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量论略解 卷第五
现量品第三
问:若新生不欺诳是量之相,其量差別有几耶?曰:现、比二量决定,以有自、共二种所量决定故。以自相为所现境之量,必是现量。以共相为所现境之量,必是比量故。
庚二、成立相 分二:辛一、成立宗法相,二、成立遍相。初又分三:壬一、略标,二、广释,三、总结。初又分三:癸一、立因,二、成立遍相,三、断诤。今初:
问:如青莲华,岂非有自共合杂之第三类境,云何自共二相决定耶?曰:所量唯有自共二相决定,以所量有能作义与不能作义二法决定故。又以共同性为所现境之觉前,现为随余法转,与以不同不共性为所现境之觉前,现为不随余法转之二法决定故。又以自为现境之觉前,如其所现即能诠声之境(共相),与如其所现非即声境,要由自体成就乃为现境(自相)之二法决定故。除所取义外,若有余因由,如名言、功力等,亦能有缘自之觉心者,与仅有名言等不能起缘自之觉心,要由自体成就乃能生缘自之觉心者,二种现境决定故(前者为分別心之现境共相,后者为无分別心之现境自相)。问:若尔,错乱根识所见之发相(即病眼所见之黑丝,如发乱坠之影相),应非是境,以俱非自共相故。以不能作义故(非自相),明了显现,无随行故(非共相。共相不明现,而随別法行)。曰:错乱根识所见之发影等非所量义,以不胜解为所量义故(难者谓发影等,既非自、共相,应属第三类)。
癸二、成立遍相
如瓶瓯等,是此论中所说之胜义有,以胜义能作义故。余于分別心现为瓶者,唯世俗有,以是不能作义之法故(能作义即有作用法,不能作义即无作用法)。其能不能作义二法,即说自相共相故。
癸三、断诤
若谓以胜义能作义为自相之相,不应道理,以一切法皆无胜义能作义故。曰:其因不成,现见种子等有生芽等之功能故。若谓从种生芽,计为世俗。曰:从种生芽,若唯世俗,何能如是?必不能尔。以是由境自成就故。若谓因不成者,则种应不生芽,以种生芽,非由境自成就故。(境自成就:谓彼境本身具备彼功能之义,即种子本身有生芽之功能,非由人之意志使之如是也。)若谓胜义能作义为自相之相,不应道理,以自共一切皆有彼故。曰:共相非能作义,于缘自觉不见能饶益故。其缘自觉,不见随汝进退转故。异喻如由眼色等引生眼识。以此说「随共相进退」之理,说明于缘瓶实、举业、总及数功德等之觉,无所取义,以如是觉是随名言、功力等内支而转故。若谓不能作义是共相者,错乱根识所见之发影亦应是共相者。曰:彼所见发影,非是共相,不着为义故。若尔,无事应非共相,不着为义故。曰:无事不犯以不着为义之理由,而成非共相之过失,以执为所知故。彼见发影乱坠根识之后所起分別上,现起如发影之事,则是共相,许为共相无所遮故。问:若错乱根识所见发影不成就者,错乱根识现见发影应成相违?曰:无违。错乱根识明了所现发影是自相法,是识体性义故。胜解此是发等之觉,其所现者则是共相,以此觉是以共相为行境之分別故。其见发影乱坠之根识,无所取义,是邪知故。若谓缘总分別之所取相,应是自相,是识体性故者。曰:彼应是自相之过非有,以许是自相故。问:若尔,分別所现瓶相,云何是总(即共相)耶?曰:由义体性门于分別心所现瓶相,即是总相,于一切瓶体性相同而随行故。以是依于遮非瓶之分別所现境故。
壬二、广释 分三:癸一、成立分別所现为无事,二、成立色等为自相,三、明共相差別。初又分八:子一、以是所诠成立,二、以非一异成立,三、以现相相同成立,四、以是共性成立,五、以是果故成立,六、以待名言故成立,七、以单独不现成立,八、以能作义空成立。初又分二:丑一、正说,二、断诤。今初:
显示声境是共相中,或曰:于分別心所现色,应即是色,以是言色声之境故。如色。曰:彼有法非有事,以自为现境之分別觉,如其所现是声所诠故。或谓:若尔,色应非有事,以自为现境之分別觉,如其所现即声所诠故。曰:彼困不成,以色为现境者是根等俱果故(以色为现境者,即眼根及眼识也。)
丑二、断诤 分三:寅一、破计名等为所诠,二、破计总为所诠,三、破计色等为所诠。初又分二:卯一、叙计提问,二、各別破三答。今初:
婆沙师说:根等不犯无义之过,以言瓶之声即诠说瓶之名等不相应行故。问曰:若如是者,言瓶之声,为诠与说者及听者相连系之名等,为诠与所诠瓶相连系之名等,为诠与彼三事都无连系之名等耶?
