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云集》序目
民国五十八年九月,我重回嘉义妙云兰若安住。想到自己写作的,別人记录的,也不算少了。文章未必自己的好,但到底费过自己的一番心力。想到虚大师、慈航法师、大醒法师、续明法师等去世以后,由后人来搜集整编,实在并不容易。倒不如自己来编集一下,应该省力得多。同时,已经出版的,或是纸张差,或是字体小,參差不一。不如统一重排,改用新四号字,也让读者省一点目力。就这样,定下了编集为《妙云集》的决心。
我的作品,体裁不一,长短不一,所以将《妙云集》分为三编。「上编」,是经论的解说。已经整理出版的,共有八部,现编为七册:一、《般若经讲记》,这包含了《金刚经》及《心经》的两部讲记;二、《宝积经讲记》;三、《胜鬘经讲记》;四、《药师经讲记》;五、《中观论颂讲记》;六、《摄大乘论讲记》;七、《大乘起信论讲记》。
「中编」,是专著而篇幅超过十万字的,现编成六册:一、《佛法概论》;二、《中观今论》;三、《唯识学探源》;四、《性空学探源》;五、《成佛之道》;六、《太虚大师年谱》。
「下编」,是短篇的总集,不问是写的,记录的,都编在一起。我的思想专一而单纯,所以没有虚大师那样的多彩多姿。现分编为十一册,分別的标一书名,其次第与重要内容如下:
一、《佛在人间》:这是过去所曾用过的书名,重于人间佛教的现实利益,从人乘正行而向佛道。除旧有的几篇外,增入了〈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佛法是救世之仁〉等数篇。
二、《学佛三要》:这也是过去所采用的书名。信愿、智慧、慈悲——为大乘佛法的三要,学者要不偏不离的去学习。除原有的篇章外,又增加了〈生生不已之流〉;〈心为一切法的主导者〉;〈菩提心的修习次第〉;〈佛教之涅槃观〉等。
三、《以佛法研究佛法》:这虽然也是过去曾用过的书名,但大大的充实了内容,编入了〈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法之研究〉;〈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大乘是佛说论〉;〈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阿摩罗识〉;〈如来藏之研究〉等长篇。
四、《净土与禅》:这一册以〈净土新论〉为主体,更增入〈东方净土發微〉,〈念佛浅说〉,〈东山法门的念佛禅〉等。
五、《青年的佛教》:在〈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外,加入〈初级佛学教科书〉及〈高级佛学教科书〉。
六、《我之宗教观》:本书所编集的,有〈我之宗教观〉,是通论一切的。〈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修身之道〉,〈人心与道心別说〉,是论到儒家与道家的。〈上帝爱世人〉,〈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上帝与耶和华之间〉,是我对基督教的一点认识。
七、《无诤之辩》:这都是有关批评与讨论的文字。有〈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评胡适的〈神会与坛经〉。〈评精刻大藏缘起〉,〈空有之间〉,是对内院欧阳竟无及王恩洋居士的。〈敬答议印度之佛教〉,是与虚大师商讨的。有关〈大乘三系〉的两篇,是与学友默如法师的讨论。〈佛法有无共同佛心与绝对精神〉,〈与巴利文系学者论大乘〉,是立足于中期的大乘佛教,而对前后两极端的研讨。〈谈入世与佛学〉,想唤起佛教徒的自觉,不要一直滑向世俗中去。
八、《教制教典与教学》:这是与当前佛教问题有关的。有关教制的,如〈中国佛教前途与当前要务〉;〈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关于素食问题〉。〈僧装改革评议〉,是有关僧装改革运动的二篇之一。关于教典的,如〈编修藏经的先决问题〉。关于教学的如〈论僧才之培养〉,〈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等。
九、《佛教史地考论》:这一册的篇幅比较多,除曾经单行的〈中国佛教史略〉,〈佛灭纪年抉择谈〉而外,还有许多史地的考论。如〈印度佛教流变概观〉;〈北印度之教难〉;〈大乘经所见的中国〉;〈龙树龙宫取经考〉;〈楞伽经编集时地考〉;〈汉明帝与四十二章经〉;〈世亲的年代〉;〈玄奘大师年代之论定〉等。
十、《华雨香云》:这一册,编集了「杂记」,「随笔」,「序跋」,「赞德」,「哀思」,「碑记」等文字。重要的有〈杂华杂记〉;〈华雨集〉;〈英译成唯识论序〉。有关纪念虚大师的五篇,可为瞭解虚大师精神的參考。
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这是末后一册,将杂余的编集在一起。这一册大半是讲稿,或是对释迦、弥勒、观音、地藏菩萨的圣德与法门的赞扬。或是针对世俗的浅见与误解,如〈切莫误解佛教〉;〈美丽而险恶的歧途〉;〈舍利子释疑〉等。或是介绍佛教世界的一角,如〈菲律宾佛教漫谈〉;〈泰国佛教见闻〉。本册也有简要深刻的文字,如〈中道之佛教〉;〈大乘空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的意义何在〉等。
《妙云集》编集了我的作品,但不是完全的,这可以分別来说:
