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62-A 净土资粮全集(前集)
西方净土图(一名极乐世界亦云安养亦云安乐亦云清泰亦云妙意总名净土)
No. 1162-B 附中峰大师怀净土诗(详见徃生章略举尊宿中)
No. 1162-C 附西斋禅师怀净土诗(讳梵琦字楚石详见徃生集)
(还)谨按二师之诗虽多。不过称赞劝勉二义。今所述者虽七首。二义备矣。如中峰之前五首。所以赞净土之胜。第六首。勉人以了自心。何以了自心。非念佛不能也。故第七首劝人以念佛。如西斋之前五首。亦赞净土之胜。第六首。勉人以悟无生。何以悟无生。非念佛不能也。故第七首劝人以念佛。此还纂述二诗之意也。俾净业之士。功课之余。咏叹淫佚。意洽义融。有不手舞而足蹈者乎。往生资粮。造端于此矣。
No. 1162-D 净土资粮全集序
庄居士集古今净土经论。择要语类编之。而间附以己意。既成帙。踵门而告予曰。兹净土资粮全集也。说者谓净土著述。简册相望。盖箧有余资。囊有余粮矣。复何借此。予曰不然。今夫游万里外。未闻厌资粮之多者。是故旅途而遭困乏。则文钱斗金。粒米廪粟。况夫以百千劫未归之穷子。适十万亿难至之宝邦。何嫌乎功德法财之殷且富。披舆图。问道路之频烦耶。殊乡僻邑。购一经一论。不胜其艰。使是编广布。人得而读之。一代时教。粗知其大端矣。虽然。不挟文钱。不赍粒米。如一念顷。生极乐国。世宁无是人乎。如是人前。说如是编。诚为赘语。苟不尽然。是编与净土诸书并行。安知其无补云。
大明万历岁次甲午春正月吉旦云栖袾宏识
(还)谨按不挟文钱不賷粒米之说。或者疑之。谓五台居士。则曰顿渐二门。皆必借于资粮。今莲师所云不侔。何也。予曰。莲师所指。上智之人也。上智之资粮。生知安行者也。岂复借于此集乎。今曰挟。曰賷。是有执持力守之意。学知利行事也。岂可以语上智乎。故曰不挟文钱。不賷粒米。非真无资粮之谓。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No. 1162-E 净土资粮全集序
归元直指云。欲生净土。须办资粮。夫净土一途。诚出世捷径。释迦慈尊。最大方便。特为拈出。反覆嘱示。不啻三令五申。而古来万圣千贤。赞叹垂训。如出一口。末教众生。欲超生死。舍净土之外。更覔何处往生哉。第净土之游。穷子岂能垂槖徒往。虽有顿渐二门。皆必借于资粮。一念顿生者。譬诸大局干人。万斛之装。咄嗟可办。渐机之士。譬诸材力绵寡。斗储升积。假以岁月。世鲜上智。资粮殆不可不预讲也。资粮者何。曰信。曰愿。曰行。是已。此三者。能于二六时中预办。则出门随用随足。虽历恒河沙刹土。亦无艰难困苦。况十万亿之净土耶。吾友莲池禅师。得佛心印。弘法东南。所接学人。不论根器利钝。俱孜孜以净土为言。而其高足庄居士。恐枵腹西行者。势难前进。乃手集一书。而三刻之。特为渐机同志设大缘法。其终刻者。名曰净土资粮全集。盖取归元直指之意而广演之也。余观其大较。不出所谓信向愿力戒行三者。而搜稽往事。愽采格言。比之厚积富藏。几于千斯仓。万斯箱矣。慕乐邦者。循此以往。何安养之不可得哉。慨自唯心净土之旨不明于世。好异者。往往右禅那而薄往生。莲池禅师既导其迷津。居士此录。𣸪资其利涉。隐然西方圣人度尽众生。方登正觉之遗意也。净名经谓法施大于财施。居士以往生法作资粮。广施法界。即用三千大千七宝布施。功德宁复过此。葢不持善承莲池师之志。而亦深报释迦慈尊之恩矣。有事净土者。尚无忘居士嘉惠之心乎。居士名广还。字复真。端雅有道之士也。
明万历岁次乙未春三月十日当湖五台居士陆光祖识
No. 1162-F 净土资粮全集自叙
天下事。有定于命。而几非在我者。不可以幸致。有出于天。而作不由人者。不可以强求。识此而予之终身可知。予之得师为不偶矣。予少承儒业。未几以母疾学医。二者兼之。殆二十余载。奈数奇不偶。四十无闻。犹夫人也。遂弃其所学。而从事于玄。卒之口诀无传。几成奇疾。乃喟然曰。独不能为天地间一闲人乎。遂搆小园。栽花垒石。日吟咏偃息于其间。每见花荣花悴。倐尔成空。因悟盈虗消息。物理然也。吾独非物乎。他日亦当如是。即毁园闭户。习静求禅。取金刚诸经而诵之。至万历乙酉。泛舟武林。旅遇一翁。见予作佛语。遽问曰。子学佛。谁所师。对曰未也。乃曰吾闻云栖有莲池禅师者。声称洽乎于兹。有年矣。盍往师之。且柳宗元与李睦州服气书。不可不读。言讫別去。莫知其为谁也。予叹曰。服气书。予少时所读。今为𡨥公之霍光传矣。其教我甚殷。乌容负。遂徒步云栖。扣关谒师。师欣然摄纳。教以净业。授以五戒。名以广还。温温若素相知者。临別请益。师曰。释典充栋。何以教子。约而言之。见性其体也。度生其用也。文殊谓修行莫如念佛。正今日之急务。子其勉之。还敬受而归。日课阿弥陀佛五万声。不遑暇食。未半朞而此心寂然。恍若有得。因思执此以往。见性无难。但生何以度。忽记金刚经有曰。以七宝布施。不若以四句偈等为人解脱。其福胜彼。言法施愈于财施明矣。还不自揣。遂阅净土经论。掇其要语。分门別类。始以往生定其趋。次以起信回其向。又以誓愿决其志。乃以斋戒成其德。日课达其材。终以兼禅诣其极。分为六卷。名曰净土资粮。既梓行矣。复加补辑。更名全集。就正于师。师曰。非此无以度生。遂重为之校。因乞一言弁诸首。师唯唯。更授以菩萨戒而归。中道俛而思。仰而嘘。忽忽如丧神守。舟人恠之。中有一客问予曰奚自。予曰自云栖。因具道前缘。客曰。得受戒。则念佛不虗。见性之道也。正资粮。则法施有具。度生之端也。二者足以自慰。而先生似有隐忧。何居。予曰。吾追忆往时。始以儒而兼以医。继以玄。而又更以闲。一无成而𩯭丝矣。设使当时舍此数端。而早以学释。则今日之造就。殆未可量。顾不为此而为彼。老大徒伤悲耳。客笑曰。先生悮矣。非儒无以识佛之理。非医无以达佛之心。非玄无以肇佛之寂。非闲无以筑佛之基。先生殆借是数者以学释。不以为幸。而反以为悲。何也。虽然。未也。设使儒而用世。则爵禄縻其身。医而大行。则货利溺其志。玄得口诀。则他岐迷其往。闲不反观。则草木同其腐。求为净土之资粮。乌可得哉。先生以此数者启佛之机。而终不以此数者为佛之障。其殆定于命而不移于我。由于天而不參以人者乎。先生殆有出世之缘。而非强求幸致者也。予起谢曰。客所言。诚为确论。但知其一。未知其二。予之终身经历。命矣天矣。今之以教立命而不委于命。尽人合天而不任于天者。伊谁之功。噫其资粮之全集乎。非莲师之启廸。何以有此。然而究其所以。亦莫非命也。天也。不然。曩时之旅邸邂逅。指教慇懃。若或遣之以告予者。岂无故哉。于是而知吾之得师为不偶。吾之见性度生为有受。而非若服气书之云云矣。昔河汾王氏有言曰。通于夫子受罔极之恩。还于莲师亦云。客瞿然曰。予鄙人。不足以及此。先生可谓知本矣。请叙其说以识。
大明万历岁次庚子春正月谷旦菩萨戒弟子八十翁复真庄广还谨识
No. 1162-G 募刻净土资粮全集疏
佛道为出世间法。尚矣。然尽大藏中法门。无如修西方之径捷者。故庐山远祖。历代名师。洪源浚流。其来已久。迨今末法。邪说横行。或妄称三教之祖。或偽造五部之书。或密授十六字经。或秘传七个字佛。或身中运气存神而号公案。或暗夜闻声见物而作奇征。或本无悟入。而诳说禅宗。或拨无因果。而诽谤正法。千科万径。莫可具陈。诚有如莲池禅师所云者。师于是惧佛法之将衰。为中流之砥柱。主张净土。开刹云栖。声称洽乎于兹。三十余年矣。但师教虽共由于通邑大都。而或间隔于殊乡僻地。虽流行于丛林兰若。而或阻滞于闾巷村居。师盖有不胜其悯者。还虽不材。忝列弟子。斯道污隆。与有责焉。固知涓滴无补于江河。亦以借光可破诸幽暗。遂忘固陋。辑此资粮。集群经之要言。会诸师之确论。分门別类。比事属辞。既正于师。复辨诸友。稿凡三易。全集乃成。诚往生之捷法。出世之要典也。若藏诸箧而不广其传。固非普度众生之意。专于己而不兼乎众。又非善与人同之心。重兴锓梓之工。再循募缘之例。或多助。或寡助。既同植往生之胜因。或出家。或在家。必同证往生之胜果。盖以资粮一具。众善攸归。上可以隆出世之佛法。下可以遏邪说之横流。远可以续庐山之正传。近可以广云栖之声教。皆一善念为之造端也。具此功德。往生何疑。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者。古人之言。岂欺我哉。噫。四方清信士女。当知予言之非妄矣。尚其图之。
大明万历岁次己亥秋八月吉旦庄广还谨疏
(还)谨按莲师偽造五部之说。或者疑之。谓五部之书为罗教。罗号悟空老人。既曰悟空。是得金刚般若之义。而以为偽造。何也。予曰。汝独不闻僧肇之论乎。论云。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实相者。言不有不无。不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今五部之书。虽不若有见常见之有。不免堕于邪见断见之无。与诸法实相。邪正悬隔。般若之义。果如是乎。谓之偽造非耶。今人多宗是书。殆未明乎此耳。
净土资粮全集目录
- 前集
- 西方净土图(附怀净土诗一十四首)
- 资粮全集序(三篇自叙一篇)
- 募刻资粮全集疏
- 资粮全集目录
- 纂辑资粮大意
- 卷之一
- 净土往生章(有图)
- 三圣因地篇
- 愿偈摄生篇
- 诸圣同归篇
- 三九往生篇
- 往生胜相篇
- 往生胜果篇
- 净土往生章(有图)
- 卷之二
- 净土起信章(有图)
- 大阿弥陀经疑城胎生分
- 净土指归论十种信心
- 龙舒王居士净土起信文
