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炖煌本坛经

炖煌本坛经校刊记

炖煌本《坛经》是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本五四七五号为现存《坛经》的最古本这部写本不但字迹拙劣错字多得几乎读不下去如「诳」字写作「[言*(狂-王+主)]「顿」字写作「[圭*页]「五祖」一再的写作「五褐」可见写者不但对佛法毫无常识识字也是不太多的「炖煌本」是「坛经传宗」本是荷泽门下传授一部《坛经》以证明学有禀承是南宗弟子的在当时《坛经》从南方传来是手写本知道的人还不太多也许是荷泽门下怕外人知道内容失去秘密传授的意义所以找不通文墨的人照本誊写原本有行书草字不通文墨而照本誊写再加上脱落衍文倒乱这才成为这样的错讹连篇了

《坛经》「炖煌本」的整理校订从四方面著手〈坛经〉与〈坛经附录〉的分別〈坛经〉本从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开法传禅法坛施法得名弟子法海所记应成立于六祖生前〈坛经附录〉是慧能接引弟子的机缘临终付嘱及临终与身后的情形有人次第的集录出来附编于〈坛经〉之后后来也就被看作《坛经》了现在分別为〈坛经〉与〈坛经附录〉二部分以免读者误会(參考拙作《中国禅宗史》二三七——二四六页)

原本与增补的分別《坛经》炖煌本是现存《坛经》的最古本不是《坛经》的最古本《坛经》演变到「炖煌本」至少经过了三个阶段就是「曹溪原本」「南方宗旨本」「坛经传宗本」《坛经》的演变为「南方宗旨本」「坛经传宗本」不是重写而是在「原本」上一段一段的增补或插几句进去好在禅师们是不重文字的虽然添糅补充却没有注意到文字的统一性所以有文意不啣接重复或文笔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凭这些可以理解出增补的部分出来(「明本」曾经宋代契嵩他们的整理所以就不易分別了)

有关「坛经传宗」及「南方宗旨」可依文义而分別出来「南方宗旨本」的特征是身(心)无常而性是常「坛经传宗本」的特征是为了传授一卷《坛经》以证明学有禀承是南宗弟子所以处处说明《坛经》传承的重要法统及暗示神会的得到正法这都是增补后起的从《坛经》的称呼上也可看出先后的差別如大梵寺说法部分对于慧能集记者称之为「慧能大师」「能大师」「大师」慧能自称为「慧能」「能」大众称慧能为「和尚」慧能称大众为「善知识」称刺史为「使君」这种称呼是吻合当时实情的偶有二处例外——「六祖言」见于「释疑」部分正是后来增补的部分附录的弟子机缘部分对于慧能编集者也称之为「大师」「能大师」「慧能大师」学人称慧能为「和尚」慧能自称为「吾」称学人为「汝」「汝等」或直呼名字除三处例外——「六祖言」以外也与当时的实际称呼相合临终部分也合于上述的体例而临终前告別部分多数是「坛经传宗」编集者称慧能为「六祖」弟子称慧能为「大师」都与实际的称呼不合又如说「上座法海向前言」更可看出是后人增附的了不过经过不断的增补糅合已经久了要从文义文字作精确的区別实在是不容易的只能表示大概而已不过發见了称呼上的差別倒底多了一层客观的标准依之区別原本及增补也就不致太离谱了(參考拙作《中国禅宗史》第六章第二节)

现在依据文义与文字的特征将〈坛经〉及〈坛经附录〉可推定为「曹溪原本」的用四号宋体字推定为「南方宗旨本」的文末加一〔南〕字推定为「坛经传宗本」的文末加一〔传〕字推定为「南方宗旨本」后或「坛经传宗本」后附入的不同写本而写者综合一处成为重复的文末加一〔附〕字这都改用四号楷体字这样的分別排列相信「曹溪原本」可以明显的表示出来

章节的分別铃木大拙分「炖煌本」全部为五十七节宇井伯寿采用五十七节的分类除去他所认为是后人附加的部分如南顿北渐神秀作偈等保留了三十七节其实这都是弟子的集记即使是原始的也不免有弟子的意见南北顿渐等传说是东山门下的事实决非神会个人所造出的如「曹溪原本」提到《坛经》已三传到悟真如完成于慧能去世后二十年——西元七三〇顷那么这些问题都被注意而集出不用假想为神会或神会门下的又如慧能的得法缘由从身世孤贫说起一气呵成也不应将作偈部分除去又梁武帝与达磨的问答因为神会的《南宗定是非论》同样的说到也就把它除去其实「炖煌本」有关「坛经传宗」部分一律写作「菩提达摩」与《南宗定是非论》相合而有关达磨与梁武帝的问答「炖煌本」是写作「菩提达磨」的这一用字的差別可证明此事与神会门下无关梁武帝与达磨相见的传说比神会的时代要早些〈坛经〉的成立也是比「坛经传宗本」早得多现在以文义及文字的差別为主原本与增补部分每每是夹杂在一起的所以不能说那几节是〈坛经〉原本由于分別为〈坛经〉及〈坛经附录〉二部分所以现在分〈坛经〉为十七章〈坛经附录〉为十章章又分节以便检查

