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十八界

第一节 界的内容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別为性意界者即彼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十二处讲了还有十八界十八界的名字是三个三个「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因为我们有六根外面就有六境六根六境生起六识合起来就是十八界这大部分在十二处裡面都讲过了下面就依十二处去解说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这个「处」就是十二处的处「眼等诸界」是眼身这五界「色等诸界」就是色这些和十二处裡面所讲的一样

「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別为性」识的定义就是「了別为性」六转识要依六根缘六境了別这六种境的就是六识

「意界者即彼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意界」这个「即彼无间灭等」佛法裡面这个名词叫做「无间灭意」这裡解说起来稍稍有阿毘达磨的特殊意义没有讲末那识阿赖耶识照道理阿赖耶识末那识都包括在意界裡面的这个有点不同它现在是说一个特別的意界

经裡面讲依意生识识要依意而生起特別像意识要依意而生的这个「意」阿毘达磨论师向来讲是「无间灭意」比方前一念心灭后一念的心依此而起来这前一念的心对于后一念的心有引起它的特殊意义这就是叫做「无间灭意」我们心裡的心识活动现在是眼识接下去是意识一下子是耳识一下子又眼识我们这个心动得很前面的心心所法灭后面的心心所法起来这前面的叫做「意」灭了之后当中没有隔开后面的接著起来这叫「无间灭」我们睡觉的时候有时睡得昏昏沈沈前六识都没有了然后后面的六识再生起来了这还是叫做无间灭看起来好像间断了其实当中并没有別的东西插进去隔开好像两个人一前一后走路一样虽然看起来两人好像空间上有一个距离隔开了其实当中没有什么东西隔开的两个人前一个后一个还是无间的所以说「意界者即彼无间灭等」这个「等」可以包括阿赖耶识末那识在裡面的所以要这样子讲「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因为要显出第六识是依前面的无间灭意而起的所以立这个意界这就和六识不同了在十二处裡就是一个意处现在讲十八界意界之外还有六识界六识界就是依意界而生起的立意界为了显示第六识的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还要广建立十八种的界——六根六处六识因此六识之外另外有个意界其实这个意界包括阿赖耶识末那识无间灭意这许多在裡面

上面是分开来讲现在是蕴界合起来讲「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眼触这十种在处裡面是十种处在界裡面也是十种界无表色普通都是叫「法处所摄色」是法处所摄的色在法界裡面也是叫色所以说是「法处法界的一分」这些就是色蕴

「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识蕴在十二处裡面就是「意处」在十八界裡面叫「七心界」意界加六识界叫七心界

「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其他的受行三蕴及色蕴的一分(就是无表色)及无为法叫做法处法界

原则上讲十二处十八界的内容一样不过归类不同五蕴小一点没有无为法专门是以有为法来讲的所以五蕴知道了以后十二处十八界也就知道了

第二节 界的意义

界为何义任持无作用性自相是界义

界的定义实际上就是「任持自相」或者是「任持自性」这个「界」字在梵文裡面是一种特殊的性质「特性」这种特性它是不会失去的不失自性能保持这一种特性所以叫「任持」如果说没有这个自性没有这种特性了那就不叫做这个法了比方说地坚性水湿性地有「坚」的特性怎么样它都永远保持这一个特性假使没有这个特性那就不叫「地」了怎么样也有湿的特性如果没有这个湿了那就不是水了所以十八界之中眼界耳界鼻界一一界就有一一法的特性和其他的都不同保持这种特性所以叫「任持自相」「自相」或者叫「自性」是一样的意义

不过这个地方很特別的加个「无作用」在裡面我们平常讲每一法有每一法的作用什么叫「作用」呢就是对于其他的对外的有一种影响力量但是在大乘法或者像经部师来说因缘和合之下出现一个形象好像是可以说有某种作用其实这个作用是虚假的没有实体没有自性因为没有实质的真实的作用都是如幻如化的所以叫「无作用」举个例子来讲军队裡面一根枪二根枪三根枪三根枪一架就架成一个枪架子架起来了一根枪架不起来两根枪也架不起来三根枪就成了是那一根枪的力量呢要说的话三根枪都有力量其实力量等于对消结果就成了这样子我们暂且把「无作用性」拿掉先瞭解「界」是一一法的特性保持特性不失掉的

