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七本

●受戒揵度第一

自下第二广明二持有二十揵度先总料简第二次第別释总料简中三门分別一解先后二释名得名三解结集次第之相

言先后者上来二部戒本但说随相不明其受显理未周名之为略揵度已下受随双明摄二持义尽称之为广前略后广义次第故尔亦可前明止持今辨作持先止后作义次第故问行法次第先受后随所以今者先随后受答若据行法次第实也先受后随今就化宜先举随行后彰受法以其随相广彰损益能令行者忻厌易成入道㝡要故先明随受是根本显损益义微而欲识相护持忻厌不要故回之后说

第二释名者西音揵度此方称聚诸法之中当分统论故称为聚而存本音总名犍度诸法是何谓受说安恣等举受说安恣等以标其聚乃至于杂故曰受戒揵度等所言得名者通论尽从別义作名別义不同略有其十受戒一法从受法作名第二说安恣法此四约随法受称□第三皮迦杂三从所开事立目第四衣药房三从知足行缘以得其名谓四依是第五拘瞻此二约处第六呵责一法治过立字第七人尼二法就人以标第八覆破此两从过第九遮之一法举罪受名第十灭诤一法功能作名此等推寻所以可知

第三门者据本制之兴事乱无准今弁结集此之意揵度二十位以为三初八揵度谓受说安恣皮衣药迦等明別行法以此等八资成別人行故第二拘睒弥已下次八犍度彰其众轨谓皆秉法成众纲网治过除罪殄诤故尔若无自行谁秉众轨故须先明別人行法別行既成纲网事建故次举法此二之中前有众法为成自行后有別法为成众轨举宗往摄众別恒殊尼下四法二行之余以前未尽故须更弁有自行边前八所収有众法义后八中摄就前八中分二初四揵度受随行法二皮衣下四彰行资缘受是根本众行所依建首初明既有受体理须护持治要由识相故次说戒识戒相须如说行理宜息缘故次第三弁安居法虽可九旬精练身心人多迷不自见过未若僧众傍瞩者明理须仰𠗦清众纵宣己罪见过悔除方成晈洁故次第四自恣方法方虽明借缘以立故次下四修道资缘自恣既竟游行化物皮革履屣道行之具资身㝡要故次皮革衣须蔽形又是受畜时节故次第六弁衣揵度应不应义外资已具无食充躯废修道业故次明药或于衣食取济乖方广生罪过咎累其故次第八功德衣法开上衣食资道两缘別行已竟

次弁众法众法分三初一先弁能断理人第二瞻波弁所秉法第三呵责已下正明所断理事以行僧法所以须如此者拘睒一法能秉人德行上来別行既成岂可独善必须断理僧徒秉法匡化人无具德不能护法存道故次拘睒护法德行既有能秉必须所行之法法之要者其唯羯磨是以次弁瞻波揵度羯磨如非人法既兴若不施行则虗设无补故下六法正行僧事若众中有七种恶人刚强难伏若不断理何成匡护是以次明呵责揵度折伏情过形心虽调有罪须悔故次人法忏除业累人既得法事须顺行是故次明行覆白法以彰發露若行覆依教是遣往𠎝若仍覆不忏事彰人知理合遮举教令悔除然發举不易宜审进否是以须弁遮之仪式或无具德举不知时乖𥪰相朋事成破僧是故次明破僧揵度僧众不和彼此乖碍若不除殄众法不成是以次明灭诤方轨此明众法竟上二不尽故次明余事僧尼同行已如前说尼等异法事须別显是以次明尼揵度法二部正法已具显宣然客旧进止行来食请威仪要法事须备彰为是次明法揵度上来法式既周资道缘中房舍㝡要是以须明房舍揵度但此房舍资缘强胜事最麤著故独标名余资非一不可別件是故统収以之为杂为斯未下次明杂法

自下別释言受戒者怆發要期建志成就纳法在心称之为受受者悬防目之为戒集多受法录在一处故曰受戒揵度就此揵度分文有二第一从初至解脱故已来为彰受戒度人佛在方有是以先明菩萨厌世出家修行成佛既成道化物为心显示群品同结己益是以第二尔时世尊已下正明大圣度人受戒初段文中复分为二第一从初至众相具足现托王宫内报殊胜第二从适生已下正明菩萨相之所表相之所为前文复二初明菩萨胄族高远谓是种族深厚相第二众相具足一句内报殊胜谓是色身丰美相托斯两相义有二表故前文有四初至真暗次第有三十三粟散诸王第二从伽㝹支已下列十轮王此非次第通前合数四十三王第三伽㝹支次第五王已下正明断简前十轮王隔几粟散轮王出世第四北方国界已下举前根胄结成深厚相于第三文中就前九轮王中间总数粟散诸王有八万四千一百九王亦有经文十王者第十轮王有百粟散菩萨罗云不绍王位是以但百以此配前八万四千二百九王复以此配前四十三王合八万四千二百五十二帝懿师摩后为取菩萨举百中㝡后七王也言菩萨者此方名为道心众生依本名说故曰菩萨此悦头檀王所生第四北方国界已下举前根胄结成深厚相如文可知第二众相具足者色身具足相好昞着即下相师所列相好者是上来现托二相竟

自下第二相所表所为中其文复二初寄相师口叹相有所表第二瓶沙王备虑已下相之所为前文复二初至终无差错相师总叹相有二表第二若不出家已下随別以叹文言适生已者如因果经说菩萨四月八日右脇而生相师共占阿私陀仙相而记言此儿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所以但三十二者对治众生止此即足譬如富贵家子虽复财宝无量不得重著珠玑故尔文言必趣二道者一谓轮王道二谓佛道相有二表定故无错就随別叹中先表轮王道即世间极果第二若当出家已下次表佛道出世间果就前轮王道中胜报有三第一位极轮王正护殊胜第二七宝已下依报具足第三王有千子已下眷属无缺威伏遐被第二言七宝者轮名胜自在盖轮宝往处莫不臣伏为王所重故称轮宝象名青山精马名[跳-兆+莮]疾风珠名光藏云玉女宝名净妙德主藏臣宝名大财典兵宝名离垢眼并为王所重齐称曰宝于中位二情非情分轮珠非情余五情道情道中位三象马是畜藏臣如智论是夜叉者谓非人也女及典兵此二人类如萨遮尼乾经轮王复有七种软宝谓衣等可知第二明佛道中谓十号响班少如来一号次三轮化益向来所弁寄相师口叹菩萨相有其二表

自下第二彰相之所为即是相之功用于中文二初明菩萨在家时事闻名息慢第二菩萨渐渐长大已下舍荣出家对面息慢偏行佛道然此二文我当为臣及为弟子两处息慢者即是二道之用并应相师总別口叹二表之言也初在家事中文三一边境备虑第二逻人白王于中文二初王逻人闻上二表之事言中是到故言王闻逻人也二时逻人已下请王除去恐后侵吞故言六国失土将由此起第三时王已下闻名高伏不从劝意初一往拒诸请次若彼已下申己拒意我当为臣应上轮王当为弟子应前佛道

第二出家中文三第一正明不[(厂@((既-旡)-日+口))*页]尊荣舍而出家第二时有人名呵蓝已下同于耶修化以道法耶入正若就自行名修世间善法第三自念父王田上已下舍耶修正或尽解满道成号佛前文复三初明菩萨深观八苦弃荣出家第二尔时菩萨已下既出家已修知足行第三在高楼上已下正明瓶沙睹相生善叹验真虗对面息慢初文复三初明菩萨作非常之观厌于世间念同沙门悕求出世

第二时菩萨年少已下父王念恋恐舍俗荣第三时菩萨强违已下顿绝羇笼舍荣出家渐渐长大者五分年十四兴起行经十九出家故言长大五分因果经现厌有三彰欣唯一五分东门见老问御者曰此为何人御者曰者根熟形变色衰坐起苦极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南门见病人御者曰四大增损饮食不能气息羸微命在漏刻西门见死御者答曰气绝魂逝无所复知弃之空野长离亲戚上来三门咸问御者吾免之乎回车不乐北门见沙门问曰此为何人衣服异世御者曰善自调伏具诸威仪常行忍辱怜愍众生故谓出家菩萨闻三称善哉唯是为快有一女人见菩萨便生欲爱心即说偈言母有此子乐其父亦甚欢女人有此聟乐过于泥洹菩萨闻说泥洹声欢喜踊跃言何当得此无上泥洹又大集经所以现老者为坏贪爱寿命故所以现病者为坏贪爱色身好所以现死者为坏于身贪爱欲故所以现沙门者为坏贪天王梵王人王身故对前四相欣厌心成自忖恃己身未免老病所侵故曰作是念乃至死此生彼也轮回生死犹若琁环故曰如此身故不尽苦菩萨思念我今当设何方得使生死因亡苦果随丧故曰如此苦身何可得尽今此律文略不现相直略举欣厌之念故曰作是念今观世间乃至何可得尽第二父王爱恋中年壮盛时心不乐欲者不恋世报轮王胜位故言心不乐父王贪国重位心悕嗣绍故言愁忧不欲令学道

第三正舍荣禄者顿绝爱网舍而出家如出曜经四天王𠡠四神捧马足若因果经二月八所诸天捧马足门自然开从城北门出于是出家又五分亦言城门自开既出门向阿㝹耶林此律不蒙听许故曰强违恐损他故须自剃发五分至须摩那树下求除发人剃发也著袈裟者五分见一猎师著袈裟衣以所著衣价直百千贸而著之智论云己大价衣贸麤布僧伽梨故曰著袈裟在家迫迮犹如窂狱即前处俗老病轮王等报羁累行人名之为家于此猒背所以称舍故曰舍家也出家宽廓事等虗空即北门所见沙门者是不能沦陷行人名曰非家發心趣求故曰为人也五分剃发作是念我今已为出家自然具戒祇律佛在菩提树下最后心廓然大悟自觉妙证善受具足十诵但言自然得戒但知文別得戒时节事在难晓

第二知足中行乃无量且修知足于中文二初彰菩萨弃国捐王远之罗阅第二明日清旦已下匪直徒然修知足行威仪庠序不为[(厂@((既-旡)-日+口))*页]字摄诸根与王作生信之由所以须乞食者且论四意一三世诸佛法尔乞食二为充躯资身长道自行益故三福利施主反报益故四为声闻弟子放佛成规故其文不列得钵之所

第三对面息慢中其文有三初尽一偈半正明瓶沙睹相生信赞叹菩萨第二王即遣使问已下有五偈半王命使者寻知处所第三闻彼使言已下亲往觐谒对面息慢前文复二初至[(厂@((既-旡)-日+口))*页]经家牒王所见第二见已即白已下王正赞美初一句劝胜相下有四句發言赞叹王劝群臣同瞻异国之宾故曰汝等观彼客四句叹中初句叹内有胜德次叹外有胜相次叹根曾深远次有两句叹威仪折旋庠序可轨此之四叹并举前所见为彰内怀圣德人尊道高超出世表故言圣行为㝡胜相谓三十二相好谓八十种好相好昞著俨仪殊特故曰甚严好即上颜貌端正事也内外相备明非庶品故曰非是下贱人也君子俨然故曰乃至而直进

第二知处所中文三初有半偈王令使者寻知栖托二次三偈使奉王命寻知处所未下二偈既知处已还而启王第二文三初偈奉命追问第二次一偈见菩萨所作初句平等行施等益无私故曰遍乞善摄诸根对尘无染故曰寂然定福人感利故曰速满违顺增减不关其虑以道资心故曰常悦三次一偈知处如文第三文二初偈白王之法次偈启报王知

第三亲往觐谒中文三初一偈半礼谒问讯谓须暄凉起居轻利等第二共相问讯已下问答舍位验真虚第三尔时王即起已下来意既周致敬辞退四二文一尽偈末先相问答申前遥叹心疑第二时王语太子已下舍位让彼验知虗实第三时王前白已下验己知真悬请于当第四正明菩萨许之于后此之四文正显二道之用前请为臣应前轮王次求先度应于佛道初文有二初王致问次有国已下菩萨偈答就前问中先结前生后非但身礼又陈问答故名为复亦可王前遥相赞美今重举胜相生疑致问故曰复作如是说问中有二初偈问出家意次偈问本生处所问出家意者谓举赞中初二汝等圣行句我今观汝壮年丰亲内德晈洁宜应匡国理民乘于大乘群臣侍从是仁者相之所应何故剃发出家乞食竟有何意此问出家意非是舍位及以象乘次问本处者谓举赞中三四句等以问汝今颜貌端正将非下贱必是刹利胜族苗裔我今与汝共相对问愿说本生居何国邑姓讳何等

次三偈答文不次比初一偈先答第二问示已取居氏族名讳次有二偈却答初问我观世间王位等乐倾俄尔增长五欲甚可患猒未若出家标心至寂是故须舍出家修道答意既尔次释其文答第二中上半答处初句总处次別指方所下半答所生也三父母名四姓亦可俱姓是我生处故答初问中初偈正明菩萨不[(厂@((既-旡)-日+口))*页]财位如视草土猒舍出家是故乃至不乐处五欲次句显己欣猒之怀观欲者是集谛多众恼者是苦谛深观在家唯增苦集示其所猒下有三句显灭道清虗安隐快乐示其所欣道性清升不为业结所羁故称出离亦无苦果逼恼故曰永安此明道谛涅槃无为专心标诣故曰要求等此灭道二谛是我元求故曰心所乐

第二验真虗中文二先舍半不受次舍全不受不受中法喻合三第三请当许后可知

第三顶敬还退五分王欲试菩萨语言比丘族姓尊贵世为王胄圣德自然应居四海四海颙颙莫不尔仰若能降志且当称蕃北面相事菩萨答曰世间贵位莫尊转轮王已弃之况四海乎所以出家求道欲度一切生死大苦何不请我道成先度及反区区以此相要王言善哉斯语甚快道成之日愿先度我及此国人菩萨许之欢喜辞退

第二同耶修中其文有二初法同外道第二摩竭已下行同外道法同有二初学不用已下同习非想如因果经具习诸定今但举二者此二空定微细沉隐喜堕耶倒蓝等谬执谓是涅槃解脱之果故须同其所习为彰法非直道人非至圣果非究竟以道化彼反耶入正故就不用处中文三初至令其得证至耶师所咨访学方答其所学之宗第二菩萨已下次同耶修情疑相得正明同事之益第三时菩萨复作是念已下非集而去修中文六第一校量有无二我今已下修令得证三时菩萨得证已下更访学方四报言已下答以无余五菩萨报言已下略以非之六瞿昙如我所知已下推之为返情疑敬奉初句有无者据理蓝无信等五根尚证此法况我具足宁不得证既从习定不得苟云无念定二根谓蓝谬计涅槃无心趣求即无精进明无信慧等根第三非夺去中有三初有四句法非真道以耶法成人人亦非正次有二句人非至圣人法既非不能除结克彼灭果果非究竟此不用处定顺于三有生死之法不能發彼假名空解息灭之处故曰非息灭非去欲者非法空解非灭尽者非无相真解非休息者非无学果智此四法非言非成等正觉人非种智非沙门非四圣果息恶之人此二人非非得涅槃非是有余也非永寂之处非无余也此二果非既人法等非何得谬计法真人圣果为究竟

第二同习非想定中类前可知但少非成等正觉言更求胜法者谓执自饿是道故以见事中俭节将为毕竟离欲故曰无上休息法也

次苦行同中诣大将村与比丘六年苦行苦行成道同于此处如余经说王𠡠五大臣子令使侍卫太子故有五人五分佛成道已念言谁应先闻谓父王昔遣五人随侍劳苦此功应报也此律不弁文言四女随逐者彰菩萨无染行成亦可当时有斯事故乘即列之虽可苦行未尅究竟故曰虽尔犹不得等也此律同苦行者为欲化耶归正故尔依兴起行经佛昔骂迦叶佛作秃头人虽即悔过今受六年苦行若依六度集云佛昔为国王令其太子禁一促饮水人王事猥多忘之六日忆而流泪是以成佛六年受苦罗云忘道令饿六日在胎六年瞿夷咲之六年怀任准如此说本非同耶此善权方便未可一准

次第三舍耶成佛中文三初明菩萨意地嘿念校量得失既达是非理宜简偽从直是以第二尔时菩萨已下食食修禅但定心澄静有所尅获是以第三时菩萨得此定意已下發智断或道成号佛挍量门中言欲不善法非是二定谓是五欲等意舍自饿及欲修禅故须思筹其二空定前已弃舍故此不论合有九句就中分三初有四句对正思量第二欲不善法已下三句举禅所离欲恶不善反䨱斟量知其得失第三然我不由已下二句正明应当舍偽行真初中四句一举前父王田上所得初禅之智第二时菩萨已下审察此道尽苦原否二一复作是念已下知有堪能四时菩萨已下欲依修习第二三句中初有二句举禅所除障一思欲恶不善能得乐不次句知其无力第三一句䨱思欲恶依既无力我今舍欲恶不善能得乐法不耶计理应言舍而即得也文言习无欲者除五欲舍不善法者除五盖也第三二句舍偽行真者如上所思既除彰修正方尽苦原明我不应习此自饿应当食食修禅去来是故文言然我不由此自苦身乃至得充气力也但须此九不劳广为十六即初四修正次三除[*]方尽苦原故知不须习此自饿次下二句食食修正去来第二行真修正中文三初食食行真文三一食食反前自饿文言异时谓非思量之时食少饭𪎊因果等经谓食牧牛乳糜第二时菩萨已下正彰五人不辨偽真同情舍去三时菩萨气力已充者受资之益

第二复诣已下次明修禅先明方便有四一洗除疾垢见云入水洗时凡夫时钵舍置水中在龙王宫之所供养次诣道树次为草敷己少欲为诸弟子放以成规余经或见天衣或金刚坐等又此不同实行成道大宝莲华王坐等次直身正意者正明修行摄心系念身端故直也表心无耶故曰正意也住一缘中故称系念在前第二菩萨除欲恶正辨修禅不同大乘实行三僧祇劫依八定等今依小乘分齐成佛四阶前已明讫今此是三四二阶谓最后身修禅慧二波罗蜜是第三阶次后三明作佛谓第四阶依禅發智断非想地见修烦恼三十四心以成正觉本音单那此名思惟修亦名功德聚林若依数次地別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体有其九随事十一枝有十八言体九者谓通大地四念定慧受是也善大地三信猗舍等是大地外二谓觉等二故体有九随事十一者觉观喜乐一心内净舍念慧乐不苦不乐等是此谓以地別受故尔者谓前九遂成十八于九法中觉观信慧四法不分各当分为一余五离分以成十四定受各四谓四禅一心即是定数初二禅喜三禅乐四禅不苦不乐合是受数故定受为八余三各二即六谓猗通前二禅乐是猗乐故舍念通三四以六配八故有十四余四不分初三等五二上齐四故十八枝也若依实论初二禅乐是受乐其义则別谓觉观在初禅内净唯第二安慧局第三不苦不乐唯第四喜枝[言*步]初二舍念通三四乐枝遍前三心等诸地今且依心论如前说初禅文三一除彰得禅二游戏已下成就自在约数次以结三何以故已下释得所由除去欲爱者五欲色声香味触恶不善者五盖贪嗔睡眠掉悔疑也此之欲盖是初禅障故须远离次下得禅觉观者是修行对治喜乐是修行利益一心者彼二依止三昧谓对治利益皆依一心故尔五枝者麤心名为觉细心为观谓摄心在境创察于法名觉重审此法名观内悦称喜猗息名乐凝然不易故曰一心以有觉观故无内净有喜故无舍念慧及不苦不乐下二文可知二禅三者一除障得禅除障者谓除觉观二得内净已下得禅内净者是对治喜乐者是利益一心者彼二依止三昧觉观善心而娆乱二禅譬如净水波动则无所见有内净故治去觉观余如前说下二文可知三禅三者一除鄣得禅菩萨除喜者离鄣观喜多过如贫人得实故喜一旦失之其忧剧深是故除喜二身受已下彰五支体身受快乐先明利益次圣智是慧护者是舍及念此等三是对治念者追知喜过慧分別喜舍者弃喜故中平略无一心亦可乐是一心下二文可知四禅三者一除鄣得禅菩萨已舍乐即四禅离三禅乐故苦对二禅二禅灭苦根已除忧喜者谓初三初禅灭忧根三禅灭喜根并初禅说故言先已除以第四禅绝四受故二次得禅无苦无乐谓利益护念谓舍念是对治清净者是一心余二文可知初三各五以对二乱始故二四各四以对二乱终故

