遮此独头有上中下三品就上品亦分三初破法轮僧者由本發心为破僧而得僧若不破其罪可忏僧若破罪不可忏二盗四钱者西域四大钱准此方六十四文小钱以初起盗心唯盗如是而三盗僧食者谓信檀供僧一切饮食此属现前十方僧故若众未用私心窃餮多则一饱少则入咽皆名盗僧食而云等者按僧祇律云若嗔恚破守持应量器破守持三衣破世尊塔破众僧房但有嗔恚俱摄上品然中破世尊塔得偷兰遮罪业行罪报多苦于余此谓上品独头三种

若破羯磨僧盗三钱以下互有衣相触等名中品

释 此明独头中品三种初破羯磨僧者谓背和异部居同法分于一界中別作羯磨说戒盗三钱以下者谓盗三钱或盗二钱本念不盗四五钱物互有衣相触者此乃僧残第二谓有隔有隔相触何以不摄从生而名独头由本意不作无隔相触受欲乐但作是尔等者复于一身上分触此谓中品独头三种

若恶心骂僧盗一钱用人发食生肉血裸身著外道衣等名下品

释 恶心骂僧者谓比丘以慈修身须谦敬德若怀嗔恚出言麤犷触辱僧伦非水乳众故所制之盗一钱者准此土十六小钱事物虽微于戒不应用人发者轻他遗体故食生肉血者无慈助嗔故著外道衣者谓一切显异惑众非缁色如制之衣俱名外道衣也而云等者如母论中畜石钵剃阴上及腋下毛皆是下品偷兰遮此谓下品独头三种

二明从生者十诵云从初篇生重应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众中悔若僧残生轻一比丘前悔

释 界外四比丘众中悔者彼律云出界外今略出字由此罪劣前胜后有异于余故忏时是僧而托別非三同伦是佛开听不得以余例此今引十诵分別初二篇轻重者然此从生轻重不易度判应须熟究作持有据准萨婆多论云于初篇婬戒中若男形将入女形未还失精犯重偷兰已入少许已还不问失不失尽犯重偷兰若二根黄门非人畜生亦尔若死女坏半行婬若生死女非处行婬皆犯重偷兰

于盗戒中若自起盗心欲取五钱已上至物所选择取四钱犯重偷兰若起盗心取四钱至彼选取四钱离本处犯重偷兰若自盗教人盗僧物四钱犯重偷兰若比丘入比丘所拔房犯重偷兰若盗取非人物五钱已上犯重偷兰天与畜生物亦尔

于杀戒中若执刀欲杀人至彼人所刀若著身不问浅深命未断得重偷兰若欲杀人作坑若人堕中勇健便出坑得重偷兰若堕坑不死亦重偷兰若以杖打刀不随手死十日应死后更有他打即随死此打死者犯波罗夷先打者得重偷兰若比丘遣比丘使杀人彼至以刀著身不问浅深二俱犯重偷兰

