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96-A 慈悲道场水忏原叙

凡谓圣教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也昔唐懿宗时有悟达国师知玄者邂逅迦诺尊者于京师丛林尊者化身示迦摩罗疾众皆嫌恶惟知玄师殷勤顾问略无厌色欲分袂尊者感其风义祝之曰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九龙山相诣其山有松为志无何知玄师以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称为国师复赐沉香为座恩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𫗪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徧召名医皆不能治因记昔日尊者之语入山相寻果见二松于烟云间即趍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尊者顾接甚欢遂以所苦告之尊者曰无伤也岩下有泉濯之当愈命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疮大呼曰且未可洗师曾读汉书袁盎晁错传乎师曰曾读既曾读宁不知盎斩错于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师而师为十世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师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师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适蒙迦诺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与师为冤矣国师凛然魂不住体其痛彻髓绝而复苏疮亦不见回顾殿宇忽然如失师遂卓庵于所修忏文三卷由历劫因果之不昧举世受报之有征葢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故名曰水忏

缘起文

恭闻水忏僧宝建言迦诺尊者澍三昧中之法流悟达国师洗十生前之罪垢观心空处随形孽影全消掬水灌时剧报恶疮寻灭已释生生莫解之冤必忏佛佛无赦之罪譬如药中服其善见是病皆瘳照中耀其神光无幽不烛者矣玄公既感遇圣师愿施仁末世由是录诸佛之洪名采群经之玄义俾展演者转冤家如眷属敬礼者变罪薮为福田兹者要祈业海波平仰叩觉王必蒙加被

例言

六经之有注疏内典之有译解由来久矣顾注经多而注忏少此何说欤窃以竺乾立教既开忏悔一门则忏从何忏悔从何悔必当使忏文大义纲举目张肌分擘解然后四众闻之心地顿开言言有会科注之役 师正欲如上所说肩仔勿辞也至其寒暑罔间既竭苦心而证据则援引诸经攷究又悉本大藏即或有未注或云再考者皆系阙疑初非忽略讲过又讲之疵固无庸其重复杜撰臆见之陋绝未敢为私增

忏文文有长短注亦详略不齐今科注长段处既依总科分为段落其短段注法恐前后繙检猝难理会槩遵藏本诸品经典少指头绪览者徐可得之以云挂一漏万则不敢辞若言饰智炫奇失之远矣

忆师业儒授经即留心内典后因家难洊至抛弃世缘礼 超凡大师于金峨授记为贤首法嗣虽常随大师之请都讲执事如陈婆渡与江心定桥洎今龙住皆躳自陞座者也科注之成 师固夙有弘愿然起于某年某月者向未前闻竣于丁卯年腊月者因师病笃绝笔注忏高阁未及启讲不无遗哀但素衷少遂而法宝流通继往开来亦窥见一斑矣

忏文三卷首简俱有赞佛偈四句今首两卷不注独注末卷 师遵古本科注仍注末卷不及注者病笃而止识者幸勿附和忌嫉吾师者翻前刻心经脱略之案妄肆讥评要当自具重瞳万母为彼魔娆

内典难字向俱音注极易攷详然亥豕鲁鱼舛譌正复不免今科注悉本字彚细心订核缮写工梓既便唪持亦通书法一切音韵笔画务归典雅并不侏𠌯捐资剞劂固 佛祖之光明随力舍施亦檀那之福慧卷内如心莲汤子首先顿施外其四众两钱分计咸各彚登刻之卷首洵与受报酬之盛举矣若 师高足唯一匍匐善门锱铢不爽总期