佛平常用的法门就是蕴界这三种法门五蕴的内容少一点没有无为法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一样的既然是这样那么佛何必又说十二处又说十八界呢内容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说不同的法门呢依这一个意义下面就引起问题

第三节 蕴处界对治的用意

以何义故说蕴处等对治三种我执故所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次第

为什么说蕴处这三种法门呢各各差別说这三种法门的用意何在答覆说众生是执著我的但执著我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所以佛就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种法门来对治三种我执

第一种叫「一性我执」对治执著我是一个实体的众生就说五蕴法门「一」是一分识这五种东西怎么能够说是一个我呢受是我那想就不是我想是我行就不是我究竟什么是「我」因为要对治执著这个「我」是一个实体的「一性我执」所以说五蕴法门表明这只是色识五蕴而已并没有这个实我

第二种叫「受者我执」有的人以为这个「我」是受者是受苦受乐受业报受什么的一个实我那么佛就说十二处法门一切法当中不过是六根六境意是六根法是六境一切法不出于这六根六境那有一个实际的我可以受没有这个实际的受者我不存在的因为要破除「受者我执」所以说十二处法门

第三种叫「作者我执」印度的外道讲起「我」来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说这个「我」是专门受报不造业的有的讲这个我能够做业的造种种善造种种恶就是这个「我」做的执著这种我的叫「作者我执」执著我是作者因此佛也说十八界作者谁是作者一切法不出十八界十八界法法是无作用任持自性那有作者这个地方「无作用」就派上用场了所以无作者没有这个「作者我」佛是以这三种特殊的意义所以各各差別说蕴说处说界

这部论说蕴就是综合一切法在这裡面一切法也不出于这些法佛法裡面每每讲「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这许多东西下面这一大段佛教裡的名字叫「法门分別」就是把这许多法加以分类分类要有个标准以什么来分类这个法门分別就好像我们的户口调查一样什么都是男的什么都是女的分成两大类是男是女一分的话就知道了这个是一向在台湾住的还是从大陆来的是国民党还是青年党还是民社党还是什么党都没有的一分类就知道了国民党有多少青年党有多少没有党的有多少比方说信什么教的信佛教的信基督教的信天主教的信摩门教的信一贯道的什么都不信的分一下就知道了多少人信什么等于这个样子的一种分类法佛法的名字叫法门分別使我们对这一切法能更加清楚一目了然懂得这个道理记清楚了以后比方我们说到某人某人是女的是台湾人没有党派信佛的今年几岁做什么事的一样一样把它说得很清楚他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就知道了这一种叫法门分別懂得这个法门分別对于一一法就非常清楚没有混乱这是印度论师所用的一种方法我形容这个就像调查表把一切法拿著调查表来分类表裡面一看就清楚下面讲的就是这个否则不晓得知道这许多要做什么这个法门分別有二法门三法门四法门很多法门的

第四节 十八界的诸门分別

第一项 有色无色

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几无色谓所余界

这是第一门叫色无色门在十八界之中有几种是有色的几种是无色的现在答覆说「十界」还有「一少分」是「有色」的十界就是眼一少分就是法处所摄色——无表色这个不在色界裡面是属于法界的所以叫一界的少分因此有色的就是「色蕴自性」简单讲就是五蕴裡面的色蕴

「几」种「无色」呢除了色蕴自性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无色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为法都是无色的这就是以有色无色来分別这十八界

第二项 有见无见

几有见谓一色界几无见谓所余界

第二几种界是有见的几种界是无见的有见就是我们平常眼睛就看得到的这只有色界一种色界的色是我们眼睛所见的对象和色蕴的色是不同的上面「几有色」「几无色」的「色」是物质的意思两个不同所以可见的只有色界像青十八界裡面其余的十七界都是无见的都是看不到的

第三项 有对无对

几有对谓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几无对谓所余界

第三个叫做「有对无对分別」「有对」就是有碍的意思有质碍的比方手碰到东西两个有障碍了这个就叫「有对」在十八界之中触这十种就是十色界我们普通叫物质物质是有障碍的有对碍的有了这个东西第二个就放不下去了「若彼于此有所碍故」因为彼对于此(彼此之间)有所障碍了换一句话在物质方面来讲在一个空间当中有了这个物质就容不下第二个物质假使有个房子在这裡要在这裡再建个房子那不成怎么建呢除非把这个房子打掉了房子没有了空空的才可以再重新建有了东西在那裡不能建不说別的这个地方我们搬了几个收音机在这裡你要再搬上去这个位置就不成了它占据了有障碍了色界就是这样有十个界