卯二、各別破三答
若如初者(诠与说者听者相违之名等),则诸士夫应不由于言瓶之声而趣向于瓶义(瓶声只诠名,不诠实义之瓶),以唯诠名等故。若谓由于瓶与瓶名等道理相同(或相似),因而错误于瓶义转者。曰:若由错误者,则由言瓶之声不应于一切时于瓶转,应有时于名等转,以由瓶与瓶名等道理相同,唯错误而转故。如双生子。又言瓶之声不应唯于瓶与瓶名等一境错误,以彼瓶名等是唯与能说能听之觉相连系故。若谓汝亦同犯过,以言瓶之声诠分別心所现瓶故。曰:由言瓶之声诠识中所现瓶相,则士夫不趣向瓶,此过不同。由言瓶之声诠于识中所现瓶相,则能生现如是瓶相之觉故。余婆沙宗则无识现义相,以不许现外义行相之觉故。即许有觉。其与缘名等识相异之名等,为彼识之所取义,亦无「量」成立,以名等与遮遣不成立故(若名等是彼识之所取义者,则无名等时,亦应无彼识。然名等与彼识无此关系,以无瓶名亦能生缘瓶之识故。由见瓶之现量,即能生缘瓶行相之分別心,故与瓶名无彼遮遣关系。由此不能成立瓶名等,为缘瓶觉之所取义也)。若谓其因不成,以一切识皆有所取义故。(彼意谓一切识皆有所取义,则缘瓶名之识亦有所取义,除瓶名之外,无別法为所取义,故瓶名即彼识之所取义也。)曰:说一切识皆具所取义,不应道理,如梦等识,则除具所取义外,见为余相故(现见梦中识无所取义故)。若谓其因不成,许不相应行为彼所取义者,曰:梦中识应非由不相应行为所取义而生,以见青等相故(可以梦见青等色相,非不相应行)。若谓梦中所见青色是外青色,彼即所取义者。曰:梦中所见青色,应非外青色,是无碍故。若尔是何?曰:是识自性,以住可见近处者不能了知,唯梦者自己以感受相而了知故。以无间所说之理,亦说名等是识自性,以住可见处之余人不能定解,唯通达者自己以感受相而了知故。又试问:眼等诸觉,由何道理许具所取义?若谓现见由所取义之功能而生故者。曰:是则余缘名等之分別,应得无所取义,以未见从所取义之功能而生故。若谓诠说全无系属之名等者(答第三问),曰:则诸士夫由言瓶之声,应不趣于瓶(即瓶声应不于转),以仅诠全无系属之名等故。若谓以与瓶义相连系之名等为所诠者(答前第二问),曰:是则过去未来之瓶,应非现在所诠,以现在世、过去之瓶义及彼之名等,皆已尽故(未来者尚未有,亦非所诠)。或过去未来瓶等之名,应非瓶声之所诠,以彼声只诠现在与瓶义相属之名,而过去瓶名,现在已灭尽,未来瓶名尚未生故。
寅二、破计总为所诠
若谓不许根等应无义(即无因)之过失,以声是诠单独之总故。(意谓声诠单独总──抽象,不诠差別事──具体。差別事由诸根缘,故诸根非无义也。)曰:非由声诠单独总,便无诸根无义之过失。以无单独总可诠说故。即使可说,亦应非于差別同有,及非由差別所显,以不待差別,单独由声诠说故。(总法必遍于別法,及由別法所显。如瓶必为各种瓶所共有,而且是由各种瓶所显现。若离开各种瓶器,则无独立之瓶也)。又彼总应常可得,以是不待差別之常住性故(外道各派皆计总是常)。若谓总亦须由显(差別)所显,方于现量而显者。曰:彼总应常能生缘自识,以于引生缘我之识,是具足功能之常法故。若谓有时无功能者,曰:彼总应一切时皆无功能,以有时无功能,而是常法故。以上能生则应一切时生,不能生则应一切时不生,此二因决定。以彼自性安住之总,应无任何功能,使彼生缘自识之功能,成为永尽无功能,或原无生缘自识之功能,而使成为有功能。以非众缘所能治故。是常住故。其与彼总识相连系之青等决定行相分,于彼缘总觉前,由何总所变生?应不能生,以缘总觉缘单独总故。(此说缘单独总之识,不应有见青等別法之行相,以缘独立之总,不缘青等別法故。但事实上,总是离不开別的,缘青等总之识,必见青等行相。此行相是谁所生的?不应是由总所变生,因为总是独立法,不与青等別法相连系故。故反证无单独总可缘也。)
寅三、破计色等为所诠
若谓能诠之声虽诠色等,然根识非无义,以是能现知色等义故者。曰:根识与分別觉,由何从声等有明不明了各异显现?应不现异,以同以一事为所取义故。
子二、以非一异成立 分三:丑一、正说,二、彼所成义,三、断诤。今初:
瓶总于事自性中已成为无,以与別瓶物体若一若异皆不成故。数论者说:物体是一。破曰:具有种类之金瓶,(瓶是总,是种类;金瓶、瓦瓶等是別,是有种类。即別法必具有总义也。)应非別瓶之种类,以于余瓦瓶等別,显体性不随转依止故(显即別之名)。(若总別一体,则总所遍处,別亦应遍。瓶是总,金瓶是別。瓶所遍处,金瓶亦遍。然实不尔,故总別一体,不应道理。)胜论者说:总別异体。破曰:瓶总应说是別瓶之果性,以与彼异体而观待彼故。若非因果之总別,如何有胜义连系?应无系属,如因果关系之种芽,尚无胜义系属故。以果芽完成之后,尚不依仗于种子,仅由分別使连系故。(若是胜义连系,则任何时皆应连系。既不如是,则非胜义,仅由分別计为连系耳。)问:云何不依仗耶?曰:芽成之后即不依仗种子,说自因已完成故。彼瓶总应与別瓶无连系,以与別瓶是余体性,又非彼果故。(关系只有二种:一是同一体关系,二是因果关系。总別二法,若实有体,其关系必属二中之一。今既计为异体,则应是因果关系。既非因果关系,则证知非实有体也。)外曰:若无事体犹是总者,兔角亦应是总?曰:所无兔角,不成为类(即不成总),不待其別故。