于妄语戒中若不诵阿含言诵阿含非阿毗昙师言是阿毗昙师非持律自言持律实非坐禅实非阿练若自言坐禅自言阿练若尽得重偷兰此是初篇生重也

初篇生轻者论云于婬戒中欲作重婬若起还坐轻偷兰發足趣女未捉已还及捉已失精乃至共相呜抱其形已露将入已还不失精皆轻偷兰二形黄门非人亦如是

于盗戒中欲取五钱已上初始發足步步轻偷兰若选择取三钱已还轻偷兰始心欲取四钱取二三钱还亦尔若遣使取他物当教时轻偷兰若盗僧物若曳不离僧房轻偷兰

于杀戒中初持刀欲杀人步步轻偷兰若作坑杀人作竟轻偷兰若遣使杀人教云若来者杀而受使者彼人去时杀比丘得轻偷兰若杀用刀而用杖若不如本教更异方便者尽轻偷兰

于妄语戒中若无习诵一一言习诵凡为利养说者尽轻偷兰此是初篇生轻偷兰也

二篇生重者论云于初戒中若有欲心己弄不失精得重偷兰若教他比丘时己有欲心彼受教弄失教者重偷兰失者得本罪

于第二戒中若有欲心手初近女人身得重偷兰若是女疑非女己者得重偷兰若女作女想身触彼璎珞具欲心受乐得重偷兰

于第三戒中若有欲心说麤恶语一一不了了得重偷兰麤恶语作麤恶想重偷兰

于第四戒中生重同第三戒

于第五戒中若自受语往彼不还报重偷兰若闻语往不还报重偷兰若与语而不受便往彼说还报重偷兰

第六戒中作房若余一抟泥在未竟之时皆重偷兰

第七戒生重同第六戒

第八第九戒中若以嗔恚心至彼谤说不了了重偷兰除四事更以无法谤亦尔以八事谤尼亦尔

其后四戒中若作白二羯磨竟不舍者三重偷兰此是二篇生重也

二篇生轻者论云于初戒中若有欲心初将弄手至形还得轻偷兰

第二戒中若有欲心欲趣女人所摩触受欲乐去时步步轻偷兰若触女人衣具心中有欲乐已近将摩还轻偷兰

第三戒麤恶语中若指印遣使作相令彼女人知者一一教使轻偷兰麤恶语作麤恶语疑轻偷兰

第四戒生轻同第三戒

第五戒中作媒嫁若遣书字字轻偷兰作相令知虽未至彼一一轻偷兰

第六戒中若平地时封地作相时从第二抟泥未竟已还尽轻偷兰

第七戒生轻同第六戒

第八第九中若以嗔恚心欲谤清净者初發足至前人所步步轻偷兰

其后四戒中若集僧一白竟舍者一轻偷兰作白一羯磨竟舍者二轻偷兰此是二篇生轻也

萨婆多论云忏法与波逸提同前独头偷兰忏法亦准从生上中下忏法

释 此引论例法也诸部所制偷兰无异忏法唯萨婆多论云与波逸提同然同中复有不同者若僧残生轻及独头下品应在一比丘前悔此则与波逸提同所以首篇但对首纲目内列忏偷兰遮法也言不同者若是初篇生重及独头上品应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及独头中品应界外四比丘众中悔此乃众法对首法是与忏尼萨耆波逸提同非但对首法也详思作持失传例法卒难晓了今故准忏列法

△对僧乞忏法

若犯初篇生重并上品独头者应一切僧中忏如常鸣槌集僧彼犯者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跪地合掌作如是乞言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犯(某)偷兰遮罪今从僧乞忏悔愿僧听我(某甲)比丘忏悔慈愍故(三说)

△请忏悔主

从僧乞忏悔应于众僧中请一持律如法比丘为受忏主具仪如是请云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犯(某)偷兰遮罪今请大德作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忏悔主慈愍故

三请已毕受忏主未得即许应白知现前僧听不

△和白法

僧中上座应作前方便答云受偷兰遮忏悔羯磨受忏主礼上座单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犯(某)偷兰遮罪今从僧乞忏悔若僧时到僧忍听我比丘(某甲)(某甲)比丘忏悔白如是

作是单白羯磨众僧合掌一齐答云

可尔众僧既听方乃作法

△正忏悔法

受忏主应知其间覆等诸罪八品分別如上僧残忏法准后舍堕中此唯明正忏本罪法具修威仪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犯(某)偷兰遮罪今向大德發露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愿大德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清布萨(如是三说受忏者应语彼云)自责汝心生厌离(答云)

释 此忏悔文释义于后舍堕中明

非 余非准常

唯异法非谓将轻作重从独不分等

△对四比丘忏法

若犯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并中品独头者界内四清净知法比丘应将犯者出界外忏悔准义不须作前方便更无余众可集故彼于四比丘前具仪乞忏并请忏主文词同上唯不得和白应口和问边人云

若三长老听我受(某甲)比丘忏者我当受(三比丘言)可尔

受忏主诘问覆等小罪及正忏本罪皆同上无异

非 人非谓过四或减等

法非谓问和答事等

事非在界不出等

余四合具

△对一比丘忏法

若犯二篇生轻并下品独头者应至一清净知法比丘所其请主及忏罪俱如上然托处不局有人听別

已前续释三忏因法阙而不载已后依文列法若目有而法无并至文自显

○忏波逸提法

悔通僧別故前列三十唯据对首后列九十由贪慢财事轻重二心故分二位忏舍两据也

释 波逸提戒比丘制有一百二十篇居第三聚开为四此文初二句标舍堕次二句标单堕然罪是一而分前后三九者前三十由多贪财物业心则重后九十因慢教犯事业心则轻故结集者类分二位九十唯忏其愆法但对首三十兼舍其财悔通僧別准律所明忏舍两据

○前忏舍堕

佛言犯舍堕衣不得遣与人作三衣作波利迦罗衣若数数著用衣若净施应舍然后作净此尼萨耆衣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別众舍若舍不成舍得突吉罗故知三种忏法又犯通僧別界分二所并委详思

释 犯舍堕衣者乃三十之首戒并第三过一月衣戒详明止持中今但约过畜有犯而言此衣不得作真实净施不得作受持三衣不得作余杂碎衣不得数数著用故坏不得作展转净施应如法舍然后作二种净施梵语尼萨耆翻云舍若舍此衣时当舍与僧设僧数不满当舍与众多人谓三比丘或二比丘若无二三比丘当舍与一比丘制局住处随人多少若有僧舍与三二一比丘若有三比丘舍与二一比丘若有二比丘舍与一比丘者舍不成舍以突吉罗罪治之故知三种忏法其中又犯通僧別众界分二所并须委详思之事法施必相应也

