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净度经卷第三

佛言「末世时人强群凶贱善尊恶正法□弃事苦有余中正放逐佞谄宠位君子为蛮夷小人居朝坐大夫食糟糠僮仆食粳粮众怨速疾大命将至时到变生祸及门族生此怨来久矣非适今也皆由宿命群凶杀生□□贪利快意欢喜欢喜作罪啼哭受报强健作恶羸露受殃罪福所录生□□但是故人当虑报应守善勿疑

佛告大会及诸弟子「但遗后世福勿遗后世罪若弟子中或有恶沙门恶比丘尼恶优婆塞恶优婆夷来相坏乱当觉知魔为但相和解魔欲破坏法桥欲令堕落魔乱我意耳佛弟子弃恶当如粪扫渗洗去垢勿遗其余作后世缘勤求至法亲敬明师秽弱者当依附勇健者者当依仰强健者无目者当依有目者蹇者当依有脚欲行贾当依有本者人民依沙门沙门依佛佛依人民人民依仰沙门得若干种福可得道得福得道与侍佛身正等不异

佛告净度大士及四部众「道尊且贵道以清白为首领梵行为道信斋戒净如水月是道之性若有不堪任清净戒者不当自极欲入海洗除众垢竟未洗垢而反溺弟子中有不能守护经戒身口意者不当强入弟子辈中更相染汙同利者其罪同等之则为福

净度白佛言「世尊弘演大慈愍伤众生尽度一切十方诸天人民三涂之属莫不过度者今复为未来者垂训教为后生者深垂恩覆盖愿礼如来无量觉

佛告净度「一切诸天人民欲自度故乃受佛教戒如法奉行依佛慧自得福德得度得道佛实不度人人自度耳

净度白佛言「佛开甘露门演六度无极四禅四等四谛大慈令一切依慧施行六度莫不免度脱生死者佛说净度等尊法如我目所睹见不可计百千之众莫不从佛得度者

佛告净度「如汝所言一切依佛三尊佛授与经戒尽可度之若有愚人作恶甚健不受圣化佛说万章罪人不信不受佛不能强度若复有宿恶之人多罪少福不忧死后神入恶道但念治生四出求利以为家业给与妻子斋日不肯入塔寺受持斋戒亦不念作福施导师教戒语之罪人端自谓为是语师言『道是我心中与法亦是我心中佛亦人师亦我亦人人相似有何异』多辞云云也

佛告净度「如是辈人心无恭恪亿佛不能疗何况一佛是故人为自度佛不度人

净度白佛言「何等人闻教即奉行自忧后世何等人闻教而不奉行亦不忧后世

佛告净度「人从三恶处罪未竟大慈菩萨若师为救因假来出寄生休息恶鬼常护其人恒使其人心中注强愁念多怒恶性不可触近其人不自觉知但知目前一世之不知恒为狱收鬼司守不置边人久以知行违道检其人故谓行足自许以道死堕地狱甚可愍伤人从三善处来生闻教即奉行乃能自忧求度世道

净度白佛言「人从三恶处来生者为无反复笼戾难化那

佛言「如是人从三恶处来生恶心未歇强意未灭不仁无义骨肉相疏不好学问妒贤嫉入人罪语欲胜人不肯奉持斋戒师父呵语欲使顺戒奉法其人言『戒法在我心中念佛及师经戒行坐卧起不去心口复欲使我为那』师日『九斋之何不诣塔寺斋戒耶』其人言『我非沙门何必塔寺一月持六斋一年之中妨家计百余日宁可止不生活耶我知当尔我不受戒乱我心不得生活』师曰『吾但欲使卿得脱恶道耳不益吾身也致吾何为也』其人言『寺中诸沙门不尽得道去故复与我曹相似塔寺我舍复何异乎道在我心中不在塔寺众人中得也』如是人辈当知地狱家假使来小休息耳狱鬼屯守不置其人不自知为恶鬼所守不知死后当入大泥梨无有出期

净度白佛言「其人为自知从泥梨中来出不自知死后还入泥梨中不

佛言「人在胞胎中时端识宿命欲生时从迳道中到地神识乱忘失宿命不复识事

净度白佛言「吾我人来践迹者盲聋如群羊不知在何时著妻子积聚财宝修治园圃遗与妻子作罪求利贱命重财好得恶与师教作福其人言『和上不知我曹官私百端不能死但道闲事和上闲居但思美食好衣不知我曹官私百事不可谐活官家亦有役使發调佛家当差亦复甚于官家我受戒直为更求役调』师曰『吾但欲使卿自得后世福福可罪当弃』其人言『我今交欲饿死妻子饥穷无知者那知后世也』凡布施之福自發心乃为福不在他人劝强也

佛言「如是人辈罪之所致不受劝厉之谏但自用心悭贪无信死入地狱毒治之妻子财宝尽在世间了无福救受罪苦痛无复竟已悔言『我平生之愚痴不知益作布施不知益作诸』悔不益持斋戒悔已无益

净度白佛言「其人已脱地狱来生为人不欲还入地狱可得尔不

佛言「可得尔当求明师受佛戒行岁三斋月六斋日如法,益作福施勤加散华烧香燃灯礼拜悔过用师教令数数讲论,常从师问度世之随师节度死不复归三苦处恣意所欲所生之处常在福地

净度白佛言「其人地狱家假使来小休息当还受余罪那得生福地

佛言「犹如大长者任狱囚出之知余罪未竟囚黠慧不惜所有依因长者广作道地后亦得脱人亦如是地狱虽有余罪待其人依因三尊作功德何忧不生善处

莲华净菩萨白佛言「人已得为佛弟子如法清净奉持斋戒自可长离三恶趣行之既易无所作为无烦劳不损功德闲居无为何有难乎而忧三趣也

「我自从本无中始出时得为人常保三道天上十方佛前至于今日未曾更三趣三恶冥路何所志乐而受患害

佛告莲华净「而众生乐于欲为色声香味细滑所误犹如鹰师持一鸽捕数人亦如是求六情利竟未欢长夜受罪诛贫富数已定愚者谓可益智者任宿福如耕有限量春种多秋收多种少秋收人之贫富皆由宿种今不可力也世人不了是贪求无厌千钱利有百钱益十倍稍零落曰不足言忧恼甚大多坐是入三苦永失于神路

相净菩萨白佛言「何谓为五戒相何谓为十戒相何等为具戒相

佛告相净菩萨及诸会者「明听内著心中

佛言「守戒不犯心口恒净不说师父短不证入人罪死死不犯戒坚住须陀洹地者五戒相也十戒相者谓舍世八事难动如地禅求三脱与神同道气同无真人地十戒相也具戒相者乐戒闲居节少行来知足不求少欲易可慈愍众生如母爱子欲令度脱心住阿惟越致地是具戒相

佛说是时百万菩萨得不退转五十万比丘得三万三昧门十亿天人發无上正真道意八万士女皆得道迹

长老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目犍连须菩提舍利弗等五百弟子离坐头面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何谓为净何谓为不净

佛告诸弟子「不持戒者为净何以故不为诸情动外不入内内不著外用不著故为净以净故故不持戒不净者持戒以不净故持戒检诸情使向本无向本无净是故持戒者为不净

缚色长者闻佛大广度天人民杂类尊天尽共大会坐长者有五百美女甚重爱之常以严餝诸女如待宾客自娱乐不离食息妒心在内欲留美女情中不能离欲与共俱行恐人众狐疑不决佛力感致即将五百美女俱至佛所礼拜揖让毕讫就坐而坐听佛清化殊非流俗所用其事尽及长者意疑离坐礼佛足叉手长跪白佛言「色者光目耀之所尚好声者悦耳之音忘忧除色声香味细滑最是天下快乐之本佛皆反之耶

佛告长者「就坐谛听内著心中五色令人目盲爱色婬奔令人无色恒为婬鬼所守食啖五藏饮人心血令人髓消脑骞视听不听老病速至死入地狱有何乐哉五音陷耳之锥国家用之亡国破家臣下用之乱朝失位而身危亡家人用之男女多婬破家灭亡死入地狱有何乐哉

长者白佛言「天下之以何为好

佛告长者「头泽衣帛不为好面首端正不为好细色好身形不为好立行巧步不为好言绮语不为好心端意行合道化死得上尔乃为好

长者白佛言「天下之人以何为乐

佛告长者「不谓藏积秽行则车坐则帷美女恣情饮食可口文彩服餝众伎自娱坐呼立至应心所欲为乐也奉持五戒十善行十法本斋四恩四等入八圣谛空无相死而泥洹是为最乐

长者闻经欲垢渐薄五百美女结解發无上正真道意尔时外复有豪族长者七万人来欲礼世尊前来长者使人闬门「内有宫人美女外人闻此有上妙妇女欲来观我妇女我何为将美女来用示人众共观我美女

