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悬论

一 释经题

波罗蜜多佛法有它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我们要想了解它可以用本经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经题的「波罗蜜多」来说明佛法就是要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波罗蜜多是梵音译成中文可有两个意思凡事做到了圆满成就的时候印度人都称做波罗蜜多就是「事业成办」的意思凡作一事从开始向目标前进到完成中间所经的过程方法印度人也称做波罗蜜多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实这只是同一语词的两种——动静解释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决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能解除这人生苦痛的方法(动的)名之曰波罗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静的)也名为波罗蜜多这样现在就把「波罗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义上但苦痛是什么从何而来「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何

苦是一种感受苦痛有它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后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防制它消灭它从引發苦受的自体说可大分为「身苦」与「心苦」身苦是因生理变化所引生的不适意受如饿了冷了疲劳辛苦了这都是身体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惧等身苦是大体同样的如饿了觉得难过他都是一样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观月有的人觉得月光皎洁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亲念旧心怀悲楚观剧观花饮酒等一切都有同样的情形在同一境界因主观心绪的差別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这就和身受不同了实在说来身心二受是互相影响的如生理变化所引生的饥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烦忧因之弱者自绝生路强者挺而走险这是极常见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發身苦如因情绪不佳而久卧床榻等身苦由于人为的努力还易于解决但同样的环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识不同情绪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这就难得解决了世间一般学术对此心苦简直是没法解除的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虽然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从引發苦痛的环境说有的苦痛是因物质的需求不得满足而引生的(我与物)有的是由人与人的关系而引生的(我与他)有的是与自家身心俱来的(我与身心)此与身心俱来的痛苦虽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死」的四种生与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發生之前侭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变化这些痛苦终究是会到来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自存必然地要与一切人發生关系由于关系的好坏浅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两样如最亲爱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离死別心理就深生懊丧苦痛佛法中名此为「恩爱別离苦」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讨厌的不愿与他见面的可是「冤家路狭」偏偏要与之相会这名为「怨憎会遇苦」此因社会关系而引生的爱別离怨憎会苦是常见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还有人生在世上行是生活所必须有一不备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与愿违于是懊恼萦心佛法名此为「求不得苦」也有想丢而丢不了的也可以摄在此中像上所说诸苦可大分三类因身心变化所引生的苦痛——生因社会关系所發生的苦痛——爱別离怨憎会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世间的学术宗教技巧莫不是为解除人生痛苦而产生的然而努力的结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胁和少部分的因社会关系所發生的痛苦这因为自然界是无生的依必然的法则而变化的只要人能發见它的变化法则就可以控制它利用它社会关系就难多了如發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处理法但每因群众的心境与处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还不是最难解除的最难的那要算各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说自家身心的事应该易于处理实则是最难的人对自己究竟是什么心裡是怎样活动的实在不易认识不易知道连自己都不认识还能谈得到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吗因此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佛法虽无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样觉悟自己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如我们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与改造那么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们也没办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依佛法社会也只能在人类充分觉悟提高人格發展德性社会才能完成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与自由从合理的社会——平等自由中控制与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否则像现代的科学对于近代人类不能不说厥功甚伟然因没有善于运用利器杀人的副作用就随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毁灭的危险所以人不能从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任何控制自然人群的办法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我们要「度一切苦厄」应首先对自己予以改造唯有这样才能合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间的苦痛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原则的说可分二种充实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冲淡不生剧烈的反应如力量小的担不起重物感到苦难而在锻炼有素精强力壮者则可把著便行行所无事消灭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将致苦的原因对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我们知道佛法所讨论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是著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与解放的因为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侧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脱而达到自在这被称为小乘大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侧重于离苦当下的大解脱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知一切众生的苦痛也与我无异于是企图解除一切众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这就是大乘从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并无不同这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如释迦牟尼佛因见到众生的相残相害见到众生的生死苦而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裡讨生活于是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说法的路后代的大小乘不过从其偏重于为己及为人而加以分別罢了

佛法以解除苦痛为目的除苦必须解除苦痛的根源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复杂但主要是原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及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行为的错误人人的内心与行为不正确社会意识与發展的倾向自然也就不能无误了由错误的行为影响内心又由内心的错误引导行为于是互相影响起诸恶业招感苦果无时或已因此释尊教人从行善止恶的行为纠正达到内心的清净解脱同时必须内心清净而改正了行为才能得到完善就是生死的苦痛也就可以根本地得到解除了由此内心与行为中内心是更主要的人之所以动身發语不尽是无意识的大都从發动的意识——内心上来内心的错误可分二种欲是约情意方面说的和欲望的欲多少有些差別欲以追求为义追求不得其正这才成为欲望也可名为恶欲欲有多方面的欲求财富欲求名闻以及各种物质上的享受都可名欲深一层的耽著不舍即名为爱在世间人看起来爱是很好的佛法则说爱如胶漆一样一经染著则纠缠不清不免要受它的牵制不得自在经裡常说因爱欲故父与子争子与父争乃至种族国家与种族国家争争争不已于是造成了充满苦痛的人间见是思想方面的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同于是發生意见冲突如西洋因宗教的信仰不同而连年战争哲学家因彼此的见解不同大兴争吵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此虽属于内心方面的然因此而表现于行动就發生绝大的问题造成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不安定——这种现象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更属显而易见见是知识方面的世间知识不但老是与欲求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知识有著根本的错误这不是说世间知识没有世间的真实——世谛性毫无补于人生是说它有某种根本错误有某种普遍的成见所以与私欲相结合这才知识越广欲望越大欲望越大苦痛越多欲望固可推动知识的發展知识也能帮助欲望的满足但因为斗知机先人欲横流结果世间苦痛还是有增无已古人知识虽浅人民尚可安居乐业现在的人知识增长人民几乎寝食为忧我们不但是欲望的奴隶还是思想的奴隶呢

各人的爱见互相影响互相推动造成了家庭社会国家的行为错误招感著个人的苦痛乃至家庭社会国家的苦痛依佛法的观点不仅此人类共同的苦痛根源于内心——爱见与行为的错误众生流转于生死的苦痛中也还是根源于此世间的一切什么都不是突然而有的有了也不会无影响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缘和合与消散的过程中流转近代的科学家只知道物质不灭而不知道精神也是相续不灭的我们这一生的生命现象并不是由于父母的结合而突然新生的他是由于过去某种行为的错误而招感来的从过去而招感流转到现在那么由现在的行为也还要招感到未来这三世流转的生死可说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错误指导行为而引生的如果我们不想老是这样生死苦逼来去流转那就得先从發动行为的内心错误上改造起所以三世流转的生死苦也好现实人间的苦痛也好需要解决的苦痛虽有浅深不同原则并无不同我们要消除苦痛非先从内心上的爱欲和知见改造起不可自然这就是行为的改善也即是人我关系的改善

