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疏卷第十五

问曰已下问答意就分別无分別义明灭不灭也当说

我得阿耨三菩提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名者已下即是第十明闻名果欲论权果乃复无量以此十种收之亦皆尽也当说

问曰有人生值佛世已下即是论释先立此一问下次第答也

答曰已下明法性身佛如什公三轮义中言时处众法皆同者即此义也明法性生身佛以法性虗空为处解脱为时无生忍法为法无生忍菩萨为众以法性生身佛为化主此即是时处众法皆同义也若五凡夫论明有四佛谓自说自闻理说理闻报说报闻应说应闻若持心经明五佛华严明十佛此等但以义明之若以三义取即为三佛十义取即为十佛今此中唯明二佛法性生身佛者还据是彼佛菩萨徒众闻者即能必得菩提永不堕恶趣等也当说

二者已下即是应佛如影随形不相舍离是故报应相遂明之但随见而见有种种不同不可言有身在而影自灭也当说耳

如喜见药者即是阿伽陀药也

如轮王梵释等者皆明据于世间易可得愿等也当说

念观世音已下本国有一人极大学问不信一切经书唯信观世音何以然此人同村有一人破落江南去极远有数千里地其母昼夜诵念观音愿得早见其子正为他犁地忽有一众僧来语言汝母为煎我欲见汝我当将汝还去当送作具还他此人言道里极远复无船乘何由可到众僧言汝但送作具我将汝去其尔时送作具还家中有无数人而无见者来语言汝当闭眼捉我袈裟角尔时[彳*〡*熏]忽之间即到其村语言开眼此是汝村不即言是汝当还汝家去即得至家母子相见若一切世界中众生于诸佛菩萨有缘者闻名皆得度也当说

又今佛但说清净涅槃已下明如来但说涅槃法度众生故得度者少人犹被讥谤言佛诱诳众生若以种种世法度众生者弥加起恶是故佛不与一切人得世间小小诸乐愿故此经教量言教化令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得人天乐者不如教化一人得须陀洹令一切如上众生得四果者不如令一人發菩提心令如上众生發心者不如教一人相应实相波若一句当知波若功高出世间法胜故佛唯化众生令出世间所以引提婆达来证佛唯以涅槃教化众生尚被谤义又证令众生得世间乐无益等义也此人具三十相唯无白豪相与千辐轮相耳当说

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已下此下明诸佛各以种种为佛事所度不同义也当说

今复为有闻名国土但闻佛名即便得度故有此文来也

复次下当说

如须达已下证明闻名而有必得道义也当说

问曰然经言已下经文征之也

答曰已下如人言我即时来可得只是一时但更不余处行往而来我云即时来耳经云即时亦尔闻即修行无余事隔能得于道故云即时不言即二心中闻即得道故云一时也

难者言已下此意言七觉唯是无漏众生缘慈者慈缘众生属于有漏有漏无漏既异云何言修慈心时得七觉也

答者言已下答意云从慈三昧起即修七觉更修余法间我言一时还成上义也复有二种即时义也当说

复次有众生福德纯熟已下此意复明有亦即得道义也当说

问曰上欲得诸功德及诸愿已下明初品经文既讫于此故此下去总聊简上文义意也一一当说

母功重已下若依此间俗典言骨观肉踈故资父三年母只一年若内典取功重为言故母恩为重害之得罪亦重今二种波若为母怀育生长功德法身义重三昧是禅但相因借生我如父也当说

明权实二智即是实智波若与方便波若故如人两眼及鸟二翼也当说

释第三十五卷

第二奉钵品释论者上初品中明如来创告身子开宗以权实二果及因中行德劝诸菩萨习行波若名为赞般若功能故皆言欲得如是如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此文已竟今次明诸天欢喜见有三种诸菩萨等修行波若必当成佛故愿言欲当奉钵因以为品故云第二也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作是功德乃至云奉先佛钵已下即是经文就此品中大有二意第一明诸天欢喜赞叹供养第二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下复广开宗就第一中复有四意第一明诸天欢喜愿当奉钵供养行般若菩萨第二明诸天欢喜乐为菩萨眷属第三明诸天欢喜护行波若之人第四明三种菩萨广习行波若第一重中有此四意此初即是第一明诸天欢喜见于菩萨行如上功德故愿当奉钵如前天王此是经文下当论释也

问曰已下即是论释问意言已说菩萨具足诸波罗蜜功德今何以复说也答曰已下有种种意当一一释

问曰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时已下上但明此品来之缘起未得释文故设此问也当说

答曰下当一一说

如释提桓命欲终时已下引此等事来欲证明诸佛菩萨出世有益诸天世人应须欢喜义也当说

问曰四天王三十三天已下此难意云上明诸天见佛菩萨出时减损阿修罗多众故喜此向言若尔者下二释可然上诸天无阿修罗患复何故喜也

答曰已下明若无佛菩萨者修福处劣果报不妙故今喜也当释

复次诸天中有智慧者已下明上界诸天若智慧胜者则能知禅味为患欲界诸天智慧胜者能知五欲无常以佛菩萨出世故得于常乐所以喜也菩萨能令人遮三涂苦如得荫答得人天乐如得华益得三乘果如得果益故欢喜也

问曰诸天供养事多何以奉钵已下明各有定法也当一一释

天上但以华开合为昼夜耳

九百万岁已下答大本经言八百万岁如目连问事经或言九百千岁此义并是译经家错笇之可知今九百万岁为是也欲论如今贤劫中成佛菩萨若一处兜率天四千岁者则于四天王寿各有四倍于人间数有五十六亿万岁若弥勒经乃言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今此中乃以四天王寿格菩萨人间修行岁数言应得值佛者此当是蒋进学者据设有可得之义为言耳当说

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及我等当请是菩萨转法轮已下即是经文就诸天赞叹中复有二意上明奉钵义竟此是第二明愿当给侍供养等义第三明劝诸义也当说

上唯明一须弥四天王及一欲界但三千世界四王无数前言奉钵者但是当自界中四王也今以请说事大故论一切诸天也当说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云观族知识已下即是第二大分经文明诸人欢喜乐为菩萨眷属义也

问曰前已说下论一一释也当说

天上无布施故为天说但言作诸功德人中六波罗蜜事尽有故为人说言增益六波罗蜜又次后但云善男子女人等故当知唯据人也

问曰下料简之

复次三业已下次举十七种德来显善人相也答曰已下明天有天眼天耳他心智等自知善者供养菩萨故不须言善天也人以肉眼不知善者能供养菩萨故须的说也

问曰何以但说男子女人善已下当一一说

问曰善男子女人何因能作是愿已下明何因能作是愿愿欲为菩萨眷属等也当说

答曰下当一一释

如菩萨先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已下恐人不信言谁无事乃愿为菩萨妻子眷属等何以故此下去广引事证明他欲乐为菩萨作眷属等义也一一当说

我当作多闻弟子者今阿难即是也

我当作神足第一弟子者即目连是也

我当作智慧第一弟子者身子是也当一一说

师言晋世石崇亦得如意珠也喜德女愿不同金地国王姤也当说

女得调伏心志者即是柔顺忍也当说

六宝来应者以喜德一人变为女宝故唯六宝来也

师言此论云宝女决定不孕若华严乃至言生子者此论凡女未变之时有孕至变为宝女时始生故云尔若一日作宝女者无也

尔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腻咤及非不断已下即是第三明诸天欢喜拥护菩萨令离五欲护行般若人经文也

