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六十年我觉得身体有点异样想到人命无常所以写了《平凡的一生》又将所有的写作讲记除《印度之佛教》《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国禅宗史》外五十八年已编成《妙云集》的上下——三编共二十四册又覆勘一遍那年秋冬生了一场濒临死亡边缘的大病本来「出家来因缘所發展到现在(可说)因缘已了」但「缺乏断然拒绝不顾一切的勇气」(《平凡的一生》一五〇二〇)在道源长老的劝告下又再一次接受开刀手术病总算慢慢的好了可是后遗症严重在半生不死的情况下足足的度过了三年多的时光大病以后我还能为佛教做些什么呢在安静的自修中只有随力写一些所写的主要是独立成部的作品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空之探究》《印度佛教思想史》及《杂阿含经论会编》大部以外还有些三万字上下的如《游心法海六十年》《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琐谈〉〈读大藏经杂记〉等有写作而还没有全部完成的如《方便之道》等总之大部以外的写作是不多的然在大病以前的讲说有人记录出来的也有曾發表在《海潮音》却没有编入《妙云集》的还有早期的少数写作综合起来(大部除外)大约也有七十万字

七十五年初冬我移住南投(我称之为「寄庐」)环境相当安静可是身体却在慢性的衰弱中今年衰瘦更加速了老化衰瘦再不能有所写作所以又想到把稿子再编集一下分为五册名为《华雨集》我的写作到此为止过去讲说而没有记录的(留有录音带)早年不成熟的作品而没有编入的也有没有找到的总之《华雨集》所没有编集的就是我所不要保留的无论说得对与不对都不再是我的了如旧物而已被丢弃了一样

附带要说到的在《妙云集》下编《青年之佛教》中有《初级佛学教科书》《高级佛学教科书》(本分为十二册每册十二课)本是为星洲弥陀学校编写的国内不知是那一位大德(传说是台南的)编写了一部佛学的儿童读本并有图画也许曾经參考过我的佛学教科书竟标题为「印顺导师原著」台北的慈济文化中心也有印行结缘的我不是说这部书不好只是说这与我的写作无关不敢掠人之美民国七十八年十一月序于南投寄庐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这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是十多年前在慧日讲堂讲的顾法严居士留下了录音杨梓茗居士把他用文字记录出来朱斐居士把他刊布在《菩提树》又作为《菩提树》丛书之一能留下来而再度与大家结法缘都是几位居士的功德

我国一向尊重与發扬大乘佛法大乘法真是方便多门门门可以入道但举要来说不外三类有以信乐十方净土精进而入佛道的是信增上人有以智慧解悟而入佛道的是智增上人有以悲济众生而入佛道的是悲增上人众生的根机不一应机设教入门的方便是有多少不同的然论到圆成佛道的菩提道信愿慈悲智慧都是不可缺少的世间决无没有信愿没有慈悲没有智慧的菩萨也决无没有圆成这些功德而可以成就无上菩提的所以应三类机而有三类方便到底只是初门的方便真能由初门而深入的菩提道终归一致我当时选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的部分偈颂来宣扬菩萨道也就是重在这同归一致的大菩提道龙树菩萨有《菩提资粮论》(唐达磨笈多译)所说的内容比选讲的偈颂更广而大意也还是相同希望读到这部讲记的能信解「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随自己的根性从不同的方便门入手更能依同一的菩提大道(路)而趣入一切智海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印顺序于妙云兰若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这次选择了《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中的一部分偈颂来讲由于一般的大乘经通常都是部帙太大所以就选择了这部经的部分偈颂这部经对于中国佛教徒而言似乎颇为生疏但是事实上在古代这在大乘经典中是很重要的一部此经的性质是属于大乘法门以發菩提心大乘菩萨修菩萨行乃至成佛为其主题其性质与《般若经》《维摩诘经》的意境相近除了赞叹佛果的功德之外尤其注重菩萨修行

「大树紧那罗王」是一位菩萨的名字而此经为其所问的所问也可说是《说大树紧那罗王经》也就是以这位菩萨为中心在佛前宣扬其特有的法门正如《维摩诘经》是以维摩诘菩萨为中心的所以可称为《说维摩诘经》或《维摩诘菩萨所问经》这可见此经是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为中心而阐扬大乘法门的经典

中国佛教徒多数都知道有一位「大圣紧那罗王菩萨」但不知道「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在中国这位菩萨和灶神差不多是专门管理厨房的所以在供养时也有加称这位菩萨名字的紧那罗原是护法神之一而所以传说为灶神那样的性质是由于中国向来流传著一个故事有一座寺庙裡遭到了强盗的抢劫骚乱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宝道场当时寺裡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盗之计就在这时厨房裡一位伙头师傅拿了一把大铲子出来一下子就把强盗都赶跑了之后这位出家人也不见了踪影这就是传说中的紧那罗王菩萨也就因此和厨房结上了关系其实佛经中只是大树紧那罗王菩萨

紧那罗是印度话与龙夜叉等同属于天龙八部他是诸天的音乐神之一与乾闼婆(如山门裡面四大金刚之中弹琵琶的那一位就是乾闼婆之一)是同一性质凡是诸天举行法会都是由他们担任奏乐的工作为什么称他们为「紧那罗」紧那罗译成中文则为『疑神』这是由于他们头上长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点令人疑惑不定故名为疑神紧那罗中的领导者即是紧那罗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萨现紧那罗王身来领导紧那罗的即是这位大树紧那罗王

接著再说明「大树」一名的涵义以世俗的见解来说由于紧那罗是音乐神而自许多经典上我们可以得知他们是住在森林裡凡是人迹罕至的森林即是他们的居住之地由森林中所發出的种种微妙音声也正与他们的音乐神的性格相合就佛法的观点来看凡是菩萨的名字皆表征其特殊的德性与意义一位居住在森林之中以大树为名的菩萨其功德与地位必然很高就像《法华经》上所说到的佛法的教化就像天上降下的雨水一般能够普润大地如雨水的使小草大木各适如其分的沾其利益这位大树菩萨是一位证了无生法忍八地以上的大菩萨其功德如大树一样

其次可由菩萨自身之功德来说菩萨修行由初發心修行直到成佛就好比树的生根长出树干發出枝叶开花结果就这样长成了一棵菩提大树经典上每以大树来比喻菩萨修行的功德如《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即曾提到「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树必须先有根否则即不能生长而菩萨修行由初發心到成佛亦必须有根大乘佛法的根是什么呢以大悲心为因的大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的根本修大乘行必须先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亦即是大悲心若是缺乏了大悲心则任何事物都不能说是大乘更不必谈成佛了什么时候有菩提心大悲心即是菩萨而大悲心一旦退失即非菩萨

平常我们总以为根先长好了树才开始生长但是事实上根与树的發展是均衡的根长得愈深树也就长得愈高树长得愈大也就表示根长得愈广根与树的生长是同时的所以發菩提心与行菩萨道也应同时的进行并非是先把心發好然后再去行所以菩萨道行得越大菩提心也就越坚固

树的根生长在土裡不论好土坏土清净的或污秽的土壤裡它都可以生长但只有两个地方不能生长若是下面的水太多了根就不能生长否则根就要腐烂了若是下面有火的地方(即是今日所谓的瓦斯)根也无法生长除了这深水火坑之外根可以生长于任何地方佛法之中以大悲心为主的菩提心根则是在众生在烦恼之中生长的若没有众生或是不想度众生则菩提心根便无从生长若众生愈苦烦恼愈多则正好行大乘法增长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根也有两个地方不能生长——在小乘的声闻缘觉之中菩提心的根即不生长小乘只为自己(这自然与世俗的为己害人不同)只要把自己修好能够了生死即可二乘就好比深水火坑大乘人若一落入此二者之中菩提心就退失了所以菩萨不怕起烦恼或造恶业流转于人间也好即使堕落于恶道也不怕但一旦落入小乘的深水火坑裡只为自己但求如何地能够自在解脱只要心裡能够得到自在即可就修行上来说固然是很有一番程度与功夫了天翻地覆与我无关这种修行的境界自然是很了不得的但是菩提心的根却如何能生得出来菩萨道却又如何能行得起来这样宁可多受生死多受苦亦不愿堕入小乘的深水火坑之中即使小乘将来能够回小向大亦须兜上一个大圈子了所以生菩提心的根必须避免这声闻与缘觉二者

大乘佛法特別重视空与无二无別的平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论是谈到空与智慧或者是慈悲都不是把自己从众生之中分出来众生的痛苦与自己的痛苦相关而平等的这就能引發同体大悲的精神所以大乘佛法讲慈悲智慧注重与众生的平等而无二无別这也正是大小乘法的不同之处所以修学大乘佛法大家必须先了解的一点即是我们想要了生死个人的修持固然重要但是却不能只顾自己我们自己想要了生死得到解脱自在众生亦然若是一切众生都苦得了不得而自己的内心却解脱自在这又有什么意义必须不放弃众生与众生息息相关自他不离自他一体如此才是真正的智慧与慈悲也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萨也唯有如此菩提心才能發得出来所以大树的根若是不深不广则树就长不大两者间是有密切相应的关系

大树一定是有著很大的树干而这棵菩提树以什么为其树干呢六度万行即是这棵树的树干而一切行的根本即是般若波罗蜜正如《维摩诘经》所说到的「大智本行」摩诃般若与悲行是一切行的根本若缺乏此二者其他的也都无法成其为菩萨行了在《般若经》裡曾经提到过般若如眼而其他的功德如盲人侭管他们皆有其各自的力量但必须在眼目的引导下才能达到目标所以说必须是有了般若一切功德才能够成就而终能导向菩提究竟菩提皆须以般若为本若就这棵菩提树来说即是以般若法性为其根本与六度万行相应换句话说不是只要证悟了般若即可万行固然是由般若来引导但是万行的功德亦可增长般若好比树长得越大树上的枝桠与树叶自然也就越多初地菩萨虽然也已经证悟了但毕竟还没有成佛于是不断进修种种功德增长了而般若的证悟也因此而越深一步步的向前进步终至成佛的阶段所以以般若为导一定要有无边的功德与之相应而把一切功德综合起来才能达到成佛究竟圆满

大树紧那罗王菩萨虽然还没有成佛还没有究竟圆满但他已经是一位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了如文殊普贤菩萨其功德皆已是与佛相近《般若经》上说十地菩萨如佛正好比十四晚上的月亮虽然比十五的还差一点但已经是很相像了都是光明普照所以我们可以说大树紧那罗王菩萨的功德与佛的圆满菩提树已是很相接近

上面谈到的都是有关于大树如何成长亦即是菩萨如何修行的问题接著再谈到成了大树之后自有大树的用处即是其对于众生的用处总结说来一棵大树至少有两种用处第一是隐蔽用在太阳大时天气燥热此即佛法上所说的热恼行路的人热得一身大汗跑到树底下休息这时太阳晒不到立刻就感到凉爽起来不再热恼这就说明凡是菩萨到达了大菩萨的阶段以慈悲为本一切为了众生救济众生使得大家都能够脱离苦恼我们平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这是特別注重其以悲心来度众生的意义其实任何一位大菩萨都是一样的无不是寻声救苦遍一切处凡是任何众生蒙受其加被教化乃至感应都能得到种种利益使得烦恼得到解脱痛苦化为清凉所以经上说大悲心长在菩提树上之后一切众生不论是人乃至声闻缘觉等都能感受到它的功德利益譬如平时的求消灾等即是较浅一层的功德而消除烦恼消除业障乃至引导我们使得解脱等即是深一层的功德第二大树为众生之所依止不论是大鸟小鸟都在树上筑窝休息其他尚有许多昆虫与各式各样的众生有的在树上居住有的吃它的花粉果子等它们隐蔽在树下依止在树上而得到了平安一切的大菩萨都是为众生所依止教化众生成熟众生而众生则由于依止大菩萨的关系得到了种种利益《大般若经》上说到因为世界上有菩萨所以才有修大乘行弘扬大乘者即使是人天福报也是由菩萨而来佛出世时众生可以供养三宝做种种功德在无佛之世有许多菩萨虽然并非现身在佛教之中但是他们却能够以种种身分来领导众生行菩萨道我们从经典之中看到菩萨过去生中的种种本生因缘而發现他们都是为众生之所依止浅者为众生种下了人天福报深者令他们得解脱乃至成佛而从另一方面说由于有菩萨才有佛若没有菩萨则何来成佛者而亦必须有菩萨才有声闻缘觉菩萨并非只以大乘法教化众生我们常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菩萨遇到了小乘根机便以小乘法来教化他们所以小乘法也是菩萨所应学的因菩萨發心无边众生能得到利益许多大乘经都赞叹發菩提心行菩萨行只要一个人發心将来对众生的利益是不可限量的小乘行者并非没有功德但与菩萨相较之下则差得太多因为无边众生将依止菩萨积聚功德而走上解脱成佛之道所以再多的阿罗汉还不如有一真發菩提心者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正可以大树来显现出菩萨利他的功德就像大树一样不但可使众生得到清凉解脱亦可依其法门修行所以我们也可称他的法门为大树法门

「菩萨」的意义略为解释一下菩萨即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凡是發勇猛大心想追求无上大道者即名为菩萨其中包括了慈悲智慧等等简单的说菩萨即是發心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平常我们说到四圣六凡的十法界其中把菩萨也㓰为一大类但事实上菩萨并不属于特定的一类就众生而言只有六类——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各自随其业缘所感的都不出于此六类而菩萨也就示现在此六类众生之中或现天或现人畜生等而在小乘法中小乘的圣人贤人只属于人道与天道在其他各道中是没有的菩萨随其愿力于一切众生道中显现其身或现身于鬼趣行菩萨行或现身于畜生道中行菩萨道就种类来说这位菩萨应是属于鬼道或傍生道但他所修的却是菩萨行如《十善业道经》中的龙王本经的紧那罗王便是这是随愿往生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十法界乃是依其功德来㓰分六道则是依其业报所感而成有人天果报的即生人有地狱果报的即生地狱声闻缘觉只能生于人天二道之中因此即使他们证到了阿罗汉在功德上可谓是圣贤了但在外表上却永远是人天相大菩萨随其愿力化度众生遍摄一切处不论是善趣恶趣皆得往生教化众生这就是大小乘的不同之处从这裡我们可以發现它们在精神上是不同的大乘重悲心小乘重自身譬如有菩萨發愿到佛法不兴之地也许就会有人对他说你到了那裡供养少了还要吃种种苦头何苦呢但这却是大乘的精神因为一个好的地方在你未去之前就已经很好了那么即使你去于众生又能增添多少利益所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即是大乘精神的充分發挥在大乘经中表现这种精神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因此菩萨悲心的表现我们并不能够以其所现的外相比我们差(如显现畜生饿鬼等)或者以其所走的路种种环境际遇等在我们眼中看来都不尽理想我们就怀疑到为什么学佛之后环境还是这么糟就大乘法来说这些都是不一定的事而修行大乘者应该让自己到达每一个苦恼的角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有大乘法的修行

现在举这位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为例他是一位音乐神喜欢歌唱好比现在的音乐家众生中有三类是特別爱好音乐的一为紧那罗一为乾闼婆一为摩睺罗迦这部经上说大树紧那罗王特別教化了摩睺罗迦摩睺罗迦本来现的是蛇身而我们知道蛇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是眼镜蛇若有人在一旁吹笛子它往往会随乐起舞大树紧那罗王菩萨特別摄化众生随顺众生喜欢听唱歌的为他唱歌喜欢听琴声的为他弹琴由于众生多数喜欢音乐所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现紧那罗王身就是为了适应爱好音乐的众生投他们所好而慢慢地教化了他们这因为他所唱的歌曲并非靡靡之音而其中也有说法的音声阿弥陀佛也有这种方便在极乐世界化种种鸟唱起歌来尽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众生听了就会学习佛法与阿弥陀佛一样大树紧那罗王也是运用这个方便

有一次佛在说法许多人都来谛听魔王为了扰乱佛法派了许多魔子及魔女到四城门来唱歌跳舞于是听佛说法的人就减少了都去看他们的歌舞当时舍利弗与目犍连就运用方便善巧也到城门口去舍利弗对魔王说我们也来參加你唱歌跳舞的行列现在由我来唱你来跳于是魔王很高兴地跳舞由舍利弗唱歌正如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一般舍利弗在歌声中教导大家来学佛并且还以音声作为修行的方法于是大家都跟著舍利弗目犍连回到听法修行的佛教中来说到以音声为修行的方法并不奇怪诸位每天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岂不就是以音声来作修行的方法吗唱华严字母也就是在音声中起观行而就此深入开悟

这次所讲的并非全部的《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所问经》而只是其中的少数偈颂因此本经的大要在此先提一下经中说到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有微妙的音声一方面是用以赞佛一方面也是为了启發众生信佛的心有位天冠菩萨听他唱歌弹琉璃琴就问他您的这些音声是从何而来呢是由琴發出或是由您的手發出您唱的歌是由口出或是由心出于是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就告诉他这些音声非从琴出因为琴放在那裡不去动它是不会自己出声的也并非从手所出因为手的本身也不会發出声音我所唱的歌非从口出也非从心出一切皆是如幻如化即起即灭声音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本无自性而毕竟空寂的从音声的缘起生灭关系我们就可以体悟到甚深的无住空义也不要光看表面別人喜欢唱歌跳舞就和他们一起去唱歌跳舞只是唱唱跳跳就未免与佛法远离了

本经的另一特色与《维摩诘经》一样弹斥小乘说小乘不究竟不要以为小乘还可以回小向大若一旦走上了小乘的曲径要回到大乘来不知道要兜上多么大的圈子所以还是直捷的修学大乘好本经记载了一段非常具有意义与启發性的故事当紧那罗王菩萨来參加法会的途中發出了种种的微妙音声与会大众都听得入神了有些人坐不住也就跟著节拍跳起舞来连代表小乘最严肃精神的大阿罗汉摩诃迦叶也不例外天冠菩萨就问他您是一位耆年长老怎么不怕人讥嫌竟然也像孩子一样的跟著別人跳起舞来摩诃迦叶回答说虽然我已经离欲对世间的五欲之乐可以一点都不动心但听到了菩萨的微妙音声我就不能自主地跟著手舞足蹈起来由此可见侭管小乘已经离欲断惑了生死但还是不究竟听到了菩萨的微妙音声还是会动心的这正如《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散花当花散到舍利弗的身上就沾住了不往地上落下这是由于他心裡还有所著的缘故这可以显出阿罗汉与菩萨的不同与大乘的特殊精神

