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三章

§03 经文

正文〔§03.01.〕~〔§03.11.〕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03.01.〕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03.02.〕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03.03.〕不求余物唯求佛法作』〔§03.04.〕

「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未堪作佛法』〔§03.05.〕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03.06.〕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03.07.〕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便不言〔§03.08.〕遂發遣惠能令随众作务〔§03.09.〕时有一行者遂差惠能于碓坊〔§03.10.〕踏碓八个余月〔§03.11.〕

校记并诸家录校复议

§03.01.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

§03.02. 汝今向吾边(1)复求何物

(1)「边」斯本敦博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均作「边」潘本《敦煌坛经校记》亦同但《敦煌坛经新书》夺「边」字

复议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为正潘本夺「边」字不妥

§03.03.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1)南人新(2)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

(1)「岭」斯本作「领」据敦博本改

孟本潘本据敦博本校作「岭」认为敦煌俗写「岭」作「领」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岭」

复议据《辞海》「『领』通『岭』《汉书严助传》『舆轿尔隃(逾)领』」但《汉语大字典》举元周伯琦《六书正偽梗韵》称「领山之高者曰领取其象形也別作岭

孟本潘本为正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2)「新」敦博本斯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均作「新」黄本出校谓斯本作「蕲」

复议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为正黄本辨字有误不妥

§03.04. 不求余物唯求佛法作(1)

(1)「唯求佛法作」敦博本斯本同

孟本据石井修道本校改作「唯求作佛法」周本理校作「唯求作佛」李申本照录作「唯求佛法作」李富华本径改作「唯求作佛法」杨本中岛本理校作「唯求作佛法」潘本据兴圣寺本校改作「唯求作佛」邓辽本据敦煌本《神会语录》惠昕本校改作「唯求作佛」黄本据惠昕本兴圣(复议者按黄本照抄潘本误「圣」作「善」下同不注)寺本与《神会语录》校改作「唯求作佛」

复议此句敦博本斯本文字一致且「作」就是「实行」的意思实行佛法学习佛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成佛此为当时口语且语义可通故可不改

李申本为正孟本潘本邓辽本黄本依据非敦煌系资料(《神会语录》除外)作校改不妥周本杨本中岛本此处之理校不妥李富华本径改尤为不妥

§03.05. 「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1)南人又是獦獠(2)若未堪作佛法(3)

(1)「岭」斯本作「领」据敦博本改

孟本潘本据敦博本校作「岭」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岭」

复议孟本潘本为正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2)「獦獠」敦博本斯本同

孟本径改作「猲獠」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均作「獦獠」黄本谓依据潘重规的考证校改为「猎獠」

复议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为正孟本径改且误尤为不妥黄本校改有误不妥

(3)「若未堪作佛法」斯本作「若为堪作佛」敦博本原文作「若为堪作佛法」但「为」旁有两点表示删除又加注「未」表示改为「未」故据敦博本校改作「若未堪作佛法」

孟本李富华本潘本中岛本径录作「若为堪作佛」周本杨本邓辽本黄本据斯本校改作「若为堪作佛」李申本据敦博本录作「若未为堪作佛法」出校说明斯本没有「未」「法」两字

复议孟本李富华本潘本中岛本失校且录文有误尤为不妥周本据斯本校改而误不妥李申本辨字有误不妥杨本邓辽本辨字有误且据斯本校改而误尤为不妥黄本据斯本惠昕本校改而误不妥

杨本附编(二)《〈坛经〉敦博本的学术价值探讨》引用这段文字时作「若未为堪作佛法」(參见杨本第243页)杨本录文同书论文中引文自相矛盾不妥

§03.06.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1)即无南北〔§03.06.〕

(1)「性」斯本作「姓」据敦博本改

孟本潘本据敦博本校作「性」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性」

复议孟本潘本为正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03.07.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1)有何差別