问曰诸天何故作是愿已下即是论释明五欲之中婬欲最重能令众生失于本性妨乱处甚故须令离之也

令诸女人恶心姤忌已下明诸女形虽似人心如罗刹言气非人故须离也

童真行者如小儿子虽根具足而无欲心是真童子今欲令菩萨离欲如之故云作童真行也或有人言受五欲何妨但令不著亦不妨圣道为断此见故言众生无始已来悉皆曾得梵天以五欲鄣故曾得之法由尚不得何况圣道未曾得物而能得也

淫欲根深已下大集经言嗔为䩕贼爱为濡贼如嗔恚之时能杀父害母此极重但濡贼难除婬爱烦恼众生恒起为三住地故所以言深众生不恒嗔恚欲杀父害母等故不言深也当说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要当有父母妻子等那已下第四明三种菩萨习行般若上意云菩萨增益六波罗蜜诸人欢喜乐为菩萨眷属故今身子问言菩萨要当有眷属那也

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萨已下或者是不定辞有三意明佛以三种菩萨来答一者在家未断爱欲菩萨二者出家离欲菩萨三者明法身菩萨为众生故受变化身见受五欲名为方便应化菩萨有此三种菩萨行于波若故所以或有实须有妻子者或不须者或方便须者也当说

释曰已下明此三种菩萨中若以在家出家来命取者初菩萨俱是在家后二种菩萨唯据出家若以生身法身来命者初菩萨唯是生身第二菩萨通生法二身后一菩萨唯是法身若以离欲未离欲义来命者初菩萨并未离欲第二菩萨通离欲第三菩萨一向离欲菩萨之位虽复无量以在家出家离欲未离欲生身法身等三对收之则各无不尽也第二菩萨既是出家菩萨应一向但言离欲所以乃言或未离欲者此是属出家菩萨位不行欲行故得云一向离欲今言或未离者以此菩萨中有未断爱分烦恼尽者故云或未离也若无生忍已来名生身法流已上属法身也

明法身菩萨常以四摄五生等摄化众生今此中但明摄二生也

言作阎浮提王等者则是增上生作长者等已下即是处胜生义余息苦随类最后生义但意含之耳当说

譬如幻师及云为众生故受五欲已下即是经文明唯为第三法身菩萨作譬何故然明第一菩萨既是在家法有爱欲故不须譬显第二菩萨既是出家法须断欲故亦不须以譬显唯第三菩萨但是法身无生菩萨而为众生故以方便现在居家有眷属等此义难明故须譬说以显其德也

下当论释明人五情所见法变失不实幻亦是五情所见而自不实此事相当故以为喻也当一一说

菩萨常以种种因缘毁訾五欲已下前但总明经文来之大意今此下去始次第释文也当一一说

如鱼吞鈎必为鈎所贼害故云如鈎贼鱼一也当说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已下即是品之第二上初品中虽告身子及举权实二果因中万德劝波若但赞波若功德未好广明行波若义今此下去品品之中始是开宗正说修行波若义也当说

佛告舍利弗已下如来正举生法二空明行波若以答身子应行之义也当说

何以故菩萨字字性空已下次释所以应如上行般若义也当说

色即是空故云离色无空也

空即是色已下明无自即假有故空即色假有即无自故色即空也当说

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已下后释上色所以得即是空空所以得即是义以色之与空同但有名字无有实义故得即是也当说

所以者何已下复释上所以云但有名字而无实等义也当说

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已下上言但有名字今次释上名字复不可得义也

问曰是而已下即是论释此意言上身子已言云何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波若波罗蜜今何以复问言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如似烦重也

答曰已下有二意初意云上身子但因佛说故问非是自意为欲利益众生故问今者始是自意为益物问也第二复次意云身子闻上初品中但广赞叹波若功德无尽心生欢喜故今所以问言云何应行得如上功德等也当说

问曰已下此意云上身子已闻佛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波若波罗蜜中三事不可得故具足檀波罗蜜已明行般若义竟今何以复问行也

答曰上总问下当说若般若波罗蜜功德无量无边佛智慧亦尔已下此意云般若功德无尽佛智慧又无尽佛以无尽之智复说无尽之功德若身子不问行般若者以般若功德无穷故佛则叹说无若尔者佛则唯得说般若功德不得说行波若义今日身子问故如来始住也当说

问曰下当说

答曰已下意云夫论成佛要须福德智慧二种庄严佛若但叹说波若功德者尔时但得增益福德无有智慧今若因问得心佛叹波若功德者则佛须次说波若之行得增益智慧以是义故身子發问止如来也当说

问曰如人有眼已下问答等当说为令众生知实法故出已下明此波若本为令人知实法故出实法之中既无所有是故波若人亦无所见也

问曰若入般中已下还难上答意也当说

答曰已下明答意则复还引上意答既云波若为实法故出若言无波若可见者此义则可信若言出观还见波若者非是实故则不可信也

问曰已下此意言若云入观见有者此则是智智强观法令无是破法得空义非是一切法本来无也当说

答曰已下明依世俗故于无名法中假名相说所以说者只欲令解于无说当取说意勿取语言也当说

问曰若波中贵一功法空已下此意云若言波若中无一法可存言一切法皆空者云何不顿说一切法空而渐渐次第先说众生空若尔说者当知诸法则有空不空也

答曰初闻般若已下明虽复一切法空应须渐渐说也当释

不见我行般若不见我不行者已下此下有五复次意来释此一句文也当一一释

初就凡圣明行不义也当说

复次佛为法王已下此约因果明行不行义也当说

复次行般若波罗蜜者生憍慢心言已下次就慢懈进怠解行不行义也当说

复次不见我行波若波罗蜜者为破著有见故言不见下明破病互为药石义释所以言行不行义师此中引净名中童子说法不有亦不无等偈及引不真空论言有本无名等来释此义意当一一广说也

复次不见我行已下次明约止戏调息懈怠等义来释行不行义以作乘马喻来也当说

复次佛自说因缘所谓菩萨字字性空已下释行不行义已竟今次释云所以者何菩萨菩萨字空等文句还一一牒上经文来也当一一释

问曰先已说此事已下此云前已言菩萨但有名波若波罗蜜亦但有名字今何以复说也

答曰已下答意先但正言波若实观不见菩萨不见波若字故云但有名字今乃说不见因缘何故不见云菩萨般若等以但有字无有实故言不见也

上菩萨义同此菩萨者上言菩萨亦空今云菩萨亦空故言同也

菩萨字即如菩萨中说者明本为物设名菩萨既空此字亦寂故云如菩萨中说也

般若波罗蜜不为二分已下上言但有名字名为空此等只同是一波若波罗蜜以因果名字分之故云二分但名字无有实也当说

生相实不可得故名为无生已下释上言无生无灭无垢无净等义也当一一释

菩萨能如是观不见离是不生不灭法已下释此有二意前就推法释不生等义今就实观释此四法也当说

不可说者是实义此据实教也

可说者皆是名字据教化义也当说

慧眼所见于无法可见中最第一故云第一也

问曰若菩萨一切法中不著何得不入涅般已下此言若菩萨不著一切者即是实相涅般何不常住实际而在世间也

答曰下当说

方便二事已下明实智得入空巧因故不住也当说

第三品释论者此即是开宗中第三名为习相应品上既开宗明行波若义今次明习应义故显之出言第三品也当说

佛告舍利弗乃至云所说名字亦不可得已下即是经文就此品中大有三分第一就生空明习应义第二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习波罗蜜与波若波罗蜜相应佛告舍利弗习应色空是名与波若波罗蜜相应等已下就于法空明习应义第三次品末双结举上二空及明菩萨行报