佛化作大城宫殿竟不能闬门外长者众通问得听便至佛所

坐中长者语诸美女「皆伏地勿为人所观

诸妙首妇女尽伏地七万长者礼佛毕讫即诣坐次而坐

于是佛告先来长者「卿莫悭贪迷惑女色以心度他人心以意度他人意谓心等意同乃复不尔卿自谓美女好无比吾观从头至足尽丑无一好者譬如革囊内满不净身体骨干涂血浇皮覆以蔽汙露在内外强以餝幻人耳目乐家缚狱贪世不断是种苦本色妒害贤禁止他人善心死受重殃

长者白佛言「妇人情贪为他男子所观更相婬汙遂种罪根故禁之耳

佛言「正使人万劫中熟观美女能使美女媚好损灭正使男女俱相悦色对共相视身不相到能有损益不耶爱色增狱苦离色无忧患妻为锒子为杻舍为牢狱财为系闬是四为地狱种无著乃解脱离爱则近道近爱增苦本婬乐自缠如蚕作茧黠者能解婬缚不婬除众苦心念放逸行见婬以为净恩爱意炽盛从是造狱牢觉意灭婬火常念欲不净从是出狱牢能断老死患爱欲自覆盖自恣可情意自缚诣狱门如鱼入钩口为老死所司一日过去人命稍尽譬如牵牛向屠牛举一稍近死地可哀无救人亦如是寸阴以过人命亦减人生则有死对强健则有病对丁壮则有老对四怨共居苦皆从爱欲一由愚痴二由贪婬三由嗔恚除此三者四怨则灭无复生老病死痛得长解脱无忧患

长者意解即得道迹前受五为清信士爱缚以解狱苦以灭死升梵天

长者告诸美女「吾已得道意已离汝从汝所宜吾不拘汝

五百美女皆得道迹發于无上正真道意求作沙门

圣众比丘僧皆言「不听此人大好若听为沙门罪人不少

长者闻五百美女發意亦甚欢喜长跪叉手白佛言「愿垂大慈听为沙门

五百女人解身璎珞珠宝散佛上及菩萨大弟子上化成宝盖其一宝盖下有一化佛「听为沙门

于是五百女人头发自然堕袈裟便著身以成沙门其女欢喜化成男子皆得阿惟越致五百沙门绕佛七匝头面礼佛足下并大弟子众报恩已欢喜和颜悦色叉手长跪白佛言「请问四事所疑若见听者乃敢發问

佛告五百沙门「自恣所问佛当为汝解释所疑

五百新沙门俱同一念白佛言「我等蒙佛重恩得过度出于死地还见四事人及鸟狩身神一等受形不同狩著甲戴角鸟角作啄我等何缘去女为男愿释所疑

佛告五百沙门「谛听内著心中狩所以著甲戴角皆由宿命种行致之前世为人时著木屐入寺舍讲堂及沙门房中死后入地狱烧地热如赤铁足到地皆燋燃痛不可言积数千万劫罪之未尽故使不死复入铁刃狱足行其上地生铁刃利如剃头刃人走其上断趺折骨亦积若干亿万劫罪竟从地狱中来复作著甲狩戴角者喜著步摇华树巾角持头觝触人死后入大鹫狱鹫立人两肩上嘴如铁锥人头發骨食脑积不可计劫乃复得出为戴角虫鸟所以著角嘴平生为人时喜口强辞传舌闘乱盲人死入铁钾狱狱鬼烧钾正赤以铄其舌复烧铁钩正赤钩有三刃利如铓狱鬼以钩断其舌复以利刃削其舌如缕舌适还生复以犁耕之复以烧铁杵刺其咽中罪过未尽故不死积不可计劫形竟得出为鸟以角为嘴若说君主师父其罪未殃堕五不请

佛言「汝所以于佛前去其女身为男子者惟昔定光佛之时国中有一梵志字弥兰博学多知国中儒学者皆师仰之梵志弥兰常将五百弟子以为左右常修梵行时适讲堂菩萨过之一一解释经中要事令五百人各得开解终日竟夜门徒皆悦菩萨舍之而去后日同时俱见锭光佛佛授菩萨决五百梵志亦發无上正真道意尔时受莂菩萨者我释迦文身是尔时弥兰者今长者优多罗身是尔时五百弟子者今汝五百沙门是虽修梵行恣态不除故受女身宿师相遭结解得成男子汝等五百人却后十六中劫当得作佛号宝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共同一字国名妙乐人民炽盛但有菩萨众无小道证佛住世十有六像法亦住十六中劫其时国中丰熟快乐难量

佛说是时三十万比丘得不退转四十亿菩萨得阿惟颜九十亿天人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八千清信士求作沙门佛即听为沙门十万凡士七万凡女前受五戒六十亿清信女皆得柔顺忍二十万比丘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二百万天人亦發无上正真道意

恐畏长者白佛言「我身更是千痛万毒已遍今欲远避之何等为五不请何等为十不救罪何等为五无竟愿佛加恩解说

佛告恐畏长者「受持勿忘五不请罪者恶意向佛破塔坏佛像盗三尊财闘乱比丘僧入师父罪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弟子不谨慎师为弟子除殃灭罪教去恶就善恩倍于亲百有余分然弟子不深解经律藏浊眼观其外动记师过若师有实事弟子悔过师为咒愿其过得除师无实弟子罪重师虽以佛故慈心疗救弟子天网以设不得赦三尊极尊度人无量而诬谤之父母生之膝下推燥湿慈感神祗血化为湩乳哺养育至其长大教诣师氏礼义成之其恩重天地而更背恩不奉父母君主仰授令人尊贵能使人贫贱能杀人活人而反不忠天下有三大难事何谓三大一曰众师二者父母三者君主王侯叹其善不得说其恶罪成不可救

恐畏长者白佛言「君主父母师友有过我欲谏之云何

「大善欲谏者自可谏君及父母耳虽尔当详审其事乃可谏有可谏者不可谏者已知得道者不论未得道者有二辈一者憙行来不畏禁戒数见犯法者亦当详审审谛乃可𢉝处窃谏三过不止当自引不直悔过而退不得转为他人说二者守戒畏死兢兢念道出入少尠不数犯禁是内外无过缺虽时有过失或欲戒或知人有过不得噵故深求佛意和拘舍罗度人是辈不可谏但当自责我曹弟子曰『弟子中谁有不如法者愿尊师当为我曹罪戾之人原除罪事』师曰『弟子尽来』即具香火师问弟子『卿戒净不』戒净者烧香礼佛

佛言「戒净忏悔而退戒不净者首过如事说师当教悔过过乃除灭不实守万劫罪不除是为五不请

「十不救罪一者贪无厌足二者婬无厌足三者嗔恚难谏晓四者愚痴所为无道难与共语语之正事反引邪事为喻不信正法五者嫉恶他人六者憎妒他人七者主求他人短不自见过八者禁固他使不得闻经行道布施为福九者不信罪福十者习恶不止是为十不救罪

「五无竟罪者一者杀生心口念杀受罪无竟二者贪利劫盗心贪意念受罪无竟三者婬嫉无厌受罪无竟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传舌相闘受罪无竟五者嗜酒贪味勃乱无礼受罪无竟是为五无竟罪

恐畏长者白佛言「人处世间甚为危险度世大难我甚忧怖唯有作沙门闭房自守不豫世虽不得道足免苦地我今年已妻儿累重情中恋恋生相弃复剧住家众罪日滋云何自度

佛告恐畏长者「汝乃能自忧度世道能减我忧何甚快汝今遇大福德值佛世尚复可可耳乃得复闻净度三昧福功德无以为喻十方须弥山段段解称量可知斤两铢十方各十万恒河沙佛刹海水可量知斛斗升合数其闻是尊经三昧欢喜奉行如法者其福尊无比是皆非凡人行如中事不失毛分者尊过十方天上世间德无能与等者莫忧行者得度虽不能出家作沙门居家亦可修道坚持五戒行九斋使如斋法斋日诣塔寺受斋荡涤六垢论讲道化求度世道自可得度何忧之有

恐畏长者白佛言「我所居处去王舍国五百里田既无塔寺亦无沙门佛行度人非一处住我翼从三十余人我年复或复小弱不能行远道者既到塔寺行斋一日妨废五日所得既少所损甚多目月久长于生死意久则疲厌堕落入恶道当云何

佛告恐畏长者「人身难得度身急事人来生时不手将妻子来也死去亦不将去我且非我何况妻子财且自忧身身自未度那何度他人自不能泅莫负他渡两死水中耳未能得度念妻子枯并不度求道身中急事也男女各自当尽心敬意不避勤苦乃可免自作自得与他人计日疑难也若彼聚落贤众不能起塔寺居沙门者当弃顽暗之群驰就贤者之众儿可度何况成人任戒八岁男十岁女可行千里各自有脚欲求不当疑难

