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五章

§05 经文

正文〔§05.01.〕~〔§05.13.〕

「时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05.01.〕画人卢坽看壁了明日下手〔§05.02.〕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05.03.〕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05.04.〕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05.05.〕若不呈心终不得法〔§05.06.〕』良久思惟『甚难甚难』〔§05.07.〕

「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法〔§05.08.〕『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05.09.〕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05.10.〕五祖见偈言不堪〔§05.11.〕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05.12.〕圣意难测我心自息』〔§05.13.〕

校记并诸家录校复议

§05.01. 「时(1)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2)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3)法流行后代为记

(1)「时」敦博本无据斯本补

孟本李申本潘本邓辽本黄本据斯本校作「时」周本李富华本杨本中岛本依敦博本录文无「时」字

复议此处有无「时」字无碍理解但以有「时」字于意为长

孟本李申本潘本邓辽本黄本为正周本李富华本杨本中岛本失校不妥

(2)「楞伽变」斯本敦博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均作「楞伽变」李富华本径作「楞伽变相」杨本据铃木本补作「楞伽变相」

复议此处「变」即「变相」之意且为古代经常使用的名词不需补

孟本周本李申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为正杨本据非敦煌本补不妥李富华本径补尤为不妥

(3)「衣」敦博本作「于」据斯本改

孟本周本李申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据斯本校作「衣」李富华本径改作「衣」

复议孟本周本李申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为正李富华本径改不妥

§05.02. 画人卢(1)坽(2)看壁(3)了明日下手

(1)「卢」敦博本作「唐」据斯本改

孟本李申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据斯本校作「卢」周本中岛本理校作「卢」李富华本径改作「卢」

复议斯本敦博本下文均有「五祖平旦唤卢供奉」云云故此处画师姓「卢」应据斯本校改

孟本李申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为正周本中岛本不据斯本而理校不妥李富华本径改尤为不妥

(2)「坽」斯本作「玪」敦博本作「坽」

孟本据兴圣寺本改作「珍」周本李富华本杨本径改作「珍」邓辽本认为敦博本作「坽」斯本作「玪」未知孰是俟考李申本据敦博本录作「坽」并指出「斯本作『玪』」潘本理校作「玲」中岛本理校作「珍」黄本据惠昕等三本校改作「珍」

复议查《汉语大字典》「坽」《集韵青韵》「坽峻岸」「玪」次于玉的美石据此知二者均可作为人名因此未知斯本敦博本孰是此暂据敦博本录俟议

李申本邓辽本为正孟本黄本据非敦煌本改不妥周本李富华本杨本径改尤为不妥潘本中岛本理校不妥

(3)「壁」敦博本作「糪」据斯本改

孟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中岛本径录作「壁」周本邓辽本据斯本校作「壁」黄本理校作「壁」

复议周本邓辽本为正孟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中岛本失校不妥黄本不据斯本而理校不妥

§05.03. 「上座神秀思惟(1)『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2)授师

(1)「惟」斯本敦博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均作「惟」潘本径改为「维」黄本理校为「维」

复议「惟」「维」此处古今可通

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为正黄本理校不算错潘本径改不妥

(2)「教」斯本作「[打-丁+教]系涉下「授」字而增「扌」旁据敦博本改

复议

§05.04. 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

复议

§05.05. 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1)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1)「即善求法」斯本敦博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杨本中岛本均作「即善求法」李富华本径改作「求法即善」潘本依兴圣寺本校作「求法即善」邓辽本黄本据惠昕等三本校作「求法即善」

复议孟本周本李申本杨本中岛本为正李富华本径改且错尤为不妥潘本邓辽本黄本据非敦煌本改且错不妥

§05.06. 若不呈心(1)终(2)不得法

(1)「心」斯本敦博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邓辽本中岛本均作「心」李富华本径作「心偈」杨本据惠昕本补作「心偈」潘本黄本据铃木校本补作「心偈」