就初分中复有三意第一明三时众生空第二明菩萨德超等二乘第三明说三脱门善会三空而不取证故能超二乘为二乘所依有此三意既明习应品何故不明行品但集散品中释言习义但据始行义通始终今者举初明终故唯明习应品习于般若与波若相应故云习应也

此初明菩萨但有名字者是不净净时生空佛但有名字者明善净时生空明义言神我等者即是不净时生空此中虽明般若色等但有名字即是法空义但此中未释也从身子白佛下始释耳

一切我常不可得说至于人属前八同从作者已下讫至见者属后八句故合为十六神我也下论一一当释

问曰已下明第二品末已说无生灭垢净等空义今何以复说也

答曰下当一一说

佛后五百岁已下就像正分之也当说

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已下即释第一神我义也

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众生已下明凡夫秽浊以五众为躯圣人清高以五分法身为体虽复凡圣有异莫不皆于众法中有生故曰众生也

命根成就名寿者命者已下此二合释若成实乃以业为命根今论乃以不相应行为寿命业乃属因命乃属果今以因果分门故不得以业为命根若言以业得命故以业为根者业尽得二十二根亦应以之为根也此十六种当一一释

乘数者于此等众法中有于我数故云众数也

行人法已下明犹我行信忠孝等人事故名人也

以五耶见及世间出世间已下经云七贤人圣亦名见六十二见亦名见见此等见名为见者此见但在心也当说

余四根者六根中上已別明眼下后別说意故云余四根也

言此等皆是犹神使然也

答曰略说则十六已下明此中略说故云十六若就五阴论色即是我色是我所有色中我我中色如是五阴上各各有四四五则成二十我见也若他解言別有即阴我离阴我和合中我三种异二十我见故言有二十三也

师言一切经论唯言二十但就二十中如言色即是我等五种是即阴我言色是我所有等五是离阴我言色中我我中色等十即是和合中计我义更无別有二十三也若如婆沙释或有二十种我见如上释或云有四十八或言有七十二如前言色即是我是我所有色中我我中色第约十二入上作入入上皆有此四十二个四则成四十八我见也又约十八界上作如上说一界上亦有四十八个四即成七十二我见若言色即是我色是我所有色是我行处色是我童仆色是我所使如是作者我见则无量无边也当说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乃至云度脱一切众生故等已下即是第二教量明菩萨德超二乘就此教量中复有二意第一作法喻两说明过二乘第二就论义门教量明过二乘此初即是第一也

而言菩萨作如是行般若者即是作如生空智慧行波若也当说

过一切二乘上用不可得空故已下明二乘但得不净时生空得生空未尽菩萨尽得三时众生空不得此不可得亦空故不住空故云用不可得空故遍诸法性超出二乘也当说

所以者何已下还释上过二乘义也当说

如满阎浮提竹已下上作法说今次作譬说也当说

释曰有二因缘故已下凡有六对十二句明菩萨超二乘义也一者以空知一切法空已下明二乘但得空三昧故住于空菩萨得空空三昧不住于空故云以空知一切法空亦不见是空也

空以不空不一不异已下明无空不空相也

二者下当释

一者般舟三昧者即是见佛三昧菩萨于三昧中见十方佛闻说妙法德超二乘二乘无此故胜也

一者常住禅定已下明二乘不能即于禅中而兴大用菩萨常在禅定而即静能散弥寂边动处空外化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故胜也

二者能通达法性已下明二乘兔马不能深达法性菩萨深达故胜也

二者自舍一切乐已下明菩萨不受一切解脱果报等乐而处苦中化众生也

问曰诸钝根者可以为喻已下释上法说义竟今欲次释喻说先立此问也当说

答曰已下明须取二乘中极利根者喻之若取钝根为喻者他复应言利者或胜也当一一说

以眼见事已下明以身子目连竹林等可现见事□之也下当一一说

如阎浮提者已下上未释喻中经文但且解所以取利根为喻义今始次释喻文也

师言昔日州字以重川为州字不如今日州字也故昔禹贡九州亦取重川之地为州其所以贡九州之计者为民有上中下上亦有三中下亦各有三品民既有九浇之调故逐调亦唯欲立九州此是州土之州今言阎浮提者乃是洲渚之洲大者曰洲小者曰阎浮者此间无物可对故不飜也提者名洲此因树得名故云洲也

而言五百小洲为眷属者师言来借高离百济南有于殿师子善国等亦尽是小洲限也

问曰诸弟子甚多下当说

答曰已下有三复次意释而言于外法中亦大者明身子七岁明已论义无底此之二人皆解十八种大经能拂异学故云外亦大也当说

今此名以假喻已下明实无有此二人满阎浮提但就设有为言故云假喻也

所以不以余物为喻者次释以竹麻等为喻义也当说

舍利弗置阎浮提满中身子目连等已下复次广別喻也当说

释曰此义同上已下云此亦同一阎浮中教量之义但以转转增多故此之更来为异也下当一一释

复次舍利弗等已下是別相说中经文也

答非重说也已下明此经若无论释何由可讲其中云云为说有千波若波罗蜜万波若波罗蜜只似烦重比至论释之则无一文重也当说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声闻所有智慧等已下第二次就论义门明教量菩萨德超二乘义也此问意言二乘所得智慧与佛智慧同会无生性空理生又此等智慧之体同是无生性空以此义来取无有违背差別之殊云何乃言菩萨一日修智慧则出过二乘也

问曰上已说下当说

答曰不问智慧势力能度众生已下答意云佛上乃云佛菩萨智慧势力能度众生出过二乘此义已如上说今身果不问此义今但以智慧体性法中同等无差別义以为问也就此以同为问中凡有二意一者以贤圣智慧皆从实相理生故同名诸法实相慧既同是出世间智慧故言同二者此智慧等体性自无生自性是空以此二义同故为问故言同也

复次如须陀洹以无漏智灭结以下次以佛与诸圣俱以无漏智断结得二种解脱为同义一就体同二就事同以问也当说

同事者同出世事也

同缘者同缘实相也

同行已下同一圣行也同果报者同出世间果报也当说

所以者何已下所以即是义此意言其义者何此智慧同得无生性空故也

问曰破无明集诸善法已下问意言此智慧既是心数法云何言无生性空也

答曰已下答意云此智慧缘灭谛灭谛是不生故逐缘名不生又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故名为无生性空而言尔者此智亦有从境亦当体得名故名无生性空义也

无所分別已下当释或有言真识义亦然也

所以者何已下明以三谛入有为相故言属又言为灭谛故修行于道故言属也当说

譬如人诸天子已下作譬来明属义余人亦食而但言供养天子也当说

复次灭谛说无生已下欲论性空

即是无生但逐相扶义说之以灭谛本来不生故说无生三谛是作法无自性故说性空也

复次有人言下当释

如火各各不同已下明伊兰火臰栴檀火香香臰之火实异但火俱灭时香无之处不异臰无所言一故有则天悬无则莫异也当说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已下上如来以智慧势力度众生胜故云过二乘明身子乃以同相为难已释如上今欲就別相一显菩萨德过二乘义故欲以反问答还就其取定可以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等也当释