- 永明寿禅师戒人勿轻净土文
- 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 云栖莲池禅师净土疑辩
- 附论因果篇
- 总论因果
- 论十业善报
- 论十业恶报
- 净土起信章(有图)
- 卷之三
- 净土誓愿章(有图)
- 论净业人宜發愿
- 西方愿文
- 论發愿人宜發誓
- 西文誓文
- 净土誓愿章(有图)
- 卷之四
- 净土斋戒章(有图)
- 总论斋戒
- 持斋篇
- 总论持斋
- 持斋四事图
- 论不食肉
- 论不饮酒
- 论不婬欲
- 论不食五辛
- 短斋图说
- 持戒篇
- 总论持戒
- 身三业图说
- 论不杀生(附放生)
- 论不偷盗(附弭盗)
- 论不邪婬(俱有回向文)
- 口四业图说
- 论不妄言(有𢌞向文摄下三业)
- 论不绮语
- 论不两舌
- 论不恶口
- 意三业图说
- 论不贪欲
- 论不嗔恨
- 论不邪见(俱有𢌞向文)
- 意三业二偈
- 附十业自考图式
- 净土斋戒章(有图)
- 卷之五
- 净土日课章(有图)
- 六时对越篇
- 佛说阿弥陀经
- 往生真言
- 赞佛偈(念佛随愿)
- 回向文(礼佛随愿)
- 六时念佛篇
- 论念佛正因
- 论念佛持法
- 论念佛胜利
- 论临终念佛
- 六时观想篇
- 论一心三观
- 论观想白毫
- 论十六观想
- 论帝网无尽观
- 论临睡观想(并愿文)
- 附情想篇
- 附六斋日加课篇(兼十斋日)
- 礼三宝法
- 三祝愿法
- 回向十业戒
- 持诵大乘经典
- 六时对越篇
- 净土日课章(有图)
- 卷之六
- 净土兼禅章(有图二)
- 论净土禅宗
- 豫行篇
- 正修篇
- 摄心念佛法
- 数息念佛法
- 參究念佛法
- 实相念佛法
- 调和篇(附六种料拣)
- 明宗篇上
- 明宗篇下
- 附御魔法
- 净土兼禅章(有图二)
- 后集
- 净土资粮全集后序(一篇自叙一篇)
- 净土资粮全集䟦
- 直音略训(全卷)
- 复真居士像图
- 复真居士像赞
- 复真居士像记
- 复真居士像说
- 复真四偈
目录(终)
No. 1162-H 纂辑资粮全集大意
- 归元直指曰。欲生净土。须办资粮。何谓资粮。信愿行三字也。三字具足。净土必生。今此书有往生章。起信章。信也。誓愿章。愿也。斋戒章。日课章。兼禅章。行也。三者已备。故曰净土资粮。噫。未能自利。先欲利人者。菩萨發心。故不忍独善其身。心怀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为先。此资粮之所以作欤。
- 或问君子明道不计功。今开卷未睹资粮之说。而先阅往生之图。无乃启其计功之心乎。曰不然。智者大师云。先以欲鈎牵。后令入佛道。又云。由因感果。应先因而后果。今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由此二说观之。则是图之作。乃教化度脱之初机。潜孚默导之微权也。计功云乎哉。
- 古云知止而后有定。故先之以净土往生。知止矣。而无信心。则佛法如海。其何能入。故继之以起信。向善矣。而无决定心。能不退转乎。故继之以誓愿。既决定矣。而不能动心忍性。何以修行。故继之以斋戒。既斋戒矣。而无程规。何所从事乎。故继之以日课。又不有所谓最上乘。而为修行第一义者乎。此明心见性之功。所当顾𬤊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以兼禅篇终焉。
- 或问兼禅见性篇。既为修行第一义。何不冠于卷首。而乃置于卷末乎。曰。法华经已言之矣。经云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若骤语以心性之说。则扞格不入。有不骇而逃焉者几希矣。噫。其窃取法华之意乎。
- 经文本不当去取。但此书既別类分门。则纂辑不得不寻章摘句。势使之然也。或云昔昭明分金刚经为分数。尚婴重罪。今子襍引诸经。支离甚矣。罪当何如。予曰不然。昭明之得罪。分柝全经故耳。今予之引经语。即金刚经所谓以四句偈等。为人解说之意。于全经固无损也。何罪之有。况莲师诸圣同归篇。亦杂引诸经者。岂莲师不足法欤。或人色赧而退。
- 或问净土经论甚多。子所引证。不过数部数集而已。恐所遗者尚多也。予曰。子独不闻黄檗之言乎。言今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知解不消。翻成壅塞。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三乘学道人。俱是此样。予恐净业之士亦罹此病。故不敢泛及耳。
- 经论之后。间附己意。非敢于续貂。盖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初学读之。恐不知其旨趣。故以己意时發扬之。所以启初学。非敢为高明者道也。
- 或问考证之设。皆人所共知者。似亦为赘。曰不然。初学者经论未谙。检阅甚难。此书本为便初学。非为老师宿儒也。何得为赘。
- 或问明宗篇多隐语。既为初学。何不發明。宁非缺典耶。予曰。达观禅师不云乎。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若之何發明之。或人有省。乃喟然曰。吾诚门外汉也。
- 或问前有往生图矣。后复有必生图。岂不为赘。予曰。不然。前之往生图。所以欣动行人之心。欲生彼净土。须办此净业。俾其慕果修因。如谚之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意也。后之必生图。所以赞美行人之功。既办此净业。必生彼净土。是谓修因证果。如经之所谓舟筏具。而速登彼岸者是也。其往生虽同。立义则异。乌得为赘。
- 经典顶格书之。古今传论。则低一字。而肤说又低一字。乃士希贤。贤希圣。虽位殊品列。思齐义也。又如父而子。子而孙。实交參共济。圆融义也。
净土资粮全集(前集终)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一
净土往生章(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也)
三圣因地篇
阿弥陀佛因地
悲华经曰。往昔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四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宝海。生一子。出家成佛。号宝藏如来。王请佛供养。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净或秽。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净有不净。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复有菩萨以愿力故。取不净国。王言我今發愿。愿成佛时。国中无三恶道。皆真金色。种种庄严。佛告王言。汝于西方。过一恒河沙阿僧祗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当作佛号无量寿如来。
考证
即四洲也。
菩萨愿力悲华经曰。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發菩提心。轮王發愿云。我作佛时。在于清净安乐世界。摄受一切众生。大臣發愿云。我作佛时。在于五浊苦恼世界。脱度一切众生。无诤念王者阿弥陀佛是也。宝海大臣者。释迦牟尼佛是也。以此君臣道合。名为折摄二门○净土或问曰。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服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即厌且欣。可以知化道之相关也。
不净国即今五浊恶世也。
阿僧祗劫阿。无也。僧祗数也。言无数劫也○佛祖统纪要略曰。初阎浮提。人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四尺。凡过百岁。身减一寸。如是减至十岁。身长一尺。则减劫极耳。以后复入增劫。凡过百年。命增一岁。身增一寸。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四尺。则增劫之极也。如是一减一增。共计一千六百万年。名一辘轳劫。今当第九减劫。今人只可六尺。寿六十也。一辘轳劫满。遇小三灾。刀兵。瘟疫。凶荒也。至二十辘转满。则坏劫到来。遇大三灾水火风起。大地天宫俱坏。大灾之后。入成劫。凡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种相劫。谓成住坏空也。成而即住。住而续坏。坏而又空。空而又成。八十辘轳。总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始终之极数。此名小劫。旷大劫来。世界成坏。不可尽穷者也。