龙象永耀贝叶常荣劳不可忘名应均附

旹在康熈己巳初秋谷旦

  • 传人龙伯寅
  • 倪培基筦生
  • 汤建章心莲
  • 杨灵伊即中
  • 徐行睿二鲁
  • 周嗣炳旦如
  • 闻灵瑞璘友

同识

  • 释本生契山
  • 寂乾行观
  • 成式莲因
  • 重隆祖定

同校

水忏总科

  • 水忏科大分分(二)
    • 初总出忏名
    • 二正陈忏文(二)
      • 初叙述分(二)
        • 初证信(二)
          • 初序说忏由(一切)
          • 引经证成(良以)
        • 二發起(四)
          • 初略序罪因(凡夫)
          • 二泛指罪相(不信)
          • 三约忏三世(过去)
          • 四求证佛圣(是故)
      • 二正说分(二)
        • 初忏悔门(三)
          • 初标章总示三障(三)
            • 初显益劝归(礼诸)
            • 二示相令忏(是故)
            • 三略陈罪相(二)
              • 初起障之因(今日)
              • 二除障之缘(三)
                • 初列数定名(然其)
                • 二劝修获益(所以)
                • 三运心审灭(四)
                  • 初另标七种(是故)
                  • 二征名列类(何等)
                  • 三牒名別释(七)
                    • 初惭愧(三)
                      • 初牒(第一)
                      • 二释(自惟)
                      • 三结(此实)
                    • 二恐怖(三)
                      • 初牒(第二)
                      • 二释(此是)
                      • 三结(如此)
                    • 三厌离(三)
                      • 初牒(第三)
                      • 二释(相与)
                      • 三结(生死)
                    • 四發心(三)
                      • 初牒(第四)
                      • 二释(经言)
                      • 三结(欲得)
                    • 五平等(三)
                      • 初牒(第五)
                      • 二释(于一)
                      • 三结(以分)
                    • 六报恩(三)
                      • 初牒(第六)
                      • 二释(如来)
                      • 三结(我等)
                    • 七性空(三)
                      • 初牒(第七)
                      • 二释(罪无)
                      • 三结(故知)
                  • 四结上劝诫(二)
                    • 初劝如法之得(生如)
                    • 二诫不如法之失(三)
                      • 初反明诫怠(若复)
                      • 二引喻诫迷(且复)
                      • 三引经诫覆(经中)
          • 二追前略释三障(二)
            • 初由借(所言)
            • 二结忏(是故)
          • 三分章广释三障(三)
            • 初烦恼障(六)
              • 初推烦恼根本(四)
                • 初标障所起(第一)
                • 二因申三毒(意业)
                • 三果感五趣(是故)
                • 四结令忏悔(是故)
              • 二出烦恼过患(二)
                • 初诸圣所呵(夫此)
                • 二结令忏悔(是故)
              • 三明烦恼造罪(二)
                • 初列数分忏(六)
                  • 初三数(四)
                    • 初明时处(某等)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二四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三结罪(如是)
                    • 二列相(或因)
                    • 四陈忏(今日)
                  • 三五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四六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五七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六总数(四)
                    • 初明时(又复)
                    • 二列相(或因)
                    • 三结罪(恼乱)
                    • 四陈忏(今日)
                • 二發愿总忏(二)
                  • 初承前申愿(愿某)
                  • 二礼佛结愿(發愿)
              • 四示烦恼忏悔(四)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立忏之意(五)
                  • 初牒名(夫论)
                  • 二释义(本是)
                  • 三出过(人之)
                  • 四诫覆(但智)
                  • 五获益(若能)
                • 三行忏之法(二)
                  • 初策三业(若欲)
                  • 二發二心(三)
                    • 初标举(生二)
                    • 二念无常(一者)
                    • 三念正法(二)
                      • 初不修善(二者)
                      • 二复造恶(五)
                        • 初诸圣难瞒(而今)
                        • 二怨证莫解(夫论)
                        • 三业无可隐(如经)
                        • 四报无人代(于是)
                        • 五策励及时(我等)
                • 四结令忏悔(是故)
              • 五列烦恼名目○
              • 六广烦恼行障○
            • 二业障○
            • 三报障○
        • 二回向门○
  • ○五列烦恼名目(二)
    • 初列数分忏(二)
      • 初原因(某等)
      • 二列数(五)
        • 初忏十使(二)
          • 初列相(或躭)
          • 二陈忏(今日)
        • 二忏十三随(又复)
        • 三忏三乘(于苦)
        • 四结罪(无量)
        • 五陈忏(今日)
    • 二發愿总忏(二)
      • 初承前申愿(二)
        • 初离过(某等)
        • 二成德(修八)
      • 二礼佛结愿(忏悔已竟)
  • ○六广烦恼行障(五)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策修观行(三)
      • 初及时勉进(某等)
      • 二征名标观(何等)
      • 三叠名別释(四)
        • 初观因缘(三)
          • 初牒名(第一)
          • 二释义(知我)
          • 三结观(以是)
        • 二观果报(三)
          • 初叠名(第二)
          • 二释义(所有)
          • 三结观(此亦)
        • 三观自身(三)
          • 初叠名(第三)
          • 二释义(虽有)
          • 三结观(我今)
        • 四观如来(三)
          • 初叠名(第四)
          • 二释义(无为)
          • 三结观(虽复)
    • 三总念忏悔(生如)
    • 四沓陈名数(三)
      • 初原因(某等)
      • 二列障(六)
        • 初三宝(起障)
        • 二三世(起障)
        • 三人天(二)
          • 初三界(障受)
          • 二六结(障不)
        • 四二乘(六)
          • 初七方便(障安)
          • 二心慧(慈悲)
          • 三三观(空平)
          • 四道品(助道)
          • 五禅定(八解)
          • 六智定(于十)
        • 五菩萨(七)
          • 初说通(三三)
          • 二六度(六度)
          • 三四摄(四摄)
          • 四四弘(大乘)
          • 五明行(十明)
          • 六向愿(十𢌞)
          • 七十地(初地)
        • 六佛果(障佛)
    • 三忏(如是)
      • 五發愿总忏(二)
        • 初承前申愿(二)
        • 初成德(四)
          • 初成胜报(愿借)
          • 二广修行(以如)
          • 三得定慧(于诸)
          • 四善说法(乐说)
        • 二断惑(二)
          • 初永断(令此)
          • 二顿悟(无漏)
      • 二礼佛结愿(發愿)
  • ○二业障(二)
    • 初显业报(四)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示不明业力(夫业)
      • 三因不达业理(五)
        • 初正明(何以)
        • 二标征(何以)
        • 三叠释(现报)
        • 四详明(若今)
        • 五引证(所以)
      • 四令行忏获益(过去)
    • 二列业相(二)
      • 初总相忏(三)
        • 初忏悔(三)
          • 初列相(四)
            • 初总明(某等)
            • 二犯重(或作)
            • 三犯轻(优婆)
            • 四杂举(于诸)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二發愿(二)
          • 初离过(某等)
          • 二成德(常习)
        • 三结愿(归依)
      • 二別相忏○
  • ○二別相忏(三)
    • 初承前起后(某等)
    • 二別中总举(若总)
    • 三別中別列(二)
      • 初总标(別相)
      • 二分列(二)
        • 初牒标(身三)
        • 二分释(五)
          • 初身业(三)
            • 初杀(二)
              • 初列罪分忏(六)
                • 初食啖(二)
                  • 初引经证罪(二)
                    • 初伤慈(第一)
                    • 二苦报(二)
                      • 初略明苦报(二)
                        • 初明报(又言)
                        • 二悔罪(然所)
                      • 二备明苦报(二)
                        • 初三涂(是故)
                        • 二人类(若生)
                  • 二结忏令除(二)
                    • 初结罪(杀害)
                    • 二陈忏(是故)
                • 二种种杀(四)
                  • 初杀因(某等)
                  • 二杀业(或破)
                  • 三结罪(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三畜类(三)
                  • 初伤生(或以)
                  • 二苦相(使其)
                  • 三警迷(但使)
                • 四人类(三)
                  • 初列相(二)
                    • 初人类(又复)
                    • 二杂类(或塞)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五微命(三)
                  • 初列罪(又复)
                  • 二无知(凡夫)
                  • 三陈忏(今日)
                • 六刑狱(三)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二發愿总忏(三)
                • 初拔苦(愿承)
                • 二与乐(然后)
                • 三结忏(我今)
            • 二盗(三)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列罪分忏(二)
                • 初总举以劝(四)
                  • 初出过(经中)
                  • 二显报(致使)
                  • 三结罪(劫盗)
                  • 四陈忏(是故)
                • 二別释令忏(六)
                  • 初官民物(二)
                    • 初列罪(自从)
                    • 二陈忏(如是)
                  • 二三宝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三亲隣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四百姓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五交易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六杂举物(二)
                    • 初列罪(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三承忏發愿(二)
                • 初四缘不缺(愿承)
                • 二檀度同修(一切)
            • 三婬(二)
              • 初列罪分忏(二)
                • 初诃欲(三)
                  • 初诫欲习(次复)
                  • 二示苦报(所以)
                  • 三陈忏悔(婬欲)
                • 二列罪(二)
                  • 初出罪相(又复)
                  • 二陈忏悔(如是)
              • 二發愿总忏(三)
                • 初感胜报(愿承)
                • 二修观行(了悟)
                • 三结忏(忏悔)
          • 二口业○
          • 三诸根○
          • 四三宝○
          • 五诸恶○
  • ○二口业(三)
    • 初承前起后(前已)
    • 二列相分忏(二)
      • 初总举(二)
        • 初引经示报(经中)
        • 二结忏令除(口业)
      • 二別列(四)
        • 初恶口(三)
          • 初列相(某等)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二妄语(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三绮语(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四两舌(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三發愿总忏(二)
      • 初感胜益(愿承)
      • 二结忏(忏悔)
  • ○三诸根(三)
    • 初承前起后(前已)
    • 二列相分忏(三)
      • 初列相(或眼)
      • 二结罪(由此)
      • 三陈忏(今日)
    • 三發愿总忏(二)
      • 初感胜报(愿以)
      • 二结忏(發愿)
  • ○四三宝(三)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列相分忏(二)
      • 初总明(三)
        • 初引经证成(经中)
        • 二示苦令修(于其)
        • 三结忏令灭(是故)
      • 二別列(五)
        • 初慢佛(三)
          • 初列相(某等)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二轻法(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结忏(皆悉)
        • 三紊法(三)
          • 初列相(或眠)
          • 二结罪(如是)
          • 三陈忏(皆悉)
        • 四蔑僧(三)
          • 初列相(又复)
          • 二结罪(如是)
          • 三结忏(皆悉)
        • 五搅众(三)
          • 初列相(或裸)
          • 二结罪(凡如)
          • 三陈忏(今日)
    • 三發愿总忏(四)
      • 初供养(愿生)
      • 二劝请(若有)
      • 三修行(于众)
      • 四结忏(如上)
  • ○五诸恶(五)
    • 初承前起后(今当)
    • 二总举诫劝(二)
      • 初引经诫罪(如经)
      • 二如法劝诫(是故)
    • 三列相分忏(八)
      • 初邪倒(二)
        • 初列相(无始)
        • 二陈忏(如是)
      • 二傲慢(二)
        • 初列相(又复)
        • 二陈忏(如是)
      • 三秽浊(二)
        • 初列相(或嗜)
        • 二陈忏(如是)
      • 四暴戾(二)
        • 初列相(或贡)
        • 二陈忏(如是)
      • 五贪诳(二)
        • 初列相(或临)
        • 二陈忏(如是)
      • 六残忍(二)
        • 初列相(或捶)
        • 二陈忏(如是)
      • 七放逸(四)
        • 初列相(或放)
        • 二结罪(致使)
        • 三示报(堕大)
        • 四陈忏(是故)
      • 八结忏(向十)
    • 四蹑前结忏(二)
      • 初总举(向来)
      • 二陈忏(今日)
    • 五發愿总忏(三)
      • 初世界法(愿承)
      • 二出世法(远离)
      • 三结忏(發愿)
  • ○三报障(二)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列相分忏(二)
      • 初总明(九)
        • 初引经示劝(经中)
        • 二指事作证(何以)
        • 三举报警迷(但凡)
        • 四人命无常(众等)
        • 五世事虗假(但五)
        • 六天福有尽(天上)
        • 七取譬世事(如今)
        • 八劝离罪报(众等)
        • 九结忏令除(是故)
      • 二分列(三)
        • 初地狱(二)
          • 初列相分忏(二)
            • 初正狱(四)
              • 初总标(某等)
              • 二略说(如经)
              • 三结报(如是)
              • 四陈忏(今日)
            • 二余狱(四)
              • 初列忏(次复)
              • 二示苦(此中)
              • 三忆苦(南无)
              • 四陈忏(今日)
          • 二發愿总忏(三)
            • 初离苦(愿承)
            • 二得乐(等受)
            • 三结忏(忏悔)
        • 二恶道(三)
          • 初承前起后(礼诸)
          • 二列相分忏(四)
            • 初人道(三)
              • 初列相(经中)
              • 二结报(致使)
              • 三陈忏(是故)
            • 二畜生(三)
              • 初列报(次复)
              • 二结报(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三饿鬼(三)
              • 初列报(次复)
              • 二结报(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四鬼神(三)
              • 初列报(次复)
              • 二结报(如是)
              • 三陈忏(今日)
          • 三發愿总忏(二)
            • 初解脱(二)
              • 初分释(愿承)
              • 二总明(愿从)
            • 二示现(惟除)
        • 三人天(二)
          • 初承前起后(已忏)
          • 二列相分忏(二)
            • 初略忏过现(三)
              • 初促命(相与)
              • 二原因(如此)
              • 三陈忏(是故)
            • 二广忏现未(三)
              • 初列报(无始)
              • 二结报(如是)
              • 三陈忏(某等)
  • ○二回相门(三)
    • 初承前起后(前已)
    • 二正名回相(三)
      • 初总举前文(某等)
      • 二普及众生(二)
        • 初现生得益(二)
          • 初感乐果(现生)
          • 二植善因(正信)
        • 二当来得益(六)
          • 初近佛(舍此)
          • 二远魔(愿得)
          • 三感胜(又愿)
          • 四尚善(又愿)
          • 五值圣(又愿)
          • 六二利(又愿)
      • 三上同诸圣(如诸)
    • 三统结回相(三)
      • 初反明四法有尽(虚空)
      • 二正明修行无尽(我此)
      • 三总结归敬三宝(發愿)