释曰有四种论已下明论主将欲释此中须用反问答义先广出四种论来也当一一说

如众生中应言世尊第一罗汉定不作凡夫罗汉决亦不定等并名定答也当说

如无畏太子已下应分別答有嗔不嗔义也当说

诸尼揵了矣已下明不解佛意横嗔故言了也

尔时无畏之子已下当一一合说此喻也

如后品中说下三慧品中当广释也

应度一切众生已下释上度一切众生义明以种种方便益之不舍也一一当说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三菩提等亦犹是反问之意上反问言二乘为益一切众生故不今乃云颇有是念我当得无上道令众生得涅槃不以此为异也如论释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已下亦如论释当说净佛世界以当说已下如净土品中说也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等已下上明二乘不作是念等义今次明菩萨作是念等义故出二乘也当说

释曰已下论一一合释上文也当说

秋时腐草变为萤火也

舍利弗譬如日出时等已下此是经文下上以萤火喻二乘今次以日出为菩萨喻也当说

若小乘经及外典等云日迳千里周三千里今大乘经乃云日纵二万里周六万里周六万里大小所说实大有所教也当一一说

次释第三十六即第三品中净佛道释论者上但明菩萨德超二乘今明菩萨善会三空能净佛道堪为二乘所依故以题目也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过二乘地住阿毗䟦致地净佛道已下此即是初分中第三明菩萨善会三空而不住空德超二乘堪为依止义此中身子凡设三问第一问云何菩萨得超二乘第二问住阿毗䟦地义第三问净佛道义也

问曰已下今论主先欲释身子所以發此三问之由也当一一说

问曰小乘不任成佛已下此就教迹为问也下有五意答释当说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發意行六波罗蜜等已下明如来次答上身子三问意也發心有二种一者毗䟦致發心即是轻毛亦名毛道凡夫亦名信相菩萨亦名十信心二者阿毗䟦致發心谓习种已下心名發心住故云菩萨从初發心即住阿毗䟦致地是不退發心也当说

问曰是三事后品中各有因缘已下如后阿毗䟦致品中等各自当说

何故此中说也

答曰下当释

问曰入三解脱门则到涅槃已下此有三意云三解脱是涅槃城门涅槃是城若入其门则应住城云何不住又言三脱是涅槃门二乘乃得涅槃城今云何乃以三脱门得过二乘城也当说

答曰已下答意云菩萨有方便巧用力故但见而不住二乘无故直住涅槃譬如善解參天射者放于前箭恐前箭落地复放后箭令住前箭若急放后箭射前箭则破若宽放后箭追前箭复不及以方便力令箭不迟不速而箭箭相住而不令堕地若欲令堕者要息后箭前箭始堕菩萨亦尔居净惑地以禅定弓放智慧箭射三空门虽见化城终无中止以方便力令不住涅槃等也当说

若过是二地者二乘地也当说明二乘不得四谛故须观四谛以入生空菩萨解苦无苦等唯有真受故云入一谛夫人经亦云菩萨但观一谛也

所失之事者是所有失事也当说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住何等地能为诸二乘作福田身子既闻菩萨德超二乘故欲问出其位也下论当释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發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常为诸二乘作福田已下此即是菩萨从初發心尽堪为二乘作依止处义

师言此论如此中说者唯通作一依辨义如夫人经乃作二依明义如大本经作四依辨义如法镜经乃作五依如仁王经作十三依如地持或约六住作六依或作十二依明诸经如自遂义故辨不同也

此论所以为一依者云菩萨从初發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二乘作福田故总作一依

言道场坐者有其二义一者实坐道场二者权坐道场实坐者十地后心也权坐者去伽耶城不远也故仁王云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华严云种性菩萨究竟不退转故当知堪为法师作依止处故达摩坛池论言地前菩萨是无明贪爱父母生身是人清净堪为法师也

若夫经作二依义者经云一者通达甚深法知即是无生忍菩萨二者随顺甚深法智者即是柔顺忍唯取此二为可依上三者怖推上圣即是轻毛菩萨不定聚人也四者腐败种子即是耶聚众生属阐提位故云腐败此之二位不可依也若如大本经立四依者虽复众释不同今且依经论作二种明之经既言有人出世具涅槃性是名第一者即是地前三十心菩萨也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第二者如仁王经以四地菩萨违五见流故通属见地五地即属斯陀含位故以五地已来为第二依六地为阿那含位属第三依七地已上不名有烦恼者故至十地并属第四依也若案如流支三藏引神告论释四依者既云有人出世具烦恼性又言名为凡夫非第八人第八人者名为菩萨不名为佛人此若小乘据十五心若大乘据初入地心已上未至满足地心已来当知初依据于三贤而云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者此唯在初地但一地含两名何所以然初地菩萨既创会真如证心明白故名见地菩萨之家五住齐断今此菩萨于五住之中除四住已尽唯有无明未穷故名薄地是故一地含此两名属第二依故经云是人未得第二第三住处神吉论释云未得第二住处者未得第二地也第三住处者未得第三地也从二地已去至于七地既是修道属阿那含位故名第三依若小乘阿那含不还欲界故名不还若大乘阿那含不还二十五有故名不还欲论初地菩萨已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何况二地已上得名不还但为初地已受前名故不更彰说不还之名也七地终心八地已上是无学道故属第四依而经云住第十地者此是但据其终为语耳而法镜经立五依者以地前唯为两住谓种性解行住为二依地上见修无学三道则为三依也若如地持云以六住即为六依者地前二住还为二依如前说以地上初地为净心住二地至七地为行迹住七地已上至九地决定住第十地为决定行住但地上立四依也若作十二依者以地前两住为二依义还如上说于地上则立十依也若如仁王经立十三依者以十三法师为十三依地前贤为三地上为十也当说

菩萨从初發心行六波罗蜜乃至世间诸善法生已下即是经文上明堪为福田义今复明胜故也下当论释

何等是善法已下就此经文中因果相对凡有两周意初从十善道至四无色定属世间善法因从四念处已上明出世间善法因也从佛十力至须陀洹果等属出世间善法果从有刹刹大姓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已来明世间善法果也当说

问曰已下论一一释当说

问曰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惑等已下此意云如世间王法亦不听人杀盗耶婬等者亦即是五戒八斋等义云言但由菩萨有也

答曰菩萨受身种已下如须弥四域经言宝吉翔菩萨为伏宝应声菩萨为女娲地藏菩萨为神农等故大本经云一切识记等皆是佛说非外道书明诸佛菩萨立法济世为世间作种种法用渐渐引之故皆由菩萨有也当说

世间诸贵皆从二乘出已下此就忧劣相生为义故说然耳当说

以是故已下此言为發生下经故云尔也当说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净毕施福不等下论当释

能令世间即是涅槃已下明初發心菩萨观中亦能尔也当说

复次佛重说消施因缘故已下亦为發起下经故云尔也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已下此中所以复明十善五戒等者如下论释当说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已下此即是品之大分第二上初分中就生空明菩萨德超二乘习应之义今此第二次就法空明菩萨习应之义就此分中复大有七意第一明法智俱悬内外双寂第二明忘于果义第三就中道实性第四就忘于所为第五明其果报第六就合不合等不等下有七复次至眼界不与法性合来还释习相应义第七明空行菩萨为第一相应等明习相应行报即是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乃至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速得无上菩提若就生法二空辨内外者以生空为外法空为内若就法空智空明内外者以法空为所缘之境故为外以智空为能照之智故为内今此中既明法智双悬亦不分内外法智等空別但法智空只通名法空也此文所以来身子所以问等义论释甚分明当说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色空等已下即是第一意经文就此初文中复有六意第一就五阴明习相应义二就十二入明三就十八界四就四谛五就十二因缘六就有为无为等明习相应义此中顿举经文下论当一一顿释也

