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经卷第三

入天祠品第六

佛告比丘「菩萨适生当尔之时君子梵志长者二万妇生二亲欢悦皆奉菩萨给使左右

尔时白净王供给菩萨二万婇女走使所当诸家亲族二万婇女贡上菩萨大臣百官复有婇女二万奉上菩萨尊豪诸释咸共集会来至王所前启白言『王当知之宜将太子至于天祠』王然可之皆勅城内扫除衢路四徼诸道诸曲里巷莫有不净不吉之事瓦石沟坑不净之地病疾盲聋勿有恶声散华烧香选吉祥音幡缯盖庄严门户王还入后宫以告大爱道拥护太子将诣天祠太子在座即时微笑面目喜悦颁宣此言『吾身和安何缘相将欲诣天祠』太子沐浴重加大笑即说偈言

「『初生动三千  释梵须伦神
日月息天王  来稽头面礼
何有天过是  将吾到其所
超天天中天  天无比况胜
随俗来现此  现瑞人欢喜
若干种奉养  过圣天中天』」

佛告比丘「于时严饰诸吉祥业长者梵志诸郡县邑尊者居士妻息侍从大臣散王吏令吏亲族知识散华烧香乘象马车国王侍臣俱将太子往入天祠适入天祠因住祠上诸天形像无有想念日月诸天息意天王释梵四王各舍本位寻时来下五体投地礼菩萨足诸天人民百千之众嘿然叹咤称扬洪音叹未曾有欢喜踊跃天地大动天雨众华百千伎乐不鼓自鸣诸天形像现其本身礼菩萨足则在前住于是颂曰

「『须弥比芥子  过天龙王变
日月礼萤耶  慧德岂礼
三千界自归  芥子比须弥
牛迹比大海  上尊喻日月
若能礼其尊  功德不可计
各各得安隐  德丰无限量

「菩萨入天祠时三万二千天子见显威德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以是之故将菩萨行入于天祠时有梵志名曰火炎于是其父与五百眷属围绕执七宝盖贡白净王口说此言『以供太子』王即受之召五百释子五百璎珞手脚头耳臂著璎珞沸宿即时来诣王所而谓王言『宜令太子沐浴澡洗乃著璎珞而供养之』王报之曰『我为太子亦作璎珞太子著之七十七日吾乃应义』过此夜已其日月初有一游观名离垢净菩萨出观其大爱道抱将来出八万婇女来迎菩萨稽首为礼诸释一万人奉迎菩萨五千梵志亦复奉迎其诸释种作众璎珞奉菩萨者令菩萨适被在身即时暗冥菩萨威光令无有耀犹如墨聚在紫金边有一长者名曰离垢服上好妙英住菩萨前时白净王及诸释种以偈赞曰

「『严三千世界  遍布清净宝
皆为紫磨金  不及此光明
有紫磨金  不如一毛光
明耀消诸光  在圣边如墨
以道德庄严  璎珞奄无耀
日月明珠光  释梵明不及
宿相好严身  宝英安能胜
庄严莫如佛  蔽严不及度
道严净安明  适生严种姓
演光众欢喜  长盖其种族』」

普曜经现书品第七

佛告比丘「尔时太子厥年七岁兴显无数百千吉祥一万童子一万女子一万车乘载若干种馔具足众宝至迦夷国置四徼里诸街曲头作众伎乐在诸树间严棚阁轩牕门牖其诸婇女文饰璎珞而处其上散华烧香八千婇女净治道路奉迎菩萨诸天龙神及揵沓和在虚空中各各异形散华烧香垂珠幡䌽一切众释前后导从白净王俱行迎菩萨菩萨乘羊车将诣书师适入书堂欲见其师师名选友时见威神光曜不能堪任僻堕地兜术天上有一天子名曰清净即前牵手令从地起置于座上在大众前说此偈言

「『现世释中生  在俗学伎术
计挍及书  无数劫已了
救众生故现  博学示入师
度无数童子  惠众入甘露
度世解四谛  了报应因缘
有成必灭尽  况今此书堂
于三世最明  天人第一尊
书堂化若干  无数劫学斯
众生心多念  真圣专知本
是色其无念  立或化贪形

「尔时菩萨与诸释童俱菩萨手执金笔栴檀书隶众宝明珠成其书侍者送之问师选友『今师何书而相教乎』其师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无他异书』菩萨答曰『其异书者有六十四今师何正有二种』师问『其六十四书皆何所』太子答曰

「『《梵书》(一) 《佉留书》(二) 《佛迦罗书》(三) 《安佉书》(四) 《曼佉书》(五) 《安求书》(六) 《大秦书》(七) 《护众书》(八) 《取书》(九) 《半书》(十)久与书》(十一) 《疾坚书》(十二) 《陀比罗书》(十三) 《夷狄塞书》(十四) 《施与书》(十五) 《康居书》(十六) 《最上书》(十七) 《陀罗书》(十八) 《佉沙书》(十九) 《秦书》(二十) 《匈奴书》(二十一) 《中间字书》(二十二) 《维耆多书》(二十三) 《富沙富书》(二十四) 《天书》(二十五)《龙书鬼书》(二十六) 《揵沓和书》(二十七) 《真陀罗书》(二十八)《摩休勒书》(二十九) 《阿须伦书》(三十) 《迦留罗书》(三十一) 《鹿轮书》(三十二) 《言善书》(三十三) 《天腹书》(三十四) 《风书》(三十五) 《降伏书》(三十六) 《北方天下书》(三十七) 《拘那尼天下书》(三十八) 《东方天下书》(三十九) 《举书》(四十) 《下书》(四十一) 《要书》(四十二) 《坚固书》(四十三) 《陀阿书》(四十四) 《得昼书》(四十五) 《厌举书》(四十六) 《无与书》(四十七) 《转数书》(四十八) 《转眼书》(四十九) 《闭句书》(五十) 《上书》(五十一) 《次近书》(五十二)《乃至书》(五十三) 《度亲书》(五十四) 《中御书》(五十五) 《悉灭音书》(五十六) 《电世界书》(五十七) 《驰又书》(五十八) 《善寂地书》(五十九) 《观空书》(六十) 《一切药书》(六十一) 《善受书》(六十二)《摄取书》(六十三) 《皆响书》(六十四)

