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一 龙树与龙树论

龙树(Nāgārjuna)菩萨对空义有独到的阐扬为学者所宗仰成为印度大乘的一大流在中国或推尊龙树为大乘八宗的共祖印度佛教史上龙树可说是释尊以下的第一人但龙树的传记极为混乱主要是《楞伽经》中「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的那位龙树梵语 Nāgāhvaya应译为龙叫龙名或龙猛Nāgārjuna——龙树是根本不同的多氏《印度佛教史》说南方阿阇黎耶龙叫(Nāgāhvaya真实的名字是如来贤(Tathāgata-bhadra阐扬唯识中道是龙树的弟子月称(Candrakīrti)的《入中论》引《楞伽经》又引《大云经》说「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宏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这位本名一切有情乐见的也是「龙名」月称误以为《中论》的作者龙树了与《大云经》相当的昙无谶(Dharmarakṣa)所译的《大方等无想经》说「一切众生乐见梨车后时复名众生乐见是大菩萨大香象王常为一切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大香象的象就是「龙」(或译「龙象」)为一切尊重赞叹也与《楞伽经》的「吉祥大名称」相当这位龙叫弘法于(西元三二〇——)旃陀罗崛多(Candragupta)时代显然是迟于龙树的传说为龙树弟子(那时候进入后期大乘如来藏佛性思想大大的流传起来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译出的《龙树菩萨传》关于龙树出家修学弘法的过程这样

「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更求异经都无得处」

「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典与之」

(欲)「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异」

「大龙菩萨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發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树既得诸经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还送出于南天竺大弘佛法」

「去此世以来至今始过百岁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

龙树青年出家时佛像初兴佛的舍利塔代表三宝之一的佛为寺院的主要部分大乘行者总称佛塔及附属的精舍为塔声闻行者总称为精舍僧伽蓝其实是一样的所以龙树在佛塔出家就是在寺院中出家出家都是在声闻佛教的各部派寺院中出家所以先读声闻乘的三藏其后又在雪山的某一佛寺中读到了大乘经典雪山有大雪山小雪山都在印度西北初期大乘是兴起于南方而大盛于北方的北方的大乘教区是以乌仗那(Udyāna)山陵地带为中心而向东西山地延伸的向南而到犍陀罗(Gandhāra《小品般若经》说「后五百岁时般若波罗蜜当广流布北方」晚出的萨陀波仑(Sadāpararudita)求法故事众香城就是犍陀罗众香城主深入大乘书写《般若经》恭敬供养可看出大乘在北方的盛况龙树在雪山佛寺中读到大乘经是可以论定为史实的

龙树有「立师教戒更造衣服」的企图我以为问题是大乘佛教虽离传统的声闻佛教独立开展但重法而轻律仪所以大乘的出家者还是在部派中出家受戒离不开声闻佛教的传统这是龙树想別立大乘僧团的问题所在可能为了避免诤执或被责为叛离佛教这一企图终于没有实现在传说中说他有慢心那是不知佛教实况的误会

龙树入龙宫取经传说极为普遍龙树在龙宫中读到更多的大乘经「得诸经一相」「一相」或作「一箱」所得的经典传说与《华严经》有关我曾有〈龙树龙宫取经考〉论证为龙树取经处在乌荼(Uḍra今奥里萨(Orissa)地方在大海边传说是婆楼那(Varuṇa)龙王往来的地方裡有神奇的塔传说是龙树从龙宫得来的裡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Sudhana)童子的故乡有古塔庙所以龙树于龙宫得经应有事实的成分极可能是从龙王的祠庙中得来的后来龙叫七次入海的传说也只是这一传说的夸张乌荼在(东)南印度当时属于安达罗(Andhra)的娑多婆诃(Śātavāhana)王朝龙树在南印度弘法受到娑多婆诃王朝某王的护持汉译有《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共有三种译本)名为《亲友书》就是寄给娑多婆诃国王的依多氏《印度佛教史》龙树也在中印度弘法从龙树在雪山区佛寺中研读大乘对北方也不能说没有影响总之龙树弘法的影响是遍及全印度的依《大唐西域记》龙树晚年住在国都西南的跋罗末罗山(Bhrāmanagiri也就在此山去世

《龙树菩萨传》说「去此世以来始过百岁」依此可约略推见龙树在世的年代《传》是鸠摩罗什于西元五世纪初所译的罗什二十岁以前学得龙树学系的《中》《百》《十二门论》二十岁以后长住在龟前秦建元「十八年九月(苻)坚遣骁骑将军吕光西伐龟兹及乌耆」兹被攻破罗什也就离龟到东方来建元十八年为西元三八二年《龙树传》的成立一定在三八二年以前那时龙树去世「始过百年」已有一百零年了所以在世的时代约略为西元一五〇——二五〇年这是很寿长了后来传说「六百岁」等那只是便于那些后代学者自称亲从龙树受学而已

龙树的著作据《龙树传》说「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中论五百偈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西藏所传《中论》释有《无畏论》或说是龙树的自释「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就是依此传说而来的龙树寿很高大乘佛教由此而大大的發扬有不少著作论理是当然的现依汉译者略说

龙树的论著可分为三类西藏传译有《中论》(颂)《六十颂如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大乘破有论》称为五正理聚汉译与之相当的1.《中论》颂释有鸠摩罗什所译的青目释《中论》唐波罗颇迦罗蜜多罗(Prabhākaramitra)所译分別明(清辨 Bhāvaviveka)所造的《般若灯论》赵宋惟净所译的安慧(Sthiramati)所造的《大乘中观释论》——三部2.后魏毘目智仙(Vimokṣaprajñāṛṣi)与瞿昙(般若)流支(Gautamaprajñāruci)共译的《回诤论》3.宋施护(Dānapāla)所译的《六十颂如理论》及4.《大乘破有论》5.《七十空性论》法尊于民国三十三年(在四川汉藏教理院译出这五部都是抉择甚深义的鸠摩罗什所译的《十二门论》瞿昙般若流支译的《壹输卢迦论》都属于抉择甚深义的一类属于菩萨广大行的有三部1.《大智度论》鸠摩罗什译为「中本般若」经的释论僧叡序说「有十万偈三分除二得此百卷」《论》的后记说「论初品三十四卷解释(第)一品是全论具本二品以下法师略之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这部《般若经》的释论是十万偈的广论现存的是略译有的说这就是《龙树菩萨传》所说「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2.《十住毘婆沙论》鸠摩罗什译这是《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共一七卷仅释初二地此论是依《十地经》的偈颂而广为解说的3.《菩提资粮论》本颂是龙树造隋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唐义净译的《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异译有宋僧伽跋摩(Saṃghavarman)的《劝發诸王要偈》宋求那跋摩(Guṇavarman)的《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这是为在家信者说法有浅有深有事有理自成一例

西藏所传的是后期中兴的龙树学在佛教史上龙树与弟子提婆(Āryadeva)以后龙树学中衰进入后期大乘时代到西元四五世纪间与无著(Asaṅga世亲(Vasubandhu)同时的僧护(Saṃgharakṣita)门下有佛护(Buddhapālita)与清辨龙树学这才又盛大起来后期的龙树学以「一切法皆空」为了义说是一致的但论到世俗的安立不免是各说各的如佛护的弟子月称(Candrakīrti是随顺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清辨是随顺经部(Sautrāntika)的后起的寂护(Śāntarakṣita是随顺大乘瑜伽(Yogācāra)的世俗安立的自由择取可说适应的不同也表示了无所适从这由于后期的龙树学者只知龙树所造的《中论》等五正理聚但五正理聚抉择甚深空义而略于世俗的安立龙树为大乘行者抉择甚深空义难道没有论菩萨广大行吗西元四五世纪间由鸠摩罗什传来的有《般若经》(二万二千颂本)的释论——《大智度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十住毘婆沙论》这两部龙树论是在甚深义的基石上明菩萨广大行对于境都有所解说特別是声闻与菩萨的同异龙树曾在北方修学《大智度论》说到声闻学派特重于说一切有系龙树学与北方(声闻及大乘般若)佛教的关系极深宏传于北方很早就经西域而传入我国北印度的佛教渐渐的衰了后起的佛护清辨生于南方在中印度学得中观学又弘传于南方这所以西藏所传的后期中观学竟不知道《大智度论》等世俗安立也就不免无所适从了近代的部分学者由于西藏没有《大智度论》月称清辨等没有说到《大智度论》等而《大智度论》论文也有几处可疑因此说《大智度论》不是龙树造的我以为简译全书为三分之一的《大智度论》是一部十万偈的大论《大智度论》的体例如僧叡〈序〉所说「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这与《大毘婆沙论》的体例「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非常近似这样的大部论著列举当时(及以前)的论义在流传中自不免有增补的成分与《大毘婆沙论》的集成一样如摭拾几点就怀疑全部不是龙树论违反千百年来的成说那未免太轻率了无论如何这是早期的龙树学

二 《中论》与《阿含经》

论书有「释经论」「宗经论」释经论是依经文次第解说的有的以为如来应机说法所集的经不一定是一会说的所以不妨说了再说也不妨或浅或深有的以为如来是一切智人说法是不会重复的所以特重先后次第《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是释经论而属于前一类型的有南方(重)经师的风格与(重)论师所作的经释如无著(Asaṇga)的释经论体裁不同宗经论是依一经或多经而论究法义有阿毘达磨(abhidharma)传统的都是深思密察审决法义似乎非此不可《中论》是宗经论但重在抉择深义其实论书还有「观行论」一类以观行(止观)为主《中论》二十七品每品都称为「观」所以古称《中论》为中观如僧肇〈物不迁论〉说「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中论》是宗经论以观行为旨趣而不是注重思辨的龙树(Nāgārjuna)所学综贯南北大小而表现出独到的立场现在论究龙树的空(śūnya, śūnyatā)义以《中论》为主这是后期中观学者所共通的以《大智度论》等为助说明《中论》所没有详论的问题

《中论》开宗明义「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论》所要论的是因缘(新译为缘起 pratītya-samutpāda是八不的缘起八不的缘起就是中道(madhyamā-pratipad八不缘起的含义可说与《般若经》相同而以缘起为论题以八不来阐明却不是《般若经》的我以为「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中道为佛法的根本深义抉發阿含的缘起深义将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磐石」这一理解我曾广为引证但有些人总觉得《中论》是依《般若经》造的这也难怪印度论师——《顺中论》《般若灯论》等已就是这样说了我也不是说《中论》与《般若经》无关而是说龙树本著「般若法门」的深悟不如有些大乘学者以为大乘別有法源而肯定为佛法同一本源不过一般声闻学者偏重事相的分別失去了佛说的深义所以就《阿含经》所说的引起部派异执的一一加以遮破而显出《阿含经》的深义也就通于《般若》的深义从前所论证过的现在再叙述一下

《中论》的归敬颂明八不的缘起缘起是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缘起是离二边的中道说缘起而名为「中」(论)是《阿含》而不是《般若》中道中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阿含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阿含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故有行」不来不出的中道如《杂阿含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中道的不生不灭《阿含经》约无为——涅槃说涅槃是苦的止息寂灭在《阿含经》中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阐明的以八不说明中道的缘起说渊源于《杂阿含经》说是不庸怀疑的

《中论》所引证的佛说多出于《阿含经》1.〈观本际品〉说「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出于《杂阿含经》说「无始生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无始生死」的经说龙树引归「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的空义2.〈观行品〉说「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以有为诸行由妄取而成的虚诳(妄)以涅槃为不虚诳龙树解说为「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3.〈观有无品〉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此出于《杂阿含经》说「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离无)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离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离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为《中论》重要的教证4.〈观四谛品〉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这如《增壹阿含经》说「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各部广律在梵天请法前也有此「不欲说法」的记录5.〈观四谛品〉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如《稻芉经》说见缘起即见法(四谛)如《中阿含经象迹喻经》说6.〈观涅槃品〉说「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这是《杂阿含经》说「尽离欲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离诸虚偽(戏论)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中论》凡二十七品「青目释」以为前二十五品「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后二品「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无畏论》也这样说然依上文所说缘起中道的八不文证及多引《阿含经》说我不能同意这样的判別《中论》所观所论的没有大乘法的术语如菩提心六波罗蜜十地庄严佛土等而是「阿含」及「阿毘达磨」的法义《中论》是依四谛次第的只是经大乘行者的观察抉發《阿含经》的深义与大乘深义相契合而已这不妨略为分析〈观(因)缘品〉观缘起的集无所生〈观去来品〉观缘起的灭无所去这二品观缘起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总观八不的始终以下別观〈观六情品〉〈观五阴品〉〈观六种(界)品〉即观六处五蕴六界论究世间——苦的中道〈观染染者品〉观烦恼法〈观三相品〉观有为——烦恼所为法的三相〈观作作者品〉〈观本住品〉〈观燃可燃品〉明作者受者不可得与上二品合起来就是论究惑招生死作即受果的深义〈观本际品〉明生死本际不可得〈观苦品〉明苦非自无因作而是依缘生〈观行品〉明诸行的性空〈观合品〉明三和合触的无性〈观有无品〉明缘起法非有非无〈观缚解品〉从生死流转说到还灭从生死系缚说到解脱〈观业品〉更是生死相续的要事从〈观染染者品〉以来共十二品论究世间集的中道〈观法品〉明「知法入法」的现观〈观时品〉〈观因果品〉〈观成坏品〉明三世因果与得失是有关修证的重要论题〈观如来品〉明创觉正法者〈观颠倒品〉观三毒染净四倒的无性〈观四谛品〉明所悟的谛理〈观涅槃品〉观涅槃无为无受的真义从〈观法品〉到此论究世间集灭的中道〈观十二因缘品〉正观缘起〈观邪见品〉远离邪见这二品论究世间灭道的中道

《中论》与《阿含经》的关系明确可见但《阿含》说空没有《中论》那样的明显没有明说一切法空说种种空说一切法空的是初期大乘的《般若经》《般若经》说空主要是佛法的甚深义是不退菩萨所悟入的也是声闻圣者所共的《阿含经》说法的方便与《般若经》有差別但以空寂无戏论为归趣也就是学佛者的究极理想不可说是有差別的龙树的时代佛法因不断發展而已分化成众多部派部派间异见纷纭莫衷一是《中论》说「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声闻各部派或说有我有法或说我无法有或说一切法有或说部分有而部分无这样的异见纷纭与《阿含经》义大有距离了所以《中论》引用《阿含经》说抉择遮破各部派(及外道)的妄执显示佛法的如实义如(第十八)〈观法品〉法(dharma)是圣者所觉证的〈观法品〉从观「无我我所」而契入寂灭正是《阿含经》义品末说「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上一偈总结声闻法下一偈是出于无佛世的辟支佛二乘圣者都是这样悟入法性的所以或以为前二十五品明大乘第一义后二品明声闻第一义是我所不能赞同的又如(第二十四)〈观四谛品〉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依空而能成立的一切法出世法是四谛——法四果——僧也就是三宝世间法是生死的罪福业报总之依《阿含经》说遮破异义显示佛说的真义确是《中论》的立场当然这不是说与大乘无关而是说《中论》阐明的一切法空为一切佛法的如实义通于二乘如要论究大乘这就是大乘的如实义依此而广明大乘行证所以龙树本著大乘的深见抉择《阿含经》(及「阿毘达磨论」)义而贯通了《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如佛法而确有「通教」的话《中论》可说是典型的佛法通论了