自下第三断或成佛佛坐道场诸功德门圆明洞朗且辨三明先宿命次天眼次漏尽照于过去名宿命照未来善恶名天眼照现在事名漏尽事谢于往名过背今称去曾迳日宿过去色心俱知命为报主是故但云过去宿命智从境得名事在于当以之为未必趣于现目之为来照未来善恶苦乐犹如天眼约喻作名亦可约报就根作名故曰天眼相彰于今以之为现住于现相称之为在五住烦恼默汙净心名漏漏亡之处称尽故名漏尽论其明体其唯智性三世境界无所不照为明故曰三明

初明文三第一牒前生后第二证宿命智已下举境彰智第三何以故已下释得所由菩萨得此定意者谓四禅诸结除尽者离过行成随心无㝵故曰柔𣽈住坚固处者免三灾绝四受故以第四禅者如来多住故二举境以彰智体第三时菩萨已下得之时节结成智明第二中五一总就生数彰智第二劫成已下约时彰智第三我曾生已下就別报以显谓知八种事六种同行地持说八事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限六种同行者俗姓名字刹利等色父母饮食善恶寿命此应合八中寿等二故六八种六种者他及自身作如是说此是我名我为刹利等是我父母我食如是食我作如是善恶若少年中年长年如是六同宿命智知今此文中但举八事我曾生某处一向总举生处次字某已下列其八事略无六种同行第四彼终已下约处以说第五如是相貌已下总结智境第三得之时节无明尽明生无碍道暗尽光生者解脱道亦可无明尽等除拥鄣暗尽等除性鄣所谓者已下结名也第三何以故以下释所由可知

次天眼文三如上牒前如文第二知众生等者举境彰知亦三第一能照之智第二观见生老死者已下举境彰智亦三先总举因果第二即自已下別举其境第三如是已下总结上二初中善色谓福人中除细软清净如明月光故曰善色薄福中阴身竖忽靳犹如缕褐名不善色善趣是乐果恶趣是不善果所造业行谓善恶两因俱能达故曰悉知次即自察知已下別照中先知其因却知其果异于前总先果后因先列不善因果即是广上死恶色恶趣贱次复观众生已下知善因果即是广上生善色善趣贵等如是已下结前总別第三时节结名如文第三释得可知

次漏尽亦三第二中三初能照之智二次举境以彰于中文四第一缘四谛初一往缘谛二以得已下重而审察亦可前后谛断非想见或次重审察断非想修或第二如实知漏已下见谛故断漏第三彼如是知已下断漏故得脱彼作如是知牒前缘谛如是观举向断漏于欲漏等者欲界烦恼除无明名欲漏上二界烦恼除无明名有漏三界无明无明漏不为三漏所漏故名解脱此总说故言于三漏得脱据理而言菩萨至此三十四心中于见谛四比忍比智及非想修道十八心唯断非想一地见修有漏无明漏余八地见修三漏前已断故第四已解脱故四智究竟依涅槃说永断三世生因缘故是故唱言我生已尽此明因亡亦复不受五阴身故是故自说我生已尽此明果丧此是苦尽智应言不受五阴身故而言永断三世生因缘者谓举因亡以显果尽所修梵行毕竟故故言梵行已立此明因圆又舍学道亦名已立此彰果满梵名涅槃此是证灭智何以须言所修梵行已毕竟者此举因圆以显果满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故曰所作已办此明果满修道得果亦名已办此明因圆谓修道智何以须言如本所求今日已得者此举果满以显因圆获得尽智无生智故故说不受后有此断集智但应言道获得尽智而言无生智者谓举果尽以显因亡余二文可知上来至此化主成道

自下第二外化度人就中文二初至龙王为首六七日中游诸法门受解脱乐二归依法度外眷属

第二尔时世尊文隣水已下度人受具谓内眷属五分八七一摩修罗山神奉呵梨勒二贾人三文鳞龙四斯那婆罗门女须门女须阇陀五斯那婆罗门六斯那妇七斯那姉妹八攒酪女人今此六七日故即为六文一贾人二树神三婆罗门四婆罗门男女六文鳞龙王于此文中五门分別一诸经时节不同因果法华并言三七日此律萨婆多六七日兴起行经出曜经七七日智论佛成道五十七日寂然五分八七日为对见闻故有斯別

第二所游法门分別多论云第一七日入喜法门以自误乐第二七日入乐法门第三七日入解脱法门第四七日入大舍法门第五七日入逆顺观十二因缘法门第六七日重复游尘前诸法门以自[*]误乐此律真言受解脱乐不分喜舍等別道理但应佛所证法无出鄣离相故言解脱

第三处会分別处则有三谓初三七日菩提树下次二七日离波多树次一七日文鳞龙王会便有六始从贾人终尽文鳞以其处本约事事三还三会断所化故随境有六

第四所度境界趣分有四初会天人第二非人次三偏局度人第六是畜此即人天龙鬼四辈檀越

第五未说法意多论问曰佛本为化众生何故游诸法门不说法度人耶答有多义一既成道宜先安身然后度人是故游诸法门以自娱乐令身心调适后度众生又为憍陈如等根未熟故又为佛法尊重详而后说令众渴仰生爱敬心故又为满梵王本愿故愿佛成道时要先请佛转于法轮待彼梵王请而后说故

次随释文第一七日文二初受解脱乐第二尔时世尊过七日已下以二归度人文五初树神笃信劝兴供养于中文三一者经家列未佛食二贾人賷粮于佛边而过三劝舍涂粮作见闻之缘第二尔时兄弟已下受劝献奉第三世尊复作是念已下正明如来悲心纳受第四受彼𪎊已下呪愿说法二归化度第五尔时贾人已下礼献事毕敬而请退

第三受施中未成道钵舍置水中今无器受食故言何器受食即知三世诸佛法畜石钵不以手受食四王知意各奉石钵佛受天钵食人中食表为人天受道缘故作良厚福田所以合为一者若止受一不可余天之意为彰等益无称又复钵无多用故合为一五分悉受四钵垒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钵普曜经四天王于波颇那山上得四石钵欲于中食时有天子名曰照明语四天王曰今有佛名释迦文应用此钵非人之器今当受食可往奉之故请贾人以施𪎊当得作佛号曰蜜成

第四法施中文五一呪愿受施如因果经呪愿文不同此又复五分先受二归后方呪愿两偈二足汝安隐四足亦安隐去亦得安隐还亦得安隐如耕田有望下种亦有望汝今入海望获果亦如彼今先呪愿第二汝等已下劝受二归未有僧故第三时贾人已下请祈福之方与发抓敬养第四时贾人虽得已下轻心慢弃如来劝受得大功德不可胜筭第五贾人白佛已下信心未决请乞证验如来广彰福利不虗我在因中为摩纳时蒙定先佛受记喜踴虗空发犹委地无量众生散华供养我凡夫时发我于尔时因中之发烦或未尽果未究竟时人供养故若以道眼观之悉入涅槃况于今日烦恼已尽万德圆备功德勋修所有发抓若能供养我之舍利宁无福报既得证验敬心慇笃又贾人当知已下结会古今益信敬故

第五文可知下之五会文二如前一受解脱乐二过七日已下二归度之

自下第二度人受戒其文有三初至龙王为首善来度人第二我已脱一切已下三归受法第三罗阅城已下羯磨受法所以此三次第如是有二义故一以能秉人为次第故上来世尊自行成道既成道宜须化度是以第一先明善来善来受者成证无著亦须化益故次三归上二受法自行既立须行众轨摄利度人故次羯磨法此约能秉以彰次第次第二所化境界以彰次第善来所被利根淳熟机感缘强理宜先度三归稍劣羯磨最软故次第三譬如日出光照高山次及平地后及幽谷次第之仪彼亦如是

善来文二初至响彻梵天说法他世出家缘起虽可言对陈如然此请说一代之首故成缘起第二既闻法生厌希求出离是以时陈如已下善来度受前文有五初至不说法来正明如来思已药妙众生患重说增迷倒息化之意令众渴仰故第二时梵天已下愍世故请受而许说第三我今先当与谁已下随遂有缘起机说法第四尔时世尊已下承机有人受道获益第五地神已下欢喜唱告响彻请主初文有三第一至疲苦正明如来思惟不说虑之于心第二尔时世尊说此二偈已下显己不说之意陈彰在口第三尔时世尊已下结成不说

前思惟中文四一思己药妙二众生异见已下众生患重三众生以是乐于樔窟已下以患重故说增迷倒四我今欲说法已下结成唐劳虗化无益前文复二初先就体弁甚深药妙二智者已下对人以弁甚深药妙欲明一乘之理体唯自古岂有得舍染净之殊寄相而论非不生死尽在于此涅槃显在于彼坐于道场解满或尽故曰我今已获此法所证之理乃是生死之本际穷原之真旨故曰甚深理绝名相非寻教量境界之所能晓故曰难解体非分別离心所缘故曰难知自体无相生死纷荡所不能染故曰永寂体证圆学至果无为故曰休息穷原之旨精胜独绝物莫能加故曰微妙最上此释甚深次就人辨理虽甚深非一切不会有大乘器者必能契证故曰智者能知非是二乘种姓境界故曰非愚者所习此明理深药妙竟

第二彰患重初因患重次果患重然此众生暗或羁缠迷于真旨情随忘想取相明白即如蓝等情取不用自饿等名为异见于此思惟安心忍可谓情安不用等名为异忍悕愿不用等称为异欲以斯烦恼發起成业耶命自资故曰异命次果患重依因报果谓三界果报言依于异见者迷著前因愿求生死永滞二有故曰乐于樔窟人天似樔三涂如窟谓异见等系在三有果报故

二中文二初至难解举前患重迷一乘因第二复有甚深已下举前患重迷一乘果众生以是乐于樔窟者略举果患法性真旨起染净之本故曰缘起法然此众生执自饿等系在三有于此诸缘实性不能晓察谓不能成净分勋习故曰甚深难解前明因深今就体显更明果深故曰复有甚深难解处离四住烦恼故曰灭诸欲无明永丧故名爱尽毕竟寂灭称为涅槃于此果处亦不能晓以执二空即为涅槃故曰是处亦难见故

次第四结成虗化我今欲说者谓说大乘因果二法二乘近行闻则迷闷故曰余人不知对彼大根指小根为余既不能解虗化无补故曰唐劳疲苦

自下陈之在口言二偈者谓下二偈非先所闻者大庄严论拂去疑情谓非昔在蓝等边闻故也亦未曾说者从证来未说今始欲说故曰亦未曾说

次明偈诵初偈诵出世之本意欲以因乘摄化众生惑重无益次偈为说果乘亦不能悟嘿然息他过在众生咎非我显成如来无恡法之过此是祇夜经我成道极难诵前我今已获此法乃至休息为在樔窟说诵前我今欲说法贪欲愚痴者诵前众生异见等因果患重不能入此法诵前非愚者所习于缘起法难解及余人不知也逆流二句诵前后有甚深乃至涅槃次二句诵是处亦难见故

第三结文者但此众生过无大根现患复重闻说迷倒不如嘿然息其他道故曰作是思惟已嘿然而不说法也

第二请文有三初明梵王愍世故请第二尔时世尊受梵天请已下观根受请许欲为说第三尔时梵天已下遂请还宫前文分二初请之端序第二白佛言已下正请序中文三初遥知佛念以佛入世俗心故梵王得知次念世间已下伤失法益以有渐成之义故曰乃至不闻耶次明我念躬往致敬

就正请文三初举根请二尔时梵天复白已下催请第三说是语已下说难请亦名讥请初请文二第一直请第二尔时世尊已下如来述拒白佛请中唯愿等者略举二号直请次世间已下举彼众生有三乘根器灭恶生善有可化之义故愿说法结使轻微故曰垢薄于理不愚名为智慧事中捷疾故曰聪明闻则能解称为易度能灭不善法谓断功德成就善法智具足有可化义云何不说耶次佛述拒中第一述可请辞故曰乃至如汝所言等若请有理所以不说者我別有意是以第二从初向者已下申己不说之意如文乃至而不说法耶如来答意然我静念正欲以彼一大乘法化诸众生不欲以小乘济度但彼众生惑重迷倒是故嘿然汝今云何请我说小理无此事

次催请中复举生有灭恶生善云何不说令世间不闻言大败坏者此等众生曾得一乘想解久迳生死变成小名小败坏今应闻小能灭恶生善若佛不为说复失小感永沦生死不闻正法是大败坏唯愿世尊时演正法使始时解小终入于大勿使败坏亦可请辞懃懃佛若不说大有所失故言大败坏如世人言大是异事等

三讥请上半立难以反要下半皈宗而顺请若摩竭众生无可化义佛不应随愿在此成道既在中生明此众生有可化之理若可化者愿开甘露门为众生说法请意如是次释其文摩竭众生净秽俱有故曰离垢秽而佛从中生者谓佛随念功德修行成道法身生处也愿披演正法使理显灼然名闻得理资心和神适志义同甘露理通神解说之为门故曰愿开等五分白佛唯愿世尊哀愍众生时为说法自有众生能受佛教若不闻者便当退落如是三反复以此义说偈请佛先此摩竭界常说杂秽法愿开甘露门为演纯净义自我在天宫恒见古佛说唯愿今普眼亦煞法堂教众生没忧恼不离生老死然多乐善者愿说战胜法世尊嘿然受

第二观根受请中文二初至成就善法先嘿念受请观彼根器第二尔时世尊已下言彰于口许欲为说前文有三谓法喻合文言受梵天请已者谓嘿念忍可遂观众生谁有根器应可受化多论云譬如大龙从大海出欲布密云注于大雨先观何国应可雨者然后降雨佛亦如是从四无量海出布悲云欲雨法雨故先观根器谁堪受化然后说法观彼众生有三乘根器谓菩萨缘觉声闻各有上中下故合为九如世间生钝根畏后世罪声闻上中下少垢多垢难度缘觉上中下长利根易度菩萨上中下又可声闻缘觉虽有利钝同受小法合以为生菩萨大士说以为长斯二观人有其大小所以有大小者良由垢有厚薄根有利钝受道有难易故尔少垢利根易度此三是大乘根器多垢钝根难度此三谓小乘根畏后世罪已下虽可利钝难易莫不皆悉畏恶就善故曰乃至善法

自下喻说不取四作喻直取池华水为喻池喻感机华喻解心水喻于教若以四谛教水注彼声闻感机池中生声闻解心之华声闻根软假教始缘故曰初出地未出水此喻上生钝根畏后世罪三若以因缘教水注彼中示感机池中生缘觉解心之华终时称教生解故云与水齐此喻上少垢多垢难度三若以六度教水注彼大乘感机池中能生菩萨解心之华菩萨大士得旨舍诠不为教相所局故曰已出水尘水不著此喻上长利根易度三若如后释初出池华与水齐华同喻上生多垢钝根难度等四声闻缘觉根也已出水尘水不著华喻上长少垢利根易度四大乘根也

自下合喻如来亦复如是者如来观彼三乘根器了了分明如似世间有目男子观池华三別故言亦复如是喻中少有目男子合中有故合文二说准法可知

二次發言受请言对请主故曰梵天我告汝今敷演三乘教门故曰今开甘露门所观根器三乘非一曰诸咸有禀承足之益决然秉纳故曰闻者信受次下三句释说小之意若我说小即便正在于小不令得大究竟永安者有恡法之过义同娆恼我今说者始时解小终获于大同我所得微妙之法故曰不为娆故说乃至牟尼所得法亦可下二句释疑佛前思惟药妙患重嘿不说法今者请方许说或可不是佛所得法故须释言梵天我所得中方便说三故曰梵天微妙法即是牟尼所得法五分云恐徒疲劳不说甚深义甘露今当开一切皆应闻

第三辞退还宫第三既受请赴根说法文二第一从初至涅槃行来为彰五人执耶既久现无受道之器是以先须劝舍二边令立根器既有信器堪受法药是以第二四圣谛已下正明说法没彼信器前文复二初念二耶师不闻胜法拂众情疑第二时世尊复作是念已下劝五比丘令生信器先解前文多论问曰若彼诸人必应入道不应命终而得闻法若不应入道佛何以故念欲度之答有二义故一佛欲令众生不忘恩德此先小恩佛忆欲度脱恐大恩不报二此异道诸师时人宗仰咸谓得道佛念欲度为灭一切耶忆想故依十住毗婆娑释疑故来彼论问曰汝云佛是一切智人佛念迦兰时已先命终迳于七日佛竟不知迦兰已死云何得名一切智也论释我世尊本出家时曾从迦兰宿止同习不用处定诸天人民傥有疑心谓佛从彼受法余处成道今若说者犹是蓝边所学得法何处更有胜法佛知迦兰命终七日为断彼疑故作是说迦兰利根我先为说即自念知终已七日何其苦哉如此妙法如何不闻尔时人天疑心即尽知佛更有胜法非兰边得者是故世尊是一切智利根知佛非兰边得法钝根之徒复谓如来头边法今若说者多是非想何处別有胜法为断此疑复念蓝子亦知蓝子昨日命终故作是说先与说法即自念言何其苦哉不闻妙法是故世尊是一切智准此义五比丘事亦复可知并拂疑故

就立根器中文三从初至说法耶念五比丘有机感故第二世尊复作是念已下观五比丘知其处所第三见已下随逐有缘劝舍二边令生信解于中文二第一从初至更不受有执昔疑今立志拒劝如来引证就果以劝第二比丘出家者已下劝舍二边令立根器就因以劝若释须就因果劝意可知谓对破所执果因故尔前文复二初至迷荒失志立志拒劝二佛告五人已下举昔言无二彰今是实己四智劝令修学前文之中四对八句第一往而立制第二时世尊渐渐已下到以破制第三我今宁可已下坐汝佛第四时佛告五比丘已下劝勿汝佛立志拒劝初对往中欲往波罗柰道逢忧陀耶者显其法轮被于有缘不度无缘前二耶师一向无缘忧陀耶者有见佛缘无得道之器下五人者全是缘感忧陀梵志其性儒雅既见如来诸根寂定颜色怡悦必有好师胜法致问有三第一问出家师谁二问受学师谁三问为学何法五分见世尊姿容挺特诸根圆光一寻犹若金山即便问言本事何师行何道法以致斯尊佛说偈以答依阿含似为四问谓加向何处今且依此文但为三问佛答之中有其四偈前之三偈答上三问第四一偈拂疑故说初偈答第二问次偈答初问第三偈还答第三问

先解初偈答第二问意汝上问我为从谁学者然我惑尽解满众德普备有何缺少而从师学此答无受学师意智之所照空有万境非一故曰一切鉴达斯了名之为智智照穷圆更无加过目之为上解兴惑丧万累斯损故言一切欲忧解此明惑尽第三句不借师咨豁然独达故言自然得解悟此明既智满惑尽解满不假师训故曰云何从人学

次解第二偈答初问意汝上问我汝出家师是谁者若我智德不圆烦惑未尽可假师僧咨禀法训然我自德圆满不假师诲何用师为此答无出家师意次释文非但无学师亦无出家师故言我亦无有师亦复无等侣者此以无等侣释上无师义等侣尚无何况有师世间唯一佛释无等义一世界中一佛出世更无第二佛出现于世是故无等故言世间唯一佛众惑斯尽证法清凉承之恼故曰冷而常安隐

次释第三答意汝上问我为学何法者然我智体圆满众惑斯尽空有两泯更无法可学故言我是世无著乃至无与等将解无著先解有著凡夫无智在生死而染名为著有二乘无大悲故于空取证名为著无如来自言有智故缘有而不染不同凡夫著有有大悲故于空不取证不同二乘著无有无两泯故曰无所著既内无所著道迈人天独尊第一故言我为世间最亦可我是世无著丧生死因我为世间最离生死果既无生死因果人天莫过故言诸天及世人无有与我等己德满无法可学

