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法性论讲记

《辨法法性论》系印顺导师在慧日讲堂讲说录音由宏观依录音带笔记其讲说距今已十余年矣在此十余年中历经不少人事离散意兴阑珊夜半梦回思潮起伏想年已八十矣应急速完成未了之事「今世事得今世毕」庶得安心而去展转几时蒙印顺导师取去笔记修正鉴定所谓佛法重时节因缘时到缘熟自然而成诚不得不信此论名《辨法法性论》以辨明法与法性为主而得以透彻瞭解佛法中之法性也兹不多述详情请阅本书印顺导师所讲如何乃可依法而修得本书得以付印实系印顺吾师之功德及各位大德资力协助圆满功德愿同沾法喜同登彼岸略述始末因缘如是

辨法法性论讲记

这部《辨法法性论》是法尊法师依据藏文翻译为汉文的

法尊河北人少年出家民国十一年秋到武昌佛学院求学从太虚大师修学佛法十四年夏天从(太虚大师弟子)大勇法师领导的留藏学法团西行起初到西康后来到西藏在拉萨修学太虚大师在四川北碚缙云山成立汉藏佛学苑一再敦促他回来法尊才于二十三年夏回来主持汉藏佛学苑法尊依据藏文译出论典及宗喀巴等名著很多在民国的佛教翻译界是一位最值得推重的这部《辨法法性论》是他在民国二十五年所译的汉藏教理苑刻版流通

《辨法法性论》传说是弥勒菩萨造的弥勒菩萨是佛教界公认的未来佛现住兜率陀天的内院是大乘唯识学者所推崇的大祖依唐玄奘所传无著菩萨在阿瑜陀国时夜晚上升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听受《瑜伽师地论》白天在瑜遮那讲堂为大众说法西藏传说无著精进苦行十二年才见到弥勒菩萨现身然后上升兜率天在六个月中从弥勒菩萨学《瑜伽行地论》(即《瑜伽师地论》)弥勒学是依无著的弘传而大大流行的传说的弥勒论事实是无著所集出的弥勒所造的论西藏所传有五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颂)》《辨法法性论》《大乘最上要义论》这五部论都是偈颂而长行的《瑜伽师地论》却被作为无著造的西藏的传说是比较迟一些的传说早一些唐玄奘所传《瑜伽师地论》还有《显扬圣教论》(西藏缺)都是弥勒菩萨造的西藏所传的《现观庄严论》(颂)是解说《大品般若经》的世亲的弟子解脱军开始为这部论作释成为西藏般若学的要典但在汉译中从来不知道这部论在汉译中解说《般若经》的有《金刚般若经论》(颂)魏菩提流支唐义净译所译出的本论颂是无著造或说弥勒造可是这部早期的《般若经论》西藏译中是没有的藏传的《大乘最上要义论》就是汉译的《究竟一乘宝性论》(本颂)但汉译所传是坚慧所造的在西藏所传的五论中玄奘仅译出了《辩中边论》没有提到《辨法法性论》反而提到了弥勒造的《分別(「辨」)瑜伽论》并引用了论颂从论名来说分別法法性分別中边分別瑜伽倒是富有共同性的

是分別辨別的意思本论所要分別的是法与法性所以名《辨法法性论》佛法虽深广无边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现实的生死流转理想的涅槃寂灭学佛只是怎样的从了解到实行超越生死而证入涅槃本论说其中法所显即是说生死其法性所显即三乘涅槃所以本论的分別法与法性就是生死与涅槃的分別梵文的含义很多如转法轮的法归依佛法僧的法不是生死反而是近于法性涅槃的但现在依一般习用的一切法(蕴界所摄)的法是虚妄生死法法性是法的本性实性法性是真如法界等异名是如实的涅槃本论所说的法相与法性相虚妄分別所现也就是唯识现的似有实无是法虚妄分別所现的能取所取不可得是真如性法性这一体系与《辩中边论》相近《辩中边论》以九相显虚妄分別五相明空性(真如的异名)本论以六相显法相六相明法性这都是立生死与涅槃虚妄分別与真如二大纲然后分別说明怎样转虚妄而显真实的本论又以客尘诸垢及真如性——二性广明转依在思想上这是更近于心性本净说如来藏说但本论立「契经法界」就是《摄大乘论》的法界等流闻熏习与《究竟一乘宝性论》说不完全一致后代的唯识宗如《成唯识论》著重唯识变现义详于境相可说是重于虚妄的如来藏说依如来藏说生死说涅槃是重于真实的然从弥勒本论及《辩中边论》来看立虚妄分別与真如而说转依是重于行果的传说的弥勒偈颂论与《瑜伽师地论》有其重点的不同所以本论为唯识学系而立论有其独到处这是讲说研究本论所不可不知的

以下顺著论颂而次第解说

序论

由知何永断有余所应证欲辨彼等相故我造此论

印度造论或用长行或偈颂此论用偈颂

论有论的体裁经有经的体裁经典一般分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论典也有一般体裁当然也有例外的大概来说一般论典以「归依三宝」及「造论所为」为序起的为什么归依三宝以佛说法而法为僧宝所修所传的造论先归依三宝使人看后知此是佛法的论另一方面有请三宝加被的意思恐此论有一字之错贻误后学造论所为是说明造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造论之主要目的先要说明本论简略所以归依三宝也略去了

依太虚大师的科题此论分成二部分序论正论序论好像经典中的序文一样序说为何造此论即上面二句由知何永断有余所应证

「由知何永断」的意思是由于知道什么是应该要永久断除的永断是不会再生起来了「有余所应证」是除了永断以外还有其他是我们学佛者所应该证悟的「欲辨彼等相」就是要分別彼等相彼等相即指『永断』与『应证』的种种义相由于为了辨明应证与永断的义相「故我造此论」是弥勒菩萨自称换言之弥勒菩萨造此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应该永断的什么是应该证得的此即是本论的主要意义也就是造论的二大目的

永断断是什么意义断是前后不相续前面的过去了以后不再生起来此即是断了在佛法从烦恼的断到生死的永断都是断如我们所有的贪心嗔恨心骄慢贡高心种种烦恼断了而不再起来就称之为断『断』和『不起』有些是不完全一致的因为有的断了却还要起来有的虽然不起来可是还没有断以比喻来说如杨柳树等若把树根锯断了放在地上它还会發青發芽生叶子它还在生实在已连根都锯断了我们的烦恼有的也是如此另有一种虽不再生起可是还没有断如地面上的草类把它除得乾乾净净可是一下雨又生起来了因为它的根种深深的埋在土裡没有拔去所以佛法说断有的断了而还再起来有的不起来而还没有断断了而还起来当然是暂时的在修行过程中的烦恼与生死彻底断了决定不再生起才名为永断佛法中断烦恼了生死都是要求永断否则暂时没有烦恼过了若干时又来了还是没有解决佛法所说的永断是彻底究竟的断了

应证证是证明证实如古代文物的考证或诉讼的物证人证世间的证明证实都是外证即从外面去求得证明现在所说的证是内证——『内自所证』是我们经修持以后内心亲切的证实佛法所说的内证自证正如佛法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经自己的亲切证验才证知真如法性——绝对真理所以经修行而到达亲亲切切直接体验到的名为证

以这二种结合起来说佛法依我们现实人生而开示启發了我们一种正确认识我们的现实人生是不理想的是苦难很多不自在(即不自由)变动大没有永久性不可靠不彻底的在世间所有现实人生中去观察从自己身心事一直到国家事国际事再说到太空星球一切一切都可以证实了这一论题中国人大都以为我们做了人就是做人做好人就是了世间只好让他永久的苦恼下去如此说来似乎太悲观了佛法以为不理想不自在不彻底不清净不永久的可从因果的理解中找出不理想不彻底的原因而给以彻底的解决消除不正确的心理(烦恼)不正当的行为就能亲切体验到真理达成圆满的理想佛法对人生充满光明的理想所以不是悲观的以国家大事来作比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永久如此下去那实在太恼人了所以有『大同』思想而求其实现我们也如此如人人生死无边的流转下去不能永断那如何是好佛法的修学就是不让它永久无限止的延续下去而求其永断如生死永断即开展出无边光明永远自在永久清净彻底究竟证得真理圆满实现的涅槃生死永断而实现的究竟涅槃佛法中或称之谓『常净』也就是永远安乐永久自由永久清净的境地

佛说法不外乎开示我们这样的一回事这可以说是从声闻乘法到大乘法都是一样的所以佛在初转法轮时说四谛法门说『知修』就是知道是苦应断其原因断了能证入涅槃这要从修行的方法去实践

现在综合起来说学佛人都说要了生死即是『永断』的意思可是如何断法都不知道所以说『由知何永断』先要知道什么是要永远断的找到应断的根本给予彻底的断除断以外还有其余是所应证的永断与应证包含了种种义相应加以分辨所以弥勒菩萨说故我造此论——《辨法法性论》

正论

一 辨法法性通明三乘义

甲 略标

1 总摄二事

当知此一切略摄为二种由法与法性尽摄一切故其中法所显即是说生死其法性所显即三乘涅槃

从此以下是正论即对所永断的所应证的作详细的分別依太虚大师分为两大科第一『辨法法性通明三乘义』第二『特详转依別彰大乘义』就是先以法与法性的分別通明三乘的法义然后专论转依——转生死为涅槃特別發挥大乘的胜义

『辨法法性通明三乘义』中分略标与广释略标中又分为二目一是总摄二事二为別说三门

总摄二事就是将现在所要讨论的一切用法与法性——二事来统摄一切依法与法性而显示出来

「当知此一切」应当知道所永断的事所应证的事好像只是二事其实永断裡面包括了很多问题应证裡面也包括了种种的修行种种的过程证得的境界这二者包括了一切的一切可以说永断是世间法应证是出世法永断是生死法应证是涅槃法永断和应证实包括了一切

「略摄为二种」现在把一切法统摄在二种中「由法与法性尽摄一切故」一是『法』一是『法性』弥勒菩萨以法与法性来统摄一切因为法与法性可以将所应断所应证的一切问题全部统摄在裡面

法与法性是佛法中的名词名词的含义是随时代随区域而有多少不同的如中国古代的『仁』孔子和孟子以及后代的学者对仁的意义解说上多少就有些不同佛法也是这样不但法义深奥名词的定义也是不完全一致的不要以为某名词从辞典上找到了意义就以为一切都可应用因为有一派即有一派的定义佛法中小乘与大乘宗派与宗派间同一名词定义每多少有些不同正如现在世界上的哲学家使用的术语也是各有各的意义不会完全一致的法与法性此二词的意义不一定要照本论的意思讲不过弥勒菩萨本论所说的法与法性有著独到的解说

凡是有一种特性能使我们了解是什么的叫做法如《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能持自性轨生他解)就是有他的特性使我们依之而有特殊的认识不会与其他混乱世间现象界的一切都如此所以一般生死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名为法法性是法的本性真性实性弥勒菩萨就把此法与法性二者总摄一切该括一切

古代有自性摄与他性摄的解说不同现在本论所说的摄如领袖那样是领导中心统摄一切这是约他性摄说的如说『布施』不只是布施的行为也可包括了布施的动机与结果进一步说布施同时相关连的持戒忍辱等也可统摄在布施中现在约这种意义说一切的一切都总摄在法与法性二词内

法与法性究竟讲的什么事「其中法所显即是说生死」法所表显的就是说生死方面的事「其法性所显即三乘涅槃」佛法中因修行人的發心不同修行不同智慧不同向来分为三乘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乘三乘都可以证得涅槃三乘的涅槃都是依法性而显示的这可见《辨法法性论》就是《辨生死涅槃论》法显示生死法性显示三乘涅槃以法与法性统摄了生死涅槃中的一切

现在再把生死与涅槃二词略说一下什么叫生死中国人以自母胎出生时为生断了气为死依佛法说在父母交合男精女血结成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此是佛法所说的生母生儿女的生只是通俗的生育人如此动物也如此升天落地狱都取新生命开始为生说断气还不够有人断了气还能活过来可见实在还没有死佛法以为以人来说呼吸断了身上全冷了一切精神活动都停止了这才是死

学佛的人常常说『了生死』好像是只说生与死其实并非此义生死是一个新生命开始到这个生命的结束一个生命从新生到结束中间一切都包括在生死之内佛法详细说到生在这生死过程中所有的一切事都包括在内所以经中每说『生甚大苦聚集』在从生到死中各式各样不如意不自在事一切境界一切遭遇等等都包括在裡面

这样说不过说这一生中从生到死的一切事情佛法说生死还要进一步说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生生死死生生不已『生死』包括了一切生死轮回生死太广大了所以比喻为生死大海如果不这样说我们活在世间死了就完了一切解决了那就用不著佛法只因为死了还要生生了还要死生生死死永久不断所以需要佛法佛法才能彻底解脱无限生死的一切都用这法来统摄说明生死

什么是涅槃涅槃是印度话涅槃的字义有二种意义含有消散的意思一切苦难障碍取消了由消散而表显出来的自由清净安宁的这就是涅槃

佛法常说生死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生死是生灭变化的没有常住的变化而不安定的无常当然是苦的苦迫而不得自在的所以是无我无常苦都消散而不存在了所以说涅槃是常(不生不灭)清净的这就是学佛的究竟归宿究竟的理想假使我们要设想涅槃是什么样的那一定不对的因为我们现实经验到的尽是些不理想不自由的凭我们有漏的思惟分別是不能正确理解的所以只有从一切苦痛消散中以烘云托月的方式反显出涅槃但这不是不可体验的所以与不可知论不同

在本论涅槃依法性而显出法性是一切法的本性佛在《阿含经》中说涅槃为『最上法』也就是最究竟的法或称『无为法』无为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不从烦恼业所造作(为)的三乘学人修学有一共同的目的如《金刚经》说『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是最究竟的最圆满的涅槃《楞伽经》也说涅槃是一切圣者的归趣平常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法就是归向于离欲清净的涅槃

以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有三乘声闻缘觉大乘即佛菩萨乘声闻乘听了佛的教法依照佛说的去修行到达究竟而证得涅槃根据佛所说之法才能依法修行不能自發自觉的举比喻说佛如發明家發明了电灯教以如何的方法装置开关一按可亮声闻如一般人依此而行电灯也能放亮一样缘觉的特性是独觉不适宜于团体生活近于中国隐逸独居之士缘觉人喜独住茅室什么事都厌烦吵吵闹闹的事当然更讨厌从经律看起来缘觉人对说法也没有兴趣乞食也会嫌麻烦但这种人的根性比声闻为利能由自己的智慧而觉悟佛也是无师自悟用自己的智慧慢慢地磨练成到自己大彻大悟發明了这究竟的真理实现究竟的涅槃佛与独觉之不同在于佛的福报大智慧大佛成就大悲大愿可以广度众生独觉无悲愿所以只能自度什么都怕麻烦智慧不及佛自然其他一切都不及佛了佛法分三乘要成佛的应学菩萨發菩提心修菩萨行这就是大乘行虽然学佛的有根性的不同所证的涅槃原则的说是不能说不同的如说『三兽渡河渡分深浅共渡一条河象的力量大它是直流而过而且踏到河底的换言之它是彻底的兔也渡河但是浮在水面中过去的也在水中过去可是它是浮在浅水面的一是彻底的一是浮面的但在渡水来说都在水裡也都渡过去了所以三乘所同证的涅槃在涅槃来说很难说不同的但修行者的智慧悲愿的有大小所以能力有种种不同表现出大小乘涅槃的深浅其实涅槃无二无別不能说有差別的

本论以法性来表显涅槃或以无为法来表显如《金刚经》说『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三乘同证得无为法都证得涅槃但是声闻是声闻缘觉是缘觉佛菩萨是佛菩萨显出各各的不同

2 別说三门

(一) 相门

別说三门由三方面来解说法与法性先作一简明扼要的了解到下面广释中再详细的来讲三门的第一是相门相是什么意思相的意义很多或是体相体相就是体性的相或是义相法法的意义如何是义理的相或是相貌的相就是形态相有种种不同现在所说的相门的相是义相就是说明法的义相及法性的义相

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別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別

先说「法相」以唯识的意义来说明唯识变现的主要意义都包括在这七句中现在简要的来说法的义相就是「虚妄分別」什么是虚妄分別不实在的是虚不真的是妄分別就是心识的作用在中国佛教界有一个很熟悉的名词——『妄识』虚妄分別就是妄识虚妄即妄分別即是识也名为『妄心』

「现二及名言」就是虚妄分別的定义什么叫现二二是能取与所取「现二」是现起能取所取——两方面如以手拿东西叫取佛法中眼见耳听也名取但这裡所说的取专指我们的心识取境界相叫取一定有二方面一能取一所取我们的心识能认识境相有能取作用叫能取取得什么如我见到一朵花那是眼识的所取就是所认识的对象有认识就有能取与所取在常识中我们感觉到认识到的不外乎色种种复合体而为我们所认识的如房屋大地丛林无论是常识的认识或研究所得的不管是哲学生理学物理学原子电子都好像是在外的我们的心去分別它了解它研究它我们的心识呢是在内的心内的和心识以外的存在好似两种不同的对立物心与物能取与所取的各別对立是我们一般人的感觉妄识的境界就是如此

大乘唯识学的见解与常识的意见不同认为我们的心识生起时就现起两方面不认识就算了什么都不知道一起认识作用就一定现起两方面即使你不认识不知道什么但心上终有一认识的意象也就有所取与能取能取与所取或名心与境或名能分別与所分別这是说所认识的对象不是外在的而是从内心所现起的

只是这个识但此识不起则已一起就自然而然的显现为两方面有主观和客观对立的倾向这所以被称为虚妄

『名言』什么是名言我们的心识活动不过是名言而已如我们说话或一个名词或是一句话是名言而我们内心的认识什么也好像讲话一样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语言是有声音的思想所以佛法称世俗心识为名言识

现在我们认识到的圆的红的虽没有说出来却与我们口说的一样我们不要以为我的心心能认识到了红的圆的红的圆的是真实认识到了那个客观的东西真实认到了外面的那个东西其实我们所认识的什么只是我们心识的名言作用

我们心识的认识活动纯粹是一种名言作用但在人们的感觉中并不是这样以为红的实在是红的物质实在是物质声音也以为实有声音样样都以为是实在的其实呈现在认识中的对象一切都不外乎名言作用以『现二』及『名言』——二义说明了我们的心识实在是虚妄分別佛法所说生死法中心即是虚妄分別——妄识为什么是虚妄分別因为一方面显现二取——能取所取一方面不外乎名言

名言有二类明确的与不明确的以众生来分別猫与人就差多了人有认识狗有认识么当然有如认识到主人回家了又如猫嗅到了鱼味即走近来要吃不过它们的认识名言的活动非常暗昧简单而不大清楚所以他们虽有这认识的名言作用却不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我们人就不同了我们的认识非常清楚名言作用很强也能用语言表显出来人类的语言多复杂什么都能讲给別人听使人听了可以理解不但是口说也能以手势或面部的表情代语言试看哑吧不是用手势来表显吗这也是名言名言是能表诠的表示一种意义凡能表示一种意义的都是名言不管口中所说或是心中所想的或是身体的一种表示人类在进步中中国有方块字外国人用拼音字直写横写各式各样不同文字都与语言一样能表示内心认识的内容我们的方块字一横一竖的拆开来什么意义都没有可是结合起来能表示出具体或抽象的一切名言——内心的声音的形色的就是这么个东西人类的名言作用强所以思想语言文字也特別發达而名言的根源是心识所有的作用狗等动物不能说完全没有如在吃饭时猫会走到身旁叫著要吃这也是一种表示狗见主人回家摇尾表示欢迎叫的声音也有分別有经验的动物学家听得出喜欢叫声及忿怒的叫声不过没有人类那样的微细复杂清楚而已动物中高高低低的名言活动不同人类也是这样刚生下来的小孩什么不懂不会做也知哭吃母亲喂的奶渐渐的认识母亲及其他的人以后会讲话了先叫爸爸妈妈渐渐什么都会讲了他的心上的名言就一天一天發达复杂起来所以心识的名言作用是一切众生所都有的不过程度的不同而已

要了解我们的心识活动是有表示作用的称为名言使我们知道是什么其实是个符号我们用方块字拼音字各式各样都可用以表示一切或用声音表示虽随地区随时代而不同语音不同而表示什么却是一样的我们凭心识语言文字以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以为确实是这样不知这是符号的世界名言的世界不是真实是那样而只是我们心识表现的法相现二与名言说明了虚妄分別的意义

进一步说「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別」为什么是虚妄『实无而现故』实在没有这样的实在性而却有能取与所取的现起我们的心不起则已一起即表现为主观与客观也就是内心与外境的对立直觉到有客观外在的东西为内心所认识但此能取与所取推究起来实际是没有这二种对立的真实性好像有主观客观外的对立其实并不如此如现起此二种是真实的那就不是虚妄了因为没有能取所取对立的真实性只是心识的表现所以称之为是虚妄的

一般人的想法客观实在的境界是存在于心外的是实在依唯识说没有心外独存的实在物只是心识的似现那么能取的心识总是实在的了不是的如有实在的境界也许可说实有内心而实际并不如此心与境是不相离的离所取是没有能取的我们觉得心与境实在各別不同所以认识到的客观境界不离错误觉得那个主观实在的心也不离错误境不离我们的心心也不离境所以呈现在我们心识中的什么客观主观心境对立的都是虚妄颠倒错乱的因为实无別体的能取所取的对立可得所以说『彼一切无义』『无义』是说没有这能取与所取的实在的体性或者没有实在的外境

