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梵刹志卷五十一

各寺公费条例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为酌定赐租出入事据南京僧录司申称奉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纸牌前事内开照得三大寺及五次大寺各有钦赐租粮节经奉旨赡僧近被无赖官住及管事管庄僧通同耗没众僧不得沾惠虽有循环簿到司祗成虚套查得先年朝天宫有本司议定书册则例合行委该司印官会同三大寺官住及五次大寺住持各将本寺常住公费及众僧口粮逐项会议一则并开列条约送司详夺等因奉此遵依随会同三大寺官住及五次大寺住持各管事等僧到司备将各寺每年常住公费并众僧口粮逐款酌定数目及各条约事例一一僃细开列造册详报伏乞裁夺编立规则以便行令永远遵行等因回报到司据此案照先为前事已经牌行该司会议去后今据造册前来尤恐未的仍令各官住到司逐项对议内有应增应减及条约应改正者一一斟酌停妥發寺遵行以后不许再有更改拟合刊刻书册给發遵守使租粮出入昭然在人耳目而奸弊不得复作具由禀 堂奉批所议综核之法虽密体恤之意良多悉如议行后之君子留心细玩不为阴坏偏辞所惑即久永可无更矣奉此今将三大寺及五次大寺议定每年出入租粮数目并条约事例刊刻书册印發各寺永远遵照施行须至书册者

今将三大寺及五次大寺租粮出入数目开后

灵谷寺

常住入数

靖东庄(夏租银玖拾陆两柒钱叁分伍厘 冬租银伍拾玖两肆钱贰分陆厘 冬租米壹千叁百玖石伍斗贰升柒合)

安西庄(夏租银叁百捌拾叁两捌钱柒分壹厘 冬租银壹百壹拾肆两贰钱叁分 冬租米壹千叁百陆拾陆石捌升壹合)

溧水庄(冬租银陆拾捌两柒钱伍分[參-(彰-章)+三]厘)

柳桥田(冬租银壹拾伍两壹钱陆分[參-(彰-章)+三]厘)

白水洲田(冬租银壹拾伍两伍钱贰分伍厘)

十人洲(冬租银壹拾[參-(彰-章)+三]两)

以上夏租银通共肆百捌拾两陆钱陆厘

冬租银通共贰百捌拾陆两玖分柒厘

冬租米通共贰千陆百柒拾伍石陆斗捌合

禅堂入数

悟真庄(夏租银壹百壹拾壹两肆钱柒分贰厘 冬租银玖两肆钱玖分捌厘 冬租米肆百[參-(彰-章)+三]拾玖石伍斗玖升壹合)

桐桥庄(夏租银伍拾贰两[參-(彰-章)+三][參-(彰-章)+三]分玖厘 冬租米[參-(彰-章)+三]百陆石捌斗伍升壹合)

陈桥茄地洲(冬租银柒拾两)

以上夏冬租银通共贰百肆拾[參-(彰-章)+三][參-(彰-章)+三]钱玖厘

冬租米通共柒百肆拾陆石肆斗肆升贰合

律堂入数

龙都庄(夏租银壹百陆拾柒两玖钱柒分肆厘 冬租米玖百捌拾[參-(彰-章)+三]石玖斗伍升贰合)

散甲庄(夏租银壹拾柒两肆钱壹分伍厘 冬租银[參-(彰-章)+三]两捌钱肆分壹厘 冬租米陆拾贰石伍合)

以上夏冬租银通共壹百捌拾玖两贰钱[參-(彰-章)+三]

冬租米通共壹千肆拾伍石玖斗伍升柒合

常住出数

殿堂焚修公费 共银柒拾伍两捌钱(夏季存肆拾贰两玖钱 冬季存[參-(彰-章)+三]拾贰两玖钱)

  • 正殿香烛灯油银玖两陆钱(每月银捌钱)

  • 各殿香烛灯油银共拾贰两(金刚天王法堂伽蓝祖师共五处每处每月银贰钱)

  • 每初贰拾陆伽蓝斋供银柒两贰钱(每次[參-(彰-章)+三]钱)

  • 新正礼千佛壹月茶点银肆两(冬季预存)

  • 清明中元祀祖银[參-(彰-章)+三]

  • 如来降诞成道斋供银[參-(彰-章)+三]

  • 五月圆觉会壹月茶点银肆两(冬季预存)

  •  万寿千秋斋供银壹拾贰两(夏季预存)

  • 年节斋供银陆两(夏季预存)

  • 宝公诞忌贰辰斋供银[參-(彰-章)+三]

  • 殿堂揭盖银壹拾贰两

常住事务公务 共银伍拾两(夏季存银贰拾伍两 冬季存银贰拾伍两)

  • 纸劄笔墨银[參-(彰-章)+三]

  • 常住茶银肆两

  • 公务杂费银壹拾捌两(科举年加银[參-(彰-章)+三]两)

  • 常住小费银壹拾肆两(部前借寓庵银贰两在内)

  • 寺前施茶银陆两

  • 僧司牌示卷饼银伍两

官住教学等俸粮 共银壹百捌拾壹两(夏季给玖拾两伍钱 冬季给玖拾两伍钱)米捌拾肆石(俱冬季给)

  • 印官壹员银贰拾肆两 折米银壹拾捌两

  • 僧官壹员银贰拾肆两 米[參-(彰-章)+三]拾陆石

  • 大住持贰名共银[參-(彰-章)+三]拾贰两 米肆拾捌石

  • 教学僧贰名共银[參-(彰-章)+三]拾两

  • 筭手壹名银[參-(彰-章)+三](三大寺通用)

  • 门库廵山夫皂拾名共银伍拾两

通经执事口粮 共僧粮伍拾分 银共[參-(彰-章)+三]拾捌两(夏季给贰拾柒两冬季给壹拾壹两) 米壹百玖拾石(俱冬季给)

  • 通经优给僧拾名(每名加僧粮贰分)

  • 前堂僧肆名(每名加僧粮壹分内壹名系祝白前堂)

  • 维那僧[參-(彰-章)+三](每名加僧粮壹分)

  • 书记僧贰名(每名加僧粮贰分)

  • 管事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直库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直日僧肆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管殿僧[參-(彰-章)+三](每名加僧粮壹分)

  • 堂司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净发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施茶僧壹名(加僧粮壹分)