文字的校正用作校正的底本是《大正藏》本(编号二〇〇七)今简称为「原本」不过有些字《大正藏》本已经改正了如「炖煌本」的[修-(攸-ㄆ)+彳]已改正为修[圭*页]已改正为顿等通行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编号二〇〇八)本为《明藏》本文字通顺虽修订的时代迟一些次第广略不同然相同的部分仍可以用来改正「炖煌本」之脱误的校正的有四「脱落」的或是脱落或是文意不完全增补一二字并注明依「明本」补或今补不过〈坛经〉「原本」并非出于通人的手笔每有文意不全的有的似乎是抄写而有了脱落不能确定的也不敢臆改讹误的或是音声相近而误的如名智等或是字形相近而误的如须无(无)等都依据意义改为常用的正字注明依「明本」改或今改在同一章内同一错字的改正以下的在字下加卍不再注明倒乱的并注明依「明本」改正或今改正衍文一概删去并注明依「明本」删或今删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

兼受无相戒

上编 坛经

一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千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寮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二 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以为禀承说此《坛经》(〔传〕)

一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

二 善知识净心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新州百姓慧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艰辛贫乏于市卖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慧能至于客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三 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迷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法作佛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卍)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卍)有何差別

五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發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六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讫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卍)福田何可救汝汝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般若本性卍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急

七 门人得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请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

八 时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奉欲画楞伽变相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玲看壁了明日下手

九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吾将心偈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法

一〇 若五祖见偈言此偈悟若访觅我我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附〕)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 莫使有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归房卧并无人见

一一 五祖平旦遂唤卢供奉来南廊下画楞伽变五祖忽见此偈语已乃谓供奉曰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依此修行人有大利益

一二 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人众入见皆生敬心汝等尽诵此偈者方得见性(卍)(卍)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

一三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我法(〔附〕)秀上座言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识大意否五祖汝作此偈见即来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卍)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卍)汝且去一两日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卍)当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一四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慧能一闻知未见性(卍)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不知大师言生死事欲传衣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看悟大意即传衣法禀为六代祖(卍)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卍)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一五 慧能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即识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卍)即悟大意(〔附〕)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佛性(卍)常清 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附〕)

院内徒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入碓房

一六 五祖(卍)忽见慧能偈知识大意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于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一七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能得衣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登船便五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去在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汝悟无別辞违已了便發向南

一八 两月中间至大庾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殴慧能夺衣来至半路尽总却唯有一僧姓陈名慧明先是三品将军性行麁恶直至岭上来趁犯著慧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慧明(卍)慧明(卍)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慧明(卍)即却向北化人来

一九 慧能来依此地与诸官寮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卍)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先代悟(下是法)

一 慧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別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

二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別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三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不断胜负却生我法不离四相

四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常直心是《净名经》云(卍)心是道场(卍)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卍)非佛弟子但行直(卍)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

五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卍)心坐(卍)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住即被若坐(卍)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卍)林中

六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卍)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七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光是灯之用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一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即元无差別不悟即长劫轮回

二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无相为(卍)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南〕)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以无住为本

三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以无相为体

四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別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五 即缘迷人于境(卍)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六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別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一 善知此法门中禅元不看亦不看(卍)亦不言不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卍)不见自性(卍)本净心起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自本性(卍)却被净缚若不动者见一切人过患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说汝知

二 此法门中何名坐(卍)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卍)见本性(卍)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内性(卍)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卍)清净

三 善知识见自性(卍)清净自修自作自性(卍)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一 善知识总须自体与受无相戒一时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卍)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卍)当来圆满报身佛(已上三唱)

二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南〕)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善知识听汝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依(卍)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此三身佛从性上生

三 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世人性自本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即行于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卍)自性(卍)常清净

四 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卍)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參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卍)于外著境妄念浮云覆盖自性(卍)不能明彻遇善知识真法吹却迷(卍)内外明(卍)于自性(卍)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自(卍)名为清净法身自归依(卍)除不善行是名归依(卍)

五 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变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卍)变化甚明(卍)迷人自不知见

六 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心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附〕)

七 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卍)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任归依也(〔南〕)但悟三身即识大意

一 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發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三唱)

二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卍)自度自色身中邪见愚痴迷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卍)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三 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一 今既發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悔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矫诳除却从前矫诳心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嫉妒除却从前嫉妒自性若除即是忏(已上三唱)

二 善知识何名忏悔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一 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受无相三归依戒大师言善知归依两足尊归依(卍)离欲尊归依(卍)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卍)余邪迷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

二 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卍)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卍)不染著名众中尊

三 凡夫不从日至日受三归依(卍)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他佛自性(卍)不归无所归