○僧中忏法

要须五人以上为受忏者僧中舍堕有于三种初明舍财谓离罪缘中明舍心谓离罪因后明舍罪除生死业此之三舍忏法宗途义类通赡

释 此僧中忏法要须五人以上于中请一人为受忏主余者须满僧数若不满数不得行此法也今文先标三舍俾晓成济之用苟昧其一反招违教之尤大约犯戒外依五尘境以为罪缘内起贪取心而为罪因因缘和合所作业成报感三涂苦倍世刑故令先舍罪缘缘既不著心亦无贪贪心既灭罪报无由生死业苦故能除断今此三舍诚为三十忏法之宗途义类通足矣

△初明舍财

三十舍中乞绵作衣畜三宝此之三戒不对于僧余者皆并通三境今擿取数犯者以为标首舍法有三初五长之物二离受衣余杂舍等办定将往僧中

释 此明舍中之差別也乞绵作衣者若犯第十一杂野蚕绵作新卧具此应舍若以斤斧细斩和泥涂壁埵律云卧具乃衣之都名也畜货者金玉曰货若犯第十九种种卖买宝物三宝者若犯第十八自手捉钱若金银此畜货捉宝应舍若有信乐守园人或优婆塞当语言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此三戒一是自坏舍二是对俗舍不对于僧已罪应忏余者二十七戒若有犯者并通三境今擿取数犯者列法乃故畜长衣以为标首也准二十七舍法有三殊故初五长之物谓第一过畜十日衣戒第三过畜一月衣戒第二十八急施衣过后畜戒第二十一畜长钵戒第二十六过畜七日药戒是为五长也二离受衣谓第二若三衣中离一一衣异处宿戒第二十九后月离衣过六夜戒是也余杂舍等除上三七是也比丘于此三十中若有犯者欲乞忏冀净如制舍财先须办定三说然后将往僧中

佛言舍与僧时持往僧中偏袒右肩脱革屣向上座作礼互跪合掌应作如是舍言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一三五八)事长衣犯舍堕(故离僧伽黎宿犯舍堕自买得一事衣犯舍堕)我今(舍与)(一说)

释 是中舍文唯三戒条念七随犯入文准此为式然列一三五八四字者是明犯缘之开遮也宣祖虑恐后来比丘但知畜长有十日之限及衣财不足者听一月之法而不知时非时中开遮久近犯缘多种故出此四字于舍文使后人详知开遮以便行用不致漏过干制也一三五是开条八乃遮制一者谓夏安居竟无功德衣比丘开十日之常限听一月中得畜长物更过则犯此是舍堕之第三戒三者谓夏三月安居未竟开前十日得受急施衣若过前受过后畜皆犯此是舍堕之第二十八戒五者谓夏安居竟有功德衣比丘开五月中得畜长物过期即犯八者谓八事失功德衣畜长即犯此是遮制其八事失衣如前受功德衣中所明然畜长开遮差別虽广一三五八四字全收则见删繁取要用文之妙无过于祖也自买得一事衣者于杂舍中且标自受钱宝买得衣犯舍堕一事明舍其余杂舍等准犯随牒

若知数者随多少言之若衣财众多乃云不忆数也唯除三衣一种以必有数若衣财多处并随处舍然后忏罪由通染犯故也乃至罪名多小具明牒准律如此不可疑作

释 若衣财多处等谓所畜衣财若多处寄者并须随处一一尽舍然后总乞忏悔罪俱蠲除倘有一处不舍纵忏罪皆不灭物处虽异由通一贪染心犯故所以忏不能清净也罪名多少具明牒者若犯一事牒一罪名若犯多事牒多罪名无容𢘙恫恐堕相似非中准律如此不可疑作疑作者义借虞书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之谓也

△中明舍心

萨婆多一者衣已舍已忏悔畜心不断当日明日得本异财并犯由心染故二者衣舍罪未悔畜心断者若即日得本财异财犯突吉罗

释 本财谓是先所希得者异财谓是意外不求者若衣已舍已说悔畜心不断者谓贪心相续畜念犹存于本日或明日更得本异衣财是后衣与前衣边得舍堕由通染故犯若衣已舍罪尚未悔畜心断者谓诃贪绝求于即日复得本异衣财犯突吉罗由事无间隔法越毗尼故