恐畏长者白佛言「已解居聚落无佛弟子但有俗人我当从业移近善友塔寺我自得其福

阿难白佛言「是尊三昧度人乃尔众生之类有识之属莫不得度者尊巍巍诸经中最众行之首立道之元百福之王尊妙乃尔名为何经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是经名断诸苦本一名总持诸法门三昧又名净度三昧度诸天人民鬼神阿须伦下及三涂莫不度脱净诸情净三界故名净度过去诸佛皆奉行是净度三昧自致得佛现在诸佛从是三昧自致得佛当来诸佛亦当学是三昧从中得佛当奉行之阿难供养是三昧复当过于六度阿难是经从生死大难中拔度众生恩重不可量阿难当念报恩阿难讽诵说是经处魔皆愁毒剧如人一朝亡失妻子父母财产宝物身复在牢狱哭愁毒如是魔恒司便欲断是法当坚持之为魔得便阿难我灭度后当广为一切诸天人民布露演说令得度脱如我今阿难我周遍说法一人不度不舍去阿难我般泥洹后末世时人少有信佛奉行经戒倚法倚界难名设有奉法者皆言『是狂人』耳一日不作百日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门万万未有能乐戒究竟者也

阿难白佛言「人道难得已得为人复得闻佛经戒何故不精进

佛告阿难「有四辈弟子无本心故不精进何谓为一者家居贫苦受佛戒冀望富乐二者疾病来作佛弟子趣求一时利三者强教来受佛戒四者闻作佛弟子后脱地狱可得生天谓直一受戒后得所愿不知行之委曲是为四辈人愚痴不晓求后世济神离苦唯求目前利其人既不精进乍前乍却反为魔得便所向不偶谓呼受戒反得其殃不知自行违所致用无本心故

「复有四辈人能精进一者畏三恶道二者从人道中来三者从天上来四者从他方佛国来便能精进

「沙门亦有四辈无本心不承至法一者避世间苦作沙门二者避官役来作沙门三者不能得衣食来作沙门四者避病来作沙门无本心故不能精进亦不能免三苦

「复有四辈人作大精进一者念生老病死痛二者宿世沙门中来三者天上来四者他方佛国来乃能精进

「我般泥洹后千岁欲末若有沙门若清信士中有守戒精进如律行者此非凡人或是文殊师利或维摩诘或惠法大士𩙥陀和菩萨或弥勒辈现作沙门建立懈废之人清信士女中有能殷勤斋戒死死不缺犯者亦他方上士或罪谪来生阎浮提或因缘来生阎浮提亦非凡人也

阿难白佛言「弟子于阎浮提五烧五毒愁苦之世众雨之中奉行净度三昧一日一夜其福何所为喻

佛告阿难「若有菩萨起七宝塔满阎浮利作七宝讲堂一一堂上施设金银水精流离车渠马瑙珊瑚真珠作床床綩𫄧坐具遍诸床榻绘䌽华盖烧好杂香泽香供养百劫其福宁多不

阿难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活一人福倍多阿难不可为比活满四天下人不如自守一日福倍复倍相去甚远不可为譬喻人能于是五烧毒燃之中清净自守斋戒如法一日其福隆盛转身得度不久

阿难白佛言「若弟子中有精进如法者后自可度不须师耶

佛告阿难「弟子精进虽足免非师不度师为重任如人生无父母难名又无所寄属云何名字之

阿难白佛言「如佛言者世时弟子皆共更相放效不奉律行已为废尚不能自度何能度弟子

佛告阿难「人欲求度世道者当求明师譬如人欲渡当隐视船为可任用不足能到彼岸不船师为本船师不为新来也船完坚师本故师便可度无忧船有不牢师复新人如是者不可强度当观师戒行完不堪任我师不我行可师意不我中师弟子不师为有律行不师法难易耶我能堪任奉事师我为能持师戒不若观中师者当奉敬如事神明当护师意师为我曹故勤苦我曹亦不当于师有所爱惜当知师性所喜不喜语言不得触师讳伤师意师意微恨后成大罪慎之慎之是为求法

阿难白佛言「末世之用正化律行者少国中无持戒律止不作佛弟子不人身难得一尔当更劫数云何

佛告阿难「经法所到之处时时往往有持律行沙门出继佛种不绝中凡有若干亿万菩萨弟子若干亿万清信士女十方诸佛一日一夜各三时放道眼视诸天人民几许精进几许不精进几许为俗几许为道几许为恶几许为善佛尽知之五戒上至具戒入律行者十方佛悉皆称誉受作弟子不入律行者十方诸佛亦自不受是为弃人耳是故四部弟子当念精进昼夜各三时礼拜首虽不能日日三时礼拜莫失斋日勤修讲诵净度三昧信乐受持众垢渐少心明意净稍近泥洹若人布施万亿劫不如一日讽诵是三昧其德出彼福施万亿劫无懈倦想不如读是经一竟思惟解慧其德正直是经累汝阿难是经度人无量阿难是经中有大尊天与是经俱

尔时四天大王自与眷属俱白佛言「是经所在之处我自拥护持经之人

第二忉利天帝释与诸官属俱白佛言「若后有善男子善女人执持经卷者我自护是善男子善女人

盐天兜率不憍乐天化应声天梵天梵天梵辅上至不入慧天等皆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信乐执持是经卷者我自护是善男子善女人

诸天结愿已各作礼而还

佛告阿难「如是经卷所止之处当令有五清净一者枰阁令清净二者扫洒令清净三者香火供养令清净四者读是经当用鲜洁手巾五者斋戒清净无食荤辛是为五清净初闻是经者心意不坚魔憙乱欲断是经法读是经时若男子女人持异种不好语来闻善男子善女人耳者不当受当逆呵之『卿欲乱我意耳』受者魔已深入为魔得便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不久得闻法闻亦不能究竟以为魔得便以失善师意师与第子已有瑕师案法律行事沙门欲得情净无劳垢者一时一从则无尘劳久则生敬意以尽慢意以生两不得福俗人不知清信士女法清信士女不知沙弥法沙弥不知沙门法展转不相知行事不能承用法教者但种罪根俱堕恶道不如早解后可无对

佛说经竟诸天阿须伦鬼神龙王地狱官属国王臣民四辈弟子不可计菩萨众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净度三昧经卷第三

〔附〕《净度三昧经》的编纂与撰述

齐藤隆信

序言

北魏编集的《净度三昧经》(以下简称《净度经》)写卷现分散保存在中国英国俄国和日本此次通过录校该《净度经》之全貌得以呈现由此也就可以提出诸多问题诸如敦煌石室本与日本传承本第一卷卷末部分的不同与《提谓波利经》的关系昙曜与昙靖的交涉竺法护所译诸经之辞汇对本经的影响中国思想特別是道教的影响对当时民众佛教的思考及要求可与此对应的教团的佛教意识六朝汉语的语法等等虽说这部经典包含了如此众多的问题但此处仅拟考察《净度经》的编集者创作这一疑偽经时所使用的方法——编纂与撰述所谓「编纂」指引用已经翻译的佛典及现存的外典中的文字重新加以排列所谓「撰述」指作者撰写的表述自己独立见解的文字

编纂

对鸠摩罗什以后翻译出来的失译经典而言通过考察它受哪些译典的影响来确定其译者这是很困难的而疑偽经则可相当明确地查出其出现年代及其从特定译者译典中摘引的引文(即编纂)这不仅因为在辞汇语法方面有迹可寻还在于它往往整句整段地引用別的译典这是疑偽经编集者必定要做的工作可以这样说这不仅是《净度经》也是大多数疑偽经共同的特点

(一)从竺法护所译经典的引文

假设《净度经》是由北魏沙门统昙曜等组织撰述的则它可能出现在五世纪后半叶北魏于大延五年(439)统一中国大陆的北方后鸠摩罗什翻译的佛典自然也传到了平城但我们现在从《净度经》中看不到有鸠摩罗什所译经典的辞汇的影响相反可以看到很多在古译中出现的辞汇其中特別显著的是西晋竺法护(译经时间为西元266年~308年)使用的辞汇虽然也有相当多安世高以来使用的佛教用语或汉语辞汇但下面提出的这些例子只能归于竺法护

在此先列举《净度经》中与竺法护所译经典具有共同特征的例句

1.「世尊现变感动魔众尽一佛境界天地六返震动佛悉愍伤放白毫相光往而安之光明彻照三十三天下照十八地狱极佛境界疆场左右莫不欢喜寻光即到佛所」(《净度经》卷第一)

在竺法护译《月光童子经》中有大体相同的表现法「时世尊放大光明上照三十三天下彻十八地狱极佛境界

2.「贪为死径愚痴为泥涂没溺不得出嫉妒为罪本贪利为自衰老不止婬夙夜不学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八者为自欺身放逸入三涂百罪从心生」(《净度经》卷第一)

