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五〔龙躬〕

△次例藏识明受俱(二)初征

此染污意何受相应

补遗 前初能变识別立受俱门今不別立故征问

△次释(三)初师喜受俱

有义此俱唯有喜受恒内执我生喜爱故

△次师四受俱(二)初斥前非

有义不然应许喜受乃至有顶违圣言故

音义 瑜伽论说喜受只通二禅第七识徧三界若喜受俱应许喜受随第七通至有顶则违圣言

△次申己义

应说此意四受相应(至)缘唯舍地善业果故

音义 此师释意通具四受谓随所缘界地果报不同故

△三师舍受俱

有义彼说亦不应理(至)故此相应唯有舍受

音义 变异受者谓忧喜乐三变易不定故谓此末那唯缘内我恒无转易故不应与变异受相应又此下次以颂不別说显定与藏识是同唯有舍受

△次已转依

未转依位与前所说(至)恒于所缘平等转故

音义 先明未转依位与十八心所俱起已如前说今次明转依位心所有二十一如第八识已转依者举例明也谓第八于未转依位唯五心所已转依位亦有二十一心所俱故唯舍下次明受俱转依心所既同第八亦应与彼转依第八同是舍受任运而转以彼证得十种平等性故恒于所缘平等转故

△七三性门(二)初问答总标

末那心所何性所摄有覆无记所摄非余

音义 先问有覆下举颂答谓唯是有覆无记性摄非余三性也

△次正释颂义(二)初未转依

此意相应四烦恼等(至)任运转故亦无记摄

合响 先正释圣道即圣慧眼自心即真实义如上下例明根随烦恼通染二性今云唯有覆无记者何也例云如上二界诸烦恼等而由定力之所摄藏不起现行是无记摄此意相应烦恼由所依识极微细故唯是俱生任运转故故此亦是无记性摄开蒙问唯有覆答有四惑覆故是有覆有覆义如三性门问既四惑俱何不成恶答四惑非是唯不善性第七又无强思计度所以不成不善性也

△次已转依

已转依唯是善性

△八界系门(二)初问答总标

末那心所何地系耶随彼所生彼地所系

补遗 先问随彼下举颂义答地谓三界九地初彼字指藏识次彼字谓界地

△次正释颂义(二)初未转依

谓生欲界现行末那(至)之所系缚名被所系

补遗 释中有三义初约自地藏识明所生所系谓生欲界有情所有现行末那王所即欲界系乃至生于有顶即有顶系云何知然末那王所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缘他地执为我故若起下次约彼地藏识明所生所系此中异熟藏识二名双举者何也若约当地异熟果报已具故唯就末那执藏边说单举藏识若言彼地异熟未就约当起彼地边说故藏识异熟二名双举谓在欲界有情若起上界彼地酬先引业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此染污末那缘彼藏识执为内我即系属彼名彼所系前二彼字谓界地后三彼字指藏识或谓下又一解约彼地烦恼明所系谓生欲界现行末那相应心所即为欲界诸烦恼等之所系缚乃至有顶应知亦然名彼所系

△次已转依

已转依即非所系

补遗 转依位中烦恼已灭亦不执我故非所系

△九伏断门(二)初问答总标

此染污意无始相续(至)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音义 先问阿罗汉下举颂答

△次正释颂义(二)初別明无染污意(三)初总明

阿罗汉者总显三乘(至)俱暂伏灭故说无有

音义 先明三乘无学此染污意现种永断名无次明有学灭定出世道中暂伏名无灭定出世道即有学位所修定慧也

△次別释(二)初明有学暂伏灭(二)初住定道暂伏灭(二)初出世道

谓染污意无始时来(至)俱无漏故名出世道

音义 先示末那微细俱生必无漏道方能伏灭真无我解者见道生空根本智智能破我违此染意是彼等流者谓后得智是彼真无我解等流是故亦与染意相违真无我下结会颂文此之二智俱名出世道也

△次灭尽定

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

补遗 灭尽定由无漏后得智而入故是圣道等流染意不行最极寂静故亦非有

△次出定道复现行

由未永断此种子故(至)此复现行乃至未灭

音义 谓正在定道虽暂伏灭由未断种子故从二位起已犹复现行乃至未灭已还仍相续转

△次明无学永断灭(二)初正明无学位

然此染意相应烦恼(至)故无学位永不复起

补遗 先明断相断相有三一见所断二修所断三非所断若分別烦恼见道所断无漏善法不通见修二断是非所断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是染污故意显是修所断非余二断也极微细下明断之分齐言有顶地下下烦恼者此约六识中俱生烦恼三界总有九地每地各九品合有八十一品烦恼自麤至细次第別断有顶下下品正当第八十一品极微细故直至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断此染意相应俱生亦极微细所有种子与彼有顶地六识俱生烦恼一时顿断何者彼此烦恼势力齐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同彼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三乘无学永不复起金刚喻定现前者声闻那含后心缘觉将证果时菩萨法云地后心开蒙云第七我执三乘见后或行不行大乘八地后永不行我执种子直至三乘金刚心断

△次例明回趣者

二乘无学回趣大乘(至)应义等故不別说之

音义 问三乘无学永害染意已如上说然有一类二乘已证无学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实是菩萨已永害此意何不言之释云二乘回心虽是菩萨以应供等三义同故亦名阿罗汉故不別说

△次通明染净意有无(二)初安慧明三位染净俱无

此中有义末那唯有(至)又说为识杂染依故

补遗 此师释意唯有烦恼障相应染末那反显不许有净末那圣教下证成染净俱无初一句证成三位无净末那次二句反证三位无染末那为识杂染依者谓此染污末那为六识杂染依止故摄论云此识是余烦恼识依止此烦恼识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开蒙问安凭何说无净七答由说七唯人执对法等说三位无故显扬不说净位有故摄论不说有净依故凭此教理三位无体

△次护法明三位无染有净(二)初斥前非(二)初标违教理

有义彼说教理相违(至)定有俱生不共依故

补遗 此就标章中略示违教理初句总斥出世下別明先明违教经即解脱经宗镜问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有二义一名不必如义彼无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显通无漏即知此名非唯有漏(文)执无净意岂非违教无染下次明违理无染意识即净第六也不共依谓意根即净末那为净第六俱生不共依故量云无染意识是有法净末那为俱有依宗定有俱生不共依故因如有染时意识喻执无净意岂不违理开蒙问护凭何教却说净七答解脱经说出世末那故知有净护难安曰汝说三位无第七识彼时第六应无所依安质曰对法何说三位无七护会曰说无染七名无第七非无净七安难曰教明说无何理敢违护例云如说四位无阿赖耶非无八体七亦应尔

△次释违教理(二)初违圣教(三)初违瑜伽

论说藏识决定恒与(至)尔时藏识定二俱转

音义 先引文若住下次以论意显灭定圣道二位有净第七谓住灭定已灭前六不恒行心心所及第七恒行心心所染污一分若无出世末那尔时藏识应无识俱便非恒定一识俱转如何论说藏识决定一识俱转谓末那耶住圣道时必以意识作无漏观故起无漏净第六时若无净第七尔时藏识应唯一意识俱如何论言意识起时尔时藏识则二俱转所谓意识及于末那

△次违显扬

显扬论说末那恒与(至)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音义 先引文彼论具云意者谓从阿赖耶种子所生还缘彼识我痴我爱我我所执我慢相应或翻彼相应于一切时恃举为行或平等行与彼俱转了別为性故知下结示通染净谓彼论言四烦恼相应者即有覆无记人我见相应染污末那或翻相应我慢恃举为行俱转者即无覆净无记法我见相应末那或平等行俱转者即善净无漏平等智相应末那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三违本论

若由论说阿罗汉位(至)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音义 谓若言本论颂说阿罗汉位无染意故便无第七亦应由颂言阿罗汉位舍藏识便无第八净识彼既不云非无第八无垢识体此云何言无出世末那故知颂言三位无者依染意说非无净体

△次违正理(四)初平等智无依

又诸论言转第七识(至)许佛恒行如镜智故

音义 先引文彼如下释先顺明余智谓成所作等三智此识下反难识是所依智是能依不可下遮计若谓平等智依六转识则所依六识既有间断能依平智亦应间断理则不然何者论许诸佛恒行平等性智如圆镜智无间断故量云平等智是有法定有所依相应净识宗因云非离所依有能依故喻如余三智又量云平等智是有法不可说依六转宗因云许佛恒行故喻如镜智初量真能立次量真能破

△二第八识无依

又无学位若无第七识(至)然必有此依如余识性故

音义 量云无学位第八识有俱有依是识性故如余识喻

△三法我见无依

又如未证补特伽罗(至)彼未证得法无我故

音义 先举人我执亦应下例有法我执此识下反显有第七谓恒行法我执所依识者即是第七此识若无彼依何识不可说依第八识何者法我见即慧八无慧故彼非所依由此下劝信谓彼但执圣教皆言三位无者唯无烦恼所依末那耳应信三位不无所知障相应末那彼未证得法无我故