再来谈到这部经的翻译此经有两个译本一为汉末的月氏三藏支娄迦谶所译经名《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三卷一为姚秦的龟兹三藏鸠摩罗什所译名《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对于鸠摩罗什法师我们听得够熟悉了所以不再多讲这部经在印度是非常著名的龙树无著世亲诸位大菩萨的论典中都曾引证过不过在中国似乎少有人注意所以现在选些偈颂来解释赞扬

佛演说此经的地方有二王舍城灵鹫山与会的诸大菩萨中有叫天冠菩萨的提出了很多问题问佛该如何修菩萨行于是佛对他的每一问题都以四法来解答正在这时灵鹫山突然光明遍照大地震动大家都听到了有微妙的音声传来当时的灵鹫山本来是五浊恶世的秽土却在刹那间变得净土一般天冠菩萨与大众就问佛这是怎么一回事佛告诉他们这是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正由他所住的香山来此地的缘故香山的地理位置我们不能得到确切地说明它是现在的某地方但大致是在喜马拉雅山区之中也有称作香醉山的这是由于香气太浓厚的缘故当时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与乾闼婆摩睺罗迦等音乐神一路奏著音乐而来赞叹佛陀当他们到了法会后就先有前面所说过的——大树紧那罗王菩萨的对话由音乐而显现了一切法空性接著这位紧那罗王菩萨请佛说法佛为他说宝住三昧宝住三昧实际上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说法后他请佛到香山去应供七天以便留在那裡没有到灵鹫山来參加法会的众生也有机会见到佛的光明听佛说法佛慈悲应允了天冠菩萨就显现神通以大宝台将佛及与会大众移到香山去

香山佛到了香山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恭敬供养供养后就轮到佛说法了

印度佛教的习惯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请出家人应供吃饭之后并不是说声谢谢或就坐在那裡说客套话而是要为人说法的印度出家人的应供都是请到在家信众的家裡饮食完毕一切安置妥当了信众就搬张小凳坐在下面不必开口出家人就会自动的为他们说法若佛去应供当然由佛说法佛没有去由其中的上座也就是领导者来说若实在不会说法至少也要诵一段佛所说的经

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如此地恭敬供养佛于是为他们说七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之外再加方便波罗蜜多每一波罗蜜多都以三十二法修学圆满若圆满修学了这七波罗蜜多即是地上菩萨的修学圆满佛说法后紧那罗王的眷属王子王女等都發起了菩提心但由于七波罗蜜的意境太高初学者还无法修学所以就请佛说助菩提法这是由浅入深作为修行菩萨道资粮以助成菩提法的法门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选出来这些偈颂的内容说完了助菩提法大家也就發菩提心接著又谈到大树紧那罗王菩萨过去生中的因缘以及他未来成佛的事——佛为他授记应供七天圆满由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显现神通将佛及大众送回灵鹫山回到王舍城后阿阇世王来见佛佛为他说法全经就此结束

此经由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共有四卷有长行偈颂文字都非常好所表现的大乘意境很高所说的修行法门又很实际所以有心修学大乘者都不妨请出这部经来诵读思惟一番以下是正释偈颂

云何而發起 无上菩提心 终不忘此心 乃至觉菩提
专志心成就 为诸众生故 起大悲庄严 不忘菩提心

紧那罗王的眷属王子等请佛说助菩提法也就是在尚未证悟之前所应修的那些法比如我们计㓰到某地去必先准备好路费及粮食这就叫资粮求菩提大道的人也是先要有菩提资粮才能达成目的在佛陀放光现出种种祥瑞之中由菩萨来一一發问在回答这些问题裡说明了大乘法应从何学起菩萨应该修学些什么初学大乘法的种种问题都以问答方式来说明

最初一颂是问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發起大乘法门的重心就是發菩提心很多经典都赞叹發菩提心的功德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那么即使是修定修种种功德甚至开悟都与大乘法没有关系要学大乘法就要先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即可称为菩萨一步一步地成就菩提道發了菩提心的人并非立刻变成了圣人有时候由于环境不好也会有烦恼或做错事情走错路甚而犯下重罪而堕落但是發了菩提心的即使是落到恶道裡去也会很快地得到超脱还生人间重修菩萨行所以有了菩提心就像珍宝一样即使落入污秽之中只要轻轻的加以拭擦就回复了原来的光洁清净佛曾说即使退失菩提心(败坏菩萨)不再是菩萨了但就世间善法来说功德还是相当伟大的

「无上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發起」呢我们知道无上佛果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菩提想要希望成佛的决心即是无上菩提心这要如何去引發生起發起之后又如何才能「终不忘此心乃至觉菩提」呢也就是说能够始终不忘失直到成佛不忘失菩提心的菩萨功德已相当高了甚至在梦裡也不会忘记直到圆满觉悟成佛能彻始彻终的保持著菩提心

有以为只要起个想成佛的念头就可以说是發心了但实际不然菩提心虽有深有浅但最初的菩提心也是一种大志愿就是立大志發大愿以「为度众生而成佛」为最高的目标發心的發好像将酵母放入面粉之中让它發酵一样所以發『菩提愿』必须是时时不离此心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贯彻这一个志愿坚定不拔这样才算是成就發起不过初發心时总难免——或是事务繁忙或是修行不易而暂时忘失只要坚持理想久而久之即使遇到忘失的因缘菩提心还能够保持不退终于达到不退转地菩提心也就再也不会退失了说到不忘菩提心不要以为什么事不做每一念都去想它才算不忘如我们读书或是对事物的印象并非要时刻想到而是我们再接触到书本或重复经验过的事物时那过去所认识而留下的印象马上清楚的浮现出来学菩萨行者要立大志大愿發大菩提心也就是先要修学到这个地步以后每当境界现前再也不会忘掉不会有违反的念头菩提心能明白的显现在内心这就不会再想修学小乘自了生死也不会专为人天果报这就可说是菩提心的成就了

一切都从修学得来發菩提心也要慢慢地修习才能成功是要不断地熏习渐渐地达到习惯成自然那么菩提心要怎么样才能發起修习而不退呢这就要看第二颂的回答了

「专志心成就」是说發菩提心不是只动一动这个念头而是要以专志心也就是以成佛得菩提为专一的志愿专心一意去修习修习什么修习那为诸众生故起大悲庄严的法门菩提由大悲生似乎有些人忘了这件事只想到我要成佛我要度众生言语与心念之间免不了以我为中心成佛只是为了自己事实上应该是这样菩萨见到众生的种种苦恼于是就想到该如何才能解除众生的苦恼所谓悲正就是拔苦的意义菩萨经过了仔细观察發现惟有佛的慈悲智慧才能彻底救助济度众生所以以佛为模范就發起成佛度众生的心菩提心不是別的是「为诸众生故」而發「起大悲庄严」的大心此处用了庄严二字如在刷得粉白的墙上画上一些图案或是在佛前供上香花灯果幢幡都可以说是庄严我们的心与众生心一样无始来生死颠倒都是不清净的从大悲心而有救济众生苦恼的菩提心使自己有了崇高伟大清净的志愿使一向的生死众生心中有了清净的因素庄严了自己的心这样的一天比一天净化终能达到完全的清净

由此可见若發菩提心而不去学习大悲心一心一意为自己这菩提心根本就是假的因为离开了大悲心那裡还有菩提心可说近代的佛法不昌明有些都不免误会了口口声声说我要成佛却不知成佛是什么在他们的观念裡很可能成佛与到天上去享福差不多有些人也说要成佛目的却仅仅为了自己的了生死得解脱这岂不是和小乘一模一样吗充其量也不过名词的不同而已所以真正發心想要成佛的必须修大悲心以大悲来庄严菩提心

大悲心又该怎样修呢在印度的菩萨道中通常以两种方法教人从大悲而起菩提心其一近乎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理论使慈悲心次第扩大而成就發心首先把众生分成三类一为亲二为中三为怨何者为亲凡是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等等彼此相互关切感情融洽的都包括在亲的范围内其次为中彼此间关系平常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再其次是怨也就是互为冤家看到就觉得讨厌而感到会妨碍自己引起厌恶心的都可以称之为怨

一般众生或多或少总是有一点慈悲心的譬如父母对于子女无不希望他们能有好的發展若有什么病痛总希望能为他们解除所以这把慈悲心次第扩大的方法首先要加强这父母与儿女间的关系以对方的快乐为快乐以对方的痛苦为痛苦然后为父母者必然是慈爱的父母为子女者也必然是孝顺的子女但不能永远就止于这个地步不只是一个美满的家庭而是要对其他的普通人也能够希望他好关心他的痛苦并设法为其解除除了家庭裡父母子女的爱还要把心量扩大到一般人必须一步一步地先由亲然后中等到有一天把心量扩大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了就会对冤家也發起慈悲心若一个人能够对冤也就是那些害我者骗我者也都能像对亲人一般地关切如此的慈悲心则已经是非常的广大菩提心也才能真正的發起这是学习發菩提心的一种方法

另一种方法叫自他互换法把自己与別人的地位互相调换一下即是当看到別人有苦痛时想到如果是我面临他的处境该怎么办当然一定是会想办法来解决的这也可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正由于我们常把人与我的界线㓰分得太清楚以致于有许多事情互相障碍菩提心發不起来好像是道德的原则有两套一是用来对別人一是对自己若能够把自己与別人的观念倒过来把希望自己离苦得乐的心来希望別人离苦得乐希望增长自己快乐的心来希望別人增长快乐这样子下去则發起慈悲心就不会变成仅止于一个空泛的观念而已

中国佛教界本来有许多非常好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只看到表面事实而忽略了其后所包含的真正意义虽然每天都在做但菩提心却没有發起来比如说吃素主要是为了不杀生以长养慈悲心儒家也有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说法而佛法实行得更彻底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但一般人不知道吃素的真意义只会说吃素的功德多么大却不晓得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我们若是吃它的话慈悲心就不能扩展开来不能普及一切众生慈悲心是要我们对人对其他的众生有好事固然要为他们欢喜当然是不可增加他们的苦痛他们有苦痛时还要设法为其解决如此慈悲心才能大大地生起菩提心也就發起坚固了吃素是很好的美德但如忽略了应有的慈悲心那就失去了意义

彼志意云何 彼当云何行 所说大悲心 云何生起是
志意无谄偽 所修行无诈 住众生涅槃 彼大悲如是

这是承上面的回答接著再问既然發大悲心必须要专志心成就那么这专心一志的大菩提愿其内容就是我们所必须加以研究分析的了

佛所成就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大菩提其中是包含了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菩提是『觉者』就单指觉悟或智慧而已想要成佛的心也就是大志愿中也是包含了许多最根本的内容所以必须更进一步地知道發菩提心而专志心成就这是怎样的一种志愿要如何行才能成就「大悲心」又要如何地「生起」

要成就菩提心必须具足三个条件这在《大乘起信论》裡也是谈到的想要發信心成就——大乘信心亦即是菩提心必须具备直心深心菩提心(大悲心)《维摩诘经》谈到往生净土行也是要具足这三心由此可见这是大乘法中最一般的内容偈颂裡佛所回答的就是指这三种心

第一「志意无谄偽」这是说必须要没有谄曲心谄曲即不是直心我们常说『直心是道场』所以『质直心』是菩提愿中的首要条件经上有这样的譬喻一枝长得直直的树枝我们容易地把它从树丛中拖出来若树枝是长得弯弯曲曲的要拖出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生就了谄曲的性格表面上是一套内裡又是另一套他的菩提心恐怕很难發得起来所以将来成佛必然是不谄曲的众生先达到成就

第二「所修行无诈」是虚偽专做表面文章不论是什么修行或念佛或持戒或禅坐都不只是形式为了给別人看的而要至诚恳切地实实在在地去做在心底有著深切的真诚爱好不徒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这就是深心的意思

第三大悲心菩萨救度众生的种种痛苦最根本解决众生痛苦的方法即是《金刚经》上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将众生苦痛的根源彻底解决彻底地离苦得乐所以说「住众生涅槃彼大悲如是」也就是说使众生安住于涅槃度脱一切众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脱这才是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极意义但大家却不要误会了以为發菩提心就是什么事不管只要教人了生死就好对众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闻不问我们必须知道为众生解除一般的痛苦都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彻底菩萨的悲心是要使众生安住于无余涅槃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众生离苦但是当环境因缘不具足菩萨只能做八十分七十分甚至只有三十分地使众生离苦这也是好的而应该去做因为菩萨的教化救度必须视众生的根性而定属于大乘根性者则教之以大乘法属于小乘根性者则教之以小乘法根性既不属大乘又不属小乘者则以人天法门来救度他因为这至少是要比眼睁睁地任他苦痛堕落要来得好些

结上所说志意无谄偽是直心所修行无诈是深心住众生涅槃是悲心此三心具足菩提愿才能成就《大乘起信论》在最后谈到成就大乘信心主要也就是成就这三心而所修所行仍不外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菩萨在这些行中修学若到达了信心成就菩提心也就能够不再退转了

佛有时说菩提心偏重于观察众生色识五蕴——皆不可得或观如来藏心胜义菩提心等智慧的悟入有时是从慈悲著眼但事实上發起真正菩提心是不离上述的三个内容發大志愿——正直心修种种身心方面的功德资粮——深心以及悲心若能圆满成就这三个条件就可说是真菩萨而非假菩萨了

志意无谄偽所包含的意义有浅有深人说起话来直直爽爽那是最浅的一层意义不正直邪曲的心也包括了见解不正也就是见解——认识思想离于正道而行于邪道正道主要包括两个内容正念因缘正念法性正念因缘也就是相信因果善恶相信有前生后世等这才能够说在认识上心地上是正直的若不信有因果有前生后世等对修行自然也就不能相信对于成圣成佛更没有信心这就是没有真正彻底的认识因缘与法性是不相离的由于因缘果报在前后自他上有相依待而存在的关系所以正念因缘能深入因缘无性而契入真如法性了解缘起法性一切平等所以说直心不谄曲其意义是很深的

在菩提心尚未發起之前必须發自内心恳切地修种种善行功德不厌其多若能以为善若渴的精神深怕不能及时行善而受到發自内心力量的驱策不得不这样做这就是从深心發起另一方面又要修习悲心而了解到凡夫的感情由于一向只把它缩小在私我的范围内因此构成了一般的『爱见』反而增长了许多烦恼为了长养悲心就必须把心量扩大而达到自他不二的境界

菩提心与大悲心如从高处说自然可以说得更圆满更好但对于初学者以这些浅近而人人可以学的方法教导却非常切实使我们的见解不会邪曲卑下相信因果善恶诸法平等之理则能使得心性平直不谄不曲长养我们的悲心则对于其他众生的苦痛能觉得和自己有切身关系另一方面侭量多多行善而行善并非单是钱财来布施在行住坐卧之间时时处处都可以行善的若能如此学习心愿会越来越恳切终至成为自己内心中一个光明的理想崇高的目标而能将自己的心力集中一心一意向这目标前进

下面的偈颂所讲的是六波罗蜜多不过这和前面所说过的清净波罗蜜多是不太一样的而应该说它是世间波罗蜜多或是远波罗蜜多——在通往成佛之道上远远地成为成佛的资粮在没有开悟前所要修学的即是这世间波罗蜜多不要看轻这世间波罗蜜多假使连世间的尚不能修如何还能去修出世间的浅的不肯好好做而专想做高深的那就困难了

云何行于施 施已心无热 亦不悕望报 回向于菩提
所施一切舍 彼施已无悔 趣向菩提道 是不望果报

布施是佛弟子常常在行的只要是捐一个钱供一朵花都可说是布施布施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世间的布施第二种是小乘的布施第三种则是菩萨的布施菩萨的布施是为了将来成佛的功德资粮的布施

「云何行于施」是问要如何来行布施呢「施已心无热」是说布施以后心中要不感到热恼布施通常免不了有这种毛病——在布施后会心中發热怎么是發热呢譬如到某个寺庙去大家都写点功德于是碍于情面也就写了但写是写了心中一直感到不舒服这就是热——舍不得而引起懊恼这样的钱虽然是布施了但在大乘菩提道说却没有用处就世间法来说虽有点福报但这福报却不得安乐的受用有些人虽然有房产有地产钱财多的是但他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苦苦恼恼地为财产苦恼了一辈子他所以舍不得享受反而增加苦恼是由于过去虽然布施了但布施后心中热恼不安因此就感受到这种果报有些没有钱的人比他要快乐得多这样的富翁真是不做也罢

布施即使是出于内心的愿意但多数是为了果报而布施希望得到果报又可以分成两种为了现在的果报譬如现在帮助一个人就希望他将来也能帮助自己这就叫做『悕望报』望现生的报而行施事实上却是靠不住的因为等到你需要他帮忙时他不见得就一定会帮你的忙若以这样的心来行布施做功德往往只是自寻烦恼因为众生的心性是复杂的因缘也是复杂的布施的果报不一定在当前的希望后世的果报——异熟报做了功德希望来生能够生到人间做个富翁或者长命百岁或者升到天上去这都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只要你修了布施不必希望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有功德将来生到人间天上享受福报但这种人天果报不久就会享受完了又失去了到那时还是失望怀著人天福乐的希望去做不能成为成佛的因也就不能向菩提了所以惟有布施而心中不热恼「不悕望」现前与后世的福「报」进而能「回向」「菩提」将功德成为成佛资粮才是应该修行的布施