释曰五众者已下明论主还依上文还从五阴次第释此初先释色阴就此释五阴中复大有五意第一释于五阴体別第二明难无五阴第三明破病为疑数众生说于五众第四明其次第第五释其空义所以立法者只为欲明所立之法悉空故第五始释其空义也

色众者已下第一释出其阴体也只就释色阴中凡有九十余章也是可见法者唯是对眼色一人也

亦有对有对者亦名色下次释有对不可见色谓扶根四尘及五根等九入摄也当说

如得道人者喻有对可见色余出家未得道者喻有对不可见色虽有可见异同名色也

一处是可见者即是十二中一入亦名十二海亦名十二处也此中义等道品中尽已广释当说

色气分已下明有对可见色唯是对眼一可见色入若通言不可见色者谓九入一入少分也即是声香味触五根色及法入中有七法唯一是无作色故云一入少分也五根等色皆不可见如人鼻根色坏故不得生识闻香而面上非无鼻相此是鼻根色故五根色等尽不可见也

若別言有对不可见色者唯有九入无作色一入少分乃属法入无对不可见色故也故大本经言不作异色因非色因果故只为非前二种色乃属法入是无对不可见故云尔也若言非前二色故云非心者亦得但体是色也此色唯天眼能见

如经说色有三种已下论主还引经证释也当说复有四种内有受等已下谓现在扶根四尘及五根此九入尽是内色能受生于识故名内有受色此即是九受入也不受者谓过未四尘五根等九入虽属内色而不能受生我识故云不受而内色如发爪等以不知痛故虽是内色亦不能生受亦属不受色不名根也

外有受不受已下如四尘及关我山河大地等虽是外色而有生我受义故云外有受也已外远不关我山河大地等不生我受故云受也谓五尘已下此色亦不定于凡夫染故名尘亦名色于圣人不生染故但名色也

复有一种色已下第二始是增数明义也

众生身色者如身坏命终妻亡子丧等色是也

非众生色已下如散失财宝田宅谷米等虽非众生亦能生恼及有破坏相也

复有二种色已下所谓四大及四大色者若如舍利弗毗昙杂心婆沙等释义前道品中已自广释但杂心云造色者谓九入余二者即是色声香味五根等也此九入一向属造色故云九也余二者即是触法等二入少分也何以然但就触入中凡十一种触谓坚湿暖动此四种体是四大是于根本性故不论造义非造色也余有轻重忽滑冷饥渴等七法从前四种生属造色造色虽复无量以此统无不尽也触入中有十一种但七种是造色法入中有七法唯无作是造色故云余二即是二入中少分属造色也有色能生受有色不生受也系色者漏色也不系色者无漏色也

有色能生罪能生福者如女色佛色可悲色所爱色中等也

业色者业有二种色谓作色无作色如运身口造业名为作色此善恶之业一成已后不复须更作而能得果故名无作业也一无记不得果故名非业色二者外山河等色名非业色也

业色果色已下如持戒十善等业名业色能得人天正果名果名果色故云业色果色也

业色报色者如布施忍辱等业能得富乐端正等依报故云业色报色也此中但就依正两报分之故作此二周明义以果据正以报据作依也当说

果色报色已下上以因果相对明依正两报色异今者置因但直谈其果以正报色为果色依报色为报色也

隐没无记色已下此色不酬报因属烦恼方便等色或欲界系色界系也

不隐没无记色已下此色酬报因所得是报色也

可见色等已下上就一门明今就二门辨故复须出之也如上释当说

复有三种色已下三如上善色等者如人入僧坊有为善心故来则步步得福为作贼故入则步步得罪为求阴凉故入则是无记无记但有作色故得有业色无无作色故不得报也此论三性心中所行方便等色也

学非学等已下若前七方便中诸戒等属非学非无学色也若十八学人正诸正业正命等属学色也罗汉果上此三种戒属无学色也今既明三种学无学等色故当知不据报色为言也当说

从见谛所断生色已下明见道所断八十八使所得發生三种戒分也

从思惟所断生色已下一云谓修道用禅定所断诸爱分烦恼發定共无作色也一云断爱已入于见道發生三种戒色也

从无断生色也已下明罗汉果上具五分法身其中戒身非如前果断或所得此戒身只从无学解脱果上无漏法生不断或而生也

复有三种色已下明欲界业所感天人诸色属欲界系也色界业所感色界诸色属色界系也

不系者无漏感色也

有色能生贪已下谓所亲爱色等也

有色能生嗔已下谓怨家色等也

有色能生愚痴已下谓不了不识色等也

三结已下谓有色能生身见此色能生戒取有色能生疑等也

三漏已下明此色能生欲界一切烦恼除五无明也

有色能生色无色界一切烦恼诸使除无也有色能生三界十五无明故云有色能生三漏也

若三结唯据八十八结义则挟三漏乃通有八烦恼故则广以广略不同故论主別出此二也

有色能生不贪善根已下明有色能生三毒今次明三善根如不净观观内外诸色皆悉不净故生不贪善根也

如慈悲观于诸众生色不生嗔故不嗔善根也

如因缘观次第观名色六入等故名生不愚痴善根也

如是等已下明有三慧三道等无量三法观色义也

有色能生隐没无记已下明此色唯是生身边两见所行属于秽汙无记故名隐没也如见言此是我见我物如言我从始至终从此边至彼边等此亦过无诸恶故此之二见唯是无记也

能生不隐没无记已下不隐没无记即是报色如五惑等色此色是业能感此生果报色等起故云有色能生不隐没无记此义不得云据于果色自相生义故须作此解也

不隐没无记有二种已下无记有四种如人身色不隐没无记属报生如威仪功巧变化等无记色此非烦恼故虽是不隐没无记但是学得故非报生也无记义极有多种至句义品中当释

复有四种色已下已如上释四大者四大一一中尽具有性四大也

师言如风吹物破坏者只以风有坚性故然如风吹热气者气中则有热性但随相多者即彼大摄故也

问若尔如风吹乌色者风中复应有情色不今但以有碍用故说为色摄但以触相多故但以触为风大也当释

造色已下如上说

三种善不善无记下明四大造色亦造善家作无作色不善家作无作色无记家作色等也

身作无作色已下若毗昙云教无教色也如身礼拜等属善家作业名善作色此后所生善能得果者属善无作业名善无作色若晖刀儛刃等属身恶作业名恶作色所恶得果报者属身恶无作业名恶无作色也若口读诵恶骂等所有作无作业义等亦然也当说