第四偈释疑者梵志闻佛自言德行满足即生疑念若是德满应为人师为他所皈何故今日顺路而行似有不足驰求之意佛知彼心为拂此疑故言欲于波罗柰转无上法轮以为人师不自求法初句谓随逐有缘施化处所传授己证称之为转甚深莫过故言无上法摧辗结惑目之为轮世间众生为无明厚曀暗于所缘故曰皆盲冥将欲为彼盲冥众生显宣真法称之为当教陈理旨名之为击理显沾神使生死永隔慧命长存喻若甘露理彰于外有缘斯闻义同于皷故曰当击甘露鼓梵志复举第三答重咨其义佛答云我胜一切结者胜者止也因患斯尽得尽于诸漏者苦无不亡因果殄灭故曰我胜诸恶法亦可胜者过也谓出过诸恶故曰胜恶法人天莫过故曰我最胜答意契宗领玄言外五分梵志不受拍䏶而去彼梵志宿世善神即于空中为说偈言佛始出世间天上天下尊如何汝过之而返弃舍去梵志虽闻此偈犹去不[(厂@((既-旡)-日+口))*页]第四对劝[*]汝佛立志拒劝者执昔疑今谓言如来舍于自饿知足真道行食食耶路无真实之道故言汝本所造乃至况今迷荒失

第二举昔无二彰今实中有三初以昔类今彰佛无二言第二佛言汝等来已下我本无二言已证获四智究竟明实非虗汝等若能禀承者不久同得也三所以族姓子已下正引己昔求今获四智明汝禀行必同所得果不虗克由因而获

是以自下就因以劝于中文二初劝舍二边第二比丘已下令立中道前中四句一举二边之数

二乐习已下列二边名昔解云乐习爱欲者即不用非想谓是法边或自苦行谓苦行边此或不尔五人不学不用等法何劳劝舍故今正解但众生断见者习乐常见者苦行今言乐习爱欲者举前断见太乐边或自苦行者举常见人太苦边此二乖中故称为边五分亦尔一者贪著爱欲说欲无过二者耶见苦形无有道迹故知爱欲非不用等又复摄论解毗那耶中为对治受用二边故立毗那耶由佛遮有罪过受立毗那耶对治乐行边由佛随喜无罪过受用立毗那耶对治苦行边离乐离苦意修中道问若对五人但须离苦何以遣乐者答独言离苦恐成著乐故并劝舍

第三非贤圣已下彰二边过乐故奢诞非贤圣法苦行疲懃徒劳无益故曰劳疲等

第四不能有所辨者结前二过中道文四一简非显是彰中道体文言除此乃至涅槃行行是中道因体第二云何已下至涅槃行假问微其中道第三此贤圣八正道已下正出中道第四是谓已下乃至涅槃行结其中道先解初文除此已者简非谓除乐苦二边故也文言更有中道等者谓涅槃等寂行行是中道眼明者谓天眼明智明者宿命明永寂者谓漏尽明成神通者谓五通得等觉者智具足成沙门断具足涅槃者谓二涅槃上来举果以取其因言行者是其中道第三出中道者文二初则总举此贤圣八正道次正见已下別列其八八中定体谓语业命三是其色法余五心法正见是慧正行谓正思惟是其觉数正方便谓正精进念是念数定谓定数此辨体竟次释其相言正见者谓空观智慧心也正业等三者如智论云以无漏慧所起身业是正业起口是正语离五耶命等是正命如明了论身业有四种一离煞生二离偷盗三离耶婬四离非摄口业有四种一离妄语二离破语三离恶语四离不应语若身四种耶业若由无嗔无痴善根所离成八说名正业口四耶业若由无嗔无痴所离成八说名正语身口八耶业若由无贪善根所离身口成八说名正命也正行者谓正思惟今缘境曰行行非耶心故称正也学心不堕故曰方便方便非耶正也念定可知第四结文可知

自下正明三转法轮投彼信器就中文二初一一別转劝令修习第二若我不修已下正明总举三转十二行劝令修学別转文四第一举数二何谓已下假[*]微列名三何等为苦圣谛已下正是说相四是谓已下结论谛虽四位分为二苦集二谛世间因果灭道二谛出世因果苦集滓秽广彰过缘欲使生厌是故前明灭道清升欲使生欣故宜后辨厌欣在怀必有所尅故尔又苦集无始有之是故先明灭道二谛会圣方有故次后说问所以先苦次集者因果次第必须先集后苦今据观行次第先麤后细故苦先集后出世因果亦果先者因果次第先道后灭亦就观行为次第先标灭果令物生欣故所以尔

次释名者苦以逼迫为义集谓聚积灭谓寂泊通物为道名字既尔体状须陈苦谛体者谓五受阴色非恼性判为苦具心是虑知正为苦体体具通论以为苦谛其集谛体者谓业以烦恼业为正种烦恼缘助缘正虽殊能搆当果目之为集灭谛体者灭无异状对事论三谓灭假实空心一闻思二慧灭假名心𤏙等修慧灭实法心三灭定𫏐灭泥洹永移遣相空心三心虽殊论灭一揆故以三心尽处为灭谛正体言道谛体者谓戒定慧慧为道体我定道具具及真道皆能通人尅灭俱称道谛此之四种并审尔不谬咸称为谛是故经言苦不可令乐乃至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不同凡夫苦妄计乐故微尘世性自在天等以之为因二空为灭乌鸡等戒计之为道此即非谛

次释其文何谓为圣谛已下假征列名谓苦圣谛等厌苦修道会谛生解名圣故名苦圣谛谛义不异前释苦由因得所谓集谛除集生解称圣复是招苦之集故云苦集圣谛会灭生解曰圣此实三谛无处从初作名故名苦灭圣谛灭不自有尅必由因其因是何所谓道谛八正真直道及道具并能除拥通物出离中胜故曰苦出要圣谛

第三辨相其文有二初明三转十二法轮第二此苦圣谛本未闻法已下举上下二转一一转能尅六种功德劝彼修学未实得益四谛各三合十二转言三者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引证转

苦谛三者初引八苦以示前人名示相第二复次已下劝知第三我已知已下引己证知就前示相其文有三谓举释结余三谛示相亦尔今解苦谛所谓八苦两门分別一辨相得名二三八相摄八苦位三生老病死等四苦就时彰名爱別离苦等三苦因缘受称五盛阴苦就数彰过受名生时有苦故曰生苦言老苦者发白面皱形衰改变称老老时有苦故曰老苦风大互增一大不调百一病生病时有苦故曰病苦言死苦者死者尽也死时有苦故曰死苦次三因缘受名因是内心谓爱增求等缘是境界所谓违顺顺境有二已受顺缘分离生苦爱別离苦摄若未受顺缘求而不得求不得收违境亦二若未受恶法缘交事会怨憎会苦已受恶法不能离者求不得收

次释名者已受顺缘凡情乐著称爱本合今分故曰別离总由爱別离生故曰爱別离苦违缘损己称怨有心同恶名[*]缘交事合称会总由怨[*]增会生故曰怨[*]增会苦情希顺缘称求差本所求名为不得苦苦由不得而生此即善法未得苦情厌恶法心悕舍离亦名为求求不免离称为不得苦由是生此是恶法未离苦也此之五阴七苦并集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

次相摄者生老病死怨[*]增会此等苦苦摄爱別离者坏苦收论云爱別离时所有苦生谓妻子等是名坏苦爱求不得苦有二恶法未离者苦苦摄善法未得坏苦收五盛阴苦总收三苦说八苦相令知生厌名示相转余二可知既知苦可厌要修八正方能倾苦䨱集故诸谛下咸须劝修中道返前二边故八正之义前已释竟

次集谛三者初列业烦恼明集名示相转十使烦恼能助业牵生非是正种说之为缘略举一贪染著前境能發业思目之为爱身口业思牵生正种故曰本所生业与临终妄爱相应能润业招生故曰与欲相应于未来受生之处作华池等解妄纳为适故曰受乐此是润业烦恼第二复次已下劝灭第三我已灭已下引灭

次灭谛三者初至苦尽圣谛正灭三谛无处寂泊无为是灭谛体举彼灭状示彼生欣名示相转二复次已下劝证转三我已作证已下引证转先解初转彼爱永尽烦恼无处无欲灭业无处此集谛无处舍出要解脱空心无处永尽已下苦谛无处举此灭收示彼生欣名示相转下二转如文可知

次道谛三者初至是谓苦出要圣谛举八正体示彼令修名示相转第二复次当修已下劝修转第三我已修已下引修劝修转示相即道更无別修道

第二举转益中一一转下各彰六种功德劝令修学苦谛初转六者若能厌苦修道必获六益如何不修耶言智生者谓宿命眼生者谓天眼言明生者谓漏尽觉生者是他心言通生者谓身通言慧生者天耳通此还是上中道因家之果余类亦尔但此文中苦集俱结灭道𨷂无结文四是谓四圣谛说已总结上来四文別转已竟

第二总转文四初至而无疑滞己证故成无上道汝何不修同我所证第二如来已下举彼众中有应教之机劝以修学第三沙门已下正彰世人所不能转唯佛能转显法深胜劝彼修学第四是故已下正明举前三益劝修四谛是故者牒上三句结成劝学第一是故者是我于三转十二法轮如实而知成无上道故第二是故者是佛法轮本不虗转转必应机故第三是故者是法轮世人所不能转唯佛能转深胜轮故汝等何不对上三义懃修习故第四获利悟道以其佛转法轮五比丘中陈如先悟故佛赞曰无如憍陈如阿之言无若犹如也五中独拔故曰无憍陈如也第五展转唱告响彻请王故曰乃至梵天上来缘起竟

自下第二善来度人大文有六第一度五比丘第二波罗柰已下度耶输伽第三波罗柰已下度耶输伽同友四人第四波罗柰已下度耶输伽同友五十人第五波罗柰已下长者第六波罗柰已下因龙王故度那罗陀初文有三初明五人受戒第二世尊与三人说法已下正明如来说法教化增其行解第三世尊说此法时已下解满惑尽道成无著前文复三初度陈如次阿湿卑摩诃男次婆提婆敷陈如文三第一请祈出家第二佛言已下正为受戒乃至尽苦原者戒之功力结名最初第三时尊者已下修知是行及前自饿余人亦三类而可知然为余人转名而说言布施者举善令修是作持言持戒者恶法能离是止持既修善离恶必能近克胜报故曰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者谓集谛有漏系缚谓苦谛赞叹出离为乐谓灭道二谛也

次第二说法文中初食前说法为三人说法二人乞食等各异等侣去住不同者多论一解三人是佛父亲而爱多二人是佛母亲而见多是故三二去住不同又解欲说彰法不空乞食得办故使三二去住不等次食后说破其我执于中文四第一破其执我第二云何已下审比丘所解第三是故诸比丘已下广类以破第四比丘贤圣弟子已下修无我观

先解初文此等五人俱证初果须陀洹人实无身见可破今言破者若见心说我理无此执犹有慢心我故所以言破文中先对色阴于中有三初比丘色无我举宗立无我第二立二章门释前无我一受苦苦故无我故文言若色是我者色应不增益而我不受苦而增益受苦故知无我二若色是我者已下不自在故无我凡言我者乐及自在可得是我而今观色不得自在明知无我第三以色无我故下释前二门初至受苦释初苦门亦不得随意已下释第二不自在门欲得便得者谓少年盛壮之色不用便不得者谓老年衰变之色既不随情欲明知无我观余四阴无我义同作文破执不异于前故曰亦如是

次审比丘中色阴广辨一问常无常二问苦乐三问我执既知无常苦变易法问言为是我不者自是己定性我不是彼不者是他人定性我不是我所不者是余四阴若色是我受是僮仆等三合十二句即此中是我所是彼所谓我所见也五比丘并以己之解心对佛故曰非约余四阴审解义同故曰受想等亦如是

第三广类破中对色以辨广举诸色类皆无我故言是故一切色等若内者己身之色若外者他身之色若麤四大色五根色若细谓无色界色及四尘色好者净妙色丑者鄙恶色若远谓鄣外色若近谓鄣内色非我者如汝所解实非定性我非彼者非他人定性我非彼所者非他余四阴我所见非我所者非我余四阴我所见也此四句前二非我非彼者破即阴是我非彼所非我所者破离阴是我见故亦可前二非我见后两非所见也应作如是实正观智慧者谓修无我正观对余阴同尔故曰亦如是

第四正修无我观先对色辨中见执色之过故曰厌患色阴舍执故不著不为我见羁系故称得脱四智究竟得解脱智余四同尔故曰亦如是五比丘一切有漏心解脱者心解脱谓得灭定故得无碍解脱智者慧解脱谓是俱解脱人自下四文可知

第六因龙王曾于佛边听得此偈重法募解梵志闻不能知咨谤于佛方解偈斯来为龙王重更敷释寻诣佛所闻法得益善来受戒故明斯偈先列经本二偈佛有三偈释初一偈半次第解六句次有一偈解第七句末下两句释第八句六识开导皆以为王第六最强能生善恶之本名之为上故曰第六王为上此答初句染者与染等即案文解业与烦恼体是垢法名之为染以染成者故曰染者者不异染故曰与染等此答第二句行心无贪等烦恼故曰不染既无烦恼业结不起故曰无垢故言不染则无垢此答第三句起业烦恼垢缠行者名为染者为烦恼迷醉暗于所缘谓之为愚故曰染者谓之愚此答第四句凡夫无慧为四流所㵱故言愚者流所㵱此答第五句解兴惑丧故曰能灭者为智此答第六句四流非一故言一切㵱溺故流智解一兴四流斯丧故曰能舍此明因流尽人天报亡故言天及于世间此明果流丧不与流相应举前因流尽处不为死所惑举前果流尽处因果既无彰断具足此答第七句云何流不流也慧由定發故曰能以念为主三昧澄静能發如实观智智起惑亡不为四流所羁故曰而名为解脱此半偈答第八句龙王往前轻心坏叶长寿龙中非耶见耶见者即堕地狱传言此名树叶龙王头上生一树甚大苦恼失彼二边者前佛时起过后佛灭后脱此身迳于二佛虗无所益故曰

自下第二三皈度人文三初三归受戒法第二尔时世尊已下还明善来从初作名故曰三归受法亦可从此已后三归法起与善来并故第三尔时世尊已下拂去讥嫌

前文有四一佛叹弟子堪为师导第二佛告诸比丘已下告令游化第三时诸比丘已下以失信意三归之缘第四佛言已下正辨三归受法上半偈叹己德备下半叹弟子德同己所证已脱一切因患尽天及于世间果患亡下半同上唯叹弟子为別魔来难者耶人坏嫉难佛及弟子福田不具焉能外化上半难佛福田不具下半难弟子不备汝为诸缚缚因患未尽天及于世间果患不亡一切众缚缚弟子因果二患未尽沙门不得脱总结二人俱不免过我脱于诸缚缘不能羁因患尽天及于世间果患亡一切缚得脱彰弟子因果俱亡我今已胜汝总以结胜魔王不分复更致难外人情计谓五尘性是能缚内有五识复是性缚汝若不缘则缘则被羁汝内有结缚谓五识心性是缚体五识之心缘于五尘故曰心在于中行缘则被羁为恶业追系故言以是随逐汝此难因患未亡既有集因必招来苦缠缚沙门故言不得脱此难果患未丧如来答意外人情计但知有五识不见第六意识是以如来言凡夫第六意识尚不为五尘所染况我断欲斯尽内心清净虽缘五尘何得有染故言世间有五欲乃至我于中无欲二患斯尽超汝境界故言我今得胜汝辞辨难当耶徒高伏心怀不乐隐形如去耶难既遣举宗重告余三如文多论牛呞比丘兄弟将七万人诣比丘比丘尽与三语受具

次还明善来文三先度同友五十人次度罗一千人次度舍利弗等二百五十人就度迦叶文三初至受具足戒善来与千人受戒第二时佛度千梵志已下诣象头山三事教化第三尔时千比丘受此三事已下如说修行道成无著广现神变教化迦叶令故耶从正不如我等得阿罗汉者谬执自谓得圣果胜心欲调伏放果执因己事是趣泥洹正路故云不如我道真佛知将伏即并非二计非阿罗汉者非是圣果也非向阿罗汉道[*]大非是趣圣之因既闻因果俱非便舍事[*]具出家受戒次度二弟次往象头山三事教化者彰此等比丘假时处及伴而得漏尽故一神足教化者谓身通令广生信忆念教化者谓以他心通知众生心欲应机授药三说法教化者谓以漏尽通正教起行断漏先对眼根广明于中初总举炽然故言一切炽燃

何等已下別列炽燃于中文二第一明因炽燃复云何已下明果炽燃因中有四一先举炽燃缘有三眼炽燃者谓增上缘以生炽燃色炽燃者谓缘缘中以生炽燃眼识炽燃者次第缘中以生炽燃第二眼触炽燃者一释谓和合以生炽燃其唯触数又依实论想是对假之初名之为触因于三想远生三毒故曰眼触炽燃第三若复已下三受报法体是无记非不因此三受生三烦恼故曰亦名为炽燃四何等已下三烦恼火谓行心中起三种烦恼烧人善根是炽燃火体

次果炽燃正明八苦焚烧乐受故曰果炽燃我说此苦所生处者前因炽燃是八苦本生之处为令断因以其因亡果自丧故故言我说此苦所生处若对余五不异眼根相对以明因果炽燃故曰乃至意亦如是三文可知

次度舍利弗等文二初受竹园度之处所缘中王本请佛若成道先受我请所以淹文不赴王请度千人方念受请也答有二义故一众生机根未熟故二徒众未成故今赴请者一王舍城人道根熟故二度千人徒众既成显佛德尊高故佛与迦叶师徒相随大众云集各怀疑念不知谁是师首既有此疑师徒未分难以训导故偈问答示有尊卑汝见事[*]大有何变恠不祥之相而便弃之故汝等见何变乃至舍[*]大具次以偈对佛依此事火不能發智断彼资道缘中贪味之过故言饮食诸美味亦复不能断彼色贪故曰爱欲女及祀我见如是垢者谓业烦恼垢故舍事火具也己是弟子彰佛是师佛复问汝既见非舍而不乐汝心志求竟乐何处故言饮食诸美味乃至乐何处迦叶即答情乐之所业与烦恼能牵生死三有轮转名之为迹善修八正能除集因令苦不续称为休息故曰我见迹休息此集谛无处是灭谛体集因既亡不为三界生死果缚故言三界无所碍此是苦谛尽处是灭谛体灭理一揆更无殊状故云不异证与理冥更无能所故言不可异亦可灭理无为异缘不能差脱故曰不可异如此灭理是我情欣故不乐事火祀上品疑除下品之流犹疑未尽故须就事以拂疑情疑心既除说法获利受请入城尔时天主化作一异婆罗门引道赞叹以显佛德初一偈国人致问上三句问能敬者谁末下一句问所敬者第二释提桓因答五偈五偈之中各上三句先答问中第四句所敬境界谓是如来各下第四句却答前问中上三出能敬者就各上三叹所敬德初一上三勇猛等者显佛精进智德无贪善根次上三世无与等者彰佛真胜超伦次一上三灭欲等者烦毒既除断德穷圆次一上三犹如度溺者化生之能济及自他次一上三已度四流际者授生以法次时世尊已下度舍利弗等如普曜经身子问阿湿卑言汝师是谁即答谓说吾师天中天一偈又问有何道法即说第二偈化训去五阴等又请说法阿湿卑言我今年幼稚学日又浅近能宣正真如来广大义身子言不问广略即说偈言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原故号曰沙门身子得道此律三问答亦合三正说法中如来说因缘生法苦谛亦说因缘灭法灭谛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集谛若法所因灭道谛若如智论闻三谛以入道诸法因缘生苦谛是法说因缘集谛诸缘及尽灭是灭谛大师如是说得入无忧处者谓解责故今证圣解故曰本所不见

第三拂去讥嫌易解

自下羯摩度人文三初明起过过有二缘一无师教授随缘兴犯此是无师之过不齐整来多罗叶等乞食不如法谓耶命等受不净食者谓残尊等及可恶宍受不净钵食不以澡豆洗等二病比丘已下无弟子损第二诸比丘已下举以白世尊第三世尊言已下立有师徒制羯磨受戒摄养之方于中文四第一制立师及弟子羯磨受法即是所秉教法第二时诸比丘已下讫尽同上能秉之师德行具满第三布萨已下所被弟子身器秽第四授法为请法求解生善行三报恩供养此三顺摄受四呵责治罚违而摄受于中有三一有所呵之过二有能呵之药三如不如义并如文辨广说可知