水忏总科(终)

No. 1496

水忏科注卷上

赞文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

启运者启忏时便要一心运想道场者修道之场也此慈悲道场忏法方能利益众生葢建此慈悲道场以有慈悲忏法故○又道场二字有事有理事则于阿兰若以香华灯烛等事而施设庄严等处者是也理则虔恳至诚清净心中者是也忏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已耻心于往犯故云已作之罪愿乞消除未起之恶更不敢造故名忏也法者轨持为义轨则轨生物解持则任持自性亦总不出自利利他之道谓之法也

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一纯洁精专之谓也人虽自能忏悔又必求佛故要一心归命诸佛过去未来现在是为三世以下八佛正三世佛也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梵语毗婆尸又名维卫此云胜观释迦于是佛出世初种相好故为七佛之首作付法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

南无尸弃佛

梵语尸弃此云持髻作付法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南无毗舍浮佛

梵语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乃是过去庄严劫第一千尊佛也

南无拘留孙佛

梵语拘留孙此云所应断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物何殊別乃现在贤劫第一尊佛也初减人寿六万岁时出成佛道为贤劫千佛之首也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梵语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仙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別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此现在贤劫第二尊佛次减人寿四万岁时出成佛道

南无迦叶佛

梵语迦叶此云饮光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此现在贤劫第三尊佛也人寿减至一万岁时出成正觉贤劫中第九小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仁慈化导利他之号寂默证真己之名自利利他故云能云云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是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百岁时出现于世若言劫者人寿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年又过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而又过百年增一年乃至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八十小劫为一大劫亦有云八十增减为一中劫不知孰是当知一增一减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住劫初至第九劫人寿百岁时该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万年减至十岁犹有一万年在后可知

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梵语弥勒一译梅怛丽此云慈氏姓也又云阿逸多此言无能胜名也现在兜率天宫说法后降生于翅头末国城中大婆罗门家托胎长成身长三十二丈胸广十丈面长五丈人民年寿皆八万岁人长一十六丈相貌端严衣食化生不须劳苦金银七宝满藏无人视之无有灾患寒暑盗贼诸不吉祥事△住劫内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减至八万岁时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佛法最上更无一法与之齐佛法最深更无一法穷其底理趣幽微不可思议故云无上云云

百千万劫难遭遇

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又云无量无数劫空过无有佛既无有佛亦无有法故云百千云云

我今见闻得受持

今以释迦世尊留传圣教于诸方故得见闻受持幸之极矣见闻可解受持者领纳前境曰受操执不舍曰持依义修行之谓也今权将礼诵曰受持亦可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本有作愿解如来忏法义者亦可依古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必改作古无改故而此忏中诸佛洪名原出如来金口况忏文亦引佛经无非如来真实之义故不必改也此四句即是赞法亦表志心虔恳之意也佛法难闻今幸得闻惟愿解了如说修行

慈悲水忏法卷上

此一部忏文但略解义趣若依古科判文繁不尽

法见上义卷者对舒而言葢西域法宝非梵本非方册但以一轴而庄成欲览则舒之览毕则卷之卷舒不定故云卷此经三卷故云上○志心礼忏须先识忏悔两字义忏者忏除已往悔者从今改悔故惟能悔者乃能为忏曰慈悲者慈能与乐悲能祖师立忏法正起大慈悲心所以救众生苦而与众生之乐故曰慈悲忏法也水忏者因三昧水以解怨故取立名详见前缘起中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發语之端)良以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

因垢重所以多诸罪𠎝垢者身心不净三毒流秽染汙妙明如尘坌汙于宝镜使之不明故云垢也○无明暗覆至恣心自恃正言垢重处无明者不明也执迷而不知自己之过非也暗覆者因无明故迷暗而覆蔽其真性也○凡夫之人彼此皆然而言亲近等者有二义一者互相竞造故云亲近二者宿无信种善根不能亲近善友反交恶人总被贪嗔痴等昏迷烦恼乱于真心以至如此文中自明○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并二十种随烦恼等文○无知亦即无明也云云

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亲眷属盛年放逸以自憍倨于一切财宝一切歌乐一切女色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悛革或复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恒与众生造逆破戒过去诸罪现在众恶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不信诸佛至饮酒昏迷正言罪愆之多所以要披诚忏悔信三宝是出世福田○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也佛者觉也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也盛年壮盛之年血气之勇故一者普及为言切者尽际为义总该统摄故云一切○贪财长其傲贪乐助其婬贪色乱其正○心等之言据相宗说集起名心属赖耶即第八识筹量为意即第七末那了別为识即前六等识今云心生意起大抵重在前六等识动身發语乃至起惑造业皆由六识以为殊胜故可知之矣恋执著之义也○不正邪狎之徒故曰非圣复乃至害人命等○智是当人性体慧是当人照用智慧对识性而言转识成智则能断惑证真因迷无智故造如是等罪云云○悉皆忏悔即是改往修来之意所以向佛说未作之罪不敢更作这才是真忏悔三卷忏文此二句为大旨毕竟如此真为改恶从善之人真能消释往罪真能一拜断除不但地狱无分抑且成佛何难倘凡心私心自恃有忏悔之法便谓日日造罪亦是无妨则是忏法反开罪于人而非度人矣日日礼忏日日造罪以求灭罪生福无有是处譬如酒灌漏巵终不能满故

是故今日至心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辟支罗汉梵王帝释天龙八部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十方见前尽虗空界者无穷无尽也○上上品十善清净冤亲平等乃至修四无量心者即得成佛无量法门不出于十善不可不知○华严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大悲广修六度行愿广大故成菩萨○辟支者从上品十善清净不从他教故大悲方便不具惟自觉悟解了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罗汉四果从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声闻解了四谛法故为声闻乘○达磨论云向者趋向果者证果四果四向有八补特伽罗此云数趋谓数数往来生死也谓行四向及住四果○梵王即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释即欲界天主释提桓因是也八部者禅考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即天乐神也五阿修罗不饮酒常与帝释鬬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似人头有角八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腹行是也○舍利问经云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受于快乐又问善恶二异可得闻耶佛言亦可得耳一天神者先以车辇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之人犹怀悭嫉故二虗空龙神修德行檀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在天上空中地下四乾闼婆者好施有嗔献伎乐故五阿修罗神者志强喜舍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偽作诸邪福故六迦楼罗神者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七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八摩睺罗迦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有颂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为八部人非人

南无毗卢遮那佛

毗卢佛即清净法身是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谓毗卢性海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徧一切处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佛为娑婆教主三界大师故曰本师即千百亿化身是也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嘿谓其德仁济群类其道寂嘿无为

南无阿弥陀佛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谓无量寿无量光一切无量故为乐教主今人求生净土正生彼佛国土也

南无弥勒佛

弥勒下生时万亿阎浮皆以真金为地地平如掌秔稻自生衣食自至无量快乐男女五百岁乃婚姻贤愚经佛云弥勒三会度人无数悉我遗法种福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龙种上尊王梵语那伽此云龙勇健之谓也是种族义必是姓氏也上尊者言其乃是种族中之最上最尊故以上尊而彰其圣号也王者自在之称佛乃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往来无碍故云自在云云

南无龙自在王佛

龙自在王王即自在义同上解随德彰名大同小异云云

南无宝胜佛

宝胜者譬如摩尼超胜于众宝之上如来至宝超出乎众圣之宝故云云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觉华定此必是定名约理而言觉是果觉表本智华即是因表始智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不可思议故云觉华定彼常居此定故以此为号也自在王亦同上解

南无迦裟幢佛

迦裟幢大净法门经云迦娑晋名去秽又大集经名离染如云福田离尘莲华等言亦可又教中有迦裟幢世界或以世界而立名未可知也幢表其正佛乃催邪显正建大法幢等又幢者喻法无上故称迦裟幢也