丑二、彼所成义
外问:若分別所现瓶是无事者,以声诠说有何所为耶?曰:依于瓶之体性,施设无体性之种类,于此分別所现瓶相,由诸声而宣说者,有所为义,是为于彼差別瓶而转趣故。又于分別所现瓶相现为瓶体性,或于瓶义执为瓶总,皆是错误,是由于无始时来自相,见习之力所变起故。又诸义之总(如瓶之总)是从余遮为相(从余非瓶而遮,反显是瓶)。此诸声所诠说者,都无少许实事体性,是由分別所增益故。又缘瓶总之觉,亦于义成错误,以见无瓶体性之总,以为瓶性故。又于义无瓶而计为总,彼亦非有实事体性,以被分別所染污故,及于彼中无实义故。又彼瓶总是无体性,以与別瓶物体若一若异,皆非所诠故(此皆就外计而破)。
丑三、断诤
若谓瓶总虽与別瓶物体非一非异,然许为有事,以与衣总物体有所诠异故(即可诠说与衣总异体也)。破曰:若尔,则与诸別瓶如何可说非一异所诠?应是所诠,以是有事故。又瓶总与衣总亦非可说为物体异他,以无实事故。瓶总与衣总虽无实体,然可说为各异,以其近因瓶衣物体各异故。依彼近因假施设为异故。(这是说:瓶总与衣总,以无实事故不可说物体有异。然由近因之瓶衣各异,故假立为异耳。)外曰:于过去未来之义,亦由总事为因,诸听闻者乃转,故总是实事。破曰:彼总于现在所无去来瓶法,现在如何转?应不转,以是常事有故。若许不转者,则现在言瓶之声,应于去来之瓶不转也。若谓言瓶之声于去来之瓶,假立瓶名而转者。破曰:言瓶之声,于去来之瓶假立名转,而于衣等假名不转,应无此差別。以于衣等不转,而于无现在瓶事之去来之瓶,无任何亲近因缘故。(都无现在实瓶,何疏于衣等,不假名瓶,何不亲于衣等,而亦假名瓶耶?)如言狮子之声,常为兽王之真名,与于婆罗门童子增益之假名,如是言说亦世间所有,以于兽王是初所立名,觉由此名于兽王,无错误而转,于婆罗门童子,是由与兽王相似为理由之名故。若谓有余总义可说者为真名,无余总义可说者为假名,此不应理。虽无余总义,若由众生,初于何事共称安立彼声?彼名即彼义之真名,若由与真名转义相同故,以错乱分別随转之名,彼即彼事之世俗假名故。譬如子事是为成父志,如无此功能,则云无子。又如数论分別(计自性名最胜),于能成办国人事业之老人,亦称最胜。如此等名闻,皆是众生所作,非有实体也。
子三、以现相相同成立
缘现在未灭瓶之分別觉,亦无实事所取义,如由声力缘已灭法之分別觉如何显现,今亦如是显现,其理相同故。此因决定,以耳等识有所取义者,与缘已灭之分別觉,则无彼现相相同故。若谓不定,唯缘总为所取义故,故二种心现相相同。破曰:彼非唯缘其总。此于前已遮讫故(前已破单独总为所诠)。
子四、以是共性成立
诸差別瓶,如何成为无差別体性?应不能成。以是物体互异之差別事故。若谓不定,以有自性是一、分位各异之二种体性故。破曰:诸別瓶如何能成一事?应不能成。以是异物故。若谓彼等別法所共同有之总事,异于彼等別法而是余物者,曰:说彼总是彼等別法之总,应无系属,以与別法是异物故。于遮非瓶所现相,观察一异不能破,以许为无事故。此別法共同之总,是以无事为相,是共相故。
子五、以是果故成立
试问:彼总是果非果?若总是果者,总应有多分与可坏灭,以是果故。然彼亦非所许,以计常一故。彼总应非是常,是有事故。此因决定,以坏灭唯与有事相连系故。若非果者,则彼种类应于別法胜义无系属,应成无事,以非果故。
子六、以待名言故成立
缘总之觉,无所取义,以不待名言则不如是现,缘自境时必待名言故。以由所取义事力而生之识,不待名言故。若谓根本因不成,即不知名言,见秃牛与白牛,亦执为一类故,此亦是由总事增上故尔者。曰:若见两头牛,即使无名言,亦有种类无异之觉随转。此非由总事增上故尔,是由与𤚲乳䭾物等义接近相连,而起是觉故。如虽无种类实事,然由眼等相近有眼识果。于秃牛白牛,牛之种类亦随转,以(由何理)从非牛而区別故(由是牛类,而区別于非牛。或由区別于非牛而为牛类)。
子七、以单独不现成立
总是无事,以任何行相于不错乱识,都不现为实事故。或问:若尔,眼根应法,无所见故。曰:诸根若有遍智为能见者,汝身应可见,是有色故。又诸种类,即以遍智亦不能见,任何时都不能单独见故。即缘別法时,亦不能见单独种类,以于尔时,除彼別法之声及显形等体性外,无余法可显现故。
子八、以能作义空成立
彼总全无实事自性,不能作义故。即唯生缘自识之作义亦不能故(更不用说其他作用)。其不能作义,即无事之相故。(以上八节,皆是成立总相为无实事也。)