其他的还有八个界如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界这是七心界我们的心心所(我们的精神作用)当然是没有障碍的一下子想到天上一下子想到地狱一下子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快得很无为法心心所法不相应行这些都是无障碍的所以说除十色界以外都是「无对」

第四项 有漏无漏

几有漏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谓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几无漏谓后三少分

下面有漏无漏分別有漏无漏我们佛教徒时常讲其实很难讲照名字上讲「漏」就是烦恼经上讲有烦恼就是「有漏」没有烦恼就是「无漏」比方一个人没有烦恼了那他就无漏了说是这么说再仔细想一想看比方释迦牟尼佛阿罗汉都没有烦恼了那他们的手眼睛耳朵鼻子大便小便这许多是有漏是无漏还是有漏的这个部派裡面就分了有的说「佛身无漏」有的像说一切有部这一类讲人间的佛教的说佛的身体是有漏的无漏是心理上烦恼没有了因此可以究竟解脱这叫无漏身体是业报所感的还是有漏的

下面讲有漏的定义「谓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就是对于这一个地方可以起烦恼的这个就是有漏法如果是无漏法不可能在这个上面起烦恼「现所行处故」就是成为烦恼现起来所行的境界这不是说自己起烦恼戒律裡面有这样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出去了有个人带了一个很美的女儿出来她对佛生起一种爱欲的欲念来了依这一个故事来讲佛的三十二相相好庄严但还是有漏法怎么说呢因为別人可以在这个身体上起烦恼这个就是有漏不是说自己心裡有没有漏像阿罗汉都是这样的我们的这个身体是前生业报所感的有漏之法在阿毘达磨论师来看佛也不例外都是一回事比方提婆达多假使看到了佛的话看到了就浑身烦恼看到了就恨就气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看到了佛表现在外面的形态他会起烦恼的可见得这还是有漏法不但起而且还会增长烦恼这裡是这样子说有的真正严格的讲叫做「随增烦恼」真正的无漏法比方说涅槃无漏的戒定慧五分法身之类別人不可能在这上面起烦恼涅槃不引起人家烦恼的这个地方讲的是这样子的定义不要以为我目前没有烦恼好像我什么都没有烦恼了也不对身体是业报所感还是有漏的

因此几个是有漏「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眼识耳识鼻识舌眼身识这「十五界」都是有漏的「后三少分」有漏的意界有漏的意识界法界当中像不相应行法烦恼心心所法这一部分都是有漏的十五界是有漏法后面这三种一部分是有漏一部分是无漏所以「几无漏谓后三少分」几个是无漏呢就是十八界中意界意识界法界这三种界中有一部分是无漏的比方意识我们的意识是有漏的但是圣者他可以起无漏的意识所以圣者可以分別一切法不要误听「无分別」无分別是一种不正确的分別甚至佛也还会分別一切法像佛的一切种智一切法无所不知的当然后来大乘法不是这样讲而现在我们讲的这许多阿毘达磨都是从《阿含》戒律来的法界裡面无为法都是无漏的在法界的心所法裡面善心所法及遍行別境裡面的一部分都可以归成无漏法烦恼随眠这许多则都是有漏的真正分別有漏无漏是这样子来分別的

第五项 系不系

几欲界系谓一切几色界系谓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识几无色界系谓后三几不系谓即彼无漏

这个地方是四门分別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不系分做四门「系」就是系缚没有得到解脱以前叫做「系」等于缚住了的意思一样叫系缚三界就是三界生死三界是生死法生死在三界之中所以三界都是系凡是三界之内的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都是有漏法所以这个地方讲「系」和「不系」以三界及十八界来分配「欲界系」有几界呢「谓一切」十八界换一句话欲界裡面有漏的十八界都有的

