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集量论》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因明学家佛教大论师陈那(Dignāgga约当西元五~六世纪)的代表著作为唯识学派主要依据的十一部论典之一此书梵文原本至今尚未發现唐代义净曾于景云二年(七一一年)翻出汉译本但不久即亡佚仅存藏译本西藏僧人先后两次翻译《集量论》一为金铠信慧译本一为持财护雅玛參贾译本均收入丹珠量论部一九二八年吕澂先生据那塘卓尼版本译出《集量论释略抄》是一个节译本刊于《内学》第四辑现代著名佛教学者谢尔巴茨基(TH. Stcherbatsky)生前曾有志翻译《集量论》但终未见其完成在印度著名逻辑史家维蒂雅普萨那(S. C. Vidyabhu Shana)于本世纪初根据藏译本最早对《集量论》进行研究公元一九二六年著名学者朗德尔(H. N. Randle)辑录了其他梵文典籍中引用的《集量论》原文略加解释写成《陈那著作残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埃因迦尔(H. R. Iyengar)借助《集量论》的梵文片断将《集量论》由藏文还原为梵文但仅刊布现量一品此外著名的梵文学者屠寄(G. Tucci)宇井伯寿等也曾辑录过《集量论》的梵文片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耆那教的贾姆布维贾雅(Jambuvijaya)再一次将《集量论》由藏译本还原为梵文大约还原了三分之一左右恰特基(D. Chatterji)库普斯瓦米(Kuppu Swamy)等人也發表了关于《集量论》的研究论文日本学者武邑尚邦宫坂宥胜服部正明北川秀则等人相继翻译研究《集量论》撰写了不少论著但迄未见到全书的日译本欧美学者对《集量论》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有德国弗劳沃奈尔(E. Frauwallner)的有关论文

《集量论》共分六品(章)各品皆分两部分先「立自宗」阐述著者的主张后「破异执」批驳其他派別的主张「立自宗」部分所阐述的内容是研究陈那因明学说的主要依据其中有不少可以补充汉译佛典之缺略「破异执」部分保存了丰富的关于《论轨》(佛教古因明的代表作)正理派胜论数论观行派(弥曼差)的资料对于研究印度哲学史和逻辑史具有重要參考价值

第一品为现量品「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以及判定知识真偽的标准等现量即感觉这一品前半部分阐述了陈那关于认识论的主张首先概括说明量只有两种──现量与比量因为认识的对象只有两种──自相与共相现量以自相为对象比量以共相为对象接着指出正理派以及其他派別所主张的圣教量和譬喻量「皆假名量非真实量」然后具体说明真(正确的)现量必须「离名种等结合之分別」即完全排除概念的作用真现量共分四种根现量意识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似(错误的)现量有七种前六种加入了概念的识別作用第七种虽未加入概念「然非有体」即不是实在的感觉最后解释「量果」依次列出三种说法在这裡陈那依据所量能量量果三种㓰分论证存在着相分见分自证分的「三分」说这是陈那对佛教认识论的重要發展在哲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品的后半部分批驳了《论轨》正理派胜论数论观行派关于现量的主张这裡集中了认识论方面的印度哲学史料

第二品为自义(为自)比量品比量即推理前半部分「立自宗」解说因明论式(三支作法)中的前二支宗与因首先概括说明比量分自义比量与他义比量两种然后具体说明依据具足「三相」的因(理由根据)考察所要推定的道理就是自义比量「三相」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三个方面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具备因就是正因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面便是似因因属于「能比支」「所比支」是宗即论题宗的有法(主词)与法(宾词)需要为辩论中的立论者和论敌双方共同认许(极成)因而它们都不是立论者所要成立的东西(非所立)「以法简別之有法」即以论题的宾词所说明和限制的主词才是「所立」最后明确指出宗与因所比与能比之间的逻辑关系这裡的内容对于理解因明推理的本质以及陈那在印度逻辑史上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品为他义(为他)比量品首先概括说明在自义比量的基础上为使他人能够理解立论者所推知的道理而说出具足三相的因叫作他义比量即把在思维中所进行的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进一步辨析所立与能立即宗与因所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立敌不极成随自所乐不违背现量比量自教以及世间共许的道理如果不具备其中的任一条件就是似宗接着指出《论轨》和正理派关于所立的主张都是错误的不完全的需要加以破除在解说能立时陈那详细阐述了「九句因」这是他对因明推论的重要贡献大大促进了印度古代逻辑学向演绎推理的方向發展

第四品为观喻似喻品集中说明三支作法的第三支──喻首先指出因支在形式上仅能表现出第一相──遍是宗法性其余二相需要以喻的形式表示同法喻显示同品定有性异法喻显示异品遍无性因此喻在本质上属于因的一部分正理派主张宗喻之外还需要合结二支这是多余的应予废除陈那把五支作法改造成为三支作法在印度逻辑史上具有㓰时代的意义最后剖析各种似喻

第二第三第四各品的后半部分均为「破异执」保存有丰富的印度逻辑史料其中有些是现存梵汉文典籍中没有的资料对于研究印度逻辑史具有重要价值

第五品为观遣他品(吕澂译为「观遮诠品」)首先排除其他各派都主张的「声量」指出声量「非异比量」它应当包括在比量之内然后剖析「声」(语言)的本质认为语言是由假设而立的没有「真实义」指出「声由遣他门而显自义」即语言是通过排除其他性质来表达对象自身的性质在这裡陈那提出了因明的概念论中最有特色的「遮诠」说──每一概念在肯定某种性质的同时就否定了与之矛盾的其他性质随后重点分析概念的类別揭示了概念的种属关系这裡涉及「声明」(梵文文法)的一些问题十分难解唐玄奘传译的因明中这一部分极为简略吕澂先生的《集量论释略抄》也略去了这一品现在我们从本书中得以了解因明的概念论的内容这一品还随处批驳弥曼差胜论数论关于「声」的主张为研究古代印度逻辑中的的概念论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最后指出其他各派主张的「譬喻量」也包括在比量之内应予废除