第五门对文说

自下第二阇梨德行摄受方者文二初至行和上法来明依止师衣补和上处受之方二弟子于阇梨已下正明依止弟子行法此之二法如上更不烦说前文有三同前和上

自下第二呵责弟子文三初不承事和上起过二举以白佛三世尊言已下辨呵责法于中文三初至五事来呵责之药第二世尊既听呵责已下出所应呵过第三彼尽形寿已下二人违失之义凡呵责之要大法具三一弟子现前二出过现前三呵法现前得名如法反则非法文中先明和上呵文中三总举其数次別列五名次复总结呵责法者准其所犯过重轻若过浅重呵过深轻责此乃随心喜怒特秉法式何成师训相利之道宜自思省停息此坏当复思所以呵者为利彼故寔宜内怀慈愍外现威肃准法以设不差所宜虽加切勒理深津益令彼改过从善方成师训摄受之方然后五法呵之一汝去者谓以过重駈摈永去二莫入我房过是次轻得在寺住不入房于外作使容可得作三莫为我作使谓一切执使皆不得作容得入房四莫至我所外事虽少得劳正不得至师左右五不与汝语其过最轻得至师所不得以言诲及次依止呵大同和上唯换第四句言莫依止我住余是如前此等并呵情过不得准罪重轻自有轻而须呵或有重而不呵落在七法故也又此別人行罸之轨如七羯磨罪处所等不礼舍教马覆钵斯乃得法折伏不在此收

次所呵过二师合辨增数八五究其不同但有十五作恶不耻名无惭见善不修学无愧不祖师训如说修行曰不受教犯下三篇名非威仪懈怠自居名不恭敬若作斯五情无耻愧虽犯小罪理合呵责若情恒命终已下阇梨行法和上中二初至如法治和上七法摄养之方二和上于弟子所行和上法已下弟子行法瞻供之轨

前和上文三初至十岁已来简小取大第二诸比丘闻已下简愚取智第三诸比丘闻已下简懈怠制摄受此三文中并各有三谓过呵制第三中三一起过二呵责第三告诸比丘已下立制于中文三初至应如是行对和上制法第二若弟子已下列七行法第三自今已去下违而结犯列行法中一先析伏其形有二初明弟子作过不从师教僧设治法劝令如法二明劝僧疾解第二复次犯僧残已下除其业累据可悔中重假僧故举非谓下三不须断理第三复次弟子得病已下瞻病人除其情恼第四弟子若不乐已下移闹就静以安其形第五弟子有疑已下诲以法律决去疑滞第六若恶见生已下诲以真法反耶入正第七以二事已下衣食摄受免形心二苦第三结犯可知

第二弟子行法中分文有三第一起过第二诸比丘闻已下呵第三尔时世尊已下制法制法中二初对人制法第二列共別两行于中先明共行七法文二初列七法第二行结犯此律但言如法治五分共別行中尽言若不行突吉罗第二时弟子于和上所不行弟子法已下列其別行亦二初列別行二不行结犯別行中三初至不得至他方白事方法第二彼当清旦已下请诲禀承以资神解第三彼当除去已下如说修行亦名修敬报恩故也初白事者弟子年少未有闲晓要须咨请白师取足白之法式如常威仪寄说可知师既受白因明师僧量宜弟子法有八句前七有过故不听为第八无过方依所请又有事须白五分唯除大小便及用杨枝余皆须白无事不须出寺门二十五肘来不须白已外须白次请法者为求解故清旦须请报恩供养如文可知所以须明弟子行者良以师有训匠之能为成师德故尔

次辨阇梨行法文三初无师起过第二诸比丘已下举以启佛第三世尊言已下制者阇梨依止弟子于中文二初明制有阇梨弟子第二诸比丘闻已下阇梨德行摄受之方前文有三第一立阇梨弟子西音阇梨此名正行𨲙补和上之处故曰如文等第二展转已下有师徒之益前立和上已有两益今有阇梨还无二损此乃重重故言倍增益广大第三有益须请请之正文一大德一心念言对正行二我某甲自厈己名三今求大德为依止请祈摄受四愿与我依止望师垂慈摄受于我五我依止大德住自彰依住表己懃懃一言至三依者冯也止者住也故言依止欲正行發言许摄有三可知

辨依止五门分別第一定能依止人第二定所依止人谓师德行第三请摄受之方第四弟子別行之法第五依止失不失先解初门所以须依止者新受戒人暗于所缘犹若婴儿若不教授乳养心神法身难以成立须依有德冯人取训故律言新受戒比丘无人教授故乃至婆罗门聚会也无人教授略有五种一和上命终二和上休道三和上决意出界四和上舍于畜众五谓自身更求胜缘以𨷂教授故须依止然有六人听无依止一乐静比丘二守护住处三病人四瞻病比丘此四四岁已下听无依止五满五岁已去六智无胜者此二五夏已上辨之此等人辈听无依止须依止人者一未满五岁二愚痴比丘尽形寿依止

第二门阇梨有五除依止一余之四种不得趣尔摄受弟子补依止师处补和上处要须加其请法方成依止说意可知论其德行解慧一位须十夏二有解慧三能七法摄养弟子广如增五若反此者皆不合摄受弟子

第三门欲请师时祗律要有四心一爱念二恭敬三惭愧四乐住具此心者阇梨如[*]请文如前次师摄弟子亦有四心一慈念二矜愍三训诲四匠成具斯四心看弟子如儿想

第四门有其四法一白事法谓离过行二请教世尊有是教一切汙辱已下正举第二师僧秉初段法被第三受戒行者受戒方轨初文有四一对上过故立有师与弟子展转已下有二人之益第三当如是请已下对益故请第四佛言自今已下止三语兴羯磨受和上西音善见云知弟子有罪无罪人亦云力生如明了论西音优波陀呵此正梵语今翻为依学谓依师主学解学行故称依学言弟子者学在我后故名弟解从我生或戒从我生曰子故称弟子祇律和上有四心者弟子一慈念二矜愍三训诲四匠成备此四心故曰[*]者如儿想弟子亦有四心一亲爱二尊重三畏难四敬顺具四心瞻供师故名[*]者和上如父想

第二言展转已下有二人益各兴四心更相供瞻谓共行七法以教戒故不坏法身相瞻待故不损道器故名久住增益广大

第三有益故请者于中文两一请师法二和上报言已下摄弟子法问沙弥受时所以不请答人是未满容有转易故不须请其具戒者满足究竟更无移转故不同彼又问所以僧中请者见闻具故

第四止三语者以三语中无相摄法未有和上弟子別故文略不言舍一人秉法也自今已去已下听满十人者替前一人白四羯磨者替前三语所以不言止善来等者非弟子秉故又与三语羯磨并行故又复此对初缘未有教授捡挍及说相等但举白四非谓略无

第二能秉人中文二初至和上同下住二师之行第二有五法已下明二师之德问行德何別耶答行谓始修方便德据终成满足要行德俱备方听度人亦可德谓解慧识达法相未必有行亦不听度人或能如说修行未必识达法相亦不听度要具解行故知行德有別前文有三初至文同不异谓以七种行法更相瞻养摄弟子法第二时诸弟子不恭敬已下正明弟子不祖师命不受训导教师呵责违而摄受第三乐师静比丘已下正明人有合呵不合呵前文复二初至如法治和上行法第二和上谨摄失脱而无其情过方便开晓教令忏除如前七法此初五竟难与语者谓师教诲一向解拒前不受教谓受师语不如说行与恶人为友好往婬女家妇女家大童女家黄门家尼精舍式叉等处者龟𩻪此等恐生讥妨修正业故随所作一一呵之方能离恶行成有进修之益不要待满此十五过中对尼反说者应云大童男家比丘精舍沙弥精舍等合呵余通二众第三呵违失中呵责已供给得罪者谓本第三时故今未施欢喜輙为作使反增触恼故下言不为和上执事得罪者谓本作第二呵容得作使恨心不作所以得罪此弟子非次便受供给者和上非次故依止弟子非次与依止者阇梨非当下意随顺求方便解所犯者谓初受师下四呵责时全不得自理分雪唯得日三时忏悔后方濡言自雪其过故言方便解其所犯若懃求解犯师当教赦过不者得罪

第三合呵不合呵人者文二初杂明依止失不失第二世尊游罗阅城已下正明失依止法前文有七一乐静等二人听无依止以自行立故第二比丘决意出界已下两对四句约心𫏐永失不失第三将受戒者出界外已下四句明须依止人合呵责者第四彼遣使受依止已下两句师徒之失第五和上出界外已下两句虽不永去去迳宿意故出界亦失并辨相简第六病比丘已下二句听无依止第七彼和上被羯磨已下五对治罸失不失

第二约心𫏐永初之两句决心出界作不还意虽即日还出界之时已失依止若第五段两句者文言和上阇梨行不久当还我即依止而住便无依止而住佛言和上阇梨出界行日即应更依止不受如法治次弟子出界外远行念言我不久还即以此依止和上阇梨住佛言新受戒人须依止者不得先饮水等乃至先当受依止者此之两句虽不久还然亦去迳宿意同前两句决意出界但是去迳宿故出界之时亦依止此等四句并是心隔故失以其依止唯一𨷂无摄受两情相舍不待事隔故心隔为失分齐也若无𫏐出之心忽有迳宿事者难缘不失无难即失也无有心宿俱隔失以作永去之意者不待迳宿故尔若𫏐出界此亦不失即此文中下两句是衣夏二事唯俱隔失宿隔同前依止说也问即日还失依止凡言失依止者失何等法耶答依止有三第一请依止师法第二相依住法第三请教授白事法若据作法而请以成师者前请为力生后请为依止若以下二法行轨相诲名依止者则力生正行俱名为依止故律云和上阇梨决意出界外佛言失依止令立失者失下二法非谓失请师法也如和上失者岂可失和上耶亦可言失者以阙下二法无作不相续起故言失依止后若还来不须更作法请师但作心依住白事等还有相依法无作续起若望衣夏四句之中心宿俱隔失不同依止直心隔及俱不隔此二不失

第三宿隔有失不失对难说故问所以心隔失依止衣不尔者何答依止情道彼此各作相舍故出即失若不作两舍意迳宿方失离衣及安居正可我有舍彼心彼无舍我意故要须心宿俱隔失问依止若离失而无罪衣夏离宿有罪者何解依止听离至余处佛制更请依止顺教而去失而无罪离衣破夏佛教不听是以失破有罪问所以衣失罪重夏破罪轻答三衣道服正标资身要急故所以重安居虽破容不癈修故破罪轻

第三四句正明无师教授不闲法相制使依止咨禀法事见论一和上三羯磨师为三人受具一时得戒戒臈同无大小一和上一戒师二人三人一时受得不言为难但以忧婆离有二沙弥若先后受恐有恨心不知得一和上一戒师一众二人一时受不佛言得十律亦言忧婆离二沙弥一陀萨二波罗当受戒时陀萨言汝先受我供汝所须次一人亦尔忧婆白佛得二沙弥一时受不佛言得即出羯磨此律八难余缘听二三人一时作羯磨不得过准祇一和上一戒师一众者善受戒尚得余类皆成五分忧婆问余事亦得羯磨三人不佛言得不同持欲使命法故得过三人第四可知

第五因制依止乘明简释进否五分若无依止不得乃至饮僧坊内衣得吉罗后为诸难佛言今听不受依止乃至六夜十律同尔伽论三日第七师破七羯磨治不失依止者谓不失前二种法应失请教诫法以师有过被治行法在弟子清净若请白事令师得罪下三十五中不得受依止者谓不得请教授亦可被治不得受请作依止师若弟子被治三俱不失须师教诫顺行僧法求僧疾解故二人相望无随举过若摈未摈俱失依止所以但举已摈者谓对治前作法者不失人情意谓作摈亦谓不失为去此疑故须偏举作法以彰失亦可得摈法者事既彰露无有相依教授义故文中言失虽可犯重但使未彰犹成相依故使不失

四分律疏卷第七本

四分律疏卷第七末

第二正明失依止者文二从初至具白世尊举缘第二世尊告言已下正辨失分齐五岁智慧者谓始入五夏须从十岁依止若愚痴无智者尽形寿依止文中增数有其八五若专定不同有九或八一上文得摈二死三去四休道五师呵责六入戒七五岁已上八见本和上九还在和上目下住今此八五別相但八谓加前得摈故九也言八者初五中四除第四以不与依止同第一故次五有二谓死五岁第三五中有一第八五中一中间四个五全同无异也九中上四师徒二人有则俱失下五唯约弟子五师呵责者谓五种非僧呵责也六入戒场失既是別行法处年小无知容为他所悮入时即失不待迳宿不同界外非別行法处故若尔𫏐出至他大界亦是別行法处何以不言入他界失一释义同戒场故不別论亦可他大界者亦是僧常住处坏义是希故使不失其犹或场须唤岂可他大界内制言须唤故知不类七五岁已上者自有知故不假训导是以言失问何故文言五岁比丘应求十岁智慧比丘为依止答此言须依止者谓始入五夏非谓五满不失若不言此谓入五夏即免依止故此据有智者若愚痴人尽形寿依止见本和上失者本补和上空处既见根本无空可补故所以失和上目下住者先舍畜众见而不失今还摄受目下住失亦可见本和上师行还也目下住者弟子从他界还初兴𫏐意后至师所乘作永心故目下住失十律今饥世当死饿何用依止佛言若不得日日见和上若不尔听五日五日不得见者听至布萨时来布萨时来不得见者乃至二由旬半乃至自恣时来见和上

自下第二明二师之德是非相对各有八五初十唯圣下之三十圣凡通有穷其实体但三十九以第六少一故

自下第三教所被人于中文二初至价直总明遮难第二黑暗何侧已下离明遮难亦可前文略明遮难黑暗已下广辨难遮以周尽故于前文中有十七事第一第七是难余通名遮先解第一破内外道难于中文四一明布萨出家已后作破内之业举以白佛第二佛言已下教僧度法试验方轨第三时布萨已下重来白佛第四佛言已下彰难业成就初文复四一论义心伏四辨之体其唯智慧于世谛诸法善达无碍名为法辨深契第一义谛实相之义名为义辨或善知世谛名为义辨达第一义谛是为法辨既识二谛必须称机授与深达根药而无滞碍名了了辨亦名应辨亦名乐说辨善于方音言说流泽无所滞碍名为辞辨具斯四辨外难不通无此道理故言无有是处五分舍利弗共外道论义始于一日至于六日论说余事皆使结舌不语至第七日舍利弗说言世间诸欲本皆从思想生住世间欲本而有染著心外道难曰欲若思想生而有染著者比丘恶觉观便已失梵行舍利反对曰欲非思想生从对而起者汝师见众色云何不受乐布萨不解舍耶出家此言迫难者理逼切故第二时彼即生念已下因信出家第三后于异时已下作破内业第四时诸比丘下举已启尊

第二因明试验方法于中文四一制白二试验二先与沙弥或欲使凭有所寄故恐退反成难故不与具戒第三正行四月试之欲彰外道执耶来久其信未著若即受具必不能深契玄宗为审其信故须调试此云乞四月共住为在界内故余之三律母伽二论咸言別住故祇五二律乞別住与別住十律乞波利娑沙与彼利娑沙谓应不得与此丘同居处故尔母论外道应与四月別住伽论言云何別住若外道欲出家受具者应四月在和上所住第四验知心喜方进受具若全得道不待四月满即为受具不同此者要四月相望三四二文可知第二度奴祇律奴有五种买得抄得家生斯三此处不听余处亦不听他与自来此二余处便听三度贼四度负债五减年六五病七边罪文四初犯夷不覆二与学或三夺三十五四除疑进否八父母不听九制形同二白十度减十二者因开度堪駈乌者五分駈乌沙弥八岁祇老极七十小至七岁若过减此不得与出家七岁至十三是駈乌沙弥十四至十九是应法沙弥二十至七十是名字沙弥伽论七岁也第十一不听畜二沙弥后开度二第十二受已生疑听数胎等以彰得戒若得罗汉名受具者谓上法受次结小界受戒不言数人但道众僧集故不知界之大小理亦难知次无和上或二三多等不成故五分比丘以一人为和上二三四五乃至十人为和上佛言一人为和上不应二人乃至十人见论无和上不得与受具若与受具僧犯吉罪是人得戒十多亦尔多论羯磨受具和上不现前以僧数不满故不得戒若满亦得此律不尔

次说四依前后四度官人五分王立制若复度者当折和上肋骨截阇梨舌余僧生革沙鞭八下駈出国折和上三肋戒师挽舌出十众各八下鞭断事官作是治罸将见频婆王王言谁是王答言王是王王言放去恣听出家不白王而輙治罪夺官及财言官人者有名无禄有名有禄此国余国皆不听度余二者此国不听余国听度次借三衣受戒义容得戒以弟子知不应借不知不得戒作得戒心是得戒准如和上前三句者是五分应同弟子衣钵具未若言已具应问自有从他借若言从人借应语可令主舍之者

第二离明遮难文二初至灭摈局明其难第二尔时将欲受戒者不自称字已下离明诸遮非人一难落在下遮中十三难义五门料简第一释名辨难义等第二诤名癈立第三收难尽不尽第四与三鄣相收义第五得戒难生戒失不失

初门有五一释名解难义二辨难相三彰难体四解得名五释通塞然戒法清虗出道良梯法既精妙致受之不易论其受也非身净不尅是以身为受道之器心为得法之主身心圆净得戒亡言若内坏遮难身器不净虽备众缘徒劳无益一生绝分彰不發戒名之为难一方化宜标十三始从边罪终至二根是其名也言边罪者曾受得戒理应进奉但捉心不固毁犯四禁为业既重理在分外故曰边罪绝分鄣戒称之为难故曰边罪难二净具之境生善福田理宜虔敬于中殖福今反汙辱毁其梵行慢业成就为鄣处深虽受无益名之为难难由坏尼而生故曰犯比丘尼难三沙弥俗人身非所应法既非分形假威仪诈为具戒盗窃法财称之为贼业重鄣戒故曰贼心难四先是外道心信佛法舍耶从正出家受具虽居法式其信未著复舍真途还受耶法下至拔一发是名破内外道难简余外道归正非难故言汝非破内之外道以不五黄门者虽禀人类形绝道器性多烦恼现不阶圣以此垢心厚重虽受不得故言黄门难六七二难者人非化生业寄胎报依父母之遗躯以为己体其恩深厚理应敬奉方复违恩背养兴加逆害为业既重设受不得故言煞父母难八煞罗汉者此人虽复现报未移其功弥进果超三有为世良田理宜敬奉咨承殖福坏嗔丧圣躯失利滋甚业重鄣戒故言煞罗汉难九然众和法同入道之方今以耶法改真分众异轨令正教隐晖耶法兴世应悟乖宗失其理解为业甚重鄣不發戒故言破和合僧难十然如来大师内[*]坏四等导化群品使沦溺之徒冯之出世此恩慈极理宜导奉而违恩逆害出血便犯此业尤深鄣不得戒故曰恶心出佛身血难十一十二非人畜生报处卑微形心俱非受道之器身婴报鄣永不得戒故曰为难十三二形者凡为道器要是男女相別今既形狭而境恼乱二众先受得戒转为二形犹尚灭摈况始發心宁能得戒故称为难问此十三并是受戒为难瞻波所以第三独名贼心受戒难答此实不望今受作难名受戒难故不须为并盖谓无是贼心诈为受戒此诈受者与今为难故独标之余非此类故问何以出血独言恶心者答为简好心不犯故尔但是边等谁问心之善恶故无所简