受色已下四法如论注释也

复有五种色已下皆如上释也

五情已下此五是情根能生情识故云尔也

五尘已下此对五情故明之也为此中但释色义故不论意等也

麤色者已下如论释当说

动色者已下亦如论释当说

问曰影色像色不应別说已下问意言女人面向镜者镜中之像面还向人以镜净故反自照见影亦如是遮光影现更无別法云何作异说也

答曰已下有种种意明影像之色若异而论其大意异者影遮光故虽方种异色同生一乌影影色不异论其像色者随境则异有种种不同或阔或狭或白或乌故影像色为异也当一一说

如油中见像黑已下明像随缘不定也故今欲看色时须镜镜也长刀多长五尺故云五尺力也不同五尘等麤色也

烟形于火亦为细色

问曰若尔者已下问意云若言尔者像之与影同是细色故不应別说也

答曰镜中像有种种色已下当说

是二虽同待形俱动已下明形动之时影动也

形质各若已下明影像两色不同也

诳色者已下欲论诸色皆是诳法但此色等于诳中最显远则似有近之则无故编章诳名也

十喻中已释无量色恼名色阴已下如达磨多罗禅经中说以无量尘沙诸色合为一色阴无量尘沙诸心合为一识阴者此言中也

受众者已下若论心生次第者应云色识想受行今为是观行次第故云色受想行识也此至复明次第义中当说

内眼因外色等已下明六缘得生识今解受义所以明此等者为明受从触生故出此等义也触是通心数犹眼触因缘所以生受以触故生想生行等识既是心王数必随王起故云识中生心数法名为触也

是触为一切心数法根本已下明家乐既是和合之数诸心数法必从和合而生故触为根本生三众也当说

师言如十二因缘中亦因触生受而別立触支者此中亦因触生受等三众何不立触为阴解言明义各有时所须不同对患有异故然不可为强作所以释之也若言尔者彼何不立想支等也当说

问曰眼识中亦有触已下问意云眼识起时亦有触受想行等何不言识生三众也

答曰已下答意云此论正三众生时之须必由和合故生此触既是和合数以和合义生三众强故言触生耳此三众正从现在和合时生故云现在也非见因缘者若见前法了境因缘但由于识此触非是了境因缘故云非见因缘也了境因缘复非生三众因缘虽复心与心数一时而起但因缘义各异自有强弱不同故然也

问曰心心数法生三众已下明三众必从心心数法生何得但言由触生也

答曰已下答意云所用各异又强弱不同若眼识一念即灭意识又微细故不说生三众如取了境义者识则为强取像㒵者想义则强领纳好恶受数则强起作善恶行数则强虽一时而起非无强弱所用不同也故论云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随用时辨强弱今只以心心数法和合生三众触属和合数生三众义强故所以但言从触生此义当来问也

如眼触因缘生受眼触因缘生想眼触因缘生行余耳鼻舌身意等触因缘生诸数义尽然此中以意识微细故说为不了也当说

此受众一种就释此受众中凡有一百八十余种受今将欲解故先举所谓受相也身是受恼之器心为觉苦之主故云身心受又云从缘身心生受故云身受心受也

五识相应受名外意识相应受名内又身受心受亦然亦五识心中受云麤意识心中受言细又缘麤细法生受故也

以欲界心受为近上界心受为远亦缘近远法生受故云近远受也以不带烦恼生受为净以带烦恼生受为不净如三受后生三毒不生三毒等也

有三种已下明增二以至三也

善不善无记已下明三性心中所生之受也

学无学等已下明九根通有漏无漏谓信等五根及喜乐舍意也若十八学人中九根受等名学受罗汉既无忧喜故唯有舍乐等受名无学受也前方便中九根等名非学非无学受也

师云大本经乃言罗汉果上有三种心谓学心无学心非无学心者通论罗汉属无学位而有得无生智不得无生智者若得尽智时已名无学以未得无生智故于尽智上始修无生智以尽智望无生智名为学心以无生智望尽智名无学心此之尽智非是十八学心故云非学心非无少智故云非无学心阿那含上复亦有此四种心者今但据那含为语耳通论前三上尽有此四心何者一解若前三果上断或无处又非是学心又非是无学心名无为三界故名非学非无学心此是无为心也此二种心并是有余涅槃故言二是涅槃也若前三果上有息求之心不学故说为无学前三果智名为学心是有为果也此二种心并非是有余涅槃故言二非涅槃也故彼经云是阿那含有四种心谓学无学非无学二是涅槃二非涅槃耳

一解言无为那含果名非学非无学若有为那含果即是学此二种心并得是有余涅槃故云二是也若那含果上有息求之心名为无学也此息求之心亦非是学故非学体是于学故言非无学此二种心并非是涅槃故云二非也今又一解亦如上取无为之果为非学非无学取有为果为学故此二种得是涅槃也亦取息求之心为之无学今但依此论那含果中既非燸等四心故名为非学非无学此后二心并非涅槃故言二非也此中文向既二处明非学非无学故今所以并须取此婆沙智度等二种非学非无学义释此文句也当別广说

与见分烦恼想应受名见谛所断受也与爱分烦恼相应受名思惟所断也无漏心中受名不断也因见谛所断生受已下谓见道所断八十八使□□□乐舍等受是也

因思惟所断生受□下谓修道所断十使所生喜乐舍等是也

不断生受已下谓罗汉果上舍乐等是又无漏所生受也

或因身见生已下明三十三遍使相应所生受从身见生复还能为身见作因以是遍因能遍生诸或故然也

成因身见生已下明非是遍使烦恼相应受属六十五使相应受虽从身见生非遍因故不能还为身见作因也(此义在前错在后书)或不因身见生已下此明报心中受非烦恼故不从身见生亦不与身见作因又非遍使相生者亦是也

欲界系已下明三界系心数法中受有具五受不具五受等义也当说

内身受已下现在九受入也外身受者谓九不受入即是过未九入也余如道品中释当说

四流□□上明诸解相应受今次明烦恼相应受也

□三界十五无明使属无明流三界三十六见使为见流欲界一切诸使等除诸见使等除诸见使及无明余有二十六使属有流今为释受故但取四流中相应诸受故出此四也

四缚者明烦恼有种种名义或名流或名缚等亦但为取受义也

五受义已释见苦所断生受已下明取断四谛下或所生相应受义今但就见苦为言也思惟所断生受义亦然如上释当说

五盖者取五盖相应诸受也五结者五下结等相应诸受也

复有六受已下就释受中凡有一百八十余种受已解七十余种受竟今此下去次释百八受也明眼识后亦生三受耳鼻舌身意识复尽然三六为十八此十八受数中若与烦恼相应□为不净不与烦恼俱起者为净故垢净□□□六复以三世分之为有八也当说

想众相应行众识众已下就行众中有相应不相应行等异今为取相应者为行阴故云相应行众也

何以故已下释上云下三众亦如是义也何以然明此三众等必与受相应共起受既具上闻义故下三众亦然所以同名众者以众多色成一色众众多受成一受众相行众等义亦然故名众也

复次佛说有四种想已下上但作一周总释今从此下去复当別释今且烈出四种想名下论一一解释也

与小法小欲小信等相应想名为小想也小法者得少许法也小欲者小有所求所求事□也小信者无大信心也

小色者与小色□□想也

小缘者缘小法小行等想也

复次□□□一种释也

缘诸法实相名诸法实相想□□释

行众者已下佛或时说者明一切有□□法不问相应行不相应行无非是行故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中云一切有为法名为行此初一意且广想举一切行义故云尔也