鼓音王经曰。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發道意。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号曰法藏比丘。广發四十八愿。若不尔者。誓不成佛。是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定成佛。
考证 疏钞云。阿弥陀佛因地。不但如上二因。有多种因。一。法华经。大通智胜如来时。十六王子出家。常乐说是法华经。后悉成佛。第九王子。今阿弥陀佛是。二。大乘方等总持经云。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比丘。总持诸经。十四亿部。随众生愿乐。广为说法。彼比丘者。今阿弥陀佛是。三。贤劫经云。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四彼经又云。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法师者。今阿弥陀佛是。五。观佛三昧第九经云。空王佛时。有四比丘。烦恼覆心。空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弥陀佛是。六。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七。一向出生菩萨经云。昔有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复教化八千万亿人。得不退转。彼太子者。今阿弥陀佛是。已上略举数端。若其多劫多因。亦应无量。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尔时法藏比丘發斯弘誓。于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修习无量功德以庄严其国。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考证 龙舒净土文曰。法藏發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日广于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虗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同其言语。以设教化。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福大则威神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佛说阿弥陀经曰。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云。万里百城。为參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考证 钞云。万里者。僧问大随。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答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僧疑不决。往还万里。广參知识。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财南游百一十城。參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陀佛。是最上知识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况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胜道场也。然古之䟦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祇是遥瞻影像。而且俻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城东老母。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过未之佛。势所难逢。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因地
悲华经曰。尔时宝藏如来。复告第一不眴太子(即前转轮王太子也)。今当号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后。当成佛道。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当作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汝以愿力取清净土。复号汝为大势至。
考证
正讹集曰。梵语涅槃。此云寂灭。寂灭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盖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真常独露。苦乐双亡。故曰寂灭为乐。六祖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正明照之极。何世人乃错认为死耶。唯是化缘既毕。示同凡灭。使知万物无常。莫生贪著耳○肇论曰。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虗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虗而永久。经论曰。涅槃非有。亦复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寻夫经论之作。岂虗搆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而幽灵不竭。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多捐。万累多捐。故与道通洞。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与道通洞。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故不可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为无。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语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时。观世音菩萨乃当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泥洹之道。转相教化度脱。一如大师阿弥陀佛。无有穷极。复住无央数劫。乃般泥洹。其次大势至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一如阿弥陀佛。经历劫数。永无般泥洹时。
考证
肇论曰。泥洹涅槃。此二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梵语泥洹涅槃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虗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泥洹。有加般字者。何也。即金刚经所谓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般即入也。又瑞应经云。安那般那。华言出息入息。观此。而般之为入。又可知矣。
常氏法起䟦大弥陀经。略曰。现在会中二法王子。于彼佛土。智慧威神。德业辉光。最为第一。入则坐侍正论。出则扬化他方。于彼刹中。不失现在。次补佛处。相继出兴。到此。则安乐旧号。转而为众宝善集庄严矣。约其依报住处。盖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宫。而此书之所未及言者。
愿偈摄生篇
摄生七愿(见大阿弥陀经四十八愿分)
