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46-A 居士传序

知归子现居士身说法著居士传属予为之序序曰知归子学佛归心净土發决定往生之愿者也究论往生之因因于一念之净一念之净即成往生之因况念念相继有不决定往生得觐弥陀者乎知归子修净土念念相继其学佛也可谓密矣仰前修之匪远表万法之同归自度度人度人自度著书之心可谓切矣若知归子可以现居士身而说法矣予故欢喜序之以告世之读居士传者同学汪缙撰

居士传發凡

佛门人文记载其专系宰官白衣者故有祐法师宏明集宣律师广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汤姚孟长金汤征文录夏树芳法喜志其以沙门为主兼収外护者则有志磐佛祖统记念常佛祖通载以及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诸书所录事言互有详略或失之冗或失之踈至朱时恩居士分灯录郭凝之先觉宗乘李士材居士禅灯录并本五灯止扬宗乘于诸三昧法门有所未备今节取诸书者十之五別征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视诸书倍之裁別缀属成列传五十余篇详其入道因缘成道功候俾有志者各随根性或宗或教或净土观感愿乐具足师资但自唐以前简册无多披览易遍自宋以后文字浩瀚耳目闻见搜讨难周更望博雅君子惠以珍藏佐其不逮

护法之文须从般若光明海中自在流出乃为可贵是书所载非其真实有关慧命者概弗列焉如王简栖头陀寺王子安释迦成道记诚为典赡然文过其质于道何有柳子厚制诸沙言为苏子瞻所推服然如曹溪一和会儒释与六祖坛经之旨全无交涉况摩诘梦得之文抑又逊之元明士大夫文字类多出入儒佛亦必其行解相应始堪采择否则祇成戏论何足数也

宗门冐滥者多如夏竦吕惠卿章惇之徒既不足道即白苏二公其在佛门亦別有长处与宗门无与诸书所载机缘无可取者他如韩退之李习之周茂叔欧阳永叔诸先生平生愿力全在护儒一机一境偶然随喜不足增重佛门岂宜附会牵合庄点门庭反成谬妄此于教理违背非小故予是书持择之间颇存微指不敢将就影响以诬古人以诬自心以诬教理

庞居士之于宗李长者之于教刘遗民之于净土百世之师矣三公者各专传尊师也其他立专传者大都轶迈等伦难为匹俪虽不尽以三公为绳亦庶几近之者也

登地证果根基五戒而五戒者全体五常不践五常何有五戒南北朝诸臣罔明忠孝之义妄谈般若裨贩如来至如魏収蔚宗浪附通人沈约江总滥尘戒品以身谤法视崔浩傅奕罪有甚焉清净海中不受死尸削而投之岂为刻核若王摩诘柳子厚郭功甫张天觉之徒先迷后复情罪可原善善从长亦庶几春秋之指与

自昔言三教者其莫善于大珠乎或问三教异同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起用机见差別成三迷悟在人不在教之同异也达此义者其宋之李伯纪明之赵大洲乎南北之朝释道相争唐宋之时儒佛相角总由不知性真常中本无同异寻枝摘叶安有了期至如周彦伦明休烈张天觉李纯甫数子之论解纷挫锐不谓无功究其实际亦多离合狮子咬人韩卢逐块智者睹指知归昧者双迷指月世又安得尽大珠与之畅谈三教哉

列传中有不得详其事迹者文富诸公是也非系于佛法弗录其事迹自载正史举而著之非此书体也有不容略其事迹者如宗汝霖赵大洲周景文熊鱼山诸公是也其应于世者其学佛之精神也一切治生谐偶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是书始事于庚寅之夏削稿于乙未之秋中间辨味淄渑商量去取则吴县汪子大绅之助为多瑞金罗子台山往来过苏每相切磋订其离合最后书成婺源王子顾庭讽诵一周赞叹欢喜捐金付刻普愿见闻随喜發菩提心证圆满果是则区区七年纂述功不虗施青莲华海香光无垠一念归诚同登彼岸不亦乐乎