般若波罗蜜多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于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多实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一)布施就是牺牲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甚至生命去作有益于他人的事(二)持戒不应该做的决定不做应该做的努力去做这就是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例如在消极方面制止残杀生命的恶行积极方面更去做救济保护生命的善行(三)忍辱正名为忍彻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需要极大的坚忍才能成功有此坚忍不怕困难忍受逼害冲破险阻才能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上面所说的施著重在我们行为的改善(四)精进对于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难抱定决心去作才能有所成就懒惰懈怠是什么事也不会成功的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即是精进(五)禅定禅华语静虑即精神的安定与集中的境界世间欲爱与知见的扩张是多少与此内心的散乱有关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说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这确是体验真理發生智慧必须的特殊训练但这不过把我们的精神集中起来便于管理而已一旦出了禅定的心境依旧要纷散混乱起来所以上面的五种波罗蜜多对于苦痛根源的爱见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六)般若译为智慧有了智慧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多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佛法裡特別尊重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彻底度一切苦

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有些人不知佛经赞叹智慧的用意于是以为只要有般若其余的五度就可以不要了这是错误的智慧是领导者它需要与布施等行为配合起来使所修所行的不致發生错误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义

般若慧和世间的知识不同般若慧是从深刻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如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因获得了体验真理的智慧而成佛这样般若的智慧我们不是就没有分了吗这也不然我们虽还没有体验真理的智慧可是佛法即是依体悟真理的智慧而流出来的我们依止佛的经教指示渐渐思惟观察起深信解这虽不是自己体验真理的智慧然也是类似的智慧生得智慧虽人人都有然解脱苦痛根源的智慧不经过修习确是不容易得的所以佛法教人多闻熏习听闻日久解法智生这在佛法名闻所成慧闻解以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如是对于前所了解的问题可以更得到有系统有条理的深一层认识同时将此深刻的悟解指导行为而体验于寻常日用间佛法名此为思所成慧思后更修禅定于定境中审细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再不断的深入常时修习般若智慧即可發生

智慧可以分为两种(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学家科学家等他们都有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种种的智慧与相对的真理虽然这是不究竟的若就广义的智慧说他们解说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裡(方便智)(二)胜义智这是就特殊的智慧说佛法体验真理的智慧是彻底的究竟的这与世间智慧不同而是特殊的体验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转中的一切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决苦痛的大树有本有干有枝有叶我们要除掉它不能光在枝叶上下功夫必须从根本上去掘除佛法就是以般若智从根本上解除人们苦痛的所以佛法中所讲的般若主要是特殊的菩萨罗汉都有此智慧不过佛菩萨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因此菩萨应遍学一切法菩萨虽学一切法以有特殊的智慧世间智慧的错误可以为之拣除融摄贯串使世俗慧亦成为圆满而合理的从般若而引出方便智即能正见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上面所说广义的智慧了常人对此多不了解于是生起种种误解有些人以为佛法所指的智慧是特殊的有了这特殊的智慧其他的世俗智慧就可以不要了这种人忽略了遍学一切法门的经训另一些人以为世俗的知识不可厚非应当去学可是学而不返忘记了佛法特重的智慧是什么了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所崇重的特殊智慧致力以求而世俗的一般智慧也不能忽略

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其内容深细难了由于般若的最高智慧才能亲证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真理是什么这不必另外去找说明可以就在日常见闻的事物上去了解依佛法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过是原因条件的假合凡是假合成的东西它的本身一定是迁动变化的他依原因而存在同时又与他法作缘他法也迁流变化而存在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关系佛法简称之曰因果系因果法则是遍通一切法的如一株树有种子的因与水日光的缘和合起来生芽抽枝發叶开花结果若是原因和助缘起了变化树的本身也就跟著变化了人也是这样富贵贫贱贤明不肖都不是没有因缘的上面曾说人依内心的正确与错误引生行为的合理不合理由此感招苦乐不同的结果这也就是因果必然的现象任何事物都不许例外佛法就是依因果法则说明一切的存在的是结果同时也是因凡是可为因的也必是从因所生的但一般宗教就不然如耶稣教说一切事物是上帝造的上帝不由他所造这样上帝唯是原因而不是结果了佛法呵此为不平等因还有说什么时物质等为诸法因的这在佛法总呵之为非因计因或说诸法是无因生的诸经中依因果法则遍予破斥唯有依于般若慧了达诸法的因果事理才是正确的知见然了得因果现象还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现事的关系中深入的去体验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佛就是体验了这最高真理的佛的伟大也就在他能把真理完满的洞达宇宙人生的真理佛说有三

(一)诸行无常这一真理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因果法则下不断地迁流变化其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在从前或许不容易了解由于近代科学进步已经不甚难懂了不过世人也只能在诸法的流动变化上了达其外表还不能达到诸法没有不变性的究竟义这诸行无常的真理是从纵的时间方面来说明的

(二)诸法无我在佛法裡有它特殊的定义一般人总以为事物上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依佛法讲存在的事物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中没有什么可以独立自存的如一幢房子看来好像是整然一体然仔细推敲起来房子是由众多砖瓦木石所合成的五指伸开来拳还能存在吗这说明了物体是因缘生的只有假相没有实体就是分析到了一微尘一电子也还是因缘的假相没有什么独存的个体这诸法无我是从横的空间方面说的了知空间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如国家是由土地人民主权所合成的人是筋骨血肉发毛爪齿所合成的除去了这许多合成国家人身的质素是没有实体或是形而上的存在

(三)涅槃寂静这说明了动乱变化假合幻现物的最后归宿都是平等无差別的一切事物是动乱差別的也是寂静平等的如审细的观察诸法就可以發现动乱差別的事物即是平静无差別这种种差別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平静的——涅槃寂静如枝叶花果的形色各殊但对光的影子是没有差別的一样涅槃寂静是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体验所得到的如对前两真理不能了解这涅槃寂静的真理也就不会正确的了解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动激荡——无常无我上了知水性的平静一样波浪是依水而有的波浪因风而起风若息下来水自归于平静但这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人在生死的流转裡也是一样苦乐人我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在此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静上次说到纠正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引导行为入于正轨即达到此涅槃寂静的境地就可以得到生死苦痛的解脱了