- 第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三愿。我作佛时。名号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中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乃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五愿。我作佛时。光明照诸无央数世界。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發愿。欲生我刹。临寿终时。与我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八愿。我作佛时。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华。然灯悬缯。饭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二十九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 第三十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刹。寿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愿后说偈
略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刹。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除灭诸有情。贪嗔烦恼暗。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
(还)谨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固皆所以度众生。唯此七愿。乃所以摄引往生者故特表章之耳。
莲师疏钞 众生没于苦趣。佛援之。如垂手深渊。众生背觉合尘。佛念之。如倚门望子。援之虽殷。念之虽切。深沉不起。远逝无还。是孤佛愿也。可慨也夫。
考证
莲师疏云。是莲华者。乃卸凡殻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若念佛时。当想己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引于我。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有不生者乎。
蜎飞蠕动龙舒净土文曰。蜎飞。微细飞虫也。蠕动。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故人一念皈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或问虫类佛何能度之。答。泥洹经云。佛在世时。迦罗池中有一泥蛤。闻佛说法。即从池起。隐草根下。听闻佛法。有牧牛人。前诣佛所。以杖插地。误伤蛤死。即生忉利天宫。乃自述其生天之故。由此观之。则泥蛤之上生。仗佛力也。蜎飞蠕动之类。独不能仗佛力以往生乎。
六波罗蜜法界次第初门曰。此西土之言。今略出三翻。一云事究竟。一云到彼岸。一云度无极○一。檀波罗蜜。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布施。有二种。一财施。一法施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秦言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三。羼提波罗蜜。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外所辱境。故名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二于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法忍有二种。一非心法。谓忍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心法。谓忍恚忧愁疑婬欲憍慢诸邪见等○四。毗黎耶波罗蜜。毗黎耶。秦言精进。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勤行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二者心精进。勤行善道。心心相续。复次。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勤行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五。禅波罗蜜。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有三种。一者世间禅。即是凡夫所行禅。二者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三者出世间上上禅。亦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六。般若波罗蜜。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三种施。故名为檀。若于檀中能具五种心者。是时布施名波罗蜜。何等为五。一者知施实相。布施时。施人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二者起慈悲心。若菩萨虽知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三者發愿。愿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二乘果报。是为發愿。四者回向。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五者具足方便。所谓能于布施一法。旋转通达一切佛法。徧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菩萨若于施时。具此五种心者。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余五波罗蜜所知实相。各以类推。余四心。类如檀中分別○问何名六度。曰。檀破饿鬼。尸救地狱。忍济畜生。进拔修罗。禅静人中。慧照天众。發隐曰。檀属饿鬼者。悭贪独食。不肯施故。尸属地狱者。十恶五逆。不持戒故。忍属畜生者。强弱吞噬。不能忍故。进属修罗者。贡高自负。不修进故。乃至人习攀缘。失定意故。天迷欲乐。丧慧心故。菩萨故各以此六者分度之也。故曰六度○戒疏發隐曰。问。六度满相。行所难行。功德如斯。云何属小。谓之偏菩萨。答。此是事六度。渐行渐满。有齐限故。尸毗割肉饲鹰。施而至身分血肉。施斯极矣。普明视死如归。以全其信。舍身不舍戒。戒斯极矣。羼提仙人忍支解。心不动摇。忍斯极矣。大施太子以失珠故。抒海欲乾。心无退倦。进斯极矣。尚阇黎入定。而鹊巢顶上。出定乃知。禅斯极矣。劬嫔均分阎浮提城邑山川为七分。诸国息争。智巧方便而至于此。慧斯极矣。然不出因果生灭之法。故属偏属小也。
唯除五逆或谓观经言五逆得生。唯除五逆。则济度功狭矣。不知唯除五逆下。有诽谤正法四字。五逆而兼谤法。乃在所除。虽具五逆。不谤法者。未必不生也。良由谤则不信。不信不生故。所谓疑则华不开是也。观经不言谤法。如兼谤者亦不生矣○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皆属身业。破羯磨转法轮僧。属语业。
忏悔愿生问蜎飞蠕动之类。何能忏悔愿生。莲师云。性在含灵。不可思议。安期畜类终无觉心。如蛤之生天。鹏之敬律。虎之弭耳避地。蟒之垂泪革心。海鱼之再世而兴崇法门。飞鸟之次生而还为弟子。如斯之类。枚举曷胜。由此观之。乌知蜎飞蠕动之类。不能忏悔愿生乎。
诸圣同归篇(见莲师徃生集)
择生极乐
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白佛言。世尊。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浊恶世也。于是世尊。放眉间光。徧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时韦提希见已。向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唯愿生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考证
见第五卷十六观想注。
往生无数
大无量寿佛经云。弥勒白佛言。于此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小行菩萨。不可称计。不但此国。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刹。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十方佛刹。往生者甚多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
莲师赞(后同)曰。此界他方。往生无量。净土何以容之。噫。沧海尚纳百川。虗空犹含万象。而无边刹海。不出普贤一毛孔中。然则净土针锋之地。而容无尽之往生。不亦恢恢乎有余𥙿哉。