(1)「性」敦博本斯本皆作「姓」据文意改

孟本潘本谓据敦博本改作「性」周本杨本中岛本黄本理校作「性」李申本李富华本径录作「性」邓辽本据惠昕本校改作「性」

复议周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为正孟本潘本辨字有误不妥李申本李富华径改不妥

§03.08. 「大师欲更共议(1)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便(2)不言

(1)「议」敦博本斯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中岛本照录作「议」邓辽本据惠昕等三本改作「语」黄本据邓荣本及惠昕等三本改作「语」

复议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中岛本为正邓辽本黄本据惠昕等三本校改敦煌本且错不妥

(2)「便」斯本无据敦博本补

「更便不言」孟本潘本作「更不言」不出校周本參斯本校作「便不言」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中岛本作「更便不言」不出校邓辽本黄本理校作「便不言」

复议敦博本语意虽似「重叠」但可通以保留原貌为佳作「便不言」「更不言」亦可通

周本为正孟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03.09. 遂發遣惠能令随众作务

§03.10. 时有一行者遂差(1)惠能于碓坊

(1)「差」敦博本作「著」据斯本改

孟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据斯本校作「差」周本李申本据敦博本校作「著」李富华本径作「差」中岛本径作「著」

复议「差」「著」此处可通

孟本周本李申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为正李富华本中岛本失校不妥

§03.11. 踏碓八个余月

注释

獦獠——传统有多种解释黄本归纳为四种1.丁福保认为是「对以携犬行猎为生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2.潘重规认为「『獦』是『猎』的俗写『獠』是蛮夷之人居山傍水多以渔猎为生」3.蒙默认为「『猎獠』当为『仡佬』的异写不当读为『猎獠』『獦』衹是借其音獦而已」4.张新民综合了潘蒙之说认为「『獦獠』仍当读作『猎獠』殆指『猎头獠人』而非『打猎獠人』」(黄本第11页)

梅挺秀最近主张此词至今仍存粤语指讲话的不同口音北方人说南方人为「獦獠」广东人也说其他语系的人「獦獠」常用来指不太好懂的语言

唐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十二载京城传说南蛮在西蜀驱掠五万余人音乐伎巧无不荡尽但经他调查蛮兵共掠九千人除了少数人外「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其八千九百余人皆是黎雅州百姓半杂獦獠

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卷六「产麒麟」条载某女崔氏梦一人自称山神「牵一五色兽逼其裙下既惊且窹因而有孕焉」「故该孩子的小名叫「獦獠儿」后来一个和尚见到此子「怪来近日贫道所居之山气色稍微其山之神孕夷于此此子麒麟之精也

宋米芾寄薛绍彭诗云「怀素獦獠小解事」怀素书法家长沙(湖南)人情性疏放不拘细行最嗜饮酒

从上述唐五代北宋资料看「獦獠」并非形容人的难懂口音而是对文化程度不高不太开化的人的一种贬称也用于北人对南人的贬称

佛性——亦称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实相等随义立名假名很多此处指众生内在本具的成佛可能性佛教各宗派对佛性的理论略有差异禅宗认为一切众生均有佛性

作务——寺院内的劳作劳动

行者——一般泛指修行佛道者此处指禅宗寺院中未出家而住于寺内从事杂务者一般不剃发亦有携家带眷者但需持五戒

碓坊——「碓」利用杠杆原理做成的舂谷的设备安置「碓」的房子称为「碓坊」人力舂谷名为「踏碓」用水作动力则为「水碓」

分段标点复议

(一)分段

诸本对第三章共有二种分段法

1.孟本潘本中岛本衹分作一段

2.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黄本均按照对话与结尾分作五段

此段叙述的是弘忍与惠能初次见面的情况由二者的两番对话和一个结尾构成孟本潘本中岛本衹分一段未能显示不同的意群故同意按照对话及结尾分为五段

(二)分句及标点

诸家分句均无破句等重大问题故虽有差异均属语感问题但具体分析亦有处理细腻与粗疏之分

〔§03.01.〕~〔§03.04.〕

这四句是弘忍与惠能初见面时的第一通对话周本李申本将弘忍问话处理为〔§03.01.〕〔§03.02.〕两句将惠能的回答相应处理为〔§03.03.〕〔§03.04.〕两句两个问句与两个答句一一对应丝丝相扣显得处理细腻逻辑清晰