色界所系的呢只有十四界没有香也就是没有鼻识和舌识到了色界以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生在这一种色界禅禅定境界之中的没有鼻识舌识鼻识所闻到的是香气舌识所尝到的是味没有鼻识界舌识界也就没有香界没有味界可是鼻子舌头是有的色界天有庄严的相子是有的只是它不發展不像我们这个欲界一样起这许多烦恼所以如果色界天要借识起这一个作用的话他要起欲界识才能够闻到欲界的香气才能够尝到欲界的滋味所以香界味界鼻识界舌识界这四种界都是欲界的境界色界是没有的

到了无色界只剩三个界了无色界就是没有色了触都没有了那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当然也就没有了没有前五根与前五种境界当然相应的五识就没有了所以无色界只剩意界意识界法界这后三界

用三界系来配十八界欲界有十八界色界只有十四界无色界只有三界那么「不系」就是无漏法比方涅槃涅槃是超出三界不属于三界它是无漏法其实无漏的戒这些无漏法都是「不系」

所以佛法这个道理讲起来非常可以加以分別的比方我们现在是人住在欲界那么我们平常的时候就有这十八界的法假使生在欲界修行证道了不要讲大菩萨证初果这一个时候的智慧就是无漏法门不属三界出三界了这个智慧所证到的四谛真理之类或者大乘法讲证到真如无我之类的都是不属三界生死的所以解脱并不是一定要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才去解脱在这个世界中只要无漏智慧起来的时候这种境界都已是不属于三界生死在定中证了初果的圣者证悟了以后不能老是这个样子他要出定的一出定以后这个世间的法又生起来了眼识就有所看见耳识有所听到还是有漏法还是属于三界生死所以圣人生病的时候还是会生病大小便还是要大小便苦恼的时候也有苦恼冷起来也会怕冷圣人也是一样这就叫「系不系分別」分四类

第六项 蕴所摄取蕴所摄

几蕴所摄谓除无为几取蕴所摄谓有漏

这个叫「蕴取蕴分別」「蕴」和「取蕴」这两个名字有分別的除了无为其他的一切有为法都属「五蕴」「五取蕴」古代有的翻译「五取阴」纯粹是有漏法

「取」是一种烦恼像我们生死众生的这个五蕴身就是叫「五取蕴」因为前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我们这个生死身的五蕴法从「取」所生从「取」来的所以叫「取蕴」五取蕴不但是从「取」来的还会再生起「取」烦恼生后面的五取蕴同时我们现在就很多时候与「取」相应取的烦恼时常生起所以有漏的生死法叫做「取蕴」

比方佛阿罗汉甚至于证悟了的圣人他们的五蕴还是五蕴身这许多触之类的还是有漏法但是他们已不叫「五取蕴」叫「五蕴」因为已经得到解脱了圣人的五蕴之所以还是叫做「五蕴」因为还是从取所生的不过不会再生起取来就是了所以「取蕴」就是有漏法「蕴」可能是有漏也可能无漏不限的

第七项 善不善无记

几善几不善几无记谓十通三性七心界声及法界一分八无记性

十八界裡面有几种是善的几种是不善的几种是无记的先简单解说一下「善」「不善」「无记」一种心理的作用也好活动也好我们的行为也好这样子做了对己对人有利将来能够感到好的果报的这个叫做善假使这种心这种行为对自对他都没有利益或者是伤害別人将来(主要是未来生中)要受苦果的这个叫恶业不善业另外有一种叫无记也不能说是善的也不能说是不善的比方这手或者头动一下无所谓善不善这个就叫「无记」

知道了善不善无记的定义那么就可以分別了「十通三性」有十个界通于善无记的那几个呢「七心界声及法界一分」「七心界」就是意界和前面的六识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可以是善也可以是不善也可以是无记「色声」声怎么能够说是善和不善呢比方我用我的声音说几句好话因为这个声音说的是好话就是善的——善的语业假使骂人挑拨离间这几句话讲了这个声音就是不善的比方杀都要用身体去做的这一种当然是坏的是不善手裡拿东西去布施给人看到一个人跌倒了把他扶起来这样的行动就是善身业属于色法语业属于声法这两种是表示我们内心的一种意义所以色界和声界(就是身业和语业)通于善如果只是發出啊啊的声音头动一动仰一仰这个声界和色界就是无记无所谓善这是简单地讲其实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前生业报所感到的现在都是无记法叫做「无覆无记」前生业报所感的都是无记去杀动手这不是前生业报是现在做的这才有善有恶那么这裡面是没有善恶的「法界一分」通三性比方我们讲「念」「失念」这是属于烦恼的假使是说信「念」这是无漏的是善法假使普普通通的记著像读书一样的这样过去的这种念那是无记法界裡面很多是通于三性的