△四第六识无依

又诸论中以五同法(至)五恒有依六亦应尔

补遗 先顺明意识有依显有第七五同法者谓以前五识为第六识同法喻也量云第六意识是有法定有俱生不共依宗极成六识随一摄故因同喻如眼等五识谓眼识依眼根乃至身识依身根此正以五同法证有第七为第六识依第七即第六意根也圣道下次反显第六无依宗因有失谓二乘圣道灭定无学起观智时若无净七为第六依则宗上有能別不极成失何者若圣道起时但有第六相应生空观智而无第七为第六俱有依则后陈宗法非极成矣能別即后陈宗法正指第七识言又因中犯共不定过何者为极成六识随一摄故因五识定有所依而第六于无漏位中不定有依反被外人出过云为等六如前五一切时中定有所依而成就第六有依之宗乎为前五如无漏第六亦无有依而成就前五无依之宗乎有依无依皆共此因是犯共不定故若谓五根是第六意根同法喻者量云第六意根是有法为第六意识俱生不共依宗极成六根随一摄故因同喻如五根第六意根即第七末那故以同法五根证有第七为第六依若无第七宗有所別不极成失前陈有法为所別正指第七不许有净七前陈有法非极成矣又因中犯所依不成过以前陈无第七为第六所依故七既非有六何所依释中同法虽分根识二义俱善不妨并出或应二句例难六既无依五亦应尔五恒二句顺成五依恒有六亦应然

△次申正义(二)初明无染有净

是故定有无染污意(至)非无第八此亦应尔

补遗 言彼无有者依染意说此结会颂文之义如说下举例证有

△次明染净差別(二)初通明染净末那略有三种(二)初标

此意差別略有三种(至)三平等性智相应

△次释(三)初人我见相应末那

初通一切异生相续(至)识起补特伽罗我见

音义 人我见相应末那一切异生恒时相续二乘下明间起一类菩萨谓渐悟者二乘有学及第七地已前渐悟菩萨于无漏心位则不现起若于有漏心位彼末那缘藏识起人我见开蒙云人我见相应位一切有漏皆是此位转成无漏便非此位

△次法我见相应末那

次通一切异生声闻(至)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音义 法我见相应末那一切异生声闻独觉彼未证得法无我故恒时相续一切下明间起谓大乘八地已上不分渐顿一切菩萨于法空智果现前位则不现起若于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意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八地已上已舍藏识故彼第七唯缘异熟)

△三平等智相应末那

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至)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音义 平等性智相应末那一切如来永断二障究竟二空故恒相续菩萨下明间起若菩萨于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则不现起于法空智现前位彼意缘无垢异熟识起平等性智无垢异熟者以平智起时所缘第八暂有思量无我相故观起执亡故名无垢金刚道前异熟未空仍名异熟故云无垢异熟

补遗 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者等于何法宗镜云第七因中有漏唯缘我境无漏缘第八及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

△次別明我法二执相应末那(三)初明见所依(二)初明我见依法执

补特伽罗我见起位(至)如夜迷杌等方谓人等故

音义 宗镜云此显初位必带后位以初短故人我起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如人夜行先迷枝杌方谓人等杌喻法执人喻我执

合响 开蒙问何故二执却得俱起答我执必依法执起故所以俱生问其理如何答以先执法为实有后方执有作受等用(宗镜云法我有自性胜用等人我有主宰作者等)故须同时又云我法二执谁宽谁狭答法宽我狭问为甚如此答迷人必迷其法迷法未必迷人问何以故答能持自体皆名为法有常一用方名为人

△次明二见依一慧

我法二见用虽有別(至)不相违故此亦应然

音义 问我法二见其用各別云何俱起不相违耶答我法二见用虽有別其体无殊同依一慧故不相违例如眼识体一俱时而有了別青黄等多用乃至身识体一而有了別冷煖等多用同依一识不相违故

△次明二执伏断(二)初通明三乘起灭(二)初我执伏位唯起法执

二乘有学圣道灭定(至)起法执我执已伏故

音义 我执伏位有三类文中先分列三类末后皆唯二句总收结成一二乘于有学位中圣道灭定现在前时唯起法执我执已伏定慧起时障治相违二顿悟菩萨于十地修道位中唯起法执我执已顿伏故三有学渐悟菩萨于初地至第七地有学位中彼皆生空智果现在前亦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

△次我执断位亦起法执

二乘无学及此渐悟(至)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

音义 此我执断位唯有二类谓二乘无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回心向大渐悟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

△次別明菩萨起灭(二)初正释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至)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音义 此別明深位菩萨起法执一切者若顿若渐菩萨我执皆永不行或已下释不行义渐则永断不行顿则永伏不行若法智不现法执犹起问法空智果虽不现前生空智现前智生执尽云何犹起释云生空智与法执不相主对故不相违

△次引证

如有经说八地以上(至)不尔烦恼亦应在故

音义 先引文此所下次释意所知障即法执以烦恼障依所知障起烦恼虽不现行所知犹在故云唯有所知障在然是现非种此证八地已上所起法执是现行非种子不尔者设谓深位菩萨是种非现则烦恼障亦应说在何也以烦恼种亦未断故

△三判属法执末那(二)初约大小乘通判二性

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至)名无覆不障彼智故

音义 此法我见相应末那于二乘人俱断烦恼不求法空所有法执俱意不障彼生空智故不名为染唯是无覆无记所摄菩萨反是所有法执俱意障彼法空智故亦名为染由此亦名有覆无记

△次立比量判属异熟生

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至)余不摄者皆入此摄

音义 谓此法执俱意虽随第八所生所系然是异熟生摄非异熟果何者从异熟识恒时生故此名下举例明谓异熟果名局异熟生名通如增上缘余三缘之所不摄者皆增上摄此名亦尔于真异熟果所不摄者皆异熟生摄故量云异熟生是有法余不摄者皆入此摄宗因云此名通故喻如增上缘

△次证有第七(三)初问答总标

云何应知此第七识(至)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音义 小乘谓但是第六识入过去名意无別七体故为此问

△次教理別明(二)初引教(二)初正引(四)初泛引大乘证三名(三)初引经

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至)了別名识是三別义

音义 古疏释云此上总解为小乘谓未来名心过去名意现在是识种种分別然无別体今引经证

△次释义

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至)麤动间断了別转故

音义 清凉释云谓为一切现行所熏是集诸法种现法为依种子为因能生一切云起诸法故缘藏识等者因中有漏唯缘我境因中无漏缘于第八及缘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故论云等麤动者易了名麤转易名动不续名间各有所缘故得別名又云若集起以解心第八独名心若积集以解心八识皆名心若思量以解意第七独名意若以等无间缘以解意八识皆名意若以了別別境以解识前六独名识谓了差別六尘境故若了別以解识八识皆名识即別释之义广如彼释

△三证成

如入楞伽伽他中说(至)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二通引大乘证第七

又大乘经处处別说有第七识故此別有

补遗 处处別说有第七识非谓第六入过去名为意也故此別有者正答前离眼等识有別自体之问

△三指前比量证至教

诸大乘经是至教量前已广说故不重成

音义 谓前初能变中已引圣教及立比量证大乘经极成此中故不重说

△四重引解脱证第七

解脱经中亦別说有(至)过去未来无自性故

音义 先引颂文次彼经自释颂言先释前二句对治下释第三句尔时下释第四句无自性者此诸烦恼无实自体非今现无本来常寂但于迷时妄谓有悟后始知空耳

△次指广

如是等教诸部皆有恐厌广文故不繁述

△次显理(三)初结前起后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

△次显示正理(六)初恒行无明(二)初引经证有

谓契经说不共无明(至)若无此识彼应非有

补遗 此引经说不共无明证有第七无明为能依第七为所依此以能依显所依若无二句反显经说不共无明由依第七而有若无此识所说无明彼应非有非离所依有能依故

△次依经释义(三)初正释恒行(二)初释(二)初顺释(三)初正释

谓诸异生于一切分(至)覆真实义障圣慧眼

音义 一切分者谓善恶升沉定散五趣等位覆真实义者谓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为此所覆而不發明障圣慧眼者真无漏道清净慧眼为此所障而不开明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二卷云今说不共者谓此微细常行行相难知覆无我理蔽无漏智名覆蔽真实真实有二义一无我理二无漏见义亦有二一境义谓见分境二义理谓真如理(文)

△次引证

如伽他说真义心当生(至)一切分谓不共无明

音义 此颂即摄大乘本论彼论释初二句云谓能障碍真实义见彼若现有此不生故意明能照真理无分別智方当生时为彼所障而不生故释次二句云是善不善无记位中常随转故意明一切异生于善等三性位中此不共无明俱行而不舍也

△三结示

是故契经说异生类(至)酔缠心曾无醒觉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二卷云谓无明是暗义七俱无明恒行不断是长暗义由长暗故名为长夜唯此无明为长夜体余法皆无长夜之义唯此独有故名不共除此已外余法有一类长相续义而无暗义或有一类虽有暗义而无长相续义应作四句分別一者有是长而非是夜如七俱贪等三二者有是夜而非长如前六识相应无明三是长亦是夜七俱无明是四者非长非夜前六识除无明取余贪等(文)无明所盲即障圣慧眼醉缠心即覆真实义