「太子谓师六十四书欲以何书而相教乎』时师选友欢然悦豫弃捐自大是偈言

「『难及真净尊  在世兴悲哀
悉学一切典  现入书教中
咸宣诸书名  吾不知本末
皆达此众书  故复示入学
不敢观其顶  惟睹人礼拜
云何令大圣  宣诸书众数
天中天过天  诸天中最上
至尊无等伦  在世不可喻
以是威神故  严净用善权
谁能及清明  皆度诸世间

「时一万童子与菩萨俱在师所学见菩萨威德建大圣慧分別书字而宣之曰

「『其言无者宣于无常非我之音

「『其言欲者出淫痴诸贪求音

「『其言究者出悉本末真净之音

「『其言行者出无数劫奉修道音

「『其言不者出不随众离名色之音

「『其言乱者出除浊源生死渊音

「『其言施者出布施慧明正音

「『其言缚者出解刑狱考治行音

「『其言烧者出燋烧罪尘劳欲音

「『其言信者出信精进智慧音

「『其言殊者出超越圣无上道音

「『其言如者出于如来无所坏音

「『其言寂者出观寂然法惔怕音

「『其言没者出消嗔厌诤讼之音

「『其言作者出罪福报从行受音

「『其言智者出一切智慧无坏音

「『其言魔者出降魔力及官属音

「『其言害者出弃自大邪见之音

「『其言逝者出于正法无愦乱音

「『其言止者出世俗力无畏之音

「『其言生者出度众苦老病死音

「『其言意者出意坚强独步三界音

「『其言法者以法等御救济周旋往反之音

「『其言叹者出随所愿开化诸音

「『其言难者出除八难罪殃之音

「『其言尽者出于尽灭无所生音

「『其言处者出消处所颠倒之音

「『其言慧者出智慧圣无罣碍音

「『其言是者出归善恶殃福之音

「『其言有者出诸所行三有之音

「『其言弃者弃诸所趣吾我谄音

「『其言己者出己所起善恶业音

「『其言我者出灭身垢爱欲之音

「『其言垢者出诸嫉妬等善恶友称平等音

「『其言数者出诸所数调无明音

「『其言处者出处不处有齐限音

「『其言若者度若干想众乱放逸寂希望音

「『其言果者证诸果实无所住音

「『其言除者出不贪己除五盖音

「『其言邪者出邪疾患除忧恼音

「『其言慧者出布施博闻之慧无妄想音

「尔时菩萨为诸童子一一分別字之本末演如是像法门诸音在于书堂渐开化训诲三万二千童子劝發无上正真道意是故菩萨往诣书堂示从师受

普曜经坐树下观犁品第八

「尔时太子年遂长大启其父王与群臣俱行至村落观耕犁者见地新墒虫随土出乌鸟寻啄菩萨知之故复發问问其犁曰『此何所设』答曰『种谷用税国王』菩萨叹乃以一夫令民忧扰畏官鞭杖加罚之厄心怀恐惧怱怱不安人命甚短忧长无量日月流迈出息不报就于后世天人终始三恶苦患不可称载五趣生死轮转无际沈没不觉毒痛难喻入山成道乃度十方三界起灭危厄之患

「观犁者已更入游观时菩萨游独行无侣经行其地见阎浮树荫好茂盛则在彼树荫凉下坐一心禅思三昧正以为第一时有外学五百神仙飞行虚空从南至北越藂树不能得过定住不前遥见菩萨因共叹咏观身功勋其德巍巍犹如须弥大金刚山如妙明珠安不可动像阎罗王鬼揵沓和耶今坐树下心如虚空将是定坐为何吉祥傥令我等失神足乎察见愍哀甚大光耀明显灼灼心自念言『为是神祇毘沙门天大财富者若是天子上天帝释日月之明转轮圣王也』时虚空天即说颂曰

「『色胜息天王  若是离怨天
若无量金刚  是尊为丈夫
殊过诸天神  其光如月满
在世为最上  是者不可限
此德不可量  为天揵沓和
功勋明光光  增此亿载行
常退还神足  将是世千眼
四方护天王  须伦梵中尊
而执众吉祥  此者能堪任
能坐如是  观之无等伦

「尔时五百仙人闻虚空天所可叹咏即下住地观见菩萨神思坐定身不倾动心不邪念即大欢喜察于菩萨功德巍巍不可限量其德高远不可为喻天人之尊未曾见闻宿命余福今乃睹耳以为欣庆即说颂曰