三 《中论》之中心思想

《中论》所要阐明的是中道(madhyamā-pratipad)的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论》初的归敬偈就充分的表示了如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缘起)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佛所开示的教法在世间一切学说中是最上第一的佛说的所以最上第一不是別的是佛说的因缘——缘起说佛依缘起说法能离一切戏论而寂灭这是不共世间学的所以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缘起为佛法宗要是各部派所公认的但解说不一龙树(Nāgārjuna)所要阐扬的是不生不灭等「八不」的缘起也就是中道的缘起《杂阿含经》所说「处中说法」「宣说中道」就是不落二边——一见异见常见断见等的缘起阐明不落二边的缘起所以名为《中论》

中道的缘起说为佛法宗要阐明这一要义龙树是通过空(śūnyatā)义而显扬出来的

  • 1.「由一切诸法自性皆是空诸法是缘起无等如来说」

  • 2.「诸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无等第一语敬礼如是佛」

1.是《七十空性论》明一切法是空一切法是缘起2.是《回诤论》列举了空缘起中道三名而表示为同一内容这两部龙树论都表示了空与缘起的关系说得更完备的如《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中)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缘起法为什么是离二边的中道因为缘起法是空的在《阿含经》中空是无我我所也就是离我见我所见的假名——施设(prajñapti虽也是《阿含经》所说过的但显然由于部派的论究而發展为了《般若经》的一切但是假名所以《中论》将缘起假名中道统一起来不过龙树学的宗要说空说假名而重点还是中道的缘起说空以离一切见为主与离二边见的中道相同所以在缘起即空即假即中道下接著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结归于一切空也就是归于中道龙树依中道的缘起说论破当时各部派(及外道)的异见著重离见的空——中道正是《阿含》与《般若经》义如来说法宗趣在此所以《中论》结赞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以下依缘起假名中道一一的分別加以论究

四 缘起——八不缘起

《中论》依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而明即空(śūnyatā)的中道(madhyamā-pratipad空是离诸见的「下本般若」确是这样说的「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受等同此说)但经文说空多约涅槃超越说或但名虚妄无实说依缘起说中道「下本般若」末后才说到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下)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尽(如)虚空无尽故般若波罗蜜无尽色无尽故是生般若波罗蜜识无尽故是生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如是观十二因缘离于二边是为菩萨不共之法」

《阿含经》说佛是顺逆观十二缘起而成佛的「下本般若」末后正是说明菩萨坐道场得一切智(智)的般若正观不落二边(中道)的缘起《般若经》说是「如虚空不可尽」但如虚空不可尽经上也约五蕴十二处等说所以不能说是以缘起来阐明中道因为在《般若经》的历法明空中缘起与蕴道品等一样只是种种法门的一门而已

中道的缘起说出于《杂阿含经》《阿含经》是以因缘来明一切法作为修行解脱的正见经中的用语并不统一或说因(hetu或说缘(pratyaya或双举因缘如说「二因二缘起于正见」或说四名「何因(nidānaṃ何集(samudaya何生(jātikaṃ何转」(pabhavaṃ 生起义)这些名词是同一意义的异名当然名字不同在文字学者解说起来也自有不同的意义因缘原是极复杂的所以佛弟子依经义而成立种种因缘说如南传赤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發趣论》的二十四缘流行印度本土的分別说(Vibhajyavādin)系《舍利弗阿毘昙论》的十因十缘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發智论》的六因四缘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也立「先生无有等诸缘」在不同安立的种种缘中因缘(hetupratyaya次第缘(anantara-pratyaya(所)缘缘(ālambana-pratyaya增上缘(adhipati-pratyaya)——四缘最为先要也是《般若经》与龙树论所说的此外《杂阿含经》提到了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 paṭicca-samuppāda)与缘生(或译「缘所生」「缘已生」pratītya-samutpanna, paṭicca-samuppanna同时提出而分別解说当然是有不同意义的如《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引经(大正二六五〇五上)

「云何缘起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如是便集纯大苦蕴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

「云何名为缘已生法谓无明名色六处老死如是名为缘已生法苾刍当知老死是无常是有为是所造作是缘已生尽法没法离法灭法无明亦尔」

缘起与缘生同样的是无明行等十二支而意义却显然不同缘生法是无常灭尽的有为法是缘已生——从缘所生的果法而缘起是佛出世也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的「法住法界」是形容缘起的《相应部》经作「法定法住即缘性」(idappaccayatā缘性或译为相依性《法蕴足论》所引经下文还说到「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这些缘起的形容词使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一分及化地部(Mahīśāsaka)等说缘起是无为《舍利弗阿毘昙论》也这样说这是离开因果事相而论定为永恒不变的抽象理性然依《杂阿含经》佛为须深(Susīma)所说缘起应该是不能说是无为的《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七中——下)

「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须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须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须深出家不久听见有些比丘们说「生死已尽自知不受后有」却不得禅定是慧解脱(prajñā-vimukti)阿罗汉须深听了非常疑惑佛告诉他「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深定所以没有见法涅槃(dṛṣṭidharma-nirvāṇa)的体验但正确而深刻的知道「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余支例此)这是正见依缘起灭的确定性——法住智而能得无明灭故行灭生灭故老死灭的果证这样的缘起——依缘而有无生灭的法住性怎能说是无为呢又如《长阿含》的《大缘方便经》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名《大因经》也就是《长部》的《大缘经》(Mahānidāna-suttanta经文说明「缘起甚深」而被称为 nidāna——尼陀那尼陀那就是「为因为集为生为转」的「因」从这些看来缘起是不能说为无为的所以说一切有部等不许「有別法体名为缘起湛然常住」而是「无明决定是诸行因诸行决定是无明果」如经中说缘起是法住(dharma-sthitatā, dhammaṭṭhitatā法住是安住的确立而不可改易的缘起是法定(dharma-niyāmatā, dhamma-niyāmatā法定是决定而不乱的缘起是法界(dharma-dhātu, dhamma-dhātu界是因性(缘性)这样缘起与缘生都是有为法差別在缘起约因性说缘生约果法说缘起是有为在世俗的说明中龙树论显然是与说一切有部相同的依我的理解如来或说因或说缘等只是说明依因缘而有(及生)也就依因缘而无(及灭)从依缘起灭阐明生死集起与还灭解脱的定律如马胜(Aśvajit)为舍利弗(Śāriputra)说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诸法从缘起」《四分律》作「若法所因生」与《赤铜鍱部律》相合《五分律》作「法从缘生」《智度论》译为「诸法因缘生」所说正是缘起的集与灭除《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智度论》的「诸法因缘生」可能为缘起的异译)以外分別说系律都没有说是「缘起」可见本来不一定非说缘起不可的为了阐明起灭依缘缘性的安住决定性才有缘起与缘生的相对安立而说「缘起甚深」阿毘达磨论师著重于无明行等内容的分別缘的种种差別安立而起灭依于因缘的定律反而渐渐被漠视了

「下品般若」说到了缘起甚深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七上——中)

「如然灯时非初焰烧亦不离初焰非后焰烧亦不离后焰是(灯)炷实燃」

「是因缘法甚深菩萨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初心得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后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因缘法甚深」玄奘译为「如是缘起理趣甚深」在《阿含经》中缘起是约众生生死的起灭说身外的一切也被解说为缘起所以立「内缘起」及「外缘起」如《稻芉经》与《十二门论》所说以无明行等生灭说缘起是有支的缘起圣道的修行得果如所引的《般若经》说可说是圣道的缘起佛法达到了一切依缘起的结论菩萨是發菩提心修菩提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的但發心修行在前得菩提果在后前心后心不能说是同时的那怎么能依因行(前心)而得后心的果呢经上举如火焰烧灯炷的比喻来说明缘起的甚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说是(因行)前心也不离前心没有修行的前心是不可能得果的不能说是后心如只是后心一念裡能得果当然也不能离后心而得果这样前心后心的不即不离依行得果是缘起的因果说《般若经》文接著说「非常非灭」的意义约如幻的因果说缘起缘起即空(空的定义是「非常非灭」)可从统贯全经而抉發出来不过在文句繁广的《般若经》中这样的缘起深义的明文只是这样的一点而已

龙树以缘起显示中道肯定的表示缘起法为超胜世间能得涅槃解脱的正法如《中论》卷三(大正三〇二四上)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从缘所生的是果法果法不即是因(不一)也不异于因(不异)果法并不等于因所以不是常的但果不离因有相依不离的关系所以也就不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是一切法的如实相约教法说那是如来教化众生能得甘露味——涅槃解脱味的不二法门依缘起法说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是《阿含经》所说的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龙树把握这缘起深义阐明八不的缘起成为后人所推崇的中观派

佛说的缘起是「诸说中第一」不共世间(外道等)学的但佛教在部派分化中虽一致的宣说缘起却不免著相推求缘起的定义也就异说纷纭了大都著重依缘而生起忽略依缘而灭无不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固然是缘起而「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还是缘起《杂阿含经》正是这样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佛的缘起说是通于集与灭的这不妨略论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意义缘起是佛法特有的术语应该有他的原始意义但原义到底是什么由于「一字界中有多义故」后人都照著自宗的思想作出不同的解说佛教界缘起「字义」的论辩其实是对佛法见解不同的表示如《大毘婆沙论》师列举了不同的五说却没有评定谁是正义世亲(Vasubandhu)《俱舍论》的正义是「由此有法至于缘已和合升起是缘起义」又举异说「种种缘和合已令诸行法聚集升起是缘起义」依称友(Yaśomitra)的论疏异说是经部师室利罗多(Śrīrāta)所说《顺正理论》的正义是「缘现已合有法升起是缘起义」清辨(Bhavya, Bhāvaviveka)的《般若灯论》说「种种因缘和合(至会)得起故名缘起」《中论》的月称(Candrakīrti)释《明显句论》与世亲《俱舍论》说相同觉音(Buddhaghoṣa)的《清净道论》也有对缘起的解说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早期传来我国的龙树学缘起的字义极可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起」如著名的「空假中偈」原语缘起译作「众缘所生法」(罗什每译作「因缘生法」)在《大智度论》中「众缘和合假称」「众法和合故假名」「因缘和合生」更是到处宣说「众缘和合生」似乎与《般若灯论》说相近其实文字是世俗法含义有随时随地的变化可能龙树的「缘起」字义是探求原始的字义而说还是可能受到当时当地思想的影响或參综一般的意见而表达自己对佛说「缘起」的见解呢我以为论究龙树的缘起从缘起的字义中去探讨是徒劳的从龙树论去理解龙树学是八不中道的缘起论中道的缘起说不落两边是《阿含》所固有的通过从部派以来经大乘《般若》而大成的——「空性」「假名」的思想开展到龙树而充分显示即空即假的缘起如实义(所以名为《中论》)一切是缘起的依缘起而世间集依缘起而世间灭《相应部》说缘起「是法定法确立(住)即相依性」相依性(idappaccayatā或译「缘性」「依缘性」《杂阿含经》与之相当的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界(dhātu)也是因义与「依缘性」相当所以如通泛的说缘起是「依缘性」一切是缘起的即一切依缘而施设

《中论》等遮破外道更广破当时的部派佛教这因为当时佛教部派都说缘起而不见缘起的如实义不免落于二边近代的学者从梵藏本《中论》等去研究也有相当的成就但总是以世间学的立场来论究著重于论破的方法——逻辑辩证法以为龙树学如何如何不知龙树学只是阐明佛说的缘起继承《阿含》经中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有不无)的缘起由于经过长期的思想开展说得更简要充分深入而已如《杂阿含经》否定外道的自作他作自他共作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四作而说「从缘起生」《中论》的〈观苦品〉就是对四作的分別论破一切法从缘起生所以〈观(因)缘品〉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归结于无生也就是缘生如《无热恼请问经》说「若从缘生即无生」又如有与无二见《中论观有无品》是引《删陀迦旃延经》而加以破斥的〈观涅槃品〉也遮破涅槃是有是无「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但世人又执涅槃是亦有亦无或说是非有非无所以又进一步遮破而破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四执其实遮破四句是《阿含经》旧有的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不去亦去亦不去非去非不去我有色我无色我亦有色亦无色我非有色非无色种种四句无非依语言思想的相对性展转推论而成立又如〈观如来品〉说「非阴非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观我(我与如来在世俗言说中有共同义)与五阴「不即不离不相在」是《杂阿含经》一再说到的即阴非我离阴非我这是一异——根本的二边不相在是我不在阴中阴不在我中这四句如约五阴分別就是二十句我我所见由于世人的展转起执《中论》又加「我(如来)不有阴」成为五门推求到月称(Candrakīrti)时代大抵异说更多所以又增多到七门推求

缘起依依缘性而明法的有有是存在的无是不存在这是约法体说的从无而有名为生从有而无名为灭(也是从未来到现在名生从现在入过去名灭)生与灭是时间流中的法相缘起法的有与生无与灭都是「此故彼」的也就是依于众缘而如此的「此故彼」所以不即不离《中论》等的遮破只是以此法则而应用于一切一般的解说佛法每意解为別別的一切法再来说缘起说相依这都不合于佛说缘起的正义所以一一的加以遮破随世俗说法不能不说相对的如有与无生与灭因与果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等佛及佛弟子的说法有种种相对的二法如相与可相见与可见燃与可然作与所作染与可染缚与可缚等如人法相对有去与去者(来与住例此)见与见者染与染者作与作者受与受者著与著者也有三事并举的如见可见见者等这些问题一般人別別的取著所以不符缘起而触处难通《中论》等依不即不离的缘起义或约先后或约同时一一的加以遮破遮破一切不可得也就成立缘起的一切如〈观四谛品〉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观十二因缘品〉说明苦阴(蕴)的集与灭外《中论》又这样

  • 1.「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

  • 2.「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

  • 3.「今我不离受亦不即是受非无受非无此即决定义」

  • 4.「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中论》所显示的成立的一切法是缘起的不能依世俗常谈去理解而是「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缘起也就是要从即空而如幻如化的去理解缘起法如《中论》

  • 1.「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 2.「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响」

  • 3.「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如乾闼婆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净与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 4.「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炎」

缘起的世间法如幻如化出世的涅槃「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也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成立说到如来是「我」那样的五种求不可得而也不能说是没有的所以说「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总之如来与涅槃从缘起的「八不」说是绝诸戏论而不可说的「如来性空中思惟亦不可(非世俗的思辩可及)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如从八不的缘起说那如来与涅槃都如幻如化而可说了这就符合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

五 假名——受假

「假名」在《中论》思想中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般若经》的「原始般若」充分表示了一切法「但名」的意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下)

「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何等法义是菩萨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世尊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

「世尊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见菩萨法来去而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