一〇

一 今既自归依三宝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善知识虽念不解慧能与说各各听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二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三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四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五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六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性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卍)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七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八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卍)即自是真如性(卍)用智(卍)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卍)成佛道

一一

一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二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放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三 譬如其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四 小(卍)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卍)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卍)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別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

五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六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別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卍)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別

七 故知不悟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卍)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一二

一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与教法流行后代学道者顿悟菩提

二 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發起故

三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如佛也

四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一三

一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發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入圣位

二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發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一四

一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

二 颂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  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若解心中除罪缘  名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  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今传此顿教  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  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  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  虔诚合掌志心求

三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寮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

一五

一 使君礼拜白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尚有少疑欲问和尚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大师言有疑即问(卍)何须再三

二 使君问(卍)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磨祖师宗旨大师言弟子见说达磨大师化梁武帝问达磨朕一生来造寺布施供养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三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磨大师言武帝著邪道不识正法使君问何以无功德(〔附〕)

四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別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一六

一 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众道俗常念阿弥陀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生彼否望为破疑

二 大师言使君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国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只为上智人自两种法无不同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三 使君东方但净心无罪西方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方所在处并皆一种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遇八千但行直到如弹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四 六祖言慧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目前便见使君愿见否使君礼拜若此得见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大师言唐见西方无疑即散大众愕然莫知何是

五 大师曰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身即是城门外有五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

六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卍)是弥勒人我是须弥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毒心是恶龙尘劳是鱼鼈虚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人我须弥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大智慧光明照曜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座下闻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然便见(〔南〕)

七 使君礼拜赞言善哉善哉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一七

一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在家修行清净即是西

二 使君问和尚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大师言善知慧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此修行常与慧能一处无別

三 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  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  愚人不可迷
说即须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因烦恼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清净  起心即是妄  净性于妄中  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离道別觅道  觅道不见道  到头还自懊
若欲探觅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  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有罪  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  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  是须有方便  勿令破彼疑  即是菩提见
法元在世间  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  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  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偈是顿教  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四 大师言善知(卍)汝等尽诵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边此不修对面千里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慧能归曹溪山众人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

五 合座官寮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知(卍)一时尽散

下编 坛经附录

一 大师往曹溪山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五千人说不尽

二 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法处年月日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道违背(〔传〕)

三 世人尽传南宗能北宗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卍)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四 神秀师常见人说慧能法疾直指秀师遂唤门人僧志诚曰汝聪明多智汝与吾至曹(卍)溪山到慧能所礼拜但听莫言我使汝来所听意旨记起却来与吾说看慧能见解与吾谁疾迟汝第一早来勿令吾怪

五 志诚奉使欢喜遂半月中间即至曹(卍)溪山见慧能和尚礼拜入即听不言来处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起立即礼拜和尚弟子从玉泉寺来秀师处不得契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和尚慈悲愿当教

六 慧能大师曰汝从彼应是细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六祖言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附〕)

七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慧(卍)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当为吾说志诚(卍)秀和尚言戒定慧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慧彼作如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

八 慧能和尚答曰此说不可思议慧能所见有別志诚(卍)何以別慧能答曰见有迟疾志诚(卍)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慧(〔附〕)

九 大师言听吾看吾(卍)所见处心地无非自性心地无乱自性(卍)心地无痴自性(卍)是慧

一〇 能大师言汝戒定慧劝小根之吾戒定慧劝上根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志诚(卍)请大师说不立如何大师言自性(卍)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当离法相有何可立自性(卍)顿修立有渐次以不立志诚礼拜便不离曹(卍)溪山即为门人不离大师左右

一 又有一僧名法达常诵《法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疑大师智慧广大愿为除大师言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疑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法达取经到对大师读一遍

二 六祖闻即识佛意便与法达说《法华经》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七卷经尽是譬喻因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无有余乘唯一佛乘(〔附〕)

三 大师言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却汝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汝与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已上十六字)(是正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

四 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如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上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五 大师言法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莫开众生知(卍)开佛知(卍)见即出世大师言法达此是《法华经》一乘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六 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卍)见转《法华》开众生知(卍)见被《法华》转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

七 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大师言即佛行是佛其时听者无不悟入

一 时有一僧名智常来曹溪山礼拜和尚四乘法义智常问(卍)和尚曰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教慧能大师曰汝自身心见莫著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见闻读诵是小乘悟解义是中乘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无离但离法相无所得是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吾

一 又有一僧名神会南阳人也至曹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坐见亦不见大师起把杖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

二 六祖言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大师言吾亦见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患所以亦不见汝亦痛亦不痛如何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即起于恨(〔附〕)

三 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礼拜礼拜更不言

四 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心悟自见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慧能见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代不得吾迷何不自修问吾见否神会作礼便为门人不离曹(卍)溪山中常在左右

一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言汝等拾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头

二 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 三科法门者(卍)是五阴(卍)界是十八界是十二入何名五阴(卍)色阴(卍)受阴(卍)(卍)行阴(卍)识阴(卍)何名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十二入外六尘中六门何名六尘法是何名六门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自性正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