△次反显

若异生位有暂不起(至)有行不行不应理故

补遗 谓异生位有暂时一念不起此无明时便与圣教相违以此迷理不共无明念念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无有一息间断谓此无明有行与不行不应理故

△次结

此依六识皆不得(至)许有末那便无此失

音义 若不信有此染污第七依何识说恒行不共无明若言依六转识皆不得成何者若以所依六识言六识间断无明亦应间断若以能依无明言无明恒染六识亦应恒染许有末那便无二失

次料简不共(二)初问

染意恒与四惑相应此俱无明何名不共

音义 此染第七恒与四惑相应无明起时与三共转何以无明独名不共

△次答(三)初师谓无明是根本名不共

有义此俱我见慢爱非根本烦恼名不共何失

音义 此师谓意俱无明是根本惑见慢爱三非根本摄虽四俱起三非同类是故无明独名不共

△次师谓无明是主义名不共(二)初斥前非

有义彼说理教相违(至)与四烦恼恒相应故

音义 初句总斥纯随下出所由谓此三既非根本烦恼纯随烦恼中何不说之此三是十根本摄故处处皆说染意与四惑俱何独此三非根本惑

△次申己义(二)初立义

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至)曾不省察痴增上故

音义 宗镜第五十二卷云主是自在义为因依义与彼为依故名不共何故无明名为不共谓从无始际显长夜常起恒内明一切时不了空理曾不省察彰恒执我无循反时此意总显痴主自在义

△次释难(二)初难

此俱见等应名相应

音义 问意云痴既增上是主名为不共见慢爱三非增上非主应名相应烦恼耶

△次释

若为主时应名不共如无明故许亦无失

音义 答意云此俱见等若为主时应亦名不共谓流转生死贪爱为主障于圣道见慢为主例如无明许亦无失

△三师谓恒行唯七有名不共(二)初立义

有义此痴名不共者如不共佛法唯此识有故

音义 无明名为不共者唯此第七识有余识所无如十八不共佛法唯如来有余人所无故名不共

△次释难(二)初释余识应例难(二)初难

若尔余识相应烦恼此识中无应名不共

音义 难意云此俱无明余识所无名不共者余识相应之惑此识中无亦应名不共耶

△次释

依殊胜义立不共名(至)唯此识有故名不共

音义 先直答谓此无明名不共者依殊胜立非谓此有彼无名不共谓第下转释此俱无明无始恒行障真实理及无漏智如是殊胜业用此有余无故名不共

△次释余三应例难(二)初难

既尔此俱三亦应名不共

音义 难意谓此俱无明恒障理智余识所无名不共者此俱见慢爱三胜用亦然亦应名不共耶

△次释

无明是主独得此名(至)对余痴故且说无明

音义 无明是主者摄论释此见慢爱三皆用无明而为因故谓由痴是见等三中之主独得此名余若为主(躭著高举执我为主之时)亦名不共然今为对余识俱痴显此胜用且说无明不言余三耳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二卷云以主是不共义不共即独一义此七俱无明不但不与余识共兼亦不与自聚贪等三共谓虽与同聚贪等俱起而贪等无长夜暗义贪等以染著等为义此以长暗为义与彼不同故名不共(文)

△三结判不共(二)初约识判(二)初正判

不共无明总有二种(至)独行不共此识非有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二卷云一恒行不共者此识俱是今此所论余识无也二独行不共者不与忿等相应起故名为独行或不与余俱起无明独迷谛理此识非有此以第七恒时迷暗名不共六识中无者无恒时义但有独起之义名为不共问恒行不共无明相应有几种义答有四义古德云一是主者谓前六识无明是客有间断故第七无明是主无间断故二恒行者有漏位中常起现行不间断故名恒行三不共者不同第六识独头名不共第六不共但不与余九烦恼同起名为不共若第七名不共者障无漏法胜故又恒行不间断故四前六识通三性心时此识无明皆起现行谓前六识善性心时于施等不能忘相者皆是第七恒行不共无明内执我令六识等行施时不能达三轮体空

补遗 余识所无摄论云谓能障碍真智生愚此于五识无容说有是处无有能对治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非于不染意识中有由彼此应成染性故亦非染污意识中有与余烦恼共相应时不共无明名不成故若立意识由彼烦恼成染污者即应毕竟成染污性诸施等心应不成善彼烦恼相恒相应故若说善心俱转有彼烦恼是即一向与彼相应余不得有此染污意识引生对治不应道理若说染污意俱有別善心能引对治能治生故所治即灭应正道理故曰余识所无

△次引证

故瑜伽说无明有二(至)非贪等俱者名独行无明

音义 瑜伽第五十八卷云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者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拣择覆障缠褁暗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次约断判(二)初约二断別判独行不共

是主独行唯见所断(至)忿等皆通见所断故

音义 释独行有是主非主二义兼判见修二道所断是主者力用麤猛能生余惑發恶业故显是分別故见所断何以知之如经言有学已断不共无明不造新业故知是主是见所断非主者行相微细无力引生余惑不發业故显是俱生故修所断亦修断者意兼见所断故忿等皆通见所断者意明忿等小随各自为主故皆见道所断今非主独行既与彼俱起故亦通见所断

合响 开蒙问何名是主独行答不与忿等小十俱者名为是主问何以故答忿等十法自类不俱各自为主此之无明既然不与是主者俱独自行时自便为主是故名为是主独行问何名非主独行答与忿等俱名为非主问此之无明各何时断答是主独行唯见所断非主无明通见修断

△次约五部通判二种不共

恒行不共余部所无独行不共此彼俱有

合响 准俱舍论见修二断分为五部见四谛所断各为一部修唯一部(部者分也类也根本十惑各由迷于谛理而起故各有部分一一谛下各起多惑故部类不同)今云余部即见四部此即修部彼即余部谓恒行不共唯修所断故云余部所无独行不共通见修断故言此彼皆有

△二意法为缘(二)初引经证有

又契经说眼色为缘(至)若无此识彼意非有

音义 宗镜第五十二卷云眼根色境为二缘引生眼识乃至意根法尘为二缘引生意识若无第七识者即应第六识唯有法尘为缘应无所依根缘既有俱有根者明知即是第七识与第六识为俱有根(文)此证成斥无第七

△次释成经义(三)初以前五例第六识应有依

谓如五识必有眼等(至)此识若无彼依宁有

音义 例如眼等五识是六转识中摄必有眼等五根为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意识既是六识中摄理应许有如是所依彼依即是第七识此识若无彼依宁有

补遗 五根为五识依有三义一者增上由根發识故二者不共眼识自依眼根不与耳识等共故三者俱有眼正见时识正了別同一刹那无前后故余耳等亦然故云增上不共俱有所依

△次遮小乘肉团心为第六依

不可说色为彼所依(至)随念计度二分別故

音义 宗镜第五十二卷谓小乘云我宗取肉团与第六为依何要別执有第七识耶论主破云亦不可说第六依于色故(肉团是色法故)第六必依意有说意非是色故又说第六有三分別随念计度自性分別故若许第六依色而住者即同前五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別矣

△三遮小乘根先识后为所依

亦不可说五识无有(至)如心心所决定俱时

音义 宗镜小乘救云我宗五识根先识后故即前念五根發后念五识论主破云俱有依者如芽依种起芽种俱时影借身生身影同有识依根發理必同时无前念根發后念识故既若五识有俱有根将证第六亦须有俱有根即第七识也

△三立量结显

由此理趣极成意识(至)极成六识随一摄故

音义 显自名处者谓依眼之识名为眼识乃至依意之识名为意识即显自名之内六处等无间不摄者非等无间意根之所摄增上生者谓根是识之增上生缘随一摄者谓于六中随一所摄量云极成意识是有法必有下宗极成六识一摄故因如眼等识喻

△三思量名意(二)初引经证有

又契经说思量名意若无此识彼应非有

△次释成经义(二)初正释(二)初遮第六等无间名意

谓若意识现在前时(至)既尔如何说名为意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二卷小乘云但是第六等无间名思量意何要別说第七为思量意耶论主破云且如第六意识现在前时前念等无间意已灭无体如何有思量用名意耶

△次遮假说名意(二)初遮假说

若谓假说理亦不然无正思量假依何立

音义 恐彼计云思量名意者应知假说非实有体破云假名为意由正思量无正思量假依何立

△次遮曾有思量

若谓现在曾有思量尔时名识宁说为意

音义 救云意识现在曾有思量今虽已灭得名为意何要別说第七为思量意耶故破云第六意识若居现在时虽有思量尔时名识不名意故要待过去方名为意此以小乘计现在名识过去名意故

△次结示

故知別有第七末那(至)已灭依此假立意名

音义 故知须信有第七识以具思量名意故若等无间意依此假立得名意耳

△四无心定別(二)初引经证有

又契经说无想灭定染意若无彼应无別

△次释成经义(二)初正释(二)初明无第七二定无別

谓彼二定俱灭六识(至)一有一无彼二何別

音义 谓彼灭尽无想二定俱灭六识及彼相应心所体数无异体即心体数即心所前六王所二定俱灭故曰无异若无下意显灭定无染意无想有染意故二定有异若无第七二定一有一无彼二何別

△次遮二定別有差別因

若谓加行界地依等(至)此若无者彼因亦无

音义 彼救云二定別者由加行等有差別故何关第七识耶集论谓此二定有五差別一所依二自体三假立四作意五界地此中加行即彼第四作意界地如名依等者依即所依等余二种理亦下破差別因由此有者谓由有此第七识故成五差別若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此定唯属第四静虑若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及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虽属有顶而无漏摄此即加行界地之差別所依別者灭定是佛弟子依正教说力起故无想由诸外道依邪教说力起故余二可知此五差別皆因意有

