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义卷第四之本
章曰胜鬘经中六法既为大乗故说故通加行至乗章中当具顕示(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就上所论乗名亦通因位更引胜鬘经显亦通加行位也。
问且其六法者何。
[前-刖+合]彼经曰如世尊说六处何等为六谓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乗故说此六处何以故正法住者为大乗故说大乗住者即正法住正法灭者为大乗故说大乗灭者即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毗尼者即大乗学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故说大乗威仪戒是毗尼是出家是受具足(云云)无垢称经䟽曰经论二藏善益名住除障名灭戒中略本名波罗提木叉广律本名毗尼此乃所学三藏之法能学之人名出家受具足(智周云沙𢏏云出家大众云受具足)二乗人法合成六处既言皆为大乗故说故知小学为成大因(云云)胡吉藏胜鬘经寳窟云。
问云何为正法云何为住灭。
[前-刖+合]依杂心经律阿毗昙是名僧正法三十七觉品是名第一义二种正法中无漏正法一得不失不论住灭今正论教法住灭于教法中通论三藏住灭若別论正辨戒律住灭以戒律正是出家人所行故如云戒律是佛法寿命戒律住故佛法住戒律灭故佛法灭(乃至)言住灭者有二种住灭一者时节兴癈有定期限故有住灭如释迦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所以有定数者此是诸佛本愿故尔(乃至)二者人行法故法则久住不行法法则便灭虽有二意正用此义以劝人行佛法故也(乃至)波罗提木叉此云报解脱持戒之因得解脱报解脱故(乃至)毗尼者此云灭谓灭现在身口七非离过为称(乃至)小乗法中受十戒为出家受大戒为具足大乗發菩提心为出家受菩萨戒为具足又净名云發菩提心是则出家是则具足(乃至)为大乗故说者此明说意佛昔于小乗中说正法住者说大住为小住当知小住则是大住是大住外无別小住如说大因为小果大因之外无別小果(云云)(此师说住灭与慈㤙殊也可察也)。
问且就章家义依六法为大乗故说如何可知乗名亦通加行(云云)。
[前-刖+合]六法之中初四是二乗所学之法后二明二乗能学之人此二乗法人合为六法既言为大乗故说明知小乗之所学法能学人皆成大乗之因此六法有运载小乗人入大乗也切能故得乗名故知乗名亦通加行言加行者方便之异名也。
问其至乗章中当具顕说者其乗章文如何。
[前-刖+合]诸乗章曰㧾而言之教理行果㧾名为乗教一乗者谓诠顺大乗三藏教法故摄论曰阿毗达磨大乗经等此正本教大乗又法华经曰我此九部法入大乗为本又胜鬘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乗故说此六处此方便教大乗故知诠顺大乗所有言教若方便若根本皆教大乗(乃至)行大乗者谓六度等故无姓云亦乗亦大故名大乗又胜鬘经曰正法住等既是行法名曰大乗(乃至)若根本行若方便行皆行大乗(云云)(理与果乗非此所明故更不取之)。
章曰胜鬘经中遮余尘妄名一实谛(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次出一名十三类之中胜鬘经中有六类名此即第一标名一实谛之名也(第十一谛章文也)清索曰遮余遍计依他虚妄且说真如名一实谛理实依他亦得名谛(云云)寳窟曰言一谛者四谛之中其唯简取一苦灭谛故名一此一非虚妄变异故名为谛(云云)。
问苦集二谛可是虚妄岂彼道谛亦是虚妄耶。
[前-刖+合]基曰合二为文㧾名虚妄据实道谛虚而非妄(护命记文也)彼经文广故不记之。
章曰显法根本亦名一依(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一依之名也(第十一一依章文也)经曰世尊一依者一切依上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所谓灭谛(云云)护命曰慈㤙曰谓彼灭谛处无𭅒別名一诸法之止住处名依(云云)。
章曰因空为证又是空性亦名为空(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表名空之名也(第九空义隐覆真实章文也)经曰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云云)因空为证者由空遍计证圆成理(为言)即梵曰瞬若也又是空性者真如是所执定之性故(为言)即梵云瞬若多也意曰依二义故㧾名空也(为言)。
章曰彰异出缠显摄佛德佛从中出名如来藏(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如来藏之名也(第八如来藏章文也)索曰出缠名法身今异出缠故名为藏(云云)濵曰真如在因位中为异出缠也摄佛德者真如佛实性故为摄佛德故也佛从中出者佛在因位从真如出故为佛从中也(云云)。
问彼经说二种如来藏谓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今此章所说如来藏二中何。
[前-刖+合]不空如来藏何故尔者空如来藏者烦恼也不空如来藏者在缠真如今此章说在缠真如名如来藏故云尔也。
问何以知烦恼名空如来藏在缠真如名不空如来藏耶。
[前-刖+合]玄賛第三曰胜鬘经曰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谓若离若脱若断若异一切烦恼藏(空如来藏也)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也)烦恼有漏虚妄不实能覆真如名空如来藏𣵀槃无漏躰是无为非虚妄法由延善缘断诸烦恼渐次智起方便顕证名为𣵀槃躰性非空因空所显空之性故烦恼覆位名不空如来藏藏覆隐因性义故故在烦恼缠娄之位名如来藏出烦恼时名为法身即此法身因空所显空本性故亦名空如来藏(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摄释云二如来藏即所缘境谓空不空二种之藏言空智者即是如来缘二藏智(乃至)妄法別起其躰不一是故名离可以对治因缘易脱始终变改目之为异经本无有若断之言或本不同更勘余书(乃至)诸佛同躰义分非全別躰故曰不离躰真常住不可因缘易脱令失故曰不脱始终不变名为不异妙出情分名不思议经本亦无不断之言(云云)(已上释经文也)烦恼有漏等下䟽主释也烦恼虚妄能覆真如故名空如来藏(空者虚无义如来者真如也藏者覆隐义也)𣵀槃不虚妄然烦恼所覆未顕现位名不空如来藏(不空者实有义也藏者如前之)文中云躰性非空者因空所顕空之性故者即明此𣵀槃真如理出缠之位名法身此法身亦名空如来藏也意曰在缠真如只名不空如来藏出缠真如名法身亦名空如来藏(为言)(依空所顕空本性故名空如来者如┴藏者因性义非覆义也)。