或说三行已下论一一释当说

受者扶受著义故名为受见者扶取像㒵义故名相此烦恼等唯在意地有此相扶等义故云此二属意行也当释

佛或诸十二因缘中三行下当释除受想余心数法及无想定等是名行众者既以有此法故虽灭受想属不相应行以得为行众所摄就五阴摄法义如此以是定故须属行众也当说

识众者已下第五以次释识阴

也佛者觉是知义是识之异名耳以眼等为□□识义强故但名眼等识不名尘识如以尘□义强故名尘为欲不名眼欲但强弱各有□□故然也当说

答曰已下摄大乘论破心善识□一异名义不用分明但因先生之意生后缘之意故分为意根意识欲论意根亦有缘义今但取其能生之义为根意亦有生义但取其了竟之义为识故此中言先生意故缘法缘生意识若摄大乘论以阿梨耶识为种子任持前灭识力不断故能生后识种子此种乃以相续力不断故能生后识也

九十六种道已下唯九十五是异道而此中所以通言九十六者为佛法中亦有偏执不解者故然当说

问曰不应□五众已下就释五阴中大有五意第一释□□体义已竟今次第二明难无五五阴也

问意言一切法不过色心合众多色以为□众今就识中离为四众但作异名说之那□乃言识众是心三众是数数但是心法而非心也此与大本经净论中文亦相似彼经佛说五阴但云色乃至识亦如是诸弟子不解佛意乃言但是于识无心数法若言有数复但执言有数无心以是故彼经云或说有心数或说无心数等也当说

答曰不然已下答意云受想行等是心数法但识正是心心但领数不得言唯是于心但异名说又称谓不孤兴名号不虗起名必有所目法必有所当既有心心数法之名岂无有心也当说

问曰汝不问我先说已下此意云□心即是烦恼者执言心即是烦恼不云烦恼□心数法也

答曰已下答意云若言□心即□烦恼者不应垢心次第得生净心何以故□□是心故今以垢净但是心法非是心故所以垢心次第得生净心净心次第得生垢心若言即是者垢净解或既其相反云何乃得为次第相生当知垢净而非是心也当说

问若尔何以故复说十二入等已下第三明于对患也此问意云若言有定数以色心等只分为五众者五众色心等既不异十二入等何故尔说多少不同也

答曰已下云我向言定数有五者此乃是众义应尔入界等既异不得为难也

或时略说或时广说者复是一种意释也

有众生于识中已下正出对患意也为此众生于色识不大耶或故合无□色心只为二众于心数法中不了故为离数为□众三分別令解故说五众也

复有众生□□总色中耶或故为离色五根五尘等为十□□入中虽有无作色但从多为十入所摄故□□出也

为不疑或心心数法故但以心为一意入□数受想行等三种在法入中为意识所缘故属于法入也故云心心数法为二处也

有众生多不了色心故为是众生诸十八界为不疑或数故只以心故合为一法界离色五根五尘等为十界法界中无作色义不別出者如上说离心五识意根意识等为七界故云色心为十七界也

或有众生不知世间苦已下明为著乐众生说于四谛何故此中乃释四谛上经文既总举阴入界四谛十二缘有为无等六法论主今者但释此五阴对患分中则因次总释而已下不別□□故于此中明此众生不知世间无常苦法□□说苦谛不知爱等诸烦恼是苦因故为说□谛欲论乃业是苦因今者乃言爱等烦恼为□因者明业犹烦恼而起如因无明故诸行生今就根本为语故然也不知灭苦之处故为说灭谛不知尽苦得灭方便故为说道谛也

或言世间无因无缘者云如刾头尖谁之所造飞鸟异色谁使之然也

耶因者如言梵天嗔时众生苦恼梵天喜时众生受乐等不知世间因缘相续失于正因故为说十二因缘非断非常法尔破断常病也当说

有人诸常法或说神常已下明此众生不识有为诸法皆是无常但缘会故有故为此众生说有为法以众生于无为法中生著少故但说此有为一边而已耳

譬如木□已下为无常生法作喻如木人内无神主但□□关厉也

师言昔有一人借他木驴駄米□□□此木驴行若迟者应当打㨝此人欲交木驴□疾故为急打㨝此木驴关戾既急故一向走□失此木驴去也

问曰是中说五众有何次第已下既是第四明其次第也

答曰已下若旧解之有三种次第一者是观行次第二者生心次第三者是缘境次第师云遍观经论只云色受想行识此既是观行次第诸经多尔二者如仁王经云色识想受行此即是生心次第明心不孤兴必借境兴起此心生次第即是缘境次第今解唯有二种次第无別有色想受行识为三种也今此中凡作两飜解释次第之义既是观行次第也当说

