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悬论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传说參礼黄梅的六祖慧能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六祖以前禅宗以《楞伽经》印心此后《金刚经》即代替了《楞伽经》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可见它的弘通之盛本经的弘通也有它的特殊因缘中国佛教的特点一重实行如台净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于从定發慧的体悟二好简易国人的习性好简卷帙浩繁的经论是极难普遍流通的本经既重般若的悟证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別的盛行起来

本经的文义次第是极为难解的「修多罗次第所显」如不明全经的文义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经的宗趣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世亲说「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实为印度学者所公认所以我国本经的注疏虽多大抵流于泛论空谈少有能發见全经脉络而握得宗要的关于这我想多少提供一点意见

一 释经题

金刚本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试为分离而综合的解说金刚为世间宝物即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属于炭质的化合物有三种特点(一)坚常坚是坚固即不易破坏常是不变即不易转化(二)明净明是透明的能反映各种色采而闪铄地放光净是纯洁的即使落在污秽的地方也还是那样的清净不染(三)快利它的力用极强能破坏一切固体物而铁石等却不能摧坏它然金刚实有二类(一)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二)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大智度论》说把金刚放在龟壳上用羊角去捶击即可以破碎唯有菩萨庄严的金刚宝才真的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

般若般若华言慧从前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今随顺龙树论而略为解说

(一)何者般若佛说的般若到底是什么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略有三种(1)实相般若《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如经中说的「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即指实相而言(2)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大智度论》说「从初發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3)文字般若如经中说「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

(1)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它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它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大智度论》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古德说「说似一物即不中」都指示这超越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凡夫的所知所见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一切是错误的这种虚诳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从见中道而成佛的圆证实相说从毕竟寂灭中彻见一切法的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空寂与缘起相无不是如实的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那就非「空无所得」不可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每侧重于如实空性无性要见性相空有无碍的如实相请先透此「都无所得」一关——迷悟的关键所在

实相——约理性边说是空还是有《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实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语言可表达这如何可以说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诤论然而实相非离一切而別有实体所以不应离文字而说实相同时不假借言说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契入所以「不坏假名而说法性」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论》说「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末句或译「诸法之实相」众生的不能彻悟实相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见色闻声时总以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自己是这样的由于这一根本的执见即为生死根本所以经中所说的实相处处说非有说自性不可得本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高扬此实相无相的教说尊为「不二解脱之门」即是说实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离执」的教意说实相是顺于「空」的但不要忘却「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

有人说实相是客观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所证的有人说实相为超越能所的——绝对的主观真心即心自性依《大智度论》说「观是一边缘是一边离此二边说中道离此客观的真理与绝待的真心才能与实相相应实相在论理的说明上是般若所证的所以每被想像为「所」边同时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离执而契入所以每被倒执为「能」边其实不落能所更有什么「所证」与「真心」可说

(2)观照般若再作三节解说小智之料简1.世间凡夫也各有智慧如文学的创作艺术的优美哲学与科学的昌明以及政治经济等一切都是智慧的结晶没有智慧就不会有这些建树但这是世间的利害參半的如飞机的發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它来作战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俗智俗慧」偏于事相的含有杂染的不能说是般若2.外道也有他们的智慧像印度的婆罗门西欧的基督教等他们的智慧以人间为丑恶的痛苦的要求升到一个美妙的安乐的天国于是乎行慈善持戒祷告念诵修定等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的取一舍一没有解脱的可能不能说是般若3.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经》所说的般若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般若菩提之转化《大智度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如大乘行者从初抉择观察我法无性入门所以名为空观或空慧不过这时的空慧还没有成就如真能彻悟诸法空相就转名般若所以《大智度论》说「未成就者名为空成就者名为菩提般若到了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所以说「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一切种智)罗什说萨婆若即是老般若约始终浅深说有此三名实际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读书即名学生长大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因此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般若方便之同异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大智度论》比喻说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菩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如通达诸法空性即能引發无方的巧用名为方便经上说「以无所得为方便假使离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所以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大智度论》这样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3)文字般若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常人以书籍为文字其实文字不尽是书本的书籍是依色尘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却是以音声作文字佛怎么说弟子即怎么听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声假立的或者偏爱不立文字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说开示即是文字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的口头说的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那一样不是文字文字虽不即是实义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如离却文字即凡圣永隔此处说的文字指《大般若经》中的第九分

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二)何名般若为什么称为般若在这一问题中即抉示出般若究竟指什么应该说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是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的如观慧因依之深入而能现觉实相——般若所以也称为般若观慧是因实相是——非果之果即是因得果名实相不是所观的但观慧却缘相而间接的观察它为境而引生观慧所以也可假说为从境——实相般若而名为般若至于文字约它的能诠实相及借此能诠教而起观得证实相——般若所以也就从所诠而名为般若

般若本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指智慧而言但佛陀所要开示的即正觉现证的——能所不二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的名义所能恰当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导众生从由观慧为方便而可能到达如实证知的意义说还是采用「般若」一名不过虽称之为般若而到底不很完备的所以《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三)般若何用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这是迷悟的根源——众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内有外圣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对于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所以本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可有二义(1)证真实以脱生死一切众生因不见性空如实相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这观慧或名正见或名正观或名正思惟或名毘钵舍那或名般若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2)导万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声闻行者解脱了生死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而即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这二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四)般若属谁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即属于三乘圣者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于三乘所以经中说「欲学声闻地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但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于菩萨如本经说「为發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發趣修大乘者说」不过佛说般若虽说但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从前成论大乘师说般若是通教不够深刻唯识大乘师说般若但为菩萨不够普遍总之照他们看般若是不究竟「通」又不好「但」又不好这可说是「般若甚深诸多留难」那裡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日正中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

般若属于菩萨为什么不属于佛约般若唯一而贯彻始终说如来当然也有般若不过佛说般若重在实相慧离言發悟策导万行般若「以行为宗」所以与侧重境相而严密分析侧重果德而拟议圆融者不同

波罗蜜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到彼岸是说修学而能从此到彼不是说已经到了所以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称为波罗蜜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唯是般若其他都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布施等即不成为波罗蜜了声闻乘法能度生死河到涅槃岸为什么不名波罗蜜因为波罗蜜又有「事究竟」的意义所以要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为波罗蜜声闻的三无漏学不能究竟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来随机说法后由结集者把它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如线的贯华不散一样所以名为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两系解说不同(一)玄奘等传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二)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它的坚如金刚一样然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是可通的不过切实的说应该以金刚喻般若考无著的《金刚经论》说(一)如金刚杵的「初后阔中则狭」这是以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的(二)金刚有遮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它也是「细牢」的——「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实相无著并没有金刚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般若有二类拙慧这是偏于事相的分析这是杂染的这是清净的这是应灭除的这是应证得的要破除妄染才能证得真净这如冶金的要炼去渣滓方能得纯净的黄金巧慧这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別无少法可得一切「不坏不失」如有神通的点石可以成金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的深观法法都性空本净法法不生不灭如涅槃法法即实相从没有减什么增什么这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

般若为大乘道体为五度眼目为般若所摄持万行始能到达究竟佛果成为波罗蜜然而般若也需要众行的庄严如没有众行助成般若也即等于二乘的偏真智不成其为波罗蜜所以般若为菩萨行的宗主而又离不了万行龙树因此说说般若波罗蜜即等于说六波罗蜜

發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依菩萨修行的次第方便广行利他事业则能到达究竟彼岸——无上菩提所以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文句安布诠表这甚深法门所以又称之为经

二 示宗要

全经大义再扼要的提示二点金刚般若即无上遍正觉本经以金刚般若为名而内容多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佛为须菩提说如此發心直至究竟菩提彻始彻终的归宗于离相无住说无上遍正觉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于是法中无实无虚」都是从般若无住以开示无上遍正觉般若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诸相即生实相即名为佛须知般若无住的现觉即离相菩提的分证依此观究竟究竟也如是依此观初心初心也还如此所以处处说无上遍正觉实在即是处处说金刚般若不过约修行趋果说名之为般若无所住约望果行因说名之为离相菩提心而已

二道即五种菩提本经初由须菩提问佛「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经佛解说后须菩提又照样的再问一遍佛答也大致相同所以本经明显的分为两段《大般若经》有两番嘱累《大智度论》说「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智者即曾依此义判本经的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后问后答为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极好

二道为菩萨从初發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發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大智度论》说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约菩提说此二道即五种菩提發心菩提凡夫于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为發心菩提伏心菩提發心以后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降伏烦恼渐与性空相应所以名为伏心菩提明心菩提折伏粗烦恼后进而切实修习止观断一切烦恼彻证离相菩提——实相所以名为明心菩提这三种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是般若道这时虽得圣果还没有圆满须继续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本来涅槃名得真菩提心出到菩提發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后即修方便道庄严佛国成熟众生渐渐的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到菩提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如上所说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须菩提与佛的二问二答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经脉络了

        ┌─發心菩提\        │      \   般若道──┤ 伏心菩提\/發心         \    /\          明心菩提\/修行         /    /\   方便道──┤ 出到菩提 /证果        │     /        └─究竟菩提

三 叙传译

本经的译者是姚秦时来华的鸠摩罗什三藏我国朝代称秦的不止一国一代以帝王的姓氏去分別即有嬴秦苻秦姚秦乞伏秦等姚秦为五胡十六国之一三藏即经能通达三藏自利利人所以尊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为童寿父亲是印度人后移居龟兹国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母亲生他不久即出家做了比丘尼什公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的迦湿弥罗修学声闻三藏回龟兹时经过莎车国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于是回小向大到得龟兹已是英俊饱学的法师了苻秦王苻坚派吕光攻略龟兹迎什公来华吕光攻破龟护送什公回国在半路上听说苻坚在淝水战败吕光即宣告独立国号西凉在今甘肃西部等到姚秦兴起国王姚兴信奉佛法特派大兵攻西凉这才迎什公到了长安当时佛教的优秀学者都集中到长安从什公禀受大乘佛法什公一面翻译一面讲学所翻的大乘经论很多如《般若经》《法华经》《净名经》《阿弥陀经》等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信实而能达意文笔又优美雅驯在翻译界可说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译品所以什公的译典千百年来受到国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扬

本经什公第一次译出除这还有五种译本就是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译陈真谛的第三译隋达摩笈多的第四译唐玄奘的第五译唐义净的第六译在六译中通常流通的即是什公的初译其后的五译实是同一法相学系的诵本如菩提留支译达摩笈多译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而译出唯有什公所译是中观家的诵本所以彼此间每有不同之处要知道印度原本即有多少出入如玄奘译本也有与无著世亲所依本不同处这点读者不可不知

正释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本经略分序流通三分叙述一期法会的因由名序分正式开显当经的宗要名正宗分赞叹或嘱累流通到未来名流通分序分又分证信及發起二序今先讲证信序

如是指这部经是结集者自称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结集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现在就我所听来的又如此诵出真实不虚一一契合于佛说依《大智度论》说如是表信信得过的就说如是信不过的就说不如是佛法甚深「信为能入」如没有真诚善意的信心即不能虚心领会如是又表智慧有智者能如佛所说不违真义即可止息戏论与诤竞修学佛法以信智为根本无信如无手不能探取佛法宝藏无智如无目不能明达佛法深义经文首举如是即表示唯有信智具足才能深入佛法得大利益

一时泛指某一时候即那一次说法时因各地的时间不一历法不同不能定说所以泛称为一时

译义为觉者是无上正遍觉者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又从自证中大悲等流为众生开示宣说以觉悟在迷的众生所以佛是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圆满者

舍卫本是城名应称为憍萨罗国舍卫城但古代城邦国家的遗习每以城名为国名憍萨罗国的首都在舍卫所以也称为舍卫国舍卫是闻物的意思以此城的政治文化物产等都很發达为全印度所闻名的所以立名为舍卫

祇树给孤独园是城外如来居住与说法的地方如来常住说法除摩伽陀王舍城外的竹园而外要算在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最久了园是给孤独长者——须达多發心修盖供养的树是波斯匿王王子祇陀奉施的祇陀的树林给孤独长者的园所以总名为祇树给孤独园僧众的住处名为僧伽蓝即僧园不但是林园僧众的智德并茂大德辈出好像园林的花木繁茂馥郁芬芳一样所以僧伽的住处称为僧园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是听法的常随众佛在鹿苑初度憍陈如等五比丘接著又有耶舍等五十多人随佛出家三迦叶率领他的徒众从佛出家就有一千多众了王舍城的舍利弗目犍连又带了二百五十弟子来出家于是佛的初期出家弟子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了这千二百五十人不一定在佛前像舍利弗等大弟子常时分化一方经中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不过约最初从佛出家者而说其实未必全都来会而新进的比丘极多又何止千二百五十人佛的出家弟子本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五众但因佛现比丘身所以住持佛法以比丘为主本经的听众除比丘而外也应该还有比丘尼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以及护法的天龙等如流通分所说可知不过在这证信序中没有一一序列出来罢了比丘译为乞士就是「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此千二百五十比丘都是大阿罗汉所以说大比丘众即僧伽的义译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同住祇园所以叫俱严格的说和合僧——众的形成论事要具备六和合论理要同得一解脱这才称为俱