第六品观反断品(吕澂译为「观过类品」)集中考察对于正确的推论(真能立)所提出的各种错误驳论(似能破)这裡共列举十四种「相似」过失可与《因明正理门论》相互对照这一品的内容是在正理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尚未加以根本改造

《集量论》颂释皆陈那作文词简奥义理艰深编译者法尊研究藏文佛典五十多年为国内外知名的佛教学者在本书中他对陈那的释文详加串解并參照《因明正理门论》等汉文佛典随处附注本书依据德格版的持财护与雅玛參贾译本并參考北京版的金铠与信慧译本对于两种藏译本的同异优劣做了一定的考订辨正由于编译者译此书时已是八十岁高龄视力与身体均极为衰弱不能參考更多的资料对于本书的译文他本人未尽满意

集量论略解序

《集量论》的作者陈那是世亲门下著名四大弟子之一他在因明方面的造诣胜过世亲对因明有㓰时代的巨大贡献《集量论》是他集因明学大成的主要著作他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又有独特的创见所以后之学者把陈那以后的因明叫做新因明

约于公元六世纪陈那出生在南印度一婆罗门家庭幼年先拜婆罗门老师学艺继拜佛教小乘犊子部轨范师浪波晋为师法名厥吉浪波旧译为「陈那」「大域龙」或「方象」当他求轨范师教其修禅定断烦恼之道时师教其修「离蕴不可说我」之说并教给探索「不可说我」的秘诀他遵师教修了一段时间竟未能找到所谓「离蕴不可说我」自以为必有内外障缘于是白天在阳光开朗之际夜晚在灯烛照明之下露出自己的躯体双目眨动向四方探视而终无所得他这种奇怪的修法遭到了同道们的非议并把这些情况禀告了轨范师师问道「汝为何如此修行」答「弟子愚鲁轨范师所教『离蕴不可说我』之理遵循修行终未觅得故疑自己是否有内外障缘故作如是观行」这段话表面上是汇报了他修行的经过实际上是指出了那种理论的渺茫性轨范师因而指责他攻击了自宗之理遂把他驱逐了当时他本想据理反驳轨范师的观点但觉得这样做有违礼仪所以向师叩头辞別转去拜世亲为师阅读佛教大乘教典研究弥勒学说他特別擅长因明据西藏学者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他最终能背诵五百部经典包括佛教大乘小乘密乘及咒语等

后来他去窝芝庇厦地方的一个森林裡住在非常幽静的拔惹瑟纳岩洞专心勤奋修持过了几年因不少异教徒去那烂陀寺要求僧众出来辩论当时那烂陀寺僧人中没有能够出来答辩的人遂从东印度请来陈那他运用因明推理论证的法则和技巧三次驳倒了来辩的异教徒使他们抛弃了异教的主张归依了佛教此后他周游讲学著书立说名震一时他决心把量理学思想集中起来写一部书以解释佛学的旨趣这就是陈那写《集量论》的缘起

他山居岩洞裡首先写了《集量论》的归敬颂即在写书的本文之前表示归敬教主佛陀的四句赞颂文传说当时他把这颂文第一次用石笔写在岩壁上即出去乞食顿时光芒四射大地震动异教徒祖师为之愕然那时在该岩洞附近有个异教徒名士杰那波他对这种突然出现的景象深为惊异心生嫉妒乃乘陈那出去乞食的机会来把陈那写在岩壁上的归敬颂文擦掉以后陈那又写了第二次也被擦掉了又写第三次并在颂文后面写道「是谁擦掉我写的归敬颂文如果是嬉戏那有什么意思呢如果出于嫉妒之心倘有胆量为何不敢露面如果愿意展开辩论那就请来吧」随后仍發生擦掉颂文的情况当陈那乞食归来正与那人相遇按古印度辩论的惯例同那人用各自的宗教信仰作为赌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以高超的辩才和论理修养把敌方驳倒了三次之后说「你辩输了可以归依佛教」那人恼羞成怒仍不服输因此陈那产生悲观消极思想据佛教徒记载说他受到文殊菩萨的灵异启示并勉励他造《集量论》陈那遂發愿造成此论

陈那首先写完《集量论》本颂继而又写了《集量论自注》还有他的弟子也为此写了不少注释在印度大约有法称的《因明七论》护善的《成外境论》《成一切智人》法胜的《成刹那灭坏》《成遮余》等等

《集量论》等量理论典传到藏地之后如萨班贡噶江村宗喀巴罗桑札巴等藏族学者都为它写过注释专为《集量论》写的注释有贾曹达玛仁钦的《量经释》等

《集量论》藏地学者称为《量经》即量理的经典著作共分为六部分现量品自利比量品利他比量品观喻似喻品观遣他品观反断品各品所阐述的内容侭管有所侧重但总的说来乃为区別于旧因明而成立陈那有所创见的新的因明学体系

从陈那的诞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陈那先是学佛教小乘理论仅有自求解脱轮回的思想后来才信仰了大乘试图广利众生足见他是在思想境界出现一大飞跃的情况下用《集量论》阐述大乘佛教宗旨

在《集量论》中陈那从两个方面论述量理法则首先摆出自己的主张即所谓「立自宗」其次是批驳其他教派如「论轨」「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观行派」等的主张即所谓「破异执」从这些立破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与其他教派各自的主张及其争论的焦点这对印度各家哲学思想的探索极有參考价值