「『世兴尘劳火  得道灭众患
在世如须弥  是能成道法
得胜除众  尊行难如海
得道染以慧  靡不得蒙度
解身之系缚  以逮成道法
当度脱之  不见魔境界

「时王群臣及大众人各各驰走欲见太子今为所在遥见诸臣逐之随后见阎浮树下禅思定意

尔时日照树曲覆菩萨身树木一切曲躬向阎浮树而稽首礼菩萨不移疾往启王『其光明相树不可蔽曀日照树倾覆太子身不能蔽相』时王闻之往诣其树即见菩萨威神吉祥巍巍无量时说偈言

「『如火在山顶  如月在众星
见身树下禅  威耀无不照
今复再稽首  礼导师之足
其初生之时  身自坐禅思
其身威神光  明彻普遍照
若见莫不悦  因是得济度

「于是太子启王『我适行来在近游观何以相追』王问『何故尔行』答『诸臣欲除众尘诸妄思想光明清净执于相好坐禅三昧而不动摇降伏诸魔暗蔽悉除』王曰『善哉善哉初生瑞应终不虚妄今皆现矣十方蒙度』」

普曜经王为太子求妃品第九

佛告比丘「时白净王与其太子及诸释种住于彼间时诸力士释种长者启白净王『王欲知之是诸梵志未得究竟假使太子弃国捐王成为如来乃得究竟设不出家为转轮王治以正法号曰法王然有七宝一曰金轮宝二曰绀色马三曰白象四曰明月珠五曰玉女妻六曰主藏臣七曰主兵臣则有千子端正姝好猛勇杰异一人当千能伏怨敌若作佛者圣王种断唯有散王各各称』白净王曰且当观之何所玉女宜应太子妃』五百诸释各自宣言『我当求之应太子妃』其白净王谓诸释等『今太子妃甚为难得不知何女而可其意』皆共集会思议此事以语太子『今当思惟』却之七日菩萨心念吾不贪欲不宜处家弃兜术来在此人间心无所慕寂三昧定以权方便而试当之勤亲道场以无盖哀而劝助之』即说偈

「『王种兴致敬  火生长莲华
菩萨养有力  亿载化甘露
不舍兴导味  无畏德真成
我心所慕乐  志无逸清净
菩萨本在欲  善化悉见妻
不安乐爱欲  弃害学功勋

「尔时菩萨使上工师立妙金像以书文字假使女人德义形体面貌若斯吾乃可之不用凡庶如吾所说乃应娉耳其色颜貌如紫磨金内外相应身口不违心净如空安徐光光不以放逸希言屡中慈心无害奉敬道义沙门梵志布施持戒乃为我求不嫉无厌志性仁贤不失时节质直无谄专敬夫主不怀他意恒无放不在妊身不卒怀子捐高自大事夫如婢不嗜酒不贪味不慕声不愚冥消无明知法住真谛不轻举无有邪术常怀惭耻不恶口不呪常奉行法身口意净言行相应心如下使多修慈愍挊头首不在愚戆无有恚恨在众犹安而不迷惑所作业善敬于亲友视如世尊念彼如己流长名称众善普常奉恭恪如是妻者尔乃可耳

「尔时白净王闻菩萨言古梵志『入迦夷卫遍周诸家察好玉女谁有是德君子长者工师细民有如是比功勋备乎若可太子乃可迎耳所以者何太子不好种姓唯乐德耳』于是颂曰

「『君子梵志种  工师若细民
其有是德者  乃可娉取耳
不喜好种姓  太子为奇雅
有至诚功勋  心乃乐如是

「尔时梵志闻是偈教周旋遍行迦维罗卫家家占之适入一家睹一玉女殊好如天玉女容色第一净犹莲华不长不短不白不黑不肥不瘦正得女容类玉女宝于时其女礼古梵志而问之曰『梵志何求』梵志答曰『其白净王生真太子端政无比相三十二功德威神自手书偈形貌女相天人第一乃娉之耳』于时彼女说此颂曰

「『梵志所宣偈  显意所见色
梵志欲知之  我悉有是德
宜应为我夫  端正最难比
白太子此事  勿与不肖会

「梵志闻之还诣王所宣之如是『天王省之将无宜也为太子妃』问曰『谁女』梵志报曰『执杖释种家生』王自念言『太子形貌与世超异面色清净傥不可意使自择之诣无忧堂皆集众女使太子身自己察之菩萨自察悦者眼向

尔时白净王众宝奇珍作好讲堂召罗卫上好妙女会彼讲堂

佛语比丘「于时菩萨往到讲堂坐仁贤床王遣使者『菩萨所视顾妙悦者即来告我』尔时菩萨会诸婇女时释家女名曰俱夷与诸婇女到菩萨所却住一面谛视菩萨目未曾眴菩萨普察即时欣笑执持宝英以遗俱夷俱夷报曰『吾不贪慕众宝璎珞当以功德自庄严身』太子还室叹未曾有『今此俱夷解世无常不贪世荣』时王使者往诣王所启是本末『向者太子意趣释女俱夷』王闻是语遣梵志往媒求此女为太子妃时执杖释种言『我等本性有艺术者乃嫁与女太子有术明知射御手博书数礼乐六艺备悉乃与女耳』梵志即还具启白王王自念言王以是法告于菩萨菩萨启王『且止用是为求』王曰『何以言止将无艺术乎论其正法而言且止』太子报言『所可应者皆能为耳』王问菩萨『艺术云何』菩萨曰『此间宁有奇异妙术与我等将来睹之』王即时笑『能现术乎』菩萨曰『能请会一切诸释亲族当共现术』王勅侍者『遍令国中撞钟击鼓却后七日太子现术诸有艺术皆来集会』诸释亲族七日之中五百人会——艺术胜者以执杖释女而娉与之戏射手博最第一者当得是女——皆出城门于是调达手执牵象来入城门见诸释集欲现其术即以右手牵象头左手持鼻捏杀之