补遗 自体別者无想定体属有漏灭尽定体属无漏假立別者依有覆第七缘无想第八为真解脱处假立无想定依无覆第七缘异熟识以为无我假立灭尽定

△次结示

是故定应別有此意

△五无想天染(二)初引经证有

又契经说无想有情(至)若无此识彼应无染

△次释成经义(二)初正释(二)初明无意无想非染

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至)便非圣贤同所诃厌

音义 异生我执唯于六七识中有彼天长时无六转识若不许彼有染污意一期生中应无我执曾不见有具缚凡夫一期生中都无我执彼天长时既无我执应如涅槃清净无漏便非圣贤同所诃厌

△次明无意展转有过

初后有故无如是失(至)余法受熏已辩非理

音义 谓彼救云彼天六识及彼心所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初后半劫有第六识起我执故无如是失(意谓有第六识起我执故即是彼天之染何定要有第七识)中间下破云初后虽有中间四百四十九劫无故有过去来下复救云过去未来有我执故无如是失彼非下破云过去未来非现非常如空华等现常无故有过所得下重斥非理所得无者谓彼有情于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得彼天异熟染污末那即缘彼执我依之麤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中假立无想报若无此识彼天异熟则不应有所得无想异熟既无能得无想有情亦无恐彼救云无想异熟是不相应行岂非是有不相应行依色心分位假立不是实有已遮破藏识无者谓有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摄藏一切染净品法令不失故因斯以立阿赖耶名无此执藏彼识非有既无执藏染净诸法熏习亦无何者余法受熏前文已辩理非有故

△次结示

故应別有染污末那(至)由斯贤圣同诃厌彼

音义 宗镜云有第七于彼起我执是异生故出定已后复沉生死起诸烦恼圣贤诃彼若无第七不应诃彼无过失果

△六三性心染(二)初引经证有

又契经说异生善染(至)若无此识彼不应有

△次释成经义(二)初正释(二)初约相缚释(二)初释

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至)所起施等不能亡相

音义 谓异生类善染无记三性心时前六转识虽外起善恶及不动业而第七相续执我由内恒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善业不了体空执取于相

△次证(三)初引文

故瑜伽说染污末那(至)末那灭已相缚解脱

音义 论意云染污末那徧为前六染识依止彼若未灭令六识中相缚见缚不得解脱染污灭方得解脱相即相分了別即见分

△次释义

言相缚者谓于境相(至)不得自在故名相缚

音义 相缚者谓由染意恒执我故令六转识于所缘依他境上不能了达非有非无缘生如幻事等由斯为彼见相二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

△三重证

依如是义有伽他言(至)未灭时识缚终不脱

△次约成漏释(二)初简六识等不能成漏(四)初简烦恼

又善无覆无记心时(至)勿由他解成无漏故

音义 又善及无覆无记心时若无第七恒起我执则彼善等应非有漏何者自相续六识中所有烦恼与彼善等不俱起故自相续者谓后念眼识续前念眼识等设彼救云现在烦恼虽不与善等俱而由过未烦恼故成有漏破云去来缘缚理非有故他惑者谓他人烦恼如施者之心虽善由受者心中有惑故令施心成于有漏他解谓他人无漏净解意谓非由他受者烦恼能令我施者善心成漏若尔设受者是无漏净田亦能令我施者有漏心成无漏耶故知善无记成有漏者由第七内恒执我故耳

△二简随眠

又不可说別有随眠(至)彼非实有已极成故

音义 恐彼转计云別有一法名曰随眠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于善等时现相续起由斯善等成有漏法故先云又不可说等随眠非实已极成故如第二卷中明

△三简漏种

亦不可说从有漏种(至)勿学无漏心亦成有漏故

音义 又恐彼转救云善等有漏由从有漏种生成于有漏故复遮云亦不可说等何者彼种先无因可成有漏故意谓有漏成种必由第七识执我与善等现行俱熏成漏种若无第七彼种先无有因成有漏种何得从漏种生有漏法耶非由下复举例破谓非由漏种令现行善等成有漏法勿学无漏心亦成有漏何者以彼有学位中犹有有漏种在学无漏心即有漏位中所现起无漏心也

△四简染引

虽由烦恼引施等业(至)彼复如何得成有漏

音义 又彼计云善等心时虽非惑俱而由此前烦恼引起故施等业成有漏法释云虽由烦恼引起施等而施业起时烦恼已灭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何者以有漏言表与漏俱故又无下反例诘破若谓施等善心是烦恼所引成有漏者又第六起无记业不待现缘非烦恼引彼复如何得成有漏意谓成漏由漏俱正由第七识同时执我故也

△次正明六七互益成漏(三)初正释

然诸有漏由与自身(至)异生既然有学亦尔

音义 诸有漏者谓善无记等自身简非他惑现行烦恼简非随眠及种谓即第七识俱我执等俱生俱灭简非不俱起互相增益者谓六识中所起施等时由与自身第七识现行我执俱生俱灭故六七互相资益方成有漏由此复熏成有漏法种异生二句例有学位谓初二三果圣人俱生惑犹未永尽故成有漏与异生同

合响 开蒙问善与无记自体非染由何成漏答由与第七烦恼俱起互相增益故成有漏所谓成漏有漏俱善等由七漏

△次释难

无学有漏虽非漏俱(至)故成有漏于理无违

音义 难云有学未尽我执而与漏俱故成有漏则有漏言必表漏俱无学位中已断我执则非漏俱云何亦有有漏法耶释云无学有漏(谓异熟根身也)虽非自身现行烦恼互相增益而成葢从先时熏成有漏种起故成有漏于理无违然不复熏有漏法种自相续中非漏俱故

合响 开蒙难曰二乘无学有漏之法既非漏俱如何成漏答由从有漏旧种生起故是有漏

△三结成

由有末那恒起我执(至)此意若无彼定非有

△次结示

故知別有此第七识

△三指广劝信

证有此识理趣甚多(至)诸有智者应随信学

△三通妨总结

然有经中说六识者(至)而识类別实有八种

合响 难云余处经中唯说六识不言七八识者何耶释义如文宗镜第五十二卷云第七末那诸教同诠群贤共释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超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玅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文)释第二能变竟

三第三能变(二)初明差別等前六门(二)初广释六门(二)初释前四门(三)初结前问后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次举本颂答

颂曰次第三能变(至)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开蒙问解三能变有几门答有九门一差別门(次第至六种)二体性门(了境为性)三行相门(了境为相)四三性门(善不善俱非)五心所相应门(此心所至不定)六受俱门(三受共相应)七共依门(依止根本识)八俱转门(五识随缘至依水)九起灭分位门(意识常现至闷绝)

△三末论释成(三)初差別门(二)初标

论曰次中思量能变识后(至)随六根境种类异故

补遗 圆觉小钞卷四下云随六等者是总标六识随根随境而立名也以所依根及所缘境各有六別名种类异识随彼异故非多少亦非定別又明此识既随根境有六数定明得名时非唯据一即于根境二处得名大论亦说随根名识随境名识

△次释(二)初正释立名(二)初随根立名(二)初正释

谓名眼识乃至意识(至)五谓依發属助如根

补遗 圆觉小钞卷四下应先问云既辩识得名实通根境何为诸论依根得名谓名眼识乃至意识故此答云具五等也胜于境故偏从根称五义者但列云五谓依發属助如根而无解释今据对法论释之谓依于根根之所發属于彼根助于彼根如于根故对法第二卷云若了別色故名为识何故但名眼等识不名色等识耶以于眼等五种解释(即依發属助如)非色等有此五种此中第一依根之识彼有二义且如眼识眼中之识故名眼识依眼处所识得有故及由有眼识得有故且如意识如何意中随七无色处所而意亦依彼同无色所依在无色所依中也又由有第七故得有意识非是境色得识住中不由有色识定生故且据麤相以盲冥者不能见故虽知有色识必不生第二根所發者彼云眼所發之识故名眼识由眼变异识必变异如迦末罗病损眼故所见青色皆以为黄非色坏时而识亦坏第七如何谓由有此第七识故第六相缚不得解脱即其事也复由七若无漏六必无漏故(然七无漏时必由第六断惑引起)第三属于根者彼云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此谓生依非染污依及根本依引發依也由此故知七于六有势力谓六种子随七种子七种子生现行时六方得起与彼力故不尔必不生非色种子识种随之问此色有时必识所变如有识时必根所生何得识种不随色起答色是外法根是内法根恒相续色即不然不可为例第四助于根者彼云助根之识故名眼识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损益非于境界故谓由根合识令根有损益非由色合识令色有损益离识之色识虽无损益色有损益故如第六识俱无漏故第七损有漏成无漏故第五如于根者彼云如眼之识故名眼识眼识二法俱有情类非彼色法定是有情六七亦尔唯内摄故随根五义从胜多说依根得名

