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二处

第一节 处的内容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味处如前已释触处谓诸大种及一分触意处即是识蕴法处谓受行蕴并无表色等及诸无为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虚空者谓容受诸色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这十二处法门就是根境相对比方我们的眼是眼根色是眼根所取的境界耳是耳根耳根所取的境界叫做声鼻子所取的境界叫做香舌头所取的境界是味身根所取的境界叫做触意处所取的叫做法或者是眼这样子讲也还是分成六类这叫十二处

「眼等五处及色味处如前已释」眼身这五处味这四处像上面这样子已经讲过了本来是眼不过这个「触」要另外加以解释「触」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地风四大种一类是滑渴等七种触「触处谓诸大种及一分触」上面讲五蕴色法的时候说色是能造的四大及四大所造的色而后在所造的色当中讲触所以这个触只是「一分触」指冷滑等七种触现在这个地方讲触处范围就大了把「四大」和「一分触」合起来叫做「触处」这是五蕴与十二处在解说归类上稍稍不同的地方「意处」就是「识蕴」这个好懂没有问题

「法处谓受行蕴并无表色等及诸无为」「法处」裡面包括三大类第一类「受行蕴」这三种蕴心相应的和心不相应的都包括进去第二类色蕴当中的「无表色」不是眼根所见的是法处所摄名为「法处所摄色」解说五蕴的时候无表色是在色蕴裡面讲的可是现在讲十二处是归在法处裡面不属于色处了色处的色是指眼根所见的这个色的范围很小色蕴的色范围较大包括了许多另外还有第三类种种「无为」法五蕴是专门讲有为法的没有无为但是十二处的法处就包括无为法进来有有为有无为所以这个法处的范围相当大受蕴想蕴行蕴是法处无表色是法处无为法也是法处有为法是有生有住有灭的「无为法」就是不生不住不灭的普通很简单的这样子讲这是阿毘达磨论师的讲法在《阿含经》裡讲无为法都是离贪离嗔离痴但这裡是讲阿毘达磨论师讲的不这样讲无为法的范围很广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无为法裡面包括的范围也很多平常小乘裡面讲的是三种无为「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大乘佛法裡面还要加上「真如等」这个「等」比方我们普通讲的法界法性法定这许多都包括在裡面但这裡单单只解说真如的意义

「虚空者谓容受诸色」这是虚空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虚空不是虚空无为是眼睛所对的色法不是无为法它有变化的那么这个「虚空无为」是什么意义呢凡是色法近于现在所讲的物质它必定有一个存在的地方有了物质就存在于虚空之中这个虚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空间而且这是一个绝对的空间所以这一切的色法触之类的物质都是依这个虚空而活动的如果没有虚空的话那不成了就障碍了我们人能够走路来来去去的是因为有空如果没有个空的怎么能够来来去去有一个东西实在的在那裡到处都碰到了这就不成这虚空无为是一个不生不灭的绝对的空间为一切色法所依止而活动的处所

第二个无为叫「非择灭」无为「谓若灭非离系」「灭」就是这个法灭了以后不会起来了「系」就是束缚「离」了束缚得到解脱这就是一种智慧了这是一种灭而不起的解脱方法不过另外还有一种灭它也是灭了不起但它不是解脱是跟解脱无关的一种灭而不起这种情形很多比方鸡叫了一声我没有听到为什么没有听到因为我在注意听你讲话听话的时候或者看书的时候识三个和合起来三者之间有一个特殊关系的如果根没有对这个境识也不起来就不晓得了这个叫的声音可以听到但是没有听到过去了灭掉了再也不会再来不会再听到了等于我们平常讲的机会一错过以后再也没有了一样它根识因缘和合的这个可能性失掉了这个法再也不会起来了这一种的灭就叫「非择灭」「择」就是「智慧」七觉支当中有一个叫「择法觉支」智慧能够抉择好的不好的要的不要的做种种的抉择所以不是因为智慧的关系而永久不起这叫「非择灭」「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这一种的「灭」并不是因为离了系缚得到的「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普通来说烦恼要有一种对治智慧一起来就把烦恼打下去了对治烦恼了以后不生了这叫做真正的解脱了灭了现在这一种灭不是这样并不是因为智慧因为「烦恼」的「对治」而使圣道现前从此「诸蕴毕竟不生」它是如同没听到鸡叫一样因为因缘不和合不具足的关系使之从此不会再生起

「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这种「灭」是由于「离系」也就是离了烦恼的关系灭了以后此后永远不生不灭了「离系」就是「烦恼对治」了智慧现前对治烦恼烦恼彻底解决了以后毕竟不生永远不生了比方说初果圣者初果圣者的智慧一现前的时候断了三种见所谓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种主要的烦恼彻底灭了再也不会生起了这一种灭法就叫「择灭」因为灭得到「无为」永远不生不灭了永远如此如此了所以阿罗汉一切烦恼灭了以后最后连五蕴身也灭了究竟涅槃「诸蕴毕竟不生」由于智慧的力量对治烦恼离开系缚使得有为有漏诸法毕竟不生这一种叫做「择灭无为」假使是由于因缘不具足而不生这还是不会解脱的因为烦恼还在那裡

「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真如」假使用中国话来讲就是「这样这样这样这样」就是这个样子一直如此的这就是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本性法相有为是有生有灭的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叫做「真如」特別重要的叫「法无我性」一切法是无我这个无我的性就是真如性所以开悟了就是要体悟绝对永恒不变的真理——一切法无我性证悟到这一个诸法无我性以后我见根本就断了生死的根本就拔除了就可以解脱生死了所以佛法讲修行讲开悟悟到什么呢体验到什么呢体验到这个真理的话烦恼就决定不起了

所以假使说这个人开悟了做什么还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一大套这根本不是开悟不管他见到什么也好他知道过去未来也没有用这些外道也有没有用的佛法的体悟就是要见真理的体悟到真理的话烦恼决定不起的这个人也就成了圣人了开了悟还是浑身烦恼那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你有烦恼我还不是一样有烦恼我们生死就有烦恼了那开悟了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要解脱生死就要离烦恼离烦恼就要证悟法性证悟真理要证悟真理就要智慧离开智慧没有第二个办法不得解脱的

第二节 处的意义

处为何义诸识生长门是处义

一切识依此而生长的这个是「处」「门」佛法的意义就是依此而起来的像我们人一样从这个地方出去的叫「门」依此而生起的这个叫「处」

比方要生起眼识有两个条件眼根不坏外面有青黄赤白色的境界眼根和色的境界一对眼识就起来了色就是眼识生起的依处所以叫做「处」又比方耳识耳根好好的外面有声音根和境一对耳识就起来了外面没有声音的话耳根好好的也没有用什么声音都没有当然怎么也听不到耳识也不会起所以上面讲十二处是眼处色处两个对起来就是这个道理眼处色处这是起眼识的眼识因此而起耳处声处耳识因此而起鼻处香处鼻识因此而起所以叫「生长门」「诸识生长门是处义」一切识依此而生长依此而生起的十二处的「处」是这个意思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卷2)
关闭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