佛是化主祇树给孤独园是化处大比丘等是化众具备这种种因缘本经是佛所说的可以确信无疑了所以称这为证信序

乙二 發起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指将启金刚法会那一天世尊是佛的通号之一即梵语薄伽梵佛的功德智慧究竟无上不但为世间的人天所尊重也是出世的三乘圣者所尊敬的所以名为世尊食时约为上午九或十点钟佛及比丘们过著乞食的生活又受过午不食戒所以进城去乞食总在那个时候佛见乞食的时候到了所以著衣持钵进城去佛制衣有五衣七衣大衣三种五衣名安荼会不论睡觉做事就是大小便也不离身这是内衣七衣名郁多罗僧即入众的常礼服在大众中所穿大衣名僧伽黎即复衣在乞食说法等时所穿的是佛教大礼服此处著衣即大衣但不定是穿了走或担在肩头或由侍者拿著到城村附近才穿起来钵是盛饭的器具译义为应量即随人的食量而有大小不同佛用的钵传说是石钵成道后有商人奉𪎊供佛但没有食器四天王各献一石钵佛就合四为一钵所以佛钵的钵沿有四层叠痕给孤独园在城外所以说入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是叙述乞食的经过佛教的乞食制度是平等行化除不信三宝不愿施食者而外不得越次而乞以免世俗的讥毁乞食以后即回祇园吃饭饭吃好了这又把进城所著的大衣盛放饭食的钵一一的整洁收起入城乞食是赤足的路上来回不免沾染尘埃佛陀行同人事所以需要洗足敷座而坐并非闲坐是说随即敷设座位端身正坐修习止观如上所说的乞食属于戒坐属于定正观法相属于慧来往于祇园及舍卫城中是身业入定摄心正观是意业下面出定说法即语业三业精进三学相资为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缘起

大乘经每以佛陀放光动地等为發起而本经却以入城乞食为开端《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无自性空离种种妄执但不得性空的实义者信戒无基妄想取一空以为一切都可不必要了不知佛说性空重在离执悟入即离不了三学假使忽略戒行定慧而说空决是「恶取空者」从体悟说性空离相不是离开了缘起法要能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所以穿衣吃饭来往安坐无不是正观性空的道场佛将开示般若的真空所以特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性空即缘起缘起即性空的中道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开示次第

丁一 请说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本经以须菩提为当机者在般若法会中须菩提是声闻行者不是菩萨那他怎能与佛问答大乘呢这因为般若虽但为大乘而密化二乘又因为他与般若法门相契第一他是解空第一者是证得无诤三昧者于性空深义能随分彻了其次他有慈悲心哀愍众生的苦迫所以不愿与人诤竞得大智慧能从慈悲心中發为无诤的德行有菩萨气概所以《般若经》多半由他为法会的当机者

长老是尊称凡年高的或德高的如净持律仪悟解深法现证道果都称长老须菩提是梵语译作空生或善现传说他诞生时家内的库藏财物忽然不见不久财物又自然现出所以立名须菩提佛弟子请佛说法是有应行礼仪的所以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而起偏袒了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问佛是袒露肉体比丘们在平时不论穿七衣或大衣身体都是不袒露的要在行敬礼时这才把右肩袒露出来跪有长跪胡跪右膝著地是胡跪法袒右跪右以表顺于正道合掌当胸以表皈向中道如论事这都是印度的俗礼

须菩提随顺世俗先赞叹释尊说太希有了世尊如来善于护念诸菩萨又能善巧的付嘱诸菩萨这太希有了如来即佛号多陀阿伽陀的义译梵语本有三种意思即从如实道中来的如法相而解的如法相而说的通常但译为如来什么叫护念什么叫付嘱护念即摄受对于久学而已入正定聚的菩萨佛能善巧的摄受他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得如来护念的究竟利益经说菩萨入地有佛光流灌或诸佛亲为摩顶等即是心同佛心而得佛慧摄受的明证付嘱即叮咛教诫对于初学而未入正定聚的菩萨佛能善巧教导使他不舍大乘行能勇猛的进修又可以说佛能护念菩萨使他自身于佛法中得大利益佛能付嘱菩萨使他能追踪佛陀的高行住持佛法而转化他人总之佛能护念菩萨付嘱菩萨所以大乘佛法能流化无尽教化菩萨的善巧早为须菩提所熟知所以先就此推尊赞扬如来以为启问大乘深义的引言有解说为须菩提「目击道存」「言前荐取」所以殷勤赞叹这可说是別解中极有意义的

接著须菩提问佛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女们应怎样的安住其心怎样的降伏其心此二问是为發大菩提心者问的所以什么是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先有明确的了解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译遍正三菩提译觉合为无上遍正觉这是指佛果的一切以佛的大觉为中心统摄佛位一切功德果利单说三菩提——正觉即通于声闻缘觉离颠倒戏论的正智遍是普遍遍正觉即于一切法的如实性相无不通达但这是菩萨所能分证的唯佛能究竟圆满所以又说无上众生以情爱为本佛离一切情执而究竟正觉所以以大觉为本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成佛的心發心即动机立志通于善恶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第一等的發心以崇高伟大无上究竟的佛果为目标發起宏大深远的誓愿确立不拔的信心这名为發无上遍正觉心但是为什么要成佛要知道大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的所以發心成佛与救度众生有必然的关系经上说「菩萨但从大悲心生不从余善生」「为利众生而成佛」都是此意由于悲心的激發立定度生宏愿以佛陀为轨范修学大悲大智大勇大力以救度一切众生名为發菩提心因此如贪慕成佛的美名但为个己的利益那是菩提心都不会成就何况成佛

应云何住与云何降伏其心可通于二义立成佛的大愿者应当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才能發起成就菩提心龙树释为「深入究竟住」凡發大菩提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入待人接物一切中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变悔不落于小乘不堕于凡外常安住于菩提心而不动所以问云何安住众生心中有种种的颠倒戏论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杂念这不但障碍真智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要把颠倒戏论一一的洗净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住是住于正降伏是离于邪住是不违法性降伏是不越毘尼但此住与降伏要在实行中去用心如本经即在發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中开示悟入此即遮即显的般若无所住法门无住与离相即如是而住即如是降伏其心

什公所译唯有此二问此二——住与降伏于菩提心行上转全经宗要不过如此住于实相而离于戏论而已诸异译于住及降伏间更有「云何修行」一问考无著论此三问遍通于一切即于發心——發起行相及修行——行所住处都有这愿求的住无分別相应的行折伏散乱的降伏与本译意趣相近世亲释论将此三问別配三段文隔別不融与本译即难于和会

丁二 许说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听了须菩提的赞叹与请问就印可赞叹他说好得很好得很你说得真不错如来的确是能善巧护念诸菩萨能善巧付嘱诸菩萨的现在我要给你说發大菩提心的应当这样的安住应当这样的降伏其心你仔细听吧须菩提得到了如来的应允欢喜的回答说是的世尊我们都愿意听你的教诲

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约全经文义次第说当然是指如来下文开示但古德曾解说为如上文所说的——乞食著衣持钵入城洗足等那样安住那样降伏其心须菩提的「唯然」即契见如来的深意这真是富有新意的別解

丁三 正说

戊一 發心菩提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發心菩提即初發为度众生而上求佛道的大愿也称为愿菩提心自「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至「而灭度之」是菩萨的大悲心行自「如是灭度」至「即非菩萨」是与般若无相相应要这样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悲愿为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而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萨埵是众生——新译有情菩提是觉發心上求大觉的众生或上求大觉下化众生的名为菩萨菩萨以菩提心为本离了菩提心即不名为菩萨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简称摩诃译为大菩萨在一切众生——凡夫小乘中为上首所以名摩诃萨还有萨埵在凡夫以情爱的冲动为中心生存斗争一切互相的争执残杀都由此情爱的妄执所引發众生的情爱胜于智慧所以一言一动都以一己一家一族一国的利益为前提甚而不顾众生多数的福乐菩萨發菩提心以智慧净化情爱發为进趣菩提救度众生的愿乐于是乎精进勇猛的向上迈进但求无上的智慧功德但为众生的利益此心如金刚勇健广大所以又名摩诃萨埵(萨埵即勇心)应如是降伏其心即于菩萨应發的度生大愿中不著一切众生相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是总举一切众生众生是五众和合生死流转的众生一切众生可以分作三类说从众生产生的方式说有四种卵生如飞禽等先由母体生卵与母体分离再加孵化而产生胎生如人兽等起先也类似卵但不离母体一直到肢体完成才离母体而生湿生如昆虫等先由母体生卵离母体后只摄受一些水分及温度经过一变再变才达到成虫阶段化生如天上的众生都是由业力成熟而忽然产生的从众生自体的有没有色法——物质说有二类有色的如欲界与色界的众生无色的是无色界众生关于无色界有说是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说细色也没有仅有心识的活动从众生的有没有心识说有三类有想的如人类及一般的天趣无想的这是外道无想定的果报名无想天这无想的众生有说只是没有粗显的心识微细的心识是有的有的说什么心识也不起非想非非想的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他实在是有想的但印度某些宗教师以为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就是涅槃解脱了所以佛法中称之为非想非非想即虽没有粗想——非有想但还有细想——非无想还取著三界想没有能解脱呢

發菩提心本经以大悲大愿去说明可见离了大悲大愿即没有菩萨也没有佛道可成以度生为本的菩提心第一是广大的不但为一人一些人或一分众生而是以一切众生为救拔的对象第二住是彻底的众生的苦痛无边冷了给他衣穿饿了给他饭吃病了给他医药都可解除众生的痛苦政治的修明经济的繁荣学术的进步也著实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但苦痛的根源没有拔除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非彻底的救济所以菩萨的大菩提心除了这些暂时的局部的而外要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拯拔众生涅槃为名词指解脱生死苦迫的当体灭度是动词即使众生于涅槃中得到众苦的解脱涅槃本不可说一说多然依世俗施设来说即有凡外与佛法的不同世俗有人说冷了饿了有饥寒的苦迫如生活富裕丰衣足食这就是涅槃涅槃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所以俗人拍著吃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为涅槃不知这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暂时安宁不是彻底的佛法说涅槃有二有余(依)涅槃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即是涅槃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罗汉饥寒老病的身苦还是一样的无余(依)涅槃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菩萨發愿度生愿使每一众生都得此究竟解脱所以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为三乘圣者所共入菩萨也会归于此菩萨安住无住大涅槃即此无余涅槃的无方大用能悲愿无尽不证实际罢了本经以无余涅槃度脱一切众生即本于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得一解脱的立场也就因此「通教三乘」而「但为菩萨」

菩萨愿灭度无限量无计算无边际的众生但在菩萨的菩提心行中不见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般若经》也说「我当以三乘法拔济一切有情皆令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我当虽以三乘灭度一切有情而实不见有情得灭度者何以不见有情因菩萨观缘起相依相成无自性可得通达自身众生身为同一空寂性无二无別不见实有众生为所度者必如此才是菩萨的大菩提心才能度一切众生否则即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空无我慧——般若的悲愿即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菩提心了即不成其为菩萨了

通达我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它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它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發心菩提重在發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果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

菩萨發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即菩提心由大悲而發起大悲所發的菩提心非般若空无我慧不得成就即要以般若为方便悲心不具足而慧力强要退堕声闻乘的慧力不足而悲心强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谓「败坏菩萨」必须大悲般若相辅相成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般若经》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即般若空慧)为方便發菩提心者不可不知

戊二 伏心菩提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西北方四维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發菩提心不单是心念而已要有踏实的事行去救众生从救度众生中降伏自己的烦恼深入清净的实相达到自利利他的圆成所以在發心菩提——愿心菩提以后应进而修行——行心菩提渐能折伏烦恼使不现行七地以前名为伏心菩提

论到菩萨的修行总括的说不外乎六波罗蜜此六度以般若为导而实彼此相应相摄一波罗蜜即具足一切波罗蜜本经發菩提心以大悲度众生为首这与布施——以自己所有的给予众生使他离苦得乐尤为吻合故本经即以布施为主而统摄利他的六度行布施如何能摄六度布施有三财施以财物周济人是财施以体力甚至牺牲生命去救助人也是财施所不同的是衣食等财物为外财施体力心力以及生命等为内财施这财施即狭义的施波罗蜜无畏施令众生离诸怖畏这就是持戒与忍辱二波罗蜜持戒能处众不碍大众不使人受到威胁不安如杀人者使人有生存的威胁偷盗者使人有外命(财物)丧失的恐怖等如能受持禁戒洁身自守即不会侵害他人能使人与人间相安无事了但人类个性不一你以戒自守他却以非礼待你如不能感化或设法避免不能忍受而冲突起来仍不免相杀相夺造成人间的恐怖必须以戒自守——克己又以忍宽容他人——恕人才能做到无畏施法施即精进禅定般若三波罗蜜般若是明达事理的没有智慧即落于颠倒二边不知什么是佛法是邪是正那怎能救人禅定是鉴机的如内心散乱贪著世间我见妄执即不能洞见时机不知众生的根性即不能知时知机而给予适宜的法药精进是雄健无畏的有了精进才能克服障难诲人不倦利人不厌这样六波罗蜜统摄于布施为菩提行的根本了要救众生不能不牺牲自己去利他——布施这必须具足物质救济以达到众生生活等的满足必须以戒忍的精神达到人与人间和乐安宁又必须以进慧的教化革新众生的思想意志而使之归于中道从前僧团中的「利和同均」「戒和共遵」「见和无诤」也即是六度精神的实施

佛对须菩提说菩萨行布施——六度利他时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即是说不要住于色境而行布施不要住于声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于法应无所住」的法指一切法说「香法」的法但指意识所对的別法尘是取著不舍的意思众生在六尘境——认识的一切上起意识时都有自性的执见以色为实色以声为实声总以为是确实如此存在的因为取著六境即为境所转而不能自在解脱菩萨为度众生而行布施对于施者受者施时施处施因施果这一切当然要能远离自性的妄取能不著相而布施才能真实利济众生否则觉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报答希望未来的福报甚至因而贡高我慢这都从住于法相而生起来这那裡还像菩萨行所以佛总结的对须菩提说菩萨修行应这样的不住于相——相即六尘境相而行布施