题居士传偈

我闻观世音  应身三十二  华严善知识
亦有五十三  比邱居士身  种种天人趣
譬如空中云  随风无定形  又如海上波
从日现五色  众生眼所见  分別每炽然
岂知妙明心  非一云何二  忆我无始来
一念不自觉  生死六道中  念念入轮回
贪染习已深  真色成晦昧  无明力所牵
颠倒恶叉聚  因缘值此生  得闻无上法
深心發悲泪  长跪向佛前  誓尽此报身
永息轮回苦  一念阿弥陀  究竟成佛道
䖍恭秉净戒  忏悔从前非  谛观法界身
如幻不思议  况逢此震旦  大乘所出处
火中生莲华  时时现希有  良哉东林贤
善权开方便  亦有庞与李  宗教扶双轮
传灯代有人  如虗空无尽  今虽末法中
典刑幸未沫  网罗旧文字  放此不夜光
如日月众星  昭回四天下  一多互相摄
毕入菩提场  愿以此功德  回施诸有情
现在及当来  有缘同聚会  读我所著书
各發无上心  南无佛陀耶  同生极乐国

居士传目录

  • 传一
    • 牟融
    • 安元
    • 支恭明(支谶 支亮)
    • 竺叔兰
    • 竺长舒
    • 阙公则
    • 孙兴公
    • 谢庆绪(戴逵)
  • 传二
    • 刘遗民
  • 传三
    • 张莱民
    • 张秀实
    • 王乔之
    • 宗少文
    • 周道祖
    • 雷仲伦
  • 传四
    • 安阳沮渠侯
    • 董吉
    • 何昙远
    • 魏世子
    • 陈參军
    • 刘谦之
    • 严恭(荀生)
  • 传五
    • 何彦悳(求点 胤)
    • 周彦伦
    • 到茂灌
    • 裴几原(刘士深 任孝恭)
    • 刘彦和
    • 傅宜事
  • 传六
    • 竟陵文宣王
  • 传七
    • 傅大士
  • 传八
    • 荆山居士
  • 传九
    • 昭明太子
  • 传十
    • 刘灵预
    • 明休烈(仲璋 山宾)
    • 刘士光(彦度)
    • 庾彦宝
    • 刘宣文(张文逸 阮士宗)
    • 向居士
    • 冯衮
    • 李子约
  • 传十一
    • 张洪赈
    • 张廷珪(李峤)
    • 辛替否
  • 传十二
    • 江含洁
    • 刘士烜
    • 张孝始
    • 司马乔卿
    • 李观
    • 元紫芝
    • 万敬儒
    • 朱康叔
    • 吴璋
    • 吴君平
    • 彭信宇
    • 高彚旃
  • 传十三
    • 李师政
    • 梁敬之(李华)
    • 裴公美
  • 传十四
    • 李山龙(史阿誓 薛严)
    • 樊元智
    • 牛思远
    • 于昶
    • 商居士
    • 郑牧卿
    • 马子云
    • 陆康成
    • 李知遥
  • 传十五
    • 李长者
  • 传十六
    • 颜清臣
    • 韦城武
  • 传十七
    • 庞居士
  • 传十八
    • 王敬初
    • 陈操
    • 甘行者
    • 张秀才
  • 传十九
    • 王摩诘
    • 柳子厚
    • 白乐天
  • 传二十
    • 杨大年
    • 李公武(端愿)
  • 传二十一
    • 晁明远
    • 王子正
    • 文宽夫
    • 富彦国
    • 张安道
    • 赵阅道
  • 传二十二
    • 杨次公(王仲回)
    • 王敏中(葛繁)
  • 传二十三
    • 张平叔(王邦叔)
  • 传二十四
    • 钟离瑾(景融松)
    • 孙良
    • 陆浚
    • 张廸
    • 孙十二郎
    • 马仲玉(永逸)
    • 左伸
    • 范俨
    • 胡达夫
    • 孙忭
    • 朱进士
    • 王无功
    • 王衷