回答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所施一切舍」所施出去的要一切都能舍若记著我在布施我在做功德自然而然地就要望报布施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舍若是舍心不能生起布施后一定会感到苦恼所以佛法说因缘遇到了就应随喜布施不要再生不舍心能發起舍心布施自然就不会感到热恼了有时候佛教也会说些方便话劝人布施说佛法就好比是个大银行你把钱财放在那裡是不会落空的将来还可以如何地一本万利这种话完全就世间法来说用以鼓励人布施若在大乘法中那就距离太远了

大乘法中的菩萨布施先就浅近一点的来说我们应该先想到这钱财那裡是我的就国家法律来说这钱固然是我的存折簿上写的也是我的名字当然算是我的了但事实上这不过是过手而已当我生存在世间时暂时由我保管却不可能永远是我的所以菩萨见到有善事可行则行该花的就花不把它看成自己的这就是所施一切舍本不是我的拿出去了也就自然能舍这样的布施才可说是与成佛了生死有关不过这当然还没有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

「彼施已无悔」若布施之后而感到后悔就不合乎布施的条件了把功德回向于菩提道是不望果报的而回向可以分成三种凡是合乎这三种的就是回「向菩提道」第一种是所有功德与一切众生共我做了一件事若是有功德则我愿意大家都有分而不说这是我的钱拿在手裡布施出去了这当然是有功德的并非只是鼓励鼓励人而已把功德回向给別人并不表示自己的功德就没有了或许学过算学的人会说这就糟了假使功德有一百分分九十九分给別人自己岂不只剩下一分若是这么想自然就会感到舍不得但是成佛这件事不是可以这样计算的能存这样的心理菩萨的功德也就更大这正是『若与人己愈有』的道理你若是想我是为了自己才修功德若这功德是为別人的那么我还做它干什么如此足见你不懂得佛法懂佛法的人是愿意把自己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第二种是回向法界此乃由于自己所具有的功德是无二无別的不一定在这裡或是在那裡而法界平等没有彼此之差別第三种是以此功德做为成佛的资粮此即是回向菩提具足这三者就可算是大乘的回向如此一举一动乃至极微小的功德都可作为成佛的资粮

总之讲到布施的功德主要的还是要有舍心没有舍心功德就只成了表面上的能够一切舍心中才可以无悔也才会「不望果报」就小乘法而言布施而后能舍是出离世间解脱生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何况大乘

云何住于戒 不生于戒慢 救于毁禁者 大乘无有上
戒是菩提心 空无不起慢 起于大悲心 救诸毁禁者

此处问要如何才能安住于戒中持戒最主要的是要使心及行为安「住于戒」中而不动若犯了戒即是非住又问如何才能够不因为持戒而生起贡高我慢一个人学佛不论他是在家出家都要持戒当他受戒之后自己能善持禁戒见到別人持戒不清净不持戒甚或败坏戒行他便会看不惯越看別人不成样子就越觉得自己好这就是因戒而起的贡高我慢所以持戒精严的人有时候会显得高不可攀好像別人要亲近他都不容易此由于他自己觉得好別人太差的缘故但这种现象就大乘佛法来讲并不是件好事所以这裡就问怎样才能持清净戒而「不生于戒慢」不但不起还要「救于毁禁者」对于犯戒者还要救助他帮助他忏悔唤起他的忏悔心而走上忏悔之路即使是犯了重戒不通忏悔者也要引發他的惭愧心教导他多修功德力求补救这才合乎「大乘」戒之精神

后一颂是答覆告诉我们持戒的真义何在一般人总以为持戒有多大的功德将来可以如何如何好完全是出于一套功利观念做善事得善报在因果上是必然的但专在功利上打算就不合出世的佛法如有人以为吃素来生可以得长寿所以为了得长寿而吃素这不但不符合大乘精神连小乘的境界都谈不上所以持戒与布施一样同样一件事情由于用心之不同境界与等级可以相差得许多

出于慈悲心持戒大小乘都一样持戒和儒家的恕道是相似的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被人杀伤打伤因而想到一切众生莫不如此即使是一个小虫受到伤害它不会喊叫但是它的痛苦我们仍是可以看得出想像得到的我们不应该增加反而要设法减少众生的痛苦所以要制戒禁止伤害他人这便是出于慈悲心若不以慈悲心而只是为了持戒有多大的功德有多少的好处好处固然是有但绝对不能以此为出發点否则外教徒就可以批评我们认为佛教所提倡的道德只不过是功利观念而已佛每每说犯戒的人没有慈悲心如有慈悲心自然而然地也就不会犯戒大乘更进一步地讲到菩提心才是真正大戒《大般若经》说持戒是不起声闻心缘觉心也即是不失菩提心否则即是犯了大乘戒的根本因为小乘人虽有慈悲心但是其终极目的仍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求解脱这便是有背于大乘戒之精神

大乘戒是以菩提心为主「戒是菩提心」有菩提心即有菩萨戒所以经上说發菩提心受菩萨戒者即名菩萨受菩萨戒并非呆板地只是戒本上所说的这只是菩萨戒在实行中的条例持菩萨戒要本著菩提心而从一切实际生活行动中去实践完成例如受出家戒必须是下定决心發出离心及慈悲心来接受团体的轨范但在受戒时戒师并没有将戒条逐一宣读给戒子听只是举其中几条说明然后让大家回去跟著师父慢慢学习大乘戒也是一样是以菩提心为根本再来学习其他条例若没有菩提心也就不成其为菩萨还谈什么菩萨戒呢所以我们应重视戒的根本——小乘是出离心大乘是菩提心修行人的功德不是依戒的多少来分判高下的有的人仅受持五戒却因此种下出世善根或大乘善根有的人二百五十戒条条都守得好但是出世善根却并未成就这是什么道理呢虽说五戒是人天善法但若能够以出世心及菩提心来受持那就是解脱的善根成佛的善根了受持戒要注重根本菩萨戒以具足菩提心为本也就具足了出世的根本

偈颂中问如何能够不起戒慢回答是「空无不起慢」空无也就是空无我而不是有常有我都是由有我而来越是把自己放在主体则慢越高所以这句话说發菩提心也就是要把我执减少去掉了我执则贡高我慢心也就自然不起了事实上贡高我慢不但对自己不好于整个佛教也不是好现象自己持戒而轻视別人很可能生起争端分成派別菩萨是要救度众生的若你自以为好而使众生都退怯不前或站在对立地位如何还能够教化众生呢一个人慢心生起时慈悲心就减少了慈悲心必须包含著谦虚容忍的美德有戒慢的人虽然在这一生之中把戒持得很好但来世怕难免会孤独而没有人缘的此由于自己太高別人就不敢与他接近了因此菩萨必须是「起于大悲心救诸毁禁者」一方面要生起智慧不要由我执而产生戒慢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众生须具有悲心若见人犯戒就不客气地把人呵斥一顿有的人虽也可能就此忏悔但多数总是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地若能够以慈悲的真诚心令其感到犯戒的过误让他自觉不是然后还能安慰勉励他众生自然地就会接受其教化救度了

云何忍众生 骂詈及呵叱 心终不起嗔 倍增生欢喜
我为众生医 疗治众病患 若闻恶言已 不起于嗔恚

此处说的是忍辱波罗蜜当遇到恶人当面或背后骂辱自己时要如何来忍就像《金刚经》所说佛过去生中当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要谋取他的性命他都还能够忍受但一位凡夫当受到殴打辱骂毁谤冷言冷语地讽刺侭管语言本身是一句空话但是听到时心裡还不免会难过脾气暴躁的人甚而会气得跳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地来培养忍辱的精神呢首先我们可以从理上去思考別人骂我们一句话我们把这句话看作另一种语言那么对于一句听不懂的话如何会生起嗔心或者就将他那句话拿来逐字分析就發现各个字各有他不同的含义并没有什么不好那么把它合起来为什么要气恼呢例如在我的家乡称人为老太婆是极不恭敬的但是到了贵州老太婆却又成为一种尊称听者会感到非常高兴这可见不同的习俗对语言有不同的诠释有的人听到谣言即会说谣言止于智者时间久了自可证明说我好我并不就是好说我坏我也并非真正就坏如此能够多想一想也就不会生起嗔恚而终能达到心中无事的地步

本经对菩萨开示另一种降伏嗔恚的方法「我为众生医疗治众病患若闻恶言已不起于嗔恚」现在的情况比起从前已经是好多了从前医生为人治病常会被病人骂尤其是得了疯病的更是大吵大闹所以菩萨若能把众生当做重病的病人一般也就不会因对他好而他不但不领情反而骂你一顿而大感气恼了此由于病人为病痛所缠已是昏头昏脑有些甚而神经失常我们只有同情他并且还要设法救助他有了这样的观念也就不会生起嗔恨心了

儒家也教我们当有人对不起自己时就应该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他人的地方以后就加倍地对他好若他还是依然故我则可见他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人理会他做什么这些都是学大乘佛法者对付呵斥侮辱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如此嗔心即可渐渐减少乃至不起

云何彼行进 云何修集行 云何心无倦 修于菩提行
精进护众生 护法常勤进 善根悉充足 彼心无疲倦

佛法中所说的精进与平常人的汲汲努力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向上向善的努力要人离恶行善希望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努力有人将它解释为纯洁的努力

「云何彼行进」如何才能修行精进「云何修集行」如何才能修集善行修集即是修习之义精进是推动我们不断去努力的力量所以精进修集行都是努力于善的目标「云何心无倦」精进的反面即是懈怠现出厌倦心那是一种向后退的力量通常的情况下心愿为善的人多为恶的人少但为善时每每生起厌倦心倦心一起便不想再做了精进是要不厌不倦才能修菩提心如六波罗蜜多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都要精进去修行回向为成佛的资粮

后一偈是回答前面所问我们必须「精进护众生护法常勤进」也就是要精进于爱护众生精进于护法由此可见菩萨之精进不同于世间法与小乘法是要爱护众生以佛法去教化众生并且利益拔度众生使得他们向善而德性提高所以归依文裡说『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即是爱护众生之意使众生人类增长利乐减少痛苦这并非只是说几句好话或布施些东西而主要是要令他向善向上解脱生死圆成菩提

护法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名词应该是『护持正法』之义而并非护持某几位出家人的法事实上没有比好好地修学佛法依教奉行表现出佛教徒应有的精神及风度是更好的护法了不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能好好地实行佛法姑不论其所能做到的程度高下社会上一般人对于佛法的观念就会变好自然也就有利于佛法的存在而使佛法得以發扬光大但是当遇到了特殊情况有人要破坏三宝毁灭佛法佛弟子便要把它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努力护持正法于不堕这若是没有精进力量是不能成办的

有时我们要爱护众生众生却不接受好意甚或好心不得好报这往往是使得我们退心的因缘有许多护法往往因为见到众生的难度难化便生起了还是先求自度的心如此菩提心便渐次退没终而退到小乘的境界中去所以护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花出相当的时间精神以及力量因此佛法的精进需从护众生护正法做起但这要如何才不会厌倦答案是「善根悉充足彼心无疲倦」必须是善根充足了这才不会有厌倦心

许多人往往一下子起劲得很一下子就将它放下再也不闻不问了当知一曝十寒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精进是将目标肯定后就一直做去不退能够郑重其事自然也就是精进那应该是龟兔赛跑之中那只乌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毅力所以说到精进一方面不可太紧张太紧张就不能持久不要一下子想要立刻完成大理想当身体荷负不了时也不要勉强去做否则容易偾事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够懈怠所以说善根悉充足彼心无疲倦不厌倦就是精进佛在世时诸弟子们见佛听法修行无厌即是精进的表现例如有些人初学静坐时往往想一坐便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往往坐过几次便不再感到兴趣诵经也是一样一下子诵得太多几天后也就不想再诵了所以不论是静坐诵经最好能自始至终保持兴味否则一旦厌倦心生也就不想再继续下去了因此菩萨对决定要精进努力之事还是先要有一番了解才好

云何修正念 勇健胜进行 云何修禅定 心无有驰散
无有驰想念 慧无有谄偽 以方便行禅 彼心无驰散

初学禅定者先要知道修禅定的种种方便「云何修正念」正念的念是系念要在一个境界上去念并非随便地在心裡想一下这是修定的惟一方法譬如我们念佛必须是听人说或是见过佛像于是此念在心中一直现起不忘若是忘了这念头失去了即是失念所以修定的主要方便是修念不修念即不能得定因念而得一心不乱即是禅定

该如何来修正念然后使得「心无有驰散」禅定一词在此可以说是属于一种通泛的用法本来禅与定是各有其含义必须修定达到了某种境界得到了那种经验才是得到了禅定但不论禅或定最主要的是要使得念不散乱我们的念头就好像一只好活动的小狗你用绳子将它拴在树上它就会在那裡不停地东跑西跑直到跑不动了就躺下来睡觉众生的心念也是如此除非是睡眠状态之中否则要不东想西想是很难的佛法有个方便让人想但不是乱想只是系念一境如此心就不会东跑西跑了

这部经裡佛没有告诉我们静坐时身体呼吸该如何注意也没有说修念佛观或不净观只告诉我们最根本的原则「无有驰想念慧无有谄偽」无有驰想念是正念慧无有谄偽是正知一个人的念头往这裡想想那裡想想这便是驰想念能够使心心念念不东西驰散即是修念使心念不驰散的方便很多甚至外道也有很多方法所以就佛法而言『定』是一种方便而并非是最高目标我们常听到许多善友诉苦认为他们念佛静坐时妄念太多事实上众生莫不都是妄想分別修行时自然也就难免妄念纷飞了要将心念于一境并非是说了即可做到的首先让心来照顾念最初或许是念跑走了还不晓得当發现时不必紧张先让它回到老地方再注意看住它久之慢慢地有了进步它还没有跑远就能把它抓回来而后当它正准备跑开时就立刻可以将它止住而终于能够将此念定下来正念正知就好比是两个看门人看守住我们的心识使坏人不得其门而入不散乱是正念散乱了立刻警觉知道是正知能正念正知心就能安定『慧无有谄偽』的慧并非指通达真理的智慧而是没有谄曲没有虚偽了知自己心念的智慧

「以方便行禅彼心无驰散」佛法之中修各种功德都有其方便譬如修定入定住定出定方便都各自不同一个人若不晓得而冒然去行容易發生问题所以要以方便行禅使心安定下来安定后出定也是要有方便当然初学静坐的心不安定就和普通人坐在椅子上一样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不会發生问题但若真的定下来后起定就不可随便了心无驰散方可成就禅定所以禅定最主要的是正知正念再加上修定的方便无此想要把心静下来都做不到更遑论其他

云何得智慧 云何见正直 云何作决定 云何分別法
修闻增智慧 本习正直心 决定行法施 随义而修行

六波罗蜜多的前五波罗蜜多已经说了最后说到智慧波罗蜜多此处的「智慧」即是般若真般若必须由证悟而来学佛而求开悟要如何才能达到呢必须要具备一些因缘条件「云何见正直」如何才能使见解正直得般若前先要有正见佛法中所说的见是指很深刻的了解所以是一种坚定坚固的见解佛法的『见』常用于不好的地方如邪见身见我见等所以常劝人不要起见但事实上『见』不一定是坏的正见就是好的见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说八正道即首标正见一个人若见解偏颇颠倒错误就好像是眼睛模糊路都看不清楚东摸西摸地不知道会走到那裡去所以要得般若必须先得正见没有正见即使修行也会發生毛病的

「云何作决定」决定即抉择之义也即是七觉支之中的择法觉支一种去污留净的选择「云何分別法」该如何地于法生起分別这句话或许令人听来颇不顺耳我们常说不要妄想分別如何还要作意去分別但事实上佛法是有分別的阿育王时代曾有一次大会大众中起了小争执阿育王去请问耆老目犍连子帝须就告以佛法是以分別说为中心的证悟了的般若我们称之为实相般若这实相般若在佛法中又被称为无分別智离去一切分別戏论但无分別智是从何而来真正的般若又必须是从观照般若而来观照即是观察分別抉择寻求之义这并非是完全没有标准的分別而是要于一切法中观察分別抉择寻求其究竟真理所以无分別智必须得于分別智此即是修慧与思慧之过程而此二者却又是从闻慧(即文字般若)得到如此教与证悟方能连成一贯

般若由修而得修由思得思由闻得由闻修入三摩地而得到现证三摩地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归根结底智慧由多闻来欲得智慧就要多多听闻看经研究听讲经听开示所以说「修闻增(长)智慧」但禅宗几乎不走这条路子认为听闻经教会障碍开悟常引用《楞严经》中阿难虽然多闻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仍不免受惑的故事但事实上这并非不应该多闻而是闻的成分过多修证的成分不足若多闻是病佛就不应该说法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所认识真正的智慧并非只是听一听即可的不听闻而要想得到智慧恐怕是没有那回事的龙树菩萨说井裡有水若我们拿根绳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即可汲出水来就好比我们现在必须假借水管马达方可抽出地下水否则即使乾渴而死地下有水我们仍是吃不到所以我们不能说只要有水就好其他东西是无用的千经万论没有说过不需要经过听闻即可开悟的我们现在的毛病是听而不修每部经都是教人修行譬如《阿弥陀经》即开示我们念佛法门由于我们不照著去做以致于听与修变成了两回事

西藏宗喀巴大师所创的黄教有一个特色即是以一切经论为教授一切经中所教的皆是修行方法离此而想另外去找方法是错误的其实古代禅师每天用功都还是要听开示的和尚不是执事的名称而要在上堂或晚间用功时为大家开示的这不过从师长直接学习修行方法而不从经论去博学而已如一切不闻大家如何能知道修行方法不懂自然也不会用功了所以大原则的说学佛法不从听闻下手是不可能的如连阿弥陀佛都不晓得他怎么会念佛只有听闻不去实行就好比有病不肯吃药才会被人诟病