△次简滥

虽六识身皆依意转(至)辩识得名心意非例

音义 问若识随根而立名者六识皆依意转应悉名意识何唯第六名意识耶释云虽六识身皆依意转而前五以意为共依唯第六以意为不共今随不共立意识名例如五识依五色根各随不共立名故无互相滥同之失或唯下又一解或第六唯依于意故名意识不同前五兼依色根故不名意识耳辨识下又难云随根立名乃至依意名意识者则第八心依于意第七意复依于心亦应七八二识随根互立名耶释曰此中辩识得名故随根立非辩心意不应为例

△次随境立名(二)初正释

或名色识乃至法识(至)谓于六境了別名识

合响 宗镜第六十一卷引古师云现识名为色识者此言色识是从境为名见分识变似色故名为色识体实是识由能变色故名色识此取见分识为体由能缘色或能变色故名色识又相分色不离识故名为色识此即取相分色为体相分之色实非识由从识变不离识故名为色识或相分名色见分名识此双取识境二法为体以见相同种故

补遗 开蒙问识依眼等名眼识若缘色等应名色识耶答曰亦得何以故顺识义故问如何是顺答识者缘虑缘虑色等此是顺识

△次简滥(二)初约六名简

色等五识唯了色等(至)故六识名无相滥失

补遗 问既随境立名第六亦能缘色等何故独名法识答初约通义简谓五识唯了自別色等第六通了一切法故或能下次约別义简谓第六亦能了自別法故由此简之是故六识随境立名无相滥之失

△次约转依简(二)初正简

此后随境立六识名(至)但可随根无相滥失

合响 谓此后之随境立名之义且依色根未自在位说若在圣人自在位中诸根互用则一根發识缘一切境一识可得诸识之名而不偏局于色识声识等名也若尔诸识岂无滥同之过故曰但可随根等意谓于自在位虽一根發识缘一切境但可随其能發之根以立其名如眼根發者仍名眼识乃至意根發者仍名意识故无相滥之失

△次释妨

庄严论说如来五根(至)若不徧缘无此能故

音义 谓有难曰若自在位一根缘一切境何故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而转文中先牒且依下次通五尘麤显法尘细微彼论且依五尘麤显同类境说(谓五尘同是一类性境故)其实如来五根一一能缘一切故引佛地经说(云云)证成能徧缘一切也三业化者大钞云身口意三业化合有十种四记者杂心论云一一向记二分別记三反诘记四舍置记

△次结指依缘

然六转识所依所缘(至)此所缘境义便当说

补遗 问前第二能变颂云依彼转缘彼今第三能变何故不说所依缘耶然六转识所缘麤显易知所依大小极成故此不说前随义便已说所依者指前傍论诸识所依之文此所缘境义便当说者指后所缘缘文中当说所缘也

△次性相二门(二)初正释

次言了境为性相者(至)能了別境名为识故

补遗 宗镜云自证分是了別性见分是了別相识以了境为自性即复用彼为行相故则了境者是识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文)由斯兼释別名者以对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以释了別境故名为识也

△次引证

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至)余所依了如前已说

补遗 先引文彼经下出意谓彼经所说六识各依自根各缘自境此且说六识之不共依及六识未转依位中见分所了若余共所依如前傍论三所依文中说五识皆依分別染净根本三依第六复依第八根本依若余转依见分所了如上章云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發识缘一切境故云余所依了如前已说

△三三性门(二)初问答总标

此六转识何性摄耶谓善不善俱非性摄

△次正释颂义(二)初未转依(三)初释三性义(二)初別释俱非

俱非者谓无记非善不善故名俱非

补遗 开蒙问云何无记答无爱非爱果可记別故名无记

△次通释三性(三)初善性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至)非于他世故不名善

补遗 开蒙问云何名善答自体及果俱可爱乐名之为善二世顺益方名为善谓前世益今世今世益后世问人天乐果亦是顺益何非善也答唯善益现世故是无记

△次不善性

能为此世他世违损(至)非于他世故非不善

音义 翻善可知

△三无记性

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別故名无记

△次示三性相

此六转识若与信等(至)俱不相应无记性摄

音义 与无惭等十法者谓无惭无愧并小随中七谓忿恨覆恼嫉悭害及根本中嗔此十唯通不善性故若余贪痴慢疑恶见与八大随小随中诳谄憍通二性故略不分摄

△三明俱不俱(二)初师不俱(二)初正释

有义六识三性不俱(至)便违正理故定不俱

音义 此师谓六识起时三性不俱何者此六同外门转善等三性互相违故五识下设三性俱起难谓五识生必由第六导引而起俱时而生同缘于境成染成净若许五识一时三性俱行尔时五俱意识应通三性便违正理故定不俱

△次通妨

瑜伽等说藏识一时(至)非一生灭无相违过

音义 难云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今言不俱宁不相违释曰彼云一时乃依多念相续而起之一时如说一心非一生灭今依一念定不容俱故彼此不相违

△次师容俱(三)初正释

有义六识三性容俱(至)前所设难于此唐捐

音义 率尔者谓闻法创初遇境便起之心此属无记等流者谓念念缘境前后齐等之心此通善染或多谓五识俱起或少谓二三四容俱起者率尔等流容俱起故谓五识缘境若遇五尘齐现或眼识起率尔耳识起善等流余识起不善等流或耳识起率尔余识起等流等斯即五识三性俱起义意识与五识虽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是故六识三性容俱起也不同义见次文前难唐捐者前师云五识三性俱行意识尔时应通三性便言违理今言意识虽与五俱而性不必同则前难于此徒设

△次引证(二)初引瑜伽论(三)初引文

故瑜伽说若遇声缘(至)若有希望后时方出

音义 诸瑜伽师正入定时五识俱不行若遇声缘从定起者此是与定相应善意识俱转之余耳识生非唯彼定相应等者意显要须意俱耳识领受声然后出定非唯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言唯意无耳识者一向在定独头意识不能闻声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故前五与第六为明了门非取下明出定耳识定与意俱恐有谓耳识取声即便出定非要与定相应意识俱转然后乃出释曰非取声时即便出定必耳识领受声意识尔时若有希望后方出定故第六与前五为分別依以心犹在定必应二识共取此声方出定耳

△次释义

在定耳识率尔闻声(至)非定与五善等性同

音义 谓彼在定创發闻声耳识理应非善何者未转依位率尔堕心定无记故以五八识极果方圆既证转依虽率尔心亦唯善性由此下结意云无记耳识既与定相应善意俱转由此证知五俱意识非定与五识善等性同

△三重证

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

△次会杂集论

杂集论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依多分说

补遗 难云杂集论说等引位中无有五识此何言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能闻声耶释曰彼依在定多分而说此约出定少时而言故不相违三摩呬多此翻等引是定名谓修习止观平等不偏引生功德故等引位中善定善慧与第六识相应调柔正直而住多分不起五识

△三结示

若五识中三性俱转(至)故六转识三性容俱

音义 偏注者偏重专注也如眼识偏注于善则意识随其偏注而亦成善或余识偏注于不善或无记则意识亦成不善及无记是知六识三性容俱

△次已转依

得自在位唯善性摄(至)已永灭除戏论种故

补遗 此明果位唯善性摄谓佛果位中转异熟成无垢识尔时无根成无漏故所發五识亦成无漏意根纯无漏故所發意识亦纯无漏五根名为佛无漏色八识名为佛无漏心色即相好功德庄严心即四智菩提相应心品皆道谛所摄无有不善戏论种子已永灭尽无有无记故观察智相应心品成智相应心品皆唯善性

△次释后二门(二)初略标心所广释受俱(三)初末论设问

六识与几心所相应

△次本论颂答

颂曰此心所徧行(至)随烦恼不定三受共相应

补遗 宗镜第五十五卷云上三句颂列六位心所总名(即心所相应门)下一句正解受俱(即受俱门)

△三末论释成(二)初略释六位心所(二)初总标

论曰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徧行等

补遗 起信疏上二云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心谓心王念法谓心所王数不同故云异也)依染净差別而知相缘相同故(若王知染心法亦同心王缘净心法亦同知相即能知同缘相即所缘同)

△次別释(二)初释心所名义(二)初约三义释

恒依心起与心相应(至)如属我物立我所名

合响 开蒙云具此三义名为心所何名恒依心起答要心为依方得生故问与心相应答触等恒与心相应故名心所既云与心相应心不与心自相应故心非心所何以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问与心相应其义有几答有四义谓时同依同所缘同事同色等望心不具此义色非心所问系属于心答触等看与何心生时便属彼心之触等故既云系属于心心王不自系属于心故心非心所喻明如文

△次约助事释(二)初正释

心于所缘唯取总相(至)如畵师资作模填彩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五卷云心所行相者心取境之总相但总取而不更分別如言缘青但总取青不更分別心所于彼取总別相故说亦言如畵师资作模填彩者师谓博士资谓弟子如师作模畵形既弟子填彩彩于模填不离模故如取总相著彩色时令媚好出如亦取別相心心所法取境亦尔识能了別事之总相不言取別相以是主故若取別相即心所故