南无师子吼佛

师子吼者譬如师子出窟百兽潜踪佛师子出群魔窜伏故又云大师子一吼小师子勇健佛师一吼诸菩萨等悉皆勇猛精进故云尔然而十方诸佛不过以德彰名随义解释別无奇巧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为诸菩萨中上座故首称文殊又号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号满殊尸利此云妙首

南无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语邲输䟦陀或云三曼䟦陀此云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菩萨中行愿第一故云普贤又观经大论并翻徧吉余繁不引

南无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云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故云尔

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誓愿云地狱不空誓不作佛为幽冥教主地藏经云若未来世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

南无大庄严菩萨

大庄严菩萨此菩萨虽未确查其出载必以六度万行种种功德庄严法身而立圣号亦可知之矣

南无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便是观皆空便是自在至下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得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安得不为观自在又永嘉集云无法可得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礼诸佛次复忏悔

承上启下之辞

夫欲礼忏(亦發语之端)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征释上意)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

此明福田之征验也

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良友之验也○佛法僧是为三宝三宝能令人背尘合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宁非良友○喻如世间良朋善友令人入于善道故非但此也又能作众生之广大福田○福田者三一既知三宝便能敬信谓之敬田二能报父母恩谓之恩田三能悲愍贫苦谓之悲田三宝中能种一切福故总名之曰福田○若能以下正显益处文可见

是故

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诸佛

礼忏行人必以三归为入道之因一归依佛佛者觉也即大觉也尊也归依佛终不堕地狱○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十方虗空一切见前

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尊法

二归依法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归依法终不堕饿鬼○又法即上轨持之义教中所诠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等之法依此修行得成正觉故云法也

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圣僧

三归依僧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归依僧终不堕旁生○三宝有三此是十方三宝更有住持三宝泥龛塑像黄金雕彩等是佛宝黄卷赤轴方册梵荚等是法宝圆顶方袍戒律精严等是僧宝更有一体三宝人人本具者是自性常觉不昧等是佛宝自性轨持不失等是法宝自性清净和合等是僧宝如上俱称宝者独尊独贵无比无俦自非世间奇珍异物之所及故称为宝○三宝每须顶礼一拜今人好简不礼非也

某甲等今日所以忏悔者

凡言某等必当称自己名下皆倣此

正为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相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借外境起诸染著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无始已来过去生生世世直从未有天地以前无量劫来所起罪业如下文所云此身俱是罪业根本○身口意为三业者身有杀盗婬业口有妄言绮语两舌恶骂业意有贪嗔痴业总言为三业分之为十恶不行十恶即是十善善业恶业由起故名三业○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此六为妄缘之根○内心思惟属意想所缘外境染著属感触而动○经云以心生故种种法生以法生故种种心生此即内邪外染等意也○八万四千尘劳如华严所谓众生于色声香味触境约五根对五尘谓内烦恼五百外烦恼五百则有一千此约见惑十使论见惑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也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则成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复约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共成八万四千矣以八万四千律仪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也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

人身罪业虽有千万然三障所染以为深重故知身口意为罪障之根本而三障者直为尘劳之渠魁耳○障者碍也蔽也有此三种便障碍掩蔽一切圣道及人天胜事譬如今人平素极有善念一遇感触遂生烦恼兴起恶业因缘致使阻退许多善心非障而何况入三恶道报又安知有圣道及人天胜事哉要知有业必有障人生俱必有业故知忏悔○谛缘六度等为圣道十善五戒等是人天好事也

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方者方法便者取便下云兴七种心为忏悔而灭除罪障之方法便道者即与此相应一部水忏前后止说三障中间将贪嗔痴配入烦恼障将身三口四六根三宝间罪配入业障将地狱鬼畜人天余报配入报障演为三卷忏文以世人俱受此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离生死苦恼故必忏悔然忏必心忏故当兴七种心以为忏悔方可除灭也

是故众等今日运此增上胜心忏悔三障欲灭三障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障灭除(此正起下出意)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障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下立名)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阿毗达磨原有七种忏法所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本此正与上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句相应○惭愧者如相宗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即自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也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世人讥诃名世间力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故曰轻拒等其余下文忏中自明

第一惭愧者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躭染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一以不得作佛为耻葢圣凡同体不成圣道终堕轮回作是想可为愧死无地○自惟者当自思惟思惟过去久远劫前世尊未得道时亦是凡夫但言世尊今生成佛已来似乎未久追论前因即如逢事古释迦等七万五千佛满第一阿僧祇劫乃至逢事然灯如来七万七千佛满第二阿僧祇劫乃至逢事胜观如来满第三阿僧祇劫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直至逢事迦叶波佛方得圆满其间上生为天帝下生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返又或间为仙人为比丘为小王为婆罗门不可称数度生无量故曰成道以来尘沙劫数○然而如是三祇等事惟法华寿量品中犹为方便非真实也其实世尊成佛已来而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尘沙劫数故云尔也如经所明兹不繁解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六种坌污妙明为尘如上八万尘劳等所明○如是惭愧思惟而必须竭诚忏悔改往修来勇猛精进直得一生取办速脱轮回乃至得成无上菩提与佛无异方得满我忏悔之弘愿始得除我愧耻之初心也下文恐怖厌离發菩提心等六章大意例推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

身三口四意三恶业未能免故

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

如是恐惧怖畏之处毕竟不能免也○如是惊怖思惟而必须竭诚忏悔同前云云○二恐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也作是想者可为凛凛○恐者恐惧怖者怖畏如是惊怖等者如上

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惟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虗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共也)但观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此句是总)三十六物齿二便(大小行)赤白痰癊生熟二藏如是九孔常流是故经言此身众苦所集(身即是积聚义故云云)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三当厌离此身无常也苦也空也无我也不净虗假也作是想者直教骷髅堕地○此乃先自以观察智而照之了知生死中事如是虗幻而不实下文令众亦尔推广之义○相与者亦是思惟自知之意也○如来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并不出于无常苦空等句因空故毕竟无我亦无我所下文自明○水泡起灭流转车轮正喻无常虗假生老病死三句正言苦空八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別离苦冤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如是八种皆言苦者生如活剥牛皮死如落汤螃蟹老者眼暗耳聋腰跎背曲乃至疾患呻吟无能疗治如是等事恒常逼迫煎熬无暂停息故云苦也○众等相与者亦令一切行人思惟而共知此事并观下文等意而修行之○三十六物正言不净无我修不净观者当依此三十六等而行不可免也○眼耳口鼻有七水道谷道是二故曰九孔常流不净可知余当例推○指经言以证上文苦空无我不净虗假之意所以当厌离经指涅槃经○有智慧者信心清净了知此身四大合成八苦所集如斯秽恶不堪总是生死根本岂当好乐而贪著乎如是厌患思惟而同上云云

第四發菩提心者经言(指涅槃经)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發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悋惜

因上惭愧恐怖厌离等故發菩提心当舍不净之幻身乐求清净之法身也所以谨取经中当乐一句而为修行之本乐即愿也求也欲求佛法等身当發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而始得生下明菩提法身之生处从无量等一句是总从六波罗蜜等是別六波罗等即六度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是梵语此云彼岸到即是到彼岸也修此六度万行去了贪嗔愚痴等惑直至涅槃妙果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三十七等随机设化方便法门故云助○三十七助菩提法即下文三十七品谓四念处即四念位也四正勤即煖位也四如意足即顶位也五根即忍位也五力即世第一位也七觉支系修道八正道系初果共为三十七助道品也四念处者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四正勤者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是也四如意足者得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是也五根者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也五力者谓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也七觉支者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也八正道者谓正见道正语道正思惟道正业道正命道正精进道正念道正定道是也○从如是下结上六度四等三七之文○意谓有如是功德妙行始得生如来身如来身即上佛身法身此身若非菩提智等则不能生故云当發菩提心等云云○求一切种智者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能用诸佛一切道法發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別分別而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也○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也常者即真常之体也不迁不变万古恒如故言常非对断而言常也乐者安稳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故云乐非对苦而言乐也我者有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而言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云净非对染而言净也○萨婆若梵语萨婆若多又云萨云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后二智今据果字而言亦应该后一切种智其理不妨详之可了○净佛等二句初句上求佛果心净即佛土净故也二句下化众生若得自利则能利他故如是上求下化当于檀度为先故云无悋于身命财也此为修行悭悋者以为警不可不知也

第五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一有彼我即不平等故)何以故尔(何以必须平等下出不平之过)若见怨异于亲即是分別(分別是亲非亲)以分別故起诸想著(想著是彼是此)想著因缘生诸烦恼(憎爱烦恼由是而生)烦恼因缘造诸恶业(十恶五逆因兹而作)恶业因缘故得苦果(三涂苦报即自当之)