李富华本杨本虽然把弘忍问话也处理为〔§03.01.〕〔§03.02.〕两句却把惠能的回答〔§03.03.〕〔§03.04.〕两句一逗到底合并成一句这样分句虽无不可但显得粗疏

潘本把上述问答分句如下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复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这一分句法与周本李申本基本相同区別在于弘忍问话中的第一问周本等作「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潘本作「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同一句中问号的位置不同我们认为这里纯属语感问题没有上下高低之分

邓辽本对此分句如下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邓辽本也把弘忍问话处理为两句惠能答话处理为两句但仔细琢磨答话从上下文看「今故远来礼拜和尚」应属上句却被归为下句考虑欠周

黄本分句如下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黄本虽把弘忍问话也处理为两句但将其中「来此山礼拜吾」属下句语感上差一点把惠能回答处理为一句逻辑上不够清晰

〔§03.06.〕~〔§03.07.〕

周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均将上两句合为一句中间用分号区隔衹有李申本亦为一句但中间用逗号

我们认为这两句意义虽然相近但句式不同前者为陈述后者为略带诘问的强调在此用分号合并为一句也可以但用逗号不能体现出两句的关系可斟酌

〔§03.10.〕~〔§03.11.〕

按照上文语境弘忍觉得来人不凡但因旁边有人不方便深谈就让惠能先随众劳动这两句是说正好这时有一个行者在旁行者便派惠能到碓坊踏碓结果惠能在碓坊踏了八个月碓看来该行者是寺院杂役的负责人

基于上述解读《校释疏义》将这两句分句标点为「时有一行者遂差惠能于碓坊〔§03.10.〕踏碓八个余月〔§03.11.〕」在这里「时有一行者」属于补述介绍情况「遂差惠能于碓坊」为无主句主语承接「时有一行者」而来故应为行者「踏碓八个余月」也是无主句主语应为惠能

孟本〔§03.10.〕~〔§03.11.〕合作一句「时有一行者遂差惠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孟本所用虽为日语标点大体上把三个语群分析清楚但没有用句号区隔两个句子是其不足

周本作「时有一行者遂著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中岛本同

周本中岛本的分句标点表达的意思与前相同但语气过于急促似加逗号略微停顿为好

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作「时有一行者遂著惠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按照李申等本则行者派遣惠能到碓坊同时规定踏碓时限为「八个余月」这显然与理不合

疏义

本段描述惠能与弘忍初次见面的情况关键是两段对话

第一段对话弘忍问惠能前来黄梅的目的惠能回答「不求余物唯求佛法作」意为没有別的目的衹想来学习佛法

由此引出第二段对话弘忍说你不但是岭南人而且是岭南人中的「獦獠」「若未堪作佛法」也就是说「你没有资格学习佛法」

这里我们要问为什么獦獠就没有资格学习佛法呢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从人的能力的角度讲那就是学习佛法是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与条件比如要有文化才能看懂佛经等等在弘忍眼中惠能既然是一个还不太开化的人自然缺少学习高深佛法的基础所以说他没有资格学习佛法我们认为这一解释比较顺理成章所以《校释疏义》采用这一解释

另一种解释从人的本质的角度讲那就是弘忍认为惠能根本成不了佛所以拒绝他前此的录校者很多人都采取后一种解释甚至不惜为此篡改《坛经》原文

如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等四个录校本都把惠能的「唯求佛法作」改为「唯求作佛」而孟本周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八个录校本又都把弘忍答语中的「若未堪作佛法」改为「若为堪作佛」

这样敦煌本《坛经》原文中惠能要求学习佛法弘忍认为他没有能力学习佛法的问答变成惠能要求成佛弘忍判定他是獦獠不能成佛于是两人交接的场景完全变了惠能一登场就非常自傲地提出我来就是为了成佛而弘忍则毫不客气地当头一棒你这个獦獠还想成佛没门