  • 音乐僧贰拾众作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管山门僧壹名(加僧粮壹分)

  • 管庄管洲僧(各庄俱有耗银耗米常住不必再给)

众僧口粮 共银叁百捌拾两(夏季给贰百柒拾两冬季给壹百壹拾两)米共贰千[參-(彰-章)+三]百伍拾陆石(俱冬季给)

  • 牒僧[參-(彰-章)+三]百伍拾名 每名银柒钱陆分(夏季给伍钱肆分 冬季给贰钱贰分) 米叁石捌斗

  • 学僧壹百伍拾名 每名银柒钱陆分(夏季给伍钱肆分 冬季给贰钱贰分) 米叁石捌斗

  • 別院僧壹百贰拾名(鷄鸣寺牒僧柒拾名学僧[參-(彰-章)+三]拾名观音阁牒僧贰拾名) 每名银无 米叁石捌斗

以上夏租银 用过肆百伍拾伍两肆钱(科举年加用银[參-(彰-章)+三]两)余剩贰拾伍两贰钱零陆厘(科举年除银叁两)

冬租银 用过贰百陆拾玖两肆钱

余剩壹拾陆两陆钱玖分柒厘

冬租米 用过贰千陆百叁拾石

余剩肆拾伍石陆斗捌合

(凢余剩银米年终开报侭数为修理殿堂之用)

禅堂出数

每日约赡禅僧壹百柒拾壹名(每僧壹日筭银壹分或米贰升)

律堂出数

每日约赡律僧壹百玖拾捌名(每僧壹日筭银壹分或米贰升)

天界寺

常住入数

湖塾庄(夏租银伍拾[參-(彰-章)+三]两柒钱陆分玖厘 冬租米伍百肆拾玖石贰斗陆升壹合)

溧阳庄(夏初收到冬租米壹千[參-(彰-章)+三]石捌斗玖升柒合)

高淳庄(夏初收到冬租银叁百肆拾[參-(彰-章)+三]两玖分伍厘)

以上夏租银(并高淳夏初收到银)通共[參-(彰-章)+三]百玖拾陆两捌钱陆分肆厘

夏初收到冬租米壹千[參-(彰-章)+三]石捌斗玖升柒合

冬租米伍百肆拾玖石贰斗陆升壹合

禅堂入数(寺前菜地壹块自种无租)

靖安庄(夏租银壹拾捌两肆钱贰分捌厘 冬租银贰两陆钱捌分)

(冬租米玖拾捌石肆斗壹升陆合)

采石芦洲(冬租银壹百陆拾两)

施舍田地(夏租银[參-(彰-章)+三]两壹钱叁分伍厘 冬租银壹两伍钱壹分捌厘)

(冬租米伍拾肆石柒斗捌升贰合)

以上夏冬租银通共壹百捌拾伍两柒钱陆分冬租米通共壹百伍拾[參-(彰-章)+三]石壹斗玖升捌合

常住出数

殿堂焚修公费 共银伍拾陆两陆钱(俱夏季存)

  • 正殿香烛灯油银陆两(每月银伍钱)

  • 各殿香烛灯油银拾两捌钱(金刚天王三圣观音轮藏伽蓝祖师等殿毘卢阁上下共玖处每处每月银壹钱)

  • 每初贰拾陆伽蓝斋供银肆两捌钱(每次贰钱)

  • 新正礼千佛壹月茶点银[參-(彰-章)+三]

  • 清明中元祀祖银贰两

  • 如来降诞成道斋供银贰两

  • 伍月圆觉会壹月茶点银[參-(彰-章)+三]

  •  万寿千秋斋供银拾两

  • 年节斋供银伍两

  • 殿堂揭盖银拾两

常住事务公费 共银[參-(彰-章)+三]拾伍两(俱夏季存)

  • 纸劄笔墨银[參-(彰-章)+三]

  • 常住茶银肆两

  • 公务杂费银拾肆两(科举年加银[參-(彰-章)+三]两)

  • 常住小费银拾两 一寺前施茶银肆两

官住教学等俸粮 共银玖拾捌两(俱夏季给) 米捌拾肆石(夏季给陆拾[參-(彰-章)+三]石冬季给贰拾壹石)

  • 僧官壹员银贰拾肆两 米[參-(彰-章)+三]拾陆石

  • 大住持贰名银共[參-(彰-章)+三]拾贰两 米肆拾捌石

  • 教学僧贰名银共[參-(彰-章)+三]拾两

  • 门库夫皂[參-(彰-章)+三]名共银壹拾贰两

通经执事口粮 共僧粮伍拾分 共银壹拾柒两(俱夏季给) 米壹百[參-(彰-章)+三]拾石(夏季给捌拾贰石伍斗 冬季给肆拾柒石伍斗)

  • 通经优给僧拾名(每名加僧粮贰分)

  • 前堂僧肆名(每名加僧粮壹分内壹名系祝白前堂)

  • 维那僧[參-(彰-章)+三](每名加僧粮壹分)

  • 书记僧贰名(每名加僧粮贰分)

  • 管事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直库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直日僧肆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管殿僧肆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堂司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净发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施茶僧壹名(加僧粮壹分)

  • 音乐僧贰拾众作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管庄管洲僧(各庄俱有耗银耗米常住不必再给)

众僧口粮 共银壹百柒拾两(俱夏季给) 米壹千[參-(彰-章)+三]百石(夏季给捌百贰拾伍石冬季给肆百柒拾伍石)

  • 牒僧[參-(彰-章)+三]百伍拾名 每名银[參-(彰-章)+三]钱肆分 米贰石陆斗(夏季给壹石陆斗伍升冬季给玖斗伍升)

  • 学僧壹百伍拾名 每名银[參-(彰-章)+三]钱肆分 米贰石陆斗(夏季给壹石陆斗伍升冬季给玖斗伍升)

以上夏租银(并高淳夏初收到银)用过[參-(彰-章)+三]百柒拾陆两陆钱(科举年加银[參-(彰-章)+三]两)

余剩贰拾两零贰钱陆分肆厘(科举年除银[參-(彰-章)+三]两)