第二辨相者此有边名其相不显十律名先犯戒人犯戒人者多母二论犯通五八皆名先犯故多论云破五戒不得受后三戒破八立尔母论若忧婆塞戒毁一又若八戒毁一如此等人后若出家亦不得戒及作和上余汙尼等十二亦尔准此极急今解取出家十戒已去犯者成难以名边罪故谓对内辨边以五八戒无非内故言犯尼难者局取具境见论坏尼净行永摈不得出家下二众不鄣此律且言犯比丘尼五分有破尼梵行佛言婬比丘尼灭摈又是婬非触等十律若一人八事汙尼尼得名汙是人非汙得受戒祇律要取净尼今此律唯具同于祇律见论净秽俱成异于祇见以下文中但言与著袈裟者行婬不论净行故也贼心对文释黄门有五五皆成难五分不应度黄门先问言汝是丈夫不准此黄门谓不能行丈夫事自然性多烦恼也唯生身父母是难非养等如十律说言破僧者谓是法轮主而非伴主又十二句中谓六堕者是余相可知问所以边合逆离者答边从逆离滥俗有边故若逆从边滥俗有破故不一类又问逆即分五难黄门立一者何答逆谓五逆约境界事別故黄门不对境等故合为一

第三难体者位可为三第一若三聚分別总用三聚法为体位约为二黄门非畜二形总三聚为体余九唯色第二若随別出体非畜报鄣形非道器心不受道故总以报色心命根四相等为体余二亦尔以就偏强说故黄门唯贪使为难主若据形残谓身根少分不具遂使贪增上也二形身根增乘即非道器自余九难者身口分別破僧口业坏尼破内此两局身余通身口身口之中具作无作若定无作体多论俱色但是不善色声其无作者法入中摄成论作者是色无作非色非心既言色业为体故比丘四逆但以逆为难体非夷及兰以俗人作此亦难摄故如其破僧容可逆兰通为难障以俗无破僧难故第三若随法门辨者此之十三还用边等十三事为体

第四得名者直辨难总名义用受称以此十三等事并能留难戒义故尔其边罪等十三得名者若据前二出体并从別义作名別义不同有五第一边罪一从义作名以犯此罪理在分外义故第二犯尼等七谓犯尼破内五逆并境用作名谓犯破煞等即是用名尼父母等是其境故第三贼心一难远因受称第四非人一无他得名第五黄门等三报事立因若依第三出体此十三事并当体受名

第五辨通塞通塞有三第一形报分別第二就处分別第二约时分別第一就形法分別有两第一三趣分別第二人中七众分別言三趣者非畜各一人有十一此彼通收故十三也以人造业故有九业余趣无造此等九业阙而不论又人受道故非道器者说之为鄣得具有黄门二形其非人畜生既无受道之理自体是鄣纵有此二然不由此二能障于戒故不说难犹如七日药虽有多罪从口法生者但生二过以余不由口法生故二约七众说者僧但十一除二已分三趣故尼又除破故唯有十下三各九二俗唯八此并总相说若横克起者比丘就事但十谓除贼心故名正有六谓除犯尼三煞以其此四落边罪中摄故尼事唯九贼心同前又除破僧名五可知式叉等三事九谓有贼心除二破故名五可知在家二俗事名俱八除边二破以无总边故事名并八出血黄门二形此三说通七众余八义局位摄为五边罪通上五不及一俗贼心下五不通上两破内上二不括下五犯尼等四二局俗不在上五破僧局唯大僧不通六众此等通局多少约名说也既定得难约报通塞何处得有故须第二次就处辨除北方无无得戒义故亦不须辨鄣戒之难余三方中南𨷂其有余二天下但有十一除出血破僧故时中有故次第三约时假就南阎若佛现在具十三难佛涅槃后亦唯十一除二如前此上通塞虽可就报约处及时增减对体有无故尔以其问难之时虽可通塞有无问无不问有故圣教一制对报男女余方未来等并问十三也

第二诤名者昔来立义问所以初难独受边名余之十二受戒不得亦在分外何不名边人作具义以释者此难解俱非不烦广列今解难者乃是鄣戒通名边罪犯尼等便是召难之別号何因将他別名之边亦令贯通十二与难相类一切诸法皆有別名通名且如阴入界六波罗蜜等通名波罗蜜该于其六可得亦遣檀那通于下五此亦如是故知不尔所以初难独名边者如初一难乃十三中別事假先受戒毁犯重禁理在分外是故名边此望前说边此边罪人后来鄣戒称之为难难便望后何容准他望后之难该通十三即令望前人边亦通十三也如犯尼难俗人时作本不由犯佛戒故说障岂可得名边也乃至非畜二形等不对犯戒是故但言非畜二形等难若令尽名边者举下十二反难可知故此诤名本无可诤

第三门此十三难收鄣戒难尽是中解难要取有心出家随僧乞戒作法加被而不得戒者是此中难摄然余八难中唯非人畜生中少分如龙王等在此十三中收余六即非所以然者谓地狱长寿天世智辨聪北单佛前佛后诸根不具等皆无求乞作法之义故非此摄被摈沙弥多论伽论出家受具竟与解摈故亦非难故此十三摄义周尽问何以无煞辟支佛难者答煞辟支不在五逆中故如十轮经煞辟支佛犯根本非逆故

第四门黄门一难爱欲滋多以其拥思烦恼障摄非畜二形三是报鄣收余九业障并碍戒故若望鄣闻思修边唯五逆是余非障也若辨宽狭此十三中业宽报次烦恼最狭若泛论宽狭报鄣说于五道说宽烦恼次狭业障最狭

第五门若永变作非人畜生或为二形此三失戒破内外道以耶见故理是失戒若受戒作五黄门亦不失戒唯可有摈不摈异也自余诸事受已生者减不失戒问所以十三俱障失唯四失答此谓不得一切相反所以然者如二形生失可得即遣一形生得戒余类可知

次释文但言曾有白衣与著袈裟者共行婬似不简净秽不同祇律也

贼住文三第一举缘启佛总判灭摈第二是中贼心入道者已下列二重四轻以为章门第三是中已下断简轻重先解四轻却释二重此之六句昔言但以法从人秉故人有一二三四及羯磨等六句明贼阶降以众法如五钱別法似方便故偷別法不成贼住此上四句至一二三四处非不秉法佛判非贼故伽论迳二三布萨者不得受具迳一布萨若不迳者得又祇弥盗听听明觉初中后者不得受若初中后互不记者得受故知众法方成贼住今释不尔下众非应法既非分如对手说恣等岂可下众是其应秉耶又五六二句至一比丘所二比丘所三比丘所众僧所至四境所共羯磨等佛判灭摈以得法故即具二偷前四佛判成受具者以是全不得法但偷形故是以上四并言不共羯磨等又若昔解初句不共羯磨者谓不共下三非不共一人作法即言亦是得法者如往一人二人处偷对手法可不成贼至三人四人处并即四人已上应偷众法何以听受故知文言不共作法者谓不共所至处人也又前三句对后以明不共第四至众僧所对何以名不共故知并不得法明盗別法咸成贼住又五六二中但盗对手已去不得判言偷心念法以往一比丘处己即二岂得共秉心念法耶见论三偷如常辨此律五种并应灭摈姤黄门者因他以發他息还停故曰始言半月者谓有时节故增五云五种黄门不应与受戒故皆不合也六黄门一生二梌破三截却四因他五姤六半月前三不得出家后三若未出家不应已出家听十律五种不能男一生二揵三半月四精五病前四不得出家第五听出家五分直言黄门不辨少多进否见论龙王五相不离本形一与同类行婬时若与人行婬变为人二受生三脱骨四睡眠五死时今律但彰二也五分因度龙故从今授戒不相识者应七日试者也如调达比者谓余六堕中一一破僧主见论二形有三一能自受胎能令他受胎二能自受胎不能令他受胎三不能自受胎能令他受胎俱是难摄意辨二形

因彰转根六门分別第一能防生不生第二已起之罪灭不灭第三同罪顺行法重须作不第四违情治法解作以不第五衣药净法等失不失义第六受戒结界成与不成众生殖业不定故有转变此义可尔所以比丘即得成尼尼变即成比丘者一解僧尼有无不同戒若当转根为女比丘本受得防輙教授等戒即减洗净过分等戒始生所以然者以本要期有恶当断为因转根为缘具故是以戒生尼变亦然问若不同戒生即是不受而得又有渐受之过又转根之业非發戒缘又可五受之外更有转根受以斯理验明知不生又若不同戒失者一非舍时舍是即律仪便有增减二有渐舍之过二来转根非舍缘四若舍戒者应有五舍然若不尔故知不失今释能防受体不生不灭虽僧尼互变不得以本恶境无故即使能防随舍之又不可以所防恶起故还使能防随生所以尔者以本要期一运有恶当断致能防无作还总發得虽可过境兴废能防恒不随缘生灭既酬本要期总断恶意即發得与尼不同无作戒善是以大僧变根即得是尼能防受体更无生灭其犹器仗但可有用无用不可即无器仗故亦如恶律仪要心煞羊上至非想下至地狱一切众生边皆悉發得恶律仪无作容有作羊理故今善律仪类亦同尔以业不定容有转变有洗净过分可犯之义是以尼不同戒并是总得亦不生不灭

问若得尼不同戒者何不名尼答虽可戒体无殊随形有异现是男报故未得名尼若约教辨戒者缘犯俱同或复缘异但令犯同如盗煞等此教仍行又如长钵离衣过量浴衣亦尔自有犯同而事中相反者如诸谏戒三宿两舌嫌骂打搏牵駈俗女露屏等亦是同行教亦不癈或所禁事同轻重差別者如漏失摩触索美七灭等类此诸教中有癈有兴有无不同一向全癈僧变既尔尼变亦然

第二门但使同犯已作虽可变根转而不灭以所防境在犹有续作义故若犯同缘异轻重有无等已犯者灭以其所防恶境既无相续义断故一向灭以具三义故也一业转报异不同休道以彼自心背道故二不相续为简同罪不灭三僧尼虽可报异皆是具足修道人异于命终命终亦无相续所以不灭故须言道器也故十律言颇有比丘犯四种罪不悔不發露不犯耶佛言有谓转根者是颇有比丘尼犯五种罪不悔不發露不犯耶佛言有谓转根者是又言颇有非比丘犯而比丘得脱颇有比丘犯罪而非比丘得脱耶佛言有谓转根者是又五分言比丘根灭为女佛言即以此受戒即以此请师即以此年岁法往尼住处依尼法住若犯共尼戒于尼中悔先犯不共戒不复悔尼变根亦尔

第三门同罪治法顺行法不同者谓约忏残等说但不同犯无问行法足以不足满与不满如其互变皆清净人故不须互有续作由根本罪已灭故是以多论行六夜未竟变行波利婆沙未竟变并清净住尼变亦如是若同犯者多论云若比丘犯僧残乃至十年䨱藏后变为尼一种十五日除罪若行六夜未竟变为尼者更与半月法行六夜竟变即出罪次辨尼变为比丘先未曾得法变与六夜治若得半月法行未过六夜变者更与六夜若过六日竟变者理亦不须更与六夜即与出罪此据无䨱者说尼先有䨱应与䨱治故多论若比丘尼犯僧残一念不䨱藏乃至發露行十五日法中一日二日变为比丘但作六夜法治若先犯罪有䨱藏日即变为比丘随本䨱日行波利婆沙善见尼虽先䨱变为比丘亦不行䨱以冐涉义不具故

第四门谓约七羯磨治若于不同罪有七情过僧尼五变未治不须治已治不问不调不劳更作法虽调伏竟亦不须解以根本事不同于后不续起故若以义说遮不至一罪事虽灭犹须愧谢白衣非直尔得了故治法不谢谓仍须解或于同犯有七过者未治须治已被治者变为尼后于尼众中顺行若调伏者尼众为解尼变亦尔

第五门见论比丘变为尼三衣及药失受法说净亦失以比丘受衣有过六夜罪尼无此义不同故失比丘受药法与尼不通是亦失净法对人说异故失净法又释此并不失所以尔者如先安居亦是对人说异何以乃言依本年岁往尼众中尼变亦尔如先受戒不坐不灭僧即尼成尼成比丘何以衣等独言失法以其转根非离宿失衣缘故亦非失净缘故变后之药亦应不成遇缘作此释时法先成者互变不失若作未成变者容可不成若对事势分欲成变者亦应成就谓同受戒结界成就不成就说而见论遣令更受持说净法者似对作法未成变者以论此或可尔

第六门如十律比丘与沙弥受戒僧忽变为尼去竟势分远此不得戒尼无有与男子受戒义故又法亦不满若临竟变为尼者沙弥得比丘戒次弟子变如比丘为他受戒此沙弥变为女不得戒以少本法故又法不满若临竟变者得尼戒若十比丘与本法尼受戒师徒互变类前可知又若十尼与式叉作本法若论师变成不成同上弟子变者一向不成以丈夫身全不假本法故是以十律忧婆问沙弥受戒羯磨受戒竭磨时男根变成女为名比丘名为尼也佛答是比丘式叉受具羯磨时女变成曲睐眼一臂偏长一臂偏短左手作哑聋盲𤴲痟病癫狂极老无威仪极丑毁辱众僧者如是比丘不应度已度得名受具足戒如上说此律如文可知阿修罗子等是非难第六有三互在空者或容见闻但以空有异界故第七有三互不见故容可得闻第八有三互离见闻故第九有三之在界外故第十不受沙弥戒法得戒有罪谓失入法次第故在空已下四不得戒有罪前或不定亦可截手等中有得不得第十不受沙弥者一向得戒余悉不得和上说羯磨受具人说羯磨尼说羯磨不名受具

自下第四受戒方轨文二初受戒方法第二众中被举已下拂去疑情前文有三一至如是持正受戒法第二比丘受戒已众僧舍去已下说持戒相第三汝已受具竟已下结劝受持受中文二初世尊有如是教已下先制问十三难第二尔时立欲受戒者已下正明受戒亦有九法如尼律中说亦少请和上文行事须请第八戒师问难初须知二事一检行者净秽资缘次教行者缘境立心故多论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于一切众生上起慈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故次正行法白羯磨牒前方便収成此法推寻可知受既事重要须称教师及众僧善识如非专心恻听不尔得罪十律分亡比丘物有一沙弥受戒众中有六群六群言新受戒人不应与大比丘分应与沙弥分师言何以尔彼言受戒羯磨不满故师疑问佛佛言应问在羯磨众中比丘满不满比丘言我虽在众中不忆不知佛言从今听羯磨时当一心听莫余思莫余觉当专心当敬重当思惟心心等同忆念应如是听羯磨羯磨者应分別言是第一第二第三若不分別说突吉罗戒师不四问四越毗尼众僧不四答四越毗尼说止持相二说相缘起举过白佛第二世尊言已下制说四相初总次別別中各五第二作犯文三谓法喻合此三各三可知余文同前

第二拂疑文二初至不名受具足拂去弟子上疑第二阿难已下释和上疑事前问弟子中文二初诸比丘问二身子问被举比丘者以见难提犯重灭摈休道还来是边罪难不得戒今被举比丘当时亦不足数谓休道还来亦是障戒难摄疑不敢度白佛佛言难提犯重坏根本故是边障戒破举人者对僧治重故不足数然非违教重事故不同边听度无过若言不见罪即是遮摄勿得度之为折伏恶人故虽迳还俗举法不谢罪是障道为遮恶人要迳缘断故亦不灭不同夏非治罸又非障道之业是故戒失夏亦随亡文言共住止不犯者已迳解故不犯随举若尔前与受戒未迳解举何不犯随解言本是大比丘被举今非比丘故得与受戒共语不犯若尔何以受戒犹得问言汝能忏不解言前人有折伏之意僧遣忏悔不同彼见更何有过已忏悔此文良证亦可不尔如增三中先忏悔后解义俱无妨五分不独问被举文言复有诸犯麁罪別住比丘猒別住便舍戒罢道又行摩那埵本日治阿浮呵那被呵责羯磨躯出依止举罪羯磨下意羯磨如是诸比丘皆猒罢道复次出家受具白佛佛言应先问汝能还行先事能随顺僧求僧除灭先事不若言不能不应与出家受具若能应与出家受具受具足若先別住便別住乃至下意羯磨还与作下意羯磨次拂制前年岁不满疑次拂制前三结受戒疑次拂制前不问十三难疑此三舍利弗问次阿难问和上疑事以见身子举十三难问弟子得不得即问和上举体是十三为得戒不答弟子正得戒人要须清净有不得戒若无问便得戒不问不得戒和上是辨戒缘故未制已前众僧共作无犯问既言制者是何等制一解未制五篇如须提那犯不净行或作五逆等此是一一难事未有广教可违体是清净若作和上一向得戒是名制前自制后者谓制广教后共十三难和上受戒故众僧有罪此义稍难以其若已制初篇名者制前羯磨受法全无是事以八年兴故何须反问五年时事又可一释制者谓料简弟子十三难制故从是制后与十三难和上受戒众僧有罪但言有罪是以生下弟子疑心不知为得戒有罪为不得戒有罪故须四句料简言不持戒和上者谓边罪等人前三得戒要置十人之外第四句不得戒所以开和上以是根本恐留难故是以佛开余师非根本故不听开

●说戒犍度第二

既受得戒理须护持持由识相故次明之辨宣五篇罪相轻重彰于时听称为说戒广明十五种说戒非一集在一处故曰揵度就中文二初至全心不散正明修道行净之人教所被者行既清净堪闻净法是以第二世尊在闲静处已下说戒方轨初文有四一至远已而去正明王请集会因缘第二尔时世尊已下告令集会是行财施第三长者白言已下比丘法施第四夜集欲禅已下自行修禅就初文中五一王睹前事二即便已下设问傍臣三答言已下敬以实答四时瓶沙王已下头面致请五时世尊嘿然已下许而请退第二文二初至如是世尊佛听集会比丘奉教第二时诸比丘已下正明集会第三中七一对请生疑佛开为说二既听已下问其所说佛为示知三时诸比丘欲分別说义已下有五句正辨说法是非之仪四时二人共同声已下赞说之声于中文四一制不听同声合呗伽论半呾吉罗五分佛听赞叹三宝便合声佛言应请一人作第二说法之声第三去世尊不远已下劝同上行处中之说第四诸比丘若过差已下显其制意第五不知何日已下彰说时节第六若说法人多已下辨能说人第七坐卑已下说法之坐除疑通犯五分比丘以华散高座佛言不应尔复有白衣为供养法故华散高座比丘不听便悉言不堪受供养白佛佛言白衣散随意修禅如文

第二说戒法中文分有三第一至衣架来教诸比丘说之由序法用轨则第二尔时诸比丘闻佛听诣罗阅城已下至不得受欲结大小界说戒处所第三说戒日闭户而眠已下讫尽于末说戒法体如非等法初文有二第一至则安乐为制说戒由序第二时比丘欲歌咏声已下说戒仪则前由序文第一至波罗提木叉戒悲心静念为结说戒方法第二从静处出已下陈己屏念告众令知第三以是故已下正明如其所念为诸比丘结说由序

就初门中三第一先辨念所说法故曰乃至木叉问所以结戒要待重请方制说戒法不请自制答一来结戒为有犯人若无举过輙以已知而制戒者非大人法故二又为別人故论其说戒被行净人故不待重请又复为众敬法重僧故念为众结第二中有信心已下念所为人言中有者谓前大众集会中故第三我今宁可已下念说方法

第二告众令知还举屏三以申念意

第三文二初至安乐列八章门说由序第二波罗提者已下释前八句前文八者第一集僧第二作如是说已下所说法体第三汝等已下𠡠听第四若自知有犯已下省己之违悔以清净第五不犯者已下省己无违宜嘿表净令众详知第六若有他问已下劝如实答有犯發露答自知无犯应嘿然答是名如是答若审知己犯不發露答者必有大损是以第七如是比丘在于众中已下正明嘿表己净嘿妄有鄣道之失若如实答必有大益为是第八若彼比丘已下發露悔过实答之益

释八门中初二不次先释第二以是所说宗故宜标在初叹有功益劝欣习故于中文四一转名显义二叹木叉能生善灭恶有大功益三我今当说已下正为比丘结说方轨四是故已下结说有益波罗木叉者此称处处解脱而言戒者戒非解脱能克解脱之果就因彰果故名戒为解脱是以经言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理不自彰寄㝵宣时听故能诠之教半月说者即名木叉故曰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

叹中初別灭恶以此戒法任持行者离七支恶名为自摄顺本所受目之为持对相彰戒总称威仪此行由法而成是行之所依名为住处故经曰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次明生善论其戒体集生万行喻若于根故经曰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严法身故称面首集众善法释上根义三昧成就出所集法体亦可集众善法谓成慧行三昧成就谓诸定行尸罗净故能生定慧是以经言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上来并就行叹教行诠此行教有多益