问楞伽经亦说二种如来藏与胜鬘经同欤异欤。
[前-刖+合]名同义异故彼经曰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云云)意曰有漏第八识名空如来藏法尔无漏种子名不空如来藏(为言)义准上可察之。
章曰明躰不染真实法性名自性清净心(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自性清净心之名也(第十三自性清净隐覆章文也)。
意曰真如诸法自性烦恼不所染故名自性清净以真实义名心也(具如第五重成了)。
章曰功德自躰亦名法身(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表名法身之名也(第七如来法身章文也)寳窟曰以一切佛法成就故名为法身(云云)。
问此名法身者三身中法身欤。
[前-刖+合]尔也即出缠真如名法身也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名为法身非大牟尼名法之法身也(具如论第十卷之第一门中成了)。
章曰无垢称经遮理有𭅒別名不二法门(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不二法门之名也。
问其不二法门之躰何物耶。
[前-刖+合]真如理也。
问何故真如云不二法门。
[前-刖+合]慈㤙䟽曰今显无相真如理唯是一恐闻一定一不说于一但遮妄异故言不二不二之理可䡄可推故名为法此通生无漏智解立以门名据实真如非二非不二非法非非法非门非非门遮二故强名不二遮非法故名法遮非门故名门(云云)。
问其云遮理有𭅒別之意何。
[前-刖+合]𭅒別者二义意曰遮理有二(为言)故䟽云二者𭅒別之义二与非二共俱名二一三四等名非二故(云云)。
问且云何名二不二。
[前-刖+合]言之有三阶菩萨各各说之即初阶有三十一类菩萨文殊为第二阶净名为第三阶故䟽引经云华严等以一为二法自在等以二为二甚深觉等以三为二光童等以五为二喜见等以六为二准执一等故皆是二此除分別及事𭅒別名不二故借其二名表二及非二非由言二躰唯诠二故初有十六菩萨以二为二后有十五以非二为二文殊师利以言心为二无垢称以有说为二(云云)又云或三十一菩萨以分別执为二无分別理名不二智会此理名入不二文殊以言说为二离言法性名不二智达此理名入不二无垢以假智言说俱名为二诸法真如为不二正智真证名入不二故成各別(云云)。
问此三阶不二法门之起所以如何。
[前-刖+合]彼经云时无垢称普问众中诸菩萨曰云何菩萨善能悟入不二法门仁者皆应住已辨戈各随乐说(乃至)时有菩萨名法自在作如是言生灭为二若诸菩萨了知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乃至)是为悟入不二法门(乃至自余三十人各说自义也)如是会中有诸菩萨随所了知各別说已同时發问妙吉祥言云何菩萨名为悟入不二法门时妙吉祥告诸菩萨汝等所言虽皆是善如我意者汝等此说犹名为二若诸菩萨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表无示离诸戏论绝于分別是为悟入不二法门时妙吉祥复问无垢称言我等随意各別说已仁者当说云何菩萨名为悟入不二法门时无垢称默然无说妙吉祥言善哉善哉如是菩萨是真悟入不二法门于中都无一切文字言说分別(云云)。
章曰大惠经中表无起尽亦名不生不灭(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表名不生不灭意名也护命曰楞伽经名大惠经告大惠菩萨故或可曰华严经(云云)。
问其经正文如何。
[前-刖+合]四卷楞伽经第四曰尔时大惠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如来异名佛告大惠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云云)意曰真如无生灭起尽故名不生不灭故云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言有无品不现者有者起也无者尽也无起尽故云有无品不现也即如中论所说八不之义也。
章曰𣵀槃经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佛性之名也。
问其经正文何。
[前-刖+合]彼经中说佛性处处非一也今此章明真如名佛性也故当彼经说理佛性之文即第二十五云善男子佛性者非隂界入非本无今有非有已还无(云云)第三十三曰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广说非三世故(云云)。
问有垢无垢真如中何名佛性。
[前-刖+合]在缠真如也故二谛章曰在因名佛性(云云)意曰性者因义也。
问约因有二种谓生因了因也又有三种谓应得因加行因圆满因也此等中何因耶。
[前-刖+合]在缠真如是三因中应得因非余因故惠日论曰真如为应得因(云云)。
问且此二因三因之躰如何。
[前-刖+合]惠日论曰真如为应得因菩提心为加行因菩提心及所起行为圆满因圆满因谓福惠行果圆满谓智断恩德(已上说三因)然应得囙望应化身可通生了为依彼起踈名生因若准𣵀槃经只名为了如地望互为了因故由有如故得有应化可为了因若望法身非生了摄(已上说二因)。
问如种生牙为生因如灯照物为了因何真如望应化身通生因耶。
[前-刖+合]此云生因非如种生牙名生因佛应化身依真如生起故说真如假名生因若准𣵀槃经可名了因也。
问以三因得三身如何。
[前-刖+合]最胜䟽曰自性法身即应得因得应得因躰即真如是应化二身即加行因圆满因得發心名加行修足名圆满即六度是(云云)。
问𣵀槃经曰真如名佛性者若只有性有情之真如若通无性耶。
[前-刖+合]佛地论会𣵀槃经有二释即文云虽余经中宣说一切有情之类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而就真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说(云云)初释不简有性无性约真如理性名皆有佛性(为言)后释只约有性名有佛性(为言)然惠日论曰无性真如不名佛性者依后释云尔也。
问约佛性有几。