吾师法尊是近代赴藏求法学者中德学兼优的翻译家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做译传工作做出了不少的成绩《集量论》的翻译和《集量论略解》的译编是在他年近八旬病魔缠身视力极为衰退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从事译著的最后一部作品他一生勤学苦研坚靭不拔勤勤恳恳地从事翻译事业的精神足为后人学习楷模这部遗作在研究藏传因明学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自己深感《集量论》自印译藏成为藏族文化思想构成的重要部分至今在藏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中还存在着广泛的影响至于和逻辑学的关系就更见密切因为它本身就是属于逻辑思想体系的对它进行發掘和整理对印藏有关陈那因明学说的论述进一步作全面的译传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在对译者法尊法师表示敬佩悼念之余虽自顾无似愿以他的坚持传译的精神作为榜样作出个人应尽的贡献并以志向往

───编辑部───

前言

近有研究因明的朋友因感因明学之论典太少劝余将陈那菩萨之《集量论》译出以利学者余昔对此论未经师授可參阅之注疏亦甚少有诸奥义尚待研寻今姑草出未为定本聊供习因明者之參考云尔

法尊

集量论略解

论前义解论题释造者译时礼等略而不说论正义中先礼赞已誓造此论

敬礼定量欲利生  大师善逝救护者
为成量故从自论  集诸散说汇为一

为起敬重心故由因果功德圆满门中礼赞成为定量之如来世尊因功德圆满者谓發慈悲菩提心等意乐圆满与宣说正法等加行圆满果功德圆满者谓自利功德圆满与利他功德圆满自利德满即成就善逝具三种义极善殊妙义如士夫相貌端严永不退转义如疾疫永除无余圆满义如宝瓶充满此三如次胜出外道离欲及有学无学新证自利功德利他功德圆满者即以度生义救护众生随种种机说法化导令离生死究竟湼槃敬礼具足如是功德之佛世尊已为欲成立诸正量故陈那菩萨从自所著《理门论》等诸部论中集诸散说汇于一处造此《集量论》

次广说论义分六品

卷一

现量品

先说现量品其中先立自宗次破异执初又分二先总说二量次別说现量初又分二(一)正说(二)释难今(一)正说

现与比是量  二相是所量

为显自量具功德故及为破他妄计量故了解所量依能量故此中多诸邪执故当说量量唯二种谓现比二量圣教量与譬喻量等皆假名量非真实量何故量唯二种耶由所量唯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缘自相之有境心即现量现量以自相为所现境故缘共相之有境心即比量比量以共相为所现境故除自相共相外更无余相为所量故

(二)释难

于彼结合故  余量则非有  亦非数数知  无穷如念等

如缘色等谓是无常或数数缘此是何等虽有此执仍是缘彼所量故非余量缘自相者即属现量以正理推知色无常者即属比量若由意识结合未得定解者即属非量俱非现又数数了知亦非余量虽于一义可数了知若皆是量则成无穷如无新知则不是量如以后忆念贪欲嗔恨等于先所知义皆非是量

別说现量有三(一)说真现量(二)说似现量(三)说量果初中有二(1)说现量相(2)说现量差別今(1)说现量相

现量离分別  名种等合者

此总说若识离诸分別是为现量现量虽皆是离分別但有无分別心非现量者如由膜翳见二月之眼识是无分別之似现量所离分別为指何等谓离名种等结合之分別如随欲之声安运名称如天授祠授等诠说于义诸种类声如说牛羊等诠说种类义诸功德声如说青白等诠功德义诸作用声如说供施等诠作用义诸实物声如说有杖有角等诠有实义总之缘此等声所起之心皆属分別皆非现量要离彼等分別乃是现量此中并不说从何境生也

(2)说现量差別分二说根现量说余现量今甲说根现量

是不共因故  彼名由根说  由多义生故  自义总行境
多性之有法  非根所了解  自了非名显  自体乃根境

或问五识既从根境二缘生何故依根立名名「眼识」等而不依境立名曰「色识」等耶根是不共因故彼识之名由根称说非随色等境说以色等境是与他身之识及意识所共因故如一色境他人眼识亦能见自身意识亦能缘故世间亦见由不共因设立名言如云「鼓声」「麦芽」等以是现量是离分別《对法》亦云「由成就眼识了知是青非想是青于义想是义非于义想是法」或问若一向无分別如何五识唯缘集聚如何说云「是缘处自相各是自相有境非缘物自相」曰彼识是由多物所生故(由多极微合为所缘)然说是缘自处总为行境非于异法作不异解如眼识是缘色处为境非缘一一极微为境说此义曰「多性之有法非根所了解自了非名显自体乃根境」即说多种极微体性之有法或色触多尘之法非是根识所了解之境界各根识所了解之境相亦非名言所能显示宣说根识之境即诸处离言说分別之自相体性余义如《释量论》广辨

说余现量

意亦义贪等  自证无分別  瑜伽师所教
无杂见唯义  分別亦自证  非于义別故

「意亦义」是说意识现量谓第六意识亦缘色等义境以领受行相而转亦唯无分別故是现量(陈那菩萨对意现量所说甚略法称论师说意现量唯是根识最后念续起缘色等境之一念意识乃是现量以后再续起则不能亲缘色等是有分別便非现量又亦不许同缘一境作一行相之二心俱生故亦无有与五识同时俱转之五俱意识若缘异境作异行相则许容有二心俱转不为过失如《释量论》广辨)「贪等自证无分別」是说自证现量谓贪嗔痴苦乐等心不得根故(非根现量)是自证现量如是「瑜伽师所教无杂见唯义」是说瑜伽现量谓诸修瑜伽者不杂师长言教分別见唯义理亦是现量「分別亦自证非于义別故」顺释疑难或问若贪等心之自证分是现量者则分別心亦应是现量实尔分別心亦是自证现量然非于义是现量以于义是分別故对于义是分別不妨对自体是自证现量自证现量亦不妨对境义是分別也