我们知道自从南北朝竺道生主张「一阐提人也能成佛」以来一切众生均有佛性均存在成佛的可能性的理论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作为一代宗师的弘忍怎么可能违背中国佛教的这一基本理论呢所以后一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为了表述后一种解释任意改窜敦煌本《坛经》的文字这种做法更是文献学所不能允许的

如前所分析弘忍的回答重点是说惠能缺乏学习佛法的能力与条件惠能对此的答复是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惠能在这里避开人的能力水平等问题直截了当从人的本性入手人人都有佛性而佛性是没有差別的我的能力虽然比不上您我的佛性与您又有什么差別呢

惠能的回答分为两句前一句是大前提有了这个大前提结论自然是惠能的佛性与弘忍的佛性没有区別因此无论惠能的水平怎样低条件怎样差他都有学习佛法的资格

从敦煌本《坛经》看惠能的回答显然出于弘忍的意外弘忍认识到面前的这个獦獠非同一般于是把他留下来

虽然上述场景乃多年后惠能在大梵寺的追述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在到黄梅之前惠能已经具备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种基本的佛学知识那么他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敦煌本《坛经》看似乎除了在官店中听人念诵《金刚经》外惠能并无其他接受佛教知识的来源但《金刚经》为大乘般若派经典主旨讲破相没有正面论述「佛性」理论因此惠能的佛性论知识应该另有来源根据《曹溪大师別传》惠能赴黄梅前曾在曹溪居住夜听无尽藏尼读《涅槃经》随即能讲而《涅槃经》的主旨正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早在远赴黄梅之前惠能已经建立起坚定的佛性论思想应该说这一思想贯穿惠能的一生是惠能禅法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坛经》的理论基础

第二《曹溪大师別传》产生年代较早其中保存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资料

从这段文字我们还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弘忍「东山法门」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第二禅宗标榜「不立文字」那么禅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出这一标榜的呢

第三为什么宋赞宁《高僧传》公然记载「忍曰『岭南人无佛性』」禅宗在这里经历了什么样的理论变迁

原始资料

  • 敦博本
    • 015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
    • 016 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
    • 017 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佛法作大//
    • 018 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未堪作佛法惠能答曰//
    • 019 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姓有何差別//
    • 020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便不言遂發遣惠能令//
    • 021 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著惠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 斯本
    • 018 弘忍和//
    • 019 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
    • 020 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领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
    • 021 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佛法作大师遂责惠能曰汝//
    • 022 是领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
    • 023 北佛姓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姓有何差別//
    • 024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發遣惠//
    • 025 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惠能于碓坊踏碓八//
    • 026 个余月/
  • 旅博本 绿衍红漏粉异(与斯本比)
    • 019 弘忍和尚问能惠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
    • 020 向吾边复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
    • 021 州〔女*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佛法作//
    • 022 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
    • 023 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姓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
    • 024 不同佛姓有何差別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
    • 025 大师更便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
    • 026 者遂差惠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校注

见《辞海》语词分册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11月第1版第1988页 见《汉语大字典》第7卷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4365页 石井修道《惠昕本〈六祖坛经〉の研究——定本の试作と敦煌本の对照——》载《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11号(1980年)第11号(1981年) 參见梅挺秀《〈六祖坛经〉自说悟法传衣部分读记》载《燕京学报》新二十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本章所引梅挺秀文字均出自本文不再一一出注 李德裕《会场一品集》卷十二《四库全书》电子本 何光远《鉴戒录》卷六《四库全书》电子本 《宋高僧传》卷八载《大正藏》第50卷第754页下栏
[A1] 〔-〕【CB】儿【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2] 旅博本 绿衍红漏粉异(与斯本比)【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3] 019 弘忍和尚问能惠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4] 020 向吾边复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5] 021 州〔女*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佛法作//【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6] 022 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7] 023 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姓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8] 024 不同佛姓有何差別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9] 025 大师更便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0] 026 者遂差惠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三章~第五章)(卷1)
关闭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三章~第五章)(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