[前-刖+合]有三种一理佛性(真如也)二行佛性(有漏无漏万行通种子现行)三隐蜜佛性(烦恼隂界入等也具如惠日论也)。
意曰在缠真如是佛果𣵀槃四德之因故名理佛性六度等万行成佛果菩提四智之因故名行佛性贪嗔等是所断法生能断智如粪为火因故名隐蜜佛性如庄严论[婬-壬+(工/山)]欲即是道等也。
章曰楞伽经中表离言说名不思议(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表名不思议之名也。
问其经正文如何。
[前-刖+合]十卷经第二云大惠我说常不可思议第一义常不可思议与第一义相因果相应以离有无故以[冉-工+又]身证相故(四卷经第一文似此故不记之)成唯识论第十释不思议云超过寻思言议道故(云云)正与章同也。
章曰瑜伽等中顕不可施设名非安立(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非安立之名也。
问何故真如名非安立。
[前-刖+合]六十四曰云何非安立真实谓诸法真如圆成实自性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云云)意曰真如以非凢智所行故名非安立也唯识䟽第一曰施设者安立异名即假设义(云云)然此六十四文不相对安立故取一名也(具如二名之中也)。
章曰摄大乗等顕此遍常等名圆成实(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圆成实之名也。
问何故真如名圆成实。
[前-刖+合]摄论第四云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云云)无性释曰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等者应知此性常无变故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圆满成就真实为性(云云)唯识论曰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顕此遍常躰非虚谬(云云)。
䟽曰由此真如一者躰遍无处无故即是圆满义二者躰常非生灭故即是成就义三者躰非虚谬诸法真理法实性故(云云)。
章曰对法论等明非妄倒名曰真如(云云)。
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真如之名也。
问何故真如名真如。
[前-刖+合]彼论第二曰何故真如说名真如由彼自性无变异故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当知此则是无我性离二我故(云云)唯识第二曰理非妄倒故曰真如(云云)此文正与章同也(具如上识实性之中论了)。
章曰此十三类名唯所观理唯真智境恐文繁广略举尔所非更无也(云云)。
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结也如文易知之。
章曰谓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法位真际虚空界无我胜义不思议界等十四名如大般若广释合前三十一单名(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真如亦名法界等之异名也。
问何故真如亦名法界等。
[前-刖+合]法界者中边论曰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云云)。
法性者唯识䟽第九曰性者躰义一切法躰故名法性(云云)。
不虚妄性者唯识䟽九曰湛然离倒名不虚妄(云云)。
不变异性者对法论曰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云云)。
平等性者理趣分䟽曰遍诸法故名平等性(云云)。
离生性者理趣分䟽曰离生灭故名离生性(云云)。
法定者珠曰诸法之中其性定有故名法定(云云)法住者玄賛云真如住在诸法之中躰性常有名为法住(云云)法位者玄賛云法有染净离染得净分位顕之名为法位(云云)真际者中边论曰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云云)(真与实同也)虚空界者对法论曰虚空者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云云)无我者唯识䟽云性离二我名无我(云云)胜义者中边云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是最胜智所行义故(云云)不思议界者珠曰名言路绝寻思道息故名不思议(云云)(如上记了)已上十四名之中法界等十一名大般若经第二百九十六別说之法位无我胜义之三名无彼经中也(法位名有法华经无我胜义之名有中边论也)。
又此等名释处处不同今只述一一释也。
章曰二名有四瑜伽论中施设非施设浅深异故名为安立非安立谛即胜[肆-聿+((彰-章)/(曼-又+力))]经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出二名之类也此中先标名安立非安立之名也。
问先云何名安立非安立。
[前-刖+合]瑜伽六十四曰真义略有六种谓世间成真实(乃至)安立真实非安立真实(乃至)云何安立真实谓四圣谛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乃至)云何非安立真实谓诸法真如(云云)。
问何故四圣谛名安立真如名非安立。
[前-刖+合]以四谛中安立四世俗故名安立一真法界非四谛中所安立故名非安立(四世俗者至下可知)。
问章曰即胜鬘经有作四圣谛等(云云)如何安立非安立亦可云有作无作。
[前-刖+合]安立非安立者新人之言也有作无作者古人之词也故云尔也。
问尔其有作无作四圣谛之躰如何。
[前-刖+合]玄賛七曰有作四圣谛者分叚生死十二因缘名苦烦恼及业名集择灭名灭生空智品名道无作四圣谛者变易生死五蕰名苦所知障名集无住𣵀槃名灭法空智品名道(云云)。
问瑜伽安立非安立四谛及一真法界胜鬘有作无作俱是四谛无作与非安立躰义既殊而何云同耶。