复议此处「呈心」从上下语境看即为上文之「呈意」「偈」字补与不补均不妨碍理解故以不补为好

孟本周本李申本邓辽本中岛本为正李富华本径补不妥杨本潘本黄本据非敦煌本补不妥

(2)「终」斯本敦博本均作「修」据文意改

孟本据真福寺等本校作「终」周本中岛本理校作「终」李申本录为「修」李富华本杨本径改作「终」潘本据兴圣寺本邓辽本黄本据惠昕等三本校作「终」

复议此处「修」乃「终」字笔误因敦煌写本字形相近所致李申本方简注称「若将『修』作『修持』解似亦可通」本段论述的关键是通过作偈呈心得到弘忍的印可并非论述个人修持故这里的「修」不应作「修持」解

孟本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为正李申本径录不妥李富华本杨本径改不妥

§05.07. 良久思惟『甚难甚难』(1)

(1)「甚难甚难」斯本作「甚难甚难甚难甚难」据敦博本改

孟本潘本据斯本径录作「甚难甚难甚难甚难」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据敦博本径录作「甚难甚难」李申本黄本据敦博本校作「甚难甚难」

复议此处「甚难甚难」或「甚难甚难甚难甚难」虽均可通但后者恐是在前者基础上误加重文号所致故以「甚难甚难」为好

李申本黄本为正孟本周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失校不妥

§05.08. 「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1)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2)法

(1)「间」斯本作「问」据敦博本改

孟本据敦博本校作「间」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中岛本皆失校

复议孟本为正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中岛本皆失校不妥

(2)「于」敦博本作「衣」据斯本改

孟本潘本李申本邓辽本据敦博本校作「衣」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黄本中岛本径录作「衣」

复议在敦煌本《坛经》中「衣」不但是得法的表征更是接班人的信物神秀所以迟疑是担心別人怀疑他「觅祖」故此处以斯本为正可与〔§05.11.〕之「不合得法」呼应

孟本潘本李申本邓辽本校勘有误不妥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黄本中岛本失校且误尤为不妥

§05.09. 『若(1)五祖见偈言此偈语(2)若访觅我

(1)「若」斯本敦博本同

诸本照录邓辽本据惠昕等三本于「若」前补「秀乃思惟」四字

复议此处不补「秀乃思惟」四字无碍文意理解故不应补

诸本为正邓辽本据非敦煌本补不妥

(2)「语」斯本敦博本同

诸本作「语」孟本疑斯本「语」为「悟」中岛本理校作「误」

复议从〔§05.09.〕到〔§05.12.〕四句是神秀猜测弘忍可能出现的两种态度与自己的两种对策由此孟本提出的「语」或为「悟」之误的确可以考虑如此处为「悟」则从〔§05.09.〕到〔§05.12.〕四句文从字顺意义连贯中岛本校为「误」错误

孟本提出的作「悟」的可能值得深入思考中岛本理校作「误」不妥

§05.10. 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1)

(1)「见和尚即云是秀作」斯本无据敦博本补

孟本李申本潘本黄本据敦博本补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据敦博本录文未出校

复议孟本李申本潘本黄本为正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失校不妥

§05.11. 五祖见偈言不堪(1)

(1)「五祖见偈言不堪」斯本无据敦博本补

孟本李申本潘本黄本据敦博本补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据敦博本录文未出校

复议孟本李申本潘本黄本为正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失校不妥

李富华本在「言不堪」前径补「若」字杨本据惠昕本于「言不堪」前补「若」字

复议此处文意可通不需补「若」

诸本不补为正李富华本径补尤为不妥杨本据非敦煌本补不妥

§05.11. 自是我迷(1)宿业(2)障重不合得法

(1)「自是我迷」斯本无据敦博本补

孟本李申本潘本黄本据敦博本补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据敦博本录文未出校

复议孟本李申本潘本黄本为正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失校不妥

(2)「业」斯本敦博本均作「叶」据文意改

孟本周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径改作「业」李申本径录作「叶」黄本理校「业」

复议「业」为造作意志或行为「业」「叶」字形相近写本中易混淆

黄本为正孟本周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径改不妥李申本录作「叶」不妥

§05.12. 圣意难测我心自(1)息

(1)「自」斯本作「白」据敦博本改

孟本据敦博本校作「自」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黄本中岛本径录作「自」潘本理校作「自」