在竺法护所译《四自侵经》中有「夙夜不学老不止婬得财不施不受佛言是四出心还自侵身《净度经》列举了八种在五道中轮回不止的理由其中四种即《四自侵经》中所论述的还有四种是另加的

3.「有此八者为自欺身放逸入三涂百罪从心生心为泥洹君道在身中自心致之不从他人求何有难乎从他人得者尔乃为难心之出入往来无门周流游洋住止无处」(《净度经》卷第一)

上文之依据应为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三之「当作是观疾速成就真如泥不从他求自因心致从他人得乃为难耳由己勤获何所难乎

4.「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净度经》卷第二卷第三)

上述佛号中的「明行成为」「道法御」是竺法护译经的特征不过昙曜吉迦夜译经也有这种用法

5.「三润之法水洗心垢秽心净得度一切众生扰扰但诤咽唯不急之事万罪还自缠绕或相害伤忿怒成仇皆由贪生竞诤利欲群迷雷同不识道义老死日加常与罪对溺于五阴六衰侵漏三苦受罪无竟」(《净度经》卷地二)

上文与竺法护译《四自侵经》之「一切扰扰纭纭但诤咽喉唯不急之事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或相害伤忿怒成仇皆由贪生竞诤利欲群迷雷同不识道义之真俗偽之惑老死忽至」正相符合

6.「爱色增狱苦离色无忧患妻为两当子为扭械舍为牢狱财为系闭是四为地狱种无著乃解脱离爱则近道」(《净度经》卷第三)

上文与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一之「弃家牢狱铛扭械想著妻子而自系缚」相当

下面摘引若干与竺法护译经共同的辞汇

1.罗网「颠倒罗网」

佛典中提及「罗网」一般是指佛国土的庄严具捕鱼鸟之类的网有时喻为防止犯罪的法律但这里泛指烦恼系从捕获鱼鸟的罗网这一意义衍生指烦恼蛊惑并束缚身心有时亦指疑惑

2.含毒「平生为人时含毒嗔恚」(另两例略)

从毒蛇毒虫害人之事派生指危害他人的人与「嗔恚」为同义词

3.自用「心怀嫉妒憍慢自用」(另一例略)

意为听不进別人的意见傲慢自大

4.若干「域中凡有若干亿万菩萨弟子若干亿万清信士女」(另八例略)

该词在安世高译经中经常出现在现代「若干」一词意为数量较少但正如《阴持入经》之陈慧注称「其事多故曰若干也」古代将数量较多称为「若干」该词本来表示数目不定但佛典中几乎无例外地将它与大数接续使用如「无量若干」「若干亿万」

5.不起法忍「二十万比丘逮得无所从生法忍百万天人得不起法忍」(另一例略)

在《净度经》的上述例子中「不起法忍」与「无所从生法忍」似乎不同实际两者同义

6.道迹「二百清信女皆得道迹」(另五例略)

安世高以后将须陀洹译作「沟港」「道迹」竺法护的用例甚多

7.反复「但治恶逆无行无义不信三尊无反复」(另一例略)

指不返报双亲师尊的恩义亦写作「返复」「反复」在疑偽经中甚为常见

8.放心「行来至趣放心恣意」(另三例略)

放纵任性之义

9.独步「灭三界苦除五处籍独步无畏

无与伦比突出的意思

10.为~所见「为五道主所见录籍生死名不除

被动语法如又有「坐何等而见考治

11.我许「亲爱是身谓是我许

与「我所」「我所有」相同「许」「所」自古互用

12.更乐「为名色六入更乐痛痒思想生死识五阴六衰所误

亦译作「触」「细滑」「粗细」「细」「所更」「更」「所触」也作为动词表示「经历」「体验」等进而转讹为「情况」「生活」「存在」等

13.阿惟颜「坐中万菩萨皆得阿惟颜」(另二例略)

该词在竺法护译经中经常出现意为「一生补处」常写作「阿惟颜一生补处」有时亦作「阿惟越致」但《毗罗三昧经》卷下谓「王曰『阿惟越致与阿惟颜有异不』居士言『明有异也』」可见亦有其他解释

14.往来道「五道大王与眷属具足得往来道

与斯陀含道同

15.对「人生则有死对强健则有病对丁壮则有老对」(另十三例略)

意为恶报沮渠京声译《五无反复经》谓「人生受死物成有败善有善报恶有恶对可知「报」为善报「对」为恶报因此所谓「对」即为过去罪业之报

16.偶「财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入地狱」(另一例略)

此处之「偶」即「谐偶」「偶」为「如愿以偿」之意「谐」亦有「顺利地如愿以偿」之意

17.侵欺「五者持斋不完为自侵欺亡失大福」(另二例略)

《净度经》中的三个例子均作「自侵欺」竺法护译经则一般作「侵欺」「自侵」參见《四自侵经》

18.六情「荡涤六情之垢渐近清净」(另三例略)

安世高以来的古译时代将「六根」译作「六情」

19.正使「正使出家持十戒作沙弥亦不应共坐起饮食」(另四例略)

表示假设(让步)竺法护常用

20.五毒治之「其贼有罪王收捕著狱五毒治之」(另一例略)

《净度经》中又有「五毒治人」五毒意为五种毒药五种酷刑或刑具这里相当于后者

21.乃尔「善哉善哉忧念人民乃尔」(另二例略)

「如此」之意一般置于句末竺法护译经中多见如《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下「如来威圣道德之光不可称尽巍巍神妙乃如是也佛为法师圣尊无限神妙乃尔

22.逮得「二十万比丘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同义复合动词在《净度经》中接续在「逮」后面的同义词还有「逮获」「逮入」「逮致」「逮成」「逮及」意为「达成」「成就」「至」「得」

23细滑「为色细滑所误」(另二例略)

与「触」同參见「更乐」项竺法护喜欢用「细滑」

24.画瓶「内盛臭处外强文饰身如画瓶

将肮脏的人体比喻为鲜艳的彩瓶竺法护译《四自侵经》谓「身如画瓶内满不净臭处脓血犹如革囊这里的革囊意义相同

25.嘘天推步「随六情逐世荣名嘘天推步尊身重名虚偽无信

七寺本原文作「嘘夭稚步」据诸经校正「嘘天」源于《庄子齐物论》之「仰天而嘘」问题在于「雅步」「邪步」「推步」三者到底何者正确如为「雅步」则因竺法护《生经》中有「安详雅步举动不暴」就其文字看是一种褒义的用法如为「邪步」与上下文虽然相合但因诸本不同所以很难取舍如为「推步」则意为推算天象历法因《四不可得经》中有「不识天地表里所由」的说法则这里是也可能指愚人明明不知道天地形成的道理可为了追求世间的名誉硬去推求行星的运转无论如何从《净度经》中的「逐世荣名」及其它经典中的有关词句看这四个字应意为「企求名誉与地位贪求世间的称誉」

26.堪任「若又不堪任清净戒者不当自极强」(另二例略)

同义复合动词「堪」「任」都是担当的意思按照其能力或条件可以接受并实施某任或负担

27.笼戾「人从三恶处来生者为无反复笼戾难化那

双声词《一切经音义》卷六七释作「刚强难调伏」

28.世八事「舍世八事

动摇人心的世间八种事项即「八风」

29.狐疑「与共俱行恐人众观狐疑不决

意为象狐狸那样怀著疑心竺法护译经中常用且常与双声词「犹豫」并用

30.空无相愿「入八圣谛空无相愿死得泥洹

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竺法护为了缩略句型经常「无愿」中的「无」字省略

31.推燥居湿「父母生之膝下推燥居湿

指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即父母让孩子睡在干的地方自己却睡在孩子大小便弄湿的地方《后汉书》卷四五杨震传(永宁元年条)称「奉养圣躬虽有推燥居湿之勤前后赏惠」同书卷八一独行传谓「亲自哺养乳为生湩推燥居湿备尝艰勤」另昙曜吉迦夜译《杂宝藏经》作「推干去湿」

32.得便「受者魔已深入为魔得便」(另三例略)

「乘虚而入」「抓住」之意竺法护《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四「以为众魔及官属并邪外道之所得便常在罗网结疑中支娄迦谶开始有这样的用法在《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等传为安世高所译经典中亦较常见也写作「伺便」

33.建立「现作沙门建立懈废之人

竺法护常用辞汇在建造塔寺等建筑物以及成就禁戒功勋等场合亦用

(二)与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地狱品的对照

《净度经》卷第一所说的三十个地狱中从第二个到第十六个与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第三之「地狱品第十九」所说地狱的顺序辞汇内容都相对应第一个地狱及第十七个地狱到第二十三个地狱则与东晋昙无兰译《泥犁经》及《铁城泥犁经》中所说的八地狱的顺序内容对应各个经典中都有关于地狱的描写但只有上述三部经典与《净度经》的三十地狱相对应在此列出他们的对应关系