「本习正直心」就是说『见』要正直我们的思想前生的薰习(还有现在的社会思想)给我们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若一向歪曲不正他的见解就很难正直现在说一个比喻由于我是中国人说佛法时便很容易地将佛法与中国的固有传统思想配合起来日本人一向崇尚神道教由于先已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谈到佛法很自然地就会表露出神佛合一的见解我们的前生如一直都是修学外道有人说佛法我们或许就不想听或者把自己原有的一套与它配合起来这过去的见解与思想的影响必须将它改正过来但过去的错误却往往又影响我们现在的见解所以对『云何见正直』的问题回答是「本习正直心」若是过去所薰习的见解正直现在即易得正确的见解所以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许多外道来听佛说法佛在度化他们时所感到困难的是他们长远以来一直是学习外道思想要求希望见解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很难瞭解佛法一个人见解很强如本来信奉耶稣教后来即使改信佛教思想上往往不知不觉还会归到神教上去所以说要本习正直心过去的我们是来不及修改了但我们现在的思想见解却会影响到以后所以我们现在要趁早建立起正见而不要把佛教的思想搞得神佛不分否则不但现在对于佛法的见解不清楚来生也仍是不清楚

不正有两种一是不信因果善恶邪知邪见二是偏事废理或偏理废事久而久之则成了习惯所以谈到正见我们必须知道前生可以影响今生今生又可以影响来生要注意使其正确否则到头来连佛教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

问到云何作决定回答是「决定行法施」经过了正确了解佛法大小乘的区分做了抉择之后而后行法施此处即表示了若自己还没有了解还没有经过抉择而有正确的见解不要把不正确的法传给別人应该是自己肯定无疑才可或多或少地随缘行法布施

云何分別法回答说「随义而修行」就是要分別法义而修行对于佛说经教所有的意义要经过分別才能了解其目的则是在于修行所以佛法裡应该没有为研究而研究这回事看经听闻是文字上的分別了解放到修行上则是观行上的分別修智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修世间慧这并不能帮助我们降伏或退除烦恼二是修出世间慧可以帮助我们降伏烦恼增长信心得以解脱生死但这也是有分別的如修不净观数息观或是念佛观都是由分別观察开始而达到成就这些都是假想观而真正般若则是观一切法空无自性不生不灭由分別到无分別终而得到般若

所以分別并非是由于喜欢分別其目的是以此做为修行的蓝本就好比在地图上先把路看好了才能够一站一站地走下去否则一跑出大门便会不知去向所以要随义而修行随分別义而后修行

以上是将六波罗蜜多简单地说过而智波罗蜜多之中的修闻增智慧的闻本经以另一偈颂来说

云何彼求闻 云何得多闻 云何闻而说 大人云何去
彼恭敬故听 习近多闻者 说不为财利 大人如是去

我们一方面要听闻佛法一方面还要说给人听第四句的『大人云何去』大人指的是菩萨即是行问菩萨该如何来做这件事

「云何彼求闻」要如何去求听闻呢「彼恭敬故听」要以恭敬心来听又问「云何得多闻」如何才可以成就多闻呢「习近多闻者」必须要亲近多闻之人亲近多闻之人必要以恭敬信仰之心没有具备这两个条件便不易达到多闻多闻之人最好他本身是有修持的对于他所传授的法门有实际经验的若没有修持经验至少对于理论方面必须要有明确的瞭解亲近他才可以得到利益若是所亲近的人本身对于佛法没有多大的了解那么任由他说些给自己听岂能成就正见多闻呢

佛法无量无边有些只提倡某一个法门这究竟是好或不好呢好处是他可以做得严格做得精但缺点却是容易因此而产生偏差对于其他法门不晓得或反生障碍了所以一个多闻者并非是指他博学到如何程度至少他应该是对佛法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佛经之中有很多是说到修行的方法由于经中的说法具有适应性容易增长人的信仰而义理却含蓄而并不清晰所以一部经若分別由三位法师来讲其内容可能相差得很远故西藏人认为佛经好像是和了水的面粉可以一下子把它拉成长形也可把它压成圆形同样一部《金刚经》研究唯识者可从那裡讲到遍计执与依他起学天台者又可将它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相呼应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同样的经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比方说到空智慧先不去谈论它的道理而要看事实若是真能解空修行于空并且积极地修善行那是好的如当他解空修空以后渐渐地对于一切善事都马虎了那其中必然有问题他的见解一定是有错误的越努力修习为法为人修集善行能更为积极这才显出他的空慧是正确的若只会讲得高妙到后来变得是非善恶也都混淆不清的话他在见解上决定是有了问题

谈到经论经的意义含蓄往往可以作多种解释而论的意义却是一定的很明确的所以一部经不能但就唯识或空宗的立场来说明各宗都可以自宗的论义去说明它一位多闻者他是否能说得恰当是另一个问题但是由于他有明确的见解我们亲近他也就比较不致于模糊不明但是不论我们是亲近善知识或是以研读经论为主必须出以恭敬心有恭敬心则容易引生信心如此方可接受佛法若没有了恭敬心则侭管去听闻总是不容易信受奉行这好比一块坚硬的石头想在上面彫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若出以恭敬心信心则不论是善知识的开示或是诸大菩萨在论典之中所说都能够谦虚地接受所以说彼恭敬故听

佛在世时佛弟子只要从佛那裡听闻即可但是佛涅槃之后便无法从佛听闻了龙树菩萨说到众生可以从三个地方听闻佛法从佛听闻从佛弟子听闻由经论之中得见就和听佛说法相似所以阅读经论等于听法也要出以恭敬心许多佛书封面上都录有印光大师的警语『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这就是劝人恭敬的警语

有恭敬心才能够全神贯注所见闻得来的话语才能在心底产生作用近代因为书本得来容易所以斜躺著看的也有卧著看的也有不以恭敬心看经则内心中就像是有坚固的东西在那裡不能深入不容易引生佛法的作用所以有些人对佛法听闻得多了也多少能够瞭解它但是在他内心中却从来没有發生过作用佛法也就感化不了他与他无关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假使一个人是有信心恭敬心的那就是几句话也可直接深入到他的心底使得他的思想与生活产生变化所以亲近多闻者其中也包括了诸大菩萨在论典之中所开示的为我们指出了修行瞭解佛法之道路

「云何闻而说大人云何去」答以「说不为财利大人如是去」我们对于义理之了解听与阅读的帮助固然很大但是讲说的帮助则更大所以闻修慧在古代叫做『十法行』除了自己听闻读诵修持之外还包括了『为他说』这不但是利益他人也是增长闻慧的以世俗的话来说即是教学相长一方面是行布施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增长知见但说法是不能够以求财利为目的在大乘显教中显然是没有以财利为前提的密宗常有弟子来求法师长先要求供养没有供养就不肯传法这回事我想这并非是师长贪财目的是要弟子修布施尊重佛法吧我们也常遇到说法之后弟子供养法师的事但是一位说法者却绝不可为供养才说法从前大陆上在讲经期间常常有设禄位等办法这就是中国佛法衰败的一面供养应该是信徒自身發心修功德而切不可将说法与布施二者混为一谈

释迦佛的时代出家人外出托钵化食有时会遇到在家人不肯供养于是出家人便说微妙的佛法给他听在家人往往便因此而發心供养在这种情形下出家人是拒绝接受的要布施等以后再来因为不是为了吃而说法说法是出家人的分内之事因此听法的人也不要存有听闻佛法便要供养的心理这应该视自己的情况而定有能力则供养能力不足心生随喜也就可以了无论那一种宗教若是以赚钱为目的即使一时兴旺也必然衰败无疑甚而进到毁灭的地步

这样学般若波罗蜜多的必须以恭敬心多闻多闻后要肯为人说不计功利依佛法的因果说我为人说法令人增长智慧那么我自然也可得到增长智慧的果报或在今生或在来生「大人如是去」就是说菩萨——大人是如此学一天天这样行去终有一天能得到大智慧

云何彼行慈 云何行大悲 喜舍悉成就 云何住梵道
慈心悉平等 大悲无疲倦 随喜名为喜 是能至梵道

说了六波罗蜜多接著说四无量心叫四梵住这是共世间法修了四无量心可以上升梵天故称「梵道」

本为清净之意四禅天都可称为梵天因为那裡已经离去了五欲及男女的色欲以世间心修四无量心可以达到四禅天四无量心是定法定有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无色定是为八定也有以八定加上四无量心合称为十二甘露(涅槃解脱)门修此可以引發真正的智慧而得涅槃解脱

经论都谈到了四无量心的修法但不外是以『定』为基础有一心不乱的定然后才能成就这四无量心修无量心是由原来的小范围如父母子女兄弟扩大到遍世间的慈悲心所以叫做无量舍四无量心修成后自然无嗔无恨所以梵天——自称创造世间为人类之父的宗教说神是爱是有相当意义的

后一颂解释四无量心是与乐之意没有快乐的众生要给予他快乐希望別人得到安乐的心理即是慈心「慈心悉平等」平等即是舍心因为众生有好有坏他们对人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但自己却要以平等心也即以舍心来对待他们此处的舍与布施之舍是不同的佛法中舍有二义一为施舍之舍二为平等之舍所以修定之中的舍是平等之舍

「大悲」乃拔苦之义见众生痛苦以同情心设法拔除他的痛苦而没有「疲倦」之感「随喜名为喜」见到別人有好事则心中为他欢喜众生的心大多习惯于对人的障碍嫉妒即使与自己毫不相干见別人得到好处心中还是会不高兴有的还要设法去障碍別人的好事这种习气太强了所以不容易生起随喜心随喜应该是不论就世间或出世间法见人得到了好处都要为他欢喜我们随喜当然是好事方可随喜若见人为恶便不可随喜了

因此四无量心虽然分成四类但其中仍有它们的共通之处即是出于对人的同情能够将自己内心的障碍嫉妒嗔恨之心都慢慢地消除去掉与世间法的仁也是大致相近的希望別人得到快乐这是慈別人痛苦希望能为他减除是悲当然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这是另一回事但必须要先有这样的存心才好別人得到了好处则为他欢喜这是喜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是舍一个人若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人往往就会产生偏见对事情不是看得太好就是太坏这都是不恰当的

小乘法认为这四无量心都是世俗法所以慈是不能与真理或证悟相应的但大乘法却不然了《阿含经》上说到三解脱门是空无相无愿解脱但也有经中加无量心解脱而成了四解脱门无量心是能与解脱相应的有四无量心则他的私我心越小慈悲心也就越大到后来便能达到无自无他一切平等与真理相应的境界

大乘法要修苦行难行但在菩萨了知一切法皆空不可得中却要生起慈悲心把一切众生看成是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女与自己亲属一般才能在其中生起慈舍之心而不觉其苦这才不致于一方面利益众生一方面却不断地叫苦如以利益众生为苦那是要失坏菩提心的所以菩萨难行能行而绝不看成是难的能以智慧照见一切法空而發起无缘大悲见众生在空法中迷妄颠倒因此而感受种种苦难因此菩萨的悲心是与空相应的将一切众生看成与自己是最密切息息相关的人物便能够奉行四无量心了

若不能以「空」来通达慈四无量心便很难修行即使修成了也只是世间的仁心普洽爱人如己而已是不能得解脱的所以菩萨要悲智均衡所行要与般若相应这才是大乘的慈超乎世间法之上同样的如没有慈舍心也除掉了菩萨的大行大愿而单只留下一个『空』的体悟那就根本不是大乘佛法只能算是小乘而已讲大乘空的把空性看成是最高境界但事实上空若不能与慈舍相应的话空是与小乘法一样的因此大乘经典除了强调不可忘失菩提心与行六波罗蜜多之外还重视四无量心的修学

云何得见佛 见已生信心 云何彼闻法 云何除断疑
修行念于佛 得见世导师 信心得具足 闻法已无疑

见佛闻法是学大乘法之中最重要者因为如能见佛闻法便能够日日进步所以不论修行何种法门都希望能见佛闻法生生世世就不会再退堕了但是要如何方能够「见佛」呢「修行念于佛得见世导师」这是说要见佛就要念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即能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念药师佛便可往生东方净土见药师佛念弥勒佛即是往生兜率求见弥勒佛想要见佛一定要念佛这是没有问题的在中国一向所沿用的是称名念佛的方法但念佛的重点是要将佛号放在心底使其不断地现起由于众生的心念太容易驰散所以就用口裡称名耳听的方法这和密宗的身意三密相应原理是一样的以口称名念佛是可以的由于初学者心念容易散乱所以教他拿数珠念佛这也是一种方便

念佛如何可以见佛如阿弥陀佛凭他的大愿可以来接引众生从一般来说众生虽然烦恼多恶业多但过去生中曾与佛菩萨结过缘的也很多现在专心念佛不但是在心识之中不断熏习了善念过去生中的善根也可由此熏發而显现所以念佛必可见佛要见佛必须念佛导师即是佛由于佛是人天——世间的导师能够引导众生走上菩提正路达到成佛的境界

「信心得具足闻法已无疑」能见佛自然就能从佛闻法闻法时若是信心具足便可以没有疑惑一位善疑的人怕连芝麻般的小事都不能肯定若是存有不信的心则问题更大人与人之间是讲感情的若某人向来对自己感情好那么他说什么话都容易接受若对一个人没有信心带有成见则同样的话无论他说得再好都很难接受

佛法所说的信不只是一股狂热的信仰或者是盲目的信仰若对佛法一点了解都没有如何能生起正信所以要有谦虚的精神有同情与好感如此方能分析了解认识佛法的真正好处而虔诚的接受

所以听闻佛法必须出以信心能够谦虚地承认自己有许多不对的有许多不知道的事这才能够容受別人的见解而后接受它想生生世世见佛必须以信心念佛若能不离于佛则自然能听佛说法了以信心听法则能生长出菩提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云何福庄严 云何智庄严 若定及与慧 彼云何庄严
庄严福无厌 学问庄严智 心寂名为定 知法名为智

前面说了助菩提法的下手处浅近处以及如何念佛见佛现在讲福德与智慧的问题

此处偈中先问了福德与智慧复问定与智慧这都是学大乘者所应具足之内容菩萨修行最主要者有二福德庄严智慧庄严庄严二字有多种意思我们将佛殿装饰得华丽堂皇这是庄严在印度出战时身披盔甲战袍也叫庄严而另一层意思有『资粮』之义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准备沿途所需之物品也是庄严所以福慧庄严亦可名为福慧资粮以此做为修行之内容

有些人是有福无智福报相当的大尤其在天界福报更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有的人福报大世间学问也相当好但是佛法上称之为世俗智慧因为世间智是有尽的不论有多少到头来终会化成乌有小乘人则专重智慧心心念念于开悟了生死得解脱阿罗汉之中也有福报相当大的但是他们并不修福报所以小乘的修行重视戒却没有布施这一项因此有证了阿罗汉果者也是不免生活艰苦或是生了病连药也得不到的我常听人说只要好好修行自然有人供养但事实上并不如此生死已了的阿罗汉也有得不到饭吃的时候这便是福报不够的缘故

大乘的特质是重视福慧双修所以菩萨相都是庄严圆满没有贫苦的样子成佛之后不但有法身而且有圆满报身这是由无边功德所庄严的所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内容一为修福一为修慧

尚未深入瞭解大乘佛法的人多半由修福开始而佛法学久了则往往又偏重于修慧其实大乘法应该是二者双修否则便不具足菩萨的气魄与风度故问「云何福庄严云何智庄严」答覆以「庄严福无厌学问庄严智」是满足之义譬如一个人能将事业越做越大或是钱越赚越多但若一旦有了自满的心理则不是沦于懈怠便是追求享受走上了退步的路菩萨在大乘法的修学福德过程中若感到自满则不能够有所进步不进则退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修福报不应该有满足的观念应该想到现生的所以好——身相圆满健康富足权位眷属美满等是由于前生修福而来因此在有福报的时候不论是有地位或是金钱都应该为自己积福不要任意浪费防止将福报用到不相干之处则自然不会走下坡路了应该想到既然目前有这样的福报是来自前生所修那今生更应该好好广修福德而应该有不满现实要求增进的观念不仅自己要广修布施等见到別人布施也应该随喜若能今生培养福报来生必然有更好的环境及因缘譬如现生多帮助人多接引人多布施于人等都可以增长自己的福报种下善因来生自然可得善报所以一个人有了福报却不可因福报而走错了路固然这福报是属于他自己的我们不能说福报不好而应该说不可将福报错用福报能好好利用则是越用越好这是大小乘的不同之处小乘人有时觉得有钱的烦恼多于是便将钱倒入海中免得麻烦依大乘说我们应借此钱财做更多的善事所以大乘佛法对于福报不但是无有厌足并且还要设法增进福报高深的尚且要与般若相应因此福报是越多越好广大到成就圆满的报身

我们的智慧从何而来呢前面已说过般若由多闻——学问而得有些信行人学佛不一定要广学多闻平常只是听师父讲些开示就照著去行不多研经论由于他信心具足精进修习也能开悟得智慧的另一种法行人将佛法说给他听他还要更深入地去研究思考这便是由学问入手既然二者同样可以开悟其中究竟有何不同如有人要到某个地方去他坐上车子由別人将他送到目的地因此侭管他到达了但是他对于沿路的风光却是不甚熟悉因此他引导別人的能力也就差了这如信行人佛法中称之为钝根另一类人在他起程往某地之前先要将沿途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等打听得相当熟悉了才起程前行因此他不但能够自己到达目的地也能接引教导许多人使大家都到达目的地这便如法行人佛法中称之为利根原则上菩萨是法行人不是急求解脱而愿长劫修行所以说学问庄严智从前大乘佛法盛行的时代如玄奘大师到印度时的那烂陀寺以及他回国后国内的几所大寺裡每天都是讲经说法无分大小乘或说修行轨则或说戒律等佛法可以说是盛极一时

就福报与智慧二者简单说来求福报应该是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对于现有的福报不可浪费并且要设法多多培养一个有福报的人不但生活不成问题并且无论他走到那裡都与众生有缘別人都愿意帮助他如此不论他自己修行或是度化他人都是一件容易的事反之一位没有福报的人除了必须为生活苦恼外走到那裡都与众生无缘并且也遇不到善知识不但无法度众生甚至想自己修行都不容易开悟则是更困难的事所以大乘法是尊重福德的