今按诸律论舍堕还财并由僧量不自专或永弃舍或永入僧或还本道俗或通施七众如律本斩坏入库之例等是也故舍心曾无顾缘若还本财事同新得如法说净净应本白法

释 此引律论明法无紊也圣制舍堕还财乃剪贪却爱罄垢雪愆少有黏带业蒂犹存并由众僧量度施为不任于己专主拟议永弃舍者如捉宝戒五分律云僧应白二差一比丘作弃金银及钱人彼比丘应弃此物著坑中或流水中或旷野中不应志处是也永入僧者如杂野蚕绵作具戒五分律云应舍与僧不得舍与余人僧用敷地除舍比丘余一切僧随次坐是也还本道俗者如索衣六反戒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不得衣者从所得衣价处语言还取是也通施七众者如捉宝戒僧祇律云若犯舍堕物僧中舍已不得还彼比丘僧亦不应分若多者应著无尽物中无尽物中谓十方僧物库中准此但通施出家五众而云七者后人录写之误如律本斩坏入库之例等是也此句复以本律例其他宗证明并由僧量之义是故舍心已决曾无一念顾恋前缘若还本财事同新得即应如法说净著用随自因缘其说净法应依本律文白之

今此律宗言非虗设既舍与僧心亦无系故律本云若不还衣若著用破坏受作三衣但犯突吉罗止是失法之罪

释 此明律制不虗物舍无主所以僧若不还衣等但犯突吉罗者止是失悮还法之罪

△舍罪法

佛言彼舍衣竟即于僧中忏悔

○乞忏悔法

准律本后文出当作是乞

释 此谓忏罪之法准律本第一分中如后文所出先当作是乞也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是衣已舍与僧今有(众多若干)波逸提罪从僧乞忏悔愿僧听我(某甲)比丘忏悔慈愍故(三说)

△请忏悔主法

佛言若一住处一切僧并犯罪者不得向犯者忏悔有犯者不得与他解罪若有客比丘来清净无犯者当一一往彼所忏悔若无来者当诣比近清净众中此比丘当还本住处余比丘向此比丘说犯名忏悔如是者名清净

释 凡修善品以益前人若自不清净令他清净自不止断贪慢心而欲令他止断者皆无是处应于僧中请一如法持戒比丘以为受忏之主也

五分律云若有命难因缘佛开同犯不同犯并得受忏若无缘者不得故律云有二种痴谓不见犯从犯者忏悔

释 此谓死限将临怖罪心切设全遮不开则急难莫救故佛垂怜暂听摄济若无如是因缘不得故就犯者露忏故复引律便用而复随诚之也

律阙请法今准义应须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请大德为波逸提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波逸提忏悔主慈愍故

三请未得答其可不

○和白法

应索欲问和答云受波逸提忏悔羯磨

释 文但通答应随所犯以通別言之索欲问和乃僧中上座单白和法是忏主亲宣应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是中有(众多若干)波逸提罪今从众僧乞忏悔若僧时到僧忍听我比丘(某甲)(某甲)比丘忏悔白如是

作是白知众僧答言

可尔

释 忏悔请主为有证盟令知清净故虽经三请不得擅允须白僧忍然后受忏此则众僧又与忏主作证也

△正舍罪法

其常途谨诵多有繁滥检过则无不可妄指藏罪著用随犯方言希故削除有则如后

释 此文示譌明法谨者专也诵乃流行谓当代司律令悔舍堕者一往专忏八品流行作办多有繁滥应先诘机检过无则不可妄指须知覆藏通兼著用不共随犯某者方令次第削除有则如后对一人忏法此正舍根本堕罪应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众多若干)波逸提罪今向大德發露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愿大德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三说已应〔说〕言)自责汝心生厌离(答〔云〕)

释 忏悔则安乐者此有三仪一因安乐谓持戒知非律名智人以身居有漏心等凡流宿习既深现熏易發而能具惭说露诚意洗愆犹浣故衣垢尽仍洁毗尼作法亦复如是不为众远不杂于众故得安乐二华报安乐谓五已净三增未强不历恶途权受天福故得安乐三果报安乐谓无漏三学为因有余涅槃是果涅槃永离诸患不受后有故云忏悔则安乐也若犯罪覆藏则二报无由三途必往故云不忏悔不安乐也忆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者正显自言非他所举愿忆我清净戒身具足者是乞恳前人为己作证语戒身即戒体无染无缺为曰具足由清净具足故得同僧羯磨布萨也受忏主令自责心生厌离者此是律中自言治罪之法律摄云凡犯戒有五因缘一无羞耻心二无敬教心三情怀放逸四禀性痴钝五忘失正念今令自责如是等心当生厌离慎勿复起以犯圣制彼自答云尔者乃深慙痛责立誓之言纵过失命因缘誓不再犯也

○还衣法

佛言彼舍堕衣应还比丘若不还者犯罪还法有三谓五长等有缘者展转还非五长者即应即座还若无缘五长者明日还明了论中令一宿间故义须分识

释 即座还者西域集僧就地敷座此方无论座立但众未散应即还衣

初即座转付法

佛言若众僧多难集此比丘有因缘事欲远行者应问言汝此衣物与谁随彼说便与是中有一月衣急施衣过后畜长钵残药长衣此五长戒依此法还

释 准此缘一为界广众多各有行业集会时难二为自有缘事急欲远行不克住此故尔开听彼此成办令无妨覊僧应问言汝此衣物现前众中欲与谁人耶随所说者便应与若是一月衣等五长戒并依此法还之作如是语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是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众多若干)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僧今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还(某甲)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祗律云知识比丘僧中得此衣屏处分付