然而我们不是觉得有实在的体性吗这不过是我们心识的名言活动种种的推度而已所以说『惟计故分別』佛法说『遍计所执性』遍计即以我们的分別心去作各式各样的推度执著觉得这是这样那是那样也就是我们不知道是虚妄现的取著能取所取而作种种的计执以为是实在的如除去了我们内心的计度以外就没有我们所想像的一切实性了所以一切都是无义的惟是计度而已所以只是『分別』总结的说如果这个现象界的种种确是实在有能取所取相对立有客观那个东西实在的话就不能说一切都是虚妄分別了现在推究起来没有实义惟是我们自心因心识表现为能取与所取不知道这是虚妄的所以起种种认识推度作用以我们分別推度显现出一切以为是如此如此的所以除了分別一切不可得换句话说这是一意言名言的活动就称之谓分別

众生所以有生死由于无明这是佛法所公认的什么是无明无明是蒙昧错误的认识我们对宇宙人生没有体悟得到真理所了解到的都是虚妄错误不实在的由于这样我们常在错乱颠倒中起烦恼造业受生死一生一生的生死不了所说虚妄颠倒错误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唯识宗给我们指示出来我们的无明——最根本的错误就是觉到心物对立好像心外有客观实在的世界离外界而有内心错误由于虚妄分別成了生死的根本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心在内境在外山水在外外物是与心无关自己就是这样的大家都为无明所蔽都有根本错误所以谁也解决不了生死谁也不得究竟解脱

所以唯识宗要说一切都是唯识所(表)现惟是虚妄分別从虚妄分別所显现的一切依著这样的理解去观察一切唯识所现便能断除无明证悟真理解脱生死就是大乘空宗也还不是这样我们在生死轮回中颠倒错乱生死不得解脱由于无明什么是无明根本不知一切是空而遍计执著实性的有如能观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就能解脱生死启悟真理而得涅槃这就是说真正的佛法不管讲空讲唯识都是为了这个问题都是为了要了解这生死祛除无明而得到涅槃成佛佛法有深广的理论但为理论而理论真正佛法中是没有的现在弥勒菩萨所开示的论是唯识大乘所以首先说法——生死主要的就是虚妄分別一般叫做妄识妄心不起则已起即能取所取相现所以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知道惟是自心所显惟计故分別所以破除遍计执体悟法性得解脱是唯识学的根本意趣

复此法性相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別即是真如性

上来已略说法的相以下明法性的相法性是要依法而说明的所以对所说法相再简单叙述一下法就是生死法生死法是轮回不已生死一切法以虚妄分別为性所以一切唯识本论以现二及名言——二义说明生死以虚妄分別为性这是法相现在依法相而遮显法性相所以说「复此法性相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別即是真如性」一般说法性无相法性有什么相可说这话是对的因为说到的相不外乎名言分別法性那裡可以分別心思所不及语言所不到所以说法性无相可是没有相就不可说不说如何能使人趣向法性所以佛菩萨从不可说中作方便说用不无这些话来表示或如《维摩诘经》中维摩诘以默然不说来表示这种方式在我们佛法中有人觉得是消极的因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不是也不是这是空那也是空这不可得那也不可得却不说是这样是那样因为肯定的说就著相了就与法性不相应所以用一种遮遣的方法用否定的字句来表示这叫烘云托月法画师要画一月亮如抅一圆圈人家见了都说这月亮画得不太像如在旁画了许多乌云中间留有一圆圆的地方在这乌云中显出了月亮其实他没有画月亮不过是用衬托的方法表达出来却非常神似佛法说真如法性涅槃都是用此法的现在所说的『此法性相』是没有能取所取没有能诠所诠的差別这就是没有『现二』——能取所取也没有『名言』——能诠所诠上面说生死法是虚妄分別所现起的能取所取似乎心境对立这是世间法现在法性是能取所取不可得上面所说虚妄分別是名言口中说的是名言心中思想的也是名言名言是能表示某种意义的所以名言必有能诠表与所诠表但法性是超脱能诠所诠的法性是能取所取不可得能诠所诠不可得所以说『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別』『別』字连到上面解没有能取所取的差別『无』字又连著下面解没有能诠所诠的差別能取所取能诠所诠都不可得这是法性相

这许多名词大家听了似乎很生疏如改用我们向来惯用的话就熟悉了如说不可思议没有能取所取所以不可思没有能诠所诠所以不可议法性超过了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即是真如性

什么是真如真是表示它不是虚妄的有现二就是虚妄有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就是虚妄现在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这就是不虚妄名为真什么是如如乃如如不二一模一样平等平等没有变异没有差別名为如如有心有境的差別是不如有能诠所诠的差別是不如有此有彼有多有少有这有那就是不如总之有二(落入相对界)就是不如如真正的平等超越相对的差別界就是真真的如法性没有能取所取能诠所诠的差別所以就是真如性真如性是法性的別名

(二) 成立门

如上面所说的为什么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能成立生死的杂染涅槃的清净也可说佛法全部的重要意义都要依这样的意义而成立

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如现幻象等非有而现故若无及现中任随一非有则乱与不乱染净皆非理

此二颂先成立生死是杂染是错乱的次成立有染有净有错乱与不错乱我想提起一个问题我们所了解的一切是否正确我们知道的一切连高深的哲学科学知识在内真能恰恰如此与真理相契合吗我们自以为这样那样其实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如真能通达真理那所作所为都应合于真理的活动合于真理的生活如世间文明真能渐进而接近真理那世间也就不会如此混乱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厉害什么比原子弹更凶的还要出来使大家过著苦恼紧张不得平安的生活佛法以为世间是苦恼不理想的充满矛盾斗争的没有真自由的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的认识上有错误所以發而为思想见之于行动世间会愈搞愈糟不能实现永久的和平我们个人在生死中不得永久安乐不自在不得解脱家庭国家国际一切都在这样的不理想之中一切众生都在迷惑与错乱之中这就是苦迫不自在的根源

西方有一位大哲学家说他好像在大海边上拾到了一小小蚌壳他所知道的不过一点点这位大哲学家比別人强一些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懂不了多少

人生问题的不得解决问题在无知在佛法名为无明无明就是不明没有智慧不能正见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错误在什么地方本论说「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根本没有心物的各別实性而在我们的心识中有二取现起这是错乱就是生死杂染的因缘杂染与恶不同杂染是有漏的不清净法善的恶的非善非恶的如没有离去颠倒错乱没有断除烦恼不是无漏的就是杂染

杂染有三1.惑杂染2.业杂染3.生杂染惑杂染——惑是烦恼是杂染不乾净如布在染缸中染上了各种颜色不再清净洁白了业杂染——由烦恼而起的造作——行为名为业善业恶业一切有漏的业都叫业杂染业是要感生死果报的生杂染——由业感到生死果报或是人或入地狱或升天种种业报是生杂染此烦恼果报种种不清净的杂染法从何根源而来『无而现故乱』是生起这种种杂染的原因我们常说了生死生死是什么事就是烦恼果报从那裡了起先得知道这杂染的根源在那裡把此错乱的根本消除了烦恼生杂染才可以解决

我们起贪憍慢贡高嫉妒斗争障碍残酷心都是杂染的我们即是做好事存好心如爱心悲悯心或无贪心这些善心也还是不清净的杂染因一般的恶心与善心都还是杂染的依善恶心所造出来的善业恶业也还是杂染由善业恶业所感到的果报即使升天也还是不清净的有漏之法根本原因是无而现为杂染因行为依于思想思想依于一般的知识当一念心起时现起能取与所取有对立的倾向这一错乱的呈现影响我们的认识与思想也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与成果此乃无明根本无明就是我们的不明现起的二取相不是真实的好像是心外有境境外有心心境对立其实是不真实的错乱不要以为我不执著就可以如不经正确的观察勘破这迷乱所在心随境转不执著也不成的因为心起时好像有一对立性的真实存在有一种力量会使你迷而更迷非经过修持引發真智慧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能取所取是无而现起的无而似乎是有所以叫『乱』论文举一比喻「如现幻象等非有而现故」来说明佛法常说如幻如化现在举如幻的比喻就是魔术魔术师变现起一只象根本没有这只象(印度时常见象故以象做比喻)但幻现出来的却是一只活生生的象并没有此象可是现起的象叫你看了活像是真象此比喻本无能取所取但心识现起的二取在我们觉得的确有能取所取对立存在幻象大家也许没有见过但我们常见的魔术拿一条毛巾扎成一小鼠一跳一叫的看的人就好像见到了真的老鼠幻术的『非有而现』似实有虽没有这回事却有强大迷惑欺诳的力量虚妄分別的现起二取实无其事而严重的影响到思想上行动上使众生永久流转于杂染苦恼中

以下说明非如此不可「若无及现中任随一非有则乱与不乱染净皆非理」现是明白的呈现摆在我们的面前是不是实有这回事此二——现与无平常是合不起来的一般以为没有就是没有此事明明白白现起那便是有此事假使如一般的想法现有就是有无就什么都没有那是不对的不能成立真妄染净的虚妄分別性说他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说他现有只是现象如此并不说他就是真实所以说无而是现有现有而又是无从现这方面讲是有从无这方面讲是空佛法中每用如幻如化如镜中影如空花等比喻只是说明好像这样其实并不这样虽并不这样却又好像是这样

佛法用幻化等比喻说明无而现现而无无与现的统一法——生死世间法非如此不可『若无及现中任随一非有』就不能成立真妄与染净现与无在这二义中随便那一方面没有的话那么乱与不乱杂染及清净一切都不能成立假使说是无无就是没有而不是似现那与方广道人一样也无所谓杂染了确实是没有也就说不上是乱了如果说现现起就是这样的实在不是没有的那怎么能说是乱不错乱即符合真理那就也不是杂染了所以乱与杂染是以无而现现而无才能成立的

没有乱就没有不乱没有杂染也就没有清净依一般人的想法似乎这是杂染另外还有一清净的这是错乱另外有个不错乱的这又不对了在现实的人生世界中佛依现实的观察这是杂染与错乱的清净与不乱在虚妄分別中是不可得的要知道清净依杂染而能成立有了这不清净的杂染如遣除杂染法才能有清净法所以如没有杂染清净也不能成立错乱与不错乱也是一样勘破这虚妄错乱不再错乱了才是不乱才是真如涅槃所以先要成立杂染法转去杂染而有清净先要成立乱离去惑乱而显出不乱所以唯识宗以虚妄分別为所依现而无所以是惑乱的是惑乱所以成为杂染的知道是惑乱的就能离乱而达不乱是杂染不清净的才能离杂染而得清净的如不是无而似现现而实无那么杂染与错乱不成立清净与不错乱也不能成立了所以说『则乱与不乱染净皆非理』如杂染清净错乱不错乱都不成立那一切世出世法都被破坏了但我们是人知道是杂染的因而寻求清净知道惑乱所以趣向不乱知道虚妄所以追求真理这样非承认有错乱有杂染不可了错乱杂染从何而来就是无而现现而无释迦牟尼佛开示佛法的方法论是这样的后代佛法的方法论不一定这样有的说众生本有清净的不惑乱的然后倒转来说为什么成为杂染与惑乱修行是返本还源复归于净的释迦牟尼佛说法从生死说到涅槃从杂染说到清净杂染与生死惑乱是世间现实的这是现实人生所接触到的肯定了惑乱与杂染然后从杂染到清净从生死到涅槃从错乱到不错乱不乱依错乱而成立清净依杂染而成立杂染与错乱依无而现现而无才能成立所以在我们心起时现起能取所取虽无而现有似乎各立存在是错误的根源而是非如此不可的

(三) 不一不异门

此二非即一亦复非別异以彼有无事有別无別故

虚妄分別是现而无无而现的无与现——二者是一还是异呢一般人的想法不是一就是二不是二就是一怎么虚妄分別是现而又无无而又现呢现在说这是不一不异的现起能取所取是这个样子这是现有但能取所取不是真实有这就是实无这两者是非一非异的所以说「此二非即一亦复非別异」无与现这二义并不等于一不能说完全同一的但也不能说是各別的一就一二就二为什么要说不一不异「以彼有无事有別无別故」因为有是现无即不可得有与无二义中有有別与无別的缘故有与无所有不同的含义在那裡有事——现起有能取所取的差別相能诠所诠的差別宇宙人生一切差別相都从有显出来的无事是不可得是无性无性是平等一如的无二无別的有事有差別无事无差別別与无別不同就不能说是一了然而凡是现有的就是无自性的并非离有以外別有一无性这样有与无是有差別而又无差別的无差別所以不能说是异说一也不可说异也不可所以成立这现有与无性是非一非异的一般所说的性相不一不异也就是这样的不过有的人著重于不异有的人也著重于不一如专重不一那就事相与理性对立了如专重不异——无二那以理性说事相又不免事理儱侗了总之事与理现相与无性(无性即实性)是不一不异的以上是法与法性的略标

弥勒菩萨另外有一部论名《辩中边论(颂)》或译作《中边分別论》中道与二边《辩中边论》也是从虚妄分別说起如说『虚妄分別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辩中边论》的颂文与本论的意思相合依《辩中边论》说虚妄分別是有的就是现二及名言的识在这虚妄分別性中现起的二——能取所取实在是都无自性不可得的在虚妄分別中都无能取所取所以虚妄分別性中惟有空性(无性)空无是不碍现有的所以彼空性中也可有虚妄分別此虚妄分別是能现的空性是无现起的有与无性的空不一不异所以说『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这就是中道了

乙 广释

1 辨生死

(一) 标列

从此以下对法与生死法性与涅槃——两方面作详细的解说先辨生死也就是法的分別标列是把要说的内容总括的标列出来

由六相悟入诸法为无上谓相与成立及非一非异所依共不共悟入能所取现似而非有

有六种相或可说从六方面对于一切生死法为悟入的无上方便说到悟入中国学佛的人开口是开悟闭口也是开悟悟是悟入真如的意义这裡也说悟入意义稍有不同从理解法开始理解以后深深的思惟法进一步从修持中通达究竟所以「悟入」不单是开悟是经闻修而到达证见的

本论以「六」种「相」说明此法是通达法的「无上」方便六种相1.「相」2.「成立」3.「非一非异」4.「所依共」5.所依「不共」6.「悟入能所取现似而非有」简略的说1.相是法相如上颂说『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別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別』2.成立如上颂说『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如现幻象等非有而现故若无及现中任随一非有则乱与不乱染净皆非理』3.非一非异如上颂说『此二非即一亦复非別异以彼有无事有別无別故』4.所依共5.所依不共所依指生死流转虚妄分別法所依所依法中有共的是众生彼此间所共同的如所住的世界(地球)是人与人人与畜生等所共同的不共如一个人一个蚂蚁都有个体维持各自的生存所依有此共与不共二种6.悟入相——『悟入能所取现似而非有』对识现起的能取所取不执著为实有不执为心物別体悟入是现似而其实非有的悟入一切法唯识所现是修观悟入的必要胜解这是六相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 別释

(1) 略指前三

其中相成立及非一非异如略标中说

分別的解释六相中第一相第二成立第三非一非异这三相都已在略标中说过了

(2) 所依共与不共

诸于何流转说彼为所依谓情界器界器界即为共如共同所了

现在从所依说起什么是所依「诸于何流转说彼为所依谓情界器界」这是所依的解说与『凡』字差不多凡是于什么流转的在什么处流转的依什么法而流转的就说他是所依流转或译作轮回我们可以水的流动为比喻如水流入了漩涡中转来转去转不出去一直在这圈子裡面转动这就是流转众生在生死中也是这样升到天上由天上又入人间人间再入地狱地狱出来到畜生畜生又到地狱地狱又到人间侭管转来转去却一直在生死中因此称生死轮回为流转众生无始以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的是流转到底依什么而流转流转的所依法是『情界器界』情界与器界是流转的所依

什么是情界器界界是界別有界限的彼此差別的佛法总说二种界有情界器界有情是有情爱的有情识的如人畜生地狱饿鬼这五类都是有情界都是有生命的有心识作用的古译众生新译为有情是有心识作用情爱活动的生命体有情分五类名为五趣或分六趣(六道)在天地狱畜生饿鬼外更立阿修罗为一趣

什么是器界器是器皿是能容受物品的现在所说的器界如地球星球等是人类等所住的所以地球等属于器界佛法中所说的器界有无量的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一小千世界有四大部洲八中洲我们所住的是南阎浮洲属于器界简单说人类是有情界动物等也是有情界大地丛林这都是器界器界中例如我们所住的世界在地上名五趣杂居地——地狱畜生饿鬼都是的向上还有空居的天人天都有淫欲所以名为欲界欲界以上有色界无色界都是天趣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名为三界

论有情不出于五趣论器界不出于三界(九地)生死流转的所依以人类来说身心是所依我们住在这地球山上海裡也是我们的所依

现在先说器界所依「器界即为共」器世界是共的所依这地球是谁的不能说是个人的是全人类(及畜生等)所共的或者说如空气如大水这都是共的共是共同的佛法说共业所感就是大家的业共同所感到的以唯识来讲是唯心所现的在我们心识中现起来的时候就现有内而身心外有器界的相各自各的显现出来所以说唯识所现以人类来说每人都从自心识中现起这器界相所现的器界相在我他间都有一个共同性我现起这样的相人人都现起这样的相器界相现似共同性不以个人的心识而有所改变所以被想像为有一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成唯识论》举灯光的比喻在这房子裡点一盏灯光由此灯放出一灯放一光如房内又有一盏灯就又有一光或有几十盏灯几百盏灯就放射几十几百光明这几十几百盏的灯光综合融和现出一片光明这一光明谁能分出此光彼光呢而事实上各各灯放各各灯的光明虽综合如一大光明而仍是属于各各灯的如这盏灯熄了这盏灯的光明就不见了但大家所见的还是一片光明并不因一灯光明的熄灭而不见这比喻说明了我们所依住的器世界器界的存在也是这样的心识所现起的器界相是各人心识所各別显现的由于心识所现的器界相彼此间有共同性大家都见到同一的器界见到的是同样的好像与我们的心识是没有关系其实是我们各各所变现的是各人各各变现的那么这个人死了他所现起的器世界应该就不见了可是大家还觉得是同样的世界一人死了多人死了(又有人生了)这地球还是地球这正如一灯息了几盏灯息了还是见到一大光明一样器世界的共是「如共同所了」大家所了解的器界一模一样因此这一种所依称之谓共

如以五趣生死来说五趣有情所见的器世界不是一致的都是人人类所见的世界是一样的假使有人所见不同的话那是病态器官有病神经失常心理变态了但人以外还有畜生饿鬼人类所见的人世界虽然都是一模一样但这个器世界在饿鬼畜生来看就与我们有点不一样了如我们常见红花黄花多采多姿的花有些动物如牛所见只是灰色的如牛与牛能互相交换意见那么一定以为这世界是灰色一片了又如人世界所见到的水水是人类器界所共的可是饿鬼所见的是火焰脓血饿鬼不见清水在人来说是错了但饿鬼与饿鬼间有他们的共同了解都说是脓血火焰怎能说他是颠倒

鱼类所见又不同鱼游在水裡正像人在空气中一样若无其事如人在空气中鱼游在水中也是这样鱼类住在水中有对水的不同感觉这是鱼的器界如果是天的话所见的是七宝庄严这就大不同了所以器界被称为共是共业所感共同所了但约众生的类別不同来说是随类而所见不同的

有情界有共复有诸不共

现在来说有情界所依「有情界」「有」是「共」的也「有」种种「不共」的共有种种不共也有种种例如每个人都保持个体生命的延续各各的不同活动各各的不同思想都独立的存在与發展这是不共的可是有情与有情彼此间也有种种关系如人与人人与畜生畜生与畜生彼此间都有相互关系这种共同关系就是共所以器界——山大地丛林都是共的以有情界来说就有共与不共的《成唯识论》也说到共与不共但所说的意义有些不同总之有情所有的个体活动是不共的而有情与有情彼此间结成共同关系就是共『有情界有共复有诸不共』这二句是总标下面分別的说明先说所依有情界的八种共

托胎生名言摄受与治罚饶益及违害功德并过失由更互增上互为因故共

颂中先举八事次说共的意义就是末二句『由更互增上互为因故共』这是通于八事的所以先解说后二句共的意义是更互增上及互为因什么是更互增上增上是有力的这个对于那个能给与一种影响给与一种力量这就叫增上更互是展转的意义如你对我我对你彼此间能互相给与一种力量这就是更互增上什么是互为因增上也可说是因但约疏远的说因是比较亲近的佛法说因果如甲给予乙以一种力量能使乙生起甲就是乙的因因力也有相互的关系由于增上及因的展转相关所以形成有情界的共同关系例如我骂你一句这句话就是一种力量刺激了你使你听了立刻脸色变青有的两脚乱跳再不忍拳一伸就打起来了你打我也许我也打你结成了彼此间的严重关系可能一直影响下去不但是人人与畜生畜生与畜生众生与众生间都有一种相互的影响力所以互相为因也互相为果这就是共的意义