复议孟本为正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黄本中岛本失校不妥潘本不据敦博本而理校不妥

注释

楞伽变——「变」指「变相」「变文」等指把佛经或历史故事以图画雕塑说唱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楞伽」即《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种汉译本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本《楞伽经》北魏菩提流支译十卷本《入楞伽经》唐实叉难陀译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经》据传三种汉译本中四卷《楞伽经》为菩提达磨付嘱慧可故特为达磨至弘忍时的禅宗所重

此处「楞伽变」指将四卷本《楞伽经》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卢坽——人名画师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不详

心偈——偈指偈颂參见第四章注释「心偈」指表达个人体悟佛法深浅的偈颂

见解——这里指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呈意——「呈」呈露「意」參见第四章注释「大意」故此处「呈意」意为向弘忍呈上对佛法的理解

圣位——传统指佛教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此处指禅宗的祖位即传承禅宗教法的祖师

三更——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指半夜即夜间十二点

宿业障重——「宿」过去「业」业力「障」蔽障正道此处指宿世的恶业严重蔽障正道

分段标点复议

(一)分段

诸录校本对第五章分段法较为歧杂

1.分为两段

孟本中岛本分两段但第一段〔§05.01.〕~〔§05.02.〕与上文相连成为一段且第二段〔§05.03.〕~〔§05.13.〕与下文相连成为一段

周本李申本分为两段第一段为〔§05.01.〕~〔§05.02.〕第二段为〔§05.03.〕~〔§05.13.〕

李富华本杨本分为两段第一段为〔§05.01.〕~〔§05.02.〕但第二段〔§05.03.〕~〔§05.13.〕与下文相连成为一段

2.不分段

潘本此章与上下文相连未作独立的一段

3.分为三段

邓辽本分三段第一段为〔§05.01.〕~〔§05.02.〕第二段为〔§05.03.〕~〔§05.08.〕第三段〔§05.09.〕~〔§05.13.〕

黄本分为三段但第一段〔§05.01.〕~〔§05.02.〕与上文相连成为一段第二段为〔§05.03.〕~〔§05.07.〕第三段〔§05.08.〕~〔§05.13.〕与下文相连成为一段

我们认为本章叙述神秀面对五祖决定的思维过程他由开始的难于决断到后来决定在廊下壁上作偈经过复杂的内心斗争应该通过分段体现内心的思维过程〔§05.01.〕~〔§05.02.〕交待了神秀作偈的前提〔§05.03.〕~〔§05.07.〕叙述了神秀作偈前的思想动态〔§05.08.〕~〔§05.13.〕叙述了神秀作偈的经过及思想动态因此按照上述文理脉络分为三段比较妥当

但我们不同意邓辽本的三段分法〔§05.08.〕与下文紧密相联不能割裂邓辽本将两者割裂分属两段使得〔§05.09.〕文气不顺以至不得不在〔§05.09.〕前补「秀乃思惟」四字

其他诸录校本的分段虽然各有各的理由且基本无碍文意的理解与文气的贯通但把一个独立的段落与上文或下文牵扯在一起不甚妥当

(二)分句及标点

《校释疏义》将本节分为13句进行标点诸录校本分句标点情况各有不同大抵属于语感的不同但也有属于对文本的理解乃至涉及录校的问题

〔§05.01.〕

孟本将此句分为两句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作一句

复议孟本分作两句属于可断可不断之例

周本邓辽本于「楞伽变」上加书名号不妥

〔§05.02.〕

诸本同不复议

〔§05.03.〕

孟本周本杨本中岛本作一句

李申本李富华本潘本邓辽本黄本将本句与下文〔§05.04.〕合为一句

复议此处是否与〔§05.04.〕合作一句亦属两可

杨本此句之标点在「思惟」后漏冒号不妥

〔§05.04.〕

孟本周本杨本中岛本作一句

李申本李富华本潘本邓辽本黄本将本句与上文〔§05.03.〕合为一句

复议參见上句

本句末尾标点有问号句号之別语气有不同不妨碍理解

〔§05.05.〕

这一句问题比较大先录文如下

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五祖要求徒众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撰写成偈颂「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就是说五祖的决定把「悟解佛法」作为「禀为六代」的前提将两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面对五祖的这一决定神秀内心非常矛盾他矛盾什么呢佛教从来讲「印可」即弟子的悟道层次要由导师判定禅宗主张「以心传心」则导师印可的重要性更加提高所以如果能够得到五祖对自己悟道与否进行判定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是自己求法路上必须经过的一关但是五祖把此事与选择接班人联系在一起这就让神秀为难佛教主张摒弃世间的一切荣华争当接班人正是佛教鄙视的行为神秀担心別人会误解他呈偈求法的举动认为他想要争当六祖所以迟疑起来