[前-刖+合]古德云章主意云旧人云有作无作之词新人云安立非安立之词义意是同(为言)非谓瑜伽所说安立非安立胜鬘所说有作无作即是同躰也今谓不尔胜鬘经所说无作四谛名非安立有二义即一㣲隐难知非[色-巴+(鹿-比+(人*人))]浅境名非安立此义与瑜伽论云非安立颇殊也二或随观察二空真如不作別观名非安立此义与瑜伽非安立是同也今章家依后义相摄也幽賛释无作四谛出此二义唯识䟽中唯出后义故彼文说加行位云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皆亦学缘或㧾作一实真如或別作二空別(初二心)㧾(第三心)三心非安立不唯作四谛𭅒別观胜鬘经说有作无作四谛无作四谛即非安立有𭅒別名言者名安立无𭅒別离名言者非安立也(云云)既以胜[肆-聿+((彰-章)/曼)]经无作四谛同一实二空非安立故知瑜伽非安立胜鬘无作谛躰义是同(为言)然摄释会云非安立名通于二义一唯癈诠与无作別即瑜伽论非安立谛唯是一也二言非者即是无义安立者是作名字有別义躰无𭅒经云非安立故即无作也(云云)(今案初义与䟽意违后义无难也)。
问何故胜鬘说有作无作四谛。
[前-刖+合]玄賛云若依法躰有[色-巴+(鹿-比+(人*人))]有妙能知之智有上有下胜鬘依此说有八谛谓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如是八圣谛非二乗所知即新经曰安立谛非安立谛(云云)。
问若言如是八圣谛非二乗所知者何㧾聊𫈉章云声闻知有作佛知无作耶。
[前-刖+合]彼经云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四无作圣谛义唯如来应正等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云云)以之可会之(彼经亦名有量无量四圣谛可知之)。
章曰𣵀槃经中亦名胜义世俗二谛(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胜义世俗之名也。
问约二谛各有四重其何。
[前-刖+合]胜义四重者一世间胜义谓蕰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四圣谛等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云云)谓一真法界世俗四者一世间世俗谓瓶军林我有情等二道理世俗谓蕰处界等三证得世俗谓四谛因果等四胜义世俗谓二空真如也。
问云何名世俗胜义。
[前-刖+合]二谛章曰一世俗谛亦名隐显谛二胜义谛旧名第一义谛亦名真谛(乃至)有无躰异事理义殊浅深不同诠㫖各別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乃至)世谓隐义可毁坏义俗谓顕现随世流义谛谓实义(乃至)胜谓殊胜义有二种一境界名义二道理名义(云云)殊曰𣵀槃经说七番二谛初一番依人明二谛后六番依法明二谛今随其所应名胜义世俗(云云)(具如二谛章之)。
章曰顕扬论中能诠所诠名名事二法(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名寻思事寻思之名也。
问其名事二法躰何。
[前-刖+合]名者能诠相事者所诠相也是即彼论说五相之中初二相也。
问其五相何。
[前-刖+合]论十二曰复有五相一所诠相二能诠相三此二相属相四执著相五不执著相所诠相者谓相等五法如五法藏说(五法藏者犊子部所立之法也即三世无为不可说也可见灯第二及大般若等)能诠相者谓即于彼法依止名等为诠诸法自躰𭅒別所有言说此亦能顕遍计所执自躰(云云)(余三义非此所明故不记之)即意曰相名分別正智真如此五法为所诠相于此五法为诠自性𭅒別所發言说为能诠相名为名事二法(为言)。
问且相名等之躰何。
[前-刖+合]心心所法变似所诠为相似能诠为名能变心等为分別无漏心等为正智空理为真如也(有多说具如唯识第八卷云)。
问以此所诠能诠相相摄三性如何。
[前-刖+合]唯识论曰又圣教中说有五相此与三性相摄云何所诠能诠各具三性谓妄所计属初性摄相名分別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依他起真如正智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圆成实后得变似能诠相故(云云)(后三相无用故不记之)。
䟽曰前五事中相名分別三事之中取分別全相名少分是所诠相由名亦所诠故相名少分是能诠相由名亦相故今此三法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依他起唯说染分依他起故真如全正智少分是所诠相正智少分是能诠相此依无倒释成实性故摄正智随此所应所诠能诠属圆成实后得正智亦能变似能诠相故(云云)。
问既有五相何故不取五名耶。
[前-刖+合]第三第四遍计依他非唯识之別名第五虽圆成不相对故也殊曰四寻思中说此二法名名寻思事寻思故曰能诠所诠名名事二法(云云)故知不取后三(为言)。
章曰此之三名通能所观亦真亦俗初中后智(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此上所标三类二名通能观智所观境亦通真谛俗谛其能观智通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为言)。
章曰摄大乗等顕所执无名生法二无我亦通能所观唯真非俗通初中后智(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二无我之名也。
问云何名生无我等。
[前-刖+合]补特伽罗者数取趣义也古人云人新人云生真如及加行等智无此生我执故名生无我也诸法別別躰名法我真如及三智无此法我故名法无我也。
问摄论文如何。
[前-刖+合]第八颂曰诸菩萨所缘不可言法性是无分別智无我性真如(云云)世亲释曰不可言法性者谓由遍计所犱自性一切诸法皆不可言何等名为不可言性谓无我性所顕真如遍计所执补特伽罗及一切法皆无自性名无我性即此无性所顕有性说名真如(云云)(无性释意同也)。
问摄论文云无我性真如何云通能观。
[前-刖+合]以所缘真如无我之义显能缘三智无我之义也清素曰若言无我理唯是所观非能观若言无我智唯是能观非所观今但㧾云生法二无我故通能所观诸皆教此(云云)智周曰能观智亦名二无我法故或云以能观智作彼无我解行转名无我如十六行所观俱名为苦故无漏智观于苦谛亦名为苦(云云)。
问能观无我智通加行后得何云唯真非俗。
[前-刖+合]加行智缘似真如故随所缘云唯真非后得智踈缘前真如故随所缘亦云唯真也又可云加行智非唯地前加行智是地上加行智也故义濵曰。
问加行后得二能作影缘云何𭅒別。
[前-刖+合]踈亲不同谓加行踈故若八地以上无別躰加行智唯有义说加行智谓后得智进趣行故。
问佛果中亦有义说加行智等。