不住于相的布施能降伏烦恼能安住菩提心而且所得的福德广大得不可思议有相布施不能通达三轮性空所得功德即有限有量无论功德多么大总不过是人天有限的福报但如能以般若相应而布施将此布施融归于法性回向于一切众生而同趋于大觉功德即无限而不可思量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穷尽为了说明这个佛便问须菩提说你的意见怎样东方的虚空可思量吗南方西方北方的虚空以及四维上方下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须菩提一概否定的说不可佛即说既知道十方虚空是不可思量的也应该知道菩萨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也同虚空一般的不可思量这并不是以虚空的广大形容福德的广大而是以虚空的无所有不可住不可著不可说边际数量如无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样菩萨是应该这样的安住这样的行施所以如来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无相布施指空相应布施通达能施所施毕竟无自性的布施即空如幻的布施如此因如此果如此利他如此自利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坏佛怕人以无记心布施或执理废事所以特举不可思量的功德以显示布施因果

前發心菩提以愿度众生为主所以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我空伏心菩提以实行利济为主所以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法空

戊三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离相而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明心菩提约七地菩萨定慧均等现证法性得无生法忍而说证法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佛之所以为佛即在究竟圆觉缘起空寂的中道离此正觉更没有什么奇特如能悟彻缘起法相的空寂即与佛同一鼻孔出气所以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才是真切见佛处上面伏心菩提广行利济众生积集了无边的福智资粮渐能悲智相扶定慧均等「方便成就」有力现证无分別法性了因此佛特举「见佛」问须菩提道取著身相——三十二相出入来去相穿衣吃饭相坐禅说法相能正见如来吗须菩提是过来人所以说不可从前有一次佛从忉利天来下人间人间的佛弟子都欢喜的去见佛依次序比丘应在比丘尼之先但莲华色尼为了先得见佛即化作转轮王走在最前面他以为最先见佛了但佛对他说不是你先见「须菩提先见我身」原来那一次须菩提没有參加迎佛的胜会当众人去见佛时他想佛曾说见法即见佛我何不正观法相于是他就观察诸法的从缘生灭从无常为门而悟入诸法无性空彻见了如来法身须菩提曾有此体验所以佛一提到他就肯定的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些身相都不过是假名如幻的妄相佛的无尽庄严也一样的绝无少许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说的身相即非有身相的实性如取著假相为佛即不见如实空相自也不能深见如来的所以为如来了

须菩提但依身相的虚妄说如来本此原理又推进一层说不但如来的身相是虚妄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凡外贤圣众生相有碍可坏的色相明了分別的心相这一切无不是依缘起灭虚妄不实的虚妄的还他虚妄如不执妄相自性为可见可得即由诸相非相的无相门契入法性空寂彻见如来法身了从缘起的虚诳妄取相看千差万別从缘起本性如实空相看却是一味平等的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无所不在所以也不须于妄相外另觅法身能见得诸相非相即在在直见如来所以古人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般若道三阶發心菩提重于愿伏心菩提重在行明心菩提重在证初是住菩提心中是修悲济行后是悟如实义初以般若扶大悲愿中以般若导六度行后是般若现证虽各有所重而菩提愿悲济行与性空见实是不可离的

己二 众生久行乃信

庚一 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离一切相的现见法性非凡常的名言思度可测真所谓「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所以须菩提为末世众生著想劝学此甚深法门而启问如来未来世中众生听到这样甚深的法门——言说章句能有生起真实信心的没有

实信在声闻法中即证须陀洹得四不坏信——四证净大乘在见道净心地这是般若相应的证信非泛泛的仰信可比由信顺而信忍由信忍而达到信智一如的证信论到证信佛世即难能可贵了何况末世众生的福薄根钝呢须菩提举此一问不但说明了能有信者且说明了证信者的资格而相似的信解也知道应该如何了

庚二 答

辛一 戒慧具足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般若法门虽极难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众生能信以为实佛说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年岁时多有大心众生出世能發心学菩萨行严持戒行广习布施的利他福德智慧深彻于佛说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确信唯此般若法门为不二的解脱门能如实悟入深义从历史上看佛灭五百年后迦腻色迦王治世的时代大乘教法广大流行《般若经》也说「五百年后《般若经》于北方当作佛事所以深信此难信法门确乎是有的不过要有「戒足」「慧目」如不持戒不修福不习禅慧即不能于这甚深法门得如实信了

辛二 久集善根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此人所以能信解悟入甚深法门因为在过去生中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积集深厚的善根了过去生中多见佛多听法常持戒常修福种得广大的善根这才今生能一闻大法就净信无疑或一闻即悟得不坏净信在同一法会听法有的听了即深尝法味有的听了是无动于衷有的钻研教义触处贯通有的苦下功夫还是一无所得这无非由于过去生中多闻熏习或不曾闻熏也即是善根的厚薄要知道佛法以因果为本凡能戒正见正具福具慧能信解此甚深法门决非偶然而实由于「夙习三多」所以佛法不可不学不学将终久无分了

辛三 诸佛摄持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过去久种善根今生能戒慧双修听此深法能生清净信的即为十方如来所知所见如来知见即上文的护念摄受佛是大菩提的圆证者菩提即智慧菩萨即是具智慧分的能与如来的大觉相契所以能常在诸佛悲智的知见摄受之中知而又见即明是现量的真知灼见众生能净信甚深法门能为诸佛所护持这是怎样大的福德呀

辛四 三相并寂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戒慧成就久集善根者为什么能得如来的护念得无量福德呢这因为此类众生已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而且还没有法相及非法相人等四相合为一我相无此我相即离我相的执著而得我空无法相即离诸法的自性执而得法空无非法相即离我法二空的空相执而得空空执我是我见执法非法是我所(法)见执有我有法是有见执非法相是无见般若离我我所有无等一切戏论妄执所以说「毕竟空中有无戏论皆灭能三相并寂即能于般若无相生一念清净心经上说「一切法不信则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能契入离相自能得如来的知见护念了在「无非法相」句下诸译本有「无想无非想」二句

悟解三空方能于般若无相法门得清净信此义极为重要有以为我相可空而法相不空的有以为我相空却法相可以不必空即是说执著法有是不妨得我空的或者以为我法虽空而此空性——诸法的究竟真实是真常妙有的现在说如觉有真实的自性相有所取著那不论所著的是法相或空相不但不悟法空与空空也不得无我慧必也是取著我等四相的所以我我所见实为戏论的根源生死的根源如真能无我无我所离一切我执那也必能离法见空见的妄执而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因为我空法空空空仅是所遣执取的对象不同「而自性空故」的所以空并无差別如烧草的火与焚香的火草火香火虽不同而火性是同一的了解草火的性质就能明白香火的性质众生妄执自性相即确实存在的——甚至是不变的不待他的妄执于众生的自体转执有主宰的存在自体即我执于所取的法相上转执有存在的实性是法执这是于有为法起执如于无为空寂不生不灭上转执有存在自性即非法执所以执取法相而不悟法空执非法相而不悟空空终究是不能廓清妄执的根源不知此等于不知彼所以也不得我空了

佛为弟子说法多说众生由五众和合成此五众一切是无常生灭不安隐法所以色非我非我所识也非我非我所无常故无我的教授利根者当下能依无我无我所彻见涅槃寂灭既离我执也不会再取法相及非法相佛灭后有的不能从无常无我中得毕竟空转而执我无法有对此执法众生不得不广显法空而或者又拨无我法的缘起或取执空性为实有离言自性这都是守指忘月辜负佛恩所以本经又如实开示不应取相如执著法相非法相即执著我相是不能得无我慧而解脱的

不要以为这是大乘不共妙门这是如来的一道解脱门所以提醒须菩提说还记得吗我在《筏喻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早已开示过了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浅的地方竹筏可用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即能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当然舍去了谁还把它带著走众生在生死海中受种种苦迫佛为了济度他们说种种法门以法有除我执以空相破法执使众生得脱生死而到达无余涅槃当横渡生死苦海时需要种种法门但度过中流必须不执法非法相才能出离生死诞登彼岸

《筏喻经》出《增一阿含经》中法与非法有二义法指合理的八正道非法即不合理的八邪法与非法即善的与恶的如来教人止恶行善但善行也不可取著取著即转生戏论——「法爱生」而不能悟入无生约「以舍舍福」善法尚且不可取著何况恶邪的非法法指有为相在修行中即八正道等非法指平等空性意思说缘起的禅慧等功德尚且空无自性不可取执那裡还可以取著非法的空相呢本经约后义说从这引阿含教的非法非非法来说可见前文也应以「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为正诸译增入「无想无非想」二句不足取

己三 贤圣无为同证

庚一 举如来为证

辛一 正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离一切相的般若难信难解上已明未来有人能信能证以下再以已经能净信实证的圣贤来证明此难信难解的可信可证先举究竟圆证的如来为证

佛问须菩提今有两个问题问你如来在菩提树下成遍正觉实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证得吗如来成道后大转法轮确有法可说吗佛举此二问因菩萨得明心菩提即分证无上菩提而佛却说「诸相非相」又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恐有人怀疑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可得吗不又大转法轮吗既可证可说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呢须菩提虽没有圆证如来境界但他是无诤行大阿罗汉凭自己证觉无为空性的体验及佛说无相比知如来圣境而回答说如佛所说如我所解是没有定性——自性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所证也没有定性的法为如来所说须菩提的回答真是恰到好处佛陀的现觉没有能证所证的差別可得所谓「无智亦无得」如觉有什么为智慧所得这那裡还是正觉论到说法更没有定法可说一切名言不得实义佛法虽多不外证法与教法无证无说即明如来的自证化他无不性空离相因为性空离相这才成佛说法呢但无有定法可说决非随便乱说语言不得实相但在世俗心境的习惯中也有它的彼此同异是非如东南西北虽没有定性但世俗仍有一定的方向可指假使指东话西即是违反世间世间的一般语言尚不可乱说何况佛法所以随顺世俗而安立佛法如来师子吼常作决定说

何以证无可证说无可说因佛所说的及所证的法是没有定性可以取著的或可说的取著约心境的能证所证说言说约语言的能诠所诠说凡是心有所取口有所说一切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名为非法一切法非法的无为空寂也还是不可取不可说所以又说非非法佛的自证化他如此明心菩提也如此为了显明这点所以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大圣佛陀二乘圣者大乘菩萨或还在修证的进程中或已达究竟极果这都因体悟无为法而成无为即离一切戏论而都无所取的平等空性无为离一切言说平等一味怎么会有圣贤的差別这如广大的虚空——空间虽可依事物而说身内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圆空但虚空性那裡有此彼差別虚空虽没差別而方圆等空还是要因虚空而后可说这样无为法离一切戏论在证觉中都无可取可说而三乘圣者的差別却依无为法而施设

辛二 校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校量功德在《般若经》中是随处可见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这在悟解空性的圣贤本是用不著广说的但为摄引初学怕他们误解空义而拨无因果所以特为层层的校量功德的殊胜在比较中最容易表显出来所以佛问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贫穷困苦的众生或供养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七宝是金琉璃玻璃车渠赤珠玛瑙这是形容质的贵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这是形容量的众多以这样贵重而又那样多的七宝作布施是真有其事吗有的说这是假设的世间七宝虽多但总没有这么多经中所说只是假设校量罢了有的说可能是真实的法身菩萨确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十方诸佛下施六道众生

须菩提回答说多极了因所得福德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的然而因为法性空无自性所以如幻缘起能有一切的众多福德可起可说不然实有的即不从缘起也就没有布施福德可说了须菩提这样的解说还是为了听众一面说有缘起一面又即此缘起而显空性恐人听说大福德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所说固然不错但不要以为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诉你假使另有人对于本经不要说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他人说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过那人的布施功德千倍万倍而不可计算的受是领受持是忆念明记不忘四句偈有人说是我等四相有人说是末了一颂其实这是形容极少的意思有名为首卢迦偈的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不问是长行是偈颂数满三十二字名为一首卢迦偈如《般若经初会》的十万颂《金刚般若经》三百颂都是指首卢迦偈而言受持四句偈意思是极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极多即显示了本经的殊胜

修学佛法不外「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依此修学的次第而细別起来或说五法行——如《法华经》或说六法行等或总为十法行十法行是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此中受持与为他人说即略举其中的二行受持是自利为他人说是利他能于此甚深法门自利利他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七宝等财施固然能予人们以物质的满足但它是暂时的法施能启發人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向上增进以及解脱成佛由此而可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可及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母如进一层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贤圣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没有般若即没有佛及菩萨二乘就是世间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若没有般若因行那裡会有无上遍正觉那裡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的可尊

诸佛是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法佛与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执为实有佛法那就错了

庚二 举声闻为证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明心菩提所证的诸相非相是三乘所共入的上文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十地经》也说二乘能得此无分別法性所以再引声闻的自证来证成《般若经》是教化菩萨的但也密化声闻不要妄执法相非法相自称阿罗汉要知道般若空为不二门要是亲证圣果的一定会信解佛说的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法华经》以此平等大慧为一乘的根柢所以也说除去增上慢人真阿罗汉是决会信受的所以《般若经》说二乘的智与断都是菩萨无生法忍这是以声闻例证菩萨圣境也即密化声闻回心大乘