(二)说似现量

迷乱世俗智  比与比所生  忆念及希求  似现有膜翳

此说七种似现量前六种是有分別第七种是无分別迷乱心如见阳焰误为水等之有分別迷乱心世俗心如见瓶衣等物认为有瓶衣等实体之心衣等唯是由分別心所假立是世间约定俗成之声义其实体自相并无所谓瓶衣等名故此等心就世俗说是不错误是正确智但约实体观则属虚妄是分別心是似现量比量与比量后所起心皆分別先所领受义皆属分別忆念缘过去事希求想未来境皆无实义纯属分別皆似现量有翳膜等所根识见空华毛轮二月等虽无分別然非有体故亦成似现量由根识不分別执著故仍是无分別也说此七种之理由如《释量论》中广辨「似现量」三字通贯上下

(三)说量果

有作用证故  即果能量度  亦设立为量  亦非无作用  又自证为果  由彼体义定
境相即此量  由彼能量度  曰若时彼现相  所量量与果  能取能了故
彼三非各异  知境知彼別  故即觉二相  亦由后时念  成二相自证  不受无此故
若由余识受  无穷彼亦念  如是于余境  不转见彼故

此中所说量果非如外道所计离能量外別有量果是即能量心而为量果如以斧砍木木断为果非离木外有別断果以识缘境了境即果

解释量果共作三说初说境为所量能量度境之心为能量心了证境之作用即为量果即量果之心带境相而生具了证境之作用即许为能量亦非无作用喻如果随因生说持因形如儿貌似父(「亦非无作用」句有本作「亦非无差別」则作能量与量果亦非全无差別而解也)第二说以自证为量果心之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境不离心即由心自体决定境义若时心具义境尔时随顺彼心之自证即能了知乐不乐义若时唯以外义为所量尔时现境相心即为能量尔时彼心虽是自证然以此自体义之现相说为能量(此说若以外境为所量时其能现境相之心体虽是自证量果然约能量度亦是能量)「由彼能量度」句释中作「由彼义量度」此说由黑白等种种义相于心中现即带境相量度境义如是此现相既可说是所量亦可说是能量其自证分从二相生谓自相与境相境相为所量自相为能量自证为量果第三说以行相为所量能取相为能量能了知为量果此三一体非有別异约义不同安立为三或问如何知识有二相由有了知境与了彼能知心由此差別知觉有二相境谓色等及由何了彼之识此即义相与自相了知境者即随顺境相之识是现义相了知自识即现自相若不尔者(不许识自知即不许自证分)说即色等自知或成为自体者则与知境全无差別若谓由后时生识知者则过去久远之境应不现起彼非境故是故识有二相理善成立又由后时能生忆念亦即证成识有二相如于曾受之境后时能忆如是心亦后时能忆则知先亦曾受若未曾受则不能忆故亦证成识有二相由后时生念亦即证成心有自证若无自证曾自领受则必不生后时念故如忆色等之念若谓如色等由他识领受如是心识亦由余识领受者此不应理若由余识领受者则成无穷言无穷者谓余识后应由余识领受则成无穷(若由同时余识或后时余识领受皆成无穷余识复应不缘余境如《释量论》广说)「彼亦念」谓若由余识领受彼识者于彼亦须见后时忆念故(然不忆余识故知不然)若彼复由余识领受则成无穷如是若由余识领受则彼余识应不转缘余境以唯缘此前识故是故决定应许有自证识亦即成立安住果性当知现量是离分別

次破异执分五一破《论轨》所说现量二破正理派所说三破胜论所说四破数论所说五破观行派所说今初(细科从略)

论轨非师造  意谓定无要  余应说有分  故我当观察  此说从彼义  生识为现量
言彼义遍说  然彼非唯彼  若谓所缘者  而忆念等识  非观待于他

又曰

如所现非有  故于胜义中  五缘集聚故  不作彼名言  是中间颂
由义相远离  非所诠此境  以总相宣说  故不作名言

初颂说《论轨》非是世亲论师所造论师意谓彼论无决定心要义故未辨说余者若有心要则应分析辨说也(「余应说有分」句未见解释尚须研考)由于论师对彼舍置未辨故我陈那对彼所说现量等义略为观察也「此说从彼义生识为现量」二句牒彼论所说现量定义谓从彼义所生之识即是现量也以下征破若从彼义之语在文法中是遍说词(声明中词类之一种表普遍义)者则任何识于任何境生者即立彼名(即名现量)非唯从彼生即非唯从所缘缘生识乃名现量也以本宗说诸心心所从因生故(有本作「从四生故」似说从四缘生)「若谓所缘者」谓「从彼义」是说识定从所缘义生者是亦不然「而忆念等识非观待于他」谓忆念比量希求等识生并不观待有他所缘境若定待所缘境乃生缘彼识者则缘烟等应不生了知有火之识也若谓缘色等说为义者试问识生为如所现即如是缘而生耶抑虽现为余相而是如其所有因而生彼有何过若如所现而生识者如是彼缘集聚故五识应成世俗有以唯缘彼集聚故(因五识只见集聚假相不见彼极微实体)若谓现青等识从彼义所生识是现量者若许彼等为集聚者虽可实尔然计得实有行相由现实等行相故亦当得实及数等(即实业等)若谓彼识是如其所有因而生者如是虽无现相应成实等之过如是则无彼等故(此亦不应理识不现彼实物等相故)如是则于彼等皆不得现量之名言以于彼等不能各各了知故彼等各各虽是集聚之因然不许集聚有实体故以是故说「如所现非有故于胜义中五缘集聚故不作彼名言」其第三句释中译为「心所缘五种」信慧译此颂为「若非从现相五缘集聚故从何为胜义彼不作名言」总观此颂义是指《论轨》说从彼义生识为现量试问彼义为说如心所现耶为如其实体耶若如所现者所现相非实有是集聚相故若指实体者实体胜义心不现彼相不能说是彼现量名言也又所缘等应即所缘性以胜义有故若不尔者则现非有之第二月等亦应成为现青等识之因其由义相远离者(即无义相者)亦非所诠以一切识若离义相亦不能作名言也故此境之名言当以共相宣说不能以自相立名言故五识境即以彼共性相安立名言名为色等非以自性相安立名言故说五识境不能安立名言也