一、我第一部出版的,以文言写成的《印度之佛教》,表达了我对佛法的信念。从佛教史的發展中去理解佛教,理解佛教正常的或偏激的發展,或世俗的适应。在佛教的發展中,认清我们所应承受的佛法的特质,正常的积极的部分,以适应时机,救济苦难的现代。这是我所不能完美达成的,但从事教理、教史的条理考证,成为我报佛深恩的唯一愿望!这部书没有编入《妙云集》,仅节录〈印度佛教流变概观〉;〈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两章,分別编入下编。为什么没有编入?我想拆散这部书,發心以语体文重写,引用种种文证,写成多少部;然后综合起来。《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就是想写而已经写成的两部。这两部书,用老五号字,精装,自成一类,都不在《妙云集》之内。以后再写《印度之佛教》的部分,都将与上二书一样。
二、去年写了一部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的發展过程,题为《中国禅宗史》的,也不在《妙云集》内。这部书的写作,是偶然的,从来没有想这样的,只能说因缘了。这是理解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来台湾以前的文稿,散失的已经散失了。来台以后而曾發表过的,大都编在《妙云集》内,但也有例外的:1.〈药师琉璃光〉(《海潮音》三十五卷),已编入《药师经讲记》。〈宝积经述要〉(《海潮音》四十三卷),已编入《宝积经讲记》。《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海潮音》四十九卷),《成佛之道.序》(《香港佛教》),都已编在书裡;所以不再编入,以免重复。〈论部之不同名称及其意义〉;〈迦旃延子与發智论〉;〈佛陀跋陀罗传来之禅门〉;〈佛教的文艺大师——马鸣菩萨〉:这四篇(《海潮音》四十二卷),都已编入《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还有〈药师经开题〉(《海潮音》三十九卷),内容不出〈药师琉璃光〉及〈东方净土發微〉,所以就舍去了。曾發表于《文史》的〈秦汉之佛教〉,已简略而改写为〈汉明帝与四十二章经〉,所以也就不再存录。2.《海潮音》卷四十五,有〈论提婆达多之破僧〉。卷四十六,有〈阿难过在何处〉;〈佛陀最后之教诫〉;〈王舍城结集的研究〉;〈论毘舍离七百结集〉。这五篇,都有关于印度佛教的早期史实。没有编入《妙云集》,预备在写《佛陀及其弟子》;《部派佛教之开展》时,把它采录(或改写)进去。3.有些法语之类,没有保存必要,一概不取。《妙云集》就这样编定了。
《妙云集》的刊行,始于民国五十八年冬,到全部印出算来已四年了(中间同时刊印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及《中国禅宗史》)。印费方面得星洲法坤师、陈慧中居士;香港邵黄志儒及谢慧轮居士;台湾曾慧泰居士等的乐助。校对督印方面由慧润、性滢、依道师负责进行。在全书完成的时候,谨对给予财力、心力的护持者致深挚的谢意!
全书的目次如下:
- 上 编
- 一 般若经讲记
- 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 二 宝积经讲记
- 三 胜鬘经讲记
- 四 药师经讲记
- 五 中观论颂讲记
- 六 摄大乘论讲记
- 七 大乘起信论讲记
- 一 般若经讲记
- 中 编
- 一 佛法概论
- 二 中观今论
- 三 唯识学探源
- 四 性空学探源
- 五 成佛之道
- 六 太虚大师年谱
- 下 编
- 一 佛在人间
- 1 佛在人间
- 2 人间佛教绪言
- 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
- 4 人性
- 5 人间佛教要略
- 6 从人到成佛之路
- 7 佛法与人类和平
- 8 佛法是救世之仁
- 9 佛教的财富观
- 10 佛教的知识观
- 11 佛教的战斗观
- 12 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
- 13 佛教与教育
- 14 發扬佛法以鼓铸世界性之新文化
- 二 学佛三要
- 1 学佛之根本意趣
- 2 生生不已之流
- 3 心为一切法的主导者
- 4 学佛三要
- 5 信心及其修学
- 6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 7 慈悲为佛法宗本
- 8 自利与利他
- 9 慧学概说
- 10 解脱者之境界
- 11 佛教之涅槃观
- 三 以佛法研究佛法
- 1 以佛法研究佛法
- 2 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 3 「法」之研究
- 4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 5 大乘是佛说论
- 6 略说罽宾区的瑜伽师
- 7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 8 汉译圣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 9 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阿摩罗识
- 10 如来藏之研究
- 11 阿陀那与末那
- 12 欲与离欲
- 四 净土与禅
- 1 净土新论
- 2 念佛浅说
- 3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
- 4 东方净土發微
- 5 宋译《楞伽》与达磨禅
- 6 东山法门的念佛禅
- 五 青年的佛教
- 1 青年佛教运动小史
- 2 青年佛教參访记
- 3 初级佛学教科书
- 4 高级佛学教科书