佛问须菩提说证须陀洹果的圣者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能得须陀洹果吗须菩提曾经历须陀洹果所以即回答说这是不会的须陀洹的意义即是入流——或译预流有的说预是參预參加加入得法眼净见寂灭性即预入圣者的流类所以名为须陀洹但依本经应这样说契入「法流」即悟入平等法性所以名为须陀洹——入流然而契入法性流是约世俗说在现觉法流——胜义自证中实是无所入的法法空寂不见有能证所证也不见有可证可入色声等六尘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称他为须陀洹呢须陀洹是声闻乘的初果断除三结(即一切见所断惑)初得法眼净而得法身经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佛又问那么证得二果的斯陀含他会自念我能得斯陀含果吧须菩提也说不会的因为斯陀含的意义是一往来——简称一来证得二果的圣者断欲界修所断惑六品还有下三品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但在圣者的现觉中没有数量可说没有动相可说那裡会想到此来彼去圣者通达我法毕竟空所以不但不会起实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来去活动也是了不可得

佛接著又问证了三果的阿那含或许会自以为能证阿那含果吧阿那含是不来的意思断五下分结即欲界的修惑断净不再来欲界受生所以名为阿那含——不来须菩提回答说也不会的因为没有真实的不来者是我空没有真实的不来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著来相也不著不来相一般以为来去是动的没有来去那即是不来(不去)的静止了其实不来(不去)即是住如没有来去的动相那裡还有不来不去的静止相缘起法中静不能离动离动的静止不可得动也不离于静离静的动相也不可得来与不来无非是依缘假合在通达性空离相的圣者是不会自以为是不来的

佛又问已证极果的阿罗汉会自以为我得阿罗汉道吗须菩提答不会这么想阿罗汉有三义应供杀贼无生从阿那含而进断五上分结(即上界的修所断惑)得究竟解脱名为阿罗汉约他的恩德说应受人天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杀尽一切烦恼贼名为杀贼约他的智德说彻证无生寂灭性名为无生(得无生智)凡夫为惑业所拘缚流转于生死中三果的圣者还不免随惑润业而说他还有几番生死到阿罗汉这才惑业乾枯入于无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脱这样的圣者于五众的相续和合中不见一毫的自性法可得而可以依之称为阿罗汉的彻悟一切法的生灭不可得菩萨名为得无生法忍声闻即证无生阿罗汉生灭都不可得更有什么无生可取可得如见无生早就是生了所以如自以为我是阿罗汉即有我为能证无生法为所证我法能所的二见不除就是执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那裡还是真阿罗汉不过增上慢人而已

须菩提是阿罗汉所以论到这裡即依自己的体验说世尊不是说我在诸大弟子之中所得的无诤三昧最为第一吗不也说我是第一离欲(诸烦恼)的大阿罗汉吗世尊这样的称叹可是我从没有这样想我是离欲的大阿罗汉我能得无诤三昧假使我这样随相计著那就在我见法见非法见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会说我是一个好乐修习阿兰那行的人了反之因为不执著实有无诤三昧可得可修世尊才称叹我行阿兰那行呢梵语阿兰那即无诤三昧即系心一境的正定无诤三昧从表现于外的行相说即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觉得人世间已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加深他的苦迫呢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说由于通达法法无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缘的假名而来无我才能大悲离去空三昧还有什么无诤行呢

这一章四番问答须菩提多随顺空义说如随顺世俗那么我得须陀洹我是阿兰那行都是可以分別言说的不过决不会执取实我与实法而作此念的

庚三 举菩萨为证

辛一 正说

壬一 得无生忍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前依声闻的证境说此下约得道的菩萨说佛告须菩提说我——如来从前在修菩萨行时在然灯佛的法会中有没有实在的法可得须菩提当然回答没有的据说释迦在过去修菩萨行时——第二阿僧祇劫满曾在雪山修学学毕出山求得五百金钱想去报答老师当时见城中整饰市容洁净街道问起路人才知是预备欢迎然灯佛的他想佛是一切智者难逢难遇不能错失这见佛的机会于是把所有的钱买得五朵金色莲华至诚而欢喜的去见佛见佛及弟子的威仪庠序动静安和从心灵深处生起虔诚的敬信以所得的五朵华散向然灯佛进城的必经道上有一洼污水他就伏在地上散开自己的头发掩盖污泥让佛踏过佛知他的信证法性得无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记未来世中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或者以为释迦——因地——当时在然灯佛处得了什么大法像「別传」「秘授」之类所以举此问须菩提须菩提深见法性所以说实无所得得无生忍但是随世俗说而实生灭不可得不生不灭等也不可得所谓「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如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

壬二 严净佛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事业有二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有情的根性不一有仅能得人天功德的菩萨即以人天的世间福利去成就他有能得二乘果的即以出世解脱去成就他能發菩提心而成佛的即以大乘的自利利他去成就他世间是不平等的丑恶的苦痛的如何化浊恶的世界为清净转苦痛的人生为解脱这是菩萨的唯一事业浊恶世界的净化即庄严佛土这以愿力为本菩萨立大愿集合同行同愿的道伴实践六度四摄的善行去庄严它有以为一人成佛世界即成清净这多少有点误解的菩萨在因中教化众生以佛法摄集同行同愿者同行菩萨行结果佛与所化众生——主伴的功德相摄相资完成国土的圆满庄严同行同愿的菩萨同住于庄严的国土中同中有不同唯佛能究竟清净圆满自在没有众会庄严的佛土不过是思辨的戏论

如来以庄严国土问须菩提菩萨發心庄严佛土究竟有佛土可庄严有佛土的庄严吗须菩提本般若性空的正见回答说没有真实的国土可庄严也没有真实的能庄严法因为佛土与佛土庄严如幻如化胜义谛中是非庄严的不过随顺世俗称之为庄严而已《般若经》说无庄严为庄严《华严经》说普庄严都是由于性空慧的彻悟法性净愿善行所成国土——世界是缘起假名所以能广大庄严没有自性的世界即没有不变性如遇秽恶的因缘即成秽恶的世界如造集清净的因缘即自然会有清净的世界出现假使秽恶世界是实有定性而不可改易的那就是涂抹一些清净的上去也不会清净反而更丑恶了所以世界无定秽恶与清净全依众生知见行为的邪正善恶而转必须知道如此才会發心转秽恶的国土为清净必须善悟国土庄严的非庄严才能随行愿而集成国土的庄严

众生的三毒熏心迷执此秽恶苦迫的世间以为是安乐清净佛以呵责的法门说国土无常苦迫不净佛又以诱导的法门令众生不以此现实的世间为乐净而从无我大悲的利他行愿中创建严净的世间但众生的迷执是深固的听说庄严净土又在取著庄严为尊贵的七宝如意的衣食美妙的香华音乐不老不死的永生所迷惑了所以佛告须菩提如上所说的庄严凡是修大乘行的菩萨都应生清净心离去取相贪著秽恶根源不要为净土的庄严相——美丽的色相宛转的音声芬馥的香气可口的滋味适意的乐触满意的想像等而迷惑要知色都如幻如化没有真实的自性可得如取执色等有相可得这即是三毒的根源从此起贪起嗔起痴即会幻起种种的苦痛和罪恶所以应不住(著相)一切法不住而住的住于空性于无可住的法性而生净心前说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能生一念清净信心即是这裡的生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此的离相而得净心这才能「心净则国土净」如取著净土而不能净心即纵然进入庄严的净土那也还是苦痛的还是秽恶的如上海在物质方面比较优美得多但它并不配称为清净反而被人咒诅为罪恶的渊薮这可见庄严国土要从清净心中去开拓出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像这一类型的三句论法本经是顶多的或作三谛说或约三性释或约大乘拣別小乘说今依中观者说如庄严佛土是讨论观察的对象这是缘起的空无自性的所以说即非庄严然而无自性空并不破坏缘起施设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随俗说是名庄严缘起所以无性无性所以待缘起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谛无碍的中道所以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壬三 成法性身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一问题在说明菩萨的法性身未证诸法如实相的菩萨他的身体不过较我们强健庄严还是同样的肉身体悟空相的菩萨身从证得法性所引生从大悲愿力与功德善业所集成名为法性生身非常的殊胜庄严这不是凡夫能见的凡夫所见的是大菩萨的化身佛问如菩萨的法性生身如须弥山王——即妙高山在小世界的中央出海四万二千由旬七宝所成那样的高大又庄严你以为大不大呢须菩提说这当然大得很梵语伽耶即和合积聚的意义和合积聚即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即是非身非身所以名为大身众生取相执著不达法性空如弃大海而偏执一沤拘碍局限而不能广大菩萨以清净因缘达诸法无性而依缘相成所以能得此清净的大身

上面的得无生忍庄严佛土成法性身都以明心菩提的通达诸相非相为本所以引此以证明心菩提的离相圣境

辛二 校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本经校德一层深一层如上用一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来校量这裡就用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来比较

佛为显示本经的殊胜引人尊敬受持特再问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的数目每一粒沙就是一条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中的沙数算不算多呢须菩提答道恒河已经多得不可计数了何况是那些恒河中的沙这当然多极了佛又对须菩提说你不要以为希奇我老实告诉你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尔所——这么多——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拿来布施你说他的功德多不多须菩提说多极了佛说我再告诉你有人对于这《般若经》能全部甚至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人宣说一四句偈这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七宝布施者的福德何止百千万万倍受持宣说本经的功德是怎样的殊胜

自己受持或为人说一四句偈有这么多的福德那应该怎样的去尊重恭敬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有人为他宣说一四句偈这个地方就应为世间的众生是天是人或是阿修罗——译为非天是有天的福报而没有天的德性者——所当恭敬尊重的要用香乐等作供养像供养佛的塔庙一样受持演说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况有人能完全受持读诵的这当然要格外的尊敬了

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有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弟子为他建塔供养舍利表示尊敬与不忘佛恩般若法门所在的地方与受持读诵的人为什么要像塔庙一样的供养要知道佛在世时三宝以佛为主「佛为法本」「法从佛出」有佛而后有法而后有依法修行的僧伽佛灭后声闻佛教时代三宝以僧伽为中心有僧即有法即法身慧命常在有僧而后有各处塔庙的建立但到大乘佛教时代三宝已转移为正法中心有法宝存在即等于过去的有佛有僧般若为法本论的所以要像供养佛塔庙一样的恭敬供养它

佛又接著说能受持读诵般若经典的已成就第一殊胜希有的功德了此般若经典(不必定作经卷看)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佛世有佛及佛灭不久有尊重弟子在那裡有此般若即等于具足三宝佛法住世如此希有的般若大法学者应怎样的恭敬尊重它

丙二 劝發奉持

丁一 示奉持行相

戊一 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菩萨的般若道体已说毕此下约般若功德的尊胜赞叹以劝人受持如来校德完毕须菩提起来问道这部经应当叫什么名称我们应怎样去受持奉行全经的内容广大甚深而一经的名称却能含摄全经的大意或直示一经的精要这在大乘经十九是如此的所以学者如能于经名有相当的理解对于全经的要义也就容易忆持不忘此一思想影响于后代的佛教很大如我国即有专门礼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修行的西藏把各种经名书在转动的轮子上轮子一转即一切经名从眼前转过一次即以为转法轮一次了日本的日莲宗专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其实大乘本义那裡要我们这样的受持要从经义的多多理解中由博返约依经名而忆持全经的心要才是

戊二 答

己一 正说

庚一 化法离言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从法门名义和受持的方法进而论到说法者与说法处这些唯有从如幻毕竟空中才能如实悟解知道应该怎样的受持

佛对须菩提说这部经能洗破一切如金刚的戏论妄执而安住于法法本净的金刚妙慧所以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应以此经名而摄持经义如法的受持然而佛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即非有般若波罗蜜可得的常人听佛说法听到什么就执著什么觉得此言说是能直诠法体的确有此法如名言所表示的不知世俗心行与言说的法必有名义二者名是能诠义是所诠但名能诠义而名并不能亲得义的自性不过世俗共许的符号义是随名而转的似乎可指可说而义实不一定由某名诠表的名不离义而不即是义义不离名而非即是名有名有义的法法实不在名中不在义中不在名义之间也不离名义世俗幻有而没有自性可得佛说金刚般若如取相为如何如何早就不是了这是随顺世俗以名句文身为表示而已法门名称如此全经的文句也如此应这样去受持奉行说到这裡佛问须菩提我说金刚般若法门到底有法可说吗须菩提随顺如来的意思说依我所理解的如来是无法可说的什么也不是语言可说的何况离相的金刚般若

无法可说前在「举如来为证」中说过但那裡讲的是约佛证离言以明无所说这裡是约法的离言以说明的

庚二 化处非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说法必有说法的地点如祇树给孤独园依声闻佛教说佛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化土即于此大千世界说法度众生大乘佛教一佛所化的区域就扩大得多了本经密化声闻所以依大小共许的大千世界说开示化处的性空从两方面说世界微尘我们所住的世界是由无数的微细物质集成的世界为一组合体集成此世界的微细物质名为极微的微尘一般取相的声闻学者以世界为组合的假有——也有说实在的而能集成世界的极微都说是实有的如现代的科学界也以为此世界是由微细的物质组成的一层层的分析不论是分子原子或者是电子量子总之都认为有某种实在物为此世界组合的原素世俗的见解由于自性见的无始迷惑当然是这样说的但佛法要从自性非有的本性空中观察这微尘与世界