释 分者施也付者授也僧中得衣物属于屏处施人事不共僧应教说净或令受持若不说净不得储畜若不加法不得披著所谓若还本财事同新得也

△后明即座直付法

若非五长并依此法若是五长曾经宿者准此文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离僧伽黎宿(余二衣乃至回僧物并准著)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离僧伽黎宿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某甲)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某甲)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还(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作白文中赘云余二衣乃至回僧物并准著著者补也所以于止持内三十舍衣还法等一一佥示云此作持中详明者葢准上舍并斯羯磨随事改补牒名任用余文皆同无异

其七非简过于初篇已明故于三九法中不复再示也

○对四人已下对首法

释 此目双标作时制別文中准例兼僧列法唯显对首

若向四人忏者舍财文同于上忏罪须口和三人不得用单白还财得作直付羯磨如上

释 僧有四满数前明五人以上是后三种僧此向四人忏者是第一种僧也舍财文同上者现前四人应称僧舍忏罪须口和不用单白者一人受忏三缺非满还财得作直付者忏罪既讫一三足数是故羯磨如上白二此谓准例兼僧于下正显众法对首法也

佛言若欲在三比丘前忏悔者应至三清净比丘所前忏法具修威仪作如是舍言

诸大德听(某甲)比丘故畜众多长衣犯舍堕我今舍与诸大德(一说)

作如是舍应忏本罪先请忏悔主其请文如上僧中无异是中忏主应问余二比丘言

二长老若长老听我受(某甲)比丘忏悔者我当受(彼二比丘答言)可尔

方告忏罪者言还衣对二人亦尔

释 其忏诸罪并准此法还衣对二人亦尔者今亦例明便用若是五长及非五长直付准此应如是言

二长老听(某甲)比丘故畜长衣犯舍堕此衣已舍与我等若二长老忍者今持此衣(某甲)比丘(二比丘答言)可尔

○对一人舍堕法

佛言若在一比丘前悔者至一清净比丘所应如法忏今时行事对首忏多故须明立定式使披寻者易为照练

释 今时行事乃至易为照练者此是宣祖指彼时行事之人而言谓彼等虽云司持律轨皆莫知忏舍堕之差別一槩作对首忏者最多故须明立五种差別之定式使后来披寻忏法者易为照了精练得以免过获益也此法名曰众法对首谓应集僧而不向僧忏应对首而不应別众不同单堕必于屏处对首別众忏之而云五种定式者是将一众法对首法贯其五忏也第一若在五人以上众中忏悔者单白受忏及用展转直付二法还物皆得第二若向四人忏者但口和三人直付还物不应用单白及展转二法第三若向三人忏者应口和二人其直付法亦不得用第四若向二人忏者应口和一人第五若向一人忏者无人可和直受则如是忏式虽列五异羯磨唯定一众法对首法也

○舍衣法

应将一比丘至自然界中或在戒场并须尽集

释 此文虽是对一人舍必令至自然界中或在界场上者义含对五人以上若四人三人二人舍故知有人不得別众则五忏之式通摄矣故云并须尽集

将所犯财并束一处已具修威仪如是舍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故畜众多长衣(故离僧伽黎宿)犯舍堕今舍与大德(一说)

请忏悔主法其文如上所说忏悔主应为分別罪名及种与相也名谓六聚差別种谓畜长离衣三十事异相谓一多不同故律云一名多种住別异

释 名谓六聚差別者一四波罗夷二十三僧伽婆尸沙三从生偷兰遮四一百二十波逸提五四可呵六一百众学法然此名合则唯五因令忏主分別审察所以从开而论故为六也种谓畜长离衣三十事异者种即罪种自性以犯染之心不一则此罪种自性非彼罪种自性若扩而推之则六聚罪种亦各有异相谓一多不同者相即所犯之罪相有犯一戒得一罪或犯一戒有多罪故引律云一名多种住別异此出第三分人揵度佛言若犯僧残知日数不知日数知覆藏不知覆藏知等覆不知等覆一名多种自性非自性住別异也

佛言若犯僧残罪乃至突吉罗知覆应先教作突吉罗忏后如法忏故知前须委问然后教悔

释 前于但对首纲目中列云旨露六聚法乃准此立名并摄下二种忏法也

○明忏罪法

若按舍堕具足八品突吉罗二品根本从生如后所列覆藏合有六品初二品覆本堕生中二品覆著用不净衣生后二品覆僧说戒默然生并经初夜二夜以去为率

△先忏从生罪

其八品小小罪应总请一忏悔主文同波逸提唯以突吉罗忏悔主为异次正忏悔覆藏罪

大德一心念(某甲)故畜众多长衣犯众多波逸提罪经夜覆藏随夜展转覆藏并著用犯舍衣突吉罗罪经夜覆藏随夜展转覆藏经僧说戒默妄语犯突吉罗罪经夜覆藏随夜展转覆藏(并据有言之)并犯突吉罗罪不忆数今向大德發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一说)