夏初收到冬租米 用过玖百柒拾石伍斗余剩[參-(彰-章)+三][參-(彰-章)+三][參-(彰-章)+三]斗玖升柒合

冬租米 用过伍百肆拾[參-(彰-章)+三]石伍斗

余剩伍石柒斗陆升壹合

(凡余剩银米年终开报侭数为修理殿堂之用)

禅堂出数

每日约赡禅僧柒拾[參-(彰-章)+三](每僧一日筭银壹分或米贰升)

报恩寺

常住入数

戴子庄(夏租银壹百壹拾肆两玖钱肆厘冬租米壹千伍百肆拾贰石陆斗[參-(彰-章)+三]升)

腊真庄(冬租米伍百贰拾肆石肆斗玖升伍合)

寺前房地(夏租银伍拾两肆钱陆分肆厘冬租银伍拾两肆钱陆分肆厘)

以上夏租银通共壹百陆拾伍两[參-(彰-章)+三]钱陆分捌厘

冬租银通共伍拾两肆钱陆分肆厘

冬租米通共贰千陆拾柒石壹斗贰升伍合

禅堂入数(放生池边地贰大条自种供菜)

藏经板头(每藏壹拾贰两每年约银贰百肆拾两又四经每年约银[參-(彰-章)+三]拾陆两襍号约银肆两目今每藏捌两刻经止肆两赡众)

以上约银贰百捌拾两(目今除刻经止约银壹百贰拾两)

常住出数

殿堂焚修公费 共银肆拾玖两捌钱(夏季存贰拾玖两肆钱 冬季存贰拾两肆钱)

  • 塔上灯油 内府送用(月大壹千玖百[參-(彰-章)+三]拾壹斤肆两月小壹千捌百陆拾陆斤壹拾肆两灯共壹百肆拾陆盏昼夜长明每日该油陆拾肆斤肆两零)

  • 大禅殿香烛灯油银陆两(每月银伍钱外月支内府油伍斤)

  • 各殿香烛灯油银肆两捌钱(后禅殿伽蓝殿每处每月各银壹钱伍分塔殿每月壹钱止办香烛其灯油系内府供)

  • 每初贰拾陆伽蓝斋供银陆两(每次贰钱伍分)

  • 新正礼千佛壹月茶点银[參-(彰-章)+三](冬季预存)

  • 清明中元祀祖银贰两

  • 如来降诞成道斋供银贰两

  • 伍月圆觉会壹月茶点银[參-(彰-章)+三](冬季预存)

  •  万寿千秋斋供银拾两(夏季预存)

  • 年节斋供银伍两(夏季预存)

  • 殿堂揭盖银捌两

常住事务公费 共银[參-(彰-章)+三]拾玖两(夏季存壹拾玖两伍钱 冬季存壹拾玖两伍钱)

  • 纸劄笔墨银[參-(彰-章)+三]

  • 常住茶银肆两

  • 公务襍费银拾陆两(科举年加银[參-(彰-章)+三]两)

  • 常住小费银拾两 一寺前施茶银陆两

官住教学等俸粮 共银玖拾捌两(俱夏季给) 米壹百贰拾肆石(俱冬季给)

  • 内监米共肆拾石(提督壹员拾石司香伍员每员陆石员数或有多寡米无增减)

  • 僧官壹员银贰拾肆两 米[參-(彰-章)+三]拾陆石

  • 大住持贰名共银[參-(彰-章)+三]拾贰两 米肆拾捌石

  • 教学僧贰名共银[參-(彰-章)+三]拾两

  • 门库夫皂[參-(彰-章)+三]名共银拾贰两

通经执事口粮 共僧粮伍拾分 共米壹百柒拾伍石(俱冬季给)

  • 通经优给僧拾名(每名加僧粮贰分)

  • 前堂僧肆名(每名加僧粮壹分内壹名系祝白前堂)

  • 维那僧[參-(彰-章)+三](每名加僧粮壹分)

  • 书记僧贰名(每名加僧粮贰分)

  • 管事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直库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直日僧肆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管殿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管塔僧壹名(加僧粮壹分即修塔僧)

  • 堂司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净发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施茶僧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音乐僧贰拾众作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管庄管洲僧(各庄俱有耗银耗米常住不必再给)

众僧口粮 共米壹千柒百伍拾石(俱冬季给)

  • 牒僧[參-(彰-章)+三]百伍拾名 每名米[參-(彰-章)+三]石伍斗 银无

  • 学僧壹百伍拾名 每名米[參-(彰-章)+三]石伍斗 银无

以上夏租银 用过壹百肆拾陆两玖钱(科举年加银[參-(彰-章)+三]两)

余剩壹拾玖两肆钱陆分(科举年除银[參-(彰-章)+三]两)

冬租银 用过[參-(彰-章)+三]拾玖两玖钱

余剩壹拾两零伍钱陆分肆厘

冬租米 用过贰千肆拾玖石

余剩壹拾捌石壹斗贰升伍合

(凡余剩银米年终开报侭数为修理殿堂之用)

禅堂出数

每日约赡禅僧柒拾陆名(每僧壹日筭银壹分见今除刻经止该赡僧[參-(彰-章)+三]拾贰名)

  • 校经僧壹名银贰两

  • 管板僧贰名共银[參-(彰-章)+三]

(附)僧录司入数(灵谷寺办印官俸粮银肆拾贰两 牌示 卷饼银伍两)

(上江二县诸山银贰拾贰两柒钱[參-(彰-章)+三][參-(彰-章)+三]厘)

(溧阳县僧会司银陆两高淳县僧会司银肆两伍钱)

(句容江浦六合三县僧会司银各肆两溧水县僧会司银贰两伍钱)

以上共银玖拾肆两柒钱[參-(彰-章)+三][參-(彰-章)+三]

僧录司出数

  • 印官壹员银贰拾肆两 折米银壹拾捌两

  • 年终送换诸山告示十家牌银[參-(彰-章)+三]

  • 年终考通经僧卷饼素饭银贰两(以上灵谷寺出办)

  • 年终造岁报册银伍两

  • 纸笔墨银[參-(彰-章)+三]

  • 僧吏贰名共银玖两陆钱

  • 书手贰名共银柒两贰钱

  • 皂隶肆名共银壹拾贰两

  • 襍费银壹拾两玖钱[參-(彰-章)+三][參-(彰-章)+三]

以上共用银玖拾肆两柒钱[參-(彰-章)+三][參-(彰-章)+三]