上面三者总名之为三法印印有不可变更和确实性的意思这三者是佛陀从因果法则上体验得到的因人的智慧不同所以通达的真理也有点不同小乘要一步步的向前悟入先了解诸行无常有必归无再了解诸法无我由此进而离却烦恼体验诸法的涅槃寂静这是渐进的体验大乘菩萨就不必如此只一「空」字就把三法印统摄起来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理但一般人对于空都有误解以为空是什么也没有了于是懒惰疏忽什么也不努力这是极大的错误不知空是充满革命的积极性的——太虚大师曾约空义作〈大乘之革命〉如太虚大师《自传》裡有一段写到他在西方寺看《大般若经》的时候「身心渐渐凝定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从此我以前禅录上的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曾学过的台相宗以及世间文字亦随心活用悟解非凡」因为大师胜解了空义所以就与一般人不同大师了知世间上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我的一切事物离开了关系条件的存在別无他物所以对于现在佛教中有不适合时代社会需要的地方力主改革而一般保守者忽略诸法无常无我所以多方反对但大师仍以勇猛心无畏心为佛法奔走呼号由此看来若真能悟证——即使少分了解空义对于行事也必能契合时机勇往直前

菩萨悟证了空的真理即于此空性中融摄贯串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因为我们要了解空须从这三方面去理解(一)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这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既没有不变性所以都是无常变化的从否定不变性说即是空(二)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从否定独存性说也即是空(三)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常人总以为世间事物有他的实在性这是一种错觉克实的推求起来实在性是不可得的实在性不可得也即是空三法印从否定的方面说——泯相证性即是显示空义的不变性不可得独存性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即事物的无常变化无我不实自性寂灭以空——一实相印贯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每为一般人所不了解所以特別指出来

般若是通达真理的智慧与世间的一般知识不同般若——实相慧即能真知诸法真理的如即空的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凡是真理要合乎三个定义(一)凡是真理必定是本来如此的(二)又必定是必然如此的(三)还必是普遍如此的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大至宇宙小如微尘都是如此的这近于哲学者所说的「最一般的」或「最哲学的哲学」但哲学家所说的由于推论假定或由于定境与佛法不同佛法是佛陀及其弟子们以般若亲自证得的至于普通的知识大概可以分做两种(一)有些认识即常识(科学也是常识的精制)可以知道是错误的(二)有些认识常识(即使是科学)也不能知道是错误的常识上以为不错误的为大家甚至世间学者所共同承认的都是外由五根缘境以及内由意识分別所得到的影像即为世间的真实或者即作为真理看依佛法常识可以知道是错误的有些是完全错误的或也有相对真实性的如小孩看到「云驶月运」以为月亮是在跑这当然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在眼根缘境的印象上有它相对的客观性不过成人以意识推察知道由于云的飞行这才以意识比量修正根识的似现量虽明明见到月亮飞行而不以为然说这是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人类知识的發展中不断在进步不断在修正自己过去的错误所以世间的知识每每是觉得今是而昨非的还有常识——那怕是科学也是不能彻底知道是错误的如一般人总以为事物有不变性的独存性的实在性的东西总以为这是千真万确的其实事物那裡是这样一切事物都是变动的假合的非实在的即是毕竟空的然而常识不以为然即科学与哲学家也只达到部分的近似哲学家虽能推知世间某些常识是错误的然仍不彻底因为常识和科哲学家的推论都是依据见闻觉知为基本的而五根的触境生识是静止的孤立的取为实在性的而无始来习以为性的意识也不能免除自性的妄见佛法能从根识及意识的认识中彻底掀翻自性的妄见这才能契入究竟的真理所以佛法教人修定习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错误通达法性空即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亲切证验做到去来坐卧莫不如此

依般若慧体验真理根除内心中的错误导發正确的行为则烦恼可除生死可解论到内心中的错误根本即是执为实有自性而是常是我的略可分为二类(一)我执(二)法执法执是在一切法上所起的错误其中最根本的执著即有情——人们在见闻觉知上不期然而起的含摄得不变性独存性的实在感众生于中起执不是全由意识计度得来在五根对境时影像相生即不离此实在感意识再继之以分別于是妄执实有自性一切的错误根源于此举凡宗教上的天神哲学上的实体本体都从这种错误而来我执这是对于有情不悟解为因缘幻有而执有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我即有情不外是因缘的聚合有什么实在性不变性如一般所计执的个体神我特別是人们直觉的于自身中计执有我——萨迦耶见于所对的一切事物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计为我所这种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计执在生死轮回中实为一切执著一切苦痛的根本我执和法执的对境虽有不同然计执为不变性自在(独自存在)性实在性是一样的于自身中所起实有自性执名为我执在诸法上所起的执著名为法执此二执中我执更为重要世间自私自利的不免要受大家的批评其所以自私自利者即因内计有我求我之扩展以一切为我所于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佛法首先教人除却我执我执没有了即能契合于缘起的正理符合于群众的正义行为自然合理了一己的私蔽虽去而众生的我执还在于是起怜愍心愿使一切众生同离我执共证无生佛法把引生错误思想不道德行为的我执彻底揭發出来使人能离自我见建立一切合理的道德而苦痛的生死流转也就能从此解脱

我执和法执为出生一切错乱苦痛的根本而我执尤为根本我们要断除烦恼必先除掉这生起烦恼的根本——我执佛世弟子们根利慧深佛为他们说无我弟子们即能了达无我性空后人不解佛意于是听说无我转执法有为了对治他所以大乘经特详法空罗什法师答慧远法师书曾谈到此义所以学者应当了知空(即无常无我涅槃)是佛法中的最高真理应遍观一切法空但博观必须反约要在妄执根本生死根本的我执中深观而彻底通达无性这根本的我执破除了其他的一切错误也就可以破除以及渐渐破除了修学佛法应先从舍离我执——悟入即空的无我入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多是度一切苦厄般若是解除苦痛的主要方法此经就是显示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可以有多种的解释然此处取心要精要的意思

佛法有五乘的差別五乘都是佛法究竟那些是最主要的呢佛为一些根机浅的但教他受持三归奉守五戒乃至教他修四禅四无色等定这是世间的人天乘法又印度人一向著重山林的生活偏于自了佛为适应这一类的根机为说声闻缘觉乘法使从持戒修定發慧的过程解脱一己的生死苦痛这些都不是究竟的佛法不是契合佛陀本怀的佛法唯有菩萨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心要大乘法可以从三个意义去了解(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长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后圆满的遍正觉为修学佛法的崇高目标坚定信愿以求其实现(二)大悲心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对于人世间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济使世间得到部分的与究竟圆满的解脱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脱离苦痛即等于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三)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同情还要有了达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圆满的人生——成佛以此三种而行六波罗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质般若波罗蜜多即大乘六波罗蜜多的別名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解说为大乘心大乘法即佛法的心要