考证 钞云。他方世界。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展转至十四佛刹。以及无量佛刹。往生者不可复计○净名经云。维摩丈室。容八万四千师子之座。今此净土。十方往生。犹如雨点。皆生七宝池中。曾无窄隘。即净名义。
十愿求生
华严经普贤菩萨發十种大愿。普为法界众生求生净土。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赞曰。文殊七佛之祖。普贤万行攸宗。而净土往生。谆谆如出一口。娑婆良弼。即安养亲臣。明亦甚矣。外净土而不愿往生。谬哉。
攷证
法宝坛经曰。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十愿即行愿品十愿。
偈论净土
天亲菩萨。天竺人。广造诸论。升兜率内院。礼觐弥勒。复著无量寿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
请佛形仪(见感通传)
造论起信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尝著起信论。后明求生净土。最为切要。
考证 西天竺二十八祖。第一祖摩诃迦叶。乃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
龙树记生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考证
如来十号之第五号也。
欢喜地华严十地之初地也。
得忍往生
第二大愿
菩萨内戒经云。菩萨有三愿。其第二愿。愿我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前。
念佛灭罪
大智度论云。有诸菩萨。自言谤大般若。堕恶道。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赞曰。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重罪。此其明征乎。所以者何。至心故也。若匪至心。罪则不灭。毋曰圣训之无稽哉。
胜会书名
略举尊宿(此篇兴云栖勒修西方章合并故比往生集为多耳)
庐山远法师。豁悟般若深旨。号东方护法菩萨。而六时念佛。三睹圣像。往生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百丈海禅师。马祖传道嫡子。万世丛林大宗。其立法。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
清凉国师。绍华严祖位。称文殊后身。而指示弥陀即卢舍那。亦疏观经。弘扬净土。
黄龙新禅师。參觉老得旨。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有劝念佛文行世。令人發哀起信。
永明寿禅师。得无碍辩材。柱石宗门。而作四料简。偏赞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后卓庵补陀。庵名孤绝。专意西方。有净土说以劝四众。
慈受深禅师。得法于长芦信公。专修净土。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翕然化之。
石芝晓法师。嗣月堂询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甞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
寂堂元禅师。学禅于密庵杰公。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花从地而出。由是十洲莲宗大行。
圆照本禅师。道续天衣。宗弘雪窦。法雷振地。师表两朝。而净业兼修。华开上品。两僧神游乐国。亲见标名。
中峰本禅师。得法于高峰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怀净土诗百首。盛传于世。
王以宁侍制。自称弥陀弟子。
晁悦之翰林。答赵子昂书。称西方净土。是真语实语。
陈瓘侍制。作延庆寺净土院记。极赞念佛。
优昙宗主。庐山东林善法堂也。著莲宗宝鉴。奉旨板行。为净土中兴云。
赞曰。始远师。终优昙。略纪历代尊宿。无不奉行净土者。呜呼盛哉。
三九往生篇
三辈往生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至心欲生阿弥陀佛刹者。別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心无贪慕。持守经戒。行六波罗蜜。修菩萨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是人则于梦中见佛。及诸菩萨声闻。其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为不退转地菩萨。智慧威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于空中。去佛所为近。是为上辈生者。其中辈者。虽不能往作沙门。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语。深發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此佛随力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佛亦化现其身。光明相好。与诸大众在其人前。即得往生。亦住不退转地。功德智慧。次于上辈生者。其下辈者。不能作诸功德。不發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所为远。功德智慧。又次于中辈生者。
考证 莲师疏云。王氏大本。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九品往生(详见观无量寿佛经)
赞佛偈有云。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上品上生(大智律师元照颂)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攷证
钞云。三辈九品。以心分事理。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發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發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诸说稍异。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孤山灵芝唯约行因。则齐中上。取义各不同耳。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三九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三心见上品上生观章。
下品往生净土或问曰。逆恶得生者。观经疏云。以念佛除灭罪障故。佘详之有三义。一者虽以少时心力。而其力猛利。是心勇决。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犍人也。二者亦是宿种今熟。以宿善业强故。临终得遇知识。十念功成也。三者若非宿种则其念佛之时。必有重悔。故永明曰。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𦶟万仞之𧂐草○龙舒净土文曰。下品往生者。譬如鉄石虽重。赖舟舡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舡。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不善。一日招安。遂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恶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见佛得道。还度一切冤亲之心。则无不生也。
往生胜相篇
见往生集。各举二三事以例其余耳。非曰止于此也。
(还)谨按阿弥陀佛愿后之偈。则佛之所度者。岂特三辈九品而已哉。但恐世人障重惑深。不愿往生耳。若肯至心發愿。黾勉精修。则是篇不为虗文矣。今略开十相。而以往迹证之。庶乎观者知所回向云。
标名金地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元祐八年坐化。越三日。还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符契。莲华台上。皆标合生者名。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久所云。