「于时难陀与诸等类共出城门见于大象当路而死『谁杀乎』答曰『调达害之』即时牵移著于路侧于时菩萨寻出城门见此死象因往问曰『谁杀此象』侍者答曰『调达害之』菩萨复问『谁复移之著于路侧』答曰『仁贤难陀』答曰『大佳是象身大如是臭烂普熏城内即右手接掷置城外去壍极远时诸天人无数百千称扬洪音皆言『快哉快哉』虚空诸天而赞颂曰

「『手执大白象  已死身至重
掷弃于城外  离壍极大远
此必为至圣  平等离俗身
逮成一切智  以圣力常存

尔时五百释种宗族皆至城门在于宽处集会欲现伎术时白净王与诸大力宗族诸释至现术处时无数众侍从菩萨欲观其艺——斯释宗族前见菩萨在于书堂嗟叹宣说六十四种书其师选友睹之甚怪谓未曾有天上世间无有是术诸鬼神阿须伦等无能睹其艺术者此真圣人也以度无极一一解字义理本末无一疑滞其闻见是德过释梵日月诸天我等目睹道术如是谁能过者——诸释宗族报众人曰『菩萨虽入书堂悉知书䟽计校众术其见者今会大众一时来集此中诚胜能为显雅众人观知为谁胜乎

普曜经试艺品第十

「尔时有大臣名曰炎光释中大臣也计校算术最为第一所度无极王立此人『汝且观之何所太子为最胜耶』于时菩萨观察诸释及国王子有数百人一一掷戏不及菩萨菩萨报曰『汝等且我当掷之』时一王子来共掷戏亦不能及至五百人皆不能逮时诸会者举声叹曰『若称一辞至未曾有况无数艺所言殊特言辞谈论不可究竟』炎光大臣虽能计校言谈算术亦不能及其迦维越树木药草众水渧数一一可知摴蒲六博天文地理八方异术天崩地动一切诸术不比菩萨前知无穷却睹无极六通三达谁能载乎

「诸天人民虚空天神举声叹曰『三界众生心中所念诸可思想善恶祸福道俗众事發意之顷悉知本末无一懫碍歌舞伎乐无事不博以忍辱慈道力仁和从百千劫所作轻便独游三世犹如日光周旋四域菩萨如是心无疑』虚空之中诸天复叹『是大丈夫无极至圣汝等虽见在家所为且听我言發意之顷往来十方无数亿国皆来供养亦复奉礼十方导师虽现往来亦无周旋汝等意谓神足何尔谁能睹知是无等伦独行只步以是之故咸皆奉敬菩萨最胜』诸释报言『能解是者色欲皆净一切本无』于是菩萨一意悉见睹其本末

「时诸释族种姓悉共集会欲试手搏调达在世常自贡高自谓为可不肯折伏常与菩萨共诤威力一切来者睹之超异右绕稽首归礼大圣调达及难陀故欲手搏于时菩萨安隐详序愍念之故举调达身于空中三反挑旋菩萨大慈无所伤害徐著地上使身不痛『卿等贡高不舍自大咸皆来集一时与我共行手搏诸有伎艺悉来集会』菩萨势力适以手触自然堕地时诸天人无数亿千及虚空神宣扬洪音赞言『善菩萨超绝无能及者』雨诸天华异口同音而重赞曰『假使十方一切众生皆为力士一时伏之何况斯等菩萨忍辱如须弥山过于铁围无能动者若以手持十方诸山须臾碎之如尘如灰何况凡夫今显此力不足为奇是为俗力未为道力最上第一降伏诸魔及与官属必当逮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显是功德菩萨最胜』执杖释种见于菩萨大德无量掷象手搏当世少双

「尔时国王及诸释种更欲试射时调达竖四十里准难陀准六十里菩萨百里时调达射中四十里鼓不能得过难陀六十亦不得越执杖释种亦四十里皆不能过于时持弓授于菩萨菩萨张弓弓即折破菩萨又问『于是城中宁有异弓任吾用不』王即言『有』问『在何所』王曰『昔吾祖父名曰师子所执用弓奇异无双没之后无能用者著于天』时菩萨言『便可持来』持来授之执杖释种一切诸释无能张者以授菩萨菩萨在坐以手捺张抨弓之声悉闻城内百千国人虚空天子举声嗟叹而说颂曰

「『不起于座上  即时张此弓
如是具诸愿  必逮成天尊

尔时菩萨执弓注箭即时放中百里鼓而穿坏之箭没地中踊泉自出箭便过去中铁围山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一切诸释怪未曾有虚空诸天咸嗟叹言『至未曾有如是妙术清净至真诸菩萨中最为殊特』于斯执杖释种以女俱夷送诣白净王宫为菩萨妃随世习俗现相娱乐婇女八万四千俱夷为尊时妃俱夷无增减心卧常觉悟初不睡眠在于燕室寂寞思惟『将无舍我耶』婇女侍卫恒围绕之」于是颂曰