然大乘中法门很多在很多的大乘法门中般若波罗蜜多又算是主要中之最主要了因为修学大乘的菩萨行无论是利济他人或是净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智慧来领导——不是说只要般若布施乃至禅定世间外道也有算不得是佛法中的特法《般若经》裡常说般若为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的不是落于凡外——人就是堕于小乘——声闻缘觉从教典说「一切经中《般若经》最大」因为《般若经》是特別發扬般若的体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经》在一切经中为最大在全体大乘法中般若波罗蜜多及其经典最为精要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六离合释来说是持业释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心

更进一层说此经是一切《般若经》的心要《般若经》的部帙繁多文义广博此经以寥寥二百余字摄之净尽可说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心要了

上面所说的心义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要为中心大乘法中以般若波罗蜜多法为主要为中心《般若波罗蜜经》中又以此经为主要为中心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线线有贯摄零星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第结集成章成部如线贯物一样能历久不失所以名为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后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了

二 释译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此经是从梵文译过来的译者是我国初唐时最享盛名的玄奘法师《心经》的译本截至清季就有七种最早的是罗什法师译的奘译是七译中的第二译在中国最为盛行师俗姓陈河南人出家后遍学三藏于经论深义有疑莫决于是即萌到印度求法的志愿于贞观元年潜出国境冒险犯难西行终于在印广学教法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学成归唐朝野崇敬备至于是立寺翻经为我国译经史上的权威者若欲详知奘师历史请读《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

正释

经文都有初后三分初即序分叙说法时因缘听众等中为正宗分正说当经义理后为流通分即经末信受奉行作礼而去等今此《心经》无首无尾辟头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但赵宋施护的译本三分具足有人说奘师译的是略本所以不具三分然从另一观点看奘师所译的《心经》才是《心经》原型此经本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裡有〈相应品〉此品有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说的此经应该是《大般若经》裡的精要部分古德为了易于受持特地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样本经没有首尾不是更合理吗后人以为经有三分见此经首「观自在菩萨」一句于是即将此经添足三分而作为观自在菩萨所说的了

甲一 标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是总标以下即是解释此三句的此三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般若法门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是所修观法修般若波罗蜜多通达五蕴皆空即是因由此体达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即是果

「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他为某某《华严经》每有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即由于此所以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称为观自在观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下文照见即是般若观慧的作用自在即是自由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即得身心的自由自在用经文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即是观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由此观自在菩萨可作两说特別指补怛落迦的观自在菩萨凡是能观察真理获得痛苦解脱者都名观自在菩萨——本经指后者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为菩萨的观自在者然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就是胜解行者能于毕竟空观修习相应也可以随分得名观自在了

菩萨梵语应云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悟对事理能如实明白了知人生的真意义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这不是世间知识所知唯有般若慧才能究竟洞见的佛是具有最高觉悟者菩萨即以佛的大觉为理想的追求者萨埵译为有情情是坚强意欲向前冲进的力量人和一般动物都有这种紧张冲动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有的譬喻为金刚心就是说明这种坚忍的毅力合起来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有觉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动物就是混过一世的人也配不上这个名称必须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为著这个而努力前进的所以菩萨为一类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又可以说菩提萨埵是追求觉悟的有情有情虽同有紧张冲动的活力可惜都把它们用在食名位上菩萨是把这种强毅的力量致力于人生究竟的获得起大勇猛利济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难也在所不计所以经裡常常称赞菩萨不惜牺牲难行能行以坚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觉悟真理利济人群净化自己这才不愧称为菩萨觉是菩萨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萨所要救济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这觉有情的目的和理想由此看来菩萨并不意味什么神与鬼是类似世间的圣贤而更高尚的凡有求证真理利济有情的行者都可名菩萨修到能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即是观自在菩萨此明能观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此说观自在菩萨所修的法门智慧是甚深的深浅本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此处所说的深专指体验第一义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为深《般若经》裡弟子问佛深奥是何义佛答以『空是其义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是其义这空无相无愿——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达的所以极为深奥《十二门论》也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能「照见五蕴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般若的悟见真理如火光的照显暗室眼睛的能见众色一样五蕴是物质精神的一切能于此五类法洞见其空即是见到一切法空有的译本在五蕴下加个『等』字即等于下文所要讲的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等空性是要在具体的事实上去悟解依有明空空依有显若离开了具体存在的事物也不知什么是空了所以佛经明空总是带著具体的事实的如说五蕴空十二处空等是积聚的意思即是一类一类的总聚佛把世间法总分为五类一切物质的现象总摄为色精神的现象开为受识四种总名之曰五蕴色蕴的色不是青黄等色也不是男女之色此色有二义质碍义变坏义质碍义者凡是有体积占有空间位置的如扇子有扇子的体积和扇子所占据的方位钟有钟的体积和钟所占据的方位扇子与钟都是有质碍的两者相遇即相障碍而不能并容变坏义是有体积而存在的受到另一质碍物的冲击可能而且是终久要归于变坏的有此二义即名为色即等于近人所说的物质旧科学家所说物质最终的单元依佛法也还是要变坏的常人见到现存事物的表面不了解事物内在的矛盾于是设想物体最后固定的实体其实一切色法——物自始至终即在不断的冲击障碍向著变坏的道路前进

关于心理活动佛把它分为受心理现象不如物质现象的容易了知最亲切的要自己从反省的工夫中去理解佛观察心理的主要活动为三类受蕴在我们与外境接触时内心上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如接触到可意的境界时内心起一种适悦的情绪这名为乐受接触到不适意的境界时内心起一种不适悦的情绪即是苦受另有一种中容的境界使人起不苦不乐的感觉此名舍受想蕴想是在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起的认识作用举凡思想上的概念以及对于外境的了解联想分析综合都是想的作用行蕴此行是造作的意思与外境接触时内心生起如何适应改造等的心理活动依之动身發语而成为行为行是意志的以此执行对于境界的安排与处理其他的心理活动凡是受想所不摄的都可以包括在这行蕴裡识蕴此也是心理活动是以一切内心的活动为对象的就是把上面主观上的受行等客观化了于此等客观化了的受生起了別认识的作用即是识蕴一方面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观力一方面即受想等综合而成为统一性的