余治罪立誓并如上

△忏悔二根本小罪法

善见云犯舍堕衣不舍而著随著得突吉罗律云僧说戒时乃至三问忆念罪而不發露者突吉罗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犯著用不净衣及经僧说戒默妄语并犯突吉罗罪各不忆数今向大德發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一说)

余词同上此并据有犯者言之上来从生根本律合前后两忏不出正文今义准诸忏理例可解故立正仪想无疑滥之也

释 此文决例法之疑也谓上来以从生根本八品小罪依律合会宜当前后两忏然虽不出正文由犯则本始忏则从先今义准诸忏法理顺无乖例行可解故立正仪想阅攻者自无疑拟滥厕之论所谓必彼俱无则理通决例者是也

○忏根本罪法

应对前忏主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长衣不说净犯舍堕此衣已舍与大德有众多波逸提罪今向大德發露忏悔不敢覆藏

余文如上僧中乃至呵治立誓还衣诸法并准前条其犯舍财已用坏尽必委种相及九十事并同忏悔

释 其犯舍财等者谓犯舍堕财日久已经著用坏尽必随所犯种相一一说露罪与九十事并同故须忏悔前于舍心中唯明衣舍罪忏悔畜心不断衣舍罪未悔畜心断者未明衣已坏尽罪并畜心未舍所以足成三义舍堕之法靡不罄矣

○忏后堕法

大同三十中唯无财舍为异若忏前品从生八种或有或无如新衣过量著用并犯理须准忏如妄语掘地无因而犯亦不必并通宜随犯多少称实前忏不得在根本后以佛制在前若忏根本別众得开不得同三十

释 此中九十事若忏前品从生八种小罪须知有无不得妄指也如新衣过量者此句总标内摄第六十得衣不染戒第八十五绵贮床褥戒第八十七坐具过量戒第八十八疮衣过量戒第八十九雨衣过量戒第九十佛衣等量戒如是六事犯者并通著用其第八十四作床过最戒第八十六骨牙针筒戒但犯用而无著余者八十二事如妄语掘地等著用无因不必并通宜应随犯多少称实發露俱在前忏若忏此根本堕罪所托界二別众得开不同三十悔通僧別也

其请忏悔主文如上说若心正忏悔本罪文少有別应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犯故妄语波逸提罪(余有随称)不忆数(但犯单堕多不忆数自有〔者〕随有言之实而非谬)今向大德發露忏悔不敢覆藏

余词如上乃至诃责立誓亦尔

○忏波罗提提舍尼法

谓在村巷中从非亲尼自手受食或食尼指授食等

释 此戒相释义如止持中明共制有四今但明初二故以等字摄其第三先作学家羯磨无病受食第四在僧伽蓝内无病受食也

诸律令请一人为主说罪名种一说便止其词曰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食比丘尼指授食犯波罗提提舍尼罪不忆数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德悔过(僧祇云前人应问言)汝见罪不(答言)(应呵责言)慎莫更作(答言)顶戴持

释 而云请一人为主文同上法其中小品著用全无余覆随有准实先忏

非 一人非谓请忏所向遮简等

二法非谓白词增三错漏等

三事非谓所犯疑似未决等

后四准常

○忏突吉罗法

佛言若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又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罗律本具明故悮二心唱言两罪条別诸师不披律部但以五忏为宗遂即雷同一槩轻重共同忏荡且五忏明义止是別时偷兰及堕有无多少立法非一理须显明凡语难依圣言易信

释 律本正文云佛言若故作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而云应忏突吉罗者是所犯之本罪正犯本罪以故作故失僧仪体兼犯非威仪突吉罗此谓同时从生犯则別立罪名忏则同时随灭也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罗者律本中一百众学法具明故悮二心唱言求悔两罪条別而律学诸师自不披研律部沿习除弃五忏为宗遂即雷同一槩轻重共同忏荡且五忏所明之义止是初二篇从生偷兰中须识別时独头第三篇堕内知有舍无舍三九多少犯异所以立法非一然此突吉罗岂特本犯详分故悮并通诸戒亦尔理须显明故下引律以证凡语难依圣言易信也

故毗尼母云若故作者对一人说忏悮作者责心忏此则与律扶同何得故执如律诃责揵度及明了论萨婆多等各有明据非唯抑度义须谨依余有从生根本九品不同并如上准酌例取

释 非唯抑度者谓非唯抑他所行而自私度矜显义既准制如斯须当谨依奉持九品不同者谓本悮犯及余八品并如上一一酌量以例取忏法涤之也

○正明忏仪

律并无文准用前法理通除灭前明故作者先请忏主云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今请大德为突吉罗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突吉罗忏悔主慈愍故(三请)