佛命须菩提(Subhūti为菩萨(bodhisattva)说般若波罗蜜(prajñāpāramitā而揭开了《般若经》的序幕须菩提对佛说说到菩萨菩萨到底是什么呢我没有见到也没有得到过有可以名为菩萨的实体般若波罗蜜也是这样的不可见不可得这样要我以什么样的般若波罗蜜来教示什么样的菩萨呢接著从不见不得菩萨与般若波罗蜜进一步的说我不见有菩萨法或(生)来或(灭)去什么都不可得我假使名之为菩萨说菩萨这样那样那是会有过失感而心生疑悔的要知道名字(nāma)是没有决定性的(同一名字可以有种种意义的)不是落实在某一法上的名字是无所有的一切但有名字——唯名(nāmamātrā没有实性须菩提本著般若体悟的立场所以这样说说没有菩萨没有般若这就是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了如听了但有假名一切不可得而能不疑不怖那就是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了菩萨是人般若是法人与法都是假名无实的这一法门可能从一说部(Ekavyāvahārika)演化而来

「原始般若」的人(菩萨)法(般若)不可得一切但有名字在「中本般若」(一般称之为《大品》)中有了进一步的说明一切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名字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并对但名的一切提出了三假说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一上)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

一切唯有假名名字也只是假名在般若中一切都是不可得的然从世间一切去通达假名不可得也不能不知道世俗假名的层次性多样性所以立三种假依《大智度论》三假施设是三波罗聂提波罗聂提(prajñapti义译为假假名施设假施设等这三类假施设《大智度论》的解说有二复次初说是「五众(蕴)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用是名字取(法与受)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依论所说法波罗聂提——法假(dharma-prajñapti是蕴界一一法如色声等一一微尘嗔等一一心心所阿毘达磨论者以为是实法有的《般若经》称之为法假施设受假如五蕴和合为众生众骨和合为头骨枝叶等和合为树这是复合物在鸠摩罗什(Kumārajīva)的译语中受与取(upādāna)相当如五取蕴译为五受阴所以受波罗聂提可能是 upādāna-prajñapti受假——取假依论意不能解说为心的摄取而是依揽众缘和合的意思名假(nāma-saṃketa-prajñapti是称说法与受的名字名字是世俗共许的假施设所说三假在各种译本中是略有出入的如下

A
B
C
D
E
F
名假施设
名假
名假
字法
名假
受假施设
合法
因缘合会而假虚号
法假施设
法假
法假
所号法
法假
教授假
方便假
权法
所号善权

要理解《般若经》的三假可与阿毘达磨者的「有」作对比的观察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九(大正二七四二上——中)

「然诸有者有说二种实物有谓蕴界等施设有谓男女等」

「有说五种名有谓龟毛兔角空花鬘等实有谓一切法各住自性假有谓瓶车乘舍等和合有谓于诸蕴和合施设补特伽罗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

阿毘达磨论师立实物(法)有与施设有这是根本的分类与《大般若经第三分》(F 本)但立名假与法假相合依经说颈等草木等过去未来诸佛梦境谷响等都说「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所以二假中的名假与阿毘达磨者二种有中的施设有相当《般若经》立三假法假当然与实物有——实有相当五种有中的假有和合有是施设有的再分类与《般若经》的「受假」相当名有是龟毛兔角等在世俗中也只有假说的一类可以含摄在名假中但三假中的名假重在称呼那法与受的名字不过《般若经》的三假有的不立受假(包含在名假中)別立方便假——教授假权法等这是说佛为弟子教授说法都是方便善巧的施设如《法蕴足论》引经说「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別开示令其显了」如来说法本著自觉自证而以方便施设名相为众生宣说开示的佛的教法一切都是方便施设的这本是《阿含经》以来的一贯见解如《第一义空经》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等缘起的集与灭所说的「俗数法」《顺正理论》引经译作「法假」阿毘达磨论者虽知缘起等一切教法是方便施设的而对于文句所诠表的法义总是分为实有与假有《般若经》明一切法但假施设依《大智度论》所说有次第悟入的意义如说「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

《中论》的空假中偈在缘起即空下说「亦为是假名」裡的假名原文为 prajñaptirupādāya正是《般若经》所说的「受假施设」依《中论》「青目释」「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假名是指空性说的缘起法即空(性)而空(性)只是假名所以缘起即空离有边空只是假名(空也不可得)离无边缘起为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当然假名可以约缘起说构成缘起为即空即假的中道不过依《般若经》三假来说缘起是法假空(性)应该是名假为什么《中论》与《般若经》不同特別使用这受假一词呢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阿毘达磨立二有三有五有包含了一切实有假有并没有与受(假)相当的名字受假应该是从犊子部(Vātsīputrīya)系来的如《三法度论》卷中(大正二五二四上——中)

「不可说者过去灭施设受施设过去施设灭施设若不知者是谓不可说不知受施设(不知)者众生已受阴计(众生与阴入是)一及余」(计异)

《三法度论》是属于犊子部系的论典犊子部立不可说我(anabhilāpya-pudgala又有三类受施设是依蕴处而施设的如《异部宗轮论》说「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数取趣)非即蕴离蕴依蕴界假施设名」补特伽罗——我不可说与蕴等是一不可说与蕴等是异不一不异如计执为是一或是异这就是「不可说不知」犊子部的我是「假施设名」此外有《三弥底部论》三弥底(Saṃmatīya)是正量的音译正量部是犊子部分出的大宗《三弥底部论》卷中(大正三二四六六上——中)也说

「佛说有三种人」

「问曰云何三种人依说人度说人灭说人(说者亦名安亦名制亦名假名)

三种人与《三法度论》的三类施设(不可说我)相同「依说人」的「说」依小注可译为安立假名可知是施设的异译所以「依说人」就是「受施设我」「依」或「受」就是《中论》所说——prajñaptir upādāya 中的 upādāya这个字有「依」「因」「基」「取」(受)等意义所以《般若灯论》解说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何以故因施设故」观誓(Avalokitavrata)的《般若灯论广注》释「因施设」为 upādānam upādāya prajñaptiḥ即「取因施设」从犊子部出家的陈那(Diṅnāga也有《取因施设论》总之《般若经》所说的「受假」正是《中论》所说的 prajñaptir upādāya(因施设)这一术语是由犊子部系中来的

为了说明《中论》的缘起是假名——受假施设所以分別的来说佛的说法以语句方便来表达称为施设(假)如《般若经》的方便假教授假那是佛教界所公认的对于所表示的内容虽有「假名有」的如五蕴和合名为我枝叶等和合名为树但总以为「假必依实」有实法存在——实法有如说一切有部说蕴界都是实有自性的《俱舍论》以为蕴是假而处界是实有的经部(Sautrāntika)以为蕴处是假而界是实有的这些上座部(Sthavira)系的学派都是成立实法有的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中以说假为部名的说假部(Prajñaptivādin立「十二处非真实」一说部说诸法但名无实有没有立实法为所依传说中没有明确的记录一切法从因缘生从种种缘生不从一因生是佛教界所公认的说一切有部立「法性恒住」「三世实有」所以从因缘生并非新生法体法体是三世一如的从缘生只是众因缘力法体与「生」相应从未来来现在名为生起而已如经部说现在实有而过未非实所以从缘生是界——一一法的功能在刹那刹那的现在相续中以缘力而现起为唯识宗种子生现行说的先驱这样的因缘所生都是別別自性有的假名有——施设有部派间也有不同的见解如依五蕴而假名补特伽罗依说一切有部假有是无体的所以说无我犊子部系以为依五蕴而施设补特伽罗是受假不可说与蕴是一是异「不可说我」是(受假)有的如即蕴计我或离蕴计我那是没有的所以说无我《般若经》立三假著重于但名无实名与实不相应所以说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中间(住)」约但名无实「但以假名说」《中论》也采用这通泛的假施设(prajñapti但论到缘起说一切依缘而有(而生而无而灭)缘性与所生法不可说一不可说异缘起法的不一不异在时间中就是不断不常这与犊子部说的受施设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也不可说是常是无常有共通的意义不过犊子系但约补特伽罗说而《中论》约缘起一切说《大智度论》所释的「中本般若」——二万二千颂本立三种假约世俗法的层次不同而立与其他「中本般若」不同龙树「空假中偈」的假名——受假正是依此经本而来在种种假中龙树不取「名假」如一切是名假容易误解近于方广道人的一切法如空华「名」是心想所安立的也可能引向唯识说后代有「唯名唯表唯假施设」的成语唯表(vijñaptimātra玄奘就是译为「唯识」的龙树也不取「法假」法假是各派所公认的但依法施设各部派终归于实有性不能显示空义龙树特以「受假」来说明一切法有依缘施设有是如幻如化假而有可闻可见的相用与空华那样的但名不同(犊子部系依蕴处等施设不可说我与有部的假有不同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而可说有不可说我的古人称为「假有体家」)受假——依缘施设(缘也是依缘的)有缘起用而没有实自性没有自性而有缘起用一切如此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龙树说「空假中」以「受假」为一切假有的通义成为《中论》的特色

六 空性——无自性空

《中论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众因缘生法——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法就是空——空性(śūnyatā「我说」从前都解说为佛说但原文是第一人称的多数所以是「我等说」缘起即是空性是龙树(Nāgārjuna)那个时代部分大乘学者所共说的上面说到空在《般若经》中的主要意义是涅槃真如等异名在上一章中说到与《般若经》相近的文殊(Mañjuśrī)法门以缘起为此土——释迦佛(Śākya)说法的先要而文殊所说却是「依于胜义」「但依法界」「依于解脱」表示了声闻与大乘的分化对立大乘说「一切皆空」「一切皆如也」「一切不出于法界」依佛声教而开展的被称为声闻部派佛教大抵是有为以外说无为生死以外立涅槃所以形成严重的对立声闻法与大乘法的方便施设当然有些差別但也不应该那样的严重对立释迦佛在《阿含经》中依中道(madhyamā-pratipad)说法也就是依缘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流转依缘起而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生死也依缘起而还灭依缘而集起依缘而灭生死与涅槃(涅槃或说为空性真如等)都依缘起而施设成立龙树尊重释迦的本教将《般若》的「一切法空」安立于中道的缘起说而说「众因缘生法(缘起)我(等)说即是空」性缘起即空所以说「不离于生死而別有涅槃」同时迷即空的缘起而生死集悟缘起即空而生死灭生死与涅槃都依缘起而成立缘起即空为龙树《中论》的精要所在阐發《阿含经》中(依中道说)的缘起深义善巧的贯通了声闻与大乘为后代的学者所尊重

缘起法即是空(性)缘起法(也就是一切法)为什么即是空呢如《回诤论》

「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颂以下释)「诸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起法其性非有无自性故无自性故说为空」

以无自性(niḥsvabhāva)明缘起即空《中论》「青目释」也说「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大智度论》也一再说「若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空」《中论》颂说「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众缘中有(自)性是事则不然」「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若汝见诸法决定有(自)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自性(svabhāva是「自有」自成的与众缘和合而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众缘有的就没有自性如说法有自性那就不从缘生了一切是依因缘而有的所以一切是无自性的一切无自性也就一切法无不是空了进一步说由于一切法无自性空所以一切依因缘而成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显示了龙树学的特色依无自性来阐明缘起与空的一致性而《阿含经》的一切依缘起《般若经》(等)的一切法皆空得到了贯通而达成「缘起即空」的定论说明龙树学的这一特色还要从《阿含经》与《般若经》说起

《阿含经》中出家人在空静处修行也就以空寂(静)来形容无取无著的解脱境地所以「空诸欲」「贪空嗔空痴空」一方面「空诸行」诸行是空的无我我所经中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燄行如芭蕉识如幻事是譬喻诸行空的空是无我无我所在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中就有解说为我空法空了所以「空」有空虚的意义也有表示无著无累解脱自在的意义「原始般若」本是体悟甚深法相(性)的修行者从证出教(不是从教义的探索而来)直率地表示自悟的境地用来化导信众所以说「以真法性为定量故」在般若法门的开展中空是表示甚深法性的一个名词在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清净一切法(远)离一切法寂灭(静)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所依一切法不可思议这一类词语中「空」是更适合于即一切法而示如实相的「空」在《般若经》中广泛应用终于成为《般若经》的特色般若法门是重实践的直观一切法本空(空是同义异名之一)但法流人间闻思修习应有善巧的施设上一章曾列表说明无所有无生远离寂静等是表示(悟入的)甚深法性的无所有虚妄不实等是表示一般虚妄事相的空(与无所有)是通贯了虚妄的一切法与一切法甚深相的一切虚妄不实是缘起无自性(空)的无自性空即涅槃空寂以无自性而明缘起即空成为生死即涅槃大乘深义最善巧的说明

自性是自有的所以依众缘和合而如此的不能说有自性有自性的就不从缘生《中论》卷三(大正三〇一九下二〇中)

「众缘中有(自)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有变)异」

缘起是佛教界所公认的但一般以为一一法是实有自性的有自性法从因缘和合而生起依龙树学来说这是自相矛盾的有自性(自有)那就不用从因缘生了从因缘生的就是作法(kṛtaka所作法是不能说是自性有的如实有自性也就不可能有变异自性是不待他的与他无关的自体不可能变异应该是常恒如此的这与从缘所生法不合不待他不变异的自性是根源于与生俱来的无明呈现于心识中的一切直觉得确实如此——实在感从来与我们的认识不分的就是發觉到从因缘生不实变异等也由于与生俱来的无知总是推论为内在的微细的是自性有达到「假必依实」的结论依《中论》说龙树彻底否定了自性有成为无自性的缘起即空的法门因为一切无自性所以一切法空依无自性而契入空性空性即涅槃寂静等异名不是没有举譬喻说如虚空那样的无碍空是不碍有的由于空无自性所以依缘起而一切——世出世法都能成立反之如一切不空是自性有那就不待因缘一切法都不能成立了龙树明确的宣说

  • 1.「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 2.「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这是依空以成立一切的空无自性所以依缘而起一切因无自性空所以即缘起而寂灭缘起即空所以缘起所生即涅槃《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引经(大正二六五〇五上)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別开示令其显了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

(真)如法界等是形容缘起法的而在大乘经中真如有十二异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而真如法界等是被解说为涅槃异名的一般说缘起是有为涅槃是无为佛法本以缘起法为宗而《般若》等大乘佛法却以真如法界等为本在解行上形成严重的对立龙树一以贯之出發于缘起——众因缘生法但名无实无自性故自性空于是缘起是即空(性涅槃异名)的缘起空性是不碍缘起的空性说缘起法性是如法界或说涅槃即如法界只是说明的方便不同而实义是一致的八不——空的缘起说真是善巧极了