《净度经》之三十地狱
《泥犁经》及《修行道地经》之八大地狱
1.阿鼻摩诃泥黎
阿鼻摩(《泥犁经》一)
2.黑绳地狱
黑绳(《修行道地经》一)
3.铁臼狱
合会(《修行道地经》二)
4.合会狱
同上
5.太山狱
同上
6.火城狱
同上
7.剑树狱
铁叶(《修行道地经》三)
8.嚾吼狱
同上
9.八路狱
同上
10.刺树狱
同上
11.沸灰狱
同上
  无相当
沸灰(《修行道地经》四)
12.大啖狱
叫唤大叫唤(《修行道地经》五六)
13.大阿鼻狱
阿鼻摩诃(《修行道地经》七)
14.铁车狱
同上
15.铁火狱
同上
16.沸屎狱
沸屎(《修行道地经》八)
17.地烧狱
鸠延泥犁(《泥犁经》二)
18.弥离狱
弥离摩德泥犁(《泥犁经》三)
19.山石狱
崩罗多泥犁(《泥犁经》四)
20.多洹狱
阿夷波多洹泥犁(《泥犁经》五)
21.黎洹狱
阿喻惨波犁洹泥犁(《泥犁经》六)
22.飞虫狱
熟涉务泥犁(《泥犁经》七)
23.汤河狱
檀尼愈泥犁(《泥犁经》八)

如上所示《净度经》的编纂者显然摘引了竺法护译经的辞汇与文句那么为什么昙曜这一撰述集团受竺法护译经如此强大的影响呢这应该联系竺法护译经的流传及《净度经》与《提谓波利经》的关系来考察起码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竺法护译经涉及的范围广泛翻译的数量也是古代最多的他所翻译的大多为大乘的主要经典翻译活动至少长达40年以上(266年~308年)从传记可知他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拥有相当大规模的教团以此为基础从事译经写经事业因此他译的经典广泛弘通于南北以致僧祐这样说「凡一百四十九部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译写老不告倦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竺法护译出的经典名称中有「三昧」两字的很多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编纂者编纂《净度三昧经》时就是以竺法护所译诸经为模板作依据的

(三)其他经典外典

姚长寿在《净度三昧经与人天教》一文中指出《净度经》引用了不少后汉昙果康孟详所译《中本起经》及吴维祗难所译《法句经》特別是对《法句经》的引文值得注意另外萧登福在《敦煌写卷〈佛说净度三昧经〉所见的道教思想》论及被《净度经》采纳的道教思想

在此列举被姚文漏提的有关《法句经》的引文及从其他经典中摘引的文字

1.「老不止婬夙夜不学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八者为自欺身」(《净度经》卷第一)

如前所述该句引自《四自侵经》但《法句经》卷上也有「昼夜慢惰老不止婬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弊为自侵欺

2.「其罪未熟至其熟时自受其殃贞良现祸以宿福薄为故世罪所追遣逢宿怨对至不救福未熟至其德熟自受其福」(《净度经》卷第二)

《法句经》卷上有「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虐贞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为其依据

3.「不如独行独善无忧奚用伴为」(《净度经》卷第二)

《法句经》卷上有「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似为其依据

4.「心者心不见心有心不知心」(《净度经》卷第一)

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卷上行品第二有「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与上述引文「见」「知」互换但意义不变敦煌本《净度经》本句作「心者不见心有心不知心

5.「良药苦口以愈百病苦言逆耳以利身行」(《净度经》卷第二)

这是《净度经》劝诫守戒沙门的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忠言拂于耳耳明主听之」《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南王传》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另外《说苑正谏》《孔子家语》卷四《后汉书袁谭传》《吴志孙奋传》等也有类似的文字

6.「乃可处窃谏三过不止当自引」(《净度经》卷第三)

意为师如有过弟子应在避人处劝谏三次如仍然不听从方可引退《礼记曲礼下》谓「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又《礼记祭义》「父母有过谏而不逆」《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日者传》「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当父母恩师有过错时儿子或弟子应该秘密地劝谏三次不得违逆如劝谏无效才可以默默离开本经在这里体现的是在正义与恩义的夹缝中因儒家的敬上精神而产生的烦恼

7.「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净度经》卷第三)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肃侯十六年条有「肃侯游大陵出于鹿门大戊午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意为一天放松农业劳动一百天没饭吃《净度经》的引述意义略有不同下文再作论述

我们在上面考察了《净度经》的「编纂」疑偽经的作者当然要从事编纂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疑偽经编纂者周围存在著哪些典籍以及他们对哪些典籍感兴趣

关于撰述

(一)关于思想内容

关于这一点请參照中岛隆藏的《〈净度三昧经〉中的转迷开悟思想》大内文雄所撰《〈净度三昧经〉题解》及姚长寿的《〈净度三昧经〉与人天教》

本经的主要内容为劝导在家信徒持八王日与九斋(三斋与六斋)參拜寺塔其中贯穿了三十地狱说善恶报应说(详细叙述了现世有诸天神随时在身边守伺及减寿夺算来世生天或下地狱等)师事明师(「弟子精进虽足免难非明师不度」)批评出家僧人(「和上闲居但思美食好衣不知我曹官私百事不可谐活」)自度(「佛实不度人人自度耳」)等从而劝导在实践上应「斋日持戒」

(二)关于《净度经》三十地狱说之「撰述」

考察《净度经》编纂者怎样「撰述」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才反映了编纂者的编纂意图

《净度经》引用翻译典籍及非佛教典籍时既有原样照引也有改变文意将他们组织到完全不同的行文中通过这种变动——咀嚼或改篡——所形成的部分既相当于「撰述」在此仅就三十地狱说明如下四点

1.《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经》中各有八个地狱《净度经》的编纂者将上述八地狱(合计为十六地狱)细分配置为二十三地狱

2.《净度经》中一一明确记载了主宰地狱的狱主的名字(三十个地狱三十个王)而在《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经》中没有这些狱主的名字

3.《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经》中对地狱的详尽的描写在《净度经》中被简化但明确指出堕入这些地狱的原因(亦即生前的具体罪状)以说明因果关系

《净度经》对生前的罪状的论述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著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对地狱本身的描写它使那些不能反省自己罪恶的人通过这些论述(即具体的各种各样的堕入地狱之原因)瞻顾自己将来堕入地狱的前景在此存在著佛教的人性佛法的实践也从这里开始《净度经》的编纂者拟通过这些论述(这些具体的堕入地狱的原因是人的身心所犯的各种佛教所谓的罪恶亦即人间一切罪恶)让人们知道无论是谁身上都存在著某些类似的罪恶为了上述目的他们综合诸经中的地狱说描绘出自己的三十个地狱其实详细地叙述堕入地狱的原因这并非《净度经》所特有而是疑偽经的一般特征这是为了让人们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因而反复强调地狱及其相应的堕入地狱的原因由此制止人们滑向罪恶

4.《净度经》的三十地狱中第九第十五第十第十九第二十九等地狱都是在斋日不能认真持斋的人所堕之地但《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经》等经典中没有谈到斋日与持斋等事项

第九八路狱「坐斋日相使破坏法桥损众生强教人犯禁故致斯殃

第十五铁火狱「坐不持斋戒惑心持斋脚行以致斯殃

第十七地烧狱「坐入律戒不能忍坐数行来白衣舍斋日脚行来害众生所致

第十九山石狱「坐八王日不行道心虽念善足行游逸令六神飞扬天官所察以致斯殃

第二十九烧石狱「俱坐无戒食人信施食不持斋戒断绝人福以为己有之所致以致斯殃

前面提到《净度经》论述的要点是「斋日持戒」这一点在此也得到印证也就说《净度经》的作者从《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经》取材进行编纂时将《净度经》的中心意思——斋日持斋——编纂在其中这种迹象说明《净度经》编撰时不是按照藏经而是按照编纂者的编纂意图进行改订敷衍而这正是编纂疑偽经的意义之所在通过对疑偽经撰述部分的认真考察可以瞭解该经典的中心主张

关于典故

「六朝文」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其中之一是用典亦即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古圣贤的语言及经典史书中的名句从而加强权威性与说服力这既适合六朝文人的嗜好也反映一种尚古精神也就是说用典是当时知识份子的标准也是文章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他们没有注明这些典故的出处在现代如擅自借用別人的意见立即会招致责备古代自然完全不同这是无从比较的在此想指出上述这样的用典(等于「编纂」)并非六朝文的专利六朝时期的疑偽经也是这样这大概是因为疑偽经的编纂者与六朝的文人有著相同的意识所以也采用「用典」这一修辞法

首先就权威而言这里可以提出对译经辞汇的袭用例如沿用特定的翻译者所用的译经辞汇可以将该疑偽经装扮成翻译经典这里必须避免原封不动地引用非佛典的文章以免显露马脚不过如仅仅限于辞汇则没有问题因为翻译经典也大量使用中国的传统辞汇(特別是儒家与道家的用语)要取得翻译经典的权威必须要瞒混过经录编纂者的严厉的眼睛疑偽经取得这种权威后便可以作为真经被著录下来并能传之未来