五以不平等故直至造诸恶业而得苦果所以必要平等作如是想自然四相俱空怨者冤讐亲者亲爱怨亲一体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冤家如己父母○既發菩提心求无上道必当冤亲平等若不平等道无由成文中自明○欲求出世乐因反招于苦果者皆因一念憎爱之心忘失菩提之正智以至如此所以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此乃申明第四發菩提心六度等文之余行也果能如是思惟观察始得一理而贯通焉礼忏行人宜当自揣云云

第六念报佛恩者(下出念报之意)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下引证)是故经言(法华)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下明念报之法)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于此世勇猛精进(离诸懈怠不得避懒偷安)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至此可报佛恩万分之一也)

六如来为度我等一切众生故修诸苦行此恩当报作是想者当为如来肩所荷负作佛长子○此承上文如上惭恐厌离發菩提心六度等法皆出于佛教我依佛教修行庶使当来成佛所以佛恩难报当念报之○如来苦行不为自求但求一切众生同入正觉俱出生死故我等当体佛心如佛所愿酬佛所望是名真报佛恩是真一乘无上之道也顶戴荷负于恒沙劫之久亦不能报极言佛恩深重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此下出无自性之所以)从因缘生颠倒而有(因缘和合虗妄由生生即无生)既从因缘而生亦从因缘而灭(因缘別离虗妄名灭灭亦无灭何自性之有哉)从因缘而生者(此下重出生灭之相)狎近恶友造作无端(无生而妄有其生也)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下引经直显洗忏之要)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结上罪性本空了无所得如是用心无罪不灭也如下云云向下结前生后)

七观罪性空无有实相作是想者从来热水即寒水○法苑珠林云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名字即空还原返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永嘉集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是也然而了之一字正好思量若非斩钉截铁之根基说时似悟触境即迷净名云无造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句大半对虗搆文言者说慎之哉○宗镜云洗心者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悔若能如此罪性便空若不洗心而求忏悔祇为自欺罪相宛然安能除灭洗之一字深有意焉○不在内外中间正谓从本是空无有实相之意非真有在有不在而分別之也○古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忘罪忘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非易事宜当扞劳忍苦而行之可也

生如是等七种心缘想十方诸佛贤圣(起假想观如亲睹圣容故云尔合掌更加胡跪即表恭敬之至也)擎拳合掌披陈致祷(尽情發露之谓也)惭愧改革(革者革去亦即改意)舒沥心肝(舒沥亦即洗涤之谓也)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福不生若复不尔(下文反显不及之过)悠悠(怠堕之貌)缓缓(放逸之貌)情虑躁动(心神散乱)徒自劳形于事何益

修行人著眼看此舒沥心肝洗荡肠胃二句分明要脱皮换骨却将从前所为尽情改换从前知见著实倾倒一番此时汗泣交流若将愧死无地直见本来面目决不复恶此真心忏悔佛必哀怜摄受方有利益心肝即意肠胃指识情可也○凡人忏悔倏俯倏仰形则劳矣若不悔过无补于罪福故曰于事何益上文兴七种心于此收缴此下文儆人及蚤忏悔之意可知

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三涂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惠顾之意)(放舍之意)无期独婴(即受也)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转烛之喻如旋火轮亦如倒烛其火即灭言速之甚也故云一息等云云○三涂者火涂血涂刀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也○阳网疎而易漏阴网密而难逃岂同人间贿嘱之所能为哉所以三涂苦报云云三涂远旷受苦幽长渺莫可穷了无恩赦故云杳杳云云○自作自受影响相符纵有父子至亲岂能相代哉○莫言下䇿發自恃之流或自谓言我今无罪何忏之有故云莫言等而䇿之所以引经证其凡夫必不能无罪云云非但今生之罪过去之罪犹多之甚矣故曰又复过去云云

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知包藏瑕玼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

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历劫穷年不能自免惟有忏悔乃可灭除故云若不云云○如法华经云护惜瑕玼是名小智之类○一开忏时便说众生垢重何人无罪故知有罪而不勤忏悔固为不可忏悔而不肯發露犹然佛不许可○净名乃经名即维摩经也此经意义不著佛求不著法求惟在反观诸身而求故曰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既曰忏悔而不肯發露即此瞒昧一念自欺犹甚对佛尚且瞒昧则我心已永无开晓之期安得不长沦苦海

是故(某)等今日發露忏悔不复覆藏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借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忏悔

是故下已毕竟忏悔不敢覆藏结显上文惭愧洗心披陈發露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之大意而终其悔文也○人既自知必有罪自知必有报所以向佛礼忏何不洗心刻责将杀盗淫妄贪嗔痴等一切尽扫则永离苦海竟超彼岸故曰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若止身忏而不勤心忏罪业仍存恶报不免○忏悔二字原从心字立名不發露不洗心亦不成忏悔故云耳○所言下叠前三障之句立名广释资次而忏一一申明上文慙愧恐怖等七种大意其义可见○三世迭迁递互相资而起故曰更相云云所以资始为因助因为缘又云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借为缘因亲缘疎故作二释因缘果报流转无穷故云三世迭迁云云○已上大槩先叙人必有罪总之不出三障理所应忏次言七种忏法且宜及蚤發露忏悔之意尚未行忏已下方次第详言三障由于三业方是求哀忏悔○上总指三障以明三世因果下別举三障以为忏悔之详

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此烦恼障从何而起)而此烦恼皆从意起(烦恼现于身口何从而起云云)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离意不能动故下別明意业先举数立名)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嗔恚三者痴暗由痴暗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

第一先忏烦恼障由于意业贪嗔痴故身三口四一切烦恼随之而生○烦恼者据相宗中有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更有二十种随烦恼小随十中随二大随八文繁不引

是故经(华严)贪嗔痴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𠒋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

由贪嗔痴烦恼之苦因受三涂之苦报三涂报竟纵得人身穷露顽迷此皆烦恼所感之报故曰诸烦恼报

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

上结忏夫此下出烦恼过患云云

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

圣者正也正智之人也除佛菩萨外诸祖师僧凡有智者悉皆诃其烦恼如教中诃欲弃葢等事可知○诃责烦恼为怨家为贼为瀑河为覊锁诃责不一故曰种种诃责总见烦恼为大过患下出过患之名而广释之

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

相宗中善法十一善为信慙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之谓

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烦恼以为覊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

波涛冲逆为瀑河轮转无穷漂流无尽受苦深远了无边涯故喻如大海

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六道者净名云一天道有二十八天二人道五常五戒三修罗道鬼畜人天所摄四地狱道八寒八热等五饿鬼道九种十类六畜生道胎卵湿化是也亦名六趣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依殻而延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所谓轮回无间也○即应上文诸烦恼报上举烦恼过患已竟下正求忏悔后五节文亦尔

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以此烦恼过患作忏悔之增上胜缘故云增上善心云云○上引圣言出其烦恼过患已竟此下五章广显烦恼罪业之名相莫不皆从意业而生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𮌎

有此心识正根意业而来○无智不信了无出世之心故曰繁满等云云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因三倒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女*(巢-果+(离-禸))]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慙愧皆悉忏悔

贪能致老嗔能致病痴能致死故云三毒根又三为生死罪恶之根本故曰根○阿毗达磨论云三漏者一欲漏欲界二有漏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无明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曰为漏又流动其心故名为漏○三苦者一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复苦二坏苦乐坏时苦等于三涂三行苦即处中苦通于无色○三倒者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三有者即三界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有生有死故名曰有○如是等罪总顶上三毒以至三有一切罪来凡言如是等俱倣此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缘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女*(巢-果+(离-禸))]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四识住者阿毗昙杂论云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也○四流者唯识论云一欲流欲界惑二有流上二界惑除见痴三见流三界见四无明流三界痴亦名四轭○四取者唯识论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四执者圆觉云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四缘者圆觉云一因缘诸法和合二次第缘心心数法三所缘缘法无所依四增上缘法无所得○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谓四大假合而成身也○四缚者唯识论云戒取缚见取谓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云缚○四贪者情色食婬也○四生者瑜伽论云胎卵湿化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葢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禸))]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發露皆悉忏悔

五住者永嘉集云见为一住名见一切住又思惑分三住一欲爱住一色爱住一无色爱住又尘沙惑与无明惑合为一住○五葢者覆真实义为葢永嘉云色受想行识亦名五阴即覆葢之意如日月本明而云雾为之掩覆则日月阴翳为之葢蔽自性真如本体却被色受想行识五者阴葢便因迷造罪又名五蕴积聚之谓又止观云贪欲嗔恚愚痴睡眠掉举为五葢○五悭者成论住处悭护他物悭称赞悭财悭法悭○五见者首楞严云一萨迦耶见即身见执我我所执身有我故二边见随身计断常堕二边见故三见取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常乐我净即是涅槃故四戒取非因计因五邪见拨无因果○五心者赖耶云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禸))]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慙愧發露皆悉忏悔