[前-刖+合]不然一切加行皆无有故若別躰加行智者唯有七地以下(云云)(此义好也)言初中后智者加行根本后得也加行智如痖者求受义根本智如痖者正受义后得智如非痖者正受义也(具如摄论第八也)。
章曰三名有四解深密等顕一切法有无事理种类𭅒別名为三性(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三名有四类之中先标名三性之名也清索曰依圆为有遍计为无依他名事圆成名理种类各別分为三性(云云)。
问彼经文如何。
[前-刖+合]彼经第二云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𭅒別(乃至)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乃至)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云云)(具如唯识论第八之)。
章曰顕三俱无遍计所执亦名三无性(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三无性之名也。
问彼经文何。
[前-刖+合]同卷曰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顕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后有诸法圎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云云)然唯识论中唯说圎成胜义无自性性不说依他也(具如彼论九也)。
章曰此二唯所观亦通三智真俗二境(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此明三性三无性之名唯成所观境通为加行根本后智所缘故通真俗之境也。
问何故此二名唯成所观境。
[前-刖+合]摄论说十殊胜中名所知相殊胜故唯成境也意云三性三无性是三智之所应知境故云所知相也。
章曰若言三性等观者唯能观非所观通三智及真俗(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三性等之名若加观言云三性观等之时唯是能观即通三智及真俗谛(为言)。
问遍计所执非能观何名三性观。
[前-刖+合]观三性故名三性观如青瘀观也。
章曰瑜伽等中明离系之方便亦名三解脱门(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三解脱门之名也清索曰能观之智离系䌸故名解脱门谓此三智是入净土之所由处故名为门(云云)。
问其三解脱门者何。
[前-刖+合]二十八曰一空解脱门二无愿解脱门三无相解脱门(云云)。
问何故名空解脱门等。
[前-刖+合]空者所观之境也解脱门者能观智之名也随境立名故云空解脱门也余二准之。
问其空境等躰何物。
[前-刖+合]谓之有二义一云若约偏增所执为空境依他为无愿境圎成为无相境(此依瑜伽一相义也)二云空无愿无相境一一各通二性(此依无垢称经不二法门品义也)。
问且就初义何故所执名空境余二准之。
[前-刖+合]所执躰性都无故名空境依他不可愿求故名无愿境圆成离十相故名无相境(十相者五尘及生异灭男女也)。
问就后义一一境各通三性之意何。
[前-刖+合]所执无我我所故名空境不可愿求故名无愿境无十相故名无相境依他无我我所故名空境不可愿求故名无愿境无遍计执种种相故名无相境圆成无我我所故名空境离诸戏论无愿求故名无愿境无十相故名无相境也(具如唯识论第八之)。
问其云离系之方便意何。
[前-刖+合]离系者解脱义即究竟果也方便者门义即因位本后二智也(三解脱之𭅒別不同如唯识䟽九并別抄灯等之)。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三无生忍之名也印者忍可决定义深理者真如理也无生忍者无漏智也。
问其三者何。
[前-刖+合]一本性无生忍二自然无生忍三或苦无生忍也。
问何故名无生忍。
[前-刖+合]唯识䟽九曰忍者智也证印名忍第七十四显扬第六文皆同文意可解缘此三性生三忍也遍计所执本躰无生依他缘起无自然生证圆成时惑苦不起是名三种无生忍別(云云)。
问此无生忍何位得耶。
[前-刖+合]䟽九曰顕扬曰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证三性时得此三也(云云)。
伽抄曰八地得无生忍初地亦得此二何別耶义曰顕扬六曰初地断二分別执故得本来无生忍八地以去真俗双行得自然惑苦二无生忍又以前得分假无生忍八地以去证变易无生忍又初地不入𢙣趣无生忍八地不有漏心间生无生忍等(云云)。
章曰唯能观非所观唯本后二智通真及俗(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眀三解脱门三无生忍之二名唯是能观智亦唯根本后得智通真谛俗谛也。
问三解脱门是离系之方便何非加行智。
[前-刖+合]濵曰离系䌸之方便而唯取无漏故除加行(云云)。
章曰四名有四菩萨地中眀义㧾集名四邬𨹔南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𣵀槃家静(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四名有四之中先标名四邬𨹔南之名也。
问何故说四邬𨹔南。
[前-刖+合]四十六云后有四种法嗢𨹔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云云)。
问且嗢𨹔南者梵语唐言如何。
[前-刖+合]㧾有四译一伽抄云邬𨹔南者此云说也即世尊常诵说之二同抄云若言嗢𨹔南之时名摄散即以略偈而摄长行(云云)三无垢称䟽曰梵云嗢陀南此云略集教略集也四若云邬𨹔南此云集施即诸经中集义之偈谓以偈颂集诸义理施诸学者名为集施(云云)又伽抄第一云此云集施[木*色]南者施也嗢者集义也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云云)与第四义同也。
问既有四不同章家可依何。
[前-刖+合]存第四译也。
问其诸行无常等𭅒別如何。
[前-刖+合]诸行无常者有为法共相也诸法无我者一切有为无为法共相也𣵀槃家静者无为法共相也。
问此四句何经所说耶。
章曰大智度论顕宗𭅒別名四悉檀一世界悉檀二第一义悉檀三对治悉檀四各各为人悉檀(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四悉檀之名也。
问云何名世界悉檀等。