其次就说服力而言用典的好处是只要借用古籍中的一句名言便可以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对于嗜好尚古的汉民族来说对读者也给予了充分的说服力所以用典是非常有效果的例如前面所说《史记》的「一日百作百日不食」叙述的是农业及能够带来收获的农耕这一现实问题《净度经》这样引用这句话

「阿难我般泥洹后未世时人少有信佛奉行经戒者倚法倚界难名设有奉法者皆言『是狂人』耳一日不作百日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门万万未有能乐戒究竟者也

上面这段话的背景是佛在向阿难托付流传佛法的重任时对佛灭后众生情况的一种叙述这与《史记》原话的背景完全不同与农耕毫无关系是从修道及其应得的果报的角度来说的与其说它针对现实问题不如说它是对未来众生的教训这一文句由于能够确切表达编纂者的意图于是作为名言从《史记》引入经中《净度经》从《法句经》及很多竺法护译经中引用的文句可以说大抵如此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疑偽经中的这些用典反映了编纂者作为知识份子的修养我认为由此可以说它明确地显示了这些典籍当时不是翻译经典恐怕编纂者本人从开始就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们大概是出于只有用典才是名文才有价值才能吸引众人注意并流传开来这种考虑吧无论如何应该说疑偽经中的典故是编纂者以值得引用的佛言为教理以古籍中的名言名句为教理的辅助材料交叉引用内典外典而形成的也就是说疑偽经的编纂者为了权威性与说服力而用典这样作为六朝文特征之一的典故与疑偽经中的用典(编纂)就其作者的意图而言是大体相同的今后有必要对疑偽经中的所有的用典(编纂)及撰述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终的结论将在调查后得出

接著想谈的是六朝文的用典是该文的装饰但疑偽经并非文学作品无意义的装饰反而有副作用翻译经典与疑偽经一般确用四六文来美化这大约是出于读诵的考虑但超过限度的装饰性翻译在当时就受到批评为正确传布佛陀的精神为目的而编纂的经典讨厌过分的装饰这一点在翻译经典及偽装翻译的疑偽经中是相同的所以疑偽经中所见到用典与六朝文中作为「装饰」的典故可能有若干不同

结束语

疑偽经并非从零开始它吸收某些翻译经典的结构辞汇甚而思想仿照翻译经典而撰成也就是说它一方面采用翻译经典的语文与结构(编纂)一方面组织进编撰者的编撰意图(撰述)而形成那无非就是折中印度与中国而形成的「编纂撰述经典」或「述作经典」这从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五之「新集疑经偽撰杂录第三」中所说的「或凭真以构偽或饰虚以乱实」可以得到证实前一句批评的是「编纂」后一句批评的是「撰述」它简洁地说明了疑偽经具有的特点《净度经》等众多疑偽经将翻译经典及外典的文章辞汇思想按照编撰者的意图进行剪裁在此基础上表述自己独特的观点这种假装成翻译经典的典籍自然有著隐蔽其疑偽经性质的效果也就很可能被当作翻译经典而永久流传

(方广锠译)