○舍罪法

从生根本名须两识种相多少并委审详应对前人作是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故不齐整著僧伽黎(余有准著)犯一突吉罗罪今向大德發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一说)

诃责立誓如前

非 一人非谓边有余众等

二法非谓言诃脱落等

三事非谓所犯互错等

余非取合准常

○悮作忏法

具修威仪心生惭愧口言

(某甲)比丘悮不齐整著僧伽黎犯突吉罗罪我今自责心悔过(一说)

非 人非谓对人说悔等

法非谓心念口默等

余非如前

○余语法

续 此准单白纲目今依律续法即九十事之第十二异语恼他戒也律云若比丘犯罪诸比丘问言汝自知犯罪不即以余事报诸比丘汝向谁语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语我语谁耶是谁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见罪云何言我有罪佛言自今已去听僧白已当名作余语准常问何索欲答云与余语羯磨应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犯罪诸比丘问言汝今自知犯罪不即以余事报诸比丘言汝向谁说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我说为余人说谁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见罪(此依犯缘所说但以实说者牒言之)若僧时到僧忍听当名(某甲)比丘作余语白如是

律云作是白已名余语若僧未白作如是说者尽突吉罗若白已如是语者一切波逸提

非 人非谓治者不现前等

事非谓戏说不故等

余非准前

○触恼法

续 此准单白网目今依律续法缘由前作余语后故触恼众僧唤来不来不唤便来等佛言自今已去听僧白名此比丘触恼如常集问答云与触恼羯磨当作是白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名作余语触恼众僧唤来不来不唤来便来应起不起不应起便起应语不语不应语便语(以实者牒入)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比丘名作触恼白如是

律云若未白唤来不来等尽突吉罗若白竟作如是一切尽波逸提若上座唤来不来突吉罗

简非准上

○差说麤罪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制续法律本提婆达多为利养破僧故恶心害佛复将教阿阇世害父世尊告诸比丘可差舍利弗告诸白衣大众若提婆达多所为事者非佛法僧事是提婆达多所作应白二羯磨差差时索欲问缘答云差使羯磨作是白言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差舍利弗比丘向白衣大众说提婆达多所为事者非佛法僧事当知是提婆达多所作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差舍利弗比丘向诸白衣大众说提婆达多所为事非佛法僧事是提婆达多所作谁诸长老忍僧差舍利弗比丘向诸白衣大众说提婆达多所作非佛法僧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差舍利弗比丘向诸白衣大众说提婆达多所作事非佛法僧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乃九十事之第七向俗说罪戒中除僧羯磨是也今无此事为知开缘故仍续附

○护钵法

释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律续入乃三十事之第二十二戒畜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为好故尼萨耆波逸提彼比丘应往僧中舍展转取最下钵与之令持乃至破应持今续此护钵法先有与钵白二法行钵单白法法则依律列续仪当准义加行

△初明与钵法

释 此法摄二十七还衣中之一也先应舍请忏罪呵责立誓如是诸法并同前其间异者不开舍与众多人一人应舍与此住处僧亦无即座展转直付二种还法若舍钵除罪上座应众中告言明日集僧与钵但本律义显文缺据僧祇律云令一人于僧中唱诸大德(某)时分各持本所受持钵来若不唱者犯越毗尼罪若诸比丘更受下钵持来亦得越毗尼罪文作是唱次朝鸣槌时诸比丘各将自受持钵囊盛随挂赴集

律中佛言此比丘钵若贵价好者应留置取最下不如者与之应白二羯磨与

释 由犯戒业心原是贪好今制留好与下正为尽洁此心也僧时集应如常序腊而坐上座索欲问缘答云与钵羯磨复问众中谁能羯磨有者答云(某甲)堪能长老既能当如律作法彼起礼上座毕上座以先日所舍钵付之彼接钵复本位而坐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此比丘钵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与此(某甲)比丘钵谁诸长老忍僧与此(某甲)比丘钵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与此(某甲)比丘钵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作此白二羯磨已不得即与彼比丘钵待行问僧周然后方与

△次明行钵法

佛言彼比丘钵应作已问僧

释 羯磨者于本座跏趺手捧其钵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以此钵次第问上座白如是

释 此乃单白纲目中行钵法也众僧听白竟各以钵出囊安于己座前羯磨者起座捧钵次第行问佛言作此白当持与上座若上座欲取此钵与之应取上座钵与次座若与彼比丘彼比丘应取不应护众僧故不取(谓应取即取不须回护众僧不取也)亦不应以此因缘受持最下钵若受突吉罗(此谓众僧不得以此行钵因缘故受持最下钵换此好钵若故持下钵换好钵者犯此如僧祗所制)若第二上座取此钵应取第二上座钵与第三上座若与彼此丘彼比丘应受不应护众僧故不受不应以此因缘受最下钵若受突吉罗如是展转乃至下座若持彼比丘钵还彼比丘若持最下座钵与