四 用由何等(卍)自性起有外境无情对有五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语言与法相对有十二对有为无为对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清与浊对凡与圣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大与小小长与短对高与下对自性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实与虚对崄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毒对悲与害对喜与嗔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有十九言语与法相有十二对外境无情有五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

五 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著空即惟长无明著相惟邪见谤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是语言本性不空迷人自惑语言际暗不自暗以明(卍)故暗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是

六 大师言十弟子已后传法相教授一卷《坛经》不失本宗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卍)代流行得遇《坛经》者如见吾亲授拾僧得教授已写为《坛经》(卍)代流行得者必当见性(〔传〕)

一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別大师先天元于新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

二 大师言汝众近前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问为汝破疑当令迷者尽使与安乐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

三 惟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六祖言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毁誉不动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传〕)大师言汝今悲泣更忧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別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若知去处即不悲泣

四 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真假动静(卍)等尽诵取见此偈意汝与吾同于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

五 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卍)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別相  第一义不动  若悟作此见  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前头人相应  即共论佛语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教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迷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六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一 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惑吾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

二 衣不合传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若据第一祖达磨颂意即不合传衣

三 听吾与汝颂第一祖达磨和尚颂曰

吾来大唐国 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菓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 从地种花生 当本元无地 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虽因地 地上种花 花种无生性 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花种有生性 因地种花生 光缘不和合 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 无情花即生 无情又无种 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慧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 法雨即花生 自悟花情种 菩提菓自成

四 能大师言汝等听吾作二偈取达磨和尚颂意汝迷人依此颂修行必当见性第一颂曰

心地邪花放 五叶逐根随 共造无明业 见被业(卍)风吹

第二颂曰

心地正花放 五叶逐根 共修般若慧 当来佛菩提

五 六祖说偈已了放众人门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传〕)

一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依位坐今共汝等別

二 法海问此顿教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代六祖言初传受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七大迦叶第八阿难第九末田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一优婆毱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难提第十四佛陀密多第十五脇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马鸣第十八毘罗尊者第十九龙树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罗睺罗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耶舍第二十四鸠摩罗驮第二十五阇耶多第二十六婆修盘多第二十七摩拏罗第二十八鹤勒那第二十九师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优婆堀第三十二僧伽罗第三十三婆须蜜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国王子第三子菩提达摩第三十五唐国僧慧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慧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大师言今日已后相传受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三 法海又白大师今去留付何法后代人如何见佛六祖言汝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得见也(卍)今教汝识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迷即不见佛悟者即见法海愿闻代代流传世世不绝

四 六祖言汝听吾与汝后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佛心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心崄佛众生平等众生佛一生心若崄(卍)佛在众生中一念悟即即众生是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传〕)

五 大师言汝等门人好住吾留一颂名自性佛真解脱颂后代迷人此颂意即见自心自性真佛汝此颂吾共汝別颂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卍)在舍  正见之人佛则遇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卍)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  魔(卍)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净身  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性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卍)身中
性使化(卍)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最真净
性本是清净因  除婬(卍)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  悟即眼前见世
若欲修行去觅佛  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身中自有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  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  求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  不于此事大悠悠

一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別吾去已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著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

二 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然寂静(卍)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

三 大师云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大师灭度之寺内异香氤经数日不散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八月三日灭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曹溪山葬在龙龛之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刺史韦据立碑至今供养

一〇

一 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漈道漈无常付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曹溪山法兴寺见今传授此法如付此须德厚上根知心信佛法立大悲持此经以为依于今不绝

二 和尚本是韶州曲江县人也如来入涅槃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即我心无住此真菩萨说示行实喻唯教大智人是旨(卍)凡广誓修行遭难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量不得须求此法违立不德者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令知密(〔传〕)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一卷