补遗 助成心事得心所名者瑜伽第一卷云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

△次引证(二)初证徧行別境(二)初证徧行

故瑜伽说识能了別(至)此表心所亦缘总相

合响 即诸心所所取別相一句该贯上下五句宗镜第五十五卷云作意一法独能了別众多別相由作意令心心所取境功力胜故有此总取多法別相瑜伽论以作意为初此论以触为初和合胜故各据一义触能取三谓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相受中摄受损益俱相违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者能取境分剂相故谓此是青非青等便起言说故想之相言说因也思了正因邪因俱相违等即是境上正邪等相业之因也(文)此表心所亦缘总相者释诸句中此字义也

△次证別境

余处复说欲亦能了(至)定慧亦了得失等相

△次例善等四位

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別相

音义 徧行別境既取境別相由此例知余善染等四位心所皆于所缘兼取別相

△次释六位类別(二)初标列

虽诸心所名义无异(至)如是六位合五十一

补遗 瑜伽第一卷云五十三心所可得谓作意等乃至寻伺为后边彼于八大随外又加邪欲邪胜解故成五十三今论由別境中已有欲解且通善染故没邪欲邪胜解只成五十一

△次释义(二)初明六位总名

一切心中定可得故(至)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次辩种类差別

然瑜伽论合六为五(至)由此五位种类差別

补遗 瑜伽合六为五者第一卷文中贪恚无明慢见疑六种根惑之后即列小中大三随故合根随二类染法为一位也四一切者谓一切性即善等三性一切地为三界九地一切时谓现在一切时一切俱谓与八种识俱共相应五中徧行具四者以通三性徧九地一切时起八识皆共有故別境唯二者唯通三性徧九地而无一切时以四境各別起故无一切俱以欲等不徧心故善唯一者谓一切地俱通善故三性相违无俱一切十一数不同时而起故无时一切有漏七八二识无之故无俱一切染四皆无者谓不通善性不徧地不同时起八识无之不定唯一者唯通三性于善染等性皆不定故睡眠唯欲界有寻伺不徧三界无一切地不同时起无一切时六识所专无俱一切

△次广释三受相应(二)初未转依(二)初明六识受俱不同(二)初总标

此六转识易脱不定(至)皆领顺违非二相故

音义 宗镜第五十五卷云此六转识易脱不定者以体皆易脱恒不定故易脱是间断转变义不定是欣戚舍行互起故皆通三受

△次別释(六)初明三受相

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至)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

△二明三各分二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至)苦受亦由无漏起故

音义 分二中有二种二谓身与心并漏无漏问无漏圣法永尽诸苦道灭所摄云何亦通苦受耶释云良以修无漏者必须备历艰辛苦其心志然后方得是以苦受由无漏而起

补遗 清凉云依色根生故名身受意识中受从意根生故名心受

△三明三各分三

或各分三谓见所断(至)又学无学非二为三

补遗 分三中有二种三初各分三断分別惑相应三受是见所断俱生惑相应三受是修所断与无漏相应三受是非所断次各通三位谓学位三受等非二者谓非学非无学即凡位或资粮加行内外凡也

△四三总分四

或总分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

音义 谓乐受即善苦受即不善不苦不乐即二无记

△五三各分四(三)初标

有义三受容各分四

音义 谓善心相应三受不善及二无记亦尔

△次释(二)初正释

五识俱起任运贪痴(至)彼皆容与苦根相应

音义 此中随难別释有覆无记通苦受义谓五识俱及纯苦趣中二类任运烦恼以不發恶业故非是不善是有覆无记所摄彼皆容与苦受相应

△次引证(二)初瑜伽

瑜伽论说若任运生(至)意地一切根相应

补遗 此瑜伽第五十九卷中文问是诸烦恼几与乐根相应乃至几与舍根相应答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是故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不通一切识身者与意地一切根相应(文)今引此通证六识中有覆无记通三受义一切识身谓前五识即身受意地为第六意识即心受谓身心二受任运烦恼与三受相应

△次杂集

杂集论说若欲界系(至)所余皆是有覆无记

音义 所余谓欲界系不發恶业者及上二界任运烦恼皆是有覆无记所摄此明烦恼是二性摄双证二性通三受

△三结

故知三受各容有四

音义 结意云既通染二善净可知故知三受皆通四性

△六总分五(二)初正分五

或总分五谓苦乐忧喜舍(至)无分別故平等转故

音义 先总标分五以乐分喜苦分忧故三中下別释所由先明苦乐各分义逼悦身者名苦名乐由无分別是尤重故逼悦心者名忧名喜由有分別是轻微故有此相別故各分二不苦不乐不分二者谓舍受非逼非悦于身于心无別异相纯无分別无有重轻一味转故所以不分

△次对六识(二)初适悦受

诸适悦受五识相应(至)安静尤重无分別故

音义 适悦受者领顺益境通情悦意故谓适悦受若与五识相应恒名为乐唯悦身故意识相应有三种別若在欲界及初禅二禅近分名喜在初二禅根本名乐名喜在第三静虑若近分若根本俱名为乐言近分者即未至地谓将得根本而未至根本地也安静尤重无分別者谓修第三禅时厌离二禅之喜是浮动是轻微有分別故修第三禅时若至未至皆安静尤重而无分別由其静虑益深触处无非乐境故无分別近分根本者如色界初禅有三谓梵众梵辅大梵前二为近分大梵名根本二禅有三谓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有三谓少净徧净无量净俱前二为近分第三名根本近分者于彼根本隣近将得未得故根本者得此天根本收广如显扬第二卷释

△次逼迫受(二)初标

诸逼迫受

音义 逼迫受者领违损境戕害身心故

△次释(二)初对五识

五识相应恒名为苦

音义 以逼身故无分別故不得名忧恒名为苦

△次对第六(二)初标

意识俱者

△次释(二)初师唯忧(三)初立义

有义唯忧逼迫心故诸圣教说意地戚受名忧根故

△次引证

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至)一分鬼趣傍生亦尔

音义 先明地狱意地唯忧异熟及异熟生义如前释苦忧相续者五识名苦意地名忧逼迫无间名曰相续又说寻伺忧俱者谓寻伺二唯意识有既与忧俱故唯忧受一分下例余二趣一分者谓一向受苦之一分也

△三结况

故知意地尤重戚受尚名为忧况余轻者

音义 结意云彼论既言苦忧相续又言寻伺忧俱故知意地尤重尚名为忧况余趣轻者不名为忧乎

△次师通二(四)初立义

有义通二人天中者(至)纯受尤重无分別故

音义 谓逼迫受意识俱者通苦忧二若在人天恒名为忧傍生鬼界名忧名苦地狱唯苦梵音捺落迦此云苦器即众生受苦之器亦云泥梨耶此翻无有谓彼狱中无有义利故或翻人恶谓恶人生彼处故

△二引证(三)初证第六俱生烦恼通三受

瑜伽论说若任运生(至)现行可得广说如前

音义 广说如前者应引前释文云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以此证知意俱逼迫容通苦受

△次证第六俱生二见属苦根

又说俱生萨迦耶见(至)论说忧根非无记故

音义 彼论又说俱生身边二见唯有覆无记性所摄此俱下释此二见相应苦受定属苦根非忧根摄论说忧根非无记故意明彼论所云身边二见意识相应唯无记故既与苦俱故知意地亦通苦受

△三证纯苦趣中唯苦根(三)初引文

又瑜伽说地狱诸根(至)纯苦鬼界傍生亦尔

合响 此即瑜伽论第五十七卷建立二十二根中文论问生捺落迦成就几根答八现行种子皆得成就除三(谓三无漏根)所余(谓信等五根意根男女二根)或成就或不成就三约现行不成就约种子或成就谓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谓不般涅槃法余三现行故不成就种子故成就如生捺落迦趣于一向苦傍生饿鬼当知亦尔若苦乐杂受处后三种亦现行成就(文)论文简略难明须先点示二十二根及地狱有情几根定是成就几根定不成就至下料简文中方易晓了二十二根者谓五色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根男女二根命根信进念定慧五根三无漏根即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并苦乐忧喜舍五受根论中言八现行种子皆得成就者即五色根为五命根为六苦根为七舍根为八余三现行定不成就者即乐喜忧三根略出论意如此下料简中二家所争唯在七八二根次师据论正义谓七八定是苦舍以显唯苦之旨初师欲成唯忧之宗自许意根忧根为七八也

△次释成

余三定是乐喜忧根以彼必成现行舍故

音义 谓彼论云余三不成就者定是乐喜忧三根不成就也无乐可知喜忧如下简言彼必成现行舍者标定彼狱第八根必现行舍也

△三料简(二)初正简(二)初正对初师简七八二根(二)初简意根(二)初师难舍根立意根为第七

岂不容舍彼定不成宁知彼文唯说容受

合响 难意有二初谓地狱有情唯是不可意境何容有舍且彼论但云余三不成岂不容舍受定不成就而必言乐喜忧耶次谓彼论八现行种子之言宽宁知彼文唯说中容之舍受耶容受即舍受瑜伽中每说舍受为容受故此初师虽难去舍根意立忧根以当第八又若许第七是苦根则唯忧之宗不成故又自许意根以当第七