第三结说方轨我今当说当结者此二通括下三以其下三是所说所结故云何说结当为比丘敷陈此轨故言当说又此所说之轨是佛局定故曰当结次辨所说所结三法言当發起者谓八句序分与下正说兴致之由名为發起演布开现者谓从四弃终尽七灭显宣五篇罪相轻重披陈分昞故曰演布开现反复分別者谓从我已说戒序等已下还重牒上宗结劝修学故曰反复分別亦可当篇之中一一有三初言诸大德是四弃法等总举说处序下別说是当發起二正说四戒显在群心名演布开现三言诸大德已下牒结违顺是反复分別余亦类然

四是故已下结说有益共集一处者却时初句下当广释

谛听者解第三门端意释上善心念之言专心听法者解前谛听恐有谬闻之过错传之失故须谛听有犯者已下释第四句己之违无犯者已下解第五句省己之顺不犯者专精若犯已忏悔第二白法若有他问者已下释第六句劝如实答故妄语已下解第七句不如实答有障道之损既尸罗不净不能集生三昧發智断惑终获道益故称障道法此就远说障也忏悔则安乐已下解前第八实答之益以能见过忏除尸罗清净發生定慧终获圣果以自适神故曰忏悔则安乐此忏悔业有中之行即未断或交证圣果亦约远资彰其功益

第二说仪则中文有其六第一说戒之声五分作歌咏声说戒佛言应直说之第二日日已下辨其说时于中文三一约日二约月三就时第三六群別房已下制集一处于中文二先明六群心同形別第二迦宾㝹者形心俱別五分劫宾那也不应秉神足往者是弟子为敬法重僧故如来是师僧是弟子故神足往亦可若听神足往者滥无神足恐不肯起听说戒故第四比丘在仙人住处已下结说戒处所恐疲众故结定其处此非结界第五时上座先至说戒处已下断理布萨前后所须于中文二初明下坐作非上座二六群白衣言语问讯作羯磨已下是上座应作非下坐言语问讯等者总举诸事上坐所作也五分因䟦难陀为上坐唱言今僧十五日布萨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僧今何所作为诸比丘欲作何事诸比丘答言某甲比丘应与作呵责等七法某甲应与別住摩那埵本日治阿浮那呵䟦难陀言我不如知羯磨诸比丘问若不知羯磨何故问僧及诸比丘作何事以此白佛佛言上坐应说戒持律应羯磨又布萨日䟦难陀为上座众僧请说戒答曰忘比丘言若忘何以坐上坐处白佛佛言应上坐说戒不者吉罗又不知齐几为上坐白佛佛言若上无人皆名上座第六白衣问有几人已下行舍罗缘起

第二结界文二初至如是持自然界里集难损业大圣知时开境局结界作法缘起第二佛言已下正明结界于中文三初至如是持结大小界法摄人以同法第二猒离比丘已下至桥梁已来结不失衣界摄衣以属人第三尔时有二住处已下开结大小界法初文复二初至如是持正明结大界法界宽广尽集又难脱有受忏恐劳僧众是以第二时诸比丘有须四人众已下开结戒场

第三时比丘意欲广作界者已下明解界法释结界义四门分別第一开制结意释名辨体第二集僧远近不得与欲第三结之方法第四彰法有无

初门自三一解开制结界意羯磨说戒任持正要匡救纲统法无过此宜应同遵理无乖隔但以自然尽集致众劳疲妨修废业特是可愍大圣知时听局境结界当处同法为斯益故是以须开一开已后须秉众法非界不成复须制结先开后制事在于此

二次释名者作法限约为此斯同曰之为结彼此分隔各有差分名之为界故曰结界明了论西音名为四摩室此方翻名称为別住彼疏释言此云布萨界或称戒坛者非正翻名谓此住处与余住处各不相通于此作法不须取余处欲故曰別住別住不同有十七种谓长圆別住四角別住水波別住乃至十七痴狂別住等言水波者界相如水波形故

三次辨体者不过有两一名大界二名小戒场问所以小界独得场名者解言大界处所宽远又是僧住处本非专为灭恶生善故从大受称不与场名结戒场意本为別人生善灭恶有简秽取精如似世场就喻彰名若尔余二小界亦是生善灭恶何以不名为场解言竖标结者久固作法之处可与场名余二无标非是永久作法之所且从数人坐处满以受其目宽远名大界大界体有几如文有四一別说戒別利养或名人法二同界二同说戒同利养或名合二法食同三同说戒別利养亦言合二唯法同四別说戒同利养亦名合二单食同此等义后当说大界宽远宽远齐几许五分若结界随远近比丘后结十二由旬说戒时往四五日行或遭众难佛言如上结等不成犯吉罗今听极远三由旬见二文并亦三由旬十律说戒结界极宽十拘卢舍此律义准计应百里故下律言二住处相去远结同一说戒者佛言诸比丘十五日说戒十四日先往十四日说戒十三日先往既迳宿方达故知百里许也局狭名小界小界体有几大位有三一标相戒场二数人三坐处满或可如受戒结小界合有四別小界处局狭局狭齐几许者见论戒塲极小容二十一人亦不得大广还成妨故余二分齐随说可知受戒中结小界者但言众集结小界竟不知界相小大故亦难用是非如常辨

第二门已去竖义悬说讲约文解文分为二初至不听受欲结之由序即解第二门义二是中旧住已下正明结法即解三四二门就初中先解义次释文解义有二先集僧远近第二不听受欲初门远近者亦可为自然界大小也集依自然自然有几位可为三一聚落界二兰若界三水处界第一聚落者十律忧波问若比丘聚落中初造僧坊未结界尔时界应几许佛言随聚落聚落界分齐是僧坊界忧婆问城邑聚落相难分远近无僧结界成就耶佛言七弓种一庵婆罗树八树中间虽可异界僧遥相见得成法事合有四十九弓弓长九尺四百四十一尺成七十三步半四面各尔此二分齐十律据可分別说就不可分別而论兰若界者十律比丘无聚落空处初作僧坊未结界尔时应几许佛言方拘卢舍是中不得別若別得罪五分练若比丘不知己界齐几佛言自然界去身面二拘卢舍伽论练若面应一拘卢舍为界但拘卢舍大小不定祇律二千弓弓长九尺合三千步十律五百弓弓长四肘计六百步杂宝藏经拘卢舍者此言五里见论兰若界者极小方圆七槃陀罗一槃陀罗二十八肘若不同意者七个二十八肘外得作法事计有一百九十六肘肘各一尺八寸合有三百五十二尺八寸总成五十八步半一尺八寸此与四分衣兰若同水处者五分告诸比丘一切江一切湖池一切海皆不得结作界若水中行以众中有力人水洒所及处为自然界见论亦不尔得结界水中自然界者若掷砂已外有比丘不妨若欲集僧各依前分齐此谓标狭界宽或标宽界狭亦依界集以标未是界故

第二门者所以结界独不听与欲余法听欲者何解有三义故一结界羯磨是众同之本理宜急制不听与欲自余羯磨是众同之末故开与欲二未有界故自然中作法弱故不摄欲余羯磨𠗦界而作强故摄欲三为令识界分齐不㝵僧事又无破之难余法反此故听有欲祇律自恣无欲恐避举罪故

次释文中言打揵槌者如威仪经说此云打磬法则可知五分应打皷打揵槌若吹螺不知谁打佛言应使沙弥守园人打若无沙弥比丘亦得打彼便多打佛言应打三通集僧远近不听受故欲如上说

第二从是中旧住已下结法文四言文四者一差唱相人第二若东方已下辨唱相第三众中应差堪能已下差秉法人第四大德僧听已下正明结法文虽有四其义具七谓初文义四下三各一故尔将欲解文先加三义一者先知安戒塲处论其戒场为以界内众大难集开结此界唯得在大界内竖三重标相已结终不得界外作若结容使不成故文言有四比丘众等事起大众疲极开结戒塲即是结而后开又下二界互相见闻疑佛制须唤岂可制唤界外又复结文言此住处比丘唱小界相若界外者何有住处又复戒塲无不为住今言住处者良以在住处规圆内故又五分若先结大界者已结戒塲竟后更结大界应一比丘唱四方相又唱除内地更一比丘白大德僧听等又母论云外更不结大界直结小界亦不得受具以斯文义明在界内置之

第二标相法式此律十八十二如文可知见论界相有八一山相大如须弥小如象二石相大如牛小者三十秤除漫石不得须別安石作界相三林相大林乃至百由旬小下至四树相接除草林竹林以体灵不实故四树相除枯树大如阎浮树小高八寸形如针大五路相除乃至向河水路穷路等谓是大路或车步路乃至迳三四村六蚁封相大如山小高八寸七江相若四月不雨常流不断水深二尺者得成相八池水界相若自然池水得成相若通水入田[(罩-卓+止)*瓦]成水悉不得作相十律八相谓垣林树山石道河池似同见论五分以众生及烟火作相或并界或相入皆不成结犯吉罗既知其相科依一文三重如常可知见论界形有五谓方圆皷形半月三角等子论水波別住等义言自然界相应是圆取七十三步等余自然相同尔

第三辨结先后五分母论皆先结戒塲竟却结大界此无正文然应先大后小以是大界内安场故

第四差唱相人依文谓旧住人为取季练界相分齐故傥非先住人但知界相理亦应成次若东方已下正明唱相文中第二即义

第五若无戒场直唱大界外相从东南角起文言东方有山称山等故若有戒场者先唱大界外相次唱内相讫次总结言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如是至三五分不唱四方相结界佛言不成结得吉罗次众中应差者正差秉法人文中第三即义

第六唱相者不合秉法秉法人不得唱相故各別差次当作如是自已下正辨结法文中第四即义

第七白中四句第二牒因起若十五二律牒唱相人名为欲举人牒取所唱界相五分如某甲比丘所唱故此律及祇皆不称名恐滥为別故任依一文义应不好言同一住处者是处所同对二住处本別今同者彼不得言同一住处此是本同今同故言一住处言同一说戒者谓是法同问所以不言同羯磨者答说戒具二同故谓同界异界制同故也羯磨但有同界同不制异界唤故为是非类所以可知若尔自恣亦具二界同所以不言同一自恣耶答一以希故又滥常须恣故又问称事与欲余事不成今此言说戒类似称事应专得说戒答此先后不同故使有成不成次羯磨如常即解第三门义竟

乘释第四门彰法有无者昔依见论似有法起如水荡成坑有水流知其处所竖住为阁于上作法事得成故知有法等今解不尔如行者造业發生无作于行者心边有得得故可言有无作法此结界法不属別人界处无情此无作法𫏐在何许故知但是唱制处所如灭诤中界现前者在内羯磨作制限者是谓作法结不同自然故也如衣药钵处分离衣等但是曾迳作法说为无罪非有法起类皆如是见论山上结界水荡成坑窟树等咸谓作法标内高下浅深并同一界故若论失不失者论文不定文殊问经下至一五戒优婆塞宿是名不失界似如此无人即失十律憍萨罗行有空精舍欲说戒不知何者是内界是外界佛言弃舍精舍空是名一切界外是中随意说戒又智论亦云一宿无僧是名弃舍僧伽蓝上来诸文并似失法若准见论即似不失又此下文治故伽蓝疑有净佛言已更结净既不失界类应然

次戒场文两初开结之缘对缘开结二当作如是结已下正辨结法于中义门有二一解须结之意即上缘是泛举四僧事缘故二知处所已解竟若论结法文应还四一差唱相人文中略无二称四方相已下唱相之轨三众中已下差作法人四正法作法如文可知问何以不言同一住处者答戒塲元兴不为无住处故结是以不言同一住处又问所以不言同一说戒者答以其元不为说说是制作大界僧须何恐劳疲往戒场说但大界僧不要假羯磨別结戒场拟受忏等本为羯磨若尔何以不言同一羯磨释同大界

次辨解界准文言此解戒场今释解大非解戒场以其结解文不类故结戒场时不言同住处等何以今解时牒同住处等故知不尔准此一结对之辨解牒余三及戒场文并略无悉是反结辨解解戒场时应言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解戒塲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戒场白如是如解大界牒若僧时到下文解之此亦如是羯磨准白成须解

下瞻波中说文二先明解缘次辨解法不失衣界文初至如是持开结之缘第二时诸比丘脱衣已下正辨满足结法第三二界相接已下料简通塞亦有人释初无村结法次除村结三料简今存初释讲者对此方解作法

摄衣界三门分別第一释名言不失衣界者以结界人无离衣之罪故曰也或言摄衣界者加法结后去之虽远衣犹属人故曰摄衣二须结不须结三须除不须除并如离衣宿戒说多论五义须除一聚落散乱不定衣界是定二为止诽谤故三为除鬪诤故四为护梵行故五为除嫌疑故此鬪解文两一卷羯磨有者反结辨解五分具有结解两白二法

第三料简中四句初三通对僧界不隔𫘝流者专约摄衣亦可衣冯僧故此四并通料简僧衣两界

次第三开结大小界者于中文四第一开结大界第二二住处相去远已下对食料简第三布萨日已下结解小界第四天暴雨已下对法料简初文有四一结法食二同界须结意等广说可知文亦有四第一举前昔为二別第二诸比丘已下显欲今同第三佛言已下解前昔別第四应尽集已下开结今同结法应四略无差唱相人类前可知第二同法別食界同前以说第三別法同食界上文三以无须解昔別界故第四时二住处已下举初二同解为二別次下二结类亦应尔文略不举文亦有四

第二料简食者对前同利养界道远时过恐乖本结口唱白知少食随食除斯逼促咸须通食也

三结小界者问数人坐处满二种小界如何集僧一解若欲集僧依自然界又解脱为留难不可和同故从数人坐处满即结此界不得更依自然界集以若依界不可结成故此或可尔若作此释者前明集僧分齐大小远近应位分二谓有难无难別也二辨标相有无永久作法须识界相故须竖标及唱相等既数人及处满明无标相所以尔者以𫏐作法更无第二作法故若有相者恶比丘不可避故恐彼得知界相外内类如恶心触不成髑等三辨解结同异此为现在𫏐时作法遮避恶人故使结时与人处相应还即此人解无余人解解法相类如文可知不同竖标相等为久作法非专此人故使解时直牒前界相解之及余人多少与结不类位虽如是若即解者义亦不妨结解之文可知

四对法料简一约河水二就道远第三说戒法中大判文二第一从初讫余者听在前说戒正明一和恒式时说戒法第二尔时拘睒弥已下破僧诤久废替法事非时和合说戒法计理应有为诤减却说戒法以其说戒大位有三故尔但减却一法寄下遮中明之是故此文但有二说也

时说文七第一从初至道我所教法无缘尽集说戒如非法第二说戒日病比丘不来已下讫亦如是有病等缘开欲清净围绕出界法第三说戒日闻有贼来已下八难余缘广略说戒法第四那那由已下说必被净治人灭罪应净说戒法第五客比丘十四日已下讫亦如是客旧杂住恐替法事广辨客旧应否法六群比丘从有比丘住处已下简余羯磨制叛说戒法第七六群比丘尼已下为明众別形殊不听对说制简余众法

先解初文有三第一制作单白摄众成说第二有一比丘已下正辨说戒法体第三若三人不得受第四人欲已下是非之相解说戒第三第一时说戒第二减却第三非时先辨时说戒于中四门分別一约时者如一年中二十三说大小分別可知第二约月谓黑白月也所以月尽者喻闻戒相为表恶法消除止持行成复言月半者为彰功德渐增作持行满故如文复作二数法故第三约日谓十四十五十六日随其住处自为恒式第四就时谓昼夜等时此律多就夜说以寂静故又以赴说者集故如文燃灯火等故知夜集既无定制早亦无伤十律云中前中后若昼若夜说戒俱得祇律有比丘晨起布萨客来答言已布萨竟白佛佛言从今不得早作布萨布萨日应扫塔及僧坊内若有香汁洒地散华燃灯待客来作布萨若无者心念口言布萨若晨朝布萨者越毗尼又以道崄亦听昼日作第二就处分別者义通二界作法自然作法大小小界者谓局数人界也第三就人者除下三众非所秉故具戒位三三皆应作僧中四別四人僧摄尼亦同然第四约法分別者先辨时说戒法于中具三谓心念三羯磨羯磨之中以制常行故唯单白又僧法中义分广略具十五种三人已下体是略法故更不辨略也自恣亦尔若第二减却第三非时多据僧秉此二不依前准

次释文五分比丘先说戒后作诸羯磨六群说戒竟便去不与僧和合作诸羯磨白佛佛言应先作诸羯磨然后说戒以是摄僧令不得去准此义时未作说戒白前作诸羯磨也作白如文五分大德僧听今十五日布萨说戒僧一心作布萨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第二说戒法体说戒位三谓僧羯磨说对手心念对僧说戒略辨断理前事先办净水香汁燃灯舍罗五分筹极短应齐并五指极长卷手一肘麤不过小指细不减𣚰应打揵槌众集祇律若欲说戒应先净水洗手已捉筹作香汁浴筹余人捉筹者亦如是复以香汁洒地五分应使下坐一人行筹別使一人收筹行筹者初唱白法及行收法一一如常可知先行具足人筹然后行沙弥筹应白云尔许具足人尔许合有尔许人五分已应数已应唱白比丘若干沙弥若干出家和合若干其中法式废立可知三人已下对手说戒不广彰戒相不得互问清净但自言清净表应他说故一人心念口言清净义同对首祇律行住等威仪皆得布萨行布萨者若比丘行时至布萨日有恐怖难不得住作布萨者先应筹量齐几许诵戒竟若山若石若标识申手相及羯磨作布萨然后作布萨比丘水边布萨水涨齐口极苦乃竟不知得立布萨不佛言得生布萨者多床一切申手相及作卧布萨者老病不能久生床角相接卧作布萨十律颇有比丘界内四处一时说戒不得罪耶佛言展转与欲者是是非相中文二对前三位略辨其非初句对前僧说见论三人非僧不成与欲即是別众白说戒者是四人行法今三人秉故是名非法谓是非法別众次下二句是法別众

第二六群已下广重料简一六群造非次白佛次佛判不得次广说如非有四初举四数次別三非一如前三举非欲使识非次一彰如为令解如言三非者母论一白处作二白非法毗尼说恐不成故即是四人已上不尽集作二白或三人受第四人欲白说戒此二是名非法別众若四人已上尽集并作二白或四人作三语说戒是名非法和合或四人已上不尽集如白法作或三人已下受欲作对首是名法別众言一如者若四人已上尽集白说戒或三人不受欲各各三语或一人心念等是名法和合次若彼比丘已下彰三非不成显一如是法次下文言应如是说戒者劝舍非行如是我所教法者双结如非

第三与欲清净法于中文四初明与欲表和应羯磨故第二尔时说戒日已下与清净己皎洁为成说戒故第三尔时六群与欲已下总欲清净为令法事无稽碍故第四时诸比丘受一人欲已下广明应否初文有四一至如是者善病轻与欲法第二不能如是者已下不堪与欲收将赴集法第三若虑此病比丘已下以病次重僧众围绕法第四若病者多已下病多出界法四中初一是欲法下三教成无別法下清净法亦尔就解初文有三第一至今僧有事彰有事须集第二有异比丘已下举缘启佛第三佛言自今已下开其欲法先解义门还以为三一所应之法即是初文所言欲者怖须之名故伽论云欲者所作事乐随喜然所应法其唯百一以下二位无欲法故百四十四位三通皆有欲除结界白二然复为三如说戒一法说及羯磨如自恣一法恣及羯磨余一切法专秉羯磨磨通三故欲亦说彼此而净恣二局所以可知对应与中自有此彼俱须斯法谓前二僧所秉常行制叛罪故亦有僧须已不须者如十人二十人受忏等治人违顺等法不制叛故虽可望已须不须別应集义齐傥有缘事开单心集亦得同法随其前事要有所须为令彼此俱济故使有缘皆听与欲若对所应有制非制以望欲法若须不须并是义兼开制