「数千人侍身  思惟尊在不
以威德至诚  处中犹在火
常思护诸根  其意不乐余
如日震光明  不用无数问

「菩萨在宫婇女之间开化训导八万四千女發无上正真道意逮不退转尔时兜术有天子曰应出家于无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转三万二千天眷属围绕往诣菩萨所止宫殿住虚空中因说偈言

「『人师子见生  没来忍名闻
随俗在中宫  在世多教化
训无数天人  虽在于世俗
今日正是时  应当出家去
众缚未得解  不贪人见道
当究所应度  为盲冥现路
俗慕妻子财  荣禄诸所有
见尊学习之  必当放出家
弃四域七宝  娱乐尊豪位
以见出家业  游行师子座
即知行安隐  不乐诸爱欲
生来以大久  得道为天人
稽首为归命  犹如山河水
当出家为佳  常兴殊胜行
金色虽妙好  端政最第一
兴光应舍国  宜益诸天人
不以乐五欲  可致于差特
圣慧能充满  度世贤圣业
尊意所慕乐  白净王宫中
澍舍如莲华  思惟当弃去
尘劳当炽盛  应离诤于狱
仁威为无上  速立解脱道
仁了慧界久  睹众生疾患
以法为医药  建立泥洹安
为消盲冥路  缚痴种邪网
疾化诸天人  施智慧道目
显示无央数  天龙须伦神
已得成佛道  还闻无上法
以济禽兽王  其光照宫殿
降伏往稽首  及令四天王
普为惟归伏  当欲奉四钵
成佛得所愿  梵天行寂然
观慈大愍哀  劝助人中尊
喜护于一切  转无上法轮
已得至佛道  坐于佛树下
观察极名称  当睹觉成道
及余诸菩萨  宫中见造议
为众普告首  为众最后安
已宣柔软音  念定光受决
至诚无虚妄  畅最胜音响』」

普曜经四出观品第十一

佛告比丘「时诸天人劝發菩萨父王白净寐梦睹见菩萨出家乐于寂然诸天围绕又见剃头身著袈裟时从梦觉即遣人问『太子在宫不』侍者答曰『太子在耳』时白净王入太子宫『今观太子必当出家所以者何如我于今所见变应』心自念言『太子将无欲行游观当勅四衢严治道路学调伎乐普令清净却后七日太子当出使道平正莫令不净勿使见非诸不可意』即时受教皆当如法严治已竟悬缯幡盖兵众围绕导从前后

尔时菩萨出东城门菩萨威圣之所建立于时诸天化作老人头白齿落目冥耳聋短气呻吟执杖偻步住于中路菩萨知之故复發问『此为何人头白齿落羸瘦乃尔』御者答『是名老人貌已尽形变色衰饮食不化气力虚微命在西垂余寿无几故曰老矣』菩萨即曰『是则世法而有此难一切众生皆有斯患人命速驶犹山水流宿夜逝疾难可再还老亦然矣不亦苦哉』一心专精思惟正义御者答曰『不独此人遇苦患也天下皆尔俗之常法圣尊父母亲里知识皆致此老咸同是业』菩萨时曰『不解句义愚人自大不觉老至自没尘埃便可回还用是五乐不益于事自睹如幻空中之电还入宫中思惟经典愍念十方宜以法药必疗治之

「菩萨后日复欲出游王勅外吏严治道路去诸不净菩萨驾乘出南城门复于中路见疾病人水腹身羸卧于道侧气息张口命将欲绝菩萨知之故复發问告御者曰『此为何人』御者曰『此名病人已至死地命在须臾骨节欲解余寿如发』菩萨即曰『万物无常有身皆苦生皆有此何得免之吾身不久亦当然矣不亦痛乎有身有苦无身乃乐』即还入宫

「复于异日报王游观王勅外吏严治道路太子乘驾出西城门见一死人著于床上家室围绕举之出城涕泪悲哭椎胸呼嗟头面尘垢泪下如雨『何为弃我独逝而去』菩萨知之而复问曰『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死人人生有死犹春有冬没神逝宗家別离人物一统无生不终』菩萨答曰『夫死痛矣精神懅矣生当有此老病死苦莫不热中迫而就之不亦苦乎吾见死者形坏体化而神不灭是故圣人以身为患而愚者宝之至死无厌吾不能复以死受生往来五道劳我精神』便回车还思度十方

「复于异日报王出游出北城门见一沙门寂静安徐净修梵行诸根寂定目不妄视威仪礼节不失道法衣服整齐手执法器菩萨问之『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名比丘以弃情欲心意寂然犹如太山不可倾动难污如空屈伸低仰不失仪则心如莲华悉无所著亦如明珠六通清彻无一蔽碍愍一切欲度十方』菩萨即言『善哉唯是为快是吾所乐心意寂静自愍度彼善业快利成甘露果』」

佛告比丘「父王白净观菩萨行见闻如是不慕世荣心如虚空而怀怖懅畏之出家宿夜将护高其墙壁深掘诸壍更立城门门开闭声闻四十里立诸宿卫勇猛之士被铠执仗于四城门皆勅众兵勿有遗漏将无太子舍吾出家于其宫里亦宿卫之益众伎婇女娱乐令太子悦不怀忧

「又其菩萨宿积智德在胎中时威神吉祥梦中所见功勋大祚十方自然有盖悉覆三界还得安隐开化一切灭诸恶趣于四衢路有四色鸟变为一色见诸不净经行其上而不污足又有大水泛泛盈溢众生欲渡而不能越心怀恐怖即过渡之见无数人皆被疾病无有医药即为疗治无央数使无诸自见其身坐师子床天人在上叉十稽首见在战鬪降伏怨敌无数诸天在空中侍真正圣人梦中见此清净吉祥行正具足天人闻之心怀悦豫不久成道为天人尊