△次师破意根立舍根为第八

应不说彼定成意根彼容六识有时无故

合响 意根谓总意根依现八识以立其名故宗镜云唯取同时八识心王为意根处后第七卷中明二十二根出体云意根总以八识为性彼容六识有时无故应定不成意根此因初师以意代苦故今直破意根是则第七仍成苦根苦根既立彼唯忧宗旨自破而舍根仍是第八

△次简忧根(二)初师纵许舍根为第七立忧根为第八

不应彼论唯说容受(至)如何说彼定成八根

合响 难意亦云此初师意欲还立意根仍救唯忧之旨故先夺难云不应彼论唯说舍受即说意根成就亦何伤理何者若是总意根可如所破葢彼论二十二根中意根之言通漫无別异因证成定是总意根何妨定成就別意根耶次纵难云又若彼论依舍受说然苦根终不成就何者以苦根唯与前五识相应地狱五识既有间断如何有苦是知纵成舍受数止有七如何说彼定成八根故知第八定是忧根

△次师夺破忧根为第八立苦根为第七

若谓五识不相续故(至)死生闷绝宁有忧根

合响 若谓五识不相续故唯逼迫心定说忧根为第八者然彼地狱剧苦逼心忽生忽死及闷绝时全无分別宁有忧根故知唯以苦舍二根为彼第七第八方与瑜伽论旨相符

△次兼简执喜根等为第八

有执喜根为第八者(至)可有希求淫欲事故

音义 先例破喜根设执下简非男女二根先牒形谓形势即男女根理亦下破谓彼地狱形非定故恶业所招容无形故彼由所造增上恶业令五根门受苦是以定成眼等五根必有一形于彼何用非于无间狱中有希望淫欲事故

△次结示(二)初正示

由斯第八定是舍根(至)故余三言定忧喜乐

音义 承上所简既非意忧喜等诸根由斯第八定是舍根何者七八二识舍相应故地狱七八恒相续故如极下例明地狱中第七是苦根极乐即第三禅余并可知

△次通妨

余处说彼有等流乐(至)无异熟乐名纯苦故

音义 妨云余处说彼有等流乐那言不成乐耶应知下通云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或通杂受处说杂受处者如立世毗昙云人养六畜饮饴温清者在热地狱得冷间在寒地狱得温间此之温冷是异熟果果似前因名等流乐是知杂受可言有乐此言纯苦故不相违何者无异熟乐名纯苦故

三通前引教(二)初正通所引(二)初诸教

然诸圣教意地戚受(至)或随转门无相违过

音义 依多分说者天等五趣唯恶趣纯苦一分通苦根故

△次瑜伽

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至)亦尔者亦依随转门

△次重通教意(二)初约类

又彼苦根意识俱者是余忧类假说为忧

音义 又彼意俱苦根或是余趣意俱忧根同类依类假说非实忧根

△次举例(二)初正例

或彼苦根损身心故(至)显扬论等具显此义

音义 谓彼地狱苦根由损心故而亦名忧例如初二静虑近分喜根由益身故而亦名乐

△次释妨

然未至地定无乐根说彼唯有十一根故

音义 难云宁知是喜而亦名乐岂不容彼定成乐根释曰然二近分定无乐根以论说彼唯有十一根故十一根者谓眼等五根及意命苦忧喜舍六根也

△四总结指广

由此应知意地戚受(至)恐文增广故不繁述

△次明六识三受俱不俱(二)初师不俱

有义六识三受不俱(至)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

音义 先正释五俱下立难瑜伽下通妨

△次师容俱

有义六识三受容俱(至)由斯六识三受容俱

音义 先正释意不下通前立难意不定与五受同者谓意定不与五识之受同故由斯下结成此上二师所解义如三性文中并可思凖

△次已转依

得自在位唯乐喜舍诸佛已断忧苦事故

△次广释六位心所別相(五)初徧行別境(三)初摄前标问

前所略标六位心所(至)且初二位其相云何

△次举本颂答

颂曰初徧行触等(至)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三末论释成(二)初徧行(一)初指前已释

论曰六位中初徧行心所即触等五如前广说

音义 指前初能变章中广说触等五所相应之义文在第三卷初

补遗 第三卷初文中云其徧行相后当广释正指此中宗镜云即四一切是所行所徧触等五所是能行能徧徧者是圆义行者是游履义缘境义但取见分能缘四一切不取内二分内二分但互相缘即不能外缘一切又若別境欲等五所有行非徧行是能缘徧是所缘即所乐等四境以四境不能令能缘欲等所徧缘故名有行非徧

△次教理证成(二)初征

此徧行相云何应知

△次释(三)初略标

由教及理为定量故

补遗 此由小乘以別境五混为徧行今大乘以教理证成触等是徧行简非欲等

△次正释(二)初引教(二)初释(二)初证四种

此中教者如契经言(至)由斯触等四是徧行

音义 谓彼经言三和合位定生于触触起必与受想思俱由触等四心起定有故是徧行

△次证作意

又契经说若根不坏(至)由此作意亦是徧行

音义 谓彼经言根境和合作意正起方能生识故心起位必有作意余经复言若于此境起作意即于此境起了別显是作意与心俱生恒共和合故此作意亦是徧行

△次结

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次引理

理谓识起必有三和(至)无此随一故必思

音义 谓根境识三和合定生于触而彼三和必由触有无触心等应不和合同触一境故必有触作意引心取自所缘无此心应不触自境故受令心等起欢戚舍不见有心无此三相中之随一故必有受想安自境分齐无此心不取境分齐相故必有想思令心取正因等相不见有心无此随一故必有思

△三结证

由此证知触等五(至)余非徧行义至当说

△次別境(三)初正释体用(三)初释別境通名

次別境者谓欲至慧(至)于六位中次初说故

音义 谓別境五于六位中次初说故简非徧行所摄

补遗 欲等以四境別故名为別境定慧二同一所观境有少分同故言多分不同

△次释欲等別名(五)初释欲(二)初明正义(二)初略明

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音义 此出体用欲谓乐欲于境希求冀望而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是其业用

△次转释(三)初师约可忻释(三)初正释

有义所乐谓可欣境于可欣事欲见闻等有希望故

音义 此师以可欣释所乐谓唯于可欣顺境则有欲起非余二境

△次释妨(二)初难

于可厌事希彼不合望彼別离岂非有欲

音义 难云于可厌事若未合时希彼不合已合时望彼別离岂非有欲

△次释

此但求彼不合离时可欣自体非可厌事

音义 释意云希彼不合者此但求彼不合之时谓有可欣自体可合望彼別离者此但求彼別离之时谓有可欣自体不离非谓求彼可厌之事而起希望

△三简示

故于可厌及中容境(至)若不希望亦无欲起

音义 谓于可厌中容及不希望则无欲起是故欲非徧行

△次师约所求释

有义所乐谓所求境(至)若不希求亦无欲起

合响 此师以所求释所乐谓于可欣可厌之境求合求离则有欲起非中容境及不希求故非徧行

△三师约欲观释

有义所乐谓欲观境(至)由斯理趣欲非徧行

音义 此师以欲观释所乐一切事欲观等者谓不简境之欣厌中容但欲观者则有欲起不欲观者则全无欲由斯故知欲非徧行上来三释虽各应理然浅深不同学者当以第三解为正

△次斥异解(二)初叙

有说要由希望境力(至)故经说欲为诸法本

音义 余部以別境五亦大地摄所以有师作如是释谓由乐欲希望境力诸心心所方取所缘故心起时定应有此所以欲是徧行复引经证欲为诸法本故

△次破(三)初正破

彼说不然心等取境(至)由欲能生心心所故

音义 谓心等取境由于作意非关乐欲是以经说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不说由欲生心等故

△次例破

如说诸法爱为根本岂心心所皆由爱生

音义 若由经说欲为诸法本便言诸心心所皆因欲起然经亦说爱为诸法本岂心心所皆由爱生彼既不然此云何尔

△三通经

故说欲为诸法本者(至)故论说此勤依为业

音义 说欲所起一切事业此通三性说或唯善欲能發四正勤助成一切善事是为诸法以欲为本

△二释解(二)初明正义(三)初略明

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音义 此出体用决定谓非犹豫于决定境印可任持而为自性他缘不可引诱转改而为业用

△次转释

谓邪正等教理证力(至)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

音义 谓依邪正教理明证之力故于所取之境审决印持由是异缘不能牵引令移此义而起余义

△三简示

故犹豫境胜解全无(至)由斯胜解非徧行摄

音义 谓犹豫境及非审决全无胜解故非徧行

△次斥异解(二)初叙

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

音义 谓心等取境无拘碍者由胜解力故是徧行

△次破

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至)复待余便有无穷失

音义 谓能不为碍者即所缘诸法所不被碍者即能缘心等能作胜增上缘發起心等者根及作意如是推求皆非胜解若谓由此胜解彼根作意方作胜缘發起心等者理亦不然此应待余有无穷失

△三释念(二)初明正义(三)初略明

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音义 此出体用曾习简非未受谓于过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自体等持所依是其业用

