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二处
第一节 处的内容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触处,谓诸大种及一分触。意处,即是识蕴。法处,谓受、想、行蕴,并无表色等,及诸无为。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虚空者,谓容受诸色。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第二节 处的意义
问:处为何义?答:诸识生长门是处义。
一切识依此而生长的,这个是「处」。「门」,佛法的意义,就是依此而起来的。像我们人一样,从这个地方出去的,叫「门」;依此而生起的,这个叫「处」。
比方要生起眼识,有两个条件:眼根不坏,外面有青黄赤白色的境界。眼根和色的境界一对,眼识就起来了,眼、色就是眼识生起的依处,所以叫做「处」。又比方耳识,耳根好好的,外面有声音,根和境一对,耳识就起来了。外面没有声音的话,耳根好好的也没有用,什么声音都没有,当然怎么也听不到,耳识也不会起。所以上面讲十二处,是眼处、色处两个对起来,就是这个道理。眼处、色处,这是起眼识的,眼识因此而起;耳处、声处,耳识因此而起;鼻处、香处,鼻识因此而起,所以叫「生长门」,「诸识生长门是处义」,一切识依此而生长,依此而生起的,十二处的「处」是这个意思。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44 册 No. 42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这十二处法门,就是根境相对。比方我们的眼是眼根,色是眼根所取的境界;耳是耳根,耳根所取的境界叫做声;鼻子所取的境界叫做香,舌头所取的境界是味,身根所取的境界叫做触,意处所取的叫做法。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子讲,也还是分成六类,这叫十二处。
「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眼、耳、鼻、舌、身这五处,色、声、香、味这四处,像上面这样子,已经讲过了。本来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不过,这个「触」要另外加以解释。「触」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地、水、火、风四大种,一类是滑、涩、重、轻、冷、饥、渴等七种触。「触处,谓诸大种及一分触。」上面讲五蕴色法的时候,说色是能造的四大及四大所造的色,而后在所造的色当中讲触,所以这个触只是「一分触」,指冷、滑等七种触。现在这个地方讲触处,范围就大了,把「四大」和「一分触」合起来,叫做「触处」。这是五蕴与十二处在解说归类上稍稍不同的地方。「意处」就是「识蕴」,这个好懂,没有问题。
「法处,谓受、想、行蕴,并无表色等,及诸无为。」「法处」裡面,包括三大类。第一类,「受、想、行蕴」这三种蕴,心相应的和心不相应的都包括进去。第二类,色蕴当中的「无表色」,不是眼根所见的,是法处所摄,名为「法处所摄色」。解说五蕴的时候,无表色是在色蕴裡面讲的,可是,现在讲十二处,是归在法处裡面,不属于色处了。色处的色,是指眼根所见的,这个色的范围很小;色蕴的色,范围较大,包括了许多。另外还有第三类,种种「无为」法。五蕴是专门讲有为法的,没有无为,但是十二处的法处,就包括无为法进来,有有为、有无为。所以,这个法处的范围相当大,受蕴、想蕴、行蕴是法处,无表色是法处,无为法也是法处。有为法是有生、有住、有灭的,「无为法」就是不生、不住、不灭的,普通很简单的这样子讲,这是阿毘达磨论师的讲法。在《阿含经》裡,讲无为法,都是离贪、离嗔、离痴,但这裡是讲阿毘达磨论师讲的,不这样讲,无为法的范围很广。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无为法裡面包括的范围也很多,平常小乘裡面讲的是三种无为:「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大乘佛法裡面,还要加上「真如等」,这个「等」,比方我们普通讲的法界、法性、法定这许多,都包括在裡面,但这裡单单只解说真如的意义。