龙树以无自性来解明固然是继承「中本般若」以来渐著重倾向于虚妄无实的空义也有针对当时部派佛教的「对治」意义初期的《阿含经》prakṛti——本性(也有译为自性的)而没有 svabhāva——自性一词自性是部派佛教所有的术语佛说的一切法——色心所等佛弟子研求一一名词的特相——自相(svalakṣaṇa又从相而论究一一法的实质就称为「自性」这对于经说的解说明确而不致误解是有必要的但探求实体终于达到「假必依实」的结论论到一一法的因果生灭关涉到未来现在过去时引出「法性恒住」的思想这是一大系除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外犊子部(Vātsīputrīya)及其分出的(四)部派都是主张一切有自性的《大毘婆沙论》说「谓彼(犊子部)与此(说一切有部)所立义宗虽多分同而有少异谓彼部执补特伽罗体是实有彼如是等若六若七与此不同余多相似」可见这两大派起初不过六七义不同而已这一思想系在西北印度有广大的教区极为兴盛这一系以为一一法是实有自性的从未来来现在从现在入过去似乎有生灭有变异其实「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诸行自性无有转变谓一切法各住自体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这是以一一(有为)法为本来如此的现在是这样(未生时)未来也是这样(已灭)过去也还是这样所以说「三世实有法性恒住」是在时间(三世)流中始终是没有增减没有变异的佛说从因缘生并非说法自性——自体有生灭变异只是因缘和合时作用的现起与灭失说有说无而已有为生灭法有自性不生灭的无为法也是实有自性的这一类思想在南印度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系中的安达罗派(Andhaka 共有四部)以为「一切法有三世各住自位」「一切法自性决定」虽不能充分了解他们的法义但显然与说一切有部有同样的意趣龙树专依缘起的无自性说空可说是破斥当时盛行的「自性有」者处于完全相反的立场

世间的理论每每敌体相反的却有类似的意见如《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七中——下二九八下)

「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者如地坚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別求实不可得不可破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性)一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为如」

「一一法有九种一者有体二者各各有法知此法各各有体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知此九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是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清净是名上如」

如——真如(tathatā是表示如此如此无二无异的这一名词可通于几方面的初段文分为二坚等一一法性是一直如此「不舍自性」的所以世间坚等性也可以名为如推求一一法的实性不可得「其实皆空」空是如如不异(并不是一)的是一切法的实性这也名为如第二段文分如为三类下如是一切法坚等自性中如是无常等共相(sāmānya-lakṣaṇa上如就是实性——空非生灭非有无从这段论文可看出一般的自性有与空性有类似处依说一切有者说一一法自性恒住不增不减非生非灭以因缘起用所以说生说灭说有说无依龙树论说空性是一切法的实性也可名为(胜义)自性空性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依因缘力而说为生灭有无这不是有些类似吗当然这是根本不同的一切有者的一一法自性是自有而无限差別的无限差別的自性彼此间不能说有什么关系法自性是这样的又依法作用说变异不免矛盾龙树的缘起即空性是超越数量的超越数量的空性不碍一切空无自性非別別的存在所以可说依缘而不一不异成立一切法这是彻底相反的然通过无自性空的缘起法是三世一如的如幻(这是譬喻)的三世一切有者缘起无自性的有不但一切法有我也是有的说一切有部说法是自性有补特伽罗(pudgala(数取趣)是假有犊子部说法是自性有不可说我(anabhilāpya-pudgala)是受假(upādāya-prajñapti也是有的似乎更近于犊子部系因此联想到《中论观本住品》是破婆私弗多罗——犊子部的〈观三相品〉破生生住住灭灭时破说一切有部而《般若灯论》说犊子部执一法起时「总有十五法起」也是破犊子部的特別是说一切有部说法有我无所以论究法义不立作者受者也就不用破斥《中论》一再的破「者」如「见者」「闻者」「染者」「作者」「受者」「去者」「合者」这都是遮破实有我的犊子部说「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蕴)和合有人(补特伽罗)法」《中论》彻底的破斥了他成立无自性的缘起有的我如说「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从《中论》立「受假」成立无自性的我法来说与犊子部相反而却又非常相似的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五(大正二七三八八中——下)

「虚空非色无见无对无漏无为若无虚空一切有物应无容处应一切处皆有障碍」

说一切有部等所立虚空无为(ākāśa-asaṃskṛta是与色法——物质不相障碍的绝对空间是不生灭的无为法不属于物质而为物质存在与活动的依处《般若经》中每以虚空来比喻一切法空《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般若经》的虚空喻以外说一切有部等的虚空无为应有重要的启發性经上说一切法空空性无差別一切依世俗而假立然空性对于一切法的成立似乎没有关系如「不坏真际建立诸法」「依无住本立一切法」也只是依处如大地在空中一样而虚空无为不但是色法的依处而且是无碍的所以有色法活动的可能以此来喻解空性不但一切法不离于空性正因为空无自性而一切依缘起才成为可能所以《中论》的特义以有(无自性)空义而一切得成虚空无为应有启發性的

「性空之空义是缘起义非作用空无事之义」只是无有自性空性也是无自性的所以《中论》说「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无自性空是涅槃异名在圣智通达中脱落一切名分別是一切不可说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亦)不可说」「是法不可说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说」不可说而不得不说依世俗假名说名为空(性)名为真如等这是不能依名著相的所以《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一切不可说为什么要说是「空」呢当然是「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引导众生的意趣如《中论》卷二(大正三〇一八下)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这一颂是依《大宝积经》——「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而说的众生迷著——无明根本是我我所见从《阿含经》以来无我我所空萨迦耶见为一切烦恼的上首离我我所见即离一切见而得解脱为了离见而说空如取著于空那是如以药治病药又成病就难以治愈了《大智度论》释「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说「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是(空)相应不可坏不可破是故名为第一」由于解释《般若经》当然会著眼于脱落名相的空义《大智度论》一再的

  • 1.「法空中亦无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难(一切皆无)是法空诸佛以怜悯心为断爱结除邪见故说」

  • 2.「欲令众生得此毕竟空远离著心毕竟空但为破著心故说非是实空」

  • 3.「如执事比丘高声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

  • 4.(以指指月喻)「诸佛贤圣为凡夫人说法而凡夫著音声语言不取圣人意不得实义不得实义故还于实(义)中生著」

  • 5.「当取说意莫著语言」

《般若经》是重于行的《中论》也以观一切法离见而契入空性为宗的受到后学的推重探究發扬成为不同的派別从分別善巧辨析精严来说是大有功德的但如忘失教意专在论议上判是非怕要失去龙树的宗趣了

七 中道——中论与中观

《中论观四谛品》在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即空(śūnyatā亦是假名(prajñāptiupādāya)以下接著说亦是中道(madhyamā-pratipad上文曾经说到中道的缘起是《阿含经》说《般若经》的特色是但有假名(无实)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与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自性空约胜义空性说到「中本般若」末后阶段才以「从缘和合生无自性」解说自性空自性空有了无自性故空的意义于是龙树(Nāgārjuna)起来一以贯之而说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乘佛法中最著名的一偈

中道是佛法也是佛弟子遵循的唯一原则一切行为一切知见最正确而又最恰当的就是中道中是不落于二边(anta-dvaya)——偏邪极端的以行来说《拘楼瘦无诤经》说耽著庸俗的欲乐是一边无义利的自苦行是一边「离此二边则有中道」中道是八圣道这一教授是多种「经」「律」所说到的如佛教化二十亿耳(Śrotraviṃśatikoṭī)说如「弹琴调弦不急不缓适得其中为有和音可爱乐」所以「极大精进令心调(掉举)不极精进令心懈怠是故汝当分別此时观察此相」修行也要适得其中是要观察自己身心善巧调整的如炼金那样不能「一向鼓𫖔」「一向水洒」「一向俱舍」而要或止或举或舍随时适当处理的这才能「心则正定尽诸有漏」因此修行成就无相心三昧(animitta-citta-samādhi)的「是不踊不没」心住平等的这一原则应用于知见的就是「处中说法」的缘起缘起法不落二边——一与异断与常有与无的正确而恰当的中道不是折中不是模稜两可更不是两极端的调和而是出离种种执见息灭一切戏论(prapañca)的从这一原则去观察《般若经》的但名无实自性皆空只是缘起中道说的充分阐明缘起法为什么是中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无实)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即是空所以无自性是假名的缘起假名的缘起所以离见而空寂以假名即空——性空唯名来说缘起的中道中道是离二边的也就是《中论》所说的八不依中道——八不的缘起(假名)能成立世俗谛中世出世间一切法依中道——缘起的八不(空)能不落诸见契如实义(胜义)所以《中论》最著名的一颂可表解如下

       ┌───自性空───┐       │         │   缘起法─┤(无自性)├─(八不)中道       │         │       └───假名有───┘

「中本般若」后分一再的说到二谛《中论》也是以二谛来说明佛法的如卷四(大正三〇三二下——三三上)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佛为众生说法不能不安立二谛如没有相对的「二」那就一切不可说了如世间众生所知那样的确实如此名为世俗谛(lokasaṃvṛti-satya谛是不颠倒的意思第一义谛(paramârtha-satya)——胜义谛是圣者所知的真实义(tattva众生世间所知虽然共知共见确实如此其实是迷惑颠倒所以生死不已求胜义的佛法是要于世间一切法离颠倒迷惑而通达实义这是安立二谛的根本意趣然第一义谛世间的名虚妄分別是不能表达的所以说胜义谛如何如何还是依世俗谛方便说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如是(空性)等相是深般若波罗蜜相佛为众生用世间法故说非第一义」「若名字因缘和合无则世俗语言众事都灭世谛无故第一义谛亦无」世俗谛是众生迷谬所知的虽是惑乱却是重要的我们凡夫正是处在这一情境中呀所以要依止世俗谛才能表示第一义谛才能从勘破世俗迷妄中去通达胜义谛依《中论》的二谛来观察龙树最著名的一偈众生迷妄所知的世俗谛佛说是缘起的依缘起而离边见能正确的体见实义这就是中道但一般人部派佛教者不能如实地理解缘起到头来总是陷入「依实立假」的窠臼不能自拔所以《般若经》说一切法是假名通达自性空寂这就是二谛说《中论》依缘起立论缘起法即空性显第一义缘起即假名明世俗谛这样的假有即性空性空(也是依假名说)不碍假有就是缘起离二边的中道说缘起即空亦假亦中(《回诤论》说缘起中道是同一内容)而只是二谛说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说不是龙树论意

引人转迷向觉依世俗谛说法缘起无自性故空空故依缘起有——中道说能善立一切法远离一切见可说是非常善巧的教说不过世俗的名言是「二」是没有决定性的名义内在的相对性在适应众生随时随地而流行中不免会引起异议那也是世间常法依第一义谛无生等只是一个符号并不等于第一义如空以离诸见为用著空也就不是中了所以说「空亦复空」「空亦不可得」而且在缘起即空的观行中正如上引经文所说要随时善巧的适得其中《大智度论》这样

  • 1.「般若波罗蜜离二边说中道虽空而不著空故为说罪福虽说罪福不生常邪见亦于空无碍」

  • 2.「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爱著众生故说空为取相著空众生故说有有无中二处不染」

  • 3.「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法实相」

  • 4.「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

1.2.是为众生说中道1.说者说有而不生常等见说空而不著空2.对治众生的偏执为著空者说有为著有者说空这样才是善说中道3.4.是「中道行」在般若行中有相是一边无相——空也是一边是般若与非般若的分別也都是一边般若行是以不取著为原则的如心有取著即使是善行空行也都是边而非中《般若经》称之为「顺道法爱生」譬喻为「如杂毒食」佛所开示的解脱道如空无所有(ākiṃcanya无相(animitta《阿含经》早已指出观无我我所——无所有有的以慧得解脱染著的不得解脱就生在无所有处(ākiñcanayāyatana观一切无相的有的以慧得解脱如染著而不得解脱就生在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ṃjñānâsaṃjñāyatana原理与方法是有准则的但还是世俗的是否能善巧适中那真如中国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学者应注意佛法的实践性不只是「中论」而更是「中观」才得

八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中论》在论破异执后每举譬喻(dṛṣṭânta)来说明譬喻是佛法教化的一种方便《摩诃般若经》中说幻(māyā)等十喻《中论》依《般若经》说幻化等譬喻是为了表示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的如卷四(大正三〇三一中)

「色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如乾闼婆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色等六尘可总摄众生所知的一切法在众生心境中这一切似乎确实如此其实是虚诳颠倒而并非真是那样的这是被譬喻为如阳燄如梦等的意趣这些譬喻是譬喻一切法空的在无始惯习的意识中虽多少知道虚假不实而总觉得「假必依实」「依实立假」对这些譬喻也会这样的解说如幻化就分別为二幻化者与幻化事以为幻化事当然是虚假不实的而能幻化的幻化者不能说是没有的所以对幻化喻就解说为幻化事——境相是空无有实的能幻者——心识是不空的《般若经》与龙树(Nāgārjuna却不是这样解说的如《中论》卷三(大正三〇二三中——下)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响」

从变化人再起变化人的譬喻只是为了说明能幻化者与所幻化事一切都是幻化那样幻化等譬喻是譬喻众缘所生法的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一切如幻化——一切皆空空是无自性的也是假名有的所以一切法如幻化等不但是譬喻空的也譬喻世俗有《大智度论》卷六(大正二五一〇一下一〇五下)

「是十喻为解空法故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別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诸法虽空而有分別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幻化等)易解空喻(根识等)难解空有人知十喻(是)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十喻)喻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幻化等譬喻表示一切法是无自性空的然在世俗谛中可见可闻是不会错乱的世俗法中因果善恶邪正是历然不乱的不坏世间法相在世间所知中知道有些是空无有实的如幻化等但有些却不容易知道是空的所以说易解空——十喻比喻难解的虚偽不实譬喻应该理解说譬喻者的意趣所在所以对那些以为没有幻事而有幻者没有梦境而有梦心有的以为梦境也是有的不过错乱而已不能理会说譬喻者的用心专在语文上辨析问难譬喻也就无用了

一切法如幻如化也有不如幻如化的吗依经文可以这么说不过是不了义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六上)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不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萨闻是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發意菩萨故分別(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

生灭法是如化的不生不灭是不如化的就是涅槃大乘法也有这样说的那是为新学菩萨所说的不了义教如实的说一切法平等性(法法如此的)自性常空性空就是涅槃涅槃当然也是如化的《小品般若经》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一切法性空一切法如幻是般若法门的究竟说大乘法中如对一切有为(生灭)法说无为自性无为自性与有为法异那也是为新学者所作的不了义说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〇(大正八二九二中)

「云何有为诸法相云何名无为诸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

这段经文分別有为法相(性)与无为法相(性)无为法性就是诸法自性(svabhāva有为法外別立的诸法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入中论》所立的胜义自性相当《大智度论》卷五九解说(大正二五四八〇下)

「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發意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无为诸法自性)」

佛为引导众生依二谛说法说此说彼——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缘起与空性其实即有为为无为即生死为涅槃即缘起为空性《中论》所说只此无自性的如幻缘起即是空性即是假名为般若法门的究竟说

中文索引

一画

一一法是实有自性
248
一切有情乐见童子
201
一切去(长老)
5
一切法
100, 148, 168, 198
一切法本不生灭
148
一切法不可得
148, 196
一切法不受不著
101
一切法本有寂灭性
119
一切法本空
148, 191
一切法本性空
117, 192
一切法本清净
148
一切法如幻
264
一切法非常非灭
173
一切法皆是变化
198
一切法清净
196, 198
一切法无生
178
一切法无我
107
一切法无自性
180, 246
一切法性空
189, 264
一切法空
86, 92, 97, 98, 107, 133, 143, 144, 163, 168, 178, 196-198, 206, 213, 246
一切法空说
85, 91
一切法空性
118, 145
一切法空非我理
124, 126, 127
一切皆空
193
一切所有皆归于空
134
一切智
175
一性空
114
一时见谛
126, 127
一说部
126, 131, 152, 234, 239