投种莲胎
宋荆王夫人王氏。与婢妾精修净业。一妾忽无疾而逝。俄而夫人梦与亡妾同游宝池。见红白莲华或荣或悴。夫人问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间發念修西方人也。才發一念。池内便發莲华一朵。若愿心精进。则华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念心退转。则华日日萎悴。以至殒灭。次见一人坐莲华上。夫人问何人。妾云杨杰也。又见一人坐于华上。妾云此马圩也。又望见一金坛。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处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则杰已亡。而圩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夫人于是弥加精进。年八十一。立化。
龙舒居士曰。或者疑云。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曰。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见其形。镜何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故此间念佛。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
三圣接引
晋慧远。住庐山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刻志西方。太元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虗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至期。端坐入寂。
宗镜录曰。问。心外有他佛来迎。云何证自心是佛。答。一是如来慈悲。本愿功德种子。增上缘力。令曾与佛有缘众生。念佛修观。集诸福智。种种万善功德力。以为因缘。则自心感现佛身来迎。不是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佛身湛然常寂。无有去来。众生自心变化。有来有去。是知净业纯熟。自睹佛身。恶果将成。心现地狱。
金台迎往
天乐迎空
(还)谨按天乐之迎也。或旋环顶上。见而知之。或嘹喨空中。闻而知之。而此则似有人言。又不止于寻常之闻见也。非神灵之翊赞而何哉。噫。精诚之极。一至此欤。
考证
唐道昂。志结西方。愿生安养。至八月朔日。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举目高视。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即于高座而逝。
嘹喨空中宋晤恩。徧诲人以西方净业。雍熈二年。八月朔日。端坐而化。人闻管弦铃铎之音。嘹喨空中。渐久渐远。自西而去。
幡盖布列
元鄞县周婆。精修净土。既而微疾。邻人夜见幢幡宝盖来入其家。黎明。婆合掌念佛逝矣。
(还)谨按幡盖之至。或梦于净严尼。或见于弟子护。固难悉数。要之大丈夫当如此矣。孰谓周婆以妇人而有是哉。噫。男儿可不自强耶。
考证
晋慧䖍。投山阴嘉祥寺。苦身率众。后𥨊疾。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净严尼者。宿德笃行。夜梦观音从西郭门入。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尼惊问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䖍公耳。䖍虽疾。神色如常。泊然而化。
僧护唐智钦。专习禅业。求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问谁秉炬。空中声曰。来迎钦禅师耳。护急启空。见佛身光明。幡华宝盖满虗空中。钦随佛。冉冉而去。
光明照耀
隋法智。晚岁精勤念佛。一日忽辞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无疾而化。时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迟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还)谨按光明有二。一者佛光摄引往生。如法智之金光数百里。如道喻之光明满室。是也。二者身心莹彻所致。如法祥之镜光。严公之月光。是也。是虽光有大小。但身心未抵于莹彻。则佛光决难以摄生。二者之成功一也。往生者。勿以镜光月光为少。而以百里满室为多欤。
考证
隋道喻。居开觉寺。念佛日夜不废。后佛来迎。光明满室。遂坐而化。
镜光唐法祥。三十年修安养之业。因疾。弟子见房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相。频伽鼓翼。乃倐然而化。
月光宋有严。平生笃修净业。建中靖国元年。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而隐。
异香旋绕
唐大行。晚岁入大藏陈愿。随手取卷。得弥陀经。昼夜咏诵。至三七日。睹瑠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后一年。瑠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
莲师赞曰。慧永僧衒。异香七日。行今浃旬。孰非梵行之芬芳也哉。至僧济以圣师指示而生净土。临终。留龛溽暑。体發异香。梵行之精坚极矣。
考证
晋慧永。河南人。驻锡庐山西林。绝志尘嚣。标心安养。后义熈十年示疾。谓众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
僧衒见前三圣接引○及近。七日异香不散。
僧济晋僧济。入庐山。从远公学。后疾笃。远遗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集众讽净土经。明夕忽起立。如有所见。谓傍人曰。吾行矣。右胁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
化鸟呈祥
隋智舜入庐山。踵远法师净业。大业初。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莲师赞曰。智舜见鹦鹉孔雀。法祥弟子。又见频伽鼓翼。不见佛而见众鸟何耶。经云。是诸众鸟。皆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故知正报依报。皆净土相也。幸无疑焉。
考证 法祥法祥见前光明照耀下。
妙华显瑞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后忽谓弟子曰。吾见碧莲华徧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奄然而化。
(还)谨按见莲华者甚众。犹疑想念所致也。他如道绰之天花下散。僧叡之榻前金莲。太公之棺上莲华。众皆见之。想念云乎哉。近有𭬥李陶氏棺生青莲五华。又甚奇矣。
考证
唐道绰。并州人。笃志净土。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四月初八日。归寂。闻而赴者。见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焉。
僧叡晋僧叡。冀州人。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合掌而化。众见叡榻前。一金莲华。倐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太公大明莲华太公者。越人。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华太公云。
陶氏大明万历二十三年事也。
往生胜果篇
大阿弥陀经曰。佛言。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净好。固非世人所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清虗自然之身。无极之寿。
净土十易(见净土指归)
- 一常得见佛
- 二常闻法音
- 三圣贤会集
- 四远离魔事
- 五不受轮回
- 六永离恶道
- 七胜缘助道
- 八寿命无量
- 九入正定聚
- 十一生行满
考证
生净土三十种益(见教乘法数)
- 一往生佛土
- 二得大法乐
- 三亲近诸佛
- 四游十方供佛
- 五亲闻佛说
- 六(福慧资粮速得圆满)
- 七速证菩提
- 八(诸天人等同会一处)
- 九无退转
- 十无量行愿增进
- 十一珍禽说法
- 十二风树乐音