    • 吴信叟
    • 张抡
    • 李秉
    • 陆子元
    • 钱同伯
    • 省斋(计公)
    • 吴复之
    • 陈君璋
  • 传二十五
    • 刘兴臣
    • 潘延之
    • 许叔矜
    • 郭功父
    • 陈体常
    • 吴德夫(王韶)
  • 传二十六
    • 苏子瞻(子由)
    • 黄鲁直
    • 晁无咎(以道)
  • 传二十七
    • 郑介夫
    • 邹志完
    • 江民表
    • 陈莹中
  • 传二十八
    • 张天觉
  • 传二十九
    • 李伯纪
  • 传三十
    • 宗汝霖(陈允昌)
    • 张德远
  • 传三十一
    • 李似之(赵表之)
    • 李德远(严康朝)
    • 李汉老
    • 冯济川
    • 蔡子应(刘彦修)
    • 吴元昭
    • 吴十三
    • 颜丙
    • 吕铁船
    • 葛谦问
    • 余放牛
    • 张功甫
  • 传三十二
    • 张子韶
  • 传三十三
    • 王虗中(张安国 李彦弼)
  • 传三十四
    • 真希元(陈贵谦)
    • 吴毅夫
  • 传三十五
    • 李纯甫(刘谥 沈士荣)
    • 王子彧
    • 董国华
    • 郑所南
    • 胡汲仲(冯子振)
  • 传三十六
    • 耶律晋卿
    • 国宝
  • 传三十七
    • 宋景濂
  • 传三十八
    • 刘祖庭
    • 万民望
    • 李文进
    • 王道安
    • 薛元初
  • 传三十九
    • 赵大州(小洲)
  • 传四十
    • 严敏卿(澂朴泽 拭济)
    • 陆与绳(冯开之 陆伯贞)
  • 传四十一
    • 唐体如
    • 戈以安
    • 孙叔子
    • 朱纲
    • 郭大林
    • 刘通志
    • 郝熈载
    • 杜居士
    • 吴大恩
    • 吴用卿
    • 张爱
  • 传四十二
    • 殷时训
    • 陈廷裸
    • 顾清甫
    • 朱元正
    • 周楚峰
    • 蔡槐庭
    • 虞长孺(僧儒)
    • 黄平倩
    • 庄复真
    • 鲍性泉
  • 传四十三
    • 李卓吾
  • 传四十四
    • 管登之
    • 杨贞复
    • 陶周望(奭龄)
    • 焦弱侯
    • 唐宜之
    • 瞿元立(朱兆隆 钟伯敬 玉弱生 平仲 与游 王宇泰 吴体中 应宾 董元宰)
  • 传四十五
    • 袁了凡
  • 传四十六
    • 袁伯修(中郎登)
    • (小修)
  • 传四十七
    • 曾端甫
    • 赵凡夫
    • 刘玉受(杨子澄 维斗 公干 李子木 徐九一 刘公旦 姚文初)
  • 传四十八
    • 王孟夙
    • 丁剑虹
    • 朱白民(娄子柔)
    • 庄平叔
    • 黄元孚
    • 闻子与
    • 黄子羽
    • 钱伯韫
    • 吴瞻楼
    • 王先民
    • 陈用拙
    • 骆见于
    • 程季清
  • 传四十九
    • 周景文
    • 姚孟长
  • 传五十
    • 徐成民
  • 传五十一
    • 蔡维立
    • 刘长倩
    • 黄元公
    • 黄介子
    • 黄蕴生(唐昌全 黄渊耀 陈俶 侯元演 元洁 夏云蛟)
  • 传五十二
    • 金正希
    • 熊鱼山(姜如农 张大圆)
  • 传五十三
    • 温月峰
    • 崔应魁
    • 蒋虎臣
    • 李生(洞庭生)
  • 传五十四
    • 严仲慤(周知微)
    • 宋文森
    • 毕紫岚
  • 传五十五
    • 周安士
  • 传五十六
    • 知归子