佛问须菩提一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的微尘算起来多不多这是多得几乎不可计算的但佛说这一切微尘我说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如古代印度的胜论师等佛教的一分声闻学者都主张色法——物质有极微细的尘粒即是不可再分析的个体无论如何分析终究有这最后的质素大乘佛教不但中观师说微尘即非微尘就是唯识学者也说没有实在微尘可得的世间的微尘依唯识者说是心识变现的是由内心的色种子变现这似乎外在的色法而实不是离心有自相的中观者说一切法是因缘和合生的缘生的诸法中虽有显现为色法的形态而且是有粗有细的不论为粗的细的都是无常无我而自性空寂的如执有究极实体的极微或不可分析不可变异不待他缘的极微那是根本不可得的自性虽不可得而缘起假名的色法不但是有的有粗的细的而且还有相对的缘起外在性所以不但不是心的产物而且心识的现起还不能离色法而存在当然也不会说心是色法产生的所以如听说微尘非微尘即以为是缘起色法的否定这才误会了微尘也是缘起的「是名微尘」呢

同样的理由由于极微的缘起色等为缘而和合为世界的形态组成世界的微尘还没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当然也不会实有自性了所以又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执极微为实而世界为假这不但不知极微也不会明白世界的性空与假名

庚三 化主无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有所说的法说法的处所即有能说法者这即是具诸相好的如来所以佛又问可以三十二相而见说法的如来么在「明心菩提」文中曾论过可否以身相见如来但那是约见法即见如来说现在约为众说法者说须菩提答不能因为如来说的三十二相没有自相可得不过如幻如化的庄严身相名为三十二相罢了

所说法所化处能化主一切是无性离相如幻如化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即应当如法的受持奉行了

己二 校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上面校德第一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第二以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现在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比校受持本经及为人说法的功德

布施的精义在牺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贵重的莫过生命舍财还容易舍身可难了财物是生存所必须的世人贪恋财物本出于生存的要求但这毕竟是身外物施舍了不一定影响自己的生存身命即生命的当体以此布施生存立刻有问题这大非容易但不是不可能的如从前有孝敬父母的二老病了割股疗养又有兄弟间互争愿意牺牲自己以救全兄弟的性命这都是以家族为对象的或进而以国家民族为先愿为国家而死的如儒者所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即是身命布施的一端佛法以一切众生全体人类为悲济的对象所以本于慈悲的利他行——布施不分人我救济一切扩大到一切众生界不惜自己的身命这在菩萨的修道过程中舍身利他的事实经律中记载得很多身命布施除了出于同情的悲心而外也有为了真理的追求——求法而不惜舍身的身命布施的功德虽比外财施大得多但还是暂时的不究竟的救济受持与讲说般若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济能拯拔堕落的人格开發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趋向光明一直到究竟的解脱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无可计算了

丁二 叹奉持功德

戊一 空生叹法美人

己一 深法难遇叹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受持经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经无不极力称叹受持含有读诵书写思惟实行等经中常说受持一四句偈得不思议功德因此有人专以拜经诵经为事以为这功德够大了佛说是不错的学者是多少误会的学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没有理解怎能实行没有读诵又从何去理解不听不见又怎么知道去读诵由见闻而读诵而理解而实行而证入听闻读诵岂非为行证的根本吗所以大乘经中都极力称叹读诵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如神秘的读诵礼拜不求解不起行以为功德已大极了甚至称赞诵持功德成为变相的符咒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无量罪恶呢

空生就是须菩提他深刻的理解到般若法门的义趣——义是义理趣是意趣感到法门的希有想到过去流转生死的情景非常惭愧想到如来的慈悲救拔得以超脱而听闻菩萨行又是无限的感激所以就不自觉的涕泪悲泣起来他向佛说希有希有如来所说的甚深微妙法门我从过去所得慧眼以来未曾听说过这样甚深的法门这次竟然听到了是多么的欣幸慧眼即「知实相慧」此慧能彻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名慧眼《阿含经》中称为法眼法即实相的异名与此所说的慧眼同一与大乘经中的法眼不同须菩提所说慧眼即指声闻的证智他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经可作二释从大悲为本无所得为方便的菩提心行说声闻行者确乎不知的从离相彻悟的实相说须菩提久已正觉而且能与佛共论于此般若法门何致惊奇如此须知这是代表一般取相的声闻行者的大弟子在法会中不论是问是答都有当机的领导作用现在代表那些取相的众生特別是执有诸法实性的增上慢声闻所以说从未得闻极力称叹深法的难闻使他们注意而受持这离相妙悟的般若

玄奘译及义净译将须菩提请问法门名字一段移在本节之下但流支真谛等译又都与本译相同奘译与净译似乎同于世亲的释论本而无著论的释本与本译相近

己二 信者难能叹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空生称叹深法难逢后接著说如有人听了这深妙法门能离一切妄相而清净信心——生实相这是极为难得的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前文空生疑未来众生不能听此经而生实信现在是肯定的说有人能生实信以「心净为性」但此中的净信是离戏论而显的心自清净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闻此经而能生净信即能生实相实相异译作实想想即智慧的別名如经说无常想无我想等所以实相即如实相而知的般若生实相即「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但实相如何可说所以须菩提随即说实相实即是非相是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从不为虚诳妄取相所惑乱名之为实相诸法实相即诸法的实相不可得因为一切法的实相不可得所以名为实相这是般若法门的实相说显示般若的特色

须菩提又说我能听深妙的经典而信解受持还不算难当来世后五百岁中如有众生能听此经而信解受持的这才是第一希有哩因为我生逢佛世佛说是那样的善巧一言一语都从实悟中来格外亲切有味所以信解领受不足为难佛后五百年人根转钝时间又经久了佛法又是彼此展转传来所以那时的众生如能信解受持般若深法真是难中之难经中每劝人發愿见佛闻法理由也在此

后五百岁的众生信解受持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第一希有因为这人已没有我等四相的取执了这可见不问时代的正法像法不问地点的中国边地能否信解般若全在众生自己是否已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是否能离四相而定无我等四相并非实有我等四相而加以取消或摧毁要知道我等本不可得由于众生的颠倒无中执有所以无我等四相只是显明他的本相无所有而已能离我等四相即能离法相与非法相所以说离虚妄颠倒的诸相即名为佛这与上文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完全同一离四相或者以为与佛相差还远不知约觉悟实相——无分別法性说与诸佛一觉一解脱平等平等也得名为佛所以古人说「须陀洹名初得法身」论说「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此名通于声闻独觉及无上菩提三者」

戊二 如来劝行叹胜

己一 略叹劝行

庚一 正说

辛一 略叹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赞叹深法及信解者非常合理因此佛为之印证更进一步的广说佛说是的后五百岁中假使有人得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这的确是难得的不但平常人或是世间学者或是神教的信徒就是佛弟子听了诸法毕竟空的甚深法门能不惊不怖不畏也是极为希有的众生为普遍的成见——自性妄执所诳惑听见毕竟空不能不惊慌而恐怖起来神教徒怕动摇了他们的上帝哲学家怕失去了他们所唯的物或心学佛者怕流转还灭无从安立所以《大智度论》说「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中论》青目释「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报应等《成唯识论》说「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这唯有能于毕竟空中成立无自性的如幻因果心无所著才能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这真可说是火裡青莲信解如此不易可见般若的究竟第一所以说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然而第一波罗蜜即是无可取无可说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罗蜜不可得唯其离相不可得所以为诸法的究极本性为万行的宗导而被十方诸佛赞叹为第一波罗蜜

辛二 劝行

壬一 忍辱离相劝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法门那样深净信者的功德那样大所以佛告须菩提学佛法者应依此经所说而發心修行大乘般若波罗蜜不偏于理证而是与施忍等相应表现般若大用的本经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为本所以上文偏说布施而此处又特別赞叹忍辱

梵语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忍可(即认透确定)事理所以论说忍有三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忍可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不论世间事或出世大事在实行的过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种种的纠缠困难尤其是菩萨發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艰苦是必然不免的为众生而实行利济众生或不知领受或反而以怨报德在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众生所以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须修大忍才能完成忍是强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忍是内刚而外柔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为了达成理想的目标而忍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佛告须菩提般若是第一波罗蜜即具足六波罗蜜例如忍辱波罗蜜在与般若相应而能深忍时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与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罗蜜能如此才能名为忍波罗蜜关于忍辱如来举过去的本生来证明如在过去生中歌利王支解割截我的身体那时我没有我等四相假使执有我等四相就要起极大的嗔恨心即使无力反抗也必怨恨在心这即不能忍辱了由此可证明当时没有我等四相无我所以能大悲能大忍

歌利译为恶生传说歌利为北印的乌苌国王残暴得很一次王带了宫女们入山去游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入梦时就自由去游玩在深林中见一修行忍辱的仙人——即印度过著隐遁生活的宗教徒仙人见他们来就为他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他们围著仙人在谈话不觉气冲冲的责问仙人仙人说我是在此修行忍辱的宫女们自动的到这裡来问法国王听说是忍辱仙人就用刀砍下他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没有怨恨神色不变这仙人即释迦佛的前生又如传说禅宗二祖慧可被贼砍去臂膀能以法印心不觉痛苦这也可说是忍辱波罗蜜了

如来又说我不但在歌利王时如此在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也是一样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这可见修菩萨行的是怎样的重视般若相应的忍辱波罗蜜了

说到这裡佛总结而劝告众人说菩萨發心应离一切相而發无上遍正觉心离相發心即發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明心菩提一切相虽无量无边但不出六尘境相所以离相發心即不应该住色尘相而發心不应住声法相而發心应一切无所住而生大菩提心假使發心的人心有所住即取相著相就不能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在前面曾经说过發无上遍正觉心的菩萨不应住色等相而布施要利益众生应这样的无住布施布施是法众生是人若执法相人相即不过人天施善不能成为利益众生的大行所以接著说如来说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说的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通达非相非众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壬二 佛说无虚劝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世人说话常不免与事理不符所以不能过分的信任如来说法一切是如实的所以一切可信法门的甚深本生的修行无不是可信的真语等五句別译少「不诳语」一句此五句都是真实可信的意思如从差別的字义说真是不妄的实是不虚的如是一样的不诳即是实的不异即是如的如来的梵语本有如法相而说的意思所以佛说是一切可信的

如来以佛说的真实劝人信受奉行但接著说可不要误会以为如来说什么宇宙的实体了如来所证觉的是无所谓实无所谓虚的凡夫为无明所覆于无所有中执为如是实有不契法性所以称为虚诳妄取为遣此虚妄执相所以又称不虚诳相现的空性为实相众生执著实有佛责斥为虚妄的虽本无虚妄相可得劝众生离此取著所以说离妄相而见实相以真去妄为不得已的方便如真的虚妄净尽真实也不可得如以雹击草草死雹消所以说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菩萨修菩萨行应契会此无实无虚若心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这如走入无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见反之菩萨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见种种的形色这说明布施要与般若相应不著一切即能利益众生趋入佛道庄严无上的佛果修学般若略有二行入理即于定中正观法相达自性空而离相生清净心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种种利他行中离妄执而随顺实相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于成行在成行中本经特重于利他为先的布施这些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应有深刻的认识

庚二 校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此第四番校德先总括的说将来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这般若妙典那即为如来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中完全明确的知道见到能常为如来所护持他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为了显示功德的无量举喻校量中国分一天为十二时印度分为六时日三时夜三时白天的三时约十点钟以前为初日分十点到下午二点为中日分二点钟以后是后日分假使有人在每日三时中三度以恒河沙数这么多的身命为有情而牺牲——布施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又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这么久这比上文所说的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更殊胜了喻有实喻假喻这是假设的比较总之形容功德的不可胜算罢了然而如另有人听闻这般若经典能生信心随顺般若而不违逆那功德即胜过前人多多了单是「信顺」的功德即如此何况更进一步的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呢功德当然更大了这样的称叹受持等功德实因本经的功德殊胜如下文所说

己二 广叹显胜

庚一 正说

辛一 独被大乘胜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發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般若的功德那裡说得尽若要略的说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思是内心的计算议是口头的说明称量是衡度他的多少凡是可思可议可称可量无论如何多总是有限的有边的般若与空相应所以是不可以思议称量其边际的这样大功德的妙法如来不为小乘行者说为發大乘心者说为發最上乘心者说大是广大义最上是究竟无上无容义形容法门的广大无边——含容大至高无上——殊胜大虽说为二名并无差別同是形容菩萨乘——行果的殊胜

这是但为菩萨说的妙法所以如有人听了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这就是菩萨就为如来知见而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人即能荷担如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担是担在肩上荷是负在背上意思说能领受信解的人对于无上正等菩提就能担当得起如来证得无上菩提为了救度众生为众生种种教化即是如来的广大家财——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能信受转化即是能负起这度生重任绍隆佛种无上正等菩提为佛的大智慧大功德大事业大责任如无人担当起来就是断佛种姓如来所以为發大乘者说即希望他们能信解受持这般若大法立大志愿起大悲心以无所得为方便负起度生的责任来本来无上正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皆有此法宝藏分但问题不但是愿承当或肯承当而是能够承当所以發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从无我大悲中去承当从利他无尽中去圆成

继承如来家业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来不愿为学小乘者说的因为好乐小法的人住著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能于此般若深法听受乃至为人解说的小乘人为己心重急急于「逮得己利」他们但求解脱而已何必修学广大甚深的教法何必经三大阿僧祇劫何必广行布施忍辱广度众生只顾自己所以说他们住于我见他们既不求大乘如来当然也不为他们说了

声闻者能得无我这是佛教所共许的这裡为什么说乐小乘者住著我见呢本经上文说不得法空即著我见这是约三乘同入一法性说是如实说引导声闻行者不著于法相回心大乘此处说乐小法者住于我见约他们不能大悲利他说是方便说是折抑小乘使他们惭愧回心前约证理平等说此约事行抑扬说