- 十三水演苦空
- 十四乐奏妙音
- 十五四十八愿
- 十六真金色身
- 十七形无丑陋
- 十八具足六通
- 十九常住定聚
- 二十无诸不善
- 二十一寿命长远
- 二十二衣食自然
- 二十三唯受众乐
- 二十四三十二相
- 二十五实无女人
- 二十六无有小乘
- 二十七离于八难
- 二十八得三法忍
- 二十九身常有光
- 三十得那罗延力
考证
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凡生我刹。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即自在往生。
十方供佛大阿弥陀经云。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承佛威神。遍至十方无量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欲。华香伎乐。衣盖𣄛幡。无数供养之具。自然化现在前。輙以奉佛。听受经法。喜悦无量。既供养已。忽然轻举。还至本刹。犹为未食之前。
亲闻佛说无量寿佛经云。见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福慧资粮龙舒净土文曰。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种种利物。皆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恶。所谓修福也。知因果。识罪福。观释氏书。内明性理。观儒家书。外明世道。所谓修慧也。修福得富贵。修慧得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痴而穷困。故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必不得已。宁使慧胜于福。则知罪福而戒慎。故无坠堕。若福胜于慧。则因受福而作恶。故有坠堕。偈云。兼修福与慧。又复念弥陀。九品莲华里。第一更何疑。
诸天人等同会一处大阿弥陀经云。佛言阿弥佛刹中。皆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皆求善道者。其面目皆端正净好。无有丑陋。其材性皆智慧勇犍。无复庸愚。其所欲言。皆预相知意。心所存念。无非道德。形于言说。无非正事。皆相爱敬。无或憎嫉。皆相顺序。无或差池。动合礼义。穆若弟兄。言语诚实。转相教令。钦悦承受。不相违戾。神气和静。体力轻清。世人如此。诸天可知矣。
无退转十疑论云。有五因缘。能令不退。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长。故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邪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但生彼国。则寿命永劫。与菩萨佛等。故不退也。又古人云。不愿生净土则已。愿生则无不生不生。则已生则定不退转。
珍禽说法无量寿佛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风树乐音大阿弥陀经云。阿弥陀佛刹中。自然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吹诸宝华成异香。散诸菩萨声闻大众之上○佛言世间有万种音乐。不如诸天一音之美百千万倍。诸天万种音乐。不如阿弥陀佛刹中。诸七宝树一音之美百千万倍。
水演苦空无量寿佛经云。摩尼水流注花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四十八愿文长难以尽述。当于大阿弥陀经考之。
真金色身形无丑陋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虽有诸天与众人之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
具足六通初门曰。一天眼通。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世间种种形色。二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三知佗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及教法。种种所缘念事。四宿命通。知自过去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刧宿命。及所作之事。五身如意通。有二种。一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二能转变自身他身。及世间所有。随意自在。六漏尽通。能發见思真智。则三漏永尽。
常住定聚妙宗钞云。此土愽地凡夫属邪定聚。發心修行。未得不退者。属不定聚。已得不退者。属正定聚。若生安养。不论高下。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
无诸不善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又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无淫泆嗔怒愚痴之心。
寿命长远大阿弥陀经云。佛言。悉令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皆作缘觉声闻。共坐禅一心。合其智慧为一智慧。以计数彼刹中诸菩萨声闻。及诸天世人寿命。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彼佛寿命。浩渺无穷。谁能信知。惟佛知耳。
衣食自然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𢭏染浣濯。
三十二相初门曰。如来现此相。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耳。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四。手足柔软。胜余身分。五。手足指合缦网胜余人。六。足跟具足满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称。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纤好。九。立。手摩膝。十。阴藏相如马蝗。十一。身纵广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软。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软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光面光各一丈。十六。皮肤薄细滑。不受尘水。不停蚊蚋。十七。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满。十八两腋下满。十九。身上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四十齿俱足。二十三。齿白净。齐密而根深。二十四。身最白而大。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如迦陵频伽声。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𥇒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毛相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成。
实无女人大阿弥陀经云。第二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妇女。又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發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其身不复为女。由此观之。往生者岂复有女人乎。
离于八难佛祖统纪要略曰。八难者。以恶逆故。堕地狱。以悭贪故。堕饿鬼趣。愚痴故。堕畜生趣。顽嚚故。生北俱芦洲。憍慢故。生在佛前。懒惰故。生在佛后。谤法故。盲聋瘖痖。阐提故。世智聪明。难处虽多。八者为最。
得三法忍大阿弥陀经曰。彼刹世人。见道场宝树。高一千六百由旬。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作无量百千殊丽之色。彼刹诸天人世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得那罗延力大阿弥陀经曰。第三十□愿。我作佛时。我刹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那罗延。此云坚固。