二画

二十一空
159, 160
二十六空
113
二十句我我所见
227
二十四缘
219
二十空
159-161
二十亿耳
256
二果二福利
27
二处
40
二万二千颂本
240
二种甚深
8
二谛
257, 265
二谛说
83, 189, 195
二谛说四家
124
二谛说事理
126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
123
二边
256
七十空性论
205, 217
七行
26
七求门
228
七杲七福利
27
七空
157
七处三观经
16
七处善知
16
七种界
74
七觉分(支)
27, 41
八不缘起
210, 212, 216, 224, 226, 229, 248, 257
八地菩萨
146
八等至(定)
12, 67
八胜处
69, 74
八解脱
69, 74
八圣道
256
九有情居
40
九次第(定)等至
12, 67, 71
十二支(缘起)
82, 219
十二甘露门
12
十二门论
205, 223
十八空
159-161, 167, 185, 199
十六句义
98
十六空
159-161, 184
十六行相
107, 125
十四空
157-161
十四无记
97
十地品
146, 147, 206, 207
十因十缘
219
十住毘婆沙论
206, 207, 209
十喻
196, 197, 261
十遍处
69, 71, 74
十万颂本
140
十(种)空
111, 115, 162
十诵律
5, 88
人与法
234
入中论
130, 201, 265
入出息相应
3
入出息念法门
73
入法界品
204

三画

三十七道品
11
三三昧
57, 59, 61, 62, 64, 106, 109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60
三三昧与三法印
65
三三摩地(提)
106, 177
三世实有(说)
89, 97, 239
三世实有法性恒有(住)
86, 87, 249
三世观
88
三受
104
三法印
64, 65, 109
三法度论
238
三波罗聂提
234
三昧(三摩地)
12
三重三摩地
111
三假说
234, 236, 240
三解脱门
18, 60, 62, 65, 106, 109, 145, 175, 177
三种人
238
三种假
240
三论玄义检幽集
131
三摩哂多
13
三摩钵底
12
三学
11
三谛说
259
三弥底部论
238
三触
30, 62, 63
大人住(三昧)
5
大方等无想经
201
大因经
222
大空
84, 85, 110, 112, 129, 167
大空经
47, 50, 51, 59, 63, 71, 83, 92, 110
大果大福利
26
大明度经
182
大拘𫄨罗(经)
20, 60, 61, 63
大毘婆沙论
12, 31, 35-38, 42, 43, 50, 58, 61, 62, 64, 68, 107, 111, 113, 117-119, 124, 125, 184, 207, 223, 225, 236, 248, 251
大乘中观释论
205
大乘(佛教)
150, 203
大乘法门
137
大乘空义
126, 137
大乘相
159, 169
大乘破有论
205
大乘瑜伽
206
大乘僧团
203
大般若经第二分
145, 173, 189
大般若经第三分
157, 236
大般若经第四分
182
大般涅槃经
39
大唐西域记
204
大智度论
25, 80, 90, 92-94, 97, 98, 129, 133, 138, 168, 170, 171, 180, 181, 185, 191-193, 197, 199, 205, 207, 209, 222, 225, 234, 235, 237, 240, 244, 249, 252, 253, 259, 262, 265
大众部
131, 219, 220, 239, 245, 249
大众部系
130, 134, 152
大众部系与法空
128
大善见王
26
大云经
201
大缘方便经(长阿含)
222
大缘经(长部)
40, 222
大宝积经
252
上三昧行
5
上本般若
139, 161
上如
250
上座部
127
上座部系
104, 151, 239
上座禅住
5, 52
下如
250
下本般若
139, 156, 177, 181, 189, 198, 218, 219
凡夫法
198
久行菩萨
153
小空经
47-50, 54, 108, 110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144, 146, 149, 153, 171, 175, 178, 181, 188, 203, 218, 233, 264
小乘
150
小部
2, 98, 104, 113, 119, 129
乞食清净经
5, 52

四画

76
水(中)月
178, 196
少光天
76
今(此)是学时非是证时
146, 147, 153
文殊法门
243
文殊师利
149
文殊师利净律经
149
牛达多
20
月称
201, 206, 207, 225, 228
不一不异
210, 224, 238, 240
不了义说
264
不生不灭
190, 192, 197, 211, 265
不可得
148, 168, 176, 193, 195, 200
不可得空
163, 168, 170
不可说
252
不可说我
238, 240, 241, 250
不共法
106
不住一切法
156
不空
47, 49, 50, 55, 108, 262
不来不去(出)
91, 211
不取著一切法
101
不相在
227
不染(垢)不净
190, 192, 265
不即不离
172, 228
不退转菩萨
153
不净
71
不净观
68, 70, 73
不常不断
174, 184, 210, 224
不动
30, 33, 51, 52, 62, 63, 71
不动心解脱
7, 21, 26, 27, 44, 49
不动作意
50
不(移)动触
60, 62
不动利益经
29, 31, 32, 63, 68, 71, 73
不动无所有无相
68, 71
不落二边
101
不增不减
190, 192, 265
不缚不解
181
不断不常
240
11
止观双修
12
止灭
119
止灭空
114, 119
196
化地部
221
化诜(删)陀迦旃延经
42, 61, 211, 227
化诜陀迦旃延
41
13
心一境性
13
心三昧四种
7, 20, 22, 56
心经
192
心解脱三种
73, 150
心解脱四种
7, 20, 22, 55, 56
196-198, 262
幻化者与幻化事
262
幻不异色色不异幻
199
幻事
178
幻网(经)
88, 89
五分律
222
五正理聚
205, 206
五安稳住
68
五求门
228, 229
五(取)阴
51, 235
五欲空
52
五阴法散灭
101
五阴譬喻
90
五种有
236
五种空
110
五种所知海岸
141
五类聚
190
五蕴空
52, 190
六十二见
93, 97
六十颂如理论
205
六(内外)处
49, 167
六因四缘
219
六空
110, 162
六界
70, 71
六处相应
61
中本般若
137, 145, 154, 161, 183, 184, 190, 198, 205, 234, 240, 248, 256
中本般若前分
140, 157, 163
中本般若中分
140, 163
中本般若后分
140, 157, 163, 189, 195, 257
中如
250
中观
81, 209, 260
中观学(派)
207, 224
中阿含(经)
2, 22, 25, 29, 31, 33, 38, 39, 40, 47, 51, 60, 61, 62, 63, 71, 74, 75, 89, 108, 212, 222
中部
2, 5, 17, 26, 29-31, 39, 47, 52, 60, 62, 63, 75
中道
83, 172, 199, 210, 216, 217, 218, 243, 256, 260
中道——中论与中观
255
中道(即空即假)
237
中道正见(十二缘起)
84
中道的绿起(说)
216, 217, 219, 226, 243, 256
中道行
260
中论
83, 137, 191, 205, 212, 214, 217, 218, 224, 227, 229, 237, 239, 240, 246, 252, 253, 257, 262
中论梵藏本
226
中论青目释
189, 212, 237, 244
中论二十七品概说
212
中论开宗明义
209
中论之中心思想
216
中论的归敬偈
210, 216
中论的特色精要特义
241, 244, 252
中论的二谛
258
中论与阿含经
209, 210, 213
中论之遮破
228, 251
中断
96
内外空
51, 63, 71, 110, 111, 167
内空
51, 63, 71, 73, 110, 111, 113, 167
内空作意
50
内缘起
223
分別
175, 192
分別说部
129, 152
分別说系
5, 104, 108, 219
分別说系律
223
方便假(施设)
235, 237, 239
方便(道)
140, 146
方便说
175, 192, 196, 199
方广部
129, 152
方广道人
129, 152, 240

五画

228
生空——众生空
93
生死(流转)
143, 148, 155, 167, 189
生死即涅槃
191, 228, 246
生灭(说)
82, 86, 87, 91, 149
正见
14, 96
正性决定
152
正性离生
44, 152
正思惟
14
正量部
238
玄奘
54, 141, 223, 240
目乾连
43
世亲
141, 206, 225
甘露味
224
他性
169
他性空
108, 115, 169
未来有
87
四念住
119
平等
196, 199
世俗自性
180, 184
世俗的无自性空
184
世俗(法)
180, 196
世俗假名
234
世俗间定
31, 32
世俗谛
124, 125, 189, 195, 206, 258, 259, 263
世间(法)
94, 180
世间空
6, 107, 112
世间道修空
48, 49
世间无常
96, 97
世间集灭的中道
213
世谛如
195
本有
33
本性
112, 168, 184, 248
本性空
112, 121, 168, 170, 174, 183, 184, 191, 199, 256
本性清净
191
本性与自性
248
本性尔故
199
本愿(力)
146, 147
出三藏记集
132
出世空性
54, 80, 123, 145
出世解脱道的三要门
32
出离
119
出离空
114, 119
外空
51, 63, 71, 110, 111, 113, 167
外空作意
50
外缘起
223
尼陀那
222
句义经
98
主观与客观
148
四十二字(母)门
148
四大
70
四分律
222
四句
128, 227
四行
26
四作
227
四念处
41, 73
四非常偈
95
四果四福利
27
四执
227
四梵住
24
四禅
13, 37, 63, 67, 71, 73, 76
四禅天
76
四无量心(定)
21, 24-27, 56
四无色处
12
四预流支
80
四(种)空
169, 170, 185
四缘
160, 220
四增上心
50, 63
四谛
15, 107, 124-127, 131, 145, 151, 212
四类空作意
50, 52, 53

六画

名(字)名有
234, 236, 240
名字波罗聂提(名假)
235, 237
名言
259
名相
175, 192
名假(波罗聂提)
235, 237
名假与施设有
236
名实无当
240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190, 191
色空非色
191
色的观想
70
色(相)
19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90, 199
126, 250
如化
198
如幻
198, 241
如幻三昧
146
如幻缘起
265
如幻如化
191, 196, 229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261
如如不异
197
如来
99, 229
如来贤
201
法性实际
143
如来记说
41
如实我
214
如实知(见)
14, 96
如实相
178
如实观
80
自有
244
自共相空
168
自空
169
自性
112, 125, 164, 169, 181, 182, 183, 184, 244, 248
自性二种
180
自性有
240, 249, 250
自性空
164, 169, 180, 184, 185, 256
自性的古译
181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180
自性与缘起
246
自相
124, 164, 168, 248
自相作意
68
自相空
161, 164, 168, 191
自然
181, 182
共相
124, 126, 250
共相作意
68
共相空
161
219, 222
因果相续
199
因施设
239
因缘
209, 216, 219
光天
74, 75, 77
光明相(相)
75, 76, 77
光界
74, 76
光音天
77
光影
178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157, 185
87, 169, 170
有身见
106
有明大经
61, 79
有性空
169
有宗
47, 141, 142
有法自性空
185
有所得
195, 196, 199
有为(法)
90, 91, 148, 150, 155, 167, 171
有为空
112, 148, 167, 170
有为法相
264
有为与无为
228
有胜天经
75
有想定
38
有灭湼槃
151, 152
有漏
108, 117
有与无二见
227
有余湼槃
115
此有故彼此生故彼生
16, 225, 243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82, 83, 237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6, 225, 229, 243
安立
82, 238
安达罗
204
安达(罗)派
130, 152, 249
安慧
205
印度佛教史
201, 204
次第见(四)谛
126
次第缘
219
成唯识宝生论
89
多识多知诸大经
88
同分空
115
行空
115
舌相品
140
吉祥大名称
202
先尼
99

七画

佛性
128
佛性论
128
佛法的初义
17
佛法与一般宗教之別
106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126
佛说法印经
57, 65
佛说圣法印经
57
佛说胜义空经
82
佛说义足经
98
佛护
206, 207
84, 89, 94, 104, 105, 238
我不在阴中
227
我(如来)不有阴
227
我我所
31, 59, 95, 99, 252
我我所(有)空
7, 32, 103, 113, 117, 127, 143
我所
93, 245
我慢
51
我(与)法皆空
134
14, 169
见与可见与见者
228
见四谛得道
44
见法湼槃
7, 221
见阿闳佛国品
140
见清净
11
见道位
43
见灭(谛)得道
44, 131-133
见审谛忍
151
153
忍空
114
形而上
87, 129
赤铜鍱部
2, 80, 81, 109, 119, 123, 131, 219
赤铜鍱部律
222
成实论
82, 93, 132
別译杂阿含经
42
初期大乘经
149
邪见
193
但有假名
256
但名(无实)
132, 233, 239
13
那伽达多
20
作法
246
作者
82, 251
作意
36, 79