五次大寺

各寺常住人数

鷄鸣寺(冬租银玖拾[參-(彰-章)+三][參-(彰-章)+三][參-(彰-章)+三]分肆厘灵谷给冬租米[參-(彰-章)+三]百捌拾石)

能仁寺(夏冬租银壹百两捌钱肆分肆厘冬租米壹百肆拾[參-(彰-章)+三]石柒升壹合)

栖霞寺(夏冬租银陆拾捌两玖钱壹分[參-(彰-章)+三]厘冬租米贰百[參-(彰-章)+三]拾肆石柒斗柒升[參-(彰-章)+三]合)

弘觉寺(夏冬租银贰拾壹两玖钱玖分玖厘冬租米壹百贰拾伍石陆斗壹升[參-(彰-章)+三]合)

静海寺(夏冬租银肆拾捌两捌钱[參-(彰-章)+三]分贰厘冬租米肆拾捌石玖斗壹升贰合)

各寺禅堂人数

鷄鸣堂(冬租银柒拾两壹钱壹分)

能仁堂(无)

栖霞堂(夏冬租银壹拾玖两壹钱玖分壹厘冬租米壹百伍拾捌石贰斗柒升捌合)

栖霞圆通禅院(夏冬租银[參-(彰-章)+三]两贰钱贰 [參-(彰-章)+三]厘冬租米壹百伍拾壹石贰斗肆升)

弘觉堂(夏冬租银壹拾两柒钱陆分捌厘冬租米陆拾玖石捌斗贰升肆合)

静海堂(夏冬租银[參-(彰-章)+三]两捌钱陆分肆厘冬租米柒拾壹石捌斗[參-(彰-章)+三]升捌合)

各寺常住出数

殿堂焚修公费(鷄鸣贰拾贰两 栖霞壹拾玖两能仁弘觉静海各壹拾[參-(彰-章)+三]两柒钱)

  • 各正殿逐日香灯(鷄鸣栖霞各[參-(彰-章)+三]两陆钱 能仁弘觉静海各贰两肆钱)

  • 各傍殿逐日香灯(鷄鸣栖霞各[參-(彰-章)+三]两陆钱 能仁弘觉静海各贰两肆钱)

  • 初贰拾陆伽蓝斋(鷄鸣栖霞各贰两肆钱 能仁弘觉静海各壹两捌钱)

  • 正月礼千佛茶点(鷄鸣栖霞各壹两贰钱 能仁弘觉静海各壹两)

  • 清明中元祀祖(鷄鸣栖霞各壹两 能仁弘觉静海各捌钱)

  • 如来降诞成道斋(鷄鸣栖霞各壹两(又鷄鸣宝公志參两)能仁弘觉静海各捌钱)

  • 五月圆觉会茶点(鷄鸣栖霞各壹两贰钱 能仁弘觉静海各壹两)

  •  万寿千秋斋供(鷄鸣栖霞各[參-(彰-章)+三]两 能仁弘觉静海各贰两)

  • 年节斋供(鷄鸣栖霞各贰两 能仁弘觉静海各壹两伍钱)

常住事务公费(鷄鸣栖霞各拾贰两 弘觉柒两捌钱能仁静海各伍两壹钱)

  • 常住茶叶(鷄鸣栖霞各肆两 弘觉贰两 能仁静海各壹两)

  • 疏结纸劄(鷄鸣栖霞各壹两 弘觉捌钱 能仁静海各陆钱)

  • 公务襍费(鷄鸣栖霞各肆两 弘觉[參-(彰-章)+三]两 能仁静海各贰两)

  • 常住小费(鷄鸣栖霞各[參-(彰-章)+三]两 弘觉贰两 能仁静海各壹两伍钱)

住持教学等口粮(鷄鸣银[參-(彰-章)+三]拾伍两 能仁银[參-(彰-章)+三]拾伍两)

(栖霞银[參-(彰-章)+三]拾肆两 弘觉米伍拾陆石 静海银贰拾陆两)

  • 大住持(鷄鸣能仁各壹名每名贰拾伍两)

  • 堂劄住持(栖霞静海各壹名每名壹拾陆两弘觉壹名折米贰拾捌石)

  • 教学僧(鷄鸣能仁栖霞静海各壹名每名捌两弘觉壹名折米壹拾肆石)

  • 门夫山夫(鷄鸣能仁静海各壹名每名贰两 栖霞贰名共肆两弘觉贰名共折米陆石)

  • 守下院僧(栖霞贰名共银陆两 弘觉贰名共米捌石)

通经执事等口粮(各加僧粮拾陆分俱照本寺给独鸡鸣每分折银壹两)

(鷄鸣银壹拾陆两 能仁银伍两柒钱陆分不壹拾玖石贰斗)

(栖霞米[參-(彰-章)+三]拾贰石 弘觉米玖石陆斗 静海米陆石肆斗)

  • 通经优给僧各[參-(彰-章)+三](每名加僧粮贰分)

  • 维那僧各[參-(彰-章)+三](每名加僧粮壹分)

  • 书记僧各壹名(加僧粮贰分)

  • 管事僧各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直库僧各壹名(加僧粮壹分)

  • 管殿僧各贰名(每名加僧粮壹分)

  • 催租管洲僧(有耗银耗米不必再给)

各众僧口粮(各寺牒僧柒拾名各寺学僧[參-(彰-章)+三]拾名)

(鷄鸣给灵谷米肆百捌拾石能仁银[參-(彰-章)+三]拾陆两米壹百贰拾石)

(栖霞米贰百石 弘觉米陆拾石 静海米肆拾石)

鷄鸣(每名灵谷给米[參-(彰-章)+三]石捌斗)

能仁(每名银[參-(彰-章)+三]钱陆分 米壹石贰斗)

栖霞(每名米贰石)

弘觉(每名米陆斗)

静海(每名米肆斗)

鷄鸣 用过(银捌拾伍两米[參-(彰-章)+三]百捌拾石)

余剩(银捌两[參-(彰-章)+三][參-(彰-章)+三]分肆厘米无)

能仁 用过(银玖拾伍两伍钱陆分米壹百[參-(彰-章)+三]拾玖石贰斗)

余剩(银伍两贰钱捌分肆厘米[參-(彰-章)+三]石捌斗柒升壹合)