癸二、成立色等为自相
许彼色等为自相,如上所说相反,是能作义等故。
癸三、明共相差別 分二:子一、正说,二、断诤。今初:
问:若总是无事者,彼应无差別。曰:彼亦有三种,以有依有事、无事及二俱之诸总相故。譬喻如次,如分別所现之瓶,无事,及所知。
子二、断诤
若谓依于有事之缘瓶分別,应成以瓶事为所取义之识,以与瓶事相连系故。曰:彼有法非是彼宗,于彼已答破故。及于过去等法,离分別觉具所取义外,见余行相故(即见无所取义行相)。(若分別心能见实事为所取义,则根等成无用。此过前已说讫。)若谓分別所现瓶,应失去为瓶事之法性,以与瓶相系故。(此因不了解。盛宝大师解此文为:若依有事之分別,以无事为所取境者,则失坏彼境是依有事之法性,则不可分三种分別之差別也。)曰:彼无非瓶法之过失,彼分別是以缘瓶事之现量为先,而了知彼瓶之法故。(说此分別心之境,虽是无事,然是依有事而起。以彼分別是先由现量亲见瓶事,依此事乃生分別心所现之瓶相,而了知瓶。)
壬三、总结 分二:癸一、正说,二、断诤。今初:
能作义之所量决定唯一自相,以诸观察有无取舍之果者,其所求义唯由自相所成办故。问:若尔,论师如何说自共二种所量耶?曰:论师许所量为自共二种者,谓自相法现量以自体性为所现境,比量以余共相体为所现境而通达故。问:若于唯一自相,有二种通达之理,何者错误?曰:许第二通达之理,如通达声无常之比量为错误者,以自所现声无常非是如实,而著为声无常故。
癸二、断诤
外曰:若自相为所误境,不应道理,以他共相体性为所现境而通达故。又应非量,是错误故。曰:虽是错误而是量性,意乐于所趣境新生无欺故。又获得自相,应不须以自相为所取境,以除以摩尼为所取境外,现见由余行相亦能了知获得摩尼故。应不以自相为所取境,以于此品计自相为所取境者,已答讫故。虽错误,然不得所趣境,则不相同,如于珠光与灯光,以珠觉而趣,此二觉属于邪智虽无差別,然于获得有作义之珠则有差別故。(于珠光处求珠,则可得珠;于灯光处求珠,则不得珠。)如同彼喻,了达声无常之比量与于彼比量所现之觉,如如所现义虽同非有,然安立汝是不欺诳量。以与汝作用所趣境相系之名言,是符合实义之名言故。
辛二、成立遍相
问:如何由二种所量决定,而成立二量决定耶?曰:如青色是现事,以有随义功能转还之现量觉,缘汝有自在力故。(随义功能转还者,即随所取义功能之有无,而能缘之现量有无也。此量所取义,即属现事。以现事为所取义者即是现量。现量缘境,不待其他理由,自在而缘。比量智缘不现见境,要待正因等理由,方能了义,故非自在缘。)其余事超过诸根不可见之体性如火聚义,是不现事,以了达汝之所依,是余义具三相之因故。何为彼因?曰:烟成立有烟山上有火,尔时是能了性,以是与成立彼(有烟山上有火)之所依有法有系属之宗法及正确遍相故。(这是说:依因三相了达之义,属不现见事。了达此事者即比量智。)问:若尔,彼因是成立某山有栴檀等火之能了否?曰:尔时能了之烟,非能了知某山有栴檀等不现见义一切差別,以仅了达某山有随行之总体性火故。不现见法之能立,决定唯一比量,由于宗法与所立法有连系之因,于有法上新生通达所立法之觉,决定为比量故。
庚三、结义
由于所量二种决定,故许能量二种决定,以除现见与不现见外,无有其余所量事故。此即除遣三量一量数决定,以现见所量自共二相决定故。
己二、断诤 分二:庚一、破计数少,二、破计数多。初又分二:辛一、诤,二、答。今初:
顺世派言:共相非所量,是无事故。以是所量决定唯一自相,故能量亦决定唯一现量。
辛二、答 分四:壬一、所许已成,二、须许比量,三、于彼断诤,四、若无比量则太过失。今初:
顺世派对佛弟子不须成立能作义所量唯一自相。吾亦如是许故。
壬二、须许比量
虽是无事,若成立共相为非所量,是不定因,以汝是量所决定故。又第二比量,应已成立,以彼无事由量决定故。若谓不定,以彼无事是由根现量所亲证者。破曰:从根所生之觉(即眼识)非能亲量无事,以从所取义力而生故。若谓不待所取义功能者。破曰:从根所生之觉,于有障隔等境亦应能生,以是根现量,而不待所取义故。若谓无过,由遮能量之现量,故决定总等为无者。破曰:彼义为唯由遮能量之现量,便决定总等为无?抑由遮能量之现量为因,而决定总等为无耶?若如初者,唯遮能量之现量,以汝决定总等为无,应成相违,以汝是无遮故。若如第二者,第二量应即成立,其遮能量之现量者,即成立总等为无,有宗法及遮遣与随行(即因三相)之正因故。及有了知他心之量故(知他心之量亦是比量。故以有了知他心之量,证明比量已成)。问:如何有?曰:顺世派师即决定成彼心体性,以有言说等转故。即由彼因能成立新了知他人相续有心之觉,是正量性,以是新生不欺诳之智故。
壬三、断诤