这五蕴是佛法对于物质精神两种现象的分类佛不是专门的心理学家或物理学家佛所以要这样说的是使人由此了知五蕴无我一般人总直觉的有一个自我存在佛为指出自我是没有的有的不过是物质与精神现象所起的协调作用而已若离此五蕴想找一实体的自我是找不到的身体是色情绪上的苦乐感觉是受认识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別统摄一切心理活动的是识除此各种活动以外还有什么是实体的自我呢佛为破众生实我计执故说五蕴有些小乘学者以为佛说五蕴无我我确是无的而五蕴法是有情组织的原素是实有的这是不知佛意我执虽稍稍除去法执又转深故说五蕴皆空五蕴中的自我固不可得五蕴法的自身也不可得因为五蕴法也是由因缘条件而存在的由此所起的作用和形态都不过是关系的假现如五蕴的某一点是真实的那么这就是我了真实的自我不可得故五蕴皆空但这种假现的作用与形态虽空而还是有的如氢氧合成的水有解渴灌田涤物等作用有体积流动的形态从此等形态作用上看一般即认为是实有的然若以甚深智慧来观察则知任何作用与形态都是依关系条件而假立的关系条件起了变化形态也就变化了作用也就不存在了事物若是有实体性则事物应永远保持他固有的状态不应有变化应不受关系条件的变动事实上一切法都不是这样如剥芭蕉一样剥到最后也得不到一点实在的诸法的存在是如幻不实的需要在诸法的当体了知其本性是空这才不会执为是实有了

一分学者以为我无而法有这是因于智慧浅薄的缘故在同一因缘法上智慧深刻者即能知其法空所以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有的译本译照见五蕴皆空为照见五蕴等自性皆空自性就是含摄得不变独存的实体性此实体性不可得故曰皆空而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空从具体的有上显出有在无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冲突这和常人的看法很不相同常人以为有的不是没有空是没有的不是有把空和有的中间㓰著一条不可沟通的界限依般若法门说空和有是极相成的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统一的佛法是要人在存在的现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时在毕竟空的实相中去了解现象界的缘起法能这样的观察体验即得度一切苦彻底的度苦必须体验空性了知一切法空生死间的苦痛系缚才能彻底解除所以在说了『照见五蕴皆空』后接著说「度一切苦厄」苦是苦痛厄是困难众生的苦痛困难不外内外两种属于内自身心的如生老病死等属于外起的如爱別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这一切的苦难根源都在众生把自己看成有实体性而起大至一国小至一家互相斗争苦痛丛生即都是由于不了我之本无于是重自薄他不惜牺牲他人以满足自己我这样想这样做你也这样想这样做于是彼此冲突相持不下无边苦痛就都跟著来了若知一切法都是关系的存在由是了知人与人间是相助相成的大家是在一切人的关系条件下而生活而存在则彼此相需彼此相助苦痛也自不生了物我自他间如此身心流转的苦迫也如此总之若处处以自我为前提则苦痛因之而起若达法性空——无我则苦痛自息菩萨的大悲心也是从此而生以能了知一切法都是关系的存在救人即是自救完成他人即是完成自己由是牺牲自己利济他人个人能达法空则个人的行动合理大家能达法空则大家行动合理正见正行自能得到苦痛的解放而自在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广释

甲二 显义

乙一 正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说般若体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广观蕴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观——加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

这是解释总标中五蕴皆空的五蕴为什么是空的欲说明此义佛唤「舍利子」而告诉他舍利子是华梵合璧的名词梵语应云舍利弗多弗多即子义舍利是母名印度有鸟眼最明利呼为舍利其母眼似舍利因名为舍利舍利所生子即曰舍利子从母得名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经是發挥智慧的故佛唤舍利子以便应对

佛明五蕴皆空首拈色蕴为例色与空的关系本经用不异即是四字来说明不异即不离义无差別义色离于空色即不成空离于色空亦不显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人听了以为空是没有色是有今虽说二不相离而实是各別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为除此种计执所以佛接著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离而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说有其特殊意义印度的一分学者以为涅槃与生死烦恼与菩提是不相同的两回事离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离了烦恼才能获得菩提生死和烦恼是世间杂染法涅槃菩提是出世清净法染净不同何得相即这种见地是从他们的宗教体验而得来宗教体验世间的一般宗教如耶印度教等也都有他们的体验如上帝真宰梵我等若说他们都是骗人的决不尽然他们确是从某种体验适应环境文化而表现出来的不过体验的境地有浅深有真偽佛法的目的在使人净除内心上的错误——烦恼体验真理得到解脱——涅槃一分学者依佛所说去持戒修定净除烦恼体验得「超越」现象的以此为涅槃于是以为世间和涅槃是不同性质的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世间法也总是远离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业这种偏于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为沈空滞寂者真正的涅槃空寂是要在宇宙万有中不离宇宙万有而即是宇宙万有的因此修行也不同即于世间利生事业中去体验真理净化自己古德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悟即在世间法而了达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双运有所得的小乘体验到偏于「超越」的于是必然地走入厌离世间的道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裡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以《中论》生死涅槃无別去解说大乘的体验不妨说是「内在」的论到宗教的体验有人以为这是一种神秘经验既称为神秘的此中境界就不是常人所能了解因之经验的是否正确也无从确论现见世间一般宗教他们依所经验到而建立的神本体等各不相同如耶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我所见不同将何以定是非依佛法这是可判別的一方面要能洗尽一切情见不混入日常的计执一方面要能贯彻现象而无所碍真俗二谛无碍的中道即保证了佛法的究竟无上佛法是贯彻现象与本体也是贯通宗教与哲学甚至通得过科学的所以有人说佛法是科学而哲学的宗教

从理论上说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于因缘条件而有的就必归于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实自性的即不成其为因果了因法的自性实有即应法法本来如是不应再借因缘而后生起若必仗因缘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果法体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说一切法毕竟空反之果法从因缘有果法的作用形态又不即是因缘可从因缘条件有虽有而非实有故佛说一切法缘起有可知色与空是一事的不同说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于此不了解以为空是没有不能现起一切有不知诸法若是不空不空应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这样有应永远是有无应永远是无但诸法并不如此有可以变而为无无的也可由因缘而现为有一切法的生灭与有无都由于无自性毕竟空而得成立性空——无不变性无独立性无实在性所以一切可现为有故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本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说明此空色不相碍而相成的道理经中接著说「受亦复如是」这是说不但从色的现象说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若从受的现象上说也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的想与行都应作如是说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不如此即无不是缘起无自性的能在一法达法性空即能于一切法上通达了