六根者一眼根谓喜怒视相二耳根谓听审相续三鼻根谓爱憎香臭四舌根谓尝味甘苦五身根谓贪嫌滑涩六意根谓审察思量即眼耳鼻舌身意中六情俱以识为之根也○六识者净名云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辩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循空○六想者析玄云眼耳鼻舌身意其识各有相应想○六受者空品云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六根领受六境也○六行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所司则各有所行也○六爱者毗昙云眼耳鼻舌身意各因所触而生爱○六疑者净名云贪嗔痴慢疑觉六者俱有疑亦名俱生惑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七漏者李论云见漏诸根漏忘漏恶漏亲近漏爱漏念漏○七使者首楞云欲使恚使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

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禸))]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發露皆悉忏悔

八倒者涅槃云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此凡夫四倒也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此二乘四倒也○八垢者涅槃云念垢不念垢念不念垢我垢我所垢自性垢差別摄受垢也即八妄想自性汙染总名为垢○八苦者维摩云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別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缘造一切罪

九恼者净名云过去爱我怨家过去憎我知识过去恼我己身现在爱我怨家现在憎我知识现在恼我己身未来世亦然一世有三三世有九故云九恼即名九结结者结集不散之意○九结者爱结恚结慢结无名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也当中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九缘者一眼识缘明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別依缘种子二耳识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別依缘种子三鼻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別依缘种子四舌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別依缘种子五身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別依缘种子六意识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別依缘种子七第七识缘染净依缘分別依缘种子也八第八识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別依缘种子也总名曰九缘生识

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

十烦恼者一忿二恼三恨四覆五谄六诳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缠者一忿恚缠曰嗔二隐覆自罪缠曰覆三意识昏迷缠曰睡四五情暗冥缠曰眠五嬉游缠曰戏六三业躁动缠曰掉七屏处起罪不自羞缠曰无慙八露处起罪不羞他缠曰无愧九财法不能惠施缠曰悭十他荣心生热恼缠曰嫉谓之十缠也

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

十一徧使者谓不信懈怠不慙不愧多贪多嗔多痴昏迷放逸悭悋毒害此十一徧使也反此则为十一善

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十二入者谓眼耳鼻舌身意此内六根入属能能者能见闻觉知也色声香味触法此外六尘入属所所者著见闻觉知之所也入以互相涉入为义亦名十二处

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

十六知见者智论云一我者知见起我我所二生者知见如父有子三受者知见命根成就四命者知见能举事故五有情者知见蕴和合生六养育者知见因缘故长七众数者知见诸法有数八人者知见妄计我是人九作者知见手足能所十使作者知见力能役他十一起者知见作后世业十二使起者知见亦令他作十三受者知见苦乐果现十四使受者知见厌于苦乐十五知者知见五识名知十六见者知见目观色像

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

十八界者即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者有分別辨析之义又种族义界畔义

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二十五我者即二十五谛依百论结颂曰一堕冥初为世间本性乃生觉二从觉为中阴即生我心三从我心中我慢便生五尘已上成八五尘生于五大五大生十一根通上总成二十四又至神我主谛共为二十五我也○色声香味触五为五尘地水火风空为五大又十一根者眼耳鼻舌身为五知根手足口并大遗根小遗根为五业根又心平等共十一根大遗小遗即大小便利也

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

六十二见者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于三世推之而成也每一阴具四句如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离色是我即色是我余四例推可知五阴共成二十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配之成六十加根本断常二法共成六十二也

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开诸漏门造一切罪

见谛思惟九十八使者大藏一览云见谛摄欲界三十二使色界二十八使无色界二十八使共八十八使思惟摄欲界四使色界三使无色界三使共十使合之成九十八也见谛所摄何谓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十使集灭下各七使除身边戒道下八使除身边二见何谓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嗔集灭下各六使除嗔身边戒道下七使除嗔身边何谓无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嗔集灭下各六使除嗔身边戒道下七使除嗔身边思惟所摄何谓欲界四使一贪二嗔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何谓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并是阿罗汉向修道断何谓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此是罗汉向至果方尽○四谛者苦集灭道也苦谛下十使谓身边戒见邪贪嗔痴慢疑也集灭下各七使者止有见邪痴疑贪嗔慢七故云除身边戒也道下八使者止有邪痴疑戒见贪嗔慢八故云除身边二见也下各倣此苦为有漏果集为有漏因灭为无漏果道为无漏因○楞严注云萨迦耶见者此云身见执身有我故边见者执我断常堕二边见故戒取见者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故见取见者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为乐净即是涅槃故邪见者拨无因果断灭善种名为邪见○百八烦恼者即九十八使更加十缠成一百八也又云即一百八见

[女*(巢-果+(离-禸))]乱贤圣及以四生徧满三界弥互六道无处可避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發露皆悉忏悔

三界者一欲界天自他化已下皆名欲界希须乐欲故名欲二色界天初禅至四禅未出色笼故名色三无色界四空天只有四阴无色蕴故名无色○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亦名六趣○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俱有佛刹国土故也

(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愿某下上文广举罪相忏悔已竟下文發愿求其功德何也忏悔毕竟灭罪灭罪毕竟福生福生则智慧功德自然成就也所以次第發愿求其功德而显是忏悔力用之功能也○三慧者闻思修也闻而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所以当明○三达之说诸处未见所出但梵网经上卷中有法达义达辞达更有教化达未知可否又达者明也或天眼智宿命智漏尽智之三明亦未可知也俟再考○三苦者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复苦坏苦乐坏时苦等于三涂行苦即处中苦通于无色此苦当灭○三愿者一愿一切众生得证知法二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三愿舍身命护持正法此愿当满

愿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

四等心者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虗假故發行心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此心当广○四信者一信佛乐常称赞佛二信法乐欲听法三信僧乐供养众四信戒乐离五欲此信要立○四恶趣者大论云一地狱八寒八热等二旁生水陆空行等三饿鬼三类九种等四修罗鬼畜人天所摄此趣当灭○四无畏者智论云一得总持无畏二得知根无畏三得决疑无畏四得答报无畏又云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苦尽无畏也

愿承是忏悔五葢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

又五葢如上文即五蕴一色蕴谓积聚虗假二受蕴谓领纳资贪三想蕴谓取像奔驰四行蕴谓微细迁流五识蕴谓炽然了別○五道者法华云天道人道二善道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皆当度之○五根者赖耶云一信根信谛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三昧等法海消除疑网二念根住持不忘三进根念兹在兹四定根湛寂虗通修心不乱五慧根明辩实谛以慧照了愿当竖立○五眼者涅槃颂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具足五眼故愿净之○智度云菩萨初發心时以肉眼见苦众生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徧见六道受种种身益加哀怜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令入法中后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法○又金刚注内外空寂名肉眼见自真性自在平等名天眼见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空一切相名法眼见前无烦恼可断中无自性可守后无佛位可求三际清净名为佛眼○成五分者璎珞经云成五法香也一成戒分香以摄身二成定分香以摄意三成慧分香以摄乱四成解脱分香以摄倒见五成知见分香以摄无明一说成五分法释签云一分无作戒为戒身二分无漏净禅为定身三分无漏智慧为慧身四分三种解脱为解脱身五分无生为解脱知见身也

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六神通者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是也如意通三种一者能到身飞行如鸟无碍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出一念能至二者转变能以大作小小作大一多等三者圣如意此如意通惟佛有之天眼通二种一修得一报得天耳通一切声他心通知他人之喜嗔怖畏宿命通知过去世事漏尽通四漏故愿具足○六度业者善戒云一布施治悭贪得富报二持戒治破戒得具足善道报三忍辱治嗔恚得有相好报四精进治懈怠得寿神通报五禅定治散乱得安乐生天报六智慧治愚痴得辩才破烦恼报此六善业须满足○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谓之惑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闻之必死香如敝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沸蜜汤又如涂蜜刀䑛之则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法如象纷纭故皆不可为之惑也○六妙行者色界初禅云厌下之苦行麤行障行三忻上之净行妙行乐行三也

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

七净华者净名云一戒净身口意始终净也二心净三乘制烦恼断结漏尽也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也四度疑见染疑断也五分別道是道宜行非道宜舍也六行断知见所行所断通达分明也七涅槃得无生法忍也