辛二 世间所尊胜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佛对须菩提说不论什么地方——在在处处只要有此《般若经》在世间众生即应当尊敬供养因为此经所在的地方即等于佛塔的所在佛塔本是供养佛身的僧伽蓝——寺院是住出家众的中国的佛寺混合了这二者反之有些塔变成什么镇山锁水凭人游眺了佛塔主要是供养佛的舍利像设舍利是如来色身的遗留但佛说的教法是如来法身的等流证法性者名为佛佛说的教典是佛证觉法性而开示的所以也称为法身印度佛徒每以缘起偈安塔中供养名法身塔所以有经的地方就等于有佛塔了为了尊敬法身所以应尊重恭敬供养供养佛塔《四分律》等都有说明佛在世时弟子来见佛大都绕佛一匝或三匝然后至诚顶礼在家佛弟子每带香花来供佛香有烧香涂香末香烧香即我国常用以焚供的涂香也是末香但以油调和后涂在佛足上等末香是细香末是散在佛身或佛住的地方供佛如此供养塔——色身塔法身塔也如此中国佛徒对于佛经也一向很尊重的如丛林裡的藏经总说是请来供养的这本来是不错的不过供养教法除了敬礼焚香献华而外还要读诵思惟广为人说这也是供养而且是最胜的供养

辛三 转灭罪业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依前所说受持本经的应该为人尊敬了然而有人从未为別人轻视等到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但不因此而受人尊敬反而遇到別人的轻视这是常使人退悔的然而不应为此而疑惑退心这即是前生恶业转轻或消灭了的象征我们现生人中无论境遇如何过去所造的恶业潜在而未發的极多一遇因缘就会感受应得的果报或堕地狱畜生等读诵《般若经》者所有过去应堕恶道的罪业因受持此经的功德力而现世轻受了受人轻视的微报即不会再感恶道等报如人有痘毒若先种痘让他轻微的發一下就不致再發而有生命的危险了受人轻视也是如此而且种下了般若种子将来定可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佛法说业力通于三世如专约现世说有作恶的人作事件件如意多福多寿有作善事的人反而什么都不行一切困难尤其是恶人回心向善境遇倒一天不如一天家产一天天消失使人怀疑老天的公道若信佛教的三世因果说知有业现受有业当来即能深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而转恶行善了业是行为的余势行为的善不善以心为要因所以如有强有力的智慧和愿力可以使业变质的业是可能性不一定要發作是可能转变的因此佛教主张有过去业而不落于宿命论者

庚二 校德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如来以自己经历的事实证明受持本经的功德如来说我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前即未见然灯佛以前曾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在这众多佛前都是一一的承事供养没有空过的所得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了释迦佛在然灯佛前授记作佛即明心菩提以前即从初發心以来的二大阿僧祇劫修行今说无量阿僧祇劫约小劫说承事有二侍奉供给遵佛所说去行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还没有彻悟离相虽有智慧功德都是取相的有漏有限的所以在末法时代如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随顺性空法门或者得离相生清净心那他所得的功德当然要比释尊供养诸佛的功德超胜得不可计算了于本经受持读诵顺向离相即能超胜有相修行无数阿僧祇劫这可见功德的殊胜菩萨發心修行以离相无住为本这才是解脱成佛的要门学者应以此为标极而求得之

己三 结叹难思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上面虽广赞功德其实受持《般若经》所得的功德是不可尽说的即使以如来无方辩才无限神通把它完全的说出来人听了或许会發狂或许会疑惑不信因为这太出于常人的境界了这与为井底之蛙说虚空无边广大的那样难以信受一样总之《般若经》的般若相应的大悲妙行甚深广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议的所以听闻受持乃至为人解说等所得的果报也出于常情的想像以外不可思议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开示次第

丁一 请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上来讲般若道以下说方便道方便道即现证般若进而到达佛果的阶段须菩提的请问及如来的答覆与前一样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后多了「实无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众译相同唯有玄奘所译前文也有此一句上来说到明心菩提约从凡入圣的悟证说是成果但望于究竟佛果这才是无相發心的起点即是發胜义菩提心前文所问發心以立愿普度众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此处由深悟无我见如来法身从悲智一如中發心即诸经所说的「绍隆佛种」「是真佛子」前后同样的是發无上大菩提心所以须菩提又重行拈出旧问题请示佛陀应怎样安住怎样的降伏其心

丁二 答说

戊一 明心菩提

己一 真發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与前發菩提心同因發胜义菩提心即从毕竟空中起无缘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为本的菩提心始终不二仅有似悟与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著说实无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前说所度的众生实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于我等四相是就所观的所化境——众生而说虽悟得补特伽罗无我而在修证的实践上不一定能内观无我尽离萨迦耶见——我我所执此处即不但外观所化的众生不可得更能反观自身即能發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说先观所缘的一切色声等诸法天等众生都无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一步反观發菩提心者修菩萨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別法性中观者广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离萨迦耶见的我我所执为入法的不二门即是此义无所化的众生相可得无能發心的菩萨可得这样的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从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多数学者以为声闻能破我执而大乘才能破法执这应先破我执而后离相本经前后大段一般也判为先破法执后破我执即为大矛盾处佛为众生说法多明空无我信解者还多到了圣智亲证反而偏执真常大我所以本经于此智证的方便道中特重于无我的开示这即是说即使是圣智现觉也还是空无我的末法众生不闻大乘如湛愚《心灯录》之类以「我」为开示修行的根本与我见外道同流可痛

己二 分证菩提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發胜义菩提心即分证无上遍正觉上文已明无法为發心者这裡说无法为证得者佛以自己经历的分证菩提果问须菩提如来(释迦自称)从前在然灯佛那裡有什么实法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深解如来所说的所以说没有佛说是的确乎没有什么为我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如有某种真实有自性法如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我所执了然灯佛也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我在未来世中作佛号为释迦牟尼因为当时现觉我法性空不见有能得所得离一切相然灯佛这才为我授记呢

七地菩萨得无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为如来如来外道解说为「我」以为是如如不动而往来三界生死者以为是离缚得解脱而本来如是常住者在佛法中否弃外道的「我」论如来是诸法如义如此如此无二无別(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为如于此如义而悟入即名为如来既然是诸法如义即无彼此无能所这是极难信解的因为常人有所思考体会是不能离却能所彼此的如来既即为如义的现觉即不能说有能得所得因此如有人说如来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无疑是错误的不能契会佛意的

如来所得(菩萨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现觉诸法如义这是达一切法相的虚妄无实离妄相而彻见如实相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无自性为自性这当然不可执实又焉能执为虚妄无实无虚的无上遍正觉即离一切相达一切法如相这本非离一切法而別有什么如如法性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百华异色同归一阴」「高入须弥咸同金色」于无边差別的如幻法相中深入诸法原底即无一法而非自性空的无一法而非离相寂灭的在圣智圣见中即无一法而非本如本净的佛法即一切相离执而入理即「一切法皆如也」然而即毕竟空而依缘成事即善恶邪正是非宛然有人执理废事以为一切无非佛法把邪法渗入正法而佛法不免有失纯净的真了

如来才说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随即说我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为实有一切法不要谤佛实有邪恶杂染的一切法在胜义毕竟空中是一切法绝无自性的即非一切法的因为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证此一切法所以假名为一切法皆是佛法这等于说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证觉的正法

戊二 出到菩提

己一 成就法身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菩萨得法性身有二类证得无生法忍时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回心向大而發胜义菩提心得无生法忍时还是肉身舍此分段身才能得法性身《大智度论》说八地舍虫身即此所以这一段可判属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圣者是决定成就的

佛在上文曾说「人身如须弥山王」这裡又同样的向须菩提说毕竟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圣者听到「譬如人身长大」即契会佛心而回答说如来说的人身长大为通达法性毕竟空而从缘幻成的实没有大身的真实性悟法性空以清净的功德愿力为缘成此庄严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说是名大身

己二 成熟众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从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从空出假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以趋入佛果现在佛约出到菩提的成熟众生对须菩提说不特长大的法性身是缘起如幻的就是菩萨的成熟众生也还是如此成熟众生以众生成就解脱善根而得入于无余涅槃为究竟但在菩萨度众生时假使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那就执有能度的菩萨所度的众生我相不断就不配叫做菩萨了什么是菩萨从最初發心到现证法性到一生补处无不是缘成如幻即一切法观察即一切法真如离一切法离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见不得有可以名为菩萨的如《般若经三假品》所说所以佛说一切法——有漏的无漏的有为的无为的世间的出世间的无我都没有菩萨实性可说切勿执什么真我才是

己三 庄严佛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严净佛土就是化秽土而成净土这是得无生法忍菩萨的大事菩萨以法摄取同行同愿者以共业庄严佛土但如菩萨在庄严佛土时这样说我当庄严佛土这就有能庄严的人及所庄严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为菩萨要知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本无实性的庄严佛土可得只是缘起假名的庄严罢了

前明心菩提约分证菩提而结说如来的真义这裡约菩萨的严土熟生结明菩萨的真义虽没有少许法可名菩萨但由因缘和合能以般若通达我法的无性空即名之为菩萨这是说能体达菩提离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萨埵才是菩萨所以《大智度论》说「具智慧分说名菩萨这样可见菩萨以悲愿为發起得般若而后能成就这约实义菩萨说

戊三 究竟菩提

己一 圆证法身功德

庚一 正说

辛一 知见圆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究竟菩提即菩萨因圆得一切种智究竟成佛佛有法身与化身二者声闻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众部等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念念遍知一切法这即是法身说这是色心圆净的不单是空性的法身即如来的真身唯大机众生——法身菩萨能见他的少分化身如八相成道的释迦适应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萨小乘凡夫而现的二身本非二佛约本身迹身大机及小机所见说为二身此处先明法身

有人疑惑佛说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无所知为显示如来的知见圆明超胜一切所以约五眼一一的诘问须菩提须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圆明所以一一的答覆说

是能见的有种种的见所以名种种的眼现分两番解说五种人有五种眼世间人类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净的四大极微所构造成的天眼的品质极其精微所以能见人类肉眼所不能见的如肉眼见表不见裡见粗不见细见前不见后见近不见远见明不见暗而天眼却表裡粗细前后远近明暗没有不了了明见的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约智慧的能见而说属于心法声闻有慧眼能通达诸法无我空性法眼是菩萨所有的他不但能通达空性还能从空出假能见如幻缘起的无量法相能适应时机以种种法门化度众生佛眼即「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即空假不二而圆见中道一人有五眼这如本经所说的如来有五眼佛能见凡人所见是肉眼见诸天所见的境界表裡远近等都能透彻明见是天眼通达空无我性是慧眼了知俗谛万有是法眼见佛所见的不共境即佛眼佛有肉眼天眼实非人天的眼根可比后三者又约自证说无所见而无所不见是慧眼约化他说即法眼权实无碍为佛眼如约三智说一切智即慧眼道种智即法眼一切种智即佛眼

再举比喻来形容如来的知见圆明佛问恒河中的沙我说它是沙吗须菩提答如来是名之为沙的再问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于一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当然是多极了如来所化的世界就有那么多的恒河沙数那样多在这么多的国土中所有的一切众生他们的每一心行如来以佛知见悉能知见一世界中单就人类说已经很多何况一切众生更何况那么多世界的众生而且每一众生的心念刹那生灭念念不住每一众生即起不可数量的心呢然而佛能彻底明见佛何以有此慧力因为所说的诸心即是缘起无自性的非心假名为心而无实体可得的无自性的众生心于平等空中无二无別佛能究竟彻证缘起的无性心所以「以无所得得无所碍」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刹那刹那无不遍知

为什么说缘起假名的心即非心呢因于三世中求心了不可得如说心在过去过去已过去了过去即灭无那裡还有心可得若心在现在现在念念不住那裡有实心可得而且现在不离于过去未来过去未来都不可得又从那裡安立现在倘使说心在未来未来即未生未生即还没有这怎么有未来心可得于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唯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说诸心非心也就因此佛能圆见一切而无碍世人有种种的妄执有以为我们的心前一念不是后一念后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后心各有实体相续而不一这名为三世实有论即落于常见有主张现在实有而过去未来非有的如推究起来也不免落于断见有以为我们的心是常恒不灭的我们认识的有变异的那不是真心不过是心的假相这又与外道的常我论一致佛说这种人最愚痴念念不住息息流变的心还取相妄执为常不很容易明白唯有通达三世心的极无自性才识缘起心的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有不无从前德山经不起老婆子一问——三心不可得上座点的那个心就不知所措转入禅宗这可见毕竟空而无常无我的幻心是怎样的甚深了这唯有如来才能究竟无碍的明见他

辛二 福德众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上面说智慧圆满这裡说福德众多佛称两足尊即以此福慧圆满为体今举比喻形容福德的广大与校德不同佛问若有人以充满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这个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多极了佛随即说不过假使福德有实在自性的那么大千七宝的布施也不过大千七宝的福德罢了佛就不会说他得福德多因为福德无性称法界为量布施者能与般若相应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所以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圆成无量清净的佛果功德这才说是多呢

辛三 身相具足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色身是诸法和合的一合相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态如来法身有相还是无相这在佛教界是有诤论的有的说有相有的说无相其实这诤论是多余的如以佛有法身和化身这法身是有相的假使说佛有三身(也可以有相)或四身专以法身为平等空性那即可说法身无相有相的法身色身无边音声遍满十方在大乘(大众部等同)学初立二身说法身即本身真身悲智圆满如智不二心色无碍遍法界的毘卢遮那佛为大机众生现身说法但此法身是无为所显的相即无相不可思议龙树论多用此义

佛问须菩提可以从身色诸相的具足中正见如来吗具足即圆满色身的具足依玄奘及笈多译更有「成就」的意义所以即圆成或圆实凡是自体成就不待他缘的即名为圆成实法身色相或称叹为圆成圆实的须菩提领解佛意说不可如来是不应以具足的身相而正见的因为如来说具足身相是无为所显的是缘起假名而毕竟无自性的那裡有圆成实体可得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但是假名施设的