第二定所为缘即释第二文初缘为病或为瞻病三宝等于戒无违应开与欲如不与欲戒若为僧事塔事瞻病事及后悔戒说缘同前可知若为破戒等事咸悉不成如受日受戒受药等类非法不成等

三开欲法即释第三文解义五门一约时二就处三约人四对法五广辨应否一时者谓作羯磨等时此谓约法以辨时时义不定故下文言作羯磨时应与欲而不与欲乃可所应有恒无恒又常行中如增减说恣及非时等进退不定但是秉法若有缘碍无不须欲第二处者专在作法故结界中不得受欲于作法中应通戒场以其局狭故亦无欲余之小界明无欲法下之三门对文中解文有其三第一至更与欲与成不成第二若受欲比丘已下至亦如是持成不成第三若受欲人睡已下说成不成对与欲中即解第四门法文中有三初佛言至应如是与欲开与欲法第二若言已下列其五种四略一广略者唯开重病若轻病堪言悉不得用但广说者通病不病五中四口一身第三若不已下辨反上不成若不现身相反上第四若不口说反余四种此等不成应更与欲欲法既尔下清净法表己无累应说戒与自恣法纵宣己过应僧举罪成不成义各对互说可知次持欲中对此即解第三门义人人位有三第一能与欲人要是上二非下三众亦非二十三人僧尼互说足不足故但二十三除別住等五体应足故于中差別者神足戒场以异界故非体不应余二乃可不得逢足遥成与欲別住不定若申手外者亦成与欲若言界外者亦同神足等第二纳欲人唯僧非下二位故文言一二三人不得受欲四僧阶差相望有摄不摄可知第三持欲人文三初对病人所失次中道失次至僧中失初病人所失一往列二十七人不成持欲下自恣二十五阙无神足离见闻二者略也二十七中位约为三明相出一以人望时而说失余处行人外道入別部戒场神足离见闻等六以人望处说失余专约人余处行者谓出界外如自恣中云若出界十三难摈举等若不自言不欲失若尔不自言十三难亦应足数解言与欲直通使命故不自言得表情和故成与欲足数约体虽不自言亦不足数也离见闻者如道远结大界但言不得宿受欲故知离见闻者非谓离与欲人见闻亦有人言若作送欲之意虽离见闻处亦不失今言失者谓受欲作不送欲意而以离见闻为失欲分齐若尔神足在空亦应同彼有心送欲在空不失无心方失若但在空即失不问心者彼亦如是故今正解离见闻者谓离常所行道见闻处行即无事缘入余房及迳过诸处等是问出界失竟何须复有戒场失解云前言余处行是出界失今言戒场失者实是出界以其戒场是大界规圆内复是作法之处人情或谓不失故复须言入戒场失问痴狂等三人成持欲不答此等三人无受欲不成以不自忆识是比丘故若受已病生然有三种一成二不成为以有成滥故不论问下足数中二十八人与此二十七同异如何解言有二十一人此彼俱同此六彼无彼七此无此无者谓尼等四別住隐没所为人等但式叉等二无受欲义不成故无所为人者成持欲故无此三理无別住等二定是略无尼及沙弥若无持义即是所以故无已舍变或可是略以不定故而此不彰也言此六者谓余处行人但可失欲不可即令体非比丘命终者此取往来容受已失彼取身来在坐死无集义鬪不论罢道可知入外道別部等二往来故有彼不据来往故无明相出者失欲分齐彼取在坐岂可迳夜便不足数故所以无第三若至僧中云何得有离见闻失一解此谓䨱鄣处作法离僧见闻失亦可还持欲出众离僧见闻故失五分病人不能与欲白佛佛言应举众到病人所使说戒比丘于中失说令病比丘向说戒人复有病人不能向说戒人背而坐卧白佛佛言应出界外布萨不得界内作別众布萨第二清净一准前说

第三总文中三一总与欲清净为离稽碍僧事故欲与清净合欲与自恣合不同祇律时集得两与非时集但得与羯磨欲二不得称事与欲者亦恐劳众为治恶比丘故若尔何故与欲自恣解言不听称事者谓羯磨所为前事自恣者己心行恣僧举罪本非称事若论说戒即是僧家所作故但言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三受欲清净命终已下牒制明开略举前六为开难事听界外来非余处行失

第四广明应否文六一广受欲法多少尽得十律亦尔祇律极至三人不得取举众欲又集者少说欲人多吉罗五分今听比丘持欲来祗律又病人言风动与清净欲比丘不受即往上坐前胡跪等作是言我某甲比丘清净僧忆持三说心疑成不白佛佛言善已如法作竟但不受欲吉罗第二说戒声小已下更明说戒之轨听立说戒等说戒座高下表无別过第三转与欲清净法前对病人强弱与有五差及此转辞受此等欲一切广而直说戒祇云转与失故第四料简说欲一切法事得称和上名字第五事讫须还以先情和到僧不犯別众但本为事缘讫应听往若不往者慢法故如法治类如受日事讫未来不即破夏第六明若僧说戒必须往赴坐听两对四句如文

第三略说戒法文三先辨略缘人难者如住处有众多白衣碍说戒故病难者说戒师病故现碍说戒此之八种亲碍说故称为八难若说戒坐上有此天雨等事说为余缘余缘中文二初列七个余缘若多病者余僧等病第二自今已去已下偏解下四成略说缘义第二彼比丘作是念已下量难远近作根本七略初句难犹未至可广说戒者此是说尽提舍尼谓略中之广非全说五以其次句说至九十事故知初句略中之广所以无广说众学七灭已下僧常闻耶答戒有五篇若说众学即是已说第五篇中百戒但有七灭少分在不得名略故尔上来七略未一直去尼无不定但有六略一直去句第三有五种已下错互上七以为三五前七根本从缘向急今之三五从急向缓初五单序作头为一五以为难故不得广说所说不殊前闻故曰僧常闻广说第五者广说三十事竟已下僧常闻还是略中之广故增五云有五种持律诵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广诵三十事是初持律次诵戒序乃至广说九十事第二次广诵戒略尼第三持律不同五分五种说戒一说序二序及四堕法三至二不定乃至第五广说戒明了论有五布萨一诵波罗提木叉序二诵至四波罗夷三诵至十三四诵至二不定五广诵乃至戒尽此等二文即以广略俱明也次二五可知谓言略者略去广文略取名数如总称言四事十三事等是尼本六略但有二五也若贼来而不听比丘说戒中休者当诵余经故祇律说戒时贼入即应更诵余经若偈若句若贼知比丘法作是言沙门我已知但说先所诵者尔时比丘应急诵使章句不辨令不知初中后若更诵本语越毗尼王来亦然五分同尔上来广略被行净人专精不犯

自下第四为犯已能悔人广辨治人灭罪应净说戒于中文二初至如法治治人之法第二尔时有住处犯罪已下忏悔罪法前文有五第一与痴狂比丘作法除疑为成就说戒第二世尊在瞻波已下制自言治法表众清净第三尔时说戒日已下制诸比丘依能诵戒人安居诵戒明利成说戒法第四难陀已下禁制弟子法第五住处有众多痴比丘已下制令瞻奉德人祇仰三藏痴狂文四第一作法者为净众故第二有三种已下料简须否初人须作羯磨以或人故次二不须以无惑滥故计理痛恼心乱愿狂各三料简文无者略第三狂止为解前僧作法立制除疑故不须乞后狂止为己求解僧制须从僧乞类余一切有心乞领者不解无心者解祇律作自三若病差得本心即名舍不须羯磨解第四释疑重问所以问者类前难提故疑佛言不同随病更作

第二自言文五一阿难请说佛止不说第二目连輙摈第三佛语目连已下制取自言第四自今已去下止而不说付弟子说第五佛告已下举八奇特为彰不宿死尸显不说之意第二文犯戒不净者四重俱是祇律此比丘布萨堂种种严餝作金莲花鍱比丘悉入欲作布萨有金鍱堕地此恶比丘盗心取侠腋下故曰駈摈第四是名如来最后说戒最后伽论说略教十二年前未有最初犯广故佛自说今既犯广故止不说付诸弟子说于广教问弟子亦不得为有犯者说所以付弟子者答比丘取见闻中净有得说义故付弟子第五文两一列海八喻二如是目连已下各各举喻以法对帖第三文二初制五岁诵戒羯磨使利第二自今已去已下因制须依能诵戒人安居第四文三谓过呵制制中文二初告诸比丘诣何处制师问三句第二若所营事非已下教师斟量弟子之法应有八句三非作一句第二第三第五二非一如第四第六二如一非略少一句处非余二如第七三如句也前六须遮后一听往第五文者如十律若客比丘知布萨羯磨说木叉来者应为种种供给供养何以故以无佛时以是补佛处故又云大德高明比丘不应使作知僧房事应供给衣食不令有乏食及房舍自恣与好者五分持律来不迎逆乃至前食怛钵那次后食等者突吉罗

治罪有二第一至得闻戒別人犯罪悔灭方法第二尔时一切僧尽犯下僧犯除罪法前文复二初至得闻戒说戒前犯二罪一识一疑忏悔發露法第二说戒时已下说时犯二罪心念發露法释初句识己有罪不得闻戒教悔清净得听无过故解其义四门分別第一解忏悔对治灭恶方法第二解忏悔与解或对治同异之相第三解大小乘忏悔具缘多少第四解大乘灭重小乘不灭

初门者凡罪业之生皆托因从缘而有所作事业虽谢在于往为因成就必招苦报故从缘生理从缘灭是以于恶生猒特加慇愧立对治道洗心忏悔用此精诚感于乐报使恶业芸苦果不就还令戒净如本所受即是兴善代恶称之为忏追变往𠎝名为悔故言忏悔虽有忏义所造恶业要须现生后三报业中时定感报不定遇缘可转者尔乃相除如造重恶定在生报中受但是可转今忏悔上善之业必感善报亦在生时但善业强故夺恶不受以时定故同是一时故得相排以报不定一差永差终不受中下相遣义亦如是望报而言名为报除语现忏善心能灭恶因名为行除问所造恶业谢在于往既是无法何所忏也答若萨婆多三世有所作恶业虽在于往性有成就是故得忏若昙无德宗恶业虽往不无曾有作业之时为因成就故今忏本曾有为因之义

第二门忏是有中之业递相仰伏要须敌对相当方能除遣若上品恶业下品善心忏非敌对强者先牵故不得灭要还上善仰伏恶因不招来报中对中下对下亦然解则不尔下解断上或上解断下或为其麤惑鄣理浅还以鉴浅理之知能遣故下解除上或微或曀理深自非胜智无以排断故上解断下或言忏悔者事中相违要须敌对相当是故不类若就防未起之非类断结道如初犯业麤离之则易微下善心能防不起如是乃至第五过相轻微专加护持方能离过故知是胜

第三门若大乘忏者要须深信大乘实相真旨妙用虗通染净无二但知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又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得如是解罪垢消除或能决心發露永断相续碎身不犯如是心心相次念念相续无量罪垢从缘消殄是以论云此一念善若有形色者三千大千十方世界所不容受以非形色故所能容受如十住论五门善根得生净国谓礼拜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等是即今六时礼忏即是除罪之方也要具四缘一请佛菩萨为证二诵佛菩萨法药如十方无量佛所知无不尽等或三十五二十五佛忏等是三说罪名种即忏文中有之四立誓永断乃至菩提也小乘忏法要请大比丘为证对大具五对小阙无礼足此直约威仪中说亦不尽理计有四法下当具说

第四门大乘灭重者一理深药妙二对治行胜三果胜故多身修道非一形交证缘于胜果發心处妙故所以灭小乘理浅行劣又一形交证果非是妙是以但灭轻业

次释文二初举缘启佛第二佛言已下教其诲方计义有四一请忏主故文言当诣清净比丘二正忏悔文二初先辨威仪二大德已下正忏辞句所悔之罪三篇已下及以兰等咸同此法文中八句一言对前境故曰大德听二我某甲已下斥己名字三犯某甲罪说罪名种四今向已下显己无隐过之瑕五忏悔则安乐彰其损益己弃损就益六忆念已下除不忆者忆皆發露七愿长老已下请证八戒身已下还净如本有于净法第三呵责治第四自言领受

第二疑罪者疑有二义一疑犯不犯或疑重轻名种故發露心净次二说戒时者既临逼说戒不容忏悔恐妨乱故虽识罪分明但须心念發露以表心净疑亦同尔

第二僧犯中文三先说戒日识疑忏悔發露法差人往余处忏者五分白二差次第二说戒时作白忏悔發露第三说戒日一切僧犯不识名相问忏方法所以但有说戒日无说戒时者答前于罪有疑定知己等有罪故须白發露今者不识名种事等无罪以同心净故不须作白故所以无又解若说戒时有者亦应作白發露文中略无也不识名相者如露地燃火生种而不知何罪或有坏地等故云不识名又不识罪体多少差殊故言不识相此对执情恐致忿诤故曰不得强逼令忏悔彼据无诤自心故曰强与波利婆沙又可随䨱日治不顺情故故言强与不类此也

第五文中有四初至偷兰遮说日同不同来有少等多应不应三十六句第二说戒日已下僧伽蓝里互见闻疑有四十句第三有异住处已下大界戒场互见闻疑有二十四句第四有异住处已下界里蓝外互见闻疑有二十四句初文有二初至亦如是二十六句辨应不应第二或言已下应从不从恶心秉法违教结犯初中有三个十二初说日不同来有少等多有十二第二从时说戒日已下说戒日同五不相知来有少等多作十二第三有十二正以知来为异先解初文十四十五作一六初三客十四旧十五客来少等多若旧十四客十五客来少等多复作三次十五十六作一六但有下三客十六主十五略无前三客十五旧十六也问所以旧说客来等制客从旧此中客说与旧等不制旧□客解言旧强客弱故使旧说制客从旧客说不制旧从客也若尔下日同客来与旧等何以更为客说答彼以即坐无多劳动故客旧等日不同者多劳烦故问曰不同中所以无客客相望旧旧相望等也答为辨强弱客旧客旧相望无强弱故无此文也亦可五分有文此略次十二初三旧望客次客望旧次旧旧相望次客客相望次十二初三客望旧次旧望客次客客次旧旧问所以比丘外来得告清净不犯別众者答直来向僧无心乖背故不听住处一日再说戒亦不得频日说戒要待隔日方听说戒结罪中兰吉总结上三但初四个三中具有兰吉谓应出或虽不应出以少等不从不集秉法恶心故偷兰懈怠故吉罗第三以知故有兰吉第二十二不知来故但懈怠吉罗亦可三位之中齐有兰吉

第二文四一有十句客见旧相作法成不成二有住处已下十句旧见客□第三说戒日已下句客闻旧声第四有住处已下十句旧闻客声第一故有二五句初见不疑有五前四不成第五句成前四复二初三不成有罪第四不成无罪不集故不成谓无故非过所以不犯前三复二初二句不成犯轻以懈怠心故第三不成偷兰以恶心故次见疑五者已生疑为大比丘为沙弥五句同前故曰亦如是余悉同此第三有四位如前判唯以句少为別初客见旧在戒场上有六见不疑三前二成而罪有界別故成应唤不唤故犯第三唤集成而无罪以是露现故无第三唤不得呪咀句第四谓无句不疑亦三此初六竟已下三六可知第四文亦可知

第六制判说戒法文二初明六群自审多过恐僧治罸迯叛说戒日为一九下次为他一九

第七制兰余众法以治罸时余众影助故制不听余众前说十律□比丘在尼前说比丘戒不听尼说若比丘立听尼口授尼说尼戒反上可知

第二大段非时和合言非时者谓非十四十五十六日故先单白和尚僧以鬪诤灭为解举故须非时作法表和故作白羯磨及说戒或被举人別久不同僧法既解举欲得同法直为作白及说戒和故尔但此意辨非时说戒但是非时和故并举二白也若作此白非时说戒即𨲙时说常行之白若类前说七文之中应除客旧一文余皆具有但今文中唯出说戒法中摄众之白为𨲙常白故所以尔余法并同不劳更举