校注

「犷」底本作「穬」据文意改 「邪」底本作「耶」据文意改 「为」斯己本从此起 「弱」斯己本无 「病」底本作「痛」据斯己本改 「强」斯己本作「彊」 「者」斯己本无 「者」斯己本无 「当」斯己本无 「仰」底本作「仰仰」据斯己本删 「干」底本作「于」据斯己本改 「亦」斯己本作「亦不」 「侍」斯己本作「持」 「贵」底本作「遗」据文意改 「以」斯己本作「以为」 「净」斯己本作「清」 「极」斯己本无 「垢」斯己本作「浴」 「反溺」斯己本作「溺反」 「强」斯己本作「彊」 「共」斯己本作「与共」 「其罪同等」斯己本作「罪同一等」 「慎」底本作「烦」据斯己本改 「训教」斯己本作「教训」 「为后生者深垂恩」斯己本作「后坐恩深」 「礼」斯己本作「化」 「德」斯己本无 「四等四谛」斯己本作「四谛四等」 「免」斯己本作「勉」 「等」斯己本无 「佛」斯己本无 「持」斯己本无 「戒」斯己本无 「而」斯己本无 「戒」底本作「我」据斯己本改 「亦」底本无据斯己本补 「我亦人」底本无据斯己本补 「也」斯己本作「为」 「而」斯己本无 「护」斯己本作「守护」 「其人」斯己本无 「不可」斯己本作「叵」 「之」斯己本无 「久」斯己本无 「善」底本无据斯己本补 「生」底本无据斯己本补 「犷」底本作「穬」据文意改 「嫉」底本作「疾」据斯己本改 「证」疑为「谮」之误 「欲」斯己本作「欲得」 「又」斯己本无 「持」斯己本作「行」 「戒」斯己本无 「顺」底本作「烦」据斯己本改 「我心中」斯己本作「我心中我心中」 「但」斯己本作「恒」 「之」斯己本无 「耶」斯己本作「那」 「妨」斯己本无 「废」底本作「發」据斯己本改 「百」斯己本作「百有」 「吾」斯己本无 「耶」斯己本无 「尔」斯己本作「尔者」 「也」斯己本无 「门」俄甲本自此起 「何」斯己本俄甲本作「何以」 「乎」底本作「于」斯己本俄甲本无据文意改 「中」斯己本无 「梨」斯己本俄甲本作「犁」 「白」底本作「曰」据斯己本改 「梨中」斯己本俄甲本作「犁」 「不」斯己本作「不自知从泥犁来出」 「当」斯己本俄甲本作「当复」 「梨」斯己本俄甲本作「犁」 「时」斯己本无 「宿命」斯己本作「命宿」 「知」底本作「如」据斯己本改 「命」斯己本俄甲本作「今」 「恋」底本作「变」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曹」俄甲本作「遭」 「适」斯己本俄甲本作「这」 「道」底本作「坐」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曹」俄甲本坐「遭」 「私」底本作「和」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發调」斯己本俄甲本作「调發」 「差」俄甲本作「著」 「为」底本无据斯己本俄甲本补 「使」斯己本俄甲本作「度」 「可」斯己本俄甲本作「不可」 「当弃」斯己本俄甲本无 「今交」斯己本俄甲本作「交今」 「也」斯己本俄甲本无 「凡布」底本作「布凡」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福」俄甲本作「法」 「人辈」斯己本俄甲本作「辈人」 「用」斯己本俄甲本无 「贪」斯己本俄甲本作「急」 「五」俄甲本作「吾」 「在」斯己本俄甲本作「留」 「之」斯己本俄甲本无 「诸」斯己本俄甲本作「众」 「已」底本作「以」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戒」斯己本俄甲本作「五戒」 「斋」斯己本俄甲本无 「常」斯己本俄甲本无 「师」斯己本俄甲本无 「之」斯己本俄甲本无 「苦处」斯己本俄甲本作「恶道」 「囚」底本作「因」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囚」底本作「因」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自」斯己本作「即」 「囚黠」底本作「因点」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余」斯己本俄甲本作「除」 「待」底本作「侍」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净」底本作「藏」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烦劳」斯己本俄甲本作「劳烦」 「德」斯己本俄甲本无 「乎」底本斯己本作「于」据俄甲本改 「也」斯己本俄甲本无 「我自」底本作「自我」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忆」俄甲本作「亿」 「时」斯己本俄甲本无 「人」俄甲本作「世」 「趣」斯己本俄甲本作「趣而众生趣」 「欲」斯己本俄甲本作「六欲」 「捕数」底本作「数捕」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欢」斯己本俄甲本作「一欢」 「多种少秋收」斯己本无俄甲本作「便」 「也」斯己本俄甲本无 「欲」斯己本作「欲求」 「未」底本作「朱」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益」斯己本俄甲本作「益用」 「欢」疑为「叹」之误 「失」斯己本俄甲本无 「何谓」斯己本作「如何」俄甲本作「何如」 「为」斯己本俄甲本无 「证」疑为「谮」之误 「也」斯己本俄甲本无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斯己本作「称记苦乐利衰毁誉」「利」俄甲本作「种」 「道」斯己本俄甲本无 「丘」底本作「皆」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摩诃」斯己本俄甲本无 「同」斯己本作「同时」 「净」斯己本俄甲本作「以净」 「向本无净」斯己本作「本无本净」俄甲本不清似同斯己本 「大」底本作「本」据斯己本改 「天」斯己本俄甲本作「诸天」 「大」斯己本无 「待」底本作「侍」据斯己本改 「客」底本作「状」据斯己本俄甲本改 「以」斯己本俄甲本作「拔以」 「娱」斯己本不清 「欲」俄甲本至此止 「共」斯己本无 「人众」斯己本作「众人」 「佛力感致」斯己本作「佛威力不致」 「耀」斯己本作「曜」 「人」底本无据斯己本补 「尚」底本作「上」据斯己本补 「音」斯己本作「意」 「除」斯己本无 「香味」斯己本无 「告」斯己本作「言」 「信」斯己本作「佛言」 「婬奔」斯己本作「本望」 「听」斯己本作「聪」 「哉」底本作「或」据斯己本改 「锥」斯己本作「谁」 「而」斯己本无 「庶」斯己本无 「之」斯己本无 「衣」斯己本作「面」 「正」底本作「政」据斯己本改 「立行巧步」斯己本作「巧步行」 「工」斯己本作「功」 「意」底本作「因」据斯己本改 「正」底本斯己本作「政」据文意改 「合」斯己本作「令」 「上」斯己本作「生」 「以何」斯己本作「何以」 「谓」底本作「识」据斯己本改 「秽」底本无据斯己本补 「车」底本作「事」据斯己本补 「帷」北戊本从此起 「不」斯己本北戊本无 「也」斯己本北戊本无 「谓」斯己本北戊本作「谓能」 「八」斯己本北戊本作「八贤」 「相」底本作「想」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而」斯己本北戊本无 「得」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为」斯己本北戊本作「谓」 「女」斯己本北戊本作「美女」 「人」斯己本北戊本无 「人」斯己本北戊本无 「佛化作大城宫殿」斯己本北戊本作「大城宫殿佛化作」 「众通」底本作「通众」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至」斯己本北戊本作「前至」 「讫」底本作「说」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即诣坐次而坐」底本作「就坐」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是」斯己本北戊本无 「惑」底本斯己本北戊本坐「或」据文意改 「者」斯己本北戊本无 「肉」斯己本北戊本作「皮」 「蔽」底本斯己本北戊本作「弊」据文意改 「汙」北戊本作「污」 「汙露」斯己本北戊本无 「餝」斯己本北戊本作「文餝」 「耳目」斯己本北戊本作「目耳」 「受」底本作「爱」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汙」北戊本作「污」 「媚」斯己本北戊本作「眉」 「灭」斯己本北戊本作「减」 「锒」底本作「狼」斯己本北戊本作「两」据文意改 「杻」底本作「汁」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四为」底本作「为四」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脱」斯己本北戊本无 「增」斯己本北戊本作「则增」 「缠」斯己本北戊本作「缠缚」 「司」北戊本作「恩」 「举一」斯己本北戊本作「一举」 「脚」底本作「却」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对」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爱欲」斯己本北戊本作「欲爱」 「得长」斯己本北戊本作「长得」 「五」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缚」斯己本北戊本作「结」 「已」底本作「以」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于」斯己本北戊本无 「言」斯己本北戊本无 「听」斯己本北戊本无 「女」斯己本北戊本作「美女」 「上」斯己本北戊本无 「皆」斯己本北戊本作「佛皆」 「成」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已」斯己本北戊本作「以」 「今」底本作「合」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鸟角」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喜」斯己本北戊本作「好」 「屐」底本作「跛」斯己本北戊本作「跂」据文意改 「中」斯己本北戊本无 「其」斯己本北戊本无 「燋然」斯己本北戊本作「焦烧」 「毒」斯己本北戊本无 「死」斯己本北戊本无 「足行其上」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趺」斯己本北戊本作「足」 「干」底本作「于」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来」斯己本北戊本作「来出」 「嘴如铁锥」斯己本北戊本作「喙如铁嘴」 「啄」斯己本北戊本作「湪」 「嘴」斯己本北戊本作「啄」 「宽」底本作「宣」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乱」斯己本北戊本作「两」 「人」斯己本北戊本无 「钾」斯己本北戊本作「铁钾」 「铄」斯己本北戊本作「落」 「铓」斯己本北戊本作「芒」 「钩钩」斯己本作「拘拘」 「削」斯己本北戊本作「[打-丁+走] 「细」斯己本北戊本作「细切」 「适」斯己本北戊本作「这」 「以」底本作「如」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过」底本作「故」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嘴」斯己本北戊本作「啄」 「汝」斯己本北戊本无 「其女身为男子者」斯己本北戊本作「女为男女者」 「惟昔」底本作「惜」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知」斯己本北戊本作「智」 「适」斯己本北戊本作「这」 「堂」斯己本北戊本作「会」 「一一」斯己本作「壹壹」 「悦」斯己本北戊本作「脱」 「锭」斯己本北戊本作「定」 「今」斯己本北戊本无 「是」斯己本北戊本作「是也」 「身」斯己本北戊本作「形」 「得」斯己本北戊本作「乃」 「却」底本作「劫」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手」斯己本北戊本作「首」 「其」斯己本北戊本无 「十有六」斯己本北戊本作「十六中」 「住」斯己本北戊本无 「请」斯己本作「倩」 「为」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为五无竟」底本作「五无意」斯己本北戊本作「为不不竟」据文意改 「忘」斯己本作「忘也」北戊本作「妄也」 「请」斯己本作「倩」 「财」斯己本北戊本无 「证」疑为「谮」之误 「深解」斯己本北戊本作「入深」 「无实」斯己本作「实无」 「罪重」斯己本北戊本作「得罪」 「疗救」底本作「厚敛」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天网」斯己本北戊本作「摸罔」 「生」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燥」底本作「操」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居」底本作「席」斯己本北戊本作「攮荐」据文意改 「更」斯己本北戊本作「反」 「奉」斯己本北戊本作「孝」 「仰授」斯己本北戊本作「为卬之」 「能」斯己本北戊本作「王能」 「曰」斯己本北戊本作「者」 「王侯」斯己本北戊本无 「得」斯己本作「虽得」北戊本作「唯」 「得」斯己本北戊本作「可」 「佛」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大」斯己本北戊本无 「谏」底本作「谦」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师」斯己本北戊本作「师友」 「𢉝」底本斯己本作「㾯」据北戊本改 「死」斯己本北戊本作「罪」 「少尠」斯己本北戊本作「尠少」 「如」斯己本北戊本作「知」 「外」斯己本北戊本无 「时」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诫」 「噵」斯己本作「道」 「沤」斯己本北戊本作「欧」 「曹」北戊本作「遭」 「弟子曰」底本斯己本北戊本无据文意补 「曹」斯己本北戊本作「曹多」 「来」北戊本作「未」 「佛」斯己本北戊本无 「守」斯己本北戊本无 「请」斯己本作「倩」 「罪」斯己本北戊本作「罪者」 「邪」底本斯己本北戊本作「耶」据文意改 「憎」斯己本北戊本作「增」 「他」斯己本北戊本无 「他」斯己本北戊本无 「勃」斯己本北戊本作「悖」 「罪」斯己本北戊本作「罪也」 「作」斯己本北戊本作「行作」 「世」斯己本北戊本作「外」 「免」斯己本北戊本作「勉」 「已」斯己本北戊本无 「这」斯己本北戊本无 「遇」底本作「过」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德」斯己本北戊本无 「遭」斯己本北戊本作「得遭」 「得复」斯己本北戊本作「复得」 「其」底本作「甚」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铢」底本作「诛」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十万」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河」斯己本北戊本无 