己二 泯相证性观——正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上面讲菩萨依般若通达五蕴——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空现象与空寂是相即不相离的这从有空的相对性而观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谛无碍的正见也即是依缘起观空观空不坏缘起的加行观为证入诸法空相的前方便由此引發实相般若即能达到『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的中道实证上来说一分学者不能得如实中正的体验于现象与空性生死与涅槃相碍成为厌离世间的沈空滞寂者解除此项错误必须了达空有相即——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成为入世度生的悲智双运但如滞留于此不能亲证空性戏论于『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即偏于内在的即每每会落入泛神理神的窠臼甚至圆融成执弄到善恶不分是非不辨不知《华严经》说『有相无相无差別至于究竟终无相』《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无不从有空相即的相待而到达毕竟空寂的绝待的所以本经在说不异即是以后接著说「是诸法空相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诸法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性与相佛典裡没有严格的分別如实相实性译者常是互用的空相——空性即一切法的本性自性一切法是以无自性为自性自性即是无自性的本为世俗常识的境界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使从空有相即的相对观中超脱空有相待而亲证无色识的空性此空性本经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表示它中道实证的空性不但不是与有相对差別的也还不是相即一体的是从相待假名的空有相即冥契毕竟寂灭的绝待空性这用世间任何名字来显示都是不恰当的在毕竟清净纤尘不立的意义上还近似些所以佛典裡都用空——无不等字来显示然空性是意指即一切法而又超一切法的用世间的名言来显示总不免被人误解语言和思想都不过是世间事物的符号世间的事物语言思想都不能表现出他的自身何况即一切法而超一切法的空性呢空性亦不过假名而已空性不是言语思想所能及的但不是不可知论者倘能依性空缘起的正论来破除认识上的错误——我执法执般若慧现前即能亲切体证故佛法是以理论为形式而以实证为实质的真能证得空性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所以本经结论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空中无色等从相即不离而证入所以与一分学者的把生死涅槃打成两橛者不同佛法的中道实证可说是内在的超越——证真这当然即是超越的内在——达俗中国的部分学者不能体贴经义落入圆融的情见以为色不异空是空观空不异色是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观本经即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了义假定真是如此那经文应结论说『是故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才是但经文反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他们为了维持自己于是割裂经文以为前四句明圆教而空中无色等是结归通教当然经义是可能多少异解的但经义尤其是简短的本经应有一贯性不是随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应该明白菩萨修学般若时观察诸法从缘起所以自性空诸法自性空所以从缘起了知空有相依相成实没有诸法自性可得入地才能如实证见一切法毕竟空性——即根本智证真如幻相不现所以本经首标五蕴皆空次说五蕴皆空的理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为观察方法而后能得实证的结果是诸法空相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佛门中道实证的坦途切莫照著自己的情见而妄说

『不生不灭』等三句是描写空相的空性既不是言思所能思议这只有用离言思的方法去体证如我们未能证得不解佛说的意趣那就是佛再说得多些明白些也只有增加我们的误会这如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生盲有人告诉他说如白鹤那样白盲人用手扪摸白鹤即以为白是动的有人告诉他说不是动的白如白雪那样白盲人又以为白是冷的结果都不能得到白的本相我们对于真理——空性也是这样所以佛不能为我们直说不能用表显的方法而用遮显的这如绘画的烘云托月法从侧面的否定去反显它本经所说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这裡所应注意的为什么要举生灭染净增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一切法没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佛把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显示绝对的空性龙树说『破二不著一』所以这些相对的——二法否定了我们不应执为一体如还有所执还是不对的用否定来显示法空性不是把现象都推翻了是使我们在即一切法上了知超越相对的空性这超越相对的空性是内在的超越不单是内在的或超越的所以即超越的内在能成立那不碍空性的生灭染净增减等等缘起法至于本经只举此六不三对来显示空性不多不少这可以说有理由也没有理由依世间所知的方面讲以六不三对来显示有它恰当的意义生灭是就事物的自体存在与不存在上说的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却是无垢净是就性质上说的垢即是杂染净是清净增减是就数量上说的增即数量增多减即减少世间的一切事物不外是体性的有无性质的好坏数量的多少如一个团体团体的存在与否这是生灭方面的团体健全堕落前进或反动是垢净方面的团体的發展或缩小是数量方面的任何一法都不出此体量三者所以本经特举此三对如专约菩萨的证入空相说即通达诸法自性空空非先有后无或本无今有的所以说不生不灭空性离烦恼而显然在缠不染离缠也并非新净空不因证而新得不因不证而失去所以也就没有增减此究竟真理——毕竟空只是法尔如此悟入毕竟空性离一切相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戊二 略观处界等空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下说处缘起等空先明十二处空十二处也是一切法的分类但与五蕴不同十二处是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总分为能取所取能取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所取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认识论的分类法我们所以有种种认识是因为内有能取的六根为所依外有所取的六尘为对象眼等前五根不是可见的眼这不过扶护五根的名为扶根尘耳等根是一种极其微细的物质类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视神经等佛法名此为净色根有质碍而不可见意根也有说为微细物质的这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脑神经是一切神经系的总枢据实说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不同一般唯物论者说精神是物质派生的此六根是能取方面的眼根所取的是色境即青白——显色圆——形色等耳根所取的是声音鼻根所取的是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即酸辣等身根所取的是触即冷硬等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内心的对象如在不见不闻时内心所缘的种种境界如受叫做法尘我们的认识活动不离此能取所取这两大类总有十二种十二种都名为处处是生长义即是说这是一切精神活动所依而得生起的佛说此十二处主要的显示空无自性从根境和合而起识根与境都是缘生无自性无不皆空常人于见色闻声等作用以为因我们内身有此见等的实体——我这是不对的如必有此见等实体不从因缘那应该常能见色等不必因缘了在不见境的时候此见在内应见自己而实则不是这样的见色闻声等作用必要在能取的根与所取境和合而后起可见执见闻觉知为我极为错误而应知眼等空无我了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此十二处空经文也应说眼等不异空空不异眼等眼等即是空空即是眼等是故空中无眼耳等这是简略可知了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明十八界空「乃至」是超越词当中包括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合经文所出的「眼界」「意识界」总成十八界十八界中的前十二界即前十二处由六根对六尘而生起的认识作用——从意根中现起即六识界为什么六根六尘六识都叫做界呢今取种类义这十八类虽是互相关系的然在各各的作用分齐上又是各各差別的不相混淆的如眼根能见此桌的黑色身根能触此桌的硬度意根生意识即是综合的认识十二处从精神活动生起的依止处说明见闻觉知的缘生无我此十八界是从完成认识作用不同说从认识的径路说有六从构成认识的主要条件说有三——根这样共有能取的六根所取六尘及根尘和合所發六识总成为十八界也即因此而明无我——界分別观这种认识作用的分类和唯物论者不同唯物论者说我们的认识活动是外境于神经系作用摹写即但有根与境而没有识的独特地位依佛法依根缘尘起识虽相依不离而成认识活动但在幻现的假相上有他不同的特性依各別不同的特性不能并归于根或并归于境故佛法在根境外建立六识界识并立所以也不是唯心的有情的活动是有物理——色等生理——眼等心理——眼识等的三种现象的以此十八界明无我而十八界各各是众缘所成的求其实性不可得故也是毕竟空寂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观十二缘起性空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为何名为缘起呢简单说缘起就是因此而有彼的意思经上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缘起的法则说明诸法是互相依待而有的有此法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世间一切因果法的存在都是这样的如推求为什么而有老死结果知道老死是由于有生凡是有生的就必然地要有老死虽寿命长短不一死的情形各殊然死的结果一样我们现见事物的存在不过因某些条件在保持均衡状态罢了条件若是变迁了事物即不能存在有生必有死所以基督教所说的永生道教的长生都是反真理而永不兑现的诳话生又是从何而有的呢佛说有缘生即是已有当生果法的功能如黄豆有發芽长叶开花结果等功能近于常人所说的潜能有生起的潜能即有果生无即不生故推求所以有生的结论是有缘生如此一层层的推求观察达到无始以来的无明无明即没有智慧即障碍智慧通达真理的愚痴执一切法有自性这种晦昧的心识是一切错误的根本取等烦恼都可以包括在内但这不是说推至无明我们的生命就到尽头有生死身所以有无明的活动所以无始来的无明招感生死依生死身而又起无明如环的无端此是流转生死的十二过程生死流转即是如此的佛菩萨等解脱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缘起的法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把握其流转的原因于是控制它转变它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故此经说「无无明」「无老死」无明至老死是可以消除的于是佛又说缘起的还灭门无明尽老死尽尽即灭的意思此还灭的十二缘起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等灭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缘事物的消灭也是由于因缘生起与消灭都是因果现象的所以还灭门中的清净法也是缘起的佛说此还灭缘起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既灭与无是缘起于生的否定是不离缘起的缘起性空此无明灭到老死灭当然也是空无自性了所以本经说「无无明尽」「无老死尽」此十二缘起与蕴界法不同界是一切法的分类是具体的事实此缘起法也可说是事实如老死有等都可是事实的现象然缘起法重在说明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后程序性即重于因果的理性这种理性是一切法的必然法则如生缘老死生与老死之间有一种不变不移的必然关系佛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它彼此与前后的必然法则于是对流转的杂染法与还灭的清净法能正确的悟解它进而改善它缘起的意义很深所以佛对多闻第一的阿难说『缘起甚深缘起是生死流转涅槃还灭法的道理依缘而起的一切不含有一点的实在性所以菩萨修般若时见十二缘起毕竟空没有生起相也没有十二缘起的灭尽相如《大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