洗八解水

八解者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为初禅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为二禅三观净解脱具足住为三禅四观空无边处解脱五观识无边处解脱俱为四禅六观无所有处解脱七观非非想处解脱俱为四空八观想受灭解脱为过三界○上七净以所修因言故曰华曰坐八解以入法流言故曰水曰洗

具九断智

九断智者一乾慧地五停心总別相念处二性地煖顶忍世第一已上犹伏见思惑三初果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见真谛四二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五三果断欲界残思尽六四果断三界见思尽七支佛断见思尽更侵三习气八菩萨断三界正使尽修六度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残习坐木菩提树下生艸为坐成劣应身能断此九者为具智

成十地行

成十地行者华严云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初地断异生障证徧行真如二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证无分別真如六地断麤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地断不欲相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地断法自在障证法无分別真如欢喜离垢乃至法云为十地也

愿以忏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十一空者涅槃经云一内空六根无体二外空六尘无相三内外空六识无有四有为空生灭相无五无为空无相亦无六无始空体本元虗七性空法本常无八无所有空俱无亦无九第一义空功用投现十空空病去药除十一太空小乘法无此十一法空必愿能解常用心既解空自得解脱三昧故曰栖心自在

能转十二行法轮

十二行法轮者法华法轮三转一示转二劝转三证转也每转有四即苦集灭道也三四成十二第一示转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作证转云此是苦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已修不复设修以此苦集等四法三唱令知故云三转十二也轮者从喻而言如世之车轮有推碾义运转义以此四法运入众生心中摧灭烦恼而证涅槃故云十二行法轮也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發愿归命礼诸佛

十八不共者梵网经云身口意三业无失无不定心无异想心无不知舍心志欲无减忆念无减精进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无碍知现在无碍知未来无碍是为十八之数不共法者此出世法惟佛为独不与二乘共故○十八等下其余更有无量功德莫能尽述者愿求一切悉皆圆满成就方始成我忏悔之大心也欲求忏悔必先礼佛以为忏罪之本故当發愿归命云云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地藏经云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女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形像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我母死后必知处所忽闻空中声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见汝忆母故来告示汝但端坐思惟我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女寻礼佛足思惟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造恶众生七七之内无人继嗣为作功德先渡此海三海之内是大地狱愿圣女速返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惟菩萨之母得脱地狱此日无间罪人俱同生讫婆罗门女便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惟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谓草木丛林稻蔴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是数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次复忏悔(承前启后)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

改往修来者改往昔之过咎修来世之福田灭三毒六根等恶兴六度万行等善○学人者学之为言效也效古圣先贤精修道业故谓之学如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如斯等辈堪称学人稍有些些怠惰即为失念了也古云暂时不在犹同死人今言失念而起烦恼者正此意也○楞严经云非不回心大阿罗汉尚有尘沙微细惑至如钝阿罗汉者能免结习乎结习者谓从凡夫以来所结之习气未能消融之尽也○岂况者出缠尚尔况在缠者乎

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长夜积习晓悟无期

覆藏者知有过隐而不發其罪日增如论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饰之也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此之谓也所以必须發露方为忏悔○智者悔罪喻如斩艸必發其根使后更不复生故云改悔愚者隐覆而不發者如艸埋根于深土之中雨露滋成即成蔓延日滋日茂罪业渐深若不發露如处于天暗之中终成迷昧了无所见乃至堕于三涂苦恼之中亦莫知其所以故云晓悟无期也

若惭愧發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槃妙果

忏悔获益如此之妙此下复明忏法之方

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于想法恳切至祷

外肃者即齐庄恭谨之意也○华严行愿品一者礼敬诸佛今礼忏时而左顾右盻窃为语笑者岂直形仪不肃即其内无敬意○维摩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礼敬正宜目视而心想若无敬意瞻奉且虗何况缘想当知敬意正不在七种心之后

生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

此身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则此身坏矣况石火电光无常莫测不蚤为预办后悔无及犹恐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故也○深坑险趣即三涂八难以喻言之也因难出故喻其深受苦恼故喻其险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不为佛法者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又僧遇而又不能为○一念此身无常死堕恶趣无有出期二念此身罪恶不能瞒昧诸佛神祇毕竟到阎罗王所受诸苦恼有此二种心自然惭愧恐怖急求忏悔不敢自欺○兴显佛法使圣道昌隆而无断绝谓之绍继圣种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慠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

但不能绍继佛法而反私自云云○此身私自作恶只道佛不知不见所以身口意业倍为深重一经發露罪业冰消○忒恶也私谓佛菩萨不知不见毕竟佛菩萨尽知尽见如下文所云故曰天下愚惑之甚

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于我等所作罪恶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福纤毫无差

楞严经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般若经云天眼能见十方沙界众生成就身语意业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幽者鬼使显者聦明正直之神也○因既无差果终无谬下正指果报无谬

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核(考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执对之谓也)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煑蒸炙(此指异类之对)或先剥夺于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此指人类之对)我于今日始得汝便于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讳即隐瞒之谓也)惟应甘心分受宿殃

录者取而收之也○阎罗梵语正云阎摩罗此云静息又云夜磨罗此云双世鬼官总司也阴界之名苦乐并受故云双世古云兄与妹而双王苦与乐而同受正此谓也○屠戮煑炙言杀生食肉之业○剥夺离散言偷盗势夺之业○汝先或先当知两先字皆往昔过去之意因剥夺故或至父南子北兄弟东西等故曰离我眷属今日始便者自来业缘未熟似乎未便今既业报至时诚难逃避故得其便也○甘心分受者谓罪报当如其罪业之分量故受报者一如其分而甘心受之也正是随罪轻重考而罚之者是也

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下出不枉之意)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于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

楞严经云三界惟心万法惟识随心所作随心所现无所讳也又楞严云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即此意也各言我昔下执对之辞也

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于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此下令人追思己过而自首也)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

凡人多谓恶业可隐故不思忏悔蚤知终无隐藏何如先向佛前發露忏悔冀得免耳慎勿懈怠然而忏后改过必不更作庶可得免如或倚其忏悔更造新殃欲求免者未之有也思之慎之当自勉之○诃责者如云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无有惭愧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受此苦恼为乐不耶此等苦切责之只要他人改过自新故耳又王见其人忘失其罪而自不知故诃责之也○将付者将此罪人付之于无间地狱之中故历劫无由求出也○众等相与下忏主激励行人知过速忏无怠懈也○大怖至时谓无常忽到眼华落地四大分张前路茫茫未知何往抑且平素资粮无办宁不大可畏怖者哉莫待罪苦临头那时措手不及故当舍命忘身力求忏悔始得

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

谓之无始以来则过去世数无算而造罪亦无算况今生又不觉悟则现在无明烦恼开八万四千尘劳门造罪何可胜计未来生死无有穷期四生六道改形易相可不惧哉故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当知勇猛精进超出三界正在今生切勿放过○此下二章复举无始无明而忏三世之过恶也法性本明本来无有罪业因无明烦恼之所昏蔽而不明故云随烦云云所以云自从无始迷心海旷劫漂流生死波者正此之谓也○又积聚无明者即无智慧之明不能了境惟心而遮蔽心目故随之而造诸恶业故曰随烦恼性也

或耽染爱著起贪欲烦恼或嗔恚忿怒怀害烦恼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傲烦恼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著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切四执横计烦恼今日至诚悉皆忏悔

凡夫但以昏散二病以为生死根本愦即烦愦散乱之谓也○疑惑不信犹豫不决皆无明障蔽之过也统前统后无不皆尔天堂是妄造地狱无真说是谤无等语也○不识因缘虗假遂不知四大本空因而执著我见而生烦恼也断常二见即有无二见同志曰朋附近曰狎既曰恶法必有其人而近之故曰○见取者谓执身见边见戒取见自以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为乐净即是涅槃故○戒取者非因计因谓执持牛狗等戒为生天因故○四执即前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已上忏十使十使即十烦恼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守惜坚著起悭悋烦恼不摄六情(六情者喜怒哀乐爱恶也)奢丑烦恼(奢侈夸诞)心行獘恶(弊即麤犷刚暴之谓也)不忍烦恼

当知六度之中忍为最急忍该六度古云一忍能令百祸消讲说忍字极多文繁不赘

怠堕缓纵(恣情放逸之谓也)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

觉观差別麤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心中發相名觉后分別筹量好丑名观又智度论入初禅定名有觉有观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

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

说时似悟对境即迷未得谓得者亦此意也

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

随世八风者谓随世之风之有八也一利谓得可意事二衰谓失可意事三毁谓不现前诽拨四誉谓不现前赞美五称现前赞美六讥现前诽拨七苦[女*(巢-果+(离-禸))]身心八乐适悦身心彼我之间随此八者而互生烦恼