所以〔§05.05.〕这个句子以「善——求法」「不善——觅祖」为核心由两个分句组成具体地叙述了神秀内心的矛盾心态

孟本将此句分为两句标点为「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分为两句后文理虽然可通但实际上应算破句另外把「求法」也归入「不善」显然是错误的

周本将此句标点为「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这种标点虽不破句但把「求法」归入「不善」有误

李申本将此句标点为「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与周本标点没有本质差別

李富华本作「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求法即善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李富华本任意改动原本文字为古籍整理之大忌

杨本将此句标点为「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杨本没有读懂本句将「觅祖」上属造成破句且将「觅祖」作为「善」不符合本章所要表达的神秀的思想

潘本邓辽本黄本依据兴圣寺本等非敦煌资料将本句改为「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求法即善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文意虽通但这种校勘法不值得仿效

中岛本将此句标点为「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中岛本所用虽为日式标点但基本表达了原句的含义衹是未能体现出「善」「不善」这一分句结构另外「善」与「求法」之间没有断开容易引起歧义

此句原文虽然直白但文从句顺意义清晰诸录校本或者没有把握这一章企图表达的神秀的矛盾心态及其原因或者用非敦煌资料不必要地擅改敦煌本《坛经》标点得难以让人满意

〔§05.06.〕

诸本分句同标点虽有差异无碍理解不复议

〔§05.07.〕

诸本分句同标点虽有差异无碍理解不复议

〔§05.08.〕

除中岛本诸本分句同标点虽有差异无碍理解不复议

中岛本将本句及〔§05.09.〕〔§05.10.〕合为一句

本句是神秀题偈〔§05.09.〕〔§05.10.〕是神秀推测弘忍可能有的反应及自己对策应分开为好

〔§05.09.〕~〔§05.12.〕

孟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将〔§05.09.〕与〔§05.10.〕合为一句〔§05.11.〕〔§05.12.〕合为一句

周本邓辽本将这四句合为一句

潘本黄本将〔§05.09.〕与〔§05.10.〕合为一句将〔§05.11.〕〔§05.12.〕与下文〔§05.13.〕合为一句

中岛本将〔§05.09.〕〔§05.10.〕与上文〔§05.08.〕合为一句〔§05.11.〕〔§05.12.〕合为一句

复议这四句叙述神秀推测弘忍见到偈颂以后可能出现的两种态度以及自己的两种对策因此无论像《校释疏义》这样分作四句还是像孟本等分作两句或者像周本等分为两个分句后合为一句衹要将神秀的上述思路分理清晰均可成立

但是下文之〔§05.13.〕是总结句应该自成一句潘本黄本将它与〔§05.11.〕〔§05.12.〕连接不妥

这四句的标点诸本虽不尽一致大抵属于可断可不断但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将「五祖见偈言不堪」连书为「五祖见偈言不堪」可能引起歧义不妥

〔§05.13.〕

除潘本黄本诸本同參见上句不复议

疏义

本章主要叙述神秀在得知弘忍以公开招标的方法选拔接班人以后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作为一个佛教修行者最高目标自然是解脱生死觉悟成佛而作为一个禅宗教团成员是否真正达到开悟境地需要有一个以心传心的宗教过程需要得到宗教导师的印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无我无我所放弃对世间一切事物包括对名誉地位的执著与追求