接著又问「若定及与慧彼云何庄严」则答以「心寂名为定知法名为智」不论小乘的定或是大乘的禅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真正修行求开悟者皆是不离于此二者定与慧是有严格定义的应将此二者的定义略予解说由于平常人容易将定误解为慧前面我们说到禅要有正知正念一心不乱是将心安定下来而并非蒙昧那是一种非常安静的心境在安静中的心境是非常明白的平常众生的心清楚明白了会陷于散乱掉举了一旦安定下来便会昏沉睡眠这都不是定定是一种修行训练自己将心安置寂然不动而却又明了

有些人稍微得到一点定的境界心境朗然清澈他便以为这就是慧了不知道任何一种定内心应该都是明明白白的有些通俗的说法认为心静便是定明白便是慧这是不大正确的慧是由修习止观而来所以我们应该说修止或修观止成就得定观成就得慧以修止达到定是心无二用将心制于一境如此方可得到寂然不动所以说心寂名为定这裡的寂并非涅槃寂灭而是非常地安静明朗

智与慧皆须由知法而来所谓知法就小乘而言是知苦或者是知十二因缘大乘法则是当知一切法空性所以定慧之定义不同实际上是由于其修行方法之不同而来不是因境而不同现在举个例子说明刚才我们说到的四谛其中的灭谛是慧所悟入的但我们将心止于灭谛或是将心止于一切法空性从心安定不动的意义上说这仍是定所以弥勒菩萨说定与慧或是有分別影像或是无分別影像有分別影像即是有对象的有分別如将心念专系于观想佛像这是有分別影像得定是定观察是(假想)慧无分別影像即一切法空性离于一切名相因此而将其心安定是定因观而悟入是慧知有分別无分別由观法性而证知便是胜义慧所以一个人本有的知与从观照而得的知其作用是不同的

初学者便是由此下手久而久之方能够止观双运定慧均等由于止观方法之不同所以「知法名为智」的境界自然与定也大不相同了

云何彼行处 居住止何相 彼行处云何 彼云何修行
彼行法空处 舍是彼岸句 彼行住四禅 修行脱众生

此处问了四个问题接著便是这四个问题的回答第一句的「云何彼行处」与第三句的「彼行处云何」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却是不大相同的前一个『行处』指所行之处问行在什么处后一个『行处』是指修行所安住所以二者并不相同

行菩萨法应该行于何处「彼行法空处」即一切法空是菩萨之行处我们的心行于某一境界即是心行法空是一切法无自性空而这须由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化而得知所以《金刚经》上所说到的种种不可得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如幻生灭所以生无来处灭无去处要说没有却是现成地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但是认真地追究起来却又一点实体也不可得就一个学大乘法的人而言证悟法空是最高的境界但在证悟以前要深刻的了解空性不但要了解并且要在心裡起观想在心中推求一切法的实性不可得现起一切法空性的境义这就是说在证悟之前必要先能够了解空理由信解空理而后修观胜解空理最后乃能证悟若执持世间之见解执诸法以为实有便不能通达大乘法之真义因为大乘法的根本是一切法本不生这譬如众生有眼病所见到的种种事物都是颠倒歪曲而不正确的为了能够正确地修学便必须先将自己的毛病一点一点地除去然后才能见到一切法的本相

所以一切法空必须由证悟方能得到未证悟的只是口说而并不实际知道因此要经闻修慧的历程闻慧是由听闻而后了解佛法思慧是思惟修慧则必与定相应由修观而后深入才能进入法空性的证悟所以修学大乘应该是无时无刻不在修学之中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从修而证无时不行在法空的境界之中

证悟不是廉价的突然得到的在证悟之前在思慧修慧阶段就先有些类似的经验这虽然不是真正地证悟到法空性但是也有一种相似的境界有了这种空性的胜解不论是布施持戒或是做其他种种事情内心总会不离于那种胜解空法之中菩萨的修行即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越来越向上而深刻彼行法空处便是这样的情形我们看了《般若经》便能了解这个问题那是任何情况事物都不离一切皆空的心行

接著问到「居住止何相」是问居住处回答是「舍是彼岸句」梵文中的『句』字与轨迹的迹字意思相近所以可把它当做『轨则』来解释彼岸即是指六波罗蜜多所以此地之彼岸句即以六波罗蜜多为其修行之轨则亦是以此为居住处此经在这裡有个舍字但另一译本上则无此字就全体看来此处的舍字是不必要的

问「彼行处云何」答以「彼行住四禅」即是时常安住于四禅之中我们必须知道四禅中最主要的是第四禅许多殊胜的功德都在这第四禅發现的我们切不可将此处的禅与禅宗的禅混为一谈四禅的禅本为静虑之义其中是定慧兼有的但此处的慧是欣上厌下的观慧不是通向法空之慧在这四禅中定与智是互相均等的所以也就容易启發真正的智慧了脱生死

修行四禅之定在尚未到达初禅而即将到达时必须先经历一个境界这便是未到地定这时已经是得定了就定法来说已经是靠近初禅的边缘了这好比是我们从乡下到城裡去起先路途上是一片荒凉的景色然后慢慢地开始热闹起来渐渐有了店舖于是我们便知道是靠近了城市但仍未真正的到达得到了未到地定后再向上一步便到达了初禅不过四禅的修行有几点是必须要注意的得到定后必须要能够舍掉若一直耽著于禅悦之中便不容易进步有的甚至还会退失所以得定后必须作这样的观察知道这定中仍有许多缺陷仍然是不彻底的应该设法求更进一步有了如此的认识才能够舍初禅而进入二禅而后三禅四禅现在的世界真正修行得定的人似乎不多这不是说修行的人少有些人的修行经验也是相当不错的但要得到四禅的境界却又并不容易因为四禅之修行必须要受持戒法也就是必须离欲即使想得到初禅也必须要『离欲恶不善法』对于世间的五欲之乐不可贪求种种吃衣著或其他享乐也必须要舍弃名利更是不可贪恋否则心在欲念上转无法到达初禅的境界第二不但要能够离欲还要远离恶不善法远离欲界的贪痴的烦恼因为人的内心若生起粗重的或相续的烦恼混乱冲动便不可能安静下来所以真正修习定法的除了对五欲乐不要去贪求外内心还必须要保持相当的宁静平淡不随便就冲动紧张如此修去方可能得到成就四禅之修行是共世间的一般世间的人都是注重贪求向外追求总觉得外面的东西才是好的但是修禅定的人则会感到外面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意思好的全在他自心之中有了这样的信念于是他对于外面的一切能生出厌离之心能将心向内安住一切功德便由静中显發出来经过初二禅而到达三禅其轻安与快乐世间没有任何一种快乐可以与之相比拟假使我们对定没有这些观念不舍向外的驰求五欲想要如何安定得到如何的境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关于四禅之修行其中内容很多大致可分成下列几点真正得到了初禅还是有寻伺分別的但它已得到离开了欲界五欲之乐的一种喜乐二禅的寻伺分別已无是一种更安静的状态离去了世间的分別而得更安宁的喜乐到三禅连使情绪稍有激动的喜乐感受都没有了身心完全是一种平静的安乐拿喜乐来说这是世间最殊胜的乐到了四禅连这些最宁静的乐都已完全没有而是一种最为平衡的内心状态这几点是我们学佛者所不可不知的尤其是年轻健康的同道们内心的信心很强若能够了解禅定的内容便可以觉悟到世间喜乐之不值得贪求而修习禅定的话不但容易得到定的经验更能从禅定的内心喜乐与相信真正彻悟的正觉的微妙法乐

菩萨修习禅定有多种目的有些是借禅定来启發智慧此由于真实的智慧要从禅定中引發的另一目的是借此来引發神通小乘的阿罗汉并非都是有神通的从《阿含经》裡我们便可得知许多阿罗汉都是并没有神通的有些人误解为只要修行开悟就可以得到神通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有的虽然定力浅但智慧却很深因此虽没有神通却能将烦恼断尽了脱生死名为慧解脱阿罗汉由于他定力较浅不能从根本禅引發神通得神通一定要修得四根本禅方可

所以得神通于菩萨而言是重要的譬如菩萨若有他心通便能立即了解他人的烦恼为人点破很快地就能令人起信或者是他人有什么病痛能够立即为人解决菩萨有了神通弘法的力量就大多了能适应众生的根机为他们说法这便是禅定的妙用一般观念中的『以定發慧』是以为修禅定便能产生智慧但事实上应该是以禅定做基础然后在定中修智慧这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至于有禅定便有神通的观念也是不正确的在印度也是先要有根本定然后依一些特殊的方法去修才能引發神通比如天眼通即是要先得定然后借著特殊的方便或是观太阳或是观光明等而后方能成就

下面接著说到「修行脱众生」是回答所问「彼云何修行」的在一般人的观念裡修行是为了自己了生死但若只是为了自己了生死那是小乘人的修行菩萨的修行是为了度脱众生为了众生而不得不修因为若菩萨自己没有禅定智慧神通等方便他没有度众生的力量怕就还要別人来救度他如何还能度众生呢因此越是悲心深重的菩萨就要越加努力地修福修慧修定求成佛道广度众生所以菩萨是为众生而学为度脱众生而修行这才是大乘的宗旨

云何是魔业 佛正业云何 造作何等业 得于菩提护
下乘是魔业 大乘为胜道 舍离一切恶 得于菩提护

这两个颂先问「魔业」与佛的「正业」之差別也就是想先认清魔与佛之分接著问「造作」什么业才能得到「菩提护」护的本义是保护在佛法中护就是「律仪」的意思在此可说一个譬喻若一个地方时常受到匪类骚扰为了防止骚扰起见就修筑了一座城墙或碉堡匪类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侵入了这个地方也就可保持某种程度的安宁同样地我们受戒不论是在家的五戒十戒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在受戒时能得到戒的律仪也就是戒体得戒是在受戒时从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在遇到犯戒因缘时便可与之对抗有的在染念初起时便觉察得到甚至在险恶的环境中还能有相当大的力量来抗拒罪恶保持戒行这种力量就称它为『律仪』也就是『护』现在问的是菩提(护)戒也就是大乘戒

答初二问说「下乘是魔业大乘为胜道」是恶者的意思教导引诱使你向后退一步这便是魔引诱我们堕落的固然是魔但另一种魔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处处为我们的利益著想譬如当你想發心为社会好好地做事为大众服务这时他便对你说(別人说或自己想)为社会还是慢慢来吧先把自己的家弄好再说古人不是要我们光宗耀祖吗如此便是只为自己不为別人又比如说有些人努力积德修福为的是希求一个好的来生于是又有人对他说对于来生我们晓得些什么呢还不如赶紧把握现生好好地享受一番再说把重点放在现生乐的追求上这便是魔就一个修行大乘法的人来说当这个人欲發菩提心时魔便显现了佛相菩萨相出家相长者相或是父母相(或是自己心裡想)也有在梦中告诉他成佛太不容易了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你还不如赶紧把握住此生好好为自己打算能够了生死就算是很好了这便是魔在《般若经》上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魔或者是现出声闻相对修行大乘者说你想成佛有许多人还不是与你一样先是發了大乘心修了许多时间到后来终于还是退证声闻圣果现在也生死已了总之魔就是当你想發大乘心时劝你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的所以这裡说下乘为魔业下乘即是声闻缘觉(及人天乘)对于学大乘法而言都可说是魔业所以『魔』这个字不一定是很坏的凡是使人退步不思上进的便可称它为魔不论它表面上看来是好是坏因此此处的魔与平常的死魔烦恼魔等等是不相同的『大乘为胜道』大乘是成佛的殊胜法门是根本而最究竟的

如何才能够得到菩提护也即是如何才能够安住于大乘戒中而无所违犯这便要發心「舍离一切恶」舍离一切的恶不善法如此便能使菩提之律仪得到清净菩萨戒向来是以远离一切恶造一切善与饶益众生等为其内容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才是善业应该利益众生修习善法如没有去做广义来说这便是恶不善法了

云何近善友 恶友何等相 云何平等去 舍离于邪见
若赞菩提道 善亲近彼人 菩提心善净 舍离恶知识
知诸业行已 修行正直见 舍离邪相应 此不失正见

此处提出了善知识与恶知识的问题偈颂裡的「友」作「伴侣」解包括了师长与道友在内在学佛的过程中应该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但何者为善知识何者为恶知识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区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我们知道了这是个坏人与他交往于我们自己有损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去结交这种朋友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初开始交友时并不知道这位朋友到底是好是坏往往以为这是善友谁知道事实上并非如此

下面又问到「云何平等去舍离于邪见」在这裡平等就是正去应作『见』解这是问什么是平等的正见什么是应舍离的邪见知道了平等的正见应该去好好受持知道了邪恶的邪见则应该舍离以佛法之基本来说不信因果业报或者相信有恒久不变的『常见』或认为此生过去一切也就完结了的『断见』等这都算是邪见而其中尤以不信(道德)善恶为最由于将是非善恶看成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能贪污时便贪污能抢劫时便抢劫不信善恶不信因果的便是最严重的邪见进一步的说凡是不正当的见皆为邪见如此在大乘法看来小乘法的见解也是不正确的小乘也可称为邪见有的经裡形容小乘人好像是一只眼睛坏了所见到的事物就难免有所偏邪

「若赞菩提道善亲近彼人菩提心善净舍离恶知识」这是答覆了善知识与恶知识的区別此处的善知识与恶知识都是就大乘法来说的如何是善知识呢凡是赞叹菩提道的便是善知识所谓菩提道便是發菩提心修菩萨行意欲成佛度众生者所走的大道發菩提心六波罗蜜多四摄法大悲利他者即是行菩提行所以赞叹菩提道者即是赞叹大乘对于这样的人应该亲近反过来说凡是赞叹小乘法世间法者就不要去亲近他们若亲近他们受了影响就不可能發大乘心而可能發小乘心行小乘行了若是专听人说世间法心就可能落到世间法去

古代的人著重身教言教所以必须要亲近善知识自从文字经典流行不亲近善知识由阅读经书也是可以得到正知正见的因此听闻正法从人以外若能够多读诵大乘经典久而久之菩提心与大悲心也就自然能够生起换句话说这些经书也就等于善知识若多读小乘经论或是世间学问的书籍即使是好的但时间久了就会忘失大乘甚至忘失佛法这裡只说到善知识而并没有说到恶知识但我们可以想见恶知识与善知识是相反的若是接近善法善知识受其薰染教化久而久之便能显發菩提心清净光明的德相也就自然会舍离恶知识了

「知诸业行已修行正直见舍离邪相应此不失正见」这是答覆平等见与邪见的问题什么是正直见知道一切业行也即是深信业报因缘方为正直见在佛法中行与业的意义差不多是身意的行动人类的一切活动是身意业所包括的但行与业二者之间也稍有不同之处只要是一种活动我们便可说它是行但业却牵涉到道德或不道德的意义上去任何一个身意的行为若是善的我们便称之为善业若是恶的便称之为恶业所以佛法中所说的业是牵涉到内心善恶意识的行动方可成立如说到前生后世也相信生死轮回生死为什么会轮回呢主要是由于业力所以说『业感缘起』证明我们众生的生死轮回也说明了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別有贫有富有苦有乐有自由的有不自由的有劳苦一生的有享乐一生的这一切只能由业来解释所以佛法中先要知道有善有恶接著便应该知道有业有报若不讲善恶业报而只讲因果则与一般的世间学并没有什么差別因为世间学也是要讲因果的佛法所讲的因果首重善恶业报佛法说业报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因为外道虽也是有讲业报的但在他们的观念中有个恒常不变的『我』存在造恶业时『我』便被带到地狱裡去受苦造了善业这个『我』又到天上去享乐不论受苦受乐都是这个恒常不变的我但是在佛教中这样的我是不存在的佛法说业报是无我的业报说必须先瞭解了这最基本的业性才能够安住于正直见

因此正见即是知善知恶知业知报而这善恶业报又是无我的若这样的观念都不明白或根本不信善恶不信业报或信善恶业报而信有自我那无论说什么——讲唯识或讲心性都不相干尤其是佛法所说的空空是就行业来讲缘起空缘起即是烦恼的起业感报就是业果的相属事由此而显现空性若是不谈行业如何能讲空呢《阿含经》说到的『诸行空』即是身语意上相续不断的活动所以空也必须从行业上说

知道因果业报方属正见更深刻一点便瞭解到三法印一切法性空这一切是一贯的所以这裡只从业行而讲到正直见有了正见才能舍离邪相应即是舍离一切与错误相应的见解而得到正见所以依佛法说人所以有邪见的生起是由于于缘起法没有正确的认识要如何才能离于邪见呢就必须从明白缘起来纠正种种偏邪《阿含经》裡讲到众生有有无见异见断见因此佛说『我离于两边说中道』中道说便是缘起不论是常见断见或者是有见无见皆由缘起之说而将其纠正过来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正见了所以说舍离邪相应此不失正见

云何护正法 及教化众生 彼方便云何 能得成菩提
精进护正法 方便能教化 舍离二边法 能得胜菩提

此处问该如何地「护正法」及「教化众生」要以如何的「方便」方「能得成菩提」也就是成佛成佛不外乎护正法与化众生但化众生不离方便有了善巧方便才能化众生方能够成就菩提关于护正法化众生的问题前面在说精进波罗蜜多时即已说过要以精进来护正法并以精进来化众生前面也谈到过护正法有二种方法一是自己修持正法使正法由自己的德行之中显现出来这是真正的正法另一种即是传布正法使正法能够流传于世间从而昌明广大这些在前面都已提到过了此处何以又提了出来这是另有意义在其中的这裡说到「精进护正法方便能教化」护正法要精进而要有方便才能教化度众生的方便就是「舍离二边法」我们知道佛法的中心指导原则是中道是不偏于任何片面的偏狭的或是极端的远离二边便是中道而菩萨应该是依中道来度化众生也唯有中道说法才能真正的化度众生在中国一谈到中道往往将它看成是究竟真理实相的別名实际上中道是一种形容词不论是就理上的证悟或是事上的修行方法都是恰到好处不偏不邪这才是中道因此要远离二边法才能度化众生