无苦集灭道

此观四谛空人有生爱別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虽有时少有所乐然不究竟终必是苦人生是苦谛实不虚名苦谛苦的原因为无明见等烦恼由此为因而引起苦果名为集谛从因生果非不可灭苦灭即得解脱是灭谛欲得苦灭须依灭苦之道道即道路方法由此可以脱苦如八正道六波罗蜜多是道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义四谛即是四种真理亦名四种真实此也不但是苦等事实在此等事实中所含正见所见的苦等真理也称四圣谛因为这唯有圣者能真实通达此四圣谛与十二缘起同是诸法的理性有不可变易的意义如《佛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集二谛明有漏的世间因果灭与道谛明清净的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都有因有果所以分为四谛染净因果法一切从众缘起缘起无自性故菩萨修般若时观此四谛毕竟空即不碍四谛的一实谛參看《中论》的〈观四谛品〉

无智亦无得

此观能证智与所证理空奘法师在《大般若经相应品》译智为现观此处随顺罗什三藏的旧译现观即是直觉的现前观察洞见真理有能证的现观即有所证的真理「智」是能观「得」为所观智为能得得是所得所证所得约空有说即空性约生死涅槃说即涅槃约有为无为说即无为总之对智为理对行为果此智与得本经皆说为「无」者此是菩萨般若的最高体验在用语言文字说来好像有了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別真正体证到的境界是没有能所差別的说为般若证真理不过是名言安立以表示它而实理智是一如的没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没有真理以外的智慧——切勿想像为一体能所不可得所以能证智与所证理也毕竟空寂前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此是就事象的分类说属于事十二缘起四谛是从事象以显理说属于理又十二缘起四谛是观理智得是证果此事象与理性观行与智证在菩萨般若的真实体证时一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切是毕竟空寂不可拟议的

戊三 结显空义

以无所得故

这是对于照见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一切法所以无不皆空有以为空是外境空内心的精神不空这是境空心有论者有以为空是除去内心的错误外境不空这是心空境有论者这都是偏于一边不得法的实相真空要在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上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四谛求自性本不可得因为法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是空如蕴等是有自性的今观其不可得反而是错误了因诸法本性是不可得的不过众生未能彻悟而已不可得的还他个不可得直显一切法的本来所以说「以无所得故」一切法本性不可得众生以无明而执为实有如童孩见鬼神塑像不由地害怕起来这因为不知假名无实执有实鬼闻名执实这是众生不得解脱的唯一根源即是无明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今菩萨般若以无所得慧照见五蕴等一切法空由此离我法执而得解脱从理论上说以一切法本不可得说明蕴等所以是空从修证上说即以无所得慧所以能达到一切法空性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可以遍五蕴等一切法说即如无色无受以无所得故无眼无色以无所得故等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观空不是知识的论辨而是借此以解脱众苦的所以接著明般若果此明菩萨得涅槃果即三乘共果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观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无罣碍」如游刃入于无间所以论说『以无所得得无所碍』无智凡夫不了法空处处执有心中的烦恼波兴浪涌所以触处生碍无边荆棘菩萨离烦恼执障能心中清净「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恐怖为愚痴心所生起心有罣碍执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无往而不恐怖经中说五畏恶名畏恶道畏不活畏死畏大众威德畏此中结归究竟涅槃恐怖可约生死说『坦然不怖于生死』即自然没有一切恐怖了菩萨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为我法所碍而有恐怖即「远离颠倒梦想」颠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根本是执我执法因此而起的无常计常非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以及欲行苦行等恶行梦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颠倒想菩萨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间的种种错误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究竟涅槃」涅槃是梵语意译寂灭一切动乱纷扰到此全无故称究竟菩萨依般若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我们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处事待人能因此减少许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脱了