破正理派所说现量

诸正理派者说「根义和合所生识非作名言无有迷乱耽著为体是为现量

此即叙计谓正理派计现量有数种差別一是根境和合所生识二不能作名言三无迷乱四耽著为体性

彼亦不应理  从根所生觉  非有名言等  应不缘有间  识不得增上  根不离所依
非能缘于境  乐等非所量  或应有余根  若谓有意根  无遮故得者  余根声无义
定义则无果  应说离识相  以余义为果  非差別异故  彼非有二者  非所別亦尔
不知等非遍  无返故非果

「彼亦不应理」此即总非以诸差別皆非理故「从根所生觉非有名言等」此下逐计而破设立名言之境者是由比量心其诸根觉绝无名言之境不须简滥由诸根觉不能作名言故不应作彼简別词也根觉亦无迷乱之差別迷乱唯在意识以彼是迷乱之有境故耽著是决定以于具足总等之香等都不分別无所见故亦非有(即根识无决定耽著)若谓是说如实智之回转界限者其简別词亦不应理以不迷乱故亦说明一切识唯取自境义故彼所说之分別亦可各別宣说又所言「耽著为体性」耽著是果根识中非有如其义等了知之识即亲果故若谓非作名言等言是为显彼识自体性故者不然是说现量之相故彼由「根义和合」即成立故若是为显彼识自体性故者亦应宣说非德实所造非虚空等所知境性故大为过失「应不缘有间识不得增上」此破根义和合生识为现量若计根义一切相合生识为现量者如于山等境应根境无间然现见是有间而取缘根增上即缘超过根量之境亦不应理若谓趣外境故则为应理根离所依趣于外境故缘有间及增上境亦皆应理者彼亦非理「根不离所依」谓根即住于所依之境故根能取有间之境义(眼不离身能见远山等)假使根能趣外境然亦「非能缘于境」若余者(若能缘境)则所依有障碍亦应能取境也是故眼耳二根唯依内所依身住非离身外而取有间及增上之境也「乐等非所量」(原文「或非所量」因字所限移于下句)此说若根义相合所生识乃是现量能量之所取方是所量是则取自身之乐等等取苦勤勇等之心则非是量由不待因等既非比量又非根义和合所生亦非现量能取之心既非是量所取之乐等亦应非所量成大过失或字显乐等既非现比二量之所量或应有余量亦成过失「或应有余根」此说取乐等之心既非根义合生则所取乐等应非所量或应有余根与境义合而生识取乐等然此非有若为成立与余根和合所生识为现量故「若谓有意根无遮故得者」说有意根以无所遮故得有意根者破曰「余根声无义」若因为无所遮故便能成立有意根者则说耳等余根之声应全无义即由无遮而成立故何须更说余根也「定义则无果应说离识相以余义为果」此破现量以耽著为体前已说耽著是决定义是量果若现量本身即决定义则无量果也意谓若以决定为性之识为能量则无能量已生之后了解增上义之量果也(量果所解较能量更进一层能量只是缘境量果则于境决定)若谓取能別总等之识是能量取所別之实等之识是量果者破曰「非差別异故」谓能量与量果非于差別境而分以差別境各异故

于別境为能量于別境为量果不应道理如砍担木树而拔罗沙树断未见此事若谓由是所別识之因故亦是彼境者此亦不然太过失故若如是者一切作者应皆成一以是所別智之因便成彼之作者故是故若法于彼有业用即说此法为彼果应理「彼非有」谓于彼中非有增上了解之果亦无缘能別之量「二者」谓若计即能別之智是能量与所量二者如自了知我时既是所量亦是能取者破曰「非所別亦尔」若如是者则所別之智亦应成能量所量之二也若谓能知与所知虽是异义然能量与所量可是一体如自了知我之智彼亦应成二者也若谓能別之智与我相同者非尔二者皆应配合也「不知等非遍无返故非果」如是了解所知若谓从不知犹豫邪解中返即是果者亦不应理非遍于一切皆不知等遍于一切决定起不知犹豫邪解之境非有故于一类事稍一思惟亦能生知故假使有不知等亦非返故为果若说无不知等为返者彼非是有则非是果不观察彼为所量故如是且说正理派之现量不应正理

破胜论所说现量

诸胜论者说「由我和合所成彼是余法」此是叙计胜论派经说「且唯由系属所成彼于实为现量」又说「由我义和合所成彼是余法」有者计离量义为他是不共因故计根义和合为量有余者说以最胜故我意和合为量若如是者与说「由犹豫与抉择智所成者是现量与有因智」则成相违则四法和合所生之智与由抉择所生者不同以抉择者是以观察为先行故现量者是唯见境故言唯见境者谓四法和合所生彼中何有观察说根义和合为量者全无增上所说即如说根义和合为能量者欲知此为何义时应取一切义以与一切体性相合故其说我意相合者于各异境亦应于別境为量于別境为果无有此事如前已说复次「观待总別与观待实是为现量不应如是说」何以故

有见境义故  不合诸差別  非一色等一  若见彼非根  余根无义故  异境亦能取
一切根应取  非实等若尔  无故非余境  若许境同者  非乐亦应成  不定说为余
非说皆所立  根虽无有异  觉异故亦异  余由何无异