在这裡我们可以看看释迦牟尼佛所开示我们有关于世人所行不能合乎中道而沦于二边的例子佛成佛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时便说世上的人大概有两种一种为追求五欲之乐这类的人心念完全在五欲之乐上打转而不能得到解脱第二种为无意义之苦行这类人以种种方法来折磨自己的肉体学佛便是必要离此二边而行不苦不乐的中道所以中道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可以说是任何方面的态度都能够不走极端就理论方面来说除了了解世间法的真相并且要通达诸法的实相佛也说过世间的人一类执有一类执无或是一类执常见一类执断见执常见的主张死后仍有个我长存不变能够从今生延续到后生去执断见的则以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佛为了离于二边而说中道说中道即是说此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因缘所生法并由此中道的因缘法体悟到诸法的真理如如不动所以不论是世间的事情或者是修行的方法人生的态度佛都是主张离二边而行中道的化众生固然是如此自己修悟正法也应该如此

一个人若是体悟不够当他护正法化众生时往往难免不是偏有就是偏无或者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落于执著戏论之中对人生的态度不是标榜乐行便是标榜苦行佛当初出家修行时也曾经过在雪山的六年苦行而那种苦行真是苦不堪言吃的是一麻一麦等最少而又最粗劣的食物有时甚至不吃但是并没有开悟佛这才舍弃了苦行主义到菩提树下而终于体悟到了缘起中道的真理而开悟而当初的五比丘(起先尚未出家所以那时实际上是未有佛教的比丘)本来他们也是随佛修苦行后来见到悉达多太子突然变了好像是退了道心本来是不吃东西的这时却吃起东西并且还是吃乳糜这样的好东西本来是并不在意身体的清洁与否这时也到河裡去洗澡讲究乾净了

所以佛法之中决没有开示我们要我们去追求享受但也并没有要我们去吃各式各样的苦因此不论是自己修行或者是教导別人都不应该采取任何偏激或绝对的态度有些出家人有标榜不吃饭的不睡觉的但是不睡觉只是长坐不卧不躺在床上而已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完全不睡觉的佛本身也是一样地吃饭睡觉但是有的人好衣服不穿一定要穿破衣服好的食物不吃一定要吃粗劣的东西记得从前普陀佛顶山有位出家人就住在后山的山洞裡吃的穿的都是最差的有信徒到山上烧香知道有这样一位好修行人便拿了食物与衣服去供养他结果都被他拒绝这样的苦行是一个人自己愿意吃苦那并没有什么关系但若将这个当成出家佛弟子的典型看作标准的佛法那是错误的我们试以佛的生活态度为例佛出去托钵没有人供养时佛还是一样地欢欢喜喜回来或有人请佛去应供佛也并没有说吃好的他便不去了住茅蓬能自在住高楼大厦也一样地能够自在所以戒律的生活应该是平淡而较为清苦一些不应该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种种生活享受但也不一定要生活得非苦不可对于修头陀行的人佛的态度也是你自己愿意如此但没有表示非要如此不可

中道是佛法的指导原则不论是就事就理或者是生活态度皆应以中道行之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够护正法化众生

云何作智业 云何适意业 云何速受教 常恭敬右绕
无诤是智业 不起于诤讼 口柔软善语 恭敬而右绕

先问「云何作智业」智业即是智慧的活动智慧的表现也即是如何的活动及表现才是与智慧相应的「云何适意业」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适应彼此的性情这两句话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连上面的『智业』所指的是智慧理智方面下面的云何适意业指的却是情感与意志的活动但在事实上这二者是分不开的我们从回答的颂文中便可以看出来下面接著又问到「云何速受教常恭敬右绕」怎样才能迅速的接受教化而能经常恭敬地右绕我们知道绕佛是右绕的但佛法之中的右绕并不仅指绕佛而言如禅宗裡的永嘉大师往见六祖时便是右绕三匝

下面的回答首先是「无诤是智业不起于诤讼」这裡我可以举佛书上记载的事实来证明舍利弗的母舅摩诃俱𫄨罗起初离开家到南天竺去学习婆罗门教中最高深的学问当时他立志未学成之前便不将指甲剪去因此別人便为他取了绰号叫『长爪梵志』即长爪婆罗门他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得悉他的外甥已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于是他便去见佛佛相当客气地请他坐下长爪梵志开口便说『我一切法不受这也就是说世间的任何真理在他仔细考察之下没有一个真理能够成立的所以他一概不承认不但绝对真理不可能存在道德方面也没有一个绝对的道理标准从此看来他是什么都不承认于是佛就很客气地问他你什么都不承认那么你这个主张你自己承认不承认呢经佛这么一问长爪梵志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因为他既然说任何主张都不承认那么自己的这个主张也不应该承认才是他若是说虽然其他的主张都不承认但是对于自己的这个主张却是肯定的如此一来便是自相矛盾了由此可见他的话本身便是具有矛盾性于是这位大学问家当时就只有把头低下不能再發一言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世间的人往往抓住了一点自以为是真理于是看到別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凡是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那是错误的如此一来便争争吵吵此是理那不是理佛当时见到这种思想混乱的情况便说若真如每个人所想像的以自己的道理为对如果这样就算是有智慧的话那么世界上应该是每个人都具有大智慧了因为没有人会说自己的见解是不对的所以佛说那些好纷争的实际上却是愚痴的并非真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无诤』的所以对于长爪梵志佛更让他自己了解到他的主张是有所欠缺并不是正确的但却并没有与他相争论又如佛法之中说到的无常设若有人是主张有常的于是便开始争辩了但是在争辩之前应该是先把常与无常的定义分辨清楚否则两个人对于常与无常的想法不一致如此争来争去便不可能得到什么结论的比如说人从小到大经过了许多的变化因此我们一生几十年之间并不都是一样的但是仔细推究起来其间又不乏一贯性有著许多前后相似的地方于是执常的人便可以从其中说出许多的道理来而主张无常的人又可以从其中發挥出许多的见解如此一来争论便很难有个结束所以争论的人即使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我们却不能就此论定他所说的全属空谈因为其中仍然包含了他对于某些事理的体会只不过是他把某一点过于强调罢了

佛法要我们无诤事实上究竟的真理是超越了分別戏论的不在诤执之中所以究竟的智慧或证悟不是依靠争论得来的就佛法的缘起现象来说是有相对性的只要不强调不夸大不走极端则就某些意义来说这仍然是有相对正确性的如谈到世界上物质与精神的存在问题有人强调根本上只有物质没有精神又有人强调本质是精神没有物质如此争论不休但在事实上二者都是各自见到了某些片面都有他们的一点道理错就错在他们的偏执又如小乘中所分出的许多支系中有的主张有有的又主张无也有主张亦无亦有的若是不得般若波罗蜜也不能通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便很容易随著自己所研读的经论而说有说无或亦有亦无所以佛说世间智者说有我亦说有世间智者说无我亦说无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

因此真正智慧的表现是无诤就是对现象界各种思想各种理论都无所争论所以大乘法中有许多方便强调了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都是佛法的妙用所以三论宗谈到『上明诸法之实相下通诸法之妙用』向上一著真正明瞭了一切诸法之实相则超越了语言戏论如此不会任意地去执著于有或执著于无所以说到无诤是智业是要先从缘起法去瞭解才能融通有无既然有智慧能够无诤则彼此之间不起争执不必要的争论也就没有了相互之间也就能融洽相处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不论是有是无或者是世间法或其他的道理只要仍有一毫之善有一点意义存在则佛法都能够将其包容而并不唾弃因为出世的善法固然是好的而世间的善也是有用的至少世间善可以作为出世间善的阶梯在尚未了生死得解脱之前能够得生人天总比堕落恶趣好得多

上面问云何速受教常恭敬右绕回答是「口柔软善语恭敬而右绕」好好地说话使人听了欢喜不一定要板起面孔来说合理的话也是要爱语对方才容易受教所以我国古人的「循循善诱」也就是在言语之中令人感到你对他很好于是就愿意接受你的教诲而后终能慢慢将其感化但这不是要人一味地奉承他人令人欢喜主要的是指说话的口气态度这样方可令其受教一个人若是能够使別人愿意受教那么这位受教者对他一定是相当地恭敬一方面一个受了教的人若能好好去做则也能令他人对其产生恭敬心

道是何等相 云何是非道 云何能安彼 叵思众住道
六度为正道 下乘为非道 学方便智已 令众生住道

这裡提出了「道」与「非道」的问题『道』本解释为路凡是平平坦坦能够使我们到达目的地的便称之为路而凡是弯曲的危险不平坦的甚或是一条死路我们便说这不是路因为它不能令我们到达目的地修行的种种方法都能使我们达到目的我们也将其称为道下面接著又问「云何能安彼叵思众住道」大乘佛法不只是求自己能走到目的便了还要使其他的一切众生安住于正道叵思众即是无量无边难以计算思议的大众

我们说一个人用功不得法便说他没有上路当他摸索到门径之后我们便说他是上路了佛法中修道亦然能够上了路而后便安住在这个道上因此这裡便先问清楚了道与非道的分別因为若走上了非道则或许会跌跤或许有危险或走不通同时不但自己走在这个道上也要令众生安住于这个道上「六度为正道」六度即是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能够由此到彼小乘法中是以八正道为正道而大乘法固然是法门无量但仍然是以六波罗蜜为其纲要所说的菩提道也就是指六度大乘之中的「非道」即是——小乘的声闻缘觉者的修法因为以声闻缘觉之心来修行者是急急于为自己了生死则走不上大乘的路因此无论如何地修行都无法达到大乘法的目的这裡是站在大乘法的立场来说的就小乘法而说『八正道』已经是正道了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使得众生安住于道「学方便智已」即是要有方便及智慧佛法之中的智慧大略可以分成两类一为般若慧一为方便慧二者之不同在于般若慧重于启悟证悟诸法的本性方便慧除了悟证诸法本性之外更能發动种种妙用有了这两者才能使众生安住于大乘道上

佛法常说『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即是要契合于真理而契机则是要适合于时代环境以及来听法者的个性没有这二者是不成的因为若是只能契机而所说未能契合究竟真理也许大家听了感到欢喜信仰的人也有许多但是不能通到深处不能令人得解脱反之如果对于真理的体悟已相当的深刻但方便却不够的话教化众生仍然是没有办法以小乘圣者为例如阿难目犍连等他们都是有了大智慧有种种的方便善巧教化了许多的众生而若只是著重于自己修行如周利槃陀伽也证到了阿罗汉但是由于缺乏善巧方便因此往往对于众生的教化發生不了什么作用所以方便与智二者是先有方便的引导而后才能将众生引至究竟真理若缺其一则化导不了众生

云何得大富 云何获大利 宝藏为何在 云何满众生
七财为大富 寂静为大利 陀罗尼宝藏 辩说令充满

此处及后面接著的两个问答皆是以世间的事情为比喻以显出大乘法的如有人能得大富大利并且还要宝藏样样事情都能满足那是人人所羡慕向往的因此这裡便问我们应以何者为大乘法的「大富」「大利」「宝藏」与「满众生」回答中说「七财为大富」佛法中以七种功德财为大富如没有功德即使你现在相当有钱但就佛法看来却是赤贫如洗所以我们必须先看看自己佛法中所说的功德财我们究竟具备了几种缺少了几种或者某一种功德财我们究竟是具备了几分

所谓的七财第一是信财亦即信心信心侭管有程度之不同但若一个人对三宝能起信心内心便感到非常地安定与清净那么这一项功德财便可说是非常地具足了若一个人虽有些信而缺乏真实的信心内心仍然是时时感到徬徨空虚觉得苦恼混乱那么这种信仰虽不算赤贫却也称不上是富翁第二是戒财在家居士的五戒受过菩萨戒者的菩提心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受戒而后持戒戒财的多少便是视个人对于自己戒行坚持的程度而定第三是闻财这是由听闻正法对于佛法瞭解的多寡而定不过这倒不一定是要读过多少的经典或者是必须样样都晓得主要的是指佛法的中心思想尤其是无常无我一切法不生不灭生死轮回的道理《法句经》偈说『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这便是说明了一个人即使活到了一百岁竟然连无常的道理都不晓得那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第四是施财布施最主要的是必须要有舍心布施的功德并不在于数目的多少而是在于舍心的大小否则贫穷的人岂不就无法与富人相比了第五是慧财这裡所指的是修观成慧是真正的智慧这一个功德宝是偏重于出世的第六是精进财精进是止恶行善的一种努力并且是有著不厌不倦的精神第七是惭愧财见到別人有什么长处而自己没有或者是反省自己尚存留著多少的不良习气因而便生起了惭愧心所以惭愧心是离恶向善的一股很大的力量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便是惭愧心一个人若具足了上面所说的这七样功德在大乘法上他便可算是一个大富翁了

云何获大利回答是「寂静为大利」小乘法裡称赞阿罗汉是『逮得己利』也就是说他已经得到了自身的利益此处利的意义是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世间财利而指能够离烦恼得智慧证真理而以此为学佛的真正的利益所以说寂静为大利寂静是指烦恼以及与烦恼相应的事物不起而能够心与真理相应有了这个那么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可相应成为佛道永远不会忘失唯有这才能算是利世俗的财利算得什么呢

宝藏为何在「陀罗尼宝藏」宝藏即从前有钱的人将金银珠宝等物埋藏在地底下后来的人挖地时挖到了便说是發现了宝藏亦可称之为伏藏那么佛法中是以什么为宝藏呢陀罗尼即『总持』之义共有四种法陀罗尼即文字陀罗尼听法之后便不会忘记随闻能记所以说陀罗尼是一种力量能够保持它一切都能够记忆但如只忆持些世间事理那只能算是小陀罗尼第二是义陀罗尼即能够了解通达义理并且予以相互贯通所以大乘法的一个特色便是『统一切法』统摄一切法这正是陀罗尼的特性能将一切摄住不失若在义理方面能够如此便可由一个义理而通达到其他方面的义理豁然贯通融通无碍第三是咒陀罗尼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或是在因地的鬼神夜叉罗刹他们都各有自己的咒语持诵起来都相当灵验其实在佛法上说来修行到了某一个程度便能够所说的话都灵验所以在南传佛教的波罗蜜多中有一『谛语』波罗蜜多即是菩萨所说的话能够句句兑现语言的本身便有一种力量以世俗的话来说他所说的话灵得很所以密宗裡说一言一语莫非秘咒第四是胜义陀罗尼这是与证悟真理有关的证悟胜义谛于一切法得通达才是最上的陀罗尼为什么称这四陀罗尼为宝藏呢因为它能将佛法的珍宝都保存于库藏而不失或听法而能够记忆不失或于义理明瞭贯通或以咒语产生加持感应的力量或悟入胜义陀罗尼这个宝藏当你能發现时便会感到有数不尽的功德宝物将永远属于你

接著又问云何满众生「辩说令充满」这是说由辩说而使众生得到满足辩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四无碍智』或『四种辩』一个人想要教化众生使他有所得必须要能言善辩有的人虽然会说话能够把话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言谈中并没有什么内容有些人讲话很有内容但却口才平常则亦不能發生什么作用想要真正能够满足众生佛法的需要必须具备下列几种法无碍这裡的法即佛法中所讲的种种事物如色识等都能够通达无碍义无碍对于法之中所包含的义理能够了解无碍比如无常无我不生不灭的道理或者是布施持戒等所含的意义这些都是法的意义有的人虽然义理不通但是对于事相却记得很多比如说到五蕴他便能够立即说出五蕴是色色法又可以分成显色表色形色等等知道得非常清楚但是对于义理却没有真正的了解也有人是正好相反的辞无碍说法必须要使用言语辞藻有的人义理相当通达对于法的了解也很透彻但是说出来的话却是不够文雅或是辞不达意所以辞辩无碍也是很重要的乐说无碍即是随时能够随机应辩适应众生的根机当一个人对于法以及义理都已具有充分的了解或者是以口来说口才相当好还要能够已具适应众生的根机能够以种种方法来说明必须如此才可以算是辩才无碍才能够满足众生的愿求而使他们在佛法中能有所得因此这裡说辩说令充满

彼父母是谁 亲族何等相 侍从有何相 严饰智慧者
慧母度彼岸 助道法亲族 诸善根侍从 庄严于智者

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族侍从等等在佛法中菩萨应该以何者为父母亲族侍从呢一个人为「父母」所生而「亲族」则包括了家属亲眷在内凡是跟随他的人为他到外面去办事的人或者是当他创立了事业在他手下工作的人都可以称为是他的「侍从」「严饰智慧者」如一个人父母健在而家族又很兴盛当他出去时又有人跟从很显然的这个人在社会上必然有著相当的地位并且受人尊重的这便是严饰的意义若年纪轻轻便双亲去世没有什么家族亲戚也很少出门时更是孤苦伶仃一个人这样便显得寒酸可怜当然谈不上什么庄严了当佛说法时有许多的菩萨大比丘僧天龙八部等来听法如此就庄严了法会因此菩萨修行也必有所庄严这裡就是以世间所熟知的这些人事关系来做比喻而问到菩萨究竟以何者为佛法上的父母亲族侍从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凡是向无上菩提精进的有情皆可称之为菩萨龙树菩萨说『有智慧分则名曰菩萨』这便是说明了菩萨必须要具有智慧的气息菩提的气息然后慢慢地开了悟证到了菩提智慧的所以有智慧的菩萨是以种种功德来庄严菩提的

世间人各有其生身父母我们之所以生死轮回不得解脱也是有父母的一世又一世地出生实是由于『无明为父贪爱为母』那么菩萨究竟是从何而来从何而生菩萨的呢「慧母度彼岸」智慧乃菩萨之母菩萨由智慧而生经上说菩萨以般若为母以方便为父也有说以般若为母以菩提心慈悲心为父不论如何说般若为菩萨之母没有智慧绝对产生不了菩萨而事实上般若不仅为菩萨之母并且也是佛母没有般若也产生不了佛《大般若经》中就有一品名为〈佛母品〉专门说明此事不仅如此即使是小乘圣人不论他得到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莫不由智慧而来所以可以说一切圣人皆由智慧证悟真理而产生因此有了智慧再加上菩提心慈悲心与方便善巧才成其为菩萨若没有慈悲方便与其他的功德庄严而只有厌离心只求个人的解脱了生死则仍然是只限于小乘的范围而没有菩萨的气息『般若』一词是通于大小乘的但在有些经裡提到般若是专属于菩萨的因为般若的真正意义是包含了慈悲心与菩提心这裡的慧母度彼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为母的意思