[前-刖+合]彼论第一云世界悉檀者有情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別性譬如车[车*表]辐轴辋等和合故有无別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別人(乃至)各各为人悉檀者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乃至)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𤍠[月*(武-止+贝)]酢醎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乃至)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乃至)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檀中所不通此中皆通(乃至)通者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云云)偘法师䟽云浮涉非真名之为世躰分不同故名为界性欲不同名为各各圣说被生名之为人药病相当名之为对以药遣病目之为治法中最精名为第一有深所以目之为义若论其躰躰则有二一是教法二是所诠言教法者十二分教八万四千法藏若诠世界边则是世界悉檀(乃至)第一亦复如是所诠法躰者世界以因缘假有等法为躰各各以机说为躰对治以药为躰第一义以如法性为躰(云云)。
问悉檀之唐言如何。
[前-刖+合]有三家译异一远法师曰此中国言此言宗成(云云)二南岳思禅师曰如大𣵀槃胡汉双称悉者此隋声檀是胡语悉言翻遍檀翻名施(云云)三慈㤙曰悉檀者宗也(云云)新云悉弹多(如瑜伽等之)。
章曰此上二门通能所观真俗三智(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邬𨹔南悉檀二名通能观所观真谛俗谛也能观即通加行根本后得智也。
问此二类四名皆通能所耶。
[前-刖+合]周曰谈二四中有通能所非彼一一皆通能所如𣵀槃𡧘静第一义谛并唯所观余准此知(云云)。
章曰诸论以初观[色-巴+(鹿-比+(人*人))]亦名四寻思唯能观非所观唯加行智非中后智通真俗二(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四寻思之名也四寻思如第一门成了余文易知之。
章曰诸论以后观细亦名四如实智亦唯能观非所观通三智真俗所摄(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四如实智之名也四如实智如第一门成了余文易知之。
问何故寻思智名[色-巴+(鹿-比+(人*人))]如实智名细耶。
[前-刖+合]寻思智是推求行相故言[色-巴+(鹿-比+(人*人))]如实智是忍可智故云细也。
章曰五名有一仁王经中位別印可亦名五忍一伏忍在地前伏印故二信忍在初二三地创得不坏信相同世间类故三顺忍有四五六地顺为出世行故四无生忍在七八九地长时任运观无相理故五𡧘灭忍在十地佛地因果位中圆满寂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名五忍之名也。
[前-刖+合]资粮等五位也意云伏忍在地前资粮加行二位作胜解行相观真俗二谛境渐渐伏除印可二取故名伏忍信忍在初二三地始得信佛法僧戒四不坏信同于世间有情如次修施性戒性修性三福业事故名信忍顺忍在四五六地顺二乗出世行如次修菩提分法观四谛观缘起观故名顺忍无生忍在七八九地长时任运观无相真如理故名无生忍寂灭忍有十地佛地因行圆满果德寂静故名寂灭忍也又开此五忍为十四忍即初四忍分上中下第五忍分上下故成十四忍也(素云五忍中各有上中下第五忍中十地为下等学为中妙觉为上(云云)多违诸文也)。
问地前四十心有相分伏忍上中下如何。
[前-刖+合]古经曰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云云)释此文旨多师不同今案新翻经云十住十行十回向(云云)以此为正十信摄十住初發心住不为別位故以云三十心为正义然古经云十信随初为名也义濵曰泰曰十信亦在于伏忍十信即摄于十住(亦名十解)马鸣论云成就菩萨根性一品故知十信位不退舎利弗退位因解论自通云约权而说故基师唯识䟽同于泰说又法华䟽说十解云第六心有位退此说不用马鸣论(云云)。
问本业璎珞经说六忍谓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种智忍与此五忍同欤异欤。
[前-刖+合]随位开合不同其实不异。
问其六忍𭅒別何。
[前-刖+合]六种姓名六忍也即习种姓性种姓道种姓圣种姓等觉种姓妙觉种姓也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六位如次配之(更有多名如彼经之)。
问等觉位是第十地满心非別位而何別立耶。
[前-刖+合]彼经意曰十地满心经百千刀劫修千三昧故更为別位也要集等师踈得此经意出第十地外立等觉位云寂灭忍有上中下违𡧱诸文也(具如灯第七之)又彼经说六种璎珞菩萨字配六种姓又说十五种璎珞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贤并十地等觉妙觉以三贤配三轮王(除䥫轮王)以十地配六欲天初二三禅五净居以等觉配摩[醠-央+芸]首罗王也(与仁王经少朱也)。
章曰唯能观非所观初唯加行智后可通余智皆通真俗(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五忍观名唯能观又通不通三智之所以也意曰忍者是智故是能观然初伏忍唯是加行智后四忍通加行根本后得智乍五忍皆通真谛俗谛其义易知之。
章曰或名六现观(云云)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惠二信现观谓缘三寳世出世间决定净信三戒现观谓无漏戒(道共戒)四现观智谛现观谓一切种缘非安立根本后得无分別智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谓现观智谛现观后诸缘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现观谓尽智等究竟位智(为言)。
问何故喜受相应思惠名现观。
[前-刖+合]喜受明利別有分別故与此俱思惠能观察诸法共相引生𤏙等此用最胜故立现观也即有漏思惠也。
问何故净信名现观。
[前-刖+合]上品信助现观令不退转也即有漏无漏净信也。
问何故无漏戒名现观。