以根义和合所生者「有见境义故不合诸差別」以诸根觉唯能取自义故与诸差別同时和合不应道理其谓此是此之总与实等系属必先取二义乃如是观察彼复是念等故此唯由意觉作是差別方为应理余则执香甘美亦应是现量此亦非理以能別与所別是异根之境故(香是鼻根境甘是舌根境)若谓是一实法多根所取者破曰「非一」如是则非是一如色等应成多法何处见色等多根所取而是一性若虽是多根所取而计为不异者破曰「色等一」色等如实亦应成一「若见」若外救曰诸根虽异然唯见实境唯由不异之识而见如有性与德性故色等不成一性与多性破曰「彼非根」若如是不异识而见者然彼非由根彼非由根门能知余根之境何以故「余根无义故」若计余根能取余根境者(如眼根能取耳根境者)则于色等施设多根应成无义若谓色等有异故一根不能取者此亦非理「异境亦能取一切根应取」谓自境虽异根亦能取对于自境青等各异与数等各异亦皆能取汝自亦许根能取异境故若谓取数等各异者非取余根之境余根之境如异色之触境眼如何取若眼取触实者则余根之境亦是眼之自境是汝所许故虽是各异犹如青等眼亦应取触等故异性是多根所取之原因以是不取余根之境若境不异亦为多根取者则色等各別境亦皆应为一切根所取如彼实等如是色等亦应非一根所取也若谓无彼等过以彼色等各自差別决定由无彼故根觉于青等不错乱彼等之决定为何若谓何处无色性彼便非眼之所取如是触等亦各自境决定若如是者眼亦于所触聚转「非实等」谓许实与数等及诸业等无有色性及触性故故眼与触不取彼等若谓如是何处有色性彼即是眼所取如是所触等亦如是决定而有差別如是无色等故实等亦无决定破曰如是则与经相违经说「由彼无故不错乱」是说由其色等于声等无故不错乱非说由色等有也彼等与理亦不符以余根于无等观察取者而非所取彼所取空如何而合色性等(此段文余本作「不取者以无故余根不取者是无所取如何是由色等作」)此是释「若尔无故」文义若谓无因故不取者是故不应结合色等自境决定也(「无故非余境」句似说实业等无色性触性等故非眼等余根之行境注释中不详待考)外问如何见取实等不异耶「是余境」(据此句看颂中「非余境」似误)谓眼离所触外而缘异境有与余同时行于总境执为不异之念智生非取色等无彼觉故(此文似是说取实等为不异者是同时所生之念智亦即意识非是缘色等之根识以根识是取各异境故)如是无差別故诸根皆各缘自境其遮余义于境生不异之觉者一切皆是意识故于有性及德性所生识非是现量无表现故起增上慢以为现量所取者是恶分別所执耳「若许境同者」此牒外救谓能別所別同是根境其不取者以无彼觉故破曰若如是者「非乐亦应成」若二者同是根所取境者则实业等是有实故应如有性实亦应是具一切根(为一切根所取)如是由有一实故实非有性然由是一切根故应成有性(此皆非胜论派所乐许者)若谓入实之有说为有彼一实者破曰不尔无差异故与有无异于一切皆有则实等非所遮如云「于业德有故有非业非德」若谓入于实者即实是一若入余者则实非一如是则实应成异若时眼现量取谓不热尔时所触亦应成眼之所取故不应说如有性德性虽是异根所取性而实不异也若谓如是由是异根所取故应是余性者破曰「不定」一根所取亦见实业各异及青等各异根虽无异而取青等各异故若无彼法此法亦生则彼法非此法之因故各异根非余法因者「说为余」言是异根所取故说为多性则由是一根所取故由何定为非一非唯由是异根所取说为多性然非唯由是多性故说为不定此说「根虽无有异非说皆所立」非由一切根异说为多性是说彼根异唯是多故觉异亦是余因无所遮故「觉异故亦异余由何无异」除根异觉亦异不能说余根异觉异者无时可说一性说于彼之德等生现量智应知亦遣彼等由与自所依系属门说四等和合如是非由一切和合生识如观正理派时已说故胜论派之现量极难成立(此段文信慧译为「此言根虽无有异非说皆所立非说一切多皆由根异然是说若根异彼即是多觉异亦是多性之因都无所遮复次根虽无有异觉异故亦异余由何无异若根虽无异由觉各异亦说为种种则根异觉亦异者更无处可说为一也由此当知亦遣于德等识说为现量以彼等亦是由与自所依系属门说从四等和合而生如说非从一切和合生识如观察正理派所说如是胜论派之现量亦有过失」)

破数论所说现量

诸刧毗罗派许耳等转是为现量此叙外计数论派说「耳鼻等由意加持能于境转谓于现在之声香等如次缘取是为现量」破曰

无穷或一根  二取非三境  得一境无別  彼非取自性  不取义差別  若取则如意
亦应成分別  应成彼分位  非是萨埵等  非是他性故  非他应非果  或若非他性
则应非所取  种种诸变异  其义应相同  取多故数论  有別派不许  一切各各性
別有最胜尘  由结合差別  表示果体性  三微尘自性  由何证一果  若异类和合
亦不许转变  若不许二性  果唯得一性  于多义自性  根境有差別  故舍数论宗
各各性为胜  于非一境转  不说为能量  非念未受故  若谓二顿生  彼非量观余
失坏或是念  增上说念故  遣余根无义