四分律疏卷第七末


校注

律卷第三十一插入一行 此一作比 方一作法 怆疑创 断疑料 护疑报 耶通邪下同 或通惑 者疑老 曰下疑有脱文 除疑际 捐【CB】损【卍续】损疑捐 曾疑胄 未一作末 四字更勘 集疑夺 二一应作三 彰疑鄣次同 不疑下 实疑宝 默疑点 除疑阴 误疑娱下同 尘字原本不明 光疑先 他疑化下同 忘疑妄 二疑三 律卷第三十二 惑疑感 示疑根 没疑投 汝佛二字更勘下同 寂下疑脱静字 承疑蒸 有字疑剩 过疑遇 微疑征次同 增疑憎下同 是疑足 偈斯疑写倒 大疑火下同 三疑二 律卷第三十三 文疑久 尊疑触 马疑骂 学疑名 者疑有 文疑父下同 展上应有二字 者疑看下同 祖字更勘 解疑触 伤疑塲 或疑戒下同 此疑比 四下一有次字 律卷第三十五欤 坏疑怀下同 导疑遵 而一作两 立疑亦 总疑恼下同 其疑具 弥上疑脱沙字 始一作姤 亦下疑脱如是二字 男下疑有脱文 互字原本不明 之疑互 懃上应有慇字 躯疑驱 悉疑恚 者疑省 说下应有戒字 如字疑剩 无一作元 灵疑虗 子疑了 六下疑脱六字 律卷第三十六欤 断疑料 弥上疑脱沙字 怖疑悕 磨上疑脱羯 死疑亦 鬪疑阙 代疑伐 有字疑衍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己【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己【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己【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但【CB】伹【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己【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己【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但【CB】伹【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但【CB】伹【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己【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A87] 已【CB】巳【卍续】
[A88] 已【CB】巳【卍续】
[A89] 已【CB】巳【卍续】
[A90] 已【CB】巳【卍续】
[A91] 已【CB】巳【卍续】
[A92] 已【CB】巳【卍续】
[A93] 已【CB】巳【卍续】
[A94] 已【CB】巳【卍续】
[A95] 已【CB】巳【卍续】
[A96] 已【CB】巳【卍续】
[A97] 已【CB】巳【卍续】
[A98] 已【CB】巳【卍续】
[A99] 已【CB】巳【卍续】
[A100] 已【CB】巳【卍续】
[A101] 已【CB】巳【卍续】
[A102] 已【CB】巳【卍续】
[A103] 已【CB】巳【卍续】
[A104] 已【CB】巳【卍续】
[A105] 已【CB】巳【卍续】
[A106] 已【CB】巳【卍续】
[A107] 已【CB】巳【卍续】
[A108] 已【CB】巳【卍续】
[A109] 已【CB】巳【卍续】
[A110] 已【CB】巳【卍续】
[A111] 已【CB】巳【卍续】
[A112] 已【CB】巳【卍续】
[A113] 已【CB】巳【卍续】
[A114] 已【CB】巳【卍续】
[A115] 已【CB】巳【卍续】
[A116] 已【CB】巳【卍续】
[A117] 已【CB】巳【卍续】
[A118] 已【CB】巳【卍续】
[A119] 已【CB】巳【卍续】
[A120] 已【CB】巳【卍续】
[A121] 已【CB】巳【卍续】
[A122] 已【CB】巳【卍续】
[A123] 已【CB】巳【卍续】
[A124] 已【CB】巳【卍续】
[A125] 已【CB】巳【卍续】
[A126] 已【CB】巳【卍续】
[A127] 已【CB】巳【卍续】
[A128] 已【CB】巳【卍续】
[A129] 已【CB】巳【卍续】
[A130] 已【CB】巳【卍续】
[A131] 已【CB】巳【卍续】
[A132] 已【CB】巳【卍续】
[A133] 已【CB】巳【卍续】
[A134] 已【CB】巳【卍续】
[A135] 已【CB】巳【卍续】
[A136] 已【CB】巳【卍续】
[A137] 已【CB】巳【卍续】
[A138] 已【CB】巳【卍续】
[A139] 已【CB】巳【卍续】
[A140] 已【CB】巳【卍续】
[A141] 已【CB】巳【卍续】
[A142] 已【CB】巳【卍续】
[A143] 已【CB】巳【卍续】
[A144] 已【CB】巳【卍续】
[A145] 已【CB】巳【卍续】
[A146] 已【CB】巳【卍续】
[A147] 已【CB】巳【卍续】
[A148] 已【CB】巳【卍续】
[A149] 己【CB】巳【卍续】
[A150] 已【CB】巳【卍续】
[A151] 己【CB】巳【卍续】
[A152] 已【CB】巳【卍续】
[A153] 已【CB】巳【卍续】
[A154] 已【CB】巳【卍续】
[A155] 已【CB】巳【卍续】
[A156] 已【CB】巳【卍续】
[A157] 已【CB】巳【卍续】
[A158] 已【CB】巳【卍续】
[A159] 已【CB】巳【卍续】
[A160] 已【CB】巳【卍续】
[A161] 已【CB】巳【卍续】
[A162] 已【CB】巳【卍续】
[A163] 已【CB】巳【卍续】
[A164] 已【CB】巳【卍续】
[A165] 已【CB】巳【卍续】
[A166] 已【CB】巳【卍续】
[A167] 已【CB】巳【卍续】
[A168] 已【CB】巳【卍续】
[A169] 已【CB】巳【卍续】
[A170] 已【CB】巳【卍续】
[A171] 己【CB】巳【卍续】
[A172] 已【CB】巳【卍续】
[A173] 已【CB】巳【卍续】
[A174] 已【CB】巳【卍续】
[A175] 已【CB】巳【卍续】
[A176] 已【CB】巳【卍续】
[A177] 已【CB】巳【卍续】
[A178] 已【CB】巳【卍续】
[A179] 已【CB】巳【卍续】
[A180] 已【CB】巳【卍续】
[A181] 已【CB】巳【卍续】
[A182] 已【CB】巳【卍续】
[A183] 昨【CB】咋【卍续】
[A184] 已【CB】巳【卍续】
[A185] 已【CB】巳【卍续】
[A186] 已【CB】巳【卍续】
[A187] 已【CB】巳【卍续】
[A188] 已【CB】巳【卍续】
[A189] 己【CB】巳【卍续】
[A190] 已【CB】巳【卍续】
[A191] 已【CB】巳【卍续】
[A192] 已【CB】巳【卍续】
[A193] 已【CB】巳【卍续】
[A194] 己【CB】巳【卍续】
[A195] 己【CB】巳【卍续】
[A196] 已【CB】巳【卍续】
[A197] 已【CB】巳【卍续】
[A198] 已【CB】巳【卍续】
[A199] 己【CB】巳【卍续】
[A200] 已【CB】巳【卍续】
[A201] 已【CB】巳【卍续】
[A202] 已【CB】巳【卍续】
[A203] 已【CB】巳【卍续】
[A204] 已【CB】巳【卍续】
[A205] 已【CB】巳【卍续】
[A206] 已【CB】巳【卍续】
[A207] 已【CB】巳【卍续】
[A208] 已【CB】巳【卍续】
[A209] 已【CB】巳【卍续】
[A210] 已【CB】巳【卍续】
[A211] 已【CB】巳【卍续】
[A212] 已【CB】巳【卍续】
[A213] 已【CB】巳【卍续】
[A214] 已【CB】巳【卍续】
[A215] 已【CB】巳【卍续】
[A216] 已【CB】巳【卍续】
[A217] 已【CB】巳【卍续】
[A218] 己【CB】巳【卍续】
[A219] 已【CB】巳【卍续】
[A220] 已【CB】巳【卍续】
[A221] 已【CB】巳【卍续】
[A222] 己【CB】巳【卍续】
[A223] 已【CB】巳【卍续】
[A224] 已【CB】巳【卍续】
[A225] 已【CB】巳【卍续】
[A226] 已【CB】巳【卍续】
[A227] 已【CB】巳【卍续】
[A228] 已【CB】巳【卍续】
[A229] 已【CB】巳【卍续】
[A230] 已【CB】巳【卍续】
[A231] 已【CB】巳【卍续】
[A232] 已【CB】巳【卍续】
[A233] 已【CB】巳【卍续】
[A234] 已【CB】巳【卍续】
[A235] 已【CB】巳【卍续】
[A236] 己【CB】巳【卍续】
[A237] 已【CB】巳【卍续】
[A238] 已【CB】巳【卍续】
[A239] 已【CB】巳【卍续】
[A240] 已【CB】巳【卍续】
[A241] 已【CB】巳【卍续】
[A242] 已【CB】巳【卍续】
[A243] 已【CB】巳【卍续】
[A244] 已【CB】巳【卍续】
[A245] 已【CB】巳【卍续】
[A246] 已【CB】巳【卍续】
[A247] 已【CB】巳【卍续】
[A248] 已【CB】巳【卍续】
[A249] 已【CB】巳【卍续】
[A250] 已【CB】巳【卍续】
[A251] 已【CB】巳【卍续】
[A252] 已【CB】巳【卍续】
[A253] 已【CB】巳【卍续】
[A254] 己【CB】巳【卍续】
[A255] 己【CB】巳【卍续】
[A256] 己【CB】巳【卍续】
[A257] 已【CB】巳【卍续】
[A258] 已【CB】巳【卍续】
[A259] 已【CB】巳【卍续】
[A260] 已【CB】巳【卍续】
[A261] 已【CB】巳【卍续】
[A262] 已【CB】巳【卍续】
[A263] 己【CB】巳【卍续】
[A264] 己【CB】巳【卍续】
[A265] 已【CB】巳【卍续】
[A266] 已【CB】巳【卍续】
[A267] 已【CB】巳【卍续】
[A268] 已【CB】巳【卍续】
[A269] 已【CB】巳【卍续】
[A270] 己【CB】巳【卍续】
[A271] 忆【CB】亿【卍续】(cf. T22n1428_p0797a13)
[A272] 已【CB】巳【卍续】
[A273] 已【CB】巳【卍续】
[A274] 已【CB】巳【卍续】
[A275] 已【CB】巳【卍续】
[A276] 已【CB】巳【卍续】
[A277] 已【CB】巳【卍续】
[A278] 已【CB】巳【卍续】
[A279] 己【CB】巳【卍续】
[A280] 已【CB】巳【卍续】
[A281] 已【CB】巳【卍续】
[A282] 已【CB】巳【卍续】
[A283] 已【CB】巳【卍续】
[A284] 已【CB】巳【卍续】
[A285] 已【CB】巳【卍续】
[A286] 已【CB】巳【卍续】
[A287] 已【CB】巳【卍续】
[A288] 已【CB】巳【卍续】
[A289] 已【CB】巳【卍续】
[A290] 已【CB】巳【卍续】
[A291] 已【CB】巳【卍续】
[A292] 怀【CB】坏【卍续】
[A293] 已【CB】巳【卍续】
[A294] 已【CB】巳【卍续】
[A295] 已【CB】巳【卍续】
[A296] 已【CB】巳【卍续】
[A297] 已【CB】巳【卍续】
[A298] 已【CB】巳【卍续】
[A299] 已【CB】巳【卍续】
[A300] 已【CB】巳【卍续】
[A301] 已【CB】巳【卍续】
[A302] 已【CB】巳【卍续】
[A303] 已【CB】巳【卍续】
[A304] 已【CB】巳【卍续】
[A305] 已【CB】巳【卍续】
[A306] 已【CB】巳【卍续】
[A307] 已【CB】巳【卍续】
[A308] 已【CB】巳【卍续】
[A309] 已【CB】巳【卍续】
[A310] 已【CB】巳【卍续】
[A311] 已【CB】巳【卍续】
[A312] 已【CB】巳【卍续】
[A313] 已【CB】巳【卍续】
[A314] 已【CB】巳【卍续】
[A315] 已【CB】巳【卍续】
[A316] 已【CB】巳【卍续】
[A317] 已【CB】巳【卍续】
[A318] 己【CB】巳【卍续】
[A319] 己【CB】巳【卍续】
[A320] 已【CB】巳【卍续】
[A321] 已【CB】巳【卍续】
[A322] 已【CB】巳【卍续】
[A323] 已【CB】巳【卍续】
[A324] 已【CB】巳【卍续】
[A325] 已【CB】巳【卍续】
[A326] 已【CB】巳【卍续】
[A327] 已【CB】巳【卍续】
[A328] 已【CB】巳【卍续】
[A329] 已【CB】巳【卍续】
[A330] 已【CB】巳【卍续】
[A331] 但【CB】伹【卍续】
[A332] 已【CB】巳【卍续】
[A333] 已【CB】巳【卍续】
[A334] 已【CB】巳【卍续】
[A335] 已【CB】巳【卍续】
[A336] 已【CB】巳【卍续】
[A337] 已【CB】巳【卍续】
[A338] 已【CB】巳【卍续】
[A339] 已【CB】巳【卍续】
[A340] 已【CB】巳【卍续】
[A341] 已【CB】巳【卍续】
[A342] 已【CB】巳【卍续】
[A343] 已【CB】巳【卍续】
[A344] 已【CB】巳【卍续】
[A345] 已【CB】巳【卍续】
[A346] 己【CB】巳【卍续】
[A347] 已【CB】巳【卍续】
[A348] 七【CB】六【卍续】
[A349] 已【CB】巳【卍续】
[A350] 已【CB】巳【卍续】
[A351] 已【CB】巳【卍续】
[A352] 已【CB】巳【卍续】
[A353] 已【CB】巳【卍续】
[A354] 已【CB】巳【卍续】
[A355] 已【CB】巳【卍续】
[A356] 已【CB】巳【卍续】
[A357] 已【CB】巳【卍续】
[A358] 已【CB】巳【卍续】
[A359] 已【CB】巳【卍续】
[A360] 已【CB】巳【卍续】
[A361] 已【CB】巳【卍续】
[A362] 已【CB】巳【卍续】
[A363] 已【CB】巳【卍续】
[A364] 已【CB】巳【卍续】
[A365] 己【CB】巳【卍续】
[A366] 但【CB】伹【卍续】
[A367] 已【CB】巳【卍续】
[A368] 已【CB】巳【卍续】
[A369] 但【CB】伹【卍续】
[A370] 但【CB】伹【卍续】
[A371] 已【CB】巳【卍续】
[A372] 已【CB】巳【卍续】
[A373] 但【CB】伹【卍续】
[A374] 已【CB】巳【卍续】
[A375] 已【CB】巳【卍续】
[A376] 已【CB】巳【卍续】
[A377] 已【CB】巳【卍续】
[A378] 己【CB】巳【卍续】
[A379] 已【CB】巳【卍续】
[A380] 已【CB】巳【卍续】
[A381] 但【CB】伹【卍续】
[A382] 已【CB】巳【卍续】
[A383] 已【CB】巳【卍续】
[A384] 已【CB】巳【卍续】
[A385] 但【CB】伹【卍续】
[A386] 已【CB】巳【卍续】
[A387] 已【CB】巳【卍续】
[A388] 已【CB】巳【卍续】
[A389] 已【CB】巳【卍续】
[A390] 已【CB】巳【卍续】
[A391] 已【CB】巳【卍续】
[A392] 已【CB】巳【卍续】
[A393] 已【CB】巳【卍续】
[A394] 已【CB】巳【卍续】
[A395] 已【CB】巳【卍续】
[A396] 已【CB】巳【卍续】
[A397] 已【CB】巳【卍续】
[A398] 已【CB】巳【卍续】
[A399] 已【CB】巳【卍续】
[A400] 已【CB】巳【卍续】
[A401] 已【CB】巳【卍续】
[A402] 已【CB】巳【卍续】
[A403] 已【CB】巳【卍续】
[A404] 已【CB】巳【卍续】
[A405] 但【CB】伹【卍续】
[A406] 已【CB】巳【卍续】
[A407] 已【CB】巳【卍续】
[A408] 已【CB】巳【卍续】
[A409] 已【CB】巳【卍续】
[A410] 已【CB】巳【卍续】
[A411] 已【CB】巳【卍续】
[A412] 已【CB】巳【卍续】
[A413] 已【CB】巳【卍续】
[A414] 已【CB】巳【卍续】
[A415] 已【CB】巳【卍续】
[A416] 已【CB】巳【卍续】
[A417] 已【CB】巳【卍续】
[A418] 已【CB】巳【卍续】
[A419] 已【CB】巳【卍续】
[A420] 已【CB】巳【卍续】
[A421] 已【CB】巳【卍续】
[A422] 已【CB】巳【卍续】
[A423] 已【CB】巳【卍续】
[A424] 已【CB】巳【卍续】
[A425] 已【CB】巳【卍续】
[A426] 已【CB】巳【卍续】
[A427] 已【CB】巳【卍续】
[A428] 己【CB】巳【卍续】
[A429] 已【CB】巳【卍续】
[A430] 已【CB】巳【卍续】
[A431] 已【CB】巳【卍续】
[A432] 已【CB】巳【卍续】
[A433] 已【CB】巳【卍续】
[A434] 已【CB】巳【卍续】
[A435] 已【CB】巳【卍续】
[A436] 已【CB】巳【卍续】
[A437] 己【CB】巳【卍续】
[A438] 已【CB】巳【卍续】
[A439] 己【CB】巳【卍续】
[A440] 已【CB】巳【卍续】
[A441] 己【CB】巳【卍续】
[A442] 已【CB】巳【卍续】
[A443] 己【CB】巳【卍续】
[A444] 已【CB】巳【卍续】
[A445] 已【CB】巳【卍续】
[A446] 已【CB】巳【卍续】
[A447] 已【CB】巳【卍续】
[A448] 已【CB】巳【卍续】
[A449] 已【CB】巳【卍续】
[A450] 已【CB】巳【卍续】
[A451] 已【CB】巳【卍续】
[A452] 己【CB】巳【卍续】
[A453] 已【CB】巳【卍续】
[A454] 己【CB】巳【卍续】
[A455] 已【CB】巳【卍续】
[A456] 已【CB】巳【卍续】
[A457] 已【CB】巳【卍续】
[A458] 已【CB】巳【卍续】
[A459] 已【CB】巳【卍续】
[A460] 已【CB】巳【卍续】
[A461] 已【CB】巳【卍续】
[A462] 已【CB】巳【卍续】
[A463] 已【CB】巳【卍续】
[A464] 已【CB】巳【卍续】
[A465] 已【CB】巳【卍续】
[A466] 已【CB】巳【卍续】
[A467] 已【CB】巳【卍续】
[A468] 已【CB】巳【卍续】
[A469] 已【CB】巳【卍续】
[A470] 已【CB】巳【卍续】
[A471] 但【CB】伹【卍续】
[A472] 已【CB】巳【卍续】
[A473] 已【CB】巳【卍续】
[A474] 已【CB】巳【卍续】
[A475] 己【CB】巳【卍续】
[A476] 但【CB】伹【卍续】
[A477] 已【CB】巳【卍续】
[A478] 已【CB】巳【卍续】
[A479] 已【CB】巳【卍续】
[A480] 已【CB】巳【卍续】
[A481] 已【CB】巳【卍续】
[A482] 已【CB】巳【卍续】
[A483] 已【CB】巳【卍续】
[A484] 已【CB】巳【卍续】
[A485] 已【CB】巳【卍续】
[A486] 但【CB】伹【卍续】
[A487] 已【CB】巳【卍续】
[A488] 已【CB】巳【卍续】
[A489] 已【CB】巳【卍续】
[A490] 已【CB】巳【卍续】
[A491] 已【CB】巳【卍续】
[A492] 已【CB】巳【卍续】
[A493] 已【CB】巳【卍续】
[A494] 已【CB】巳【卍续】
[A495] 已【CB】巳【卍续】
[A496] 已【CB】巳【卍续】
[A497] 已【CB】巳【卍续】
[A498] 已【CB】巳【卍续】
[A499] 已【CB】巳【卍续】
[A500] 已【CB】巳【卍续】
[A501] 已【CB】巳【卍续】
[A502] 已【CB】巳【卍续】
[A503] 已【CB】巳【卍续】
[A504] 已【CB】巳【卍续】
[A505] 已【CB】巳【卍续】
[A506] 已【CB】巳【卍续】
[A507] 已【CB】巳【卍续】
[A508] 已【CB】巳【卍续】
[A509] 已【CB】巳【卍续】
[A510] 已【CB】巳【卍续】
[A511] 已【CB】巳【卍续】
[A512] 已【CB】巳【卍续】
[A513] 已【CB】巳【卍续】
[A514] 已【CB】巳【卍续】
[A515] 已【CB】巳【卍续】
[A516] 已【CB】巳【卍续】
[A517] 已【CB】巳【卍续】
[A518] 已【CB】巳【卍续】
[A519] 已【CB】巳【卍续】
[A520] 已【CB】巳【卍续】
[A521] 已【CB】巳【卍续】
[A522] 已【CB】巳【卍续】
[A523] 已【CB】巳【卍续】
[A524] 已【CB】巳【卍续】
[A525] 己【CB】巳【卍续】
[A526] 已【CB】巳【卍续】
[A527] 已【CB】巳【卍续】
[A528] 已【CB】巳【卍续】
[A529] 已【CB】巳【卍续】
[A530] 已【CB】巳【卍续】
[A531] 已【CB】巳【卍续】
[A532] 已【CB】巳【卍续】
[A533] 已【CB】巳【卍续】
[A534] 已【CB】巳【卍续】
[A535] 但【CB】伹【卍续】
[A536] 已【CB】巳【卍续】
[A537] 已【CB】巳【卍续】
[A538] 已【CB】巳【卍续】
[A539] 但【CB】伹【卍续】
[A540] 已【CB】巳【卍续】
[A541] 己【CB】巳【卍续】
[A542] 己【CB】巳【卍续】
[A543] 已【CB】巳【卍续】
[A544] 已【CB】巳【卍续】
[A545] 已【CB】巳【卍续】
[A546] 已【CB】巳【卍续】
[A547] 己【CB】巳【卍续】
[A548] 已【CB】巳【卍续】
[A549] 已【CB】巳【卍续】
[A550] 已【CB】巳【卍续】
[A551] 已【CB】巳【卍续】
[A552] 已【CB】巳【卍续】
[A553] 已【CB】巳【卍续】
[A554] 已【CB】巳【卍续】
[A555] 已【CB】巳【卍续】
[A556] 但【CB】伹【卍续】
[A557] 但【CB】伹【卍续】
[A558] 已【CB】巳【卍续】
[A559] 已【CB】巳【卍续】
[A560] 已【CB】巳【卍续】
[A561] 已【CB】巳【卍续】
[A562] 已【CB】巳【卍续】
[A563] 已【CB】巳【卍续】
[A564] 已【CB】巳【卍续】
[A565] 已【CB】巳【卍续】
[A566] 已【CB】巳【卍续】
[A567] 已【CB】巳【卍续】
[A568] 己【CB】巳【卍续】
[A569] 已【CB】巳【卍续】
[A570] 已【CB】巳【卍续】
[A571] 已【CB】巳【卍续】
[A572] 已【CB】巳【卍续】
[A573] 已【CB】巳【卍续】
[A574] 已【CB】巳【卍续】
[A575] 已【CB】巳【卍续】
[A576] 已【CB】巳【卍续】
[A577] 己【CB】巳【卍续】
[A578] 已【CB】巳【卍续】
[A579] 已【CB】巳【卍续】
[A580] 已【CB】巳【卍续】
[A581] 已【CB】巳【卍续】
[A582] 己【CB】巳【卍续】
[A583] 已【CB】巳【卍续】
[A584] 己【CB】巳【卍续】
[A585] 己【CB】巳【卍续】
[A586] 已【CB】巳【卍续】
[A587] 已【CB】巳【卍续】
[A588] 已【CB】巳【卍续】
[A589] 但【CB】伹【卍续】
[A590] 己【CB】巳【卍续】
[A591] 已【CB】巳【卍续】
[A592] 已【CB】巳【卍续】
[A593] 已【CB】巳【卍续】
[A594] 已【CB】巳【卍续】
[A595] 已【CB】巳【卍续】
[A596] 但【CB】伹【卍续】
[A597] 已【CB】巳【卍续】
[A598] 已【CB】巳【卍续】
[A599] 已【CB】巳【卍续】
[A600] 已【CB】巳【卍续】
[A601] 已【CB】巳【卍续】
[A602] 已【CB】巳【卍续】
[A603] 已【CB】巳【卍续】
[A604]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四分律疏(卷7)
关闭
四分律疏(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