八种共中「托胎生」新生命的开始叫生以人来说是父母和合父精母血结合而开始一新生命的活动名为生佛法说众生有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化生新生命的开始全依业力而生起没有与其他有情的共同关系但人及猴牛等高等动物都是胎生的鸡鸭等鸟类是卵生的其他先生一卵子经一次二次的变化才成为成虫这一类称为湿生湿生就依赖其他的有情而生起

佛法虽说四生主要为人类说法所以以人的胎生来说一个人要出生要具备三方面的事情要有父亲要有母亲在父母和合父精母血结合时另有有情自己的业力引發识来入胎这是说在父精母血正结合的时候一念识依托而起成为一新的生命开始这样胎生要有父要依赖父母间的增上力所以这样的生命开始——『托胎生』是有情所依的共事

「名言」这裡的名言指我们的语言文字而说不管造的文字怎样合理写的怎样好看如只是自己了解別人都不识这失去了名言的作用不能有所表示如语言的音声流变彼此间完全不能了解也不能成为语言要知道语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成立于人与人间由于彼此互相了解渐成为共同承认共同应用的名言如语言一地区有一地区的语言一时代有一时代的语言在这同一地区同一时间中人与人间所说的大家习俗相传共同承认了解这句话你说我也懂我说你也懂成为一种表示意义的语言语言——名言是表达我心裡所了解的觉到什么就说出来使你了解这句话表示的意义彼此间有共同感所以能互相沟通感情传达种种知识可见语言——名言是共的文字也是如此不是圣人造好一批字让大家去使用文字是渐渐传出孳生而日渐增多起来文字的意义大家公认了在人类界应用起来文字是不断演变的字形与意义都在演变中有时误写或误解了习俗以讹传讹被大家误认了还是一样用错就错了只要大家公认就得所以文字——名言是有情界所共依的古代文字都出于人的偶然应用渐被大众所接受近代文明或新發现一种元素成立一种事实都给以一个名词后人照著使用这名词就为大家所通用了总之名言要彼此间共同了解承认这不管中国外国古代现在都是一样名言是成立于有情间的所以是共的

「摄受」这是组织也是领导如老师教学许多学生来跟他学老师摄受学生形成师生关系这就是摄受在佛法中老师摄受弟子是摄受的一种如家庭有家长领导成为一个家庭不论人少人多在社会中每一社团都有领导者在摄受国家佛教的僧团都是一样这是多数人能集合起来中间有一种向心力——摄受的力量使大家能联结于同一范围之内彻底的说起来畜生间也有摄受的我在四川看到老猴子在前来了母猴小猴子就跟著来凡是群居的有情都有摄受力建立起彼此间的集体关系这当然是有情界的共

「治罚」是摄受那就不是个人而是彼此间的组合了不管这组合是宽松的或严密的既是组织为了维持此团体的健全發展不论大小都会有成规所以有句话说家有家法校有校规国有国法如组织内的成员所作所为而可能障碍破坏此组织那就要受到组织的制裁——治罚以国家说即是法律以法律来处罚在佛教内出家以后加入僧团成为僧团的一员在僧团内受到佛制戒律——学处的约束如违犯了就要受到僧团的治罚有了摄受就有治罚家有家法学校中有校规宗教有教规国家有法律现在成立的世界性组织国与国之间的联合组织也就有国际的制裁这是有情界的共同

「饶益」「违害」这二事是相反的什么是饶益能给他一种利益使他得到好处是饶益什么是违害能够给他一种损害使他感到苦恼是违害举例说別人经济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或救济他就是饶益如赖了他的钱或想尽不正当办法以取得別人的财物这就是违害饶益与违害都建立在有情的共同关系上凡是对他有利的或是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或是知识上的或使他的身心健康人格进步只要是能使他得到利益的这一切都是饶益相反的凡是使他困难的引他堕落的或杀他打他骗他谤他只要是使他受到损害的一切都是违害

「功德」「过失」这又是相反的过失不好的事情错了就有罪过反之有了好的事情有功可得就名为功德功德与过失都是依有情与有情间的共同关系而成立的什么是功德如布施或供养三宝或救济贫穷或办理社会文化事业这都是功德或说在家裡孝养父母受持净戒这些好事都是功德相反的就是过失如不孝父母刻薄剥削贫人等

那么这饶益与违害功德与过失有什么不同饶益与违害是约对他的意义上说的使他得到好处使他得到损害是饶益与违害如约自己说做了好的事情自己可得到功德做了不好的自己就有了过失功德与过失能使自己得到幸福与苦难的结果饶益与违害功德与过失虽有约对他说约自己说的不同总之都是建立在有情与有情的共同关系上的如果离开了其他有情专讲个人的话这功德与过失很难讲一个人关起门来做没有共同关系没有共的意义这功德与过失亦建立不起来所以在佛法之中说的好事如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那都是与有情有关系的说不好的如杀妄语种种都是与有情有关系的

上说八事在有情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增上」「互」相「为因」的力量造成有情与有情的「共」同关系如托胎生在人类构成了宗族生命的延续名言促成人类的感情与知识相互交流以此而摄受成为群体有家庭社会国家等为了维持团体所以有法制治罚彼此间有利有害也就有功德与过失这一切成立于有情与有情的共同关系上所以说是所依共

依及诸了別系缚与解脱彼九不共故名不共所依

有情界的不共所依有九种多数是佛教的术语

「依」依是依止有情自体的依止是业力所感的果报识也是持有一切种子的种子识形成有情的生命主体依唯识学说阿赖耶识就是依《摄大乘论》中第八阿赖耶识名为所知依是一切法的所依止性本论没有明白说到七识八识但也提到一切种关于心识现在简单的说一下大乘唯识学说就我们的心识作用分別起来是前六识及第七第八识前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大家所容易了解的如我的眼看到了什么色——形色显色引起的认识作用就是眼识耳根听到声音引起的了別作用能了解这声音的就是耳识鼻识了別香臭舌识了別滋味身识是身体接触到物体感觉到硬冷等能够了別到这是什么这就是身识意识是忆念过去想像未来或了別现在不只了別具体事相还能推究法与法间的关系法则义理等都是意识的作用这六种识从小乘到大乘是佛法所共说的

大乘唯识学更说到二类很微细的识依现在的知识来说是属于下意识或潜意识的在自己能感觉得到的心理活动——六识以外还有微细潜在而不易觉察的二种细识中第七识名末那识是深细的自我执著直觉得有自己存在最深细的自我觉了就是第七识第八识名阿赖耶识一切种子依阿赖耶识而存在依阿赖耶识而显现从阿赖耶识所有种子而显现的是器界及一切识所以成为一切法的依住阿赖耶的意义是藏如库藏一样有东西就放进去要用就向裡面拿所有一切的认识都留下潜能藏在裡面有缘再显發出来藏入又發现出来成为一切意识一切法的根源所以名为阿赖耶识

依唯识学说依是阿赖耶识是业力所感的果报识现起一切的种子识所知一切法的依住处所以名所知依不过照中国一般所了解的唯识学一定说七识八识其实不一定如此在印度唯识有二大派一派名随教行派就是依经文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依经说的一派都是立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另一派名随理行派以为经文所说每有随机方便不了义说随理行派以理为宗如世亲菩萨门下的陈那菩萨是『因明』——佛教论理学的权威陈那的弟子名法称这一派说唯识不立七识八识也还是一样的唯识学不过在中国这一派没有传来如立第七识第八识依一切种果报阿赖耶识为『依』如不立第七识第八识那就依异熟——果报意识为依在部派中如说一切有部立『命根』为有情依

「诸了別」了是明了別是区別了別是我们有认识作用的那个识的作用为何名诸了別了別识不止一种如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就是六种了別立八识七识与八识也是有了別作用的不过阿赖耶识重在「依」前六识的了別作用强所以了別属前六识心识的了別作用都是不共的我的意识不是你的意识你的意识不是我的意识眼识等也如此彼此间各各不同所以六识了別是有情界各各不共的

「苦」「乐」苦与乐是情绪上的一种感受受蕴所摄是内心的情绪作用我感觉到苦痛別人不一定感到苦痛我感到快乐別人也不一定在快乐如到了八月中秋明月圆满的时候大家去赏月有人看到月亮欢喜极了又亮又圆心裡说不出的欢喜但有的却对著月亮在淌眼泪心裡难过得很触对境界各人的感受不同情绪不同看到月亮时内心引生的苦乐是有情彼此所不共的又如上山自己不想上山去父母或师长的命令——『去非去不可』不去不成只好上山去一面走一面心裡不欢喜满心不快活如自己要去上山越走越有兴趣即使腿酸心裡还是欢喜的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了解但所得的苦与乐彼此间是不相同的从业感得苦果或得福乐的果报在有情间也是不共的

「业」业是什么意思业就是事业作事不过佛法裡所说的作业范围比较大身体所作的是身业口说的是语业(写出文章来也是业)内心的动作是意业总之身心的一切动作都是业通泛的说业与其他有情相关但这裡所说的是自己怎么做了引起一种力量能影响自己——现在或未来受苦或受乐这种造作的力量就是业如布施持戒忍辱等凡作善事当下留下善的力量潜藏在自己身心内这就是善业杀生等不善业也是这样身语意三业是各人自己造作的留下的业力也是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各各不同有情所造的业是彼此不共的

「死」「生」各人生各人死生死是各人自己的事情向来说真正无常到了到了要死的时候什么人都代替不了你自生自死是各人自己的事与別人无关所以是不共的

「系缚」「解脱」什么是系缚系缚如被绳索捆缚住了系缚是解脱的反面解脱如把绳结解开脱下一样

如人生不自在受束缚而不得自由有一种力量把我束缚住了在种种束缚之中要生出来就不能不生生了以后就受制约受支配终于又不得不死如生在人中就是一个人当然人的能力有大小知识有强弱境遇有顺逆可是总有个限度怎么也超不过这人的限度人生出来以后就有一期的延续经过老病阶段最后还是不能不死死了以后还要生永久是个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局面这就是系缚被什么束缚住了还是自己束缚自己自己的迷妄自己的烦恼自己的错误行为自己系缚自己而不得解脱

解脱也是自己的事谁也不能使你得到解脱所以《楞严经》中说佛的堂弟阿难说我是佛的堂弟佛很喜欢我总想佛能帮助我解脱可是事实上却不可能所以学佛的人向来有两句话『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系缚生死是自己的事解脱涅槃也是自己的事都属于有情的不共

依与了別是有情自己的心识问题是情感的造了业所以有死有生或系缚而生死不了或解脱而证得涅槃这「九」事是「不共」的所以「名不共所依」

(3) 悟入二取似现非有

共现外所取实即能取识以离其内识外境义非有是共同性故

六相中第六悟入二取似现非有为说明生死法为唯识所现的重要部分共有六颂次第的加以解说先明所依共的不离内识『共现外所取实即能取识』等是约共所依说共是山大地丛林星球一般人所认定的客观物质世界还有有情不共中的共如胎生等八类那主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事情

以唯识学来说『共现外所取实即能取识』大地丛林种种星球宇宙间的无边世界这一切所依共的器世界是有情内识共同所现起的依小乘说是共业所起的依唯识说是心识中业力所现起的有情与有情间「现」起「共」同相「外」在相成为心识「所取」的外境觉得有一心外存在的世界一般人都觉得这是在我们心以外的所以说唯识不容易理解如说这是在外的物质世界大家都觉得是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感觉到这样的可是依唯识说这是「实即能取识」一般所感觉到的外在境界实在是我能取心识上所现的境界换言之所取的外境实际是我们能取心识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心识

明明有所取的外境为什么说就是内识呢因为「以离其内识外境义非有」我们所见到的听到的我们所了解的所谓器世界好像是在心外的其实如离开了我们的内识没有内识的活动作用那外面所取的境界就不可能成立换言之我们所以知道有这客观存在的器界因为有心识作用而發现出来如没有心识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外界的存在所以说离去了内识外在境义是没有的

弥勒的唯识学是建立在「认识论」上的譬如说我们所认识的什么不是直接得到那东西是心识上现起的所取影像这影像并没有离开了自己的心识例如颜色红的是红的黄的是黄的以为确有红黄等色彩在外面其实红的黄的都是我们的眼根引起眼识所现的由于人类眼根的共同性引起眼识所现也有共同性我们就以为事物的本身就是这样红的黄的关于外境不离内识的唯识论弥勒无著世亲等菩萨都有严密的论证本论下文也有很好的说明但不要误会现起所有的外境唯识学并没有否定他只是说这是不离心识而存在的

器界等外境是不离内识而存在的这是唯识的定义一般人总觉得既如此为什么你看到红的我也看到红的不能由个人主观片面的来决定所以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你不知道没有见到大家也还见到是红的为了解释这一疑问所以说「是共同性故」共同是我的心识现起来的印象如此你的心识所现起来的印象也如此大家现起来的印象都是这样有一致的共同性所以觉到不因个人的心识而改变这才误解为客观实在的外界

因为你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中国与外国人都差不多看起来样子不同一点其实是差不多的我们的眼睛有共同性也不是一切有情共同的人与人之间有共同性畜生中一类一类都有其共同性鬼与鬼天与天都有其同一类的共同性所以同类共见的似乎确实如此的器界在不同类的有情中因不同的识类而器界相有所变化了共同性的随类而不同也可以说明外所取非实的意义

于余不共识为所取等义谓他心等法

上文说所依共的是山大地丛林星球等器界所依不共的是有情界有情界中有共义的是托胎生等八类不共的是依诸了別系缚解脱等九类器界及有情界的共义能为其他的有情所了別是唯识所现已如上说「余」如有情「不共」的心「识」也能「为」其他有情所取成为他有情的「所取」「义」——境他人的心被別人知道如何如何他心就成为所取的境界——义就是境界义不共而成为所取的不只是「他心」如他有情的生与死烦恼的系缚烦恼的解脱苦与乐等都可以为他有情所取为所取的内容不少所以说『为所取等义谓他心等法』谓他心是別人的心有情的心是各各不共的我知道你的心或你知道我的心难道我的心成为你心识上的境界吗又如意识能知道眼识耳识鼻识六识是不同的心识作用也不能说眼识耳识鼻识等就是意识所取的内容以心知心——甲有情知乙有情心或意识知眼识这能说唯是内识所现吗这一问题依大乘唯识学说每一有情都有他的心识活动说唯是有情各各有识而在各人内心有所了別时都是自识所见的所以是唯识的进一步说他有情心不是直知他心而是在自己心中现起他心的活动情形所以知他心是在自己的心识上现起他人的心象自心所能取的就是自心所现的所以知他心等是唯识的

等引非等引诸能取识前更互非境故于非等引时自分別现故于诸等引前三摩地行境现彼影像故

上面说明了所依共与所依不共的不离内识都是识所现的所以生死一切法唯识但所说唯识不是唯一识所现而是种种心识的种种现起所以又说此二颂现在先说明二个名词『等引』『非等引』等引印度梵语是三摩呬多译义为等引等是平等引是前后的引续引發功德等引是殊胜的定说到定梵语名三摩地简译为三昧意义是等持什么叫平等原来一般的心是不平等的不平衡的心是散乱的妄想纷飞修定是精神集中系念一境以息除妄念但心是不平等的平常是散乱要他不散而归于一又易于昏沈什么都不解了进一步就是睡眠如将心提起心又向上飞扬——掉举不是掉举就是昏沈不是偏于这边就是偏于那边不能保持心的平等安和就不能得定学佛而要修定的要修习到内心平等不散乱也不昏沈不起种种分別却又明明白白这就是平等持心的等持由于心的定——等持引起平等的前后延续引發定中的种种功德所以名为等引静虑(四禅)等至(八定)等持(三三摩地)解脱(八解脱)这些胜定都名为三摩呬多——等引非等引即一般的心或是昏昧睡眠或是散乱掉举凡没有达到等引境地的都名非等引唯识不是一识所现的不但自心与他心不同眼识等与意识不同在意识中定心也与散心不同不同心识上各现所取所以一切是唯识

现在来销释颂文「诸能取识前更互非境故」能取心如上说自心与他心眼识等与意识等引心与非等引心是各各不同的如等引的能取识现起的境界在定心中定心所取的境界与非等引能取的境界——散心分別所取的境界是彼此不同的在定心不取散心的境界散心也不取定心的境界所以说等引境非等引境在不同的能取识前彼此间是互不为境的换言之散境是散心的境定境是定心的境彼此不同的例如我们的臂上用针刺一下一般人会觉得很痛那是散心分別所取的境如这人受了催眠或是入了定那针刺下去就不觉得痛那是催眠状态的心境这可见各各取境不同了

再分別来说等引的境与非等引的境是怎样的唯心所现「于非等引时」也就是散心分別的时候所取境是「自分別现」的自己分別心所现起的是分別心所知道的境界分別心所取的离了分別心所现的境界那就没有了换言之一切分別心所取的不离分別心所现这是说非等引境是唯识所现的

上面说到四禅是等引八等至三三摩地八解脱也是等引等引有种种所以说「诸等引」通俗的说种种等引就是种种定定境与散心境是不同的在诸等引心前所取的是「三摩地行境」三摩地——等持所行境就是定心所行的境界定心所行的境界与散心境不同是从定心所现的现起彼定心的影像定心所现起的影像如明镜当前现起种种影像影像专指定心所现境说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有大乘经名《般舟三昧经》这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是心系一境念佛这裡是专念阿弥陀佛不是称名专心系念阿弥陀佛相念到般舟三昧成就时十方一切佛现在前(所以名般舟三昧般舟是在前立的意义)明白的见到如夜晚见天空中的繁星一样这不是开眼所见而是定心所现的境界依经中说不但见佛也与佛问答他说应發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来得般舟三昧的就于定中观察自己并没有到西方去阿弥陀佛也并没有来自己所见所闻的只是唯心所现我举这个例子最容易明白修定的或修般舟三昧念阿弥陀佛的初修习时系念的相现起起初相是不分明的动摇的那是因为心不定等到你心定了眼睛也不再动的时候相也明显不动了如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境界太广大了初学不易成就可观阿弥陀佛像如佛像——紫金色白毫相等一一分明能放光会说话那是已到达定境

佛法中有不净观静观死尸的相慢慢变色青瘀腐化流脓血末后仅存白骨像这种不净相如修习到不净相现前清清楚楚的见到相甚至于见到处处是不净相这就是依不净观而得定

凡定心成就都会现起定境(随定的差別而不同)名为影像佛在《解深密经》中给弥勒菩萨说的极清楚『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所以诸等引前所现的都是三摩地行境「现彼影像故」

定心所现境是确实有作用的如修得火光三昧望去会有一片火光修水三昧成就的別人到他住处会见到一房子的水这种境界都是三摩地行境是从定心所现的影像

散心分別的人要使他知道唯心所现好像很难要用种种推理去了解如修禅定而有成就的观什么能在观心上现前如修青一切处见一切都是青的黄一切处见一切都是黄的成就禅定的容易悟入一切境界唯心所现以一切是随心而转的如禅定力深心力强更容易悟解此义唯识学成立唯心所现的理证中就有以瑜伽师修行境界随心而转来证明唯心所现的唯识学不是为了学理而是佛弟子的修习定从经验中發现来说明的一切所取境唯是心识所现为了说明此理所以特別以等引非等引境界来说明都是唯识所现上来所说生死依止的共与不共说明所取的境唯识所现所以所取境义是非有不可得的现在要进一步说能取也不可得如颂所说

以所取若无亦无似能取由此亦成立无似能所取

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现的一切境界离心不可得一切境界不可得那就唯是心识了这个心总是实有的了然依唯识说『以所取若无亦无似能取』「所取」的境如不可得「能取」识也就不可得了一切境界唯识所现为什么没有所取境能取心也不可得呢其实心与境从来是不能分离而有的要知道心识起来时心裡决定现起那境像心识是不可能没有认识对象的所以平常说我们什么都不想这话是不通的因为有心必有境像觉得什么都不想这什么都没有就是心的境像了否则就是昏睡分別心也不起了换言之有能取一定有所取如没有所取那一定没有能取所以说心境从来是不能分离而有的佛法中小乘也是这样说的当境界生起一定有心缘于境界的心生起时境界是心的缘——所缘缘所以心与境要起就一起起不起就都不起若依中观家说心境是因缘所生的也是『离心无境离境无心』的唯识学在方法上有他的不同处先说以虚妄分別有有能取识所取依能取而现所以所取境不可得进一步说如没有所取的境能取心也不可得所以说「由此亦成立无似能所取」如没有似所取也就没有似能取能取所取都只是虚妄显现

空宗与唯识宗有一根本不同处唯识学一定要这么说所取的境界不可得因为一切都是内识所现的有识无境(尘)正是唯识学的特色然进一步说如境界非实有能取也不可得这就进入能取所取都不可得显示无二无別的真如法性这一层次真谛三藏解说为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空宗依因缘所生法显平等空性心是因缘所生境也是因缘所生如说空心也空境也空如说有心也有境也有保持心境同等的立场可以说这是菩萨们说法的方式不同虽在胜义中心境并冥都不可得而在世俗安立中或出發于境依心立或出發于心境更互缘起而有引出宗派的各別唯识学出發于依识有境的立场所以说境空心有到了能取所取都不可得时也是说识寂识不起识不现却不说心是空的如说境空故心也空就觉得这是恶取空因为不能成立一切法了