若谓如以橄榄比知味淡,有处错误故一切正因皆不可靠者。破曰:顺世派非彼立者,以彼仅见邪因故,妄执正因与彼相同,而正因之系属实无错乱故。问:如何不错乱?曰:由何因在某时、于某处,如成立知有彼火之烟,若无自因之火,汝义必不能有,以汝定从火生故。又如所作性,若无自体性之无常,汝必不能有,以定是彼无常性故。除烟与所作性外,所有果法与自性因,亦皆是于自所立法有不错乱相,以于自所立法见有系属之自性故。问:于能立因可不错乱,于能破因如何不错乱耶?曰:如瓶清净地方(即无瓶处),如何能有具足彼瓶?定应非有。以可见瓶自体性有能见余因,而瓶不显现故。又如夜间海上,亦无具足彼烟,以可见烟自因之火,有能见余因,而火无显现故。
壬四、若无比量则太过失
现在不现见之地方等应成为无,以总觉比知非是量故,如他世事。若谓不同,现在不现见之地方等,由诸根现量余时能了知,故可有,而他世根现量终不能见,故无也。破曰:由根现量终不能见,故谓他世无者,不应尔,如眼根及彼生眼识之功能等,能量之根觉终不转故。若谓了知彼等为无者,破曰:眼觉發生应成无因,无眼根故。若问:汝由何知有眼根?曰:由因新知有眼根之觉,即是比量,非无分別量度境故。是缘总之量故。此因决定,以于自相若是现见,则定是无分別故。
庚二、破计数多 分二:辛一、难,二、答。今初:
外曰:若所量自共二相决定者,则不应了知显色无常。如是决定,则了知显色无常之觉,应是余量故。以缘总故非是现量,以无因而有,非比量故。又了知差別之觉,亦是余量,以见差別故是量,以缘总故非现量,以不了知烟因与前火之系属,非比量故。又诸量应成多,以所量除自共二相外,有多故。即于一境亦有多量转故。喻如先在屋内见火已,后由烟因,亦能见火差別。又一量与三量之数亦应不能除遣,以现比二量,境各別无定故。以自共二相外,有余所量故。
辛二、答 分三:壬一、破依因之觉为余量,二、破后生之觉为余量,三、破知差別为余量。初又分三:癸一、标,二、释,三、结。今初:
若谓了知显色无常之觉是余量者,为说由所作性因新了知显色无常之觉?抑说见显色临断绝时现量后所生了知显色无常之觉耶?若如初者,由所作性因,新了知显色无常之觉,不犯此成第三种量之过,以是于显色总配无常总之量故。
癸二、释 分二:子一、略标诤答,二、广说无欺之理。今初:
外曰:无常应是无事,是总法故。曰:彼无常应非无事体性,由如是成立彼显色无常,是则成立故。若谓前所说之觉,非成立余显色无常,是将余显色无常之总义作为所现境故。曰:非以彼为所现境,便不能成立显色无常。虽以彼为所现境,由与显色无常相系属,即能成立彼显色无常故。
子二、广说无欺之理 分二:丑一、依能立因之比量无欺,二、依能破因之比量无欺。今初:
外曰:比量岂非从因生,如何于所趣境不欺诳耶?曰:若声事,如何成无常?如是能立彼所作性,是自果缘因心之因,以是彼之能生故。其缘声无常如是事有因之觉(即了知声无常之比量智),是由彼成立声无常之缘因心所生起(缘因心是引起比量智的亲因),是从起故。如是能立彼(声无常)之因及有因觉,现似彼所取义虽空(即现似所取义而非所取义),然于自相非是欺诳,以间接系属于彼事故。其系属彼事之名言,亦是合理名言故。外曰:应无错误,于自相无欺诳故。曰:于自相事虽无欺诳,然安立为错误,以彼自相体性虽空,然以彼等为所现境,执着为彼自相之体性故。如于所了达声无常事,以能遍无常之体性所遍所作性列为因时,其所作性是自果缘因心之因由,是彼之能生故。又能立彼(声无常)之缘因心,复是能立彼(声无常)有因觉之因,以是彼之能生故。(此说由因生缘因心,由彼心生有因之觉。此觉即比量智。)又如诸火是烟之因,能生烟故。其烟即是缘因心之因,是彼心之能生故。
丑二、依能破因之比量无欺 分四:寅一、真能破因,二、似能破因,三、相违可得之差別,四、无欺诳之原因。今初:
问:依能破因之比量,如何无欺耶?曰:能破性是于一切由所破不可得而成立。诸说量所成立则决定为有,由彼义之相反,可现而不可得,则许决定为无故。若谓不须由遮能缘所破之量而成立其破,以有能缘相违品之因故。曰:如于某处为遮寒触及寒果毛竖,说见有与彼寒触或寒果毛竖之因相违法,彼亦能引出无彼能缘寒触之量,余若不能引者,则说有一火事,如何能知余寒触为无?应不知故。若谓能知,以寒热相违故。彼等相违由何成立?若谓寒热不共处故。彼不共处复因何许?若谓寒触相续不断而有,由近火力则不见寒触显现故。破曰:彼不见寒触可现者,应非遮寒触之量,以不须由遮能缘所破之量成立能破故。即以相违可得因自声诠说,亦引伸彼可现而不可得即无之能立,由遮能缘所破之量,而成立能破故。若何派说可现不可得非是无之能立量者,则能破应一切种非是所诠,以无能立量故。若将与彼寒触相违义之果烟说为因者,亦说引出无能缘所破之量,以一切相违可得因皆显示无能缘所破之量故。又一切相违可得因,于成立破义全无差异,其系属不可得与相违可得,只是结构之差异故。