校注

「原本」作惠唐人通写今一律改正为慧 依「炖煌写本」经题排列形式如此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受无相戒为《坛经》主要内容故列为別题附写于经题前后惟「炖煌写本」「戒」字在「弘法弟子」之上距离不远致《大正藏》本误刊为「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今改正 「一千」「原本」作「一万」依《景德传灯录》等改 「韦据」「原本」作「等据」依《宋高僧传》等改「明本」作「韦璩」 「三十」「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依」「原本」作「于」今改 「心」「原本」无今补 「官」《宋高僧传》等作「贯」 「岭」「原本」缺依「明本」补 「作」「原本」缺依「明本」补 「又」「原本」作「小」依「明本」改 「南」「原本」缺依「明本」补 「卖」「原本」作「买」依「明本」改 「客」「原本」作「官」依「明本」改 「迷」「原本」作「名」今改 「问」「原本」作「闻」今改 「曰」「原本」作「日」今改 「县」「原本」作「悬」依「明本」改 「今」「原本」作「令」今改 「岭」「原本」作「领」依「明本」改 「求法作佛」「原本」作「求佛法作」依「明本」改正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讫」「原本」作「记」今改 「汝」「原本」作「与」依「明本」改 「田」「原本」作「门」今改 「总」「原本」作「惣」今改 「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之智」「原本」作「知之」今改「明本」作「之性」 「悟」「原本」作「吾」依「明本」改 「依」「原本」作「于」依「明本」改 「奉」「原本」作「养」今改 「玲」「明本」作「珍」 「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原本」作「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今參照「明本」意改之 「终」「原本」作「修」依「明本」改 「悟」「原本」作「语」今改 「知」「原本」作「和」依「明本」改此节与上节语意重复疑是別本抄录者集于一处 「拂」「原本」作「佛」依「明本」改 「唤」「原本」作「换」依「明本」改 「语已」「原本」作「请记」今改 「留」「原本」作「流」依「明本」改 「问」「原本」作「门」今改 「若是汝作应得我法」——二句与下文义不合 「祖」「原本」作「褐」今改 「你」「原本」作「作」今改 「事」「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衣」「原本」作「于」今改 「能」下「原本」有「答」字今删 「慧能闻」「原本」脱误作「慧问」今改补 「题」「原本」作「提」今改 「悟」「原本」作「吾」今改此一段文意不顺 「清」「原本」作「青」今改 「又偈曰」一段与上文「作一偈」不合疑为不同写本抄写者并录于此致成重复 「徒」「原本」作「从」依「明本」改 「偈」「原本」作「但」今改 「即」下「原本」有「善」字今删 「至」「原本」作「知」今改 「于」「原本」无今补 「悟」「原本」作「伍」依「明本」改 「船」「原本」缺今补 「五」「原本」作「悟」今改 「庾」「原本」作「庚」依「明本」改 「殴」「原本」作「头」今改 「衣」「原本」作「依」今改 「明」「原本」作「顺」依「明本」等改 「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寮」「原本」作「夺」依「明本」改 「圣」「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除」「原本」作「余」依「明本」改 「如」「原本」作「于」依「明本」改 「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愚人智人」下二十三字「原本」作「遇悟即成智」今依炖煌县博物馆本改正 「定」「原本」缺依「明本」补 「种」上「原本」有「众」字今删 「迷」「原本」所无依「明本」补 「我法」「原本」作「法我」依「明本」改 「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直」「原本」作「真」并衍一「真」字依「明本」删改 「曲」「原本」作「典」依「明本」改 「情」「原本」作「清」依「明本」改 「须」「原本」作「顺」依「明本」改 「不住」「原本」作「住在」依「明本」改正 「被」「原本」作「彼」今改 「般」「原本」作「盘」今改 「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名」「原本」缺依「明本」补 「迷」「原本」作「明」依「明本」改 「心」「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自」「原本」缺依「明本」补 「此」「原本」作「自」依「明本」改 「为」「原本」作「无」依「明本」改 「住」下「原本」有「无」字依「明本」删 「名为」「原本」作「明为相」今删改 「今」「原本」作「念」依「明本」改 「续」「原本」作「读」依「明本」改 「是」「原本」缺依「明本」补 「是」下「原本」衍「是」字依「明本」删 「境」「原本」作「镜」依「明本」改 「原本」衍一「不」字依「明本」删 「死」「原本」作「无」依「明本」改 「若不识」「原本」作「莫不悉」依「明本」改 「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知」「原本」作「诸」今改 「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看」「原本」作「著」今改 「不」「原本」缺依「明本」补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者」下「原本」有「看」字今删 「障」「原本」作「章」依「明本」改 「不」「原本」缺依「明本」补 「自」「原本」作「是」今改 「今说汝知」「原本」作「今记汝是」今改 「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离」「原本」作「杂」依「明本」改 「离」「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内」下「原本」有「外」字依「明本」删 「时」「原本」作「是」依《维摩经》改 「源」「原本」作「须」依《梵网经》改「明本」作「元」 此句「明本」作「此事须从自性中起」 「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身」「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身」「原本」作「世」依「明本」改 