唯识宗成立唯识的层次也就是修唯识观的次第达到无二无別的平等真如法性弥勒菩萨在《辩中边论(颂)》中说得还要清楚如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那是说由于虚妄分別识有所以知道境是不可得的『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那是说由于境不可得所以识也不可得了『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心不可得境不可得似有能取所取——心境二者在无得平等性中是无二无別的上面所说的就是悟入虚妄分別无相的方便《楞伽经》立四种禅也是这一意义四种禅中第一名愚夫所行禅这是外道小乘的禅观第二名观察义禅就是观一切境相(义)不可得如观境不可得心也不可得现起平等空性相是第三缘真如禅因缘真如空无性相有空相在还不是真知真如等到空相也不起了超越能所一切相才是真实悟入真如就是第四如来禅凡是说唯心(识)的从初修到悟入都有这样层次的

然由无始来等起而成立二取悉非有亦善成立故

这裡引起一问题既然所取不可得故能取也不可得心境都非实有为什么众生生出来就有心识作用而且有心同时就有境永久是心境相对而起呢依佛法说「然由无始来等起而成立」先后引起名为等起先如此后如此如生死不得解脱以后还是如此这名为等起我们前念起时有心也有境后念起时还是有心有境死了以后再生时还是有心有境永久是有心有境所以说从无始以来一向如此心生时自然而然的似现能所二取是由无始以来就这样的佛说无始以来始是开始佛不是说最初如此生活在虚妄分別之中生活在一个时间观念中我现在这样前生还是这样前前生还是这样起初为什么会这样佛不说最初是怎样的因为在时间观念中求开始是不可得的所以论到最初释迦牟尼佛是『无记』不加答覆的无始以来一向如此现在应把握现实去解决生死问题如说最初如何如何那是神教而不是佛法了为什么我们现起能取所取简单说无始以来一向如此一向是不起则已起则有心有境前后等起相续所以现在也是如此

我们心起时有能取所取有心有境一向如此怎么知道「二取悉非有」呢心起时就有所取相现由于不知境依心生不知唯识所现在能取所取关涉时认为是心外有境的起种种执著——遍计所执性分別执著时留下一种力量就是能取所取的潜能——遍计所执种子这是从执著心外有境而来的所以能取所取种子依缘而现起时能取心中就有所取相现这样的依现起而执著依执著而薰习引起后后的现行从无始来一直到现在生死轮回永久如此如此既是如此解悟二取的非实有的道理也能「善(巧)成立」了因为我们心起时觉得这能取所取是各別的实有性所以会薰习为种子虽然虚妄现起却好像心境都实在是有如知道非实有的就不起执著不会薰成遍计所执种子薰习的力量愈来愈微薄终于到达二取都不现的实证举例说如知道自己在走路坐下或说话的态度不太好能知道就会注意改正过了一个时候更正了不再会有不好的态度了所以不知道会一切一切的一直下去如知道了所取能取非实有的话就可以达到解脱能达到能取所取不可得就因为能取所取是虚妄分別实义是没有的依唯识现成立生死流转也就依唯识现所取非有能取也非有观二取都非有而通达法性

上来依生死法明六相了达虚妄分別悟入法性法性的意义如下所说

2 辨涅槃

(一) 标列

由六相悟入法性为无上谓相与依处抉择及触证随念并悟入到达彼自性

已说生死法事以下说涅槃法性通达悟解法性是依于正方便的本论也以「六」种「相」为「悟入」「法性」的「无上」方便六相为依处抉择触证随念悟入到达彼自性

「相」——是义相法性的义相

「依处」——依什么而能够渐渐的悟入法性如生死的流转不息要有所依止所依共所依不共就是这有情界器世界是生死流转的依处悟入法性得涅槃也同样的要有依处

「抉择」——抉择是智慧的作用般若悟入法性般若——慧以抉择为性择是选择简择如选择物品这是好的要的那是不好的不要的这就是择抉是抉發将正确的事理抉發出来显示出来这是抉抉择是般若——慧的观察作用如七菩提分中有「择法」也就是抉择法

「触证」——触是直接的接触到证是证实法性不是名言不是听到理解而是般若的直接的触证例如一杯蜜要真的尝到了杯中的蜜味才是触证了这裡说触证法性触证的触与色法的触不同这触是法性——真理的亲切体验中国学者每称之为开悟或证悟

「随念」——随念依过去所得到的随顺系念不忘随念是修行的方法

「到达彼自性」——经修行而达到究竟自性就是法性也就是涅槃法性是胜义的自性就是体验到这自性究竟圆满的实性唯识学名之为圆成实自性

(二) 別释

(1) 相

相如略标说

以下別说六相法性的「相」在「略标」中已「说」过了法性相是没有能取所取没有能诠所诠不是语言可说明不是思想可分別理解的超越一切相对的名言相对的能取所取是绝对的无二无別的真如性

(2) 依处

处谓一切法及一切经等

「处」是依处依于什么才能悟入法性论说有二依「一切法」依「一切经等」什么是依一切法法是形形色色的一切事如山大地丛林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只是复合的假有如分析一切法凡有一一特性的如色法有青白等色心有眼等识嗔等心所这都名一切法现在而外过去未来的也是法《阿含经》曾说如于一法不通达就不会证悟的这是说要证悟须证知一切法性但一切法如此多怎能一一都通达呢一切法虽多但法性是通相是遍通一切的能通达一法性就通达一切法性一法如此法法如此凡是证悟的没有悟此法而不悟彼法的悟一法即悟一切法约悟入法的实性说并不如某些人所误解的以为悟了什么都知道现象界无限差別怎能一切都知道呢一切法的法性平等法性是无二无別的是依一切法而触证的

小乘——声闻学者急于解脱三界生死如说『三界如火宅生死如怨家』佛给以简单扼要的方法身心以外事不问专从自己身心去观察自己观自己身心为无常无我(这是生死法的通相)体验而得解脱所以小乘学容易简单而扼要但身心也是一切法(身外法也不外于此)还是依一切法的大乘广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如《大般若经》说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事二乘事菩萨事成佛的事一切一切都为般若慧所依大乘唯识学所以说悟入法性平等法性要依于一切法

第二是依一切经等无论是身心以内的以外的一切法一直呈现在我们的心识之前我们不知道法的真相所以不能得到解脱唯有依佛的开示菩萨等圣者的开示才能得到应遵循的正道所以说依一切经等不但是经还有菩萨的论经与论都是悟入法性所依止的经是非常多的如持一部经能解脱生死成佛还简要容易依一切经那问题可大了小乘法虽可以简持而入大乘却不能如此菩萨發心无量法门誓愿学一切法门都是菩萨所要学的因为佛所说的法是适应众生根机的或是人天世间法或是为声闻缘觉说的或是为大乘菩萨说的所说的法或是通途大道或是说迂曲的路或是便道小径佛说无量有方便有真实有权教有实教有了义有不了义适应众生无边根性说无边法门菩萨要利益一切众生众生根性不一怎能专学一经一佛一咒如卖帽子的如拿一顶帽子要人人都适合戴上那是不成的如为大众著想大小都得备有学大乘法要依一切经典理由就是这样所以西藏黄教——达赖班禅一派依一切经论从五乘共法到三乘共法再到大乘不共法统贯一切教法次第深入正是依一切经等的好榜样

依一切教典一切法门愿学无量法门就是菩萨通达法性所依的方便部分中国佛教的观念有些不同以为证悟证悟可说么不可说可思惟么不可思惟修学经论是要分別的那不是愈分別愈不对吗所以讥为「以水洗水」如不可说所以非文字相非能取所取所以非心缘相于是有直下不作分別去參证的方便这是中国禅者的见解唯识是印度佛学不是这样说的要悟入法性须依一切法一切经去闻思修学这不是分別么不是分別更多吗依印度所传佛法小乘大乘唯识与中观都重视闻依分別入无分別依名言入离名言依世俗入胜义如一切不加分別无知无见怎能方便证悟法性呢例如要去总统府先要分別向东或是向南向中正路呢还是南京东路左转或是右转要知道路线才能到达总统府到了总统府总统府自身没有东南西北可说可是如没有东南西北的指示怎么也不能到达的总统府自身无所谓东南西北却要依东南西北的指示才能到达这就是方便佛能化度众生就有赖方便法性是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却说种种法门从了解分別中引导趣入这就是佛的伟大不可思议的方便

(3) 抉择

其中抉择者谓依大乘经如理作意摄一切加行道

有人说我会读经我藏经看过一遍看过几遍的也有但不一定有用要知道经是佛说的是应机说法的经义有著多样的应机性如自己去阅读或从师长那裡去听这都是闻无论是读是听经上这么说就以为这么说这问题可大了佛经中佛说这部经是经中之王那部经也说是经中之王到底有多少王呢有的经上说这样理解这样观察才是正观不作此观就是邪观可是其他经中所说的邪观正观又不相同那又怎么理解呢有的经说一切圣人都从此来非依此法门不能解脱生死不能成佛同样的话又在別的经中说所以经上这么说我就这么了解那是不够的学佛的初学一部经非常欢喜肯定佛法就是这样学了二部三部更多部以后却反而弄不清楚了所以佛说修学一切经法要进一步去思惟思惟了还要修思惟与修习就是抉择

说到「抉择」就是「依大乘经如理作意摄一切加行道」悟入法性的抉择方便含有『如理作意』与『加行』二义这都是依大乘经的经论所说作意略有三类意义一是注意如作意心所作意是修定时内心的观想系念这裡的作意是思惟思考抉择的意思平常说学佛法有四条件亲近善友(善知识)多闻正法(多多的听法)如理思惟(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就是依法修行大乘经法经如理思惟然后依著作止观的修行就是一切加行道

如理作意是什么经典有深有浅有究竟说不究竟说有尽理说不尽理说了义说不了义说究竟说是彻底的不究竟说是不彻底的尽理是说得很彻底圆满的不尽理是这么说其实是不完全如此的例如说吃饭能滋养身体这是对的但是不彻底不尽理的如吃饭过饱可能反而吃坏了可见这句话是有相对的意义却不是彻底的又如有人头上生有一块黑疤就名之为黑人其实別处都是雪白的世俗语言大抵是不尽理的经典随俗说法有些也是如此所以对佛法要如理作意要依彻底的义理来思惟如依不彻底的义理来思惟那就错了不要以为经文如此说就可以以此为标准

佛的经典分二类一是了义经一是不了义经了义经是究竟彻底的如所说的还要再解说再补充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如理作意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以了义经义去如理作意才能得到大乘法的究竟意义也能解说不了义经如理作意是思慧的作用分別观察以获得佛法如理的正见经法虽多如依了义经为准绳可得佛法深义与方便摄持一切佛法化繁为简渐渐的脱略文句而系念法义然后可以实行可以从观察中显现法义抉择的如理作意能成就思所成慧思惟还是散心分別的如能在定心中思惟依定心分別观察这就是修所成慧依修所成慧能得般若的现证法性佛法从阿含中观瑜伽以来都说止观都说分別抉择从闻到思到修然后到证入不过不是什么分別都可引入证悟的世俗的分別止与观即使有助于佛法的修持也不能证悟法性佛法有特殊的观察——胜义观能遮遣我们的虚妄分別这才能依分別而契入无分別依唯识学说这就是要观察所取无性能取非有所取能取都不可得如理作意要从虚妄分別现有能所取而实不可得去理解了解决定坚信不疑成就深刻的信解才依之而起修

加行是什么意思广义的说加行就是一种功用努力去做依这一意义来说修行修福修慧都是加行但加行有一特別意义就是从凡入圣所用思惟观察修止修(胜义)观在没有悟入以前的一切就是加行道从凡夫到成佛唯识宗分成五道资粮道广集无边福德智慧资粮菩萨要自利利他备一切功德所以凡是福德智慧应侭量去修集依唯识说这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加行道分四位世第一法四位时间不太长就在一大阿僧祇劫的后期见道经加行道的修习现证法性如实的体见了真理名为见道位见道以后随顺所悟而修习名修道位要经二大阿僧祇劫修到究竟圆满了究竟成佛就是第五究竟道这裡说的是加行道要依大乘经如理作意再经煖世第一法渐观二取都无所得所修的加行就是唯识观一般说先观所取性空再观能取也不可得达到了能取所取都无所得但还有无所得的空相现前等到空相也泯寂不现那就证悟了

依处与抉择包括了闻抉择是思修二位修三阶段古人譬喻为如人学习游泳起初要抱木棒习游如闻慧要依文句渐渐游了一时期木棒可以有时放下有时抱著如思慧的依于文句或可不依文句最后不要木棒也会游泳了如修慧的依义而不依文句这三阶段第一阶段是闻一定要依佛所说的教典或是菩萨所说的第二阶段是思惟依照经文却慢慢地把经义原则化简要化把经文的要义渐渐提纲挈领了然明白当然还不能完全不依经论到最后依义而不依经论的文句如法修习加行道到了从思入修的阶段

法性现证是要从闻修而入的说到这裡想到如理作意的不容易因佛要适应众生根性说种种法门有时似乎有点矛盾这裡这样说那裡那样说可是我们很少能依自己的能力深入经藏而得实义的把经藏多读几遍不一定就能深入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可依古代大菩萨所开创的宗派如走入深林到处没有路的要自己去摸索出一条路出来不是不可以不过不容易也太危险了如过去有人已走出了一条路如依著这条路渐渐走去即使迂曲些到底是事半功倍所以印度大乘的唯识宗中观宗都有这种见解我们自己去读大乘经不容易把握佛法的真实意义可依古代圣者所开辟的大路或依龙树所创开的中观或依弥勒的唯识印度大菩萨的论义直接继承于印度对印度的文字也较少望文生义比中国学者依据译典更为亲切印度论师所传也是有异义的不过依此思惟观察总是容易得多这一观念在印度在西藏都是这样的所以在印度与西藏对于论部特別的重视以论通经容易了解容易把握经裡的深义还有论师们互相论辨总是把握对方的要义而论辩的每可以从不同的宗派中了解自宗的要义所以依唯识宗的最好读读空宗查查龙树菩萨的论典学空宗的也要了解唯识家的不同从前唯识学者欧阳竟无说他读了清辨菩萨的《大乘掌珍论》对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才正确的把握了印度菩萨造论辩论是不随便的知道对方是这样说的才扼要的加以批评所以依某宗论为如理作意的准绳对不同宗派的大乘论也是可以參考的

(4) 触证

触为得正见故以真见道现前得真如所以亲领受

触证相的触是接触证是证实亲切的经验到法性名为触证中国的禅者欢喜说开悟或说大彻大悟了然证有一定的标准悟的意义可浅可深亲亲切切经验到了真正的体验到了真如法性才可叫证而悟无论以听闻所得来的智慧以思惟所得的智慧从修习所得的智慧虽不是真正的般若现前但也有一番领会例如天台宗所说名字即佛称为大开圆解于佛法中豁然贯通有一番体会这不是证不过是闻所成慧悟是浅浅深深的或在读经时或在静坐时内心都可能现起一种体验闻慧思慧修慧都有内心体验的但都不是证修行者在证得法性以前必有一层一层的经过假使不了解就以为证了成为增上慢人所以证是实证特別名为『触证』触是触到而不是想到了经上譬喻说好像井中有水望见了可是没有触到若把水拿起尝到了才真的知道了水触证就是那样论文说「触」是「得」到了「正见」正见即是般若在八正道中称为正见正见不是一般所说的正确了解而是正确的智见那八正道的正见是现证法性的般若为何名为见如以眼睛见物看得很清楚我们的智慧直对真理体验得明明白白这样的智慧所以又名为见——叫正见

在修行的五位中经资粮位到加行位修到世第一法下一刹那真正的智慧现前了正见现前名为见道见道有二一为真见道二为相见道正见是真见道如《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真正的般若现前一切的法都不现前这就是毕竟空性或名真如或名法性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平等平等禅宗有一句话——『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他是什么就不是的因为所认识的一切所说的一切都是名言与法性不合的真见道体验到法性是怎样的那实在是不能说的中国人说哑子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佛法的譬喻是般若真见道如哑子食蜜甜得很就是说不出这不但常人不能说菩萨不能说佛也不能说菩萨在定中真见道一切法都不可得从真见道出定后从般若起方便或名后得智如在总统府不能说总统府在南在北等到离开总统府那又可以说了通达空性是什么样的在后得智中以世间语言思想表达出来法性是这样那样其实这已不是真实的因为有相可得所以名相见道真见道时般若是无相的没有一切相空相也没有当时是一切相不可得唯识家如此说中观家也如此说真见道证得真如真如就是法性没有虚妄的名真这虚妄的有能取所取的对立能诠所诠的差別触证得无二无別的所以名为如

「现前得真如」现前的意义是就是觌面相呈当前的直接的经验不是间接的雾裡看花那样智慧现前或名为现观现是直下的当前的不加思惟不加分別离能取所取而明明白白的现前这就是触证的正见此正见能体验到真如「所以」是「亲领受」的亲领受是亲切的体验到这是一切文字语言所不能安立的心识起时一定有能取所取而这是超越能所的所以真见道是一切法相不现前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就是这个意义

(5) 随念

随念谓修道为除诸垢故于前所见义菩提分所摄

进一步是『随念』的修道位有的说证到了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事了然依《楞伽经》或中观与唯识论都不是如此证是顿证通达无二法性是没有次第可说的但证了以后还要进修菩萨在定中通达真如亲切体验到法性但从定出来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一切又都起来了虽现起一切但与没有体证的人是不同的证悟了的是真能知道这一切相是虚妄如幻的证悟断了见道所断的烦恼但还有修道所断的烦恼有的烦恼虽断还留有习气所以证悟以后正好修行证悟以后的名为真修这就是随念什么叫随念随是随顺念是系念随念是随顺那体验过的见到证到的境界系念观察以此观察当前的身心世界不断的随念观察禅宗说悟了以后随时照顾这一悟境不时的提起来不断的进步意义有点相近所以「随念」是证后起修是「修道」位是初地真见道以后从初地二地到十地菩萨后心共经二大阿僧祇劫

随念是修道所以证后要起修「为除诸垢故」生死众生是杂染的无论是烦恼杂染业杂染或报得身心的生杂染都是不清净的垢染其中主要的是烦恼除去烦恼要在认识的心境上除去执著为实有性的计执相才能渐除烦恼而到达清净

「于前所见义」前是真见道前所见到的义是见道的证境不断的随顺见道的证境去修众生的烦恼有二大类一为见解的思想的错误如我我所见等名见所断烦恼这些烦恼是见解的思想的错误所以一旦见道——体证真如这些烦恼就解决了另一类是在生活行为中属于情意的如爱慢等众生无始来这种种的烦恼不是一悟所可解决的不过有了正见属于情意的有关生活行为的烦恼可以正见去观察而渐渐消除的见道以后应时时将体见的境地在一切事上去体验一方面深修定慧定中证到真见道的境界一切相又不现了等到从定起来一切相又现了把那个体验到的境界了解一切如幻如化随时在平常日用中去体会一切修道所断的烦恼渐渐的消除

这裡举一譬喻如天上月有时见月跑得很快这是错乱虚妄颠倒的经慢慢的观察集中眼光去看久而久之了解了原来是乌云在动而月没动这是见解的正确虽知道了云动而月不动的真相但如果不经意的以眼望去月亮还是在动的要经过不断的训练久而久之才能一望而知月并没有动这可以譬说能取所取能诠所诠虚妄分別相现真见道时一切不现前了虽体证了但一出真见道一切相又现虽能知一切如幻如化与从前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到底还要现起妄相这如心裡明知月没有动可是眼见月在动一样这必须把那证悟到的毕竟空的境地在平常日用中去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种种境界上去历练到了念念常证真理幻空不二断尽一切烦恼那就成佛了从前达摩所开示的『一理入行入』理入是证入法性证悟后要在一切行为中去修就是行入西藏所传的大手印我见到的也是先發悟悟入了法性后说明遇到苦怎么样遇到乐又怎样病时怎么样甚至死时怎么样得意和失意时怎么样总之在人生一切经验中处处以此悟入的境地去历练所以见道以后的修行是随念前所行境就是修道修道位的修要数数修不断的修习以到达究竟

修道位所修的「菩提分所摄」菩提分是三十七菩提分菩提译义为觉分是条件就是因素要成就大觉就要具备这些支分菩提分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分这都是完成大觉所要修的事三十七菩提分是通于小乘的大乘法也有三十七菩提分主要是六或十波罗蜜多种种三摩地陀罗尼一切修行法门为了圆满究竟的大菩提所以这所修的都是菩提分所摄的《十地经》等说『十地菩萨修十波罗蜜多』就是此义在还没证悟以前也是修菩提分的依大乘经说证悟以后才是真正的波罗蜜多证悟以前叫远波罗蜜多相似波罗蜜多因为都是有漏的还不能与法性相应的证悟以后无漏的与法性相应的行才是真正的菩提分所摄依上来所说可说依处是资粮位抉择是加行位触证是见道位随念是修道位

(6) 到达自性

悟达彼自性谓真如无垢一切唯真如显现彼即是转依圆成实

这五句最后「悟」入到「达彼自性」就是成佛的究竟位悟是或浅或深的这裡所说的悟是成佛时的彻悟通达自性与平常所说无自性不同这是胜义自性是智慧所体悟的究竟真实自性或译本性是本来如是的体性众生凡夫所见到的一切法直觉到是这样的以为这是一切法的真相不知这是虚妄分別所现如执为真实如此那是颠倒的错误的自性这种妄执自性是毕竟不可得的遍计所执自性非彻底破除不可的一切虚妄执著所显的一切法本性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的是一切法的如实相也名为自性就是胜义自性