本经概括的说诸相具足常说佛有三十二相是指印度诞生的释迦如来化身而说至于法身有说具足八万四千相或说无量相好但有论师说三十二相为诸相的根本八万四千以及无量相好即不离此根本相而深妙究竟

辛四 法音遍满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对须菩提说不要以为如来会这样的想——我当为众生说种种的法佛是不会如此的如有人以为如来有所说法那不特不能知佛赞佛反而是谤佛了以为佛也像凡夫那样的有能说所说了要知道法如实相是离言说相的不可以言宣的所以说法即无法可说无法可说而随俗假说令众生从言说中体达无法可说这即名为说法了有人偏据本文以为法身不说法这是误解的法身是知见圆明福德庄严身色具足那为什么不法音遍满呢

未证法性生身的菩萨说法是不离寻伺——旧译觉观即思慧为性的粗细分別的如初学讲演先要计㓰或临时思索准备这都是寻伺分別而说法的显例已证法性生身的菩萨就不假寻伺而说法随时随处有可化众生的机感就随类现身而为说法究竟圆满的法身更是「无思普应」经论中常以天鼓——不假人工而自鸣的为喻所以如以为如来作是念——我当说法即是谤佛

辛五 信众殊胜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年高德长的智深戒净的以慧为命名为慧命慧命与上文所说的长老为同一梵语的异译佛为须菩提开示了法身说法的真义以后尊者就启问如来在未来世的时候有没有众生听了如所说的法身——知见福德身相说法圆满而生清净的信心也可说如上所说的法身说法无说而说会有人因此种说法而生净信吗这是佛果究竟深法所以须菩提又不能以自慧悟解请佛解说佛说听闻如此说法而能生信心的当然是有的但此种信众已不是一般的众生但他还没有究竟成佛也不能不说他是众生原来为凡夫声闻初心菩萨说法的是化身佛听众都是未出生死的异生——众生还有此土他土的大菩萨佛以法身而为他们说法法身是无时无处而在流露法音大道心众生——大菩萨也随时随地的见佛听法听法身说法而生净信者即大菩萨所以说彼非众生又非不众生如从五众和合生的众生说众生无我常是毕竟空不过惑业相续随作随受于众生不可得中而成为众生

此法身说法利根凡夫虽不能亲闻法音而生清净信但能依展转得解大乘深义比量的信受

辛六 正觉圆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法身佛以智见与福德为本感得果德的无边身相微妙法音现身说法即有大菩萨为信众这些都因总修万善而同归无得证无上遍正觉而得完成所以须菩提仰承佛意而问道佛得的无上遍正觉可是无所得的吧佛赞许他说是的我于无上遍正觉连一些些的实性法都不可得一切都无所得这才证得无上遍正觉然所以都无所得这因为无上遍正觉即一切法如实相的圆满现觉无所得的妙智契会无所得的如如这岂有毫厘许可得的所以在此如如正觉中一切法是平等而无高下的高下指佛果(高)与凡夫(下)说的平等法界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这就名为无上遍正觉这在因中或称之为众生界众生藏如来藏在果位或称之为法身涅槃无上遍正觉约境名真如实相等约行名般若等约果名一切种智等无不是依此平等如虚空的空性而约义施设有些人因此执众生中有真我如来藏或者指超越能所的灵知或者指智慧德相——三十二相等的具体而微以为我们本来是佛悟得转得即是圆满菩提这是变相的神我论与外道心心相印一鼻孔出气

一切法虽同归于无得空平等性但毕竟空中不碍一切一切的缘起法相有迷悟有染净因为性空所以有此种种差別如《中论》所说所以佛又对须菩提说无上遍正觉虽同于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的缘起因果宛然无上遍正觉要备两大法门而圆成以般若空慧通达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修习施忍等一切善法积集无边福德此所修的一切善法——自利利他以般若无我慧能通达三轮体空无所取著般若摄导方便方便助成般若庄严平等法性圆证无上遍正觉法性如空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无所得然而不加功用不广集资粮不發菩提心不修利他行还是不会成佛的

庚二 校德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是方便道中第一次校德般若道中说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裡说七宝聚集像须弥山那么高——出海四万二千由旬——拿来布施这数量要比前说大得多但虽以这么多的七宝持用布施所得功德还是不及读诵或为他人说本经四句偈的功德

己二 示现化身事业

庚一 化凡夫众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此中化身佛不约随类示现者说指从入胎住胎到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示生人间的化身佛如释迦人间成佛即有化众化主化处化法四事下文次第论说

佛告须菩提不要以为如来会作这样想我当现生人间度脱苦迫的众生如来现觉诸法性空那裡会见有实在的众生可以为如来所度假使如来这样的想那如来不是执有我等四相了吗如来虽不作此念但随俗说法也还说我前生如何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等可是虽说人说我能达人我无自性所以假我即是非我不过那些生死凡夫不能了解随俗我的意趣即以为真实有我而妄执了——如后代的犊子部等不特说我非我就是我虽也说有凡夫也是实非凡夫的假说凡夫是不见实相的异生烦恼未断生死未得解脱依此而施设的假名如能解脱即成圣者可见并无凡夫的实性可得

庚二 现化身相

辛一 相好

壬一 正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本节与诸译不同可否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上面已经论到似乎毋须再说特別是须菩提的答覆上文已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怎么这裡反而说可以三十二相见这是极难理解的要知道上次佛约法身而问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见须菩提是知道的这次佛约化身为问化身佛一般都以为有三十二相的所以须菩提也就说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但这是错误的佛陀立刻加以责难假使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那转轮王不也就是如来吗须菩提当下就领会道如我现在理解佛所说的意义是不应该从三十二相见如来的这是说不但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化身也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的因为法身是缘起无性的法身所有的相好也是无性缘起的从法身现起的化身有三十二相也还是缘起无性的由通达性空以大悲愿力示现的身相如镜中像如水中月所以也不可取著为有得的如取相执实专在形式上见佛那与轮王有什么差別因此佛又引从前为声闻行者说过的偈子再说给大众听意思说若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相见我——如来或从六十美妙梵音中求我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见如来的

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决不是如来没有圆满的身相依法身等流所起的化身虽不可以相取而相好宛然所以如来紧接著说假使这样想——如来是不因诸相具足而证得无上遍正觉的那可错误大了切不可作如此倒想修一切善法而得大菩提而起化身当然是有殊胜相好的假使以为离却相好的那是等于以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说诸法断灭了断灭就是破坏世出世间因果证无上遍正觉是果發菩提心而广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称的如成佛而没有功德的庄严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恶取偏空破坏世谛因果而落于断灭见了要知道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萨是决不会破坏因果的不会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萨因为深见缘起因果这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所以不应该说如来不具足相而成佛

壬二 校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發大心的菩萨以充满恒河沙世界的七宝作布施所得的功德极大但如另有菩萨能悟知一切法无我性得无我忍那所有功德即胜前菩萨的功德此处以菩萨布施及菩萨智慧相校量即更胜上文的校德即智慧的认透确定即智慧的別名依经论说發心信解名信忍随顺法空性而修行名(柔)顺忍通达诸法无生灭性名无生忍此处没有说明什么忍依文义看来似可通于诸忍的得忍菩萨的所以殊胜因他于所作福德及智慧能知道是无性的缘起不会执受——取福德为实的不受福德所以福德即无限量这不是说没有福德是说不执为实有不执为己有福德无性菩萨无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萨是深知福德不应贪著的所以说不受福德

辛二 威仪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梵语多陀阿伽度汉译如来也可译如去来去是世俗动静云为相因此外道等即以如来为流转还灭——来去者如来现身人间一样的来去出入一样的行住坐卧佛法中也有误会而寻求来去出入的是谁而以此为人人本来天真佛有的要在来去坐卧的四威仪中去见能来能去能坐卧的如来如来明见末法众生的佛魔同化所以特预记而呵斥说这些人是不解佛法而非佛法的如来「即诸法如义」的正觉来去坐卧都不过性空如幻那裡有来者去者可得法法性空如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不来相而来无去相而去彻见无我法性——如义这才名为如来

庚三 处大千界

辛一 微尘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论化处也分为微尘与世界先说微尘佛告须菩提说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依佛所说的「散空」观大千世界而分分的分析散为微尘这微尘众(众即聚)多不多《阿含经》中佛曾以散空法门教弟子后代的声闻学者如一切有部等即依此建立实有自性的极微须菩提依佛所教而修行知道微尘众的确多极了然而他不像取相声闻学者的执为实有他说这许多微尘众如果是实有的如来即不会说它是微尘了要知道色法——物质界是缘起的是相依相缘的存在而现有似一似异相的在缘起色中有幻现似异的差別相分离相所以不妨以散空法门而分分的分析它科学者的物理分析所以也有可能然如以为分析色法到究竟即为不可再分析的实体那即成为其小无内的自性即为纯粹妄想的产物成为非缘起的邪见这种实有性的微尘佛法中多有破斥但或者以为有微尘即应该自相有的观察到自相有的微尘不成立即以为没有微尘以为物质世界仅是自心的产物这与佛陀的缘起观还隔著一节呢佛说微尘不如凡夫所想像的不可分割的色自性但缘起如幻相依相缘的极微众世俗谛中是有的是可以说的

辛二 世界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一佛所化的区域是一大千世界世界与微尘是不一不异的缘起为一的世界能分分的分析为微尘而缘起別异的微尘能相互和集为一世界能成的极微——分是无性缘起的所成的世界——有分即全部也是无自性的所以须菩提接著说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依我的悟解也是没有自性的仅是假名的世界因为如世界是实有自性的那就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析的一合相了依佛法说凡是依他而有因缘合散的即不是实有是假有的是无常无我性空与非有的如来虽也说世界的一合相——全体那只是约缘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称为一合相而不是有一合相的实体——离部分或先于部分的全体可得如来听了同意须菩提的解说所以说一合相本是缘起空不可说有自性的但凡夫为自性的妄见所蔽妄生贪著以为有和合相的实体

庚四 说无我教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教法的特色即宣说「空无我」此处即约此义概括如来一代化法佛问须菩提无我即令人离我见乃至寿者见假使有人以为佛说我见人见等使人离此等见而得解脱此人能理解如来化法的真义吗须菩提答此人是不够理解佛法的众生是由过去的业因而和合现起的幻相本没有实性真我而众生妄执于无我中执著有我所以佛说众生有我见等为生死根本然而什么是我众生不知一切法并不如此实性而有以为如此而有的不见法空性所以名为无明由于无明而起萨迦耶见执我执我所但彻底研求起来我等自性是本不可得的假使有我能见此我的名为我见我等自性既了不可得那从何而有我见呢佛说我见不过随众生的倒想而假说使人知我本无我我见即本非我见而契悟无分別性并非实有自我可见实有见此自我的我见又要加以破除从所见的自我不可得即悟能见的我见无性即依此而名之为无我如执有我见可除的无我这无我反倒成为我见了如《大智度论》说「痴实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痴所以以为如来说有我见等即是取相执著根本没有理解如来「无我」教的深义

丙二 劝發奉持

丁一 別明离相

戊一 应如是知见信解

「须菩提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下为方便道的结劝受行般若道已有广说这裡仅略为结劝而已一切佛法都是为学者说的所以虽或高谈佛果或论菩萨不思议的大行总是以初学为所化的根机上面虽广说方便尤其分別究竟菩提的法身与化身而这裡又归结到發菩提心者应如何知见应如何受行佛说發菩提心的人对于一切法近即上说无我的教法远即方便道中所说的一切菩萨行果都应该不取——不生法相而知见而信解知与见偏于智的信解是因理解而成信顺与信求即从思想而成为信仰在这知见或信解一切法时都不应该执有诸法的自性相而起戏论分別不但不生法相连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见正信解者因为如来虽分別广说诸法相而一切法相无自性即是非法相的不过随俗施设为法相而已这是总结对于一切佛法的根本认识

戊二 应如是受持诵说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来再校德显胜结劝自受化他并略示说法的轨范佛告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充满无量无数(阿僧祇即无数)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这在常人看来功德已不可思议但是如另有發菩提心的人对于本经的全部乃至少到一四句偈能依十法行而行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宝布施者要多得多在受行般若中或理观或事行都要一一见于实际大乘为利他的法门所以尤需要将此般若大法为他人演说展转教化才能弘广正法不违如来出世启教的本愿续佛慧命这是最极要紧的但应该怎样演说呢佛陀启示说法的轨则说这需要不取著一切法的自相要能安住于一切法性空——如如的正见中能不为法相分別所倾动凡取相分別而忆念的即名为动也即是为魔所缚《阿含经》等都作此说《大智度论》也说「不生灭法中而作分別相若分別忆想则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末二句或译「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所以如如不动而说法即《维摩诘经》所说「能善分別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能内心不违实相外顺机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说而实无所说才是能说般若者否则取法相而说即是宣说相似般若听者多因而堕于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为谤佛

丁二 结示正观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面如来开示学者应不生法相而信解一切法应不取于法如如不动而受持讲说不取相即性空离相本经虽处处说到但听者或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假名是为初学者假说的忍等一切善法于他们——自以为解空的是无关的这些人倒取空相是断灭见者是谤佛谤法者而另一些人不满于性空假名要成立因果缘起的自相有众生心不容易安住于中道落于有见无见所以本经在末后特说六喻法门明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观使学者知道如来说空说假名说离相说不住说不取等的正意使初学者有个入手处能由此而深入究竟