上述两者本来并无矛盾但是现在弘忍把印可得法与选拔接班人两件事合并在一起便让教团中公认的接班人神秀为了难

作为一个僧人神秀自然希望得法希望弘忍印可他心中见解浅深这就需要按照弘忍的要求呈上偈颂但是正因为他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接班人便多了一层担心如果呈上偈颂是否会给其他人留下「觅祖」的印象而「觅祖」绝非一个高僧应有的举动此外看来他对自己多年修持已经达到什么境界心中无数所以对弘忍是否能印可自己缺乏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开呈上偈颂而最终被弘忍否定对自己平时已经树立的形象肯定是一个极大的破坏然而不呈上偈颂又不可能得法得印可神秀此时进退两难按照《坛经》的描述是所谓「良久思惟『甚难甚难』」

考虑再三神秀决定秘密呈偈他自己的设想是如果弘忍看了自己的偈颂说「这首偈颂开悟了」必定会寻找作者到那时自己便可以出面承认偈颂是自己作的这样自然达到得法的目的如果弘忍看了偈颂说「这首偈颂不行」那证明自己宿业未断尚未开悟不能得法自然自己也就不必出面那么也就不会出现损害形象的问题

但是《坛经》的这一段神秀心理活动的叙述是以惠能讲述的口吻出现的从《坛经》看在整个征求偈颂的过程中惠能与神秀并无往来既然如此神秀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惠能又从何得知呢对此《坛经》没有交代这就大大降低了这段心理描述的可信性

然而如果神秀当年的确做过半夜不为人知秘密题偈的事情则上述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推测得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这是神秀的心理活动別人无从知晓从而否定《坛经》叙述的可靠性

总之敦煌本《坛经》在此塑造了一个看来清高实际精于计算患得患失且对自己修持境界缺乏信心的神秀形象这个神秀看来衹求得法不求觅祖但是无论谁读到这一段都会想想神秀真的那么清高真的不想觅祖还是他对自己不自信怕觅不到祖反而被弘忍否定弄巧成拙所以设计出这样一个秘密呈偈的方案以便自己可攻可守进退自如

《坛经》是在禅宗南宗与北宗激烈斗争的年代从南方传到北方当时斗争的焦点之一就是谁才是禅宗的正统这就涉及弘忍到底把祖位传给谁系这一背景则《坛经》中出现上述内容也就可以理解了

原始资料

  • 敦博本
    • 028 大师堂前//
    • 029 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
    • 030 授于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唐坽看糪了明日下手上座神//
    • 031 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
    • 032 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
    • 033 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修不得//
    • 034 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
    • 035 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
    • 036 觅我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见偈言不堪自是我迷//
    • 037 宿叶鄣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
  • 斯本
    • 033                     时//
    • 034 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并//
    • 035 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玪看壁//
    • 036 了明日下手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
    • 037 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我//
    • 038 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
    • 039 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修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
    • 040 甚难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问//
    • 041 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
    • 042 若访觅我我宿叶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
    • 043 心白息/
  • 旅博本 绿衍红漏粉异(与斯本比)
    • 035 时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
    • 036 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
    • 037 后代为记画人卢玲看壁了明日下手上座神秀//
    • 038 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
    • 039 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将心偈上五褐//
    • 040 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
    • 041 若不呈心修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夜至三//
    • 042 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问壁上题作呈心偈//
    • 043 欲求依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我//
    • 044 见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见偈言不堪自是我迷//
    • 045 宿叶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

校注

铃木校本即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合校的《敦煌出土六祖坛经》(日本)森江书店1934年版其以斯本为底本參考惠昕本校订而成是最早的敦煌坛经校本
[A1] 系【CB】系【藏外】
[A2] 系【CB】系【藏外】
[A3] 〔-〕【CB】而【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4] 系【CB】系【藏外】
[A5] 旅博本 绿衍红漏粉异(与斯本比)【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6] 035 时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7] 036 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8] 037 后代为记画人卢玲看壁了明日下手上座神秀//【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9] 038 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0] 039 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将心偈上五褐//【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1] 040 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2] 041 若不呈心修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夜至三//【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3] 042 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问壁上题作呈心偈//【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4] 043 欲求依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我//【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5] 044 见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见偈言不堪自是我迷//【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6] 045 宿叶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三章~第五章)(卷3)
关闭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三章~第五章)(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