「虚空者,谓容受诸色」,这是虚空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虚空,不是虚空无为,是眼睛所对的色法,不是无为法,它有变化的。那么这个「虚空无为」是什么意义呢?凡是色法,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近于现在所讲的物质,它必定有一个存在的地方。有了物质,就存在于虚空之中,这个虚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空间,而且这是一个绝对的空间。所以,这一切的色法,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之类的物质,都是依这个虚空而活动的。如果没有虚空的话,那不成了,就障碍了。我们人能够走路,来来去去的,是因为有空,如果没有个空的,怎么能够来来去去?有一个东西实在的在那裡,到处都碰到了,这就不成。这虚空无为,是一个不生不灭的绝对的空间,为一切色法所依止而活动的处所。
第二个无为,叫「非择灭」无为,「谓若灭,非离系」。「灭」,就是这个法灭了以后,不会起来了。「系」,就是束缚。「离」了束缚,得到解脱,这就是一种智慧了,这是一种灭而不起的解脱方法。不过,另外还有一种灭,它也是灭了不起,但它不是解脱,是跟解脱无关的一种灭而不起。这种情形很多,比方鸡叫了一声,我没有听到。为什么没有听到?因为我在注意听你讲话。听话的时候,或者看书的时候,根、境、识三个和合起来,三者之间有一个特殊关系的。如果根没有对这个境,识也不起来,就不晓得了。这个叫的声音,可以听到,但是没有听到,过去了。灭掉了,再也不会再来,不会再听到了,等于我们平常讲的机会一错过,以后再也没有了一样。它根、境、识因缘和合的这个可能性失掉了,这个法再也不会起来了,这一种的灭,就叫「非择灭」。「择」就是「智慧」,七觉支当中有一个叫「择法觉支」,智慧能够抉择好的、不好的,要的、不要的,做种种的抉择。所以,不是因为智慧的关系而永久不起,这叫「非择灭」。「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这一种的「灭」,并不是因为离了系缚得到的。「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普通来说,烦恼要有一种对治,智慧一起来,就把烦恼打下去了,对治烦恼了,以后不生了,这叫做真正的解脱了、灭了。现在这一种灭不是这样,并不是因为智慧、因为「烦恼」的「对治」而使圣道现前,从此「诸蕴毕竟不生」。它是如同没听到鸡叫一样,因为因缘不和合、不具足的关系,使之从此不会再生起。
「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这种「灭」,是由于「离系」,也就是离了烦恼的关系,灭了以后,此后永远不生不灭了。「离系」,就是「烦恼对治」了。智慧现前,对治烦恼,烦恼彻底解决了,以后毕竟不生,永远不生了。比方说初果圣者,初果圣者的智慧一现前的时候,断了三种见,所谓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种主要的烦恼彻底灭了,再也不会生起了。这一种灭法,就叫「择灭」。因为灭,得到「无为」,永远不生不灭了,永远如此如此了。所以,阿罗汉一切烦恼灭了以后,最后连五蕴身也灭了,究竟涅槃,「诸蕴毕竟不生」。由于智慧的力量对治烦恼,离开系缚,使得有为、有漏诸法毕竟不生,这一种叫做「择灭无为」。假使是由于因缘不具足而不生,这还是不会解脱的,因为烦恼还在那裡。
「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真如」,假使用中国话来讲,就是「这样、这样、这样、这样」,就是这个样子,一直如此的,这就是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本性。法相、有为,是有生有灭的,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叫做「真如」。特別重要的,叫「法无我性」,一切法是无我,这个无我的性,就是真如性。所以,开悟了,就是要体悟绝对、永恒、不变的真理——一切法无我性。证悟到这一个诸法无我性以后,我见根本就断了,生死的根本就拔除了,就可以解脱生死了。所以,佛法讲修行,讲开悟,悟到什么呢?体验到什么呢?体验到这个真理的话,烦恼就决定不起了。
所以,假使说这个人开悟了,做什么还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一大套,这根本不是开悟。不管他见到什么也好,他知道过去、未来,也没有用,这些外道也有,没有用的。佛法的体悟,就是要见真理的。体悟到真理的话,烦恼决定不起的,这个人也就成了圣人了。开了悟,还是浑身烦恼,那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你有烦恼,我还不是一样有烦恼,我们生死就有烦恼了,那开悟了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要解脱生死,就要离烦恼;离烦恼就要证悟法性、证悟真理;要证悟真理,就要智慧。离开智慧,没有第二个办法,不得解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