其他八个都是「无记性」身这五界是无记的业报所感的还有香触这三界没有善这八种都是无记法没有善恶的

第八项 内

几是内谓十二除色触及法界几是外谓所余六

六根这属于「内」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众生的生命自体就是眼意六界这六界当然是属于「内」还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识是心理活动心理作用当然属于「内」其他的色触及法界都是以六识所缘的境界所以这个就是「外」换一句话「外」就是色触及法界除了这六个「外」以外剩下的十二个就属于「内」

第九项 有缘虑无缘虑

几有缘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几无缘谓余十及法界少分

这个有缘无缘的「缘」与我们普通讲的我和你有缘两个人很有缘的「缘」不同这个缘是「缘虑」的缘单单一个「缘」字容易误解加个「虑」字——缘虑心能够去了別境界能够去缘虑境界的叫做「有缘」不能够去缘境界的就叫做「无缘」

「七心界」这个当然是有缘虑的是能缘法法界当中的少分就是心相应法所以是「心所法性」叫「法界少分」是法界当中的一部分就是属于心所法的这一部分遍行別境烦恼不定这许多这都是有缘虑的法其他的都是没有缘虑的身这五根触这五尘法界当中的一部分像无为法不相应行这种都是没有缘虑的

佛法裡面这些地方分得很细比方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我们总说我眼睛能够看到好像我眼睛能够知道一样佛法裡讲的不是这样眼睛是取这个境界好像照相机一样照出相来取这个境界能知道的那是眼识不是眼根眼根只会取境界不会缘境界比方眼根好像照相机啪一下照下来照出相片来人再看看这是什么就知道了这裡面还有认识我们眼睛裡面的瞳仁一看就把外面的影像照到裡面去这就是它取到这个境界拿现在的话讲这是一种生理作用等到知道是什么那是一种心理的活动心理作用是与眼识相应的心所法我们平常讲我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好像眼睛耳朵就会知道其实眼睛耳朵鼻子不会的什么道理呢因为如果心注意到另一边的事情上即便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睛是看了这个但是不会知道因为心不在心注意到另一边去了可见眼睛不会知道的眼睛只会取这个相眼识才会知道所以这叫「有缘」其他十个及法界的少分那就是「无缘」法

第十项 有分別无分別

几有分別谓意识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这裡说只有意识界意界及法界少分这三种是「有分別」的没有说到「无分別」换一句话其他的十五界及法界少分就是没有分別了

佛法的名字有许多讲起来很难讲比方这裡说到「有分別」眼识有没有分別呢其实眼识也有分別的但是这一个分別的名字叫「自性分別」它是直觉的就知道耳朵听到的话因耳根引起耳识它是一种直觉的知道这一种叫「自性分別」但是真正的说要去研究研究要去瞭解瞭解那这一种的分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没有的我们普通讲「分別」是分別这是这样那是那样是指对事理种种方面的分別这一类换一句话这是什么人我要认识这个人的话那眼识是不成的没有这个作用它虽然看到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但是要知道这是什么人那不是它的事是意识的事了所以意识才是有分別的我们一天到晚的分別主要都是意识意识裡面还有意界末那识执我的就是这意界

法界当中的心所法如果与五识相应那么这个心所法也没有分別也是自性分別如果是与意识相应不管是善的是恶的只要是与意识相应那这种心所法也是有分別所以这裡说的有没有分別也不是说五识什么都不晓得它知道只是它这是叫做自性分別它没有我们普通说的这个分別的作用

第十一项 有执受非执受

几有执受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几非执受谓余九及四少分

比方我们这个人不管是说物质的也好心心所法也好其实是各式各样和合而有的人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机的人能够统一活动成为像我们的身心之类的是阿赖耶识所执受的所以简单说属于我们众生的就是「有执受」的比方桌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泥这许多就是「非执受」