大清乾隆四十年吴县龚履云录于齐门蒋民舘舍

No. 1646

居士传一

牟安支二竺阙孙谢传

佛法之东自汉明帝始永平三年帝梦见神人身长丈六尺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明日博问群臣何神人也傅毅进曰臣按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平旦时大风起宫殿民居震动其夜有五色光气贯太微徧于四方作青赤色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对曰西方有大圣人降生后一千年声教被此土王使镌石记之瘗于南郊天祠前以年计之今一千一十年矣陛下所梦将是乎帝以为然遣郎中蔡愔博士蔡景王遵等十有八人西访其道至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持优填王所造㲲像并四十二章经而东遂与偕至洛阳帝为立寺雍门外由是象教兴焉其后王公贵人祷祀祈福者众实罕明其道学士大夫格以五经之文斥为异术有苍梧牟融者作理惑论以解之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何谓也牟子曰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能圆能方或小或巨或隐或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汙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问曰何以谓之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宛延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殁启予手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牟子曰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水从口出父命得苏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水矣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泰伯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问曰佛言人死当复更生仆不信此言也牟子曰身譬五糓之根叶魂神五糓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问曰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今沙门耽好酒浆或畜妻子取贱卖贵专行诈绐此得谓之无为耶牟子曰工轮能与人斧斤绳墨而不能使人巧圣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履而行之皐陶能罪盗人不能使贪夫为夷齐五刑能诛无状不能使恶人为曾闵尧不能化丹朱周公不能训管蔡岂唐教之不著周道之不备哉然无如恶人何也问曰吾子之说其辞富其文炽是子之辨也牟子曰非辨也见博故不惑耳问曰见博亦有术乎牟子曰由佛经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于子虽诵五经适以为华未成实矣吾既睹佛经之说覧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闚溪谷登嵩岱而见邱垤矣问曰吾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吾子曷为耽之哉牟子曰老子曰名者身之害利者行之秽赴趣闲隙务合当世此下士之所行中士之所废也况至道之荡荡上圣之所行乎杳兮如天渊兮如海不合闚墻之士数忉之夫固其宜也彼见其门我睹其室采其华我取其实彼求其备我守其一子速改路吾请履之论凡三十七条其大指如此融才甚高通百家之说见汉末天下扰乱屡被州辟不起太守复委以使命以母丧不果行既而叹曰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佛法兼研老子五千言肆志相羊终身不仕(佛祖通载宏明集)

安元

安息国人也志性贞白为优婆塞严秉法戒博通群经汉灵帝末游宦洛阳官骑都尉常与沙门讲论道义时僧佛调方译法镜经元口译梵文佛调笔受词旨两得见述后代(出三藏记集)

支恭明

名谦一名越大月支人也大父法度以汉灵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恭明年七岁骑竹马戏于邻家为狗所啮伤胫邻人欲杀狗取肝傅疮恭明曰天生此狗为人守吠我若不来终不见啮失在于我非关于狗杀之得差尚不可为况无益而招大罪由是乡人数十家感其言悉不复杀生十岁学书十三岁学梵书通六国语博览经籍兼综艺术甞受业于支亮亮又受业于支谶当桓灵世新出佛经多谶所译当世称之曰天下博知无出三支献帝末遭𡨥乱恭明与乡人数十避地归吴初發日惟有一被有客随之大寒无被恭明呼与共卧夜将半客夺被而去明旦同侣问被所在语以故咸曰何不相告答曰我若相告卿等必以刼罪罪之岂宜以一被而杀一人乎闻者叹服既至吴吴主孙权闻其博学有才即召见之问经中深隐之义恭明应机释难无疑不析权甚悦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甞译摩诘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二十七经辞旨文雅盛传于世其后太子即位遂隐于穹窿山不交世务从道人竺法兰更炼五戒凡所游从皆沙门而年六十卒于山中(出三藏记集)