所以著此身者已下次释受众明□此身为受五欲乐故也以众生取相故已□

大智度论疏卷第十五


校注

插入此卷首题并尾题 释论卷第三十四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 本一作束 二一作一 释报应品第二 以字疑衍 义一作作 是下疑脱色字 波下疑脱若字 不下疑脱行字 以字字体不明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佛下疑脱言字 入疑一 不下疑脱可字 边疑逾 诸疑渚 来籍一作东葙 亦下惜佚数纸 释论卷第三十六习相应品第三之余 戏疑义 暖通煖 烈通列 □疑即 □疑垢 □疑垢 释字字体不明 说字字体不明 但字字体不明 □已下佚失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但【CB】伹【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但【CB】伹【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但【CB】伹【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A87] 已【CB】巳【卍续】
[A88] 但【CB】伹【卍续】
[A89] 已【CB】巳【卍续】
[A90] 但【CB】伹【卍续】
[A91] 已【CB】巳【卍续】
[A92] 已【CB】巳【卍续】
[A93] 已【CB】巳【卍续】
[A94] 已【CB】巳【卍续】
[A95] 已【CB】巳【卍续】
[A96] 已【CB】巳【卍续】
[A97] 但【CB】伹【卍续】
[A98] 但【CB】伹【卍续】
[A99] 已【CB】巳【卍续】
[A100] 已【CB】巳【卍续】
[A101] 已【CB】巳【卍续】
[A102] 已【CB】巳【卍续】
[A103] 已【CB】巳【卍续】
[A104] 已【CB】巳【卍续】
[A105] 已【CB】巳【卍续】
[A106] 已【CB】巳【卍续】
[A107] 已【CB】巳【卍续】
[A108] 但【CB】伹【卍续】
[A109] 已【CB】巳【卍续】
[A110] 已【CB】巳【卍续】
[A111] 已【CB】巳【卍续】
[A112] 已【CB】巳【卍续】
[A113] 已【CB】巳【卍续】
[A114] 已【CB】巳【卍续】
[A115] 已【CB】巳【卍续】
[A116] 已【CB】巳【卍续】
[A117] 已【CB】巳【卍续】
[A118] 已【CB】巳【卍续】
[A119] 已【CB】巳【卍续】
[A120] 已【CB】巳【卍续】
[A121] 已【CB】巳【卍续】
[A122] 已【CB】巳【卍续】
[A123] 已【CB】巳【卍续】
[A124] 已【CB】巳【卍续】
[A125] 已【CB】巳【卍续】
[A126] 已【CB】巳【卍续】
[A127] 已【CB】巳【卍续】
[A128] 已【CB】巳【卍续】
[A129] 已【CB】巳【卍续】
[A130] 已【CB】巳【卍续】
[A131] 已【CB】巳【卍续】
[A132] 已【CB】巳【卍续】
[A133] 已【CB】巳【卍续】
[A134] 已【CB】巳【卍续】
[A135] 已【CB】巳【卍续】
[A136] 已【CB】巳【卍续】
[A137] 已【CB】巳【卍续】
[A138] 已【CB】巳【卍续】
[A139] 已【CB】巳【卍续】
[A140] 已【CB】巳【卍续】
[A141] 已【CB】巳【卍续】
[A142] 已【CB】巳【卍续】
[A143] 已【CB】巳【卍续】
[A144] 已【CB】巳【卍续】
[A145] 已【CB】巳【卍续】
[A146] 已【CB】巳【卍续】
[A147] 已【CB】巳【卍续】
[A148] 已【CB】巳【卍续】
[A149] 已【CB】巳【卍续】
[A150] 已【CB】巳【卍续】
[A151] 已【CB】巳【卍续】
[A152] 已【CB】巳【卍续】
[A153] 已【CB】巳【卍续】
[A154] 已【CB】巳【卍续】
[A155] 已【CB】巳【卍续】
[A156] 已【CB】巳【卍续】
[A157] 已【CB】巳【卍续】
[A158] 已【CB】巳【卍续】
[A159] 已【CB】巳【卍续】
[A160] 已【CB】巳【卍续】
[A161] 已【CB】巳【卍续】
[A162] 已【CB】巳【卍续】
[A163] 已【CB】巳【卍续】
[A164] 已【CB】巳【卍续】
[A165] 已【CB】巳【卍续】
[A166] 已【CB】巳【卍续】
[A167] 已【CB】巳【卍续】
[A168] 已【CB】巳【卍续】
[A169] 已【CB】巳【卍续】
[A170] 已【CB】巳【卍续】
[A171] 已【CB】巳【卍续】
[A172] 已【CB】巳【卍续】
[A173] 已【CB】巳【卍续】
[A174] 已【CB】巳【卍续】
[A175] 已【CB】巳【卍续】
[A176] 已【CB】巳【卍续】
[A177] 已【CB】巳【卍续】
[A178] 已【CB】巳【卍续】
[A179] 已【CB】巳【卍续】
[A180] 已【CB】巳【卍续】
[A181] 已【CB】巳【卍续】
[A182] 已【CB】巳【卍续】
[A183] 已【CB】巳【卍续】
[A184] 已【CB】巳【卍续】
[A185] CBETA 按原书校注「义」字依人名当作「羲」字參《广弘明集》卷8(T52n2103_p0140a18)《辩正论》卷6(T52n2110_p0530a10)等
[A186] 已【CB】巳【卍续】
[A187] 已【CB】巳【卍续】
[A188] 已【CB】巳【卍续】
[A189] 已【CB】巳【卍续】
[A190] 已【CB】巳【卍续】
[A191] 已【CB】巳【卍续】
[A192] 已【CB】巳【卍续】
[A193] 已【CB】巳【卍续】
[A194] 已【CB】巳【卍续】
[A195] 已【CB】巳【卍续】
[A196] 已【CB】巳【卍续】
[A197] 已【CB】巳【卍续】
[A198] 已【CB】巳【卍续】
[A199] 已【CB】巳【卍续】
[A200] 已【CB】巳【卍续】
[A201] 已【CB】巳【卍续】
[A202] 已【CB】巳【卍续】
[A203] 已【CB】巳【卍续】
[A204] 已【CB】巳【卍续】
[A205] 已【CB】巳【卍续】
[A206] 已【CB】巳【卍续】
[A207] 已【CB】巳【卍续】
[A208] 但【CB】伹【卍续】
[A209] 已【CB】巳【卍续】
[A210] 但【CB】伹【卍续】
[A211] 已【CB】巳【卍续】
[A212] 已【CB】巳【卍续】
[A213] 已【CB】巳【卍续】
[A214] 已【CB】巳【卍续】
[A215] 已【CB】巳【卍续】
[A216] 已【CB】巳【卍续】
[A217] 已【CB】巳【卍续】
[A218] 已【CB】巳【卍续】
[A219] 已【CB】巳【卍续】
[A220] 已【CB】巳【卍续】
[A221] 已【CB】巳【卍续】
[A222] 已【CB】巳【卍续】
[A223] 已【CB】巳【卍续】
[A224] 已【CB】巳【卍续】
[A225] 已【CB】巳【卍续】
[A226] 已【CB】巳【卍续】
[A227] 已【CB】巳【卍续】
[A228] 已【CB】巳【卍续】
[A229] 已【CB】巳【卍续】
[A230] 已【CB】巳【卍续】
[A231] 但【CB】伹【卍续】
[A232] 已【CB】巳【卍续】
[A233] 已【CB】巳【卍续】
[A234] 已【CB】巳【卍续】
[A235] 已【CB】巳【卍续】
[A236] 已【CB】巳【卍续】
[A237] 已【CB】巳【卍续】
[A238] 已【CB】巳【卍续】
[A239] 已【CB】巳【卍续】
[A240] 已【CB】巳【卍续】
[A241] 已【CB】巳【卍续】
[A242] 已【CB】巳【卍续】
[A243] 已【CB】巳【卍续】
[A244] 已【CB】巳【卍续】
[A245] 已【CB】巳【卍续】
[A246] 已【CB】巳【卍续】
[A247] 已【CB】巳【卍续】
[A248] 已【CB】巳【卍续】
[A249] 已【CB】巳【卍续】
[A250] 但【CB】伹【卍续】
[A251] 已【CB】巳【卍续】
[A252] 已【CB】巳【卍续】
[A253] 已【CB】巳【卍续】
[A254] 已【CB】巳【卍续】
[A255] 已【CB】巳【卍续】
[A256] 已【CB】巳【卍续】
[A257] 已【CB】巳【卍续】
[A258] 已【CB】巳【卍续】
[A259] 已【CB】巳【卍续】
[A260] 已【CB】巳【卍续】
[A261] 已【CB】巳【卍续】
[A262] 已【CB】巳【卍续】
[A263] 已【CB】巳【卍续】
[A264] 已【CB】巳【卍续】
[A265] 已【CB】巳【卍续】
[A266] 已【CB】巳【卍续】
[A267] 已【CB】巳【卍续】
[A268] 已【CB】巳【卍续】
[A269] 已【CB】巳【卍续】
[A270] 已【CB】巳【卍续】
[A271] 但【CB】伹【卍续】
[A272] 已【CB】巳【卍续】
[A273] 已【CB】巳【卍续】
[A274] 已【CB】巳【卍续】
[A275] 已【CB】巳【卍续】
[A276] 已【CB】巳【卍续】
[A277] 已【CB】巳【卍续】
[A278] 已【CB】巳【卍续】
[A279] 已【CB】巳【卍续】
[A280] 已【CB】巳【卍续】
[A281] 已【CB】巳【卍续】
[A282] 但【CB】伹【卍续】
[A283] 已【CB】巳【卍续】
[A284] 已【CB】巳【卍续】
[A285] 已【CB】巳【卍续】
[A286] 已【CB】巳【卍续】
[A287] 已【CB】巳【卍续】
[A288] 已【CB】巳【卍续】
[A289] 已【CB】巳【卍续】
[A290] 已【CB】巳【卍续】
[A291] 已【CB】巳【卍续】
[A292] 已【CB】巳【卍续】
[A293] 已【CB】巳【卍续】
[A294] 已【CB】巳【卍续】
[A295] 已【CB】巳【卍续】
[A296] 但【CB】伹【卍续】
[A297] 已【CB】巳【卍续】
[A298] 已【CB】巳【卍续】
[A299] 已【CB】巳【卍续】
[A300] 已【CB】巳【卍续】
[A301] 已【CB】巳【卍续】
[A30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智度论疏(卷15)
关闭
大智度论疏(卷1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