证悟通达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真如无垢」就是离染的真如世俗学者有些学佛者对于真如自性每想像为万有以外的或万有之内的本体意解为一实体佛法所说的自性是从一一法的自性推究到体悟到一一法的本体这就是胜义自性所以胜义自性不是在一切法以外的也不是在一切法内部或底裡另有一微妙不可思议的自性而是一一法的真相如眼识有眼识自性耳识有耳识自性依世俗所见的不同特性而立现象界的一一自性都是唯心所现的观一切法虚妄通达一一法无所得体悟一切法(胜义)从一一法上推究到究竟处超越了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到达的胜义是一一法的本性胜义法性的体悟名为『自内所证』就是内证的一切法性而不是在一一法外的什么观一一法不可得一切法相都不见了称此自内所证的为『真如』(法性)因为虚妄相没有了一切法无二无別平等平等所以名为真如这不能想为万法以外或万法以内有个实体再从这个生起一切佛法是不说从自性生起一切的无论唯识或中观但说一切法真如法性无二无別却不能想像为一因多与一都是相对的没有差別的多一也不可说佛法中常说不二无二怕众生听了会误解所以很少是一的

真如是一一法本性众生为什么不得悟入众生在生死中虚妄分別烦恼流转不息真如没有离一切法因无始以来为无明所蒙蔽如明镜面有灰尘在或如虚空本来明净而现有乌云一样所见的虽还是虚空但不见明净的而是那么阴沉沉地晦暗所以经说『客尘所染』这就是有垢其实真如不会有垢的可是众生有垢为客尘所障妄相现而真相不现罢了为无明所障名世俗谛在梵文裡世俗有覆蔽的意义所以说『无明覆真故世俗』

当真见道时一切虚妄相不现前体证到一切法清净真如但杂染没有消尽出观时种种虚妄相又现经修道位修习虚妄渐渐消融渐渐转化到二障永尽杂染彻底消失名为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真如显现了最极清净这才是真如无垢唯识学或称为『出障圆明』离杂染障碍显出真如的究竟清净也就是圆显一切法的本性——胜义自性究竟到达佛位也就是悟达彼自性在佛的境界中一切法都是真如现前所以说「一切唯真如」再没有虚妄分別相了虚妄分別尽净了圆满「显现彼」真如这就是「转依圆成实」

转依与圆成实在唯识学中是重要的术语转依向来说有二种依持种依阿赖耶识为杂染清净种子依为染净法所依无始以来有虚妄杂染种子显现虚妄生死生死不已又由清净种子引起圣道舍染得净转无始来的虚妄杂染为真实清净都以阿赖耶识为依这是约持种依说迷悟依迷是迷了这个悟是悟了这个这就是真如法性真如有垢而成为迷妄真如无垢而成为清净真如为迷悟依约本论说转依圆成实是约迷悟依说的

转依所显的是圆成实性圆成实的意义是圆是圆满圆满是无欠无余不增不减成是成就与一般造作所成的成不同与中国所说『诚者自成也』的意义一样实是真实离虚妄名实在唯识学的三性中第三名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在唯识学中略有二种解说圆成实是毕竟空性法性真如约理性说而佛果所有的无边功德等不属圆成实性它名为清净依他起性唐玄奘所译唯识多取此义如《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论》等圆成实有四种即四种清净依四清净说佛果的一切清净功德属于圆成实性也就是佛的果德一切是真如圆成实所显

以上法与法性都以六相来分別解说以下特说转依圆成实义

二 特详转依別彰大乘义

甲 法说

将转依特別提出来详细说明这是著重于大乘的从证悟真如初地菩萨以上到成佛的转依法性的意义虽是重于大乘的如但约证悟法性来说也通于二乘的果证

1 总标

由十相悟入转依为无上入性数取所为依住作意及加行过患并功德

先总标转依的「悟入」有「十」种「相」为悟入「转依」「无上」方便十相中第一相「入性」入是悟入入自性就是悟入自性第二相入「物」悟入的对象第三相入「数取」梵语补特伽罗译义为数取趣是众生的別名众生为什么又叫数取趣呢因为每一众生都是无始生死以来在人天等五趣中不断的生了又生数是数数是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不断的受取五趣所以名数取趣通俗的说不但是五趣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圣者也名数取趣所以入数取说明这转依是属于谁的第四相入「別」別是差別殊胜的意义第五相入「所为」明为什么要悟入转依第六相入「依住」明转依依住这一科最重要是说般若无分別智第七相入「作意」是悟入的作意修习第八相入「加行」悟入的加行第九相入「过患」如不立转依有什么过失第十相入「功德」安立转依有什么利益总标十相以下再一相一相的详说

2 別释

(一) 悟入自性

其悟入自性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

悟入如上说『悟达彼自性』「悟入」的「自性」究竟是怎么样的上文说过自性是真如法性但是要说明法性真如的转依先从二方面来说「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一方面为客尘一方面是真如性不虚妄为真如如无別为如法性是法的本性是本来如此的本来如此所以真如法性是超越了时间观念的但一般说起来总是从时间观念去想本性被看作从过去以来一向如此于是问题丛生了真如法性是超脱一切名言时空没有杂染与非杂染的对生死杂染说名为清净

另一方面是诸垢种种杂染不净的诸垢也名客尘尘是染污的无始以来所有的染污约心说是虚妄分別心是妄识相应的种种烦恼如约心所现所取来说是似现的错乱相执著种种实有性为什么叫客真如法性是清净的一向清净的杂染诸垢无明也是无始以来就有的一向有真如一向有无明简直不能说谁前谁后谁主谁客可是虚妄杂染可以因修行而灭去消融而不再存在所以染污的如烦恼戏论相等称之为客如客人在此住几天就走了他终于要离开的主人却一直住在此地所以客尘不过形容可以取消的对真如本净而名诸垢为客尘

可是如从时间上去说还是先有真如先有无明还是同时而有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假使说先有无明后有真如那真如不成其为真如起初没有而后来才有这是不符真如定义的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既然先有真如本净为什么后来又起无明呢有的说真如本净由于一念不觉一动念而有无明试问有了无明才一念不觉呢一念不觉才有无明呢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所以说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都是从时间观念去说本性说客尘这才陷入理窟无法自拔佛是从现实身心出發的只说无明是无始以来如此的由于无明等垢染可以除灭不是永久如此的所以称之为客诸垢名为客尘依唯识说客尘是虚妄分別心妄心所现能取所取自性种种执著所起种种烦恼

「不现及现义」在凡夫的众生位上客尘显现真如不显现没有证悟以前真如是从来不显现的真如性不现所以客尘现虚妄分別能取所取修行就是要使客尘不现真如性现前把它倒转过来向来显现的不现向来不现的现在显现不过在修道的过程中是进进退退的最后才到达究竟的清净的真见道时一切相不现真如法性现前了但客尘没有尽执障与习气都还在所以一出见道虚妄分別能取所取杂染又起来了这样的不断修习真如法性时时现前到八地菩萨自利方面无相无功用纯清净心但还没有纯净究竟清净真如显现要到佛位一切客尘永不现了这才是「无垢真如」——离垢真如真如是如是如是没有变异本来清净的在众生位上也不受垢染如真如受垢也不成其为真如了真如本净但因众生虚妄显现没有显出清净法性不显并没有失却到成佛一切杂染销融法性究竟现前名离垢真如古代禅师这样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真如性是不会污染的但要经修证而显出所以要有修有证(约真如本如是说也可说无修无证)悟入自性是无垢真如是转依的胜义自性或约唯识说名为无垢识

(二) 悟入物体

谓共器界识真如性转依及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并诸非所共有情界内识真如性转依

转依依什么而转化如上文说生死法为所依是共所依不共所依涅槃法性为依处是一切法一切经等转依是依这种种的物体转显真如清净

平常说唯识宗『转八识成四智』众生有八识意——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都是有漏的等到究竟成佛八识都转成四种智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转意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有漏识成无漏智就是转依然唯识宗所说转依不一定依八识说如《大乘庄严经论》从种种方面说转依众生有种种方面的虚妄杂染都可依之而说转依如我们有贪欲转依了成什么有烦恼有五根有器界转依了成什么总之众生所有一切都转化为究竟清净

本论所说转依是依上文所说而立的上面说『诸于何流转说彼为所依』所依是器世界与有情界器界是共的就是山大地等有情界有共与不共托胎生名言摄受治罚饶益违害功德过失——八事众生与众生间是有彼此展转相互关系的是共有情界的依了別系缚解脱——九事是不共器世界与有情界是生死流转所依现在就依此来说转依

「谓共器界识真如性转依」器世界是共的虚妄杂染共相识所现依此说转依就是转杂染世界为清净世界就是净土世亲菩萨的《净土论》是《无量寿经》的优波提舍说到佛的清净土是第一义境界胜义的境界也就是这裡所说的真如性众生器世界是虚妄分別所现到转依时就是真如性显现清净佛土的无边清净庄严一一以真如性为体虚妄不现而真如性显现名真如性转依

本论所说转依分为三类一是共器世界识有情界有共有不共总为三类有情界的共是托胎生等八事其中名言是极重要的因为人与人间以名言——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彼此间心意相通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如来救度众生主要依于说法佛与众生發生关系虽也有现神通的但主要是说法佛所说的法把它结集下来就是经(律的根本也是名为经的)所以说「及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梵语修多罗译义为契经因为佛所说法一方面契合真理一方面契合众生的根性契机契理所以译为契经现在要问契经是妄还是真呢众生听闻了解忆持思考只是名言名言是虚妄所现那么佛怎么能以虚妄分別所现的语言文字化我们趣向真如呢众生的名言是虚妄分別所现的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听闻佛所说的虽还是能诠所诠但有一不同佛所说的契经是属于法界等流的法界的意义很多这裡是圣法之因一切圣法圣道因此依此而生起所以名为法界界就是因义法界是真如异名与真如相应才有无漏圣法所以又名为法界佛说的一切经法是法界等流这是说佛证悟了清净真如——法界悲愿薰心起方便善巧将自己所修所证得的说出来佛为众生方便开示演说是从证悟法界而来的称法界性平等流出所以叫法界等流我们从佛闻法所以能够發心修行解脱生死成佛转虚妄而显真如都因为佛说是法界等流而有可能的佛的言教在我们听起来不外乎语言文字能诠所诠也不外乎虚妄分別但从佛说的内容说有众生生死虚妄所没有的成分这是证悟了真如以善巧方便宣说有著导迷启悟转妄成真的作用

譬如说日月潭怎样好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也不想去观赏有人去了日月潭照了好多风景片拿来给我们看这当然不是真实的日月潭可是从所摄的照片使我们了解日月潭是如何的而引起去日月潭旅行的动机我们依那人告诉我们的路线就可以發心前往到达日月潭这样佛证悟了平等法界真如法界是离言不可说的但佛有慈悲方便从自证法界流出言教在佛来说这是真如性显现不过到众生心中成为一般的语言文字佛经与世界所有的各种学术有什么不同佛是从证悟真理而宣扬出来有引导众生转迷向悟的功能听到了法界等流的契经就在众生虚妄识中薰习成一种出世的种子名为闻薰习成为出世心的种子闻而思思而修出世种子力愈来愈强终于引發现行的无漏智慧现前契经是语言文字不离虚妄分別却可以破名言使这虚妄分別转化依法界等流的契经而闻思修习等到究竟成佛这是『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佛的言教在圆成实性四种清净中名生此境清净经典的法义能生起无二智慧等为智慧的境虽是名言而属于清净法——圆成实性

「并诸非所共有情界内识真如性转依」有情界的不共是依了別等等九事不共的有情界以有情的内识为主如依了別等依或是五根或是阿赖耶识了別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末那识阿赖耶识与眼耳等六识这种种能取的识转转显真如性都是圆成实性

(三) 悟入数取趣

初二谓诸佛及诸菩萨众真如性转依后亦通声闻及诸独觉者

第三相悟入数取趣是说转依的是些什么人通俗的说约修行得转依的有情来分別初二是上面三类转依中共器界识及契经法界的转依这是「诸佛」与「诸」大「菩萨众」的「真如性转依」上面说过证得涅槃的有三乘差別声闻与缘觉圣者是没有净土的净土是佛菩萨乘的特法二乘人的修行著重在断烦恼得解脱专于自己身心的义利不大注意外界也没有要使外界清净的动机所以不發愿功德少到了证得声闻缘觉的圣果是没有净土的释迦佛在世的时候诸大阿罗汉所见的世界是杂染的秽土如《维摩诘经》裡舍利弗尊者说他所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国土秽恶充满种种荆棘土石是不清净的与凡夫所见到的一样所以二乘是没有净土的但诸佛与菩萨有器世界转依就有净土佛有究竟净土这是不用说的菩萨到了初地以上也有一分净土因为到了初地菩萨是已经证悟真如法性了无分別智现前断除一分不净能见到佛的他受用净土在佛方面是他受用净土在菩萨方面是菩萨自身的庄严清净土所以共器界识转杂染世界为净土的是佛与菩萨(那样的数取趣)『契经法界』的真如性转依也是佛菩萨的佛与菩萨都证悟了法界方便流布的语言文字在佛菩萨的觉悟境界是法界等流圆成实为性所以也是真如性转依在声闻独觉乘这些语言文字终究是虚妄世俗法所以契经的真如性转依也是属于佛与菩萨的

「后亦通声闻及诸独觉者」在三类转依的后一种就是『有情界内识真如性转依』这是说可通于声闻独觉当然佛菩萨也在其内声闻独觉可以说内识得到了转依的声闻与独觉能解脱生死有这真正的般若现前依唯识宗说声闻与独觉有生空智通达我空真如生空无漏智现前有漏识不起悟入法性我们的心识圆满转依真如性显现声闻缘觉是达不到的但声闻与缘觉未入涅槃以前有清净无漏智慧现前悟入法性有转依的意义等到入般涅槃有漏身心永灭所以生死究竟解脱证涅槃是(生空)真如性显现所以有情界内识的真如性转依声闻独觉也是能得到的如声闻与独觉不能得到内识界的真如转依那怎么能了生死解脱成涅槃声闻独觉是通于这一分涅槃的所以《华严经十地品》说八地菩萨时依无分別智证得无分別法性也是声闻独觉所能契入的

(四) 悟入差別

悟入差別者谓诸佛菩萨严净土差別及得智法身报身并化身能普见教授自在成差別

「悟入差別」是转依的差別声闻有转依独觉也有转依佛菩萨也有转依菩萨是分证佛是圆证佛菩萨所证的转依比二乘有什么差別差別是佛菩萨与二乘不同差別可译为殊胜有特殊超胜的意思悟入差別是说佛菩萨的转依与二乘不同比二乘的转依殊胜得多佛菩萨转依有那些不共二乘呢「谓诸佛菩萨严净土差別」佛菩萨净土的庄严胜过了小乘这已在上面说过了「及得智法身报身并化身」究竟转依的佛果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菩萨分得)这是与二乘完全不同的依此三身而起妙用能普见教授自在显出大乘转依胜过了二乘

平常说佛具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唯识宗更严密的分別分报身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所以成四身不过三身是一般大乘经的通义本论称法身为智法身经说法身的意义不一如但约法性为法身那是一切众生本来如此的也可说人人成就法身的法身是无彼无此无差別性不但佛与佛可共证一切众生都可说有这法身佛(菩萨)圆证的法身是以无分別智证悟显现了法性清净法性圆满显现是智慧圆证所能得的就是无垢真如所以称为智法身经说『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就是这样的法身约法身无差別与一切众生不二这是如如义但佛法身是以智而圆满体现的非众生所有所以佛法身名为智法身

报身约佛来说菩萨初發菩提心修菩萨行积集广大资粮六波罗蜜多四摄三昧门陀罗尼门修习到究竟圆满名为佛佛是无边清净功德所庄严的是菩萨發心修行所成就的约这一意义说名为报身报是修所成的是修得的果报报身约功德圆满成就说所以名圆满报身佛的圆满报身约佛说是修行圆满佛自受用甚深法乐名自受用身但在初地到十地菩萨所见到的佛身教授甚深法菩萨从佛而受用法乐所以又名他受用身

化身是适应众生而起的种种变化身出现于娑婆秽土的释迦牟尼佛在大乘法中属于化身不过化身不一定这样名为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化度佛就化现什么身所以所化的身相不一定是比丘相不一定是佛相救度你化导你现起各样的身相出来受化者也不一定知道是佛如人在种种危险急难时在黑暗中因遇到光明而脱险这光明可能也是佛所化的有佛化丈六身如释迦佛那样是凡夫或小乘根性成熟所见的化身如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虽还没有证悟不见佛报身但功德广大所见的化身现天人相身体高大或如须弥山所以化身中是种种不同的

佛的三身与心识的转依有关阿赖耶识转依就是法身意识转依妙观察智成身是报身化身起种种利他事业是转前五识名成所作事智所现古代唯识学也多少有不同的分別以内识界转依成智名智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的差別殊胜是二乘所没有的

依三身而起妙用来说「能普见」是智法身的作用普见的意义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事遍一切法刹那刹那间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普见也可说普现念念顿现一切这是智法身的妙用约转识成智说这就是大圆镜智如大圆镜内一切一切都影现出来

「教授」是报身的妙用佛成报身在清净净土中教化十地菩萨所以《八识规矩颂》说「十地菩萨所被机」十地菩萨能见报身佛报身佛为十地菩萨说法教授十地菩萨佛教授菩萨甚深法所以菩萨能领受甚深法乐

得「自在」化身妙用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应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应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一切自在作种种利济事业是化身的妙用

这样得智法身能普见一切得报身能教授十地大菩萨得化身能起种种自在事业佛(菩萨得一分)与二乘的转依是完全不同显出佛菩萨转依的殊胜

(五) 悟入所为

悟入所为者谓宿愿差別宣说大乘法即所缘差別十地加行別

「所为」是菩萨修行到能得究竟转依在进修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这是与二乘所为不同的主要有三种差別宿愿差別所缘差別地加行差別

「宿愿差別」菩萨最初發心时所立的菩提大愿与二乘不同宿愿经中或称本愿初發心所發的大愿简单的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的说菩萨發愿要求得究竟圆满的佛道要度尽一切众生或说要庄严一切国土见一切佛听一切佛说法修学一切法门利益一切众生圆满佛所有的一切功德一切都是遍法界的一切一切这样的宿愿与二乘完全不同二乘专为己利急求解脱生死不为众生著想从没有成就一切功德的希望二乘的發心但求己利与菩萨初愿不同是宿愿差別

「所缘差別」二乘听佛说法少闻为足不求佛说的无量法门闻法少思惟修习也少修慧的所缘法义都是狭少的菩萨遍学一切法遍观一切法所谓无量法门誓愿学听闻思惟修习依一切法为所缘境这是菩萨的所缘差別

「加行」差「別」上面说到的加行道是真见道以前的世第一法名为四加行这是狭义的加行约广义说从菩萨發心起所有一切修行都可名为加行不过这裡所说加行专约十地菩萨所修的加行声闻独觉所修的是戒慧——三无漏学这戒慧学也不是圆满的菩萨的加行广大自初地到十地菩萨修十波罗蜜多初地修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二地修持戒波罗蜜多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从方便智別出的是方便智波罗蜜多菩萨在十地所修的加行一切都究竟圆满显出大乘加行的特胜悟入所为的三差別也可说是愿大境大加行大

(六) 悟入所依住

(1) 标列

悟入所依住谓由六种相入无分別智即悟入所缘离相正加行性相与胜利及悟入遍知

第六相「悟入所依住」正说无漏般若也名无分別智是能得转依的枢纽所在平常学佛者说不要分別一念不起无分別但无分別是什么意义怎么样才可得到无分別修得无分別智所包含的一切意义这裡来广为说明真如法性的圆满开显是依无分別智而成就的依无分別智而真如法性转依所以无分別智为所依住本论以「六种」义「相」明悟「入无分別智」「悟入所缘」无分別智以什么为所缘悟入「离相」无分別智离什么相悟入「正加行」无分別智以什么加行而得悟入「性相」无分別智的性相「胜利」得到无分別智的殊胜义利胜利与功德的意义差不多「悟入遍知」无分別智的遍通达一切遍知在佛法中是一特殊术语遍知不只是一一法的了解而是由于真理的通达能断除烦恼证真与离惑是相关的遍知谛理就能够断烦恼这六相是标列悟入所依住的下面再分別来解说

(2) 別释

(甲) 悟入无分別智所缘

当知有四相初悟入所缘谓于大乘法胜解决定及圆满资粮

初相是悟入所缘「悟入」无分別智的「所缘」有「四」种「相」无分別智以此四相为所缘而成就四种是听闻所说胜解决定圆满资粮这四种都是依大乘法而起的在上面『悟入所为』中曾说过『宣说大乘法即所缘差別』大乘法为所缘是菩萨智慧的特性依「大乘法」为所缘依次第深入说就有此四相