「经」斯己本北戊本无 「凡」斯己本北戊本作「凡夫」 「汝」斯己本北戊本作「如」 「寺」斯己本北戊本作「庙」 「度」斯己本北戊本作「后」 「有」斯己本北戊本作「不度」 「远」底本作「近」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非」斯己本北戊本作「不」 「翼」斯己本北戊本作「食」 「复」斯己本北戊本作「忧」 「行」斯己本北戊本无 「死意」斯己本作「意死」 「续」底本作「俗」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不」斯己本北戊本作「不可」 「且」斯己本作「但」 「财」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渡」斯己本北戊本作「入水」 「耳」斯己本北戊本无 「自」底本作「目」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恋」底本作「变」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也」斯己本北戊本无 「免」斯己本北戊本作「勉」 「不」北戊本作「不不」 「也」斯己本北戊本无 「众」斯己本北戊本作「者」 「起」北戊本作「越」 「寺」斯己本北戊本无 「孩」底本斯己本北戊本作「咳」据文意改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诫」 「求」斯己本北戊本无 「度」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当」斯己本北戊本作「当自」 「落」斯己本北戊本无 「巍巍」底本作「魏魏」据斯己本改 「元」底本作「无」据文意改 「持」斯己本北戊本作「行」 「伦」底本作「论」斯己本北戊本作「轮」据文意改 「情」底本作「清」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界」斯己本作「昧」 「之」斯己本北戊本无 「人」斯己本北戊本作「一人」 「号」底本作「咢」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恒」底本作「但」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勿」斯己本作「物」 「今」底本作「令」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日」斯己本北戊本无 「终」北戊本作「终终」 「信佛」斯己本北戊本无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诫」 「倚」斯己本北戊本作「伎」 「是」斯己本北戊本作「此」 「日」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诫」 「也」斯己本北戊本无 「得」斯己本北戊本作「复」 「佛」斯己本作「法」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诫」 「为」斯己本北戊本无 「来」斯己本作「未」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诫」 「佛」底本作「佛佛」据斯己本北戊本删 「一」斯己本北戊本无 「教」斯己本北戊本作「效」 「来受佛戒」斯己本北戊本无 「戒」北戊本作「诫」 「为」斯己本北戊本无 「济」北戊本作「祭」 「利」斯己本北戊本作「事」 「呼」底本作「吁更」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者」底本作「者从」斯己本北戊本删 「来」北戊本作「未」 「免」斯己本北戊本作「勉」 「辈」斯己本北戊本作「种」 「作」斯己本北戊本作「作沙门」 「般」斯己本北戊本无 「千」底本作「十」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末」底本作「未」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戒者」 「菩萨」斯己本北戊本无 「辈」斯己本北戊本无 「示」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门」斯己本北戊本作「门欲」 「废」底本作「發」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缺」底本作「诀」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提」底本作「利」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提」底本作「利」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也」斯己本北戊本无 「提」底本斯己本北戊本作「利」据文意改 「愁苦」斯己本北戊本作「燃」 「瑚」底本作「故」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珠」底本作「朱」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床」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榻」斯己本北戊本作「塔」 「捣」底本作「揭」据文意改 「泽香捣香」斯己本北戊本无 「如」底本作「知」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可度」斯己本北戊本作「得度可」 「耶」斯己本北戊本无 「免」斯己本北戊本作「勉」 「名」底本作「性」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之」斯己本北戊本作「之耶」 「末」底本作「未」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废」底本作「發」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度」北戊本无 「人」斯己本北戊本无 「渡」斯己本北戊本作「度」 「任」斯己本作「住」 「不」斯己本北戊本无 「也」斯己本北戊本无 「有」斯己本北戊本作「又」 「人」斯己本北戊本作「来」 「为」斯己本北戊本无 「耶」斯己本北戊本无 「师」斯己本北戊本无 「明」斯己本北戊本无 「性」斯己本北戊本作「姓」 「言」斯己本北戊本无 「恨」斯己本北戊本作「限」 「之」斯己本北戊本无 「不」斯己本北戊本作「常不」 「律」斯己本北戊本无 「可」斯己本作「为可」 「不」斯己本北戊本作「不也」 「行」斯己本北戊本无 「域」底本作「城」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干」底本北戊本作「于」据斯己本改 「干」底本北戊本作「于」据斯己本改 「普」斯己本北戊本作「覆」 「精进」底本作「不行戒」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尽知之」斯己本作「知尽」北戊本作「尽知」 「从」底本作「后」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悉」斯己本北戊本无 「诸」斯己本北戊本无 「首」底本作「道」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讲诵」斯己本北戊本作「诵讲」 「净」斯己本北戊本作「解」 「福」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劫心」底本作「心劫」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竟」底本作「意」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惟」北戊本作「义」 「直」北戊本作「停」 「解慧其德正直等是经累汝阿难是经度人」斯己本作「议」 「天」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眷」斯己本作「官」 「释」底本作「精」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率」底本作「术」据斯己本改 「憍」底本作「骄」据斯己本改 「大」底本作「人」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辅」底本作「转」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如」斯己本北戊本无 「止」斯己本北戊本作「至」 「洒」底本作「丽」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鲜」底本北戊本作「仙」据斯己本改 「荤辛」底本斯己本作「勋新」北戊本作「勋辛」据文意改 「五」斯己本北戊本无 「法读是经时」斯己本北戊本无 「若」斯己本北戊本作「善」 「已」斯己本北戊本作「以」 「为魔」底本作「魔为」据斯己本北戊本改 「不」底本无据斯己本北戊本补 「已」斯己本北戊本作「以」 「瑕」斯己本北戊本作「缺瑕」 「律」斯己本北戊本无 「生」斯己本无 「如」斯己本作「知」 「伦」斯己本北戊本作「轮」 「净度三昧经」底本作「净度经」斯己本作「佛说净度三昧经」 「卷第三」斯己本北戊本作「卷下」底本尾题下有题记「治承三年己亥八月七日清水寺书毕以法胜寺本一校了永艺之 參见本书所载的大内文雄撰《净度三昧经》整理本「题解」 昙靖偽经《提谓波利经》的作者 本稿将从现成典籍中摘引称作「编纂」将加入自己的解释称作「撰述」将从事这种作业的人称作「编集者」參见拙稿《中国述作经典中三昧的语义》载《佛教大学总合研究所纪要》第5号1998年日本京都 昙曜于和平年间(460~465年)任沙门统(參见《高僧传》卷第一昙曜传)另一方面《历代三宝纪》卷第三卷第九所著录的一卷本《净度三昧经》撰述于和平三年(462) 详见拙稿《〈净度三昧经〉与竺法护译经》载《佛教大学总合研究所纪要》第4号1997年日本京都 《大正藏》第14卷第816页中 《大正藏》第17卷第538页上 《大正藏》第15卷第198页下 但早在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大正藏》第3卷第472页中)及支谦译《斋经》(《大正藏》第1卷第911页中)《佛开解梵志阿𩙥经》(《大正藏》第12卷第263页中)中已可见到用例 《大正藏》第17卷第538页上【藏外】~中 《大正藏》第3卷第70页中 支谦译《梵网六十二见经》(《大正藏》第1卷第270页下)中称鱼无法从鱼网中脱出人无法从罗网(六十二见)中脱出 《大正藏》第33卷第17页上 《大正藏》第17卷第573页上 《大正藏》第17卷第799页上【藏外】~下 《大正藏》第17卷第538页上 《生经》「放恣情欲嘘天雅步不以孝顺」(《大正藏》第3卷第97页上)《四自侵经》「苟见邪婬投身爱狱自谓无忧高胜无上虚天邪步广视裂目」(《大正藏》第17卷第539页上)但宋本宫内厅本作「虚天雅步」元本明本作「虚天推步」《四不可得经》「讥谤圣道以邪无双嘘天推步慕于世荣不识天地表里所由」(《大正藏》第17卷第706页下)但《法苑珠林》卷六九所引《四不可得经》作「嘘天独步」(《大正藏》第53卷第813页下)《法灭尽经》「贡高求名嘘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大正藏》第12卷第1119页上)但《法苑珠林》卷九八所引《法灭尽经》作「虚无雅步」(《大正藏》第53卷第1011页下)《释迦谱》卷五所引《法灭尽经》作「嘘天雅步」(《大正藏》第50卷第84页上)而宋明本《释迦谱》所引则作「嘘天推步」《小法灭尽经》「贡高求名嘘天雅步以为劳冀望人供养」(《大正藏》第85卷第1359页上) 《大正藏》第3卷第104页上 參见《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671页 《大正藏》第4卷第455页下 《大正藏》第15卷第506页下 因《铁城泥犁经》与《泥犁经》所说相同故不再列出 竺法护译经154部309卷而鸠摩罗什译经35部294卷 「偽往告急求钱二十万」(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竺法护传《大正藏》第55卷第97~98页 「僧徒千数咸来宗奉」(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竺法护传《大正藏》第55卷第97~98页 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竺法护传《大正藏》第55卷第97~98页 大南龙升《三昧经典の译出と受容(1)竺法护译出经を中心として》载《佛教文化研究》第21号1975年日本京都 收入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丛书第二卷《中国撰述经典(其之二)》大东出版社1996年日本东京 收入《全国敦煌学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台湾 《大正藏》第4卷第559页中 《大正藏》第4卷第564页下 《大正藏》第4卷第559页下 《大正藏》第13卷第906页上 收入秋月观映所编的《道教と中国文化》平河出版社1987年日本东京 《净度经》的三十地狱中下余的七地狱出处不明 论述这个问题的早期著作有高本汉著鱼返善雄译《支那语言学概论》第六章文求堂1937年日本东京最近的著作则有福井佳夫著《六朝美文学序说》汲古书院1998年日本东京 參见西田登七郎著《六朝译经语法の一端增一阿含经を中心として》载《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14号1965年 关于翻译论请參见丘山新《汉译佛典汉字文化圈翻译文化论》载《东社会佛教文化》春秋社1996年日本东京关于文体语汇论等请參见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1993年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辞汇的發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颜洽茂《佛教语言阐述中古佛经辞汇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论语述而》谓「述而不作」意为「仅传述先贤的教诲(编纂)而不随意發表自己的观点(撰述)」
[A1] CBETA 按古译五蕴分別为痛痒思想生死此处之「生死识」疑笔误应作「生死识」(ZW07n0063_p0244a07-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净度三昧经(卷3)
关闭
净度三昧经(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