「于是菩萨即作此念『假使我身不见辞王而出家者便为不应』则时静夜自出宫室入王宫殿悉观殿堂而无所明悉照远近王觉见光即时遣人观四城门将无出去何故大光明照远近侍者来白『天尚未晓日亦未出自然光明照诸墙壁树木飞鸟凫鴈孔雀鸳鸯相和而鸣方欲向明是光第一柔软安隐清凉和雅墙壁树木永无有影』至德于是在彼思惟观于四方坐见牕牖

尔时有诸天人即起欲去不得自在顾省其父知之觉起立启『父王勿怀愁戚勿以远虑诸天劝助今应出家唯忍过罪安己护国』父母闻之悲泣垂泪而问之曰『何所志愿何时能还与吾要誓普施志愿吾以年朽家国无嗣』菩萨即时以柔软辞而启王言『欲得四愿假使听我还得自在得是愿后不复出家何谓为四一者欲得不老二者至竟无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別神仙五通虽住一劫不离于死假使父王与此四愿不复出家』王闻重悲『此四愿者古今无获谁能蠲除此四难者子如师子劝助愍哀普度众生具足如意所愿者得』于是菩萨自出宫殿一心住立无有睹见往来周旋

尔时父王明旦即起朝会诸释以是告之『太子必出舍国学道当何施计』诸释答曰『当勤将护所以者何诸释部党众多无极虽复力强何能独出』时白净王勅五百释勇多力者有方便计使五百兵普学诸术令大力士住守东城门宿卫菩萨一一释者从五百兵一一车乘五百人从宿卫菩萨四门俱然诸四街路里巷诸门亦复俱然父王己身与五百释前后围绕象马车乘住己宫门昼夜不眠

尔时大爱道自告侍从『宿夜然灯烧香勿得眠寐今者离垢不乐在宫必欲出家悉共遮护勿得使去作诸伎乐令心乐之坚闭门户勿令妄开严诸缯幡彫饰牕牖林树果实悉令目睹假使欲去慕乐此供或能不出』」

佛告比丘是时二十五鬼神将军及般阇鬼将军鬼子母五百子等悉共集会各各议言『今日菩萨弃国捐家我等咸共侍从供养』又四天王一时普告诸鬼『今日菩萨弃国捐王汝等慇懃侍从供养』其鬼神众皆从五兵势力坚强犹如金刚不可毁坏精进勇猛将护众生其身高大如须弥山将无恶物犯于至德炎天兜术天无慢天化自在天各勅官属无数百千前后导从华香伎乐香汁洒地侍从菩萨释梵天王侍其左右

「时有天子名曰寂意『我当将护迦维越国一切男女大小劝安和之』又有天子名曰光音即自说言『我身当化一切象马车乘男女所畅音声没使不闻令心寂静而无所念』复有天子名曰清净『我在虚空立七较辂悬垂一切日月明珠照燿光光设缯幡盖散花烧香严治涂路侍从菩萨』伊罗末龙王言『我当化作三万八千里交露之车使诸玉女皆坐其上作众伎乐侍从菩萨而供养之

「天帝释曰『吾将眷属菩萨前导』法行菩萨曰『吾当兴起紫磨金云雨栴檀香皆遍天下』和隣龙王那斯龙王散拘龙王阿耨达龙王难头和难龙王各自说言『亦当兴起紫磨金云当雨微妙栴檀名香

「如是比丘鬼神揵沓和等心常怀愿欲得听省菩萨正道所思惟法慕乐安隐入于宫内思念过去诸佛所行愍伤众生本行道时不舍四愿以至纯淑何谓为四本学道时设我成正觉逮一切智被弘誓铠众生困厄救众恼患吾当济脱生老病死三界之缚猗在世俗周旋众难使至寂然令无恩爱是第一愿众生没在无明窈冥悉无所知愚痴暗昧生秽浊当为显示如清净眼内外无限是第二愿众生在世立自大幢常计吾我而意贪身尊己贱彼心存颠倒处诸邪见无不慕圣道堕于三业皆当开化令入正真是第三愿众生没在生死之患轮转无际灭智慧根迷惑五趣不能自济当为说法令得度脱是为四愿吾往古时立是四愿已得之不可违舍以故出家成就正觉度脱十方