[前-刖+合]除破戒垢令现观增明故立现观也。
问何故第四现观名现观智谛。
[前-刖+合]现者现前观者观察也智者本后二智谛者四谛理也本后二智现前观察四谛理之智故名现观智谛现观即见道修道正后二智也。
问何故第五现观加边言耶。
[前-刖+合]边者简正之词即后义也正躰智后缘安立谛之智故名现观边也即见修二道有漏无漏后得智也。
问何第六现观名究竟。
[前-刖+合]无学位中十智故名究竟也。
问六现观所依地如何。
[前-刖+合]七十一云一依非依可得余依一切依可得三依五依生一种一分亦尔(云云)意曰依者上界等引定也即一依非依者一即思现观非依者欲界散地思现观唯在欲界故云一依非依也余依一切依者究竟现观全信现观一分(取有漏也)依十依(初未至中间定四根本四无色也)故云余依一切依也三依五依生者现观智谛现观边智谛戒现观依初未至四根本故云三依五依也一种一分亦尔者信现观一分(取无漏也)亦依五依故云亦尔也六现观义如唯识第九等之对法十三说十现观顕扬十七说十八现观非此所明故不可论之。
章曰七觉支(云云)谓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轮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云云)(如大般若四百十三也)觉者智也等者平等也支者分义也即见道所修也。
章曰八圣道(云云)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云云)即修道所修也(如大般若四百十三也)。
章曰九奢摩他(云云)瑜伽三十曰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乃至)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卄/(雪-雨+(雪-雨))]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云云)意曰此九种心住中各有心一境性故心一境性成九种云九奢摩他也是奢摩他品之心一境性也亦有毗钵舎那品之心一境性也(可知之)。
章曰十无学法(云云)谓前正见等八圣道法加无学正解脱正智云十也(具如顕扬第三之)。
章曰四念住(云云)谓身受心法也珠曰由念明记惠于境住怜近为名即观身不净受不乐心无常法无我(云云)。
章曰四正断(云云)一律仪断谓于已生𢙣不善为令断故生欲䇿励發勤精进䇿心持心正断二断断谓于未生𢙣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荣励(乃至)正断三修习断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荣励(乃至)正断四防护断谓于已生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忌失生欲荣励(乃至)正断也(具如伽二十八之)珠曰于此四中精进起用能正断故名为正断即精进为性(云云)。
章曰四如意足(云云)二十八云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珠曰如意者自在义亦名神足妙用无方曰神即变化心神之所依名足躰即定也(云云)。
章曰五根(云云)谓信精进念定惠根也(根者出生善义也)。
章曰五力等(云云)谓如根躰之(力者难可屈伏义)。
问等者等取何物。
[前-刖+合]等取教中散在唯识异名也。
章曰非菩萨正观故不別说(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上所标六现观(乃至)五力等名三乗通观之法非唯菩萨正观故列唯识別名之处更不別说之(为言)。
章曰如是一切虽异名说皆是此中唯识境智𭅒別名也(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结也如文可知之。
唯识义卷第四(本)终
唯识义章卷之四末
第四何识为观门
章云何识为观者大众部等说六识有染皆能离染(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先此门意明小乗大乗古德新德之所立之能观躰也此中此文先明大众部等之计也(小乗中有三类此第一类也)。
问且大众部等者等取何部。
[前-刖+合]宗轮论䟽云以一说部出世部鷄胤部三部共大众部合叙(云云)断障章云大众部等四部及化地部六识皆能为断障道说五识身有离染故(云云)。
问其云五识离染之意何。
[前-刖+合]宗轮论云眼等五识身有染有离染(云云)䟽云此有二说一说为加行引生圣道如见道时圣道便起故名离染非能断染二说既许五识躰通无漏说能离染其理无疑即见佛识能断烦恼故然修道中起此五识(云云)(化地部亦如是之)。
问此部有何失。
[前-刖+合]计五识离染尤违大乗也故为失也。
章云犊子部等说五识非染亦非离染第六俱有(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犊子部等之计也(第二类也)。
问其等者等取何部。
[前-刖+合]揔聊𫈉章云犊子部法上部贤曺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部宗说等(云云)。
问其云五识非染之意何。
[前-刖+合]宗轮䟽云五识无染亦无离染但有无记都无善恶无分別故有分別者有善恶故(云云)(此䟽及断障章犊子部別为一部不与余合也)。
问此部有何失。
[前-刖+合]计五识非染故尤违大乗也故为失也章云萨婆多等六识有染离染唯第六(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萨婆多之计也(第三类也)。
问其等者等取何部。
[前-刖+合]难知之检宗轮䟽及𢝰聊𫈉章皆为別部更可寻之若推者除上十部等取余九部谓多间部香转部经量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也若不尒者不可唯为三类故也。
问此部意何。
[前-刖+合]断障章云萨婆多等所断通六识若能断通唯第六识杂心云离欲及退时当知在意识俱舍等同(云云)殊云萨婆多意五识地中远近加行不能离染唯第六能离染(云云)。
[前-刖+合]周云此泛叙之彼无此观或彼能断惑智是唯识故亦此门摄(云云)。
章云于大乗中古德或说七识修道八识修道皆非正义不可依拠(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大乗有古新两说中古德计也此有二类七识修道师八识修道师也。