问亲族何等相「助道法亲族」助道法或译『菩提分』所指的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这三十七道品就好像菩萨的亲族一般我们知道亲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有著很密切的关系或者是血统上有所关连或者是大小事情都能相互帮助因此菩萨虽然是以般若为母方便为父但是与菩萨的功德最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这些三十七道品菩萨须借修三十七道品而助成一切波罗蜜多的圆满所以说助道法就是菩萨的亲族平常往往有人以三十七道品为小乘法但是就大乘法来说它亦是属于大乘法的只不过是将之称为『助道法』是导向大乘终极之波罗蜜多的

问到侍从是什么回答说「诸善根侍从」各种各样的善根就好像是菩萨的侍从一般所以当菩萨的善根越多他的侍从也越多拥护的人越多那么这种种善根究竟是些什么呢就一切众生人人都有的善根来说大约可分成三种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善根每个众生即使是没有相当深厚但总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点不过就修行的意义来说主要是以信慧——五根来做为善根的约广义说一切的善法无论是人天善法声闻缘觉的善法或者是大乘善法凡是能资助菩萨圆成法果的都是大乘法中的善根

因此菩萨以般若为母助道法之三十七道品为亲族诸善根为侍从凡有此种种功德庄严而成就的菩萨便是最崇高最伟大而堪受人天敬仰的菩萨并非由于他叫做菩萨我们便尊敬他菩萨之所以庄严伟大受人尊敬实由于他具有这些功德内涵若缺乏了这些崇高的慈悲智慧庄严则也就不能够算是菩萨了

解法无我已 慈心普遍世 无我及与慈 是义云何等

般若是证悟一切法空的智慧菩萨既具有般若智慧则必然是证悟了一切法空性与无相的但菩萨除了般若智慧之外却又必须具有菩提心慈悲心凡见到众生的苦难则油然而生拔苦与乐之心般若所指的境界乃是空而慈悲则为有(见到一切众生的苦恼)照我们平常的想法这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矛盾了有此无彼有彼无此我们知道便是无我人空法空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而慈悲心却是想到众生的苦恼心目中却是有『人』这样有了空般若便没有了众生有了众生的苦恼便没有了空那么般若与慈悲要如何才能相应呢是否有了智慧便没有了慈悲有慈悲便没有智慧或者同时能够兼有慈悲与智慧二者呢根据我们的眼睛与耳朵来说眼睛是用来看东西耳朵是用来听声音能够看东西的便不能听声音能听声音的便不能看东西那么般若与慈悲二者是不是也像这种情况呢这两个观念又该如何才能配合得起来这不但是个理论上的问题也是菩萨心境上一个实际问题

这个偈颂我先解释一下问题的意思「解法无我已」也就是瞭解一切法无我包括了法无我人无我经上常说到的无人无我无我法便是一切法的真理「慈心普遍世」把慈悲心普及于一切世间众生舍四无量心是要我们对一切众生都具有慈悲心能做得到多少姑且不论但首先将慈悲心遍一切对一切众生无不具有慈悲当然这一点在实行上只能由小而大先对自己亲人慈悲而后才能慢慢扩大范围到一切众生身上「无我及与慈是义云何等」无我与慈这两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应呢佛法中说到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与智慧平等呢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比如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等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指的是什么在这裡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別才能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后还能够有慈悲心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發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这便是慈)既然缘众生而生起那又怎么会是无缘大慈般若与慈悲如何能合得起来呢

佛法中慈(悲)有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众生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独立自体比如当见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内心中会有种种感想他变老了变瘦了或者是变胖了等等总会把他当做是固定的个体而只是瘦弱或肥大似乎这个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众生总是执著于他各人有他的实有自体人人有此观念以这样的认识再来起慈悲心便是众生缘慈众生缘慈修得慈定的可以得生梵天第二种是法缘慈其境界的程度较高已经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所见到的个体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人还是人狗也仍然是狗但他了解到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个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说他已经体解了无我的真理但是无我并没有抹煞众生的生死轮回生死还是生死轮回还是轮回众生还是众生不过其中没有了实我只有『法』的因缘起灭而已佛在《阿含经》裡便说到人只不过是六根和合除眼意之外要求『我』是不可得的佛又分析人不外是色识五蕴和合或者是不外乎地这六大结合起来便成为人此外求人再不可得所以佛一再宣说除了法之外根本就没有如外道所想像的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如此一来好像只有几种元素只有法而没有了众生这在佛法便称之为我空没有真实的我而只有诸法因缘和合的假我而已如此见到众生侭管他没有我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烦恼造业受果报一下子得升天上一下子又生在人间欢喜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苦恼永远是在那裡哭笑不已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则为法缘慈这在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大多数的人所具有的是众生缘慈若谈到众生的苦恼总想成有个实实在在的众生在那裡苦恼著

法缘慈必须是在证悟了声闻乘的圣果以后而起的慈悲心但这还不能一切法空与慈悲相应在证得圣果的虽决定不执诸法实有但心目中的法还是呈现实有的形相如对六根五蕴看成实在存在著的没有证得的学者就会在法上执著而成『法有我无』的思想举个例子来说平常人见到书便会把书当做是实实在在的而法缘慈的人便会了解书是一张张的白纸装订起来然后在白纸之上写了黑字同样是书本它却可以是令人起恭敬心的经典也可以是一本普通的小说甚或是一本禁书等等因此知道书本是不实有的但是他却执著于那一张张的纸与那些黑字认为它们是实有的所以小乘人多数认为除了法之外假我是不存在的法缘慈就是这样虽然知道众生无我但却有众生的假相否则连众生相都没有了怎么还会起慈悲心呢法缘慈就是二乘圣者的慈心依凡夫境界来说已经是相当地高深而不能得了

最高深的慈悲是『无缘慈』小乘人所执著的法在大乘人看来依然是属于因缘和合的我们的身心活动依然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变化那么不但众生是由因缘假合即使一切法也是由因缘假合这样才能够了解到一切如幻如化并没有真实的众生与法在我法皆空因缘和合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众生还是要作善生天上或是作恶堕到恶道享乐的享乐痛苦的痛苦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不得解脱菩萨便是在这个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如有一个人很早便去就寝了不久之后大家听到他的惊惧喊叫声跑去一看知道他是做了恶梦但是叫他却又不容易叫醒这时我们就很容易地想到他梦中所见的明明就是虚幻不实有的东西但是他的痛苦却又是如此真切如此深刻菩萨眼中所见到的众生沈溺在苦海中便是如此的情况

因此菩萨并非见到了真实的众生或真实的法而起慈悲心的他是通达了一切法空之后而起慈悲心的这便叫做无缘慈在一切法空的深悟中不碍缘有还是见到众生的苦痛只是不将它执以为实有罢了到这时般若与慈悲二者便可说是合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所以又叫它为同体大悲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而就在这平等中没有了法与众生的自性而法与众生宛然现前即空而起慈这便叫无缘慈所以讲到佛菩萨的慈悲这其中一定有般若否则便不成其为真正的慈悲讲到般若也必须包含了慈悲否则这种智慧也就不是佛菩萨的智慧了下面接著的三个颂子都是用以说明这个问题的

若解知于空 彼自了无我 是为最上慈

假使能够通达了「空」自然也就能够「了」达「无我」的意义因为空与无我原来是相通的不过小乘经上说无我的地方多而大乘经上则多说空空有两种一为我空一为法空无我有两种一为人无我一为法无我此二者的实性是一样的但小乘人了解『无我』却不一定知道一切法空此由于通达了无我在众生位上他了解一切众生没有实性只有假我就能断我我所见得解脱也就不再深求了解法空了大乘重在法空只要了解法空则必然能够了解无我的道理因为法尚且是空何况我呢

多数小乘人只观察自身五蕴六根六界等等没有实我便能够断烦恼了生死若能将此再深入观察他自然能够了解到法空的境界但由于他自身的生死已了便认为所作已作没有必要再加以观察因此便不一定证到法空的境界而大乘人不但观察自身并且也观察外面的一切法不但关心自己的身心同时也关心自己与其他众生之关系以及众生与世界之关系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如此自然就能通达于空也能了解无我的道理「是为最上慈」这就是最上的慈悲也就是无缘慈菩萨通达了一切法空之后见到一切众生明明是什么都没有的——生死本空却要将其执著为实有因此而生起了我执法执而苦恼不已佛菩萨从毕竟空寂中能怜悯众生在生死轮回而加以救护解决则是最上的慈悲下面的颂子是对于众生生死轮回的问题加以解说

今世知于空 未来无有来 诸行性如是
业报亦如是 云何而有生 第一义无是
亦无有去者 入于世谛道 说业及业报

经上只说到今世与未来而没有提到过去这只是简要的说法有今世与未来也就有现在与过去所以事实上是包含了过去的「今世知于空」今世可以说是现在也可以说是当下或者是从生到死这一生之中都可以将它说成是今世这是说今世众生与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成在我们的现生中我与法皆空「未来无有来」这是通过了对于三世的观察过去的既已过去当然是不可得而未来的则还没有来既然没有来则更谈不上有什么实性了现在依时间上来说是『刹那不住』的没有一个决定性或是安定性的东西由此可见三世皆是空的比如有一个人他前生是得生于天界但是当你问他天是什么天界早已过去就没有法子回答了当我们问他来生往那裡去他或许回答希望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未来往生极乐世界现在还没有实现——也就说不出未来的事实再问他今生得生为人人又是什么也无法说出到底什么是他真正的自我因为都不能代表他的『我』我们的细胞无时不在变化我们的心更是瞬息万变如此看来根本就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我的以我来说是如此法亦是如此如我们的眼根本来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的我们从外面所见到的只是眼皮眼珠而已由于它能够见我们才知道有眼根的存在但说到见必须有所见之物若没有青白这种种外境我们眼根的作用仍然不知道在那裡有些在土裡出生的动物它在土裡生长眼睛根本就已经作废了为什么因为在黑暗之中根本就没有了见的作用久而久之眼睛的功能也就自然消失了像这样的众生若是将它放在地面上根本就等于瞎子所以见的作用并不是固定有了这个作用它是需要在种种条件之下才能显现它的作用由此可见一切都是在如幻如化因缘和合之中而生起的作用固然就世间法上来说我们既可以看到又可以听到但我们对于事物的真相却应该有切实的了解就以『见』来说当因缘和合之时可以见到外面的事事物物但是若将眼睛闭起或是将电灯关掉则『见』的作用也就再也發生不了借此事例我们也可以瞭解到一切法的作用与体性莫不如此

所以这裡便谈到了『诸行空』由于是行所以就是空的「诸行性如是」诸行是身心的活动这些活动若是具有善恶性质的则称之为『业』而业也是本性即空不来不去如幻如化的因「业」而感得的果「报」即是因果关系此种关系亦是如幻如化为什么要如此说呢因为前面曾经问到慈悲与空如何才能平等相应——并存不悖回答中说到不要把众生看成是实有的东西也不要把众生所具有的法看成是实有的法因为众生只不过是诸行和合的假名我们既将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行而诸行又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这样一来诸行本性空而众生本性亦空但空是没有实性不是否定现象所以众生仍是众生诸行仍是诸行凡了解诸行空便可了解众生空了解众生空也可了解诸行空

接著又说「云何而有生第一义无是亦无有去者入于世谛道说业及业报」诸行与众生既然都是本性空身等诸根为什么又会發生作用呢第一义无是亦无有去者即是说明了众生与诸行本性是空的鼻等诸根亦是为空的这是站在第一义的立场来说以第一义来看这些都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入于世谛道说业及业报』如站在世俗谛的立场才能够谈到业及业报所以在第一义是空而在世俗谛则是如幻有《阿含经第一义空经》裡说到业是不来不去无作无作者但依世俗法来说则是有业及果报这便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等十二因缘法

照上面那样说可能会引起误解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是截然不同的在第一义谛中我空法也空而在世俗谛中则是我有法也有但事实上这两者并非是两回事世俗谛是就世间人所共通的认识来说明许多现象由于每个人的生理与心理构造大致上相差不会太远因此对于一种颜色称它为红色大家见到时便说这是红色而不会随便说它是黄色或绿色黑色等这便是世俗谛——世俗的真实而第一义谛是将世俗所已肯定的东西加以推究比如说推究这红色究竟是什么因此凡是追求其究竟的便可称之为第一义谛到后来追究到它们是没有实性不可得

《般若经》上佛与须菩提即说到众生不可得六道轮回亦不可得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可得菩萨与佛也不可得甚至连无上佛果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就第一义谛来说若是就世俗谛来说仍然是因缘如幻假有的否则修行便失去了意义由此可知在第一义谛中一切不能安立而世俗谛中则一切皆可安立这两种情况实际上便可以大乘法之中所说的『如幻如化』即『幻有』来包括之比如见到阳燄每个人站在远处看来都会认为它是一潭水并且还会在那裡波动但是走近一看却是什么都没有当你仔细看清是什么都没有再走到远处去看它又是明显地呈现在那裡这便是幻化

又如我们拿个玻璃杯将它注满清水拿枝笔放入杯中立刻就看到笔杆变歪了自己看了不能相信找其他许多人来看亦莫不如此但是把笔从杯裡拿出来则见还是笔直的这便是幻化因此所谓幻化即是如幻有而如幻有亦即是空空有的关系便是如此所以在《般若经》裡佛说不但众生六道轮回菩萨佛等是如幻如化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如果有任何东西即使是超越了涅槃的也要说它是如幻如化这裡主要是说明空慈悲与般若是不二的平时我们听人说『二谛无碍』实际上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它是相通的或是不相矛盾的菩萨由于以智慧观照一切众生皆不可得而同时也见到了众生在那裡受苦或是受乐因此他是可以在同一个心境上看到这些的这种在同一心境上现起的情况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天上的月亮我们有时见它跑得很快但是经过慢慢地观察我们可以發现并不是月亮在跑而是乌云移动太快所产生的错觉侭管我们知道月亮实际上并不是如我们感觉到那样地在跑而眼中所见到的月亮却好像是在跑的这就是在同一个心境上所产生的两种不同认识菩萨的二谛无碍可以这种情况为比喻去理解

若空与无相 及无愿解脱 一相同无相 云何而生道
空即是无相 以无相故得 一相同一义 故说解脱门

这裡提出『三解脱门』的问题什么叫做『解脱门』呢凡是依此修行而可以得到解脱的便称为『解脱门』门本是可以借之出入的三解脱门所指的即是三种观法无相无愿佛在经典之中曾经开示我们以空可以达到解脱有的说到无相或无愿可以得到解脱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三条路可以使我们走向解脱就这一点大小乘的观点便不相同了小乘人只看到了文字的表面把空无相无愿当成是三回事比如有人因体悟了无常与苦的道理而得到解脱的小乘人就把它归入了『无愿解脱』此乃由于一个人一旦体悟了无常与苦之后就不再有生死轮回的意愿不造业即可不受生死这就是「无愿解脱」如果是由于了解空无我无我所而得到解脱这就是「空」解脱这样看来空解脱与无愿解脱似乎是不一样的再谈到离一切相没有了色法相没有男相女相不生不住不灭如此离一切相而得到解脱即是「无相」解脱小乘的三解脱门确实是三种不同的观法但在大乘法说来实际上解脱之门只有一个乃是不二解脱之门平时常说的『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便是说明了我们初学之时有多种方便善巧但是到了解脱的阶段则只有一个法门并不是这个方法可以得到解脱那个方法也可以得到解脱因为众生之所以会生死都是由于同一原因所以解脱的方法也是一样的所以《法华经》裡说『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只有这一扇门并且这扇门并不广大因为若是广大无边的话则人人都可以通过但人却必须经过这扇窄门才能解脱三解脱门实际上只有一门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裡说到『三解脱门同缘实相即三种解脱所观察的对象都是诸法实相只不过在说明时将它分成这三者事实上一切法空即是无相若仍然还是有相则便不成其为空了所以真正的空一定是无相的当能够达到空与无相之后则自然不会再造业受果报无作亦即无愿所以这三解脱门实际上是平等的是同一回事也是不二的不过众生往往有种种执著当佛对他说欲求解脱必须观一切法空他能够观一切法空但又却执著于空相因此佛又告诉他观一切法空之后连这空相也不可得所以要无相当他知道了无相的道理对于外在的一切境界都能抛开但是内心的执著却仍然是放不下因此佛再进一步地对他说不但是外面的一切相不可得内心的种种意愿思欲也是不可得的这便是无愿因此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按著空无相无愿的次第来说的但只要我们对这三者有所了解便可知道实际上是同一回事所以说三解脱门是「一相同无相」是平等无二无別的可能有人会發生了疑问这一相的一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东西或一个原理一相即是无相一切相不可得

接著引起另一个问题「云何而生道」道是修行的方法凡是依此而得解脱的即称之为道如诸法真理一切都是无二无別不可得的那么如何能够依此而生起道能使众生得到解脱呢照世俗的观念总要有『二』才能说由这裡通到那裡若是一切法平等不二一相无相如何才能说生起正道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呢

现在先将答覆解释一下「空即是无相以无相故得」我们知道空就是无相也就是无愿『以无相故得』就是以无所得而得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无所得为什么还有所得呢我们翻开《大般若经》可以见到通篇几乎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若是以有所得心则必然是毫无所得有所执著即无法解脱以有所修之心来修则不能修如果能够无所得无所执著这便是修这便是得因此正由于是一切法空——『一相同无相』所以我们才能够修得才能够了生死《般若经》裡记载了富楼那与须菩提等讨论菩萨是由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照我们的观念来说菩萨是由三界出于三界然后到达佛的位子但是若真有三界可出佛道可成的话那么菩萨应该是连动也不能动了正因为没有三界可出佛道可成所以才能够出三界而成佛也就是因为是空无相无愿所以才能够得所以说「一相同一义故说解脱门」若我们能够一相无相就可以得到解脱