「说」是佛菩萨所说的大乘法佛世多用言教多用耳闻所以名为说菩萨无分別不是什么都不去分別先要听闻大乘法教如从人听说大乘法或阅读文字记录的大乘经都称为闻法所闻的就是说如不听闻大乘教说不阅读大乘经典想得菩萨无分別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说我什么都不分別以为这样修学就能得无分別那是误解了所以要得无分別智先要听法本来趣入佛法的初步就是要亲近善友从善知识那裡多多去听闻大乘教说起闻慧依听闻教说为所缘能成闻所成慧

「胜解」从听闻大乘法经如理思惟渐渐地得到了殊胜的见解这是很坚定很明确的见解名为胜解得了胜解不再是人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毫无定见了如理思惟大乘法义所得坚强不变的见解是胜解这是坚固不动摇的如达到胜解的阶段不管旁人怎么说都不能改变即使他能现神通也不会变动自己的见解胜解不是从听闻而来的要经过如理思惟确定为非此不可所以胜解是思所成慧

「决定」胜解也是决定的但这裡的决定有抉择的意思依思惟所得进而起观察慧观慧以简择为相这不是散心分別而是定中观察大乘法义能于定心中安住不动这是决定所以决定是修所成慧要得到无分別智必定以大乘法义为所缘从闻而思从思而修才有引起无分別智的可能

「圆满资粮」在佛法中无分別智当然是智慧但菩萨无分別智的引發不是二乘智慧那样专修智慧就可以了菩萨的无分別智一定要有福德庄严福德助成智慧福德要从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中来所以菩萨无分別智一定与慈悲相应有慈悲心能利益众生悲行福业的修集是福德资粮修慧的修集是智慧资粮二种资粮圆满名为圆满资粮资粮是成佛所应具备的条件如要去什么地方要预备路费及途中应用的东西名为资粮要得无分別智也有应该具备的条件具备了就是资粮圆满所以经中说无分別智一定与慈悲相应而且要定慧均等这才能生起菩萨无分別智有的学佛者以为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修得无分別智就可以了那是误解的龙树菩萨说般若不是凡夫的智慧不是外道的智慧不是二乘的智慧与二乘智慧的差別就因为菩萨的般若与慈悲相应所以圆满(福德)资粮才能得无分別智

四相的前三种约修智慧说听闻佛说于大乘法义得胜解得决定这都是属于智慧资粮的第四圆满资粮要与慈悲相应定慧均等是福德资粮般若无分別智要这样的修学才能现起

(乙) 悟入无分別智离相

第二能悟入离相亦四种谓由离所治能治及真如并能证智相此四如次第即所永远离与微细及常随逐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都是要离的能离一切相才能得无分別智因为有了相即有分別所以要离一切相泛说离一切相而在修行的过程中次第「离相」也以「四种」相来说第一所治相能治相真如相能证智相

「所治」相智慧所对治的是烦恼烦恼是所对治相然以唯识观来说虚妄分別现能取所取二相是错乱杂染的因这是要离去的修唯识观时观唯识所现的所取境是离识无所得的所取相为智慧所对治修习到所取了不可得是为第一离所治相

「能治」相有所治就有能对治的通泛的说修三十七菩提分六波罗蜜多等都是能对治烦恼都可说是能治的然约唯识观行说上观所取相不可得离心以外的所取相是所治相这是观为唯心所现能除心外所有的执著观唯心所现不离能取就是以有识为能治然所治的所取相不可得能治的能取相也就不能成立所以要进一步离去能治的能取相

「真如」相真如是无相可得的然从唯识观行的过程来说修到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相也不可得时有二取都不可得相现前无二无差別是真如相一切法不可得是空性相有此空相真如相还不能证入真如这种似现的真如相也是要远离的这是离真如相

「能证智相」修观时总有一能观相到观心现起二取不可得——真如相时就有一能证真如智相也就是自觉得能证真如这也是相是无分別智所远离的

将四相综合起来所治能治真如能证智是修唯识观行到达无分別智现前所应远离的先要离所治相观唯识所现识外所有一切相不可得对治所取相——心外所有一切相一切不离能取心识是能对治所取相的如离去了所取相这能治的能取心相也不可得名为离能治相所取相能取相都不现前时有真如相现前空相现前这真如相也是要离去的因为真如是没有一切相的所证的真如相既不可得那能证的智慧相也不可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修唯识观对于这四种相要一层一层的次第远离四相都远离了那才是真正的无分別智

颂文承上说「此四如次第」这四相——所治能治真如能证智如四相的次第就是「所永远离」的「粗与微细及常随逐相」这四种相是修行者所应该永远远离的其中所治相是粗的识外的一切所取相是最先远离的能治相是能取相比较上要细一点也就是次一层远离的所以是中能取所取相不可得真如相是最微细的也是最后远离的所治相是粗能治相是中真如相是微细而能证智相是常随逐相因为只要修唯识观无论是离所治相离能治相离真如相总有一离相观智的自觉离相观智的自觉是与观行不相离的所以说是常随逐这也还是相直到有证有得的证智相也离了才是无分別智现前四相彻底永离是无分別智离相的全部意义

(丙) 悟入无分別智加行

悟入正加行亦有四种相谓有得加行及无得加行有得无得行无得有得行

「正加行」不是广泛的加行而是资粮圆满正修唯识观行在真正证悟以前所修的四加行位世第一法名四加行位是正修唯识观的要得到无分別智真正的般若现前证悟法性非要经过正加行的修习不可如不修加行无分別智是决不会现起的佛法中一向说『没有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弥勒佛释迦佛无论那一位佛都是经修持得来的唯识大乘所说的正加行有四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四加行的意义是这样的

「有得加行」究极的目的是无所得但修行方便第一要先修有得加行什么有得虚妄分別性可得依虚妄分別性是有作唯识观如说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一切都不可得种种执著都不可得一切一切既都不可得那又从何起修所以侭管说能取所取种种妄执可以是没有的而虚妄分別却不能说没有的这就是唯识宗与空宗差別的地方先要确信虚妄分別心是有的这才灭除这虚妄分別能得解脱如《辩中边论》说『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依他起性的虚妄分別当然不是实有的可不能说是无因为不是完全没有所以要以修行来灭除他是许可承认灭除虚妄分別而得解脱是佛法所公认的如虚妄分別什么也没有等于无那也不用修行了一般人不太理解有宗空宗所论诤的重点所在所论诤的重在虚妄分別——依他起性空宗以为这是毕竟空的唯识宗说这不能说是空的虚妄分別是有的

为什么一定要观虚妄分別为有修有得加行因为依虚妄分別有得才能观察起「无得加行」依唯识说虚妄分別是有的但从虚妄分別心(心所法)生起时我们不能了解虚妄分別性是唯识的现有能取所取相而能取所取似乎心境对立主观与客观对立这是错误的根本没有的能取所取——二取相是不可得是空的这样的观察名无得加行把初二加行综合起来就是有心无境虚妄分別心是有的心识现起的心境各別对立的——二取是无的如《辩中边论》说『虚妄分別有于此二都无修唯识观是依虚妄心识而显二取是无的这也如《辩中边论》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唯识学是特重虚妄分別有的一切法中心为一切法的主导为一切法的中心无始以来有这虚妄分別心所以在生死轮回之中不得解脱在生死流转中起烦恼造业受果都是依妄识——虚妄分別心而有的虚妄分別心是不能没有的没有就无所谓解脱但也不是实有实有是不可灭不可破的这是唯识宗所说的幻有唯识学立虚妄分別心是有依虚妄分別识明能取所取二相现前心境对立是没有的依虚妄分別有观能取所取相无就是有得加行无得加行的意义

「有得无得行」的意义是虚妄分別是有得所以心外所取不可得所取境不可得时能取心也不可得了这样虚妄分別有得也就成为无得了

「无得有得行」无得就是上面的二取都无所得二取都不可得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因二取不可得显出的二取空性是有的这是有得在唯识观行过程中以二取不可得而有空性在这是加行还没有证悟但要肯定空性是有的唯识学立虚妄分別是有(得)这才能安立生死与解脱才能依妄识有而明二取无唯识学又立空性是有(得)这才能明有所证得所以以唯识宗来看一切空者是不对的这也没有那也没有什么都是空的那怎么安立生死与解脱何必起修求证生死与涅槃都不能安立那就落在断见在正修观行时观空性是有的无所得空是有的所以名无得有得加行

唯识说虚妄分別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称有宗这如弥勒菩萨《辩中边论(颂)》说『虚妄分別有』先肯定虚妄分別是有的『于此二都无』于虚妄分別所现的二取是不可得的『此中唯有空』此虚妄分別心中唯有空性『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众生位上是有虚妄分別的虚妄分別及空性是有是唯识宗的根本见解说空性是有就是说真如是有法性是有涅槃是可证得的说虚妄分別心是有所以生死是有灭除以后可以得到解脱这样『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一切法不只是空的也不只是不空的这就是中道『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虚妄分別是有能取所取是无及有故是虚妄分別心中有空性空性中有虚妄分別这样才契合于佛说的中道

上来所说的是悟入无分別智的加行要得到般若无分別智要依此修行有得加行无得加行进而有得无得加行再进而无得有得加行依这样的现观次第可以证悟真理无分別智现前中国的唯识学者成立五重唯识观在唯识经论中可说从来没有此说一切唯识经论从弥勒到无著世亲说到唯识观都如本论所说的

(丁) 悟入无分別智性相

悟入于性相当知由三种谓由住法性依住无二取离言法性故第二由无现二取及言说器世悉皆不见故以是此即明无所观无对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无分別智相如经所宣说由现一切法见如虚空故及一切诸行见如幻等故

性是自体相是相状或义相任何存在的不能有言无实一定要以相知性有这样的相可知有这样的法如说『了別为性相』『思量为性相』就从了別与思量的相知有了別性思量性的存在那么怎样理解无分別智的性相呢约三种说因为无分別智根本虽是现证的无分別智但从加行到现证现证以后都有无分別的意义所以无分別智有三种加行无分別智根本无分別智后得无分別智

第一种「由住法性」无分別智所证悟的是法性真如在说明上智慧与法性好像是相对的智慧是能证的法性真如是所证的这是方便说为众生是不能不这么说的众生界是相对界语言思惟没有不是相对的为众生说法也不能不说相对的智与法性在说明中好像智慧是智慧法性是法性智慧能证真如然与证悟的意义这是不亲切的要知道无分別智不是一般的智慧一般的智慧是虚妄分別的是有能见所见能知所知的无分別智是无分別的是没有能所的换言之没有主观客观能知所知的对立意义本论说是『由住法性』无分別智安住在法性中是安住有深深契合法性融然如一的意义法性是无相的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真如法性是这样的真正的无分別智现前就安住法性中也就是这样的「依住无二取离言法性故」这两句应读为依住无二取法性依住离言法性依住是依住于法性无二取是离能取所取的法性离言是离能诠所诠的法性所以真正无分別智现前安住在法性中法性是无二取离名言无分別智也是无二取离名言法性是这样无分別智也是这样无二无別依安住法性显示无分別智的性相这是第一种

第二「由无现」无分別智相由六种相不现来说明真正的无分別智现前有六种相不现总括了一切法不现无现就是不现的意思「二取及言说器世悉皆不见」这六相不现了即一切法相不现二取不现言说不现如上依住法性所说法性离能取所取——二取离能诠所诠所以无分別智现前这二种相是不现起的下面四种是无根无境无识无器世界相一般的心识活动一定有三方面有根有境有识例如以眼见来说一定有眼根眼根不坏依佛法说在眼睛瞳人内有一种很微细很精妙的物质名为净色根近于现代所说的视神经依此而能见的名为眼根眼根见色一定有青长的短的圆的方的色境为眼根所取(境相影现在眼瞳人中)如没有境界眼根无所取也就不会见了眼根是生理作用色境似乎是在外面的对象依眼见色而引起眼识的了別是心理的作用识这三种互相交涉才能成为认识所以说(根境)二和生识(根识)三和合触这是一般人的认识无分別智是不是心上说说他是心与一般的心理活动不同说不是又好像是心从修习观行所引起的有点近于心一般的心是不离根识的作用但无分別智现前时都不起作用不现起根识相所以真正的般若现前决不是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像到什么一切相一切法不现唯是安住法性的自证器世是我们的依住处也就是所处的自然环境我们住在地球上缩小说我们住在台湾再缩小些现在住在讲堂内无论如何总有个依住的器界但无分別智现前器界相也不现前所以说虚空粉碎大陆平沈无分別智现前真正的证悟是一切不现一切法不可得的

本论所说的无现六种相不现是依大乘经所说的所以颂说「以是此即明无所观无对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依上面所说的六种无现即解明了经裡所说的无所观无依处无所观等六种无《般若经》《宝积经》等都有说到但经说不一定是六无这可能是经说的详略不同或是翻译者的简略本论所说的六种无配合经说的六种无这是说无所观是二取不现前没有所取相没有能取相没有能观所观叫无所观无对是无言说一切语言文字都是相对而立的如离相对一切语言文字是不可得的所以无对是无言说无住是无根根不现的意思心识是依根而起的似乎依根而住依根而發生一样所以根不现起经内称为无住无所现是无境没有所现的境相无了是无识识的定义是了別无依处是无器世界器世界是众生所依住的所以器世界不现经中名为无依处本论约六种不现二取言说器世不现解说经中的无所观无对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以六种无现说明无分別智性相

无分別智的第三相是引经说的所以说「无分別智相如经所宣说」无分別智主要是证悟法性的证智但依经立论有三种无分別智加行无分別智根本无分別智后得无分別智什么是加行无分別智这是在没有证悟得根本无分別智以前修唯识观行如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其中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相不可得真如相不可得那种观察慧是无分別的观察名无分別观没有得到证悟的无分別智但依无分別的观慧为加行能引起这真正的无分別智所以这种智慧名为加行无分別智众生一向是虚妄分別处处分別所以流转生死要离分別却不可能一下无分別佛法的方便善巧就是用分別来破除分別无分別观察观察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不可得这种观察慧也是一种分別但不是随顺世俗的分別虽还是分別而是随顺胜义向于胜义的分別有破坏分別破坏种种妄识的功能所以修唯识无分別观无分別观也是分別抉择依无分別的分別渐次深入达到虚妄分別的彻底除遣证入无分別法性以分別观智遣除虚妄分別譬喻很多例如以小橛出大橛如竹管裡本来是空的但有木橛塞在裡面有什么办法恢复竹管的中空呢可以另取一根小木橛对准大的木橛用力推击它等到大木橛出来了小木橛也跟著出来了恢复了竹管中空的本相分別抉择的无分別观慧是分別而遣除分別所以名为加行无分別智本论没有谈到因为已在正加行中说过了

根本无分別智是证悟法性的无分別智于一切法都无所见以中国佛学来说这是但空(偏空)或是但中了其实菩萨现证法性是超越了一切相对界体证真如是超越的绝对而不是拟议的圆融菩萨在定中证悟了出定以后起二种心一是一般的有漏世俗心一是无漏的分別心无漏的分別心依无分別智证悟而起的所以名为后得无分別智后得无分別智也有二类离二取相离名言相的真如但不是亲证真如的后得无分別智的体悟真如空性如从梦中醒来时觉到方才梦境是这样的其实那时的心境知道梦境而与梦裡的境界不一样根本无分別智是离相的后得无分別智是有相的所以是带相观空的后得无分別智能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我们口说如幻如化认识到的一切法都是计执为实有的那裡能知道如幻如化证悟真如以后起后得无分別智才能了解世间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

现在说第三无分別智性相是依经所说的经上这样说「由现一切法见如虚空故」可以解说根本无分別智而主要是后得无分別智现前的一切法见一切法犹如虚空云气不是虚空光明不是虚空月和星都不是虚空蔚蓝色也不是虚空只可说虚空是毕竟清净无著无碍无二无別唯识学以虚空譬喻圆成实性所以这可能是根本无分別智但这是依现起的一切法见如虚空不是一切不现所以是后得智的带相观空「及一切诸行见如幻等故」这是后得无分別智的达有诸行的行是迁流造作的意义迁流所以是有生有灭的变化不息的世间一切法那一样不是行后得智见一切诸行都是如幻的如幻法虽非实有却确有如幻相现起所以后得无分別智见一切法如幻虽见一切法与凡夫二乘所见到的不同

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称为圆教在最初证悟时以为就能证悟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即空即假即中如说菩萨先以根本智通达空性次以后得智通达一切有如幻就认为不圆满不究竟可是印度的大乘无论是龙树菩萨的中观弥勒无著世亲菩萨的唯识都与中国的圆教不同当然究竟成佛时是空有一如理事无碍法法更互涉入但菩萨修行悟入是有次第的先要证悟一切法不现前通达空性然后起如幻智通达一切有起初是彼此出没有前后的久久才能二谛圆融无碍唯识宗对于无分別智分別为根本智后得智就表示先后的意义《厚严经》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这可见没有通过真如的证悟是不能通达诸行如幻的龙树菩萨也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生般若就是根本无分別智使我们证入毕竟空那时是没有一切戏论相的从般若起方便就是后得无分別智起方便智才能达有——庄严净土利益众生起种种如幻如化的事业所以印度大乘经论对于修行证悟的历程都是先证得一切法性再起后得无分別智了一切法如幻如化

无分別智的性相有三种是住法性是无现是依根本无分別智说的依经说明后得无分別智观一切相如虚空了一切是幻有从这样的智相显出无分別智的自性

(戊) 悟入无分別智胜利

悟入胜利四得圆满法身得无上安乐得知见自在得说法自在

无分別智有什么「胜利」功德有「四」种功德胜利都是依无分別智的证悟而得到的初地菩萨最初得无分別智证得真如空性起后得智通达诸行如幻初地菩萨的智慧甚深有广大神通可是初地的智慧是有出入的证空的根本无分別智时不能了达一切如幻如化等到后得智了达一切法如幻又不能亲证法性所以二种智慧是有出没的不同时的修行到第五地才能二智并观一念中通达一切法空同时能了达一切法如幻一是无相的一是有相的要从同一无相中并观理事这是极不容易到达的所以第五地名难胜地五地菩萨的二智一念并观不能常常如此有时又起根本智不起后得智或后得智又不起根本智一直要到八地菩萨才能任运并观这二种智慧会自然而然的并观打成一片似的八地菩萨的任运并观还只是自利方面如此如起利他事业还不能自然而然的不能完全没有功用证悟空性与了达诸行直到成佛才能究竟所以或说见中道成佛菩萨初证时得无分別智又起后得无分別智到成佛才是究竟圆满的无分別智无分別智这一名词浅一些四加行位修唯识观名加行无分別智切实的说初地菩萨才是无分別智以后一直到成佛究竟圆满这一切智慧所以名无分別智因为无分別法性相契应现在说无分別智慧的胜利约一分说可通于初地菩萨以上约究竟圆满说就是佛地佛果位的智慧佛的菩提所有的功德

「得圆满法身」法身如约法性本来清净说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但要经累劫修行从无分別智现前到究竟最清净法界无边白法所成一切功德所成身才是圆满法身功德圆满的法身依无分別智而成就所以是无分別智所得的胜利法身也名为智法身菩萨修行成佛是依无分別智为根本为主导的所以《大般若经》说五度等一切功德如瞎子一样只有般若才是有眼目的般若摄导六度等一切功德趣向萨婆若(一切智)直到佛位

「得无上安乐」无上安乐是究竟的涅槃涅槃的意义一方面是种种障碍苦恼的消散一方面是离苦所得的安乐不过安乐是各式各样的世间也有世间的安乐但这是有系缚的安乐安乐会引起以后的苦痛有时候快乐和苦痛简直分辨不出到底是快乐还是苦痛出世的安乐是离妄执的安乐在佛法中名为离系乐没有执著的没有系缚的乐是无漏的安乐与世间的安乐不同二乘也能得离系乐如证得阿罗汉的究竟涅槃乐是消极的只是从没有苦痛来说但大乘菩萨修行到成佛具足了永恒的安乐究竟的安乐所以在涅槃中安立常乐是四德之一这是常乐永恒的乐也就是无上的安乐

「得知见自在」无分別智修行到成佛一切功德圆满而得法身法身是不离开知见的知与见都是智慧智慧的功用本来眼也是见不是知知乃心识的作用知不一定是见如或是听来的或是推论出来的假想得来的这样的知都不是见因为不是直接的明确的现在综合知见为一词这是知得非常深刻明了如见到一样所以佛法中都以眼来代表智慧如五眼中除肉眼天眼外慧眼法眼佛眼都是智慧的別名佛果所有的一切智慧都是最亲切的直接的现量智如眼见一样佛的一切知见无论是证空达有自利利他都是无障碍的自在念念遍知一切任运自然所以说一切知见自在

「得说法自在」一般说法师那是不要说了就是大菩萨说法也不能自在经说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辩说法无碍但这话是有限的九地菩萨为九地菩萨说能一切自在吗如对方是十地菩萨能无碍吗当然不会的所以真能说法自在无碍的唯有佛说法与说话作文一样一般都是要思考的如出席会议请你说几句话得心裡想一想今天讲些什么即使没有定腹稿的到了那地方也得看看情形或听別人讲些什么如什么都不想一下子跑上去怕说不上来说也说得不合理想作文也是这样总是要考虑一下的但是佛的究竟无分別智是不加功用的不用思虑自然能任运自在应什么机说什么说得恰到好处名为说法自在