栖霞 用过(银陆拾伍两米贰百[參-(彰-章)+三]拾贰石)

余剩(银[參-(彰-章)+三]两玖钱壹分[參-(彰-章)+三]厘米贰石柒斗柒升[參-(彰-章)+三]合)

弘觉 用过(银贰拾壹两伍钱米壹百贰拾伍石陆斗)

余剩(银肆钱玖分玖厘米壹升[參-(彰-章)+三]合)

静海 用过(银肆拾肆两捌钱米肆拾陆石肆斗)

余剩(银肆两[參-(彰-章)+三]分贰厘米贰石伍斗壹升贰合)

(凡余剩银米年终开报侭数为修理殿堂之用)

各寺禅堂出数

鷄鸣堂(每日约赡禅僧贰拾名)

能仁堂(无)

栖霞堂(每日约赡禅僧贰拾柒名)

栖霞圆通禅院(每日约赡禅僧贰拾贰名)

弘觉堂(每日约赡禅僧壹拾[參-(彰-章)+三]名)

静海堂(每日约赡禅僧壹拾壹名)

条约

  • 殿堂焚修 凡香烛斋供等项管事僧案期照数领出公同各殿堂僧买办应用不许将银一并预支及径付殿堂僧手内如有预支及破等弊许众僧禀究殿堂逐年揭盖壹次已有额定银两每年终查有应修理处将贰季缺僧粮及余剩银充用每五年遇丙辛年分大修壹次将官住俸粮众僧口粮扣除一半如有兴造工大即连扣贰年亦可工完仍复旧额目今灵谷报恩已半扣修造別寺如有兴造俱照此例凡用缺僧粮及余剩银须呈禀批给循环簿及岁报册内另开额外大修一款不得混入前数致乱定规其五年半扣者钱粮尤广须另造稽工簿报查

    (【本部议灵谷寺扣粮修殿稿】)(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为修建殿堂以护  陵寝事照得灵谷寺乃  圣祖勅工部建造护卫  陵寝自来皆系本部移文工部修理目今殿堂虽多颓毁值公帑匮乏难以复议看得报恩寺大禅殿贰层已经官住众僧扣粮修理前壹层工程已完今灵谷租粮颇饶亦应比例通查壹年内应扣之数原额殿堂揭盖银拾贰两全扣印官壹员折俸银拾捌两僧官壹员俸米[參-(彰-章)+三]拾陆石大住持贰名每名米贰拾肆石通经执事等粮伍拾分牒僧学僧等粮伍百名每分银柒钱陆分米[參-(彰-章)+三]石捌斗別院僧粮壹百贰拾名每名米[參-(彰-章)+三]石捌斗俱半扣每年共扣夏租银壹百伍拾玖两冬租银柒拾壹两冬租米壹千[參-(彰-章)+三]百壹拾伍石每石约变价肆钱贰分约该银伍百伍拾贰两[參-(彰-章)+三]钱通共银柒百捌拾贰两[參-(彰-章)+三]钱该寺工程有大殿四围廊墻全缺无量殿撺角朽坏禅堂律堂方建未完方丈将颓廊房库司移收万工池挑浚共该工壹千贰百余两已经动支去岁租粮并征夏租银起工候完日另报又观音殿金刚殿重修禅堂内大法堂公学堂改建共估银伍百余两五方殿重造估银贰千余两今岁冬租银内除将伍百两修观音等殿外余银置买五方殿木植候下年租银起造又下年租银装修[參-(彰-章)+三]年内工程约可全完所扣俸米口粮一体复旧不许因而乾没及私意增减其扣粮内有別院僧口粮如別院自举大工即准给用无工仍归灵谷又扣米变银如时价不等临期再禀酌定即遇价贱佃户必照额征米不得贪取小便擅改折色致酿奸弊僧人有禀改者重治伏候批示置立印信循环簿贰扇给该寺登记出入本司逐月稽考工完即备细造册报 堂听候查验 堂批如议行 万历[參-(彰-章)+三]拾伍年[參-(彰-章)+三]月拾陆日)

  • 常住事务 凡常住不定事务如官住到任及拨僧祈祷之类即在常住小费一款内凡衙门内各役费用即在公务襍费一款内到任祈祷事不恒有有亦易办也独马下钱日增无厌今止三大寺照旧余寺绝无不许分外需索分文又本部官到寺设席风闻各役逼令常住添设素饼捏称旧䂓实绝无根据已经各厅司会同禀 堂申如再有指索用及各寺分毫定行禀 堂从重究治各寺有惧恶滥与献謟妄用致使经费不足定额那移者并将官住罚俸管事管库僧橔鎻除此外果有事出不测费至贰两以上仍许临时禀查亦照大修例于余银批给另开额外公费一款附册簿后注销

    (【本部会议禁革各役指骗稿】)(南京礼部司务厅仪制等四司为严禁各役指骗事照得三大寺及朝天宫虽有 钦赐租粮原奉 旨赡给僧道及充香灯修理额派已定常住并无宽余可为不经之费况本部官于各寺宫分既相临即用其分文粒米亦不免瓜李为嫌风闻本部官到寺宫设席各役逼令常住添设素菜面饼称为旧例如不供应即肆呵斥又谓發银办饭借用什物亦间有例可行各厅司查自到任以来绝未经见止闻有一无籍僧官偶尔献謟已经为事革职他寺实不皆然此等陋举即相习成风亦宜禁绝况一人甫倡而遂欲众人效尤则科索之端滥觞何极虽先后各厅司皆能自爱必不至悮听而此辈敢于称说惟思肆彼贪饕不顾官府体面可谓知有忌惮者乎念系风闻未有指名的据姑不追究合禀 堂严行申至于马下钱三大寺朝天宫往时间有拜客银贰分设席银肆分堂役加倍据法本宜裁革姑念所费不多量存以塞馋口除此外并无毫厘相涉如有门皂巧立名色指称旧䂓如前素饼之类用及各寺宫分文即以倚宫吓诈论重责革役仍枷号各寺宫门首各寺宫如惧恶滥与献謟妄用者官住罚俸管事管库僧道重责追牒各寺宫公费出入原有循环簿开报祠祭司簿内但有前项滥费开入及簿虽不载而实系那移影射者应即呈 堂或知会各厅司各厅司亦务期相成毋嫌彼此更乞 批示严谕各役用使知儆禁于未然毋致为清曹之点染也各厅司未敢擅便伏候裁夺施行 堂批供应素馔之类虽事属细征实伤大体各役妄捏旧䂓希图指索情实可恨再有犯者定枷责革役祠司仍不时查核循环簿如系堂役及各厅司等役即呈禀知会务使弊端永杜以副各厅司相成雅意于清曹体面实大有也俱如议着实严行 万历參拾參年正月拾陆日)