「尔时法行天子净居天子来入宫殿自现形像娱乐之形无常之变住于虚空时为菩萨说此偈言

「『天子在空叹  觉莲华寂明
云何在五欲  大圣当舍家
受我所劝助  当观于后宫
睹诸迷惑众  如在死人间

普曜经卷第三


校注

月氏【大】〔-〕【宋】【元】【明】 藏【大】藏法师【宋】【元】【明】 护【大】护第二【元】 8 Devakulopanayana. 祠【大】*寺【宋】*【元】*【明】* 二【大】一【宋】 尔【大】〔-〕【宋】【元】【明】 衢【大】街【宋】【元】【明】 病疾【大】疾病【宋】【元】【明】 幡缯【大】缯幡【宋】【元】【明】 即【大】即时【宋】【元】【明】 吏【大】史【宋】【元】【明】 洪【大】鸿【宋】【元】【明】 萤【大】荣【宋】 敬【大】天【宋】【元】【明】 其【大】甚【元】 9 Abharṇaparivarta. 首 将【大】持【宋】【元】【明】 著【大】著之【宋】【元】【明】 墨聚【大】聚墨【宋】【元】【明】 英【大】瑛【元】【明】 有【大】为【宋】【元】【明】 奄【大】掩【宋】【元】【明】 英【大】璎【宋】【元】【明】 盖【大】益【宋】【元】【明】 普曜经【大】〔-〕【明】10 Lipis~al~asaṃdarśanaparivarta. 严【大】饰【宋】【元】【明】 僻【大】躃【宋】【元】【明】 世【大】在【宋】【元】【明】 䟽【大】数【明】 今【大】令【宋】 或【大】戒【宋】【元】【明】 住【大】往【元】【明】 状【大】床【宋】【元】【明】 书【大】言【宋】【元】【明】 正【大】止【元】【明】 书【大】〔-〕【宋】【元】【明】 名【大】名乎【宋】【元】【明】 久【大】陀比罗书一久【宋】【元】【明】 十一【大】二【宋】【元】【明】 十二【大】三【宋】【元】【明】 陀比罗书(十三)【大】〔-〕【宋】【元】【明】 以下记数无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等数字但有满数【宋】【元】【明】 富【大】〔-〕【宋】【元】【明】 书【大】〔-〕【宋】【元】【明】 鹿【大】蔍【宋】簏【元】【明】 伏【大】天【宋】【元】【明】 那【大】耶【宋】【元】【明】 阿【大】呵【宋】【元】【明】 昼【大】尽【宋】【元】【明】 闭句【大】门勾【宋】【元】【明】 上【大】乡上【宋】【元】【明】 又【大】父【宋】【元】【明】 响【大】向【宋】【元】【明】 是【大】是为【宋】【元】【明】 六十四书梵名大庄严经四參照 是偈言【大】此偈曰【宋】【元】【明】 教【大】挍【宋】【元】【明】 惟【大】唯【宋】【元】【明】 其【大】所【宋】【元】【明】 源【大】原【宋】【元】【明】 厌【大】痴【宋】【元】【明】 起【大】趣【宋】【元】【明】 垢【大】妬【宋】【元】【明】 友【大】返【宋】【元】【明】 有齐限【大】有限无限【宋】【元】【明】 妄【大】望【宋】【元】【明】 字之【大】诸字【宋】【元】【明】 示【大】不【元】【明】 普曜经【大】〔-〕【明】11 Kṛṣigrāmaparivarta. 墒【CB】摘【大】[土*适]【宋】场【元】【明】墑【丽-CB】 寻【大】随【宋】 问其犁【大】其犁人【宋】【元】【明】 嗟【大】咤【宋】【元】【明】 长【大】畏【明】 报【大】保【元】【明】 毒痛【大】痛毒【宋】【元】【明】 经【大】𠇹【宋】 定【大】受【元】【明】 越【大】趣【宋】 揵【大】犍【元】【明】 甚【大】其【宋】【元】【明】 揵【大】犍【明】 还【大】逮【宋】【元】【明】 前【大】节【宋】【元】【明】 百【大】通【宋】 神【大】禅【宋】【元】【明】 色【大】厄【元】【明】 当【大】能【宋】【元】【明】 王群【大】群王【元】 尔【大】于【宋】【元】【明】 见【大】现【元】【明】 曰【大】王【宋】【元】【明】 初【大】其初【宋】【元】【明】 普曜经【大】〔-〕【明】12 Śilpasamdarśanaparivarta. 玉【大】王【元】 猛勇【大】勇猛【宋】【元】【明】 号【大】名【宋】【元】【明】 王【大】玉【元】 且【大】月【元】 吾【大】五【元】 术【大】术天【宋】【元】【明】 人【大】〔-〕【宋】【元】【明】 劝助【大】以劝【宋】【元】【明】 言【大】曰【宋】【元】【明】 导【大】道【宋】【元】【明】 德【大】得【宋】【元】【明】 貌【大】类【宋】【元】【明】 乃【大】乃能【宋】【元】【明】 希【大】布【宋】 无【大】不【元】【明】 恣【大】逸【宋】【元】【明】 身【大】娠【元】【明】 根【大】限【宋】 咀【大】诅【元】【明】 挊【大】弄【宋】【元】【明】 在【大】存【宋】【元】【明】 修【大】备【宋】【元】【明】 古【大】*占【元】【明】* 乐【大】好【宋】【元】【明】 奇【大】绮【宋】 政【大】*正【宋】*【元】*【明】* 殊【大】姝【元】【明】 宜应【大】应宜【宋】【元】【明】 也【大】耶【宋】【元】【明】 尔【大】〔-〕【宋】【元】【明】 奇【大】琦【宋】【元】【明】 召【大】名【宋】【元】【明】 妙【大】眄【宋】【元】【明】 Gopā. 