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强犷难触不调和烦恼

犷者暴戾之兽不调和之人似之难触者刚强而不可近也

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嫉妒击刺狠戾烦恼(恨怒之意)㐫险暴害惨毒烦恼(毒之最极曰惨毒)乖背圣谛执相烦恼

空假中三谛亦可名圣谛即下苦集等四俱名圣谛若言圣谛第一义即中道可知也言乖背者因顺于凡俗之流故违于出世之圣谛故云执相也○已上忏十三随下忏三乘

于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

苦集灭道者即四谛也苦即上文生者八苦者是集即贪嗔痴等烦恼者是灭即寂灭二乘所证空理也道即三十七品等法此皆真实无谬故云谛也

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

十二因缘者法华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也然有二乘还灭等文亦详法华经中此但言生起不言还灭故不录

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于三界苦果烦恼

起者此四皆因无明而起也结构也四住地者摄论云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也若兼上无明住地即五住地也

无量无边[女*(巢-果+(离-禸))]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烦恼无量[女*(巢-果+(离-禸))]乱无边若圣若凡无不恼故若得忏尽无明一切悉皆殄灭也故当恭对十方三宝之前竭诚礼拜求哀忏悔也○如上广举三世罪业忏悔已竟下文次第發愿而求其功德同上云云

(某)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爱欲水灭嗔恚火破愚痴暗断疑根裂诸见网

又上种种惑业皆承忏悔之智力折之竭之乃至于之裂之始得清净故云愿某等承是云云○折憍慢幢等文承上忏悔意业等句而来我慢犹若高幢忏悔智力犹如利器足以折之爱欲如水性空真火足以竭之嗔恚如火性水真空足以灭之暗喻痴迷无知而智灯足以破之疑惑如树之根亦以智手足以网喻见解执缚慧剑足以裂之

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爱诈亲善

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故菩萨观三界犹如牢狱○深识二字直贯下五句当云深识三界如牢狱深识此身为四大犹如毒蛇深识色受想行识五阴如怨贼深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六入犹如空聚俱是盗贼藏匿其中深识此等一切欲爱犹如怨家诈为亲善若实识知无能为害也

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蜜常得现前

一切皆以邪妄不正为无明之根源故当修圣道而断之八圣道即八正道也修道者如畏毒蛇怨贼涉路避之而去也○涅槃者具云般利涅槃那般利言普也即究竟也涅即出离槃那即烦恼合言普究竟出离烦恼又云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又梵语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寂定又云大固牢固具四德足证三身云云○不休不息者无有疲厌意心心相续无有间断意常得现前纯熟优行意○三十七品见前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十波罗蜜梵语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愿力智共为十华云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为六波罗蜜又名六度后四度愿与力即禅定开出方便与智即般若开出○梵语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如涅槃经云修戒定慧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栰渡烦恼河到于彼岸常乐涅槃正此意也○又此五句亦同上意忏悔而加修八正道无烦恼而不除无无明而不断乃至直成无上菩提莫不皆从忏悔修八正道之所得也

忏悔發愿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常住者十方三宝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本无定相无住无不住但有求皆应无祷不从常在世间救苦众生令得解脱故云常住亦如释迦世尊常在娑婆世界化度众生之意耳

慈悲水忏法卷上

疮如人面宿憾何多清泉一掬即消磨己复怜佗述为忏摩万古沐恩波

音释

原叙

(上下戒切音械下胡茂切音后)

(胡兼切音贤)

(乌故切去声)

𫗪

(奴委切内上声饥也今文宜用饫字是于据切于字去声文义相合此𫗪字恐悮)

(徒览切谈上声)

(居六切音匊)

(于浪切鸯去声)

(池遥切音潮)

(力锦切音廪)

(息委切虽上声)

(孙租切音苏)

缘起文

(陟虑切音注)

(鱼列切年入声)

(苏偶切音叟)

开经偈

(下戒切去声晓也后凡圈去声者同)

愍念后文

憍倨

(上坚姚切音骄恣也逸也下居御切音句倨傲不逊)

媟狎

(上先结切音屑狎也下胡夹切音洽亲近玩熟也)

(且缘切音诠止也改也)

(必勒切音璧后凡称辟支者同)

夫欲文

(逢夫切音扶语端辞同)

(止两切音掌凡长养后同)

令行

(上离呈切音陵凡使令者皆平声下胡孟切去声身之所行谓之行)

(力地切音利凡欲远离则去声)

罪相文

(息亮切去声后凡圈者同)

(直略切入声后凡圈入声者同)

厌离文

(抽知切音鸱目汁凝也)

(时轸切辰上声)

(才浪切藏去声)

(鱼教切去声欲也好也后凡好乐者皆同)

菩提文

(知陇切音肿种种犹物物也)

(历各切音洛)

(如者切音惹)

(必列切首鼈)

(侯干切音翰)

(古协切兼入声)

观罪文

擎拳

(上渠京切音鲸持高也下逵员切音权)

瑕玼

(上何加切音遐下生资切音慈玉病)

先应文

𠒋

(上许容切音胸下下恳切上声)

(徒困切音遯)

(步木切音仆飞泉悬水也)

(胡计切音系)

(居邓切庚去声)

(忍与切如上声直立也)

改往文

(莫半切去声)

(鱼列切音孽读虐非者)

(直意切音治遇也今读直者非)

(丘庚切音阬)

(惕得切同忒恶也)

(鱼刀切音敖)

(渠宜切音岐)

(思亷切音暹细微也)

(胡得切音曷考实也)

(房闷切音问后凡去声者同)

(妪徃切汪上声)

(苏故切音诉)

(必敝切音闭)

(赖含切)

烦恼文

(古外切音脍心乱也)

(母总切蒙上声心乱也)

(匹亦切与辟同偏僻邪僻乖僻)

(昌六切充入声今读楚者非)

(羊居切音余凡美其人之善曰誉平声)

(古猛切音矿)

(以智切音异不难也平易也)

(力济切音例)

(食列切音舌)

(昨木切音俗继连也)

注音释

启运文注

(古委切音癸法则也)

(夷益切音亦传夷夏之言)

兜率

(上当侯切斗平声下朔栗切音蟀)

慈悲注

(历各切音洛)

𠎝

(去乾切音愆过也)

(步闷切盆去声)

(音支)

(古从字字汇俱用)

(力辍切音埒)

(生六切音朔后数数同)

(丁后切斗去声)

(力展切连上声)

(式至切音试后凡施与者皆去声)

(皮意切音避今读蒲昧切音陪者不同)

(与默同)

(古衡切音耕)

(苦骨切坤入声孔穴也)

(取乱切音㸑)

(薄密切音弼)

归依注

(且缘切音川)

(苏故切音素)

(古协切音劫)

(求于切音劬)

惭愧注

(居晏切音谏)

厌离注

骷髅

(上空胡切音枯下卢侯切音楼)

螃蠏

(上蒲光切音旁下呼买切音骇)

(唐何切音驼)

(升人切音身吟咏之声)

(力吊切音料)

不净观注

(皮意切音避读入声者非)

纤翳

(上思亷切音暹下于计切音意细微也)

怨亲注

(郎殿切音练)

(楚委切吹上声)

观罪注

(昨吉切前入声)

(以智切音异)

(侯干切音翰)

擎拳注

(式竹切音叔)

(吉了切间皎)

更相注

(大计切音第传递也)

四住注

(徒含切音潭)

六根注

(色入切森入声)

九结注

(之仲切音众)

六受等注

(上纸切时上声)

(五考切音咬)

觉华佛注

(详恣切音寺)

(激质切音吉)

覆藏注

(无闷切音问去声饰也)

(仓老切操上声)

外肃注

(庄皆切音斋齐之为言斋也斋不齐以致齐也)

天眼注

(之六切音竹视之甚也)

(初加切音嗏错也)

不关注

(舒救切收去声)

诃责注

乐不

(上历各切音洛下俯九切音否)

(之瑞切追去声)

(徒典切田上声)

(初限切音彦)

(房滑切音罚同筏)


校注

二卷起 三卷起 有序释与水忏随闻录全同故削除之 催疑摧 九疑六 僧疑遭
[A1] 已【CB】巳【卍续】
[A2] 采【CB】釆【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寺【CB】释【卍续】(cf. DDBC人名规范资料库【西宗】条目)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菩【CB】苦【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缚【CB】䌸【卍续】
[A35] 缚【CB】䌸【卍续】
[A36] 缚【CB】䌸【卍续】
[A37] 缚【CB】䌸【卍续】
[A38] 己【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但【CB】伹【卍续】
[A53] 己【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卷1)
关闭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