  • 官住教学 官住俸薪不为不厚欲其领袖众僧护持一寺乃只求俸薪到手租粮耗损漫不经心则设官住何用自今务要各庄通完散众及存留俱足岁报册送查果无欠少错悮方许宫住支给如过期不完官住俸粮截支候征完方与开粮至于教学僧须以通经考前列者充之事务最烦应当优厚俸粮俱以到任着役日为始但有开除俱合申报

  • 通经执事 通经优给僧原为考官住及教学而设务取能作解义精通经典者如文理不甚通姑以填数则粮止半给前堂维那僧专领众焚修每月朔具结管事僧专管常住一应事务书记僧专管填写逐年租单告示月报岁报及一应册籍疏结直库僧专管收放银米直日僧专答应上司及巡察寺内一应违禁事举报殿堂僧专管殿堂香灯各僧但有悮事及作弊者俱橔鎻究革限壹年壹换而管事直库尤关紧要更不许恋役堂司净发施茶音乐等僧无过不必更换数已额定不得別立名色分外增加年终送岁报册日俱送司查点以防虚通经僧考定音乐僧粮少姑免点通经书记僧每名支僧粮贰分前堂等僧每名各支僧粮壹分如有牒补粮仍本分兼支

  • 牒僧口粮 僧无定数粮难稽考弊窦甚多今以各寺见在僧酌为成额查灵谷寺原系护卫陵寝有  旨赡僧千人似难擅议而天界报恩亦与鼎立但见在实不及额今各定牒僧[參-(彰-章)+三]百伍拾名外加学僧禅僧灵谷又加別院僧则亦近千人之数矣鷄鸣等伍次大寺牒僧各柒拾名大约皆见在实数凡食粮牒僧专以本寺度牒为主牒僧踰于额外则照数截住候缺出顶补年终该寺申报总收壹次如牒多缺少仍以默经为定(目今独报恩牒多补粮以考定別寺牒少俱不必考)牒僧亏于额内则扣粮贮库待有纳牒者亦年终总收牒僧又以实在寺焚修为主如外寺僧已纳本寺牒置房进住者即准挨缺补粮本寺牒已出外住不实在寺者即除名革粮取度牒批过给还不许僧分[參-(彰-章)+三]班逐日上殿[參-(彰-章)+三]次不到及告假满[參-(彰-章)+三]月者停粮过壹年者径革有故辞粮者免其上殿夏冬贰季给粮各该寺备造花名册壹本分额定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扣缺陆款先后即将度牒对查专以纳牒日期为序同日序齿如以默经序补则先后论案花名册先送司查的批發官住即公同众僧照册唱名给散各僧于本名下亲注领足缴查本司仍不时掣问其缺僧余粮止充修理不作別用册内另开缺僧粮一款以凭查估批發毋得混入余剩数内致有隐漏

  • 学僧口粮 三大寺各额定学僧壹百伍拾名五次大寺各额定学僧[參-(彰-章)+三]拾名食粮专以到学为主实在学半年开粮出学即除粮数足候缺顶补不足扣粮贮库俱与牒僧一例每正月半开学拾贰月半止分上下半年正柒月分官住督同教学僧将实在学僧造花名假簿各名下开某年月日到学先后即以到学为序同日序齿壹样[參-(彰-章)+三]送司用印一存本司一给官住一给教学僧遇有告假及事故从实填报假满壹月者革粮如有虚教学僧究革官住罚俸凡纳牒必先经入学教学僧具结官住于夏冬二季类总报司方准起送如未经入学者不许纳牒牒僧在学贰分兼支仍免上殿行童年捌岁以上贰拾岁以下不到学该寺拨令打扫殿堂学内所习用梵网楞严等经不许习应付法事只图射利夏冬给粮僃造花名册壹本即附牒僧册后事例式样俱同先后序次即将假簿照验不得搀越教学僧给与劄付为照

  • 禅堂供众 禅堂多系行僧參学持斋僧䂓不失  国初拨田赡僧原为此軰奈房僧好丑相形每怀忌嫉姑念习久难反止于各该寺租粮十之二三拨入供众此皆系本司查增而非夺房僧所有如敢生事扰害定从重究治给有堂帖为照其堂内䂓条每堂筭定岁入租银若干两米若干石每僧壹日饭食腐菜银壹分或米贰升每日该赡禅僧若干名堂主登簿知会官住除香灯募外僧多亦听募助僧少以侵尅论官住不为催租致有拖欠革俸抵偿田地如有典佃虽费出有因亦必从重追究堂主或缺听堂内众僧公同官住另举贤能充补不许徒弟眷属世恋接管租粮俱堂主管理如有法师止觉察而不经手原无责任不宜赴司进谒催租僧堂内外各壹人不许偏用堂内不得将晕酒进入及蓄养行童违者堂主不许住堂各堂大门设立左右二示悬挂务使僧众通知用防隐阁