寅二、似能破因
若未成立所破法之相违品,与未破除彼所破法及其方便,而说成立其破是量者,彼非随正理行。如以言语等说无遍智,及说无他世等。或问:彼如何非正因耶?曰:言说非成立他人不是遍智之正因,以不能成立与超诸根义之遍智等互相违故。若许同一事既是说者又是遍明(即一切智),都无能害所害之体性故。若谓因不成,有言说者则无遍智,以如是遍智不可得故。破曰:于遍智不可得,应说是成立他人非是遍智之真能立,以是成立他人非遍智与言说随一之正因,而非成立言说之正因故。然不能许尔,以不可得,非能如是决定,前已说故。又顺世派,汝以现量非能决定有无遍智,以彼遍智于汝是极不现见故。
寅三、相违可得之差別
问:若能破因结构有二种差异,其相违可得因结构有几种耶?曰:相违可得因有二种,有与所破法物体各异或物体不异之二种因故。譬喻如次:如成立某处无雪,立火为因;如说芽于种子时非有,从种生故。于生立能害为因。
寅四、无欺诳之原因
如成立火事性,许诸烟事为能立。如是遮火事性,即能遮诸烟事。以烟系属于火故。此说正因必从异品遮遣。此即除遣分別所计法,于宗与同品中任随何法等,为成立声常之正因,以彼同品中任随一法,于异品亦可有故。问:若尔,由烟遮故,火亦应遮,火烟系属成就故。曰:由火遮故,说烟遮者,彼亦是许能遍法火遮,为所遍法烟遮之能了。若火烟自遮之系属于决断时,则成为能了故。(非一切有系属者一方遮遣则余方亦遮。要是因或能遍遮,其果或所遍方遮也。)以无树成立无桦树,亦当了知。或问:能破因唯尔许耶?曰:如于某处成立无瓶,以「无缘瓶为境之量」说为因者,彼是为最愚蒙之敌者而说。于瓶可见而不可得处,决定无瓶,是乃至牧女所共知故。问:若尔,为何唯说三种不可得因耶?系属不可得因唯此三种,以决定成立无为果。说彼三种有所为义,是为显示,若有则可见之因,或能遍,或自性,皆无可见,是能了因故。
癸三、结
由所作性因,新缘显色无常等之觉,非第三聚量,是此比量理中所许故。
壬二、破后生之觉为余量 分三:癸一、自宗成立无常之理,二、他派了知无常之理,三、断诤。初又分二:子一、以现量成立之理,二、以比量成立之理。今初:
除比量通达显色无常外,余缘显色临断绝时之现量后所生决定显色无常之决知,非许为量性,以缘自因前量已取境故。成立其因者,缘显色临断绝时之根现量,彼色无常,亦由汝于决知前已成立,以离显色事外无余无常,既见显色无常,无错乱因误显色常故。问:若显色与无常非异物者,言显色之无常则不应理。曰:言显色无常之声,非以显色与无常众多事物为其所诠,唯以分別所生法显色与无常现似各异为所诠故。要先成立总之所依显色,次乃能成立总无常,以了知显色无常之顺缘具足,而无违缘故。
子二、以比量成立之理
外曰:若现量能成立显色无常,则了达显色无常之比量应成无用?曰:了达显色无常之比量,亦有用义,以若现量虽见,而不能成立彼显色无常时,为成立彼显色如是无常故。问:现量由何因缘错误为常耶?曰:于显色相续生时,有不了知显色无常之因缘,谓前后显色不见有异,误为一故。以前后显色有余相同者出生故。如卵相各异(盛宝疏谓「如幻术师所变卵相各异」)。有余相同者生,是误以为常之原因。谓不待因,下至愚夫,于无自类后起相连之灯等熄灭,即由现见能决断故。问:虽现见而不决定,有何喻耶?曰:如生芽之功能,属种子事之自性,虽是现量所见,但于种子有生芽之功能容有愚蒙,以于种子生芽,容无明显决定故。以芽从种子非无间生,故容不见从种子亲生芽果故。又了达声无常之比量,有所为义,是为遮止彼愚蒙声常而说故。大慧圣者,对汝不须成立声无常,以汝由见声即能决定无常等一切行相故。问:若声所作、无常,非异物者,如何有异声转耶?曰:于彼声虽无异物,然由遮遣为因缘之觉,及如假名之声,皆如各异所依而转,以从非所作及常住等一切中遮遣故。即由彼声,若无错乱因缘,本性能生与自相随顺之觉,是有事故。
癸二、他派了知无常之理
除以现量了知显色无常之外,又有部派,说于此显色临断绝时,由先有不可得因,以比量成立显色坏灭。以有部派说先有事后变为无,名无常故(先有后无为无常者,是粗无常)。
癸三、断诤 分三:子一、诤,二、答,三、略明自宗。今初:
正理派说:非唯有事即是无常,虚空应无常故。已灭亦非无常,言有事之无常,第六啭声,不可用故。有正理派说:断除二边之有,或与有相系属为性之有事,乃是无常声之义。
子二、答