所以「有执受」就是属于众生法「谓五内界」——眼还有「四界」的「少分」——色这都为心心所法所执受的属于「有执受」我们这个人有眼这个没有问题我自己看到我的手手是「色」我这个身根去触不一定触別的我的手自己碰自己也是身根触也有「触」不但我吃东西的时候是有滋味的没有吃东西的时候其实裡面还是有「味」的我们人身体上也有一种气息一种气味这是「香」这种都是有执受的

这裡面有个「声音」是非执受的比方外面的声音风吹草动的声音或者是水流的声音这是非执受的那么我们讲话的声音怎么也是「非执受」呢执受的就是在我们身上的讲话的声音是进进出出的气的活动「声音」不能说是在我们身上的这是气息在那裡进出所以声音是「非执受」而且凡是执受的东西它很稳定的声音不稳定不發就不發的没有声音就根本没有声音但是色一直都在那裡的所以「有执受」法就是这五内界及色触四界少分其他的都是「非执受」法至于心心所法是能够执受的所以也不在其内也是非执受

第十二项 同分彼同分

几同分谓五内有色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几彼同分谓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最后一个很特殊上面讲到「众同分」现在这个地方不是「众同分」叫「同分」「彼同分」

这个「同分」就是同类的意思「五内有色界」就是眼身这五根比方眼根去取色境界眼识就起来瞭解这个色境界这个眼识就是眼根的「自识」眼根取色正在起眼识眼根去看这个色眼识去分別这个色根「与彼自识等境界故」身这五根在生起自识的时候因为和自识的境界是同一个境界所以叫「同分」

「彼同分」佛法裡这个名字很特別的「谓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比方眼睛看眼识再瞭解这个时候叫「同分」眼睛不看了这时候眼识也不起了就是只有眼根眼根自类相等与眼识没有同境界的意义这叫「彼同分」换一句话有一点像「非同分」虽然不是上面的「同分」它没有与彼同没有与其他的相等可是它还是自己同还是有「同分」这叫「彼同分」

※     ※     ※

这许多名词(名相)我们这么简要讲讲有很多也不太好懂真正的研究要慢慢慢慢去理解參考很多注解慢慢地懂起来

佛说的经很多佛说的道理也很多也很困难不容易瞭解后来的佛弟子就把佛说过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许多名词收集起来慢慢慢慢归类得出这么一个一种有多少佛说的就是这许多的归类各式各样的说法说来说去主要的就是这些问题都是依这些事情讲的不管讲善讲起烦恼系缚讲生死解脱讲来讲去都是讲这些问题

所以把这些基本名词知道了以后其他的佛法慢慢慢慢瞭解这种基本的我叫做「基础佛学」要瞭解佛法这是一种基础我们中国人有的人欢喜讲得很高妙一下子讲心讲性讲有讲空头头是道可是实际上这种基础佛学没有很空洞的经不起问的讲得好像有道理真正一个问题一研究的话就答不出来了阿毘达磨对每一个问题都依据这个根本讲的比方说业报感业「业」是什么它是什么情形的业报是怎么感的所讲的种种都是依据这个根本讲的

这个看似很浅可是真正对于我们生死轮回涅槃解脱修行裡面许多的问题讲得很具体所以现在做一个中国佛教徒的话当然高妙的也要学一点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的话那就叫空谈心性了专门讲上乘的高的道理下面没有基础不成所以我并不是讲什么高妙得很的我们从前都还是从基础的学来的虽然我不太讲这许多事情《妙云集》裡也都没有向来不讲这许多的但是没有这许多的基本知识其实是不成的当然有许多问题各部各派讲的解说的有一点不同的地方也有的但是本论所讲的是主要的


校注

[A1] 子【CB】识【印顺】
[A2] 编按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纸本之出版系根据华雨精舍明圣法师提供的原音录音带经听录整理编辑而成印公导师于民国74年1月20日起至4月3日止每日上午两个小时左右在改建前的太平乡华雨精舍旧宅内宣讲听众有比丘净耀比丘尼明圣慧琛心如性斌常妙德歆清砚如诚如俭达闻并夏居士朱秀英等谨叙讲记因缘如上以征时地人之信也【CB】〔-〕【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卷3)
关闭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