△次转释

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音义 谓由念力数数忆持曾所受境不忘失故定由此生是为彼依

△三简示

于曾未受体类境中(至)故念必非徧行所摄

音义 曾未受境及不明记即全无念故非徧行体境谓所受自体类境谓所受同类

△次斥异解(二)初叙

有说心起必与念俱能为后时忆念因故

音义 谓心起时必与念俱何者由念于境明记能为后时忆念因故

△次破

彼说非理勿于后时(至)足为后时忆念因故

音义 若谓后时有忆念故前必有念而为其因故是徧行摄者勿可后时有痴信等前亦有此而为因故然前心等或想取境分齐势力足为后时忆念之因何要定执心起必与念俱

△四释定(二)初明正义(三)初略明

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音义 此出体用系心所观令心专注不散而为定体智依此生而为业用

△次转释(二)初释体用

谓观得失俱非境中(至)依斯便有决择智生

音义 谓观如理不如理及俱非境中由定势力令心专注而不散乱依斯智生故是彼依

△次释专注

心专注言显所欲住(至)前后境別应无等持

音义 心专注言谓表此心所欲住境此定令心即便能住非唯一境而不迁移若不尔者见道位中历观上下苦等四谛前后境別而不定一既唯专注一境此位应无等持者乎故专注言非唯一境

△三简示

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徧行

音义 简意可知

△次斥异解(二)初破徧行(二)初叙

有说尔时亦有定起但相微隐

音义 设不系心专注境位亦有定起但相微隐而不昭著非谓全无

△次破

应说诚言若定能令(至)作意令心取所缘故

音义 初句反显其言之不诚若定下牒执难破若谓定能令心和合趣境故是徧行摄者理则不然三和合位是触作用非定因故若执此定令心于自所缘刹那不易故是徧行摄者理亦不然一刹那心时之极促自无易义非由定故若言由定力故心取所缘故是徧行摄者彼亦非理心取所缘由作意力亦非定故

△次破即心(二)初叙

有说此定体即是心经说为心学心一境性故

音义 谓定体即是心非別有体何者经说三学以定为心学故又说此定为心一境性故

△次破

彼非诚证依定摄心(至)如念慧等非即心故

音义 经谓依定摄心故名心学令心一境故名心一境性非谓定体即心作如是说根力下立比量显有实体量云定非即心根力觉道等道品摄故如念慧等

补遗 五根中有定根五力中有定力七觉支中有定觉分八正道中有正定亦如念慧等別有自体也

△五释慧(二)初明正义(三)初略明

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音义 于所观境简別决择而为自体断除犹豫而为业用

△次转释

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音义 谓观得等三种境中由慧推求而得决定依斯永断一切疑故

△三简示

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徧行摄

音义 谓于非所观境及愚迷暗昧心中无决择智所以慧非徧行所摄

△次斥异解(二)初叙

有说尔时亦有慧起(至)对法说为大地法故

音义 有云于非观境及愚昧心中亦有慧起但相微隐故似无耳例如纤细之物为大器所受宁知是有然不可谓无对法句证徧行摄言对法者梵言阿毗达磨此云对法通大小乘此中意指小乘俱舍等论

△次破

诸部对法展转相违(至)说十非经不应固执

音义 谓小乘诸部对法宗计各异展转相违初无准的汝等云何执为定量此明其所引非为诚证唯触下责其违经

△三结示非徧行

然欲等五非触等故定非徧行如信贪等

音义 此总简欲等非徧行摄故以信等而为同喻立量可思

△次现起分位(二)初师定俱起

有义此五定互相资随一起时必有余四

音义 此师释义意显欲等五法行相无违且互相资故五中随起一法定与余四俱起

△次师不定俱(二)初总明不定

有义不定瑜伽说此(至)所缘能缘非定俱故

音义 谓此欲等起位不定四一切中无后二故无后二者谓一切时一切俱意明此五既非一切时有及八识俱故知欲等起时不定又说下重证不俱谓所缘境非决定俱能缘亦非恒相应故非定俱起

△次別申正释(二)初明起位(二)初別明(五)初起一

应说此五或时起一(至)谓不专注驰散推求

音义 起一者谓所乐起欲决定起解曾习起念所观起定谓愚昧下明于所观有定无慧之义彼加下通妨谓有难云观者观察即简择义愚昧心中既无简择云何说彼缘所观境耶通意云谓彼愚昧之人虽在定中有定无慧然于加行少有闻思之慧今依加行时少有慧义故说等持缘所观境或依下又一释于所观境多分定慧俱有少分有定无慧今依多分故说等持缘所观境如戏忘下引事证知此天即欲界所摄或于下明于所观有慧无定

△二起二

或时起二谓于所乐(至)起定及慧合有十二

音义 起二者或于所乐决定二境起欲胜解或于所乐曾习二境起欲及念或于所乐所观二境起欲与定或于所乐所观二境起欲并慧或于决定曾习二境起胜解念或于决定所观二境起胜解定或于决定所观二境起胜解慧或于曾习所观二境起念与定或于曾习所观二境起念及慧或于所观一境双起定慧如是合有十个二

△三起三

或时起三谓于所乐(至)起念定慧合有十三

音义 或起三者谓于所乐决定曾习三境起欲解念或于所乐决定所观三境起欲解定或于所乐决定所观三境起欲解慧或于所乐曾习所观三境起欲念定或于所乐曾习所观三境起欲念慧或于所乐所观二境起欲定慧或于决定曾习所观三境起解念定或于决定曾习所观三境起解念慧或于决定所观二境起解定慧或于曾习所观二境起念定慧如是合有十个三

△四起四

或时起四谓于所乐(至)起后四种合有五四

音义 起四者或于所乐决定曾习所观四境起欲解念定或于此四境起欲解念慧或于所乐决定所观三境起欲解定慧或于所乐曾习所观三境起欲念定慧或于决定曾习所观三境起解念定慧如是合有五个四

△五起五

或时起五谓于所乐决定曾习所观境中俱起五种

△次总结

如是于四起欲等五总別合有三十一句

音义 此总结句数俱起五种总为一句別者起一有五句二三各有十句起四亦五句故合有三十一句

△次明不起

或有心位五皆不起(至)及藏识俱此类非一

音义 于非所乐等四境及率尔堕心并藏识相应如是等位五皆不起其类非一

△三诸门分別(三)初诸识相应门(二)初后三识

第七八识此別境五(至)依转未转皆不遮故

音义 随位有无如前说者谓第七识于未转依唯有一慧第八全无已转依皆具五种第六意识已转未转诸位皆容此五俱起诸圣教中皆不遮故

△次前五识(二)初师无五

有义五识此五皆无(至)不能推度无简择故

音义 此师谓前五识无別境五释义如次可知

△次师有五(二)初未转依位容有

有义五识容有此五(至)余三准此有慧无失

音义 护法正义谓五识容有欲等五俱虽无下如次释成遮等引故等者先有问曰论说五识自性散动何得有定故释云遮等引故等然等引等持准清凉钞释云梵音三摩此云等持唯局有心而通散心梵语三摩呬多此翻等引通于有心及与无心谓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论主意明遮有心及与无心引生功德之定故说自性散动非遮有心散心之定作如是言故知五识容有定俱(以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故唯第六意识所能修习等持即定心所不过专注一境之义故五识亦有)由此下引证眼等有慧谓圣教说六神通中天眼天耳二通即是二识相应之智眼耳二识既有慧俱余三准此有慧无失

△次已转依位定有

未自在位此五或无(至)五识皆有作事智故

音义 谓自在位如来五识一一皆与欲等五俱最极增上而非微劣释义易了

△次诸受相应门(二)初征

此別境五何受相应

△次释(二)初师有相应不有相应

有义欲三除忧苦受(至)以审决等五识无故

音义 谓欲唯乐喜舍三受相应除忧苦受余四通喜等四受唯除苦受此释即前解五识无欲等初师也

△次师一切五受相应

有义一切五受相应(至)由斯欲等五受相应

音义 初句总标欲等五受相应论说忧根下释欲有忧纯受下释欲有苦论说贪爱下双证忧苦与欲俱苦根既下释胜解等四与苦相应通余喜等准前释由斯下结

△三结例余诸门

此五复依性界学等诸门分別如理应思

音义 性谓善不善等界谓欲界色界等学谓学无学等此五既具四一切中初二一切是则三性三界皆通又第六识依转未转皆不遮故则知学等位中应有如是等类例推可知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五

音释

(仓胡切音粗)

(孚艰切音幡)

(呈延切音蝉绕也)

(呼昏切音昏心不明也)

(楚浪切疮去声始造也)

(儒顺切音闰湿润又泽也)

(虗器切音戏)

(亭年切音田塞也满也)

(七迹切音戚痛也)

(居颜切音奸难治也)

(慈良切音墙伤也残也)

(延知切音夷)

(仓历切忧也)

(息利切察也)

(徒吊切迢去声摇动也)


校注

卷五之二 卷五之三 卷五之四
[A1] 己【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却【CB】郤【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却【CB】郤【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己【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但【CB】伹【卍续】
[A54] 但【CB】伹【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5)
关闭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