△正明护钵法

佛言与时应作白二羯磨与作如是白

释 行问众僧钵法既周若僧中受彼钵展转取最下座钵与者羯磨人捧所与之钵归座坐定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以此最下钵(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以此最下钵(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谁诸长老忍僧与此比丘钵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若众僧不取彼钵可将彼钵仍复还之其文改云以此钵还与(某甲)比丘余词无异已羯磨者起座以钵与彼比丘令彼捧钵跪于上座前上座依律为说护钵法

佛言彼比丘守护此钵不得著瓦石落处不得著倚杖下及倚刀下不得著悬物下不得著道中不得著石上不得著果树下不得著不平地不得一手捉两钵除指隔中央不得一手捉两钵开户除用心不得著户阈内户扉下不得持钵著绳床木床下除暂著不得立荡钵乃至足令破不应故坏钵不应故令失若坏不应作非钵用根本部云若乞食时以有犯钵盛好囊中守持者置之余囊此比丘持有犯钵所有行法不依行者得越法罪如上一一教上座应与彼比丘言如是行法皆佛亲宣汝一一能奉行不彼答云奉持令彼起已礼僧足众僧各以囊盛钵挂肩如常威仪散去

非 法非谓白秉乖制护行不宣等

事非谓集赴无钵等

余非准前

○制不往学家法并解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律续入由四可呵之第三戒發起律云时有居士家夫妇俱得信乐为佛弟子得见谛于诸比丘无所爱惜乃至身肉诸比丘至家种种供养故令贫乏愚俗讥嫌佛言听僧与此居士作学家白二羯磨应如是作僧集索欲问缘答云与作学家羯磨差秉法者如是白

大德僧听(某)城中一居士家夫妇得信为佛弟子财物竭尽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作学家羯磨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城中一居士家夫妇得信为佛弟子财物竭尽僧今与作学家羯磨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谁诸长老忍僧与彼居士作学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与彼居士作学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作是羯磨一切比丘不得至其家

释 凡笃信居士自然不惜所有广行布施设若往业临酬顿遭贫乏但可以僧规白众诫勅莫往不得轻例此法以秉羯磨然此法为见谛学家特制用则反非作法不成今所续者为释纲目所列不漏法故

非 人非谓俗非学家等

事非谓学家未贫讥嫌不兴等

余非准常

△解学家羯磨法

佛言若彼学家财物还多从僧乞解羯磨者听僧作白二羯磨解众僧集作前方便答云解学家羯磨差秉法人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某)城中有一居士夫妇得信为佛弟子好施财物竭尽僧先与作学家羯磨今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学家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城中有一居士夫妇得信为佛弟子好施财物竭尽僧先与作学家羯磨今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彼居士解学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与彼居士解学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解羯磨诸比丘仍受食食无犯

释 此制解学家二法乃不现前羯磨为僧遮开利益居家属公也

毗尼作持续释卷十二

音义

音亦左右肘脇之间曰腋

徐上声述陈也

音善足也

音蚁揣度也

音由过也

差去声杂也

音廓张大也谓扩而充之

即律切音说尽也终也

音域门限也门下横本为内外之限也


校注

未还疑写倒 释字新加 货一作贸 三作二 余上一有三字 办作辩 三上有此字 *设作讫(设ハ本文ニ说トツクル[○@编] 一无作已二字 互作䠒 具上一有并字 疑一作痴 云下一有衣已舍罪已悔畜心断当日明日或得本财及得异财并不犯二十四字 一作二 二作三 衣下有已字 斩一作斫 决下有绝 向下一有有字 忏下一有悔字 名下一有种字 如上有若能二字 一无知等四字 检一作舍 说一作语 云作言 比上一有此字 初下一有明字 之下一有应作如是言五字 分付一作付与 准上一有亦字 前下一有舍字 老下一有听字 可下一有尔字 一无二长至可尔二行余文 并下一有连字 上下一有僧中二字 知下一有而字 藏下有者字 忏一作藏 一无小字 者上一有忆字 为下一有忏字 扶一作符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但【CB】伹【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刺【CB】剌【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己【CB】巳【卍续】
[A41] 己【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己【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己【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A87] 己【CB】巳【卍续】
[A88] 已【CB】巳【卍续】
[A89] 已【CB】巳【卍续】
[A90] 已【CB】巳【卍续】
[A91] 已【CB】巳【卍续】
[A92] 已【CB】巳【卍续】
[A93] 已【CB】巳【卍续】
[A94] 但【CB】伹【卍续】
[A95] 已【CB】巳【卍续】
[A96] 已【CB】巳【卍续】
[A9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作持续释(卷12)
关闭
毗尼作持续释(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