八画

1, 11, 35, 49, 54, 55, 61, 62, 79, 84, 90, 103, 106, 110, 118, 137, 156, 167, 174, 175, 180, 184, 189, 196, 199, 217, 218, 248
二方面
123
二义
245
空三昧
5, 7, 58, 60, 63, 106, 110, 146, 174
空小经
5, 47, 49, 54, 114
空大经
5, 47, 50, 54, 73
空三摩地
36, 107
空王
1
空心三昧
73
空心解脱
7, 21
空之名词化
54
空之异名
23, 239
空之解说
167
空之类集
110
空之要义
17
空之發展与类集
155
空之双关意义
174
空世间
6, 103
空亦复空(不可得)
237, 259
空有无碍
199, 246
形而上意义
129
空住
4, 5, 47, 48, 50, 53, 71, 106, 174
空住定
4, 5, 47
空见
252
空作意
50
空门
1, 92-94, 128
空舍
3
空空
111-113, 167
空性
1, 11, 49, 54, 97, 124, 137, 145, 147-149, 172, 174, 175, 192, 194, 226, 246, 250, 252, 253
空性二种
121
空性不碍缘起
247
空性是受假
237
空性——无自性空
243
空定
106, 108, 110
空所显性
54
空屋
3
空相
189, 192
空相应
156, 157, 190, 252
空是湼槃义(之异名)
115, 191
空是离诸见
218
空宫殿
3, 4
空假中偈
83, 217, 225, 237, 240, 256, 257
空梵处
4
空华
197, 241
空无自性
262
无所有无相
61, 65, 150
无相无作
143
无相无愿
61, 144, 145, 156
无愿无相
61, 65
空为其本
128
空为三三昧先导
56
空无我我所
58, 127
空无边处
63, 68
空虚性
183
空虚梵天宫
4
空经
47, 55, 113
空义
143, 156, 191, 217
空义有部
111, 117
空义虚妄无实
248
空义龙树
209
空义之开展
79
空(义)与一切法
188, 214, 244, 228, 247, 251
空与不空
47
空与人解脱
20
空与色
191
空与住处
3
空与空性
11, 47, 54
空与空性之初期代表圣典
2
空与无我
107, 108, 117
空与无所有
31, 32, 177, 178, 245
空与无相
80
空与解脱道
1
空遍处
70
空论
113
空慧
73, 137
空诸行
103, 107
空诸欲
61, 245
空类
54
空触
62
空观
31, 33, 47, 50, 137
214
法一义种种昧
22
法句
12
法印
64
法有
236, 132
法有我无(说)
82, 85, 251
法身
133
法住(相)
151, 175, 184
法住性
189
法住法界
220
法住智
151, 222
法性
40, 130, 148, 151, 174, 175, 189, 194, 198
法空
86, 93, 94, 97, 98, 100, 132, 245
法空之理由
101
法空之声闻学派
92, 101
法空如幻
194
法空性是湼槃异名
142
法空相(性)
145, 146, 147
法性恒住
248
法空与大众部系
128
法相(性)
175, 184
法界
180, 189, 247
法救
153
法假(波罗聂提)
82, 123, 235, 237, 240
法(假)施设
82, 83
法假与实物有
236
法蕴足论
236, 220, 247
法现观
152
法尊
205
法无我
84, 85
法藏部
43, 98
法体
192
法体假实
239
148
阿他婆耆经
98
阿那律经
75
阿含经
7, 133, 137, 143, 145, 149, 150, 162, 168, 174, 210, 211, 212, 214, 217, 219, 224, 227, 237, 243, 244, 248, 252
阿含经的深义
212
阿含与般若
150
阿毘跋致菩萨
153
阿毘达磨
105, 164, 209, 212, 214
阿毘达磨论师(者)
81, 117, 223, 235-237
阿毘昙门
92, 101
阿毘昙论
162
阿梨咤经
100
阿惟越致
145
阿雀夷经
4
阿练若(兰若)
23, 48, 53, 54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3
阿弥陀佛
75
阿难
6, 8, 35, 47
阿罗汉
150-152
阿罗汉道
114
东山住部
130, 152
238
依他起性
197
依实立假
258, 262
依缘性
226
长阿含经
2, 4, 39, 60, 94, 222
长部
2, 3, 39, 40, 60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156
放光般若经
157, 181
明显句论
225
彼分空
114
彼彼空
55
彼岸道品
101
拘楼瘦无诤经
22, 256
宗经论
209
易解空
197, 263
陀然
26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87, 88, 90
定之异名
12
定法
13
定空
114, 119
刹那生灭
91, 96, 97
底沙梵天
43
舍利弗
5, 20, 26, 40, 222
舍利弗阿毘昙论
104, 108-110, 162, 221, 219
84
命异身异
84, 93
命即是身
84, 93
所缘
107
(所)缘缘
219
所证空与所修空
51
非有非无
197
非是我异我不相在
99
非常非灭(坏)
171, 172, 175, 199, 224
非常非无常
172
非想非非想处
30, 33, 35, 38, 49, 63, 71, 260
非诤论处
101, 128
性自尔
117, 170, 173
性空唯名
257
14
知苦
16
知苦集
15
知苦灭
15
知患
16
知离
16
波梨经
3, 40
波罗聂提
234
波罗延经
101
33, 238
受者
251
受施设我
238
受假(波罗聂提)
235, 237, 240, 251
受(假)施设
238, 239
受假为一切假有之通义
241
受假与犊子部
237
物不迁论
209
33, 235, 239
取因施设
239
取因施设论
239
取假
235

九画

222, 226, 240
15, 17, 33, 109
苦之集(与灭)
15
苦灭之道
15
164, 191
相的因
21
相似般若
150
相空
115, 191
相依性
220, 226
相即
200
相对性
192
相应部
2, 3, 6, 8, 16, 17, 20, 22, 25, 36, 39, 41, 60, 81, 114, 220, 226
即阴非我
227
即蕴计我
240
室利罗多
225
前后相绩
97
俗定
26
俗数法
82, 83, 123, 124, 237
毘舍离
39
毘诃罗
4
昆钵舍那
11
施设
82, 131, 217, 234, 238
施设名言
121
施设有
236, 240
施设论
111, 162
甚深涅槃
147
甚深义
144, 205
柔顺忍
191
持经譬喻者
81
回诤论
205, 217, 244, 259
却来门
129

十画

真心
96
真如
145, 174, 180, 189, 247, 250
真如作意
68
真如法界法性实际
144, 145
真我
96
真见道
193
真空
199
真实空
22, 47, 48, 54
真实义
258
真实慧
73
真谛
129, 131, 149
真实
120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律)
64, 222
乌仗那
203
乌陀夷
40
乌荼
203, 204
娑多婆诃王朝
204
般舟三昧经
75
般若
79, 175, 192, 243
般若大乘(的特色)
191, 247
般若行
195, 260
般若法门
139, 183, 191, 197, 210, 245, 264, 265
般若宗趣
200
般若波罗密多
92, 143, 190, 193, 233
般若道的实践
193
般若经
125, 143, 147-149, 167, 170, 172, 174, 175, 177, 180, 184, 213, 217, 219, 220, 224, 233, 235, 237, 239, 251, 252, 253, 257, 258
般若经的宗要
194
般若经的特色
156, 245, 246
般若经的部类
138
般若经梵本
141
般若经与龙树(论)
137, 262
般若灯论
205, 210, 225, 239, 251
般若灯论广注
239
般若与阿含经
147
般若与解脱道
14
能所
148
俱空
113
俱空作意
50
俱舍论
118, 225, 239
俱解脱
150, 152, 153
原始佛教
65
原始般若
139, 156, 233-235
旃陀罗崛多
202
消除空
114, 119
神所有
31
修习苦灭道
16
马胜
222
栰喻经
100
湼槃
7, 61, 79, 108, 115, 117-119, 128, 129, 134, 143-148, 155, 167, 174, 183, 198, 211
湼槃亦如幻如梦
170
湼槃空(性)
112, 121, 128, 132, 143, 148
湼槃空义
119, 129
湼槃之异名
145, 178, 182, 247, 252
涅槃甚深
8
湼槃寂静
60, 65
湼槃智
151-153
湼槃解脱味
224

十一画

148
24, 33, 120
欲(贪)
30, 51
25, 104
梵(众)天
76, 77
梵网经
93, 94
234
假必依实
239, 246, 248, 262
假名
82, 126, 131, 172, 173, 180, 184, 217, 226, 234, 237, 238, 252, 255
假名有
239, 240
假名——受假
233
假名即空
257
假名补特伽罗
240
假有体家
241
假施设(名)
234, 238, 240
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
42
假想观
70, 73
第一义
181, 194-196
第一义空
83, 110
第一义空经
81, 86, 237
第一义谛
189, 258, 259, 195
第一谛如
195
第四禅
63, 77
雪山
203
174
净土
74
净天
74, 77
净光天
76
净不动道
29
净不动道经
29, 32, 33, 38, 49, 63, 68
净色相
74, 77
净界
74, 76
净无所有处道
29, 30, 33
净无想道
30
净解脱身作证
70
净观
70, 74
异分空
115
异性空
114
异部宗轮论
238
异部宗轮论述记
131
阴不在我中
227
处中说法
216, 257
唯心思想
75
唯名
131, 234
唯名唯表唯假施设
240
唯物论
96
唯识
240
唯识学者(宗)
172, 193, 240
现有
88
现在有说
97
现在实有而过未非实
240
现法湼槃
151, 153
现证苦灭
16
现证智
193
现观
193
陈那
239
婆耆舍
36
婆楼那龙王
203
密宗
75
常空
103, 117
常乐我净真实功德
141
贪空嗔空痴空
7, 21, 56, 117, 245
部派佛教
44, 143, 191, 226, 243, 248
野马喻
90
通教
214
通达空
114
清净
58, 192, 198
清净光天
76
清净身
74
清净道论
225
清辨
205-207, 225
兜率天
75
毕竟空
167, 192, 193, 253
毕竟清净
192
教授假
235, 239
寂灭
143, 145
寂静住
4
寂护
206
鹿爱
90, 197
深解空
114
深奥处
143
理成如幻
199

十二画

24, 25
24, 25
期心
106
寻求空
114
14, 169
智果智功德
35, 36, 37, 50
尊胜空住
5
15
集异门足论
61
量的因
21
无二(法)
193, 195, 196, 199
无生
156, 176
无生即缘生
227
无生无灭
143, 144, 145, 184
无生法忍
146, 153, 192, 199
无自性
173, 180, 182, 183, 244, 248
无自性为自性
183
无自性的缘起
251
无自性故空
256
无自性空
246, 252, 263
无色界
71
无因论
40
无作
176
无我
17, 109, 123, 127, 143
无我是了义说
108
无我见(想)
51, 64
无我所(有)
32, 101, 128, 143
无我(无)我所
17, 33, 59, 73, 104, 113, 117, 123, 214, 260
无我我所空
252
无依
176
无明
189, 246, 252
无法空
185
无法有法空
185
无性
156, 168, 176, 182
无性(为)自性
141, 181-183
无性空
168, 169, 184
无性自性空
169, 184
无所从来(无所从去)
87, 175, 184
无所造集
87
无所有
29, 30, 33, 35, 57, 61, 62, 79, 106, 141, 156, 174, 177, 199, 260
无所有性
141, 181, 182
无所有性为自性
181
无所有三昧
58, 60
无所有心三昧
73
无所有心解脱
7, 21
无所行空
112
无所有处
30, 31, 37, 61, 63, 71, 260
无所有处定
21, 32, 38
无所有触
60, 62
无所得
195, 196, 199
无事想
48
无始
168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
86
无染
143, 145
无垢无净
184
无畏论
205, 212
无相
34, 35, 57, 61, 62, 79, 106, 147, 156, 174, 175, 189, 260
无相三昧三摩地
35, 41, 58, 60, 107
无相心三昧三摩地
21, 35-39, 43, 44, 49-50, 73, 256
无相心定
30, 61, 40
无相心解脱
7, 21, 34, 37, 39, 79
无相住者
43
无相住补特伽罗
43
无相定
38, 108, 35
无相界
79, 145
无相等至无相住
35
无相禅
42
无相触
60, 62
无常
17, 65, 104, 109, 149
无常正邪之辨
96
无常见(想)
51, 64
无常无我
108
无常无我
104, 108
无常无我——空
105
无间等
14
无智亦无得
192
无散空
168
无为(法)
7, 117, 148, 150, 155, 167, 171, 211, 251
无为空
112, 148, 167, 170
无为(诸)法相
183, 264
无量
24, 143-145
无量心三昧
24
无量心解脱
7, 21, 24, 26, 27, 37
无量光天
76
无灭
176
无著
75, 141, 206, 209
无想心定
49
无想有情
40
无想定
30, 35, 61
无想处
71, 260
无尽
143
无际空
168
无漏智
59
无数
144, 145
无诤
22, 23
无诤法
98
无增无减
184
无缘慈
27
无余涅槃
115
无边
144
无边际空
112
无碍解道
104, 113, 119, 126, 128
无碍道论
54
无愿
61, 106, 177
无愿三昧(三摩地)
60, 107
无愿定
108
无愿触
62
最上空
115, 119, 120
顺中论
210
顺世派
96
顺正理论
82, 86, 88, 225
虚妄如幻喻
89
虚妄性
178
虚妄无实
90, 183, 184
虚空
196, 197
虚空无为
251
虚偽(不实)
91, 121, 178
须陀品
134
须深(比丘)
151, 221
须菩提
22, 133, 156, 233
须达多经
25
善星经
29, 63, 68, 71
善财童子
204
善眼大师
24
散空
100, 168
散无散空
168
散坏空
112, 113
徧计所执性
197
绝施设
124, 126
补特伽罗
238, 250
补特伽罗无我
84, 85
提婆
206
胜处
75
胜义
123, 124, 167, 181, 189, 196
胜义约湼槃
115
胜义自性
180-183, 250, 265
胜义自性空
184, 185
胜义空
82, 83, 112, 114, 115, 119, 123, 124, 128, 167
胜义空性
256
胜义空经
82, 83, 86, 88
胜义空与大空
81
胜义谛
124, 125, 189
胜解——假想观
27
胜解作意
24, 68, 69
胜解的假想观
73
胜解观
74, 77
胜解观与真实观
67
强梁禅
41
诃梨跋摩(传)
132
發智论
219
發趣论
219
阳焰
90, 178, 196, 197, 262
菩提心
109, 223
菩提资粮论
206
菩萨
190, 196, 223, 233
菩萨二阶位
152
菩萨行
175, 195
菩萨法
198
菩萨道
143, 153
象迹喻经
212
渴爱
6
焰烧灯炷喻
172, 223
壹输卢迦论
205
跋罗末罗山
204
华严经
146, 203
奢摩他
11
众利经
101
众香城
203
众缘和合
235
众缘所生法
225

十三画

慈(心)
24, 25
慈悲力
147
65, 129, 176, 228
灭尽定
12, 30, 35, 39, 62, 151
灭受想定
71
遍一切处
71
辟支佛(法)
198, 214
过去有
87
当有
87
游行经
39
道行般若经
139, 182
道行品
139, 156
瑜伽(系)
47, 54, 81, 197
瑜伽师
75
瑜伽师地论
5, 36, 37, 49-52, 58, 61, 62, 67, 68, 75, 80, 82-84, 87, 88, 95, 98, 117, 118, 120
义品
6, 97, 98, 100, 101
义足(品)经
133
楞伽经
55, 201
圆成实性
197
圣法
198
圣法印
59, 60
圣法印知见清净经
57
圣道
64, 79, 108
圣道修(空)
48, 49
想受灭
62
想受灭定(等至)
38, 39, 40
想经
89
遍知苦
16
遍净天
77
遍净光天
76
爱念染著
5
诜陀迦旃延
41
犍陀罗
203
犍闼婆城
196
经部
89, 97, 132, 206, 239
经集
6, 98, 101
解脱
12, 63, 65, 68, 75, 174, 177
解脱道
11, 59, 73, 260
解脱道论
109
解与遍知
16
解深密经
141, 197
202
烦恼
22, 193
烦恼空
117, 123
极无所住
199
极微
191
新發意(新学)菩萨
154, 264
鸠摩罗什
82, 202, 204, 225, 235
鸿摩罗陀
132
达摩毱多部
131
当体即空
191

十四画

178, 196, 198
59
238
说一切有系
207
说一切有部
17, 30, 31, 57, 80, 81, 86-89, 92, 97, 104, 106, 107, 109, 111, 113, 117, 123, 132, 184, 206, 219, 222, 237, 239-241, 248-251
说一切有部的正义
107
说大空派
152
说出世部
124
说假部
129, 239
说经部
81
种子生现行
240
厌下欣上
31
厌离
64, 65
称友
225
渐次度脱瀑流
30
80, 100, 245
蜫勒门
92
僧肇
209
僧祇部
132
僧叡
207
僧护
206
榵树林空宫殿
4
障碍
21

十五画

196
14
慧得解脱
32, 49, 260
慧解脱
150-153, 221
219
缘已生
220
缘性
226
缘所生(法)
59, 220, 224
缘起(法)
8, 83, 145, 149, 150, 151, 172, 180, 186, 209, 211, 216-218, 223, 228, 229, 243, 246, 247, 257, 258
绿起一切说
240
缘起——八不缘起
218
绿起有支的与圣道的
223
缘起不是无为
221
缘起中道
211, 257
绿起性空
137
缘起的形容词
220
绿起的定义意义字义异说正义
225-226, 228
绿起是法住法定法界
222
缘起是法假假名
237, 239
缘起即空
186, 224, 237, 244, 246, 247, 255, 259
绿起即空性
250, 259
缘起即假名
259
缘起甚深
8, 222, 223
缘起深义
210, 224
缘起与缘生
220, 223
论力梵志
98
增上心
53
增上想灭智定
39
增上慢
59
增上缘
219
增支部
2, 17, 25, 36, 37, 42, 43, 75, 121
质多(罗)(长者)
20, 21, 27, 36, 56
稻芉经
212, 223
论事
129, 152
广果天
77
实性
183, 250
实(物)(法)有
236, 239
实有与假有
237
实有菩萨
140
实相
171
实相与各各相
249
实际
145, 180, 189
增益
69
增壹阿含经
2, 133, 211
獘宿王
4
抚掌
88, 103, 108
摩耶(阇蓝)
88
摩诃迦旋延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145, 157, 158, 169, 170, 172-174, 183-185, 192, 195, 196, 230, 234, 258, 261, 263
摩犍提所问偈
6