竺叔兰

本天竺人也其大父娄陀好学有节操时国王无道有为将者得罪惧诛欲要娄陀共反娄陀拒之遂杀娄陀以作乱娄陀子达摩尸罗先在他国闻乱即与其妇兄二人之为沙门者犇晋居于河南生叔兰叔兰幼从二舅受经法一闻辄悟通华梵语及书然性轻躁好游猎甞遇虎堕马折其右臂母数呵禁终不改已而为之蔬食乃止顷之暴亡三日而苏自言入一朱门金银为堂见一人自云是其大父谓叔兰曰吾修善累年今得此报汝罪人何得来耶守门者以杖驱之入竹林中见其猎伴为鹰犬所流血号叫叔兰走避数十步值牛头人欲扠之叔兰曰吾累世佛弟子常供二沙门何罪见治牛头曰此虽有福不救猎罪俄而见其两舅来语牛头曰我等二人恒受其供恶少善多可得相免二舅遂导之还家俄而苏于是改节修慈专志经法以晋元康元年译出放光经及异维摩诘经十余万言旋遭母丧葬毕遇石勒之乱避之荆州后无疾忽告知识曰吾将死矣数日便卒(出三藏记集)

竺长舒

亦天竺人也晋初内徙居于吴奉法精至尤䖍诵观世音经比邻失火长舒家在下风勅家人不得动唯一心念观世音顷之火忽自熄有诸少年心怪之后一夕密束炬掷其屋四掷皆灭乃大惊以为神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稽颡谢自说昨事长舒曰我无神力止念观世音力耳诸君但当洗心信向毋自恐也于是乡里间咸知奉法(辨正论)

阙公则者

赵人也晋武帝时居于洛阳萧然恬放日常诵正法华经既卒其友为设会于白马寺至夕转经忽闻空中有声仰视一人形色光丽曰我阙公则也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上人来此听经堂中人共见之有汲郡卫士度者受业于公则其母常饭僧是日将中忽空中下钵正落母前谛视之乃公则常所用钵也有饭满中其香充堂食者七日不饥支道林为之赞曰大哉阙公歆虗纳灵神化西域迹应东京徘徊霄墟流响耀形岂钦一赞示以匪冥(大唐内典录念佛宝王三昧论○按他书譔引公则为东林社中人今据二书正之)

孙兴公

名绰太原中都人迁会稽早慕渊泊之行与名僧支遁游放旷山水撰喻道论其略曰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是以有方之类各岐所见鳞介之物不达皐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自得于窞井者则怪游溟之量翻翥于数仞者则疑冲天之力焉复观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元照乎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虗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万物之情高卑不同故训教之术或精或麤悟上识则举其宗本遇中材则示以祸福历观古今祸福之证皆有由缘岂可掩哉何者阴谋之门子孙不昌三世之将道家明忌斯非兵凶战危积杀之所致耶夫魏颗从治而致结艸之报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赐齐襄委罪故有坠车之祸晋惠弃礼故有毙韩之困斯皆死者报生之立德暗昧之中庆彰万物之上阴行阳耀自然之利至也或难曰报应之事诚皆有征则周孔之教何不去杀答曰客可谓达教声而不体教情者也谓圣人有杀心乎曰无也答曰诚知其无心于杀杀固百姓之心耳夫时移世易滋有薄淳结绳之前陶然太和暨于唐虞礼法始兴爰逮三代刑网虎章刀斧虽严而犹不惩至于君臣相灭父子相害吞噬之甚过于豺虎圣人知人情之固于杀不可一朝而息故渐抑以求厥中犹蝮蛇螫足斩之以全身痈疽附体决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轻重之所权举兹以求足以悟其归矣或难曰周孔适时而教佛欲顿去之将何以惩暴止奸统理群生哉答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佛者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应世轨物盖亦随时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共为首尾其致不殊即如尧舜世夷二后高让汤武时难两君挥戈渊默之与赫斯其迹则胡越然其所以迹者何甞有际哉故逆寻者每见其二顺通者无往不一或难曰周孔之教以孝为首三千之责莫大无后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生废色养终绝血食背理伤情莫此之甚而云宏道敦仁广济群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答曰父子一体惟命同之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故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若匍匐怀袖日御三牲而不能令万物尊已举世我赖以之养亲其荣近矣昔佛为太子弃国学道垂条为宇结草为茵端坐六年道成号佛于是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大范群邪迁之正路众魔小道靡不遵服于斯时也天清地润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灵液枯槁之类化瘁为荣还照本国广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场以此荣亲何孝如之而俗人不详其源流未涉其场肆瞽言妄说輙生攻难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渊海之量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既袭父爵为长乐侯哀帝朝官散骑常侍领著作郎桓温将迁都洛阳人情疑惧兴公上疏力争温大愠然卒莫能难也寻转廷尉卒年五十八(晋书宏明集)