「法」「原本」缺依「明本」补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恶」「原本」缺依「明本」补 「于」「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星」「原本」作「西」依「明本」改 「青」「原本」作「清」今改 「著境」「原本」作「看敬」依「明本」改 「彻」「原本」作「故」今准下文改 「闻」「原本」作「开」依「明本」改 「在自」「原本」作「自在」今改正 「变」「原本」作「自」依「明本」改 「一念恶」以下念恶报却善念善报却恶善恶同等与上文「一灯能除千年暗」说不合文以「后念善名为报身」作结与前文相同疑此为別本异说抄写者附录于此 「任」「原本」作「在」今改 「意」「原本」作「亿」今改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来」「原本」作「见」依「明本」改 「提」「原本」作「萨」依「明本」改 「念」下「原本」脱一「念」字依「明本」补 「悔」字「原本」在下句「忏」下今改正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不」「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矫诳」「原本」作「愚痴」依下文改 「永」「原本」作「承」今改 「今念」「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嫉妒」「原本」作「𭼔」依「明本」改 「嫉妒」「原本」作「疾姤」依「明本」改 「忏」「原本」脱落今补 「知」「原本」作「智」今改 「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欲」下「原本」脱「尊」字依「明本」补 「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证明」「原本」作「灯名」依「明本」改 「善」「原本」作「善善」今删一字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不」「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只」下「原本」有「即」字今删 「归」「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念」「原本」缺依「明本」补 「幻」「原本」缺依「明本」补 「若空心坐」「原本」作「莫定心座」依「明本」改 「记」「原本」作「既」依「明本」改 「在自性」「原本」作「是自姓」依「明本」改 「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犹」「原本」作「由」今改 「诃」下「原本」衍「行」字今删 「行」「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切」依「明本」补 「自言」依「明本」补 「唐」依「明本」补 「境」「原本」作「竟」依「明本」改 「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永」「原本」作「承」依「明本」改 「即」上「原本」有「故」字今删 「性」「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提」下「原本」有「捉」字今删 「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上」下「原本」衍「最上」二字今删 「来」下「原本」有「往」字今删 「中出」「原本」无今补「明本」作「一般若生」 「性」「原本」作「姓」今改 「忆」「原本」作「亿」依「明本」改 「诳」「原本」作「谁」依「明本」改 「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小」「原本」作「少」依「明本」改 「于」「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蒙」「原本」作「像」依「明本」改 「倒」「原本」作「到」依「明本」改 「智」下「原本」有「之」字今删 「未」「原本」作「来」依「明本」改 「人」「原本」缺依「明本」补 「故能建立」「原本」作「故故然能建立我」「故然」即「故能」衍误今删正 「世」「原本」作「智」依「明本」改 「迷人问」「原本」作「问迷人」今改正 「心」「原本」作「深」依「明本」改 「即」下「原本」有「是」字依「明本」删 「生」下「原本」有「不」字依「明本」删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戒本源」「原本」作「我本愿」依《梵网经》改 「悟」「原本」作「伍」依「明本」改 「与」「原本」作「汝」今改 「令」「原本」作「今」依「明本」改 「悟」「原本」作「俉」依「明本」改 「不」「原本」无依「明本」补 「须」「原本」作「顿」依「明本」改 「示」「原本」作「亦」今改 「性」「原本」作「姓」今改 「知识」「原本」作「智」今改补 「示」「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谓」「原本」作「为」依「明本」改 「导」「原本」作「道」依「明本」改 「在」上「原本」有「云」字今删 「自」下「原本」有「姓」字依「明本」删 「脱」「原本」作「说」依「明本」改 「原本」缺「脱」字今补 「不得自悟」今补 「如」「原本」作「知」今改 「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缚」「原本」作「传」依「明本」改 「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事」「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定」「原本」作「欲」依「明本」改 「传」「原本」作「缚」依「明本」改 「愚」「原本」作「遇」依「明本」改 「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颂」「原本」作「讼」依「明本」改 「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道」「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造」「原本」作「在」依「明本」改 「还在」「原本」作「无造」依「明本」改 「名自性」「原本」作「各自世」依「明本」改 「悔」「原本」作「海」依「明本」改 「即」「原本」作「造」依「明本」改 「类」「原本」作「例」依「明本」改 