「无穷或一根」若如所说诸根应无穷谓彼等计由非余根所取境性故于自境转即许为根唯由三德增减有异许声等成为异类即一声境亦由功德增减各异无穷尽故应许有无量根缘取或应成一根若彼三德无有差异是一种类者如是如取异声亦应取触等故应成一根以一切中三德无异故非有离三德之声类若谓成为声性者彼即非触等若时由萨埵等形分位各异如何无声等各异故有声类不异相同之分位异于触等于同类所取境耳根得转如是于触等亦尔故如何有所说过失破曰如是所触亦应成眼所同境「二取非三境」以形是二根所取如山等形是眼及所触识所见故此即除遣说唯于自境转如计由形所作种类差別者则耳等应不能取声等以形非三根所行境故由形非耳舌诸根所取则现见声味等应皆非现量「得一境无別」又应于一境得多种形以一根之境有差別者彼之差別种类有众多故当见一境有多种形又由形状相同无差別故则用金等所作诸勺诸庄严具应无差异由形相同故实等亦皆应相同如是亦应不各于自境转又诸根转为唯取自种类抑取乐等所差別之种类耶若唯取自种类者破曰「彼非取自性」彼唯取形故应不能决定声等之乐等自性是唯取形故「不取义差別」应不能取义境之差別以仅缘形之少许现相不缘义境之自体故亦当不取声等之差別也如是亦应缘琵琶声与鼓声等之差別以彼无別形故「若取则如意亦应成分別」若云取义者亦应如意是有分別若以自义有差別者若取彼差別则如意转于自境界成有分別若谓是取由乐等所差別之形者破曰「应成彼分位非是萨埵等」即使如是亦如彼分位之意转即是分別试问于乐等为各別取抑总取耶且非各別取以取自境等之根转是于声等所取非于萨埵等(三德自性)「非是他性故」萨埵等与声等非各別自性故彼等非耳等转之所取也若谓「非他」谓萨埵等非离声等而是他性故彼亦是所取者破曰「应非果」若萨埵等非离声等是他性者则不异身(即一身)之声等应非是果萨埵等亦应非声等之因其说萨埵为声自性之建立等亦成相违又萨埵等互无差异而与声等成一性者是无异之自性是则妨害计为因果是「或」声之义复次「若非他性则应非所取」又若乐等非离声等是他性者如是则不成为各別所取微尘亦应非是所取五微量等亦尔凡非余义之根境彼一切皆应非根境其取为果性等者皆应成为总有境故(以总为境也)如是且不各別取若谓总取者破曰「种种诸变异其义应相同」如是则应一切根转以种种相故若于种种相之所取取不异相者不应道理以由彼力决断所取故现见于声等取不异相乐等境性亦应相同诸根之境性亦应相同诸根应不于自境转以于余境有乐等种类別故(以于余境乐等种类异故)如是亦应成为一根也若谓不尔应说各取形状所作差別者彼说亦非理以「取多故」即色一类由形异门亦能取多种不见随一形而取也若由异形许为异类者则根应成无穷也有数论別派不许此义古刧毗罗派有说触等之三相非不异声之三相故乐等有异而说诸根各取自境各于自境转之诸根自境差別种类不异故诸根不成无穷破曰若由种类各异乐等境根各具功能胜出古师者吾当更有所说「一切各各性別有最胜尘」若由乐所作等各异种类应说一切皆有各异最胜之微尘(即自性三德之异名)「由和合差別表示果体性」彼只是由于和合之差別不超出自种类成立为果性而为诸根之境也「三微尘自性由何证一果」于声谓是声彼离乐等不异之觉于众多义谓是不异不应正理何以故「若异类和合亦不许转变」由三和合而成一果亦定非有诸数论者种类异故有一声说非有一事(非成一性)若谓随说三种自性之声及说乐等其欲知自性即成根境者破曰「若不许二性果唯得一性」若谓耳闻声等觉不待乐等有別于余而于此转者则彼唯应成一自性何以故「于多义自性根境有差別」谓于声等义之多种自性中觉于何自性转彼即根义唯彼是根境彼复唯是一种触等亦相同是故非理「故舍数论宗各各性为胜」(释中作「故于各各事校数论为胜」)谓计唯从一种类差別之自性为因而生果较古数论见实为殊胜如是若说不生异类果则为端严非三自性唯从一生也(似是说非从三自性而生一果)若计唯取现在声而根转是为现量如是则境非一「于非一境转不说为能量」一切所量则非是境故遣其能量(应无缘一切境之能量)非说彼转为能量于正领受根转之意根由无因等不说为能量故成失坏其正领受根转者不应摄入余量之中若谓无彼过失彼转之领受是忆念犹如欲等如云念是现量转之差別是故根识是于外义之现量此与根转是无间隔故是忆念(此说领受根转者是念)破曰「非念未受故」无间隔之意不应是能取根转之念以先未领受故(必先领受而后方忆念)「若谓二顿生」者「彼非量」则将根识与领受彼之意二俱遣除如是则境之因由有境亦应有也(心境俱成所缘也)尔时领受量根之意未说为量则尔时之转者亦未说为量故俱失坏若许自证等则无过失忆念如盲人步行若有彼者乃说此念是现量之差別如是亦若取无间隔之根境者亦非是念以意未领受故以先未有意领受外境义「观余或失坏或是念」(释中作「念或坏是念亦观余」)唯领受根转故或未领受或念失坏言或声者是观察义如何失坏若计与于外义根转同时生之意领受者破曰如云由一境义引生二根之功能不能观察故当失坏若谓无彼过失为显念意常时取故遮唯俱生者于俱时成就为于外义根意同时取耶攻击其缘取之理若谓同于一时生与根相应之意前已说故虽然如是「增上说念故」若为增上说念故而破于外义与意同时者则如云「由根取后意乃能取如是意取已乃能如根了知」如是等说皆被遣除故于外义非有忆念若谓意亲于外义转者破曰如是则「余根无义」诸余根于外义转则应无义以士夫义意能办故(意若能亲取境则诸根无用也)如是不能定取境之自性故数论之所说非是现量也