谢庆绪

名敷会稽山阴人性澄静寡欲隐于太平山十余年笃信大法长斋奉佛招引同事化纳不倦自注安般守意经为之叙曰夫意也者众苦之萌基背正之元本荒迷放荡浪逸无涯弹指之间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想念一身所种滋蔓弥劫凡在三界倒见之徒弱丧渊流莫能自反正觉慈愍开正慧路渐塞忿欲之微兆为启安般之要径泯生灭以冥寂伸道品以养恬建十慧以入微絷九神之逸足防七识之洪流故曰守意也若乃制伏麤垢拂刬漏结闭色声于视听遏尘想以禅寂乘静泊之祯祥纳色天之嘉祚然正志荒于华乐昔习没于交逸福田矜执而日零毒根迭兴而罪袭是以轮回五趣亿劫难拔婴罹欲网有剧深牢由于无慧乐定不惟道门使其然也至于乘慧入禅亦有三辈或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者为无著乘或仰希妙相仍有遣无不建大悲练尽缘缚者则号缘觉菩萨者深达本有畅因缘无达本者有有自空畅无者因缘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常寂故不尽缘以归空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不随四禅也若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驰想犹农夫之净地明镜之莹刬然则耘耨不以为地地净而种滋莹刬非以为镜镜净而照明矣又甞手写首楞严经置都下白马寺寺为邻火所延其什物及他经并烬而此经文字独完惟毁纸边而寻以母老还南山若耶中内史郗愔表荐之征博士不起会月犯少微占者以隐士当之人言当应在戴逵俄而庆绪卒逵字安道谯郡人亦有高行孝武时累征不就善属文兼工艺事欲造无量寿佛积思三年雕刻方就迎置山阴灵宝寺郗超见而作礼撮香在手勃然烟上极目云表众皆叹其神异子颙能世其业(出三藏记集晋书冥祥记法苑珠林)

知归子曰当牟子之世佛法未盛行而牟子笃信其道岂非独往之士哉安支竺阙之徒宏法扶戒导信化疑亦甚为希有者矣东晋之初风教渐广王导庾亮周𫖮谢鲲之属皆甞与梵僧尸利密多罗游谢安居东山降心支遁遁奉诏入禁中讲经会宗遗文守文者陋之安闻而叹曰此九方歅之相马略元黄取神骏者也至如王羲之坦之珣珉许询习凿齿各与缁流津接大率名言相永自标远致而咸康中庾氷辅政奏沙门应尽礼王者下礼官议何充等以为不宜坏其本法执奏至三氷议遂寝充笃信佛法饭僧造寺所费不訾阮裕甞谓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充问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未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盖嘲之也充弟准高尚寡欲散带衡门日诵佛经其他士大夫信向虽众修行轨则罕有闻焉不得而著也迨至晋宋之交始有东林之盛应化神灵继此腾集矣予录牟子以下诸贤行业及其论议虽未诣渊微而其意已远岷江之流始于滥觞又可少乎哉

汪大绅云为传中不可少之文所记事言虽浅然亦近实千经万典流传有外于四十二章之旨乎千圣万贤出没有外于导人以无为之化乎佛者觉也尽之矣


校注

[A1] 但【CB】伹【卍续】
[A2] 采【CB】釆【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采【CB】釆【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食【CB】仓【卍续】
[A8] 答【CB】等【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居士传(卷1)
关闭
居士传(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