十六画

126
亲友书
204
龙叫(名猛)
201, 204
龙树
83, 92, 128, 137, 138, 172, 186, 201, 203, 209, 214, 216, 226, 240, 243, 247, 256
龙树菩萨传
202, 204
龙树的宗趣
253
龙树的著作
204
龙树论
201, 207, 217, 220, 222, 250
龙树学
206, 207, 226, 246
龙树学的特色
244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204, 206
龙树龙宫取经考
203
诸行无常
60, 65, 95-97, 172
诸行无我
123
诸行空
112, 121, 123, 127, 143, 245
诸行空性
121
诸行空与湼槃空
117
诸法自性
183, 264
诸法实相
97, 237
诸法无我
60, 65
诸法空相
195
诸法皆空不了义说
108
诸法和合生
173, 185
诸法但名宗
131
择法
14
择灭
118, 119
择灭体
119
随法行随信行
43
随顺颂
152
随蓝(婆罗门)
25
随观
14
静虑经
38
灯烧炷喻
172, 223

十七画

12
禅支
13
禅天
74
禅定
221
获得空
114
弥勒
75, 153
声闻法
198
声闻学派(佛教)
133, 203
声闻学派我法二空说
92
声闻学派法空说
98, 128
声闻与菩萨的同异
207
戏论
121, 155, 193, 199, 229, 253, 257

十八画

杂阿含经
2, 4, 8, 12, 15, 16, 17, 20, 22, 24, 25, 26, 35, 36, 37, 38, 41, 42, 47, 52, 57, 60, 64, 74, 80, 81, 83, 86, 88, 90, 92, 94, 95, 99, 103, 104, 105, 106, 108, 110, 112, 115, 117, 120, 121, 177, 196, 210, 211, 212, 219, 220, 221, 225, 226, 227
杂阿含经三类
2
杂染光天
76
58
断空
114, 119
断知法
59
断苦集
16
断灭论(见)
96, 97
萨陀波仑
140, 203
萨迦耶见
252
萨婆若
175

十九画

犊子部
248, 251
犊子部系
240, 241
镜中像
196
坏空
115
143, 145, 156, 176, 184
离言(法性)
98, 118, 130
离见的空——中道
218
离我我所见(诸见)
252, 259
离欲
65
离欲法
59
离阴非我
227
离慢知见清净
65
离论
119
离蕴计我
240
罗陀(经)
100, 113
罗(阇)
148
识无边处(遍处)
68, 70, 71
难解空
197, 263

二十画

觉音
225
蕴相应
41
譬喻
196, 261
譬喻者
132
释经论
209

二一画

76
摄大乘论本
75
摄受空
114
摄持空
114

二二画

196
权法
235
听法品
133

二三画

变碍
191

二五画

11, 14
观一切法空
193
观十二因绿品
213, 228
观去来品(等中论二十七品概说)
212
观本住品
212, 250
观本际品
211, 213
观四谛品
211, 212, 213, 214, 228, 243, 255
观如来品
213, 227
观行品
211, 213
观有无品
211, 213, 227
观行论
209
观法品
213, 214
观空而不证空
146, 147, 153
观空而不证实际
152
观苦品
213, 227
观染染者品
212, 213
观涅槃品
212, 213, 227
观誓
239
观慧
32, 62, 64, 73, 174
观缘品
212, 227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153

三三画

麤我慢
59

梵巴藏欧文索引

ābhā-dhātu
74
Ābhassara
77
abhāva-śūnyatā
168, 169
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
169, 184
Abhidharma
81, 209
adhimokṣa-manaskāra
68
adhipateya-pratyaya
219
abhisamaya
193
abhisaññā-nirodha-sampajāna-samāpatti
39
adhiṭṭhānasuñña
114
adhyātma-bahirdhā-śūnyatā
71, 110, 111, 167
adhyātma-śūnyatā
71, 110, 111, 167
ādīnava
16
aggasuñña
115
ajjhattasuñña
113
ajjhatta-suññatā-manasikāra
50
ākāśa
196
ākāśa-asaṃskṛta
251
ākāśa-kasina
70
ākāsānañcāyatana
68
ākiñcañña
29, 35, 57, 68, 79
ākiñcañña-cetosamādhi
73
ākiñcañña-cetovimutti
21
ākiñcaññāyatana
21, 37, 63
ākiṃcanya
35, 79, 106, 174, 260
ākiñcanya-samādhi
60
ākiñcanyāyatana
260
akuppā-cetovimutti
7, 21, 49
ālambana-pratyaya
219
amata-dvāra
12
Amita-buddha
75
anabhilāpya-pudgala
238, 250
Ānanda
6, 35, 47
āṇañja
30, 63, 68, 71
aṇañjaṁ-manasikaroti
50
anantara-pratyaya
219
anattā
127
anattan
17
anattan-attaniya
17
anavakāra-śūnyatā
112, 168
anavarāgra-śūnyatā
112, 168
Andhaka
130, 152, 249
Andhra
204
āneñja, ānejja, āṇañja
71
anicca
17
animitta
34, 57, 68, 79, 106, 174, 189, 260
animittā-cetosamādhi
30, 35, 49, 73
animitta-cetovimutti
21, 34
animitta-citta-samādhi
256
animitta-dhātu
79
animitta-samādhi
35, 60
animitta-samāpatti
35
animitta-vihāra
35
animitta-vimokkha
35
aniñjya-sparśa
60
anitya
95
anityāh-sarva-saṃskārāḥ
60
anityatā
95
aññā
14
anupalambha-śūnyatā
168
ānulomikī-dharma-kṣānti
191
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
153, 192
anupassanā
14
appamāṇa
56
Appamāṇābha-deva
76
appamāṇa cetosamādhi
24
appamāṇa-cetovimutti
21, 24
appamaññāyo
12
apraṇihita
106, 177
apraṇihita-samādhi
60
aprāptitva
196
araṇa
22
arañña
48
arañña-saññā
48
āriya-dhamma-muddā
59
arūpa-dhātu
71
arūpāyatana
12
Āryadeva
206
asamimāna
51
asaṃkhata
7
asaṃskṛta
117, 148
asaṃskṛta-śūnyatā
112, 167
Asaṅga
75, 141, 206, 209
asaññā-samāpatti
35
asaññā-satta
40
aśāśvata
96
assāda
16
asṭau-vimokṣāḥ
69
asṭāv-abhibhv-āyatanāhi
69
asubha-bhāvanā
68
asuññatā
47
Aśvajit
222
ātman
84, 89, 94, 104
atyanta-śūnyatā
163, 167
avaivartika
145
avakāraśūnyatā
100
Avalokitavrata
239
avidyā
189

bahiddhāsuñña
113
bahiddhā-suññatā-manasikāra
50
bahirdhā-śūnyatā
71, 110, 111, 167
bhāva
169, 170
bhāvanā
16
bhāva-śūnyatā
169
Bhāvaviveka
205, 225
Bhavya
225
Bhrāmaragira
204
bhūtakoṭi
180, 189
bodhisattva
233
brahman
104
brahmavihāra
24
Brahmmakāyikā
77
Buddaghosa
225
Buddhapālita
206
Buddhayaśas
2

Candragupta
202
Candrakīrti
201, 206, 225, 228
catasso-appamaññāyo
21, 24
cattāri-jhānāni
67
cattāri-saccāni
15
cattāro-adhicitta
50
cattāro-sati-paṭṭhānā
73
cetovimutti
7, 20, 56, 73
cha-āyatanāni
50
chadhātuyo
15, 70
chanda-rāga
51
chāyatanāni
15
Citra
20, 36, 56
citta
11, 13, 20
citta-pārisuddhi
11
citta-samādhi
20, 56
cittassa-ekaggatā
13
citta-vimukti
150

Dānapāla
138, 205
darśanena
169
Dārṣṭāntika
132
daśa-kṛtsnāyatanāni
69
dha
148
dhammābhisamaya
152
dhamma-dhātu
222
Dhammaguttika
43
dhamma-niyāmatā
222
dhammaṭṭhitata
222
dhammavicaya
14
Dhānañjāni
26
dharma
214
dharma-dhātu
180, 189, 222
Dharmagupta
2, 206
Dharmaguptaka
98, 131
dharma-nairātmya
84
Dharmanandi
2, 133
dharma-niyāmatā
222
dharma-prajñapti
82, 235
Dharmapriya
138
Dharmarakṣa
57, 138, 201
dharma-sthitatā
151, 175, 222
dharma-sthitatā-jñāna
151
dharma-śūnya
93
dharmatā
151, 174, 175, 189, 194
Dharmatrāta
153
dhātu
74, 226
dhbhatosuñña
113
Diṅnāga
239
diṭṭhadhammanibbāna
7
diṭṭhi
14
diṭṭhi-pārisuddhi
11
dṛṣṭadharma-nirvāṇa
151, 221
dṛṣṭanta
261
dubhato-suññata-manasikāra
50
dukkha
15, 17
dukkha-nirodha
15
dukkha-nirodha-gāmini-paṭipadā
15
dukkha-samudaya
15
dveanta
256

ekattasuñña
114
Ekavyāvahārika
126, 131, 152, 234
esanāsuñña
114

Gandhāra
203
gandharva-nagara
196
Gautamaprajñāruci
205
Godatta
20
Guṇabhadra
2
Guṇavarman
206

Harivarman
132
hetu
219
hetu-pratyaya
219

idappaccayatā
220, 226
itaretara-śūnyatā
55

jātikam
219
jhāna
12
jhānaṅga
13
jīva
84
jñānena
169

kama
30
kāraka
82
karuṇā
24
kāśyapīya
2
khaluṅka-jhāna
41
khantisuñña
114
kha-puspa
197
khaya
6
kṛtaka
246
ksaṇa
96
kullakavihāra
26
kumārajīva
82, 139, 169, 202, 225, 235
kumāralāta
132

lakkhaṇasuñña
115
lakṣaṇa
164, 191
loka
94
Lokarakṣa
138
lokasaṃvṛti-satya
258
Lokâyata
96
Lokottaravādin
124

madhyamā-pratipad
210, 216, 218, 243, 256
Mādhyamika
81
Māgandiya
6
Mahābrahmā
24
Mahākaccāna
6
Mahākoṭṭhita
20
Mahāmoggallāna
43
Mahānidāna-suttanta
222
Mahāsāṃghika
2, 130, 131, 152, 219, 221, 239, 245, 249
Mahāsudarśana
26
Mahāsudassana
26
Mahāsuññatāvādin
129, 152
mahāśūnyatā
85, 110, 112, 167
Mahīśāsaka
11, 221
Maitreya
75, 153
mama-kāra
84
māna
59
manasikāra
36
Mañjuśrī
149, 243
māra
76
marīci
196
māyā
88, 196, 261
māyā-jāla
88
mettā
24
migāramātu-pāsāda
47
mrahmā
76
muditā
24

Nāgadatta
20
Nāgāhvaya
201
Nāgamitra
208
Nāgārjuna
83, 92, 128, 137, 138, 168, 201, 209, 216, 243, 256, 262
naivasamjñanāsamjñayatana
260
nāma
234
nāmamatrā
131, 234
nama-prajñapti
235
ñāṇa
14
nānattasuñña
114
nevasaññā-nāsāññāyatana
35, 63
nibbāna
7, 8, 115
nibbīdā
64
nidāna
222
nidānam
219
niḥsvabhāva
180, 244
nimittakaraṇa
21
nir-ātman
107
nirātmānaḥ-sarva-dharmāḥ
60
nirmita
196
nirodha
65
nirodha-samāpatti
12, 35, 151
nirvāṇa
8, 117, 145, 174
nirvāṇa-jñāna
151
nirvāṇaparinirvāṇa
147
nissaraṇa
16, 119
nissaraṇasuñña
114

Orissa
203

Pabhavam
219
Pada
98
Pahāna
16
pāli
2
pamāṇakaraṇa
21
pañcakhandhā
15
pañca-phāsuvihārā
68
paññā
11, 14, 79
papañca
21, 121
parabhāva-śūnyatā
169
paramāṇu
191
paramārtha
131, 181, 196
paramārtha-satya
124, 258
paramārtha-śūnyatā
82, 110, 112, 123, 167
paramattha-sacca
124
paramatthasuñña
114, 123
pariggahasuñña
114
pariññā
16
parisuddhabhā-deva
76
parittābha-deva
76
pariyogāhanasuñña
114
passaddhi
13
paṭicca-samuppāda
220
paṭicca-samuppanna
8, 15, 220
paṭilābhasuñña
114
paṭipassaddhi
119
paṭipassaddhisuñña
114
paṭivedhasuñña
114
pāyāsi
4
prabhākaramitra
205
prajñā
79
prajñā
175
prajñāpāramitā
143, 233
prajñapti
82, 131, 217, 234, 240
prajñaptirupādāya
237, 250, 255
prajñaptiupādāya
238, 239
prajñaptivādin
129, 152, 239
prajñā-vimukti
150, 221
prakṛti
184, 248
prakṛtiśūnyatā
112, 163, 168, 174, 183, 256
prapañca
121, 257
prāpti
196
pratibhāsa
196
pratibimba
196
pratisamkhyā-nirodha
118
pratiśrutkā
196
pratītyasamutpāda
8, 150, 209, 216, 218, 220, 225, 243, 255
pratitya-samutpanna
220
pratyaya
219
pubbaseliya
130, 152
pudgala
250
pudgala-nairātmya
84