    (【本部给各禅堂劄付】)(南京礼部为拨给禅堂以励行僧以存  祖制事祠祭清吏司案呈照得禅堂多系行僧參学持斋僧䂓不失  国初本部奉  旨分为三等曰禅曰讲曰教钦录集开载甚详今禅讲仅存于禅堂而房僧绝不知为何物矣然则  圣祖所赡养之管在今日亦惟禅堂足当之也奈薰旧不能同器每加忌嫉纵习人难以尽移而德意岂容偏壅况一寺之中安得有分彼此今查栖霞寺见有钦赐金官等庄拨入禅堂乃三大寺独无殊失优给行僧之意今议各寺以十分之三给之灵谷禅堂悟真桐桥二庄及陈桥茄地洲约赡僧壹百柒拾壹名律堂龙都散甲二庄约赡僧壹百玖拾捌名天界禅堂靖安庄采石洲菜地并施舍田约赡僧柒拾[參-(彰-章)+三]名报恩禅堂藏经板头菜地约赡僧柒拾陆名又鷄鸣禅堂大梅子洲约赡僧贰拾名皆给与帖文执管盖寺租自经青查给众较前有余非夺号僧原有之物如有敢生事扰害者定从重追牒究治其禅僧虽难额定大▆常存有约定之数即见无弊其[(冰-水+〡)*ㄆ]租正副二僧用堂内壹人堂外壹人互察官住一体严催钱粮既多堂主要须得人官住亦宜不时稽考但不许有分彼此私意中伤具由禀 堂奉批僧非禅別不成僧寺无禅堂则不成寺圣祖赡养本意原为此辈俗僧反怀忌嫉殊可恨也如议拨给有敢生事扰害者查出重究奉此又禀 堂奉批准各给帖奉此案呈到部拟合就行为此合劄某寺禅堂主僧照劄事理即便遵照将后开各庄田地洲场永远执管收租供众有敢生事扰害者许执劄赴禀以凭重究毋得违错须至帖者 万历[參-(彰-章)+三]拾肆年捌月初陆日)

  • 拨佃借贷 各寺租粮所入侭足充用原无重大事务赔累近年官住多假修理散众为名豫拨洲田广借债务实费仅十之二三而虚耗已十之七八官住利于侵用虽屡经本部禁谕弊终不止至令洲久假而不归债盘算而无已贻累该寺莫此为甚除前革职赔认外以后但有犯者不论实用与否官住即行革职责令赎洲召债如有实賍仍加參送至于佃田受价佃户得以借口尤为不可幸未有犯亦合预禁如各寺果有紧急公费必不容许于三大寺公费内相通借用申禀批给银不起利租到即还不得延挨

  • 月报𡻕报 各庄租粮俱分夏冬二季租到即查额定公费照数扣存库内以待半年之需下次租银相接亦如之未应交纳者不许预先那用及零星取讨以致折减虚耗其官住俸薪众僧口粮亦分二季支给各有定数定时不许银米那移后先撺乱致酿弊窦凡众僧口粮随到即具花名册送部批给不许迟延散众完方给官住至于公费逐时关支者须管事僧具领官住查照额例批發管库僧将银送官住验封兑出仍封固判押發收书记僧即登报循环买何物料给何工役仍听官住验过盖官住查理而不经手库僧收贮而不折封用费不实责在管事登报不实责在掌书互相觉察毋得党同额定外又量存余剩银米备额外不常之需听临时具手本批给如无手本不准支销每月开报循环照例分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肆款款内仍备开原议额定数目各将见用数目附注其下以便查对每月终日预将簿送司朔日管事书记管库僧一同赴领如有用不合例及指称揭债那借等项名色即系侵欺定重究追补每夏冬二季仍总造岁报册䂓则与循环簿相同但彼以月计而此以岁计分潵与结总之异耳册内有过用者追赔合例与否官住年终考校即以此为定余剩银米如至年终尚未支销即报明与缺僧粮同充修理之用五次大寺钱粮不多止于夏冬岁报不必月报

  • 灵谷分给租粮 灵谷寺田租独多内有天禧溧水等田又原系报恩天界等寺  赐田归并僧录司印官俸粮应独派灵谷出办余寺俱免又鷄鸣系灵谷別院观音阁系灵谷下院共额定僧壹百贰拾名附灵谷关支米粮独银两不给以存寺内寺外之別

  • 报恩禅堂板头 板头银俱禅堂赡僧目今用捌两刻补缺板约五年通完仍用赡僧每请藏逐月有循环簿开报印经刻板有号票给查悉载请经条例内

附三大寺及五次大寺公费文册数目

灵谷寺(循环公费簿贰本 𡻕报租粮册夏冬贰本 散粮花名册夏冬贰本 公学假簿本司本寺本堂[參-(彰-章)+三]本)

天界寺(循环公费簿贰本 𡻕报租粮册夏冬贰本 散粮花名册夏冬贰本 公学假簿本司本寺本堂[參-(彰-章)+三]本)

报恩寺(循环公费簿贰本 𡻕报租粮册夏冬贰本 散粮花名册止冬季壹本 公学假簿本司本寺本堂[參-(彰-章)+三]本)

鸡鸣寺(𡻕报租粮册夏冬贰本 散粮花名册止冬季壹本 公学假簿本司本寺本堂[參-(彰-章)+三]本)

能仁寺(𡻕报租粮册夏冬贰本 散粮花名册止冬季壹本 公学假簿本司本寺本堂[參-(彰-章)+三]本)

栖霞寺(𡻕报租粮册夏冬贰本 散粮花名册止冬季壹本 公学假簿本司本寺本堂[參-(彰-章)+三]本)

弘觉寺(𡻕报租粮册夏冬贰本 散粮花名册止冬季壹本 公学假簿本司本寺本堂[參-(彰-章)+三]本)

静海寺(𡻕报租粮册夏冬贰本 散粮花名册止冬季壹本 公学假簿本司本寺本堂[參-(彰-章)+三]本)