阿弥陀经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生净土二十四种乐事(见教乘法数)
- 一栏楯遮防
- 二宝网罗空
- 三树荫通衢
- 四七宝浴池
- 五八水澄清
- 六下见金沙
- 七阶际光明
- 八楼台凌空
- 九四莲华香
- 十黄金为地
- 十一八音常奏
- 十二昼夜雨华
- 十三清晨䇿励
- 十四严持妙华
- 十五供养他方
- 十六经行本国
- 十七众鸟和鸣
- 十八六时闻法
- 十九存念三宝
- 二十无三恶道
- 二十一有佛变化
- 二十二树摇罗网
- 二十三千国同声
- 二十四声闻發心
考证
钞云。此土栏楯。一防物损。二示美观。彼土虽牛羊绝牧。玩好无心。而万行功德之所庄严。任运成就也。
宝网罗空大阿弥陀经曰。佛言阿弥陀佛刹中。有无量宝网弥覆其刹。皆以金银真珠。百千襍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网。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又有自然德风徐动。吹诸宝网。及诸宝树。演發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清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恶。自然不生。风触其身皆得快乐。
七宝浴池大阿弥陀经曰。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若七宝池中澡雪形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腋。至颈。水亦如是。淋灌其身。悉如其意。调和冷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莹若无形。各出浴已。各坐于一莲华之上。各往进修。有在地。有在虗空。讲经诵经说经听经。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得不退转是水不但以可浴为功。又能利益于既浴之后也。
八水澄清钞云。八功德者。一澄净。谓澄渟洁净。离污浊故。二清冷。谓清湛凉冷。无烦热故。三甘美。谓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轻软。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五润泽。谓津润滑泽。不枯澁故。六安和。谓安静和缓。绝迅泛故。七除饥渴。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饥。有胜力故。八长养诸根。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问甘美轻软除饥长根。此方所无。则诚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润泽。何彼水以二者独称功德。答。此水虽亦清冷。逢日则炎。遇火则沸。彼纵劫火临之。清冷自如。终不炎沸故。此水虽亦润泽。日晒则乾。火逼则涸。彼纵劫火临之。润泽自如。终不乾涸故。
楼台凌空钞云。重屋曰楼。岑楼曰阁。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于虗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又云。是诸楼阁。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时。德有厚薄所致。
四莲花香疏云。大如车轮。言其形也。大小无定。不可局以人世常所御车而为限量。由其因地。念佛功德胜劣。机感自致耳。微妙香洁。言其德也。详见疏钞。文长不述。是莲华者。往诣之国。号曰莲邦。同修之人。号曰莲社。约禅诵之期。号曰莲漏。定趋向之极。号曰莲宗。重其事也。
八音常奏大阿弥陀经云。四天王天。及诸天人。百千音乐以供养佛。清畅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虗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常奏而无间歇者。世乐须人。有作有辍。天乐自鸣。故云常奏也。
昼夜雨华钞云。彼国无日月。常明不昏。昼夜无辨。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华合鸟栖而为夜也。天华从天而下。树华随风四散。华堕地积厚四寸。极目明丽。芳香无比。及至小萎。自然乱风吹去。
供养他方疏云。此言天所雨华。众生持取供佛。供毕返国。犹在食前。以神足故○华严经云。八住菩萨。一刹那顷游行无数世界。则今之神足。岂易及哉。
经行本国疏云。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徜徉自适也。钞云。世人食已。非奔走尘务。则增长睡魔。本国饭食经行。解脱之风。逍遥之状。可想见也。
六时闻法大阿弥陀经云。我刹中。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
树摇罗网无量寿佛经曰。观宝树者。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妙真珠网弥覆其上。有七重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千国同声灵芝云。佛说阿弥陀经。六方诸佛同赞。非千国同声乎。
(还)谨按胜果之说。经举其网。传张其目。所谓指其掌者是也。噫。观净土之易。可以知娑婆之难矣。观净土之乐。可以知娑婆之苦矣。观净土之益。可以知娑婆之损矣。修净业者。游折摄之门。尚不發欣厌之念。亦独何哉。
考证
净土指归曰。一。不常值佛。二。不闻说法。三恶友牵缠。四。群魔恼乱。五。轮回不息。六。难迯恶趣。七。尘缘障道。八。寿命短促。九。修行退失。十。尘劫难成○所谓修行退失者。此土修行。断见思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堕。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所谓尘劫难成者。如大通佛世。闻法之徒。退大执小。经尘点劫。住声闻地。虽涉长时。未成大道故。
娑婆八苦佛言六道轮回。受苦无量。六道之中。惟人天最为乐道。而人有八苦。生居胎狱。老厌龙钟。病受痛疴。死悲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迯偏遇。求则欲得偏失。乃至五阴炽盛。总成上七。名八苦也。其难苦如此。损当何如哉。
欣厌莲师疏云。若据平等法门。非垢非净。则欣厌无地。折摄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备历轮回。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發。求愿出离。而复遮其欣厌。欲令直悟自心。是犹田蛙井鲋。不与之水。而反责以冲霄。祇益沉沦。于事何济。于是无苦乐中。示苦示乐。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秽污。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度生。法自应尔。生彼国已。见佛闻法。得无生忍。方悟此心本来平等○净土指归曰。欣净厌秽。取舍未忘。岂圣人以二见之道化人耶。曰。经不云乎。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盖炽然欣厌。而不见有欣厌之相。斯为得矣。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一
校注
脱疑说 转或轳欤 犍疑健【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1-1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考证 疏钞云。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良由心无二用。功戒杂施。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故偏指西方者。定趋向故。西方偏指极乐者。不止于无苦有乐。如随愿往生经云。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一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