(己) 悟入无分別智遍知

Ⅰ 标列

悟入遍知者当知有四相谓对治遍知及自相遍知诸差別遍知五作业遍知

对于转依本论以十种相来说明第六相——悟入所依住也以六相悟入现在是第六相「悟入」无分別智「遍知」遍知是于一切法而莫不通达的无分別智是遍知证悟真理的智断种种的障去种种妄执起种种妙用这都是遍知相遍知的含义很广所以又标列「四相」然后分別解释标列四相是「对治遍知」约对治妄执以显示遍知「自相遍知」显无分別智的自相「诸差別遍知」对小乘以显无分別的殊胜——差別「五作业遍知」无分別智所起妙用能作种种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

Ⅱ 別释

(Ⅰ) 对治遍知

其对治遍知谓无分別智对治五妄执即妄执有法数取趣变坏异及损减性

「对治遍知」明对治种种妄执的遍知相「无分別」智遍破一切妄执不是暂时的「对治」而是彻底的克服消解一切妄执换言之只有真正的般若才能断一切妄执所以譬喻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这是说般若——无分別智如大火聚各式各样的执著一触到般若都不能存在般若能够遍破一切妄执断息一切戏论本论扼要的举出「五」种「妄执」为无分別遍智所对治

对治「妄执有法」这是法执法字的意义如《辨法法性论》法是生死的一切但这裡法与数取趣相对数取趣——补特伽罗我执是于自己或其他有情身心上看作一独立自体有一实在的生命主体就是实有补特伽罗名补特伽罗(我)执如眼所见的青白等耳所听到种种声音等六根六境六识都是法有情界的血脉等器世界的山大地丛林等以及年星宿等六识所得到的一切都名为法众生是没有不执取法为实有的如唯心所现的能取所取能取是心所取是境我们终觉得心和境都是实有的地球太阳无边星宿是想为实有的如说极微即是小到不是眼耳所能经验的如原子电子等听到了也觉得它是实有的这六识的境界了別到什么都好像实有性的就是能了別的识也觉得是实有的这种妄执有法是无分別智所能对治遣除的所以第一种就是叫妄执有法

对治妄执「数取趣」上面已说过梵语补特伽罗是不断的受生死(趣)者一生又一生的不断受生于生死轮回中执有生命自体从今生到来生从人间到天上来来去去就是这补特伽罗的来去佛教徒信轮回——流转吗确信作善业的死了生于人间天上了作了恶要堕落到地狱去但一般人听说生来死去总好像有个生命自体生到天上堕入地狱于是说恶人下生到畜生趣去就说变畜生好像人变了猪羊一样这都是由于妄执实有补特伽罗我执所引起的妄执自我的妄执是普遍的凡夫是没有人能远离的依唯识宗说我执小乘学者以无常无我的正观观身心中我不可得得无我正见就能断我见得解脱了通达我空的智慧名为我空(或作生空)智大乘菩萨修行断执与小乘不一样菩萨要正观一切唯心所现离能取所取一切法不现体悟清净法性那时能断我执也能断法执从初地菩萨到成佛才究竟断尽所以平常说小乘断我执大乘断我法二执虽然中观宗不一定这样说但唯识宗确是这样说的上面所断二种妄执小乘智慧能破实有数取趣我执能破我见大乘菩萨以无分別智通达我法二空断我法实有性的妄执法执与数取趣我执实包括了一切的妄执我执法执外还有什么执呢

下面约另一意义又別出三种妄执

对治「变坏」妄执平常说一切是无常的无常所以都是要坏的这种通俗的话佛弟子也是在这样说的但进一步推求变坏是怎样的变坏如执著有实法慢慢地变化到最后坏尽那是妄执佛法说变坏推论到刹那刹那即生即灭不承认有暂住而渐渐变坏的进一步说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似乎生灭变化其实一切法本性不生不灭所以如执有实在法渐渐的变坏那是一种妄执如幻如化即生即灭的坏相看作实在了而想像为渐渐的变坏是与真实事理不相应的以变坏为妄执无论中观宗唯识宗都是一样的一切法性本不生灭无分別智现证法性能对治对于生灭变坏的妄执《楞伽经》上说有好多外道说种种意义的变坏依大乘唯识都属于妄执就是小乘部派中如执实有生灭也是妄执当然佛说无常也说变坏但佛说的意义是与世俗的变坏见不同的

对治「异」妄执异即差別在这生死世界裡相对界是无限的差別可说都是差別相这种差別观念习以成性觉得一切都是差別的即使听到说法与法性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有为与无为也觉得是各各差別的无往而不差別的妄执无分別智现前就能对治因为无分別智也名无差別智现证法性真如是无二无別平等平等的所以一切差別相都是虚妄所现而众生随而妄执唯有现证这无分別智能对治这別异相

对治「损减性」妄执什么是损减性妄执这在唯识学中是有重要意义的没有的东西我们以为他是有的不是这样的而我们觉得他是这样的这叫增益妄执他本不是这样我们给他附加了什么上去如执有法执有我执有差別执有变异都是增益的妄执另有损减妄执那是应该有的的确有的而我们以为没有是有而执为没有就是损减性妄执例如不承认有轮回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损减性妄执唯识宗所说的损减性妄执最要紧的是如以为一切法都是空的就是损减性的妄执因为虚妄分別有虽不是真实有的却不能说没有如说没有那一切能取所取等一切从那裡来呢所以唯识宗与中观宗——空宗的重要诤论就是说一切皆空(经所说)是不了义应该依三性来解说依他起性——虚妄分別是有的不能说是空的圆成实空性是空所显性也不是空的无分別智能对治损减性的妄执至于空宗怎样的答覆这裡且不加讨论中观以如幻如梦等喻说一切法空唯识宗说梦境是没有的但梦境也可發生作用有人梦醒时觉得好辛苦有人在梦中身体上会起一种变化所以如幻如化也不能说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所以世间法唯识宗分为二类虽妄执为有其实是没有的虽在法性中不可得但在世俗谛中不可说没有的应该有而以为没有就是损减性妄执

无分別智能对治除遣这五种妄执就是对治遍知

(Ⅱ) 自相遍知

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遍知」——无分別智的「自相」不容易正面说明所以从远离世俗的五种无分別来表示这证悟法性的无分別智自性因为多少人听到无分別都误会以为这就是无分別佛法所说的无分別智其实可能错了《楞伽经》说『分別是识无分別是智』禅宗也常说这二句话弥勒菩萨所开示的真能证悟法性的无分別智与一般所说这样那样的无分別是不同的不相干的错误的无分別应把他清理出去所以说到这遍知自相就是说五种的无分別都不是的佛弟子应该多想一想怕自以为然的无分別正是五种中的一种

「远离不作意」的无分別远离二字是通贯下文的远离不作意的无分別远离超寻伺的无分別远离寂静的无分別远离自性的无分別远离执息念的无分別远离这五种无分別才是真正的无分別智所以无分別智是离这五种不正确的无分別不作意与不注意的意义相近在根境相关涉而起识时一定有作意作意有引發识趣境的作用如没有作意那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眼前的境界过去却不知道是什么耳中似有声音但也没有听进去这就是不作意如不起作意就视而不见嗅而不闻似乎触对境界而心无分別如禅宗的神会劝人不作意修以为是无分別(炖煌本《坛经》六祖慧能是彻底否定不作意修的)菩萨的无分別智在修加行无分別智时到任运现前也是不作意的但与直下就不作意不作意而觉得什么都无分別是大大不同的不要以为是修行时什么都不观察什么都不分別以为就是无分別静坐中一切不作意也能引發一些类似的定境不知道这不是无分別智而是心识萎缩精神呆住引起恍恍惚惚的幻境

远离「超寻伺」的无分別比上一类要深一些什么是超寻伺寻与伺是两种心所作用以寻伺二字的世间解释寻是东找西找的寻求伺是伺察伺也是在寻找但方法不同如猫找老鼠跑东跑西的找是寻如發现鼠洞猫就等在洞口静静的等著老鼠出来这就是伺现在寻与伺的心所作用都有推求分別的意义但有粗有细粗的分別名为寻细的分別就是伺人的说话是依于寻伺的如没有寻伺就不会引發语言在众生来讲我们所处的是欲界欲界众生一定是有寻有伺的修定而得初禅定的定心中还是有寻有伺所以初禅名有寻有伺三摩地向上进修在初禅与二禅间名中间禅中间禅名无寻有伺三摩地那时粗的分別没有了细的分別还是有的等到修得二禅名无寻无伺三摩地那时寻与伺都没有了所以二禅以上是超过寻伺的如没有寻伺就是无分別智那么得二禅定生二禅天的都是得无分別智了然二禅是定而不是慧二禅天人还是凡夫所以超寻伺的无分別不是无分別智在禅定心境中到了二禅以上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来个什么就现个什么分別明了可是没有寻伺的分別在安静的定心中了了分明而没有寻伺的分別也是很好的定了但这样的无分別不是无分別智

远离「寂静」的无分別二禅已经是无寻无伺了经三禅到四禅或四禅以上那时的定心最寂静最安静没有些微激动所以四禅以上名为不动人都是会激动的为什么会激动这是会引起激动的到了四禅忧与苦早已没有了喜与乐也不再现起唯是舍受乐——情绪的激动都没有了所以四禅以上是最寂静的上面所说二禅的无寻伺虽好像无分別还有冲动的心情到此时一些激动的心情也没有了佛法中名为寂静如中夜无声一样大家不要误会这不是佛法所说的涅槃寂静只是定境的寂静表示证悟境界的术语有些也应用于定境如不动寂静无分別等如误以定境的寂静为无分別智那么四禅以上都是大菩萨了其实四禅以上还是共世间的禅定所以这样的寂静也不是无分別智

远离「自性」的无分別什么是自性无分別自体本来就是没有分別的如桌子板凳从来就是没有分別的这样树木花草等物都是自性无分別不是经修行而达到的无分別这种自性无分別不是无分別智否则石头泥土等都成了圣智了所以成佛是凡夫修行所得的无分別智是分別心经修行而得无分別的中国佛学所说『无情有性』『无情成佛』实是违反佛法的戏论

远离「执息念」的无分別这是外道定生死轮回不已病根在什么地方因有分別心刹那刹那的念念不息那有什么办法呢如生灭心不起意念不起就可以得涅槃了外道不知妄念的因缘不知离妄念分別的正道以为只要没有念就好了所以执著息念以息念法门而修行不知这样的修行即使修到了无念还是外道禅外道中有二一为无想天是属于四禅天的外道以为我们的妄念依想而起所以用灭想为方便想是心所法与一切心识相应有心识就一定有想外道修无想为方便得定时想没有了六识也不起了是无心定之一依唯识学得无想定的没有六识第七第八识还是有的外道如修成无想定死后上升无想天受五百劫无心的果报修得了定有些是会失掉的可是得了无想定的因为没有(六识)心所以不会退失一定要受长期无心的果报是非想非非想定是属于世间最高的禅定有的外道以为心念的生起时一定有受与想相应所以多起分別所以有苦乐等情绪的不稳定所以以止息受想为方便将受与想止息下去使它不起受与想不起时一切心心所都不起了佛法名之为非想非非想定是心识微细到似有似无的境地无想定与非想非非想定外道修得了就以为是涅槃无有分別佛法认为这只是息念为先的定境不是涅槃当然也不是无分別智我们知道无分別智是要以分別力修观行而成就的不是不分別就是了更不是把念压下而无心就是了不作意离寻伺寂静不动一切心识不起的定境不离虚妄分別所摄离不了唯心所现所以说到无分別智不要误会了以为没有分別就是了

学佛的道友们每为佛法的名词所误解听说空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了听说无分別的以为不作意不寻伺兀兀腾腾的什么都不问以为能达到最高的无分別也有以为少分別少烦恼如以为离想受可以得涅槃佛法所说现证法性的无分別智是要修加行的要亲近善知识听闻大乘法如理作意勤修止观依唯识学要理解唯心所现修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才能实现无分別智体悟法性真如印度的大乘佛法唯识与中观都是闻要修习止观依止观得定慧佛法是以慧为先导以戒为基础以定为方便才能悟入从前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起初跟二人修学所修的就是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释迦不满意才到菩提树下深观缘起法通达法性而成佛的这就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佛法的证悟从观慧而来不是但依深定的有的以观慧为分別而专从禅定去达无分別可说是根本颠倒了

(Ⅲ) 差別遍知

差別遍知者谓不分別性及非少分性无住与毕竟并其无上相是五种差別

「差別」是不同的意思菩萨「遍知」——无分別智与二乘不同胜于二乘的也有五种「不分別性」菩萨根本无分別智现前是不分別性的也就是不是分別性的众生的心识有能分別有所分別没有不分別的二乘圣者的无漏智由于执法有实性所以是有分別性的不分別性显出了菩萨遍知的差別

「非少分性」二乘能通达少分法性于有情身心通达无我空性菩萨遍于一切法无分別证悟法性菩萨智尽虚空遍法界于一切法无分別不是二乘那样的少分性所以说二乘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

「无住」菩萨的无分別智是无住的无所住著住是安住有定住而不动的意思众生是有所住的住于生死住在生死中安定的牢靠的住在生死中不能出离生死凡夫住生死二乘住涅槃住涅槃就落在涅槃中凡夫住生死声闻缘觉住涅槃住是住著住著就局限定了住涅槃有什么不好如住涅槃就远离生死不能化度众生如自己的生活好了沈醉在舒服享受中就忽略了別人的苦难一样声闻缘觉住在涅槃依大乘法说想發愿回心向大也是很不容易的但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分別所以都无所住(或称为无住涅槃)菩萨无分別智离生死而证涅槃虽契入涅槃而悲愿熏心不离生死历劫化度众生小乘与大乘无分別智是这样的不同

「毕竟」众生二乘圣者什么都是有局限性的大乘无分別智体悟一切法空性这是超越时空性超越数量的所以时间空间功德化度众生等一切是一切的一切无穷无尽的菩萨一直到成佛成佛以后是尽未来际度众生这是无分別智的毕竟相非凡夫二乘所有

「无上相」最究竟最圆满的无分別智是佛智佛的无分別智唯佛与佛乃得究竟佛佛平等无上无等再没有比这再高再上的是无分別智的无上相

大乘的无分別智从不分別性非少分性无住毕竟无上相——「五」相中显出了无分別智的超越于二乘的「差別」相

(Ⅳ) 作业遍知

最后业遍知谓离诸分別给无上安乐令远离烦恼无所知二障其后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严净诸佛土成熟诸有情并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五种业差別

菩萨遍知中「最后」是「遍知」「业」是无分別智的业用作业是(事)业用也就是无分別智所起的大用事业有五种根本无分別智有三后得无分別智有二以下分別的解说

先以根本无分別智来说「离诸分別」离诸分別一切分別不起是无分別智的妙用是无分別智中最主要的

「给无上安乐」离一切分別证得涅槃涅槃是无上安乐不是灰身泯智的二乘涅槃是备有常净四德的大般涅槃无上安乐依无分別智离一切分別系缚而得

能离障「远离烦恼」「所知二障」离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是无分別智的作用无分別智上面已说能对治种种的妄执能对治一切妄执所以能离二障障是障碍烦恼障能碍涅槃所知障能障大菩提非离障是不能证涅槃得大菩提佛果的

什么叫烦恼烦恼本是种种不良心所法的通称生起来的时候使心识烦动恼乱情绪不安定了是非不明白了烦恼很多或是属于情感方面的或是属于知识方面的或是属于意志方面的凡一切不如理的不正常的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唯识宗分烦恼为二大类烦恼障根本烦恼有十种随烦恼又有大随中随小随等烦恼一切烦恼是以萨迦耶见——我见为主的萨迦耶见是自我见使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而营为一切起善作恶将来能得人天等乐报地狱等苦报在生死中流转烦恼障能使我们感生死果不能得涅槃障碍涅槃这种烦恼障是二乘所共断的断了烦恼障才能了生死得涅槃烦恼障中有见道所断的烦恼修道所断的烦恼古译或称为见思烦恼

所知障也还是种种烦恼以萨迦耶见为中心的但比烦恼障更微细其重心是什么所知障于一切所知法中由于不悟法空性对一切事理有所著有所碍如一切实有性等法执就是所知障我们不能了解如幻如化就是有所知障在那裡所知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法我们不能恰恰好的去如实悟解执著一切而起错误的认识那么所知障是由于内心有微细烦恼所以不能如实了解一切有了这样的所知障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说所知障障大菩提唯识宗有一句话说『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所知的境界自身不能说是障由于自己心理的执障才障蔽了所知的真相如戴了红色的眼镜看来什么都是红色的戴了凹凸眼镜看出来都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的其实所见的并没有变了样只要除去红色或凹凸的眼镜就见到真相了如一切是唯心所现的现起能取所取由于不知唯心所现以为心是心境是境心境各有自性这就是所知障所起远离这所知障烦恼障是根本无分別智的妙用能彻底的离障才能得大菩提大涅槃圆满佛果

以下是后得智的业用根本智证真以后所生起来的智慧是后得无分別智后得就是证真以后所得的后得智的业用有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通达一切所知相是通达一切法的如幻如化种种无尽的一切一切的所知法相所以说根本无分別智是平等智后得智是差別智佛菩萨不但通达平等真性也依后得智善巧一切于一切无所不知

有了这悟入一切所知相所以能完成二大工作「严净诸佛土成熟诸有情」龙树菩萨也说菩萨得了无生法忍(般若证悟法性)以后就没有別的事了专于方便利他严净佛土成熟众生严净佛土是菩萨遍到十方佛土种种供养庄严见佛闻法广修种种功德庄严佛土等到修行圆满成佛就实现了最清净最圆满的佛土不但庄严法身佛净土还能引摄菩萨于诸佛法会中受用法乐这就是严净诸佛土成熟有情只是应一切根机现身说法有人天善根的以人天法而成熟之有声闻缘觉善根的以声闻缘觉法门而成熟之有大乘善根的以大乘法门成熟他——使他發菩提心修菩萨行广度众生究竟成佛成熟或译成就就是使他成法器善根成熟而能解脱菩萨后得无分別智的利他不外乎救度众生与庄严佛土在利他中完成佛果小乘与大乘这就是根本不同处小乘以『自利』为主以解脱自身的生死为唯一大事对于众生只是随缘摄化有时往来出入见到了人多少说几句佛法要他归依三宝或劝他布施持戒有智慧善根的人为说四谛法门不能说不救度众生但声闻的化度众生是随缘的缺少主动的大愿所以不能为人作『不请之友』菩萨就不同了菩萨以悲愿方便利他为先从根本无分別智起后得智起无方妙用的时候能与众生以不同程度的救度尽未来际为众生而且声闻但重视有情的净化菩萨更重视环境也要净化国土如阿弥陀佛完成了庄严清净的极乐世界能摄受无数人到那边去净土中容易修学容易成就容易不退转大乘法一定会说到净土的这就是菩萨后得智所起业用的特胜

后得智的第二业用是「能令生起」「一切相智性」佛智的名称很多如一切智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一切种智是一切法门通达一切法的佛智一切相智是通达一切法的一切相所以一切相智与一切种智意义相近都是通达无尽一切法的佛智这是菩萨的后得智到了究极圆满就成为佛的一切相智所以是后得智所起的

菩萨遍知——无分別智的「业」用「差別」共有「五种」前三种属于根本无分別智的业用后二种属后得无分別智的业用无分別智的遍知以对治自相诸差別五作业来说明已说完了以六相悟入所依住广明无分別智也到此为止

(七) 悟入作意

悟入作意者谓若诸菩萨發心欲悟入无分別智者当作如是意由不知真如起虚妄分別名曰一切种为现二取因依此起异识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实无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若如是作意菩萨即能入无分別正智

「悟入作意」是说要悟入转依得无上大般涅槃应该如何作意这裡作意是意解是观想可以分为二段作唯识理解修唯识观行假使菩萨「發心」想「悟入」「无分別智」而得转依那就应该起这样的意解也就是这样的理解思惟这就是要知道众生无始以来「由不知真如起虚妄分別名曰一切种为现二取因」众生从来不曾知道真如法性因没有能通达法性所以就起虚妄分別心虚妄分別是一切妄识的別名虚妄分別的心心所法中根本识名为一切种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异名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从种子起现行所以虚妄分別种子识能变现而起能取所取为现起二取的因缘到底为什么有虚妄分別呢虚妄分別的所以生起就因为不通达平等法性真如不通达真如就起虚妄分別这样说有人要解说为迷真起妄了好像真如本来清净由于不了以后才生起虚妄分別其实这是论理的前后并不是时间的先后什么是论理的前后在理论上平等法性是本来如此的因为不通达法性所以就有虚妄分別所以说虚妄分別因不知真如而起虚妄分別可灭而真如常住可说虚妄分別是后起的但这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决不能想像先有个真如后来因为不悟真如才生起虚妄分別真如常住是超越时间性所以想像有时间的先后是颠倒见应该说从无始以来就是这样的不悟真如而起虚妄分別一切种在唯识学上是阿赖耶识一切种子为生起一切的根源一切种是虚妄分別的生死根源一切种起虚妄分別虚妄分別能摄持一切种虚妄分別与一切种是不一不异的无始以来为恶习所熏成的虚妄分別就是一切种阿赖耶识为现起二取的因「依」于能取所取的变现「起」种种別「异识」什么是別异识能取所取——二取就是別异在能取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一一都是別异在所取中触等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是唯识所现的差別相一切唯识为性可以称为识的