ra
148
Rādha
113
Rāhulbhadra
208
Rāhulamitra
208
rajas
148

Sabbakāmi
5
sabhāgasuñña
115
sacca
126
sacchikiriyā
16
Sadāprarudita
140, 203
śākya
243
samādhi
11, 12, 106
samāhita
13
sāmānya-lakṣaṇa
124, 250
sāmānya-lakṣaṇa-manaskāra
68
samāpatti
12
samatha
11
Saṃghadeva
2
Saṃgharakṣita
206
Saṃghavarman
206
Saṁkiliṭṭhābhā-deva
76
sammādiṭṭhi
14
sammappaññā
81
sammāsaṅkappa
14
sammuti-sacca
124
sammatīya
238
sammatta-niyāma
152
saṃskṛta
148
saṃskṛta-śūnyatā
112, 167
samacchedasuñña
114
samudaya
15
samudayam
219
saṃvṛti
196
saṃvṛti-satya
124
samyaktva-nyāma
44, 152
sandha-kātyāyanagotra
41
saṅkhārasuñña
115
saññā-vedayita-nirodha
62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
38
śāntam-nirvāṇam
60
śantarakṣita
206
santa-vihāra
4
Sāriputra
139, 222
Sāriputta
5, 20, 26, 40, 188
sarvadharma-śūnyatā
145, 168
sarvajñā
175
Sarvāstivādin
2, 25, 30, 57, 80, 81, 86, 92, 97, 104, 106, 123, 184, 206, 219, 237, 248
Sātavāhana
204
satta-bojjhaṅgā
27
sattama-animitta-vihārin-puggala
43
sattva-śūnya
93
Sautrāntika
89, 97, 132, 206, 239
savabhāva
248, 264
sila
11
sila-pārisuddhi
11
śreṇika
99
śrīrāta
225
Srotravimśatikotī
256
Sthāvira
5, 104, 127, 151, 239
sthiramati
205
subha-bhāvanā
70
subha-dhātu
74
sudhana
204
subhakiṇhā
77
subhūti
133, 139, 156, 233
sunetta
24
suñña
1, 11, 29, 35, 54, 79
suñña-brahmavimāna
4
suññāgāra
3
suñña-geha
3
suñña-loka
6
suññasuñña
113
suññatā
1, 11, 54, 57
suññatā-cetosamādhi
73
suññatā-ceto-vimutti
7, 21
suññatāvakka
54
suññatā-vihāra
4, 47, 71
suññatā-vihāra-samāpatti
4
suñña-vimāna
4
suññata-vipassanā
47
śūnya
1, 11, 29, 35, 79, 110, 117, 137, 174, 209
śūnya-loka
103
śūnya-sarva-saṃskāra
103
śūnyatā
1, 11, 106, 110, 117, 137, 174, 180, 188, 194, 209, 217, 218, 243, 255
śūnyatā-lakṣaṇa
189
śūnyatā-prajñā
137
śūnyatā-samādhi
60, 174
śūnyatā-śūnyatā
111, 112, 167
śūnyatā-vihāra
174
śūnyatā-vipaśyana
137
Susīma
151, 221
Sūtra-dhara Draṭānta
81
Sūtravādin
81
svabhāva
112, 125, 164, 184, 244
svabhāva-śūnyatā
163, 169, 180, 184, 256
svalakṣaṇa
124, 248
sva-lakṣaṇa-manaskāra
68
svalakṣaṇa-śūnyatā
163, 168, 191
svapna
196

tadaṅgasuñña
114
Tāmraśātīya
2, 80, 81, 109, 119, 123, 131, 219
taṇhā
6
tathā
126
tathāgata
99
Tathāgata-bhadra
201
tathatā
174, 180, 189, 249
tathātā-manaskāra
68
tattva
258
tayo-phassā
62
tayo-vimokkhā
109
thera
5
Tissa
43
trīṇi-vimokṣa-mukhānī
60
Tusita
75
Tusitabhavana
129

ubhayatobhāga-vimukta
150
uccheda
96
udaka-candra
196
Udāyin
40
Udra
203
Udyāna
203
upādāna
33, 235
Upādānam upādāya prajñapti
239
upādāna-prajñapti
235
upādāya
238
upekkhā
24

Vailāma
25
Vaṅgisa
36
Varuṇa
203
Vasubandhu
141, 206, 225
Vātsiputrīya
237, 248
Vehapphala
77
Velāma
25
Vesāli
39
Vetulyaka
129, 152
Vibhajjavādin
5
Vibhājyavādin
104, 109, 219
vihāra
4, 13
vijñaptimātra
240
vikkhambhanasuñña
114
vīmaṃsā
14
vimokkha
12
vimokṣa-mukhāni
106
Vimokṣaprajñārsi
205
vimutti
65
vimutti-pārisuddhi
11
viññāṇa-kasiṇa
70
viññāṇañcāyatana
68
vipariṇāmasuñña
115
vipassanā
12, 14
virāga
65
visabhāgasuñña
115

Yaśomitra
225
yathābhūta-ñāṇadassana
14
Yogācāra
47, 81, 197, 206

校注

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三九 《入中论》卷二(汉藏教理院刊本二——三) 《大方等无想经》卷五(大正一二一一〇〇上) 《龙树菩萨传》(大正五〇一八四上——一八五中) 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四五四)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中) 〈龙树龙宫取经考〉(《妙云集佛教史地考论》二一一——二二一) 《高僧传》卷二(大正五〇三三一中) 《龙树菩萨传》(大正五〇一八四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大正二五五七中) 《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七五六下) 中国旧传提婆的弟子罗睺罗跋陀罗(Rāhulabhadra)「以常乐我净释八不」显然已倾向于《大般涅槃经》(前分)的「如来藏我」了西藏传说罗睺罗跋陀罗弟子有罗睺罗密多罗(Rāhulamitra)再传弟子龙友(Nāgamitra)龙友的弟子僧护西元三世纪末以下约有一百年龙树学是衰落了虽说传承不绝实没有卓越的人物中国佛教界竟不知他们的名字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大正二五五七上) 《出三藏记集》卷一〇(大正五五七四上) 《肇论》(大正四五一五一上) 《中论》卷一(大正三〇一中) 拙作《中观今论》(《妙云集中观今论》一八二四) 參阅拙作《中观今论》(《妙云集中观今论》一八——二三)《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中观论颂讲记》四三——四六) 《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下) 《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下) 《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 《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 《中论》卷二(大正三〇一六上中)《杂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六九中) 《中论》卷二(大正三〇一七上) 《中论》卷三(大正三〇二〇中)《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上)《增一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五九三上——中)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四下)《佛说稻芉经》(大正一六八一六下) 《中阿含经》(三〇)《象迹喻经》(大正一四六七上)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五中)《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六〇上)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六中) 《中论》卷二(大正三〇一五下)又卷一(大正三〇八上) 《中论观法品》汉译《般若灯论》与《大乘中观释论》品名相同而西藏所传月称注本作〈观我品〉无畏等作〈观我法品〉「法」的古义有些人是忘失了 《中论》卷三(大正三〇二四上)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上) 《中论》卷一(大正三〇一中)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七所引(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二上)毘目智仙等所译《回诤论》作「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大正三二一五上)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九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中) 《增壹阿含经》(一五)〈有无品〉(大正二五七八上) 《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四上) 《般若灯论》卷一(大正三〇五五上) 《杂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八四中——下)《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三六——三八)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三六)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大正二六五〇五上)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一七上)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不得禅定」作「不得五通」通是依禅定而發的所以虽所说各別而大义相合(南传一三一七六——一七九)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九(大正二九五〇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二三(大正二七一一六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二(大正二三一〇二七下) 《四分律》卷三三(大正二二七九八下)《赤铜鍱部律大品》(南传三七三)《五分律》卷一六(大正二二一一〇中)《大智度论》卷一一(大正二五一三六下) 《大乘稻芉经》(大正一六八二四上)《十二门论》(大正三〇一五九下——一六〇上) 《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二下)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二三(大正二七一一七下——一一八上)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九(大正二九五〇中下) 山口益舟桥一哉共著《俱舍论之原典解明》所引(二一五)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二五(大正二九四八一上) 《般若灯论》卷一(大正三〇五一下) 山口益译《中论释》一(七) 《清净道论》(南传六四一五六——一六三) 《大智度论》卷三五(大正二五三一八中) 《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二三七) 《杂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八四中) 《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六上——中)又卷一四(大正二九三下) 《中论》卷二(大正三〇一六中——一七上) 《中论》卷一(大正三〇二中)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九引经(汉藏教理院刊本四九下)旧译《弘道广显三昧经》卷二「缘生彼无生」是同本异译(大正一五四九七中) 《中论》卷三(大正三〇二〇中)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五中) 前三类四句出十四不可记如《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五下)我有色等四见如《长阿含经》(二一)《梵动经》说(大正一九二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二九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上) 《中论》1.卷二(大正三〇一三上)2.卷四(大正三〇三二上)3.卷四(大正三〇三七上)4.卷四(大正三〇三四下) 《中论》1.卷二(大正三〇一二上)2.卷三(大正三〇二三中——下)3.卷四(大正三〇三一中)4.卷四(大正三〇三八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五中)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〇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〇下)又卷四(大正三〇三六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二七六中) 《小品》经文与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最相近如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五下——八六六中)〈第四分〉也相近已明说「但有假名」如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四上)《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近于〈第四分〉但说「无定无住」为「而彼名字无住处非无住处无决定无不决定」(大正八五八七下)与现存梵本相同这是參照「中本般若」(俗称《大品》)「是字不住亦不不住」而有所增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四上)參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〇九(大正七四七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五五六「若生若灭若染若净」(大正七八六六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一上)參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〇六(大正七三〇上) 《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八中) A《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一上)B《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一一(大正五五八中)C(〈第二分〉)卷四〇六(大正七三〇上)D《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一一下)E《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一六三上)F《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四八二(大正七四四八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四八二(大正七四四七下)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一一(大正二六五〇五上) 《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八(大正二九四九八中——下) 《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八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中)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四五八——四六〇)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下) 《般若灯论》卷一四(大正二五一二六中)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上) 《摄大乘论本》卷上「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缘起」(大正三一一三五上)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中) 《中论》卷三(大正三〇二一中) 如《中论》卷四〈观十二因缘品〉说(大正三〇三六中——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七引文(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三上)旧译《回诤论》(大正三二一八上)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中) 如《大智度论》卷三七(大正二五三三一中) 《中论》卷一(大正三〇二中)卷三(大正三〇一九下)卷四(大正三〇三〇上)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中)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四下)又(〈第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三上)《回诤论》(大正三二一五上) 參阅《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〇二(大正七八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四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二(大正二七八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五下——三九六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三九(大正二七二〇〇上——中) 《论事》(南传五七二一二——二一八)又(南传五八四一三——四一四) 《般若灯论》卷六(大正三〇八二中) 《般若灯论》卷五(大正三〇七五下) 《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 《中论》卷二(大正三〇一三上)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七(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一下) 《中论》卷二(大正三〇一八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五下) 《中论》卷四(大正三〇三〇中) 《大宝积经》(四三)〈普明菩萨会〉(大正一一六三四上) 《大智度论》卷三七(大正二五三三四下) 《大智度论》1.卷二〇(大正二五二〇七中)2.卷六三(大正二五五〇八下)3.卷六(大正二五一〇五下)4.卷四三(大正二五三七五上)5.卷三五(大正二五三一八下) 《中阿含经》(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〇一中——下)《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別经》(南传一一下三二〇——三二一) 《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六二下)《中阿含经》(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大正一六一二上——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〇一二九) 《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〇三四二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二二——四二三) 《杂阿含经》卷二〇(大正二一四五下——一四六上)《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一二六——一二七)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三二五中) 《大智度论》卷四二(大正二五三六五上) 《大智度论》1.卷七〇(大正二五五五一上)2.卷九一(大正二五七〇三中)3.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二下)4.卷四三(大正二五三七〇上——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三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大正八二九九下) 《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二下——五四三上)《中部》(一〇六)《不动利益经》(南传一一上三四二——三四五)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〇下) 《入中论》卷五(汉藏教理院刊本二二——二三)
[A1] 伸【CB】申【印顺】
[A2] Sadāpararudita【CB】Sadāprarudita【印顺】
[A3] 裡【CB】里【印顺】
[A4] 裡【CB】里【印顺】
[A5] 裡【CB】里【印顺】
[A6] Bhrāmanagiri【CB】Bhrāmaragira【印顺】
[A7] 兹【CB】玆【印顺】
[A8] 兹【CB】玆【印顺】(cf. 《高僧传》卷2(CBETA, T50, no. 2059, p. 331, b20-23))
[A9] 兹【CB】玆【印顺】
[A10] 兹【CB】玆【印顺】
[A11] 回【CB】回【印顺】(cf. 《回诤论》卷1(CBETA, T32, no. 1631, p. 13, b23))
[A12] 蜜【CB】密【印顺】(cf. 《般若灯论释》卷1(CBETA, T30, no. 1566, p. 51, b18-21))
[A13] 回【CB】回【印顺】
[A14]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in【印顺】
[A15] Śāntarakṣita【CB】Śantarakṣita【印顺】
[A16] Asaṇga【CB】Asaṅga【印顺】
[A17] abhidharma【CB】Abhidharma【印顺】
[A18] pratītya-samutpāda【CB】pratītyasamutpāda【印顺】
[A19] 中阿含经【CB】中阿含【印顺】
[A20] 燃【CB】然【印顺】(cf. 《中论》卷2〈10 观燃可燃品〉(CBETA, T30, no. 1564, p. 14, b14))
[A21] 燃【CB】然【印顺】
[A22] 回【CB】回【印顺】
[A23] pratītya-samutpāda【CB】pratītyasamutpāda【印顺】
[A24] samudaya【CB】samudayaṃ【印顺】
[A25]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a【印顺】
[A26]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in【印顺】
[A27]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a【印顺】
[A28] hetupratyaya【CB】hetu-pratyaya【印顺】
[A29] anantara-pratyaya【CB】anantara-p.【印顺】
[A30] ālambana-pratyaya【CB】ālambana-p.【印顺】
[A31] adhipati-pratyaya【CB】adhipateya-p.【印顺】
[A32]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a【印顺】
[A33] 裡【CB】里【印顺】
[A34] 裡【CB】里【印顺】
[A35] Buddhaghoṣa【CB】Buddhaghosa【印顺】
[A36] 辩【CB】辨【印顺】
[A37] 燃【CB】然(燃)【印顺】
[A38] nāmamātrā【CB】nāmamatrā【印顺】
[A39] nāma-saṃketa-prajñapti【CB】nama-prajñapti【印顺】
[A40] 合【CB】和【印顺】(cf. 《光赞经》卷2〈6 分別空品〉(CBETA, T08, no. 222, p. 163, a10-12))
[A41] 兔【CB】兎【印顺】
[A42] 兔【CB】兎【印顺】
[A43] 裡【CB】里【印顺】
[A44]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in【印顺】
[A45] Saṃmatīya【CB】Sammatīya【印顺】
[A46] prajñaptir【CB】prajñapti【印顺】
[A47] prajñaptiḥ【CB】prajñapti【印顺】
[A48] prajñaptir【CB】prajñapti【印顺】
[A49] Sthavira【CB】Sthāvira【印顺】
[A50]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a【印顺】
[A51] 回【CB】回【印顺】
[A52]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a【印顺】
[A53]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in【印顺】
[A54]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ṃghika【印顺】
[A55] upādāya-prajñapti【CB】prajñaptir-upādāya【印顺】
[A56] ākāśa-asaṃskṛta【CB】ākāśa-asaṁskṛta【印顺】
[A57] 启【CB】启【印顺】
[A58] 启【CB】启【印顺】
[A59] pratītya-samutpāda【CB】pratītyasamutpāda【印顺】
[A60] prajñāptiupādāya【CB】prajñāptir-upādāya【印顺】
[A61] anta-dvaya【CB】dveanta【印顺】
[A62] 回【CB】回【印顺】
[A63] ākiñcanayāyatana【CB】ākiñcanyâyatana【印顺】
[A64] naivasaṃjñānâsaṃjñāyatana【CB】naivasaṃjñānâsaṃjñâyatana【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空之探究(卷4)
关闭
空之探究(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