「白」「原本」作「自」今改 「尚」「原本」作「当」今改 「问」「原本」作「闻」依「明本」改 「望」下「原本」有「意」字今删 「疑」「原本」作「议」依「明本」改 「不」下「原本」衍「不」字依「明本」删 「化」「原本」作「代」依「明本」改 「帝」「原本」作「谛」依「明本」改 「来」上「原本」有「未」字今删 「有」下「原本」衍「有」字今删 「君」下「原本」有「朕」字今删 「功德」「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功」下「原本」有「德」字依「明本」删 「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直」「原本」作「真」今改 「心」下「原本」有「身」字依「明本」删 「众」「原本」缺今补 「陀」「原本」作「大」依「明本」改 「得」「原本」作「德」依「明本」改 「说远说近」「原本」作「说近说远」依「明本」意改正 「种」「原本」作「重」依「明本」改 「原本」无「同」字今补 「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佛言」「原本」作「言佛」依「明本」改正 「方」「原本」作「者」依「明本」改 「十」「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直」「原本」作「真」依「明本」改 「弹」「原本」作「禅」依「明本」改 「间目」「原本」作「问曰」依「明本」改 「众」下「原本」衍「大众」二字今删 「五」「原本」作「六」依「明本」改 「外」「原本」缺可通今依「明本」改 「即」「原本」缺今补 「无人我」「原本」作「我无人」依「明本」改正 「弥」下「原本」衍「自」字今删 「放」「原本」作「施」依「明本」改 「破」「原本」作「波」依「明本」改 「闻」「原本」作「问」依「明本」改 「了」「原本」作「人」依「明本」改 「在家修行」「原本」作「自家修」今改补 「西」「原本」作「恶」依「明本」改 「尚」「原本」缺今补 「知」「原本」作「智」依「明本」改 「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能」下「原本」衍「说」字今删 「处」「原本」作「至」依「明本」改 「理」「原本」作「离」依「明本」改 「俱」「原本」作「疾」依「明本」改 「见自」「原本」作「现在」依「明本」改 「类」「原本」作「貌」依「明本」改 「探」「原本」作「贪」今改 「过」「原本」作「愚」依「明本」改 「元」「原本」作「无」今改 「是」「原本」作「出」依「明本」改 「菩提性宛然」「原本」脱落此句依「明本」补足 「偈」「原本」作「但」今改 「待」「原本」作「持」依「明本」改 「曹」「原本」作「漕」今改 「人」「原本」作「生」今改 「性」「原本」作「世」今改 「曹」「原本」作「漕」依「明本」改 「旨」「原本」作「指」今改 「依」「原本」作「衣」今改 「姓」「原本」作「性」今改 「递」「原本」作「遍」今改 「弟」「原本」作「定」今改 「终」「原本」作「修」今改 「北宗」「原本」作「比」今改补 「当」「原本」作「堂」今改 「持」「原本」作「时」今改 「北」「原本」作「比」依「明本」改 「指」「原本」作「旨」今改 「唤」「原本」作「换」今改 「第」「原本」作「弟」今改 「诚」「原本」作「城」依「明本」改 「白」「原本」作「自」今改 「得」「原本」作「德」今改 「教」「原本」作「散」依「明本」改 「彼」「原本」作「被」今改 「细」「原本」作「䌷」依「明本」改 「了即不」「原本」作「乃了即」今改「明本」作「了不」 「汝」「原本」作「与」依「明本」改 「汝」上「原本」有「如」字今删 「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非」上「原本」有「疑」字依「明本」删 「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是」「原本」缺今补 「自性是」「原本」作「是自性」今依上下文改正 「之」「原本」作「诸」今改 「根」「原本」缺今补 「悟自性」「原本」作「吾自」依「明本」改补 「次所」「原本」作「此契」依「明本」改 「除」「原本」作「时」今改 「疑」「原本」作「痴」依「明本」改 「闻即知」「原本」作「问即之」今改 「闻」「原本」作「问」今改 「与」「原本」作「汝」今改 「因」「原本」作「内」依「明本」改 「文分」「原本」作「闻公」今改 「言」「原本」脱落今补 「性」「原本」作「圣」今改 「以」「原本」作「汝」依《法华经》改 「字」「原本」作「家」今改 「事」「原本」作「是」今改 「著」「原本」作「看」依「明本」改 「不」下「原本」有「空」字今删 「悟」「原本」作「吾」今改 「吾」「原本」作「悟」今改 「知」「原本」作「智」依「明本」改 「华」「原本」作「达」今改 「迷」「原本」作「名」今改 「依」「原本」作「于」今改 「邪」「原本」作「耶」今改 「白」「原本」作「自」今改 「曾」「原本」作「僧」依「明本」改 「者」「原本」作「入」今改 「入」「原本」作「者」今改 「曹」「原本」作「漕」今改 「问」「原本」作「闻」依「明本」改 「教」「原本」作「敬」依「明本」改 「量」上「原本」有「不」字今删 「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行」「原本」作「幸」今改 「住」「原本」作「作」今改 「得」「原本」作「德」依「明本」改 「是」下「原本」衍「最上」二字依「明本」删 「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曹」「原本」作「漕」今改 「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杖」「原本」缺依「明本」补 「亦不见」「原本」作「亦见亦不」依「明本」改正 「夫」「原本」缺依「明本」补 「不痛」「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汝」「原本」作「以」依「明本」改 「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不」「原本」缺依「明本」补 「三」「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用」「原本」缺依「明本」补 「对法」「原本」作「法对」依「明本」改正 「阴」「原本」作「荫」依「明本」改 「是」「原本」缺今补 「入」「原本」缺今补 「想」「原本」作「相」依「明本」改 「味触」「原本」作「未独」依「明本」改 「见」「原本」缺依「明本」改 「正起」「原本」缺依「明本」补 「由」「原本」作「油」依「明本」改 「有」「原本」缺依「明本」补 「语言与法相对」「原本」作「语与言对法与相对」依「明本」改正 「对」「原本」缺今补 「静」「原本」作「净」依「明本」改 