- 六 我之宗教观
- 1 我之宗教观
- 2 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
- 3 修身之道
- 4 人心与道心別说
- 5 上帝爱世人
- 6 《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
- 7 上帝与耶和华之间
- 8 我怎样选择了佛教
- 七 无诤之辩
- 1 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 2 神会与坛经
- 3 评〈精刻大藏缘起〉
- 4 空有之间
- 5 敬答〈议印度之佛教〉
- 6 大乘三系的商榷
- 7 读〈大乘三系概观〉以后
- 8 佛法有无「共同佛心」与「绝对精神」
- 9 与巴利文系学者论大乘
- 10 禅宗是否真常唯心论
- 11 谈入世与佛学
- 八 教制教典与教学
- 1 泛论中国佛教制度
- 2 中国佛教前途与当前要务
- 3 从「中国佛教协会」说起
- 4 僧装改革评议
- 5 僧衣染色的论究
- 6 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
- 7 关于素食问题
- 8 编修藏经的先决问题
- 9 佛书编目议
- 10 论僧才之培养
- 11 论佛学的修学
- 12 谈修学佛法
- 13 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
- 14 福严闲话
- 九 佛教史地考论
- 1 中国佛教史略
- 2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 3 佛灭纪年抉择谈
- 4 论佛灭的年代
- 5 纪念佛诞说佛诞
- 6 龙树龙宫取经考
- 7 《楞伽经》编集时地考
- 8 文殊与普贤
- 9 护法韦驮考
- 10 大乘经所见的中国
- 11 从一切世间乐见比丘说到真常论
- 12 北印度之教难
- 13 论笈多王朝的王统
- 14 世亲的年代
- 15 汉明帝与《四十二章经》
- 16 玄奘大师年代之论定
- 17 点头顽石话生公
- 18 佛钵考
- 19 释伽罗王卢头陀摩
- 20 阿梨车毘伽的自移塔
- 十 华雨香云
- 1 平凡的一生
- 2 杂华杂记
- 3 华雨集
- 4 中华大藏经序
- 5 《楞严经摄论》、《楞严经研究》合刊.序
- 6 法句序
- 7 英译成唯识论序
- 8 影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记
- 9 胜鬘夫人经讲记序
- 10 哌㗘文集序
- 11 中国佛教哲学概论序
- 12 序佛教时论集
- 13 佛学论文集序
- 14 评新唯识论自序
- 15 慈明寺同戒录序
- 16 善生精舍序
- 17 华严寺刻经处募捐启
- 18 清念上人传
- 19 法舫法师行传
- 20 大醒法师略传
- 21 向近代的佛教大师学习
- 22 革命时代的太虚大师
- 23 我怀念大师
- 24 太虚大师菩萨心行的认识
- 25 略论虚大师的菩萨心行
- 26 悼念守培上人
- 27 悼法舫法师
- 28 我对慈航法师的哀思
- 29 怀念长老、想起佛教
- 30 赞泉公和尚之功德
- 31 一代耆德邈兮难寻
- 32 悼念续明法师
- 33 护国净觉辅教大师章嘉呼图克图舍利塔碑记
- 34 虚云老和尚舍利塔碑铭
- 35 性公老和尚舍利塔四众海会塔记
- 36 祝性愿老法师七秩大寿
- 37 子宽居士八十寿序
- 38 掩关遥寄
- 39 净业颂
- 十一 佛法是救世之光
- 1 佛法是救世之光
- 2 佛为救护我们而来
- 3 降魔的方法
- 4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 5 皆大欢喜
- 6 观世音菩萨的赞仰
- 7 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
- 8 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
- 9 中国佛教各宗之创立
- 10 中国佛教之特色
- 11 三论宗风简说
- 12 从学者心行中论三乘与一乘
- 13 中道之佛教
- 14 佛学的两大特色
- 15 教法与证法的仰信
- 16 大乘空义
- 1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18 《法印经》略说
- 19 论三世因果的特胜
- 20 生死大事
- 21 广大的易行道
- 22 为居士说居士法
- 23 新年应有新观念
- 24 纪念佛诞话和平
- 25 放下你的忧苦
- 26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 27 人生的意义何在
- 28 切莫误解佛教
- 29 谁是糊涂虫
- 30 美丽而险恶的歧途
- 31 舍利子释疑
- 32 从金龙寺大佛说起
- 33 菲律宾佛教漫谈
- 34 泰国佛教见闻
- 35 《海潮音》之意义及其旨趣
- 36 关于《海潮音》的话
- 37 新年的旧希望
- 38 佛化音乐应有的认识
- 39 受戒难、受戒以后更难
- 40 政治经济等与佛法
- 41 论「西方不是菩萨所应去的」
- 42 〈普陀山志奇〉的来历
- 43 须弥山与四洲
- 一 佛在人间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1 册 No. 1 般若经讲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