戊二 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证得圆满觉悟的都名为佛所以经上说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四方四维上下的十方诸佛从最初發心中间修菩萨行直到最后成佛无不是依般若为先导的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三菩提译正等正觉合称为无上正等觉或无上正遍觉正觉即对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确觉悟声闻缘觉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菩萨虽能普遍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如十五夜月的圆满故名无上正遍觉

般若与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无上正遍觉又名一切智在修行期中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及证得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所以什公说菩提是『老般若』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心融摄佛果一切功德诸佛因地修行时不仅是修般若也修施禅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证果时也证得无边功德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上正遍觉即圆具此一切功德的菩萨依般若证空性以摄导万行在实证边能证智与所证理能摄智与所摄行都是超越的依此《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究竟的无上菩提在实相慧的究竟证中是即万行而离众相超越不可思议

菩萨修学般若志在证得佛果菩提为什么此经说菩萨证究竟涅槃不说证菩提呢此因无上正等菩提约究竟圆满说唯佛能证得而究竟涅槃则不然是三乘共果声闻阿罗汉菩萨第七地——或说第八地都能证得不过声闻者至此即以为究竟而菩萨虽了知无分別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得有诸佛护持及發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愿于是不入涅槃进趋佛果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龙树说『无生是佛道门

丙二 喻赞般若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是引喻赞德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为有极大妙用的印度教徒以为诵持密咒可以借咒语裡的鬼神名字和秘密号令解决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凡欲求福息灾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损恼人都可从咒力中获得在无量的咒语中有些效力大的今即引为譬喻赞说般若的功德——《大般若经》意如此所以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等大神喻赞般若有极大的力量「大明」喻赞般若的能破一切黑暗愚痴「无上」喻般若为一切法门中最没有更过其上的涅槃为无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为「无等等」《大般若经》中尚有『是一切咒王』喻赞般若为一切法门之王印度人诵咒不外为了除苦得乐今此般若依之可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所以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菩提萨埵以下即总标度一切苦厄的解说此下《大般若经》中缺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为钝根人巧说般若愚痴众生听闻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毁谤这因为深观妙果过于高上卑劣众生是不敢希求的尤其是众生一向执有今闻经中一再说空与他们本心相违极难信受般若法门由此即不易弘传大概佛灭五百年后特別是在千年以后佛法为了适应时机采取通俗路线或是迎合低级趣味因为这样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后期佛教为了适合当时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经中都附有密咒千年以后密教更不断高扬这不失为方便适化之一如近人说法每论及近代思想虽所说的不尽合佛义也每每引起近代学者对于佛法的好感同时人们的思想是散乱的而般若慧是要从静定中长养起来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说一心持诵即能使精神集中而达心专一境的定境也可为引發智慧的方便这种方便佛法裡还不只一种如读经礼佛念佛等皆是如从慧悟说密咒不可解说而解说起来实与教义一致如「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综合起来即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的速疾成就这末一句类似耶教祷词中的阿门道教咒语中的如律令《心经》的从《大般若经》节出而单独流行者为了引令钝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脱一切苦厄的波罗蜜作成密咒的形式而附以『是大神咒』等之后如解了咒意这不过以大家同脱苦厄同得菩提的愿望为结论而已(续明记)


校注

[A1] 民国三六年讲
[A2] 《杂阿含经》卷18「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別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五受阴苦是名为苦」(CBETA, T02, no. 99, p. 126, c27-29)
[A3] 锻【CB】鍜【印顺】
[A4]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CBETA, T33, no. 1716, p. 695, c27)
[A5]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1(CBETA, T33, no. 1716, p. 685, c21)
[A6] 《大智度论》卷29〈1 序品〉「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CBETA, T25, no. 1509, p. 273, a1-3)
[A7] 《太虚大师全书 第十九编文丛》「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炳现如凌空影像明照无边座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数日间阅尽所余般若部旋取阅华严经恍然皆自心中现量境界伸纸飞笔以似歌非歌似偈非偈的诗句随意抒發日数十纸累千万字昱山净宽等洒然惊异恐同憨山所曾發禅病我微笑相慰示以平常态度遂仍一般饥吃困眠的安静下来从此我以前禅录上的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曾学过的台相宗以及世间文字亦随心活用悟解非凡」(ref taixu::vol:29;page:p188)
[A8] 《大智度论》卷3〈1 序品〉「诸摩诃衍经《般若》为最大」(CBETA, T25, no. 1509, p. 79, b20-21)
[A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57 深奥品〉「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法性实际涅槃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CBETA, T08, no. 223, p. 344, a4-6)
[A10] 《十二门论》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59, c22)
[A1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8, p. 351, c9)
[A1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2 学观品〉「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CBETA, T05, no. 220, p. 17, c3-4))
[A13]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2-23)
[A14] 《大智度论》卷71〈51 譬喻品〉「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
[A15] 《二谛义》卷3(CBETA, T45, no. 1854, p. 110, c1)
[A1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9〈26 十地品〉「相与无相无差別入于究竟皆无相」(CBETA, T10, no. 279, p. 205, a14-15)
[A17]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1-14)
[A18] 《大智度论》卷15〈1 序品〉「破异相不著一」(CBETA, T25, no. 1509, p. 169, c19)
[A19]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20]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21]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6-7)
[A22] 《中阿含经》卷24〈4 因品〉「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CBETA, T01, no. 26, p. 578, b16-17)
[A23]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0〈67 无尽品〉「应以虚空不可尽法观十二因缘」(CBETA, T08, no. 223, p. 364, c1)(2)《大智度论》卷5〈1 序品〉「痴如虚空不可尽行如虚空不可尽乃至众苦和合集如虚空不可尽菩萨当作是知作是知者为舍痴际应无所入作是观十二因缘起者则为坐道场得萨婆若」(CBETA, T25, no. 1509, p. 100, c6-10)(3)《中论》卷1〈1 观因缘品〉「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CBETA, T30, no. 1564, p. 1, b28-29)
[A24] 《遗教经论》卷1(CBETA, T26, no. 1529, p. 290, a3-4)
[A25] 《景德传灯录》卷1(CBETA, T51, no. 2076, p. 205, a21)
[A2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1, c24)
[A27] 《大智度论》卷5〈1 序品〉「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CBETA, T25, no. 1509, p. 97, c3-4)
[A2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28〈30 窣堵波品〉(CBETA, T07, no. 220, p. 151, b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般若经讲记(卷3)
关闭
般若经讲记(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