试问彼敌宗,说何为彼边耶?若谓前后所无为是边。再问:彼前后所无,因何非无常耶?若谓前后所无,非是无常,以言有事之无常,第六啭声等不可用故。破曰:若尔,彼应非边,如言有事之边,第六啭声如何能用?不可用故。是无事故。(敌人计前无者谓未生,后无者谓已灭。故以未生与已灭二者中间安住之有事,或于彼有事和合系属者计为无常。)又彼有性与彼系属,应非前后所无之边所简別之事,是常住故(敌人计有性等是常法故)。若谓前后所无非是边,因果是边者(彼计因即前边,果即后边)。破曰:汝说彼有事,有彼因果所简別者,应亦不成,其能別因果应成无故。以无先无新生之关系故。此因彼许,以正理派不许有事先无故。若谓根本因不定,果非由因新生,是果先有,后由和合使与自因连系故。和合是因,连系是果。破曰:若尔,彼有性与彼连系,云何是此因之果?应非是果,是常住故。又此整个有事,应成为常,以非果故。若谓彼果先无,后由因造者,于汝宗中彼不应理,以非具足彼先无有事故。以不许先无新生之连系故。
子三、略明自宗
同时所无之义,增益为有异物因果系所诠之觉(执为因果异体连系之觉),及许为无异物同体系义之觉与声,亦非以实成就连系为境,是依各异所遮故。(这说缘因果系为异体之分別心,及计同体系无异物之分別心,并说无异体之声,皆非以实事连系为所取境,皆观待所遮而说故。)
壬三、破了知差別为余量
了知差別应非是量,如火刹那各异而执为一故。亦非差別之有境,以执彼后火与前所见火相同故。若谓非缘前火与后火之总,以彼前火是量后火之喻,喻与有喻无差异故。破曰:是则前火于量后火时,应已成立,以是量后火之同喻故。若许尔者,则何用余量更量度汝?应全无义。若谓量后火时,已忘记故无过失者。曰:是则应非彼喻,已忘记故。若谓前所见火,其事一分由后量成,无过失者。破曰:了知差別,汝所成立,应非有所依量。以彼后火与前火是余事,而是增益为彼前火之颠倒故。若谓因不成,以是一者。破曰;是则现量与余了知差別之境二火,应成立一,二俱成立,以是一故。问:若尔,彼觉是何种类?曰:了知差別,智者了知是忆念,以是将彼后火与余前火,结合为一之执着故。若谓观待因故,非忆念者。破曰:若观待因,便非忆念,应不能遍,以彼遍相有错乱故。
戊二、于现量自体除邪分別 分二:己一、真现量,二、似现量。初又分二:庚一、现量之相,二、现量之差別。初又分二、辛一、以现量成立离分別,二、以比量成立离分別。今初:
问:若现比二量数决定者,现量相如何?曰:离分別不错乱之智。问:若尔,以何成立离分別耶?曰:未被宗派染害相续之智者,对汝不须用因成立现量为离分別,以汝即以现量,便能成立现量是离分別故。外曰:不定,即有分別,于现量亦不可现。曰:非尔,一切士夫之分別以名为所依者,皆是各別自证之所证故。若谓虽则如是,然无离可见分別之根识。曰:应非如是。以从一切外境摄心,又无内体心散动安住之时,亦有眼识现见诸色,彼觉即是离可见分別根所生识故。若谓住定时之根识,虽有分別然不能决定。曰:应非如是,以从定中仍少起分別,即了知吾起如此分別故。于前说分位之根知,是无分別,以可见分別不可得故。
辛二、以比量成立离分別 分三:壬一、破计根识是合名分別,二、破计根识是合义分別,三、再破是合名分別。初又分三:癸一、自宗,二、误认现量分別为一之原因,三、破他派。今初:
若谓根识是分別者,为是合名分別?抑是合义分別?破初计者,一切从根所生觉,皆是以差別自相为境,应非合名分別。以于立名一时所见之差別,则于余时所不能见,非离彼差別有余別异之总,自相于眼识明了显现故。中因成立,以异体之总于不错乱觉无可现故。解说彼义,谓诸差別如于现量所现,诸声非有如是转,以如现量所现,名无如是转故。以差別互相无随行故。前因决定,以即于彼诸声之境为诸名所结合故。问:若尔,何为立名之境?曰:如言此为彼义之名,于连系名之分別所现之义,若彼等是连系名者,彼非根现量之所行境,以彼连系名时,于分別心无有明显所现义故。此因决定,以由识所现別异,而使诸义差別各异故。若谓于眼识所见义安立名时,则于分別境明了现。曰:眼虽现彼义,若他指示谓此者,彼即以声使名相合,而非根现量所行境于分別心明了显现。若果尔者,则于无眼根作用之盲人,应唯由他语明了现见诸色,然无如是现故。若谓未连系名时,根识将名义合杂而取。破曰:根识非于未作名连系时,将名义合杂而取。若合取者,则于鼓腹器未立瓶名时,由于瓶声,应自能知为鼓腹器故。
癸二、误认现量分別为一之原因
问:若现量非分別者,误认彼为分別之原因为何?曰:有分別与无分別之意与根识,愚者有执彼等为一之原因,由于一境顿时而转故,或转速疾故。若谓见杂色绳之根识,于见自境应有间断,以于见自境中间,有分別间隔故。曰:于计根识为分別之他派中,除牛外,分別异类瓶时,其见牛之根识于见自境如何非间断?应亦间断。以于见自境中间,有分別间隔故。若谓分別过去之分別不能间断,以较彼具强力故。以有事品以速转之理而缘取故,如见旋火。曰:余见杂色绳之根识,于见自境中间,亦应分別不能间隔,以有事品以速转之理而缘取,彼与汝相同。又萨罗(海)与罗萨(味)字,亦应误为顿闻,以速转闻故。若谓许多觉不顿生此中,若有众义及顿集诸根者,则缘色根识应非不间断缘自境,以于缘自境中间有五转识相隔断故。