颂意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等假有即空的学者应常作如此观察有为即有所作的从因缘而有的有生灭或生异灭的遍通相的即息息流变的无常诸行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没有不是有为的有为对无为说但无为不是与有为对立的什么法非凡夫所能理解如来假名说的无为意指有为的本性空寂即无所取无所住无所得的离戏论相学佛以此为标极但必须以有为法为观察的所依境于此有为而观无常无我无生灭性才能悟入总之不论观身或观心观我或观法甚至观无为无漏在凡夫心境离此有为是不能成为观察的

这样在凡夫有为即一切法应以如梦如幻等六喻去观察他指睡眠时由于过去的熏习或梦时身心所有的感受浮现于昧略的意识中而织成似是而非的梦境指幻师用木石等物以术法而幻成的牛马等相这是可见可闻的却不是真实的指大雨下注时水上引起刹那即灭的浮沤是光明为事物所障引起的黑影或以手指交结借光线而反映于墙壁的种种弄影——影象即地面的水汽与易散热的草木等相触因冷而凝成的小水滴这到天明后温度稍高就立刻消灭指阴电阳电相磨触时引起的光闪也是刹那过去而不暂住的此六者或有经中作九喻十喻等主要为比喻一切法的无常义如泡如露如电比喻一切法的虚妄不实义如梦如幻如影实际上每一喻都可作无常无实喻或可以一一別配所喻而实无须乎別別分配的此六者喻一切法的无常无实所以是无常无实的即因为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性空的这六者的无常无实空无自性常人还容易信受不知一切法在佛菩萨的圣见观察都无非是无常无实无自性的我们执一切法为真常不空也等于小儿的执梦为实等所以经中以「易解空」的六喻譬喻「难解空」的色心等一切能常观一切法如此六者即能渐入于无常无我的空寂

这样一切法如幻如梦等幻等如《大智度论》说「幻相法尔虽空而可闻可见无定性而称之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我们所知所见的一切是空的但是因果必然见闻不乱的依此以求诸法的自性了不可得彻悟此法法无性的不可得即名为空性虽没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缘起的因果施设称为假名假名梵语为「取施设」义即依缘揽缘而和合有的从因果施设边说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说无从自性不可得边说即假的自性空不可说有观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离一切相即为般若的正观知见信解所以能不生法相受持为他人说所以能不取于相都应从如幻如梦的假名自性空中去观察三乘解脱以及菩萨的悲心广大行也应从此观察中去完成

甲三 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法会圆满了当时比丘与比丘尼即出家弟子的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即在家弟子的男女二众此即如来的四众弟子曾从佛受皈依及应持的戒律者此外还有从一切世间来的天阿修罗即三善道众生有善根见佛闻法的也在法会中大家听了本经明白菩萨發心修行的宗要与次第感到佛法的希有都各各法喜充满欢喜即信受佛说以及悟入深义的现象能深刻信解所以都能奉行佛说自利利他流通到将来我们还能知道这部经听说这部经也即是当时佛弟子信受奉行的成果大家既闻此法也应生欢喜心信受奉行这才不负如来护念付嘱的大悲名为报佛恩者(演培记)


校注

[A1] 民国三一年讲
[A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素怛缆次第所显」(CBETA, T27, no. 1545, p. 1, c19)
[A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1(CBETA, T25, no. 1510b, p. 766, b8-9)
[A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1(CBETA, T25, no. 1511, p. 781, b7-8)
[A5] 《大智度论》卷43〈9 集散品〉(CBETA, T25, no. 1509, p. 370, a21-22)
[A6]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90, a17-18)
[A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29 散花品〉「『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何处求』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品〉中求』」(CBETA, T08, no. 223, p. 278, b1-4)
[A8] 《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火烧故」(CBETA, T25, no. 1509, p. 139, c19-21)
[A9]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8, p. 357, b21-22)
[A10]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10-13)
[A11] 《中论》卷4〈22 观如来品〉(CBETA, T30, no. 1564, p. 30, b22-23)
[A1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5〈26 学般若品〉(CBETA, T05, no. 220, p. 473, b7-8)
[A13]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5-7)
[A14]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CBETA, T25, no. 1509, p. 61, b14-15)
[A15] 《维摩诘所说经》卷2〈9 入不二法门品〉「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CBETA, T14, no. 475, p. 551, b9-10)
[A16] 《十二门论疏》卷1(CBETA, T42, no. 1825, p. 181, c19-20)
[A17] (1)《中观论疏》卷3〈1 因缘品〉「智度论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因是一边果是一边乃至中偏虚实并是二边」(CBETA, T42, no. 1824, p. 34, c9-10)(2)《大智度论》卷43〈9 集散品〉「是菩萨入不二入法门是时能直行此般若波罗蜜不分別是因是果是缘是知是内是外是此是彼等所谓一相无相以是故不应难」(CBETA, T25, no. 1509, p. 370, c4-7)
[A18]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CBETA, T25, no. 1509, p. 190, c3-5)
[A19] 《大智度论》卷35〈2 报应品〉「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CBETA, T25, no. 1509, p. 319, a12)
[A20] (1)《法华经三大部补注》卷6(CBETA, X28, no. 586, p. 246, b3 // Z 1:44, p. 79, c17 // R44, p. 158, a17)(2)《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复有人言从初發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CBETA, T25, no. 1509, p. 139, c7-10)
[A21]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CBETA, T25, no. 1509, p. 190, c3-5)
[A2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88〈36 著不著相品〉(CBETA, T06, no. 220, p. 464, b17)
[A23] 《大智度论》卷71〈51 譬喻品〉「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
[A24] 《大智度论》卷70〈49 问相品〉「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CBETA, T25, no. 1509, p. 552, a2-3)
[A25] 《大智度论》卷41〈8 劝学品〉「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363, c9)
[A2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8 劝学品〉「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CBETA, T08, no. 223, p. 234, a15-21)
[A27] 《解深密经》卷2〈5 无自性相品〉「惟为發趣修大乘者」(CBETA, T16, no. 676, p. 697, a29)
[A28] 《妙法莲华经》卷3〈5 药草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20, b23)
[A29] 《四教义》卷1「三乘同禀入道即是通教別为菩萨说弘誓六度此即別教」(CBETA, T46, no. 1929, p. 722, c9-10)
[A3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3〈45 闻持品〉「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有留难」(CBETA, T08, no. 223, p. 316, c10)
[A31]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CBETA, T08, no. 239, p. 771, c21)
[A32] 《金刚般若论》卷1(CBETA, T25, no. 1510a, p. 759, a17-18)
[A33] 《金刚般若论》卷1(CBETA, T25, no. 1510a, p. 759, a15)
[A34] 《大智度论》卷100〈90 嘱累品〉(CBETA, T25, no. 1509, p. 754, b29-c2)
[A35] 兹【CB】玆【印顺】
[A36] 禀【CB】禀【印顺】
[A37]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3, a1-2)
[A38] 《金刚经演古》卷1「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CBETA, X25, no. 495, p. 548, c6-7 // Z 1:40, p. 47, a15-16 // R40, p. 93, a15-16)
[A39]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9〈34 入法界品〉「菩提心宝亦复如是大悲救护众生性生非余善生」(CBETA, T09, no. 278, p. 779, c15-16)(2)《十二门论疏》卷1「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CBETA, T42, no. 1825, p. 179, a8-9)
[A4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5〈52 知识品〉「诸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乐世间故为救世间故为世间归故为世间依处故为世间洲故为世间究竟道故为世间将导故为世间趣故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CBETA, T08, no. 223, p. 331, c24-28)
[A41] 《大智度论》卷54〈27 天主品〉(CBETA, T25, no. 1509, p. 443, c5
[A4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13 摩诃萨品〉(CBETA, T05, no. 220, p. 263, b4-7)
[A43] 《大智度论》卷29〈1 序品〉「败坏菩萨者本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身受大富贵或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以本造身意恶业不清净故不得生诸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处是名为败坏菩萨」(CBETA, T25, no. 1509, p. 271, a29-b4)
[A4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01〈5 现窣堵波品〉「应一切智智心用无所得为方便常修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以大悲愿而为上首」(CBETA, T07, no. 220, p. 549, a15-17)
[A45] 《佛说大乘稻𦼮经》卷1「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CBETA, T16, no. 712, p. 823, b28-29)
[A46] (1)《增壹阿含经》卷28〈36 听法品〉「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CBETA, T02, no. 125, p. 708, a17-20)(2)《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CBETA, T25, no. 1509, p. 137, a16-19)
[A47] 《解深密经》卷1〈2 胜义谛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1, b2)
[A4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3〈45 闻持品〉「是深般若波罗蜜是时北方当作佛事」(CBETA, T08, no. 223, p. 317, b26)
[A4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28 幻听品〉「多见佛于诸佛所多供养种善根亲近善知识」(CBETA, T08, no. 223, p. 276, b18-19)
[A50] 《中论》卷4〈25 观涅槃品〉「毕竟空中皆不可得诸有所得皆息戏论皆灭」(CBETA, T30, no. 1564, p. 36, b10-11)
[A51] (1)《金刚般若疏》卷4「不住一切法即是住般若不信一切法是名信般若」(CBETA, T33, no. 1699, p. 115, c17-18)(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40 照明品〉「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CBETA, T08, no. 223, p. 302, c24)
[A52] 《金刚经郢说》卷1「今按留支译曰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真谛译曰无法想无非法想无想无非想」(CBETA, X25, no. 488, p. 284, a21 // Z 1:39, p. 293, c14 // R39, p. 586, a14)
[A53] 《中阿含经》卷54〈2 大品〉「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CBETA, T01, no. 26, p. 764, c14)
[A5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8 劝学品〉(CBETA, T08, no. 223, p. 233, b8)
[A55] 《百论疏》卷1〈1 舍罪福品〉「初则依福舍罪后则依空舍福」(CBETA, T42, no. 1827, p. 239, c14-15)
[A56] 《金刚经郢说》卷1「今按留支译曰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真谛译曰无法想无非法想无想无非想」(CBETA, X25, no. 488, p. 284, a21 // Z 1:39, p. 293, c14 // R39, p. 586, a14)
[A5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4)
[A58]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66(CBETA, T27, no. 1545, p. 342, a22-23)《杂阿含经》卷30「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CBETA, T02, no. 99, p. 215, b20-21)
[A59] 《大智度论》卷71〈51 譬喻品〉「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
[A60] 《维摩诘所说经》卷1〈1 佛国品〉「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CBETA, T14, no. 475, p. 538, c4-5)
[A61] 大正藏「则非」明本作「即非」《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CBETA, T08, no. 235, p. 749, c18-20) 则=即【明】*
[A62]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2, c16)
[A63] 《成唯识论》卷6「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CBETA, T31, no. 1585, p. 29, b22-23)
[A64] 《大智度论》卷62〈40 照明品〉「舍利弗已问供养般若事今问『行者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佛答『若行者观色等诸法不生相是则生般若波罗蜜』」(CBETA, T25, no. 1509, p. 498, b7-10)
[A65]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1「如须陀洹得是法分名为初得法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后得法身」(CBETA, T45, no. 1856, p. 126, c1-3)
[A66] 《大智度论》卷63〈41 信谤品〉「是声闻人著声闻法佛法过五百岁后各各分別有五部从是已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著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CBETA, T25, no. 1509, p. 503, c1-5)
[A67]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c4-5)
[A68] 《成唯识论》卷3(CBETA, T31, no. 1585, p. 16, a11-12)
[A69] 《杂阿含经》卷3(CBETA, T02, no. 99, p. 16, a16)
[A70] 《大乘玄论》卷5「百华异色共成一阴」(CBETA, T45, no. 1853, p. 64, b4)
[A71] (1)《大智度论》卷35〈3 习相应品〉「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CBETA, T25, no. 1509, p. 321, a28)(2)《大宝积经》卷107「譬如须弥山若诸杂色至其边者同一金色」(CBETA, T11, no. 310, p. 599, a1-2)
[A72] 《大智度论》卷28〈1 序品〉「当知一切法皆如」(CBETA, T25, no. 1509, p. 267, c5)
[A73] 《大智度论》卷71〈52 善知识品〉「有实智慧气分佛数为菩萨」(CBETA, T25, no. 1509, p. 557, c28-29)
[A74] 《异部宗轮论》卷1「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佛无睡梦如来答问不待思惟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CBETA, T49, no. 2031, p. 15, b29-c5)
[A75] 迹【CB】迹【印顺】
[A76]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10-11)
[A77] 《大智度论》卷55〈29 散华品〉「若一法空则一切法皆空若行者于一法中了了决定知空则一切法中皆亦明了」(CBETA, T25, no. 1509, p. 451, c27-29)《大智度论》卷28〈1 序品〉「如〈叹摩诃衍品〉中言「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有不虚诳者佛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虚诳无来无去故佛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譬如比丘贪求者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別取相则不得实法不得实法故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若不取相无所分別则得实法得实法故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所罣碍」(CBETA, T25, no. 1509, p. 265, c19-28)
[A78] 《大智度论》卷80〈67 无尽方便品〉(CBETA, T25, no. 1509, p. 622, a23-24)
[A79] 《大智度论》卷20〈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11, a9-11)
[A80] 《大智度论》卷8〈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18, a7)
[A81] 《维摩诘所说经》卷1〈1 佛国品〉(CBETA, T14, no. 475, p. 537, c13-14)
[A82] 《大智度论》卷6〈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05, c2)
[A83] 《大智度论》卷6〈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05, c2)
[A84] 《大智度论》卷6〈1 序品〉「幻相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CBETA, T25, no. 1509, p. 102, a2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般若经讲记(卷2)
关闭
般若经讲记(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