众生无始以来颠颠倒倒处处执著因为执著所以不得解脱并非有什么东西不让我们解脱而是我们自己不肯解脱执著就像绳子将我们綑住惟有当我们了解了一切法空在一切法上不起执著才可以得到解脱如有个人拿著竹竿想走进城门无论横著拿或直著拿都无法进到城裡去但他只要把竹竿放平把竹竿头向著城门就可以毫无阻碍的走进去佛法说一切法空并非是有样东西在那裡让我们将它取消所以并非是某个人喜欢空他加以探究而后通达了一切法空而是法的本性如此因为一切法本无相所以众生才能得到解脱否则解脱便是不可能的事

云何观于空 云何观众生 空及与众生 云何而得生
智慧观于空 方便观众生 大悲以教化 趣向于涅槃

这裡讲到了空与众生的关系佛法上说众生是如幻如化没有实性的本性自无所以众生即空而毕竟空之中却又不碍众生因此这裡问要如何来「观众生」又要如何来「观」「空」「空及与众生云何而得生」生即是现起的意思答覆说「智慧观于空」用观空的是智慧亦即般若来悟入空义观众生的是什么呢「方便观众生」方便并不是普通行个方便的那种方便而是智慧的巧妙运用般若是通达一切法空而方便却是通达一切如幻如化的有经上称般若为根本智称方便为后得智亦有称般若为如理智方便为如量智众生虽然本性是空但亦是如幻有菩萨的程度有浅有深最初时是将这两者分开的当般若现起时可以证悟了一切法空那时是不见有众生的等到方便智生起时照见众生却不能证悟空行在理论上是可以了解空有无碍只是证悟到那境界又是另一回事如修行的时间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将这两者合而为一这种空有无碍的境界对于菩萨来说必须是相当高深的程度方能够做得到而且必须是成佛才能够究竟圆满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裡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生般若智慧悟入毕竟空时即离一切的分別戏论离一切见而当方便智从空之中现起有时则『严土化生』可以庄严清净的国土世界度化众生这都是方便善巧所以菩萨在最初的阶段是有出有入到后来才打成一片『智慧观于空方便观众生』有了这两种的智慧而后「大悲以教化」由于众生本性是空只因为颠倒才会在生死之中流转不已菩萨以大悲心来教化众生使他们得解脱而终能「趣向于」不生不灭的「涅槃」涅槃即是大解脱亦即一切修行的终极归宿佛也是具备了这两种智慧只不过佛能将此二者同时生起并且究竟圆满

无生无有起 一切法如是 云何生诸行 应当解此义
无生与无灭 是智所行处 从于誓愿生 此方便所建

这裡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众生的身体有生而后有死这是必然的事我们如果起烦恼造业则死后还有生生后还有死如此一生又一生永远解决不了一般人以为死了以后则一切都结束了如果真是那样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但问题却是死后还要再生脱离不了无边的苦痛永远没有一个终止因此佛教人以『了生死』的方法所谓『解脱生死』一般说来即是『前蕴灭后蕴不生』现有的身心组织到死时可以说是完全解散了不再因业而生起后有便完全没有了苦痛这在小乘说来就是『灰身泯智』

有生必有死这是一定的道理想不死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生不生则不灭如海裡的波浪一个接著一个没有停止的时候波浪之所以生起乃是由于风的吹动假使能够将风的作用停止没有一丝的风那么风平则浪静不再有波浪因此谈到涅槃的境界总是针对我们这以自我为中心的身心组织由于有生则有老病死因而有种种痛苦烦恼贪嗔痴等种种问题而死后仍要再生尚未了生死所以便是要不造业不受报而后方能解脱不生不灭修行了生死就是这个样子

「无生无有起一切法如是」大乘法主张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都是平等无二无別如此往往使大家对于佛菩萨都产生了一个疑问证悟了的菩萨与阿罗汉并没什么差別烦恼与生死都解脱了由于内心是一片风平浪静什么都不能说这要如何来度众生呢照凡夫的想法总以为(佛及)菩萨应该是死了以后再生再生以后的身体比今生好得多并且具备了许多非凡的本事似乎要如此方能够救度众生但这裡却说到死后不生亦即是不生不灭常有人会问涅槃以后我们要到那裡去涅槃是个什么境界问这问题的人还是以『常人』的观念来衡量这件事若是如此则仍然有人那样的身体不过深妙得多这那裡是解脱真正的解脱是不生不灭属于无量法在这裡超越了一切的时间性空间性没有这个那个也没有多或是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好像波浪滔天一旦归于平静便再也找不到刚才那个波浪到底到那裡去了因此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菩萨证悟以后不生不起那如何来度众生而佛——这位圆满究竟彻悟了脱生死的圣者又是如何来度众生呢依照小乘的说法佛(及阿罗汉)已经涅槃了已涅槃便不会度众生因为他已经是风平浪静那样不会再有任何的作用对于佛及菩萨仍然能度众生即为大小乘最大的差別

大乘法认为菩萨证悟了一切法空之后仍要度众生而佛究竟涅槃后也仍是度众生他们如何能说种种话做出种种行为这就是颂裡所问到的——「云何生诸行应当解此义」这确是不容易解释的

「无生与无灭是智所行处从于誓愿生此方便所建」以智慧证悟的是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小乘证入涅槃以为究竟解脱再也没有可作的也不再度众生了但佛与菩萨却不然还会广度众生因为『无生与无灭是智(证)所行处』菩萨证悟了无生能从大悲誓愿现起种种成佛后也还能于六道之中起度无边众生的作用佛菩萨之所以能够启化众生是發于悲愿的力量小乘人修行为了了生死得解脱当他们得到不生不灭就将一切放下不再有其他的意念大乘菩萨的本愿就是为了普度众生三大阿僧祇劫以来悲愿熏心所以能毕竟不生不灭而又能自然而然的从誓愿力普度众生无穷无尽

菩萨發菩提心修菩萨行是出于大悲大愿以极乐世界来说即是由于阿弥陀佛在从前修菩萨道时所發的大愿而来有了悲愿即使是证悟了不生不灭如大海已经是风平浪静了但外面一旦有所呼求自然地就發生了反应这和大海被外面的风所吹起的波浪是不同的这是一种不思议的自發的力量可叫做『悲愿风』而能适应众生之所求如只是求开悟而没有悲愿则证悟所得对于众生發生不了什么作用有以为证悟得不正确不深刻才无法对众生發生作用若证悟得正确而深刻则可起妙用其实这是不尽然的八地菩萨证悟了无生法忍能够起如幻三摩地像观音等大菩萨并非由于有烦恼才有生死完全是出于无限悲愿所以说『此方便所建』是由于方便善巧所致菩萨有方便善巧与悲愿即使他证悟了无生法忍仍然能够与众生有所感应如释迦牟尼佛现种种相到娑婆世界说法度化众生便是由于这个原因前面已说过小乘只知证悟了生死而无法与众生有所感应是由于他们没有方便与悲愿此即是大乘涅槃与小乘涅槃的不同处小乘涅槃不生不灭平等法性如是而已佛的涅槃则有种种方便善巧与悲愿的妙用此亦即真正菩萨道之实践

云何得授记 云何不退转 云何忍所缘 云何得决定
住平等授记 法界不退转 无生是忍缘 知法得决定

上面所说的主要是指菩萨证悟了不生不灭之后如何以悲愿来度化众生而这个偈颂裡虽然问到许多事情主要的还是一件事大家所熟知的《金刚经》裡即谈到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事佛的前生本来是在雪山修行的一位青年他修行有成后来值遇燃灯佛出现于世就买了五枝花去供燃灯佛这时候燃灯佛便为他授记记即是记別是一种肯定的说明将来会如何如何其次还谈到了『不退转』凡是授记以后可以得到不退转即是不退菩萨——阿鞞跋致此时即得到了『无生法忍』也就是有智慧证悟了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也是『决定』的时候这决定与前面所说过的决定不一样前面的决定是『抉择』之义此处的决定则是『正性决定』证悟真理时达到了菩萨决定不退转之位

第二偈解说上面所问的「住平等授记」佛为菩萨「授记」是由于菩萨已能安住于平等法性之中内心有了真正的智慧表面上这位菩萨想尽种种办法来奉承佛不惜金钱去买了五枝花供佛看到地面上有龌龊就以自己的头发盖住地面让佛踩著他的头发走过佛因此就为他授记了事实上并不如此简单而重要在释迦佛在前生的那个时候已能将内心安住于平等法性之中燃灯佛明白他内心的境界所以为他授记

其次要如何才能得到「不退转」呢「法界不退转」法界即真理的一个別名《般若经》中提到诸法实相共有十二个名字例如真如法性空性法住法位等都是真如实相的別名法界也是其中一个法界本来有多种解释主要的是指一切法无差別性所以有一部论名为《法界无差別论》若能证悟到法界即可以得到不退转尚未达到不退转的可能会退转的如一个人修了布施持戒等许多功德若不能与法界真理相应的话则不论他可以享有多大的福报但是久而久之终会归于乌有但若是能与法界相应那么这些功德永远不会有穷尽的譬如有一杯水放在那裡我们可以将它一口就喝乾了即使不去喝它日子久了它也是会慢慢地乾去消失若将这杯水倒入大海之中这些水将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已与一切水无二无別遍一切处我们的一切功德智慧若不能够与法界无分別的真理相应的话则好像水被盛在杯子之中终会消失若能够与法界的无差別性相应则可以不增不减所以若精进修行还没有达到与法界相应的程度便停下来则很快地就会忘记而从原有的大乘境界中退下来若一旦达到与法界相应的程度则得到的便是永远得到再也不会退转

「无生是忍缘」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知法得决定」此处的『法』即是法性之义证悟通达了法即达到了真理的境界到了决定的位置从凡入圣不再流转生死了这『平等』『不退转』『无生』『决定』四事指的是同一阶段的不同含义

菩萨修行到了这高深的阶段进一步即可以成佛了下面的颂文都是有关成佛的事情

道场何所场 菩提何等相 谁名为如来 云何佛得明
虚空名道场 菩提虚空相 不依于身心 如如名如来

在这裡必须注意到『道场』这个名词道场即是菩提场『道』是菩提——觉的异译和前面所说修道的『道』是不相同的成佛必须在菩提场「道场何所场」是问道场是在什么地方不论是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佛菩提都可以说是道但此处所说的是佛之菩提佛是得菩提而成佛的那么菩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所以问「菩提何等相」在菩提场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成了如来而谁又是如来呢为什么叫做如来呢「谁名为如来」「云何佛得明」是问佛为何能够得到智慧的光明但这句话下文并没有答覆

谈到菩提场大家可能很自然地就想到在印度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释尊成道的地方但这裡所要说明的菩提场则并不是指那裡答覆中说「虚空名道场」虚空即是道场由于释迦佛在印度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得到菩提所以这个地方便被称为菩提场这是就事相上说『菩提场』的场即处所凡菩提所依之处或是依之而可以成就菩提的都可以名为菩提场所以《维摩诘经》裡维摩居士问一位菩萨你从何处来菩萨回答说我从道场来维摩居士反驳说何处不是道场你如何能从道场来

菩提——觉是依什么而得的菩提是依一切法空性而成就的虚空是我们抬头所见的虚空但这裡的虚空只是一个比喻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用来比喻真理的换句话说佛所证悟的究竟真理或诸法实相是没有事物可以来比喻它的而勉强只可以虚空来比拟我们无法说出虚空到底有多大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一切法空性没有时间相不能说出它的现在过去未来没有空间相不能说它是在此处在彼处在上或是在下它也没有个数目所以菩提所证悟的是证入了一切法毕竟空性究竟证悟也称为『最清净法界』这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依一切法究竟空性而得这就是道场所以说虚空名道场

「菩提虚空相」成佛是由于证悟了最高究竟的智慧这即是菩提它的名称是很多的比如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一切微妙智等等但总不外乎智慧或是觉在这裡称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等正觉在一般的观念中觉似乎与一般智慧相同但事实上我们所具有的智慧与菩提根本是无法相比的我们的智慧有对象但由菩提所证悟的一切法空性是没有影像没有对象我们没有适当的名词来形容它便只有以虚空来勉强比喻所以说『菩提虚空相』『虚空』的特色有你无法说出它是什么无法说出它的大小无法说它到底是有是无虚空是无碍的所以菩提不但是离一切相并且还是无碍的《金刚经》裡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虚空亦正是如此

「不依于身心如如名如来」人不外是身心两种活动当人问到『谁名为如来』是五蕴为如来呢或是五蕴之中的色蕴受蕴为如来这在龙树菩萨的〈观如来品〉中说得很清楚不依于身心即说明了身不是如来心也不是如来识都不是如来但若能于身心五蕴而一切无所著这就是如如名如来所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能够证悟如如故称为如来本来这『如如』实际上只要一个『如』字便可以了原来印度文字裡『如』的意思便是『这样这样』说不出什么来所以禅宗也有说这个或那个因为说不出什么便只能这样说而『这样这样』便是没有什么不同与平时我们所说『不异』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一有了差別即是这样那样而非这样这样了所以这『如如』不但菩提所依所证的是虚空相菩提也是虚空相所以有的说『如如如如智如为如来』实际上就代表了诸佛菩萨所证悟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要称『如来』呢如是一切法本来如是若能证得了一切法本来如是与真理相应便称之为如来如来是乘如而来因为佛是由证悟真理而来是与如相应的若以法身来说因为证悟了真理而成为法界身随大悲大愿而应化因此我们无法在色上说这是如来也无法在心上说这是如来如来是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与戏论

本经所说的都是菩萨乘中重要的道理最初说到發菩提心而后说到六波罗蜜渐谈到种种助道法接著说到悲智相应菩萨证悟了真如法性而能有种种应化由不退转菩萨到修行成佛皆是以一切法空性为其基础

在原经中当佛说完了这些颂文以后紧那罗王的王子们皆得『无生忍』许多紧那罗王的家属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杨梓茗记)

跋后

前年十一月间由于译经院裡有关佛学的各种课程都已结束当时顾副院长想起他曾保留从前印公导师在慧日讲堂讲经的录音因此副院长便将这批录音带找出来每人發给一本笔记簿希望我们能够用心听并且摘要记下做成笔记这样的因缘之下我们有幸能够得以恭聆导师在十多年前那一连串神采奕奕而又极具摄受力的讲经

去年四月初导师到译经院所在之地福严精舍来住了将近半个月当时导师的健康情况相当不好因此直到导师离开精舍前两天我才终于鼓起勇气向导师提出希望能将他这份录音完整地笔录下来在杂志上發表的要求起初导师已经忘记曾经讲过这部经后来将录音放给导师听了之后他渐渐回想起来而终于慈悲应允并且答应为稿子改正误谬因此这部讲记终能够顺利而不致于变形太多地呈现在《菩提树》读者面前

如今这份讲记完稿之际特将此一微妙殊胜因缘做一报告普愿读者大众共沾法益同学菩萨行处杨梓茗跋


校注

[A1] (ref yinshun::vol:23;page:p20)
[A2] 民国五四年讲
[A3] (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CBETA, T19, no. 945, p. 130, a24)(2)《时时好念佛》卷1「楞严经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CBETA, X62, no. 1200, p. 634, c5 // Z 2:15, p. 161, c2 // R110, p. 322, a2)
[A4] 民国五四年讲
[A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CBETA, T10, no. 293, p. 846, a15-21)
[A6] 《维摩诘所说经》卷1〈1 佛国品〉(CBETA, T14, no. 475, p. 537, a9)
[A7] 它【CB】他【印顺】
[A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a6-9)
[A9] 《杂阿含经》卷33(CBETA, T02, no. 99, p. 239, a19)
[A10]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2, a3)
[A11] 《杂阿含经》卷2「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CBETA, T02, no. 99, p. 8, b16-17)
[A12] (1)《法集要颂经》卷3〈24 广说品〉「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CBETA, T04, no. 213, p. 789, a24-25)(2)《溈山警策句释记》卷1「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了之」(CBETA, X63, no. 1240, p. 244, b9-10 // Z 2:16, p. 162, c12-13 // R111, p. 324, a12-13)
[A13] 《杂阿含经》卷3(CBETA, T02, no. 99, p. 16, a16)
[A14] 《大智度论》卷71〈52 善知识品〉「有实智慧气分佛数为菩萨若无者虽久行余功德不数为菩萨」(CBETA, T25, no. 1509, p. 557, c28-p. 558, a1)〔实〕-【宋】【元】【明】【宫】德+(说)【元】【明】
[A15] (1)《大法炬陀罗尼经》卷4〈7 相好品〉「贪爱为母无明为父」(CBETA, T21, no. 1340, p. 675, c23)(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3〈一切佛语心品〉「云何众生母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CBETA, T16, no. 670, p. 498, a20-21)(3)《杂阿含经》卷13「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CBETA, T02, no. 99, p. 88, b9)
[A16] 《华严经探玄记》卷1「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所摄谓三世及无为或立五法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此即但有此法无別有我」(CBETA, T35, no. 1733, p. 116, b8-11)
[A17]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18] (1)《时时好念佛》卷1(CBETA, X62, no. 1200, p. 634, c5 // Z 2:15, p. 161, c2 // R110, p. 322, a2)(2)《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CBETA, T19, no. 945, p. 130, a24)
[A19] 《妙法莲华经》卷2〈3 譬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12, b25-26)
[A20] 《大智度论》卷20〈1 序品〉「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CBETA, T25, no. 1509, p. 207, c18)
[A21] 《大智度论》卷71〈51 譬喻品〉「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
[A2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1, c24)
[A2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1, a26-27)
[A24] 《佛性论》卷2〈3 如来藏品〉「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至得是名如来」(CBETA, T31, no. 1610, p. 795, c25-28)来至=至来【宋】【元】【明】【宫】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一)(卷1)
关闭
华雨集(一)(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