破观行派所说现量

诸观行派说「与有正结合所生士夫之根觉是为现量」此叙外计次破云

有所遣为无  言合了知彼  正和合显示  决定有性者  若显所对故  应说根差別
唯有非不知  复何所成立  若根于何事  许融会吉祥  融会余亦有  吉祥眼药等
共称如是计  根境无彼声  若义遍合者  声色有间隔  亦见取大者  能害无间隔
舍说觉因聚  何者为能量  量或即是义  何为添觉生  离义根意士  和合及作行
余说何者是  生现觉因聚  由牛等结合  量义为牛等  与义正系属  根觉非有能
所了自无示  色义根行境  一切非义识  皆应住现觉  若许觉之生  说余义为果
非能得余义  现义觉是果  由无余果故  若觉生是余  从和合自因  从量和合生
若非余无义  由士夫变异  生觉应无常  若我不变者  彼不应为量

其中「有所遣为无言合了知彼正和合显示决定有性者」若谓为遣除无故而言有者不应道理以言和合即显示决定是有故若言诸根和合或者疑问由何和合而言正和合答云和合所取为显彼义故言有者若如是者「若显所对故应说根差別」是说根差別为显诸根差別故理应各各结合而说也(所对即根所对之境)若谓此中亦说与意等结合故以总声说者(总言与有合不言各別根境结合)此亦非理「唯有非不知复何所成立」谓若仅与总有结合唯总有结合士夫等已成立彼于无不转复何预再成立若谓阳焰等非有是似现量有者与彼亦相结合(为简別彼故言有者)其特殊环境及日光所炙并大种差別彼等是有由彼与眼合引生意识渐生乱识故为遮彼而言有者不应道理「若根于何事许融会吉祥」(释中作「有声许最胜是说根端严」依殊胜与端严解释)此说诸根于何境融会说彼为有或由何事使根吉祥说彼为有破曰「融会余亦有吉祥眼药等」谓微尘等亦能与诸根融会非唯义境与根融会使眼吉祥眼药涂足等亦能使眼根吉祥明利与彼等和合亦应成为现量也若谓无有彼过譬如行生之声表示牛类余类虽亦有行生作用然不名行生(如汉语呼畜生)如是唯以义表示(殊胜)融会(端严)吉祥非以余表示也破曰「共称如是计根境无此声」行生之声唯表示牛者是世间共称故如是计(约定俗成)而以有声表示融会与吉祥则非世间共称根境所有故由有声如是妄计不应道理「若义遍合者声色有间隔亦见取大者能害世间隔」若计根境一切遍合根乃取境者但见于声色二境能取有间隔及大于根量者若遍合者则应不取彼二境当如香等取无间隔者然不见是事故能违害「舍说觉因聚何者为能量」有说量果为余义者除觉生外不见有余量果故计从何生觉彼即现量如彼宗说我等和合及有作行舍彼等外无余觉因是则以何安立现量名言若谓「量或即是义」若说唯义是现量之因聚者如是「何为添觉生」只说「与有正和合士夫诸根是为现量」即足何为更觉生前说「从何生觉彼」亦是妄计复次「离义根意士和合及作行余说何者是生现觉因聚」非由彼聚能生现量(意似非由彼总聚能生现量或彼聚是能生非即现量也)若计根义和合彼亦非是彼言现者住于二故正和合亦非现量此未各別成立故若谓由何决定此是牛此是马彼即现量者彼亦非理何以故「由牛等结合量义为牛等与义正系属根觉非有能」唯观牛性即在汝宗诸根觉中仅依尔许应无观察功能(不能判定是牛非牛)若不结合而能决定为牛等者不应道理(要由结合牛等之名义方能决定是牛等然根觉无此功能)是故所別能別所诠能诠等一切分別皆是意所施设非是根觉何以故「所了自无示色义根行境」此说根之境义虽有多事然诸不共体性是根显现所得之境以能生现自相之识各別了彼体性如识自分如是体性不能显示所诠等以所诠等是总境故若谓总相亦是彼义(亦是现量之境)以是根境故及是一切行相之决定故若如是者「一切非义识皆应住现觉」非义识即无实境之识亦皆应成为现量也现声于三处转谓量此复量是真现(现量)余二是假立境是现所量故假立名现识由依根与量相同故亦假名现若谓缘色等总相之觉不观待根不异观察而转非依赖于根者若一切种义之识知色等功德性等义之识亦能缘余识所行境者则众多根应成无义如前已说故不共境之自体性方是根之所行境如是且说从何生觉彼即现量不应正理「若许觉之生」闻说觉之生起于外义为现量此迎外疑而答曰「说余义为果非能得余义」所以者何「现义觉是果由无余果故」增上通达了解者是果以量非离觉是他故亦非离量而有觉果也「若觉生是余从和合自因从量和合生」谓胜论派说觉是从自因和合大有等所生之果法若计根觉是从和合生者和合应成现觉彼是常故全不能生故彼二说皆非是量(觉生是现与觉生是余之二说)「若非余无义」若计觉与生非余者(即计生觉是一者)如是觉即是现以是言生则成无用「由士夫变异生觉应无常」若计为生觉故士夫从前分位(前无觉位)变异而转趣所量者是则士夫应成无常故得非所乐「若我不变者彼不应为量」若计士夫无转变者则此与非量分位无差別故则从彼所生觉能为定量不应道理如是他派所计现量皆难成立

现量品第一略解终


校注

古代印度的习惯争辩输了的一方放弃自己的信仰改奉胜利者的宗教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集量论略解(卷1)
关闭
集量论略解(卷1)
关闭
集量论略解(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