问其二类师者谁。
[前-刖+合]殊等记中引道基师摄论章云至于后魏流支三藏但说七识谓眼识(乃至)阿陀那(第七识也)第八梨耶躰非心识是空理故(乃至)即其魏世勒那伏陀二三藏说有八识谓从眼识至阿梨耶梨耶识者不虑而知不动而照譬如明镜万像俱现境来现心非是外境(云云)义濵云古德者十力法师说也谓第八识无记劣故非修道也是故离染唯七识然至果位第八识无漏也言八识修道者真谛三藏说也谓第八识因果二位皆常住清净故名为进修也虽非第八识修道而七识缘修故渐渐修明净故七识正修道故名为缘修也是故第八识渐渐清故七识正修故八识皆名离染也(云云)。
问何故此等云皆非正义。
[前-刖+合]三类小乗非正义之由如上可知今此二类古师皆违瑜伽等大乗义故云皆非正义也。
章云若能观智识因唯第六瑜伽第一云能离欲是第六意识不共业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大乗正义也此中有二一正明能观躰一因明所观躰也今此文第一正明能观躰并引文证也此中亦有二一因位能观二果位能观也今此明因位也。
问瑜伽正文如何。
[前-刖+合]文云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谓分別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發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云云)枢要十作颂云分別审所缘醉狂梦觉闷醒發业离欲退断续生死(云云)此十五不共业中既具离欲不共业故以第六为能观躰。
问如何云离欲。
[前-刖+合]论云云何离欲谓随顺离欲根成𤏅故从他获得随顺教悔故远离彼障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方能离欲(云云)意云具此四法方离欲(为言)。
章云通真俗三智余不能起行揔缘观理趣入真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能观识通真谛俗谛并加行根本后得智兼明余七识非能观之所以也珠云除第六识所余七识不能起空等三行及苦等十六行[(打-丁+匆)/心]缘遍法观三性理及四谛理趣入真见道此说不能起加行位入真行相故云不能趣入真(云云)素记之意忽似此也章云瑜伽又云审虑所缘唯意识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十五不共业中引第二不共业亦证唯以第六识为能观也所缘者常乐等四颠倒无常等理也章云第七由他引亦为此观通中后智(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第七识亦为能观义也义濵云第七识唯引第六识故为唯识观。
问云何引第六识。
[前-刖+合]地前中第六中作唯识观故入见道时一时俱虽成无漏而[糸*ㄉ]地前时加行故第六识引也若地前时第六识不作唯识观者第七不作唯识观故然第七识非断惑(云云)。
问何故第七识不成能对治道。
[前-刖+合]第七有偏位唯缘第八见分无广缘诸法无广行故不能断惑故不成能对治道但第六识断惑证无漏成妙观察智之时第七所引亦证无漏成平等性智故云他引成能观也犹如世间主人扫家客来俱居也寂法师断障章云。
问若第七中亦无能断何故摄论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应如五识无彼不共痴许无能治故。
[前-刖+合]七虽无正治而见道得起既能暂时伏名能治无失有能治故因不成(云云)。
问其因不成之意何。
[前-刖+合]准因明纂要文大乗师破小乗计五识有不共无明立量云不共无明于五识中不可得有无能治故如色等(云云)若大乗师不云第七识有能治则此量有不定失谓歒者小乗作不定云为如汝许第七识无能治故于五识中有不共无明而大乗云第七有能治故小乗不能作不定故云小乗中因不成也故纂云由自大乗许见道平等智生为能对治故得令有若准此义第七亦能为对治道唯说第六有离染者㨿三乗通说不尒前量有不定失(云云)。
问若尒何灯第七破西明云今谓不尒若许平等亦正能断应自能生既视察引正唯[(共-八+隹)*见]察(云云)。
[前-刖+合]其破平等智与妙观察智俱断佛地障也第七非正断智故也故纂要清记云若其断惑而名能治平等即非伏故名断平等亦得见道之中相应四惑而不起故(云云)。
问第七成能观三智中何。
[前-刖+合]通中后智(云云)意云通正后二智非趣求智故不通加行智(为言)章云佛果通八识能为唯识观三智通真俗理事二门成事非真唯观俗识此解依论理或有真(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果位能观也意云佛果自在故通八识为能观躰此中圆镜平等妙观三智通真谛正躰智俗谛后得智正智证真如理门后智缘依他事门成所作智唯有后得智无正躰智(为言)。
问何故成事智无正躰智。
[前-刖+合]章云此解依论(云云)唯识论护法菩萨云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他业故后得智摄(云云)。
问若尒何云理或有真。
问其亲光菩萨义如何。
[前-刖+合]佛地论七云经曰法智彼所缘自在无尽相(云云)论云法者大圆镜智智者平等性智彼所缘者即余二智(妙观成事)由对治力转去世间分別六识转得清净依他起性或出世间(正智)或世出世彼后所得缘上真如及法智等依他起性以为境界(云云)(文广取意也)。
问二菩萨义各殊以何为正。
[前-刖+合]今检章主御意乍二用之云理或有真之意如此又下文云或亦通真自在满故故可用二义也又䟽五末云为缘如不西方二说一云许缘佛智通故二云不缘名成所作缘事智故准下论文此解为胜然甚难知(云云)。
別抄云问此成事智亦缘真如否。
[前-刖+合]此有二解初云此唯后得但缘事不缘理二云若言亲证即无亦有变影缘如亦有缘理后得智也(云云)(已上里书)。
问何故云观俗识。
[前-刖+合]所观俗谛以识为主故相从云识也下云真如识准之可尺之章云但真如识定非能观若论所观八识皆通因果二位真识亦尒(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上明能观了此因明所观躰也凡[糸*ㄉ]识有九种一者依他识即有八种二者真如识是为第九即圆成理也此中真如理识唯是正躰智正所观境故定非能观依他八识因果二位中皆成所观因位中八识为妙观平等二智成所观境果位中八识通为四智成所观境真如理识亦尒因位中相似观真故果位中真实证真故故云真识亦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