虽有彼隔断,然如无间断显现。破曰:彼许如是觉(于间断现不间断之觉),又许缘名究竟萨罗与罗萨字之识,前刹那与后刹那虽合杂不间断而现似间断,甚为稀有,不应道理。自许相违故。又多觉应能顿生,以多觉不顿生,正理违害故。又根识如何有间断与无间断二种俱有?应非俱有,以自境无间断,显现无差別故。又单独意识分別,亦应不次第缘自境,以缘自境速疾转故。外问:若二觉顿生者,如何近声之士夫,有时不生缘声耳识耶?曰:有时由意于美色,有过于爱着之心,声义虽近,而不生缘声之耳识者亦有原因,是由意贪着美色而损坏發生缘声耳识之功能故。近声士夫如何有时不生缘声耳识?解除此诤,非唯许二觉顿生者之事,即许不许二觉顿生者,俱有此诤故。又见旋火之根识,应非由旋火之火炭前后相续结合而生,是由随逐旋火等速疾转动,损坏眼目,生起误为轮相之根识故。
癸三、破他派
有主论师等有说:老人之根识是无分別,以是根生及领受行相转等故。喻如幼儿根觉。幼儿根觉是无分別之原因,说是由于失坏名言。破曰:在彼敌派,幼儿一切觉皆应成为现量明现境相,是无分別识故。又彼幼儿,后亦应不知名言,以离名言之因分別故。若谓未习名言者身中有意,以是后时能知名言。破曰:幼儿之根生(根识),如幼儿之意,亦应后时能知名言,以幼儿之意后时能知名言,与彼无分別相同故。又如此根生,亦应非成立老人根识为离分別之正因,是成立彼之有余因故。若谓幼儿根识是离分別,以与分別可分离故。破曰:其能成立幼儿根识为离分別者,谓与分別可分离,彼于此成立老人根识为离分別中,亦应是所说因,以是成立幼儿根识为离分別之因,而成立幼儿与老人之觉为离分別,难易相同故。言「如此是有余」因之理,此亦是说以领受行相转等,亦非正因故。
壬二、破计根识是合义分別 分三:癸一、成立遍相而立因,二、成立宗法,三、结义。今初:
外曰:根识虽非合名分別,然由结合种类等实物而缘,故是合义分別。破曰:若差別与所別事,及彼二连系,若世间论派之名言,皆先各別受已,后将彼等总合。如是了知所別事中具能別法。除先各別受持外,余则非能了知所別事中具能別法。喻如有杖人。彼缘有杖人之觉,是合义分別,是于所別事结合能別法而缘取故。于此根识无结合种类实物之分別,以非有种类与具彼种类相结合故。以无了知种类等之差別故。
癸二、成立宗法 分三:子一、破根识缘余物种类,二、破缘和合,三、破余物种类之能立。今初:
彼有随行缘总之识,非以总为所取境,以现別法之声及显色形色等之行相明了现故。此因决定,以由显形、文字等所空,说为牛之总性故。若谓分別心所现之显形等,即別法所同之总性,故是眼识所现。破曰:分別心所现之显形等,于眼识境则无所见。以彼根识,境明不明之各异觉,亦难得故。以无境明不明之二种现相,唯有明了显现故。
子二、破缘和合 分二:丑一、正破,二、破释难。今初:
根识不见和合之连系而住,以不缘和合故。
丑二、破释难
外曰:想此缕为衣之觉应有因,是觉故。彼因即是和合。破曰:言此缕为衣之声等,是正理派自己所作,不顺世间。言牛有角,是世间所共称。言角有牛,则非世间所共称故。外曰:言牛有角之名言,亦是由和合自相增上而立。破曰:应非尔,除角之外,尚有谓牛之诸余支分,无间隔可得,乃说牛有角故。(颂文为「不见间隔故」,解为见无间隔。其义一也。即见牛之诸余支分与牛角为一聚,故说牛有角。)外曰:缕衣若无和合自相,则说此是彼诸缕之衣,此名言不应道理。曰:言此是彼诸缕之衣,此声任何亦非由缕衣一时和合而有,是缕为缘经过织造,后起能防寒之整幅,说此果为衣故。外曰:若缕衣无和合自相者,或问何是先前之缕?答言此衣,则此名言不应道理。曰:此则应理。言先前之缕即是此衣,显示此声之所依,有人于衣增益为缕因,或简去一股缕而于果时之缕说缕声转故。外曰:若无和合自相者,则言牛声转,应成相违?曰:此无相违,以牛诸支分,互为能益所益,或于无间隔显现,言牛声转故。外曰:若无和合自相者,彼亦不应理。曰:于犎等聚,言牛之声,是汝之实名,以从牛声,无有错误了知是汝,又初立牛名所立境故。
释量论略解 卷第五(终)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9 册 No. 43 释量论略解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7-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丁三、释现量(明现见义之现量品) 分三:戊一、于量数与行境除邪分別,二、于现量自体除邪分別,三、于量果除邪分別。初又分二:己一、成立数定,二、断诤。初又分三:庚一、立因,二、成立相,三、结义。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