英【大】瑛【元】【明】 趣【大】娶【宋】【明】 时【大】〔-〕【宋】【元】【明】 性【大】姓【宋】【元】【明】 博【大】搏【元】【明】 为求【大】求为【宋】【元】【明】 乎【大】耶【宋】【元】【明】 钟【大】钟【宋】【元】【明】 博【大】缚【明】 执牵【大】牵执【宋】【元】【明】 持【大】持象【元】【明】 捏【大】地【宋】【元】【明】 时【大】时贤【宋】【元】【明】 陀【大】*〔-〕【宋】* 往【大】住【宋】【元】【明】 也【大】〔-〕【元】【明】 即【大】即以【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俗【大】垢【元】【明】 尔【大】〔-〕【宋】【元】【明】 种【大】〔-〕【宋】【元】【明】 伎【大】*技【宋】*【元】*【明】* 其【大】其术【宋】【元】【明】 伦【大】轮【宋】【元】 逮睹【大】睹远【宋】逮及睹【元】【明】 䟽【大】数【明】 尠【大】鲜【明】 诚【大】试【宋】【元】【明】 观【大】观见【宋】【元】【明】 普曜经【大】〔-〕【明】12 ŚilpasaṃdarśanaparivartaLefmann ed. p. 146, 1. 9 待【大】止【宋】【元】【明】 称【大】忼【宋】抗【元】【明】 渧【大】滴【宋】【元】【明】 末【大】味【元】 懫【大】踬【宋】【元】【明】 网【大】难【宋】【元】【明】 虽【大】唯【元】【明】 何【大】乃【元】【明】 详【大】庠【宋】【元】【明】 于【大】于虚【宋】【元】【明】 哉【大】哉善哉【宋】【元】【明】 力【大】力为极【宋】【元】【明】 里【大】里准【宋】【元】【明】 得【大】能【宋】【元】【明】 张【大】引【宋】【元】【明】 没【大】殁【明】 祠【大】寺【宋】【元】【明】 抨【大】拼【宋】【元】【明】 座【大】*坐【宋】* 逮【大】还【宋】 尔【大】于【宋】【元】【明】 注【大】住【宋】注【元】【明】 拨【大】發【宋】【元】【明】 踊【大】涌【宋】【元】【明】 斯【大】时【宋】【元】【明】 燕【大】宴【宋】【元】【明】 术【大】术天【宋】【元】【明】 曰【大】〔-〕【宋】【元】【明】 多【大】所【宋】【元】【明】 人【大】人【元】【明】 放【大】得【明】 即【大】既【宋】【元】【明】 乐【大】慕【宋】【元】【明】 政最【大】正既【宋】【元】【明】 澍【大】渐【宋】【元】【明】 当【大】火【宋】【元】【明】 于【大】刑【宋】【元】【明】 慧【大】惠【宋】【元】【明】 还【大】逮【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受【大】授【宋】【元】【明】 卷第三终【宋】【元】【明】 普曜经【大】〔-〕【宋】【元】【明】卷第四首14 Svapna Parivarta. 父王白净【大】父白净王【宋】【元】【明】 幡【大】幢【宋】【元】【明】 尔【大】于【宋】【元】【明】 圣【大】神【元】【明】 言【大】曰【宋】【元】【明】 貌【大】根【宋】【元】【明】 宿【大】夙【宋】【元】【明】 义【大】议【宋】 没【大】投【元】【明】 自【大】目【宋】【元】【明】 者【大】者答【宋】【元】【明】 乘驾【大】驾乘【宋】【元】【明】 举【大】舁【宋】【元】【明】 涕【大】𢪛【宋】【元】【明】 是【大】者【宋】【元】【明】 没【大】死【宋】【元】【明】 宗【大】室【元】【明】 懅【大】剧【宋】【元】【明】 宝【大】保【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太【大】大【元】【明】 愍【大】心【宋】【元】【明】 而【大】而心【宋】【元】【明】 门开闭声【大】开闭之声【宋】【元】【明】 仗【大】杖【宋】【元】【明】 女【大】人【宋】【元】【明】 感【大】戚【宋】【元】【明】 还【大】*逮【宋】*【元】*【明】* 经【大】径【宋】【元】【明】 疾【大】病【宋】【元】【明】 痛【大】疾【宋】【元】【明】 十【大】手【元】【明】 15 Abhiniṣkramaṇaparivarta. 初 即【大】则【宋】【元】【明】 室【大】堂【宋】【元】【明】 畏【大】碍【元】【明】 明悉【大】〔-〕【宋】【元】【明】 尔【大】〔-〕【宋】【元】【明】 母【大】王【宋】【元】【明】 通【大】道【明】 出【大】言【宋】 尔【大】于【宋】【元】【明】 街【大】衢【元】【明】 尔【大】〔-〕【宋】【元】【明】 是【大】于是即【宋】【元】【明】 阇【大】遮【元】【明】 神【大】神界【宋】【元】【明】 从【大】投【宋】捉【元】【明】 其【大】在【宋】【元】【明】 没【大】设【宋】 令【大】令人【宋】【元】【明】 较辂【大】宝路【宋】【元】【明】 涂【大】途【宋】【元】【明】 露【大】路【宋】 玉【大】王【元】 那【大】难【宋】【元】【明】 我【大】〔-〕【宋】【元】【明】 救【大】被【元】【明】 窈【大】沓【宋】【元】【明】 树【大】想【元】【明】 如【大】知【宋】 常【大】当【明】 常【大】常谓常【宋】【元】【明】 已【大】*以【宋】* (普曜译)十二字【大】普曜经【元】〔-〕【宋】【元】【明】【宋】【元】【明】不分卷Lefmnn ed. p. 206, 1. 3.
[A1] 讲【CB】【丽-CB】护【大】(cf. K09n0112_p0660c20)
[A2] 婇【CB】【丽-CB】䌽【大】(cf. K09n0112_p0664b1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普曜经(卷3)
关闭
普曜经(卷3)
关闭
普曜经(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