这样一切种是因虚妄分別是果虚妄分別是因能取所取是果「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实无」依因有果因果的种种差別其实都是不可得的只是虚妄分別所现——唯识现而已虚妄分別如乌云一样真如如虚空一样「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这就是虚妄分別种子现起时就不知法性真如如乌云聚集明净的虚空就隐而不见了如虚妄分別的一切种子没有的话法性就显现清净如乌云消散而显出明净的虚空一样迷悟染净的转依应这样的理解

「若如是作意菩萨即能入无分別正智」这是结说菩萨發心要悟入无分別智证入法性而得转依要有上面所说那样的作意众生无始以来不悟真如起虚妄分別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有了一切种子识自然的现起能取所取因果展转起种种异识在生死流转中不能解脱这唯有了解虚妄分別所现虽现而无实去求解决这样的作意菩萨就要入唯识法门读大乘经论理解唯心所现的道理起唯识的决定胜解有了这样的唯识正理的闻进一步可以修观了

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由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別二別无所得即无分別智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

上来理解到生死到涅槃——转依的正理就是依唯识所现而明迷悟染净的正理有了这样的理解就要进一步修唯识观观也就是作意被称为方便唯识观的是「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缘是所缘了解到心识所缘的一切唯识根本是虚妄分別——妄识依虚妄分別而显起一切这一切当然以妄识为自性在虚妄分別心所缘境界似乎是存在于心外的知道了一切都是唯识所现所以观一切唯识而不得外境的实性离了识以外所取的境不可得就是所取空唯是识所现前离心的所取境不可得是唯识无境的正观

「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被称为真实唯识观识与境是相对的有境就有识有识就有境有漏的心识活动确是如此的现在既观所取的境不可得与境相对的识也不可得所以说亦不得唯识依空宗说这妄识也是空的但唯识宗说因外境空无能取的内识也不能现起了所以说不得唯识

「由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別」由于观所取无所得能取也无所得境不可得唯识也不可得所以能悟入二取无別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同样的无得无二无別「二別」——能取所取的差別都「无所得」能从观而悟入无得「即无分別智」现前妄识与无分別智有这样的根本不同妄识一定有所取所缘境相如没有境妄识是不能生起的有心一定有境所以《密严经》说『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众生心有二性就是现有内外内是能取外是所取有能取所取相互关涉所以种种贪爱种种执著种种分別都起来了无分別智决不是我不分別不想就是了一定要破除所取因所取空而能取也不起无分別智才能现前无分別智与妄识不同是没有所缘相的无分別智证悟真如真如无相所以无分別智不是妄识那样有真如相可得一般心识的缘了境界心内一定有所缘的影像没有影像相就不可能知道无分別智是没有影像相的所以叫无所取无能取能所双忘也就是无分別智是超越主观客观的自证

总结的说「无境无所得」境是没有的由无境而能取所取都无所得这样「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在无分別智证中一切相都是以无所得而显出真如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以无所得故一切法都无所得就是般若也就是无分別智在无分別智证悟中一切相不可得所以如以为证悟是这样那样的是不可信的从前香港有一位禅师劝人參禅他的方法特別快几天就可以开悟他对他的弟子说『你看你看你找啊』有弟子问他『师父你到底找到了什么东西』他说『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头颈后面亮亮的』那是笑话真正的证悟那裡是这样的相证悟无分別智现前一切法都无所得佛也不能说是什么的

依悟入作意说要这样的理解唯识所现除二取而灭虚妄分別才是唯识法门的主题

(八) 悟入地

加行悟入地于四相当知由胜解加行于胜解行地是顺决择位各別证加行即于初地中是触真实位由修习加行于未净六地及三清净地是为随念位由究竟加行任运佛事业相续不断故此即是达到彼智体性位

『加行』一词上面说过含义是有宽有狭的现在所说加行位是广义的在修行历程中一切的功用努力都叫加行进一步说佛的无方妙用从十地菩萨进修到成佛成佛的利生大用也还是加行所以这裡所说的「加行」是广义的修行到成佛一步步的前进用「四相」来说也就是四种不同的阶段唯识宗立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从菩萨發心到成佛分成五个阶段现在所说加行的四位没有说第一资粮位资粮位虽修福德智慧资粮还没有修唯识正观对于悟证转依差得太远所以不说从加行位说起就只有四位了

「胜解加行」胜解是深刻的理解达到坚定不拔的阶段胜解不是真实的体验不过也不是一般平常的了解依唯识说这是深解一切唯识而修唯识观的「胜解行地」就是煖世第一法——四加行位地是经历的地位修胜解行的地位名胜解行地这是初地菩萨以前的修唯识而到初地证悟的阶段那一不长的时期名胜解行地胜解行地「是顺决择位」那时候的智慧又名顺决择分善根什么叫顺决择真正能决择真理那是证悟了修煖世第一法——四加行观所取空观能取不可得观所取能取——二取都无所得这种观察慧是顺于决择的换言之是倾向决择引到真正的决择证悟的所以叫顺决择位世第一法修顺于决择证悟的观慧就是上面所说的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修这四种加行的阶段是胜解行地胜解行地一般说可通于初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不过本论专指十回向末了起四加行时名胜解行地

「各別证加行」菩萨初证真如——见道位初地菩萨所起加行名各別证加行证悟真如法性的加行为什么名为各別证加行各別证是各別自证证得一一法的本性——自性真如法性是一切法的通相但不是抽象的普遍的理性而是一一法的法性一一法的法性无二无別所以或说为通相——共相是一一法的本性所以说各別证但又不是一法一法去体认而是一证一切证的前面曾说到自内证正就是这各別证中国人欢喜说一如说一真法界其实真如法性无二无別无二而又是不著一的各別证加行在「初地」菩萨见道位就「是触真实位」触是直接体验到的真如的亲切证悟名触真实位各別证加行与胜解行的加行不同胜解行是加行无分別智各別证是根本无分別智

「修习加行」由修习加行「于未净六地及三清净地是为随念位」随念是随顺根本无分別智依证悟的法性清净于一一法不断的体验修习趣向圆满随念位是修道位名『修习加行』依菩萨十地说初地归入触真实位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名为未清净六地八地九地十地是三清净地也可以说从初地到六地是未净六地七地八地九地是清净三地未净与清净的差別在那裡菩萨地中从初地到六地名有相有功用地七地名无相有功用地八地到十地名无相无功用地前有相所以初地到六地菩萨无分別智悟入真如一切相都不现当然清净了但后得无分別智起相又现起有相与无相间杂一下子有相一下子无相所以名未净六地八地菩萨以上无相无功用二谛并观真俗无碍七地菩萨以上才是纯无相观八地九地十地名三清净地第七地无相而有功用在清净与未净之间如在两国中间一样可说清净约有功用也可说未净修道位菩萨的地地加行是修习加行

「究竟加行」从十地菩萨后心到成佛所起的名究竟加行十地菩萨的时间很长到了十地菩萨的最后心一念圆证中道也可说真俗无碍事事无碍到了最究竟最彻底的阶位虚妄分別习气一些也没有了所以说烦恼所知二障的粗重习气全部断除之时十地圆满的最后一念进入佛位的加行名究竟加行由究竟加行圆成佛道能「任运」——自然而然的施为一切「佛事业」佛的身业语业意业都有自利利他的一切妙用都是自然而然的名为任运任运的佛事业「相续不断」的尽未来际所以名为常以究竟加行到达成佛才是真正到达了「彼智体性位」佛以无分別智证真如真如最清净无分別智最究竟为体性如如如如智无二无別名为法身法身是智法身是以无分別智圆满显發清净法性为体经中或名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就是佛的体性智上来所说四加行各各不同一步一步的深入也一步一步的圆满究竟圆满成佛是究竟转依大菩提与大般涅槃圆满成就

下面说转依有二种相一为过患相一为功德相这是一正一反的什么是过患相功德相意思说如没有转依有一切的过失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立反之有了转依一切功德能成立一切都没有过失这说明了为什么要说转依转依是后期大乘——唯识与如来藏学所说的转依的自性是无垢真如迷真如法性有虚妄分別现二取相悟真如法性能断惑修道得涅槃菩提成就智法身转迷启悟的佛法都不离真如法性而成立

(九) 悟入过患

悟入过患者谓若无转依有四种过患无断惑依过无修道依过无诸涅槃者施设依处过三菩提差別施设无依过

如没有转依「有四种过患」「无断惑依过」就是断惑没有著落断烦恼就没有依止「无修道依过」修道——以悟入真如没有依处没有著落「无诸涅槃者施设依处过」什么是涅槃涅槃依什么而说如没有转依也没有施设涅槃的依处了「三菩提差別施设无依过」三菩提是声闻缘觉佛的菩提这三种菩提如没有转依那三种菩提也亦无从施设了所以修行断烦恼要转依修道证真也要转依涅槃要转依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都要转依如没有转依断惑证真涅槃菩提都无从安立这就是后期大乘特明转依的理由所在

无断惑依过断惑(烦恼障所知障)与证真是相应的证悟的一念无分別智现前就断除了见道所断的惑障证真如光明的显现断惑如黑暗的消散本论上文说到转依的自性『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真如是转依自性无始以来为客尘诸垢——惑障所蒙蔽不得显现无垢清净转依就是转灭客尘诸垢转显真如清净客尘诸垢等虚妄法是依附真如的但真如不受惑染而终究可以转去的在断惑中如断惑证真时意等识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一切相都不现前但惑障并没有断尽见道证真以后从真出俗二取相又现前了还有烦恼障习气所知障现行习气所以并没有成佛真见道时一切相不现毕竟清净怎么还有未断的惑障惑障保留在什么处呢当然不在无分別智中因为无始以来法性本来清净而为这虚妄习气所熏染虚妄分別习气与真如虽真妄不一而虚妄却依于真如所以无分別智现证虽一切不可得而虚妄分別的二取习气还在——依于真如所以要经长期修行二取习气彻底断了虚妄分別彻底不起才是纯无相行圆成佛道中国佛教有一句话——『一念清净一念佛』那是不知道惑障次第尽的实际情形了虚妄分別的习气依于真如法性如乌云依于虚空乌云依于虚空但不能说是从虚空生的虚空不生乌云乌云却依虚空而有所以说断惑而得转依是以真如法性为依而说转的经中说到如来藏为依为住为建立故有生死有涅槃虚妄杂染法依附如来藏而不是如来藏是离是异真如法性在虚妄隐覆中名为如来藏惑障依于真如真如离惑障无垢真如是转依自性所以说假使没有转依就没有断惑的依止断惑障就不能成立了

无修道依过修道也是以清净真如为依修道从听闻佛法知有佛法开始修布施供养持戒修定修观察慧这样的修行都是虚妄分別都是有漏这有什么用以真如法性为依所以修道是有用的听闻佛法所听闻的是法界等流是从佛证悟法性所流出的圣教从佛或佛弟子听法能熏习成出世心种子这是虚妄分別的是世间有漏的却發生向于真如法性的作用能破坏虚妄分別达到证悟真如成为无漏圣道那时慧一切功德都与法性相应与真如不离不异这样修道才有了意义无漏圣道一得永得菩萨的展转进修功德也愈修愈大修到究竟圆满而成佛所以说修道必有转依自性——真如为依止否则没有清净真如为依止修道也不能成立了

无诸涅槃者施设依处过涅槃为三乘圣者所归趣究竟依什么施设——安立没有苦恼没有忧愁种种虚妄颠倒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是涅槃吗不是的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就是涅槃涅槃是依转依而施设的一切虚妄杂染都没有了清净法性就显现也就依清净法性而安立为涅槃如不说转依无有无垢真如的转依自性那涅槃是施设无依了

三菩提差別施设无依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成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的意义是觉觉是以清净法性转依而建立的如以生空智慧通达生空无分別性通达生空真如的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如以圆满的无分別智通达我法空性真如修到圆显最清净法界圆满无分別智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声闻独觉佛的菩提都是依真如法性而建立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如没有转依自性——无垢真如那三乘菩提都有无依的过失三乘菩提也成为不可能了没有转依断惑修道涅槃菩提都不能成立也就没有佛法过患可太大了

(十) 悟入功德

当知彼相违四相入功德

知道了没有转依的四种过患就知道与上面「相违」反的也有「四相」悟「入」有转依的「功德」有了转依断惑到究竟清净一切都能成立了有转依自性从有漏修行到无漏修行经十地菩萨圣道而达究竟圆满也可以成立了三乘的涅槃三乘的菩提有转依自性而可以施设了佛法修证成圣的事一切都依之成立这就是功德这就是唯识学特別重视转依的理由

乙 喻说

广说转依有法说有喻说上以十种相法说转依以下以譬喻来说明

于无而现有喻如梦幻等转依则喻如虚空水等

在本论的最后举二种譬喻来总结本论的论义

虚妄分別喻从虚妄分別现起能取所取各各差別境界是「于无而现有」的实在是没有自体的但现起而在我们的认识中好像是真实有的于无而现有所举的譬「喻」是「如梦幻」梦境好像是有的见到这样那样或喜笑或啼哭有时梦境非常明白但梦不是真实的上面已说过如以手巾结成兔子会跳会叫可是只是手巾那裡有兔子于无而现有的譬喻譬虚妄分別一切有为法经中所举的很多或说如梦影等六喻或说九喻或说十喻本论略举梦幻二喻以等其他的譬喻譬说于无而现有的有为诸行

转依喻转依自性无垢真如从虚妄分別所染转化到显现究竟清净「转依」的譬「喻」本论举「虚空水」三喻可以譬喻转依的是不止此三喻的所以末有等字经中论中说到这三种譬喻的极为普遍虚空本来明清或为乌云所遮或是大雾或是风沙大作天昏地黑虚空清净相就不显现了如乌云散了雾散了风沙停止了虚空明净就显出来了这转依自性有二种清净本性清净离垢清净本性清净如乌云遮著虚空时看起来不清净其实虚空还是那样的本来是清净的等到没有乌云时那时的虚空清净譬如真如的离垢清净转依自性是真如转依是从客尘诸垢所染转为离垢的毕竟清净

金喻如开采金矿金与矿内的沙土等混在一起当然是不清净了也没有见到黄金将金矿加以冶炼成为纯金那时最清净的金子显出来了可用金来作成庄严具当虚妄分別现前时如矿中的金砂一样见它不清净有的还不知道是金呢经过冶炼炼成十足真金可以做种种器具种种庄严具正如我们经修行消融虚空分別无垢真如就转依而成佛了大用无方法身报身化身起自利利他一切功德业

水喻如下大雨时流水污浊得很水为什么不清净因为尘土和水混在一起所以成为浑水如水澄静一下尘土下沈把尘土抽去就成清水了如加热使水成为水蒸气冷后成为蒸馏水那是最清净了其实水质本来是清的真如法性转依也是这样虚妄分別时不见真如清净一切是烦恼生死杂染经修行而显现真如清净就像浑水的转为清水一样水的功用极大一切生物都依水而滋长如佛德广大一切众生都蒙佛的恩德

学大乘人应观虚妄分別似有无实是如梦如幻的应观转依自性——清净真如如虚空水那样似有而实无的可以消解灭去所以能出生死真如本性清净依之而可以断惑可以修道涅槃与菩提果德也依之而成立本论辨法法性法——生死法可以从前面二譬喻来了解法性——涅槃可以从后三譬喻去了解这二类譬喻作为全部论义的总结(宏观记)


校注

[A1] 民国五三年讲
[A2] 民国五三年讲
[A3] (ref taixu::vol:7;page:p299)
[A4] (ref taixu::vol:7;page:p299)
[A5] 《成唯识论》卷1(CBETA, T31, no. 1585, p. 1, a24)
[A6] 《杂阿含经》卷47「生如是纯一苦聚集」(CBETA, T02, no. 99, p. 347, c29-p. 348, a1)一=大【宋】【元】【明】
[A7] (1)《增壹阿含经》卷12〈21 三宝品〉「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CBETA, T02, no. 125, p. 602, a17-18)(2)《大智度论》卷28〈1 序品〉「得最上法所谓涅槃——是名声闻智慧」(CBETA, T25, no. 1509, p. 266, c1-2)
[A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a8-9)
[A9] 《杂阿含经》卷1(CBETA, T02, no. 99, p. 6, b29)
[A10] (1)《阿毘昙毘婆沙论》卷37〈2 使揵度〉「如三兽度河谓兔马象兔腾踯乃[*]度马或尽其底或不尽底而[*]度香象于一切时足蹈其底而[*]度如兔[*]度河声闻[*]度因缘河亦复如是如马[*]度河辟支佛[*]度因缘河亦复如是如香象[*]度河佛[*]度因缘河亦复如是」(CBETA, T28, no. 1546, p. 277, a16-21)度=渡【宋】【元】【明】【宫】*(2)《维摩经玄疏》卷6「譬如三兽渡河水虽是一兔马象脚有短长故入水不无浅深之別水虽是一而深浅有异也」(CBETA, T38, no. 1777, p. 555, c4-6)
[A1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7-18)
[A12] 祛【CB】袪【印顺】
[A13]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9-12)
[A14] 等引非等引【CB】[-]【印顺】(cf. (1)《太虚大师全书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ref taixu::vol:7;page:p261)(2)《辨法法性论》卷1(CBETA, B09, no. 34, p. 137, a13-14))
[A15] 《解深密经》卷3〈6 分別瑜伽品〉(CBETA, T16, no. 676, p. 698, b1-9)
[A16]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19)
[A17]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20)
[A18]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21-22)
[A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8〈4 转生品〉「诸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不见有法若有为若无为不见有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有法若世间若出世间不见有法若有罪若无罪不见有法若杂染若清净不见有法若有色若无色不见有法若有对若无对不见有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不见有法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不见有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不见有法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不见有法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別都无所见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于一切法非见非不见非闻非不闻非觉非不觉非识非不识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CBETA, T05, no. 220, p. 43, b14-27)
[A20]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8, p. 357, b21-22)
[A2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40 照明品〉「如是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CBETA, T08, no. 223, p. 302, c24)
[A22]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卷1「一是理入二是行入」(CBETA, X63, no. 1217, p. 1, a20-21 // Z 2:15, p. 404, a14-15 // R110, p. 807, a14-15)
[A23] 《佛说十地经》卷9〈10 菩萨法云地〉「菩萨安住于此第十法云地者智慧光明亦复如是一切声闻及诸独觉始从初地乃至安住第九地中一切菩萨智慧光明所不能及能令有情乃至住于一切智智法性之中佛子菩萨如是已能随顺智慧而行诸佛世尊复更为说通三世智法界差別智遍满一切诸世界智照一切世界加持之智遍知一切诸有情类刹土法智举要言之乃至为说一切智智彼于十种波罗蜜多智到彼岸最为增上余到彼岸非不修行随力随分」(CBETA, T10, no. 287, p. 571, c8-18)
[A24]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1〈33 离世间品〉(CBETA, T09, no. 278, p. 661, a12-13)(2)《大乘入楞伽经》卷5〈6 刹那品〉(CBETA, T16, no. 672, p. 619, c28)
[A25] 《成唯识论》卷9(CBETA, T31, no. 1585, p. 48, b19)
[A26]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8, p. 357, b22-23)
[A27]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2〈3 分別三身品〉(CBETA, T16, no. 665, p. 408, b28-29)
[A28] 《八识规矩补注》卷2(CBETA, T45, no. 1865, p. 473, c9)
[A2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4)
[A30] (1)《天台四教仪》卷1「何处天然弥勒自然释迦」(CBETA, T46, no. 1931, p. 779, a22-23)(2)《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卷1「那得天生弥勒自然释迦」(CBETA, T48, no. 2012B, p. 387, a14-15)
[A31]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4, c19)
[A32]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4, b16)
[A33]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5, a5)
[A34]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9)
[A35]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9)
[A36]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10)
[A37]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10)
[A38]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11)
[A39] 《辩中边论颂》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12)
[A40] 《成唯识论演秘》卷5(CBETA, T43, no. 1833, p. 915, a11)
[A41] 《成唯识论》卷4(CBETA, T31, no. 1585, p. 19, b2)
[A4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1(CBETA, T33, no. 1710, p. 527, c1-3)
[A43] 《大智度论》卷71〈51 譬喻品〉「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
[A44] (1)《金刚般若经疏》卷1(CBETA, T33, no. 1698, p. 75, b12)(2)《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火烧故」(CBETA, T25, no. 1509, p. 139, c19-21)〔火〕-【宋】
[A45] (1)《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分別是识」(CBETA, T16, no. 672, p. 636, a27)(2)《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无分別是智」(CBETA, T16, no. 672, p. 636, c7)
[A46] 《金刚錍》卷1(CBETA, T46, no. 1932, p. 781, a27-28)
[A47] 《成唯识论证义(第1卷-第3卷)》卷1(CBETA, X50, no. 822, p. 834, a16-17 // Z 1:81, p. 328, b4-5 // R81, p. 655, b4-5)
[A4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0〈21 十行品〉(CBETA, T10, no. 279, p. 108, a25-26)
[A49] 无【CB】[-]【印顺】
[A50] 《宗镜录》卷60(CBETA, T48, no. 2016, p. 760, c7-8)
[A5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4-15)
[A5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7-1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一)(卷3)
关闭
华雨集(一)(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