校注

[A1] 已【CB】巳【补编】
[A2] [-]【CB】一【补编】
[A3] [-]【CB】一【补编】
[A4] [-]【CB】一【补编】
[A5] [-]【CB】一【补编】
[A6] [-]【CB】一【补编】
[A7] [-]【CB】一【补编】
[A8] [-]【CB】一【补编】
[A9] [-]【CB】一【补编】
[A10] [-]【CB】一【补编】
[A11] [-]【CB】一【补编】
[A12] [-]【CB】一【补编】
[A13] [-]【CB】一【补编】
[A14] [-]【CB】一【补编】
[A15] [-]【CB】一【补编】
[A16] [-]【CB】一【补编】
[A17] [-]【CB】一【补编】
[A18] [-]【CB】一【补编】
[A19] [-]【CB】一【补编】
[A20] [-]【CB】一【补编】
[A21] [-]【CB】一【补编】
[A22] [-]【CB】一【补编】
[A23] [-]【CB】一【补编】
[A24] [-]【CB】一【补编】
[A25] [-]【CB】一【补编】
[A26] [-]【CB】一【补编】
[A27] [-]【CB】一【补编】
[A28] [-]【CB】一【补编】
[A29] [-]【CB】一【补编】
[A30] [-]【CB】一【补编】
[A31] [-]【CB】一【补编】
[A32] [-]【CB】一【补编】
[A33] [-]【CB】一【补编】
[A34] [-]【CB】一【补编】
[A35] [-]【CB】一【补编】
[A36] [-]【CB】一【补编】
[A37] [-]【CB】一【补编】
[A38] [-]【CB】一【补编】
[A39] [-]【CB】一【补编】
[A40] [-]【CB】一【补编】
[A41] [-]【CB】一【补编】
[A42] [-]【CB】一【补编】
[A43] [-]【CB】一【补编】
[A44] [-]【CB】一【补编】
[A45] [-]【CB】一【补编】
[A46] [-]【CB】一【补编】
[A47] [-]【CB】一【补编】
[A48] [-]【CB】一【补编】
[A49] [-]【CB】一【补编】
[A50] [-]【CB】一【补编】
[A51] [-]【CB】一【补编】
[A52] [-]【CB】一【补编】
[A53] [-]【CB】一【补编】
[A54] [-]【CB】一【补编】
[A55] [-]【CB】一【补编】
[A56] [-]【CB】一【补编】
[A57] [-]【CB】一【补编】
[A58] [-]【CB】一【补编】
[A59] [-]【CB】一【补编】
[A60] [-]【CB】一【补编】
[A61] [-]【CB】一【补编】
[A62] [-]【CB】一【补编】
[A63] [-]【CB】一【补编】
[A64] [-]【CB】一【补编】
[A65] [-]【CB】一【补编】
[A66] [-]【CB】一【补编】
[A67] [-]【CB】一【补编】
[A68] [-]【CB】一【补编】
[A69] [-]【CB】一【补编】
[A70] [-]【CB】一【补编】
[A71] [-]【CB】一【补编】
[A72] [-]【CB】一【补编】
[A73] [-]【CB】一【补编】
[A74] [-]【CB】一【补编】
[A75] 襍【CB】[示*集]【补编】
[A76] [-]【CB】一【补编】
[A77] [-]【CB】一【补编】
[A78] [-]【CB】一【补编】
[A79] [-]【CB】一【补编】
[A80] [-]【CB】一【补编】
[A81] [-]【CB】一【补编】
[A82] [-]【CB】一【补编】
[A83] [-]【CB】一【补编】
[A84] [-]【CB】一【补编】
[A85] [-]【CB】一【补编】
[A86] [-]【CB】一【补编】
[A87] [-]【CB】一【补编】
[A88] [-]【CB】一【补编】
[A89] [-]【CB】一【补编】
[A90] 襍【CB】[示*集]【补编】
[A91] [-]【CB】一【补编】
[A92] [-]【CB】一【补编】
[A93] [-]【CB】一【补编】
[A94] [-]【CB】一【补编】
[A95] [-]【CB】一【补编】
[A96] [-]【CB】一【补编】
[A97] [-]【CB】一【补编】
[A98] [-]【CB】一【补编】
[A99] [-]【CB】一【补编】
[A100] [-]【CB】一【补编】
[A101] [-]【CB】一【补编】
[A102] [-]【CB】一【补编】
[A103] [-]【CB】一【补编】
[A104] [-]【CB】一【补编】
[A105] [-]【CB】一【补编】
[A106] [-]【CB】一【补编】
[A107] [-]【CB】一【补编】
[A108] [-]【CB】一【补编】
[A109] [-]【CB】一【补编】
[A110] [-]【CB】一【补编】
[A111] [-]【CB】一【补编】
[A112] [-]【CB】一【补编】
[A113] [-]【CB】一【补编】
[A114] [-]【CB】一【补编】
[A115] [-]【CB】一【补编】
[A116] [-]【CB】一【补编】
[A117] [-]【CB】一【补编】
[A118] [-]【CB】一【补编】
[A119] [-]【CB】一【补编】
[A120] [-]【CB】一【补编】
[A121] [-]【CB】一【补编】
[A122] [-]【CB】一【补编】
[A123] [-]【CB】一【补编】
[A124] [-]【CB】一【补编】
[A125] [-]【CB】一【补编】
[A126] [-]【CB】一【补编】
[A127] [-]【CB】一【补编】
[A128] [-]【CB】一【补编】
[A129] [-]【CB】一【补编】
[A130] [-]【CB】一【补编】
[A131] [-]【CB】一【补编】
[A132] [-]【CB】一【补编】
[A133] [-]【CB】一【补编】
[A134] [-]【CB】一【补编】
[A135] [-]【CB】一【补编】
[A136] [-]【CB】一【补编】
[A137] [-]【CB】一【补编】
[A138] [-]【CB】一【补编】
[A139] [-]【CB】一【补编】
[A140] [-]【CB】一【补编】
[A141] [-]【CB】一【补编】
[A142] [-]【CB】一【补编】
[A143] [-]【CB】一【补编】
[A144] [-]【CB】一【补编】
[A145] [-]【CB】一【补编】
[A146] [-]【CB】一【补编】
[A147] [-]【CB】一【补编】
[A148] [-]【CB】一【补编】
[A149] [-]【CB】一【补编】
[A150] 已【CB】巳【补编】
[A151] 已【CB】巳【补编】
[A152] 已【CB】巳【补编】
[A153] 已【CB】巳【补编】
[A154] 已【CB】巳【补编】
[A155] [-]【CB】一【补编】
[A156] 已【CB】巳【补编】
[A157] 已【CB】巳【补编】
[A158] 已【CB】巳【补编】
[A159] [-]【CB】一【补编】
[A160] [-]【CB】一【补编】
[A161] 已【CB】巳【补编】
[A162] [-]【CB】一【补编】
[A163] 已【CB】巳【补编】
[A164] 已【CB】巳【补编】
[A165] [-]【CB】一【补编】
[A166] [-]【CB】一【补编】
[A167] [-]【CB】一【补编】
[A168] 已【CB】巳【补编】
[A169] 已【CB】巳【补编】
[A170] 已【CB】巳【补编】
[A171] [-]【CB】一【补编】
[A172] [-]【CB】一【补编】
[A173] [-]【CB】一【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陵梵刹志(卷51)
关闭
金陵梵刹志(卷5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