「圣」「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小小」「原本」作「少少」依「明本」改 「长与短对」「明本」在第三类今本共十三对与「十二对」说不合疑古本无此长短一对 「性」下「原本」有「居」字依「明本」删 「曲」「原本」作「典」依「明本」改 「慈与毒对悲与害对」「原本」作「慈与空对」「空」即「害」字之误今改 「嗔」「原本」作「须」依「明本」改 「十九」「原本」作「清无亲」义不可通依上分类改 「外境无情有」「原本」作「内外境无情有无」今删改 「五对」下「原本」有「三身有三对」一句文义不合今删 「相」「原本」缺今补 「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人」「原本」作「大」依「明本」改 「是」「原本」缺今补 「人」「原本」缺今补 「际」「原本」作「除」今改 「递」「原本」作「迎」今改 「坛」「原本」作「檀」今改 「天」上「原本」脱「先」字今补 「元」「原本」作「无」今改 「新」「原本」作「𭬩」依「明本」改 「吾」「原本」作「五」依「明本」改 「汝」「原本」作「外」依「明本」改 「汝」「原本」作「与」今改 「不善」「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余」「原本」作「除」依「明本」改 「大师言」「原本」缺今补 「忧」「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去」「原本」缺依「明本」补 「性」下「原本」有「听」字依「明本」删 「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汝」「原本」作「如」依「明本」改 「静」「原本」作「净」依「明本」改 「与」「原本」缺今补 「于」「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情」「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种」「原本」作「众」依「明本」改 「欢喜」「原本」作「劝善」依「明本」改 「诤即」「原本」作「无诤」依「明本」改 「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久」「原本」作「求」依「明本」改 「缭」「原本」作「辽」今改 「定」「原本」作「弟」今改 「传」「原本」作「转」依「明本」改 「颂」「原本」作「诵」今改 「吾」「原本」作「五」今改 「颂」下有「颂曰」二字今删 「来大」「原本」作「大来」今改正 「迷情」「原本」作「名清」依「明本」改 「元」「原本」作「愿」今改 「花」「原本」作「化」今改 「生性」「原本」作「性生」今改正 「光」「原本」作「先」今改 「悟」「原本」作「吾」依「明本」改 「业」「原本」作「叶」今改 「根」「原本」作「恨」今改 「人」「原本」作「生」今改 「依位坐」「原本」作「善位座」今改 「吾」「原本」作「五」今改 「汝」「原本」作「与」依「明本」改 「问」「原本」作「闻」依「明本」改 「耶」「原本」作「那」依《付法藏因缘传》改 「伽」「原本」作「迦」今改 「婆须」「原本」作「须婆」依「明本」改 「竺」「原本」作「竹」今改 「四十」「原本」作「十四」今改正 「递」「原本」作「迎」今改 「令」「原本」作「今」今改 「与汝」「原本」作「汝与」依「明本」改 「缘有众生」「原本」作「像有众」今改补 「崄」「原本」作「剑」依「明本」改 「悟即」「原本」作「吾若」今改 「是」「原本」作「自」今改 「人」「原本」缺依「明本」补 「闻」「原本」作「门」依「明本」改 「意」下「原本」衍「意」字今删 「与」「原本」作「焉」今改 「魔」「原本」作「摩」依「明本」改 「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中」「原本」作「众」依「明本」改 「除」「原本」作「则」依「明本」改 「心」「原本」作「生」依「明本」改 「元」「原本」作「无」今改 「性」「原本」作「见」今改 「成」「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化」「原本」作「花」依「明本」改 「圆满」「原本」作「员漏」依「明本」改 「最真净」「原本」作「最真无」今改「明本」作「真无穷」 「婬」「原本」作「媱」今改 「是」「原本」作「身」依「明本」改 「婬即」「原本」作「即媱」依「明本」改正 「五」「原本」作「吾」依「明本」改 「悟」「原本」作「吾」今改 「世」「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去」「原本」作「云」今改 「报」「原本」作「保」依「明本」改 「事」「原本」作「是」今改 「吊问」「原本」作「予门」依「明本」改 「静」「原本」作「净」依「明本」改 「坦」「原本」作「但」今改 「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之」「原本」作「诸」今改 「氤」「原本」作「氲」今改 「崩」「原本」作「用」今改 「曹」「原本」作「漕」今改 「三日」「原本」作「旨」依「明本」改 「史」「原本」作「使」今改 「据」「原本」作「处」今改 「曹溪」「原本」作「溪漕」今改 「此」「原本」作「山」今改 「厚」「原本」作「座」今改 「根」「原本」作「恨」今改 「依」「原本」作「衣」今改 「县」「原本」作「悬」今改 「槃」「原本」作「盘」今改 「直」「原本」作「真」今改 「行实喻」文义不明 「广」「原本」作「度」今改 「修行」下「原本」衍「修行」二字今删 「称」「原本」作「林」今改 「令知密」「原本」作「今诸蜜」今改 此下有「大乘志」等七十二字与《坛经》无关今删去
[A1] 民国五九年撰
[A2]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7, p. 344, a17-18)
[A3]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卷1「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漈道漈无常付门人悟真」(CBETA, T48, no. 2007, p. 345, b1-3)
[A4] 无【CB】旡【印顺】
[A5] 回【CB】回【印顺】(cf.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7, p. 338, a2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一)(卷5)
关闭
华雨集(一)(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